茶叶文化。

一起把蛋糕做大

《海峡茶道》:李总裁,听说您前几天刚回了趟台湾,是去忙什么?

李瑞河:是去办明年天福在香港上市的手续,手续很多很繁琐,台商在外投资必须找台湾“投资审查委员会”报批,光光准备就花了5年时间。审批材料今天就会寄来。

《海峡茶道》:的确,这十多年来,我们亲眼目睹到天福发展的速度。但打开天福的网站,常常发现店面每天都在增加,有时也会有减少,这是怎么回事?

李瑞河:我们是“走三步,退一步”,就是开3家、关1家。比如,有些店没有效益,或遇到旧城改造,就关掉了。前段时间,上海60多家的合作店就因经营状况不善,全关了。

《海峡茶道》:有不少茶企都忙着开加盟店,天福都是直营店,有没有打算开加盟店?

李瑞河:暂时还没有。原来我打算在大陆开1000家直营店,2000家加盟店。加盟本来不错,自己不出钱,还能赚加盟费,但很危险,容易出问题,影响企业形象。不过,我会考虑开合作店,而合作者必须来天福培训至少1年,且有足够的忠诚度,严格审核后才行。

《海峡茶道》:其实,目前我们所见到这些开连锁店的茶企,在经营模式上很多是模仿天福的,在它们身上都能看到天福的影子。

李瑞河:我也这么觉得。没关系,以前没人炒茶叶,现在大家一起炒,一起把蛋糕做大。竞争是很讨厌,但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以前是母鸡带小鸡,现在要播种

《海峡茶道》:1980年,您在台北建立了陆羽茶艺中心,后来在北京、成都也建了分中心。您为什么会想去成立这个机构?

李瑞河:1980年到现在刚好30年。1970年,我去日本看万国博览会,观看日本茶道表演时,被叫到台上盘腿坐了20多分钟,太繁复了。当时我心里就想,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竟没有自己的茶文化表现形式,很不服气。所以,10年后我就开了陆羽茶艺中心,介绍中国3000多年茶叶历史文化,教人如何品尝中国三山五岳的茶,都是免费的。1993年来大陆,就在北京、成都也开了茶艺中心。

《海峡茶道》:下一步还打算在哪些城市开设分中心?

李瑞河:天津、广州、武汉等各大城市。

《海峡茶道》:全国有不少农业院校都开设有茶学专业,并且都有一定的招生规模。您为什么还想再创办一个天福茶学院?

李瑞河:我想办一所茶业“黄埔”。从前把台湾的行销经验带到大陆,这是母鸡带小鸡,现在我要播种,培养更多“文武兼备”的专业人才,撒播到世界各地去。学校的侧重点不同,我们更注重实践,天福的初制厂、精制厂、包装厂、茶具厂等,都是学生实习的基地。

《海峡茶道》:茶学院从2007年开学至今,发展得如何?

李瑞河:今年首届毕业生有500多名,其中262名留在天福工作,剩下的几乎都被省内外茶企聘走了。目前,在校生还有2000多名。

ECFA,不是公平贸易

《海峡茶道》:从两岸大三通到ECFA的签署,对您的事业有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李瑞河:目前还没有。ECFA,不是公平贸易,没互惠互利,而是大陆让利。古时孔融让梨,弟弟让梨给哥哥,现在是哥哥让弟弟。相信这个问题会解决的。

《海峡茶道》:茶作为两岸共有的产业,在ECFA架构下,您觉得如何更好地开展合作?

李瑞河:它有利于两岸的茶来茶往,比如两岸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用台湾的品牌包装大陆的茶,打进国际市场。

《海峡茶道》:您在大陆创业十多年,经验一定很丰富了,对于来或要来大陆创业的台湾民众有什么建议?

李瑞河:首先要多了解大陆市场和法律规章,我就是有各而来的。如有困难,茶学院可以开短期专修班,保证3个月内弄透。

我们家成了“联合国”

《海峡茶道》:您在两岸茶业奔忙多年,今后您的孩子也会子承父业吗?

李瑞河:是啊。我有3个孩子,老大留在身边管理事务,老二在厦门总部,老三还在美国读大学,明年毕业,他是美国公民,今后天福在海外的扩张还靠他。

《海峡茶道》:您对继任者有什么要求?

李瑞河:就是雕像上的那句话“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最好不要搞其它行业,天仁证券就是个教训,要引以为戒。

《海峡茶道》:他更多地扮演的是守业还是创业的角色?

李瑞河:二者都要有。我也提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同意他们一半做茶,一半做其他行业。

《海峡茶道》:看来您这一家子都和茶分不开了。

李瑞河:是啊,为了茶,我们家成了“联合国”。太太和老三是美国公民,老二就要加入新加坡国籍了,我和老大还是台籍,3个儿媳妇是大陆的。来自:海峡茶道

延伸阅读

李瑞河的回甘人生


李瑞河,1935年出生于台湾南投县,祖籍福建漳浦。现为天仁集团总裁、天福集团总裁。一个曾连续相亲三次都没人要的穷小子,却能坐上台湾茶业的头把交椅。

一个因“证券风波”而一败涂地甚至差点破产入狱的台湾老人,于58岁高龄进军祖国大陆,打造出“天福茗茶”这样首屈一指的茶业品牌。

他,就是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一个在茶中演绎人生传奇、同时把中国茶推向世界的风流人物。

把吃苦当吃补

李瑞河出身于茶农世家,从小就与祖母等劳作于茶园间。年幼时每逢采茶季节,他就为采茶的父亲和叔叔伯伯们送茶水,当他摇摇晃晃地走近茶园时他总会吆喝起来:“大家来吃茶喔!”

“我们当时的吃茶其实是喝茶梗泡的‘排骨茶’。”李瑞河回忆说,“当时种茶的人多,的人少,我们家跟一般农民一样都很穷,甚至一家人舍不得喝茶叶泡的茶,那些都留着卖,这正是所谓‘烧瓷的吃缺碗’。”

令他印象更深的是,有一次一位茶商到他家收购茶叶,当时天快黑了,正好是晚餐时间,眼看着茶商举棋不定,李瑞河的母亲就把客人留下,并且含泪宰杀了一只一直留下来下蛋的老母鸡。茶商酒足饭饱之后,才向李家收购400斤茶叶。茶农的卖茶难,母亲的挥泪杀鸡画面,李瑞河历历大目。

长大后,李家为了生计弃农从商,举家搬迁,开起了一家小茶店。李瑞河作为长子承担起家庭经济重任跑起业务,用一部脚踏车跑遍高雄、台南等地。每到一个陌生的村庄,李瑞河都会“入门看人意,入山看山势,见农说农话”。有时候看到主人家里小孩在做功课,他会关心一下书念得怎样,小孩有不懂的地方,他还会顺便拿起纸笔指导一下。“我反对强势推销,在卖东西给别人之前,要先学会关心别人。”李瑞河说。

慢慢地,李瑞河以自己的勤劳和诚恳打开当地市场。当然,商场如战场,随着市场的开拓,李瑞河触及了一些同行的利益,甚至受到威胁“再去找他们,有你好看的”。对此,李瑞河的父亲一直教导他以和为贵。

21岁那年,李瑞河入伍,部队生涯又给李瑞河上了一课,最苦的时候21天没洗澡。但他把吃苦当作进补,把“被管理”当作是“学习管理别人”,他说“差使别人之前,要先学会差使自己”。

三次相亲没人要

夸下海口促辉煌

成年后的李瑞河身材挺拔、五官端正、一表人材。然而他却一直没找到对象。25岁时连续相亲三次均以失败告终。无论是售票小姐,还是代课老师都以“卖茶的没前途”、“家庭不富裕,弟妹多负担重”等理由拒绝了他。李瑞河解释说,当时兄妹共有9个,全家人就靠一个小茶店吃饭,人家一打听都吓一跳。当然,相亲的失败跟他埋头工作,没有积极主动追求对方也不无关系。26岁时,一战友实在看不过去,为他介绍个对象。刚开始,女方家长一听说他家情况就拉下脸。不过这次李瑞河没有退缩,而是壮大胆提亲:“我们家世代种茶,虽然兄妹多,但我打算以后让每个人都开一家茶行,我们9个兄妹一人开一家,那九家茶行就可以组成一个大公司,让你女儿当老板娘······”准岳父听后哈哈大笑:“年轻人,有气魄!”

就这样,李瑞河定下终身大事。结婚后的1961年11月10日,26岁的李瑞河率先在台南市西门路开第一家茶行——“天仁茗茶”。开店成本4万元台币中,有1.2万元台币是岳父交给女儿带到李家的,还有8000元台币是妻子变卖首饰的钱。肩负着那份亲情和责任,李瑞河破釜沉舟,立誓要“汗洗台南”,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军人精神去兑现他的诺言。14年后,李瑞河果真在台湾开了9家“天仁茗茶”,后来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他的店遍地开花,而且创办天仁茶厂、天仁茶园、陆羽茶艺中心等,当竞争对手感受到他的威胁时,他已是势不可挡,奇迹般地创建了资本额逾40亿元的天仁集团。

商海浮沉,失败不失志

1988年8月8日上午8时8分8秒,李瑞河与8位董事一起为天仁证券公司开幕剪彩,让他刻骨铭心的是,那一长串“吉利”的数字并没给他带来好运,而是噩梦的开始。两年后,台湾股市崩盘,天仁证券因从事丙种垫款,出现30亿的财务损失。这对再有钱的人都是个晴天霹雳。出事后的连续7天,他几乎瘫痪在家,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为了避免引发更严重的一系列问题,一周后他还是提起精神处理危机。在记者会上,李瑞河坦承过失,并承诺:愿意用名下的财产来偿还债务,宁可做一个清清白白的穷人。其落泪坦白的照片成为第二天各大报的头条新闻。随后他辞去一切职务,变卖家产抵债,包括在美国的一幢房子。为了恪守“成功的荣耀全体共享,失败的责任我肩独担”的信条,他还一人独担司法追究,好在不用服刑。他的诚信,他的重情重义,使他失去万贯家财的同时也赢得了尊重和信任。“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邓小平的这句话让我看到了大陆市场的希望。”李瑞河说,经过1990年到1992年两年的疗养期,他重新振作,而诱发他人生第二春的,正是祖国大陆12亿人口的大市场。后来的事验证了一句古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他的事迹也成为闽南歌《爱拼才会赢》的最好注脚。

1993年,已是花甲之年的李瑞河筹集到1000多万元人民币后踌躇满志地转战大陆。由于在大陆是从福建起家,他把公司起名为“天福茶业公司”,打算产茶做外销。然而新的事业刚开始,打击又来了:生产的第一批茶从东南亚转运回台湾时,因政策原因被海关扣留4个货柜的茶叶,损失1000多万元台币。

出师未捷,李瑞河没有气馁。而是调整经营策略,转型做内销。这时候他表现出来的不是“老迈”而是“老道”,用他的话说是“在台湾行销茶业数十年,经验丰富,来大陆驾轻就熟”。在福建立足后他搬出以前积极的经验,迅速向全国扩张,由点到面。如在某大都市的闹区设点,在实践中培养服务人员,之后提拔优秀人才为店长,再派他到邻近区域开设店面,一间变两间,两间变四间······

他先后在中国大陆各大、中城市开设1300多家“天福茗茶”直营连锁店,在福建、四川、云南、浙江、江苏等省建有14家茶叶及茶食品工厂、2家茶博物院,3个高速公路服务区、1个“唐山过台湾”石雕园,全球第一所茶专业高校——天福茶学院。“天福”获为“中国驰名商标”,是全国获此殊荣的第一家茶业企业。天福集团集茶业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文化、教育、旅游为一体,是当前世界最大的茶业综合企业。

2011年9月26日公司股票(天福06868.HK)在香港证交所主板上市。

以茶会友,以情留人

李瑞河在台湾茶界称王用了几十年时间,而在大陆这个十几亿人口的辽阔土地上驰骋,他却用不到十年的时间。他的成功秘密何在?李瑞河概括为“自助、人助、天助”。他说自助是前提,人助是纽带,天助是机遇。

“一个好汉三个帮。三国时有桃源三结义,有三个好汉就可以打造一个王国。”除了自已努力和把握机遇外,李瑞河最看重的还是“人”与“情”。

其实李瑞河在台湾时就与不少高官称兄道弟,来大陆后又巧妙运用茶业经济与政治的结合点,长袖善舞。曾有人借政治色彩问他“你到底是穿什么颜色衣服的”。李瑞河巧妙地说是“茶色”。他解释说,红、绿、蓝调配一起,就是茶泡出来的颜色。“茶是和平、和谐的饮料。”在李瑞河看来,茶能调和人际关系,能让你在寒冷时知道温暖、在得意时学会平静。他说,不要小看茶这种农产品,运用得好,它可以助你以茶会友,广交四海朋友。他补充说,人应该严谨而不失幽默,茶是个很好的介体,否则越老会越没人缘,越没人缘会越懒。

有一次,天福女员工泡茶时,李老询问她叫什么名字,是哪里人,有没有男朋友,还赞她几句。他说:“像这样,关心一下人家,开开玩笑,又不用付钱,却利人利已。”

类似的事例举不胜举。李瑞河说“把员工当作自家人,这就是我的用人之道”。正因此,天福的管理被誉为“有人情味的管理”。而天福的企业文化和茶文化也随着“天福茗茶”这一品牌渐渐深入人心。惟一令李瑞河感到不足的是:“不够脚手(闽南语,意为不够人手)”。

21世纪是中国茶的世纪

如今,天福茗茶、天仁茗茶两大名牌正风靡世界,天福茶博物院也成为目前规模最大的茶文化基地,而天福茶学院则是全球首个专门培养茶专业人才的高等学府。李瑞河,不仅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经销商,也是茶文化积极推动者,业界有“世界茶王”之称。

说起近年来茶界群雄崛起,竞争激烈,李瑞河坦然笑道:“竞争虽然让人讨厌和紧张,但对我们长期投资者来说不但没什么影响,反而更有利。”他说关键是共同把蛋糕做大。随着大陆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会喜欢上茶这种健康的饮料。

他还分析说,一个国家的国饮与国家政治、经济、人文是有密切联系的。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英国人向世界行销红茶,因此才有“立顿”;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因此才有“咖啡、可口可乐”;而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因此中国的茶必将香飘四海。为此,李瑞河一边布点全球,积极备战,一边期盼国富民强。他说,反过来,茶也会影响一个民族。“日本人彬彬有礼,可以说是日本茶道的作用。对于中国,我希望中国的茶道能塑造一个富而好礼、祥和乐利的‘大同社会’”。

天色渐晚,天福茶博物院通过广播播放《感恩的心》。李瑞河说,每天下班时间都会播这首歌。他说他这一生想感谢的人太多太多,也希望人们活着能心怀感恩。

李瑞河道:为人当心善志远,真正的伟大是平凡的,真正的智慧是坦率的,真正的力量是温和的······

茶商李瑞河新书自述东山再起


据“中央社”报道,“世界茶王”天仁、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新书今天正式上市,书中娓娓道来55岁因事业惨败而归零、58岁再出发在大陆创业,至今成为两岸茶王的传奇故事。

天福茗茶在今年9月26日于香港挂牌上市,这是继天仁1999年在台湾股票上市以来,再度将李瑞河孕育的茶事业集团,推向国际。

此时此刻,李瑞河感到骄傲,但同时更深知自己未来的责任。他感慨的说,“2011年是天福集团成立第18年,也是我事业一度归零,东山再起的关键18年。”

李瑞河是传统的台湾茶农子弟,1953年跟父亲在高雄冈山开办铭峰茶行。1961年独自创业,在台南创建第一家天仁茗茶。1975年天仁茶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将茶叶连锁店导入制度化的经营与管理。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李瑞河成为17家天仁关系企业的董事长,企业资产一度达新台币40亿元。

李瑞河曾经以为天仁就此茗香全球,可以风风光光走下去,没想到1990年一场金融危机,让天仁证券因此大亏30亿元,重挫李瑞河的事业,人生也差一点走到终点。

1993年,58岁、年近花甲的李瑞河,从谷底爬起,回到祖籍地福建漳州再创业。又一次从零开始,筚路蓝缕中创立天福集团,靠着一股有志者事竟成的毅力逐步攀上事业的巅峰。

8年后李瑞河重掌天仁集团的帅印,成为海峡两岸两个最大的茶业集团掌门人。18年之后,天福茗茶在香港主板上市。

他说,“回想起事业归零的那段时间,虽然胆颤心惊,但也因此让我了解什么是我生命的最爱,什么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追寻”。

这本新书名为“李瑞河传奇”,李瑞河以大陆13亿人口大市场为舞台,以在台湾创建天仁集团的经历为背景,完整的记录李瑞河从1993年赴大陆发展,18年来的心境及奋斗点滴。

在书名中有“传奇”二字,李瑞河说,“传奇”其实不是我的人生经历,而是老祖宗的智慧,他非常庆幸自己能背负宣扬中国伟大茶业文化的使命。

回首自己人生的“西山再起”,李瑞河表示,他一直爱茶、品茶、喜欢分享茶,直到跌倒挫败后,才发现他对“茶”的热爱远超过对失败的恐惧。

他说,“我自许不仅是个茶商,更要做茶人;要以振兴茶业、弘扬国饮为一生不能放下的责任”。

李瑞河感性的说,“喜欢喝茶的人都知道,饮茶之乐不是在入口后的清香,更在入喉之后的回甘。人生如茶,一苦二甘三回味,重要的是不管多困难,都要抱持着诚信、感恩,一如茶汤的温润与清澈”。

他希望能藉由新书与读者分享他的回甘人生,也希望他跌倒后再爬起来的故事,能够鼓励每一个遭遇失败的人不被困难打倒,“有失有得,有苦有乐,这就是人生的真实况味”。

“世界茶王”李瑞河谈成功之道:品牌+文化+创新


世界茶王说:创业一定要专注,自信和坚韧。做产品一定要勇于创新,不断为消费者提供更优秀的产品和服务。

81岁的李瑞河被誉为“世界茶王”、“两岸茶王”,作为天福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瑞河用自己的执着、睿智、自信,书写了传奇的创业人生。重视品牌、传承文化和不断创新是他成功的“法宝”。

李瑞河出身于茶农世家,从小就与父母等劳作于茶园间。“当时种茶的人多,的人少,我们家跟一般农民一样都很穷。”李瑞河回忆说,因为家庭贫穷须谋求转变,他的家庭决定转变思路——从种茶到卖茶。

图为:天福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瑞河

卖茶的过程是艰辛的。贩茶之初,李瑞河经常走街串巷、挨村挨户走访顾客。“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只要有足够的韧劲和自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李瑞河表示,因为有过当兵的经历,他练就了异于常人的承压能力。“我建议所有人都尽量去当兵,军队是一个非常磨练人的地方。”

因为勤奋、努力,再加上对市场的准确判断,李瑞河迎来了成功。他的店遍地开花,创办了天仁茶厂、天仁茶园、陆羽茶艺中心等,他创建的天仁集团资本额逾40亿元,为台湾地区第一家专门从事茶叶销售的上市公司。

然而,有时幸运和厄运常相伴而至。1988年,踌躇满志的李瑞河开始涉足证券行业,不过让其始料未及的是,两年后台湾股市的崩盘,让其从“天堂”跌入了“地狱”——天仁证券因从事丙种垫款,出现30亿台币的财务损失。“我当时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甚至有过轻生的想法。”为了避免引发更严重的一系列问题,一周后李瑞河提起精神,并对外承诺:愿意用名下的财产来偿还债务,宁可做一个清清白白的穷人。随后他辞去一切职务,变卖家产抵债,包括在美国的一幢房子。虽然出现巨额亏损,不过李瑞河的诚信和重情重义,使他赢得了尊重和信任,获得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1993年,已近花甲之年的李瑞河筹集到1000多万元后踌躇满志地转战大陆市场,开启自己的另样人生。他以美国天仁集团总裁的身份,先后在福州创办天福茶叶有限公司(优山茶场),建立了1500亩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及茶叶加工厂;在闽侯上街镇创办天元茶叶有限公司,主要负责茉莉花茶、绿茶、乌龙茶的加工、并配、包装、出口等业务;在老家漳浦324国道旁购地100亩,创办天福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天福茶庄)……目前,天福集团在中国大陆各大、中城市开设超过1200家“天福茗茶”直营连锁店,在福建、四川、浙江等省建有7家茶叶及茶食品工厂、2家茶博物院,2个高速公路服务区、1个“唐山过台湾”石雕园,建设了全球第一所茶专业高校——漳州科技职业学院。

企业的蓬勃发展并未让他忘记居安思危。李瑞河对产品质量的挑剔越来越苛刻。“我就是一个产品经理,不完美的产品是一定不能呈现给消费者的。劣质的产品会伤害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李瑞河表示,只有长期提供高品质的产品,才能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树立诚信的、消费者信得过的品牌。“每一个产品我都会提前试吃试用,我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一定是有质量保障、安全保障的。”

目前,已经功成名就的李瑞河最大的愿望就是感恩社会,传承中国的茶文化,并使其走向世界。“我在大陆取得了令我难以想象的成功,感谢这里的良好投资环境,感谢消费者的支持信赖。我开办茶博物馆、茶学院等文教机构,在全世界以茶会友,传播茶文化,就是想把这个行业的地位和内涵提升起来,把数千年的茶历史和茶文化彰显出来。”李瑞河建议创业者,创业一定要专注,自信和坚韧。做产品一定要勇于创新,不断为消费者提供更优秀的产品和服务。“21世纪是中国茶的世纪,因为中国在崛起,中国人正走向全世界,中国茶和茶文化也必将走向全世界。”

两岸茶王李瑞河:在两岸建茶业世博园


6月13日,一巨型茶壶树立在位于福建漳州的“世界茶王”台商李瑞河茶园内。有“世界茶王”之称的台商李瑞河是台湾南投人,20世纪90年代初来到漳浦创办天福茶庄,经营两岸茶业,目前在世界各地开有1008家直营店。

被誉为两岸茶王的台湾天仁集团、大陆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拟投资20亿元人民币分别在家乡台湾南投与祖籍地福建漳浦,各建一个茶业世博园,弘扬中国茶文化,缔造中国茶的世纪。

李瑞河8日在此间向记者表示,此举以实现“拥抱漳州,牵手两岸,走向世界”的宏愿,让两岸茶来茶往,提升传统茶业,促进两岸同胞同心协力,让21世纪变为中国茶的世纪。

目前,他已在漳浦梁山清泉岩下看中一块地,初定200公顷;除计划建设茶业世博园、五星级饭店外,还要建设天美仕总部,生产销售茶保健、美容品,提升茶叶的科技含量,使其5年内成为年纳税超亿元的企业。同时,他计划在南投日月潭边选址50公顷,建设日月潭茶文化博览园,包括天福茶博物院、天福大饭店、日月潭小镇、观光茶园和茶业世博会常设机构。

“此项目得到南投县政府及有关当局的大力支持,很有希望。顺利的话,两岸可以同时上马,两三年内见成效,将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李瑞河说,茶业世博园将学习海南岛博鳌农业论坛,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和会议中心,吸引各种茶文化活动或者论坛前来召开,让漳浦和南投成为的重心。

几年前,李瑞河就开始布局推广中国茶文化。2007年,他投资2.5亿元人民币在漳浦创建了全球第一所茶业高校——天福茶学院。该学院现已成为大陆首家招收台湾学生的民办高校,福建省第4所获得海外招生资格的院校,先后吸引了20名台湾学生前来求学。

而且,该学院成功承办了两期国家商务部援外项目的茶叶培训班,即“发展中国家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培训班”,为尼日利亚、肯尼亚、阿富汗、格鲁吉亚、蒙古、卢旺达、巴基斯坦等20多个国家52名官员、学者培训技术;承接联合国和马来西亚等国的培训项目,游学考证;与日本、韩国茶界、教育界广泛交流,增进友谊。

“为中国和世界的茶业发展培育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实现‘中国茶的世纪’,这是我多年的心愿。”李瑞河说,茶是中国的国饮,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并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

他表示,希望通过学校的学员能将中国茶更快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天然、健康、人情味的中国茗茶和茶文化;外籍学员毕业后,将分赴五大洲,担任“茶叶大使”、“和平使者”,让中国茶走向世界,倡导茗风,传播华夏文明。

李娟|茶,让我明白什么是爱!


最初为了生存接触茶,懵懵懂懂却不知何时竟然喜欢上手中这杯茶。因为喜欢,所以想知道,她从何而来、长于何地、生于何方,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这么美的她!

刚接触时,我并不知道哪里产茶。只知道到有个名为西湖龙井的茶,于是去了杭州。在那我没有一味的去追寻龙井茶的始末,机缘巧合误打误撞进了一家叫好茶楼专做武夷岩茶的店。在那里,我遇见了学茶路上最重要的导师宋老师,是他让我认识了岩茶,从此学会喝茶!

想懂茶,要先学会喝茶

要懂茶,得先学会喝茶!

半醉半醒之间,我已越来越被一名为“岩茶”的茶所牵引。脑子里,就想着我要去被人们称为“碧水丹山”的武夷山。听说那里很美,有玉女峰与大王峰两两相望。据说那是一对相爱而不能相守的恋人。还有一条名为九曲溪的溪流从他们面前绕膝而过,听说每天有好多竹筏载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嘻笑而过。我想,热闹的九曲溪或许是为这对苦命的恋人带去些许安慰!

岩骨花香,心之神往

带着对岩茶的莫名向往,我毅然离开了与我有教导之缘的好茶楼。来到武夷山时,正当岩茶出产旺季,我来不及欣赏这如梦似幻的美景,以最短的时间进入了一家叫闽峰茶厂的地方学习武夷岩茶的采摘与制作。当然我不是要学到制茶师傅那样的级别,只是通过制茶的所有环节来进一步了解茶。

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在这里大家对我没什么约束。所以我很自由,早上跟阿姨们上山采茶,看着满树绿油油的茶叶心中莫名的感动。岩茶的采摘不比绿茶,她没有一芽或是一芽一叶,一芽两叶的采摘标准,而是要新生叶片完全展开,长得最适宜的时候,采下她最新的三到四个叶面。不管是哪个品种的采摘,都要借用新鲜嫩易折的特点,以食指为着力点将其采下,而不是用指甲掐下。

面对茶叶,我有用不完的耐心

朋友说,采摘茶叶可以磨练人的意志。确实是,好的岩茶高丛较多,当然也不缺老枞大树,一人一天基本才够采一株大树,而小树可以采上4到5株。

采茶

我喜欢做茶的每一个环节,当然采茶也不例外,平时一些朋友会说我急性子,可是面对茶叶我有用不完的耐心,时常会自己一个人窝在角落采一株或是一丛茶树。到了茶季,因为长时间采茶,对于采茶人来说,这手无疑要脱一层皮。

晾青

有时也会在厂里帮忙打下手,等到中午将阿姨们采好的茶叶,从茶园里拉回来。就跟大家一起去晾青,我很喜欢茶叶采下时的鲜香,好品种的那香气特好闻,每次一碰到茶青,我就是抓一把来闻闻看有没有香、是什么香。

天气好的话茶青都是太阳晒青,为了晒青均匀我们会每隔10分钟左右给她翻青,茶叶本身含有多种芳香物质,随着太阳的光合作用一部分芳香物质会慢慢的释放出来,香气出来了,也就说明晒青时间差不多了。闻着淡淡的芳香我就莫名的开心,会觉得很神奇。

发酵

接下来就是放入滚筒摇青机里,进入下一步发酵。这就是岩茶的半发酵,为了发酵均匀会在差不多的时间翻青。发酵时间因茶而定,制茶师傅这叫:看茶制茶!

杀青

待茶叶出现绿叶红镶边的时候,发酵时间结束,进入下一步炒青。以前是铁锅炒,现在除了一些极品好茶,大部分采用滚筒炒锅,以柴为火源,以电驱动来完成最后一步杀青。

揉捻

炒好的茶叶会在第一时间进入下一步的揉捻过程助其成型。揉捻结束就是理条烘干!到这里岩茶的初制也就完成了,此时的茶我们称之为半成品毛茶。接下来便是挑选黄片和茶杆,以及进入精制环节:岩茶的焙火。因火候程度不同,岩茶又分为低火茶、中火茶、高火茶等!

茶,不顾一切去追寻的爱!

因为茶牵引我不断的追寻,在这过程中我不断的成长,这过程不免辛苦却是值得,不知道是茶懂了我还是我懂了茶,我只知道茶将是我一生的挚友,是茶成就今天的我。不顾一切去追寻的就是爱吧!

张天福武夷情缘


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虽然名声远播海内外,但是他与武夷名山的三段情缘却鲜为人知。

首居武夷,茶场内迁。年轻时的张天福就立志弘扬祖国茶之伟业。于1935年8月就在福建的福安苦心创办起茶叶改良场时在国内屈指为三。为时不久,企图亡我的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很快沿海南下,封锁了海口。无奈之下,福安茶场于1938年8月内迁到崇安县(1989年改为武夷山市),于1940年并入中国茶叶总公司与福建省政府合资创建的福建示范茶厂,仍由张天福任厂长。为当时创产、制、销、科研、组织茶农信贷等业务,乃全国最大规模的茶厂。下分设有武夷、星村、政和制茶所以及福安、福鼎、赛岐分厂。其率领一批茶叶技术人员和工人,在内忧外患的抗战时期,艰苦创业开垦茶园4000亩,搜集培育新品种44个,进行茶苗扦插、茶子播种期、茶苗种植的实验和岩茶含氟量、简便揉茶机设计实验。经营上开展以副养茶,还兴办起了畜牧场等副业。为了调动正山小种红茶场地??桐木村茶农的生产积极性,解决红茶的生产资金、茶叶销售问题,他还组织成立桐木茶叶生产合作社,等等。为恢复、发展武夷茶生产做出了贡献。

1942年7月,福建示范茶厂由国民政府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接收,改名为,由茶叶专家吴觉农任所长,张天福调福建协和大学任教。

再居武夷,重主旧业。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福建示范茶厂改由国民政府农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接管,改名为崇安茶叶实验茶场。张天福又奉调回茶场主事。他致力于岩茶生产,同时开展茶叶科研实验,编写茶叶简报,改造茶园,发展副业,弘扬祖国茶叶伟业。如今武夷山中有不少老人还记得当年茶场之茶地、场址及与张老的交往旧事。当地档案馆还存有当年茶场文件、简报。新中国成立后,张调省城工作,统管全省之茶事。

三居武夷,“改造思想”。1959年7月被错划为“右派”的张天福,下放崇安茶场“改造思想”。虽是贬谪罢官,他却如回到“老家”。乡民、故友、场领导没有另眼待他,仍发挥其专长请他参与茶叶生产研究工作。至今张老对那段“改造”经历记忆犹新。他说:到茶场时场领导专门给我一间小屋,虽然简陋,但还安静,白天上茶山,晚上参加制茶。特别值得庆幸的是在那缺粮困难时期,在茶场地瓜可满足供给,还可到邻近的机场服务部买点罐头牛油。地瓜蘸牛油,精神舒畅,身体倒也健康了。张老谈到这些,不觉也笑了起来。他还说那时当了右派,不然他要违心地“放卫星”、说假话。当时就有个别领导叫工人采茶树老叶充产量,以放“卫星”。这也是祸兮福所倚也。

岁月飞逝,情怀更深。近二十来年获得政治新生的张老,满怀茶情,倾心茶事,对故地武夷山更是心系梦萦。或亲临指导,或鸿雁嘱告。对发展武夷岩茶、弘扬武夷茶文化,不遗余力。他还应求题写“乌龙茶故乡武夷山”条幅赠笔者,足见他对武夷山、武夷茶深情。

武夷山当铭记张老对武夷茶所做的贡献!

茶界泰斗张天福


在我国茶叶界,有一位备受尊敬、众口皆碑的老人,他的名字已载入了《中国当代名人录》和《国际名人传记辞典》,他就是为我国茶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93岁高龄的福建省五届政协常委会委员张天福教授。

一生以茶为伴

张天福教授毕生从事茶叶事业,1932年,他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35年在福建福安创办了福建省第一所茶叶科研所,并创办了福安茶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批茶业技术骨干。之后在福建省崇安创建了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集茶叶生产、科研、推广、销售于一体的福建示范茶厂,建立4000多亩新式茶园,实行生产与科研相结合,开展茶树品种、施肥、植保、生化分析等试验项目,为福建的茶叶生产及科研做了有益的探索。1941年,他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揉茶机——“9·18”揉茶机,解决了过去一向用脚揉茶既不卫生又损品质的问题,中国机械化制茶也由此拉开“帷幕”。

50年代起,张天福主要从事茶叶生产、收购和技术指导工作。他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在老茶园改造、新茶园种植、良种苗繁殖等方面不遗余力。他提出的“揉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解决了山地茶园水土流失与利用表土回沟提高茶园肥力的问题,为茶叶丰产打下物质基础。1957年,张天福被错划为“右派”,直至1980年平反。然而,在这23年的逆境中,他仍然坚守在茶叶岗位上,福建全省的茶区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1980年,70岁的张老从省农业厅退休,他没有在家安享天年,却接受了省科委下达的重点攻关课题——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回到了半个世纪前工作过的茶叶改良场(现为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众所周知,福建安溪是全国闻名的乌龙茶故乡,“铁观音”等品种更是享誉海内外。被称为“绿叶红镶边”的乌龙茶,要经过晒青、做青、炒青、揉捻、散包、烘焙等十几道工序加工才能制成,其中做青工艺至关重要。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6年的研究,张老带领科研人员做了几千次实验,掌握了两千多个数据,终于在1989年攻克了几百年来乌龙茶加工在温湿度上“靠天吃饭”的历史难题,基本实现了乌龙茶做青工艺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对稳定和提高乌龙茶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做出了重要贡献。1991年,张老的这一科研成果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为普及推广茶叶科研成果,从1934年发表《台湾之茶业》起,张老先后发表论文、著作六十余篇。文章理论联系实际,侧重实践经验,针对时弊提出鲜明的观点和具体措施。他在80年代主编出版的《福建乌龙茶》一书,荣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为我国的茶事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至今,张老仍精力旺盛,热心参与茶事活动,积极弘扬我国的茶文化。

茶礼四字真言

张老对中外茶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宋徽宗赵佶撰写过一本《大观茶论》,张老认为书中评价福建的北苑茶“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即将饮茶提高到修身养性的思想境界。

日本茶道的内涵为和、敬、清、寂四个字;韩国将品茶称之为茶礼,奉行和、敬、俭、真;我国台湾称其为茶艺,提倡和、敬、怡、真。虽然称呼不同,但大体可概括为:平和、恭敬、俭朴、安静。张老认为中国的茶礼可用俭、清、和、静四字表述。中国传统的礼仪中包含着丰富的茶文化内容,如以茶敬客、以茶联谊、以茶为祭、以茶为礼等,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象征。简言之,茶尚俭,就是节俭朴素;茶贵清,就是清正廉洁;茶导和,就是和睦处世;茶致静,就是恬淡致静。这四个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提倡的一种高尚品性和处世哲学。当今虽然经济高速发展进入现代化社会,但崇尚安宁、返朴归真永远是人的天性。[page_break]

张老是这样提倡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生生活俭朴,淡泊名利,待人诚恳,勤俭办事,讲求实效。在他的书房兼卧室里,有一寿字条幅,下注:“智者乐、仁者寿”。这是他80诞辰时他的学生书赠的贺礼。它概括了张老的淡泊的人生态度。

饮茶养生长寿

“喝茶!茶就是我的生命。”这是张老的养生之道。张老每日都离不开茶,每月约喝1斤茶,数十年如一日。张老认为,茶叶中含几百种成分,具有营养、调节生理功能和多方面的保健、药理作用。其中虽也有极微量致癌物质亚硝氨,但茶叶中的茶多酚、维生素C、维生素E都会抑制亚硝氨的形成。茶叶中还有一种成分叫做“茶单宁”,它有收敛作用,有止血、止泻和杀菌功能,可增强人的抵抗力。茶单宁还具有把侵害人体的放射性物质吸收后再排出的奇妙功用。所以饮茶有百益而无一害。

经常有人问张老喝什么茶好,隔夜茶能不能喝。张老的说法是:茶的养生益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今日喝茶,明日就能见效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爱喝什么茶,什么茶就好。茶水不存在隔夜不隔夜的问题,只是放置时间长短而已。时间过长、泡茶的水温不够或对着壶嘴喝茶,都会造成细菌繁殖,到了第二天茶水出现馊味,那就不能喝了。

水是茶之母,明朝有爱茶人提出,茶性必发于水,八分茶遇十分水,茶水达十分;而八分水沏十分茶,茶水只能是八分。由此可以看出水对茶的重要作用。张老对冲茶用水非常讲究,凡有客来,一律用取自福州鼓山喝水岩的龙泉水。他说,用山泉水泡茶,茶汤甘冽,用普通自来水冲泡,香低、味淡、汤浑。至于水温,要因茶而定。高档、名贵绿茶,宜用80度开水冲泡,以免烫伤茶叶,损害茶香风味。乌龙茶因茶量多,所以应采用沸水冲泡,效果才好。饮茶时用的茶具配置也很重要:绿茶、红茶应使用玻璃瓷具冲泡;花茶适用盖碗,既不烫手又可防止花香散失;乌龙茶通常使用泥壶,人们在品茶时更注重茶具的造型和出处。

爱茶情有独钟

随着改革开放大门的敞开,国外各种饮料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各种品牌的可乐、果汁、咖啡、酒水也占领了宴会厅、饭馆、商店。张老对此自有他的看法。他认为任何人工合成饮料均不及茶叶这种天然的饮料。他独钟情于“铁观音”、“鼓山水”,是因为品茶集解渴、保健、陶冶情操于一身。从我国茶叶资源的优势、悠久的制茶历史和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上挖掘,张老非常看好茶叶市场:茶的作用分析现在已深入到医疗保健研究阶段,茶不仅为中华的“国饮”,也将成为精神文明的纽带。

时下,有一种“回归自然”之说。其实,饮茶本身就是“饮自然之精华入腹”。张老描述得细腻:喝绿茶、花茶,求纤巧之态,鲜嫩而又芬芳的气味;饮红茶,喜红艳明亮的汤色;品白茶,重嫩芽的毫香;而用乌龙茶,则为体会醇厚茶汤中的韵味。

这样带着深厚感情,徐徐体贴茶,才能感受茶之妙不可言处。这种难解难分的茶与情,也充分显示茶之境界之高深。在真正的茶人眼里,茶有无限美。难怪有专家预言:茶叶将成为21世纪的世界饮料“大王”。这不正与张老不谋而合吗?

李师程:普洱茶是我人生重要的支柱


6月18日,在“一眼三国”的云南江城县,面对壮观的牛洛河万亩茶园,云南省文产联茶叶专业委员会主任、云南民族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师程先生,首次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的专访。这位被云南普洱茶香熏染了65年的茶人深情地说:“普洱茶是我人生一根重要的支柱。

记者:有人说,您出生于易武的普洱茶世家,从小受茶的物质基础,形成了易武历史上众多的手工作坊和老字号茶品牌,并创造了辉煌的易武“茶庄文化”。历史上的40多个茶庄、40多个品牌,是与易武当时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

产生于清代的茶庄文化,有自己的生命力,应该传承和保留。正由于挖掘、整理、传承了易武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才引来了众多的韩国人、日本人、台湾人、香港人和广东人,才有了一批又一批的茶客到易武寻茶、做茶。“易武模式”适应了易武茶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满足了茶客对易武茶的特殊需求。

记者:最后问一个问题,你和您的弟弟妹妹都是易武“安乐”老字号的传人,您怎么看待自己家族的这个老字号品牌?

李会长:我和我的弟妹们是易武“安乐号”的第四代传人。“安乐号”种茶、制茶的始祖为李氏十四代孙李祖培(字鸿宗)。清嘉庆年间,高祖鸿宗到易武做生意,看准茶叶发展的大趋势,决定从事茶叶。道光四年(1824年)曾祖举家迁到易武,见易武街土地开发余地不大,就到离易武街5公里远的地方落户,决心在此开发能与易武街一比高低的茶园,所以把这个地方叫“易比”。道光三十年,高祖鸿宗去世,曾祖李开基(字肇业)继承父业,并于道光二十五年至咸丰五年间,历经乡试、会试,经学政选拔上报朝廷为贡士,后由于赴考途中生病,缺考殿试,朝廷敕授“例贡进士”,皇清敕“修职佐郎”之职,成了监督采办贡茶的“专职茶官”。祖父治家有方,事业有成,至光绪年间已办起了茶店、药店、将易比发展成有六七十户人家的、可与易武街一比高低的大寨子,并创建“安乐号”茶庄。

曾祖去世后,祖父李炳荣继承茶庄。1925年,祖父去世,留下不到3岁的独子李定伟——易武安乐号的第三代传人,我的慈父。2004年,在易武茶业再度兴起时,我父亲李定伟带着我大妹李春仙办起了茶厂,恢复了安乐茶庄。2008年4月12日晚上九点,父亲在易比去世。安乐茶庄由大妹李春仙掌管。

“安乐号”和易武所有老字号一样,是易武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安乐号”强调做茶先做人,我祖父在做茶、行医时,常常免收穷苦人家的医药费,免费让乡邻吃饭,特别注重与易比、易武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竭力营造百姓安居乐业、茶人平安快乐的氛围。

祖辈忠君爱民的传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父亲在辞世前告诫我们:“只要求你们一辈子做好人、做好茶,家庭要团结,茶庄要和睦,兄弟姐妹要扭成一条绳,发展茶业,复兴祖业。”

作为曾经谋划并推动过地方经济发展的政府官员,我对云南茶产业健康发展寄予厚望;作为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的学者,我被民族茶文化的无穷魅力深深感染;作为易武“安乐”老茶号的第四代传人,我对所有的“老字号”情有独钟。

我人生有很多支柱,普洱茶产业和文化是我人生一根重要的支柱。

对话滇红集团董事长王天权


滇红茶创制之初成名于香港,并于1958年的伦敦红茶拍卖中获得最高拍卖价格。1986年,滇红制作的特级功夫红茶作为国礼送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深受英女皇喜爱,随即滇红茶进入英国皇室。

滇红自诞生之日起,便一直都是出口贸易品,不同于绿茶和普洱茶的在中国式传统轨迹,红茶的发展一开始就是从上往下的推广曲线,红茶的本身就携带了贵族高雅的气息,并与国际化茶叶消费市场紧密联系着。在英国,英伦的茶风文化基本等同于红茶文化。

谈活动:这是再续前缘

邀请英国卡特里娜公主参加在昆明举行的系列活动,王天权认为她此行的意义非凡。

记者:这次英国公主的云南行,参加了包括“中英茶文化高峰论坛”“参观滇红在临沧的茶园并授牌”,这系列活动,您认为它最重要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王天权:这是与英国皇室的再续前缘。1986年,滇红制作的特级功夫红茶作为国礼送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深受英女皇喜爱,随即滇红茶进入英国皇室。这是我们曾于今年6月25日到英国伦敦皇家肯辛顿宫隆重举行“印象中国·滇红皇家品茗会”的后续,如果说那次是“走出去”,那么这次就是“走进来”。

我认为,目前正当国内炒得很热的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云南省的高原特色农业食品,茶便是它重要的组成部分。配合我省的战略高度,卡特里娜公主此行云南出席滇红主办的系列活动,也力证了“云南高原食品是安全的”,英国王室认可了滇红茶,同时,此举也对中国食品在国际上颇具战略意义。

其次,卡特里娜公主出席此活动,是一个文化的盛会。文化是无国界的,有着5000年的茶文化与英国游几百年历史的茶文化相互融合,体现了中英茶文化为媒的唯美因素。还有,卡特里娜公主是英国旅游局的名誉主席,对英国茶文化有着很深的研究,而中国与英国的茶文化如何交融,则是此次高峰论坛的重点体现。而我们还将突出体现滇红独创的特色茶道,它是参照了一些国家的国际茶道之后,融入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形成的。

为滇红授牌“中英友好茶园”皇家特供庄园

记者:听说公主将为滇红授牌“中英友好茶园”皇家特供庄园,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王总能说说详细情况吗?

王天权:临沧召开首届亚洲微电影节,开幕式与颁奖大会,都邀请到卡特里娜公主参加。这个活动是亚洲艺术节的内容之一,这也是目前自媒体走向微电影的体现,它是传播生活的一点一滴,同时也是家园文化的体现。

此外,卡特里娜公主还将参加英国中国红茶体验馆的开馆仪式,并且将于11月20日赴凤庆新厂参观,同时,种下中英友谊之树,为滇红授牌“中英友好茶园”皇家特供庄园,这标志着云南茶叶生产、种植将以庄园经济的形式体现在消费者面前。王天权说,这也是我省下一步体现后发优势、做好茶“庄园经济”的体现。

谈“南亚战略”

滇红收购4个斯里兰卡茶庄园,誓言要向立顿学习

记者:滇红集团开启的“南亚战略”将怎样走?是什么样的计划呢?您怎样评价未来10年内的滇红市场走向以及品牌扩张?

王天权:滇红的“南亚战略”,是一个较早的谋略。早在2009年,滇红开始了它的第二次创业。

2010年,滇红茶就开启了“南亚战略”。当时,滇红通过战略分析,订下了全球战略定位,以及国际化企业定位。在全球搜索行业内最有优势的国家,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家,都进入了滇红的市场视野。2009年,在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时任云南省省长)的带领下,200多名云南企业家到斯里兰卡友好交流,当时签了1亿美元的投资协议。第二年10月,云南省红茶的生产领头羊滇红集团便与斯里兰卡埃特肯史宾斯集团公司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就全面落实贸易合作方式进行了实质性磋商,进一步研究细化了成立合作公司的可行性方案。而此次合作的成功将成为滇红集团启动南亚战略、迈向国际化的一个崭新起点。

记者:目前滇红集团有哪些国际化合作项目呢?

王天权:锡兰红茶是世界红茶市场的佼佼者,而滇红集团从2010年起,便于斯里兰卡伊尔皮提雅种植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框架。历经两年的筹备工作,今年3月,云南滇红集团与斯里兰卡伊尔皮提雅种植公司合资建立了第一家清洁化生产茶叶企业正式投产,滇红集团在国际化发展战略上迈出了切实的步伐。

王天权告诉记者,在斯里兰卡合作收购的4个庄园,是1888年英国人留下的庄园,如今都开辟成了茶园,共有3.6万亩,这是对斯里兰卡茶产业的一个重要事件。众所周知,斯里兰卡的茶原料通常是供应给了立顿公司,其中有部分茶是提供给了英国皇室,如今,滇红的红茶庄园,是以“滇红”为品牌走向英国皇室以及英国市场,这是对斯里兰卡茶界都是有革命性的市场和品牌行动。

谈到东南亚、南亚布局,王天权说,“滇红从斯里兰卡布局,以茶为媒,进行文化交流,以产业、管理交融,通过民间渠道在印度、老挝、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家进行以茶为媒的民间外交。其中,我们就准备到老挝开发古茶树,那是有一千万棵古茶树,正好老挝时下正需要进行产业化改革,就目前的各个产业而言,并非“机器隆隆”才是最好的产业化进程,绿色的庄园经济同样对老挝适用。”

“我们更喜欢让世界来认知滇红”

记者:滇红在开启英国市场到今天已经有20多年了,这些年,滇红在英国的贸易额是什么现状?

王天权:1939年,滇红创立之初便以出口创汇为主,经滇缅到香港再到伦敦市场,成为我国在计划经济年代的重点。

滇红产品一直以国际化标准来生产,这也说明,滇红的国际化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人不懂“国际”游戏规则。

滇红最初走国际市场,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一个现实的问题就先摆在了他们面前,“欧美国家,甚至包括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人们喜欢的饮料还是以咖啡、可口可乐为主,茶是中国人的最爱,但在国外并非如此,怎样才能打开市场,幸分一杯羹呢?”

外国人从不喝红茶到可以接受红茶,但是要在红茶中加点奶、加点糖等调味,这就要去顺应国外的口味,这也是市场所在。”如今,连星巴克这样一个以咖啡为主的品牌店,都引进了红茶,如冰红茶等。就传递了一个好的信号,国际品牌同样需要好的原料。去年,我参加美国的一个国际博览会,星巴克公司便有人来与滇红谈合作,需要滇红的红茶。与世界品牌合作,也是提升滇红产品销量的路径之一。不过,我们更喜欢让世界来认知滇红。

从英国市场走过去,英联邦国家的市场便是我们未来获益的市场所在。

我们打算放下自己的身段,融入世界茶文化,我们坚信,红茶是低浓度、低因饮料,是有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饮品,西方人对这样的观点与认知,是需要有些时间的。我们去走国外市场,不是去占领这个市场,而是去融合的过程,我们自信,总有一天,会让喝咖啡的人逐步习惯喝红茶。”

这个国际化,其实才刚刚起步,滇红的做法,正是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普洱茶的未来国际化

记者:、云南红等都不遗余力地在传播云南的文化和产业,烟草集团也在为云南做了大量贡献,云南不缺企业家,而是政府需要怎样来帮助他们,以确定它们的地位,以提升它们的品牌。

记者:杨之辉

百岁茶人张天福的“茶生活”


中国茶道素倡“俭、清、和、静”四礼,一生喝茶的张天福老先生,其处世待人及品格魅力都与茶有关,他的日常生活也与自己的茶礼思想相吻合。

张老今年已经105岁了,耳聪目明,精神矍铄,他的住房空间不大,常因为客人的来访而略显拥挤,可张老可以无需他人搀扶,出入卧室和客厅步履稳健,连我们这些年轻人都深感莫及。家里的电话都是张老亲自接听,听张老在电话里的声音,绝对想不到这是位近百岁的老人。而与我们聊起和茶有关的话题,他更是思路清晰,滔滔不绝,一如他这一生钟爱的茶一样,尽情释放着他的喜怒哀乐。

曾经有媒体归纳出张老的养生之道,即“一足五忘”。

“一足”即知足常乐。“五忘”,一是忘形,不焦急,不消极;二是忘劳,把劳动当成娱乐和锻炼;三是忘怀,把一切不幸视有若无;四是忘情,喜怒哀乐都淡然若;五是忘年,忘却岁月,青春常在。

这样的总结不无道理,但似乎有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味道,于是,我们再次拜访张老,再次与张老谈起了这个话题,他给我们列了一张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并把自己的养生之道归纳为三个坚持。

坚持一:张老坚持一日三餐按时,按量。而且除了喝茶,张老坚持三餐以外,不吃任何东西也不偏食,就是晚上加班再迟,也绝不吃夜宵。这对于零食不断,离不开夜宵的普通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张老却坚持了几十年。

坚持二:张老长寿是因为长期喝茶,已是公开的秘密,曾有报道说张老每天至少喝100杯茶,而张老笑着说这只是个概数,从起床后第一杯茶算起也许远不止100小杯了。张老喝茶,不讲究茶具,客厅里有他专供接待客人的壶与杯,卧室里的一把壶和一个普通磁杯则是他处理私人事务时的必备品。张老喝茶也不讲究喝茶时间,对他来说是茶不离口,喝茶就是他的生活,一股浓浓的茶香早已弥漫在他几十年平淡却不平凡的生活中。

坚持三:张老长寿除了喝茶与正常的三餐,且早睡早起,坚持运动等也是他的养生之道,为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张老一直坚持着这样规律的生活。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我是有备而来—专访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