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七在中国是一个吉利的数字,七子作为多子多福象征,在南洋已深入人心。其实七子的规制起自清代,《大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合今3.6市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为始,颁给茶引三千。”这里,清政府规定了云南藏销茶为七子茶,但当时还没有这个提法。

清末,由于茶叶的“形制”变多,如宝森茶庄出现了小五子圆茶,为了区别,人们将每七个为一筒的圆茶包装形式称为“七子圆茶”,但它并不是商品或商标名称。民国初期,面对茶饼重量的混乱、竞争的压力,一些地区成立茶叶商会,试图统一。如思茅茶叶商会在民国十年左右商定:每圆茶底料不得超过6两,但财大气粗又有政界背景的“雷永丰”号却生产每圆6两五钱每筒8圆的“八子圆”茶,不公平的竞争下,市场份额一时大增。

解放后,茶叶国营,云南茶叶公司所属各茶厂用中茶公司的商标生产“中茶牌”圆茶。其商标使用年限为1952年3月1日起至1972年2月28日止。因此上个世纪70年代初,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希望找到更有号召力、更利于宣传和推广的名称,他们改“圆”为“饼”,形成了这个吉祥的名称“七子饼茶”。从此,中茶牌淡出,圆茶的称谓也退出舞台,成就了七子饼的紧压茶霸主地位。

“七圆一筒”原是清政府为了规范计量,规范生产和运输所制定的一个标准,只有在清代前期和中期,以及解放后的计划经济时代才具有规范作用。一旦进入自由化市场,除了品牌价值,它所代表的质量和重量的意义也就模糊了。四禧茶、五福茶已经有了,难保今后不出现八禧、九宫之类的茶品,七子饼的大旗还能飘多久,令人担忧。wwW.cY260.CoM

CY260.com编辑推荐

权存安:情倾“七子饼茶”的山里人


“现在,山里很多人都外出打工或是经商挣钱去了,真正会做‘七子饼茶’的人越来越少了!”满脸沧桑的权存安一边给“七子饼茶”用黄竹笋壳打包,一边颇有感慨地说。

2月下旬的一天,路过象明乡曼庄村委会八总寨村民小组,听说村里有一家人会做“七子饼茶”,并做了多年,我们当即停下了行程,到这位名叫权存安的人家拜访。权存安家的房屋非常普通,就在公路旁,得知我们专程拜访,50多岁的权存安老远就来迎接,满脸挂满了山里人朴实而热情的微笑。在一番真诚的问候中,权存安把几杯热气腾腾的春茶端到了我们面前。

谈起做茶,权存安一脸兴奋:他从小就是闻着悠悠的茶香,看着祖父辈们采茶、做茶长大的,老茶园和老茶树装满了童年的美好记忆。2000年,从当时曼庄村公所支书的职位上退下来后,他满怀信心投入到了祖父辈传下、自己喜爱的“七子饼茶”活计中。半野生的人工栽培老茶树无疑是名副其实的有机生态茶,是当今茶叶消费的主流和时尚。但是,“七子饼茶”闯市场并非一帆风顺,当年生产了很多茶叶没有人要,他看着上好的茶叶直发愁。倒是在省茶科所工作过的大儿子权晓辉风风火火的一番闯劲,为这深山佳茶打开了市场。那一年,权晓辉背着5公斤样品茶“闯世界”,被一位精明的茶商看中,声称“就照这样的样品生产,有多少,我要多少”。销路打开,让满脸沧桑的权存安眉开眼笑。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权存安首先领着我们参观老茶园。沿着墨绿的森林向前穿行,不久就来到了老茶园,看那一棵棵老茶树,寄生的树衣和老裂的树皮使其更显古朴苍老。权存安说,这片老茶园少说也有上百年的历史,现存下来的只有10多亩了。其中,他承包了4亩,为了不伤老茶树和方便采摘,他和其他人一样,在老茶树旁搭了采摘架。要货的商家要求不能给茶树施化肥和农药,这些茶树多年来基本都处在半野生状态中。

回到权存安家,一家人已经忙碌着生产“七子饼茶”。只见权存安一家人和请来的几名小工,或蒸茶、或压饼、或包装、或加盖标识,忙得不亦乐乎。权存安说,做“七子饼茶”有很多讲究,首先原料要正宗,必须是老茶园采来的茶叶,来不得半点虚假。同时,蒸茶要讲火候,压饼后要凉干才能包装,包装要先用绵纸包,再用牛皮纸包,最后还要用黄竹笋壳将七饼茶捆包在一起,就成为“七子饼茶”了。如果能在干燥荫凉的地方存上5年以上,让茶叶自然发酵,“七子饼茶”独特的风味才能完美地显示出来。

现在,权存安为他的茶庄取名“权记号茶庄”,并打出了“倚邦普洱茶青饼”的品牌,但就是产量较小,每年至多生产6吨左右,且没有存货,生产出来一批被商家拉走一批。每年来订货的商家很多,但由于产量小,无法为很多商家供货。权存安说,即使这样,他也决不弄虚作假,“七子饼茶”就是靠着老茶树的茶叶为原料、靠着独特的制作工艺,才使其在香港和广东一带长期走红不衰,只有茶真,才会有好生意。

泰山女儿茶的来历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泰山扇子崖附近住着一对姓单的夫妻,他们年过半百,膝下无子,两人相依为命,靠种山上的几亩薄地维持生活,日子虽过得清苦,却也算安稳。

人老了,七病八灾的就来了。有一年,单老汉的妻子得了一场重病,经过千方百计地救治,虽然保住了性命,却欠下了山下米财主的五两银子。单老汉本以为秋天收了庄稼,再打些柴草卖掉,也就把债还了。谁知屋漏偏逢连阴雨,船破又与顶头风。那一年到头,老天几乎滴雨未下,地里的庄稼基本上颗粒未收。到了年底,米财主派人来催债,单老汉连饭都吃不上,哪里还有钱还债?只好到米财主家去求情。米财主在泰城心狠手毒是出了名的,只要有人借了他的钱粮,就像见了阎王爷差不多,他不仅要把你的油榨干,而且还要敲骨吸髓,所以,人们又都叫他“活阎王”。

单老汉来到米财主家,把他的难处向米财主说了一遍。米财主不但毫无同情之心,而且把三角眼一瞪,恶狠狠地对单老汉说:“如果到明年还的话,驴打滚种滚利,连本加利要还二十两,你看着办吧。”单老汉一听,自己辛辛苦苦干一年,还不够他的利钱,心里顿时像是压上了千斤称砣,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从米财主家出来,单老汉跌跌撞撞地来到黑龙潭附近,突然听到前面有人在哭,寻声望去,只见一个年轻女子,边哭边往黑龙潭里走。单老汉见状,知道是有人要寻短见,便不顾一切地跑上前去,把那女子拉回岸上,对她说:“姑娘,有什么事想不开,年纪轻轻的可不能寻此短见。”

一开始那姑娘只是哭泣,不言不语,她见单老汉一脸诚恳的样子,才对他说:“大伯,我本姓叶,家住汶河南岸吴家庄,从小没了爹娘,跟着哥嫂生活,心狠的嫂子见我长大了,便和哥哥商量,要把我卖给人家做妾。我死活也不从,逃了出来,实在无路可去,便到泰山三阳庵出家做了道姑。谁知出了苦海又跳进了火坑,不仅庵中最苦最累的活全都让我干,而且有几个地痞恶少时常来纠缠我。教门之地尚不清静,我还有什么活路?还不如死了干净。”

“姑娘,你的命确实苦。可是,人活一世,谁没个七灾八难的,你年轻轻的就想走绝路太可惜了。你要确实没有去处,不怕受苦的话,就跟着我吧。我的家住在山上,家中无儿无女,只有一个老太太,生活虽然清苦,却还不至于饿死。”

"大伯,只要你肯收留我,我愿做你的女儿,就是累死饿死,也心甘情愿。”说着,姑娘就给单老汉跪下磕头。

单老汉赶紧扶起姑娘对她说:“孩子,你愿做我的女儿,这是我的福气,快起来,咱们回家。”

姑娘起来,刚才一脸的愁容早就飞到九霄云外了,她甜甜地叫了一声“爹”,便挽着他往家走。天上掉下这样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单老汉心里乐开了花,刚才的烦恼也烟消云散了。他领着女儿回到家里,见过了妻子,一家人过起了平静的生活。

自从姑娘进了单老汉的门,家中顿时充满了生气。姑娘整天有说有笑,侍候爹娘做家务,把整个家收拾得干干净净,有空还帮着爹爹下地。家里添了个如此勤快的劳力,里里外外有了帮手,单老汉不仅心情舒畅,而且身体也觉得轻松多了。可是,每当他想起米财主那还不清的阎王债,就又愁眉不展了。

姑娘看在心里,急在心上。她暗暗地想为爹爹分忧。她知道扇子崖下青桐涧里的青桐叶子有清瘟去火、利尿解毒的作用,如果用它制成茶叶,一定又好喝,又能去病。况且,每天到扇子崖附近砍柴挖药、进香许愿的人很多,如果在门口摆个茶摊,说不定还能卖几个钱呢!

姑娘主意一定,当天就去采来一筐青桐叶,试着制成茶叶,单老汉一尝,还真有个茶叶味,清香甘甜,绵软爽口。单老汉高兴地对女儿说:“好茶,好茶”,“是好茶就该给它取个名字。”姑娘得到父亲的夸奖,在一旁抿着嘴说。

“人家富贵人家喝的茶叶都有个文绉绉的名字,什么西湖龙井、碧螺春的,我看咱这茶叶来自泰山,又是你制出来的,干脆就叫泰山女儿茶吧。”

姑娘创制了女儿茶以后,由于茶叶香气纯正,再加上用泰山的泉水浸泡,口感特别好,爽气提神,那些拜佛烧香、砍柴挖药的都争相饮用,有钱的扔下几个铜子,没有钱的姑娘也照样让他们喝。那些经常饮用女儿茶的,头痛上火的少了,体魄强健的多了。后来,姑娘见喝茶的人越来越多,干脆多制一些,让父亲到泰城去卖。由于茶叶物美价廉,又能去病强体,深得百姓们的厚爱,每次单老汉下山,无论带多少茶叶,总是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就卖完了。慢慢地,女儿茶在泰城出了名,叶姑娘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单家的生意也越来越火起来。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米财主听说单老汉做火了茶叶生意,而且家中还有一个心灵手巧、如花似玉的姑娘,就生了歹意。他想,那女儿茶是单老汉的姑娘一手所制,如果把姑娘弄到手,不仅可以饱了艳福,而且让姑娘加工茶叶,也多了一条财路。他打定主意,第二天一早,带上了几个狗腿子便上了山。

米财主来到单老汉家,正巧单老汉挑上茶叶,准备到山下去赶集,他见米财主带了一帮人来,便知是夜猫子进宅凶多吉少。只见财主三角眼一瞪,对单老汉说:“单老头,听说你卖茶叶发了财,怎么,借我的银子也不还,想赖帐吗?”

“财主老爷说哪里话,小女有点手艺,刚开始制茶叶,这半年总共攒了不到十两银子,一旦凑够了你的数,我一早准给你送去。”单老汉谦恭地回道。

米财主一进门就盯上了姑娘,见她虽然衣着朴素,却掩不住天生丽质,而且正值二九韶华,浑身上下都透也一种青春的朝气,米才主的眼早就看直了。他听说单老汉无钱还债,便皮笑肉不笑地对单老汉说:“你要是真没银子,我也不难为你。我看你闺女长得还算标致,就给我做五姨太吧。以后咱们成了亲戚,就是一家人了,什么钱不钱的。再说你闺女也不用再在山里受苦,你也可以跟着享享荣华富贵了。”

单老汉早就知道米财主的德性,他一听就气炸了肺,闺女是不愿给财主做小才逃出来的,怎么能再把她往火坑里推?就是拼掉身家性命,也不能让姑娘去顶债。他趁米财主不注意,抓起扁担就去拼命。他这把老骨头,哪里是那几个狗腿子的对手,他们三拳两脚就把单老汉打倒在地上。

“哼!不识抬举的老东西。把人给我带走。”米财主气急败坏地说。

这时,叶姑娘沉着镇定的走上前来,扶起单老汉,对米财主说:“你不是要人吗?我答应你。即然我们要结为夫妻,即使做小,也要明媒正娶,起码也要有抬花轿来聘。如果你同意的话,三天以后可以成亲,不然,你就等着给我收尸吧!”

米财主一听姑娘如此爽快,喜得眉开眼笑,便顺水推舟地说:“好,三天以后我来抬人。”

米财主走后,单老汉对姑娘哭道:“你好糊涂呀!米财主心狠手毒有了名,你这不是去送死吗?!”

“爹爹不要难过,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现在制茶的手艺你老也学会了,今后的生活,不会有什么难处了,两位老人家不要为我担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米财主那里也该有报应了。”

三天以后,米财主带了一帮人,吹吹打打地来娶亲,单老汉夫妻两个挥泪与姑娘送别。姑娘一上轿,天上一阵风刮来一片乌云,那乌云越聚越浓,越聚越黑,不一会,瓢泼大雨便下了起来,等娶亲的队伍来到黑龙潭畔黄西河临时搭起的桥上,山洪恰好也来了。只见山洪一泻而下,冲毁了小桥,把米财主和他那些狗腿子都冲进黑龙潭喂了鱼鳖。就在米财主葬身鱼腹的同时,有位在附近树下避雨的樵夫看见洪水之上腾起一片祥云,姑娘坐在云头之上朝着扇子崖乘风而去。这时,雨敛云收,天空复又晴朗,山涧出现了一道绚丽的彩虹。

从此以后,单老汉便以制茶为生,老两口过起了平静的生活。再后来,泰山女儿茶的名气越来越大,越传越远,传到了济南,传到了京城,以至《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在喝醉了酒以后,还要用咱们泰山的女儿茶解酒呢!

据说,单老汉的那位姑娘,根本就不是什么汶河南岸吴家庄的人,而是泰山上的青桐仙子,她是受碧霞元君之命,来扬善惩恶,帮助单老汉的。

日本茶道的四规七则


茶道是日本人接待宾客的一种特殊礼仪。日本人饮茶的风俗最早是由中国传入的,后来广泛流行于民间。如今日本的茶道人口约达1000万,将近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喝茶,品茗,而是具有一整套的严格程序和规则。茶道品茶很讲究场所,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正规茶室多起有“XX庵”的雅号。茶室面积大小不等。以“四叠半”(约合九平方米)大的茶室居多,小于四叠半的称“小间”,大于四叠半的称“广间”。茶室的构造与陈设,基本上都是中间设有陶制炭炉和茶釜,炉前摆放着茶碗和各种用具,周围设主、宾席位以及供主人小憩用的床等。

茶道还讲究遵循“四规”,“七则”。四规指“和、敬、清、寂”,乃茶道之精髓。“和、敬”是指主人与客人之间应具备的精神、态度和辞仪。“清、寂”则是要求茶室和饮茶庭园应保持清静典雅的环境和气氛。七则指的是:提前备好茶,提前放好炭,茶室应冬暖夏凉,室内插花保持自然美,遵守时间,备好雨具,时刻把客人放在心上等。

接待宾客时,待客人入座后,由主持仪式的茶师按规定动作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用竹制茶匙按一定动作将茶碗中的茶搅成泡沫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

客人按规定须恭敬地双手接茶,先致谢,尔后三转茶碗,轻品,慢饮,奉还。

点茶、煮茶、冲茶、献茶,是茶道仪式的主要部分,需要专门的技术和训练。

茶道品茶分“轮饮”和“单饮”两种形式。轮饮是客人轮流品尝一碗茶,单饮是宾客每人单独一碗茶。饮茶完毕,按照习惯客人要对各种茶具进行鉴赏,赞美一番。最后,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别,主人则热情相送。

七碗茶诗


《七碗茶诗》

(唐·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这首诗即有道家羽化成仙的浪漫主义情调,又有儒家的治世精神。茶人即使在羽化成仙的意境里,也不忘为民请愿,想的是茶农的辛苦和国家的兴衰。当时贡茶使用量之大,让茶农与督茶都身感疲备,“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所以又有了许多正直的督茶为民请愿,在送去贡茶的同时,也送去了规劝皇帝的诗文,减少了贡茶的数量,也减轻了茶农的负担。这就是茶人精神的伟大之处。

茶马古道 马锅头与马脚子


在茶马古道上,人们习惯于将赶马人叫“马脚子”(藏语叫“腊都”)。马脚子们大多出生贫寒,为生计所迫才走上赶马的路,因为走茶马道不仅艰苦异常,而且还十分危险。在当时,赶马人可以说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在有些人眼中,他们就是些出卖苦力的人。

马脚子必须听从马锅头的指挥,马锅头就是他们的头儿,是一队马帮的核心,他负责各种采买开销,联系事情,甚至在野外开梢吃饭时,也要由马锅头掌勺分饭分菜。赶马人只是马锅头雇用的小工。但马锅头和马脚子之间并不单纯是雇主与雇工的关系。马锅头,尤其是一些小马帮的锅头,大多是自己参加赶马帮的劳动者,与众多赶马人同吃一锅饭。锅头的名称也就由此而来。有的赶马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也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两匹骡马,上路时将自己的骡马加入马帮,赚取自己的一份运费;如果再有些本钱,更可以备上一些货物驮上,自己也就有了一份利润。这样发展下去,一些马脚子就成了小马锅头或小老板。

在滇藏一线经营的大商号和马帮都有这么一种扶持赶马人的规矩:给商号马帮赶上3年马,就要分一匹骡子给马脚子,这匹骡子的开销费用归商号出,而这匹骡子挣得的钱全归赶马人。这样有了几匹骡马后,赶马人就会脱离马帮不干马脚子了,而是自己赶自己的马,做起锅头来。那些大掌柜、大马锅头也是这么一步一步发达起来的,他们知道这其中的艰辛和不易,知道这是用血汗换取的,所以才有了这么一种关照赶马人的规矩。

走西藏的马帮一般找滇藏边沿的藏族作马脚子,这样就不存在语言和习俗的障碍。一个马脚子最多可照看12匹骡马,那要极能干的赶马人才能做到,一般的马脚子就负责七八匹骡马。一个赶马人和他所照管的骡马及其货物就称为“一把”。这样几把几十把就结成了马帮。

新手拆分普洱茶饼指南


经常喝普洱茶的人快到知道,普洱茶的形态不一,有茶饼、砖茶、沱茶等等,而且大多都很紧,对于一个不经常喝普洱或者自己从未动手拆分过得人来说这是个很大的工程。下面小编给大家搜集了两种办法,大家对号入座吧!

一、暴力撬取

普洱饼多是泡饼型,就是不带饼窝的一面其实是有一定弧度的,我们可以借助这个球面弧度来拆茶。

选择平整的桌子,把饼纸展开,于饼纸上进行。或找个开茶盘一类的能放下整饼亦可。

普洱茶饼怎么弄碎?教你两种方法

双手在茶饼两侧向下压,身子重心向下,瞬间的力量把饼折为两断,够暴力。

这是断开后的茶饼断面,相信你已经明白如何轻松拆饼了吧?

借助茶针,从茶饼断面插入慢慢将茶撬开。

此时从断面入刀,你所要掌握的就是一定不可再暴力,饼要扶好、刀要稳阿,小心手。茶刀从外层向里层,逐层把茶条索橇下来,此时橇下来的茶多是大片块。然后,再两手向两边撕开,而不是折断,保持条索的完整性。

常见的两种茶刀茶针:

茶百科试过多种茶刀茶针,还是上图这种细尖利的茶针好使。下两图别看漂亮,但感觉真心不好用。粗笨,不好入刀。

二、温柔式

最常见的拆茶饼的方式是这样的。

也是从茶饼背面开始橇茶。从接近饼边缘处茶针横向连续插入多刀,同时稍向上抬茶刀。然后向饼中心后退一寸多的距离,再横向连续插入多刀,同时稍向上抬茶刀。然后再向饼中心后退,连续横向插入多刀,同时稍向上抬茶刀。

如此拆饼法,如果一刀不行,两刀不行,你所能做的就是,再抽刀重来,以最温柔的方式,一刀一刀的重来,直至条索松散。

具体哪种方式你更喜欢,是暴力式的壮士断腕,还是温柔一刀?有时候,平日里喝茶,并不需要完全把饼拆的太散,避免氧化太快。可以先拆成块状,喝时再细解成散条索状。

小编选取两种方式就是为了方便你们可以因人而异,性格缓和的人可以选用温柔式的,性格稍微急躁的呢,则更适用简单粗暴的方式。

陈国义与八八青饼的故事


陈国义先生是广东汕头人,出生于1948年,1950年随父亲到香港,父亲是海员,因父亲长期在外,自小时候开始,陈国义先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就很强,且善于思考,有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充满活力、充满自信的性格,他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茶艺乐园”就是由陈国义先生所创办,创立的时间是1988年,距今已有26年历史。其总部坐落在香港九龙深水步荔枝角长顺街11号,那是一所老房子,房子坐落在一条老街上,房子很大,房子里面很典雅,内容很丰富,就好像一个博物馆。陈国义先生于1993年开设茶艺课程推广中国茶艺,建立香港新一代品茶文化风气,分享饮食健康的意识。经多年不断创新及努力,茶艺课程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并在1996年冲出亚洲,在加拿大温哥华设立零售网,让世界各地的人仕均可品尝到“茶艺乐园”各种优质茶叶。于2008年陈先生应邀成为香港大学校外进修课程“中国茶文化”的导师。

20世纪80年代初,陈国义先生在台湾经营石油生意时,结缘于同行黄先生,黄先生十分喜爱品茶,是茶道高手。受益于黄先生的影响和点化,陈国义先生开始研究茶叶,并逐渐的喜欢上茶叶。天性使然,有一天陈国义先生突然感悟人生的意义,觉得石油产业是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污染,人们应该关爱自然,享受自然,陈国义先生不希望自己是大自然的破坏者,于是在1988年毅然放弃了赚钱的石油生意,一举投资茶叶经营。

陈国义先生在普洱茶领域有两件脍炙人口的事为人们津津乐道:

第一件事是当今玩普洱茶、收藏普洱茶和品饮普洱茶的人们都非常熟悉的“八八”青饼。其实“八八”青饼被发现、名称来历以及被市场认可,其中有着一些很有趣的故事。

根据陈国义先生讲述,在1993年的时候普洱茶并不为人们追捧,普洱茶是买方市场,做普洱茶的生意很辛苦。

当时,陈国义先生在茶商中实力十分雄厚。有一天,一位名叫陈强的先生慕名登门拜访,自称是审评的评委认为该茶芳香可口、汤醇味厚、回甘自然、生津效果好,是高山乔木茶中的上品。“五谷丰收”圆茶因为是在香港这个国际都市获得大奖,所以现在为世界各地的普洱茶爱好者收藏。

每一次喝完一泡好茶后,陈国义先生总是喜欢在海滩上、在山间小道上、在闹市的小巷里,或者一个人在静静的小房间,感受着迷人的茶香、美妙的茶味和诱人的茶色带给他的温馨和舒适。茶叶让他宁静、让他遐想、让他沉醉,他为自己选择了茶而自豪、而骄傲。

唐诗人卢仝的《七碗茶歌》


唐诗人卢仝(公元—835),自号玉川子,范阳(今北京大兴)人。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他写的《七碗茶诗》(全名为《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他在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是一首着名的咏茶七言古诗,被世人称为茶之千古绝唱。诗中反映封建帝王为了个人奢欲,当春惊蛰节时,驱使茶农入山采摘至精至好的阳羡名茶的情景;另一方面反映了诗人紧闭柴门,独自品茶的无限情趣。历代诗人的咏茶诗很多,但卢仝这首诗堪称是咏茶诗中最着名的一首,卢仝也因此诗而传名于世。

第一部分: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中,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这一部分,写的是军将送来孟谏议的书信与新茶,信中提到:最新的阳羡茶(阳羡即江苏宜兴,古称阳羡县。阳羡茶即阳羡紫笋茶,此茶经陆羽的发现和推荐,自唐肃宗时便正式列为贡品),每年都要赶在清明节之前送到皇宫,以备宫中“清明宴”之用(“月团”喻指茶饼。用最好、最新、最嫩的茶叶制好封存之后,立即送往皇宫,剩余的才是王公贵族享用,作者感慨道:好茶、新茶什么时候才能到达这些种茶的山人家呢?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第二部分: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这是第二部分,是这首诗最精彩的部分,它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润;第二碗破孤闷;第三碗便能让诗人文字五千卷,扬扬洒洒,神思敏捷;第四碗,平生不平之事都能抛到九宵云外,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大胸怀……喝到第七碗时,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写出了茶之美妙。其中从“一碗喉吻润”到“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一部分,又常被提取吟咏,并被单独命名为《七碗茶歌》。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七子饼的来历》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