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工夫茶是潮州人最喜爱的一种饮品。饮工夫茶是潮人热情待客的一种风习,有"客来茶当酒"的雅俗。无论是嘉会盛宴,或是闲处逸居,乃至工棚店铺,随处可见一幅幅擎杯提壶,长斟短酌的情趣画卷。潮人在长期饮工夫茶交际礼尚中形成了一整套礼仪礼规,无论是对主人,还是对客人来说,都有一番讲究。

先就主人而言,潮俗工夫茶盘上惯放三个小茶杯,这是从俗语"茶三酒四秃跎二"演化而来的。潮人认为饮工夫茶以三人为佳,少于三人则较寂静,多于三人则较喧闹;而喝酒讲究热闹气氛,以四人为宜;游玩则以二人为好,意见较易沟通。从科学角度来说,三小杯茶刚好是一茶壶的水量。故今潮人便习惯在茶盘上放三小茶杯,其用意就在此。

第一次冲工夫茶,提茶壶向冲罐里冲水时要高,并且要沿罐内边从容冲一周,切忌把开水直冲罐心,以防止冲破"茶胆",让茶香一下冲掉,这叫做"高冲".向茶杯里冲茶水时要低,以防止茶水起泡、变凉,这叫做"低斟".往罐冲开水时,茶里的杂质、杂味会混和着泡沫浮于罐面,这时要用罐盖将泡沫刮掉。罐盖盖上后,再淋一次开水,把粘附在罐口罐身上的余沫冲走,这叫做"刮沫淋盖".今人讲究快节奏,忽视刮沫,而将第一冲茶水倒掉,第二冲茶水起才正式饮用,这叫做"头冲脚席,二冲茶叶",要是让客人喝第一冲茶就有欺侮人家之意。冲茶时不能冲满一杯再冲另一杯,而要像关公巡城一样来回均匀冲进每个杯里,使各个杯里的茶水水色如一,浓淡相同,以示对每个客人一视同仁。当冲到最后,剩下几点时,也要一滴滴分别点到各杯上,貌似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深情厚谊。同时,如果水积存于罐内,则下一轮冲出来的茶水就带苦涩味,饮起来效果就很差了。

冲出来的第一巡茶,主人不能抢先喝第一杯,而要让在座长辈或地位声望高的人先喝。之后再从左到右敬在座其它客人,然后再自家人,最后在全场的人都喝过茶之后,主人才可以喝茶。如果主人一开始就抢先喝茶,这会被认为是对客人不尊重,这叫做"蛮主欺客"或"待人不恭".

在敬茶时,茶水不能盛满茶杯,因为茶是热的,客人接手时易被烫,有时还因杯热而失手,致掉落于地,给客人造成尴尬,所以茶满敬人,实是对人不敬,有欺人之举。而在敬酒时,因酒是凉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酒越满越表示有诚意,故有俗语曰:"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当主宾喝茶中间再有客人来时,主人就要撤换茶叶重新冲茶,以表对客人到来的隆重欢迎。如果不换茶就有"慢客"之举,当茶叶冲了几遍后,茶色会变得稀薄,变为"无茶色",此时也要换茶重冲,以表对客人尊敬之情。否则会使客人认为主人是一个对己冷淡,不尽地主之谊之人。

以上几点是主人在冲茶时要注意的一些礼俗,而对客人来说,在饮茶时也有一些礼节要注意。当主人敬茶时,不能再三推辞不喝,俗语"茶无三拖(音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客人自己端茶杯时,要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端着茶杯的边沿,中指护着杯底,这叫"三龙护宝",无名指和尾指收紧,不能指向别人,以示对别人的尊重。并且对茶盘上三茶杯中先拿哪一杯也很有讲究,一般是顺手势拿旁边的一杯,最后的人才拿中间的一杯。

饮茶时,要先将茶杯小心端至上唇边轻闻一下,细细地品味。接着一饮而下,但要留些汤底顺手倒于茶盘中,把茶杯轻轻放下,不可重手放,否则会弄出很大的杯盘碰撞之声来,使人认为这是"强宾压主"之举。最后还要嘴唇翕动两三下,以回味茶香,也表对主人好茶及泡茶技艺高超的赞赏之情。

当主宾饮了一段时间后,客人如果发现茶色稀薄,主人还不换茶,就要懂得主人对己已冷淡,或是话不投机,或是久坐影响其作息时间,是暗下逐客令之意,便要起身告辞,否则就是没趣味,不懂人情世故,更增主人讨厌之情。

cy260.COm小编推荐

茶艺的类型与特色


中国饮茶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中国人品茶有其独到之处,不仅利用了茶的自然属性,而且认识了茶的精神属性,饮茶文化源远流长,传统茶艺类型多样,以其主导阶层和艺术性质来分有文人茶、禅师茶、富贵茶、仕女茶、工夫茶、孺子茶等六大类型,各类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的烙印。

茶叶品饮的方法很多,以茶类可分为绿茶品饮、红茶品饮、乌龙茶品饮、花茶品饮、紧压茶品饮等。以添加佐料于否可分为清饮和调饮,清饮可品饮茶叶的真香真味,调饮因民族、地域、风习而异,且意义不同。现代茶艺在生活中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为休闲型茶艺,另一种为表演型茶艺,在社会活动中有不同的功能。

休闲型茶艺随处可见,通过茶艺活动过程,调节精神状态,传递友情。表演型茶艺是对历史上、生活中的茶俗、茶礼、茶艺或茶道的挖掘、收集、整理、提炼,溶进现代科技,使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其类型大体可分为民族型、地方型、宫廷型、文士型、寺院型、少儿型、科普型。它们都有各自的品饮技艺和文化意蕴,在茶艺过程中流动着美的旋律。在品饮技艺上以乌龙茶品饮技艺尤为精湛。茶艺是饮茶风习和品茶技艺的艺术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茶的品味清芳,茶艺的流韵典雅。

茶艺类型与特色


中国饮茶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中国人品茶有其独到之处,不仅利用了茶的自然属性,而且认识了茶的精神属性,饮茶文化源远流长,传统茶艺类型多样,以其主导阶层和艺术性质来分有文人茶、禅师茶、富贵茶、仕女茶、工夫茶、孺子茶等六大类型,各类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的烙印。

茶叶品饮的方法很多,以茶类可分为绿茶品饮、红茶品饮、乌龙茶品饮、花茶品饮、紧压茶品饮等。以添加佐料于否可分为清饮和调饮,清饮可品饮茶叶的真香真味,调饮因民族、地域、风习而异,且意义不同。现代茶艺在生活中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为休闲型茶艺,另一种为表演型茶艺,在社会活动中有不同的功能。

休闲型茶艺随处可见,通过茶艺活动过程,调节精神状态,传递友情。表演型茶艺是对历史上、生活中的茶俗、茶礼、茶艺或茶道的挖掘、收集、整理、提炼,溶进现代科技,使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其类型大体可分为民族型、地方型、宫廷型、文士型、寺院型、少儿型、科普型。它们都有各自的品饮技艺和文化意蕴,在茶艺过程中流动着美的旋律。

在品饮技艺上以乌龙茶品饮技艺尤为精湛。茶艺是饮茶风习和品茶技艺的艺术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茶的品味清芳,茶艺的流韵典雅。

功夫茶源流


写文章提到闽南功夫茶,拿不定主意到底用“功夫茶”还是“工夫茶”,顺便查证一下两个词语的区别。原来,网上也是一片混乱。依《辞海》,二者可以通用。习惯上,潮州地区多用工夫茶,闽台地区多用功夫茶。

文献里最早出现的工夫茶,并非品茶方法,而是茶叶品种。清人陆廷灿自称茶圣陆羽之后,于1717年授知崇安县令,退休后编了本《续茶经》于1734年刊印,书中引《随见录》云:“武夷茶……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可知,工夫茶原是武夷茶里的一种名茶。

但是不久后,名叫工夫茶的茶叶不流行了,很少人提及。人们逐渐把用小壶小杯泡乌龙茶的品尝方法称为工夫茶,或功夫茶。茶种演变为茶艺。“工夫”有耗时间的意思,“功夫”多指本领高强。偏偏闽粤两地人泡茶,既消磨时光,又精益求精,其耐心和手艺都让外人惊叹,也闹不懂他们到底更佩服哪一点。在古籍里,这两个词语乱成一团。我个人更愿意称功夫茶。

从记载看,漳州人最早沉溺于小壶小杯喝乌龙茶。1762年编修的乾隆《龙溪县志》云:“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以五月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琛之杯……有其癖者不能自已,穷乡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费岁数千。”大彬罐,指明末时大彬所制的宜兴紫砂壶,以小为尚。又,明末宜兴制壶名家惠孟臣的小紫砂壶也很有名气,称孟臣壶。若琛杯,指景德镇名家若琛所制的细瓷小杯。孟臣壶与若琛杯,后来成为功夫茶的典型茶具。

据彭光斗《闽琐记》,1766年他路过龙溪,一位当地老人招待他喝茶:“盏绝小,仅供一啜。然甫下咽,即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

袁枚《随园食单》谈他在武夷山喝茶的经历:“丙午(1786)秋,余游武夷幔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

上述三则史料,根据描述,为功夫茶无疑。最早明确提到“工夫茶”艺的,是1793年至1800年任广东兴宁典史的俞蛟,他在《梦厂杂著·潮嘉风月记》中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他详细描述了潮州喝功夫茶的方法,称要用紫砂壶,小杯,崇尚武夷茶等等。风习一如漳州和武夷山。

厦门的史料出现较迟。1832年编修的《厦门志·风俗记》云:“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曰孟公壶,杯必曰若琛杯。茶叶重一两,价有贵至四五番钱者。文火煎之,如啜酒然。以饷客,客必辨其香味而细啜之,否则相为嗤笑。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谟茶之讹。彼夸此竟,遂有斗茶之举。有其癖者,不能自已。甚有士子终岁课读,所入不足以供茶费。”喝茶让人破产,在中国只有功夫茶有这般功夫。身居厦门,我也经常感叹喝茶大不易。

施鸿保完稿于1858年的《闽杂记》也说:“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曰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钱数圆者。”

从早期的史料看,武夷山、漳州、潮州于18世纪后期开始流行功夫茶。民国初年徐珂汇编的《清稗类钞》提到功夫茶流行区域:“闽中盛行工夫茶,粤东亦有之。盖闽之汀、漳、泉,粤之潮,凡四府也。”其实,受闽粤影响,台湾也流行功夫茶。连横《雅堂先生文集》云:“台人品茶,与中土异,而与漳泉潮相同,盖台多三洲人,故嗜好相似。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

功夫茶的流行,有个基本前提,就是乌龙茶的发明。绿茶不是这样品尝的。茶史专家多认为,乌龙茶制作工艺于清初发明于武夷山。很可能,品尝乌龙茶的功夫茶艺也起源于武夷山,然后传播到闽南、潮汕和台湾。在大约两个世纪里,武夷岩茶是各地功夫茶艺的首选茶叶。清末民初,各地都在本土发展出了替代茶叶,闽南人喝安溪铁观音,潮汕人喝凤凰单枞茶、台湾人喝冻顶乌龙。

功夫茶以精细讲究著称,把中国民间茶艺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最奇怪的是,始作俑者武夷山倒不以功夫茶知名。10年前,我去武夷山采访,所至村落,人们都用粗糙的大瓷壶和大碗喝茶,毫不讲究。难怪闽南与潮汕地区都不大承认武夷山为功夫茶祖地。

功夫茶具“四件宝”


中国的饮茶之道,最为讲究的恐怕要算功夫茶了。《清朝野史大观》载“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泉、漳三府,粤之潮州府功夫茶为最。”功夫茶大都是闲情逸兴烹饮或作为待客的礼节,故有“闲来细品功夫茶”、“无茶不成礼”之说。

前些年,笔者有幸到了一趟粤东,所到之处,热情好客的主人招待的都是色、香、味、艺俱全的功夫茶,至今回想起来,仍“茶”韵犹存,遂“作文以记之”。

这功夫茶的“功夫”所在,首先是讲究“水为友,火为师”,水以活泉为佳,火以猛烈为上,茶以乌龙茶为适。入壶须三分之一茶末,因末少不香,末多苦涩。泡沏技法大致有“高山流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而且,须有一套南国特色的茶具。看到这些美妙绝伦的功夫茶具,我不惜囊中银钱,破费一番,觅到了功夫茶具四件宝来。

功夫茶具虽多,但茶人们却认为“四宝”是必具:孟臣冲罐(小紫砂陶壶)、若深瓯(小薄瓷杯)、玉书畏(烧水陶壶)、潮汕烘炉。闽、粤、台茶人对茶壶冲罐排名次有句茶谚:“一无名、二仕亭、三萼圃、四孟臣、五逸公。”不知何为,“孟臣”排名第四却备受茶人宠爱。史传,孟臣是明代制壶名匠惠孟臣,他最早制壶于明代天启年间,最初壶底刻有“大明天启丁卯荆溪惠孟臣制”字样。《桃溪客语》载:“孟臣笔法绝类褚遂良。”孟臣罐具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暑夏不变馊的优点。茶人选购它的标准是“三山齐”,即把壶去盖覆置平桌,滴嘴、壶口,把柄三点平成一线就是真品了。泡茶越频越久,壶壁长的茶锈越厚,可节省茶叶,即使空壶注入沸水也有茶香茶色,茶锈厚的孟臣壶常是茶主人炫耀“茶龄长”的物证。若深瓯是清代江西景德镇瓷的名匠若深的佳作,杯底书有“若深珍藏”如今业已罕见。

功夫茶另“两宝”之一的玉书畏以广东枫溪做的尤佳,有极好的耐冷热骤变性能。隆冬,拿出炉外许久保温。功夫茶讲究水不能过热,玉书畏便于观察火候且不易生水垢。而潮汕烘炉则是选取粤东优质高龄土精工烧制的红泥小火炉,这种炉具早在唐宋年间即出名,特点是长形,有一尺多高,很雅观。炉心深又小,能使火热均匀省炭,炉有盖有门,通风性能好,值得称道的是水溢炉中“火犹燃,炉不裂”,有的艺匠还喜欢在炉门两侧配一对茶联。

可见古今艺人、茶人对功夫茶具倾注了多么诚挚的匠心!

茯茶茶艺


一、金花盛开迎宾来:金花是茯茶特有的品质风味,冲泡前开砖观金花嗅菌花香。

二、玉骨冰肌泛华彩:冲泡茯茶要选用晶莹透亮的玻璃器皿、公道杯、品茗杯等均采用上等优质的玻璃器皿,与“玉骨冰肌”的品性互为映衬,同时也有利于欣赏茯茶美如琥珀的汤色。

三、静心烹煮选好泉:选用甘清轻洌的泉水,水温达到100度,冲入茶壶,此时壶内水珠涌动,水声萧萧,似竹林听涛。

四、一片冰心在玉壶:茶具用沸水反复清洗,使之晶莹剔透,寓意着对来宾的尊重和敬意纯洁无暇。宛如冰雪那样晶莹,似美玉那样透明。

五、金花飞入水晶宫:将金花茂盛的茯茶投入玻璃壶中,冲泡茯茶时投放份量应视茶的陈放年分而定,一般以壶的1/3—1/4左右为宜。

六、金花沫浴香四溢:茯茶冲泡温润茶叶,叶底舒展,茶汁浸出,此过程恰似美丽的金花洗去一路风尘,渐现出本来的姿容,散发出茯茶特有的菌花香。

七、茶香须经磨砺来:壶内茶叶随着水的沸腾而上下舞动,茶在煎煮之间,将其精华释放,而水因茶中的有效成分的融入,漫漫呈现出由浅变深的橙黄色,茶香满室,令人陶醉,这一过程好比人生的际遇,常须忍辱负重,历经千锤百炼,方得圆满。

八、玉碗盛来琥珀光:晶莹剔透,色如琥珀的茶汤注入壶中,透过晶莹的玻璃茶具,茶汤如琥珀流光,美不胜收,呈现出生命活力的光泽和喜悦的人生状态。

九、纤纤玉手献金花:将泡好的茶敬奉给各位嘉宾,并奉上真诚的祝福,茯茶即“富”茶,寓意人们对幸福美满的向往。

十、饮罢清风生两腋:茯茶饮后,顿感舌根生津,满嘴留香,回味无穷。正如诗人所叙“饮罢清风留两腋,余香齿颊犹存”。

另外,茯茶的普通的冲泡方法还有:清饮冲泡法(既飘逸杯冲泡法和壶杯泡法)、清饮烹煮法(既通过煮茶的方法)、调饮法(加入不同的配料来调饮)。

“禅洱茯茶”是自然与文化、传统与科技、健康与时尚完美融合的结晶。即可及时品饮,又极具收藏价值,是可以喝的收藏品。

“工夫茶”与“功夫茶”的区别在哪


“工夫茶”的意思是——花费时间、精力、力气制作出的好茶。以前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但发展到现在,“工夫”基本与岩茶脱离,单指红茶了,最常见的就是按地域划分,例如闽红工夫、祁门工夫、休宁工夫、川红工夫、滇红工夫等等。

“功夫茶”按字面解释,“功夫”指的是技艺、技术,“功夫茶”则是指泡茶、烹茶及技法,讲究的是品饮方式,最出名的莫过于潮汕“功夫茶”。

潮汕功夫茶

我们经常听说潮汕的功夫茶,潮汕“功夫茶”光茶具就需要十余种,最有特色就有数种,如火炉、羽扇、橄榄炭,以传统炭烧的方式来煮沸水,有时还会搭配专门的钢筷来翻动炭火。

“功夫茶”的“功夫”自然体现在泡茶上面。从起火、烧水、烫杯,到泡茶、淋壶、分茶,虽说不像日本茶道那么格式化,但要让动作干净利落且一气呵成,也不是一天两天都能成的。

如潮汕“功夫茶”里的“纳茶”这一说——把茶叶放入壶之前,得将茶叶的粗细分别开来,最粗的放壶底,细嫩的放中间,再把粗大的茶叶放在最上面,据说这样泡出的茶叶才甘苦适中且不会茶壶。潮汕功夫茶,三个杯子的规矩介绍的是“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茶性静,人多就闹了;三只茶杯置于茶盘之上,正是汉字的“品”字,有品茶的意思。也有人说是品德,人们为了表示团结、友爱和互相谦让的美好品德。

无论是“工夫茶”还是“功夫茶”,看来都需要好好琢磨,才能喝到好茶啊!

鉴赏绿茶茶艺十二道


品茶有三乐,一曰:独品得神,一个人面对青山绿水或高雅的茶室,通过品茗,心驰宏宇,神交自然,物我两忘,此一乐也;二曰:对品得趣。两个知心朋友相对品茗,或无须多言即心有灵犀一点通,或推心置腹述衷肠,此亦一乐也;三曰:众品得慧。

孔子曰:“三人行有我师”,众人相聚品茶,相互启迪,可以学到许多知识,这同样是一大乐事。

绿茶程序解说

第一道、点香:焚香除妄念。

第二道、洗杯:冰心去凡尘。

第三道、凉汤:玉壶养太和。

第四道、投茶:清宫迎佳人。

第五道、润茶:甘露润莲心。

第六道、冲水:凤凰三点头。

第七道、泡茶:碧玉沉清江。

第八道、奉茶:仙人捧玉瓶。

第九道、赏茶:春波展旗枪。

第十道、闻茶:慧心悟茶香。

第十一道、品茶:淡中品致味。

第十二道、谢茶:自斟乐无穷。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功夫茶茶艺的传承与特色》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