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盖碗又名“三才碗”,以盖寓天、碗寓人、托寓地,表达的是“天时地利人和”,要尽在掌握、抓在手里。但是,很多人喝盖碗茶,不托着茶托,直接拿个茶碗就这么喝,其实是不懂如何用盖碗喝茶的。

俗话说得好,要泡好一壶好茶,必先利其器,这样才能突出茶品特色,突出茶香,也更为讲究,更为怡情。

原始的东西简单,但是很出彩。我们经常会在古装戏中看到一些喝茶的场景,红楼梦里林妹妹盖碗喝茶的优雅动作,让人记忆犹新。而现在,我们很多时候把这个盖碗当成了一种冲泡的工具。

盖碗冲泡七要领;

一、软水冲泡(纯净水最佳)

二、无论用什么茶具,茶水一定要分离;

三、茶叶老水温高(100℃),茶叶嫩水温低(80-90℃)

四、投茶量(标准120ml盖碗):绿茶与红茶3g;乌龙茶7g;普洱茶5-8g;

五、注水手法:高冲发香,低吊成汤;

六、出汤速度:从快到慢,逐泡加长;乌龙茶类忌闷泡;出汤彻底,不留残余;

七、整个冲泡过程注意保温,茶叶凉后再泡会影响口感;

盖碗泡茶常见手法:

1.三指法

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拿盖碗的手法,是以三只手指拿捏盖碗,称之为三指法;因为此种手法看起来比较优雅柔美,所以很多女性都喜欢用这种手法。

盖碗的顶端有盖钮,就是开盖时我们手捏的地方。出汤的时候,盖子调整开口大小,食指放在盖钮上,拇指和中指抓住碗沿的两侧,无名指和小指弯曲并在中指边上,不与盖碗接触,盖碗垂直过来,即可出汤。

注意,无名指和小指不可翘起,是茶艺中的大忌,会显得轻浮。这种拿法,如果拿法不对,很容易烫手,需要多加练习,找准位置。

2.抓碗法

此种手法用的人不多,姿势没有三指法柔美,而且因为整个手按住盖钮,很容易烫手,在茶艺表演里,多位男士使用。

这种拿法的要点是,先调整好盖子开口的大小,拇指按住盖钮,其他手指贴住盖碗底部,盖子的方向朝自己,盖碗垂直过来,即可出汤。

此种手法抓碗法操作简单,一手即可掌握,显得豪迈、大气,多为男士使用。

盖碗泡茶不烫手小技巧:wWW.cy260.Com

盖碗选择

碗身口与盖子边的距离窄,这样茶水容易溢出,碗口边的热度也会加高,烫到手。宽口的就不会,茶杯也一样。

水不宜过多

茶叶投置到盖碗后,入水只要水盖过茶叶即可,不能过多,过多容易烫手。

出汤手法

拿盖碗的手势不偏不歪,沿着公道杯慢慢向下让茶水缓缓流出,这样茶汤接触不到手,就不会烫到。盖碗与公道杯要垂直,手指不需要太用力抓着盖碗边缘,越用劲其实越紧张,放松点。

盖碗泡茶的好处:1、盖碗易聚香藏气。2、不易走味。3、好控制,出水快,洗茶刮沫方便,出水后看叶底,闻叶底都能够很直观的表现出来。

延伸阅读

盖碗泡茶的步骤


盖碗泡茶也是一门学问,需要学会方法步骤和掌握相关的技巧才行哦。如果不学会方法,盲目用盖碗泡茶,稍不注意可能就会烫伤手咯。所以,大家还是耐心看看以下分享的盖碗泡茶的步骤吧。

盖碗泡茶也是一门学问,需要学会方法步骤和掌握相关的技巧才行哦。如果不学会方法,盲目用盖碗泡茶,稍不注意可能就会烫伤手咯。所以,大家还是耐心看看以下分享的盖碗泡茶的步骤吧。

在学习盖碗泡茶前,笔者想先来给大家普及以下盖碗的相关知识。盖碗也称三才碗、三才杯,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相信很多茶友们都知道,我们中国人品茶讲究察色、闻香、观形和细品。而用盖碗泡茶,就便于观色闻香,而且简便、易学,同时还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深受茶客们青睐。

看到这里,你们都应该迫不急待想要知道盖碗泡茶的步骤了吧。不急,下面马上为你带来盖碗泡茶的步骤。

盖碗泡茶的步骤

第一步.洗碗

使用盖碗泡茶,每次冲泡前都应使用滚烫的开水冲洗一下;清洁、消毒盖碗的同时,还能提高盖碗的温度。

第二步.置茶

根据实际情况(多人饮用还是个人饮用),放入适量的茶叶。若是个人饮用,建议放1-2克茶叶。多人饮用,可根据人数酌量增减。此外,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稍作调整。

第三步.冲泡

加入适当温度的热水,盖上盖碗闷泡。这个热水温度,一般根据所冲泡的茶类决定。

第四步.品饮

闷泡足够的时间后,打开碗盖,用盖子轻轻拨动茶汤,观赏茶汤的颜色、茶叶舒展后的优美姿态。把盖子斜盖碗上,留出一道缝隙,大小足以出水,倒出茶汤,方可品饮。重点来了啊。其实用盖碗泡茶非常简单,重点是在倒茶汤时需要掌握的技巧。如果稍不注意,就可能会烫伤哦。接下来为你说说使用盖碗泡茶的技巧:

1、用盖碗泡茶,一定要控制好泡水量。加水过多,倒茶汤时,茶水过满就会溢出,这样不烫手才怪呢?是不是?

2、用盖碗倒茶汤时,拿盖碗的手势非常讲究。如果随便拿,也会发生烫手的情况。

上文中所介绍的盖碗泡茶的步骤及相关的技巧,你都学会了吗?(来源:茶文化,

“盖碗”泡茶的历史由来及好处


成套完整的饮具,当是明清以来直至现在一直流行的“盖碗”。

唐代由于逐渐普及了饮茶的专用盏,随之又发明了盏托,宋元沿袭,明清以来配以盏盖,始形成了一盏、一盖、一碟式的三合一茶盏盖碗。用茶盏、盏盖和茶盏托(托住茶盏的小碟)这三位一体的盖碗作饮具有四大好处:

一是茶盏小于茶碗,且上大下小,注水方便,易于让茶叶沉淀于底,添水时茶叶翻滚,易于泡出茶汁;

二是上有隆起的茶盖,而盖沿小于盅口,不易滑跌,便于凝聚茶香,还可用来遮挡茶沫,饮茶时不使茶沫沾唇;

三是有了茶托不会烫手,也可防止从茶盅溢出的水打湿衣服,因而在客来敬茶的礼仪上,以盖碗茶敬客更具敬意;

四是用盖碗作饮具,保温性更好。

五是用盖碗泡茶,可最大程度上大发挥茶香茶味。

01.茶托

关于盏托的发明还有一则传闻:唐代宗宝应年间,有一姓崔的官员,爱好饮茶,其女也有同好,且聪颖异常。因茶盏注入茶汤后,饮茶时很烫手,殊感不便,其女便想出一法,取一小碟垫托在盏下。但刚要喝时,杯子却滑动倾倒,遂又想一法,用腊在碟中作成一茶盏底大小的圆环,用以固定菜盏,这样饮茶时,茶盏既不会倾倒,又不致烫手。后来又让漆工做成了漆制品,称为“盏托”。此种一盏一托式的茶盏,既实用,又增添了茶盏的装饰效果,给人以庄重之感,遂世代流传至今。

宋代盏托的使用已相当普及,多为漆制品。明代后又在盏上加盖,既增加了茶盏的保温性,使之更好地浸泡出茶叶中的茶汁,又增加了茶盏的保洁性,可防止尘埃的侵入。品饮时,一手托盏,一手持盖,并可用茶盖来拂动漂在茶汤面上的茶叶,更增添一份喝茶的情趣。

盖碗泡茶法的好处

中国人喝茶讲究喝热茶,方能泌脾、提神、清心。盖碗茶,可以说真正是把饮茶艺术实用化了。这个茶碗上大下小,盖入碗内喝茶时不易滑落,下面有茶船避免烫到手。

人们一只左手就可以端起茶船,重心平稳,不必揭盖,半张半合,就可以从茶碗与茶盖缝隙间细吮茶水,用杯盖遮挡茶叶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腾出的右手来,可以用茶盖在水面刮动,这叫做翻江倒海,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很科学的。

盖碗泡茶法是一种为节省时间的喝茶法。没有很多讲究的。为单次、短时间使用的个人用简便品茗茶具。它区别于紫砂壶的第一大好处就是:盖碗泡茶泡得多,时间短。另外,盖碗它宜于保温,所以后来各地都流行。

02.盖口

盖碗可以控制盖口的大小,能在最快的时间内把茶汤沥尽,叶底又一目了然,它不添加什么、也不隐去什么,这些都是盖碗的好处。紫砂用好了,确实可以出神入化,但必须要熟知每把壶的壶性,一把壶只能泡一种茶甚至一款茶,局限太大。便宜的盖碗几块钱就可以买一个。但是好的盖碗可不比紫砂便宜。精品瓷器一样有悠久历史和精彩文化。

细说盖碗泡茶

茶有茶道,器亦当体其道。器道相宜,方能相得益彰。嗜茶者,爱品茗,好茶道,也极重茶器,无意或有意中体现和完成了茶器道与实用并重之目的。

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鲁迅先生为什么单单赞赏盖碗呢,在众多的碗、盏、壶、杯之中?

03.茶器

其中,自有道理中国的茶具据《茶经》「四之器」载,有二十五种,一般可按其选型分为碗、盏、壶、杯等几类。选择何种茶具为佳,可根据各自生活习惯、饮食起居、审美观念、所处环境,从方便适用着眼而各取所需。

不过若从休闲鉴赏、品茗论道角度而言,却颇有区别,自有高下之分杯形茶具呈直桶状,茶泡在杯中嫩叶细芽全被滚烫的沸水焖熟了,何来品茗之雅趣,只可作「牛饮」;北方盛行的大壶泡茶,茶温易冷却,香气易失散,不耐喝且失却趣味凡深谙茶道的人都知道,品茗特别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

杯、壶泡茶,不利于察色、观形,亦不利于茶汤浓淡之调节。此外,茶泡久了,质量会下降而色败香散。

盖碗饮茶小结

无论从品茗鉴赏,或是从养生保健角度而论,杯、壶泡茶的不足均显而易见。而盖碗茶具,有碗,有盖,有船,造型独特,制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

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惬意,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

盖碗用得好,泡茶更好喝!


盖碗是陶、瓷烧制的,由茶碗、茶盖、茶船三件套组成,在茶事中广泛使用盖碗又称「三才碗」所谓三才即天、地、人。

往玄里说:

茶盖在上谓之天,茶托在下谓之地,茶碗居中是为人

这么一副小小的茶具便寄寓了一个小天地,一个小宇宙,也包含了古代哲人讲的“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

实在点讲:

三件头「盖碗」中的茶船作用尤妙,茶碗上大下小,承以茶船增强了稳定感,也确不易倾覆

唐代有雏形,一直到清代定型,小小盖碗穿越数百年才有今天三位一体的模样——一盏、一盖、一碟式的盖碗

①茶盏小于茶碗,且上大下小,注水方便,易于让茶叶沉淀于底,添水时茶叶翻滚,易于泡出茶汁;

②上有隆起的茶盖,而盖沿小于盅口,不易滑跌,便于凝聚茶香,还可用来遮挡茶沫,饮茶时不使茶沫沾唇;

③有了茶托不会烫手,也可防止从茶盅溢出的水打湿衣服,因而在客来敬茶的礼仪上,以盖碗茶敬客更具敬意;

④用有盖的碗作饮具,保温性更好

盖碗形成之初不是用来冲泡的,她就是个直接饮用的杯子,后来发现「盖碗」可作为「茶壶」使用,且非常实用

看汤色,辨浓度,观叶底,简单、明了、真实,因而盖碗演变成了「冲泡期」,直至审评的专用器。

下面我们从网上搜集和根据操作实践,为你提供了盖碗泡茶操作图片。

①无论你是拿壶还是拿盖碗,就算你是拿枪,第一点都是要放松,松而不懈的松,何为不懈?就是有控制

②调整盖与碗边的出水缝隙,在不用滤网时尤其重要

③这个动作决定烫不烫手,尽可能是端起来,不是拎起来,烫手很正常,我们泡的时候也会哦!

④食指的动作可圈可直,每个人的手型不同,长短不一,适合就好(拿盖碗的方式有几种,这是最常用的方式)

⑤出汤要自然平滑转动手腕,沉肩坠肘,如太极拳般气运流畅

⑥一气呵成,出汤环节所有反关节的动作都有搔首弄姿的嫌疑,需杜绝将胳膊抬高。

泡一壶好茶手法很重要,4步掌握盖碗泡茶技巧!


春节即将来临,逢年过节招待客人少不了一杯热茶。如果能在客人面前,用非常优雅娴熟的手法泡一盏茶,收获客人倾慕的小眼神,那简直可以骄傲一整年了。

说到既能展示泡茶技艺又具备传统文化韵味的茶器,那就非盖碗莫属了。连鲁迅先生都说,“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

盖碗,也称“三才碗”,即: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取天地人和之意。

在广大茶友们的眼中,盖碗一直就是泡茶“神器”级的存在,让人又爱又“恨”。

而能够用盖碗驾轻就熟泡茶的人,一直是被仰视的对象,就算不是泡茶专业户级别的,也得是泡茶高手了。

但即使是泡茶高手,偶尔也难逃被盖碗烫手的狼狈。新手就更不用说了,多少人因为怕烫而一直没有学会用盖碗,好不容易学会了吧,姿势又不好看。

但其实我们也不用灰心气馁,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勤加练习,成为高手还是指日可待的。茶道君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使用盖碗的小技巧,一起来看一下吧。

01.选对盖碗

选购盖碗的时候,一定注意选择适手的,别太大了。盖碗太大,手太小,抓握吃力,姿势自然就不优雅啦。

还要注意盖碗的造型。尽量选择盖碗碗沿向外延展的程度大一些的。也就是当盖子盖下去时,盖沿与碗沿距离尽量大,这样注水之后,水与碗沿的距离较远,手捏住碗沿就不会太烫了。

02.注水量不宜过满

冲泡茶叶时,注水不要太满。如果你注水的量多到快要溢出盖碗,那拿起来肯定是非常烫的。

一般用盖碗泡茶,投茶量是按盖碗的大小,因此注水量以盖碗的八分满为宜。若不注意,注水太满,可以稍微倾斜碗身,适当倒掉部分沸水。

03.手势要正确,手指不要太用力

拿盖碗的手势不对,不仅不优雅还容易烫手。手拿盖碗的时候要注意平衡,用拇指和中指轻轻夹住盖碗沿,食指轻轻抵住盖子即可。

不要因为怕拿不稳或者太紧张而用力捏盖碗,这样只会更烫。也不要去捏碗身,碗身比碗沿温度更高,十有八九会被烫到。

还要注意,无名指和小指弯曲并在中指边上,不可像兰花指一样翘起。因为这样不仅不雅观,也是茶界中的忌讳。

04.出汤一气呵成,不要慌

往往越是害怕被烫,心里就越慌,手上就越容易出错。所以我们在泡茶出汤的时候要做到气定神闲,稳如泰山。

按照上面所说的方法将盖碗稳住,食指则轻压盖子,使盖子与盖碗沿口出现缝隙,然后倾斜至垂直的角度,让茶汤自然流出,整套手势一气呵成,看起来就非常优雅洒脱了。

当然,不管是手上的技艺还是心理素质,都是需要反复训练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

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练就优雅娴熟的手法,达到驾轻就熟的冲泡水平。

盖碗泡茶时,该“走香”还是“闷茶”?


鲁迅先生曾在《喝茶》一文中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盖碗作为一种近乎万能的泡茶器皿,能让万千茶叶在其中曼妙转化,吐露芬芳,自然博得不少爱茶者的欢心。

盖碗由盖、碗、托三部分组成,虽然小小的,却雅致得很,在清代的大家贵族,宫廷皇室,以及高雅的茶馆,都用盖碗喝茶,一直到今天,不少讲究的茶友依旧会选用盖碗泡茶喝,但是,在冲泡的过程中,有这么一个问题,总是困扰大家:泡茶时盖碗的盖子是揭开还是盖上?

十三夷随机问了不少身边认识的茶友,发现大家对此的分歧还确实是不小。有的茶友认为揭盖不会让茶被闷坏,而另一方则认为盖上盖子能更好地聚香,双方各执一词,变分成了支持揭盖的“走香”派和支持盖上盖子的“闷茶”派。

一、为什么要关盖“闷茶”?

“闷茶”能阻止茶香溜走

关起盖子泡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茶叶的香气过度散发,而且把盖子盖严了还有利于盖碗内茶叶香气的聚拢,更方便闻盖香哦。

“闷茶”能检验茶叶品质

俗话说“好茶不怕闷”,也就说如果茶叶质量够好,盖上盖子闷茶,不仅不会影响茶叶本身的口感,而且还能够借此检验出这款茶叶到底是不是好茶。

“闷茶”能刺激内含物释放

据老一辈人的说法:闷茶,茶汤才可以入味。其实这么说的原理是当闷茶时,能让盖碗内的温度得到保持,利用高温刺激茶叶内含物质更快更完全的地释放出来,茶汤则会呈现更为醇厚的口感。

二、为什么要揭盖“走香”?

“走香”能让香气更纯

揭盖“走香”,不仅能让杯中的热气散去,同时带走夹杂着青味、陈味等不好的气息,还能让新鲜空气进入杯盖里,和茶叶发生反应,让茶散发出更醇香气味。

“走香”能延长茶叶耐泡度

上面我们说了,“闷茶”能刺激茶叶内的物质释放,那么相反的,揭盖“走香”能让茶叶内的物质不至于在长时间的高温刺激下尽然释出,可以多次注入热水,将茶叶的味道一层一层逼出来,这样茶叶就更耐泡一些,也能更好的控制茶香和茶的味道。

“走香”能避免茶叶被闷坏

这也是很多人会摒弃“闷茶”转而爱上“走香”的重要原因。很多茶友对“闷茶”的时间是没什么概念的,经常一不留神,就让茶叶在长时间的高温下闷坏,茶汤的口感变得极差,严重影响了饮茶体验,而如果揭盖“走香”就不用担心了。

三、揭盖VS不揭盖,该怎么选?

眼看“闷茶”“走香”各有各的好,那么用盖碗泡茶时该如何选呢?正确答案是:因茶而异。

细嫩茶叶需完全揭盖

细嫩茶叶,喝的就是一个鲜,如果使用盖碗泡出汤后,碗内的叶底依旧维持高温的话,非常容易把茶叶闷熟了,导致茶味苦涩,鲜爽度降低,影响下一道茶汤的口感。

比如绿茶、名优红茶、白毫银针、黄茶这些“娇贵”的细嫩茶叶,我们需要在冲泡完后,把盖子完全打开,以免把茶叶焖熟,导致茶叶的味道比较苦涩,或者鲜爽度降低。

高香或芽叶成熟的茶叶可留缝斜盖

高香茶如果不闷,香气很快就会跑掉,那便尝不到茶最灵魂的滋味了,如果白牡丹、乌龙茶、生普这些高香茶,犹抱琵琶半遮盖般地半掩半揭盖子是最适合的。

老茶、粗茶不揭盖

闷泡法适合用来冲泡老茶,即冲泡存放了有一定岁月的茶,或三五年的青茶,或十年二十年的普洱。高温闷泡,能让一杯老茶焕发出内质里浓郁的茶香,协调感增强许多,让人品味到不平凡的滋味。但如果老茶有杂味或者其他味道过重,还是要适当揭盖散味哦。

无论哪一种方式,都是为了泡好一杯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愿每一杯盖碗茶都能被温柔以待。

紫砂壶泡出茶香的奥秘


把盏一杯香茗,任丝丝幽香冲淡浮尘,沉淀思绪,体会人生。让其香润泽心灵,让其味超尘脱俗。品茶,品味四季蕴味,品淡人生精彩。新手壶友们常常问我用紫砂壶泡茶有何优点呢,其实老茶人都懂的,因为他们喝得多,用过的也多,而最终大多选择了紫砂壶,那紫砂壶泡茶到底有何优越性呢?

色香味保全。高含铁量的紫砂泥,经1200℃左右的高温烧制后,分子重新排列,形成鳞片状结构,并生成大量开放式和封闭式的双重气孔,独特的高致密度的多孔状物理结构,具有较强的吸咐力。因为有双重气孔,透气不渗水,故泡茶时色不变异、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元气恢复快。紫砂壶泡茶虽可越宿不馊、久置无杂气,但长期不用又存放不当,自然免不了会有异味。只需用沸水冷水交换冲洗几遍!壶的元气又可恢复,泡茶仍可得真味。

无茶可生香。紫砂壶经久使用,内壁会积聚“茶锈”形成“茶山”,以致不放茶叶注入沸水,也会有茶香。调砂掺砂、辅砂等手法,更改善了壶的肌理结构,“茶山”生成更易。

软化净化水质。紫砂壶另一鲜为人知的特点是:置于屋中,用它盛水会冬暖夏凉,软化水质,几乎是一口微型的井。

紫砂壶还能使水质净化,一般我们不倡导喝隔夜茶,可是宜兴紫砂壶盛了茶水,即使盛夏,到了第二天不仅不馊,还可以饮用。据科学研究发现,宜兴紫砂壶中的一些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

不裂不烫手。紫砂壶传热缓慢,握持不会炙手。因其材质特殊,冷热急变性能好,寒冬腊月注入沸水,也不会因温度急变而爆裂。(朱泥除外)

越用越光润。紫砂壶表有粗细砂粒排列,用之愈久包浆愈厚,色泽光润,气韵温雅,所谓“摩挲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成为奇物”。

人们常说:“茶如人生,第一道茶苦如生命,第二道茶香如爱情,第三道茶淡如清风”。一杯清茶,三味一生,人的一生宛若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溶入这纷纭变化的大千世界。在溶汇交融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从生到死,贡献出自己的毕生,走完自己人生历程。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人们只会关注那些主角,不会去刻意地留心那些配角,就像品茶人很少在意杯中的每一片茶叶一样。人生如茶,多一片或浓,少一片或淡,无论是浓烈或者清淡,都要去细细的品味,苦乐都是滋味。

使用盖碗泡白茶,如何避免烫手?


午后的庭院,阳光懒懒散散在地面铺展开,树上的每片叶子随着秋风的送达,摇曳着轻盈的身姿。

有的悠悠然飘落地面,有的依旧在树枝上摇摇晃晃,不愿坠地。

鹅黄,铁锈红,褐色,墨绿……每片叶子相互交叠,勾勒出一幅秋色宜人的风景图。

和好友一同慵懒的在庭院中漫步,看着地面五彩斑斓的落叶,不免想起了秋寿眉,也是各种各样的颜色相互交错。

若是此时在白瓷盖碗里泡上秋寿眉,定然再惬意不过。

说泡就泡,喝茶的兴致就是这样油然而生。

两人回到茶室,好友拿出2019白露寿眉,称茶,烫杯……

泡茶的前期准备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但将茶汤倒入公道杯时,他端着盖碗的手哆嗦了一下,茶汤差点洒了出来。

好友尴尬的笑了笑,“不好意思,盖碗有点烫……”“没事没事,用盖碗泡茶都会经历烫手这个过程。”回想起自己当初刚用白瓷盖碗泡茶,也是经常烫到手。但烫着烫着,便学会了用白瓷盖碗泡茶。想必不少的茶友都有过相似经历。想喝茶,怎能不学会用白瓷盖碗泡茶呢?

什么样的盖碗,容易烫手?

刚学泡茶时的烫手虽是正常现象,但挑对合适的盖碗也能尽量避免烫手。

挑选茶具时,见到胎壁厚,盖纽低,碗沿窄的茶具,都不应购买。

无论是其中哪一点,都会让你在泡茶时烫手。

若是这三点全部聚齐在一个盖碗上,那必烫手无疑。

如同音乐爱好者没有选到合适的耳机或音响,无论听多么优美动人的歌曲,都会在音质不佳的设备下,黯然失色。

若是不慎购买有这其中任何一点茶具的茶友,应和这副茶具尽早断舍离。

先说胎壁厚的盖碗,在外貌上已经可以扣分了,臃肿的身材,笨拙呆板。

胎壁的厚实让人觉得好像不会烫手,其实并不然。

正是因为这实在的胎壁,让沸水能够更加安然在里面散发热量,不好散热。

最后将散发的热量满满的收入身体,以致在泡茶出汤时,不可避免的烫了手。

所以,挑选盖碗时,适宜选胎壁薄一些,原料好一些的盖碗,更容易散热。

使用过程更轻便,不容易烫到手。

然后是盖纽低的盖碗,器型设计上缺陷明显。

盖纽是我们食指在杯盖凸出部分的受力点,若是盖纽过低,便容易烫手。

矮矮的盖钮设计,好比是盖碗里的侏儒。

在沸水冲泡时,盖纽不满它那低矮的高度,想极速吸收热量,让自己长高,却只是白费力气。

特别是盖碗凹陷处,那里积蓄了满满的愤怒,若是将食指置身于此,只会被它的愤怒牵扯,烫了自己的手。

最后是碗沿窄的盖碗,心胸狭隘的它总是易怒。

当你在泡茶时,碗沿没有尽量的往外翻,那你的大拇指和中指就要遭殃了,远离它的碗身才是明智之举。

所以,在挑选盖碗时,在避开上述的提到的不利点。

从实用角度看,选大小适中的,盖钮略高,碗沿略开一些的盖碗,更能满足我们的泡茶需要。

盖碗泡茶时,如果您常觉得容易烫手,除了远离不好惹的盖碗外,还要学会如何与盖碗相处。

新闻上,那些你侬我侬的爱侣,一路走来,为什么会分手,伯劳纷飞?

原因再多,最后只能归于不合适。

可见,学会相处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那对于把茶当成精神伴侣的茶友而言,学会和茶具相处也非常重要。

只有先学会和茶具相处,学会泡茶,才能在最后得到茶的慰藉。

那要怎么才能和茶具正确相处,避免摩擦呢?

首先,我们需要将自己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搭配协调。

这样,才能在和茶具相处上更得心应手。

大拇指和中指应在碗最外沿的部分放好,然后将食指放在盖纽上。

刚开始的时候,不能与盖碗过于亲昵,三根手指应要矜持一点,若是将手指直接放在碗身上,直接容易烫手。

切记,不能将食指放入盖纽中,这是一定会烫手的!

当三根手指都互相配合好,调整好后,就可以进行冲泡。

泡茶注水不必过满,过满的水容易溢出。

会让人有些手足无措,不知应将大拇指与中指放在何处?

水量适当就好,让沸水与碗口在同样的高度上便可,不用对此投入过多的热情,不然效果将适得其反。

冲泡时,要快出水。

一开始泡茶时,最好不要坐杯,不然将茶泡苦,也容易被烫手。

泡出的茶会带有苦涩感,并不好喝。

茶汤出水时,要让食指与出水口处于同一方向。这样才能避免茶汤如脱缰的野马一样,肆意奔腾,最后烫了拇指。

泡好一杯茶,练习盖碗冲泡,是不能少的过程。孙敬,苏秦要是没有头悬梁,锥刺股,怎能成为赫赫有名的政治家?泡茶需要技巧,也需要多多练习。

当你一次一次被烫了手,学会对碗盖运筹帷幄后,自然就不会再烫手了。也许哪一天你就能在新手面前大显身手,成就感满满地说道:“我也被烫过手!”。

除了茶壶、盖碗还可以用“碗”泡茶


你知道吗?碗除了装饭盛汤外,还可以用来泡茶,称为碗泡法,并且还有一套专门的冲泡体系。

碗泡法对器具需求不高,主要靠的是一碗、一勺、一双筷。大致泡法是先将适量的茶叶放入茶碗中,添汤,待茶,再用茶勺分杯饮用。看似简单,不过要泡好也并不容易。

碗泡法,步骤很简单,但需要掌握的技巧却很多,和其它所有泡茶法一样,都在于熟练掌握茶水比例、水温控制、时间控制、分茶速度、选对器型、冲泡次数、心静安稳等。

碗泡法的步骤

01、备器

可以是玻璃碗、瓷碗、陶碗、大口的建盏,甚至铜铁等金属的碗形器等皆可,外加一个汤匙,合适数量的品杯(一个人独酌时可以省略),公杯(大多数情况下可省略)。作为主泡器,这些就够了。

其中,像汤匙、公杯、品杯,在一个人独饮时,亦可省略。用碗泡好,捧着大碗,作牛饮状,像喝粥一样,是谓“茗粥”,亦未尝不可。而公杯,如果有汤匙分茶,直接分汤入品杯,公杯亦可省略。

一个人的时候,举起茶碗便可畅饮,甜甜的、温润的畅快,别有一番滋味;许多人分饮的时候,用分茶勺把茶舀至每个人的杯中,碗内茶汤清透荡漾,茶叶随分茶勺游动,更添一番情趣。

所谓自在个性、随性自适、大道至简,简而至简,就是一个人的世界,一碗、一茶、一人,奇妙无穷。

02、温碗

用沸水烫洗碗匙杯等,保持器具干净。

净,是为净器、净身、净心,安住于当下。无论要泡什么茶、何等级的茶,不分心,只求自得于这一刹那。

03、投茶

取茶适量

04、注水

建议投茶后,稍作停留十秒二十秒,使茶微润,借以出香、浸润茶。缓一下,身心皆安,不急不徐。中投法,不偏不倚,亦是“中和”“中庸”之道。

碗泡茶,是沿碗壁旋转注水,还是定点注水。水流宜聚不宜散,万不可操之过急,如果注水力道过猛,茶叶在碗中如波涛翻滚,味则差矣。

心静汤清,水注急,心不安,水躁汤浊。

一碗好的茶汤,都是茶人心情的表达。

05、静待

不同的茶,出味快慢有别,黑茶出味最快,红茶次之,乌龙茶再次之,黄茶绿茶白茶最慢。

因此,静待出味的时间,就是相应的延迟三五秒钟。

06、分汤

待茶色起,是一人独酌品饮,或是多人借汤匙分杯品饮,亦或是用汤匙舀茶汤入公杯以使茶汤匀无分别心,那就看不同的品茶场合了。

07、续水

碗泡法,一般每道茶汤都有留根,再续水。这样能延长茶汤的滋味。

碗泡法的优势

形状开放。不会限制叶片在冲泡过程中的舒展。

季节性。特别适宜春天众多新鲜绿茶上市时的季节,更别说夏日喝茶了。一个宽敞的碗,瀹上秀美的绿茶,清新可人,凉风习习。现在苏州地区的碧螺春还有延用大碗泡茶的习俗,这便是民间碗泡的遗留风尚。

省事。一碗、一勺、一杯即可,抓一把茶叶往碗里一扔,凉了会儿的开水高高冲下,茶勺一舀杯里一倒,妥妥的开喝。最接地气,大碗茶的感觉。

省工。不用刻意去计较几秒几秒出汤,几泡几泡折腾。想起来就舀,舀出来就喝,无拘无束随意喝,图个自得其乐。

省力。对于一些稍懒的茶人来说,喝完茶随手端起碗倒掉茶叶,水龙头上一冲,就这么轻松。

散热快。不易闷熟或闷馊茶叶。不会有壶泡带来的蒸煮感觉,同时茶汤温度更适宜直接品饮。

温度容易控制。入水的角度和位置、水流的大小和力度,都随心所欲。

观察容易。茶色、汤色等一目了然,特别是查看叶底,便于更好地了解茶的工艺特性。

紫砂壶的兴盛跟泡茶法有关


时至明代中期,紫砂工艺瓜熟蒂落,它因敦雅古穆、浑朴端庄,更因紫砂泥料宜茶的独特性为人所喜爱。

文震亨《长物志》里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其他如周高起、冯可宾等茶人都对紫砂壶推崇备至。张源、许次纾更在他们的著作《茶录》、《茶疏》中清晰记录下壶泡法的程序。而张源所述基本和现代壶泡法相同:“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荡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茶重则味苦香沉,水胜则色清气寡。两壶后,又用冷水荡涤,使壶凉洁。否则减茶香矣。罐熟则茶神不健,壶清则水性常灵。”许次纾则特别强调壶泡时机的把握,他说:“先握茶手中,俟汤既入壶,随手投茶汤。以盖覆定。三呼吸时,次满倾盂内,重投壶内,用以动荡香韵,兼色不沉滞。更三呼吸,以定其浮薄。然后泻以供客。则乳嫩清滑,馥郁鼻端。”

由此可知,紫砂壶不仅在实用上符合了明代泡茶法的要求而且在审美上也暗合了明人饮茶的自然、简便、内敛、温厚、清雅的风尚和精神追求,紫砂壶受宠就在所难免了。明中期,紫砂壶终于登上了茶文化的历史舞台,并长袖善舞,舞了五百年。

所以,茶文化的沿革,泡茶法的兴起是紫砂壶得以在明代中期兴盛起来的内部动因。第一部紫砂专著《阳羡茗壶系》的作者明代周高起说:“故茶至明代,不复碾悄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日本紫砂壶收藏大家奥玄宝在其名著《茗壶图录》之《叙》中开篇即言到:“自泡茶之法兴,阳羡沙壶始名于天下。”不能不说他们的眼光和判断是极其深刻的。

综观紫砂壶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紫砂工艺正是沿着两条道路在探索和发展:一方面无数的紫砂艺人在壶的制作技术层面上不断创新,比如从金沙寺僧和供春的捏制坯胎、挖空内部成型到时大彬的拍身筒、镶身筒成型法;从前人的入缸烧壶到李茂林的匣钵封闭烧法,这些技术的进步无疑为紫砂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实用的基础上,艺人们也在如何使紫砂壶更具审美艺术性上孜孜以求。但是,历史上紫砂艺人多来自社会底层,他们的文化艺术修养偏低,师徒相授,口手相传,大多皆为工匠,很难在艺术层面上使紫砂壶艺有较大的突破。

如今,紫砂壶能成为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备的茶具,也与从明代至今的文人艺术家的积极参与分不开的。所以1937年由香港百壶山馆出版的《阳羡砂壶图考》一书特辟出专门章节“雅流”来记录明清以来影响紫砂壶艺的文人。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盖碗泡茶法,泡出茶的特色》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