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普洱茶第一人”邓时海:听邓老说普洱品老茶

每次去武夷山,我总能在这个美丽的地方留下可以回味很久的记忆,比如进桐木享受绿色,比如在天心寺静心喝茶。这次在武夷山的三天时间里,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在聆听了邓时海对普洱茶的困境的见解之后,能有幸和邓时海一起喝茶。他随身带着一个休闲旅行包,里头装着好些私人藏茶。鉴于我们不是常喝普洱的人,邓时海选择了三款从年份到储存,再到口感都有明显差别的普洱茶,自己亲自泡给我们品尝,并仔细地教会我们如何去体会每款茶的特色。温壶邓时海泡茶前都会先把即将烧开的水壶盖揭开,把盛着干茶的紫砂壶放到壶口上温壶,他介绍说茶叶是很具吸附能力的,老茶在经过长年的存放之后,难免都会吸附一些杂味,温壶可以把老茶表面的杂味去除,达到更好的品饮效果。闻香邓时海喝茶时习惯性地先闻茶香,而且每次都间隔着闻三遍以上,才入口。他告诉我们,品老茶首先就是要学会闻它的香气,闻老茶的香气要间隔着闻三遍以上,每次间隔几秒钟,这样你才能慢慢体会到老茶最真实的香气。品鉴茶品一:大理南涧茶业公司“土林”牌凤凰沱茶第一泡:茶汤色彩非常浓重,近似酱油的颜色,口感方面仓味较重。若干泡后:茶汤色彩转淡,口感上仓味依旧存在,水略感绵绸却是呆滞的。邓老点评:此款2001年的凤凰沱属于熟茶,曾入仓,当时售价100多元,来自无量山的偏苦底料。虽然在自然条件下已经存放了7年时间,但仓味还未完全退去。此茶的汤水已经略感厚度和绵绸感,但缺乏灵性。茶品二:红印铁饼第一泡:茶汤色浓艳,口感干净、清爽,无任何杂味,汤水滑顺,回甘明显若干泡后:茶汤色转淡,但依旧通透明艳,口感保持干爽,已经能感到明显的樟香邓老点评:此款红印铁饼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下关茶厂压制的,干仓存放,茶性已经由寒性转为温性,非常耐泡,纯净的口感和明显的樟香是这款茶最大的特色。茶品三:百年紧茶(散状)干茶色黄,散发着很干净的陈香,茶汤色泽如红酒般明艳通透,汤水入口即化,舌底鸣泉,唇齿留香。邓老点评:这款茶是当年的散茶和茶末压制而成的,所以茶底显得比较碎,而且底料的质量不是太好,所以不够耐泡,属于二级老茶,品质肯定在“福圆昌”、“同庆”、“车顺号”、“宋聘”之后。但在经历了百年时间的锤炼,这款茶能如此安好的保存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就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cy260.com小编推荐

邓时海教授主讲 | 瀹时光-普洱茶收藏品鉴会圆满落幕!


邓时海教授主讲|瀹时光-普洱茶收藏品鉴会圆满落幕!

邓时海

中国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台湾“中国普洱茶学会”创会会长

著名学者

1995年,邓时海出版了被公认为普洱茶圣经的巨著——《普洱茶》,被研究、销售普洱茶的人视为必读之书,带动了全中国、韩国、秦国的普洱茶市场。邓时海又出版有《普洱茶续》。

8月24日上午,由中国台湾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台湾“中国普洱茶学会”创会会长、著名学者邓时海教授主讲的瀹时光-普洱茶收藏品鉴会在华巨臣第7届西部茶博会现场圆满拉下帷幕!

本次茶会共设有12席,约150人参与了本次品鉴会。本次茶会的12位冲泡师是来自西安月行千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西安金领女子书院的专业茶艺师。

普洱茶从1995年开始复兴,到今天有二十余年。前二十年的繁荣,靠的是老茶带动。这几年要靠品质奠基,再往后十年是品牌决定市场。

普洱茶作为一个品牌价值逾60亿的大产业,在生产、仓储、销售、品饮文化各个领域都自成体系。

如今,我们喝普洱茶,讲究的是它的韵味,这是历史传承下来的,是众多普洱茶爱好者共同形成的审美情趣。那种醇厚,那种香气,那种回甘,构成了味觉、嗅觉系统的独特可回忆可追溯的记忆。

那么,如何辨别普洱茶的品质?如何辨别有收藏价值的普洱茶?什么样的普洱茶适合新喝?什么样的茶适合收藏呢?

邓时海教授

今天,邓时海教授特别准备了六款普洱茶,在品鉴的同时,邓时海教授也为现场的观众带来了讲解。

品鉴会上,邓时海教授首先从普洱茶的产区引入,为现场观众普及了普洱茶的基本信息。

邓时海教授指出“越陈越香”是普洱茶的核心价值。在当代的普洱茶中,普洱茶可以分为:普洱生茶、普洱熟茶以及普洱老茶。

普洱茶的品饮之道是:品老茶、喝熟茶、藏生茶。而普洱生茶中,又可分为生普及青普,生普当收藏,青普当新喝。

而关于“如何品鉴普洱茶”,邓时海老师也在现场为观众们做了详细地讲解。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品鉴会上的六款普洱茶为:2006鸿运熟茶、2019一般青普洱、2019福禄圆茶、2013福禄圆茶、90年代昌字生普、2006福禄圆茶。其中,福禄圆茶以及鸿运熟茶为邓时海教授监制。

最后,品鉴会在邓时海教授与现场观众们的互动中落下帷幕!

现场观众们纷纷表示意犹未尽,也感叹邓时海老师对普洱茶领域的专业,并表示受益良多!

至此,瀹时光-普洱茶收藏品鉴会圆满结束!本届茶博会仅剩明天1天,千万不要错过哦!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

深圳市华巨臣实业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

第7届中国西部茶产业博览会组委会

协办单位

西安月行千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西安金领女子书院的专业

茶器赞助

百年丹红紫砂

汤色清味清鲜有回甘...“西湖龙井茶第一人”这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春天,

每个人感受的春天味道也各不相同。

春天的味道

有春笋的脆嫩,有鳜鱼的肥美,有香椿的甜爽……

但这一切,

都抵不过春茶的鲜醇,

一杯入口,生机涌动,滋味万千。

拔山高峰溢富春

一锅春茶香杭城

说起大杭州的春天

怎么少得了她----

大杭州第一锅春茶

富阳拔山高峰茶

3月27日

2019富春山居·拔山开茶节开幕

大杭州第一锅春茶来啦!

拔山茶产区为什么被冠名为“大杭州第一锅春茶”?

拔山有杭州地区面积最大的万亩山地茶园,一直绵延到春建,以种植龙井茶系为主;茶园400米高峰云雾缭绕,距离梅家坞直线距离8公里左右,品质可与西湖龙井茶相媲美;而且平均开摘期要比西湖龙井早3到5天......

所以这里的富春山居原乡龙井“拔山高峰茶”也被称为“大杭州第一锅春茶“,经过“我们大杭州”的吆喝宣传,这几年逐渐声名远扬。

还有个真实的小故事

10多年前的首届西湖国际茶博览会,拔山茶和大杭州很多茶叶一起参加专家评审,因为得分高,第一轮得分还超过了西湖龙井。“尽管最后没有得第一,但这句话就成了广告语,从那以后每年都有一大部分茶叶都被西湖区茶商抢着收购。”79岁的茶农高锡根说。

这几年,大杭州第一锅春茶名头越来越响,不仅又一次登上央视大舞台,新华社、人民网、央广网、国际在线等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连续三年都为它打call。

都市快报

新华网

拔山高峰茶到底怎么样?

去年的开茶节上还举行了大杭州第一锅春茶全国茶友品鉴会!

茶叶大咖和专家们

如何评价“大杭州第一锅春茶”?

沈红

国家一级评茶师,堪称西湖龙井茶第一人,2010年4月获“新中国60周年茶事功勋人物”奖。

从1979年至今,她主持制作杭州市的历次龙井茶实物标准样,及浙江省地方标准《西湖龙井茶》作为每年龙井茶的收购、审批的标准。每年在西湖龙井茶产区进行指导和评审,为西湖龙井精品茶质量严格把关。

点评:

我在杭州茶厂待了25年,原来在计划经济的时候,富阳的茶都运到杭州去了,所以我对富阳的茶叶很了解也记忆深刻。

刚才泡的这杯茶,汤色清澈、味清鲜,有回甘。

为了全面打响拔山高峰茶的品牌,我有三点建议:首先,好品质的茶必须青锅机械化,手工回锅,不要全部机械化炒茶。其次,我希望拔山政府能将茶叶原料聚集起来,做自己的品牌,不要外流。最后,要适当提高价格,让茶农增收。好的茶叶卖两千三千没问题,一年两年三年照样会有回头客。

王建荣

王建荣老师与沈红老师一起交流曾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浙江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杭州西湖景区旅游商贸局局长等职。

点评:从茶旅融合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拔山需要把旅游这方面做得更好,从旅游的规律来规划茶旅融合,同时讲好故事,突出自我的属性和特色。最主要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用智慧化方式带动旅游,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春茶是绝大部分的收入来源,但是我们可以考虑从春夏秋冬的时间角度宣传茶园,不同的景观和活动吸引不同的人群,从而增强延展性和相关领域衔接的融合度。

陈列

问山茶友会会长,资深媒体人,浙江大学茶学系客座教授。

个人书籍“茶可以这样玩”“茶还可以这样玩”。

点评:

“拔山”在很多人眼中是一个风景优美,进茶叶的好地方,但是当地的民风,乡规等有温度的东西未能在茶叶中体现。村里可以邀请摄影师来记录拔山村“四时”的变化和村民生活的场景,为茶叶增加有趣的文化。

现在城里过年的年味越来越

马邓古茶山介绍和它的普洱茶口感特点


马邓古茶山介绍和它的普洱茶口感特点

镇沅是世界茶树起源地之一。境内九甲乡千家寨有一棵2700余年的世界古茶王列为金氏世界纪录。镇沅县者东乡马邓村位于哀牢山西坡,海拔苗助长1780米,马邓先民种茶历史悠久,史料记载已有800多年。现存载培型古茶树约有500多亩,均为乔木型古茶树,当地农民历来都在采摘利用马邓茶,历史上马邓茶是用马邓特有的古茶树品种原料加工晒青茶,是镇远的历史名茶,此茶质重顺滑,香型独特,带野生茶的甜香,上颚中后段清甜香,舌面后段现两颊甘韵明显。喉韵甘润绵长。自古以来的着较高的声誉,在1981年全省名优茶鉴评会上,获得云南省八大名茶之一的荣誉。

马邓普洱茶的特色:属乔木型大叶种茶,具有茶水翠绿、色美味香、耐泡、回味爽口,茶碱不腻茶杯等特点,是当地彝族人民招待客人的上等佳品。马邓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建立前被当做贡品,产量很少。新中国建立后,马邓茶得到了很好发展,现已有1000多亩。每年交售国家100多担,作为佳品运销国内外。1990年,泰国的诗琳通公主殿下在访问我国期间,在云南省政府宴会上喝了马邓茶之后,称赞不已,表示要带一些回国饮用,省府高兴地送她一些马邓茶,此事一时被传为佳话。现在,马邓茶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香港特区。

“马邓茶”是镇沅的传统历史名茶,历来都受到广大消费者的亲睐,有着较高的声誉。但由于历史以来,马邓村的茶叶种植面积少,加之品种老化产量较低,使得这一历史名牌“名存实亡”。

品饮普洱茶时 普洱茶的水路详解


品饮普洱茶时普洱茶的水路详解

水路是普洱茶品饮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水很杂”、“水路持绵长”、“水路细腻”、“水路浑然”,“水路宽广”、“水路饱足浑厚”、“水路柔顺”、“水路细是指茶水清甜,且单薄”、“水路好,应该是无燥干感,水在舌和喉之间润,生津回甘好。”等等,观点与理解不一,还有人认为是纯属广东俚语,“水路即指汤感,意为茶水的路数、路子,“细”相对于“粗”,粤语中尤指细腻、精巧,引申为评茶术语即指甜滑、厚润、不显粗涩也!”。

一、水路的标准表述应该是什么?

水路是一个民间品饮的通俗用语,没有官方的定义标准,但在一些评茶标准的审评术语中有提。对水路的表述一般用:细、细致、粗、较粗等用词。

二、普洱茶的水路跟厚、薄,回甘是否有关系呢?

普洱茶的厚、薄对水路有影响,但这些概念的表述是属于普洱茶品饮汤感方面的范畴,一般不用于表述水路的感觉,普洱茶的回甘跟水路没有直接关系,是属于回味方面的范畴,一般也不用于表述水路的感觉。

三、什么样为之水路粗,什么样为之水路细?

“水路”指的是咽下茶汤的过程对整个相关的通道造成的感觉,一般以粗细来区分,譬如用一匹绸缎和一匹粗麻拖曳过人的皮肤,前者为细,后者为粗。

四、相关混淆概念的区分与引用说明

1、“水很杂”的区分:杂是将其归类到"嗅觉"里的,通常令人感到"杂"的茶是因为气味,而气味杂的茶则通常水路会显得比较粗,所以大家习惯了说"粗杂",其实,若是再细分的话,"粗"归于水路,而"杂"则应归于嗅觉。

2、“水路特持长”:“持久”、“绵长”是属于回味方面的范畴,一般不用于形容水路的感觉。

3、“水路浑然”

4、“水路宽广”:“宽广”是属于协调方面的概念,一般不用于形容水路的感觉。

5、“水路饱足浑厚”:“饱足浑厚”一般指的是汤感厚度方面的概念,一般不用于表述水路的感觉,可以改成“茶水饱足浑厚”来形容茶汤的厚度。

水路是水性方面的概念,一般以粗、细来区分,与汤感是不同的两个范畴。

品饮普洱茶时喉头的感受


品饮普洱茶时喉头的感受

茶最原始的用途是作为药用,以后再用来解渴。解渴的首要条件,就是喉头得以滋润,立即解除紧箍的干涸。喉润一向最受品茗者的青睐。

资深的品茗高手,极重视喉润特色;茶商更以喉润特强为标榜,而抬高茶品售价。普洱茶的喉头感受应该能分为甘、润、燥三方面。

茶多半是先苦后甘,

勐海芽茶制成的"白针金莲",也是苦底茶汤,它们都能够表现出苦尽甘来的特色。"同庆老号"园茶陈期近百年,苦涩味全消失了,但饮后仍能有微微回甘的喉润,持续甚久,的确是好的普洱茶。早期的"红印"普洱园茶,采用较嫩茶菁制成,陈期已逾50年,有兰香,略有些苦底,多冲泡几开后苦味不再,其回甘则相继不断,效果特好,是普洱茶中之极品。

品饮到能使喉头润化的茶汤,人虽然没有口渴现象,却是越喝越想喝。这是因为润感使人有安稳、充实、舒顺的满足感。一般乔木老树的普洱茶,经过适当陈化后,都能达到"喉吻润、破孤闷"的润化效果。

有些陈年普洱茶品,在贮存过程中太过于密封,开封后马上冲泡,会有燥的情形。把它装在较宽大的紫砂容器中,回存一段时间后,燥感自然会消失。有人将霉变的普洱茶送进烤箱焙火,为的是要去除其霉味;有人在煮普洱茶之前,将茶叶放在茶罐内烤过,以求得香味。

但如果茶焙得过重,烤得太焦,也会造成燥感。一般夏季和秋季采摘得茶菁,多多少少会带有些燥感。茶叶一旦有了燥感,就不能评为好茶,品茗者对燥感是最难以接受的。因为燥的出现,一壶茶即使拥有最优美得特色,也会立即被统统否定掉。

邓增永:买茶六忌


邓增永:买茶六忌

中国茶叶的种类繁多,再加上数不清的牌子,满大街的商家,使得在目前中国买茶成为一件颇有挑战性的事情。简要列举日常买茶六忌,希望有助于大家买茶时避开一些常见的雷区。

一忌:产品生产相关信息不全甚至三无

国家对于茶叶产品包装上的信息标准,有相应的规范,要求标注产品名称、配料、产品标准代号、质量等级、生产日期、保质期、净含量、产地以及出品商和/或生产厂信息(名称、地址、电话、许可证信息)等。所以,当有人拿着产品包装相关信息不全甚至三无的产品向你兜售时,你就得小心了。

当你遇到一些包装“三无”的产品,但名头又好像非常响亮时,就尤其要小心了。前不久,还有朋友给我几包“三无”的金骏眉,说是别人送给领导的,让我试一试。冲泡之前我大体感觉是,估计又要当一回小白兔了。冲泡后感的觉,其实就只能说是一款平淡无奇的普通红茶而已。这种茶,如果自己买,也就免了。即使要买,也是建议找到正宗靠谱的企业去购买。

当然,也可能你有些种茶做茶的朋友,直接以简易甚至是牛皮纸包装给你赠送一些自己出产的茶叶,那是另当别论。

二忌:盲目追求年份,唯老是从

2005-2007年间的普洱热潮,不仅仅带动了普洱老茶的市场,而且带动了国人对于各种各样老茶的兴趣。中国是绿茶大国,而绿茶则是讲究新鲜。但在老茶的兴趣被点燃后,有些人却又唯老是从,盲目追求年份。不时会遇到有人说,“本人是非三十年以上的老茶不喝的”。与之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好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家万店老茶开”,五六十年的老茶恨不得随处可见,甚至“百年老茶”也不稀奇。

我们不否定当今世上还存在一些四五十年甚至一百年的“老茶”,但当时的产量又有多少?能留存至今又能有多少?更何况,在那个认为茶叶必须在两三年保质期内喝掉的年代,又有多少能留存至今?

我们不妨再退一步,即便是来路清楚的年份茶,也不必唯年份轮,而是要以其最终呈现的综合品质作为价值评价标准,而不要迷信年份。因为,年份茶的基础品质、储存地点与储存环境及其温度与湿度等,都会对后续年份的品质变化产生影响,从而最终影响年份茶的品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面红色字体)查阅本人之前的文章,《喝普洱茶,别迷信年份》。

大家知道,现在2000年之前的年份茶的价格都已经相当可观,更久远的年份茶的价格,早就不菲。如果盲目追求年份,则很可能正好一脚踏进了一些无良商家的坑。诸如1940年代红印、标有“文革砖”字样的“文革砖”则可算是“经典假老茶”了。

笔者最近搜索了一些拍卖网站,发现许多拍卖的“老茶”存疑,有些甚至是一眼假,许多知名拍卖公司也是沦陷。顺手搜索了一下某宝,发现各种形形色色的可疑“老茶”,堪称触目惊心。

所以,请大家还是当心了——即便是当你遇到一些穿着布鞋与长袍马褂貌似仙风道骨但给你兜售一些来路不明的“陈年老茶”的人,也别无忌。

三忌:唯低价是从,捡漏心态过重

消费者买茶,希望质优价廉,这大概是一种普遍的消费期待。但也有些朋友买茶,总是希望价格越低越好。但如果当你看到诸如十几块钱一斤的安溪铁观音、两百块钱一斤的“正岩”武夷岩茶、三五百块钱的二十年357克老普洱茶饼,那还是请当心咯!

常言道,一分价钱一分货,优良的品质,自然会对应一定的成本。

四忌:唯高价是从,土豪心态爆棚

与前一点相比,这是另外一个极端。大部分情况下,价格可以作为品质的指示器,但极端情况除外。极端低价的时候,品质风险可能会陡然增大;极端高价的时候,性价比可能会陡然降低。我们不否认市场中有些茶叶产品,原料稀有、制作精良、品质一流,相应的制作成本也远较一般产品高,对应的售价也会相对高一些。但即便是此类近乎艺术品级的产品,其售价也有一个大体的区间与范畴,而不是一味的任由商家漫天要价。

当然,如果你说,“我有钱,我任性”,那就当我没说。

五忌:只认包装,只重面子不重里子

包装是产品整体的一部分,好的产品包装,不仅可以对内含的核心产品起到保护作用,而且可以作为艺术化的装饰,提高整体产品价值。

但茶叶产品在过去多年的礼品思路主导下,出现了不少过度包装的情况。金银铜铁锡以及红木甚至楠木等各种包装材质,必要的或不必要的,经常一股脑儿上。有些茶商追求把产品做得“包装大大的,茶叶少少的”,迎合的正是有些消费者只认包装的心态。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两千多年前,韩非子所描述的“买椟还珠”的故事,我们还是不要或者尽可能少让它上演吧。

六忌:迷信大师

诚然,茶行业中有一批几十年如一日专心做茶的人,技艺纯熟心端意正,这些制茶专家与技师,成为了某一茶类或某一区域甚至全国性的知名行家,为推动茶叶生产加工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品质保障的重要标志,也树立起了其个人品牌,值得敬重和学习。

但不可否认的是,行业里也有些甚至不怎么会制茶但很善于钻营和沽名钓誉的“假大师”,也有一些是各种各级组织廉价授予的“大师”,甚至干脆就是自封或自吹的“大师”,从而导致“大师”泛滥,而未必值得足够采信。茶行业里数不过来的“宗师”、“泰斗”以及“……之父”、“……之母”,甚至是造假材料弄一个“国家级”传承人,早已不是新闻。

而更为重要的是,产品质量的长期稳定保障,真正的行家与大师可以起到重要作用,但远远不是全部。产品质量管控,是一项系统工程,从茶园管理,到鲜叶采摘,到毛茶制作、到茶叶精制,到研发拼配,到包装设计与制作采购,到成品包装,最后通过物流与渠道到消费者手中,需要合格的生产硬件基础以及团队与管控体系的支持。

所以,真正的大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其实是大师背后的生产硬件基础,以品控团队与体系。如果只认大师,或者迷信大师,也是有可能被带到沟里。

邓增永博士谈品饮、快消与终端


邓增永博士谈品饮、快消与终端

品饮、快消与终端

品饮

茶叶从基本的产品属性层面看,是一种饮品,是一种天然、健康的饮品。普洱茶作为茶叶的一种,在根本上脱离不开这一点。反观普洱茶市场的发展过程我们不难看到,即便在“收藏”观念喧嚣至上的前几年,很多消费者还是因为品饮普洱茶之后基于自己切身体会到普洱茶的好处而开始认可普洱茶并经营或者收藏一部分普洱茶;即便在2007年上半年普洱茶市场出现调整而业内悲观情绪弥漫之时,普洱茶的品饮市场还是在日益扩大的。这是为什么?无非是普洱茶自身特点所决定的。虽然我们不认同前些年有些人将普洱茶视为百茶之王的说法,但普洱茶本身还是一种颇具特点的茶——无论是从原料还是加工工艺方面看。

那么,作为普洱茶生产企业和渠道商家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以平和心态将普洱茶的真实信息和特点呈现给广大消费者,同时将决定权交给消费者。当消费者自己切实感受到普洱茶的好处时,他自然会选择普洱茶。拿我一个朋友的例子来说,前几天那位朋友给我打电话说,要来买几片茶。见面时简单的几分钟交谈我了解到,他之前并不了解和喝普洱茶,上次聚会时我给他简单介绍过普洱茶并送了一片茶饼,当时他也没有立刻开始喝而是搁在了家里,只是有一天闲着没事时撬开了那片茶饼才开始尝试着喝。这位朋友之前一直身体有点小恙,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喝着一种从老家寄来的口感苦苦的草药。没想到,开始喝普洱茶之后,小恙不再,身清体爽了。朋友告诉我说,看来普洱茶还是不错,将我这十多年的小毛病给消除了,至少我不要再喝那苦苦的草药了。我说这个例子绝对不是要说茶是药,而是说消费者在感受到茶的好处后自然会作出自己的选择。

品饮可以有多种类型。从关注健康和关注口感的角度看,有纯粹基于健康角度考虑的品饮,这时候甚至口感并不是放在第一位;有发烧友级的品饮,对泡茶之水与泡茶器具精挑细选,重视过程细节以追求极致视觉与感官享受;有兼顾健康和口感型的品饮,按照常规泡茶规范中规中矩的冲泡。从所品饮茶类的年份看,有品饮当年茶的,有品饮三五年茶的,也有非二十年以上陈茶不喝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收藏,则最终是为那些将来希望品饮不同年份茶品的消费者服务的。如果没有了足够广大的品饮人群为基础,收藏就失去了意义——尤其是对于投资型收藏而言。

所以,对于现阶段普洱茶市场发展而言,品饮是第一位的,收藏的价值有赖于品饮人群的扩大来得以体现。

快消

因为开始关注品饮市场,所以出现了“快消”一说。同时,有些同行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有益尝试。但目前普洱茶的主要产品形态是快消品形态吗?

快消是快速消费品的简称,是一个与“耐用消费品”相对而言的概念。顾名思义,快速消费品就是通常被很快消费掉的商品,比如方便面、矿泉水、果汁、口香糖、可乐、香烟和日化用品等。这些产品通常都有一些共同特征:第一、大都是生活日用品;第二、都是标准化产品;第三、每个销售单元的销售单价都不高。消费者在购买这些产品时,通常都无需太多琢磨,很快就可以做出购买决定;希望能很方便的买到;通常都是冲动型或感性的购买;基本都是依赖大规模市场来获利。

从以上几方面看,普洱茶乃至绝大部分茶叶目前主要还是属于慢饮,消费者在购买茶叶产品时,因为茶叶相关知识的缺乏,因为茶叶品牌的弱小和导致购买时信心不足,因为茶叶的基本销售单元价格偏高,所以通常很难迅速做出决定。从这一点看,茶叶产品目前除少数形态如袋泡茶外,基本还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快速消费品。

不过,茶叶目前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快消品并不重要。重要之处在于,在茶叶行业,有那么一些国外公司将茶叶做成了快速消费品,以一两毛钱一泡二三十块钱一包的产品积少成多销售,做成了世界销量第一。标准化产品、便利性购买和规模化运作这三点,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如何让普洱茶更深入地融入大众生活从而造就更广阔的市场?如何让消费者购买普洱茶时更放心而不需要瞻前顾后?如何让消费者购买普洱茶时更便利而不必非要去茶叶批发市场或者是茶叶专卖店?这些方面思考才是争论“快消”这一话题的真正意义所在。如果抛开普洱茶目前的产品形态和消费特点去盲目照搬快消品的营销模式,未必妥当。

终端

所谓终端,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消费者可以买到东西的地方。目前茶叶行业的主要终端是茶叶专卖店、逐渐丧失批发功能从而日益强调零售的茶叶批发市场和商超的茶叶货架。很明显,目前茶叶行业终端对于消费者而言,购买的便利性并不高。

实际上,如果从终端的基本含义展开去思考,那么除了前边所提到的三类外,更多的地方就将走入我们考虑的范畴:第一、茶馆。虽然目前茶馆主要是卖地方,但是否存在通过共同的努力将茶的元素进一步强化的可能呢?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第二、餐馆。前些年餐馆基本以提供免费茶为主,但餐馆出于成本考虑基本只提供档次较低的茶叶。但为什么不可以将餐馆做成一个能喝到好茶的去处?就餐者可以花动辄数百上千的钱消费酒水饮料,为什么不能考虑健康之饮——茶呢?第三、名烟名酒店。每个城市都不乏这种店面,这些店面的销售额有不少是来自礼品消费。而目前中国茶叶有不少是作为礼品在销售的,从这一点看,茶叶的销售应该与这一渠道存在足够的契合点。第四、星级宾馆。星级宾馆通常都有大堂吧,通常都有商品部,这些地方既可能是品饮的地方,也可能是礼品销售的场所。第五、旅游景点。笔者认为,以上类型——当然并不限于这几种——都属于建设终端时可供考虑之处。进行终端建设需要把握的两个基本点是:第一、有助于让消费者更方便地购买或者消费普洱茶;第二、能成为一种盈利模式。

虽然未必很容易就能将货摆上终端,或者将货摆上之后很容易就能有很好的销售,但摆上货是第一步,相关的专业培训和支持是第二步。茶馆和餐馆等场所实际上是推广茶叶的非常重要的阵地,因为这些地方可以直接让消费者体验到茶叶的口感,但现在这些渠道基本没能得到重视。比如现在去饭店吃饭当你点一份茶时,通常的情况是服务员将一把茶放在茶壶里一直泡,那么结果就是无论你点什么价位的茶你都很难喝到好的茶汤。这时,作为消费者而言,通常会认为是茶不好,反过来在以后来就餐时干脆就直接上酒或者其它饮料了。但如果茶叶厂家或商家能对饭店服务员进行泡茶技巧的专业培训,从而让消费者喝到口感上佳的茶汤,茶叶的消费需求就完全可能得到较大提升。消费者未必一定关注茶,但他们肯定关注健康。

在将以上类型的渠道纳入终端构建的范畴时,一个基本原则是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也即,对于经销商而言,未必是非要自己去买下一个店面才叫做是建设终端,未必非要做一个茶叶专卖店才叫做是建设终端,为消费者购买产品提供方便才是根本原则。此时,充分利用其它商家的资源并互利共赢就不失为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同时,经销商也不能坐等厂家投入,而应同样与厂家形成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否则就会在被动等待中错失良机甚至被市场淘汰出局。

建设终端时,重要的不是考虑我们在哪里,而是消费者在哪里?短缺经济时或许你可以等客上门爱来不来而仍然过得挺好,但目前情势下如果还是这种思路那将无异于等死。

主动找客户,而不是等客户找你。到消费者需要的地方去!

如果将“品饮、快消和终端”这三个词放在一起来思量当前普洱茶市场,那么我想归结为这样一句话:着眼品饮市场,借鉴快消思路,构建终端渠道,便利大众消费。

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


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

勐海,傣语为“勇敢者居住的地方”,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素有“世界茶王之乡”、“普洱茶圣地”的美誉,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之一,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和滇缅通关的重要驿站。

由于勐海有适合高品质茶叶生存的良好生态环境,种茶、制茶、饮茶和茶叶贸易的历史悠久,古茶树资源丰富、优质品种多,它与世界民族的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宗教图腾相依相伴,源远流长。县内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种茶、制茶、饮茶的民族——布朗族;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种茶的布朗山寨——布朗山布朗族乡班章村委会老曼峨村;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树龄达1800多年的巴达野生茶树王;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树龄900多年的南糯山栽培型古茶树王;有世界上最早成立和最专业的普洱茶研究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勐海茶厂普洱茶加工工程研究室、勐海茶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就坐落于县内;有世界上最大的4.6万亩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园;有世界上最大的连片百年以上的1.3万多亩的贺开古茶园;有世界上最大的茶树基因保存圃­——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圃;有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普洱茶厂——勐海茶厂。县内以老班章茶为代表的普洱茶,受到了国内外茶专家和普洱茶发烧友的青睐,而驰名中外勐海茶厂“大益茶制作技艺”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益牌”商标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确立了“大益”在国际普洱茶界的王牌地位。

勐海拥有适合高品质茶叶生存的良好生态环境。勐海县属亚热带高原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8.7℃,年平均相对湿度78%,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多雾日,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的特点,为喜散光的茶树等耐阴作物提供了优越的气候生态环境,造就了优良的茶叶品质。

“高山云雾出名茶”。雾多是勐海的特点,年平均雾日107-160天。浓雾的滋润,使普洱茶的原料大叶茶得以枝繁叶茂,茶味独特、富含多种营养素。勐海县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丰富,土质肥沃,极宜茶树生长,茶叶原料兼备良好的生态环保、品质醇厚、营养富集诸多特色。

勐海是茶树良种的种质基因库。遍植于各生态系统中的茶树,通过自然杂交、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形成许多具有独特的植物学特征的地方品种,既可从中选出良种推广,又可作进一步选育良种的种质资源。这一优势,为全国其他茶区所望尘莫及。经审定,勐海大叶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3个品种为国家级茶树良种;长叶白毫、云选9号等11个品种为省级茶树良种。

勐海县,旧称佛海,它千年的历史成就了丰富的茶文化底蕴。县内世居的傣族、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共同开创了勐海悠久的种茶、制茶、饮茶、贸茶历史。它与世界民族的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宗教图腾相依相伴,源远流长。

茶学界、史学界公认,汉书中称其为“濮人、扑子蛮、浦蛮”的布朗族是云南种茶的祖先。他们集中居住在勐海,有着悠久的种茶、制茶、贸茶和用茶的历史,并保存着竹筒蜂蜜茶、酸茶、腌茶、青竹茶、土锅茶等独具特色的饮茶习俗。

晚清至民国时期,为开发边地茶树资源,发展茶叶贸易,一些手工业制茶商云集佛海,鼎盛时期全县23个茶庄年产紧压茶外销达到4万担。1938年,云南个旧人白孟愚创办南糯山制茶厂,开创了佛海茶区办茶厂和用机器加工茶叶的先河。1940年,茶叶专家范和钧建成佛海茶厂,这是勐海茶厂的前身,是云南较早的规模化机器制茶企业。据解放初勐海茶叶调查组的相关资料显示,尽管自1943年之后勐海茶业落入低潮,但到1950年,勐海县各乡(镇)、各村寨都还或多或少地拥有茶园,总面积达8万亩,仍位居云南各产茶县之首。1951年,云南省农科院在勐海县南糯山茶叶实验场的基础上建立了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开展茶树种质理论研究,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推行“土肥、修剪、采摘、养蓬”关键技术和“密植、速成、高产、稳产”栽培法,实现了云南大叶茶由“乔木”向“矮树”的革命性跃进,为滇南茶区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勐海县政府于1958年成立“茶叶办公室”,是云南省设立时间最早的茶叶技术推广机构,至今仍然在全县茶叶种植、低改和技术推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勐海县历届县委、县政府肩负兴边富民的历史责任,始终大力培育发展茶叶这一传统骨干产业。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重视勐海茶厂生产,推行制茶技术革新和生产机具改革,研发各种名优茶品,垦复并改造老茶园,开发新茶园,推广改制红茶,增加茶叶出口量,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建立茶叶种植管理技术辅导、鲜叶收购、毛茶初制和精制加工网络体系,为茶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质文化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关系的调整和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了全县茶产业的加快发展。1989年,勐海茶厂注册“大益”茶叶商标,后来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茶叶品牌。1991年,勐海茶厂建成巴达、布朗山两个万亩茶园基地。1992年,勐海茶厂率先在同行业中制定了普洱茶产品标准并发展为行业标准。同年,勐海茶厂“八五技术改造项目”完成,年生产制茶能力达到7500吨,成为能生产绿茶、红茶、普洱茶、紧压茶、保健茶等系列112个花色品种的省内大茶厂。自80年代以来,勐海茶厂生产的60多个产品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2004年,勐海茶厂由云南省博闻投资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成民营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勐海茶厂是已有七十多年历史的普洱茶知名企业。先后有“勐海之星”、“0562”、“宫廷普洱”、“高山韵象”、“国韵60”、“红韵圆茶”等34个产品在国家、省、市及各类茶博会上获奖,“大益”品牌先后被评为“云南省著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云南名牌产品”。“大益茶制作技艺”于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大益集团勐海茶厂(注册商标“大益牌”)获得国家商务部正式认定,上榜第二批“中华老字号”。勐海茶厂先后65次还被国家、省、州、县及相关行业协会授予“示范单位”、“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改制后的勐海茶厂充满生机与活力、产品产量、质量、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对全县茶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目前,云南大益茶业集团已是当前中国首屈一指的现代化大型茶业集团,生产的“大益”牌普洱茶饮誉海内外,2010年生产成品茶已达6036吨,实现产值5.6亿元。

勐海县委、县政府确立了把勐海建成全国最大、最优、最安全的普洱茶生产加工基地县的目标,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扶优扶强普洱茶龙头企业,扶持优质茶叶原料建设,打造普洱茶品牌,全力提升茶叶产业。目前,已形成了“大益”、陈升茶业有限公司、勐海七彩云南等为龙头的普洱茶精加工企业群,成功打造出了大益、八角亭、七彩云南、庆沣祥、陈升号、兴海、福海、朗河等普洱茶著名品牌,蜚声海内外。

勐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多雾日、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的气候和地理等自然条件蕴育出的普洱茶,以其独特的“勐海味”倍受世人推崇,风靡海内外茶叶市场,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2010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已达35.9万亩,干毛茶产量12200吨,目前,全县在工商注册的茶叶精制茶企业达118户,获“QS”认证的精制茶企业有105户,初制所(厂)523个(其中初制达标100家),精制茶产量21587吨,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11.54亿元,实现工业销售产值(现价)7.84亿元,实现茶产业税收10466.6万元。茶业跃居为全县第一大产业,勐海成为我国普洱茶生产第一大县。

勐海发展普洱茶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历史、生态、科技、民族茶文化等5大优势,既是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又是极具开发利用资源的旅游资源。

跨入新世纪,随着普洱茶的再度复兴,勐海县委、县政府将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按照“农业强县、工业富县,科技兴县,依法治县”的发展战略,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相结合,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推进市场化进程,提高产业化水平,科学统领全县茶农、茶企、茶商,以提高茶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促进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勐海建成全国最大、最优、最安全的普洱茶第一县。

茶城勐海:打造普洱茶第一县


茶城勐海:打造普洱茶第一县

在这里的县城和乡村,记者发现,随处可见茶农、茶树、茶山、茶厂、茶店,这里是一座真正的茶城--勐海。勐海县出产的普洱茶品质优良,口感上乘,远销海内外。近年来,勐海县提出,把勐海打造成“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全国最大、最优、最安全的普洱茶生产加工基地。

先天条件优越普洱茶规模、产值居全国前列

勐海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生态系统良好,具有得天独厚发展茶叶生产的天然优势,是茶树良种的种质基因库,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和普洱茶的故乡,素有“世界茶王之乡”、“普洱茶圣地”之称。境内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树龄达1700多年的巴达野生茶树群落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树龄800多年的栽培型古茶树王,拥有国家级优良品种大叶茶14个。勐海有4.6万亩百年以上的古茶园,全县茶叶种植面积35.9万亩,有机生态无公害茶园22.92万亩,茶园面积位于全国县级第一。近年来,勐海县茶叶产量增长势头良好。2009年,全县精制普洱茶总产量达到14398吨,实现茶业总产值10多亿元。2010年,产量突破2万吨,平均每公斤单价超过60元,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11.54亿元,工业销售产值(现价)7.84亿元,实现税收1.04亿元,茶产业跃居为全县第一大产业,成为中国普洱茶生产大县。

目前,勐海所产的130多个茶色品种已推向国内100多个大中城市及37个国家和地区,并且在全国基本形成了各省区的营销网络。世界第一个现代普洱茶厂诞生地成为中国普洱茶的最大加工基地勐海在普洱茶的制茶、研发和推广方面很早就迈开步伐。

1938年,个旧人白孟愚创办南糯山制茶厂,开创了用机器加工茶叶的先河。1940年,世界第一个现代普洱茶厂在勐海诞生,茶叶专家范和钧创建佛海茶厂(勐海茶厂前身),并在云南较早实现规模化机器制茶。普洱茶发展史上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云南七子饼茶的生产推广和普洱茶人工后发酵的陈化工艺,也主要在勐海茶厂完成。1951年,云南省农科院在勐海县建立了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开展茶树种质理论研究,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推行“土肥、修剪、采摘、养蓬”关键技术和“密植、速成、高产、稳产”栽培法,实现了云南大叶茶由“乔木”向“矮树”的革命性跃进。

1958年,勐海县政府成立“茶叶办公室”,为云南省设立时间最早的茶叶技术推广机构,现如今它在茶叶种植、低改和技术推广上仍然发挥着作用。勐海茶厂建立了普洱茶加工工程研究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普洱茶的茶种研究和产品开发提供科学支撑。在茶园建设方面,勐海加快良种茶园和无公害茶园的建设。2010年,全县良种茶园面积2.75万亩,良种率达7.66%。通过无公害以上认证的茶园21.26万亩,其中已获有机茶认证面积1万亩,无公害认证茶园20.26万亩,全县共有4家企业20个产品通过中国有机茶认证中心认证。勐海县坚决实行普洱茶市场准入制度,从生产源头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的监管,严禁未取得“QS”认证的企业生产普洱茶,从而保证普洱茶的品质。目前,全县在工商注册的茶叶精制茶企业达118户,获“QS”认证的精制茶企业有105户,初制所(厂)523个(其中初制达标100家)。

近几年,随着普洱茶的复兴,除了勐海茶厂、勐海七彩云南茶厂、陈升茶厂等传统龙头企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国各地投资商都把目光投注到勐海,先后有英茂公司、博闻集团、阳光房地产等一批实力企业前来投资。截止目前,全县共有茶叶初制所645个,茶叶精制厂100多个,勐海已成为中国普洱茶的最大加工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勐海已形成“大益”、“陈升号”、“老班章”、“七彩云南”等着名品牌,“大益”还被列入“中华老字号”。

2010年,大益集团成为广州第16届亚运会茶产品供应商、“七彩云南”普洱茶成功申报成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许生产商”。勐海品牌茶走上世界级的舞台,品牌知名度得到更大提升。茶业成为勐海县支柱性产业据统计,勐海全县95%以上的人口涉茶,茶企业上交税额占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多。茶业已成为勐海县的支柱性产业,成为全县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和带动周边产业发展的推动力。2010年,勐海县格郎和乡南糯山等古茶村寨茶农人均茶叶纯收入6000元以上,布朗山老班章村茶农人均茶叶纯收入达万元。

茶产业的触角已延伸到民族文化、茶园旅游等多个方面,在发展茶文化与民族文化旅游方面,勐海县委、县政府表示,计划把南糯山建设成为哈尼古茶文化园,把贺开古茶山建设成为拉祜古茶文化园,把布朗山建设成为布朗古茶文化园,把云茶源建设成为茶马古道文化园,形成勐海古茶山旅游环线。

西南边陲小县城勐海,正以茶为驱动力,焕发出经济的活力。

普洱茶故事:听邹家驹讲述普洱茶的奥秘


普洱茶故事:听邹家驹讲述普洱茶的奥秘---微小生命的篇章

邹家驹讲述普洱茶的奥秘---微小生命的篇章(一)霉茶的故事

(一)霉茶的故事

(二)日本霉鱼与普洱茶

(三)法国霉奶酪与普洱茶

(四)不发霉的克林顿与普洱茶

(五)沉寂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一)霉茶的故事

春天来了,中国沉浸在粉碎“四人帮”的欢愉中,几十年连续不断的政治热情还在惯性中继续,人们在认真清理失败者阵营中的残渣余孽,暂时忘记了经济指标和火车时刻表。云南却一如既往,从未中断向西藏调拨茶叶的任务。1979年5月,景谷茶厂生产的901批和905批边销紧茶,先后装入封闭车厢,由昆明发往青海湟源车站中转西藏。火车离开昆明后,不知什么原因,两节车厢先后失踪了。青藏铁路于1970年由西宁前进到湟源后,云南调藏茶叶不再经兰新铁路柳园站而改由兰州转青藏铁路的湟源站交货。同年7月1日,成都至昆明铁路建成,从此调藏茶叶即可在昆交运,经成昆、宝成等铁路线直达湟源站交货。走成昆线,比原经贵阳、重庆绕道至成都缩短了500余公里。这批货走的成昆线还是贵昆线,铁路方面没有人说得清楚。有消息称,这段时间成昆线云南段塌方中断。整个夏天,电报和信函在西藏驻成都采购站和云南“省茶司”之间来回飞舞,可失踪的车皮始终没有找到。入秋,青藏高原的草开始变色了,那两节不知在那个车站滞留了几个月的车皮又先后出现在湟源车站。进藏物资转运站仓管人员点清数量后按程序抽样检查。茶叶发霉了,黄色的霉斑,有的连片,有的状如散沙,斑斑点点,令人害怕又令人心痛。西藏方面坚决要求退货。

历史上由云南产区运往川康、西藏等销区的茶叶,全靠牲畜驮运,运距长,在途时间久,加上使用的包装是竹篓、笋叶、竹丝、棕(麻)绳等简易物料,牢固性差,运输过程中多有破损,茶叶也易受潮霉变。为避免损失,云南将不带把心脏形紧茶加上一个小柄,成为一个完整的心脏形,包装时七个紧茶首尾相连,用糯笋叶卷成一个长筒(净重5斤),再用篾丝捆扎牢固后,两个紧茶之间形成一定空隙,有利于通风透气,减少茶叶受潮霉变的可能性。由于交通事业发展迅速,原来的牲畜驮运逐步为现代运输工具所替代。1967年,茶厂在技术革新中提高工效,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将心脏形紧茶改为长方砖形,每块净重250克,五块一包,白纸包裹,麻绳捆扎,24包一篓,净重30公斤。砖形紧茶体积小,既便于装卸车和堆码,也适于用机械加工压制,但透气性比心脏形紧茶差得多。景谷茶厂发出的货,正是改形后由圆变方编号为901批和905批的青砖紧茶,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生砖”。

云南进藏茶叶从未出现如此大规模的霉坏变质情况。解放初,丽江贸易公司售给昌都合作社“宝焰”牌紧茶一千担,在德钦完好交货。从1953到1956年共转运西藏茶叶二万余担,不管运经丽江,还是经由畹町、缅甸、印度,以及经昆明、泸县、成都,都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从1957年起藏销茶即改由国内公路和铁路联运至甘肃武威车站交货,到1960年共安全调西藏紧茶8.53万担。1967年以来,云南调西藏的茶叶任务由年供1.96万担猛增到1973年的3.85万担。为充数应卯,云南收购野生茶(荒野茶)拼配紧茶进藏,藏民饮茶量大,喝多了野生茶出现头晕头痛、腹胀抽缩呕吐等症状,反映不适。受野生茶影响,云南进藏茶叶越来越少,现在又发生茶叶霉变事故,真是越冷越刮风。

霉茶的故事——景谷风云(连载二)

青海湟源传来的消息在景谷县掀起轩然大波,社会上议论纷纷。有人说,崔兴财厂长造反起的家,早就对粉碎“四人帮“不满,故意搞破坏,这么些年出了这么多茶,好好的怎么就霉了呢。茶厂职工更有说法,县委刘国祯书记早对崔兴财不放心,从北京开会回来就布置成立县委“揭批查”办公室,开展揭发、批判林彪、“四人帮”,清查与“四人帮”阴谋活动有牵连的人和事,县公安局新调来茶厂的支部书记准给崔兴财好果子吃。崔厂长有如热锅上的蚂蚁,寝食不安,六神无主。他听说省公司分管生产货源的冯治民副经理强调质量出问题责任在厂家。冯是战场上“解放”过来的战士,文革中大气都不敢出。现在碰到茶叶变质出事,自然是事情越少越好。崔兴财顶在风口浪尖上,不知道关口能不能过去。许多人都说,事情处理不好,崔兴财可能去坐牢。

省里来通知了,让茶厂来人同去湟源。谁去呢?县里的意见是崔兴财去,解铃还需系铃人。公路上沙土飞扬,对头车过去车厢里就象面粉厂,气都憋不过来。崔厂长一路想不明白,这几年计划8000担,都是一样的原料,一样的加工,一样13%的出厂水分,怎么单单这两批货出问题。两千多件近百吨计两千来担茶叶,价值20多万元可是个天文数字。59年以前,景谷所有茶叶原料调昆明下关,人们说景谷是原料殖民地,争办精制加工。县外贸站和茶厂原是一个单位,搞茶叶的有意见,认为领导关系不明确,站里又抠门,建厂以来办公室、宿舍只拨了八千元钱,职工宿舍是茅草房,办公室安在临时货棚里,收茶没地点,送茶赶马人没住处。茶厂连年亏损,没基建款,烘房几次几乎失火,想改蒸汽干燥却没能力。76年外贸站升格为局级单位,属县革委会的职能部门,管理全县茶叶生产采购,茶厂行政仍属商业局领导,业务与外贸局双重管理。世上的事,争不如不争,茶厂争得自立归了商业,却争来争去争得个祸端,体制上属外贸,或许还有个靠山。这些年,党政一体,粉碎“四人帮”前称呼第一把手县革命委员会主任,粉碎“四人帮”后称呼县委书记。73年春,厂里垃圾堆起火,烧毁分筛车间房屋和制茶机,损失8万元,公安局查里查外,要找出县革命委员会主任谴责的破坏文化大革命的阶级敌人。这次茶叶霉变出事,县委书记又……..。往事像荧屏,一直不停在崔厂长脑际里浮现。1959年末,精制茶厂建成了,第二年初投产,靠手工和半机械加工心脏形宝焰牌紧压茶,产品全部调省里边销。67年革新制茶工具,改制长方形砖茶,供应西藏及省内藏民区。这几年景谷茶厂都是执行72年地区革委会下达的通知。去年,省定景谷边茶为政治任务,年加工成品250吨,调供下关茶厂原料150吨。当年实际加工了441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或许不应该太急,或许走得快了点,或许不应该争前争后。为打发长途时光,崔厂长一路在背景谷紧茶原料配方比例:3级4级各2%,5级6级各4.5%,7级8级各10%,9级10级各15%,粗茶31%,付脚6%。想前想后,他始终想不出问题出在哪个环节上。

崔厂长来到昆明华山南路113号“省茶司”与调供科李永友汇合后,第二天登上了北上的火车。李永友是部队转业干部,75年到省茶司工作,负责安排省间调拨计划,看崔厂长一路上心神不定,总找话稳定他的情绪。“这几年景谷茶叶情况如何?”李问。“县革委会主任蔡远明亲自到永平公社主持召开135人的茶叶工作会议,落实五万担县的规划,会都开了15天。全县办了社队联营茶场50个,有专业人员八、九百人,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三万亩。”崔厂长回答时没有因为三万亩而情绪有所提高。“茶厂同外贸站分开,很多问题没法解决,吃住都有困难。原来以为分开好,分开后,原定的一台烘干机和两部汽车都落实不了。省公司也有毛病,分批小样没有及时确认,时间来不及只有请求电话答复,现在文字根据也没有,事都成了我的。”说着说着,崔厂长要掉泪了。李永友继续安慰崔厂长,尽量找话说:“我省小叶种茶区选用昭通茶样,大叶种茶区以景谷茶样为收购标准样配发各地。景谷样是中央掌握的,勐海那套样在景洪、勐腊和勐海三县转来转去对照收购,由于保管不善,部分样丢失了。72年勐海恢复审检室,唐庆阳厂长不敢自己配样,还通过公司来找你们。景谷茶叶在大叶种茶区是有代表性的。”此时的崔厂长,已无心去听这些了。

启程前,李永友同成都联系过。成都说他们湟源不去人了,让云南先去,若茶叶确实发霉了把货发回去。临行前,省公司有几条意见:一是先搞清楚情况;二是尽量做工作不要退货;三是能否在西北寻找市场处理。茶叶确实发霉了,李、崔二人束手无策。崔兴财试图说服转运站清理挑选一遍,将未发霉部分继续发往西藏。湟源转运站的人生气地说,别说这两车货,西藏自治区商业局受野生茶影响,决定退货六万担,并要求云南方面承担退货运费每担20元。不知是青海海拔更高更干燥,还是李永友心急如焚,他流鼻血了。问题解决不了,李、崔二人垂头丧气返回云南。

霉茶的故事——寻找出路(连载三)

滞留青海湟源的茶叶既进不了藏,又没有退回昆明。东西只要没有退回景谷茶厂,崔厂长的日子会暂时好过一些。省茶司专门开财务会研究过几次,同时通过供销合作总社做西藏的工作,争取已经进藏的6万担和滞留湟源的货不要退回来。73年进藏茶叶出事后,云南已经全面停止收购和使用野生茶,74年以后调出的紧茶已经没有野生茶掺杂问题。由于野生茶影响面广,藏民对云南茶叶仍有顾虑,新调进藏的紧茶销不出去,西藏商业局一直坚持退货并要求云南承担相关费用。解放后,云南进藏茶叶的高峰出现在1973年,统计实绩3.85万担。数量上去了,质量却出了问题。西藏一方面要求退货,一方面控制云南茶叶进藏数量,1976年云南仅调西藏紧茶1.51万担,滑坡百分之六十多。经过供销合作总社的斡旋和解释,西藏自治区党委终于开会拍板,决定六万担茶叶不再退回云南,对藏民的解释工作和推销工作由西藏自己解决。对湟源发霉的茶叶,西藏方面却态度坚决,让云南再次来人清理解决。

省公司办公楼是两层青砖简易房屋。那年茶叶从土产公司分离出来,没有办公地方,宋文庚副经理一不做二不休,反正文革已经乱了套,没有请示谁就在华山南路113号后坡属于省政府的地盘上盖了办公室。宋副经理是山西的放羊娃,十几岁参军当了陈庚虎将周希汉的警卫员,根红苗正,文革中负责业务时常卷起裤腿露出当年要饭被狗咬的伤疤同不懂业务的造反派吵架。野生茶出事,文革中受过冲击的经理于力已经提心吊胆,茶叶到湟源发霉,他更是大气不敢出,正好业务分工由宋负责,事情都到了宋文庚头上。宋的魄力,在茶叶界是有名的,他虽然没有读过书,只在当警卫员时补习过一些文化,但他脑子灵,首长在里屋谈情说爱,他会在外屋装睡打酣。处理景谷紧茶的会议在简陋如人民公社驻地的经理办公室进行,参会者还要自带凳子。宋文庚开场就一针见血,说边销茶连续出事是王洪文搞的鬼,话讲得颇有政治高度。大家想起来了,王洪文和李德生到新疆和西藏阿里地区转了一圈,回来说边销茶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要求敞开供应,否则帝、修、反就会乘机捣乱。经王洪文捣鼓施压,1973年年初匆匆召开了全国边销茶工作座谈会。72年全国生产调拨边销茶65.3万担,其中收购修剪茶17万担,占边销茶原料的24%。边销茶敞开供应,总量需要100万担。会议在严肃的政治气氛中下达了73年任务75万担,按王洪文要求先保证边疆第一线敞开供应,供应量由每人每年限量4至5两提高到8斤。为争政治表现,各省预报75年可提供数量90万担。云南采摘、收购和在边销茶中使用野生茶,就是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中发生的荒唐事。

审检科茶叶工程师谭自立随后发言:“紧压茶一点霉没有是不可能的,整理景谷901是为了减少茶厂损失,整理的原则是黄霉、白霉、绿霉刷刷就行了,黑霉不行,这是有根据的。我亲自去整理现场刷了个样子。去年西藏有领导同志参加的会上,我说了黄、白霉不影响卫生,可以饮用,不能说有霉就不行。”谭自立说的“有根据”,指的是1951年一批茶叶在青海发霉后的调查实验结论。宋副经理插话:“派人去现场了解霉变情况,能否饮用?能否在西北地区推销?实在不行只有拿回来,损失省里只能负担来回的运费,产品的数量损失由茶厂承担,该关门的关门。”宋接着说,“谭工程师头发都快掉光了,去青海太辛苦,但还是得亲自出马,责任重大啊。”于经理自然同意宋副经理的意见,还加了一句,“定了以后要赶快办”。否定“两个凡是”的学习解放了思想,冯副经理说话的口气已经大不一样:“同意宋的意见,确实不能接收可以推销,降价可以研究,没有使用价值的销毁”。事故发生后,经济、政治和人事搅在一起,景谷茶厂边销茶已经停产半年多,崔厂长在等待不知会向何处游荡的命运。大家都清楚,事情没有结果前,县里不会动崔兴财。撤了他,那堆霉茶谁来兜。

霉茶的故事——抗菌保绿(连载四)

(彭承?)

那些年头,除“四人帮”外,最邪恶的东西算是霉菌了,搅得茶叶系统上下不得安宁。1975年中,调往云南寻甸、会泽和禄劝的茶叶发现五层以上全部发霉,有白、绿、黑、黄霉,销售地纷纷要求退货。湟源霉变,影响扩大到了省外,特别是到了敏感程度特高的藏域。防霉抗霉成了茶叶公司日常工作中的大事,具体任务交到审检科科长彭承?手上。

霉菌挑战,事发前看不见摸不着,轻轻走来却强烈冲击消费者的视网膜。找出霉菌演化发展的规律,是所有工作要走的第一步。彭承?科长将视野聚焦在1952年初的北京实验上,他拿到了第一手资料,详细记录在笔记本上。北京实验基本摸清了白、绿、黑、黄霉形成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为生产加工、水分掌握、仓储置放和环境设置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但没有对黄霉和白霉的菌种有益性进行过一丁半点的探讨。北京实验基本上停留在对霉菌防御性研究上,是一个消极应付的结论,只对黄霉和白霉定义了一个不影响卫生的模糊概念。

彭承?老先生当年所做的茶叶仓储实验,对正确储存茶叶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老先生以被动防御的态势走进微生物领域,提供的可贵经验却可以帮助后人以进取革新的态势找出一条发展的新路子。彭先生发现:1.容器愈大,装的愈多,则抗力越强,否则易于速变;2.在不十分严密的包装中,四至九月份吸潮,十至三月份回燥;3.包装中的茶叶劣变,温度越高越显著,每年以六至九月为剧;4.贮藏耐久力茶叶结构松紧有关,即越紧越易劣变。在彭承?老先生的工作日记中,甚至记录了早期浆糊防霉剂的配制、成分使用量和使用方法。

依据工艺不同特征形成的流行茶叶分类,,渐渐在茶叶生活中固定了一种思维模式,不经意地模糊了茶类之间发展变化的过程脉络。换个角度,茶叶又可以分为发酵茶和不发酵茶。发酵类有红茶、乌龙茶、黑茶、黄茶和或许将来能自立门户的普洱茶。白茶和绿茶不发酵,他们是茶叶工艺史上的始祖,白茶据说只有二百来年的历史,但工艺特征或许折射出了最原始的茶叶加工过程。几千年来,绿茶洁身矜持,漠视发酵,不与霉菌为伍,长期抗菌而保留了零发酵的英名。然而社会生活多元发展的必然性,最终促使较为保守的茶叶家族衍生出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发酵工艺,虽然离经叛道,但却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为茶叶发展注入了革命性的元素与活力。云南对晒青绿茶后发酵中微生物积极作用晚到的认识源于当地人不喝发酵茶。因陈化或发酵而成的普洱茶已经在沿海地区形成社会生活习惯,长期饮用零发酵绿茶的云南人还在奋力反击微生物的入侵,但他们在艰苦的抗菌战役中逐步接近了那条通往另一片天地用微生物筑就的通道。

霉茶的故事——再上湟源(连载五)

谭自立和李永友二人先来到成都。按宋副经理的意见,这次去,一定说服西藏驻成都采购站的同志一同去。采购站领导陈得福最终同意后来成为采购站经理的业务主管熊良枢同去湟源。他们在湟源整整呆了一个星期。三人对901批扦样17件,几乎接近商检规定,全部打开后按霉类分别统计,黄霉和没有霉的占64%。905批开检384包,扦样16件,其中黑霉31包,绿霉4包,杂霉21包,黄黑霉混杂的12包,黄霉240包,黄霉和没有霉的占80.2%。经同转运站的同志座谈商量,大家一致认为该批茶不进藏为好,理由有三:紧茶不要求有黄花霉;从政治形势上看对当前和长远利益不利;降价销售也不行,没有人去做工作。转运站的同志还反映,四川糠砖用竹蔑裹扎,包装改进得好,适于长途运输,而云南1967年改制砖片紧茶后,内包装没有问题,外包装以竹片花篮内衬笋叶,牢固性差,搬运几次就坏了,不适于人力畜力长途运输,不受藏民欢迎。看过样品,西北各省有不同反应。青海、陕西表示不能销。甘肃销茯、花砖,称黄花霉“金花”,认为紧茶有黄霉可以销,但市场已经呈饱和状态了,要求将紧茶打烂,改变形状重新订价卖,还要求云南提供1至2千担中下挡绿茶,以弥补紧茶销售损失。谭、李表示,价格可适当降低,如甘肃全部接受价格可降30%,但最终没有说死。宁夏主要销茯砖,不要紧茶,反过来要求云南支援几担“春蕊”晒青绿茶。

按照昆明的指示,谭、李二人携样来北京向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汇报情况。晚上二人特意去看望时年已经83岁高龄的吴觉农老先生。吴老仔细看了样品,对谭自立说,“小谭啊,你是学茶叶的,茶做成这个样子,不应该啊”。“前年我到昆明,反复讲了质量的重要性,还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两批茶叶,经过茶厂审检和公司审检两道关口,怎么还会出问题?”吴先生叹了一口气接着说,“1951年我任中茶公司总经理时,一批茯砖茶发到青海,结果霉变了。西北区公司派员携带茶样来京化验,虽然认定黄霉可以饮用,但建国初人们谨小慎微,毕竟是入口的东西,谁敢负这个责,最后还是一把火烧了,造成社会损失。”吴老查阅了资料,1951年11月27日中茶总公司召开专门会议,贸易部监察局和对外贸易司的领导参加,检查青海市场茯砖茶霉变事故原因。当时落实的情况是,在茯砖“发花”上,温度、湿度难以控制,温度过低产生“绿霉”,过高则出现“黑霉”,都属霉变产品(以发黄花为好)。会议决定处理意见:一、总公司设立专门技术小组,由中南、西北区公司派员参加,在京进行茯砖茶加工发花试验。二、泾阳、咸阳加工茯砖技术落后,应组织私营厂商逐步转向运销。三、霉变砖茶停止出售,由私商赔偿部分损失。茯砖发花试验技术小组由总公司处长方翰舟、副处长陆松侯主持,后来调到云南工作的谷应等和中南、西北区公司技术干部共同组成。小组还邀请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人员参加研究。经过一个多月共试制6l片茯砖。初步结论是,茯砖发花关键在于掌握适当的温度和湿度。

两人第二天晚上又来到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茶叶顾问、高级茶叶技师、全国政协委员黄国光先生处。黄顾问表示砖茶历史悠久,黄霉是好的,不影响人体健康,历史上唐、宋时代就有了。他谈了几条意见:1.水分标准13%是高了,保证不了质量,建议修改成11%,保质水分10%。2.对西藏市场销售习惯组织力量进行调查。3.云南自己要有主意,西藏市场是要占领还是退出?包装差,必须改进。4.茶厂审检制度不健全的要停产。为防止再次出现茶叶霉变事故,他要求回去后给省外贸局写个报告,由外贸局加按语转发各边销茶加工厂。

霉茶的故事——霉的启示(连载六)

同样是1973年春,云南还发生了一件茶叶发展史上重要的事。在长达7天的茶叶加工座谈会上,传达了李先念副总理和外贸部李强副部长有关国际形势和茶叶发展的重要讲话,李强副部长讲话中特别强调了要发展普洱茶。云南是普洱茶的故乡,云南人认为普洱地区产的茶都是普洱茶,对李强副部长讲的普洱茶茫然了。在4月3日下午的讨论会上,后来生产了凤凰沱茶的原下关茶厂技术员林兴云发问:“李强副部长的讲话中提到‘普洱茶’是指什么茶?”问题的原因是海外的普洱茶指向已经发酵质变的晒青茶品,而在此之前,云南当地人生产、见到和品饮的是零发酵的绿茶。李副部长这时讲普洱茶有着深刻的国际形势变化背景。那时北越还没有攻陷西贡,下关茶厂还在准备接待越南茶叶实习生,但越共政治上已经完全倒向苏联。抗美援越战争中,香港港九茶叶业商会动员茶商购买北越茶发酵应市。北越茶发酵后苦不回甘,爱国茶商和港澳同胞忍受了。见越南忘恩负义,商会又动员茶商抵制北越茶。云南省人民政府收到外贸部电报,安排省公司发酵生产250吨普洱茶应急港澳同胞。这一年,云南获得了普洱茶的外贸出口经营权。

第二年黄又新带来了春交会客商对普洱茶品质要求的信息:红汤,叶底黑,有陈味。黄又新特意带回一包老茶,喝惯晒青绿茶的宋副经理说有霉味,按红、绿茶的审评味感,肯定要打入冷宫,定为过失茶,不予收购销售。黄又新接话,“会喝普洱茶的说陈味,才接触普洱茶的说霉味。没那味,又不是普洱茶了,晒青茶可是一点没那味。"霉或陈,或许是一个东西,认识不同,心境不同,经验不同,感受不同,情绪不同,表述不同罢了。霉是霉,怪是怪,出口必须搞,宋副经理让将成品放入地下室做储存试验,并提出压制加工前进行渥堆处理,还说库存的一千多担里,少量放一点到防空洞试验。

宋文庚副经理和调供科敖奇富同志拿着交易会带回来的普洱茶样品来到昆明茶厂李希金厂长办公室。李厂长叫来审检股股长吴启英,让她看样品。此茶外形粗壮,色黑褐,原料相等于9-10级青毛茶。受野生茶和湟源霉茶影响,昆明茶厂积压了400多吨9-10级青毛茶,只能慢慢拼入青砖(生茶)使用。搞普洱茶,可以消化积压,昆明茶厂巴之不得,可云南从来没有见过和做过这种茶,急得老实巴交的李厂长团团转。茶厂托公司业务员黄又新帮助了解广东人工发酵普洱茶方法。交易会上,黄又新向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提出参观生产特种茶的茶叶三厂,遭到特种茶科连少利科长的拒绝。解放以来,广东三厂一直用北越茶、广东茶和部分云南晒青茶拼配发酵普洱茶,除原料欠佳外,他们工艺成熟,经验丰富。云南自己开埠出茶,广东是不满意的,自然不愿施教。黄又新碰了钉子,正发愁,云南省政府驻广州办事处负责烟叶和茶叶转运工作的施敏说他有办法。施敏是上海来云南的知青,人极聪明,来广州两年学会了广东话,还同三厂的职工交得朋友。黄又新偷偷进了三厂的车间,听了加工过程又看了现场操作。

看是看了,听是听了,喝也喝了,所有信息汇成一体传到了昆明茶厂,但茶厂上上下下还是对首次发酵茶堆面层上长出的白霉顾虑重重。人们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在茶叶加工历史上,霉变始终在扮演一个不光彩的角色。我们还要理解的是,臭豆腐、豆豉和咸菜发生的霉变,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甚至是痛苦的认识过程,才会飞跃出一个褒义的表达。随着出口正常进行和收汇安全稳当,茶厂上下和公司职工尽管自己不喝,但在他们眼中,茶堆上的霉层同臭豆腐上的霉层一样,已经没有害人的差别。

省公司调供科分两个部分,黄又新、敖奇富、朱震平、邹家驹和广州办事处回来的施敏负责出口工作,李永友一人负责省内外调拨。得知青海湟源的情况,科内议论开了,何不用这批茶揉碎试试发普洱茶。潘意如科长向主管业务的宋文庚副经理汇报了科内的意见。宋副经理还是不放心,专门将埋头在茶区搞红碎茶转子机实验的谷应找回来询问。谷应明确回答,1952年2月北京试验结果证明黄霉没有问题。

霉茶的故事___柳暗花明(连载七)

1980年8月中旬,公司再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霉茶办法。在听完谭自立、李永友的汇报和公司各科的意见后,宋副经理果断地说,“发电:901、905全部回运昆明,重新加工后改制普洱茶”。冯副经理也附议:“拉回来,改制普洱茶,争取少亏或不亏。黄霉挑出来,单独给香港寄样”。于经理也说,“根据汇报情况拉回来,回来后的处理意见第二步再定。拉回来经济上少受损失,换回政治上影响,第三可增加出口货源。今后不能再发生类似问题。通报茶厂。”

景谷茶厂如释重负,崔厂长彻底解脱了。普洱茶制作需要发酵长霉的信息在厂里掀起了普洱茶制作热。事实上,徨源出事的当年茶厂苦于边茶停滞,原料积压,已经在用5—10级晒青茶发酵试制普洱茶。历史上,景谷人李文相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创办制茶作坊,用晒青毛茶作原料土法蒸压月饼形团茶,又名谷茶。两年后被下关“茂恒”、“永昌祥”商家仿制成“碗形茶”,经昆明、昭通运到四川叙府(今宜宾)、沱江一带销售。景谷团茶的加工,奠定了云南沱茶的雏形。民国期间,景谷有私人茶叶加工作坊15家,加工品种有团茶(分四两装、五两装),小饼茶(二两装)、大饼茶(八两装)、方茶、茶膏等。古往今来,当地所有茶品加工,都同发酵无缘。景谷没有红茶生产,连酶促发酵也没见过,因而省公司1965年(65)滇茶土生第134号通知说明部分第三条规定:“景谷紧茶因缺红脚茶,配料可增大五级原料补足”。无怪乎一朝霉变,有如天陷地裂,慌了手脚。新认识开辟新天地,80年景谷茶厂发酵生产了18吨普洱茶调昆明茶厂拼配出口,两年后产量达180多吨,获得对外贸易部“出口产品,质量优良”荣誉证书。

秋交会前,青海湟源的货还没有发回来,秋交会不可能带样去征求客商意见。那年货源偏少,又增加了两家新客户,香港东荣茶叶贸易有限公司的合同数比上年少了许多,意见颇大。同香港总代理德信行(中资机构)茶叶部林圣光先生商量后,将景谷紧茶的情况告诉了东荣郭宏隆先生。郭先生仔细询问了霉变颜色,程度和数量,说好春节前后亲自到昆明商定。计划经济时期,香港茶商统由德信行通过商会组织同来同去,一般不会单独行动。为避非议,郭宏隆先生先飞成都旅游,顺道转飞昆明。科里安排黄又新和邹家驹负责接待和进行商务洽谈。游完西山和大观楼回来,我们带郭先生到昆明茶厂抽样看货。香港民众不是从书本,不是从理论概念来认识普洱茶,而是从生活,从长期的茶叶饮用实践中来认识普洱茶。在他们的概念里,云南晒青茶叶正常发霉同其他有益发酵食品一样,是一个生活实践已经肯定的合理过程。他们累年冲泡和喝掉的不知数量为多少的普洱茶水,已经把贬义的“发霉”清洗为褒义的“陈化”或“发酵”。看过样品,郭先生说黄霉茶可以要,他全部要。数量100多吨的合同签订了,茶砖解碎后再发酵,霉上加霉,茶号定为散茶75021。

百来吨紧茶蒸软揉散,工作量大。茶厂原准备安排分两班生产(25人),每天加工30担,预计2个月完成,加上发酵时间两个月左右,争取9月底按合同交货。大锅饭时期,人们工作热情不高,出工不出力,一天搞不了几担。茶厂锅炉又坏了,只得另外打个灶,用大锅蒸。为赶合同,公司同意茶厂组织工人晚饭后加班,实行定额制,每人每晚任务一担,支付工资外加工费3.50元。工人揉完一担,各自堆个小堆待验收。车间组长秦瑞瑶负责验收,发现堆里普遍有鸽蛋大的疙瘩,可工人手都麻木了。返工不可能,重怒难犯,秦瑞瑶得罪不起这么多人。担心发酵不匀,加上剔除其他霉变茶后原料不足5百来担,经公司同意拼加20%的9级茶参与渥堆发酵。

一百来吨75021普洱散茶,在周游中国西部地区、经历三年多是是非非和继续发酵修炼升华后,终于来到认识和欢迎它的地方,终于找到了它的最佳归属。这批茶,汤色透亮,滋味醇和,不苦不涩,是云南历年普洱茶出口品质最好的一批,到港后立刻被抢购一空,成为香港茶叶界的美谈。原本被诅咒被排斥的霉菌,表明了它们是我们的朋友而非敌人。当朋友伸出有善和有益的双手时,我们为什么不紧紧握住它?

品评普洱茶步骤一之品滋味


品评普洱茶步骤一之品滋味

品评普洱茶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合理利用舌头;二是把握好茶汤的“评味温度”;三是评茶前不吃刺激性食物。人体的味觉器官——舌头,各部分的味蕾同对不同味感的感受能力是不一样的。

舌尖主要品评茶叶的“甜味”;舌的两侧前端主要评定茶的醇和度;舌两侧的后端主要评判普洱茶是否“发酸”;舌心(中央部位)主要感受普洱茶的“涩味”;舌根则重点体会普洱茶的“苦味”。

由于舌的不同部位对滋味的感觉不同,品评普洱茶时,茶汤入口后,应在舌头上循环滚动,充分感受各种滋味物质的状况,这样,才能正确的,较全面的辨别普洱茶的滋味。

品评普洱茶一般以50℃左右较适合评味。茶汤太烫,味觉受高温刺激而麻木,影响正常评味;茶汤温度过低,一是低温滋味由可能的协调而到不协调,影响评定的准确性。

品评普洱之前,最好不要服食具有强烈刺激味觉的食物,如辣椒、葱蒜、烟酒、糖果等,以保持味觉和嗅觉的灵敏度。

1、基本味道

甜味——茶中的淡然甜意是那么清雅,不对健康无害,还可以满足心中一时对甜味的馋渴,同时由于淡然甜意,更将普洱茶品茗提升到艺术境界。普洱茶属于大叶种的茶叶,成份相对的就很饱和浓厚,经过长期陈化、苦和涩的味道因氧化而慢慢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而糖份仍然留在茶叶中,经冲泡后,慢慢释放于普洱茶里,而有甜的味道。

苦味——苦本是茶的原味,古代称茶为‘苦茶’,早已得到了印证。最早期的野生茶,茶汤苦得难以入口,经过我们的祖先长期的培养,由‘野生型’茶树而‘过渡型’茶树,才变成为今天的‘栽培型’茶树。虽然这是一连串植物生理学的演变过程,然而站在品茗的立场角度,我们比较关心的是由难以入口的苦味,而逐渐苦味淡薄,乃至于平常人能以饮用并视为美味珍品。

涩味——常听说‘不苦不涩不是茶’,其实陈化六、七十年以上的陈年普洱茶,已经不见苦涩了。没有了苦涩,而仍然能表现其它茶味道的茶品,一般都被称为好茶了。普洱茶有口感比较强的‘阳刚性’普洱,有口感比较温顺的‘阴柔性’普洱茶。

酸味、水味——酸味和水味都是普洱茶不好的味道,当然在普洱茶品茗时不希望有酸、水味出现。茶叶制作不良或存放不好,都可能形成有酸味。这些带有酸味的普洱茶,每每经过三、五开冲泡后,有的酸味会逐渐减少。酸味是品茗者不愿意接受到的味道。它代表了茶品的低劣。一般新鲜的茶叶制作,如果在‘走水’的程序处理不好,也会形成茶叶有水味。无味——大多数的普洱茶品茗高手,都公认无味之味,是普洱茶的最极品。这可能与贮放陈化的年份有关,一百多两百多年陈期的金瓜贡茶,其评语的是‘汤有色,但茶味陈化、淡薄’。无味之味有着十足的禅境,此种无比高尚境界,在数百种茶中,恐怕只有普洱茶所独有。2、汤感:贫乏的、薄的、厚的、饱满的。

3、水路:粗糙、滑的、丝滑的

4、喉感:干燥、发干、甘甜、润。

5、回味:持久、中等、短暂、无。

普洱茶第一品牌加入 柑普茶从此一飞冲天?


普洱茶第一品牌加入柑普茶从此一飞冲天?

上周大益在东莞发布了金柑普新产品,一石激起千层浪,圈内炸开了锅,都觉得柑普茶的黄金时代要来临了,连行业大哥都忍不住插上一脚,柑普茶从此一飞冲天。然而,果真如此吗?笔者认为未必,柑普茶已处于风口之上,大益加不加入都无法避免柑普茶接下来的一路高歌猛进,别忘了大益早在2014年开始就推出了陈皮普洱袋泡茶,然而反响平平,现在柑普茶市场火爆再以全新之态加入,不过是欲分一块做大的蛋糕罢了。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益加入柑普茶的生产销售阵营是符合市场的发展趋势的。传统的普洱茶市场淡季就是6至8月份,这时候普洱茶企春茶已上市完毕,秋茶又未开采,从源头到茶企再到消费者都是一般的沉寂,加剧了冷清低迷的行情气氛。

相反,这时候生产柑普茶的茶企可是另一番热闹景象,6月份开始准备生产营销柑普茶的活动策划及生产布置,7月份就开始忙于摘果加工柑普茶了,自然品牌的渠道招商及货品预定也同步开启,8月份基本就是消费者话柑普的壮观局面了。所以一对比下来,柑普茶绝对是弥补了传统普洱茶淡季短板的产品,这也是为什么普洱茶品牌里,做柑普茶的如润元昌等品牌在冷清的行情中一路高歌的原因之一,没看见润元昌还凭柑普茶的威力在上半年的招商工作表现上一枝独秀、羡煞旁人吗?从产品本身分析,柑普茶的火爆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传统普洱茶收藏炒作向消费品饮转型,而新会陈皮一直在民间有及广泛的食用药用基础,加上与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相似属性,柑普茶的结合自然水到渠成。

而“人和”体现在普洱茶品牌加入带来的柑普茶区别于传统小作坊式的质的飞跃。以市面上消费口碑良好的润元昌小青柑陈皮普洱为例,春茶发酵的熟茶加上新会核心优质柑皮的原料使用,带来了颠覆传统饮茶人士对于柑普茶既有认知的出色产品,柑香茶醇的良好口感体验又不断地吸引着新的消费者。据悉,润元昌今年还在新会自建了柑润堂现代化柑普茶加工工厂,资本的投入与品牌规划之远可见一斑。

所以柑普茶市场的规模可能远超想象,从去年开始频频见报道的新会柑种植面积的扩增,到后面更多的茶企陆续加入柑普茶阵营,最终造就了现在异常激烈的柑普茶竞争环境,自然,也成就了越来越多消费者接受柑普茶、甚至由南到北的一路蔓延之势。有了原料端、生产端及消费端的火热基础,逐利的市场资本又怎能不闻风而动?未来因搭上了柑普茶这一列班车而成就亿元级的茶企也不会是无稽之谈。

所以大益的加入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同时也无可避免地增加了已有柑普茶市场的竞争程度。风口之下,大家一涌而入来分蛋糕也符合经济规律,只是大家都别忘了,有进入,自然也无法避免会有退出,现在的柑普茶除了拼产品品质,还要拼产品创新与开拓维护,谁能最终引领这一波潮流并且笑到最后,我们拭目以待。(风寒澈/)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普洱茶第一人”邓时海:听邓老说普洱 品老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