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前沿:与开化龙顶的邂逅通过作者清新的文字娓娓道来,品饮龙顶的描述及其传神,对于茶对亲人的情谊跃然纸上。当然8-10斤嫩叶炒制一斤干茶表述有偏差,瑕不掩瑜,难的一件的好文章。

先生的老家位于浙西的美丽山城—开化县。开化境内山峰林立,绿水盘绕,举目四望,满目菖翠。“晴日遍地雾,阴雨满云山”,这种绝佳的气候,孕育了驰名中外的佳茗—开化龙顶。龙顶茶外形紧直苗秀,身披银毫,色泽绿翠;香气清高持久,并伴有幽兰清香,滋味清醇鲜爽;汤色嫩绿清澈,杯底嫩匀成朵。

清明前夕是采摘龙顶初茶的最好时节。那天回到家刚好下过雨,雨后的山显得格外地清翠幽静,被雨水浸过的嫩叶更是好采摘。到家的时候,婆婆刚好采摘茶叶回来。采摘茶叶多半是女人的活,近80岁的老外婆也乐颠颠地奔忙于山野之间。

婆婆说,8-10斤采摘回来的嫩叶才能炒制成1斤干茶叶。炒制工艺分杀青、揉捻、初烘、里条、烘干五道工序。没有经过污染的山茶泡制出来的茶特别的绿。一股淡淡的香味直冲鼻腔,沁入心脾。

我是不喝茶的人,那次婆婆泡了几杯茶,定要我品尝,说是新茶极是清爽。我品过之后,确实不一般,不仅是它的味道,更是品茶的型、色、味。

龙顶茶的叶形宛如一位身着旗袍的女子,芽叶紧裹,秀颀饱满,视觉清爽,容颜清婉。一入水中,它的身姿就变得曲致玲珑,容光焕发,一枚枚芽叶缓缓沉至杯底,然后似芭蕾舞女演员一般轻盈地踮尖舞动。若轻轻晃动杯口,又如海底丰润的水草顺着水流的方向摇曳飘送,既冷艳又养眼。故用玻璃杯冲之、泡之,确具审美情趣,绝对不会出现审美疲劳。

龙顶茶的香气层次分明。先有一股暖香自杯中升腾,扑鼻而来。随后,泛起一阵清香,渐渐弥漫。清香过后,在你低头品啜之时,又掠过一丝淡淡的香气。等到芽叶纷纷下坠,几缕若有若无的幽香萦绕在鼻尖,顿生清新幽意之情。这股香气,似乎唯有懂得真性真爱的女子才会独具。

它的汤色清澈明亮,一如女子皓齿明眸。最倾心的自然数它的口感,极具韵味:一水略微清苦,然苦而不涩,苦中回甘;二水清醇,汤味纯正和谐,入喉滑爽;三水后开始清淡,但淡而不薄,意犹未尽。

婆婆一天能够采摘5-8斤湿茶叶。采摘一斤湿茶叶的工钱是10元。一天也能够赚个50元80元的,婆婆非常高兴。婆婆自个也种了点茶叶,那是不卖的。每年炒的新茶总要想方设法地给我们带点过来,好让我们尝尝新。

常年在外,偶尔尝过碧螺春、铁观音等名茶,对于这些茶没有仔细品,总是带着一种匆忙的心绪,初喝起来总不如家乡龙顶的清冽与甘醇,因此,还是喜欢品味家乡茶的清新与淡雅,一如人的心情,只求那份淡静的感觉。

自从婆婆让我有了品茶的初体验,我爱上了喝茶。如今,上班有事无事,总爱在办公桌上放置一杯清茶。幻想哪一天,真能成为,如水的女人。

品龙顶茶,最好是在一个清夜,“月在梧桐上,风在柳梢边”。只要有一颗清心,一桌、一椅、一茶、一杯,一人独品足矣。如此,便能品出它的真情真性。

而我品茶的时候,是在一个极其安静的场所,把自己掷于大大的椅子内,双手抱膝、埋首。放一首淡淡的音乐,略带伤感。静静地品味,偶尔啜饮一口清茶,让乐感贯通神经的每个触觉,再也激不起任何的跃动,心,随之平息。在都市的街头,随处有茶馆,曾有心动之意:品茶一番感觉如何?只是寻觅闹中取静的想法始终被搁浅。

感叹龙顶茶若一朵女人花,每次品啜,总觉仿佛正在攫取一位女子灿若流星的青春。她的美,风情万种,真心真意谁觅踪?她的香,沾满枝头,孤芳自赏谁心痛?

能够品茶的清香是我辈的福分,而那些长期弓背于山野的长辈们,却让我们有更多的愧意。婆婆如此,母亲如此、年迈的外婆亦如此,不依赖儿孙依然勤劳耕作。“上善若水”,正是由于这些伟大的女人们,给我们泡制了人生最甘醇的茶,才让我久久品味不已,也是我最终无法忘怀山茶的原因罢!

品茶品水品龙顶,思人思物思故情。也许,唯有钱江源那样的云清风淡、黛青水丽,唯有山民们的善良勤劳,才能孕育出龙顶茶这般的色清形秀、味醇香幽。

人生如茶!努力地去做吧,像长辈们一样,只为了茶香的飘逸久远,只为了将来,只为了回馈,尽力去做个若水的女人!

CY260.com编辑推荐

茶文之茶韵


茶的着作,诗歌、广告中屡见茶韵、茶汤之韵、岩韵、韵味绵长等词句。先明白什么是韵。这个字古字作韵,指声音。《说文解字》:“韵,和也。从音,员声”;《玉篇》:“声音和曰韵”。员即圆字的简写,圆浑之圆;匀为韵之简写,调匀之匀。韵为圆浑和谐的意思。韵从声音一扩大,就有:

“神韵冲简,识宇标峻”——宋顺帝《诏溢王敬弘》——神韵

“阮浑成长,风气韵度似你”——《世光新语?任诞》——气韵

“石秀幼有令名,风韵秀彻”——《晋书?桓石秀传》——风韵

“韵宇弘深,喜愠莫见其际”——《文选》——韵宇

“康乐(谢灵运)诞通度,实有名家韵”——《南史?谢弘征传》——家韵

潮州茶人叶汉钟先生来湖州时探及茶韵中的岩韵,他认为韵即气。武夷山采制的茶香茶味的产生的感觉,就是脑海中呈现出来武夷山的山水风土人情,别处的茶叶无可取代的,就是岩韵。

长安茶人马嘉善先生在湖州时探及茶韵,他认为这是茶香茶味进入人的腑脏之后,与^***生气相结合的一种气息。每种茶对每个人所产生的结果并不一致,因此茶韵对每个人的理解也有不同。共同的是体内所产生的那一种一种太和之气,有一种飘渺的愉悦感,就是茶韵。

武夷茶人林治在《神州问茶》中有一节谈到岩韵。他认为武夷山是以石为神髓,水为灵韵的名山。在品茗时要想到岩石的安然、永恒、脉动……心领神会的吸取天地灵气、日月精华。岩韵是谁也讲不清,难以言传的爱石恋石情结。

《徐公品茶》中有“茶韵”一节。称:“韵者味也。茶韵即各种茶的独特的韵味或风韵”。但他在“茶气”一节中也认为武夷茶的名气非同一般,其原因之一就是有吸收大山之灵气。

北京茶人张英立先生来湖州时探讨茶韵。他认为,传世佳茗极多,但茶与韵相连的却只三种。即福建安溪铁观音的“观音韵”与武夷大红袍的“岩韵”,还有安徽太平猴坑所产的猴魁称为“猴韵”。他认为清代梁矩章《归田琐记》中的香、清、甘、活四字中的活字即指茶韵。最后他认为,对于韵可谓“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韵不仅是短时的感受,流布也长可达百千年。现在研究兰花和对艺兰事业有贡献的,称之为“楚骚遗韵”,典出楚国的屈原崇尚兰花的高洁香远;对集中描写和体现汉唐文化的作品、展示称之为“汉风唐韵”或“大唐遗韵”。在小的方面,弹琴的“指韵”,书画的“笔韵”、“墨韵”;曲艺“京韵大鼓”也指历代北京之风味气韵,非指语音之韵,这些例子说明,形成韵是需要时间积淀的,是需要千万人共识确认的。茶韵,在大的方面就是中国的茶和中国的历史,地方风土,审美标准和个人修养的总和,非指茶的形、色、香、味,指一种精神境界,属茶外之味。小的方面是人在品饮茶汤之后产生愉悦、空灵,瞬间的迷幻和浮想联翩的境界,也是茶外之味。因为都是茶赋予的,故为茶韵。

淡淡茶香 犹如清闲的生活


淡淡茶香,犹如清闲的生活。

拂晓,鸡刚刚鸣叫,披衣下床,坐在自家的矮墙上,仰望绯红的天,醉了,醉得一塌糊涂,迷失了自己。一刻钟后,天尽显鱼肚白的颜色,而那太阳,正缓缓地从巍峨的大山后走出来。渐渐地,渐渐地,天,重复光明。

正午,吃过午餐。没有忙碌,便自个儿泡起茶来,倒入滚烫滚烫的水,再放入少许茶叶,独自看那翠绿翠绿的茶叶在杯中轻舞,时间一分一秒的飞过,一杯清新的茶,泡好了。茶,还是淡的好。莫太张扬的熏陶,不然,一杯茶,只会越来越腻味,生活,不也如此吗?

下午,阳光正当柔和之时,自家小屋前的大橡树此时也正舒展着自己的腰身,拿上一两本名著,泡上一杯溢出清香的茉莉花茶,坐在树下的长椅上,借着太阳光,津津有味地翻动着书籍,饥渴时,端起桌上的茉莉花茶,带着书中的问题若有所思地浅品一口,顿时感到心旷神怡,而这时,再望望天,我知道,时间不早了,于是,等到太阳轻轻地吻住山峰后,我便向家走去。

傍晚,一家人挤在柔软的沙发上,你看看我,我又看看你,其乐融融,也不知道是谁“捣乱”,那坏了好几个月的电视机,一下子便打开了,于是,房里变得安静起来,只有电视机节目的声音在房里回荡着。

黎明,墙上的挂钟“滴答,滴答”地叫着,而我,则披了羽绒服,来到自家的矮墙上,期待着日出。啊,美好的一天,即将到来。

生活,茶意。

茶意的一天,悠闲不失意味!生活亦如茶般淡雅的正好,心中有茶则生活中才有这茶香,飘逸、恬淡,小作者为我们带来了一股馨香,这韵味荡涤了纷繁的世界。

晓静

茶文之茶谚漫谈


茶谚,是我国茶叶文化发展过程中派生的又一文化现象,所谓“谚语”,用许慎,《说文解字》的话说,“谚:传言也”,也即是指群众中交口相传的一种易讲、易记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话。茶叶谚语,就其内容或性质来分,大致属于茶叶饮用和茶叶生产两类。是一种关于茶叶饮用和生产经验的概括或表述,并通过谚语的形式,采取口传心记的办法来保存和流传。所以茶谚不只是我国茶学或茶文化的一宗宝贵遗产,它又是我国民间文学中一枝娟秀的小花。

茶谚不是与茶俱有,而是茶叶生产、饮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我国饮茶和种茶的历史十分久远,但是,关于茶谚的记述,直至唐代末年,苏广的《十六汤品》才见。

在我国整个古代茶书和其他有关文献中,基本上都未提到植茶的谚语,就是制茶和茶叶收葳方面的谚语,也直到明清期间,才有“茶是草,箬是宝”,以及《月令广义》引录的“谚曰:善蒸不若扇炒,善晒不如善焙”这样两条记载。在古代条件下,茶叶的收藏防潮,主要用竹箬,以箬封口,剪箬置于茶中较埋储“烧灰”或存放焙笼等办法,要省事得多。其后一条谚曰,所谓“善蒸不若扇炒”,就是说蒸青不如炒青;“善晒不如善焙”,是指晒青不如烘青,其实这条谚语仅仅反映一些地区或一部分人对各种绿茶的推崇和喜好而已。不过,这两条茶谚,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当时,对茶类生产和茶叶保存,还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其他,我国关于茶的生产技术方面的谚语,特别是浙江、湖南、江西,还是较多的。这里不妨以浙江的茶谚为例来剖析一下。

如提倡和劝种茶树方面的谚语,有“千茶万桑,万事兴旺”。浙西开化一带,有“千杉万松,一生不空,千茶万桐,一世不穷”等等,这些茶谚,都较古朴,虽然搜集于本世纪中期,但是,与种橘植果的一些谚语对照,就其风格来说,很像是明清间或更古的茶谚。浙江全省采摘茶叶的谚语面广量大,单以杭州一地这方面的谚语为例,最具代表性的谚语,如“清明时节近,采茶忙又勤”;“谷雨茶,满地抓”。“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立夏茶,夜夜老,小满过后茶变草”。以及“头茶不采,二茶不发”。“春茶留一丫,夏茶发一把”。“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露白”等等,就都体现了这一采摘指导思想。必须指出,在唐代以前,从史籍记载来看,似乎是不采制秋茶的,唐代特别是唐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茶业的蓬勃发展,秋茶的采制才逐渐盛行起来。所以,“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露白”的谚语,是一条流传较早的古谚,其主要的含义,是提倡和鼓励人们采摘秋茶,并不真正说秋茶的质量就比春茶为好。

开化龙顶品茶感受


喜欢喝茶,更喜欢品茶!特别是那种上好开化龙顶,用透亮的水晶杯,取其足量,加80度左右水冲下,随即茶叶悬浮在杯中水面,漫漫的侵透,在升腾的云雾中淡淡的清香飘逸,天空一片的湛蓝,端起来吹几口气,满鼻子的沉醉,放下,静静的观赏,片片直垂的叶落,在杯中上下悬浮,一种空旷的灵荡,幻化了身影,直到在杯底中瞿立,渐渐的多,渐渐的铺盖,渐渐的水白清纯的碧嫩,与天空的湛蓝形成天地的交汇辉映,此刻的享受,莫不是仙境的迷惑,置身于中而无能逃离的沉睡酣美,恬恬的诗韵,可以悠然而生。

噘一口,伸长舌,在上下来几个翻滚,舌面、唇、牙龈、口腔、连齿也香透了茶汁的侵略,无法抵挡这温柔的攻击,漫漫的吞咽,神韵自美,轻轻的合眼,想灵魂的荡游和至美。如果有诗友做伴,轻叹几句“人生几何”,其味美;如果是易友同品,谈笑“物载德厚”,其性和;如果是知己红颜,来看“小园香径”,其乐融融一下午,或者是一整晚,就在这一杯两杯中把昨日所有的红尘,所有的繁华和浮躁,消逝和忘记。时间过得真快,人生的快乐也逐渐丰富起来!

茶剧电影《龙顶》在京首映


10月17日上午,中国首部以茶叶为题材、以林改为背景的电影《龙顶》首映礼在北京总政西直门宾馆举行。《龙顶》由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担任总顾问并题写片名,市委书记孙建国担任总监制之一。

中国绿化基金会顾问、原林业部部长徐有芳,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高启华一起触摸激光球,启动了首映礼。新华社原副社长何东君,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总装备部某部原副司令、少将汪业广,工业与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周子学以及中国影视界知名人士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首映礼。

《龙顶》讲述了一个生活在大城市的白领回到家乡当茶农的故事。主人公高山回到开化县接受大伯的遗产,本想卖掉大伯的茶园和房子,继续过他的城市生活。结果开化的美景、民风勾起了他美好的童年回忆,而且他还在开化遇到了心爱的女孩孔小丽。他不再留恋城市“挣钱机器”般的生活,最后决定卖掉城市的房子,到开化当一个茶农。电影《龙顶》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电影故事片。不仅讲述了一个让观众有共鸣的精彩故事,带出了一段浪漫爱情,还处处体现着党和国家倡导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建设、林业制度改革等最新政策。本片一大特色就是把中国的茶文化和围棋文化当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也贯穿影片当中,突出了“是人选择生活,而不是生活选择人”的影片主题。

《龙顶》大胆启用年轻导演,演员,绿色中国网络电视节目中心主持人孔令首,担任该片制片人并出演男主角高山;曾在《兰花花》、《雾柳镇》、《母仪天下》等电视剧中担任主演的北京人艺青年演员孙茜出演女一号孔小丽。曾在电视剧《水浒传》中演鲁智深、在电影《赤壁》中演张飞,在电视剧新版《西游记》中演猪八戒的著名演员臧金生在该片中演茶农刚哥。

《龙顶》由国家林业局指导拍摄,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宣传办公室、省林业厅、省农业厅、市委宣传部特别协助拍摄。绿色中国网络电视中心、开化县政府、北京长镜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摄制。衢州日报社、市文广新局、市广电总台、市民航管理局及衢州东方大酒店等部门和单位协助拍摄。

开化龙顶茶解说词


中国有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宾客来了品香茗,朋友来了敬杯茶,这是我国传统的待客礼节。

龙顶茶产于钱江源头开化县,开化县境内山高林茂群峰秀,云雾缭绕水如蓝,是中国绿茶的金三角地区。奔流不息的源头活水,驱之不散的高山云雾孕育和滋润着开化龙顶这颗绿茶明珠,它以香高味醇、久冲耐泡着称,更以干茶色绿、汤水清绿、叶底鲜绿的“三绿”特征而成为茶中精品,所以我们叫它“三绿清心茶”。

温杯——温杯是我们在冲泡茶时进行的第一道程序。

我们在温杯的时候,杯盖和杯都要用沸水反复转动,这样使杯和盖升温,放入茶叶的时候,有利于茶香的散发,保持龙顶茶独特的色、香、味的自然品质。

“龙顶”之名。传说是明太祖朱元璋率兵征战,路经开化,人马十分疲乏。因喝了大龙山的茶,个个精神振奋,疲乏全消。朱元璋大为惊奇,因它产于大龙山顶,因赐名“龙顶茶”。朱元璋登基后,就将龙顶茶作为朝廷的贡品。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社会的发展,昔日的贡品,已逐渐走进寻常百姓的精神生活。

置茶——茶,有清饮法和调饮法之分。清饮法就是指放入3-5克茶叶外,不加任何佐料,称之为清饮法。而所谓的调饮法就是除了放入茶叶外,还要加入上好的佐料,调制而成,我们称之为调饮法。现在我们为大家表演的是用清饮法泡制的“三绿清心茶”。

龙顶茶,除了用清饮法泡制以外,还可以加入少许的枸杞、红枣、葡萄干、杏梅调制成“五珍盖碗茶”;加入少许白菊花、甘草、麦冬、桂圆、枸杞、西洋参片、薄荷等又可以调制成“八宝盖碗茶”。用调饮法泡制的茶除了保持开化龙顶茶的真香实味外,还能起到保健养生的功效。

冲泡——我们在冲泡龙顶茶时,许保持高冲低斟的动作,一气把水加入,这样可以利用水的冲力,使茶叶得到充分的舒展。

请大家注意了,这个动作,称之为“凤凰三点头”,用这个名称,同时表达了我们对各位的光临表示由衷的敬意。

值得一提的是,茶不能够冲得太满,有了7-8分满就行了。

在冲泡名优绿茶时,水的温度也有讲究,一般用80-85度的水来冲泡为最佳。

焖茶——一般来讲绿茶是不需要加盖焖的。但是龙顶茶冲泡后,经加盖略焖上1-2分钟再饮用,更为甘醇爽口。

我们在沏茶的时候,除了精选茶叶外,还要有上等的水质。以水质而论,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而以茶具来讲,以宜兴的紫砂和景德镇的瓷器为上等妙器。

因此,对于沏茶来讲:精茶、活水、妙器是同样的重要。

奉茶——接下来,让我们请几位嘉宾和朋友品尝一下“三绿清心茶”的独特风味。

在奉茶时要注意必要的礼仪。

主人将沏好的茶,双手送给客人,而客人呢,要用双手接过,或者点头致谢。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古人在品尝时的动作。

首先是揭盖闻香,观赏汤色,翻江倒海,细啜慢品,共叙友情。以上的几个动作,是在品茶时必须做的。没盖的盖碗,可以直接闻香,而有盖的茶碗则要先揭起茶盖,深深地吸一口气,让龙顶茶的幽兰茶香透彻心脾,你会觉得心旷神怡;接着你可以观赏龙顶茶的杏绿清澈的汤色;当你喝上一小口,细细品味时,就会领略到龙顶茶醇鲜甘爽的滋味,真有那“尘虑一时净,清风两腋生之感”。

明太祖与灵山茶之缘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当过和尚,特别是在家乡皇觉寺当和尚,曾受世人的歧视。当上皇帝后对和尚、秃、光头、贼等字眼讳莫如深。曾下令让全国一半和尚还俗,可是独对罗山县的灵山寺另眼相看,亲临降香,拨巨款进行修缮,亲封陈大同为金碧禅寺并任主持僧,赐半副辇驾,亲笔题写“圣寿禅寺”横匾这当中的奥妙是什么?在灵山方圆几百里流传着一个关于朱元璋三上灵山寺赞美灵山茶的神奇而动人的传说。

朱元璋是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兄弟姊妹五人,他排行老五。在他17岁那年,父母和3个哥哥因遇上灾荒和瘟疫相继死去,姐姐出嫁。贫穷到极点的朱元璋只好到皇觉寺去当和尚,寺庙虽然以济善为本,但也因朱元璋赤贫,在寺庙里只当个仆人,整日打水扫地。后来庙里也缺粮断炊,老和尚只好让他芒鞋托钵到淮西一带(今信阳一带)化缘。当时官场腐败,“盗贼”横行,他如同飘萍一样到处流浪。第二年农历三月初一来到了灵山寺,灵山寺和尚对他还算不错,不管白天化缘有无收获,都让他吃好穿暖,在这里第一次喝到了灵山茶。云游7年,有4年是在灵山寺度过的,身体也慢慢壮实起来。24岁时天下已经大乱,胸怀大志的朱元璋又回到濠州。他的好友汤和劝他参加起义军,正欲去寺庙占卦,不料寺庙起火,走投无路,于农历闰三月初一加入郭子兴的起义队伍。

由于他身强力壮,作战勇敢,很快得到提拔,同时郭子兴将义女马氏嫁他为妻。郭死后不久,他便成了起义军队伍的首领。

在转战江淮时,又是农历三月初一,吃了败仗,幸好离灵山不远,他便只身逃往灵山寺。因他穿一身戎装,与和尚又分离几年,和尚们看见他,似曾相识,但又不敢贸然相认,只得不厌其烦地问他姓甚何名,朱元璋此时哪里敢透露真名实姓,见问得不耐烦,提笔在寺庙的墙上题诗一首:

战罢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只管叨叨问姓名。

这首诗向和尚们说明了他就是当年的朱元璋,现是义军首领,和尚们一看心里都明白了。于是以礼相待,赶忙准备饭菜,敬上一杯灵山茶。和尚们看他身上还有几处刀伤,便按医书上介绍的方法,用九龙潭中水,浸泡灵山茶,替朱元理擦洗伤口。说也奇怪,朱元璋在连续擦洗后,疼痛逐渐消失,经过一夜的休息,伤口全部痊愈。第二天清晨,由和尚指点从马放沟到天花板桥投奔自己的主力部队去了。

当上皇帝的第三年,想起自己能有今天,应该好好感谢灵山寺的菩萨保佑,因灵山寺曾使他体魄强壮,吃败仗遇难时又得到庇护和茶水治伤,他虽然因当过和尚这段不光彩的经历而痛恨寺庙,并下令让全国一半和尚还俗,但灵山寺应该特殊。又一想,我如今是天子,我当年题的诗不知和尚们保存没有,如果保存下来了,寺里的和尚更要优待。他曾想:或许菩萨真的能保佑。为了巩固帝业,他决心亲往灵山降香。于是派一使者先到灵山调查那首诗的情况,并对那使者交待:“如果那首诗还保存着,立即回应天府禀报,那首诗如果被毁无存,将当年毁诗和尚和主持僧一并押进京城。”使者接旨后很快来到灵山。原来朱元璋题诗后,和尚们怕元军过来找麻烦,赶快用暗红色石灰涂抹一层,搜捕朱元璋的人没有搜到,更没有见到题诗,灵山寺也就在兵荒马乱中相安无事。但当年参与涂抹的和尚听使者的来意后一个个都吓跑了。唯有一个有才华的和尚陈大同未走,他吩咐其他和尚赶快又用水冲去表层暗红色的灰层,隐隐约约地露出原来题诗的痕迹。并指着这些痕迹向使者介绍:“朱洪武皇上的题诗是天子题诗,我们这个小庙岂敢保留,就是留下来鬼神也要犯愁,所以我们才施以法水,涂抹一层予以保护,但仍然盖不住天子的旨意,所以至今还有痕迹像龙泉冲牛一样。”

使者查清情况后,立即赶回京城向朱元璋汇报,这就更加坚定了朱元璋亲往灵山寺降香的决心。于是向所辖的府、州、县发出圣旨,各级地方官员依旨作了迎接准备。罗山县令还专门去灵山向老和尚打听朱元璋的饮食爱好,和尚们也准备好朱元璋爱饮的灵山茶。

选个什么日子到灵山,他历数前两次日子,均是三月初一,而且起兵讨元也是三月初一,三月初一,洪武发迹。便决定仍在三月初一上灵山。

洪武三年,为了不让世人留下他求菩萨保佑江山的话柄,只带几个心腹秘密前来。三月初一,朱元璋第三次来到灵山寺,这次降香与前二次自然不同,不吃斋饭,而是山珍海味。和尚们拿出灵山一枪一旗的灵山茶,这茶是朱元璋过去未曾见过,更没曾喝过的。当汝宁府派来的巧厨师精心地用九龙潭中的泉水沏泡好灵山茶送到朱元璋面前时,朱元璋打开茶杯盖,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直扑口鼻,未曾入口,便产生了一种飘飘然欲仙之感,一口茶进去,舌尖首先有一种浓郁的醇厚之味。朱元璋虽说当了皇帝,有天下各种贡茶,但此时只觉得哪一种名茶也赶不上灵山茶。一杯茶没喝完便对身边的说:“这杯茶是哪位官员沏泡的,给他连升三级官”。跟随他的一个贴心师爷忙说:“那是汝宁府派来的厨师沏泡的”。意思是他不是什么官员,无法升官。朱元璋也听出了那位师爷的意思。但这杯清香甘甜的茶水使他兴奋得无法克制,再次传旨:“他是厨师也要升三级官”。那位师爷只好照办。一边嘟哝着发牢骚:“十年寒窗苦,何如一盏茶。”

朱元璋一听这位师爷的嘟哝,知其因为没有给他这位有才者连升过三级官有意见,便对他说:“你刚才像是吟诗,只吟了前半部分,我来给你续上后半部分:‘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就这样,那位厨师连升了三级官。朱元璋降香后即下旨拨一笔巨款,将灵山寺原来的三层殿修成七层大殿,外带厢房。亲笔写下“圣寿禅寺”横匾,封陈大同为金丘峰禅师任主持僧,赐他半副辇驾到京城免费游览。并命州县要在灵山一带大种茶叶,每年贡必须是一枪一旗的灵山茶。从那以后灵山周围大种其茶,当地不少山因种茶改为茶山(彭新)、茶沟(李家寨)、茶坡等。明朝修的《河南通志》载有河南地方唯一名茶:“罗山茶产在汝宁府信阳州。”明代灵山茶在淮南独占鳌头,与朱元璋的提倡不无关系。

吴国强:那一缕缕淡淡茶香


顾客进店,吴国强总会先为他们沏上一杯茶。吴国强经常用这套茶具招待客人。

东白山是东阳最高峰,钟灵毓秀,盛产名茶和药材,其中尤以“东白春芽”名茶最为著名。零售客户吴国强就出生于此。

出生于产茶区,生长于茶乡,所以吴国强从小就对茶有着特殊的感情,长大之后更是全身心投入到茶叶经营中,立志将“东白春芽”推广到全国。

读报学习也是吴国强的一大爱好。

茶香悠悠醉少年

窗明几净,屋里散发着茶叶的清香。我们坐在茶桌前,沏上一壶“东白春芽”,伴着缕缕茶香,吴国强将他的经历娓娓道来。

吴国强的父亲是东白山茶场的场长。1983年春天,10岁的吴国强随父亲一起到茶场办事。初次来到茶场,吴国强对一切都充满了新鲜。在父亲与人谈事的间隙,他偷偷溜进了加工车间:扑面而来的是一阵阵诱人的茶香,沁人心脾。杀青、炒揉、初烘、复烘……所有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看着经过挑选的嫩芽在工人们的精心炒制下慢慢卷了起来,吴国强不禁也跃跃欲试,好奇地把手伸向了炒茶锅。不料,小手刚碰到锅边,就不小心被烫到了,疼得他涨红了脸。

在父亲的办公室,吴国强第一次见到了“东白春芽”。“‘东白春芽’泡出的茶水毫无半点苦涩,味道醇和,色泽翠绿而泛白光,沁人心脾。从那以后,我就喜欢上了茶,开始学习茶文化、向朋友请教茶艺。一来二去,茶走进了我的生活,成了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吴国强心中有了一个愿望:开一家茶叶店,把家乡的“东白春芽”推广到全国。

1996年,心怀梦想的吴国强在东阳市租了一家店面,开始经营茶叶生意。虽然店面又小又窄,只有六七平方米,但吴国强仍很开心。由于是第一次经营,所以吴国强凡事都亲力亲为,尤其在装修店面的时候,吴国强有意将绿色作为商店的主色调,突出了茶叶经营的特点。他还亲自参与设计茶叶的包装图案,并把自己的店名注册登记为“新农村”,意为推广家乡茶叶,建设新农村。

张跃华肩挑蒙顶山茶发展重任


张跃华是土生土长的名山人,自幼随父辈采茶、制茶,一手手工茶做得一流,是个技术好手。而今的他,额头已渐渐爬满了皱纹。17年来,张跃华将一家小加工作坊发展为现在的现代化企业,成绩显著。但张跃华依然甚少享乐,不喜参加娱乐活动,时常处于忧思状态,他说:“说句心里话,发展到现在,更多的是责任!”

责任二字从何谈起

2010年4月,张跃华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名山县的第一个全国劳动模范。当时,他也谈到责任,深感“压力增大了!”而今,张跃华的责任变得具体,他说:“怎样抓基地,让农民增收?怎样创效益,让工人有饭吃?怎样开拓市场,做强蒙顶山茶品牌?”

他关注的三个“怎样”,首当其冲的便是茶园基地的质量安全问题。近年来,国内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让张跃华明白,“基地安全是企业生命的根基,也关系到喝茶人的身体健康。”于是,他率先在名山建立由企业控制的茶园基地。以名山县红岩乡党村坝为核心,建立了2万余亩的茶园基地,涉及1000多户茶农。

核心基地内,茶叶基地的归属权属于农户,张跃华作为投资方负责基地茶园的病虫害防治、在茶园内栽种生物多样化套种树苗、免费提供茶园管、防、修剪整形机具等。为此,他召集当地村民组建成立了30人的统防队伍,在农科专家指导下,用生态调控,物理、生物防治等技术,对基地茶园实行统防统管、保证了基地原料的安全可靠。每年原料收购时,他对基地茶叶全部包收购,并高于市场价格。

今年,茶园基地内成立了合作社,在管理上更加规范。但张跃华依然没有丝毫放松,仍然把茶叶质量安全放在心上,也一直致力于寻找更安全的病虫害防控途径。

淡淡的茶平静的心


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电脑前,听着电脑硬盘的呼呼声和自己喜欢的音乐,浏览网页,轻敲键盘,写些只有自己才喜欢的文字。喜欢随手拿来一本书,慢慢翻看,旁边泡上一杯清茶,倒不是嗜好喝,欣赏地是这杯茶不紧不慢地飘着热气和升腾满屋的清香。舒展开来的叶片正如耳边流淌的音乐,让我感觉自乐和幸福。微弱的快乐和幸福别人是无从察觉的,只需自己用心去体会,去寻觅。呈现于表面的快乐常被一个微笑、一个闪烁的眼神所传递,而这种急促似的快乐往往不能长久延伸,它是短暂而易破碎的。让自己陶醉在一杯清淡馨香的茶中,这种简单的方式却能让冷漠的心滋生出温暖,感受着一片茶叶,一滴水的淡雅。

端着茶杯凭窗而立,无语胜有语,仰望广袤的天空、疏朗的群星,遐想着音乐里那钢琴与长笛所营造出来的空灵意境。冬去春来,岁月蹉跎,时间像永不会返回的朋友有聚就有分,邂逅了便注定成为永远的回忆与遗憾。转眼一年过去了,这一年里的心路历程踏实而坚定,这一年里的收获富足而欣慰。仰望星空,遥望未来,人生变化无常,生死更是无从掌控,跟随着自己的心走,跟随着自己的心而微笑。

手中的茶氲出白色的雾气,一点一点弥漫开来,最终消逝在视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外。轻轻啜饮一口,唇齿留香,一片小小的茶叶却蕴涵着大自然的精华,经过阳光风雨的洗礼,被人采撷存贮起来,轻柔地洒到茶杯中注入沸腾的开水,在水中早已干涸的生命因有水的陪伴又重新复活,开始舒展着自己长眠的睡眼和腰肢,原来生活的意义在于有人陪伴与簇拥。冰凉的手因有一杯热腾的茶的衬托而变得温暖,这份纯洁简单的温暖唤醒了自己沉眠的心灵。感谢所有的朋友,有你们的陪伴我将不会再孤单。

翻开记忆的扉页,一页一页仔细地回味。曾经为何而泪流满面?曾经为何而雀跃欢呼?曾经是谁在耳畔吟咏爱恋?曾经又是谁斟一杯酒对月宣誓着彼此真诚的友情?将所有的过去用一个恬淡地微笑来回答。

继续追溯往昔的种种,生活留给自己唯一值得珍藏的就是这本用自己的心和时间来装钉成册的“回忆”了。手中的茶温渐渐消逝,也将自己从冥想的世界里带回到现实的音乐中,惟妙清脆的钢琴声依然在耳畔盘旋。垂下头又轻轻地啜饮一口,闭上双眼尽享着它的芬芳与醇香,原来此刻自己心是如此的澄清和快乐。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龙顶茶文之淡淡山茶香》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