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随着喝茶之风的盛行,不少的地方都有着独具本地特色的茶俗,茶俗是我国民间风俗的一种,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人们心态的折射,它以茶事活动为中心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演变,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内容丰富,各呈风采。我国不同地方的茶俗也是各有千秋。

尤其是湖南的湘阴、汨罗一带的姜盐茶习俗,姜盐茶全名姜盐豆子芝麻茶,又称岳飞茶、湘阴茶或六合茶,姜盐茶是用茶叶、姜、盐、豆子和芝麻冲开水配成的一道香喷喷的可解渴的茶;炒熟的黄豆和芝麻格外香,再佐以磨细的姜丝,喝起此道茶来,有盐味有姜味还有香味。Cy260.cOm

湖南湘阴人都爱吃茶,一般人家都有饭后吃茶的习惯;家中来客人,主人总得沏一罐滚烫滚烫、清香可口的“姜盐豆子芝麻茶”来招待。姜盐茶的制作方法:首先将茶叶放进瓦罐里泡开,然后再将盐、姜渣、姜汁倒入罐内,混匀,倒入茶杯,抓上一把炒熟的黄豆或芝麻撒在杯子里,即可饮用。

湘阴人吃“姜盐豆子芝麻茶”很有讲究的,茶沏好了,先得把茶罐里的茶筛在茶碗里。筛茶,得抓住茶罐的把手,像乡间人筛稻谷一样,水平方向地旋转晃动茶罐,使罐里的茶叶、豆粒、姜末、芝麻均匀地悬浮在茶水中,倾斜茶罐,茶叶、豆粒、姜末、芝麻和茶水一同倒在茶碗里;人们吃茶,也要轻轻地晃动茶碗,使碗底的茶叶豆粒等物漂浮起来,才能够将碗里的姜盐豆子芝麻茶吃干净。

姜盐茶从中医而论,茶性寒,而姜性热,一寒一热,正好调平阴阳。生姜主发散,可以使人体毛孔处于开张状态,既出汗又散热,有利于调节体温。而食盐可以保持体液酸碱平衡,预防肌肉痛性痉挛;茶叶,则能兴奋神经,维护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转;三者配伍合水,是止渴生津、解热祛燥的好饮料。

“姜盐豆子芝麻茶”的制作材料也是有讲究的,姜盐茶多用绿茶,一般用本地出产的纯净鲜嫩的茶叶,最好用清明节前采摘的毛尖茶;当然,也有人用花茶沏姜盐豆子芝麻茶,茶水弥漫着茉莉花的清香,别有一番滋味。而沏茶用的豆子,青豆、黄豆、绿豆、杂豆都可以,不宜用大颗粒的豆类,如芸豆、蚕豆等;首先要将豆粒洗干净,并在清水中浸透,然后炒熟晾凉;且炒好的豆粒,嚼起来要清香干脆。除外,沏茶用的芝麻,一般选用质地上乘口感好的白芝麻;且芝麻必须要炒熟;在炒之前,一定要把芝麻漂洗干净。

湘阴的茶俗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南宋时期产生,距今已有1000年了,姜盐茶茶俗既继承了古代汉民族的优良传统,又摒弃了不少陈规陋俗。

延伸阅读

独具趣味的湖南桃源擂茶风俗


在祖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擂茶风俗是一枝独秀的奇葩,擂茶就是把茶叶、芝麻、花生等原料放进擂钵里研磨后冲开水喝的养生茶饮。在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南方山区、客家人聚居地的人们,有着喝擂茶的喜好;同时,湖南、江西、福建等地,也非常流行喝擂茶;同样,在湖北咸丰与贵州接壤之地,也有喝擂茶的习俗。擂茶有着丰富的作料,具有鲜香咸辣等多种口味,其原料也因地制宜,作料多寡不等,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且擂茶按地域和族群可以分为客家擂茶和湖南擂茶(非客家)两大类。

湖南的常德有喝芝麻擂茶的特殊习俗,而且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湖南常德,清朝嘉庆年间修的《常德府志》中就有记载:“乡俗以茗茶、芝麻、姜合阴阳水饮之,名‘擂茶’,桃源县志名五味汤,云伏波将军所制,用御瘴疠”。相传在东汉建武年间,五溪蛮叛变,顺沅水长驱直进,克郡攻县,大将马援请进,率军追至乌头村(今桃花源境内),一时之间攻克不下,又值酷暑火热,军中瘟疫流行,主帅也病了,全军被困于此。由于马援军纪严明,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当地有一位老妪献“三生汤”秘方于马援,治愈了全军的疾病。从此该秘方发展成为当今的“打擂茶”,所谓“打”,就是“制、喝”的意思,当地人习惯喊“打擂茶”。

湖南桃源擂茶是把茶叶、生姜、生米一起放到山楂木做的碾钵里擂碎,然后冲上沸水饮用。若能再放点芝麻、细盐进去则滋味更为清香可口,喝秦人擂茶一要趁热,二要慢咽,只有这样才会有“九曲回肠,心旷神怡”的感觉。而湖南的桃江擂茶是以芝麻和花生为主,然后放入碾钵里擂碎,再用白开水冲泡,最后放点白糖。擂茶制成后稠粘如糊,色呈淡咖啡色,香气扑鼻,入口滑溜柔润、甜爽。桃江擂茶和桃源擂茶的吃法不同,桃江擂茶一般放糖,成为“甜饮”;而桃源擂茶则放盐,大多为“咸食”,桃江的妇女怀孕后,有特别要喝擂茶的习俗,说擂茶喝的越多,养出的婴儿越白胖。

作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擂钵,握擂棍,频频舂捣、旋转;待钵中的东西便捣成碎泥,茶便擂好了,越细越溶越好。制作擂茶的茶叶一般都选择老叶,老叶味浓,能提神醒脑,夏饮解暑不怕热,冬饮添暖不畏寒,健胃健脾,爽口洁齿。擂茶有非常多的功效,不仅可以健脾、祛寒、暖胃,同时,因配料的不同及分量的加减而产生的功能也不同,加入菊花、金银花等配料可以增加凉性,达到清热解毒的功效;加入薄荷叶则可提高去湿热的功效;加入陈皮、肉桂等可提高温性,有助于祛寒。

在湖南桃源等地,喝擂茶的习俗中,有当中餐的,也有在早餐中餐之间当“点心”的。喝擂茶能上瘾,一些年纪大的乡亲,一天不喝擂茶,就觉得全身哪里不对劲,一旦喝了擂茶,便立刻觉得神清气爽。逢年过节待客人,首先就是喝擂茶,并在晚上作“宵夜”,在桃源、安化等地,还有打擂茶聚会组织,以打擂茶为东,轮流坐庄,十分热闹。

而且,打擂茶还有许多讲究,除了擂茶以外,还要摆上各种土特产点心,这些点心叫“压桌”,从“压桌”的种类就可看出客人在主人心目中的地位。桃花源一带的回族同胞们的“压桌”风俗甚为有趣,喝打擂茶时要将几十种“压桌”的盘子摆成字形,客人入席喝擂茶,就要懂规矩,如主人摆的是“寿”字,客人就要将字拆开,重新摆成“福”字或者其他含有吉祥意义的字。喝茶也像饮酒一样,相劝饮茶,喝擂茶成了常德人民交朋结友,待人接物的一个重要方式。

到桃源第一次喝这种茶的人,一定要喝完三碗,喝完三碗才算领了主人的情,喝第一碗是“贼”,喝完第二碗是客人,喝了第三碗才是朋友,喝得越多才越是领了主人的情。由此看来,在桃源如果没有喝上三大碗热气腾腾的擂茶,你可就错过了体会当地人那一份热情好客的机会。而且读过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人都会知道,现代桃源人这种待客之道正是当地桃花源古朴民风的延续,对他们而言,通过喝擂茶体会这种民风,也算是对陶渊明笔下的那个世外桃源的一种缅怀。

桃源擂茶文化作为中华茶文化中的一种,具有较高的价值,桃源擂茶文化是是茶文化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相结合形成的智慧产物,并形成了一种民间艺术;同时,也反映了现代人们的精神文明状态,是一种精神享受。

回族烤茶茶俗


回族家最喜欢烤茶,茶叶选用青茶或焙制的绿茶。选用陶釉或纯粹的土瓦茶罐,在火塘边或者是火炉上,用炭火(非明火)边烘边抖,直到茶叶呈赤黄色散发出喷鼻的香味,便恰到好处。精细的方法俗称“百抖茶”,即是慢烤细抖,掌握好火色,烤好后,稍停片刻,便将滚开水徐徐倒入茶罐内,随着茶水沸腾慢慢加添。这头道茶味道浓量多,却是香气扑鼻,味甘而苦名叫“老苦茶”。喝后回甜甘纯,有心舒胸畅之感,且赋有苦中有甜,以苦为乐的人生意义。二道茶是“甜茶”,也叫糖茶,茶罐中放水靠火涨沸约十分钟,倒在茶盅内再放进核桃片末,片末要薄而脆,入口不用嚼即可以化,然后将另一水煮的泡姜糖水加入掺和,味道香甜带辣,有健胃发功润肺的作用。以此寓意生活先苦后甜,甜不忘苦,做人要厚道,做事要干练利落不能拖泥带水之意。这第三道茶,把茶水再涨沸后,稍加茉莉、金银花、菊花的满盅茶,茶味道淡而甜,香郁爽口,暗喻人生平平淡淡,和和美美才是真。“苦甜淡”三道茶蕴含回族人家千百年间根植于玉洱银苍间所品味出的一种人生哲理,做人一辈子的三步曲。

潮汕工夫茶茶俗


潮汕“工夫茶”,誉扬海内外。工夫茶从选茶、泡茶工夫到茶具,都是十分考究的。名工夫茶用水取自山泉,榄核为炭火,小扇煮开的水甘甜纯美,味道醇佳。茶叶以乌龙、色种、铁观音、凤凰等为上乘。茶具是一套精美的工艺品,茶缸(船)、“孟臣罐”和三只薄如纸、声如罄的小巧玲珑茶杯,还有茶米(叶)罐和水孟配套,故潮汕人素有“茶三酒四”之说。茶具烫洗过,即投入适量茶叶于孟臣罐中,将开水从高处直冲于茶罐,盖罐淋盖,泄除泡沫。稍许茶汤起色,则快捷低斟入白玉小杯中。茶斟下时应依杯巡行,务使三杯平匀。最后点点巡行滴下,使其精华尽泻,以保茶香。这斟茶“套路”,潮汕茶客称为“高冲低筛,淋盖刮沫,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这样泡冲出来的汤液最佳。其色若琥珀,其味最香郁,最为隽永,饮罢“两腋生风”。

潮汕工夫茶用以迎接贵宾,以茶待客的生活风尚。远从宋明就有文字的记载:“上自宫府,下至闾里”会客,都“递日以茶相引”、“莫之或废”,沿用至今。如在潮州戏文中就多次以茶迎客的习俗出现。《荔枝记》第八出:“黄九郎:原来正是媒姨,老汉失接。小七,端椅坐,讨茶食”;第十七出:“益春:师父,一钟茶待恁。”又如《金花女》“薛秀求婚”一折,戏文写着:“金章:夭是薛兄在许,失迎。请入内坐,讨茶食。”

工夫茶以迎贵宾佳客,旧时只有富家名门。而一般民家待客,只冲大壶茶。大壶茶使用一只大茶“牯”,放入粗次茶叶,冲法没考究,为远客解渴而已。

民间娶亲,新娘子必以甜茶款待宾客,甜茶是在茶水里加入红糖而成,以寄寓甜蜜美意。新娘用大红盘,端上二十四只红木杯,斟上甜茶以迎敬贺喜亲朋客友。是日,新娘也用甜茶敬奉直系长辈。长辈按辈份正坐大厅,新娘跪着敬茶。长辈授“新娘甜茶”,必回敬以金银首饰或“利市”,这称之“赏面”。

“甜茶”还常用于纠纷和解之时,寄于干戈化玉帛,两方和好甜蜜之美意。

乡间每逢游神赛会,或祭拜祖先,都于案几上摆茶的供茶礼节。因敬献神祈祖先是以象征性,故以低廉劣茶冲泡,长时间摆在几上。

如今,饮茶风尚更浓。潮汕人生活水平提高,家家户户都购置一套精致茶具,没茶座。客来沏工夫茶相迎。每日饭后休息,台家围聚在一起,边喝茶边谈家内事,气氛融洽,乐趣无限。至今,功夫茶还跻身于公宴私宴会筵席中,有专用茶待客。茶既能解酒,也雅可怡情,为人所称道。

广州人的早茶茶俗


茶在广州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广州人早上见面的寒暄语不是说“你早”,而是问你食了茶么,由此可见,茶在广州人的日常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当然,广州人所说的食茶,并不是单单食茶,还要食小吃,但茶是绝对少不了的。在广州,不论大小茶楼酒馆,每天大都经营‘三茶两饭’。人们必定先茶后饭,尤其是食早茶。

有的老人,一大清早就起床,上茶楼泡上一壶香茶,慢饮细嚼,边品茗边聊天,少则个把小时,多则几个小时,广州人把这叫作‘叹茶’。”广州人食茶的礼节十分多,稍不注意就会被别人取笑。比方,斟茶给别人,只能斟大半杯,如果斟得满满的,反而会看作是“不敬”。“酒满敬人,茶满赶人”这是这个意思。

再比方,别人同你斟茶,你不能无动于衷,必须用右手中指和食指弯曲,在桌面上轻轻叩点三下,表示谢意。这是约定俗成的礼节,否则会被人看作是没有礼貌。“这一茶俗源于清代。有一年,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巡视,与周日清上茶楼食茶。皇上自已斟了茶以后,又顺手给周日清斟茶,周日清见皇上同自已斟茶,又不能在大庭广众下暴露身份而下跪谢恩,于是他急中生智,用双指屈曲,在桌面上叩点三下,以代替下跪叩头的礼节。从此以后就逐渐流传在民间,成了一种饮茶礼节。”

广州人早上食茶的习惯,并不是什么坏事。它可以增进食欲,有益健康,所以民间有“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家”以及“早晨一壶茶,不用找医家”的说法。这是不无道理的。

新加坡的茶俗


东南亚新加坡,新加坡的饮茶文化有其独特的一面,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喝茶也反映出其多元文化的一面,新加坡既有新颖的“敬茶”风俗,这是新人结婚时必须要行茶礼的习俗,这表明男方接受新娘作为自己家族的新成员,也有别具一格的“肉骨茶”风俗,现在小编为你详细讲解。

当新娘随新郎离开自己的家时,通常由一名女傧相和几名“姐妹”陪伴;有时也可能有一位女方年长的亲友随行,以代表女方家庭。

当新娘抵达新郎的家(又叫“过门”)以后,这对新人要向男方的长辈“敬茶”,这一风俗的意义在于:表明男方接受新娘作为自己家族的新成员;在我国政府颁布《妇女宪章》规定每对新人必须前往婚姻注册局注册之前,这一“敬茶”风俗是受承认的合法婚姻的证据之一。

而在信奉佛教或道教的华人家庭,新娘进入婆家时须向佛祖或家中供奉的其他神明敬献红枣茶,接着必须向祖先敬茶,以求赐福。

随后新郎直系亲属中最年长者(曾祖父母、祖父母及父母亲)就坐在客厅的中央,让新人跪着向他们敬茶(传统做法);但现在普遍上已改为一对新人向坐着的长辈鞠躬敬茶。

敬茶的时候,习惯上由一位亲戚协助添茶,茶杯通常用一个红盘盛放,新郎新娘可选择向每一位长辈亲戚个别敬茶或联合敬茶,为了表示尊敬,敬茶必须用双手。接着还要向叔伯姨舅等长辈以及年长的同辈夫妇敬茶;不过,向年长的同辈(如兄姐)敬茶时,只须站着就行了,每一位接受敬茶着,都会送个红包或首饰给这对新人。新郎新娘向长辈敬茶,实际上是向长辈致敬,再接下来,新郎的较年幼的同辈亲戚也要向一对新人敬茶,表示祝福,同时也意味着接受新娘成为自己家庭的成员;因此,敬茶是华人婚俗中最重要的一项,不论信仰任何宗教,人人都应当遵循。

敬茶过后,新郎新娘和众人即享用茶点或午餐,食品的名称通常都含有吉祥之意,在这之后,新郎陪伴新娘回娘家。

在过去,新娘是在婚后三天在新郎陪伴下回娘家,然后婚礼才算全部完成,这时新郎会送一只烧烤全猪给岳父岳母大人,表示他与新娘新婚欢愉。如有不满意的事,新郎可以把猪的耳朵或尾巴割掉。当新娘回访娘家时,新娘及其夫婿需向父母亲以及其他长辈亲戚敬茶。

新加坡人的肉骨茶风俗:

肉骨茶,就是一边吃肉骨,一边喝茶。肉骨,多选用新鲜带瘦肉的排骨,也有用猪蹄、牛肉或鸡肉的;烧制时,肉骨先用作料进行烹调,文火炖熟;有的还会放上党参、枸杞、熟地等滋补名贵药材,使肉骨变得更加清香味美,而且能补气生血,富有营养。而茶叶则大多选自福建产的乌龙茶,如大红袍、铁观音之类,吃肉骨茶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人们在吃肉骨时,必须饮茶;如今,肉骨茶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食品。

制作独具特色的紫砂壶泥画


 紫砂壶的装饰有很多种,镂雕、浮雕、彩绘等等,为紫砂壶增添了极其迷人的色彩。在各种装饰中,泥画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装饰方法。

紫砂壶的表面并不是光秃秃的,而是有一些图案做修饰,这些图案却又不同于一般的图案,它们不是印在紫砂壶之上的,而是绘的,跟紫砂壶本身是一体的,我们称之为泥画。紫砂壶的的砂泥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陶瓷品中的佼佼者,加以泥画来修饰使之又增加了一些许的韵味,中国话的色彩更显示了东方文化之气韵。它们共同刻画着一重新的艺术气息。

那么泥画在作画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泥画需要在一个立体形态上完成,因此这更考验绘画者的技巧跟工艺。

二、紫砂壶泥料的选材时紫砂原矿泥,因此要更加注意其染色、手法以及下笔的力度。

三、泥画跟壶的结合要考虑其粘和度,以免在烧时脱落。

四、泥画是作为修饰出现于紫砂壶之上的,因此需要跟紫砂壶本身想结合,相辅相成。

五、泥画需要表现得自如生动,因此作画者下笔时一定要有足够的信心才能将画美的一面展示出来。

紫砂壶的泥色、泥质也有多种,如绿泥、红泥、紫泥等。泥画时,这方面的因素也要综合考虑。纸上作画的工具是毛笔、国画颜料等书画用具,而紫砂壶上泥画用的是五色紫砂原矿泥。因此,用笔的手法、染色和力度均不相同。

应使它们的结合达到风格上的一致,抢夺造型主体的装饰是不可取的。

泥画工笔花鸟的方法:

1、泥画用笔时,要注意拖送提按、轻重转折、抑扬顿挫。原矿泥料的浓、淡、干、湿要掌握得当,这些最基本的技法运用的好,能准确地表现物象,即“下笔有凹凸之形”,而且画面的精神气魄也是通过这些来表现的。

2、画时先运用“点、染、皴、擦”等技法。以中锋点花心,树干用染,以求圆浑、立体感,用皴来表现树皮的粗糙感,用干笔擦来表现鸟的羽毛的蓬松感。

3、着色时打底用平涂法,泥浆宜薄,这样就不会影响透明感。画树叶先在叶片的根部涂上深绿色,在叶尖部涂上淡绿色,用接染法染匀,使其自然融洽,不留痕迹,干后产生有浓有淡,有厚有薄的自然生动的效果。花朵着色时用渲染法,浅色花,先铺后染;深色花先染后罩。

4、泥画时,不能一次填上厚厚的泥色,这样会显得呆板而达不到效果;需要用薄色层层复加而达到厚重,但复加的次数也要适度,否则会造成色调肮脏。

对于宣纸上画工笔画,紫砂壶上泥画难度要高一点。泥画工笔花鸟是艺术、匠心、材质、技术的集中体现,应尽量使泥画达到毛笔运行在宣纸上的意境。茶壶物小,难入大画,须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发力于腕,行气于笔。将大画精神溶于方寸凸起的天地之间。千般技艺,意在传情,一定要用严肃认真的作画态度,精益求精的艺术技巧让画面的艺术效果达到最佳,使它和谐地融入紫砂壶整体。

在紫砂壶上采用泥画工笔花鸟,仅是笔者在紫砂壶装饰中的一种摸索尝试,为了能让紫砂壶、泥画、工笔画的艺术含量贯通一起,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还需下苦工夫,以更好达到理想的装饰效果,提高艺术品位,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和个人风格,在方寸紫砂壶中,展现无限的艺术魅力。

云南茶品独具的特色--普洱生茶中的烟味


关于普洱生茶中的烟味,常被茶人争论,亦常被固执者乏味而枯燥地认为是对茶叶的一种污染。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十数年来一直在普洱收藏界颇具影响力的“大白菜”系列即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该系列产品中不乏烟味浓重之茶品。

其实烟味对于云南普洱茶而言可谓见惯不怪,甚至可以说得上是一种云南茶品独具的特色。若想知道烟味从何而来,则首先需要了解古树普洱茶制作过程中最容易产生烟味的工序。

云南地处亚热带,春夏两季尤为多雨,此时古树毛茶难于室外晒青,故云南茶农往往通过“烘青”之法将毛茶烘干。所谓的“烘青”,即是将毛茶置于用作烧火煮饭的“火塘”之上进行烘干,与毛茶一同放置的还有茶农自制的腊肉等熏制品。如此一来,毛茶自然带有烟熏之味。

烟味的存在则正是古树普洱茶并无经过现代机器烘干炒制,具有天然环保之价值的证明。

好的烟味在品饮的过程中会令人身心愉悦。如由布朗山古树茶菁制成的普洱茶品即具有此种品味。一芽二叶,条清缕晰,水还未下,沉稳的烟香便飘然而至。入口细品,更是沁人心脾,滋味纯正,回甘生津,丛林野韵扑面而来,霸气烟香昂扬于林间,令人熏醉……

此外,有烟味的普洱茶更是颇具收藏价值。具有烟熏味的古树普洱茶品在后期陈化转换中能有更好的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品中的烟熏味会逐渐消退,泡出的茶汤亦会更醇厚浓酽,滋味甚佳。

如何品鉴普洱中的烟味?资深茶人自有鉴赏之法!茶叶冲泡后,先浅尝一口,紧闭嘴巴,以舌尖顶住上颚后,用鼻孔吸气,把口腔鼓大,使空气与茶汤充分接触后,再把空气通过鼻孔排出。如此重复几次,自能感受到茶中烟味的与众不同。

烟熏味与烟焦味完全不能同日而语,烟熏味乃古树普洱茶之天然纯正之味,而烟焦味则是劣质茶品中的不良气味。烟味普洱集天然价值、品饮价值、收藏价值于一身,试问这茶中“烟民”谁怕当呢?

民间的茶俗歌谣


民间茶俗歌谣为人们在茶事活动中对生产生活的直接感受,其形式简短,通俗易唱,喻意颇为深刻,内容有农作歌,佛句歌、仪式丧礼歌、生活歌、情歌等。四川民间茶俗歌谣十分丰富,具有巴蜀文化的特色。

农作耕耘的薅秧茶歌

《送茶歌》:“大田栽秧排对排,望见幺姑送茶来。只要幺姑心肠好,二天送你大花鞋”。“青青桑叶采一篮,竹心芦根配齐全。还有大娘心一片,熬成香茶送下田”。《薅秧歌》:“太阳斜挂照胸怀,主家幺姑送茶来。又送茶来以又送酒,这些主人哪里有”。四川农村薅秧有送茶送酒送盐蛋的习俗,农民边薅边唱歌是川西坝子“吼山歌”的重要形式。

生活茶俗歌

反映社会底层人生活辛劳的茶俗歌谣有《茶堂馆》:“日行千里未出门,虽然为官未管民。白天银钱包包满,晚来腰间无半文”。《掺茶师》:“从早忙到晚,两腿多跑酸。这边应声喊,那边把茶掺。忙得团团转,挣不到升米钱”。两首茶俗歌谣唱出了他们艰辛和苦情。在反映家庭情感的茶歌《我要去看我的妈》:“巴山子,叶叶塔,巴心巴肝惦爹娘。圆茶盘,端茶来,方茶盘,端花来。不吃你的茶,不戴你的花,我要去看我的妈。”

仪式丧礼茶俗歌

仪式歌是四川歌谣中最为丰富的部分,内容最全面的是婚礼和丧礼歌,《赞采茶诗》详细记述旧时丧礼的程序礼仪。唱词:“为儿亲,去采茶。手提筐,身穿麻。山又高、路又窄,哭哭啼啼往前跨。抬头望,见乌鸦,呱呱叫,叫呱呱,叫的昌儿爹(妈)。前日里爹(妈)为儿,今日里儿为爹(妈),好似反哺乌鸦。奏乐师,实在苦,情你吹个《鸦反哺》。朝前走,过山垭,一派青松乱交加。山坡赶羊羊乱跑,好似猛雨打残花。奏乐师,不要慌,不要忙,请再奏一曲《山坡羊》。回头心胆怕,用手扳住茶树桠。思念儿亲双泪洒,盈筐雀舌,满筐龙芽,采得香茶便归家。曲曲弯弯路,重重叠叠垭。不觉红日渐西斜,急转路三忿。……忙烹茶,自吁嗟,思念儿亲泪如麻。……为采茶,上高册,顾不得山遥路远,急急忙忙往前钻!奏乐师,听得端,请吹一调《行乡子》,壮一壮孝子行颜!抬头望,望无边。岷山顶上接云霞,不怕远,来采茶,手提筐筐往上爬。……提起茶叶回家转,烹此新茶与亲餐。一路之上不敢慢,急急犹如虎下山。奏乐师,你辛苦,请你打起包包锣,擂动牛皮鼓,架起大蟒筒,吹首《下山虎》!”这首仪式丧礼歌产于都江堰。都江堰是四川产茶区,茶农一生在高山上种茶采茶非常辛苦,民间以采茶编成唱词作丧礼司仪歌,寄托生者对死者的哀思和悼念,直接反映丧礼茶俗文化的歌谣还不多见。

情歌茶俗歌

情歌是民歌中最有生命力和最有魅力的部分,这里叙述的茶俗情歌,其语言,感情色彩,及表现出来的民情风俗,都具有四川茶俗风情的特色,把爱情表现的大胆、泼辣、直率、热烈的有《太阳出来照红岩》:“太阳出来照红岩,情妹给我送茶来。红茶绿茶都不受,只爱情妹好人才。喝口香拉妹手!巴心巴肝难分开。在生之时同路耍,死了也要同棺材”。把爱情表现含蓄。委婉的有:《高山顶上一棵茶》:“高山顶上一棵茶,不等春来早发芽。两边发的绿叶叶,中间开的白花花。大姐讨来头上戴,二姐讨来诓娃娃。唯有三姐不去讨,手摇棉车心想他。”《望郎歌》:“八月望郎八月八,八月十五望月华。我手拿月饼来坐下,倒一杯茶香陪月华。我咬口月饼喝口茶,想起我情哥乱如麻”。“四月望郎正栽秧,小妹田间送茶汤。送茶不见情哥面,不知我郎在何方”。《渣渣落在眼睛头》:“红丝带子绿丝绸,默念情哥在心头。吃茶吃水都想你,眼泪落在茶碗头。娘问女儿哭啥子,渣渣落在眼睛头。”以茶为媒,以饮茶、送茶来表达对情人的思念和爱慕,篇篇美玉,散发着浓烈的生活气息。男女对唱的山歌情歌有:哥唱:“妹儿采茶在山腰,青苔闪了妹儿腰;有心栏腰扶一把,怎奈隔着河一条”。妹唱:“这山采茶望那山,讨得嫩叶做毛尖。哥哥不嫌味道苦,卖茶买来油盐米,娃儿大小笑哈哈。高高山上一棵茶,一对麻雀往上爬。问你麻雀爬啥子,口干舌燥想喝茶?岩上绿了枇杷茶,郎在崖下放木漂。滩陡水急穿云过差点闪断妹的腰”。枇杷茶为四川崇庆县文井江西岸山区所产,树干高十余米,树围数十厘米,史称“尤门贡茶”。这是姑娘们嬉戏唱给小伙们听的山歌情歌。

儿歌茶俗歌

儿歌是四川民间歌谣中的一朵鲜花,最为有趣和绚丽。《王婆婆,在卖茶》是一首儿童做游戏所唱的茶俗歌,“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吃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了幺姑说闲话”。这是一首用指头做游戏时唱的儿童茶俗歌。先将双手的大拇指中指、无名指撮在一起,各形成一个圈,然后将右手食指穿入左手圈内,将左手小指穿入右手圈内,左的食指与右手小指迭在一起,右手食指代表王婆婆,左手大拇指、中指、无名指代表三个观音,右手大指、中指、无名指代表三匹马,左手食指和右手小指代表两个童儿,左手小指代表幺姑。游戏时,边唱歌边扣相关的指头。这首茶俗儿歌,形式活泼,易唱易记,老少皆宜。

佛句茶俗歌

茶与佛家结缘很早,佛家在寺庙念经等佛事活动饮茶。佛句子《大路边一棵茶》:“大路边一棵茶,不等春来就发芽。问你芽儿发得这么早?烧香居士要茶”。《烧杯香茶念起来》:“初一十五庙门开,烧香居士上庙来。打开佛门迎接你,烧杯香茶念起来”。这是反映朝山居士和佛家念佛饮茶的茶俗歌。

宋朝时期的茶俗


在南宋都城临安,终究吃茶者多,喝茶者少,遗风不灭,杭州人至今都要讲“去梅家坞吃茶去!”味道就变了。《梦粱录》里的临安,“四时卖奇茶异汤”,冬天卖的七宝擂茶,据说是用花生、芝麻、核桃、姜、杏仁、龙眼、香菜和茶擂碎煮成茶粥单卖,这般吃法,操作起来好比捣年糕,吃者好比吃八宝粥,要紧的是吃,不是喝茶汤了。宋人还喜欢弄些香料,把龙脑珍菜、菊花之类与茶在一道,茶香吃进花香,花香吃进茶香,吃进口里,吃出了一股香气,一种味道。

南宋咸淳年间,日本高僧大应禅师到了余杭径山寺,深研佛学之余,把当时流行的抹茶做法、吃法一并学会,带回了日本,慢慢发展为“茶道”。看日本人行茶道,便知抹茶是研成细末的,放入茶盏,注入沸水,茶汤浓如豆羹,小筅帚一搅,卷起千堆,待冷却后,一吃而光。南宋时虽有撮泡茶的套路,但是大家都不买账。

还有个说法,杭州早年有酒馆无茶坊,只不过富人有了聚会宴饮,会招些茶博士来来往往,热闹煞也。后来宋室南迁,汴京开茶坊的习俗南渐,茶馆在临安一家接一家地开起来,且在茶汤巷一带成了气候,成为茶馆一条街。茶馆虽然吃茶,但是点心也是重头,你看今天在杭州坐茶馆,无论青藤或门耳,那些各色吃食消闲果儿的消耗,分量不会少于茶汤。南宋的擂茶,现在无处可买,但在保留擂茶习俗的湖南乡下,待客吃一顿擂茶,是要摆上十数个碟子的,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一路吃下去,好比是在吃饭了。

至于文人雅士,骚人墨客说到茶,可吃,可咏,可品,可分,就是不提“可喝”。分茶这一活计,知识分子很喜欢,说白了就是闲来无事,弄把小筅帚筅筅茶汤,由泡沫形状,茶末游移,想像出金戈铁马,杏花春雨,生离死别,聚散无常。只要胸有点墨,胡思乱想,就能成全分茶好事。

还有斗茶一节,是茶农做了新茶后的一项趣味赛,比比看,谁的茶神完气足,做得好,以便卖个好价钱。斗时一是要观汤色,色纯白表示茶质鲜嫩,颜色青、黄、灰、红,均不足取。二是要汤花匀细,紧咬盏沿,倘若咬不住,粘不牢,汤花飘零,便稍逊风骚。斗茶三局两胜,可是,茶汤入口的那股子鲜味,居然完全避而不谈。

回族茶俗


回族禁酒,宴宾待客,以茶为敬,这是与其他周围少数民族以酒为敬最根本的区别,所以在宴请待客、节日礼仪、婚丧嫁娶中均是以茶为敬,这也是惟回族独有。从诸多方面的礼仪习俗中可以看出“茶”在回族的生活中是一种不可缺的生活物质元素,回族在自己的生活习俗中赋予“茶”一种生命的情感,一种感情的寄托。从某种意义上讲茶叶这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饮品,来到回族的生活中已经不是一种纯粹意义的物质价值,它更是蕴涵了一种感情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回族钟爱茶,同时对饮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茶道,回族家最常饮用的是苦而香纯的烤茶,在招待贵客时煨烤茶、冲糖茶、沏花茶时都要敬这道茶。

回族家最喜欢烤茶,茶叶选用青茶或焙制的绿茶。选用陶釉或纯粹的土瓦茶罐,在火塘边或者是火炉上,用炭火(非明火)边烘边抖,直到茶叶呈赤黄色散发出喷鼻的香味,便恰到好处。精细的方法俗称“百抖茶”,即是慢烤细抖,掌握好火色,烤好后,稍停片刻,便将滚开水徐徐倒入茶罐内,随着茶水沸腾慢慢加添。这头道茶味道浓量多,却是香气扑鼻,味甘而苦名叫“老苦茶”。喝后回甜甘纯,有心舒胸畅之感,且赋有苦中有甜,以苦为乐的人生意义。二道茶是“甜茶”,也叫糖茶,茶罐中放水靠火涨沸约十分钟,倒在茶盅内再放进核桃片末,片末要薄而脆,入口不用嚼即可以化,然后将另一水煮的泡姜糖水加入掺和,味道香甜带辣,有健胃发功润肺的作用。以此寓意生活先苦后甜,甜不忘苦,做人要厚道,做事要干练利落不能拖泥带水之意。这第三道茶,把茶水再涨沸后,稍加茉莉、金银花、菊花的满盅茶,茶味道淡而甜,香郁爽口,暗喻人生平平淡淡,和和美美才是真。“苦甜淡”三道茶蕴含回族人家千百年间根植于玉洱银苍间所品味出的一种人生哲理,做人一辈子的三步曲。

回族人家沏茶、饮茶、敬茶都很讲究,盛茶汤的要用细白瓷盅,先用温水将茶盅烫洗后,才将茶汤一一倒入盅内,茶水不能太满,一般是一次倒入的茶水一口有余,当在倒茶水时发现某一盅茶汤中有一直立浮动的茶梗喻意“茶客”到家,就要将这杯茶敬给最长、最尊贵的客人,然后才按年龄大小、辈份敬茶。在向客人敬茶时,同时要端上糖果、点心或是一些糯米做的甜食,喻示着这主人热情好客,女主人能干会持家。在客人面前,一般家里的妇女、小孩都不陪坐,沏好茶做好甜食端上桌后,她们都要退让出去。

平时一般的宴席桌面上就不敬“三道茶”,只敬客人烤茶。结婚男方到女方家接新娘要先敬上一盅“糖茶”;女方家送亲到新郎家第一时间也是敬一盅“糖茶”。到晚间请阿訇证婚念“喜经”也要敬客人“糖茶”,喻示一对新人美满幸福。

回族生活中对茶有许多的饮用方式,每一种饮茶方式都有它特殊的功效和寄予表达的意义。在茶的饮用上他们还创造了一些有益健康和治病方式。在我小的时候记得外婆给我喝过一种茶,是将核桃仁用羊油烤糊,然后将烤糊后的核桃仁捣成碎末,用茶水和红糖水掺合,吃这种糊核桃茶能起到消食健胃治疾的功效,饮过之后对我消化不良的胃疾很有帮助。

回族对茶情有独钟,这跟回族的信仰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回族大多习惯饮绿茶,抓一把吹口气在鼻子上闻一闻,就知道这茶好不好,经不经泡。

浅议茶俗、茶艺、茶道的界定


一、何为茶俗

茶俗,古已有之。它特指各个民族、各个地方不同的饮茶习俗。它重在适应不同群体和个人的饮茶习惯,同时讲求实用、方便,以及茶叶的药用、保健需求。茶俗是长期约定束成的结果,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如唐朝人樊绰在《蛮书》中提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就是当时的一种茶俗。时至今天,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各种饮茶习惯比比皆是、不尽相同。如:大理白族的“三道茶”,藏族的酥油茶,拉祜族的“糊米茶”等等,都是历史传承下来的饮茶习俗。瘦手臂的方法认为,凡是掺和着其它物质一起制作和品饮的都应归为茶俗。由于掺和了其它东西,茶叶的真味、真香、真色就无从辨别,很难界定茶叶经冲泡后的优劣。但茶俗也是一种大化、一种文明成果,也应保护与发展。

二、何为茶艺

水为茶之母,茶为水之元。茶遇名泉而绽放出它的瑰丽,水因有茶而分外妖烧。明清以后,饮茶讲究好茶、好水、好的器皿、好的冲泡师和冲泡技巧,注重把茶叶的内质和水的灵性充分发扬出来,同时反对掺与任何其他物质避免窜香夺味,以保证茶味纯正。这种将熟练的茶技赋予艺术和美学功能进行提升,使人在品饮中品鉴到茶的真香、真味、真电,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冲泡技艺。这样,同样的茶叶、同样的水,就可比较出冲泡过程的技术的高低,同时可评价比较出茶的优劣,水的好与差,便于制定规则,在此基础上再提升到美学的范畴,即为茶艺。其最大的特征是物理变化导致感官享受,而无意识形态属性。

具体而言,茶艺可概括为“三句话六个要素十二个字”。即:识茶鉴水,选具侯汤,投茶量时。

识茶,就是要能认识好茶,区分各种茶类和茶叶内在品质的优劣。故明代张源在其《茶录》一卷中即有“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泡之得宜。”的记述。其目的在于确保茶的色泽、香气、味道得以充分发挥。

鉴水,亦即品水。要懂得什么是好水,并能区分泉水、江水、井水等,以及各自不同的水质。不同的茶用不一样的水,特殊的茶类宜选特定的好水。以致“蒙顶山上茶,扬子江心水。”但大部分茶人通过实践后普遍认为:山泉水为上,江水次之,井水为下。而普洱茶一般选用上好的山泉水冲泡,更能体现其香、甘、重、滑、色五大特征。

选具,就是要根据不同的茶类选择不可的冲泡器具。明代黄龙德在其所著的《茶说》中言:“器具精洁,茶愈为之生色,用以金银,虽云美丽,然贪贱之士未必能具也。”事实上,金银器具未必就好。一般来说,乌龙茶侧重选择紫砂壶冲泡,常用还可“养壶”;普洱茶选择陶瓷或玻璃器具冲泡为宜,既可赏色,又可避免因茶质不同而窜香夺味。

候汤,就是观察开水的变化,把握恰当的时机投茶冲泡。宋代蔡襄在其《茶录》中有“候汤最难”之说。因为,“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况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日侯汤最难”。如何候得一壶好汤?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言:“水一入缸,便须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之无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

投茶,即泡茶时的茶叶投放量要适中,既要根据茶具大小,也要结合品茶人数的多少,合理地确定茶叶量的多少。否则,“小则香气氰氢,大则易于散漫。”所以“大约及半升,是为适可。独自斟酌,愈小愈佳。容水半升者,量茶五分。其余以是增减。”就是按照投茶量的多少,准确地把握和衡量出每泡茶乃至每次冲泡时间的长短,以及可冲泡饮用的时间和每次投茶可冲泡的泡数。

只有上述六个要素都同时具备了,茶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面也就掌握了。同时,再以姻熟自然、大方得体的冲泡技巧贯穿始终,不断赋予美学功能,给大学生自主创业以美的感官享受,茶艺就有了不俗的表现。

三、何为茶道

有人说,中国无茶道。而笔者认为,从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创立道教至今,道教已在华夏大地历经两干多年不衰,甚至影响海外,倍受推崇,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最有资格说“道”的非中国莫属。那么,中国是否有茶道呢,且看道教始祖老子对道的解释。老子说,何为道?道就是规律。万物皆有道,即万物都有各自的规律。道法什么?道法自然。后世无数实践证明,就连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以及经济社会,都有各自的规律。而人类对规律的认识、利用和驾驭,就是通过观察、思考与探索实践,用“道”的说法就是靠“参”和“悟”,来实现的。而茶道,中国历代就有之。只是随着时代变迁而形式变化而已。如元稹的茶诗云:茶,香叶,嫩叶慕诗客,爱僧家朱权在《茶谱》中说到:“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谈而万象惊寒,茶之功大矣。”茶之道早已上升到意识形态领域。

因而,茶道,应为在清静和寂的环境中进行品鉴,在品饮茶的启迪下,通过参悟而上升到哲学、美学和人格、宗教的范畴,得到的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成果,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茶道。其最大特征是用人类唯一拥有而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大脑,以参悟为手段进行的。但结果往往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甚至有僧俗之别。所以,“高僧品茶意不在茶,而在于参禅悟道。”说的就是一种茶道。普洱茶之茶道真讳,高三学习方法也不妨将其概括和理解为“参万物造化,悟百味人生。”真可谓“普洱乾坤”,任人参悟。

总之,茶俗、茶艺、茶道分属三个层次、三种境界。茶俗,带有平民大众化色彩;茶道属于品饮茶的最高境界;茶艺介于茶俗、茶道二者之间。三者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始终呈金字塔结构。同时,三者又相伴相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各自给人的感官享受和心智启迪的多少,以及品饮的层次、境界的高低各有不同罢了。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独具滋味的湖南湘阴姜盐茶茶俗》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