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现在炒茶市场一塌糊涂,存茶市场基本饱和,那么,这二者参与所谓金融创新的动力不大,也可以说明参与现在普洱茶期货(或现货)交易的积极性不够。

普洱茶每次跌倒,都有人出来喊产业要升级。

茶叶行业几千年来其实运作情况差不多,都是定性为农产品,其交易模式大多数趋同,即为茶农,加工厂,经销商,消费者这样的线路。其间,无非是通路的长与短的问题,或者是通路的布点不同而已。

比如电商与实体店,其实不过是架设的具体道具不一,一个把通路放到网络,一个把通路放到实体。

说实话,这样的产业要怎么升级呢?

从实体到电商就叫升级吗?肯定不是。

茶叶喝新,唯有近几年来普洱喝老,这就带出来一个产业链,普洱茶不仅仅是通路可以赚钱,仓储也可以赚钱,仓储可以赚钱就相当于起到了一定的增值作用。

就此而言,普洱茶是具有一定的金融属性的。

也许这样说不准确,但是,事实是十年前你去菜市场买点小菜,买点肉,10元钱就可以了,而现在买同样的小菜和肉类则要100元,不是说蔬菜也增值了,而是成本增加了。

换算到普洱茶,就是十年以后的普洱茶给了你增值的感觉,其实是说明耐存储的东西都有一定的保值功能。

比如房子,比如白酒,比如今天我们说的普洱茶。

普洱茶耐存储,至于能存放多久,科学没有定论。至少,普洱茶现在并不一定完全接受科学的说法,比如越陈越香,那是一百年呢?还是五十年呢?其实,这道理如同中国人做菜,盐少许,配料少许的做法一样。

普洱茶有时候就是一种文化,不一定科学,却可能暗合某种道理。

这也算普洱茶的一种最大的特质,普洱茶的越陈越香的附加值——普洱茶的金融属性。

普洱茶的金融属性这个话题有点大,但是,任何行业的发展能插上金融的翅膀是一定能让产业的规模变得庞大,从而量变带来质变,这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我们今天说的是一个具体的产业模式,或者说一种商业模式。也就是普洱茶的期货交易模式,或者说是普洱茶的现货交易模式,其名称不同,具体的交易模式趋同。

无非是厂家入场挂牌,炒家入场买涨或买跌,这与传统的模式大相径庭。

传统的模式是在线下通过经销商到消费者这样的模式,也就是一种贩卖,即使是网络销售,也同样是贩卖而已,就算是炒茶,也就是一种击鼓传花,都谈不上与金融业沾边的事情。

而现在的普洱茶交易模式,改变了以往一种产品的固定单价,买的人多,加价的人就多。从这一点来看,如果厂家都是规模性交易,并且交割给客户,那么,就意味着厂家有可能把后几年的利润提前到今天来实现。这和股票的道理相同。

如果是可以买跌,那其实就等于与厂家去对赌。如果是交易平台收购,那就是等于和平台对赌。

这就是我说的“炸金花”模式,等于是赌钱而已。

当然,如果是通过这样的平台能实现普洱茶的大宗交易,肯定是能实现产业的升级的。但是,实际情况有待考察。

我们先来简短分析一下普洱茶的实际市场情况。

普洱茶的市场分为消费市场,存茶市场,炒茶市场。

消费市场自然不必多说,逐年都有增长,消费群体也较为分散。

存茶市场集中于华南一带,甚至可以说集中于东莞市场。

炒茶市场集中于华南,也可以说集中于芳村市场。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消耗量(我们把厂家到市场的销售都计算为消耗)与存茶市场、炒茶市场与消费市场的关系是一个倒比例,前者消耗量远远大于消费市场。

这就可以说明一个情况,存茶市场和炒茶市场是一个相对比较专业的群体在操作,这两者群体的专业化程度也比较高。

现在炒茶市场一塌糊涂,存茶市场基本饱和,那么,这二者参与所谓金融创新的动力不大,也可以说明参与现在普洱茶期货(或现货)交易的积极性不够。

主力市场、主力人口没有参与动力,那么,这种模式的参与者能吸引什么群体呢?

是股市、期货交易原有的群体?

这些群体对普洱茶的了解程度有多少呢?

其实,这样的模式不新鲜,几年前即已经产生,我也曾经非常肯定这样的模式,毕竟,一个行业要升级,是需要试错的。

但是,这个模式就只是一个赚钱的模式,谈不上产业升级的模式,只不过是相关部门告诉大家,你们莫“炸金花”啦,那是非法的,我给你们搞个合法的地方“炸金花”。

事实上的运作情况即是如此,因为这与普洱茶消费群体就根本不一样。

当然,模式可以变通,也可以努力向厂家到消费者这样的直通车模式去走,只是,这个产业本来就传统,要砸掉经销商,要砸掉原有的专业程度高的藏家,恐怕,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CY260.com编辑推荐

吴疆:普洱茶就是有奇迹的茶


【小编】:孙中山先生的纪念茶是有的,我立马做一款叫“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茶也是可以的,事实上有人已经做了。但民国时代的孙中山纪念茶就可疑了,民国时代的孙中山纪念普洱茶那就更加可疑,如果是带铁盒包装呢?且看吴疆说普洱之:

孙中山的纪念茶

民国时代,有没有孙中山先生的纪念茶呢?估计有,有也是其他茶类的事,普洱茶则不太可能,更不可能做成铁盒包装。

云南茶区气候潮湿,沿途走缅甸、走越南海运至香港,都是高温高湿的区域,所以,云南茶叶传统的包装都是笋壳、绵纸,而不用铁器,一是马帮驮运减重的需求,二是铁器容易生锈。

同时,云南历史上砖形茶少见,而多是饼形、沱形、蘑菇形,其特点都是有背窝,利于透气,防止在长途贩运中发霉。

类似的铁盒砖茶,有一次在汤一平先生的办公室也见过,据说是上海一家拍卖公司所拍卖的老物件,开茶一看,居然是熟茶,熟茶,那就是1973年之后的产物了,与民国相距遥远。

民国时期,易武、佛海一带的茶庄实力不大,也就是今天一家小茶店的规模,即使今日去易武,也可以看到一个个小四合院的旧茶号,可想而知,其加工能力到底有多大。就其实力,远逊于当时的腾冲帮、喜洲帮,这些商帮涌现出来的一些字号,即使放到今天来看,也是国际一流实力的大企业。然而,奇怪的是,现在市场流传的民国老茶,没有腾冲帮、喜洲帮什么事,反而都是一些小茶庄字号的“百年老茶”流传。

这就像这次去深圳,一个香港茶友说吴某某的家族世代做茶,至今已经是200多年历史,他家有各种不同的仓,不同的老茶仓存存出来是不同的味,一个茶仓专存大红印,后期放出来的茶就是红印茶的口感。

刚好我知道这个茶商,之前原本是周勇先生的下家,没有钱存茶,周琮还不干,周勇说人家也可以做大的么,他的茶仓也在海边的一个溶洞,与百年老茶仓,与红印老仓有任何关系呢?也许收购的字号是百年老字号,但是,百年老字号就有百年老茶?就有百年老茶仓?那中国人有5000年的历史,中国人就都有5000岁吗?

或者,普洱茶就是有奇迹的茶。

编者注:吴疆,作家,茶文化学者。写作《普洱茶营销》、《普洱茶营销--七子饼鉴茶实录》、《吴疆说普洱》。(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吴疆:普洱茶的品饮时代现在才开始


2008年之前,甚至是现在,大多数茶厂采用农产品的方式来卖茶,并没有完整的切换为工业化的消费品模式来推广,甚至很多茶厂至今仍然是前店后厂的作坊式思维。

这带来一个结果,产区的特征明显,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现在流行的山头纯料茶,就是这种思维导向的结果。

计划经济的时候,云南茶区的毛茶价格思茅第一,临沧第二,版纳第三,这是因为之前做红条茶,做烘青绿茶,得讲究条索细嫩好看,现在颠倒过来,大家讲茶区,首先说易武薄荷塘、勐海老班章、临沧冰岛茶,这是因为讲口感,条索则次之,甚至现在流行古树茶,条索粗壮的更好看,与绿茶讲究细嫩芽尖的审评方式完全不同。

结果是,工业化大拼配的手段丢失,一个原因是大多数茶厂无实力做拼配,一个原因就是山头茶的流行,市场流行的并非是完整后发酵的茶品。“山头味”的纯正与否就很重要。

这与绿茶占据国内市场主要份额,形成绿茶品鉴体系、消费习惯相关。

消费习惯的形成有一个阶段,需要时间,兴起也好,灭失也罢,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08年的市场是集中式爆发的,并没有完整的消费市场配合,甚至还谈不上品鉴普洱茶,那时候把加工熟茶的渥堆称为“造假老茶”就是一个明证。

市场的推动需要资本,资本显然更青睐青饼、青砖,因为耐存储,变现增值的空间大,社会潮流向个性化方向发展,也是一个因素。

种种因素相加,导致地域化的现象更大,普洱茶这个名词是,老班章这个名词是,薄荷塘这个名词亦然。

一个好的方向是,大家现在开始接受普洱茶,无论是生茶还是熟茶,无论是未发酵还是后发酵,至少,现在总体讨论的方向是如此。

08年之前,大家把普洱茶都作为一种收藏品,而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发烧友是作为一种茶品来品鉴,有了品鉴就有了鉴别能力。无论老茶、新茶,现在市场上会喝茶的群体都在逐渐庞大。

没有鉴别能力的时候,茶品是无所谓好坏的,价格是最重要的鉴别手段,卖一万的,大家就觉得好,卖50的,大家就觉得差。

对于外行而言,谈不上茶品的鉴别力,也不需要谈。价格定位更重要,这一点,线上喝线下的区别就非常明显。

这其实就是茶厂的定位,你定位是发烧友还是普通茶客。任何市场,发烧友是中心,然而这种中心的市场是最小的,其边缘的才是最大的。

发烧友的好处是有自己的鉴别力,好茶烂茶入口既知。缺点也很明显,做发烧友的生意,就非常专业,你辛辛苦苦培养一年,估计一片茶都不会卖,第二年,他懂茶了,上山了。

这个问题还是出在茶饼上,现在的茶饼都是千篇一律,无论高端低端,换个包装纸,大家都分不出,形成事实上的品牌控制力非常弱。

然而,市场又需要品牌,因为茶饼不仅仅是喝,还得存,存多了得变现,变现就需要品牌,所以,现在市场资金又集中到大益的身上。流向茶市的资金并不少,但是,今年大家都感到山头茶衰落了,茶厂的销售打了对折,从市场来分析,还是品牌力太弱。

要培养新的消费群体,实际又与氛围、又与文化导向有关。然而,市场文化的流行都是一窝蜂,都是非左必右的思路,都是大一统的思路,一会生茶,一会熟茶,一会纯料,一会拼配。究其原因,都是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来说话。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语言,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目标,人也好,企业也好,都是如此。

吴疆说普洱:邓时海的真相?


普洱茶的世界,无论新老,因为越陈越香是口号,也是事实,所以,所有的一切学问及陷阱,都是围绕老茶而展开。老茶是块招牌,天价老茶则是更大的招牌。品老茶,老茶的历史就成了一门大学问。在实际交易中,老茶交易与古董交易相差不大,都是不开包,不品尝,真假各安天命。闻气味,辩包装就成为老茶鉴定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外包的文字、字体、印刷方式则需要茶叶的历史知识,甚至当时社会的背景知识才足以断代。所以,老茶的历史是判断的依据,历史错则一切错。包装、纸张、包法、字体等等,在老茶客眼里无所谓,但是,在交易中却万万不可缺。核心文化论坛召开之前,我们几个联合发起人一起商量,谁是读了茶书才喝茶的?几乎没有,但是,喝老茶的人很多都是看台湾老茶图谱的,这说明在老茶的市场,茶书的历史对错即为市场的对错。邀请的专家中,周勇先生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亲历者,是普洱茶在70年代末期云南普洱茶畅销海外的一个主要贡献者。周勇先生的家族公司香港南天公司是当时实际上控制香港普洱茶市场的头盘商,南天能垄断普洱茶,一个是原因是香港市场是南天开拓的,另一个原因是南天的实力所致。周勇先生曾经回忆,80年代,云南省茶司每年去香港开一次团拜会,香港茶叶商会的商家要请客,需要每家出资500元(港币),大家凑份子。而南天不一样,给考察的每个人发5000元(港币)旅游费,按照当时内地的月收入来计算,这几乎是大部分人的年收入,当时的收入低,几乎无余额存款,按照当时的存款周期来计算,这相当于普通人家十年的存款。由此可知,南天当时的实力。香港当时与云南省茶业进出口公司名义上合作的头盘商有15家,除开一家是代理云南沱茶(普洱沱茶),其实也只是转口贸易(法国),其他的商家每年能直接从省茶司能拿到茶叶的极其少,大部分都是南天垄断。当时的香港有约110家茶叶经销商,南天公司用赊销的办法控制了80余家,剩余的要么实力太弱要么出于布局不需要。之所以介绍这么多南天公司实力的情况,是有助于读者对于香港当时的市场有所判断,周勇先生对于香港普洱茶熟悉的情况,如今市场的大师、专家无人能比,甚至现在很多控盘香港老茶市场的商家,其实当时都是在南天打工,比如当初引进“88青”的陈强先生,原本就在南天公司打工,才得以了解普洱茶。熟悉老茶的读者,都知道一个香港“金山楼”的情况,如今很多标示于“金山楼藏品”的茶叶大肆四处贩卖,出现于各大拍卖会。按照常理来推测,一个藏品如此丰富的茶楼,在香港应该是很出名,这就好比一个饕客一定知道本地的餐饮名店,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以周勇先生对于香港茶行业的熟知程度也不知道。

(图片说明:邓时海著作《普洱茶》一书中老茶描述)金山楼的故事源自邓时海著作《普洱茶》一书,书中言金山楼的藏品为同庆号、敬昌号、江城号、红印、绿印等老茶,几乎就是今天各大拍卖行常见拍品的大集合,然而,周勇先生对于这段故事有个极大的疑问:周勇:吴先生,将曾园先生与我讨论的老茶谈话发给你,供你参考!看起来台湾人要编故事来卖假老茶了,我因为身体问题,也不能亲到港查证,很是遗憾!邓时海的说法是自己说的,那金山楼及龙门茶楼的老板是谁?他的仓库在什么地方?我在香港做茶那么多年,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事情,他怎么不出来讲话呢?香港是寸土尺金的地方,一般来说普洱茶存储好了,就会出手变覌。投资其他生意,茶楼老板去了美国,不可能一二十年不管,放在仓库等普洱茶暴涨到天价,那一二十年的仓库费用也是巨大的成本呀。从逻辑上看,是不可能的。邓的这些说法,只是为了众多假老茶编造一个出处。因为我以前在很多场合说过,你卖几百万一并的茶叶,难道不应该交待一下它的出处吗?他搞一个子虚鳥有点茶楼,就应该自证一下这个茶楼的来龙去脉。这个老板能收藏那么多名茶,是难以想象的。他的目的是什么,收藏家?他能预测到四十年后茶可以卖到如此天价吗?再说97年香港的老茶也並不是太贵,为什么他收藏那么久,又忙於出手呢!台湾人在普洱茶上信开河成习惯,仅靠编个故事是不行的。

(图片说明:周勇先生在核心文化论坛现场鉴茶)

曾园先生是著名作家,前南都周刊、新周刊的首席主笔,也是普洱茶核心文化论坛的主讲嘉宾之一,曾先生的一系列考证,同样质疑《普洱茶》一书当中的故事:

曾园:周老师您说的太好了。邓时海的确是“聪明人”,写书的时候就想好了编一个子虚乌有的故事,一两个香港老板去美国了,恰好号级茶全在他们两个人手上,恰好1997年回来,全部卖给台湾人。所以,香港人都不知道。仔细琢磨,他的逻辑就是这样可笑。我查了一下,好几本云南的普洱茶都抄这个。包括雷平阳的《普洱茶记》,《中国茶道全书》、《云南茶典》等书。悲哀。我从吴国基的《香港年鉴》查到了地址。金山楼新填地街一〇〇号三—八四四一四七龙门茶楼湾仔庄士敦道一三〇至一三六号五—七二八三〇七这部分内容,邓时海写在“--同庆”的部分,这部分很长,台湾有茶人已经说业内认定--同庆证实是七十年代的茶。邓时海这部分写的很多,显然是因为他手里这部分货很多。

邓时海先生写作的《普洱茶》一书于1995年在中国台湾出版,90年代中期,台湾来内地容易,而内地去台湾则不像今天这么方便,当时的网络也不是今天这么发达,所以,邓时海先生写作一书的时候仅仅是作为一本“产品手册”来出版的,也许是考虑到两岸当时的实际信息互通情况的隔绝,所以,基本上这本书是邓先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书中不乏历史的错误,甚至不乏张冠李戴,篡改之词。这里可以举一二例子来说明。一次去拜访原省茶司领导汤一平、昌金强二先生,遇见原下关集团董事长罗乃炘先生,我问了一句,邓时海先生的著作《普洱茶》一书中有云,1993年拜访下关茶厂期间,送了一片50年代的小铁饼给冯炎培厂长,并且书中附录有当时赠送茶叶情景的图片。有图有真相。

罗乃炘说:“放屁。”“茶是我们厂的样品,邓时海要拍照,从样品柜子拿来拍照了又还回去放好,咋又变成他送的啦?我当时是副厂长,照片就是我拍的,我就在现场,哪有什么他送老茶的事情?”

(图片说明:昌金强先生、罗乃炘先生)

(图片说明:作者与邹家驹先生)

原云南省茶业进出口公司总经理邹家驹先生认为邓时海先生是“魔术师”,邹家驹曾经回忆当时普洱茶成书之前,来云南省茶司走访,邹家驹先生让办公室送了一本《云南省茶业进出口公司志》。《普洱茶》一书中大量抄录《云南省茶业进出口公司志》原文,《志》书中有清清楚楚关于“中茶”商标注册时间,这完全可以弄清楚市场红印、绿印的生产时间一定是在建国之后的事情,然而,《普洱茶》一书中偏偏正确的历史资料不用,让红印跨越了两个政治时代,胆大妄为的是,甚至杜撰了原勐海茶厂第一任厂长唐庆阳先生亲口证实红印生产于范和均时代。我们观察一个人,是听其言而观其形,是一个长期验证的结果。观察普洱茶、观察事物的道理是一样的,做任何事情,讲究的是证据,也就是结果和过程的综合。如果一个人信口开河成习惯,一本书信口开河成习惯,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吴疆:茶气=打嗝+放屁?


之前的茶叶群体没人玩茶气这一概念,总没有人抬着一杯“龙井”大赞:茶气足啊,茶气足。

所谓茶气一说,大抵与普洱有关,这又与普洱采用的原料有关,云南大叶茶是其他中小叶茶内含物质的三倍,所以茶味足,给人的感觉就是茶气足。

最初的《中国茶叶大辞典》(陈宗懋主编2000年首版)关于“茶气”一说与我的说法无异,茶气即茗气,即茶味。明代许次纾于《茶疏》中言:“来自山东者,乃蒙阴山石苔,全无茶气,但微甜耳。

可见,古人于茶气一说,无非是滋味强弱,今日的说法:“不苦不涩不是茶。”苦而回甘,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抓一片黄连入口,暴苦而回甘,普洱的道理如是。没有苦,又何来甘呢,从哪里回呢?如此道理,浅显而明白,然而,普洱如同大染缸,让人不由晕晕乎。

辞典关于”茗气一说,则取自明代程用宾《茶录》:“辩气者,若轻雾、若淡烟、若凝云、若布露,此萌汤气也;至氤氲贯盈,是为气熟,已上则老矣。”

此一段,尤有余味,明明是辩气,写作如诗篇,从诗篇中找寻“老水”、“萌汤”的痕迹。

“茶气”一说经普洱市场十余年侵淫,已然不同。如今喝普洱,不谈茶气,不得成行家,不得鉴茶品。

然而,茶气如空气,随手一抓,空空如也。

有人说喝茶发汗、打嗝、放屁就是好茶,就是茶气足,这就好比大家抬一杯茶,满屋茶香、屁香混合,屁声不断,就是茶气强烈?

关于茶气的感受,说法各异,有人说茶气即香气,有人说茶气是走穴,奇经八脉一通,浑身舒泰,有人说老班章茶气强烈,冰岛茶微弱。

喝茶的感受,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一,感受也不一。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季节不一,同样一款茶,品饮的感受也不一。

当然有一个总体的感受,好茶是身体的感受,大多数的茶叶则仅仅是口腔的感受。

谈茶气,不由自主让我联想起当初一个台湾大师每逢茶会必谈茶气,谈茶气必谈百年老茶,也就是打嗝、放屁这一套,当时之际,云南每逢茶会,皆于庙堂,一众干员,难道未来证实年份,必得有人放屁?

这些茶气说辞背后的百年同庆号、百年宋聘、百年福元昌,如今都证实为仿旧的百年老茶,只不过,仿品也有高有低,如果仿品本身就有年份,则难以辨别雌雄。

老茶通气,这一点我不否认。茶叶之前本身就是一味中草药,茶叶晒干即为药,烘干为饮,所有的中草药也都为晒干,这一点,历史上的茶书,中医书都有明确的记载,老茶通气,道理如同药材。但是,用茶气辩年份,实为如今普洱行销学的一大创新。

如今的仿品老茶,汤色做旧、包装做旧、茶色做旧都不稀奇,而且年份、包装、仓储、大师效应一配合,往往使人中招。

然而,做旧即为做旧,喝茶的感受骗不了人,老茶温润,浑身温暖,高温高湿做旧的老茶,汤色可以模仿,甚至可以体现陈香,然而,仓味扑鼻,霉味难堪,喝下肚子,身体寒凉。

吴疆:普洱茶库存大,都是因为“越陈越香”


编者按:“越陈越香”是普洱茶文化以及营销中重要的概念,但也是一个存在讨论的概念,之前我们也梳理过越陈越香的概念流变,整理收集了大量的资料。

普洱茶大规模存茶至于如今不过十来年,这十来年普洱茶表面上是越来越好喝,越来越增值,市场的存茶也是越来越多,以吨计,以天量计,喝茶5年以上者,家里的存茶随便都是几百片、几百件,大部分茶客都存放了一辈子甚至几辈子喝不完的茶饼,甚至很大一部分茶客如今都被动为了茶商,成为了库存推广员。

普洱茶库存大,都是因为“越陈越香”。

十多年了,普洱茶越陈越香了吗?

普洱茶放老更好喝,这是毋庸置疑的。

货币贬值,普洱茶保值,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普洱茶大规模存茶,始于06、07年,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只不过,大规模存茶变得越陈越香没有呢?

这是存疑的。

按照规律,普洱茶经历十来年的存储,尤其存放于广东区域为主,只要存放得当,转化按道理是越来越好,按道理,只要不有十分过分的暴利心态,茶叶的销售毫无问题。

然而,事实上,这些大规模的仓储至今仍然还是大仓储。

普洱茶变成了讲故事的产业,故事讲得越好,茶品越好卖。

百年老茶好卖,稀缺。

红印好卖,稀缺。

千年古树单株好卖,稀缺。

大师茶好卖,稀缺。

虽然大家都没有办法去确认谁是百年、谁是50年、谁是千年,然而,市场仍然火爆。当然,正是因为谁也无法确定,故事才好讲,稀缺价值才凸显。

大家发现没有,稀缺的都好卖,规模性存茶的呢?好像都难以脱手。

越陈越香也好,南茶北调也好,对于市场好像都没有影响。

每年的新茶都在加码升高,所谓的旧茶、老茶、中期茶,价格却是越放越低。

至今为止,抛却大益、中茶这些品牌茶的升值,甚至抛却改制前茶品的升值,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茶品仍然升值无望。

是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出了问题?

是仓储存放不当的问题?

是市场故事的问题?

每一个问题都可以梳理出一大堆的问题,可以梳理出厚厚的一本本茶书,原料、加工、仓储、大师故事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没有人注意到,炒的茶不喝,喝的茶不炒。

前一段去芳村、深圳、厦门、泉州、武夷山转了一大圈,发现在华南的老板,案头上自己喝的茶都是易武、老班章,仓库的存茶却都是自己不喝的大品牌的茶。

这是品牌的影响力不够?

不够,为什么要存?

不够,为什么要炒?

又存又炒,为什么又不喝呢?

客观来讲,普洱茶如同啤酒,是需要泡沫的,没有泡沫不好喝,没有泡沫不活跃。

如同,普洱茶没有32万老班章,可能早就冰凉凉。

如同,普洱茶没有小青柑,估计市场早就不知道熟茶为何味?

然而,问题也来了,大家都在说越陈越香,事实上,越陈越香的茶因为好喝,都喝完了,越陈越增值的茶,把包装品名一撕掉,茶饼却是可以扔掉的。

那么,谁是越陈越香?

吴疆:茶界怪象,越贵的茶越难喝


正常而言,茶越老越贵,则越好喝。旧茶更贵,符合经济规律,但是,左右价格成长的因素很多,时间要素,仅仅是其中一环。

旧茶价格膨胀,取决于通货膨胀,这是一般的价值规律,由长期上行的经济规律所决定,如此,成本则一直在增加。

诚然,主导旧茶上涨的因素很多,诸如毛料选择,初制及精制的工艺高低,仓储加工工艺的水平等等。如若皆属正常,还得受到品牌因素之左右。

旧茶更好喝是导致价格上涨另一主要因素。普洱是后熟工艺茶品,岁月之转换,茶体内含物质也随之转化,随之柔和,随之甘醇。

然而,事实上,我们很难遇到越贵的茶越好喝的情况,而是,越贵的茶越难喝。

市场上旧茶的营销体系,让人匪夷所思。

最近从东北到了深圳,这间歇抽空去了东莞一次。正常来说,华南区域是普洱茶的前沿阵地,喝茶的理念应该比较正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无论是东北还是华南,大家都还是按照前期港台茶商定义的老茶去理解茶,市场出现的情况则千奇百怪。

我在2003年开始接触普洱,当时的茶叶尚属正常,消费的层次比较清晰,青砖、青饼、青沱、熟饼、熟砖、熟沱,各有消费群体,而且,当时的市场由于都是云南省茶叶进出口体系,无论是勐海茶厂的经营部,还是下关茶厂,普洱县茶厂的办事处,都是一样的理念,熟茶才是普洱茶。市场也没有争论,不过是根据自己喜欢,选择不同的茶品。

当时的市场不大,圈子极小,存茶随意,然而,实际可以选择也无非是三大厂的茶品,港仓茶并没有开始回流,直到2005年才有所改变,但是,市场绝大部分既不知道台湾大师,也不知道市场会流行百年老茶这一说。

经过两年的助推,2008年,云南开始流行喝超级古董老茶,我去思茅采访,某普洱茶企业家每天带我去一家茶室品鉴,茶室位于思茅市区中心,就两间房两张桌子,每泡20克,收费一万元起跳,品鉴的茶都是至少50年代往上走,这在当时的思茅属于天价,尤其是与当时茶产业一派衰败的景象对比,更是强烈。然而,领导喜茶,所以,每晚茶桌皆需预定。

我第一次喝百年老茶,差点一口吐出来,那种浓烈的六六粉味道,扑鼻扑面而来,非常霸道占满人的口腔、鼻腔,但是,眼见旁座的达官贵人皆正襟危坐,如饮宫廷玉液,一瞬间,觉得自己的判断是否有误?

时至今日,我都记得自己第一次饮用所谓百年老茶的那种感受,也清晰地记得那种仓味、霉味、陈香叠加结合而产生出的一种强烈而尖锐的味道,让人印象深刻。其后的一周,我都泡在这种强烈而古怪的味道里,乃至于我返回昆明后再去品尝其他的任何茶品,皆无味。

喝茶本就是一种习惯。

习惯喝中小叶种绿茶的,喜欢龙井的上扬的香气,而习惯喝老茶的群体,则喜欢内敛、溶于茶汤的陈香,这是完全不同的习惯。同样道理,喝仓味茶也一样是一种习惯,长期品饮仓味茶、霉味茶,则认为单独陈香的自然香气不够味。

当时的云南上下皆流行这种六六粉味道的老茶,甚至zf定制茶也专门拉到深圳去存放出这种味道,我也一度误解广东仓原来就是这种味。后来始知,原来该企业家之前在深圳的某茶叶公司工作过,是一个普通职员,与港商的交流中只言片语听得一些仓储方法,自认为就是仓储理论,于是,所有茶皆按照出六六粉味道的标准存放制造,而领导也不懂,认为该味就是老茶味,于是,向天下推广,天下老茶于是皆六六粉味,这种影响时至今日仍然控制着顶级老茶市场的口味。

然而,市场在逐渐清醒之后,认识到霉味就是霉味,刺鼻味就是刺鼻味,哪里有自然的陈香味那么舒服?

应该说,云南是最先清醒认识到这种茶的危险之处的,一是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的职工其实是清楚普洱茶的滋味香气到底为何物的。二是,云南毕竟是产区,鲜叶到初制到渥堆,其间散发的不同香气,其实可以倒退市场演化的各种香气。

然而,产区之外的市场却远非如此。

这次去深圳,发现很多茶友从普洱内地热一开始即品鉴,几乎与云南同步。所有市场的逻辑都是领导喝,则余属皆喝,进而推导于市场。常理而言,品饮时间越长,喝茶的种类越多,越能清楚茶叶内含的物质,以及滋味香气的变化,但是,反应在普洱老茶的身上,却不是这么一回事。

一个朋友的老茶说是60年代,我当时就指出不太可能有,因为当时云南并无生产记录,至少,圆茶的生产记录当时是没有的,这也是当时运动不断的历史大背景所决定的。

在深圳,无论是走到哪个会所,茶友谈论的仍然是那几个熟悉的港台大师,这些人的西洋镜其实早在云南被拆穿,然而,紧靠香港位处普洱茶最大消费地的消费者仍然毫不知情,这让人匪夷所思。

一个普洱茶收藏家港商胆大包天,甚至吹牛自己随国家领导人周游列国,其理由是该君收藏了一把古琴是国宝,弹奏的人要带国宝去演奏,该君也随行。这样的故事如果是在北京吹,估计当场就会有人打电话核实,然而,在远至边疆的区域,这样的故事可以成为一种传奇,可以佐证这样的收藏家的茶品。

同样是该君,在2007年的普洱茶杂志上号称:只藏茶而不卖茶。然而,现在全国到处不遗余力到处贩卖百年老茶。邓时海在该期杂志上说自己是普洱茶的耶稣,该君是上帝。我不知道后来人看到这样一篇堂而皇之刊登在国家正规官媒的文章会怎么想,难道大师都是需要极度膨胀极度狂妄,胡言乱语,才能写就普洱天价老茶这一篇“狂人日记”?

我们的社会,假茶认真茶,假人认真人,已经成为了一种体系,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也许,这才是当前普洱茶的文化。

在一系列无关茶品的行销运动中,大家谈论的是喝茶的达官贵人,谈论的是老茶的天价,谈论的是老茶流转的传奇,一个敢把银行的保安也称为银行家的群体,有什么不敢干?所有谈论的,有茶品有任何关系?

无论多老的茶,茶不好喝,还有任何价值吗?

吴疆:曼松真的有古树茶?


普洱茶行业是一个让人震惊的行业,宋聘、同庆、福元昌这些老茶,全国每个省的富豪都在收藏,每年的拍卖行都在拍卖,然而,真伪难辨,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听说过,并没有品鉴过,但是,绝大多数人又确信无疑。

老茶的鼓吹从2000年到2007年,年份鉴别往往是大师一句话,要有更多的证据表明身份,对不起,没有。

这就是一个让人大为惊异的地方,一个很有可能子虚乌有的东西,让人相信N年,在一个体系内运行多年。销售方的证据,往往就是相互鼓吹的那几本茶书。

我问之前掌控云南茶产业的官员邹家驹、汤一平、昌金强、苏芳华等人,你们见过50年代、60年代的普洱茶吗,甚至更早的茶吗,他们均表示真伪难辨,能成为商品则绝无可能。

2008年开始,古树茶开始抬头,因为之前的老茶增值说、古董说、包装说、年份说大受市场质疑,茶行业得重寻概念。

与老茶概念一样,但是,又有所区别。

老茶是没有样板可言,古树茶再稀少,毕竟有实物可验证,于是,顺着古茶、老茶这根杆,大家爬到古茶、大树的顶端。

2014年秋,我去茶区走访

我问同兴号的李惠老师,去看看传说中的曼松茶,为了落实清楚实际,我们邀约了曼迁村的李村长同行。之所以让曼迁村的村长同行,是因为曼松自然村与曼迁村都一样同属于象明乡曼庄村委会。很多茶商并不清楚这样的关系,往往在市场上有意混淆,曼松、曼迁两地相连,往往以曼迁古树代曼松也有之。

一路上,村长笑而不言,只说,你看了就知道了。

相跟而去的某古茶会副会长说自己的选的古茶,每棵可以收几十公斤春茶,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

(进入曼松的道路)

从曼迁到曼松不远,现在的曼松道路已经拓宽。我要求看看那颗中央电视台播出的那颗很难寻找的古树,我们把车停在路边,村长站在路旁朝坡下一指,离路边7-8米远站立一颗即是。我大为惊讶,树周围没有原始森林,稀稀拉拉有几棵其他树种,并没有中央台展示的“曼松贡茶”如此艰难可寻。

(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那颗曼松古树)

我边拍照,边问村长,这颗树一个春茶可以收多少,村长比了二个指头,我说“20公斤”,摇头,“2公斤”,摇头,“二两”。

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一个中央级媒体的报道,并不准确,与事实出入极大。

我们寻遍了整个“王子山”,找寻到寥寥几棵,除开中央台那颗是最大,其余的更小,而且这些都是属于茶农。

而到了某公司的基地,有几十颗据说是移栽的古树,都自己挂了牌,观树形,难以确定是否古树。树不高,都是从1.2米左右矮化,树直径约小茶杯口粗细,皆不可能产茶,村长说这里以前是农田,之前粮食不够吃,整座山都是开荒种粮,2004年西双版纳州农业部门组织过考察,考察报告都有详细的说明,不要说有古树,甚至茶树都没有。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一个问题,和老茶一样,大家把显而易见的谎言说得振振有词。但是,和老茶又不一样,它又有真的古树存在,只不过的确稀罕。

(王子山,即曼松。)

普洱茶现在的问题是,大家过度强调原料的作用,而事实上古树的原料稀少,那么,古树茶和茶园茶之间即有巨大的利益差。

强调原料就好比拉菲强调百年古树葡萄,茅台强调百年古高粱种,云烟强调百年古烟叶,这无疑是荒唐的。

一个好茶的形成,是原料+工艺+仓储+销售商,缺一不可,并非拿到原料就等于好茶。

现在的品牌替换性之所以大,是只有好茶环节中的一环,而缺失了很多环。之所以小树可以轻易替换为古树,同样也是因为其他环节茶商没有办法实现,故而只能求之原料此一环。

那种所谓的玩家茶,其实是信则灵的游戏,跑出这个圈子,则古树不是古树,所谓价值则一文不值,根本谈不上交换的价值。而所谓的价值,正是有交换了才产生的,2016年国庆急就。

以上文字是一篇旧作,作于2016年国庆,当时北京的一个收藏家收藏了一吨的据说是2015年的曼松古树春茶,引荐人即为原央视的相关人员,收藏家咨询我曼松古树的真伪,其实这样的问题很难答复。

曼松有无古树?

其实这样的问题不难回答。仅仅是公号里留言的商家数量就远远超过了真实的数量,但是,每一家都坚称自己的曼松古树是亲自从茶农家收购。这还只是山头上茶商的口径,还有易武呢?景洪呢?勐海呢?昆明呢?这些还都只是产区的情况,全国的销区还有多少曼松古树呢?

事实上,云南茶叶的生态优越,大叶种具有天然的发酵基因,本身的素质就足够,仅仅就曼松而言,生态环境,土壤,气候,都符合出产优越生态有机茶的条件,曼松小树茶的口感都相当不错,然而,市场上大家都拼命强调自己的是“曼松古树”,这是什么原因呢?(本文来源:吴疆说普洱,作者:吴疆)

吴疆:概念在转移,市场在哪里?


普洱茶是个老茶类,建国前即有,更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其间,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工艺有所改变,到了1973年,茶类则完全改变,地名来命名该发酵茶,不过是根据习惯叫法,只是一个商品名称,而与茶类无关。

近十年来,普洱茶在国内市场的走势日新月异,越来越好,当然,这是行业内的看法,因为行业中人接触到的信息都是“普洱茶”,关心的也是普洱茶,周围吸引的茶客也是普洱茶,自然有这样的认为,实际上,普洱茶占比在国内市场的喝茶人口中不到1%,加上每年进仓的数据也才不到2-3%。

从品饮和存茶的数据来看,1:1.5到1:2这个数据是一个合理的数据,其原因在于普洱茶耐存储,这同时反应了普洱茶的存量要大于即时的消耗量。

这其实是普洱茶得以苟延残喘至今的原因,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其实喝茶是一种习惯,80年代习惯喝铁观音(乌龙),满天下都是铁观音,并没有普洱茶什么事。

茶类消费习惯转移了,铁观音就式微,普洱即昌盛。

如同,08年之后,大树茶的概念起来了,之前存放的06年、07年天量的、廉价的小树茶无论是什么“中期茶”的概念,还是什么“南茶北调”的口号,都没有产生丝毫作用。

山上的大树在猛涨,山下的小树在猛跌。

其原因在哪里?一个是普洱茶的“概念”转移了,一个是当时的仓储概念,也就是所谓的干仓、湿仓说流行,自己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了,广东就是天然的大湿仓,消费者即不是专家也不是藏家,哪里去细分什么仓好什么仓坏呢?

总而言之,市场的概念在转移,转移之后的市场则会不同,之前大胜的概念产品,未必都能“越陈越香”,未必都能“越插越增值”。

好原料+好工艺+好仓储=好茶的公式,在理论上成立,在现实中却是难以寻觅。

后记:今日之感悟,就此。瞌睡来也,据说今年诺贝尔奖项是研究人员熬夜研究出来的,熬夜对身体不好!

吴疆说普洱:茶市到顶、茶价到顶、概念到顶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流行,昆曲在当年是时尚,在现代则未必。总体来说,无论是传统还是流行,音符不同,享受却是一样,都是愉悦身心。

茶叶行当一样,每个时段表现的方法不一,达到的目的却一样,都是要愉悦自己或者他人。或许达到这个过程的方法千差万别,有茶庄、有茶楼、有连锁、有直营,有传销、有资本运作、有期货交易,差别的,只是传递的方法不同,过程不同,时间不同。甚至可以这样说,老茶骗局也一样,至少要设局,至少要铺垫文化,至少要做旧,至少制作一种虚荣。

如今的市场,无论是真老茶还是假老茶都是怀疑多过于信任,无论是真古树还是假古树,也都是供大于求。无论是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推广,还是好酒也怕巷子深的方法,也都销售无方。

茶农种好茶,毛茶初制,茶企精制,藏家仓储加工。这是一片好茶产生的核心,无论围绕茶产业有多种多样的业态,无论是实的还是虚的,总得有茶,总得有好茶,才足以支撑。茶产业,有人做实业,有人做金融,不奇怪,市场结构就是如此,区别在于,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只做虚,而不能踏实,都只是空谈。

落实下来,最终都是一杯茶汤说话。无论老茶、新茶、台地、古树、班章、易武、冰岛、薄荷塘,无论概念如何复杂,最终还是好喝不好喝。(本文来源:吴疆说普洱,作者:吴疆)

吴疆:云南人为什么要做发酵茶


计划经济时期到2005年左右,绝大多数云南人,甚至包括茶叶界的人士,都不知道“普洱茶”,乃至于2004年开始大面积出版相关普洱茶的书籍时,体系外的人都在盲人摸象。

普洱茶是外销品种,就算是全省产茶县的加工厂,没有省公司订单,也从来不知道普洱茶如何加工,更不知道“青饼”、“渥堆”如此专业的名词。边销茶之前一直有发酵的记录,1973之前的边销茶制作工艺上即有明确的记载,只不过,这种发酵茶在经历文革之后奇怪地消失了,边销茶都变成了未经发酵的“生茶”,这才有了1973年重新学习、整合普洱茶发酵茶工艺的说法。

云南茶叶的市场在1995年-2005年期间,一直由蒸青茶统治,云南人叫“蒸酶茶”,举凡家庭、公司、单位、超市、茶楼,蒸酶茶都是主流茶品,而未尝有普洱。

事实上,普洱茶早已成名,只不过,茶叶在体系内运转,一直都是外销,70年代末期,随着海外流行铁观音,普洱茶也开始流行海外,之前的普洱茶仅仅是局限于香港、新加坡、泰国、印尼一带狭窄的销区范围,从80年代初期开始,日本、法国、德国也大面积接受普洱茶。

与铁观音的触觉相比,普洱茶相对迟钝得多。铁观音随着福建商人的商道而在全国传播,普洱茶则缺乏云南商人这个庞大的传播体系,当铁观音在国内开始流行的时候,普洱茶尚在墙内开花墙外香。

虽然在1995年到2005年,云南市场处于普洱茶的一个十年空档期,其实早在1995年之前,云南的城市供应主要以晒青毛茶筛分后的“春尖”、“春芽”、“春蕊”“甲配”、“乙配”、“丙配”为主。只不过,都未加陈化,今天称之为“生茶”,这与港商认识的“生普”不是一回事,生普是指滇青类制品陈化之后的茶品。

港商把未发酵的滇青类制品都称为“青茶”,此青茶与福建青茶有别,散茶称为滇青,饼茶称为“青饼”,发酵过的,称为普洱茶。这种发酵方式分两种,一种是青饼通过仓储来完成,一种是毛茶渥堆压饼制成。

普洱茶由地名而名,这是历史的命名方法。其后,普洱茶的分类在1973年之后发生了变化,成为了“特种茶”,也就是青茶经过渥堆或储藏两种茶之后发酵的茶品,这就有了生普、熟普的区别,两者风味不同,结果却一样。

1973年算是一个分界点,熟茶的工艺定型始于此。只不过,云南人发酵茶的历史则远远早于此。

市场一直传说云南人发酵茶始于1973年的广东之行,当时的昆明、下关、勐海向广东省茶叶公司学习“发水茶”的工艺之后而定型。这当然是有据可查。

只不过,云南人发茶的历史事实上早于广东人。

民俗史家,曾经在40年代佛海县开设过复兴茶庄的李拂一先生有文章记录过当时人制作茶叶的过程,晒青毛茶的制作与今天无异,毛茶制作完成潮水成“筑茶”的工艺却是有明确之记载。与今天工艺的区别在于发酵时间的长短、潮水量的大小。

不仅仅是佛海,更早于易武区域的茶庄同样也有相类似的记载,易武很多老茶号的内飞中即有“水味红浓”的字样,“水味红浓”,是说明茶饼制作即有,那就可以说明不是存放后的,而是之前就有了潮水的工艺。

普洱茶——吴树荣


吴树荣

WUSHURONG

香港“荣记茶庄”领导者,“荣记茶庄”已有百年历史。吴先生对普洱茶的研究有很高的造诣,在普洱茶界享有极高声誉。吴先生与云南昌泰茶业集团合作研发的“卫荣号”系列普洱茶深受广大茶友喜爱。

普洱茶

云南产茶,可溯於文字资料记载的,大概早於东汉时代,而,是故与品尝其它茶类有一定的分别,也许,很多其它茶类之风范也包含在云南普洱茶的品态之中,例如绿茶的饱活,岩茶的雅远,红茶的爽丽,白茶的甘顺等,在云南普洱茶汤韵之中也可一一领略得到,只是这些味韵的特色都依植在其甘陈醇熟的味态而表达。

虽然,云南普洱茶有越陈而价值越高的特点,但只在乎於漫长的存放时间,而不重视其品质的基础与及其存放过程中之适当照顾,如此,长期的存放,是不一定对茶叶本身有所助益,反而会潻增其颓败之气态。醇滑是陈年普洱茶所应该具有的条件,而香醇陈滑的同时,甜暖净活就是决定其品格优淡的重要因素了。

上品的普洱茶,其汤色浓艳剔透,香气陈醇且骄健,味韵甜暖而润活,色面红润深沉,芽条饱壮,香味稳厚,以上各点大概就是一般上品云南普洱茶所应持有之品态风范了。

云南普洱茶的内质稳厚,故泡沏普洱茶不需要讲求特别的工夫和技巧,只需洁净的壶具,沸透的开水,适量的茶叶与及充份的泡沏时间便可。云南普洱茶除了具有它独特的风格韵味可供品赏外,日常长期饮用普洱茶也是可以收到特有的显着食疗的功效。过去,很多传统的医学典籍里,都有提到云南普洱茶的药疗功效,例如消脂涤腻,暖胃理气,解胀醒酒等。近代许多中外医学分析亦有证实,普洱茶对於降低脂肪,胆固醇与及过多的尿酸,都有确定的效用。今天云南普洱茶日益受到中外所重视,实在是有其本有的很高的实用及品赏价值的。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吴疆:普洱茶产业升级不是“炸金花”》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