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历代皇室都有多种多样的贡品茶叶。其中的曼松贡茶,是一种连皇帝都舍不得喝的茶?曼松贡茶到底是什么茶?和小编一起去探寻探寻吧!

一百多年前,曼松贡茶为清朝皇室所钟爱,成为贡茶中的极品。1963年被发现的曼松人头金瓜贡茶仍静静沉睡在故宫博物院,成为贡茶历史上唯一的实物见证。

沧海桑田,曼松贡茶山走向没落,古茶树被烧被砍,茶农四散逃难。曼松茶逐渐成为老茶客口中无法再现的传奇。近年来,茶行业专家们幸运的发现生命力顽强的古茶树又抽出新的枝桠,在最适宜茶树生长的环境中焕发生机。仔细观察这些古茶树的根部即可发现,这些树干全部从直径20-30厘米的古茶树桩上再次丛生出来。残存的树桩正是曼松古贡茶园遭受劫难的见证,丛生的枝干正是曼松古茶树顽强生命力的见证。

丛生的枝干再现了清宫曼松贡茶独一无二的滋味,却因为产量极度稀少而特显珍贵与神秘。据曾亲口品尝过它的茶叶专家介绍,曼松茶入口便极甜润,香气含而不露,几盏之后,便能感觉到茶气十足,周身温暖。数泡之后,更能感觉到暗香浮动、回味悠长,久久不散。让品尝过它的人,难以忘怀,堪称普洱茶的王者。

正因为曼松茶的稀有、神秘和珍贵,在普洱茶备受热捧的今天,曼松贡茶也沦为恶意炒作的牺牲品。在这个过程之中,普洱茶王者曼松贡茶的价值被严重损害。

西双版纳州各级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恶意炒作给茶山的未来带来的危害,自2007年便协同云南则道茶业致力于曼松贡茶山的保护与发展。重塑曼松贡茶这张至高的文化名片,特别推出“生命之叶曼松贡茶限量珍藏版”,让爱茶之人真正有机会目睹并拥有真实的曼松贡茶,让以曼松贡茶名义造假者无机可乘。

cy260.COm小编推荐

中国贡茶准则


贡茶起源于西周,迄今已有三千多年前史了,晋《华阳国志之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蜀作战有功,册封为诸侯,作为封候国向周王朝纳贡的有“土植五谷……茶……”,但这仅仅是贡茶的萌发罢了,既未构成准则,更未历代相沿用。

唐代是中国茶叶开展的重要前史时期。中唐时期,社会安定,民富国强,儒释道三教鼎峙,从外在涵养(指修身处世的行为规范、律仪需求)转向内涵涵养(指对品德认识和思维意图的本质寻求)己成为他们一致。茶性高尚情雅,是他们内涵涵养最理想的饮料,因而三教都爱、颂茶,“田闾之问,嗜好犹切”。

安禄山反唐,硝烟充满,饿夫遍野,大众离乡背井,田园荒芜,出产降低:有识之士,把全国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边。继六朝之后,持续从广度和深度开发江南土地,“山且植茗,凹凸无遗土”,“给衣食,供赋役,悉恃祁之茗”。茶叶栽培业迅速开展,家庭手工制茶作坊相继呈现、茶叶商品化成为农产品中仅有典型,开端构成了区域化、专业化,为贡茶准则的构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上贡准则的理论依据是“溥天之下,难道王土”,“食土之毛(指农产品),谁非君臣”。一起在上古时代,农业是国家兴哀决定性出产部门,但科学技能不发达,出产力低下,只要依托投入更多的劳力去从事出产,而工业和商业的开展也需求劳力,互相互相争套。封建统治阶级为了使劳力向农业歪斜,拟定了重衣抑商方针,在这种思维指导下,派生出贡茶、榷茶准则,成为抑商方针的重要支柱。

贡茶从李唐王朝开端构成准则,历代相传,连续几百年之久。唐代贡茶准则有两种方法:

朝廷挑选茶叶质量优良的州定额纳贡。有常州阳羡茶,湖州顾渚紫笋茶;睦州鸠坑茶;舒州天柱茶;宣州雅山茶;饶州浮梁茶;溪州灵溪茶;岳州邕州含膏;峡州碧涧茶;荆州团黄茶;雅州蒙顶茶;福州方山露芽等20多州的名优茶。雅州蒙顶茶声称榜首,名曰“仙茶”。常州阳羡茶,湖州紫笋茶同列第二。荆州团黄茶名列第三。

挑选茶树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天然质量优良,产值会集:交通快捷的要点产品,由朝廷直接建立贡茶院(即贡焙制),专业制作贡茶。

湖州长兴顾渚山,与常山宜兴唐贡山接壤,东临太湖,西北依山,峰峦叠翠,云雾充满,土层深沉,土壤肥美,茶树生态环境优胜,水陆运送便利,所产“顾渚扑人鼻孔,齿颊都异,久而不忘”。广德年间与常州阳羡茶同列贡品。大历五年(770)在此建构规划宏大、安排紧密,办理精密,制作精巧的贡茶院,它是中国前史上榜首座公营茶叶加工厂。

贡茶院由“刺史主之,观察使总归”,是中心官工业的一个组成部份,除中心指使官吏担任办理外,当地州长官也有义无反顾的督造之责。这种官工业体系,对稳固封建经济结构,保护封建准则是极端有利的。

造茶要有必定的技能,贡茶院的劳力来历既不是官奴隶,也不是番户,而是由政府操控的一部份茶叶专业户,暂时以“和雇匠”方法人院造茶的。“雇者,日为绢三尺”,依日纳资作为他们酬劳。并有禁令避免官吏克扣他们的薪酬,反映了唐人出产联系的某些改变,有活跃的一面。但他们对政府有依靠联系,乃至没有人身自由,社会位置低下,是受压迫和受剥削者。

唐王朝不吝浪费公民血汗,贡茶院“有房子三十余间,役工三万人”,“工匠千余人”。每年春光明媚时节,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常州、湖州刺史带领百官先祭“碧泉涌出,灿若金星”的金沙泉(今尚存,已修茸一新,然后开山造茶。朝廷规则榜首批贡茶要赶上清明祭祖大典,因而“阴岭芽未吐,使者碟已频”工大家“扪葛上欹壁,蓬头入荒榛”,“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艰苦疲困不胜,而官员则“有酒亦有歌”,尽情欢喜。

袁高、杜牧曾出任湖州刺史,亲身督造贡茶,对茶叶采制有切肤之痛,大胆题呈《茶山诗》给德宗皇帝,既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罪恶行径,又减少了贡茶岁额。杜牧《题宜兴茶山》诗云:“山实东南秀,茶为瑞草魁……溪尽停蛮棹,旗张卓翠苔……拂天闻笑话,特别见楼台。”把其时宜兴贡茶区的秀美风景,繁荣景象描绘得非常精到,给咱们留下了一段诗写的前史。张文规“牡丹花笑主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杰出表述了贡茶在朝廷的显赫位置。

唐代贡焙制把私有茶园变为官茶园,茶农不能因种茶而营生,反而带来了重重灾祸,定额纳贡制,犹如苛捐杂税,加剧了茶衣担负,使他们生计日益贫穷,两者都是掠夺性的,是茶农双肩一付沉重枷琐,损害甚烈。

贡茶准则的意图是既要满意朝庭穷奢极侈的需求,又能绕过商品流通渠道,减少商业经营范围,阻止商品经济的开展,摧残资本主义要素的增加,保护封建准则的根基。但贡茶是专供皇室朝庭饮用的,不吝耗用巨资,制作精雕细镂,品目一日千里,客观上推进了茶叶科学技能的前进。一起贡茶的产制和运送,对驿道交通建造,区域联谊,民族团结也有促进效果。

入宋,贡茶沿用唐制,但顾渚贡茶院渐趋式微,福建建安(今建瓯)境内风凰山“北苑龙焙”代之而大兴,其规划也很壮丽,名声显赫“自南唐岁率六县民采造,大力民间所苦”。“官私之焙三百三十有六”。片茶压以银模,饰以尤凤斑纹,彬彬如生,精深绝伦。“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成品茶按质量好次分红十个等级,朝廷官员按职位凹凸别离享受。宋徽宗《大观茶沦》云:“本朝之兴,岁建筑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全国……故近岁以来,采摘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把中国茶叶制作技能、品饮技艺进步到一个新水平。把茶叶饮用价值和工艺赏识价值完善地结合起来了,由物质享受升华为精力享受。

宋代茶学专着,如《大观茶论》《宣和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茶录》等等,多以建安贡茶为首要内容,对推进茶叶科学知识的遍及和进步,宏扬祖国光辉灿烂的茶文化都有活跃意义。

入元明,贡焙制有所削弱,仅在福建武夷山置小型御茶园,定额纳贡制仍照施行。明太祖朱元璋,身世清贫,才略拔尖。他长于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深知“居安虑危,处治思乱”的治国战略。他常说:“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家休戚系焉。”并且因为他亲身参加元末农人大起义,辗战江南广阔茶区,对茶事有触摸,深知茶农疾苦,并表同情。南京称帝后,看到进贡的是精工细琢的龙风团饼茶,令他感叹不已!但他以为这既劳民又耗国力,因之诏令罢造,“唯采芽以进”。这一行动,本质上是把中国唐代炙烤煮饮饼茶法变革为直接冲泡散条茶“一沦而啜”法,遂开中国千年茗饮之宗,客观上把中国造茶法、品饮法面向一个新的前史时期,具有重要的前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天然经济占首要位置,但这不是说彻底没有商品出产和商品交换,特别是唐宋两代,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开展,明清又有了进一步增加,只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不起决定性效果罢了。

商品经济的开展,是资本主义发生的条件。中国封建社会中,因为商品经济的开展,现已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发,从明代中叶现已稀少呈现了资本主义要素的幼芽,到清代中叶这种幼芽有了进一步开展。

清代,中国茶业进入鼎盛时期,全国构成了以产茶着称的区域和区域化商场,商业资本逐步转化为产业资本,如福建建瓯茶厂不下千家,小者数十人,大者百余人,以茶为业者日众,又如江西《铅山县志》载:“河口镇乾隆时期业茶工人二、三万之众,有茶行48家”。中国出口农产品以茶为大宗。清代前期,尽管采纳历代产茶州定额纳贡制,但到中叶因为社会商品经济的开展、经济结构中资本主义要素进一步增加,贡茶准则则随之逐步消亡。

贡茶准则是中国封建礼教的标志,是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的产品。

贡茶的颜色


范仲淹不仅写过《岳阳楼记》,还写过一首《斗茶歌》。这首《斗茶歌》,全称《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写的是春天来了,福建的贡茶造好了,马上就要运到京城了,在运到京城之前,地方官举行了一场点茶比赛,看谁点茶点得最好,同时也试试这些贡茶的品质是不是优良,能不能拿来献给皇帝。全篇很长,很有气概,容我抄录两段: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这几句写福建出产名茶,驰名天下。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这几句写点茶过程,先把茶饼碾成茶粉,再把茶粉点成茶汤,茶粉碧绿,茶汤也碧绿,质地胜过奶油,香气超过鲜花。

绿色的茶粉,绿色的茶汤,浓浓地盛在茶碗里,散发出阵阵芳香,范仲淹笔下的福建贡茶很像现在的一道茶:日本抹茶。但是贡茶跟抹茶并不像,因为抹茶通常是绿色的,用贡茶点出来的茶汤却是白色的。

宋徽宗说过,通过茶汤的颜色可以推断出贡茶的品级:“纯白为上,青白次之,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大观茶论·色》)好贡茶不可能点出绿色的茶汤。司马光也说过:“茶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张舜民《画墁录》)茶汤跟墨汁刚好相反,墨汁越黑越好,茶汤越白越好。所以说,范仲淹笔下的贡茶应该属于次品茶。

蔡京的伯父兼书法老师蔡襄比范仲淹懂茶。蔡襄见过各种各样的贡茶,造型各异,颜色各异,有青有黄,有黑有紫,这些颜色主要来自茶砖外面涂抹的油膏,把油膏刮掉,里面还是白的。蔡襄还说,为了突出茶汤的白,点茶必须选用黑碗,建窑烧造的茶碗最佳,胎很厚,釉很黑,深底大腹小口,保温效果好,用茶筅或者茶匕迅速搅动的时候也不至于让茶汤飞溅出来,茶汤点好,黑白分明。

蔡襄读过《斗茶歌》,读完对范仲淹说:“欲革公诗之二字。”(刘斧《青琐高议》)您的作品有误,我想给您改两个字。然后他把“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改成了“黄金碾畔玉尘飞,碧玉瓯中素涛起”。飞玉尘、起素涛,这才叫贡茶嘛!

吴疆:曼松真的有古树茶?


普洱茶行业是一个让人震惊的行业,宋聘、同庆、福元昌这些老茶,全国每个省的富豪都在收藏,每年的拍卖行都在拍卖,然而,真伪难辨,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听说过,并没有品鉴过,但是,绝大多数人又确信无疑。

老茶的鼓吹从2000年到2007年,年份鉴别往往是大师一句话,要有更多的证据表明身份,对不起,没有。

这就是一个让人大为惊异的地方,一个很有可能子虚乌有的东西,让人相信N年,在一个体系内运行多年。销售方的证据,往往就是相互鼓吹的那几本茶书。

我问之前掌控云南茶产业的官员邹家驹、汤一平、昌金强、苏芳华等人,你们见过50年代、60年代的普洱茶吗,甚至更早的茶吗,他们均表示真伪难辨,能成为商品则绝无可能。

2008年开始,古树茶开始抬头,因为之前的老茶增值说、古董说、包装说、年份说大受市场质疑,茶行业得重寻概念。

与老茶概念一样,但是,又有所区别。

老茶是没有样板可言,古树茶再稀少,毕竟有实物可验证,于是,顺着古茶、老茶这根杆,大家爬到古茶、大树的顶端。

2014年秋,我去茶区走访

我问同兴号的李惠老师,去看看传说中的曼松茶,为了落实清楚实际,我们邀约了曼迁村的李村长同行。之所以让曼迁村的村长同行,是因为曼松自然村与曼迁村都一样同属于象明乡曼庄村委会。很多茶商并不清楚这样的关系,往往在市场上有意混淆,曼松、曼迁两地相连,往往以曼迁古树代曼松也有之。

一路上,村长笑而不言,只说,你看了就知道了。

相跟而去的某古茶会副会长说自己的选的古茶,每棵可以收几十公斤春茶,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

(进入曼松的道路)

从曼迁到曼松不远,现在的曼松道路已经拓宽。我要求看看那颗中央电视台播出的那颗很难寻找的古树,我们把车停在路边,村长站在路旁朝坡下一指,离路边7-8米远站立一颗即是。我大为惊讶,树周围没有原始森林,稀稀拉拉有几棵其他树种,并没有中央台展示的“曼松贡茶”如此艰难可寻。

(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那颗曼松古树)

我边拍照,边问村长,这颗树一个春茶可以收多少,村长比了二个指头,我说“20公斤”,摇头,“2公斤”,摇头,“二两”。

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一个中央级媒体的报道,并不准确,与事实出入极大。

我们寻遍了整个“王子山”,找寻到寥寥几棵,除开中央台那颗是最大,其余的更小,而且这些都是属于茶农。

而到了某公司的基地,有几十颗据说是移栽的古树,都自己挂了牌,观树形,难以确定是否古树。树不高,都是从1.2米左右矮化,树直径约小茶杯口粗细,皆不可能产茶,村长说这里以前是农田,之前粮食不够吃,整座山都是开荒种粮,2004年西双版纳州农业部门组织过考察,考察报告都有详细的说明,不要说有古树,甚至茶树都没有。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一个问题,和老茶一样,大家把显而易见的谎言说得振振有词。但是,和老茶又不一样,它又有真的古树存在,只不过的确稀罕。

(王子山,即曼松。)

普洱茶现在的问题是,大家过度强调原料的作用,而事实上古树的原料稀少,那么,古树茶和茶园茶之间即有巨大的利益差。

强调原料就好比拉菲强调百年古树葡萄,茅台强调百年古高粱种,云烟强调百年古烟叶,这无疑是荒唐的。

一个好茶的形成,是原料+工艺+仓储+销售商,缺一不可,并非拿到原料就等于好茶。

现在的品牌替换性之所以大,是只有好茶环节中的一环,而缺失了很多环。之所以小树可以轻易替换为古树,同样也是因为其他环节茶商没有办法实现,故而只能求之原料此一环。

那种所谓的玩家茶,其实是信则灵的游戏,跑出这个圈子,则古树不是古树,所谓价值则一文不值,根本谈不上交换的价值。而所谓的价值,正是有交换了才产生的,2016年国庆急就。

以上文字是一篇旧作,作于2016年国庆,当时北京的一个收藏家收藏了一吨的据说是2015年的曼松古树春茶,引荐人即为原央视的相关人员,收藏家咨询我曼松古树的真伪,其实这样的问题很难答复。

曼松有无古树?

其实这样的问题不难回答。仅仅是公号里留言的商家数量就远远超过了真实的数量,但是,每一家都坚称自己的曼松古树是亲自从茶农家收购。这还只是山头上茶商的口径,还有易武呢?景洪呢?勐海呢?昆明呢?这些还都只是产区的情况,全国的销区还有多少曼松古树呢?

事实上,云南茶叶的生态优越,大叶种具有天然的发酵基因,本身的素质就足够,仅仅就曼松而言,生态环境,土壤,气候,都符合出产优越生态有机茶的条件,曼松小树茶的口感都相当不错,然而,市场上大家都拼命强调自己的是“曼松古树”,这是什么原因呢?(本文来源:吴疆说普洱,作者:吴疆)

北苑茶是福建早的贡茶


乌龙茶起源于福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乌龙茶的形成与发展,首先要溯源宋代的北苑茶。北苑茶是中国茶叶发展史上最著名的御茶,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

北苑茶是福建最早的贡茶,也是自宋代开始最为著名的茶叶,历史上介绍北苑茶产制和煮饮的著作就有十多种。北苑是福建建瓯凤凰山周围的地区,在唐末已产茶。据《闽通志》载,唐末建安张廷晖雇工在凤凰山开辟山地种茶,初为研膏茶,宋太宗时已产制龙凤茶,宋真宗以后改造小团茶,成为名扬天下的龙团凤饼。

闽龙启元年(闽王王审知之子王延钧的年号,公元933年),建州建安县(今福建省建瓯市)有位茶园业主张廷晖,在凤凰山(今建瓯市东峰镇境内)经营方圆30里的茶园,因战事频繁,难以为继,就将茶园全部献给闽王,作为皇家茶园。茶园地处闽国北部,故称“北苑御茶园”。所产之茶称“北苑茶”,上贡闽国和后来的南唐。北宋时贡茶生产南移到北苑,太平兴国二年(宋太宗赵炅年号,公元977年)在凤凰山设漕司行衙,置北苑御焙(官焙),派漕臣督造北苑御茶。

北苑贡茶以龙凤图案的模具制作蒸青团茶,又称龙凤茶、龙团凤饼、建溪官茶等,先后有龙凤团、小龙团、密云龙、龙团胜雪等几十个品种。民间私焙(壑源等)也随之兴旺。鼎盛时期,有官私茶焙1336处。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说:“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诗人陆游赞誉为“建溪官茶天下绝”。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凤团茶,官焙衰亡,团茶向散茶演变。

福建建州最好的茶,号称“北苑茶”。如今建州的凤凰山,当地人历来沿称为“北苑”,本来指的是南唐曾设官兼管这里的茶叶征收,兼管的官员就称为“北苑使”。我因为读李后主(煜)的文集,见其中有《北苑诗》及《文苑记》,始知北苑是南唐的皇家园林,在金陵,而不在建安。南唐的北苑使,正相当于现在的内园使。李氏统治南唐时,有个北苑使善于制茶,人们竞相以他所制的茶为珍贵,称之为“北苑茶”,就像现在的茶具中有“学士瓯”之类,都是因人而得名的,“北苑”并非地名。

丁晋公(谓)撰写的《北苑茶录》说:“北苑,乡村名,今称龙焙。”又说:“‘苑’是天子园囿之名。这地方在天下州郡的东南一角,为什么却叫北苑?”丁氏也自己有疑问,看来他不知道所谓“北苑茶”的“北苑”本来不是地名。开始时是因为误传,自从丁晋公在书中把它说成是实有的地名之后,这地方竟至今就叫“北苑”了。

当时任过福建转运吏,监督制造贡茶的蔡襄,特别称颂北苑茶,他在1051年写的《茶录》中谈到“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续诸焙所产者味佳。”北苑茶重要成品属于龙团凤饼,其采制工艺如皇甫冉送陆羽的采茶诗里所说:“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要采得一筐的鲜叶,要经过一天的时间,叶子在筐子里摇荡积压,到晚上才能开始蒸制,这种经过积压的原料无意中就发生了部分红变,芽叶经酶促氧化的部分变成了紫色或褐色,究其实质已属于半发酵了,也就是所谓乌龙茶的范畴。因此,说北苑茶是乌龙茶的前身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

从五代至明代,北苑茶上贡四朝(五代的闽和南唐、两宋、元、明),历时458年,谱写了中国茶叶史上最璀为璨的一页。

蔡襄书法家与贡茶


蔡襄是北宋一代名臣,他不仅是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而且也是茶学家。他为官清正,以民为本,注意发展当地经济,为福建茶业及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历史上著名的北苑御园,就是在建州,旧时又称建溪,建安(今在建瓯县)。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唐代孙樵《送茶蕉刑部书》,书中记载:“晚甘侯”(唐代名茶中的一种)产于“建阳碧水丹山之乡,系月涧云龛之品”。当时建溪流域所产品茶统称“建茶”、“建茗”。五代时期,王审知在福建建闽国,北苑茶园成为专门生产贡茶的官家茶园。闽国灭亡之后,南唐后主李煜派官员专程到建安设立“龙焙”,监制“建茶进御”。指定专制“龙茶”。历史发展到了宋代。丁谓任福建转运使,监制御茶时,尤重御茶采摘制作的“早、快、新”。如“社前十日即采其芽,日数千工繁而造之、逼社即入贡”。由于采制甚精,在丁谓手中,北苑茶已誉满京华,号为珍品。 到了庆历年间(1041—1048年),蔡襄创造小龙团以进,被旨仍岁贡之”(《熊蕃北苑贡茶录》)。《苕溪渔隐丛话》也说北苑茶大小龙团“起于丁谓,而成于蔡君谟”。的确,蔡襄为福建转运使,把北苑茶业发展到新的高峰,他从改造北苑茶品质花色入手,求质求形。在外形上改大团茶为小团茶、品质上采用鲜嫩茶芽作原料,并改进制作工艺。为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有云:“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欧阳修对蔡襄制作贡茶有非议,但他不得不承认蔡襄制作茶业的工艺之精。蔡襄之侄儿、蔡京之子蔡绦在谪贬广西白州(今广西博白县)写一部著名笔记《铁围山丛谈》,文中对蔡襄在发展北苑御园茶过程有较为详细而客观的记载,这里肯定蔡襄负责监制北苑之茶制作精巧,形质至极,呼声最高还是“小龙团”的“密云龙”和“瑞云翔龙”。对于茶叶制作达到“名益新、品益出”、“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的高水平程度,同时指出做茶要抓住季节“又茶茁其芽,贵在于社前则已进御”的新鲜感。可见“好茶争相品、盖因品质珍”。就蔡襄本人,对于建安之茶,他也在自己著作《茶录》中有专门论述建安之茶。其“点茶”条云:“建安斗试以水痕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同朝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也提到“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斗茶味兮轻醒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可见北苑御园茶在北宋时期极负盛誉。这些如此辉煌时期是得益于蔡襄为福建转运使时的监制而精益求精的创新工艺。这茶业发展功绩是不可湮没的。

苏东坡在著作《荔枝叹》中说,“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这首七言古诗,作为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晚于蔡襄在福建转运使二十五年,苏东坡正被谪贬在广东惠州(今惠阳县)。作者初次尝到南方甜美的果品荔枝、龙眼,极为赞赏,就差点儿将“荔枝”比作“佳人”。但作者能浮想联翩,不禁联想到汉唐时代进贡荔枝给百姓带来了灾难。在诗中作者揭示了由于皇家的穷奢极欲、官吏媚上取宠、各地名产都将进贡的弊政。他笔锋又一转,对当时宋代的进茶、进花一并作了深刻的讽刺。这首诗给苏东坡带来了许多声誉,但给蔡襄盖上了一顶“买宠”的帽子,这是不应该的。 

总之,蔡襄在任福建转运使时,监制北苑贡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争新。他先从改造北苑茶的品质花色入手,将“大龙团”改制为“小龙团”,提高贡茶的质量,达到“名益新、品益出”的技术革新、茶与茶艺术融为一体。蔡襄制好茶,致使苏东坡喜欢“龙凤团茶”,产生千古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苏东坡应该感谢蔡襄有了好茶才产生出千古名句。

蔡襄的督办,促进了北苑茶的发展。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这种技术创新,使福建茶叶在北宋时期名列首位,应功归于蔡襄。

蔡襄不愧是一位茶学家。

雷世国:立志传承“贡茶”风韵


乌君山地处福建省光泽县城东北,海拔1640米,山顶又以坐立的双猴石而名猴子山,自古有“东南名胜”之称。在清朝,以产老君眉御用“贡茶”而闻名遐迩。

“老君眉是清代天下闻名的贡茶,其特点是色香味,经久不散。这与乌君山产茶的地域生态气候环境有关,更有加工工艺上的独到之处……”雷世国在他光泽县的茶场里,说起当地清代“贡茶”老君眉,滔滔不绝。

只流传于传说和史料里的“贡茶”

今年45岁的雷世国家住在乌君山下的坪溪农场,从小他就了解老君眉在当地的历史。老君眉,为岩茶的一种,是茶中的上品,在清朝列为御用贡茶,产于光泽县乌君山上。据清《闽产录异·货属·茶》记载:“老君眉,光泽乌君山亦产,叶长味郁,然多伪……”民间对老君的历史和传说。不仅如此,他还翻遍了有关的史料,希望从中找出有关老君眉茶的记载,有朝一日能让当年贡茶“复活”,再现辉煌。

因为不懂技术,雷世国的“愿望”最初只能停留在脑海中,直到2008年,他在与一位武夷山做茶的朋友交往中,学到很多加工制茶的知识技术,又向民间的茶叶师傅学习古老茶叶的制法。想要恢复古茶,延续老君眉贡茶风韵的念头,才真正被提上了日程。

于是,雷世国先是承包了乌君山上的200多亩老茶园开始进行改造,随后又选用当地好的茶种,通过重新培植茶叶,最后再用采下的茶青按当地民间制茶的方式,进行试作老君眉茶。经过一次次的试验,雷世国的老君眉终于试种成功。

“好茶在加工”。虽然乌君山具有优越的茶生长气候环境,产出的茶质地很好,但加工是一大难关。为了使茶叶的味道更贴近古贡茶,雷世国又多次到武夷山等地向茶师学习,与茶叶加工的同道交流技术,回来进行反复试验。并请制茶能手和技术人员一起来研制。从杀青、揉捻、初烘、摊晾、复烘等工序,他一次次地试验,每道工序都十分讲究,温度掌握和手工操作都有独特严格要求。现在,将雷世国制出的老君眉放入杯中,只见茶叶在水中缓缓舒展,一片一片,不仅茶色清亮黄,如琥珀透明,而且味道甘醇,一杯下肚,全身舒爽。“茶要的是品质,不在乎多,而在乎精。”雷世国说,以后他还要请制茶技术能手继续研制岩茶,研制出更好的茶,让乌君山产的茶名副其实,让消逝的老君眉茶风韵得到传承延续,再展昔日“贡茶”的辉煌。

李昌兴 贡茶技艺的传承人


李昌兴贡茶技艺的传承人

第一次见李昌兴是在文昌宫的云南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传习所里,因为那天下雨,到的时候已经有些晚了,知道我们要来李昌兴备好了今年困鹿山最好的春茶款待。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技艺的传承人,他早代表普洱走遍了大江南北,参与了很多重要的茶事活动,作为“红”人的他身上非但没有半点浮躁的味道,反而更多了几分谦逊与随和。

李昌兴是纯正的彝族,从祖上便开始制茶,算到现在已经第八代了,母亲告诉他,祖上在清朝年间就专门负责制作贯茶,他们所在的困鹿山古茶园,就是当时清政府御用的皇家贡茶园,每到制作贡茶的时节,朝廷都会下旨委派当地官员派兵驻守茶园监制贡茶,直到1905才取消困鹿山古茶园进贡。从那以后很多农家都不再做茶,改种其他农作物,李昌兴的祖辈却毅然坚持。李昌兴说,母亲对茶的执着是从祖辈那里得来的,而他对茶的坚持与热爱则是从母亲这里开始的。

1987年母亲用积攒多年的800块钱,买下了困鹿山100亩古茶园,因为普洱茶的断代,只有极少数的老辈知道普洱茶,市场前景极不乐观,母亲却把所有身家都压在当时大家都避而远之的茶园里,家里哥哥姐姐都非常不解,可老三李昌兴却没有想那么多,从小就听母亲讲茶,陪母亲采茶,看母亲制茶的他,主动承当了管理茶园的工作,百余亩茶园在他和母亲的细心打理下越长越旺,日复一日,他从母亲那里学习到了一套完整的贡茶制作技艺。“别人说管理茶园很辛苦,但我从来不觉得,那时候我一进茶园就是一天,累了就在草地上打个盹,渴了就摘几片茶叶嚼嚼,反正又没人管,自由得很。”李昌兴说,87年绿茶正火,可以卖到七八十元公斤,而普洱茶三块钱公斤都没有人要,每次赶集背出去多少,就带回来多少,很多人笑他傻,母亲则坦然的告诉他,“孩子像茶一样去生活,面对暴风骤雨都要坚强、淡然。这是老祖宗留下茶树,在历史上风光过,将来一定会有出头之日。”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李昌兴与母亲每天都坚持打理茶园,虽然茶卖不出去,但从采摘到制作每一个环节依然一丝不苟。“也就是在那段时间,让我知道自己有多爱茶。没有人买我和母亲就自己喝,自己品,生活虽然拮据,但与茶为伴的日子与世无争,逍遥自在,茶就是我和母亲生命中的一部分,支撑着彼此的信念。”

李昌兴的母亲在06年离世,从87年——06年这期间,可以说她完成了贡茶技艺的传承,见证了普洱茶的复苏,也成就了现在的李昌兴。李昌兴用“自在”与“坚守”来形容他现在的生活,因为这两个词透露着他对茶的执着,对母亲无限的思念,还有母亲与茶带给他那种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态度。在李昌兴的感染下他的儿子和女儿也深深的爱上了茶,小时候李昌兴时常把他们带上困鹿山古茶园,一待就是几个月,孩子们每天与茶为伴,就这样,茶的种子在不知不觉中已种到了孩子们的心底。

云南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传习所和困鹿山古茶园仿佛就是李昌兴的生活体验室,在这里可以对外推广普洱茶和,可以邀请宾朋细细品尝困鹿山上好的茶,还能够漫漫聆听普洱茶与他的故事。

原定第二天一早上困鹿山,可惜天公不作美,这已经是我第三次被阴雨拒之山下了,但这次与之前的心情大不相同,以前是冲着皇家茶园的名气而去,这次我则是想抛开切,用心去感受这片让李家祖祖辈辈都迷恋的土地。转载自《普洱》杂志2011年6期!

作为皇室贡品的茶膏,有什么神奇魅力?


许多爱茶人士为了方便快捷,通常会选择精制的茶产品来代替传统的茶叶,如袋泡茶、茶粉、茶膏,既省了泡茶繁杂的工序,又能快速的喝到热乎乎的茶。相对于袋泡茶、茶粉这些现代产生的茶产品,在南唐时期就出现的茶膏可谓历史悠久了。

茶膏是将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早在唐朝时期,普洱茶膏就被作为贡品在皇室贵族中有流传。别看茶膏那么小小的一块,其中可包含了不少好处......

最早记载茶膏的是清朝赵学敏的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他写道:“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加。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又认为“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

一、解酒护肝

普洱茶膏含有的L-丙氨酸,在人体中会产生大量的泛酸,以促进酒精代谢的正常进行。另外L-半胱氨酸能与酒精反应,加速酒精的代谢,并吸收一定量的酒精,提高人体对酒精的承受量,它可以转化为胱氨酸,辅以牛磺酸能修复损伤的肝脏细胞、脑细胞和胃粘膜和组织。

二、消食解腻

普洱茶膏在后续的发酵过程中,其固有的纤维素酶与果胶酶,在其它酶系的相互作用下,分解大量的衍生物。这些衍生物不仅有糖化酶,还有其它与人体胃肠的生物酶系产生反应的酶类,增加了胃蛋白酶的分泌,促进胃蛋白酶活力的提高,使胃对蛋白质食物的消化能力加强,增强了人体消食功能。

三、养胃的功效

常饮茶膏可以清理肠胃,消除毒素,帮助消化,有效保护胃黏膜,驱除寒气,通透经络,使消化系统保持在一种健康的状态。茶膏不仅可以空腹饮用,还可以和其他营养品一起搅拌饮用,如牛奶、果汁。

四、降三高

茶膏中的茶多酚含量远超普通茶叶,茶多酚的作用在于它能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促进总脂和胆固醇的排泄,从而降低体内胆固醇;同时,它还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扩张血管,松弛血管平滑肌,增强血管壁和调节血管壁通透性,从而达到降血压、预防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功效,对心脑血管疾病也有防治作用。

市面上的茶膏品质有好有坏,那么如何鉴别茶膏的好坏呢?

1、观察膏体外观。膏体是黑色则说明生产时间短,如果膏体表面有白霜,则说明生产有一段时间了,且白霜越重,说明陈化时间越长。若膏体呈灰色,说明茶膏已经变质,不能再饮用。

2、观汤色。若茶膏的汤色呈宝石红,且非常通透,则表示茶膏所含杂质少,品质好;若汤色发暗,汤色通透性差,证明杂质多,品质欠佳或者是制作技术落后。

3、品滋味。品质优良的茶膏必定是口感醇厚,滑感甚佳,有特别的沉香味,这种品质的茶膏才有入口即化、生津快、回甘持久的特点。

相比普通的普洱茶,普洱茶膏冲泡方便,免去了洗茶、醒茶,泡茶等一系列繁琐的步骤。普洱茶膏是由普洱茶叶浓缩精炼而制成的,是普洱茶的精华,其营养含量也比普通的普洱茶叶要高。所以,懒得泡茶又喜欢喝茶的你可以选择普洱茶膏哦!

茶油是皇封御贡的由来


相传元末年间,朱元璋被陈友谅军队追杀到建昌(今江西)的一片油茶林,正在油茶林中采摘的老农见此状况急中生智把朱元璋装扮成采摘油茶果的农夫,幸免一劫。朱元璋深切的称老农为救命“老表”。老表见朱元璋遍体是伤。用茶油帮他涂上。不几天朱元璋就觉得身上的伤口愈合、红肿渐消,于是他高兴的称此油茶果,是“上天赐给大地的人间奇果”。后来他在老表家休养一段时间,便秘又有好转,得知这是每天吃茶油的缘故。从此。朱元璋与茶油结下了不解之缘。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将江西茶油封为“皇宫御膳”用油。

因明朝皇帝对茶油的喜好和重视。各大神医对茶油进行了深究。神医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茶油性偏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主治肝血亏损,驱虫。益肠胃,明目”又云“茶籽。苦含香毒,主治喘急咳嗽,去疾垢。”后来江西各地均把茶油当作上等贡品进献于朝廷,皇帝大悦,并赐封为“御膳奇果汁,益寿茶延年”!足可显示享用茶油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曼松贡茶是什么茶 清朝皇室钟爱贡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