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碧螺春是我国名优绿茶,具有“色香、唯美、形佳”三绝的特点,因此深受广大茶客亲睐。下文就为您介绍碧螺春由来的传说。

很早以前,东洞庭莫厘峰上有一种奇异的香气,人们误认为有妖精作祟,不敢上山。一天,有位胆大勇敢、个性倔强的姑娘去莫厘蜂砍柴,刚走到半山腰,确闻到一股清香,她也感到惊奇,就朝山顶观看,看来看去没有发现什么奇异怪物,为好奇心所驱,她冒着危险,爬上悬崖,来到山峰顶上,只见在石续里长着几棵绿油油的茶树,一阵阵香味好像就从树上发出来的。

她走近茶树,采摘了一些芽叶揣在坏里,就下山来,谁知一路走,怀里的茶叶一路散发出浓郁香气,而且越走,这股香气越浓,这异香薰得她有些昏沉沉。回到家里,姑娘感到又累又渴,就从怀里取出茶叶,但觉满屋芬芳,姑娘大叫“吓煞人哉,吓煞人哉!”,一边撮些芽叶泡上一杯喝起来。碗到嘴边,香沁心脾,一口下咽,满口芳香;二口下咽,喉润头清;三口下咽,疲劳消除。

姑娘喜出望外,决心把宝贝茶树移回家来栽种。第二天,她带上锄头,把小茶树挖来,移植在西洞庭的石山脚下,加以精心培育。几年以后,茶树长得枝壮叶茂,茶树散发出来的香气,吸引了远近乡邻,姑娘把采下来的芽叶泡茶招待大家,但见这芽叶满身茸毛,香浓味爽,大家赞不绝口,众人问这是何茶,姑娘随口答曰:“吓煞人香”。

从此,吓煞人香茶,渐渐引种繁殖,遍布了整个洞庭西山和东山,采制加工技术也逐步提高,逐步形成现今具有“一嫩三鲜”(即芽叶嫩,色、香、味鲜)特点,碧绿澄清,形似螺旋,满披茸毛的碧螺春茶。至于吓煞人香怎么改名为碧螺春?据说是皇帝下江南时,品尝此茶,见其香气芬芳,味醇回甘,碧绿清澈,爱不释手,因“吓煞人香”茶名太俗,才赐名为“碧萝春”。以后因其形如卷螺,又称“碧螺春”了。

CY260.com扩展阅读

普洱茶挂杯香从何而来?


普洱茶挂杯香从何而来?

我们在喝茶的时候,往往会听到杯底留香、挂杯香等,拿着品茗杯或者公道杯闻一闻,确实有香气。那为什么这茶会有挂杯香呢?关于挂杯香你知道多少,我们一起来讨论下吧。

关于挂杯香

挂杯香,顾名思义,就是留存于杯子的香气,不同的茶挂杯香是完全不一样的,有些茶可能热杯香比较明显,杯子冷了香气到不在了,有些茶则热杯香、冷杯香都比较浓烈。

当我们用盖碗或紫砂壶泡茶时,茶叶散发出香味,有人会说是器具吸附了茶香,所以杯底才会留香。其实器具本身是不会吸附香气的。盖碗内壁挂瓷,它并不会吸附香气,我们品饮佳茗时用的小玻璃杯,也不会吸收香气或消散香气,如果选用紫砂壶、紫砂杯来泡茶,茶叶的香气就会被所用的器具吸附很大一部分。

香气产生的两个途径

鲜叶生长在茶树上,它不会自带也不会吸附任何香味。当我们把鲜叶从树上采摘后,随着水分的散失,芳香类的物质和空气会发生生物化学反应,就会有香气,比如在摊晾的过程中就可以闻到香味。另一种情况出现在杀青时,芳香类的物质随着温度变化和锅壁发生生物化学反应,从而产生了香味。

茶叶的香气有高有低,有浓有淡。蜂蜜味、花蜜香、兰香等等千变万化。不同山头,不同叶类,不同时节采摘的茶,呈现出的香味也不尽相同。

后期香味靠工艺

随着新世纪人们对茶叶的品饮有了一定的追求,逐渐出现了一个比较标准的,被大家公认的传统制作工艺,也就是全程低温杀青。所谓的低温杀青,就是在杀青时锅壁温度不能超过180℃,并且在锅内的鲜叶温度不能超过80℃。在整个杀青过程中对鲜叶的酵素酶只是钝化而不是杀死,再经过揉捻、日晒和低温式的烘干或阴干后,保留了芳香类物质和酵素酶的活性,才有了我们后期品饮时比较愉悦身心的香气、口感。

坦洋工夫红茶香味从何而来


茶叶在加工过程中,所含的物质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的特殊成分让本身就是天然保健品的茶叶,又增多了许多别样的风味。坦洋工夫红茶的香味就是在化学反应中升华而来的。

坦洋工夫红茶属于发酵茶类,是以茶树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切)、解块、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我国红茶种类较多,产地较广,有我国特有的功夫红茶和小种红茶,也有与印度、斯里兰卡相类似的红碎茶。

红茶创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香气物质比鲜叶明显增加。所以红茶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

红茶要想变得清淡,主要靠茶叶用量和放水量来调节。一般人放3—5克茶叶就可以,口味淡者可放得更少些,保证茶和水的比例为1∶50。也就是说如果放3克红茶,应当用150毫升水来冲泡。红茶与瓷杯搭配,视觉和味觉效果最佳,建议大家每杯茶冲泡3—5分钟。

喝普洱茶时的“燥感”从何而来?


喝普洱茶时的“燥感”从何而来?

某天,兴致盎然地拿出自己前不久入手的普洱生茶,简单冲泡之后,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小口,香高水细回甘好,只是一会儿后,突然感受到喉部有些燥意,隐隐还有一丝痒意,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买到了劣质茶?

茶汤入口之后,出现喉头干燥、口腔内有火味等感受,我们称之为“燥”。

普洱茶的“燥”有轻有重,轻症大多属正常现象;而严重的燥感甚至会表现有吞咽困难、紧缩发痒等不适症状,让人觉得烦躁不安,我们称之为“锁喉”。

那么燥感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是一个受多重因素影响而出现的现象,在普洱生茶和熟茶里都会出现,有正常与不正常两种情况。

正常现象

1.制程

对于熟茶来说,渥堆发酵容易产生燥感。

这是一般的渥堆发酵工艺会有的正常现象,就像堆味总是与熟茶相伴相生的,同时,发酵程度越高的新制熟茶茶性越趋于热性,因而在初期品饮时容易出现燥热感,甚至是上火症状。

茶界有语“忌饮新茶”,就是因为刚刚生产出来的熟茶新茶多少会有些火味,品饮后轻则稍感燥感,重则上火满脸痘,肠胃不好的人尤忌新鲜出炉的普洱熟茶。

品饮建议:对于刚出炉的熟茶新茶,最好是先存放一段时间再开始品饮。

润元昌普洱茶会有一定期的存放期才会出厂,加之到品饮者手中的一定周转期后,能够较好的减轻新茶带来的燥感,使普洱茶茶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时候有很好的品饮消费体验。

2.仓储

普洱茶的存储环境很重要,长期在较干燥的环境中存储也会使茶汤带有轻微燥感。

譬如长期在云南茶仓储藏的茶,开封后便马上冲泡,普洱茶的湿度和含水量,与当地空气不匹配,常有燥的口感出现。

品饮建议:对于紧压茶,可以把短期要喝的茶量先撬出来,装在小茶器里醒醒茶,燥感便会逐渐消失。

3.冲泡

泡茶用的器物和泡茶的水,也会造成茶品呈现出燥感。

水质差对泡茶影响很大,而器物的燥主要是烧制时所致,如未使用的紫砂壶,使用之前需要注意开壶“退燥”。

非正常情况

01仓储问题

储存时受潮了,尤其是霉变或过度湿仓的普洱茶,为去除霉味,将其重度焙火,这种茶的火味会比较明显,这样引起的燥意较难去掉,喉咙会非常不舒服。

放任茶品置于高温高湿环境中,快速氧化也易导致出现锁喉现象。

02制程问题

压制好的茶饼高温干燥,或是刻意焙火加温。

成品未完全干燥或干燥后未降温便包装扎筒。

有些商家为求香高及快速入口品饮,毛茶和成品干燥时皆采用高温烘干工序,也会造成燥感,这样的茶无多大问题,但已完全失去了普洱茶的韵味。

熟茶渥堆时叶温上升快,没有及时翻堆散发热量,产生烧坯的现象,从而导致燥感。

压制好的茶饼需待冷却时再包装

03其他问题

阳光直射。

一些云南省外或边境茶菁,亦或一些劣质茶青制作出的普洱茶。

普洱茶正常的燥感,经过一段时间或一些简单的方法能够慢慢褪去,不必过于担心其品质,而对于难以褪去的燥感,尤其是饮后引起身体强烈不适感的茶品,则建议舍弃。

普洱茶中的香气从何而来?


普洱茶中的香气从何而来?

普洱茶中的香气从何而来?有人说是与之生长的环境有关,最典型的说法就是普洱茶的樟香与它生长的环境中的樟树有关。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我们知道,绿茶的香气往往与之生长的环境有关系,比如太平猴魁的兰香、比如洞庭碧螺春的花果香,似乎已是十分确定的了,因为离开了那个特定环境种出来的绿茶确实没有原产地的特定的香气了。

但是,普洱茶因为有长期存放和转化的原因,在香气的形成上就比绿茶要复杂得多。普洱茶的香气一般地被认为是在长期的存放、转化过程中形成的芳香物质的集合。这些芳香物质在数量和类型上相当多,因环境不同、茶的转化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比例,从而形成不同的香型。

还是说说那个樟香。所谓樟香一般都集中出现在几年到十几年、甚至二十余年南方较潮湿环境中存放出的茶中,北方特别干燥环境中(比如甘肃、内蒙)放了二十多年的茶都出不了樟香。后来,我又发现樟香与参香同时存在的茶、有参香和药香的茶、药香不显与较显的茶等。如果没有猜错的话,樟香、参香、药香应该是表明了仓储、退仓时间和到位与否的标志。

荷香似乎只存在于等级最高、特别细嫩的宫廷熟散中。白针金莲、金针白莲中都有。

焦糖香常用于判断勐海系第一阶段(三年左右)熟茶的制作水平,而熟米香(有人称之为粽子香、糯米香)则往往存在于较潮湿环境中存放出且退仓良好、醒茶到位的第二阶段(8至10年)熟茶,传统仓储10年以上存期的熟茶会显得比较醇厚,陈香药香初显,第三、四阶段(15年以上)的熟茶则药香随时间愈加明显,而且会有较强体感(茶气的作用)和口腔中的化感。

普洱茶中黄曲霉毒素从何而来,它与黑曲霉有着怎么样的关系?


普洱茶中黄曲霉毒素从何而来,它与黑曲霉有着怎么样的关系?

无论普洱生茶还是熟茶,都需要储存起来进行“陈化”,也就是放在库房里继续自然发酵。储存普洱茶的仓库分为干仓和湿仓两种,主要差异是温湿度和通风条件。在干仓中,普洱茶的自然发酵进程缓慢,即使历经10~20年依然口味醇厚,这也是普洱老茶的魅力和价值所在。湿仓实际上就是提高库房的温湿度,促进霉菌生长,加快后熟发酵进程,有点类似文物的“做旧”,但如果温湿度控制得不好会使茶叶劣变。

不过,单纯的湿仓储存并不足以产生黄曲霉毒素,毒素产生更重要的因素是劣质原料、储存不当和货物混放等原因。广州和南昌检出黄曲霉毒素的普洱茶均为湿仓储存的廉价普洱茶,普遍在每斤15元以下,最便宜的只有每斤4元。这样的茶叶本身品质不佳,仓储卫生条件更是无从谈起,因此被黄曲霉毒素污染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首先要强调的是,真正品质优良的普洱茶几乎不可能出现黄曲霉毒素污染。其次,普洱茶每次用量很少,大约只有5~10克,而黄曲霉毒素也不溶于水,因此在泡茶的时候,毒素不会进入茶汤,而大家喝茶的时候一般也不会把茶叶吃下去。因此,相比大米、玉米、花生等容易被黄曲霉污染的食物,来自茶叶的黄曲霉毒素污染实在是不足为虑。

当然,黄曲霉毒素是明确的致癌物。国际上普遍认为,致癌物没有安全的摄入量,也就是越少越好。因此建议消费者在选购普洱茶时,一是不要选择过于便宜的普洱茶。二是可以看一看、闻一闻,如果纸包上有水渍、茶饼明显发霉(比如起白霜、有霉点)或味道不好就不要购买。三是冲泡的时候观察茶汤,如果不太清亮,甚至能喝出霉味,为了安全起见最好就别喝了。

2010年,广州市疾控中心在当地茶叶市场搜集了70个普洱茶样品,结果所有样品均被检出黄曲霉毒素,其中8个样品黄曲霉毒素超标(参照谷物的限量,每公斤5微克)。此外,也检测到另外三种真菌毒素:伏马菌素、T-2毒素和呕吐毒素。随后“普洱致癌”的说法一度甚嚣尘上,令消费者疑虑重重,也令商家头疼不已。2013年的另一项调查中,从南昌某茶叶市场采集的60份普洱茶也均检测到黄曲霉毒素,其中有7个样品的黄曲霉毒素含量超过每公斤5微克,其他真菌毒素的检出情况与广州类似。

虽然黄曲霉是自然界常见霉菌,普洱茶中确实可能携带,但要真正产生毒素并不容易。黄曲霉产生毒素需要很多条件,比如温湿度、营养物质,而且还需要携带能产生毒素的基因。而普洱茶的渥堆发酵温度较高,不是黄曲霉喜欢的温度,而且普洱茶的营养成分也不适合黄曲霉的“口味”,因此渥堆中产生毒素的可能性很小。

另外有研究发现,黑曲霉和黄曲霉在一起的时候会产生竞争关系。在渥堆发酵的中期,黑曲霉就已经牢牢掌控主动权。它不仅能够抑制黄曲霉的生长和产毒,甚至能一定程度上降解黄曲霉毒素。大陆和台湾一些学者试验过,分别用能产生毒素的黄曲霉菌种故意污染晒青毛茶,然后模拟普洱茶渥堆发酵,结果发现,即使黄曲霉能够侥幸存活,它也没能产生毒素。

清香扑鼻铁观音春茶款款而来 2020清香扑鼻铁观音春茶款款而来


5月,春意渐远,却是铁观音春芽最俏丽的时候。4月底,各地的茶人商贾,闻着铁观音春香奔驰在安溪茶乡镇道路上,在茶农间穿梭着。5月,迎来了铁观音春茶采摘、制作时节,也迎来铁观音春茶采购高峰。春、秋两季茶是铁观音一年中最重要的两季茶,茶友们也最为这两季茶着迷。根据采摘时节要求,铁观音春茶采摘时节为立夏前后三天,立夏前后三天的铁观音茶青,无论是成形还是韵味恰到好处,最优质的春茶大多在立夏前后三天诞生。现在,铁观音春茶采摘、制作黄金时节已过,进入铁观音春茶采摘收尾阶段,高端铁观音品牌中闽魏氏、裕园也告诉记者,他们铁观音春茶采摘、制作已进入尾声,正为各门店春茶全面上市做准备。

气候抓不准过早采春茶

4月中旬,春茶采摘在即,连绵的阴雨天气曾让茶商们很是担心春茶气候,在茶商眼里,气候就是商机,泉岩名茶总经理黄标生对记者说,如果春茶采摘整个时间段均是连绵细雨,那么,这一年的春茶就可能面临泡汤。“气候有时对一家茶企来说,就是商机。”茶商何先生说,他曾尝过气候带给他的商机甜头,早些年,春茶收购的某一天,看到好茶就收购,那一天收购了250多公斤高品质铁观音,没想到,收购的第二天便开始绵绵细雨,也宣告了那一季好茶的终结,何先生采购的好茶在那一年特别的紧俏,为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旺水茶庄黄总说,气候是茶叶的命脉,每年春茶、秋茶采摘前一个月,他就开始关注气候,提前为茶叶收购做准备,摘茶气候直接影响茶叶品质,采摘时不能为雨天,一旦在摘的茶青沾有雨水,再优质的茶青也制不了好茶,好茶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黄总提前关注气候,通过气候选择采摘、采购时机,打个比方,如果立夏前后几天天气预测为雨天,那么春茶采摘、收购就不得不提早。

今年五一之前,泉州气象局对五一这一周天气进行预测,结果以阴雨天气为主,看到这个信息,许多茶农、茶商认为今年春茶有点悬。茶商王先生说,看到这样的天气预报后,便觉得今春新茶采摘宜早不宜晚,4月底早早开始深入安溪茶乡收购春茶,没想到,晴空万里天气从5月1日持续到4日。“因为早早开始收购春茶,第一批春茶就像早产婴儿,茶青还没成熟就被摘下,春茶的茶青早摘一天晚摘一天差别相当大,因此,早一批的春茶外形条索不够肥壮、重实,茶水虽粉粉、嫩嫩的,但水质久泡易变红,且不耐泡。”过后,王先生颇感遗憾,因为气候预测不准,使得他对春茶采购时机把握出现偏差,错过了一些商机。记者了解到,像王先生这样遗憾的茶商还不是少数,茶农、茶商因为对气候把握或气候预测不准,采摘、收购提前介入,没想到,5月1日后几天出现晴空万里,茶商王先生称,因为春茶采摘提前介入,他们为此损失了一些好茶青,同样一批茶青,提前几天与延后几天采摘、制作,品质天差地别。

3日至5日茶品最优质

与往年春茶采摘气候相比,今年的气候属中等偏上,虽然5月4日后几天,气候不佳,阴雨绵绵,但春茶采摘最关键的几天5月2日至4日是晴朗天气,是产好茶的时节,裕园茶业总经理林木安告诉记者,今年的春茶赢得了天时,关键几天的好气候为铁观音春茶品质赋予了先天条件。

来自其他品牌茶企的信息也显示,今春新茶整体品质不赖,中高档品质会好过往年,今年最好的春茶诞生于5月3日至5日这几天。

5月10日后,各品牌茶企铁观音春茶将在各门市店全面上市,然而春茶虽还未全面上市,心急的茶友们早早已抢先品尝今年最新鲜的春茶。记者在一些茶叶门店看到,五一假期过后,新鲜出炉的春茶已陆续到达店内,在门店里,一厢店员忙着整理毛茶,清理茶梗,一厢茶友品着新鲜出炉的春茶。茶商黄总告诉记者,今年到达门店第一批铁观音春茶,几乎是边整理边卖,很多老主顾早就候着新鲜春茶了。

新茶虽香,然而专家认为,新茶不能贪喝

品茶并非越新鲜越好,采摘后不足1个月的茶叶称为新茶,因为没有经过一段时间放置,新茶会产生多酚类物质、醇类物质、醛类物质等对身体造成伤害的物质,由于这些物质没有被完全氧化,加之新茶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如果过度或长时间饮用新茶,则可能出现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胃肠功能差的人尤其是慢性胃肠道炎症患者不良反应更甚。因此,本报提醒各位茶友,新茶最好放置一段时间饮用,放置一段时间后饮用,观音韵也更佳。

碧螺春和碧螺春炒青


碧螺春和碧螺春炒青是一样的意思,因为碧螺春就是炒青绿茶,其炒青手法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

炒青绿茶

炒青绿茶因绿茶干燥方式采用炒干而得名。按外形可分为长炒青、圆炒青和扁炒青三类。长炒青形似眉毛,又称为眉茶。圆炒青外形如颗粒,又称为珠茶。扁炒青又称为扁形茶。

长炒青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结,色泽绿润,香高持久,滋味浓郁,汤色、叶底黄亮。圆炒青有外形圆紧如珠、香高味浓、耐泡等品质特点。

扁炒青成品扁平光滑、香鲜味醇,如西湖龙井。贸易上审评眉茶品质,常采用法定的茶叶实物标准样为对照依据,一般采用比准高、“低”、“相当”的三个档次定级定价。

碧螺春

1、碧螺春简介

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已有1000多年历史。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古人们又称碧螺春为“功夫茶”、“新血茶”。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入,是中国的名茶。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炒青。

洞庭碧螺春是中国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

2、碧螺春的炒青工艺

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摘得嫩,三是拣得净。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雀舌”。碧螺春茶采摘时间较早,一般在谷雨前后采摘。高级的碧螺春,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足见茶芽之细嫩。

碧螺春妙制的特点: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炒制时要做到“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

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入,是国内着名的名茶,常被作为高级礼品。

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C时,投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

锅温70~75°C,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

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叶溢出,易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焦味,使茶叶色泽发黑,茶条断碎,茸毛脆落。

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时间约10分钟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历时12~15分钟左右。

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40°C,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历时6~8分钟。全程约为40分钟左右。

总之,碧螺春是炒青绿茶的代表,喜欢的可以买点尝尝。

辨别碧螺春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由于茶树与果树间种,所以碧螺春茶叶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据记载,碧螺春茶叶早在隋唐时期即负盛名,有千余历史。传说清康熙皇帝南巡苏州赐名为“碧螺春”。碧螺春条索紧结,蜷曲似螺,边沿上一层均匀的细白绒毛。“碧螺飞翠太湖美,新雨吟香云水闲。”喝一杯碧螺春,仿如品赏传说中的江南美女。

外形特点

条索纤细、卷曲、呈螺形,茸毛遍布全身,色泽银绿隐翠,毫风毕露,茶芽幼嫩、完整,无叶柄、无“裤子脚”、无黄叶和老片。

内在特点

有特殊浓烈的芳香,即具有花果香味。泡开后滋味鲜醇、回味甘厚,汤色嫩绿整齐,幼芽初展,芽大叶小。在鉴别真伪时,可用真品进行对照,凡不具备上述特点者即可却认为伪冒品。

产品颜色

没有加色素的碧螺春色泽比较柔和鲜艳,加色素的碧螺春看上去颜色发黑、发绿、发青、发暗;碧螺春用开水冲泡后,没有加色素的颜色看上去比较柔亮、鲜艳,加色素的看上去比较黄暗,像陈茶的颜色一样。另外,正常的碧螺春茶叶上有白色的小绒毛,如果是着色的茶叶,它的绒毛也是绿色。

洞庭碧螺春和云南碧螺春


就洞庭碧螺春和云南碧螺春来说,一个产于洞庭湖,一个产于云南,所以这两种茶叶的产地是不同的,不过它们的加工工艺是一样的,具体如下:

洞庭碧螺春和云南碧螺春的产地区别

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西山镇(今金庭镇)全境十二个行政村都种茶。重点茶区在秉场、石公堂里、东村、衙甪里、东河、缥缈村一带,其余东蔡、林屋、庭山、蒋东、元山各村也有分布。茶园面积965公顷。东山镇全境十二个行政村中,茶区主要分布在山区的莫厘、碧螺、双湾、杨湾、陆巷五个村。

洞庭山分东西两处,洞庭东山为三面环水的半岛;洞庭西山则为太湖上的小岛。东西洞庭山均为果茶间种。这里,太湖碧水,烟波浩渺。茶树与批把、桔子、杨梅等果树交错相间,枝叶相连,根脉相通;从果树枝叶中透过来的稀疏的阳光,浸透着花果之香。真是:“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云南碧螺春

云南绿茶亦称“滇绿”。产于滇南的思茅、西双版纳、红河和滇西的临沧、保山、德宏、大理等地区的条形烘青绿茶。

普洱绿茶的品质特点为清汤绿叶,其制法经过杀青、揉捻、干燥三道工序。杀青的目的,主要是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的酸性并便于揉捻;杀青的方法。揉捻的目的,是为了卷紧茶叶条索,适当破坏叶组织,使茶质容易泡出。

其干燥方法有炒干、烘干、晒干三种。干燥的目的,是蒸发水分、紧结条索,透发香气,增进色泽。精制后的绿茶,经过再加工后,一是窨制成普洱花茶,二是制成普洱沱茶、普洱茶砖(青)、普洱饼茶(青)。

洞庭碧螺春和云南碧螺春的加工工艺

杀青

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C时,投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

揉捻

锅温70~75°C,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

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叶溢出,易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焦味,使茶叶色泽发黑,茶条断碎,茸毛脆落。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时间约10分钟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历时12~15分钟左右。

搓团显毫

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C,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历时13~15分钟。

炒青

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40°C,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历时6~8分钟。全程约为40分钟左右。

其炒制要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

综上,洞庭碧螺春和云南碧螺春都是按照一样的制作工艺制作而成的,只是它们的产地不同罢了。

碧螺春知识


据记载,碧螺春茶叶早在隋唐时期即负盛名,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主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产区又是中国着名的茶、果间作区;这种茶树、果树相间种植,令碧螺春茶独具天然茶香果味,品质优异;碧螺春外形条索纤细、并且茸毛遍布,白毫隐翠;将其泡成茶后,色泽嫩绿明亮、味道清香浓郁、喝后唇齿留香;人们称赞道:“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

碧螺春是茶中珍品,以“形美、色艳、香高、味醇”而闻名中外,而且品尝其也是人生中一大幸事;品饮时,首先取一些茶叶放入透明玻璃杯中,然后用少许开水浸润茶叶,当茶叶舒展开后,再将杯斟满;一时间杯中犹如雪片纷飞,只见“白云翻滚,雪花飞舞”。这幅景象真是美轮美奂,美哉美哉!

碧螺春采摘技艺高超,其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即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为“雀舌”,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历史上曾有500克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茶叶非常的嫩,在采摘上一定要下足功夫才行。

碧螺春的制作工艺是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1、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C时,投叶500克左右,先斗然后双手翻炒,并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大约要(3~5分钟);

2、锅温70~75°C,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叶溢出,易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焦味,使茶叶色泽发黑,茶条断碎,茸毛脆落;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时间约10分钟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这时的时间为(12~15分钟)左右;

3、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C,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大约(13~15分钟);

4、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40°C,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大约(6~8分钟)。

根据中国中医学及现代药理学对茶叶的保健功效研究认为:茶叶含有大量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化合物;如:儿茶素、维生素C、A、咖啡碱、黄烷醇、茶多酚等。碧螺春的功效主要有以下几点:

1、茶叶中的茶多酚和维生素c都有活血化瘀防止动脉硬化;

2、咖啡碱具有强心、解痉、松弛平滑肌的功效,不仅能解除支气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而且还是治疗支气管哮喘、止咳化痰、心肌梗塞的良好辅助药物;

3、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作用于细菌,能凝固细菌的蛋白质将细菌杀死;可以治疗肠道疾病,如霍乱、伤寒、痢疾、肠炎等;

4、茶叶中的黄酮类物质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癌作用。

康熙定名碧螺春


扬名中外的太湖洞庭东山的碧螺春茶,素有一嫩三鲜的美称。嫩指芽叶嫩,鲜指色、香、味俱佳。

据《太湖备考》记载,相传古时有个人叫朱正元,在东山碧螺峰的石璧里采了几株野茶,发现香气惊人,就取名叫“吓煞人”。民间传说,有一年碧螺峰的野茶产量特多,竹筐装不下,大家把多余的放在怀里,不料茶叶沾上了热气,透出阵阵清香,采茶姑娘惊呼道:“吓煞人香!”这吓煞人香是苏州方言,意思是香气浓郁得使人惊奇。于是,众口争传,“吓杀人香”便成了茶名。在《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中有一段关于“吓杀人”改名“碧螺春”的记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康熙己卯车驾幸太湖(康熙皇帝到达太湖),抚臣宋(荤)购此茶以进(大臣宋荤买了这种吓杀人香的野茶进献给康熙皇帝),圣祖以其名不雅(康熙皇帝认为它的名称不雅致),题之曰:碧萝春(改名为碧螺春)。自是地方有司,岁必采办进奉矣。”过后,还有一诗赞云:“从来隽物有嘉名,物以名传愈见珍。梅盛每称香雪海,茶尖争说碧螺春。已知焙制传三地,喜得忬(手俞)扬到上京。吓杀人香原夸语,还须早摘趁春分。”

现在人们对碧螺春的名字又有了新解释,说碧是状其颜色,好似碧玉;螺是指其形状卷曲如螺蛳;春是因采摘在早春;所以合称为碧螺春。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碧螺春从何而来》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