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种类】

在食品中存在两种水,一种是自由水(游离形式),一种是结合水(与茶叶以氢键的形式进行结合),其中含水量则是指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总和;而水分活度则专指自由水。水分活度越高,结合程度越低;水分活度值越低,结合程度越高。

在食品中,微生物不能利用结合水,只能利用自由水进行繁殖。在物理化学上水分活度是指食品的水分蒸汽压与相同温度下纯水的蒸汽压的比值,可以用公式Aw=P/P0表示,也可以用相对平衡湿度表示:Aw=ERH/100(ERH:相对平衡湿度)。

那么,水分活度与茶叶品质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呢?

茶叶水分对茶叶品质有较大影响,如各类毛茶含水量在6%~7%、绿茶类6.0-8.0%、沱茶类9.5%时[1],品质较稳定,能够更好的发挥其所具有的特点。当水分超过10%时,易发生霉变、营养成分变化(维生素的氧化、类酯的水解、氨基酸的减少等)、风味物质变化(香气物质的逸散、滋味的变淡、色素的分解、褐变反应等)[2]。因此,茶叶在加工、贮藏过程中保持一定限度的低水分活度状态能有效保证品质的稳定。

水分活度对茶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影响。

幼嫩的鲜叶经过杀青、揉捻、摊晾晒干后,一般要保留6.0%~7%的水分。除水分之外,其余均是干物质,其干物质中约有35%~45%的物质能溶于沸水,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水浸出物。在水浸出物中含有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可溶性糖、无机物维生素、水溶性色素和芳香物质等。

研究发现,不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对水分活度的要求不同:

当水分活度低于0.6时,绝大多数的微生物是无法生长的。因此,茶叶在制造、贮藏中含水量控制在4%—6%时,其水分活度小于0.6,能有效地防止微生物对茶叶的污染[3]。

参考文献

[1]中国茶学词典编委,中国茶学词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76.

[2]杨吕举,食品科学概沦[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4-361.

[3]金龙飞,食品与营养学[J],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73—74.

精选阅读

下关沱茶:解放初的云南茶叶概况(上)


注:文中所有数据及计量单位均忠实于原始材料记录,部分错误亦未进行校订。

云南的茶叶过去大部分销往四川、西藏,也曾销到南洋,1926年至1936年为产销最盛时期,当时川销、藏销达十余万担,侨销一万余担。抗战期间产销量逐渐下降,1949年,大陆发生了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对于云南而言,这种巨变实际上是从1950年才开始的。

1949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影响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这种变化对于云南而言,实际上是从1950年才开始的。

后人对这一历史变化初期云南茶叶概况的认识,首先,来源于保存在云南省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机构的档案资料和史志;

▲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档案和史志

其次,1956年起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了若干调查组对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和历史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1958年逐步形成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五:《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刋》,成为后人研究包括茶叶在内的民族经济文化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再次,各级政协部门编写的文史资料汇编以及很多当事人撰写的回忆录,也被广泛的编辑和转录。

过去几年来,我们试图寻找一个更权威的资料,以期比较全面的了解50年代初云南茶叶的真实情况。几经周折,我们找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商业厅编印,1952年12月面世的《云南省土特产概况》一书。

该书全面的记录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云南省的工业原料、食品、药材、油脂、畜产等土特产概况,同时还完整的附录了1951年土特产会议、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1952年第一次物资交流大会的会议文件。从宋任穷、陈赓、周保中、卢汉等当时的西南军政要员为两次大会及《概况》一书的题词,也可感受到内容的权威性。

▲宋任穷、陈赓、周保中、卢汉等军政要员为

两次大会及《概况》一书的题词

通过这些资料和文件,结合前述文献比较,笔者整理了50年代初云南茶叶的史料概况。为了更真实的反应1952年前后,云南省商业厅代表云南省人民政府对土特产概况的评价,我们尽可能采用当时的表达方式来描述当时的实际状况。

五十年代初,新的宪法尚未制定,指导工作的经济政策是以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纲领客观描述“国家应在经营范围、原料供给、销售市场、劳动条件、技术设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图)。云南茶叶就是从这样实事求是的经济政策指导下重新起步了。

▲《共同纲领》第二十六条

一、历史情形和五十年代初的概况

云南的茶叶过去大部销四川、西藏等地,也曾销到南洋。1926年至1936年为产销最盛时期,当时川销、藏销达十余万担,侨销一万余担,抗战期间产销量逐渐下降,更由当时的通货膨胀,商家经营困难。

到1948年和1949年,销量锐减,“普洱、顺宁的茶价不如柴价,连采摘工资都不够,有些茶农宁愿让茶叶枯落,也不愿采摘,有些把茶树也砍掉了,中耕施肥,更是少见”。公营云南茶业公司及所属的几个茶厂,无力开展扶植生产和鼓励运销的作用,“1949年该公司所属的顺宁茶厂,只开工了八天”。

云南省1952年第一次物资交流大会报告认为“云南的茶叶品质优良,普洱茶闻名国内。我国大叶种的唯一产地即在云南,全省茶叶年产量约十余万担。云南所产的茶叶,滋味浓厚,叶身肥硕,颜色鲜艳,既具有我国茶叶的风味,又兼有印度锡兰茶叶的优点。假使与香气特高的祁门茶相结合,可成为全世界最优良的出品。去年和今年本省所制造出来的红茶,运销苏联及东欧新民主主义国家就特别受欢迎”。

▲土特产大会展出的茶叶及图片

二、生产情形

(一)产地:

五十年代初,云南省本省产茶区域,大都偏于西南部,包括澜沧江两岸山地;哀牢山、蒙乐山及怒山的高坡地带,所产茶叶,品质极好。政府层面将茶叶产地划分为三个区:

1、佛海区:以车里、佛海、南峤、镇越、江城等地为主。这里是本省茶叶的主要产地,以佛海为集散地,产品以紧茶为大宗。

2、顺宁区:以顺宁、双江、景东、景谷、云县、昌宁、缅宁等县为主,下关为集散地,产品以沱茶、紧茶、饼茶为大宗。

3、元江区:墨江、元江等县为主,产量较少,以元江为集散地,产品以七子饼茶为大宗。

(二)产量:

▲1951年的茶叶产地产量统计表(单位:市斤)

(三)生产季节

1、春茶

(1)明前春尖:清明前十天内。

(2)春尖(亦称毛尖、白尖):清明后十天内。

(3)春中尖:清明十天后至谷雨。

(4)春尾:谷雨至立夏。

2、二水——夏茶

3、谷花——秋茶:六七月禾稻杨花时期。

(四)生产过程及主要品种:

1、初制:每次取生叶四、五斤置热锅中炒萎,用手搓揉,使出汁成条,晒干后,即成毛茶亦称散茶。

2、复制:毛茶经筛簸,拣剔去片、梗、茶末,依条索粗细,品质高下加以分别:最细者称“头盖”,用盖于茶团最外面,大部分都是春尖白毫;次级茶称“二盖”,最粗的称“里茶”。分级以后,各种茶按不同成分加以配料。

沱茶重八两,头盖10%,二盖20%,里茶70%。紧茶重六两二钱,底茶二水各半。

饼茶(佛海)重一两六钱,谷花12.5%,春尖29.2%,春尾58.3%。将称好的茶一层一层放入蒸甄,好茶放在外面,蒸后,放入三角布袋,揉成各种大小圆扁不同之形状,然后置放高燥的地方发酵,干后即成。

文章选自《茶艺·普洱壶艺》NO.68

历史·下关沱茶的诞生及意义(上)


大理是滇西古城,是明代从滇中到老挝、缅甸、八百媳妇国的贡道枢纽,也是茶马古道上通往吐蕃的最重要的中转地。

大理古产茶,大理的感通寺茶在明代为云南第一,具有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属性。由于不是本文重点,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清末,大理是产自滇西的普洱茶运输的重要中转地,后路马帮也就是祥云、巍山一带的马帮每年从六大茶山将总产量的大约三分之一运走,其中,三千担(每担相当于公制600克左右)经过大理、丽江运进藏区。其他有就地销售,也有以散茶形式通过四川销往全国的。而以饼茶形式销往内地的普洱茶则由石屏茶帮所控制,走昭通而不是大理进入四川。清末边境贸易的突起,带来现代商品经济的大发展,不但促进了腾冲的经济建设,也将当时归凤仪县管理的下关建成贸易转运中心,大理、鹤庆、腾冲的商人们纷纷在这里设立总号,一时间,马欢人闹,辐辏云集,摩肩接踵,好不热闹。下关成了大理的新城。【沱茶的诞生】

下关对茶业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发明了沱茶。

1903年(另说1902年),大理喜洲商人严子珍和同乡杨鸿春、江西商人彭永昌集资1万两纹银,成立“永昌祥”商号,经营茶叶、生丝、布匹、山货、药材等。这些商品中的茶叶,当时主要是散茶,从云南或走德钦(当时叫阿墩子),进入巴塘、理塘;或走丽江、木里、雅安运往成都或康定(当时叫打箭炉)方向。彭永昌也做些雅安茶经康定进藏的买卖。

长期的茶叶运输使他们发现,散茶运输货“泡散”,容易齑碎,饼茶又一饼紧压一饼,透气性差,容易生霉。永昌祥研究了景谷姑娘茶、藏销的心脏形紧茶以后,开发出了一种窝头型,背后有一个碗状的后窝的沱茶,一举占领了四川市场。

1917年,他们将沱茶定型为每筒五圆,每个重9两的形制。别小看这个五圆,它是下关沱茶与稍后出现的景谷沱茶最直观的区别。

永昌祥在重庆、自贡、汉口等地大力宣传,也加快了人们对沱茶的认知,沱茶完全取代了圆茶在内地的地位。

上世纪30年代,他们还在缅甸、美国做过宣传尝试,但缅甸市场不接受沱茶,美国则由于所需广告费用太高,不值得投资。

这里,我们说一下发明年代问题。1902或03年,是下关永昌祥的建号年代,1908年,是下关永昌祥设厂分拣、包装茶叶的年代,两者都不是沱茶诞生的年代。这除了上面给出的文件外,永昌祥少东家杨克成的回忆里也有详细的记述。

沱茶发明后,并不是所有经营茶叶的商家都跟风生产,早期,只有永昌祥、奚记、德瑞利三家生产。笔者采访了九十多岁高龄的尹隆举将军,他父亲尹守善1926年担任云南总商会会长,当时是下关最著名的茶商,号名复义和。他说:他家的茶当时都是散茶,主要运销成都。

百年沱茶:从景谷到下关(上)


百年沱茶:从景谷到下关(上)沱茶从诞生到当下,已接近百年。对大多数人来说,百年已经超过他的一生;对于历史,百年仍然保留着适度的鲜活。在《普洱》杂志本2011年10月刊上,笔者曾就沱茶的历史和意义做了概括性的阐述,当时的阐述更偏重于文献。从本期开始,笔者将就前文遗留的一些概念做一点补充阐释,同时通过对一些沱茶家族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采访,给大家讲述一些有趣的创业故事和传说。沱茶是不是横空出世的?沱茶的诞生有人说是1902年,有人说是1916年。即使是1916年,也已经接近百年了。一百年前,那个窝头形状,中间有个背窝的沱茶不是横空出世的,他有兄弟,也有前辈,他的前辈是五子圆茶,他的兄弟是藏销紧茶,两种茶似乎都可以叫姑娘茶。到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香港人仍然管蘑菇头紧茶叫作姑娘茶。沱茶的传说是这样开始的。1902年,有个景谷人叫李文相的,在景谷开设制茶作坊,仿制姑娘茶开始揉制景谷半圆形紧压茶。什么是姑娘茶?姑娘茶应该是女儿茶的另一种称谓,是一种由少女采制的老秤四两重的团茶。早期,它可能是球状,1793年来中国的英国史团副使史但顿勋爵在《出使中国记》说,皇帝赏给他的女儿茶是球型的圆茶。到李文相时代,这种球型茶变成了馒头型的茶。云南话里称一小堆一小堆的东西为“一坨”,同时,云南的月饼也是这种形状,重量相似,称为“四两坨”。也许,就因为这个“四两坨”的“坨”字,这种新出现的形状就在小范围内被称为了“坨茶”。这种如馒头形状的普洱茶,“形色味皆盛,所出无多,价亦数倍,多为外人购去。即在滇省,殊不易得。”大约在1908年前后,云南大理的汪姓茶商和陈姓茶商到景谷学习“坨茶”制法,随后在大理的下关开设制茶作坊,用景谷料、勐库料制作“坨茶”。当时,在滇西和康定地区已经经营得风生水起的永昌祥商号就雇佣他们代工,生产销往四川的茶。1916年他们将这种馒头型茶的中间揉出一个后窝,更利于通风保存。因为永昌祥的这种茶主要销往四川,而四川又有个沱江,他们就将“坨”字改为“沱”,很快,沱茶之名顺长江漂流,成了全国的知名产品。沱茶的创制就是在汪姓茶商手上完成的。随后,大约在30年代,汪姓茶商退出,永昌祥建立自己的制茶厂,聘请陈姓茶商为总技师,继续生产制作沱茶。

云南沱茶与下关沱


云南沱茶创制于云南下关,故又名下关沱茶。

沱茶的产制历史悠久,早在明代(1368—1644)谢肇制的《滇略》一书中有“士庶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的记载。文中提到的普茶指普洱茶,说明当时已有将散茶蒸后,加工揉制,压缩体积,便于携带的压制茶了。

沱茶名称的由来,沱是由团转化而来,有说由于过去运销四川沱江一带,故而得名。不论说法如何,但可以推定,沱茶是云南茶中相当古老的制品,早就畅销省内外。

现代形状的云南沱茶创制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是由思茅地区景谷县所谓“姑娘茶”(又叫私房茶)演变而成现代沱茶的形状。

清代末叶,云南茶叶集散市场逐渐转移到交通方便、工商业发达的下关。下关永昌祥、复春和等茶商改团茶制成碗状形沱茶,经昆明运往四川省重庆、叙府(今宜宾)、成都等地销售,故又称叙府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沱茶生产数量和质量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畅销全国。

普洱茶的杀青与茶叶品质的关系


普洱茶品质决定在杀青的环节,杀青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普洱茶的品质高低。杀青的过程与制茶品质关系很大,杀青的好坏也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包括杀青方式、温度、时间、鲜叶质量等,下面就为您介绍下普洱茶的杀青决定品质吗。

1.杀青方式:

目前我国茶叶的主要杀青方式有滚筒杀青、锅炒杀青、热风杀青、蒸汽杀青、微波杀青、蒸汽-热风混合式杀青等。由于杀青机种类不同,其杀青效果不一样,因此制茶品质也不尽相同。微波杀青总体杀青质量较好,但现有的微波杀青机普遍存在产量低、成本大、能耗高等问题,因此没有被普遍应用。

蒸汽杀青是提高绿茶色泽的理想方式,具有能有效地保持鲜叶的绿色,一般日本蒸青绿茶多采用此方法。锅炒杀青(滚筒杀青)是我国茶叶传统的杀青方式,目前除少数名茶高等级别(特级至一级)的还采用手工杀青外,大多数茶叶都选用滚筒杀青机进行杀青,一般可达到干茶及茶汤色绿、香气高长、滋味浓爽的要求。

2.杀青温度:

杀青首先要求迅速、及时地破坏酶的催化。温度是影响酶的催化作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大部分茶类杀青时要遵循“高温杀青,先高后低”的首要原则,即刚开始杀青时温度要高,使酶的活性在较短的时间内受到破坏,随后温度降低,促进内含物的转化,保证杀青的理化变化程度都能达到茶叶品质的要求。

鲜叶中所存在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等,对叶中内含物的变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红茶品质形成最重要的工序——“发酵”,就是根据这一原理使茶多酚氧化成茶黄素、茶红素等物质;而绿茶为了保持其“绿叶绿汤”的特征,必须利用杀青来高温使酶失活,防止“红变”。多酚氧化酶热失活的临界温度为60-65°C,要阻止鲜叶因酶促氧化而红变,必须迅速(最长在2min以内)使杀青叶温上升到80°C左右,并持续1min左右。

但并不是温度越高越好,过高温度对茶叶品质不利。杀青温度过高时,叶片易焦边,这是目前有些茶叶烟焦味重,茶中碎末较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叶绿素破坏较多,叶色泛黄;咖啡碱、茶氨酸、可溶性糖类等含量下降,造成茶叶品质的改变。温度过低易产生杀青不足,易造成红梗红叶,成茶有青味甚至是酸味,温度低且杀青时间过长会使茶叶在杀青锅里就会变暗发黑。因此正确掌握温度是保证杀青叶质量的前提。

杀青火温还与品种、叶种、时间等有关系。叶片大而厚、含水量较多的品种、火温应高些;春茶早期嫩叶肥厚宜高,夏秋茶嫩叶瘦薄宜低。

普洱茶的杀青与其它茶类不同。绿茶杀青的目的在于停止发酵,而普洱茶杀青则是抑制酶活,减缓发酵速度。为了后期有良好的陈化效果,普洱茶制作时杀青温度要比绿茶低,而时间要更长一些。普洱茶强调在存放过程中的持续后发酵,而在杀青以及之后的低温干燥过程中没有被杀死的”酶“,仍然保持一定的生物活性,对于普洱茶的后发酵而言较为重要。

以上就是关于普洱茶杀青的介绍了,您知道了吧。常喝普洱茶能养胃暖胃、抗衰老、抵抗疾病,增强免疫力。另外,普洱茶分为生茶、熟茶,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群选购普洱茶要注意生茶与熟茶的区别,科学饮茶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白族烤茶与下关沱茶


白族烤茶与下关沱茶

客来献茶,这是我国人民交友客的传统礼节。但是,白族人的饮却很有特色。他们敬献给客人的则是用小砂罐焙烤出来的冲茶,色浓味醇,别具一格。

如果你来到白族人家作客,主人就热情地让你到堂屋里就坐,然后立刻在火盆上架火煨水准备烤茶。白族住宅主房长三间之一的堂屋就是厅,每家堂屋内一般都备有木架铸铁火盆,上面支着三脚铁架。这个火盆就是用来待客烤茶的。

白族烤茶的方法是很别致的人架好火、煤上水壶,一面和客人寒喧,一面把小砂罐放在火盆上预热,到了一定火候就放人茶叶,快速抖动簸荡,让茶叶在砂罐里翻腾。待茶叶发泡,呈微黄色,开始冒出茶的青香味之后,即冲入微量沸水;只听嚓嚓之声,顿时茶水全部化作泡沫翻上罐口如绣球花状;客人喷喷称妙,烤者亦用手轻拍大腿,叫:“落,落!”这时,满屋茶香味四溢,使迎客气氛更加热烈。等到泡沫落下之后,再加适量沸水,即可斟人茶盅内。这种茶称“雷响茶”。每盅只能斟浓茶二、三滴,茶水呈琥珀色,晶莹透亮,浓香扑鼻,令人垂涎不止。盅内再兑少许开水,即可品茗,茶味香例醇厚。罐内再倒满开水,稍娘后又可再斟一轮。每斟一轮称一道茶。白族烤茶一般斟三道,俗称“三道茶”,即“头苦、二甜、三回味。”第一道茶是纯茶水;第二道称甜茶,茶内放人核桃仁片和红糖;第三道称回味茶,用茶水调,再加入蜂蜜和几粒花椒。

白族烤茶的敬茶礼节似乎也很繁缛。烤茶者首先将第一杯茶双手齐眉敬给客人,客人接茶后又转敬给主人家的最长者,互相央谢;待对在座的人都央敬一番之后,方才开始掇饮。

白族烤茶很考究茶具。俗话说:“酒盅要粗糙,茶盅要巧。”献客的茶盅以洁白枯致小巧的瓷杯为上品。客人手端着茶,一面品茗,还一面赞赏茶盅。主人斟出的每道茶的分量也很讲究,每杯不得一次斟满,以供品一两口为限。这就是白族俗语所说的:“酒满敬人,茶满欺人。”斟满盅的茶拿给客人喝,这是很不礼貌的。

白族人饮茶的历史己很悠久。唐樊绰的《蛮书》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和烹而饮之。”银生指现今的景谷至西双版纳一带。这说明早在l000多年前的唐代,西双版纳就已经盛产茶叶,并源源不断地运到了大理。因此,当时的白族人已有饮茶习惯了,只不过与现今的饮法不同而已。

自古以来,下关是茶叶的集散地,也是制茶中心。1908年,下关正式建立大型茶厂。原料主要来自双江、临沧、风庆、勐腊等县;制成后运销丽江、维西、宜宾、西藏等地。在茶叶制品中,以下关沱茶闻名远近。

沱茶,又名叙府庄。据说,在1916年以前销到四川叙府(宜宾)的下关茶叶多为散装,因路途遥远,常遭风雨,损失很大。以后下关茶厂研制成沱茶,在四川宜宾享有很高的声誉,因而得名叙府庄。又据说,沱茶的得名又与四川的沱江有关。

沱茶的配料(又称品堆),过去以猛库春尖、风山茶、博尚茶和景谷茶按一定比例,经过拣、蒸、揉、压、称五道工序精制而成。形如蘑菇、碗口,有100克和200克装两种,耐储,经久味不变。泡出茶色如竹叶青,香气独特,茶味持久,清香醇郁。下关沱茶用以烤茶,堪称上品,在大理地区亦享有盛名。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沱茶已成为我国出口的畅销品,远销日本、法国、意大利。法国(快报)曾登载了一篇题为《减肥茶--沱茶)的文章,对泊茶进行介绍。文章说:“沱茶的清香气使人想起农村院落的芬芳。现在在欧洲,沱茶月销量达5吨多。这种茶对欧洲是新鲜的。………在巴黎的售价为每百克25法郎,可在一些饮食店,几家茶叶铺和越来越多的药店里找到。

下关沱茶的诞生


大理是滇西古城,是明代从滇中到老挝、缅甸、八百媳妇国的贡道枢纽,也是茶马古道上通往吐蕃的最重要的中转地。

大理古产茶,大理的感通寺茶在明代为云南第一,具有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属性。由于不是本文重点,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

清末,大理是产自滇西的普洱茶运输的重要中转地,后路马帮也就是祥云、巍山一带的马帮每年从六大茶山将总产量的大约三分之一运走,其中,三千担(每担相当于公制600克左右)经过大理、丽江运进藏区。其他有就地销售,也有以散茶形式通过四川销往全国的。而以饼茶形式销往内地的普洱茶则由石屏茶帮所控制,走昭通而不是大理进入四川。

清末边境贸易的突起,带来现代商品经济的大发展,不但促进了腾冲的经济建设,也将当时归凤仪县管理的下关建成贸易转运中心,大理、鹤庆、腾冲的商人们纷纷在这里设立总号,一时间,马欢人闹,辐辏云集,摩肩接踵,好不热闹。

下关成了大理的新城。

【沱茶的诞生】

下关对茶业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发明了沱茶。

1903年(另说1902年),大理喜洲商人严子珍和同乡杨鸿春、江西商人彭永昌集资1万两纹银,成立“永昌祥”商号,经营茶叶、生丝、布匹、山货、药材等。这些商品中的茶叶,当时主要是散茶,从云南或走德钦(当时叫阿墩子),进入巴塘、理塘;或走丽江、木里、雅安运往成都或康定(当时叫打箭炉)方向。彭永昌也做些雅安茶经康定进藏的买卖。

长期的茶叶运输使他们发现,散茶运输货“泡散”,容易齑碎,饼茶又一饼紧压一饼,透气性差,容易生霉。永昌祥研究了景谷姑娘茶、藏销的心脏形紧茶以后,开发出了一种窝头型,背后有一个碗状的后窝的沱茶,一举占领了四川市场。

1917年,他们将沱茶定型为每筒五圆,每个重9两的形制。别小看这个五圆,它是下关沱茶与稍后出现的景谷沱茶最直观的区别。

永昌祥在重庆、自贡、汉口等地大力宣传,也加快了人们对沱茶的认知,沱茶完全取代了圆茶在内地的地位。

上世纪30年代,他们还在缅甸、美国做过宣传尝试,但缅甸市场不接受沱茶,美国则由于所需广告费用太高,不值得投资。

这里,我们说一下发明年代问题。1902或03年,是下关永昌祥的建号年代,1908年,是下关永昌祥设厂分拣、包装茶叶的年代,两者都不是沱茶诞生的年代。这除了上面给出的文件外,永昌祥少东家杨克成的回忆里也有详细的记述。

沱茶发明后,并不是所有经营茶叶的商家都跟风生产,早期,只有永昌祥、奚记、德瑞利三家生产。笔者采访了九十多岁高龄的尹隆举将军,他父亲尹守善1926年担任云南总商会会长,当时是下关最著名的茶商,号名复义和。他说:他家的茶当时都是散茶,主要运销成都。

关于下关沱茶


沱茶是一种制成圆锥窝头状的紧压茶主产地在云南,茶坨的分量比一块茶砖要小得多,更容易购买和零售,包装很好看,要选购色,香,味俱全的沱茶,我建议大家还是选下关的好。下关沱茶是大理市下关茶厂生产的名牌产品之一,原名“团茶”,1902年由下关“福春恒”商号生产,大都销往四川叙府(今宜宾)等地,用四川沱江之水泡茶,味道甚佳,因此更名“沱茶”。在国外,人称“减肥茶”、“美容茶’、“益寿茶”。在中国,下关沱茶与云南白药、云烟被誉为“滇中三宝”。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有关沱茶的相关信息吧:

(一)香气口感与陈化特征

相较于其它紧压茶,沱茶使用茶菁较细嫩、紧压度略高。若以相同之茶区、茶种、茶树生长型态与制程,在以上共同条件下来做分析讨论沱茶的香气口感与其它紧压茶的差异性。沱茶细嫩茶菁,相较于饼茶所使用的青壮叶,其质感较细腻、香扬,苦涩味都较不明显,汤水较短、甜而薄、层次变化少、黏稠感不明显。

其陈化特征,因为较为紧压、接触空气面少,在没有入仓的状态下,茶菁出现油光、沱身松开的时间都略较饼茶慢,相对香气口感的转化稍慢。但也因为紧压,以致于在稍有湿度的情形下(轻微入仓),与中茶牌铁饼相同,容易出现类似花香的口感。这也成为喜爱沱茶之人,除了形状与口感外,最主要的原因。[图片:后期下关沱茶,纸张和早期的油面纸不同]

(二)如何选购

从外观辨识,以新制、没有入仓的沱茶而言,色泽不要过于杂沓,以墨绿色为优,芽毫显露、茶菁肥壮,没有枝梗碎末、紧压适中为佳。由汤色观察,金黄色由优质,避免出现碧绿色或是暗红色。叶底以完整为佳,过多碎末枝梗不仅外观不佳、冲泡不易控制,也将影响后续陈化。叶底也须柔韧有弹性,避免有糜烂之叶底。

入过仓的沱茶,外观色泽最好也能保持干净油亮,叶底仍保持柔韧,汤色虽深红但为清亮。因为沱茶紧压度高,所以时常出现外观干净,但内部仍满布白霜,这也是选购时应注意的事项。另外,若有茶菁十分干净,但却出现异常红变,且外观与内部茶菁颜色差异甚大,也避免选购。(图片:有经验的茶人可以根据沱茶的形状判断其生产年代??掣C是重要的鉴定依据)

(三)冲泡要点

沱茶因为紧压、使用茶菁较为细嫩,冲泡时茶叶延展性会较明显,所以置茶量要比一般青壮叶压制的饼茶或砖茶为少。水温稍低、浸泡时间稍短。

若品茗新制未入仓茶,使用盖杯或瓷器类,也是不错的选择,突显出其香气特色。若冲泡老沱茶、入仓沱茶,仍建议以紫砂壶为佳,扁腹、宽口有利于温度散发与茶叶伸展。

普洱茶与人与环境的关系(上)


普洱茶与人与环境的关系(上)

普洱茶,人,环境三者都是属于自然界中的某个相对具体的生命。为什么我们需要理解这者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平时只关注于这三者中某一个具体的点或者事件。而这种细致具体的关注是我们生活的常态,比如我们只关注普洱茶的某个加工环节,从而忽略了加工是一个系统。在系统之上还有领域等等。《易经·系辞上传》中有句哲理的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确定一个本体是很重要的,能理解这句哲理的话对于以下的阅读能起到一定的帮助。

普洱茶,我们先从几个角度看下普洱茶是什么?从林业的角度:普洱茶是一种树木的经济产物;从茶农来看:普洱茶也是一种种植加工业的产物;从社会经济来看:普洱茶是一件商品;从品茗者来看,普洱茶是一种饮品;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普洱茶是一件投资收藏品。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普洱茶都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物体。

那么普洱茶与人有什么关系呢?

一、普洱茶被人制作出来

普洱茶被人制作出来,从最先的只有普洱茶,变为了生茶和熟茶。这种情况是形而下的情况。从开始只知道普洱茶到知道普洱茶有生茶和熟茶。这种是形而上的情况。从1973年开始制造出普洱茶熟茶。普洱茶是被人制作出来的,然后才有普洱茶,才有普洱茶知识。那么为什么要制作普洱茶呢?因为人需要普洱茶去交易或者去“吃”。

二、普洱茶被人买卖交易

普洱茶制作出来开始是因为人体的需要,而没有普洱茶的地方的人就要交易购买。于是为了方便运输和购买者携带,普洱茶制作成紧压茶多种形状。随着人们对普洱茶这个物体的认识越来越深,普洱茶的用途和知识越来越丰富。到了现在,喝普洱茶的人基本脱离了普洱茶的基本用途。普洱茶不是简单用来喝了解腻了,也不是简单的用来品饮了。

三、普洱茶被人收藏开发

现代的普洱茶,虽然还是被人饮用,但更多的人依赖普洱茶生活,比如普洱茶产区的茶农和政府,比如专门卖普洱茶的人,比如投资收藏普洱茶的人,比如开发普洱茶周边产品的人。这些人的生活跟普洱茶已经是一体的。

四、普洱茶被人喝掉扔掉

最后,普洱茶或普洱茶周边产品被人消费,买来或喝掉或变质扔掉。到此,普洱茶与人的关系似乎就断了,其实不然。正因为消费掉普洱茶,人们开始了在普洱茶知识方面形成了“形而上——道”的认识——文化。这是续普洱茶本体“形而下——器”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有人把普洱茶的原料产地细分饼形成知识文化,有人把普洱茶制作者的生活民俗融入普洱茶文化,有人把不同的普洱茶产品制成书形成知识文化。。。

一直可以延伸下去,比如人喝过普洱茶后感受的思想层面的东西。在此就不在一一展开。

五、普洱茶带给了人什么?

普洱茶带给人的无非就两方面:物质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享受。做普洱茶生意,带来金钱。喝普洱茶,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身体上的健康。

普洱绝密档案:下关沱茶与重庆沱茶的恩怨情仇


普洱绝密档案:下关沱茶与重庆沱茶的恩怨情仇每个地域都有一个专属自己的茶叶密码,它们关乎生活习惯,关乎地域性格,关乎历史记忆。就像单枞之于潮汕,普洱之于广东,花茶之于北京,而对于川渝地区来说,最难以忘却的,是一缕沱香。

沱茶,这种厚似壁碗、圆似面包的上乘紧压茶,从诞生至今,一直以其高性价比、高耐泡性、醇厚甘甜的口感,牢牢占据川渝地区的主流茶叶消费市场和味觉记忆。

对于现在的很多川渝老茶客,尤其是重庆茶客而言,重庆沱可谓承载了他们大半生的茶饮记忆。而不知从何时开始,重庆沱在整个川渝市场渐渐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下关沱。

在长达半个世纪此消彼长的情仇纠缠中,下关沱和重庆沱,共同构筑了川渝人最不可磨灭的记忆符号。

引子•重庆沱消失之谜

“记得1971年回老家,我们带的特产只有一样,那就是重庆沱茶。”68岁的杜女士说,“当时火车、轮船到达重庆,广播里最先介绍的特产,就是重庆沱。”

“想买重庆沱茶都要凭票,而且还要排队,因为当时茶叶紧张,还要外销,完全供不应求,一个人一个月配额最多只有2两。”已经74岁的原重庆渝中茶叶公司总经理苗芸回忆说。

不光是民间记忆,在历史资料搜集中,有关重庆沱的记载也可谓牛X闪闪——比如建国后,西南获得的第一块茶叶类世界金牌,就是由重庆沱摘得。

但即便曾经如此辉煌,不知何时开始,重庆沱还是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直至现在整个川渝市场都已显少得见,而代为占据整个沱茶市场的则是——下关沱。

到底发生了什么?这背后是怎样的一场力量角力?每一个川渝老茶客都想知道答案。

一、先来后到之争沱茶,产于下关扬名于川

对于川渝现在主流的老老茶客而言,对于沱茶的最初记忆,多是源于重庆沱,下关沱则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出现的品类。那么到底重庆沱究竟是不是早于下关沱呢?

根据《中国名茶志》一书记载,沱茶,创制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本产于滇西南茶区,因为新中国建立以前只在下关加工和集散,所以历史上约定俗成地把“云南沱茶”等同于“下关沱茶”。

民国30年康藏茶厂成立历史图片

在清末民初,主要生产下关沱的,是以永昌祥、复春和等为代表的各种民办商号。而到了三四十年代,下关沱进入了迅猛发展期,带有官方色彩的“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之“康藏茶厂”等相继成立。而下关沱从诞生之日起至今,始终是以川渝为主要市场,在四川大小茶馆大受欢迎。

陈邦贤在他的《自勉斋随笔》中有这样的描述:“四川一带饮茶之风盛行,以沱茶为最多,沱茶又以下关的沱茶为上品,茶味颇浓,颜色呈金黄色,而且耐泡。”

“这其实与云南普洱茶销售的两条主要线路有关,”现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发源说:“当时云南茶叶的两条销售主线,一条是边销茶线路,走茶马古道,需要从四川重庆过西藏,经过马帮长途驮运,下关沱茶被销到四川叙府(今宜宾)、重庆等沱江一带;另一条贡茶线路,川渝亦为必经之路。”

受访人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发源

再加上地理位置、生活习惯、以及口味的相近,下关沱的口感很受川渝市场欢迎。所以在20世纪上半叶,川渝一直是下关沱的主要消费市场。

(还有一种不登大雅的说法是,当年私商利用下关沱凹陷部分塞进鸦片走私进川,鸦片脱手后,大肆推销下关沱,却也歪打正着开拓了川渝茶市,这也是下关沱“碗臼”形状的成因。)

历史说法,不一而足。不过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1950年以前,沱茶是只产于云南的,且以“下关沱”为主,供应以西南为主辐射长江流域的整个全国市场。而这样的状态,则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前。

上个世纪,手工蒸压下关沱的历史图片

重庆沱,其实师出于下关沱

1951年以后,随着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推行,全国茶叶的生产和加工,被完全统一到了中国茶叶公司(简称:中茶)之下,由国家统购统销,并根据各个地方不同的特点把茶叶的加工进行分区。

从这个时候开始,下关茶厂在国家计划里主要负责生产以心脏紧茶和砖茶为主的边销茶,而重庆因为其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备受国家扶持,改建后的“重庆茶厂”一跃成为西南最大的茶叶加工企业,开始生产绿茶、花茶,以及沱茶。

“在此之前,重庆是从不生产沱茶的,主要是从云南大理进货,而从50年代开始,重庆就开始派人来下关茶厂学习沱茶制作技术,下关也派人去重庆传授沱茶工艺。”杜发源说。

1953年,重庆第一个沱茶诞生于重庆茶厂。而从重庆开始生产沱茶之后,下关的沱茶产量就越来越小,主攻边销茶,“每年可能只有10到20吨沱茶投放川渝市场。”

就这样,在国家宏观政策的主导下,原本属于下关沱的半壁茶叶江山,被迫拱手让给后来居上的重庆沱,而集计划经济体制荣宠于一身的重庆沱,也开始了它如日中天的30年。

二.上世纪50~70年代

下关沱退隐,重庆沱垄断川渝沱茶市场

沱茶属于普洱茶的一种,从传统普洱茶加工的角度来讲,在紧压茶中的沱茶、饼茶和砖茶中,沱茶是用最好的原料来制成的。“在传统普洱茶选料和加工中,一般是1~4级的原料做沱茶,4~7级甚至8级的原料做饼茶,然后7、8、9级以下的原料来做砖茶。”杜发源说:“当然,这种情况在进入新世纪后,有很大改变。”

虽然都属于优质紧压茶,而且重庆沱的制茶工艺也脱胎于下关沱,但是二者口感却不尽相同。

“相比之下,下关沱味道会更重,更耐泡,更香,而且有种云南茶代表性的烟香味。”茶龄30年的老茶客陈老先生说。“而重庆沱的特点是喝完有种沉香味,带点回甜。”

“其实口感的差别,归根结底还是原料和拼配的差别。”已经在下关茶厂工作20余年的杜发源一语中的,“重庆沱茶使用的原料主要是中叶种或者小叶种的原料,而下关的沱茶使用的原料则是大叶种的晒青毛茶,这两个差距较大,因此口感也会有大的区别。”

而大叶种与小叶种之间最大的问题,则在于大叶种茶的内含物和水浸出物的含量会相对更高,味道更重,相对而言更耐泡,用重庆话来讲,就是“更霸道”些,更容易受到饮食习惯上口重的川渝人的喜好。这也成了若干年后,下关沱收复失地时,手上最重的砝码。

回忆起那个年代的重庆沱茶,那可真的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首先,西南地区的茶原料云集重庆茶厂,由国家实行统购统销,重庆沱茶从来就不缺茶叶原材料;其次,出口创外汇一大部分,剩下的还要供给整个川渝市场,在那个供应配给制的年代,重庆沱几乎有钱也难买到。可以说,在上世纪50~70年代,重庆沱不仅垄断了川渝的沱茶市场,也垄断了茶客记忆。

而同一时期的下关茶厂,虽然边销茶依然走量巨大,但沱茶在川渝市场却几乎少有提及。

统一使用“中茶”商标的下关沱

据原下关茶厂的历史数据统计:从1950年到1979年这30年,下关茶厂虽然一直在生产边销茶,但沱茶的年产量基本都未超过100吨,年川渝市场投放量均只在10~20吨之间。对比重庆沱到70年代末,在建立工业化生产线后的年产量2000吨,下关沱确实已经被远远甩在后面。

然而盛衰兴替,变化无常。到了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下关沱和重庆沱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命运更迭。

三.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

下关沱收复失地,重庆沱渐丢江山

1983年,在意大利罗马举办的第22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大会上,重庆茶厂生产的“峨眉牌重庆沱茶”获得金质奖,这是建国后西南获得的第一块茶叶类世界金奖。接下来,国内外的各种奖项亦纷至沓来,重庆沱到达了发展的巅峰。

此时正当得意之时的重庆沱茶不会察觉,一场新的革命正在酝酿之中。

1984年是个重要的历史节点。1984年,国家的茶叶流通体制改革,中茶大一统之下的茶叶流通体制开始逐步放开,以前绝对不可能任意生产的茶厂,终于可以按照各自的特点,自主发挥生产经营优势。

经济一放开,茶叶生产企业立即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大量兴起,对这些小茶厂来说,改革犹如久旱逢甘霖,但对计划经济产物的重庆茶厂,则犹如暴风骤雨——优质茶叶原材料不再只供应重庆茶厂,地方企业的竞争抬高了收购价,原料采购成本急剧上升,造成生产量的严重脱节。

“重庆沱之前主要是走外销路线,一直存在内部供应不足的问题。生产量跟不上,我们是做销售的,没卖的总不行啊。”苗芸说,他所领导经营的原重庆渝中茶叶公司,在80年代叫做市中区茶叶商店,是重庆茶叶消费市场唯一的供应单位。

受访人原重庆渝中茶叶公司总经理苗芸

“当时我们还都是国有企业,独一家销售,什么茶叶都好卖。”苗芸记得,当时宜宾沱茶、涪陵沱茶,还有四川各地产的沱茶,同时冒出来很多,一夜之间涌现出的中小茶企,纷纷抢食重庆沱的市场。而这时,下关茶厂的厂长冯炎培也找到了苗芸,希望打开下关沱在重庆的销售局面。

“因为重庆沱茶实在量太少。就像这个菜一直不够吃,以前是没选择,饿肚子,但是现在可以选其他菜吃了,为什么不吃呢?反正都是茶叶的嘛。”

“下关沱一是价格不贵,跟重庆沱茶价格差不多,再一个就是味道很重,喝起来很浓,比重庆沱更耐泡,很适合重庆四川这边的口味。唯一一个一开始不太适应的是云南茶的那种‘烟味’,因为毕竟口味养成一二十年了,要改不太容易,但下关沱的品质本来就不错,喝着喝着也就习惯了。”

在短暂的市场混乱后,终于大浪淘沙,历史悠久且口味稳定的下关沱慢慢占据主流,并且消费以甲级沱茶为主。有一组数据可以表明下关沱在改革开放后的变化:从1980年开始,下关沱茶的沱茶类产品年产量超过100吨;到了1989年,年产量超过1000吨;1993年,年产量超过2000吨;1998年,年产量超过了3000吨。

在熬过了30余年的漫长边销之路后,下关沱终于等到了自己的沱茶春天。

从1991年起,随着“松鹤”、“宝焰牌”、“下关”等商标获准注册,下关沱茶开始进入打造品牌的时期,在川渝不仅仅有了巨大的占有量,其明星经典产品还有了巨大的品饮粉丝团。1986年,熟茶型下关沱首次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获得世界食品金冠奖,此后又分别在1987、1993年再次获得该奖。1981年、1985年、1990年,青茶型下关沱茶三次获得国家质量银质奖。无论茶客口碑还是官方荣誉都彻底超过了重庆沱。

就这样,从80年代初期开始到90年代中期,失去了国家政策的保护伞,重庆茶厂逐渐丧失了垄断地位;而从80年代中期到2000年,下关沱迎来了发展的巅峰,几乎将重庆沱完全取而代之。2001年,重庆茶厂宣布停产,重庆沱的一个时代终结。

四.进入新千年

重庆沱重振有难度,下关沱苦恼被炒作

进入新千年,国有企业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很多茶厂的原国有股份经过拍卖,已经彻底民营化。2004年,由原重庆茶厂的部分老员工集资成立的重庆益丰茶叶有限公司恢复生产,试图重振重庆沱。

“不过由于本地沱茶的原料多属中小叶种,茶多酚、咖啡因等内含物质不及大叶种的云南茶丰富,用来生产沱茶的本地茶叶先天不足,加上无法闯过国外条件苛刻的环保关,所以用于出口的重庆沱茶,其原料茶叶绝大多数采购自云南,这肯定就增加了生产成本,——没有茶叶基地的支撑,成为本土茶叶品牌发展的一大障碍。”

“此外,在出口价格上,由于重庆沱茶多是传统的‘半成品包装’(大坨盒装),其出口价格仅为云南沱茶的1/4。”(引号内容摘自《重庆沱茶二十年风雨金牌梦碎》)

与此同时,与重庆沱茶道阻且长的漫漫振兴路相反的是,已经越过“攻城掠地”阶段的下关沱,正陷入一种“甜蜜的苦恼”之中——产品被抢收。

沱茶这种高性价比的茶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是以消费为主体的,即使在它最大的川渝市场,想找到保留下来的10年前或者20年前的下关沱,也依然很难。然而新千年以来的两次普洱茶大的炒作,却也波及到了本就属于普洱茶品类之一种的下关沱。

比如下关沱最有代表性的便装甲级沱茶,04年的市场交易价格是500~600元一件(一件25Kg),而到了今天,价格则为1.5万~2万元。

在一些资深藏家看来,沱茶的升值是必然的,“因为一个是作为消费为主的茶品,早期的沱茶没有留存市场和藏家的手里,存量很少,基本被喝掉了;再一个就是在这10年间,大家对普洱茶的认知都集中在了饼茶上,对沱茶的认知还较低。收藏饼茶的人很多,收藏沱茶的人其实相对还很少。所以,从价值投资的角度来看,肯定是存量越少,风险才会越小,应该说沱茶的储存价值会比饼茶更有潜力。”不愿透露姓名的重庆藏家黄先生道。

而不同于部分普洱茶一夜之间暴涨暴跌的狂热,一直是以10%~20%的幅度波动的下关沱,也被某些藏家瞄准为稳健、理性的投资品。

而下关沱的产量越来越少,也是造成被炒作的原因之一。相对上世纪末,下关沱的迅猛销量相比,新千年以来,随着人们生活面的扩展,可供消费的茶品种类和数量都越来越多,人们对茶的认知也越来越丰富,下关沱的状况也在变化——“在90年代,下关茶厂的沱茶生产量是绝对第一位的,年产量有二三千吨,其次是边销茶,但是现在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转换,饼茶产量增幅较大,而现在沱茶系列产品加在一起只有几百吨。”杜发源说。

在06、07年,因为普洱茶收藏和投资价值的被放大,投放川渝市场的下关沱往往还未见到真正的消费者,就被人抢购收走,川渝茶客再次无沱茶可喝。于是,深谙产品价值最终还是要靠真正的茶客消费来实现的下关沱,从2008年开始,专门制作出了“川渝专供”的专销产品,包括酽缘沱、川渝沱,都是这种类型。

“‘川渝专供’一方面价格会更向消费者倾斜以外,配方上也有区别。”杜发源说,“因为在普洱茶的概念里,通常认为晒青毛茶原料制成的茶才更有收藏价值,所以我们在‘川渝专供’的产品在甲级沱茶的基调上,另外又加入了适当的烘青茶拼配,并在产品包装上予以明示。这样一来,虽然烘青的量不会超过3%,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炒作商人抢购的状态。”

“所以两句话,”杜发源总结,“一个是,现在的产品越来越丰富,一个产品打天下的时代,没有了。另一个,普洱茶的非理性炒作也会造成消费者的减少。长期被作为直接消费品的下关沱如果现在普遍被炒作收藏了,不能见到直接的消费者,那么当消费者慢慢地不得不接触其他的产品,甚至改变口味的时候,那么对普洱茶企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因此,113年从未间断的生产和消费,是下关最自豪的!”

结束语:

至此,下关沱与重庆沱之间,这场历时半个世纪的茶叶战争,最终以下关沱的绝对优势暂告一段落。

在国家力量这只无形大手的翻云覆雨中,造就了下关沱与重庆沱,这对瑜亮兄弟的世纪之争,和它们陡然不同的命运结局。重庆沱,这个国家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最终还是难抵市场经济的洪流,就像那个年代的蓝工装、样板戏一样,成为一代味觉记忆符号。

新时代的茶饮选择,不再“被计划”、“被限制”,而是完完全全由消费者自发的口味筛选来决定。在茶叶品类百花齐放、层出不穷的今天,以下关沱为主力的沱茶类,正在步入一场对手更多、更强,波及范围更广、形势更为复杂的茶叶战争。

比起那些年跟重庆沱的交锋,那可更要残酷得多了。

本文参考资料:

李其康《下关沱百年品牌之路》

郑旭鹏饶方婧《重庆茶厂隐退记忆中的沱茶还在飘香》(原载《重庆商报》)

《重庆沱茶二十年风雨金牌梦碎》(作者不详,原载《时代信报》)

部分

重庆沱茶和下关沱茶的区别


在国家力量这只无形大手的翻云覆雨中,造就了下关沱与重庆沱,这对瑜亮兄弟的世纪之争,和它们陡然不同的命运结局。重庆沱茶和下关沱茶是一样的吗?还是有所区别?

重庆沱,其实师出于下关沱

1951年以后,随着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推行,全国茶叶的生产和加工,被完全统一到了中国茶叶公司(简称:中茶)之下,由国家统购统销,并根据各个地方不同的特点把茶叶的加工进行分区。

从这个时候开始,下关茶厂在国家计划里主要负责生产以心脏紧茶和砖茶为主的边销茶,而重庆因为其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备受国家扶持,改建后的“重庆茶厂”一跃成为西南最大的茶叶加工企业,开始生产绿茶、花茶,以及沱茶。

“在此之前,重庆是从不生产沱茶的,主要是从云南大理进货,而从50年代开始,重庆就开始派人来下关茶厂学习沱茶制作技术,下关也派人去重庆传授沱茶工艺。”杜发源说。

1953年,重庆第一个沱茶诞生于重庆茶厂。而从重庆开始生产沱茶之后,下关的沱茶产量就越来越小,主攻边销茶,“每年可能只有10到20吨沱茶投放川渝市场。”

就这样,在国家宏观政策的主导下,原本属于下关沱的半壁茶叶江山,被迫拱手让给后来居上的重庆沱,而集计划经济体制荣宠于一身的重庆沱,也开始了它如日中天的30年。

“记得1971年回老家,我们带的特产只有一样,那就是重庆沱茶。”68岁的杜女士说,“当时火车、轮船到达重庆,广播里最先介绍的特产,就是重庆沱。”

“想买重庆沱茶都要凭票,而且还要排队,因为当时茶叶紧张,还要外销,完全供不应求,一个人一个月配额最多只有2两。”已经74岁的原重庆渝中茶叶公司总经理苗芸回忆说。

不光是民间记忆,在历史资料搜集中,有关重庆沱的记载也可谓牛X闪闪——比如建国后,西南获得的第一块茶叶类世界金牌,就是由重庆沱摘得。

即便曾经如此辉煌,但不知何时开始,重庆沱还是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直至现在整个川渝市场都已显少得见,而代为占据整个沱茶市场的则是——下关沱。

产区区别:

重庆沱茶,重庆茶厂于1953年开始生产,属上乘紧压茶。制作时选用中上等晒青、烘青和炒青毛茶,运用传统工艺和现代化生产手段,对原料进行搭配、筛分、整形,再进行大拼堆、称料、蒸制、揉袋压形。其成品茶形似碗臼,色泽乌黑油润,汤色澄黄明亮,叶底较嫩匀,滋味醇厚甘和,香气馥郁陈香。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咖啡碱、茶多酚、矿物质等多种元素。五十年以来,重庆沱茶由盛而衰,道路艰难,发展瓶颈很多,在困境中缓慢发展。

沱茶是云南茶中相当古老的制品,早就畅销省内外。现代形状的云南沱茶创制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是由思茅地区景谷县所谓“姑娘茶”(又叫私房茶)演变而成现代沱茶的形状。云南沱茶,创制于云南下关,故又名下关沱茶。产制历史悠久,早在明代(1368—1644)谢肇制的《滇略》一书中有“士庶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的记载。

品质特征区别:

重庆沱茶品质特征:其成品茶形似碗臼,色泽乌黑油润,汤色澄黄明亮,叶底较嫩匀,滋味醇厚甘和,香气馥郁陈香。茶中含梗为3%,灰分7%,杂子0.2%。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咖啡碱、茶多酚、矿物质等多种元素,具有提神益脑,生津止渴,醒酒利尿,去腻消食,防止血管硬化和胆固醇增高之功效。沱茶每个净重100毫克,分筒装、六角形和组合形精包装三种,畅销国内。

下关沱茶品质特征:用晒青绿茶为原料蒸压而成的称云南沱茶;用黑茶为原料蒸压而成的称云南普洱沱茶。其品质特征是:云南沱茶,外形呈碗状,外径8厘米,高4.5厘米,外观显毫,香气馥郁,滋味醉厚回甘,汤色澄黄明亮;云南普洱沱茶,外形似碗,紧结,色泽褐红,有独特的陈香,滋味醉厚回甘,汤色红浓明亮。

饮用方法区别:

先将沱茶掰成碎块,也可用蒸汽蒸热后一次性把沱茶解散晾干,每次取3克,用开水冲泡5分钟后饮用。也有将掰成碎块的沱茶放入小瓦罐中在火膛上烤香后冲进沸水烧胀后饮用,还可在煮烤沱茶的小瓦罐中加入油、盐、糖后饮用。

泡重庆沱茶

下关沱茶冲泡饮用:

1、选壶:壶的选用最好是续温力强的、稍大(比喝乌龙时大约两三倍),会比较好些。

2、置茶量:下关沱茶怎么泡?控制茶量是相当重要的。

3、沱茶:细水高冲的降温会减免酸味,但是如果风味没了,降温也失去本来需要的风味。

4、沱茶适时出汤:以第二泡冲出香味为例,第三泡冲沸水,随便就好,除非一定需要很高的温度。

重庆沱茶和下关沱茶的区别

泡下关沱茶

5、冲泡后的沱茶:在壶中留点水之后,开盖大约半分钟到一分钟再把盖子盖上;比较重的涩味、苦味、酸味等的潽洱,开盖,壶口没有蒸汽时,用手指压壶身,若温度不会太烫手指可以摸五秒以上,再将壶盖盖上。壶中留点水,主要让冲泡出的东西溶解在水中;温度要控制,因为这是主要的冲泡。

6、紧结茶性:在紧结茶中(沱、饼、砖),冲泡到某一泡后,会整个散开一般,紧结茶将他抖散容易出现一些该浓稠的不够浓稠、刺激性的味道反而容易跑出。

7:茶汤风味问题:在风味问题,一定要提一下。依上述的说法,风味,好象是控制浓度的问题,事实上,要将那种浓稠的底泡出,需要“浸泡时间”。

下关沱茶的“短板”在仓储?


下关沱茶的“短板”在仓储?

众所周知,云南著名的沱茶,产于大理的下关。因创制于下关,故名“下关沱茶”。沱茶产制历史悠久,系由团茶转化而来,随着普洱茶的发展,到了清朝时期下关沱茶作为普洱茶中代表之一进贡宫廷,较早最为著名的有乾隆年间的“宝焰沱茶”,虽然是进贡敬献皇帝的茶,但当时下关沱茶还没有正真成为“贡制”,所以记载的史料甚少。而到了清光绪年间,具有现代形状的云南沱茶才被创制,时至今日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下关沱茶在经创制和改制的演化进程后,逐步行销全国。如今,在生产数量和质量均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下关沱茶主产于下关茶厂,以高档大叶种青毛茶为原料加工而成,经若干工序蒸压成碗形,其茶叶品质不管是从原料和制作工艺上来说绝不逊色于其它两大品牌(大益、中茶)。从多年来消费市场的反馈中得知,像“特级沱茶”就是一款出众且具有代表性的茶品,品质过硬,是可以同大益7542和中茶7541睥睨的下关茶品。但在这些反馈中也有不好的评价,特别是仓储这一块。有不少商家、茶人、茶友反映,“多好的下关茶呀,经广东一放,整体的品质就下降许多了!”,我们不禁有疑问,茶叶是原来的茶叶,怎么经广东一放,差别就大了呢?难道真是仓储问题?

从各方的回应来看,很明显仓储已经在市场中已有不小的争议,甚至从某方面来说,成为下关沱茶畅销全国过程中的一块“短板”。据悉,2005—2006年所生产的下关茶大多屯于广东,沱茶居多,但是囤于昆明干仓的沱茶少之又少,成批量的更是难以找寻,并且在流向市场的时候却遭遇瓶颈,销量不甚理想。那么是什么样的情况导致这些结果呢?

2005年,虽然普洱茶已经出名,其销量也扶摇直上,但这样的情况大部分却是从广东及沿海而起的,内陆和边境地区还不具备大量屯茶和销茶的实力,特别是云南较为明显,只有广东地区有这样的市场,也才有这个能力去巨量屯茶,也就形成了2005—2006年昆明干仓沱茶很难找寻,却流向广东的原因,但是我们从另一方面设想,为什么云南当时大量产茶却没有能力屯茶呢?在诸多的因素中,我们例举几点最有可能的原因来印证和分析一下。

第一、经济因素:沿海地区受改革开放的大潮影响较早,经济飞速发展,间接的拉动了云南普洱茶的远销。

第二、地理和历史原因:在现代,普洱茶虽然产于云南,却闻名于广东和香港地区。于云南而言,广东和香港地区温度较高、湿度较大,人们对饮食有一定要求,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香港地区饮茶就渐渐以普洱茶为主,到了七八十年代喝茶人的基数不断增大,加之香港面向国际,经济不断繁荣,使得云南普洱茶开始闻名于香港,也因此香港地区开始了大量私人囤茶。而此时的云南虽产茶,但是难以在本地区形成巨大的影响力,也难以利用普洱茶打响云南的名号,做到产销自如的态势。而这样的局面在2004年普洱茶在全国声名大噪后也未能打破。说去说来还是经济实力和自身的局限在羁绊着云南的发展。

第三、普洱茶大品牌在云南有强大的原料基地,优良的制作技艺,可是在品牌架构,渠道营销,宣传推广方面,似乎又不如广东等地做得好。“产销分离”恶果在普洱茶市场中日益滋长,形式好比是没有事先谋划战略,过早的脱离主战场单枪匹马去杀敌,在无功而返后,又不得不以一亩三分地厉兵秣马。没有一个系统的格局,最后只能“浅尝辄止”,翻不起身,不得不紧随外边的模式艰难踱步。

以上的几点原因虽大体上是说云南的普洱茶,但同理,也是下关沱茶面临的困局。这些原因同样会导致具有悠久历史的下关沱茶不得不大量销往沿海。可是问题又来了,广东和香港地区温度较高湿度较大,这将会使原本本质良好的下关沱茶在不不合理或者说仓储技术不达标的情况下存放下,必然会影响茶叶质量,特别是湿仓存放,极有可能导致茶叶作废。而针对有牛皮纸报包装,密封性好的茶品,相对其它而言要好得多,湿仓味较轻。暂且不论广东仓,就下关沱茶品牌自身和营销环节上来看仓储,确实是“短板”一块。而我们所认为的好茶应该是这样的,“优良的茶品质(茶叶本质、制茶技艺)+良好的仓储”,下关沱茶的茶叶本质和制作技艺并不输大益、中茶,但是在仓储环节上就稍逊一筹,如果下关沱茶不在仓储环节上下功夫,那么在未来将会制约着下关更好的发展,甚至会失去忠实的消费群体,失去市场份额的占有量,到那时再来解决仓储问题,恐怕就有点晚了。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下关沱茶:水分活度与茶叶品质的关系(上)》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种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