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普洱茶文化】

普洱茶马古道旅游景区入列全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库

为贯彻落实《云南文化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促进全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发挥重点项目对文化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近日,云南省文产办发文,公布2017年度云南省30个重点文产项目,我市普洱茶马古道旅游景区入列其中。

省文产办在发文中明确了各项目名称和实施主体,要求各级文产办、各省属文化企业要加强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的管理指导工作,督促项目业主和责任单位加大推进力度,促进已落地项目加快实施,已开工项目加快推进,已竣工项目加快运营,形成全省上下联动、整体推动重点项目建设的良好机制;重点项目将实行全程跟踪问效及动态管理机制、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推进情况开展专项督查;对完成年度任务指标较好的项目,将给予适当绩效奖励和重点宣传推介等。

据了解,普洱茶马古道旅游有限公司根据普洱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中国著名、世界闻名、世人瞩目的普洱国际品牌,推动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让世界亲近普洱、走进普洱”的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目标,立足普洱实际,按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兴建投资额度达5.2亿元的茶马古道旅游景区。景区位于普洱市北部区旅游环线东侧,以茶马古道遗址独特的底蕴为基点,建设六大游客体验区:水映茶马区、缆车观光区、古道溯源区、马帮寻迹区、古树问茶区和野美湿地区,依托现有自然资源,沿承普洱历史文化,进行全方位、情景化的挖掘和复原,从建筑景观、民俗展现、情景演绎等多个方面对茶马古道进行整体的复原和活化。景区结合同步开发的茶马古城旅游小镇,按照大茶马古道景区的概念,力争将项目打造成为集旅游度假、观光休闲、游客集散、旅游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旅游综合体,着力改善普洱市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和完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CY260.com扩展阅读

普洱茶马古道景区 春意盎然的踏青地


普洱茶马古道景区春意盎然的踏青地

进入春季,随着气温升高,又到了出游的好时节。与春天有约,不妨走出家门,到云南普洱的茶马古道景区来一次踏青之旅,感受一年中最美好的季。

普洱茶马古道位于“世界茶源”云南省普洱市,距离思茅城区5Km。是茶马古道南北走向中的重要一段,是迄今为止保存的最完整、里程最长、茶马古道文化最厚重、沿路生态最好的一段。

在这依山伴水,风景如花的亚热带丛林中,远眺生机盎然的普洱茶山,品味源远流长的茶马文化。重走茶马古道,在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时光隧道中穿梭,乘坐高空缆车俯瞰茶城美景,一赏非物质文化遗产鱼鹰抓鱼,在芳草碧连天的湿地里打马而过……

在这里,你可以乘坐高空索道俯瞰茶城美景,以别样的角度欣赏原始森林和万亩茶园的自然风光,可以在山脚下的腊梅坡哈尼村寨,与哈尼族一起载歌载舞,祈福请愿,还可以自驾电动游船近距离观看“非遗秀”鱼鹰抓鱼表演,品尝鱼鹰抓起的新鲜生态鱼,还有各色普洱特色小吃等着你。穿梭在唐、宋、元、明、清的五朝馆中,品韵历史源远,探秘古道文化。除了深厚的茶马文化和马帮文化,你还可以和多种萌宠动物亲密接触,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据悉,茶马古道旅游景区规划面积4万多亩,景区围绕普洱茶文化、马帮文化,以及古道的商贸文化,穿插普洱少数民族文化,全面展示了茶马古道独特魅力。(管敏润)

普洱茶文化之魂:茶马古道文化


普洱茶文化之魂:茶马古道文化

自唐宋起,西南产地的茶就因一项被称为“茶马互市”或曰“盐茶互市”的贸易活动而在流通着。刘健的《庭闻录》在清初时期这样记载:“顺治十八年(公园1661年)3月,北胜(今永胜)边外达赖喇嘛、干都台杰以云南评定,遣使几墨勒根赍方物求于北胜州开茶市,以马易茶。”这是一条关于云南的茶马贸易的确切史料。后来丽江府改设流官,且交通较便,茶市改设丽江。藏族商人每年自夏历九月至次年春天,赶马队到丽江领茶引,赴普洱贩茶。从丽江经景东至思茅,络绎不绝的马帮成群结队,每年贸易额有达五百万斤之多——这就是当年因茶繁荣的茶马古道,它打通了一条与藏区人民紧密连接的通道。

1729年(大清雍正七年)清政府在今天的宁洱县设置了普洱府,1736年,在思茅设立官茶局,从此思茅成为了普洱与西双版纳之间的茶叶中转站,清檀萃《滇海虞衡志》中云:“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从道光至光绪初年(1821-1876年),思茅城商贾云集,普洱茶贸易异常兴盛。滇南商道已成为一条“茶叶商道”,印度、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各国,都有商人来往于西双版纳、思茅与普洱之间的这条路上。

后来,因为社会动荡、战争、清政府腐败等种种原因,茶马古道伴随着普洱茶产业的迅速衰落,也被废弃了。1990年的夏天,云南大学木霁弘教授等人来到了川滇藏的三角地带,在古人留下来的几条老路上徒步行走。在这几条远离城市,人迹罕至的古道上,就连吹过的一阵风都不愿意过多停留。

正是在这几乎快被彻底废弃和遗忘的道路上,他们凭借着文人的特殊敏感,用近似诗人的感觉去触摸这条曾经熙攘的古道,想发掘出眼前这条无名神秘古道的某种幽远而又深沉的内涵。

第一次,他们把这条无名的古道命名为“茶马古道”。两年之后,这次随意诗意的命名成为了一个正式的概念,这四个字,让普洱茶从几近湮灭的历史尘烟中,飘出了文化的茶香。随着田壮壮的以茶马古道为主题的第一部纪录片《德拉姆》的拍摄,茶马古道彻底火热起来,国人们通过这样的影像,看到了怒江峡谷、古道、悬崖、激流还有碎石坡,田导演用光与影的艺术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真是表现了云南固特自然生态环境。

从此之后,茶马古道成为一种涉及地理、历史、民族文化的多维度的学术活动,这些活动的进行大力地推进了云南地方史、地理文化、民族历史的研究,成为一场极为成功的云南地方传统文化的整合运动。

2007年,首届“马帮茶道·瑞贡京城”的普洱茶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以茶马古道为核心的云南地方文化整合运动彻底开展起来,并从中产生了以旅游业为首的新的产业价值。

二百多年间,世序更替,人事浮沉,无论是普洱府,还是普洱市,都与茶马古道从始至终地共同见证普洱茶历史的变迁。茶马古道,最终成为了普洱茶文化的灵魂,围绕这条古道上的所有一切也都热了起来,而随着茶马古道流动的最重要负载物——普洱茶,此时则顺理成章地将茶马古道文化融入其中,同时也将这场由茶马古道引发的普洱茶文化复兴运动推向了高潮。

普洱茶马古道茶香浓


普洱茶马古道茶香浓

营盘山上的万亩茶园。

美味的豆汤米干。

茶马古道上重要的驿站那棵里。

那棵里的巨大碾子磨。

一杯色泽澄清、汤色红润的茶水,一股沁人心脾的温醇香气,品普洱茶就如同在品味一段散发着陈香的岁月,甘中有点涩,涩中有点甜,回味无穷。要探访普洱茶,怎么也绕不开的城市就是普洱市。这座小城,在历史上因是普洱茶集散地而闻名。它是普洱茶的核心原产地和集散地,茶马古道就是从这里起源走向世界。如今,在普洱茶的历久弥香中,普洱这座城市愈陈愈香。

宁洱古城:马蹄声声商贾往来

从昆明搭飞机到普洱,从机场到市区,一路上似乎都能嗅到空气中茶叶的清香。仔细一看,公路上的绿化带竟然都种植着修剪整齐的茶树。这真是一座长在茶叶中的城市,普洱,名不虚传!

真正的普洱古城是一个叫宁洱的县城,从思茅区出发,走思昆高速,约半小时就能到。宁洱就是当年普洱府的所在地。1729年普洱府设立,到了咸丰、同治年间,普洱府城已经成为一座有着20多万人口传奇般的大城。宁洱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地,勤劳的宁洱人铸就了“普洱茶”这一驰名中外的历史品牌。

而宁洱人以及世界各地的商贾也是从这里开拓了通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五条茶马古道。一时间,这座小城商号林立,其中的众多商会会馆显赫一时,数得出来的就有:江西会馆、徽州会馆、两湖会馆、秦晋会馆、两广会馆、四川会馆等数十家会馆。

2007年宁洱地震之后,宁洱县城全面重建,很多旧城墙不复存在。不过,在街头巷尾兜兜转转中,依然能找到老城的痕迹。在一个小巷中,江西会馆的招牌仍然很是醒目,很多宁洱当地的特产都能在会馆里买到,比如宁洱银器、玉石等等,价格很公道,店员也不跟顾客讨价还价,像极了20多年前的国营老商店。

营盘山:万亩茶园嗅茶香

普洱市作为普洱茶的原产地,有八大产茶区,离普洱市区最近的是营盘山,驱车半小时就可以到达。

营盘山上的茶园共有2.3万亩,大片大片的台地茶随着山势高低起伏,浩浩荡荡。很难想象,矮小的台地茶也能制造出如此强大的气场,成片的台地茶像翻滚着的巨浪排山倒海般地袭来,令人舍不得眨眼。

营盘山的最高处是问茶楼。登上问茶楼向远方眺望,轻薄的雾气与远方的连绵青山相拥,云雾缭绕处尽是茶园,层层叠叠的茶梯延至云海,如梦如幻。在营盘山上坐落着全国唯一的普洱茶主题公园——中华普洱茶博园,这里集中展示了普洱茶采摘、杀青、揉捻、发酵、干燥、加工制作等整个过程。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亲身体验普洱茶的采摘和制作,了解普洱茶的历史文化。走累了,来到茶园里喝上一壶普洱茶,一股清香沁人心脾。

那棵里:写满茶马古道往事

从宁洱县城出来,走国道10多分钟,在公路一侧就可以看到一个古色古香的村庄,这就是那棵里——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驿站,一条当年马帮上京城,出缅甸、老挝的必经之路。

据史料记载,直至上世纪40年代末,宁洱尚未通公路,只有驿马通行大道。商贾以锅头带领马帮驮运普洱茶等货物在驿马大道上穿行。出境驿道有东北路、南路、西北路、东南路、西南路5条。南路经思茅,过佛海,到打洛,入缅甸,全长311公里。那棵里是南路的重要驿站,客栈密布,马帮云集。如今,当时的驿道、风雨桥、驿栈等古迹犹存,风雨桥也恢复重建了。

走进那棵里,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棵里的村民很少,游客更少,偶尔有一两个摄影爱好者端着长枪短炮在亭台楼阁里进进出出。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村头流向村尾,碾子房里硕大的碾子在流水的带动下,不停歇地转动着,千百年来,那棵里村的村民就用这种碾米的方式为来往的客商提供食物。

如今,村庄里的房屋仍然保持着木质结构、泥巴外墙,而村里的小路都是清一色的青石板路,显得古朴、厚重。

TIPS

美食:普洱的早餐可谓一绝,尤其是宁洱豆汤米干,更是集美味和营养为一体。所谓米干,就是把米用石磨磨成浆,蒸而成米干。而豆汤是将黄豆泡水或花生泡水磨成浆过滤,煮熟后放在米干碗里。食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放佐料。

交通:昆明每天有约4个航班飞往思茅机场,航程约40分钟,思茅机场距离普洱市区很近,打的10多分钟就可以到达闹市区。也可以选择从昆明客运站乘巴士到普洱市,车程约5小时,全程高速。

特产:普洱的第一大特产当属普洱茶。普洱市区内有几个大的茶叶交易市场,不管你看上了什么茶,都可在店里抓上一把泡一泡试喝一番。另外,宁洱的银器和蛋糕也值得一买。尤其是宁洱蛋糕,主要有鸡蛋蛋糕、荞面蛋糕、枣蛋糕、茶叶蛋糕等不同口味,其中,茶叶蛋糕很有特点,甜而不腻,有股茶叶的清香,值得一试。

普洱茶史:茶马古道,人类行走文化的奇迹


普洱茶史:茶马古道,人类行走文化的奇迹

云南斑鸠坡茶马古道

曾俊摄

茶马古道旅游已成为七彩云南的亮点

资料图片

重走茶马古道马帮队队长赵宝昌

索朗罗布摄

“茶马古道”这一概念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现任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中心主任木霁弘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保亚等6人,于1990年经过3个多月的实地考察,撰写了《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此书认为云南是世界茶的原产地,从云南开始的茶叶传播和贸易路线,首先在巴蜀一带得到明确记录,然后一直向北、向东、再向西、向南而形成了当今世界的茶叶布局。它贯穿了整个横断山脉,跨越中国西部多省区,连接着30多个民族、8000多万人口,向北连丝绸之路,向南连瓷器之路,波及到世界更远的民族和区域。作者提出中国向世界输送茶、瓷、丝这三大物质文明时,形成了南方茶马古道、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瓷器之路。

茶马古道是探险旅游者的乐园。为什么在中国西部到现在还会有茶马古道存在?为什么至今还有人靠古老的人背马驮来维持日常运输?原因有两个:一是特殊的自然地貌,二是众多的民族分布。

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米以上的高峰共14座,其中有9座都在中国西部拉萨。而世界上海拔超过5000米的高峰,仅在中国西部的就有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大雪山、岷山等。从西北部青藏高原连接到西南部的云贵高原,海拔虽然降下了2000多米,但依旧是山脉连片,有哀牢山、苗岭、乌蒙山、大娄山、武陵山等。另一端,还连接着黄土高原秦岭等。青藏高原几乎是中国主要大河的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

但是,没有人,就不能有道路的出现。在这些高山大河之间分布着众多的民族,有着各自的物质需要,他们之间的长期物质交换,才使茶马古道会成为可能。在这条道路行走,既是视觉大餐,又能体验到不同的民族风情。

行走茶马古道,从云南开始,可以体验生长上千年的雨林古茶园,感受生物的多样性以及流传几百年的制茶工艺。茶马古道上的虎跳峡,落差高达3000多米,而梅里雪山和白玛雪山之间的澜沧江,即使是在今天,通过时都必须借助于溜索。

美丽的雪山、纯净的树林和咆哮的江河塑造了我们对生命的最初信念,可是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人类前进的步伐,而正是茶的远征,创造出了人类历史上最了不起的贸易线路。贸易带来的城镇和集市的兴起,现在沙溪镇、鲁史古镇、丽江古城、独克宗古城、哈拉库图城、昌都、西昌等,都是茶马贸易创造的高原明珠。

行走茶马古道,还能体验到多民族的融合与和谐,它见证着中国乃至亚洲各民族间千百年来因茶而缔结的血肉情感。文成公主进藏带动藏区广泛饮茶,宋代在西北大兴茶马互市,明清两代以茶治番,从任何一个节点都可以找到茶叶于民族、经济、政治、民生的伟大价值。藏族民众说“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藏族史诗《格萨尔》说“汉地的货物运到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这是藏族人民对茶以及茶马古道最深刻的理解。

茶马古道是民族迁徙的走廊,它为人类寻找永恒的家园提供了许多实证。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小中甸村来说,村民平常都恪守藏族习俗,通用藏语交际,但现今老一辈的人还能说纳西语,而中甸县、德钦县等地的许多藏语词汇就来自西南官话。在某种层面上,正是茶马古道的开拓性,才使得那些世居在被高山大川所阻隔的区域的民族有了对外交流的机会。始于南诏国时期的罐罐茶,现在不仅流行于云南广大区域,还在四川、甘肃、湖南、陕西等大部分地区通行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称奇的事情。

当下,由于茶马古道区域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极为脆弱,加之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各类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好在国家层面上在2010年6月启动了茶马古道的保护计划,2011年3月茶马古道顺利通过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评审工作,包括易武古茶园、鲁史古镇在内的200多个地方都整体纳入茶马古道保护计划,这将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无疑为下一步茶马古道申请世界遗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普洱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普洱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普洱茶马古道是以普洱府驻地(今宁洱县城)为源头,以贩运普洱茶为主向国内外辐射出去的古代交通要道。2013年茶马古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是祖国西南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它对促进边疆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

云南普洱地处祖国西南边疆,高山大川纵横,不便使用车辆或舟楫作长途跋涉,需要人力肩挑、背负和骡马等畜力驮运,马帮成为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使普洱茶、磨黑盐等物资的大规模运输成为可能。茶叶的远征性和交通的独特性塑造了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成为最重要的文化传播通道。

普洱茶马古道宁洱段遗址,现存的有茶庵塘段、孔雀屏段、那柯里段、石膏井段、石丫坡段等。古道铺建于嘉庆十七年至道光三年(1812年—1824年),当时为方便向京城进贡普洱茶,由官方出资修建。古道上的石板条,全靠脚夫从几里甚至几十里外的山涧、河谷一块块地背上山,那些轻则几十斤,重则上百斤的板石、条石,是先民们用血汗的代价运来,任务之重、劳力之大,叹为观止。石镶古道沿着原始密林遮盖的山岗箐头,盘山而上,古木参天,林葱鸟语。石镶路的石面上,被众多骡马的铁蹄踏成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马蹄窝。

普洱茶马古道虽仅存几段遗址,但它自唐代以来,伴随普洱茶的流通、马帮运输业的发展,为促进边疆与内地,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交流,特别是促进中国滇川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洱茶马古道始于唐代以后,随着农业和蓄牧业的兴起,物资交换与对外交往的扩大,步驿道路已具雏形。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思茅辟为陆路商埠。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设立海关,商贾云集,马帮四至,被誉为“东南亚陆路码头”。普洱是连接祖国内地和边境贸易、商品交流的货运中转地。据《普洱府志》记载,以普洱府为源头出境的茶马古道有进京官马大道、普洱西藏茶马大道、普洱江城茶马道、普洱澜沧茶马道、普洱易武茶马道5条。民国8年(1919年)之后,思普地区“瘴气”(瘟疫)流行,边贸货运由兴盛转入衰落。民国22年(1933年)省政府下令将昆洛驿道沿途进行整修。抗日战争期间,普洱茶马古道成为中缅战区的军事运输线之一。1951年至1953年,在昆洛公路建设中,普洱茶马古道在后勤运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历经千年的普洱茶马古道因历史的变迁沉寂,逐渐被人遗忘。民间有山歌唱道:“林深苔滑茶庵坡,猴子打秋鸟唱歌。自从汽车通普洱,官道长满茅草棵。”

现代交通兴起后,虽然茶马古道和马帮逐渐被边缘化,但普洱茶马古道因表述普洱茶文化,传达普洱府沉淀历史,逐渐发展为文化符号,变成文化产业品牌,产生巨大的社会历史价值。

普洱茶马古道是普洱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难度最大的文明古道。正因有普洱茶马古道的存在,边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最终才有了历史积淀和谐发展的基础,对中国的统一和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普洱茶马古道是汉藏民族团结的纽带,沟通了藏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带动了边疆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边疆城镇的兴起和繁荣。普洱茶马古道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宁洱县地处祖国的西南边疆,普洱茶的故乡,普洱府所在地,普洱茶的原产地、加工和集散地,这就是普洱茶马古道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原因,普洱茶马古道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凸显其意义和价值。

茶马古道上的古茶园、古茶树、古茶号、老茶厂、古城镇和集市、马店、古道、古桥等不可移动文物,以及马具、茶具、衡具、火器、乐器、服饰等可移动文物和丰富的马帮制度、艺术作品、历史记忆等诸多精神文化,都是值得珍视的遗产。进一步开发、挖掘和保护普洱茶马古道文化遗产,深刻理解其历史的、现在的、将来的价值意义,是我们儿孙后辈义不容辞的责任。

1993年建设磨思公路,普洱茶马古道遗址受到严重破坏。宁洱县高度重视茶马古道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积极将普洱茶马古道宁洱段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树立标志说明牌进行保护,全面完成茶马古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宁洱县投资400多万元,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重新恢复了茶庵塘石牌坊和接官坊、接官厅,尽力按古道原貌对茶庵塘至磨黑段部分残缺的茶马古道进行了修复。新修复的茶庵塘茶马古道全长约12公里,道边植被保护良好,石板路上还保留着马帮长期踩踏出的几厘米深的马蹄印窝,可体会到“径仄愁回马,峰危畏如去”的意境以及千百年来马帮竞相争行的盛况。同时,宁洱县引进资金,投入约450万元,修复了那柯里至思茅坡脚段4.377公里的茶马古道,建成穿寨茶马古道、河道自然景观、古道陈列室、水车拉风箱、千锤大马掌、驿站广场、洗马台、碾子房、实心树、连心桥等近20个旅游景点和基础设施项目。

2005年5月1日,举办首届“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活动,由11个民族43位赶马人和120匹骡马组成的云南进京大马帮,在宁洱举行了隆重的首发仪式,再现了贡茶进京的历史盛事。

2005年8月28日,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在普洱市宁洱县正式宣告成立。

2006年4月9日,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交通厅、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在宁洱县城茶源广场建立了“茶马古道零公里”碑,标志着古普洱府(今宁洱县)作为普洱茶的核心原产地和茶马古道源头的地位得到确立。

2007年3月19日,“百年贡茶回归普洱”主题活动在北京正式启动,将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的百年贡茶——“万寿龙团”贡迎出宫,于4月8日顺利将贡茶迎回宁洱。

2008年1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时任副主席)曾亲临踏访那柯里茶马古道遗址,对云南各级政府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0年4月1日,由澳门民政总署主办,云南省文物局、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协办的“千年印记——茶马古道风情展”在澳门卢园茶文化馆揭幕,这是海内外首次以茶马古道文化为主题举办的展览。

2010年10月22至24日,首届中国普洱茶马古道节在宁洱县隆重举行,搭建起承载历史、弘扬文化、连接友谊、交流合作的平台,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相聚宁洱,共同分享先辈们留下来的茶马古道文化盛宴。

综上所述,茶马古道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体现着“团结、无畏、执着”的人文精神。从久远的唐代开始,茶马古道就像一条大走廊,连接着各个民族,进一步促进了各兄弟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了民族间的团结友谊。同时,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义和伟大。如今,在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上,留印在青石板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以及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幻化成华夏子孙崇高而执着的民族创业精神。这种生生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将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雕铸成一座座永恒丰碑,千秋万代闪烁着中华民族的荣耀与光辉。

卫星调研普洱茶文化科技中心项目


卫星调研普洱茶文化科技中心项目

3月28日下午,市委书记卫星利用在省委党校学习间隙,专程赴普洱茶文化科技中心项目施工现场调研,并看望慰问工程建设人员。普洱茶文化科技中心项目位于昆明市五华区泛亚科技新区,项目建设规划占地面积50亩,投资概算11亿元,总建筑面积22.25万平方米。该项目是普洱市2012年的招商引资合作项目,与云南银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开发,被列为“普洱———昆明大通道合作”的重点项目。项目集普洱茶营销、研发、文化展示功能为一体,建成后将成为昆明市西北片区的地标性建筑。目前,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在听取项目负责人介绍后,卫星指出,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已有望上升到国家层面进行推进,普洱茶文化科技中心今后将成为普洱市推进“桥头堡”建设的前沿和重要抓手,成为普洱茶科技研发、文化交流、宣传推介、形象展示、商贸流通新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卫星要求,要把中心建成能承办与茶文化有关的各类国内国际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要建成能代表茶文化的昆明地标性建筑。要围绕普洱的特点特色及普洱茶文化的元素符号来规划建设,要与普洱“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理念相结合,建筑从外形设计、内部装饰装修到环境美化绿化风格都要做到与茶呼应、与茶有关、与茶相连。内设的酒店要体现普洱休闲养生的特点,要符合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争取引进国际知名休闲度假旅游酒店来落户。要进一步理顺合作机制,建立互补双赢的长效机制,通过强强合作,把普洱茶文化科技中心项目建设成为普洱招商引资、合作共赢的典范和样板。卫星强调,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把普洱茶文化科技中心建成科学精品、历史精品和特色精品。科学精品是功能定位要高、功能要全、功能配置要科学合理;历史精品是要在现有的认识水平上尽量把项目做到完美、做到极致,经受住历史的检验,成为可传承后人的文化遗产;特色精品是要重规划,围绕普洱的绿色和茶文化两大元素来设计建设,突出特色和亮点,成为普洱在昆明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张善强陪同调研并对贯彻落实卫星讲话提了要求。

云南普洱茶:茶香马铃醉古道


云南普洱茶:茶香马铃醉古道

几阶寞落的石板,几家古朴的茶庄,几座颓败的驿站,几户安静的人家……如此漫漫的古道,却引起了我无尽的遐想,让我在日光倾城下享受着明媚的茶香。

云南普洱名扬四海,很多人却不知那条古道小径的起点隐藏在一个叫易武的小镇中,长存何年。普洱茶的清香已渗透在小镇的每一处风景中。

顺着古道行走,前方的路总是跌宕起伏,石板已从光滑的银白磨损至今的灰黄,当年的马帮,在此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迹。茶庄的门石上,有撑开的油纸伞,伞上有墨色渲染的景致,墨痕早已淡开,宛若清泪。茶庄内弥漫着煮茶的烟气,如纱衣女子轻现的鬓影钗光,人影在烟气中闪动,似睡梦中长眠的梦幻。驿站的马栏上已尘埃落遍,里面的柜台上有几筒干茶,人影早已不见,马鞍摞在一起,也已尘封好久了,光年在此沉睡,周遭的阒静淹没了世间的嘈杂。马群,而今早已不在了。古道上的人家,寥寥几户,都是自家经营茶生意。往低矮的篱笆内张望,木砌的小房,有佝偻的老人在房内轧茶,一举一动都是缓慢和平实的,偶有鸡群钻出篱笆,一切归于流年光景。

千古君王,多少盛市,若有一杯上等的普洱,便是世间一大乐享,天子至上,妃嫔媵嫱,朝庭百官,这些显赫有名的大人物,又怎么知道他们杯中一杯清茶在茶马古道上历历血汗史?马帮是寂寞的,马铃叮当是唯一的旋律,马帮汉子皮肤黝黑,神情隐忍,送一趟茶,少说几个月,多则一两年,山间古道的马帮铃声仿佛还在耳畔回荡。

古道没有高山的雄伟传奇,没有江南的金色水乡,它的样子亦如它的名字一样再无太多的铿锵有力的修辞,如这世间只不过是一转身便是人走茶凉,一转身已是背向天涯。

茶香马铃醉古道,置身于斑驳的古道上,周遭只剩下干干净净的缄默与存在。

驻华使节的普洱茶马古道之行


驻华使节的普洱茶马古道之行

11月10日,“茶马古道——八省区文物特展”开幕式暨“古道记忆——驻华使节茶马古道考察活动”启动仪式在云南省博物馆隆重启幕,来自孟加拉国、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缅甸、越南、捷克等国家的驻华使节及2位使节夫人,外交部、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云南省文化厅有关领导出席了仪式。此次活动,驻华使节们将用3天的时间,踏上云南普洱段茶马古道,近距离考察体验古道沿途文化遗产。通过加深对茶马古道的了解与认识,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互鉴,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文化遗产领域的务实交流与合作。

随后,驻华使节们观看了“文物特展”,跟随解说员,步入茶马古道的时空隧道,在悠远的文化和历史中,感受茶马古道遗存的独特魅力。

接着,茶马古道与“一带一路”专题研讨会召开。云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杨德聪强调了茶马古道研究对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互利合作的积极作用,希望通过专家近年来研究成果的分享,促进今后在文博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共同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孟加拉国大使法滋勒·卡里姆回顾了孟加拉国与中国的交流历史,展望了两国未来合作的发展前景。最后,大使用一句充满诗意的话进行结尾:“茶叶最初只是一片叶子,愿它现在成为联结东南亚南亚沟通交流的一个纽带”。

云南大学教授、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中心主任、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会长木霁弘,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志龙,云南省博物馆代馆长戴宗品、云南省文物局副局长余剑明,分别就茶马古道文化线路,从出土文物看中国云南与南亚、东南亚的联系,茶马古道:茶叶蕴含的力量,“古道记忆——驻华使节探寻茶马古道活动”考察文化遗产项目4个内容作了主旨发言。

11日,驻华使节们从普洱市出发,第一站是宁洱县同心镇那柯里茶马驿站。至今,驿站还保存着茶马古道的重要历史遗迹,是普洱市保存较为完好的古驿站之一。一到那柯里,使节们就迎来一场别有风趣的跳竹竿进寨门“难题”,在小心翼翼的跳跃中,有惊无险顺利进寨。转眼又被村民售卖的各式当地水果所吸引,香橼、滇橄榄、芭蕉令他们感到十分新奇而陌生。使节们参观了风雨桥、碾子房马鞍吊桥、同心亭等古道遗迹。观看了高老庄贡茶制作技艺,再看看土陶现场制作,体验哈尼民俗舂粑粑,在过去的马帮歇脚老店——荣发马店细品陈年的普洱茶,听听彝家的茶歌;在2008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到过的村民家,看看总书记种下的枇杷树,吃上一颗刚从树上摘下的枇杷;最后,再走一段真正的茶马古道,了却“当一回马帮人”的心愿。

之后,驱车前往被称为“乡村音乐小寨”的澜沧县酒井乡拉祜族村寨老达保,考察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牡帕密帕》。观看了由村民自己创作表演的拉祜歌舞,独特的芦笙舞、摆舞,无伴奏多声部合唱《打猎歌》,特别是用拉祜语弹唱的《加州旅馆》给使节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村寨半数以上村民会弹吉他,是《快乐拉祜》唱响全国的起源地,也是多项“非遗”名录的传承地。云南偏远的山寨竟会有这样神奇的地方,令使节们大为惊叹。

12日,追随着马背上的茶香,使节们来到澜沧县惠民镇,在被当地人称为“茶祖圣山”的景迈茶山上,开始探寻一片茶叶的前世今生。

这片被誉为“活态茶树博物馆”的景迈山古茶林遗产区,保存有最完好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有着1300年的种植历史,是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积极筹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使节们参观了大平掌古茶林,看到了存活千年的古茶树与多种树木共同生长的奇妙景观,了解了景迈山茶树种植的历史,茶树生长的不同历史和年代的状况,以及茶叶采摘和普洱茶手工制作的有关知识。还走进了景迈山糯岗傣族、翁基布朗族2个典型传统村落,以及村落周边的参天古柏、佛寺、八角亭等,近距离感受了当地少数民族以茶为生的生产生活状况。饭后茶歇时间,还展开了一场有关茶叶发酵的有趣研讨。

同时,主办方还特别安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体验活动。使节们参观了普洱茶庄园现代的制茶车间,观看了茶叶采摘后,摊晾、杀青、揉捻、晾干、压饼的制作环节。然后走进手工制作体验室,亲手为自己压制了一饼普洱茶,并在上面签名留念。学习制作的过程非常有趣,体验室里充满欢乐的笑声。手捧自己压制的茶饼,感受着收获的喜悦和满足。之后,观看了普洱茶庄园的茶艺茶道表演,体会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最后一个节目是澜沧县的书法家、画家为使节们现场挥毫、作画。一幅幅专为使节们绘制的画作,让他们爱不释手。县文化馆馆长李剑锋现场为孟加拉国大使卡里姆题写了一幅“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诚者有信,仁者无敌”的书法。有感而发,越南参赞阮文春提起毛笔,用中文写下一个“茶”字,为自己和夫人的茶马古道之旅画上了一个有意义的句号。

活动结束,使节们表示,一定会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推介中国茶文化,宣传中国云南茶马古道,积极推动彼此国家的交流合作。并祝愿景迈山古茶林能早日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希望有机会再到云南,再来普洱。

普洱茶与茶马古道有何联系?


普洱茶与茶马古道有何联系?

茶马古道是一条连接中国西南地区、西藏及南亚、东南亚,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以普洱茶和马匹牲畜为主要贸易对象的民间国际古贸易通道。茶马古道是贯穿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滇川向西藏输入的物资以茶叶为大宗,以马帮为运输工具,今人木霁弘等学者将其命名为“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兴起于唐宋,繁荣于明清,兴盛在民国,衰落于20世纪50年代。茶马古道之名因茶马互市而得,主要包括川滇古道、滇藏古道、川藏古道、滇缅印古道四个大方向,每个大方向还可以分出若干条路线。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木霁弘是茶马古道最早的正式提出者之一。他经过实地考察证实了其中七条路线的真实性。这七条路线包括雪域古道、贡茶古道、买马古道、漓缅印古道、滇越古道、滇老东南亚古道、采茶古道。清代初期,茶马古道从倚邦、曼庄、易武等茶山西经攸乐,再经勐养、普文到思茅。清代中后期,随着七子饼茶生产的繁荣,易武成为茶马古道运输中心。易武、曼洒、倚邦、勐旺等地至今仍保留有一段段或长或短的大青石茶马古道遗迹,这些茶马古道遗迹记录着西双版纳普洱茶的辉煌历史,是西双版纳作为普洱茶原产地的证据,时至今日,版纳依旧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之一!

滇藏茶马古道始于云南西双版纳,经大理、丽江、中甸、德钦,之后进入西藏昌都,与川藏茶马古道汇合,再经洛隆、工布江达到拉萨;川藏茶马古道始于雅安,经康定、甘孜、德格,到昌都与滇藏路交合。广义的茶马古道穿越整个青藏高原,之后又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抵西亚、西非红海岸,学界将之称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中国古文明传播的国际通”,与享有盛誉的“丝绸之路”相提并论。

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地势最高最险的文明传播古道,全凭人力和牛马踩出,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也是各民族融合的桥梁。茶马古道加强了西藏同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为南亚、东南亚各国与中国的贸易往来打开了方便之门。

易武茶马古道的古文化


易武茶马古道的古文化

古茶园

易武至今还有古茶园11430亩,主要分布在麻黑、高山、曼洒、曼乃、曼腊等几个地方,全乡各个地方均有零星分布。位于麻黑村委会的古茶园最具代表性,茶园面积4700多亩,有茶树56.4万余株,这片茶园均为老茶树,从明朝初期起就开始在这里种植,在清雍正至道光年间得到进一步发展,清末和民国不间断地补种,增种,由此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古茶座

易武茶产业的发展,在漫氏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受到国内外战争、社会动乱、天灾人祸、方针政策的影响,时而兴旺发达,时而冷冷清清,在清嘉庆、道光时期茶业发展达到顶峰,易武茶区(包括漫撒茶山)茶民众多,茶商云集,茶庄林立。主要茶庄有:同兴号,大约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是易武建立最早的茶庄,与同庆号、乾利贞、同昌号多年形成四强之势。其他茶庄还有东和祥(义兴祥)、泰东祥、宋兴昌、元泰丰、鸿庆号等。

古民居

明洪武年间,中原汉族人口大量迁入石屏。明末清初,“六大茶山”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发展茶业的巨大优势,吸引了部分石屏等地人迁入易武。清乾隆年间至道光年间,易武土司用窑泥制造砖瓦坯,造瓦窑烧砖瓦,建盖四合院民宅,其建筑结构和布局与江南各地略同。易武现存的古民居一般是砖土木结构,即房屋结构用木质穿斗,外墙用砖石打基石,上面用土夯筑山墙,房顶用筒瓦铺盖的四合院。为正堂两耳的二层楼房,正大门前是用青石铺设的正方形天井,正面上房为堂屋,堂屋两边为主人卧室,每边用木板隔分为里间和外间。长辈多住里间并铺没有地板,中间为堂屋,作为祭祀活动和接待亲戚朋友及设宴席专用,有时用于粮米加工的临时作坊。楼上用木板相隔,有的用作堆放家什用具,有的用作接待远亲留宿之用。正房下左右建有二层楼的耳房,下面为灶房,楼上一般作粮食储藏室。房屋一般是坐北朝南或因地形而为坐南朝北,屋脊两端翘起,左端微高,右端稍低,意为:左青龙、右白虎。整个民宅建筑风格和各种花纹雕刻及禽鸟图案,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公家大园

该大园被认为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之一,是茶文化在易武的见证。清乾隆至道光年间,易武、倚邦、攸乐、曼撒、曼砖、革登70%的茶叶均在易武集散,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约400余年的10株大榕树紧紧围绕着公家大园,树冠高大,枝叶茂盛,仿佛在迎接八方来客。榕树的根系当时还被马帮运茶出发前用来栓马。

2006年,在易武原关帝庙旧址仿照关帝庙建筑风貌,建成“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馆”,占地面积951.9平方米,馆内收藏有石刻碑文、木匾、清代字据契约和当地老百姓祖传的制茶、泡茶、马帮驮运茶的工具,各茶庄、茶号生产的茶叶样品,有关茶文化历史书籍等计364件。

作为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和普洱茶的原产地,易武在清朝光绪年间,一度是云南六大茶山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茶叶生产、加工和集散之地。各种商号、茶庄、店铺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商业繁盛,马帮不绝”就是对易武古镇那时的真实写照。

茶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而且还促进了其他(传统)产业,如:种植业、加工业、纺织业、商业、交通的发展。使易武呈现出“商旅民工云集、店铺茶庄林立、骡马、牛帮塞途”的繁荣景象。

大量汉人迁居易武种茶、制茶、卖茶,既恢复和发展了茶业;由于当地土著民族与汉族共同居住、共同耕作、共同从事茶叶生产、加工,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同时,汉族的花灯艺术、教育形式(私塾)、酱菜加工、农具制作、建筑技艺(四合院)、纺织技术等大量先进的汉文化传人了易武,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普洱茶马古道旅游景区入列全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库》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