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有中国人落脚的地方,就带去饮茶的习惯;中国人最先发现茶叶,是饮茶的古老民族。当你来到宝岛台湾,可能在一条老街中的古庙内,看见叁叁两两的老者,悠闲地围坐在一个拳头大小而古可喜的茶壶旁,人手一杯,边谈边饮,那就是中国传统的老人茶。

你也可能在台北大都会繁忙的街道上,看见挂有茶字招牌的茶艺馆,迎面一阵天然的茶香扑鼻而来,如果你有兴致驻足品一番,还会有专人为你示范如何泡一壶简单易学的功夫茶。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种饮茶习惯在中国人身上根深蒂固,已有上千年历史。wwW.cY260.cOm

在唐朝中叶,一位早年出家后来又还俗的和尚,总结前人与当时的经验,完成了全世界第一本有关茶叶的着作《茶经》后,饮茶风气很快吹遍中国大江南北,自帝王公卿,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嗜茶;甚至於中国附近的各民族,如高丽、日本、东南亚各国,都学习了这个风尚。

而在十七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更首次将中国的茶输入欧洲,到了十七世纪中叶,在英国贵族社会中,“饮茶”已成为一种时尚风范。

cy260.COm小编推荐

中国各个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


中国各个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

1、藏族:酥油茶、甜茶、奶茶、油茶羹。

2、维吾尔族:奶茶、奶皮茶、清茶、香茶、甜茶、炒面条、茯砖茶。

3、蒙古族:奶茶、砖茶、盐巴茶、黑茶、咸茶。

4、回族:三香碗子茶、糌粑茶、三炮台茶、茯砖茶。

5、哈萨克族:酥油茶、奶茶、清真茶、米砖茶。

6、壮族:打油茶、槟榔代茶。

7、彝族:烤茶、陈茶。

8、满族:红茶、盖碗茶。

9、侗族:豆茶、青茶、打油茶。

10、黎族:黎茶、芎茶。

11、白族:三道茶、烤茶、雷响茶。

12、傣族:竹筒香茶、煨茶、烧茶。

13、瑶族:打油茶、滚郎茶。

14、朝鲜族:人参茶、三珍茶。

15、布依族:青茶、打油茶。

16、土家族:擂茶、油茶汤、打油茶。

17、哈尼族:煨酽茶、煎茶、土锅茶、竹筒茶。

18、苗族:米虫茶、青茶、油茶、茶粥。

19、景颇族:竹筒茶、腌茶。

20、土族:年茶。

21、纳西族:酥油茶、盐巴茶、龙虎斗、糖茶。

22、傈僳族:油盐茶、雷响茶、龙虎斗。

23、佤族:苦茶、煨茶、擂茶、铁板烧茶。

24、畲族:三碗茶、烘青茶。

25、高山族:酸茶、柑茶。

26、仫佬族:打油茶。

27、东乡族:三台茶、三香碗子茶。

28、拉祜族:竹筒香茶、糟茶、烤茶。

29、水族:罐罐茶、打油茶。

30、柯尔克孜族:茯茶、奶茶。

31、达斡尔族:奶茶、荞麦粥茶。

32、羌族:酥油茶、罐罐茶。

33、撒拉族:麦茶、茯茶、奶茶、三香碗子茶。

34、锡伯族:奶茶、茯砖茶。

35、仡佬族:甜茶、煨茶、打油茶。

36、毛难族:青茶、煨茶、打油茶。

37、布朗族:青竹茶、酸茶。

38、塔吉克族:奶茶、清真茶。

39、阿昌族:青竹茶。

40、怒族:酥油茶、盐巴茶。

41、普米族:青茶、酥油茶、打油茶。

42、乌孜别克族:奶茶。

43、俄罗斯族:奶茶、红茶。

44、德昂族:砂罐茶、腌茶。

45、保安族:清真茶、三香碗子茶。

46、鄂温克族:奶茶。

47、裕固族:炒面茶、甩头茶、奶茶、酥油茶、茯砖茶。

48、京族:青茶、槟榔茶。

49、塔塔尔族:奶茶、茯砖茶。

50、独龙族:煨茶、竹筒打油茶、独龙茶。

51、珞巴族:酥油茶。

52、基诺族:凉拌茶、煮茶。

53、赫哲族:小米茶、青茶。

54、鄂伦春族:黄芹菜。

55、门巴族:酥油茶。

在中国56个少数民族中,除赫哲族人历史上很少吃茶外,其余各民族都有饮茶的习俗。

中国各民族饮茶习俗大观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又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各族人民有着各种不同的饮茶习俗,真可谓“历史久远茶故乡,绚丽多姿茶文化。”

擂茶。顾名思义,就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进擂钵里擂碎冲沸水而成擂茶。不过,擂茶有几种,如福建西北部民间的擂茶是用茶叶和适量的乏麻置于特制的陶罐中,用茶木棍研成细末后加滚开水而成;广东的揭阳、普宁等地聚居的客家人所喝的客家擂茶,是把茶叶放进牙钵(为吃擂茶而特制的瓷器)擂成粉未后,加上捣碎的熟花主、芝麻后加上一点盐和香菜,用滚烫的开水冲泡而成而成;湖南的桃花源一带有喝秦人擂茶的特殊习俗。是把茶叶、生姜、生米放到碾钵里擂碎,然后冲上沸水饮用。若能再放点乏麻、细盐进去则滋味更为清香可口。喝秦人擂茅一要趁热,二要慢咽,只有这样才会有“九曲回肠,心旷神怡”之感。

龙虎斗茶。云南西北部深山老林里的兄弟民族,喜欢用开水把茶叶在瓦罐里熬的浓浓的,而后把茶水冲放到事先装有酒的杯子里与酒调和,有时还加上一个辣子,当地人称它为“龙虎斗茶”。喝一杯龙虎斗茶以后,全身便会热乎乎的,睡前喝一杯,醒来会精神抖擞,浑身有力。

竹筒茶。将清毛茶放入特制的竹筒内,在火塘中便烤边捣压,直到竹筒内的茶叶装满并烤干,就剖开竹筒取出茶叶用开水冲泡饮用。竹筒茶既有浓郁的茶香,有有清花的竹香。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同胞喜欢饮这种茶。

锅帽茶。在锣锅内放入茶叶和几块燃着的木炭,用双手端紧锣锅上下抖动几次,使茶叶和木炭不停地均匀翻滚,等到有屡屡青烟冒出和闻到浓郁的茶香味时,便把茶叶和木炭一起倒出,用筷子快速地把木炭拣出去,再把茶叶倒回锣锅内加水煮几分钟就可以了。布朗族同胞喜欢饮锅帽茶。

盖碗茶。在有盖的碗里同时放入茶叶、碎核桃仁、桂圆肉、红枣、冰糖等等,然后冲如沸水盖好盖子。来客泡盖碗茶一般要在吃饭之前,倒茶是要当面将碗盖揭开,并用双受托碗捧送,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沏盖碗茶是回族同胞的饮茶习俗。

婆婆茶:新婚苗族妇女常以婆婆茶招待客人。婆婆茶的作法是:平时将要将去可的南瓜子和葵花子、晒干切细的香樟树叶尖以及切成细丝的嫩腌生姜放在一起搅拌均匀,储存在容器内备用。要喝茶时,就取一些放入杯中,再以煮好的茶汤冲泡,边饮边用茶匙舀食,这种茶就叫做婆婆茶。

虫茶。它是一种制法奇特、极富民族习俗的特产茶。虫茶是把采摘的茶树鲜叶和部分香树叶混合放在竹篓或大木桶里,浇上淘米水,让其自然发酵。数天后便散发出一种特有的氮气味,这种气味会招引“化香夜蛾”的昆虫成群来此安家落户,生育繁衍。它的幼虫特别喜食腐烂的茶叶和香树叶,并排出一粒粒比菜籽还小的虫屎。把这种虫屎收集起来晒干便是虫茶。饮用虫茶时要先在杯中倒入开水,后放入适量虫茶,盖好杯盖。虫茶粒先漂浮在水面,待其缓缓下沉到杯底并开始溶化时即可饮用。虫茶泡出的汤清香宜人,沁人心肺。饮之令人顿感心旷神怡。湖南城步苗族目治县五岭山区的苗族同胞尤爱饮虫茶,所以虫茶又叫城步虫茶,它是一种速溶性饮料。

腌茶。即把新茶叶放在大缸里,撒上适量的盐,然后用石块压紧盖好,经过数月后(一般是三个月)再拿出来饮用。此茶香气和滋昧都别有风味,由于像腌白菜一样,所以叫腌茶。部分彝族同胞爱喝。

砂罐茶。把冲洗干净的小砂罐置于火塘旁烘烤,等砂罐烤温热了,再把茶叶放进去,手握砂罐在火上慢慢摇晃,等砂罐内的茶叶散友出悦鼻的馨香时,便可将滚开水冲进砂罐里,盖上罐盖,闷上三分多钟,砂罐茶便沏成了。我国三峡一带的老百姓醉心于砂罐茶,他们觉得只有喝这种茶才够味才过瘾,喝后五脏六腑都熨贴,无比畅快。

三道茶。分三次用不同的配料泡茶,风味各异,概括为头苦二甜三回味,头道茶为苦茶,把茶叶放入小陶罐中用小火烤至微黄并有清香味时,再向茶罐内冲入沸水,泡成浓酽的茶汁倒人杯中饮用,此茶味浓且苦,故称苦茶。第二道茶为甜茶,它是和茶叶嫩芽和核桃仁、烤乳扇、冰糖蜜饯或者蜂蜜等用沸热的开水冲泡而成。此茶甜滋滋的,故称甜茶。第三道茶为回味茶,它是用茶叶嫩叶加生姜片、花椒、桂皮末、红糖等用滚烫的开水冲泡而成。此茶麻、辣、甜、苦各味皆有,饮之使人回味,故称回味茶。云南大理的白族同胞爱饮三道茶,并用三道茶待客。三道茶喻示着人生有苦有甜,苦尽甜来,令人回味无穷。小小三道茶折射出白族同胞对人生哲理的悟性。

土锅茶。用土锅或主罐烧水,待水烧开时再把新鲜的茶叶直接放入土锅内或土罐内,并继续加水烧,直至烧到茶汤很浓时为止。哈尼族同胞爱饮这种茶,并称它为“土锅茶”。

酥油茶。藏族同胞特别爱饮酥油茶。酥油茶的一般做法是将茶叶捣碎,在锅中熬煮后,用竹筛滤出茶渣,将茶汁倒入预先放有酥油和食盐的桶内,用打茶工具在桶内不停地搅伴,使酥油充分而均匀溶于茶汁中,然后装入壶内放在微火上以便随时趁热取饮。较高档的酥油茶还得加上事先就炒熟的碎花生米、核桃仁或者糖和鸡蛋。酥油茶既可单独诙用也可在吃糌粑或麦丐粑时饮用。

雷响茶。是酥油茶的一种,所不同的是把钻有小孔的鹅卵召烧红,放进装有酥油与茶汁的桶里,桶内茶汁便噼噼吧吧作晌,晌声过后立即用劲上下抽打,以增强茶汤的浓度及香气和滋味。

盐奶茶。将青砖茶敲碎,取50克左右的茶叶放到能装四、五斤水的铜壶或铁祸内,用沸水冲沏后再在微火上煮沸几分钟或直接用冷水煮开,等汤色浓后掺入一、二勺奶和一些盐即成盛奶茶。蒙古族和藏族牧民爱喝盐奶茶。他们每天旱晨煮一大壶置于微火上,趁热边喝盐奶茶边吃炒米和酪蛋子,一直到吃饱为止。

铁板茶。先把茶叶放在簿铁板或瓦片上面烘烤,待闻到茶香味时再倒入事先已准备好的锅子里熬煮几分抑。这种茶色如琥珀,昧酽香高。由于在铁板上烘烤,所以叫铁板茶。佤族同胞爱饮铁板茶。

功夫茶。厂东潮州和汕头一带盛行功夫茶。饮功夫茶一般以3人为宜,比较考究的是选用宜兴产的小陶壶和白瓷上釉茶杯,这种茶杯口径只有银元大小,如同小酒杯。小陶壶(罐)里装入乌龙茶和水,放在小炭炉或小酒精炉上煮。茶煮好后拿起茶壶在摆成品字形的三个瓷杯上面作圆周运动(当地俗称为“关公巡城”)依次斟满每一个小杯,此时就可以捧起香气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尝。饮茶时不能一杯斟满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来回轮流顺序斟。因此功夫茶除了泡制要功夫外,饮茶也需要费功夫。无怪乎人们说,没有功夫就莫饮功夫茶。

寄生茶。广西梧州出产一种用老龄茶树的根、茎、叶制而成的茶叫寄生茶。这神茶得用水煮四、五十分中后加糖才可饮用,如能加点鸡蛋花则更好。

罐罐茶。将砖茶敲碎成块,取几小块和水一道置于小罐内放在火上熬煮,直到罐内茶汤熬得恨浓很浓,只剩下一、二口时停止加热,稍凉后一饮而尽。甘肃省的一些老年人就爱喝这种罐罐茶。

打油茶。贵州的布依族,广西的侗族、苗族同胞都爱喝打油茶。不过,们们的做法略有不同。步依族的打油茶做法是,先把黄豆、玉米、糯米等用油炒熟混合放在茶碗里,然后用油把茶叶炒香后放入少量的姜、葱、盐和水煮,直到沸腾为止,去渣后倒入茶碗里拌匀即成打油茶。布依族同胞有“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翌,雷打不动”之说。而广西侗旅、苗族同胞的打油茶做法是,把事先煮熟晒干的糯米(又称阴米)下油锅爆炒好倒进茶碗里,再向碗里放一些熟芝麻、油炸花生米、葱等配料,然后将茶叶、油放入锅内爆炒并不停地用锅铲轻轻敲打,最后加水煮沸,虑出茶渣,把热茶汤冲入茶碗内即成打油茶。侗族有首民谣说:早上喝碗油茶汤,不用医生开药方;晚上喝碗油茶汤,一天劳累全扫光;三天个喝油茶汤,鸡鸭鱼肉也不香”。可见他门对打油茶的酷爱程度。

盐巴茶。将茶饼放入特制的小瓦罐里用火烤香后加水和少量盐炖几分钟,炖出的浓茶汤稍加稀释就可饮用。同时要及时将瓦罐加满水继续炖,直至茶叶消失为止。我国纳西族,傈傈同胞普遍爱引盐巴茶。

少数民族饮茶习俗


中华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民俗也多姿多采。而饮茶是中华各族的共同爱好,无论哪个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饮茶习俗。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

1、藏族:酥油茶、甜茶、奶茶、油茶羹。

2、维吾尔族:奶茶、奶皮茶、清茶、香茶、甜茶、炒面条、茯砖茶。

3、蒙古族:奶茶、砖茶、盐巴茶、黑茶、咸茶。

4、回族:三香碗子茶、糌粑茶、三炮台茶、茯砖茶。

5、哈萨克族:酥油茶、奶茶、清真茶、米砖茶。

6、壮族:打油茶、槟榔代茶。

7、彝族:烤茶、陈茶。

8、满族:红茶、盖碗茶。

09、侗族:豆茶、青茶、打油茶。

10、黎族:黎茶、芎茶。

11、白族:三道茶、烤茶、雷响茶。

12、傣族:竹筒香茶、煨茶、烧茶。

13、瑶族:打油茶、滚郎茶。

14、朝鲜族:人参茶、三珍茶。

15、布依族:青茶、打油茶。

16、土家族:擂茶、油茶汤、打油茶。

17、哈尼族:煨酽茶、煎茶、土锅茶、竹筒茶。

18、苗族:米虫茶、青茶、油茶、茶粥。

19、景颇族:竹筒茶、腌茶。

20、土族:年茶。

21、纳西族:酥油茶、盐巴茶、龙虎斗、糖茶。

22、傈僳族:油盐茶、雷响茶、龙虎斗。

23、佤族:苦茶、煨茶、擂茶、铁板烧茶。

24、畲族:三碗茶、烘青茶。

25、高山族:酸茶、柑茶。

26、仫佬族:打油茶。

27、东乡族:三台茶、三香碗子茶。

28、拉祜族:竹筒香茶、糟茶、烤茶。

29、水族:罐罐茶、打油茶。

30、柯尔克孜族:茯茶、奶茶。

31、达斡尔族:奶茶、荞麦粥茶。

32、羌族:酥油茶、罐罐茶。

33、撒拉族:麦茶、茯茶、奶茶、三香碗子茶。

34、锡伯族:奶茶、茯砖茶。

35、仡佬族:甜茶、煨茶、打油茶。

36、毛难族:青茶、煨茶、打油茶。

37、布朗族:青竹茶、酸茶。

38、塔吉克族:奶茶、清真茶。

39、阿昌族:青竹茶。

40、怒族:酥油茶。盐巴茶。

41、普米族:青茶、酥油茶、打油茶。

42、乌孜别克族:奶茶。

43、俄罗斯族:奶茶、红茶。

44、德昂族:砂罐茶、腌茶。

45、保安族:清真茶、三香碗子茶。

46、鄂温克族:奶茶。

47、裕固族:炒面茶、甩头茶、奶茶、酥油茶、茯砖茶。

48、京族:青茶、槟榔茶。

49、塔塔尔族:奶茶、茯砖茶。

50、独龙族:煨茶、竹筒打油茶、独龙茶。

51、珞巴族:酥油茶。

52、基诺族:凉拌茶、煮茶。

53、赫哲族:小米茶、青茶。

54、鄂伦春族:黄芹菜。

55、门巴族:酥油茶。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除赫哲族人历史上很少吃茶外,其余各民族都有饮茶的习俗。

不同民族饮茶习俗有什么不同


我国有56个民族,人多地广,却有个共同点就是都喜欢喝茶。不过地区各名族之间,茶俗又有许多不同,朋友们都知道不同民族饮茶习俗有什么不同吗?茶俗是以茶事活动为中心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演变,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内容丰富,各呈风采。

1、工夫茶

工夫茶是广东潮州和汕头地域的传统茶叶文化,以三人工夫茶著称,工夫很是考究伎俩,茶具方面最好选用宜兴产的小陶壶和白瓷上釉茶杯,茶泡好后,将三个茶杯摆制品字形,斟茶时要以圆周行为,俗称“关公巡城”,不能一杯斟满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几多往返轮番次序斟,以示对客人划一看待。

2、擂茶

擂茶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进擂钵里擂碎冲滚水而成擂茶,以广东的揭阳、普宁等地的客家擂茶著称,起首把茶叶放进牙钵中擂成粉未后,加上捣碎的熟花主、芝麻、盐和香菜,之后用开水冲泡即可,品茗时一要趁热,二要慢咽,只有这样才会有“九曲回肠,赏心悦目”之感。

3、竹筒茶

竹筒茶以傣族竹筒茶著称,是将清毛茶放进竹筒里,边烤边捣压,把竹筒装满,茶叶烤干,之后剖开竹筒将茶叶取出冲泡饮用。

4、锅帽茶

锅帽茶是布朗族传茶叶文化,在锣锅内放入茶叶和几块燃着的木炭,用双手发抖,使茶叶和木炭打仗,直到有浓烈的茶香味散出时,就可以倒出,去掉木炭,再把茶叶倒回锣锅内加水煮几分钟即可。

5、盖碗茶

盖碗茶是回族的传统茶叶文化,起首在有盖的碗里同时放入茶叶、碎核桃仁、桂圆肉、红枣、冰糖等插手开水盖好盖子即可,盖碗茶要在用饭之前喝,倒茶时要扑面将碗盖揭开,并用双手托碗捧送客人,以暗示对客人的尊敬。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其饮茶习俗千姿百态,各呈风采。就武夷山饮茶习俗而言,自古以来就有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等形式。由古代沿袭下来的饮茶习俗至今在有的农村或茶艺馆还依然可见。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各民族饮茶习俗知多少?


饮茶习俗是我国民间风俗的一种,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人们心态的折射。有较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它以茶事活动为中心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演变,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内容丰富,各呈风采。

虫茶又叫“茶精”,主要产在贵州、湖南、广西以及四川云南部分地区。虫茶并不是茶,只是外形似珠茶,冲泡之后色如茶水,故有“茶”名。虫茶泡出茶来,香气四溢,喝上几口,味道醇香甘甜,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虫茶经多年陈化后,口味更醇和,药性更温和。

它是把采摘的茶树鲜叶和部分香树叶混合放在竹篓或大木桶里,浇上淘米水,让其自然发酵。数天后便散发出一种特有的氮气味,这种气味会招引“化香夜蛾”的昆虫成群来此安家落户,生育繁衍。它的幼虫特别喜食腐烂的茶叶和香树叶,并排出一粒粒比菜籽还小的虫屎,把这种虫屎收集起来晒干便是虫茶。饮用虫茶时要先在杯中倒入开水,后放入适量虫茶,盖好杯盖。虫茶粒先漂浮在水面,待其缓缓下沉到杯底并开始溶化时即可饮用,虫茶泡出的汤清香宜人,沁人心肺。

盖碗茶,四川等地人民传统的饮茶风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称“三才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品盖碗茶,韵味无穷。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

一些懂茶道的人很会品茶,他们认为,如果茶香而不清则是一般的茶,香而不甜是苦茶,甜而不活也不能称之为上等茶,只有鲜、爽、活的茶才是最好的茶。在有盖的碗里同时放入茶叶、碎核桃仁、桂圆肉、红枣、冰糖等,然后冲如沸水盖好盖子。来客泡盖碗茶一般要在吃饭之前,倒茶是要当面将碗盖揭开,并用双受托碗捧送,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沏盖碗茶是回族同胞的饮茶习俗。

功夫茶。厂东潮州和汕头一带盛行功夫茶。饮功夫茶一般以3人为宜,比较考究的是选用宜兴产的小陶壶和白瓷上釉茶杯,这种茶杯口径只有银元大小,如同小酒杯。小陶壶(罐)里装入乌龙茶和水,放在小炭炉或小酒精炉上煮。茶煮好后拿起茶壶在摆成品字形的三个瓷杯上面作圆周运动(当地俗称为“关公巡城”)依次斟满每一个小杯,此时就可以捧起香气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尝。饮茶时不能一杯斟满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来回轮流顺序斟。因此功夫茶除了泡制要功夫外,饮茶也需要费功夫。无怪乎人们说,没有功夫就莫饮功夫茶。

三道茶。分三次用不同的配料泡茶,风味各异,概括为头苦二甜三回味,头道茶为苦茶,把茶叶放入小陶罐中用小火烤至微黄并有清香味时,再向茶罐内冲入沸水,泡成浓酽的茶汁倒人杯中饮用,此茶味浓且苦,故称苦茶。第二道茶为甜茶,它是和茶叶嫩芽和核桃仁、烤乳扇、冰糖蜜饯或者蜂蜜等用沸热的开水冲泡而成。此茶甜滋滋的,故称甜茶。第三道茶为回味茶,它是用茶叶嫩叶加生姜片、花椒、桂皮末、红糖等用滚烫的开水冲泡而成。

此茶麻、辣、甜、苦各味皆有,饮之使人回味,故称回味茶。云南大理的白族同胞爱饮三道茶,并用三道茶待客。三道茶喻示着人生有苦有甜,苦尽甜来,令人回味无穷。小小三道茶折射出白族同胞对人生哲理的悟性。

腌茶。即把新茶叶放在大缸里,撒上适量的盐,然后用石块压紧盖好,经过数月后(一般是三个月)再拿出来饮用。此茶香气和滋昧都别有风味,由于像腌白菜一样,所以叫腌茶,部分彝族同胞爱喝。

腌茶一般在雨季进行,所用的茶叶是不经加工的鲜叶。制作时,姑娘们首先将从茶树上采回的鲜叶,用清水洗净,沥去鲜叶表面的附着水后待用。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地区的景颇族、德昂族等兄弟民族,至今仍保持着一种以茶作菜的食茶方法。

酥油茶。藏族同胞特别爱饮酥油茶。酥油茶的一般做法是将茶叶捣碎,在锅中熬煮后,用竹筛滤出茶渣,将茶汁倒入预先放有酥油和食盐的桶内,用打茶工具在桶内不停地搅伴,使酥油充分而均匀溶于茶汁中,然后装入壶内放在微火上以便随时趁热取饮。较高档的酥油茶还得加上事先就炒熟的碎花生米、核桃仁或者糖和鸡蛋。酥油茶既可单独诙用也可在吃糌粑或麦丐粑时饮用。

盐奶茶。将青砖茶敲碎,取50克左右的茶叶放到能装四、五斤水的铜壶或铁祸内,用沸水冲沏后再在微火上煮沸几分钟或直接用冷水煮开,等汤色浓后掺入一、二勺奶和一些盐即成盛奶茶。蒙古族和藏族牧民爱喝盐奶茶。他们每天旱晨煮一大壶置于微火上,趁热边喝盐奶茶边吃炒米和酪蛋子,一直到吃饱为止。

罐罐茶。将砖茶敲碎成块,取几小块和水一道置于小罐内放在火上熬煮,直到罐内茶汤熬得恨浓很浓,只剩下一、二口时停止加热,稍凉后一饮而尽。甘肃省的一些老年人就爱喝这种罐罐茶。一个土火炉子、一只“曲曲罐”、一撮茶叶或一笼火,一撮茶,一个茶罐和一只茶蛊,便是罐罐茶的全部家当了。大家坐在热炕上,架旺火炉,将黑瓦罐里的茶熬的浓酽至极,一口口的呷着,显得十分舒坦轻松。

打油茶。贵州的布依族,广西的侗族、苗族同胞都爱喝打油茶。不过,们们的做法略有不同。步依族的打油茶做法是,先把黄豆、玉米、糯米等用油炒熟混合放在茶碗里,然后用油把茶叶炒香后放入少量的姜、葱、盐和水煮,直到沸腾为止,去渣后倒入茶碗里拌匀即成打油茶。布依族同胞有“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翌,雷打不动”之说。

而广西侗旅、苗族同胞的打油茶做法是,把事先煮熟晒干的糯米(又称阴米)下油锅爆炒好倒进茶碗里,再向碗里放一些熟芝麻、油炸花生米、葱等配料,然后将茶叶、油放入锅内爆炒并不停地用锅铲轻轻敲打,最后加水煮沸,虑出茶渣,把热茶汤冲入茶碗内即成打油茶。侗族有首民谣说:早上喝碗油茶汤,不用医生开药方;晚上喝碗油茶汤,一天劳累全扫光;三天个喝油茶汤,鸡鸭鱼肉也不香”。可见他门对打油茶的酷爱程度。

盐巴茶。盐巴茶是怒江州一带怒族一种较为普遍的饮茶方法。先将小罐放在火炭上烤,取一把青毛茶或掰一块饼茶放人罐烤香,再将事先煨涨的开水加入罐中,至沸腾翻滚3~5分钟后,去掉浮沫,将盐巴块放在瓦罐中潮几下,并持罐摇动,使茶水环转三五圈,再将茶汁倒入茶盅,茶盅中再加适量开水稀释。

这种茶汁呈橙黄色,这样边煨边饮,一直到小陶罐中茶味消失为止。剩下的茶叶渣用来喂马、牛以增进牲口食欲。由于地处高寒山区,蔬菜缺少,就常以喝茶代蔬菜。现在,怒族人家里每人有一土陶罐。

擂茶。顾名思义,就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进擂钵里擂碎冲沸水而成擂茶。各地擂茶制作方法各有不同,尤其是配料的选择差别较大,按地域和族群可以分为客家擂茶和湖南(非客家)擂茶两大类。

作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一个陶制的擂钵,抓一把绿茶放入钵内,握一根半米长的擂棍,频频舂捣、旋转。边擂边不断地给擂钵内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药等,待钵中的东西捣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后,用一把捞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铜壶,加水煮沸,一时满堂飘香。品擂茶,其味格外浓郁、绵长……据说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药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饥。

雷响茶。是酥油茶的一种,所不同的是把钻有小孔的鹅卵召烧红,放进装有酥油与茶汁的桶里,桶内茶汁便噼噼吧吧作晌,晌声过后立即用劲上下抽打,以增强茶汤的浓度及香气和滋味。白族的"雷响茶"颇具趣味性。将茶叶放人砂罐内烧烤一定时间后,冲入沸水,这时砂罐内会发出一种似"雷响"的声音。其时在场的宾客都会集中注意力等着聆听这种"雷响声",且自身的情绪也会随着响声的大小而起伏,发出发自内心的微笑,都认为是一种"吉祥幸福"的象征。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又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各族人民有着各种不同的饮茶习俗,真可谓“历史久远茶故乡,绚丽多姿茶文化。

饮茶习俗:云南少数民族


云南除了汉族还有25个少数民族,在生活习惯上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喜欢喝茶,具有各民族独具特色饮茶方式,如藏族酥油茶、回族盖碗茶、自族的三道茶、布朗族酸茶、布朗族锅帽茶、佤族擂茶、傣族三昧茶、纳西族龙虎斗茶等。

云南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

云南少数民族最早将茶作为祭祀用,甚至有“无茶不祭”之说,后来渐发展出各民族独具特色饮茶方式,如藏族酥油茶、回族盖碗茶、自族的三道茶、布朗族酸茶、布朗族锅帽茶、佤族擂茶、傣族三昧茶、纳西族龙虎斗茶等。

盖碗茶:在有盖的碗里同时放入茶叶、碎核桃仁、桂圆肉、红枣、冰糖等等,然后冲入沸水盖好盖子。来客泡盖碗茶要在吃饭前冲泡,倒茶是要当面将碗盖揭开,并用双手托碗捧送,以示对客人尊敬。沏盖碗茶是回族同胞饮茶习俗。

龙虎斗茶:云南西北部深山老林里的纳西族,喜欢将茶叶在瓦罐中熬浓汤,冲放到事先装有酒的杯子里与酒调和,有时还加上一个辣子,当地人称它为"龙虎斗茶"。喝一杯龙虎斗茶,全身便会热乎乎,睡前喝一杯,醒来会精神抖擞,浑身有力。

锅帽茶:在锣锅内放入茶叶和几块燃着的木炭,用双手端紧锣锅上下抖动几次,使茶叶和木炭不停地均匀翻滚,等到有屡屡青烟冒出能闻到浓郁茶香时,便把茶叶和木炭一起倒出,用筷子快速地把木炭拣出去,再把茶叶倒回锣锅内加水煮几分钟就可以了。布朗族同胞喜欢饮锅帽茶。

竹筒茶:将清毛茶放入特制竹筒内,在火塘中便烤边捣压,直到竹筒内的茶叶装满并烤干,就剖开竹筒取出茶叶用开水冲泡饮用。竹筒茶既有浓郁茶香,又有清新竹香。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德宏州傣族同胞喜欢饮这种茶。

白族三道茶:三道茶是大理白族节庆婚嫁时敬献宾客的饮品,同时也是一种礼仪形式。三道茶独特之处就在于,各道茶各有特点,可概括为"头苦二甜三回味"。白族三道茶除美味可口,饮来别有情趣外,由于先苦后甜,再回味,颇具生活哲理。所以深受白族群众喜爱并发展成一种完整的茶文化礼仪。

56个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


我国中华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民俗也多姿多采。而饮茶是中华各族的共同爱好,无论哪个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饮茶习俗。我国56个少数民族的日常饮茶品类摘录如下。

1、藏族:酥油茶、甜茶、奶茶、油茶羹。

2、维吾尔族:奶茶、奶皮茶、清茶、香茶、甜茶、炒面条、茯砖茶。

3、蒙古族:奶茶、砖茶、盐巴茶、黑茶、咸茶。

4、回族:三香碗子茶、糌粑茶、三炮台茶、茯砖茶。

5、哈萨克族:酥油茶、奶茶、清真茶、米砖茶。

6、壮族:打油茶、槟榔代茶。

7、彝族:烤茶、陈茶。

8、满族:红茶、盖碗茶。

9、侗族:豆茶、青茶、打油茶。

10、黎族:黎茶、芎茶。

11、白族:三道茶、烤茶、雷响茶。

12、傣族:竹筒香茶、煨茶、烧茶。

13、瑶族:打油茶、滚郎茶。

14、朝鲜族:人参茶、三珍茶。

15、布依族:青茶、打油茶。

16、土家族:擂茶、油茶汤、打油茶。

17、哈尼族:煨酽茶、煎茶、土锅茶、竹筒茶。

18、苗族:米虫茶、青茶、油茶、茶粥。

19、景颇族:竹筒茶、腌茶。

20、土族:年茶。

21、纳西族:酥油茶、盐巴茶、龙虎斗、糖茶。

22、傈僳族:油盐茶、雷响茶、龙虎斗。

23、佤族:苦茶、煨茶、擂茶、铁板烧茶。

24、畲族:三碗茶、烘青茶。

25、高山族:酸茶、柑茶。

26、仫佬族:打油茶。

27、东乡族:三台茶、三香碗子茶。

28、拉祜族:竹筒香茶、糟茶、烤茶。

29、水族:罐罐茶、打油茶。

30、柯尔克孜族:茯茶、奶茶。

31、达斡尔族:奶茶、荞麦粥茶。

32、羌族:酥油茶、罐罐茶。

33、撒拉族:麦茶、茯茶、奶茶、三香碗子茶。

34、锡伯族:奶茶、茯砖茶。

35、仡佬族:甜茶、煨茶、打油茶。

36、毛难族:青茶、煨茶、打油茶。

37、布朗族:青竹茶、酸茶。

38、塔吉克族:奶茶、清真茶。

39、阿昌族:青竹茶。

40、怒族:酥油茶。盐巴茶。

41、普米族:青茶、酥油茶、打油茶。

42、乌孜别克族:奶茶。

43、俄罗斯族:奶茶、红茶。

44、德昂族:砂罐茶、腌茶。

45、保安族:清真茶、三香碗子茶。

46、鄂温克族:奶茶。

47、裕固族:炒面茶、甩头茶、奶茶、酥油茶、茯砖茶。

48、京族:青茶、槟榔茶。

49、塔塔尔族:奶茶、茯砖茶。

50、独龙族:煨茶、竹筒打油茶、独龙茶。

51、珞巴族:酥油茶。

52、基诺族:凉拌茶、煮茶。

53、赫哲族:小米茶、青茶。

54、鄂伦春族:黄芹菜。

55、门巴族:酥油茶。

56、赫哲族:很少吃茶。

在我国56个少数民族中,除赫哲族人历史上很少吃茶外,其余各民族都有饮茶的习俗。

中国饮茶历史


中国是最早采制和饮用茶的国家。《神农本草经》中曾记述了牛首人身的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萘解之”的传说(萘即茶)。

而古巴蜀国地区是最早种植茶树和饮用茶叶的地方。中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巴志》中有记载说,3000年前的古巴蜀国已有种植茶树,并进贡天子周武王。

最初、原始人将茶作为蔬菜来食用,后来人们发现茶叶具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于是将茶叶单独煮成菜羹,以后又将其熬煮成茶水作为饮料。商周时期,这种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茶叶的苦中有甜,苦后回甘,令人回味,广泛受到普通人和王公贵族的喜爱。此时,巴蜀地区茶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并有优良品种进贡中央朝廷。春秋战国时期,茶叶传至黄河中下游地区。到战国末期,黄河流域饮茶之风开始流行。

在中国古代的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如荼、诧、苦茶、茗、皋卢、茶等。用的最多的是荼字,自唐以后才,茶字成为通用名称。

两汉、魏晋、南北朝——南方饮茶成风。

到汉代时,茶的保健作用已日益受到重视,已经有专门的茶市,茶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所需的商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流传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成为日常饮料,宴会、待客、祭祀都会用茶。文人雅士多喜喝茶,并有诗文反映茶事。

少数民族饮茶习俗:瑶族咸油茶


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民族,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宴客有号称“瑶家三礼”的“敬茶洗澡接风酒”。瑶族的饮茶风习很奇特,都喜欢喝一种类似菜肴的咸油茶,认为喝油茶可以充饥健身、祛邪去湿、开胃生津,还能预防感冒,对一个多居住在山区的民族而言,咸油茶实在是一种健身饮料。

由于咸油茶加有许多配料,所以,与其说是一碗茶,还不如说它是一道菜。如此一来,有些深感自己制作手艺不高的家庭,每当贵宾进门时,还得另请村里的做咸油茶高手操作。又由于咸油茶的制作费工化时,操作技艺高,给客人喝咸油茶,是一种高规格的礼仪。

做咸油茶时,很注重原料的选配。主料茶叶,首选茶树上生长的健嫩新梢,采回后,经沸水烫一下,再沥干待用。配料常见的有大豆、花生米、糯粑、米花之类,制作讲究的还配有炸鸡块、爆虾子、炒猪肝等。另外,还备有食油、盐、姜、葱或韭等佐料。

制咸油茶,先将配料或炸、或炒、或煮,制备完毕,分装入碗。而后起油锅,将茶叶放在油锅中翻炒,待茶色转黄,发出清香时,加入适量姜片和食盐,再翻动几下,随后加水煮沸3-4分钟,待茶叶汁水浸出后,捞出茶渣,再在茶汤中撒上少许葱花或韭段。

稍时,即可将茶汤倾入已放有配料的茶碗中,并用调匙轻轻地搅动几下,这样才算将香中透鲜、咸里显爽的咸油茶做好了。

因此,按当地风俗,客人喝咸油茶,一般不少于三碗,这叫“三碗不见外”。

中国饮茶史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采、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本文旨在简单叙述饮茶方式和习俗的发展和演变,其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

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煎煮而成的茶,虽苦涩,然而滋味浓郁,风味与功效均胜几筹,日久,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

然而,茶由药用发展为日常饮料,经过了食用阶段作为中间过渡。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一是作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桐君录》等古籍中,则有茶与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记载。此时,茶叶利用方法前进了一步,运用了当时的烹煮技术,并已注意到茶汤的调味。

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饮用时,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桔子调味。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且成为待客之食品。另,由于秦统一了巴蜀(我国较早传播饮茶的地区),促进了饮茶知识与风俗向东延伸。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王褒《童约》已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见《三国志.吴志》),说明华中地区当时饮茶已比较普遍。到了两晋、南北朝,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随着茶事的兴旺,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的改进。尤其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有较大之进步。此时,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已使用专门烹茶器具,论茶之专着已出现。陆羽《茶经》三篇,备言茶事,更对茶之饮之煮有详细的论述。此时,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时人视茶为“越众而独高”,是我国茶叶文化的一大飞跃。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制茶方法出现改变,给饮茶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宋初茶叶多制成团茶、饼茶,饮用时碾碎,加调味品烹煮,也有不加的。随茶品的日益丰富与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渐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同时,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且不断增多,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此时烹饮手续逐渐简化,传统的烹饮习惯,正是由宋开始而至明清,出现了巨大变更。

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茶叶冲以开水,然后细品缓啜,清正、袭人的茶香,甘冽、酽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汤,更能领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明清之后,随茶类的不断增加,饮茶方式出现两大特点:一,品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讲究。茶壶茶杯要用开水先洗涤,干布擦干,茶渣先倒掉,再斟。器皿也“以紫砂为上,盖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二,出现了六大茶类,品饮方式也随茶类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同时,各地区由于不同风俗,开始选用不同茶类。如两广喜好红茶,福建多饮乌龙,江浙则好绿茶,北方人喜花茶或绿茶,边疆少数民族多用黑茶、茶砖。

纵观饮茶风习的演变,尽管千姿百态,但是若以茶与佐料、饮茶环境等为基点,则当今茶之饮主要可区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讲究清雅怡和的饮茶习俗:茶叶冲以煮沸的水(或沸水稍凉后),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之原味,重在意境,与我国古老的“清净”传统思想相吻,这是茶的清饮之特点。

我国江南的绿茶、北方花茶、西南普洱茶、闽粤一带的乌龙茶以及日本的蒸青茶均属此列。

二是讲求兼有佐料风味的饮茶习俗:其特点是烹茶时添加各种佐料。如边陲的酥油茶、盐巴茶、奶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又如欧美的牛乳红茶、柠檬红茶、多味茶、香料茶等等,均兼有佐料的特殊风味。

三是讲求多种享受的饮茶风俗:即指饮茶者除品茶外,还备以美点,伴以歌舞、音乐、书画、戏曲等。如北京的“老舍茶馆”。

其外,应生活节奏的加快,出现了茶的现代变体:速溶茶、冰茶、液体茶以及各类袋泡茶,充分体现了现代文化务实之精髓。虽不能称为品,却不能否认这是茶的发展趋势之一。

茶之饮,最早的目的在于:解毒、消食、清心、益思、少睡眠;后来有陆羽茶经等等对其方式精益求精,以及少数民族的种种“异样”喝法,都不离其宗;大概宛如诗的雅与风,都值得有心人细细玩味。至若有为“雅”而茶,大概是当今茶艺馆繁盛的原因之一,又或为“道”而茶,比如强调“和敬清寂”,大家见仁见智吧。

中国饮茶礼仪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茶叶产量堪称世界之最。饮茶在中国,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中国人习惯以茶待客,并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无论在任何场合,敬茶与饮茶的礼仪都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一、嗅茶

主客坐定以后,主人取出茶叶,主动介绍该茶的品种特点,客人则依次传递嗅赏。

二、温壶

先将开水冲入空壶,使壶体温热。然后将水倒入各种茶盘中。

三、装茶

用茶匙向空壶内装入茶叶,通常按照茶叶的品种决定投放量。切忌用手抓茶叶,以免手气或杂味混淆影响茶叶的品质。

四、请茶

茶杯应放在客人右手的前方。请客人喝茶,要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端出,并用双手奉上。当宾主边谈边饮时,要及时添加热水,体现对宾客的敬重。客人则需善“品”,小口啜饮,满口生香,而不能作“牛饮”姿态。

五、续茶

往高杯中续茶水时,左手的小指和无名指夹住高杯盖上的小圆球,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杯把,从桌上端下茶杯,腿一前一后,侧身把茶水倒入客人杯中,以体现举止的文雅。

六、茶艺

表演茶道技艺,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中国的“功夫茶”,便是茶道的一种,有其严格的操作程序。

中国回族的饮茶习俗


宁夏回族民间茶俗甚多,有待客敬茶、三餐泡茶、馈赠送茶、聘礼包茶、斋月散茶、节日宴茶、喜庆品茶等茶俗,而且还从选茶、赠茶、用茶、点茶、配茶、煎茶、冲茶、递茶、加水、品饮、宴请等诸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茶事礼俗。可以说回族民间茶文化内容丰富,兴旺发达,经久不衰。

宁夏回族民间有谚语云:“不管有钱没钱,先刮三响盖碗。”每个回族家庭至少有两套盖碗盅子,有的多达十几套。他们喜用盖碗子饮茶,不用缸子和杯子。饮茶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回族茶谚云:“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那些上了年纪的回族老人每天清早礼完“榜布达”(晨礼),有喝早茶的习惯。他们围在火炉旁,烤上几片馍馍,总是要“刮”一碗子的。这碗子也叫“盅子”,是一种陶瓷器皿,古代叫“茶盏”,底小口大。茶碗、茶盖、茶托(长方形叫盅船、茶船)配套,俗称“三泡台”(好似战地碉堡)。有的茶盖上绘有蓝色的花纹或红色的小花朵,还有的绘有绿色或黑色阿拉伯文“清真”字样,既精巧美观,又方便耐用。喝茶先备一壶滚烫的开水,把茶、糖等原料放入盅内,用开水冲泡5~10分钟再喝。用盖碗盅子喝茶有很多好处,民谚云:“一防灰(清洁),二防冷(保温),三防茶叶卡喉咙(安全)。”

择茶、泡茶、配茶种类甚多,都依经济条件、茶宴大小、宾客身份、生活需要而定。一般常见的有红糖清茶、冰糖窝窝茶、三香茶(糖、枣、茶)、红四品(红茶、红枣、红糖、枸杞)、白四品(白毛尖茶、白糖、芝麻、白葡萄),还有开胃化食的五味茶,即绿茶(苦)、山楂(酸)、芝麻(香)、白糖(甜)、姜(辣),健脾强肾、提神明目的五珍茶(龙眼、枸杞、葡萄干、杏脯、祈门红茶),生津养胃、健身美容的元宝茶(珠茶、红枣、枸杞、桂元肉、葡萄干),提气补虚、强身健骨的八宝盖碗茶(茉莉花茶、冰糖、红枣、芝麻、元肉、枸杞、葡萄干、核桃仁)等。一般回族家庭除山区喝罐罐茶以外,川区回民多喝“三香茶”和“白四品”,所选茶叶有茉莉花茶、毛尖茶、陕青茶、红茶、砖茶、珠茶等。家庭条件好的喝龙井、乌龙、碧螺春等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宁夏回族群众还根据需要,自制了明目清心的枸杞泡茶、止咳化痰的锁阳膏茶、滋阴补肾的羊骨髓茶和八宝甜面茶。

“客人远至,盖碗先上”,家里来了客人,宁夏回族多用盖碗茶来招待。他们先将盖碗擦洗干净,盛上茶叶和佐料,揭开茶盖半遮掩,将沸腾的开水注入盅碗内,冲出一圈一圈浪花,恰似牡丹开花。泡约五分钟,双手递给客人。客人饮茶边喝边“刮”,不得用嘴吹或吸出声响。否则会被视为不懂茶礼、没有教养之人。喝茶时要留茶汗,不得一次喝干,要边喝边添。左手擎着托盘,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抓住盖顶,第四指卡住盖口,“刮”一下,喝一下,茶露汤色,常喝常有,清香爽口,连绵不断。这一套茶事活动,就贯穿了“轻、稳、静、洁”的饮茶礼节。“轻”指冲、刮、喝要轻,不得出声;“稳”指沏茶要稳要准,落点准确,一次沏妥当,似蜻蜓点水,不浅不溢,不漫不流;“静”指环境幽雅,窗明几净,无干扰,无噪音;“洁”指茶碗、茶水清洁卫生,一尘不染。

宁夏回族喝茶全在于“刮”,不会“刮”就等于不会喝茶。俗话说:“吃油香要掰呢,喝盖碗子要刮呢!”回族吃油香要掰开,一小块一小块地吃,禁忌囫囵吞咬,否则被视为不懂礼节之人。喝茶要用碗盖一下一下地“刮”动,使茶叶和佐料加速溶解,使汤汁尽快变温,喝时又不会烫嘴。使用茶盖不仅可以防尘防灰、保温,而且还可起到搅拌茶叶的作用。民谚说:“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变清汤。”意思是说,“刮”第一遍时只能喝到最先溶化的糖的甜味,“刮”第二遍时,茶叶与佐料经过泡制,香味完全散发出来了,这时的味道最佳。“刮”第三遍时只剩下茶叶淡淡的汤色,能起到解渴的作用。回族先民用茶消食,以茶代药,以茶代酒,继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茶文化传统。回族婚礼中的提亲裹包,以茶包为主,订婚时亲邻喝“定亲茶”,结婚时喝“喜宴茶”,婚后与老人喝“阖家茶”。某人干事业决心很大,也用“下茶”来形容,表示坚决,与古代“茶不移木”同出一辙。

“金茶银茶甘露茶,比不上回族的盖碗茶。”因为盖碗茶多有糖、红枣、核桃仁、枸杞、桂元肉等配成,本身就是“长寿果”、“益寿果”,营养价值极高,所以各类盖碗茶对强身健体大有裨益。“回回老人寿数长,早起礼拜喝茶汤”、“不抽烟,不喝酒,盖碗子不离手”,这些都是回族养生保健的宝贵经验,从中不难发现饮茶在回族健康生活中的重要性。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中国饮茶的古老民族》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