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湖南黑茶】

黑茶历史:湖南黑茶悠久的产茶史

中国黑茶产地地图。

2010年12月18日,湖南安化县小淹镇白沙溪茶厂内的黑茶博物馆,一块“安化黑砖茶”。黑砖茶1940年诞生于该厂。朱辉峰摄

黑茶一词最早出现在1524年,《明史·茶法》记载,御史陈讲奏称“商茶低伪,悉征黑茶,地产有限……令商人书烙篾上”,《甘肃边志》认为其中的黑茶就是指安化黑茶,由此来看,安化黑茶至少有486年历史,曾销行西北数百年。

2006年,湖湘地理记者去安化采访,问遍安化县城的茶馆,没人知道黑茶这种”边销茶“。黑茶在安化一度辉煌过,但1949年后,茶叶由国家统销,前几年白沙溪茶厂不景气,面临倒闭。但普洱茶兴起后,带动了整个黑茶市场,安化黑茶在短短几年内崛起。如今去安化,见人都在谈黑茶,甚至有人利用黑茶搞传销,因为千两茶的价格,正好和传销交的会员费相仿。2010年12月19日晚,记者因为路途受阻,住在安化县烟溪镇,宾馆老板都自称可以提供自产黑茶。如今,黑茶在安化已遍地开花。

历史地标:安化&新化

安化和新化所在的地域历史上曾被称作梅山,位于雪峰山中麓和北麓,居住着瑶族等少数民族,曾是“化外之地”,直到宋熙宁五年(1072)一场战争后,原始部族“梅山蛮”被镇压,从此“开梅山”分而治之,梅山南边叫“上梅”,新化县城至今叫上梅镇,而安化叫下梅,安化在1951年之前的县城在梅城,1949年后才搬到资江边古茶镇东坪。安化到处是山,种粮食的田地较少,“唯茶甲诸州县”。但是安化交通不便,至20世纪50年代还没通公路,1952年,前苏联茶叶专家来安化考察,都是坐船来的,那时没有公路,因为这个地方交通闭塞,没有什么物产,只产茶,建县后居民为了生存,只有种植茶叶。

一个传奇引子,湖南黑茶与山西商人

2008年9月7日,谌小丰去山西太原参加一个商品博览会,带着他自己生产的千两茶。他对博览会上的媒体记者说,想帮一个66岁的安化女人寻找亲人,她的父亲叫闫寿亨,1949年以前被山西祁县渠家的亲戚派到安化采办黑茶,闫本人也是祁县人,在安化当地有一个情人,他们有一个女儿——其实这个女儿并非亲生,只是养女,但被外界认为是他们的私生女,包括山西老家的人也是这么认为的。那个“私生女”,就是现在欲寻找亲人的闫爱娇。1946年,闫寿亨的儿子闫彰10岁时,来安化找过父亲,并在安化二中读过三年书,后来他的父亲在1949年去世了。父亲身患绝症,需要手术治疗,住在湘雅医院,当时内战,为闫寿亨做手术的美国医生想回国,闫就出更多钱把医生留下来,但做完手术后,闫还是死了。

闫寿亨是来安化采办黑茶的。谌小丰是安化县东平镇酉州村晋丰厚茶行的老板,也是这个有着146年历史的茶行的第六代传人。当时在安化县境内,从资江上溯大约100公里范围内的江边,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茶市集镇,酉州是县城旁边的一个茶市集镇,包括现在的县城东坪也是茶市集镇。

安化黑茶以量大为贵,也有“一斤八十枚”的渠江薄片,今已重出“江湖”

茶在唐朝前,只有少数人喝,关于喝茶也没有见诸文字记载。唐朝,(公元780年左右),陆羽写了《茶经》,可见那时汉民族已普遍饮茶。茶叶传入少数民族的最早记载应是在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时(641年)。从唐朝开始,朝廷就开始将茶叶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品送给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上层阶级,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平时吃羊肉很多,高原寒冷,少吃蔬菜,经常吃奶酪,喝茶之后解油腻,女子也不胖。

朝廷由此实行以茶治边、以茶换马的政策,你如果和我打仗,我就不向你供给茶叶了,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并且朝廷利用了少数民族对茶叶的依赖,在和平时期,用汉族的茶——从各个地区(包括安化)收购茶叶,换少数民族的马,这就叫茶马交易,这种茶马交易从唐朝开始,宋朝也有,但是最终将它定为国策,是明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制定了茶马交易法律。

前面已说过,安化产茶特别多,不仅仅是适合产茶,而且量还特别多,到处是茶,遍山是茶。一般人们理解好茶都是一点点,但是安化的茶漫山遍野,唐大中10年(856)杨烨所著《膳夫经》就记载,安化有一种叫渠江薄片的茶,“以多为贵”,就是以量大为贵,它产出特别多,这是安化茶的一个特色。

渠江薄片应该算是安化黑茶最早的形态。五代毛文锡《茶谱》(935年)有进一步的记载,“潭邵之间有渠江”,这个渠江以前有很多人以为是四川的渠江,后来有人考证,它发源于新化,流经溆浦,从安化汇入资江,是一条全长只有98公里的名不见经传的小河。为什么说这个渠江就是安化的渠江呢?“潭邵之间有渠江”,安化和新化都是宋朝建县的,而在五代时,它们还没建县,新化建县后属于邵州,也就是邵阳,安化建县后属于潭州,也就是长沙,潭邵之间就是指安化和新化交界的地方,那么无疑这个渠江就是指这个小渠江了。

《茶谱》说渠江薄片,“其色如铁,烹之无渣”,今天的黑茶还是这样,安化就是产这么一种茶。《茶谱》还把渠江薄片的大小、形状写得非常清楚,“一斤八十枚”。后来渠江薄片失传了,湖南省炉观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曾启明根据历史记载重新发掘、恢复了这种茶。

安化八大茶镇:安化、酉州、黄沙坪、唐家观、江南、边江、小淹、苞芷园。

安化晋丰厚茶行仓库里找到的黑茶老包装,上面曾经还有一块金片。朱辉峰摄

2010年12月19日,安化黄沙坪古茶市,老人在老屋里清理茶叶。朱辉峰摄

考证

1585-1595,至少经过10年私茶私贩,湖南黑茶的远销才被官方认可

自茶马交易以来,汉川一带的茶由政府控制,称为官茶。而安化黑茶在没有定为官茶之前,属于私茶,不能随意边销。

《明史·食货志》记载:“神宗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商人率越境私贩私茶。”量多价廉,又因四川乌茶是蒸青(水煮)茶,黑茶是杀青(锅炒)茶,相比之下,黑茶除掉了青叶气,滋味醇和,有松烟香,更合西北各少数民族口味。西北那些领取官茶引票的茶商,都越境至湖南采购私贩,极大地冲击了川茶。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御史李楠以湖南黑茶销西北妨碍茶法马政为由,请求朝廷禁运。另一御史徐侨也上奏称:“汉川茶少而值高,湖南茶多而值下,湖茶之行(销),无妨汉中。汉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于酥酪为宜。”认为湖茶对西北游牧民族有利,不宜禁止。这一年,当局颁布《黑茶章程》,自此安化黑茶终于由朝廷正式定为官茶贮边易马。最初,仍以汉、川茶为主,湖南茶为辅。直至明末清初,西北地区的“边茶”十之八九皆由安化黑茶供应,四川边茶主要销康藏一带。

湖南黑茶兴起与四川乌茶有关:越境私贩的茶商和西藏的喇嘛都自己跑来湖南买茶

应该说,安化黑茶是在和四川黑茶的竞争中,借鉴、改进了四川黑茶的工艺,最后形成其独特的工艺。而至少在此之前六、七百年,当地曾经闻名一时、后来失传的“渠江薄片”,是一种早期的黑茶,是安化黑茶的雏形。但安化黑茶的兴起却与四川乌茶有关。

茶马交易发展到明代,朱元璋制定了茶马政策之后,非常明确地要求以茶换马,征服少数民族,这种政策上升到国家层面,就会要各个地方来执行。朱元璋命令四川天全六蕃制乌茶,少数民族喝茶和汉族不一样,生活的环境海拔高,气候寒冷,光吃肉,没有蔬菜吃,喝茶口味重,朝廷给他们制的茶叫乌茶,经过蒸制而成,是一种后发酵的黑茶。

明朝为了控制边疆的少数民族,向少数民族地区输送茶叶,西藏的喇嘛每年来京城朝拜,皇帝就会给他们赏赐很多东西,其中包括茶叶。这些茶由官方控制销售,官方发引票,茶商必须从官方这里领引票,也相当于现在开店,必须到税务局买发票,纳税,才能采办茶叶,卖给朝廷,由朝廷发给喇嘛,这就像现在的盐,由国家统购统销,是一种特殊商品。

当时的茶叶分官茶和商茶,在整个茶马交易时期,销售给西北少数民族的茶叶都由官方控制,定为官茶。朝廷把四川、汉中定为官茶的产地,茶商每年都要从朝廷领取引票,收茶卖给朝廷,用来赏赐喇嘛或交换马匹,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状况都是稳定的,当时最高峰时有几万引,要领几万个引票,说明当时茶卖得非常多。但逐渐崛起的安化黑茶逐渐让这种情况发生变化。越境私贩的茶商越过川、汉到湖广来收茶,包括西藏的喇嘛也自己跑到湖南(可能不是安化,可能是长沙)这边来买茶。这个矛盾直到明万历23年(公元1595年),随着安化黑茶也被定为官茶后才解决。

山西茶商与湖南茶行:晋商不置产,而本地实力茶行可招多个山西商号入驻

安化黑茶最早的产地在苞芷园,位于县域东部,一条叫夫溪的小河汇入资江的地方,那时四川黑茶作为明朝的官茶,用来交换西北少数民族的马匹,在西北地区已经很有名。四川黑茶是用蒸制的方法做茶,但是苞芷园借鉴、改进了四川黑茶的制作工艺,变成了炒制,这样就炒出了一种独特的香味,这是四川黑茶没有的,就赢得了市场。安化黑茶为什么受少数民族欢迎?首先是安化的茶原料好,第二是改进了制茶方法,还有一个就是安化产茶多,能够满足少数民族茶需求。

安化黑茶被定为官茶后,最早来收购茶叶的是晋商。从苞芷园开始,一直往资江上溯,逐渐地扩展到小淹、边江、唐家观,唐家观是一个五代时就兴起的千年古镇,不止卖茶,但是后来也卖茶,唐家观对面是雅雀坪,再往上是黄沙坪、乔口、酉州、东坪,它们都是非常有名的茶市集镇。资江沿岸,从苞芷园开始,下起夫溪、上至渠江,大约100公里范围内的地方,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茶市,都是因茶而兴,成为茶商从事黑茶贸易的据点。这些集镇有的在资江南岸,有的在北岸,相互倚靠,呈点状分布,比如唐家观在资江北岸,但雅雀坪就在唐家观的对面,黄沙坪在资江南岸,而乔口是山西商人最早设庄收茶的地方,和黄沙坪同在南岸,只有一溪之隔,它们对岸就是酉州,再往上游不到一公里就到了东坪。这么多的茶市都是收购加工黑茶,茶市里茶行林立,最盛时达300余家,有5万多茶工。

那么茶行和外来茶商是什么关系?谌小丰介绍说,两者是宾主关系。比如山西商人过来收茶,住在当地旅店,茶行行主就登门拜访,说动对方来茶行入驻。晋商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在外置产业,只积累资本,回乡购置家产,所以他们并不在外面修茶行,当然他们可能会出钱和当地人合搞一些茶行,但不会为主。这其实是一种很聪明的做法,照顾了中国各地的地方主义,因为如果你要自己修的话,当地人容易捣乱。所以一般是当地人出地方,提供服务,出租给茶商,茶商把商号挂在茶行,茶行租金客观,一个中等茶行为800~1000银元,有的高达3500银元。因此通常不是茶商找上门来,而是安化当地茶行老板主动去旅馆盛情相邀,这是最早的招商引资。商号入驻茶行时,主方会非常客气,通常会大办宴席,像过喜事一样迎客。茶行的人员中,收购毛茶原料的评价员等骨干力量通常由茶商的亲信出任,而司秤及制茶的包头一般由行主推荐。

晋丰厚是山西榆次县商人常万达的商号,差人来安化酉州采办黑茶后,在谌小丰祖上的茶行开了一个分号。谌氏家族在酉州势力非常大,开了四个茶行,招了五个商号入驻,分别是晋丰厚、宝聚兴、诚记、兴隆茂、美记,晋丰厚是谌小丰祖上招的商号,而闫寿亨是诚记的掌柜。在山西媒体的帮助下,闫寿亨儿子闫彰的外甥韩先生看了报道,联系了舅舅闫彰,闫是山西某大学的退休教授,住在江苏徐州。韩打电话给闫彰,说我看到报纸说有个人找闫寿亨,闫寿亨不是你爸爸吗?闫彰就从徐州赶过来,和谌小丰见面,他们两个一见如故,闫彰还能够记得诚记茶行的院子是什么样子,包括茶行的生活,这些事情,他这么一讲,谌小丰也觉得家里的老茶行建筑和山西这边有点像,晋丰厚是谌家和晋商一起投资创办的,因为两家关系融洽,对方也投了点资金进来修房子。谌小丰和闫彰非常夸张,他们住在宾馆里面聊天,聊了20多天。一个63岁的人,和一个73岁的人,在宾馆住在一起,聊天聊了20多天,你说有多少聊的?

寻踪

失落的老茶镇

资水边数不清的古镇,都与茶纠缠不清,所谓“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现在,资水边的很多地方仍可见到昔日留下来的一栋栋老茶行建筑。

距新化县城不远的上梅镇“大码头”,留存着完好的一段古街,只是这条古城路,曾经老茶行、商号密布,如今挂满了“城市低保户”的牌子。八大茶镇的这种热闹,最早是晋商带来,此后才有陕甘商人,为“西帮”。“南帮”赣粤商人以及本帮,是后来的事。最早的茶行在苞芷园,第一个千两茶制出的边江,有109家茶行的江南,建于北宋公元923年的唐家观……每个小镇,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江南曾是安化黑茶最大的集散地,位于资江边,有14个装卸茶叶的大码头,一度满街是茶,茶行林立,最盛时有30多家茶行、四五十家茶号。江南镇最老的茶行由王德和、王佐良两兄弟创办,那是乾隆年间,1780年左右,江南的很多茶行都以“德和”开头,比如临江而建的“德和沅”,老建筑仍留在那,临江有石阶,过去用来装卸茶叶上下船。1949年后,茶叶购销收归国有,茶行消失,这些历经了半个多世纪风霜的老茶行,有的尚有人居住,有的人已搬走,建筑在腐烂。它们如今是幼儿园,是九中,是商店。

同样盛极一时的古茶市黄沙坪,最高峰时茶行达52家,黑茶曾经一直兴盛,红茶一度红火,如今辉煌不再,褪色的老茶行建筑,依稀可见昔日老茶镇辉煌的背影。近年安化黑茶重新崛起,县政府在黄沙坪重新设立茶市,但斗转星移、时过境迁,这里已不当道,来人很少,名存实亡,只有一些大茶厂的门面。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知识相关文章,《黑茶历史:湖南黑茶悠久的产茶史》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知识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知识方面知识请访问湖南黑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