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茶言茶语:时间为茶而停下

前段时间,央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热播,用一片树叶串起中国、日本、英国、印度、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特色茶文化。纪录片将茶人的汗水、旅程、喜悦、哀愁、爱情、死亡、觉醒、蜕变等娓娓道来,展现出茶文化对每个人的影响。在《茗香·茶韵——中国茶文化展》上,笔者多想让时间停下片刻,让我们在闲暇时一同去品味这茗香和茶韵。

一道茶,就是一种人生,每一个茶人其实都在修行属于自己的茶道,而所谓茶道,就是在我们都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对完美的温柔试探,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笔者与茶友前去感受岭南茶文化的魅力,见证一片树叶的前世今生。

一走进三楼书画厅,许多老茶人行走茶马古道时用过的马鞭、马甲等器具首先映入眼帘,这些沧桑斑驳的用具仿佛带我们回到了那个时代,从茶的原产地、“茶”字的演变、茶叶的传播途径等展示了古代经贸文化交流的艰辛与伟大。接下来的茶荟真是精彩荟萃,展区里摆满了各种茶样及茶树的绿色活体植株,让人们能够直观地了解茶叶的分类、加工等特点,赋予了它生命力。再往前走,一个布置得犹如电影场景般的实景复原茶叶铺吸引了许多茶友的目光,纷纷驻足拍照留念,争当一回掌柜,也足见中国的茶文化绝非故弄玄虚、高不可攀,而是扎根于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日常生活中,就像老舍笔下的茶馆,真可谓一样茶润百样人,一杯茶的工夫即可看遍众生相。

茶彩展厅里,近三百件(套)珍稀藏品正无言地诉说着过去的事情,其中近50件系首次亮相。唐代白釉煮茶器及精品紫砂、宋代建窑黑釉兔毫盏、清代景德镇珊瑚红釉提梁茶壶……一件件瑰宝令人目不暇接。笔者最喜欢省博珍藏的一件清代朱漆菊瓣盖碗,做工精良,壁薄胎轻,握之若无物,堪为乾隆时期漆器工艺的最佳代表。

“禅茶一味”——在许多人眼中,品茶已经从解渴上升为一种生活美学。每一样茶器、每一个茶种都有各自的故事和讲究。就像此次展出的唐朝白釉煮茶器,由茶碾、茶炉、茶釜及茶盏托组合而成。它直观地告诉了你唐人喝茶比较“重口味”——先从茶饼上掰下一块,用茶碾碾碎,放入茶炉煮,煮的时候还要放生姜、橘皮等,有点像今天的“煲汤”。宋朝流行“点茶”,文人们还流行“斗茶”。

而作为功夫茶“四宝”之一的潮汕风炉造型朴拙,令有的观众回想起家人泡茶的乐事:“小时候给爷爷泡功夫茶当小助手,爷爷先给在离茶几不远处放置的小巧红泥炉的炉底引好火,将炉里添满油黑发亮的‘绞只’炭,再置上装有七八分水的砂锅,这时我便拾起旁边一把用鹅毛做的羽扇对着小炉口使劲地扇起来,只见一阵四溅的火星狂舞般过后,炉中的炭变得透红透红,炉心的红火升腾起蓝焰,不一会儿砂锅响了起来,水开了,爷爷乐呵呵地冲泡起茶来,茶香飘了满屋。”

还不要忘了“吃”客家特色的擂茶。“八山一水一分田”,辛勤的客家人原来几乎都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耕生活,一碗浓浓的擂茶则是对劳动人民最务实的犒赏。

中国茶道融合了诸家精神气魄,以和、静、怡、真为“四谛”,静以养心,即使身处繁杂之中,只要手捧一杯清茶,在茶香缭绕之中沉静安心,便是一场时间驻留、道由心生的修行。

延伸阅读

泡茶,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道艺术


我们学习茶,皆从技术入门。在专业老师的教授下,认识各种茶,了解他们的区别,掌握不同的泡法,力求通过反复的练习,泡得一杯色香味俱佳的茶。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会常常听到这样的一种评论:“你泡茶挺专业”或者“你泡茶还要练习”……这种判断从何而来?从泡茶的技法而来。

泡茶分很多不同的程式,每一个步骤之中,都有标准的动作要求。一个人评论某位茶人泡茶很专业,那说明他对这些标准动作的掌握非常熟练。泡茶就好比一场体操比赛,裁判依据运动员完成的动作程度,来判断一个运动的优劣。

但只能熟练的完成标准动作的体操运动员,是无法问鼎世界冠军的。世界级的体操选手,除了能够扎实的掌握技术动作,还能给人带来一种美感——生命的运动之美。

泡茶,亦是如此。一个习茶者,把泡茶的技法掌握的无懈可击,但无法给人带来美的感受,那他只是一个入门而未入道的习茶者。

技法如蜂蜜,习茶者是清水,而茶人,则是一杯蜂蜜水。

蜂蜜放入水中,蜂蜜依然是蜂蜜,水依然是水。习茶练习技法,如同要将这看得见的蜂蜜,不断的搅拌,让它慢慢融入水中。蜂蜜尚未完全融入水中的时候,见者会说:这是一杯加蜜的水。就像别人评价习茶者泡茶很专业,因为他泡茶的过程,有很鲜明的技术痕迹。

等蜂蜜完全融入水中,水中再也看不到有什么存在,但这杯水喝起来,却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这种香与甜,便是一个茶人近乎于道的艺术境界了。

技法是有形的标准之美,它是茶之门;

艺术是无形的自然之美,它是茶之道;

茶者,要将技法的痕迹,渐渐的化作自然呈现的美感,达到技法、内心、茶,融合为一的境界。如此,才能算入了茶的门,得了茶的道,才可谓修成正果,功德圆满了。

采得三春露 圣心一道茶


曲珍是拉萨一家知名茶行的店长。历经近10年的磨砺,从茶叶的品种、茶具的分类再到泡茶的礼仪,曲珍已从陌生到生疏再到熟练。在她的带领下,几百平方米的上下两层茶楼被她和几个店员打理得井井有条。

“茶中没有黄金屋,茶中也没有颜如玉,但是茶中所蕴含的却是生活的哲学。”最初,在对茶叶的识别上,曲珍很下功夫,但让她花费了更多心思的还是茶艺服务的提升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茶。拉萨人对品茶也是热情高涨,经常三五个朋友到茶行里喝喝茶、聊聊天。为了更好地体现茶叶的灵性,展示茶艺之美,演绎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在进行茶艺服务时就要体现出‘礼、雅、柔、美、静’的基本要求。”曲珍颇有心得地说道。

在曲珍工作的茶行里,装潢古色古香,茶具典雅流光、雅气散发。“雅茶乃大雅之物,尤其在茶行、茶艺馆这样的氛围中,服务人员的语言、动作、表情、姿势、手势等要符合雅的要求,努力做到言谈文雅、举止优雅,尽可能地与茶叶、茶艺、茶艺馆的环境相协调,给顾客一种高雅的享受。礼在服务过程中,要注意礼貌、礼仪、礼节,以礼待人、以礼待茶、以礼待器、以礼待己。”曲珍泡茶时的动作柔和,讲话时语调轻柔、温柔、温和,展现出一种柔和之美。

“茶、器、境的美,还要通过人美来带动和升华。人美体现在容貌之外,还体现在服装、言谈举止、礼仪礼节、品行、职业道德、服务技能和技巧等方面。茶艺员的心态在泡茶时能够表现出来,并传递给顾客,表现不好,就会影响服务质量,引起客人的不满。”在曲珍的细心经营下,茶行有了很多稳定的回头客。

和茶打交道久了,曲珍的性格也从青春期的浮躁转变为青年的稳重却又不失热情。如今,她把“采得三春露、圣心一道茶”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

禅是一种境界


禅是一种境界。禅茶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神集中体现在一个“正”字上,道家文化体现在一个“清”字上,佛家集中在一个“和”字上。

古今茶人无不以品茗谈心为雅事,以茶人啜客为雅士。禅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在于一个雅字。

作为禅与茶相结合而形成的“禅茶文化”,既有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和气,更有茶文化本身的雅气。正、清、和、雅的综合,完整地体现了禅茶文化的根本精神。

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关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修养功夫。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

禅的精神在于悟,茶的精神在于雅。悟的反面是迷,雅的反面是俗。由迷到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俗到雅也是一个持久修养的过程。

禅茶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心性修养形式,其目的就是在于通过强化当下之觉照,实现从迷到悟、从俗到雅的转化。

户外喝茶,也是一种风景


喝茶是一种宁静的自由的活动,如若说泡茶是每个人内心对自由的表达,那么这份自由又何尝不是在喝茶地点的选择中。户外摆茶席喝茶与其说是任性还不如说是一种喝茶的态度,是随意和追求饮茶品质的表现。

户外喝茶讲究的是自然的味道,茶席在户外的摆设中需要应景,同时也要讲究和谐,不要破坏了自然的景色,抢夺了自然的味道,更不可随地乱丢废弃物。

在户外喝茶的特点:

1.户外喝茶,感受着新鲜的空气。

2.与地面更加接近,在喝茶的同时感受着泥土的芬芳。

3.在户外喝茶,由于空间的开阔,更容易让人放松。

4.在不同的户外喝茶,可以欣赏不同的风景,增添了茶不同的味道。

总之户外喝茶比起室内喝茶从感官上来讲更加丰富。

户外喝茶,如果能够使用当地的茶叶,同时取来当地的山泉水来煮茶,会更有调子,茶是当地的茶,水是那边的水,所以茶喝的当然是那里的风景了。

户外茶席不应该过于复杂,以实用为标准,过多的器物,会显得杂乱,携带起来也很不方便。

喝茶是个人的行为活动,无论在哪儿喝茶,讲究的是健康与自然,只要自己喜欢怎么喝茶都可以。

禅茶:一种智慧的思维


禅的文化与其说是佛教中的一支不如说它是一种智慧的思维,一种对生活的独特观察方法。在中国的唐、宋时代禅风大盛,它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因为它虽然植根于印度禅学,但融进了中国本土的庄老思想,魏晋玄学,还包括了儒学中的一些观点,使它全方位的渗透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个人修养方式,开拓出独特超越解脱的途径,这种禅不但易于接受还影响到许多东方国家。

据说圆悟克勤禅师曾提出“禅茶一味”,之后,禅与茶便形影相随,并给了茶一种崇高的使命,就是由一片小小的茶叶,承载起了人的一种文明并指导人们思考着生和死、心和色、思维与存在等根本问题。由此,一碗茶水就不再是一种生理需要的饮料了。中国的茶饮源自巴蜀,唐代之后成为比国之饮,这和当时的宗教氛围有很大的关系。我认为,禅就是茶的翅膀。因为茶的本性是冷静的、思索的、理智的。

茶像一根根悄无声息的血管流进了千家万户,串连起一个个彼此相亲的社会关系。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不是一千多年前。在以农耕为主的时代,人们还可以用棒喝顿悟的思辨方式开示,到今天的科技信息时代,“生活禅”、“人间禅”的提出,无疑是禅学的发展。基内涵是引导人们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将个人融入大众,那么,与人们生活必不可分的茶就是最佳的媒体之一,那是我们需要用心去体悟的。

水是茶之母。水是白的,白色既可视为完满俱足,又可视为空无所有。如果在一碗茶中,它与茶叶平分秋色,就像青山之颠飞过的白鹭予人以高洁远俗感,蓝天中几朵白云给人以悠闲恬静感,深色衣裙上的零碎白花或一缕白边又令人想到是活泼又是静穆。那么在一碗茶中的白水可不可以看作天地宇宙之气在浸泡着我们一个个的人体呢?一碗茶中的你只是一片小小的茶叶,正因为有了你、我、他,我们才能在白色无色的水中浸泡出一碗韵味隽永的芳香。也因为如此,茶中贮满和平、安祥、圆融,为什么人类要在一个地球上彼此争斗呢?

水是无垠的,茶叶是单个的。关爱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就是生活中的禅了。

器是茶之父。泥土与火电结合成最质朴的陶或瓷。捧在手上就像托起了大地所有元素。而我们人类生命短暂,躯体渺小,我们必要和手中的茶碗产生一种依恋的亲和力。不要只看成一件容易打研究会或只能盛着茶水的容器。

唐代中国的赵州僧人说了“吃茶去”三字禅,成为一则至今难以破解的公案,我看了许多这方面的书,还要老实承认我看不懂。韩国釜山市已故的茶星崔圭用老师提出他的“吃茶去”,并在山中刻了很大的石碑“吃茶来去碑”,成为两国禅茶文化的交流纪念。但是去和来有什么区别吗?彼此的方位有了变化,去和来有什么影响喝茶的关系吗?对此,我也作了一偈:“赵州僧人吃茶去,韩国茶星吃茶来。茶碗圆团似明月,欲知西北即东南”。关于这个问题,原在赵县柏林寺、现在黄梅四祖寺的净慧禅师当我的面说:“吃茶去的去,不代表空间的转换,时间迁流,都是指当下的,可见当时吃茶风气很浓厚。至于说修行,它也不是空的,别人没法替代,是如人喝茶,甘苦自知。禅应该说是没有来去,也可以来去。但赵州僧人说的是吃茶去。”禅公案理解不能机械化强求一律,它关乎个人的悟性。

中国在上世纪因为民族和国内的问题几乎动乱了年。茶中的文化内涵,包括禅与传统的美学思想一方面是它自身的魅力,一方面是几乎一代人的期盼,只在最后的年才渐渐在中国大陆复苏。才有了与韩国、日本茶团体的交流,才有一批热心的人重新去系统整理和频繁交流。尤其在禅茶一味的体悟实践方面,韩国与日本茶人要比中国目前的状况研究得深刻。这不仅是历史原因,也是社会经济方面等多方面的原因。然而,中国是茶的母国,饮茶历史之久远,茶树品种之众多,各民族茶俗之丰富是世界其它产茶国无法比拟的。中国的茶人正在努力。

茶,是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

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一种“千红一杯,万艳同窑”热闹后的落寞。

无茶的日子,真的觉得平淡、索然无味。

一个人在寂寞的冬夜,泡一杯清茶,独坐在窗前,看落叶飘零,听风敲窗棂,在氤氲的茶雾中,在淡淡的茶香中,品清清浅浅的苦涩,想浓浓淡淡的心事……轻轻晃动手中的茶杯,看淡绿色的茶或针或片,忽上忽下,簇拥着,沉沉浮浮,变换着不同的位置,试图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最佳平衡点。

轻吹杯口,带动一漾一漾的茶涡,看茶叶聚聚散散,无奈分离。

呷一小口茶,任清清浅浅的苦涩在舌间荡漾开来,充溢齿喉。之后,深吸一口气,余香满唇,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了一切的疲惫冷漠。人仿佛也醉了,朦胧中,久久不愿醒来。

是夜,茶香满室,杯中茶由淡变浓,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苦涩清香中慢慢感悟:人生亦如茶。

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那慵懒的阳光。

坐在一个人的房间,倒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卷也常会生出好多感慨:茶要沸水以后才有浓香,人生也要历经磨炼后才能坦然。

无论是谁,如果经不起世情冷暖,浮浮沉沉,怕是也品不到人生的浓香。

你看那茶刚冲入水的时候,在水里来回翻滚,不就像初涉世事的我们吗?

到处碰壁,遍体鳞伤。日子过得久了,历经了人情冷暖,就像那三滚后的茶叶,慢慢地沉入了杯底,用沉默来作为惟一微笑的表情,而那温软的茶水也就像我们的内心,足以接纳一切友善的或是不友善的表情。

有一梦中场景让吃茶人如痴如醉,不胜神往:

帘外潺潺的雨夜,屋内融融的炉火,一位温婉贤淑的女子闲闲地立在身旁,一捧香茗,一卷诗书。虽无红袖添香的意味,却也有红颜续茶的意境,一介书生,如此不亦乐乎哉!

喝茶惯了也就行随心性了,开始也许还有些附庸风雅,但是慢慢由“喝”到“品”,逐渐喝得出茶的苦涩,“嗅”得出茶的清香,终至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

那么,满月凌空之时,泡一壶好茶慰藉自己吧。

一盏茶的时光 便决定一种相逢


一直都喜欢静,喜欢一个人静静的泡茶,享受整个泡茶过程的每一个工序。

也喜欢平淡,觉得平平淡淡没有什么不好。安安静静,多了一种观摩世态的感悟。

春天的早上,有点清凉的,房间里面放着轻柔的音乐,慵懒地躺在沙发上,很喜欢这种感觉。

有人问,为什么这么喜欢茶。

因为喜欢茶的感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在茶的世界里,喜欢享受每一道,每一泡茶所带予不同味觉的冲击,可以完全体会着茶的各种变化。

有人问,什么是好茶?

只要你喜欢的,就是好茶,每一种茶,都是好茶。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喜欢的,就是好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感,你认为好的,他不一定这么认为,如同别人的方法,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的。

不然,即便自己认为很好,可是当自己用的时候,同一样的事情,同一样的方法,结果也不同。

有人问,应该怎么样选茶?

主要是看自己想要什么样的茶,如果自己没有一个定论,盲目跟从,往往会让你容易迷失。

人,首先看清自己,看清了自己,才会了解需要的是什么,什么才适合自己。

每个人都会面临选择,当自己没有决定的时候,不如退一步静思,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喜欢茶,喜欢茶的包容,喜欢茶的睿智,喜欢茶的自然……

凡事莫强求,静己三思路自宽。

静者,茶也,思者,悟也。

静心,悟道,观人,观己,观心……

茶境是一种心的灵动


喜欢喝茶的人都知道茶境的作用,未必有好茶、未必有好水、未必有好器,只要有好境,还有我们这些爱茶惜茶的人,就是一种幸福。无论是在真山真水的天然茶室里、还是在深秋寒夜的火炉边,抑或哐嘡作响的火车上,只要是你的心在,就是个品茶的盛宴。

火车上的简单茶席

去武夷山的火车上,听着火车与轨道哐嘡作响的撞击声,望着窗外瞬然后退的小山峦,悠然看着晓染泡茶时的从容与专注,一路同行的我们,享受在火车上的简单茶席边,循着武夷茶的岩骨花香向着武夷山进发!一路的品茶,让武夷山问茶之旅变得更加馨香怡人,大家一路沉醉在茶香之中……

野外的天然茶室

在武夷山的宋代古建窑遗址,寻着水声,走进一个小木亭,而后在瀑布和水车边,气炉、水壶和整套的茶具,就是一张完整的茶席。你可以望着微风飘拂着的火苗,等着山泉水吱吱地烧开,静静地听那淅淅沥沥的水声和偶尔声起的虫鸣,等待着“肉桂王”在泉水滋润下散发出的氲氲茶香……

火炉边的温暖感觉

在冬天雪夜里,约三五同好,围炉夜话,品茶论道,可谓人生至境。望着窗外的皑皑白雪,心里也满是雪的世界,空空的,没有一丝灰尘,心飘在丝丝凉的空气中。更喜欢北方的冬天,喜欢呼吸那凉凉的空气,干巴巴的冷让人头脑很清醒,总觉得也会冷冻住那些烦杂的心绪,让自己暂时地空旷。

烤茶,一种古朴的慢生活


据《茶经》记载,早在唐朝时期,人们便有饮用烤茶之习,古人将制好的茶饼直接放在炭火上,待卷曲的茶饼伸展开,再近火炙烤多次。云南虽是茶源地,但古时制茶的技艺并不精进,也许这样便发明了独特的用陶罐烤茶的方法。

烤茶是云南少数民族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所谓“每日必饮三杯茶”。

第壹杯·灵鸟衔香

这第一杯茶名为灵鸟衔香,意为福满人间。此时茶汤浅黄,茶味清香淳真。糊米罐罐香的茶叶讲究用哀牢的青茶,这种普洱茶消食健胃、降低胆固醇,在劳作一整天后,一家老少围坐在火盆旁手捧香茶,是一天中难得的悠闲时光。

烤茶是大理地区白、彝、汉等民族饮茶的一种方法。烤茶有清心、明目、利尿的作用,还可消除生茶的寒性。

第贰杯·灵生护香

第二道茶名为灵生护香,意为苦尽甘来,情深意长。

此外,由于烤茶素有相婿之说,抖茶罐的茶师大多为年轻男孩,女孩只在一边添料帮忙。当然,“百抖茶”的确也是个力气活。

烤茶又称“百抖茶”,上好的茶叶需要在罐中不断的翻滚,茶香四溢。

第叁杯·自然之礼

第三杯茶名为自然之礼,意为大自然之馈赠。

烤茶,对粗犷的少数民族来说,仿佛一位可以托付现实人生的挚友,早出晚归,小病大痛,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每一天都少不了它。

先将特制的小土陶罐放在火塘边或火炉上,先把陶罐烤热后,再放入茶叶,然后不断抖动小陶罐,使茶叶在罐内慢慢膨胀变黄,待茶香四溢时,将沸水少许冲入陶罐内,此时“磁”的一声,陶罐内泡沫沸涌,茶香飘溢。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一道茶 就是一种人生》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