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鲁迅先生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鲁迅先生的喝茶境界叫人膜拜。国人喜欢喝茶,但只是一种自然随意的饮茶而已,网上有人给喝茶分了十八层境界。从不喝茶到爱茶再到戒茶,每一层都是一个炼狱,但其实喝茶很简单。窃以为,喝茶只为解“渴”,养壶才为怡情!

饮茶目的:享受生活

喝茶喝茶,最初的喝茶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要,主要是在口渴难忍时,补充人体水分的不足,其目的是为了解渴,把茶当作“过路的水”。

而当茶客对茶开始品味,便对盛茶煮茶的器皿挑剔起来。渐渐的,茶、壶不分,而玩壶品茶也重偏重在赏玩,把饮茶看作诗艺术的欣赏、生活的享受。

饮茶方式:保持初心

喝茶是采用大口急饮、快咽,如在田间劳动、剧烈运动后的饮茶解渴,所以喝茶首要的是补充水分。

而品茶玩壶,玩壶必须养壶,需要人与壶的交流和沟通。通常三两知己,围桌而坐,以休闲心态去饮茶。通过观形、察色、闻香、尝味,从中获得美感、快感,达到精神升华。

饮茶环境:保持初心

喝茶,对茶叶质量、茶具配置、茶水选择以及周围环境并无多大要求,只要能达到卫生标准就可以了。

而玩壶养壶,茶要优质(好茶养壶容易包浆),水要清泉,茶室环境要静中有趣,清新灵性。

由此可见,喝茶与品茶,当属两种饮茶层次,它们之间不仅有“量”的差别,而且有“质”的区分,更有“情”和“境“的不同。喝茶主要是为了解渴,满足人的生理要求,强调随意。饮茶时,重在数量,往往采用的是大口急饮快咽的方式。而品茶,重在意境和一个”品“字,要细细品味,缓缓体会。透过观其形,察其色,闻其味,使饮茶在美妙的色、香、味、形中,让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和升华。

CY260.com编辑推荐

养壶需注意的事项


“养壶”的这个“养”宇,很具生活化,很有生命感。“藏壶”罢了,“用壶”也无妨,怎么还能“养壶”?壶不是花不是鱼不是鸟,怎么“养”,其实,“养壶”是一种典型文人化的生活。休闲方式多种多样,名具其妙,各得其乐,不一而足。养壶自有胜于养花养乌养鱼之处,因为养花养鸟养鱼固然乐趣无穷,但毕竟每天要拿出专门的时间来侍弄,非有闲而不能及。况且生物难逃盛衰荣枯的自然法则,养主总有溅泪惊心之时。养壶便不同了,每日必饮茶,饮前饮后只需顺便浇烫措拭几下,稍微照顾一番;倘若忙,连举手之劳的这点事儿都可以往后错。但有一条,养壶虽然没有麻烦,却怕摔碰,一不小心失了手,必然前功尽弃。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养壶的注意事项:

1、新壶买来后通常表面会有一层薄蜡,那是制壶人为美观而涂上的,所以在使用前一定在清洗干净才可以,不然,日后容易将壶养花。清洗方法,可用热水反复冲壶身或直接放热水中煮。

2、一把壶只能泡同一种茶不要混泡,会使壶的味道变杂。

3、第一次泡茶后将茶渣留在壶中12小时,为的是去除壶中的泥土味道,也称开壶。以后泡茶则及时清理,以免茶叶变味进入壶里,对身体有害,也会影响以后泡茶的口感。

4、及时清理壶会很好刷,不要洗里面,壶内只需用清水冲洗两遍即可,壶身可用软的布擦拭,然后将表面擦干,打开壶盖晾干即可。

5、养壶要特别注意壶盖,壶嘴,壶把,因为这些地方接触茶会少,容易和壶身颜色不一致,可常用热茶擦这几处。

另外养壶时最重要是保证壶的热度,只有在高温下紫砂泥的气孔才会打开,吸收茶香,低温下是无法养壶的,所以有的人把壶泡在茶里是非常不正确的养壶方法,只会适得其反。

如果你的壶是花货,可去买支养壶专用笔,避免将壶上细小部位碰坏,也可更方便养壶。

养壶,要多久才能出效果?


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标准,陈腐老紫泥制成的紫砂茶壶养成的时间就很短,而段泥相对来说就难养些,但一旦养成色泽是非常好看。有的泥料,出窑时很不起眼,几泡之后立马就有变化了,整个色泽都会很明显。

红泥快意壶

养壶要养多久才能看出效果

一般紫砂壶每天一泡,一个月左右壶的表面都会出现细微的变化,那是一种更润的感觉;养到一年时间,壶身的光泽会暗下去,是那种暗而有神的光,与新壶已经有明显区别了;

养到三年五载,茶壶则出落的越发沉稳,内外色调一致;时间再长我就不知道啦,或许整个茶壶会透露一种不一样的精神吧,当紫砂壶养到一定时日,便会呈现出一种包浆的状态。

包浆文化的形成与表现

一什么是包浆?

一个物品被生产加工出来,时间长了就会“显旧”,就算物品没有任何损坏,你依然能感觉到它的老旧,因为时间长久了材质表面就会发生些许变化。

原本万物皆会如此,但人们专门为一些艺术品、工艺品、赋予文化含义的自然产物等等所发生的这种变化起了一个专有名词“包浆”,从而又去推崇、追求这种质感,最后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紫泥仿古壶

二紫砂壶的“包浆”变化的呈现

1紫砂表面的物理变化:外界对紫砂表面的研磨、抛光、冲刷

2紫砂表面的化学变化:外界物质和紫砂表层相互作用,紫砂表面所发生的氧化、腐蚀等等化学反应

3外界物质的残留及其物理、化学变化:诸多无机物、有机物的细小颗粒残留在紫砂表面,自身又同时发生物理、化学变化

想来想去也就这么三类,交叉进行,相辅相成,时间久了,最后紫砂的表面的质感就获得改变,产生了所谓“包浆”。

除了自然使用,使用人为方式也可以加速某些方面的变化,但影响方式必会与自然使用的影响存在差异,所以最后可以获得某种“包浆”(或者说质感上的变化),但和自然使用产生的包浆存在观感、触感上的区别。

紫泥仿古壶包浆之后的对比

三人们为什么追求包浆?

其一是市场和文化领域对艺术品的认定原则从来都是“老的比新的好”,进而衍生出来的一种价值判断,认定有包浆的就比崭新的好;

其二是“时间不易得”,所以带有时间含义的包浆尤显珍贵;

其三是人的自然感受,经过长年使用的东西,给人的心理感受更为舒适,人们会本能的感到老的物品与人发生的关联更多,从而更具亲切感。

高梅桩

四怎样看待包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包浆问题,也是如此。仔细想想,为什么追求包浆?结果恐怕是——“大家都追求这个”吧。

这是人们集体构建出来的一个审美趋向,其实和“美”的关系并不大。当人们都追求包浆的时候,一系列的病态行为就产生了,简而言之,就是想出了无数种折腾茶壶的办法,使紫砂壶偏离了存在的本意。

矮梅桩(字环刻于壶身)

无论如何,一根筋式的摩擦、冲刷、泡煮紫砂壶都得算是件粗鄙之事吧,何况这种粗鄙的操作又将增加损坏壶的几率。

“包浆”的价值是时间和自然使用所赋予的,这个原则不可能被打破,对待包浆,要坚守自然而然,要抱平常心。

梅花周盘壶

紫砂茶壶的乐趣在过程,结果只是一种呈现。慢慢养,耐心养,用一辈子来养,体会一把紫砂茶壶不同时期不同的味道。

紫砂壶的泡养方法及养壶守则


紫砂壶已经成为茶客和品位人士品茶最常用的器皿,如何泡养才能使得紫砂壶容光焕发,养出较好的效果等问题成为部分壶友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养壶的过程是比较漫长的,不能为了养壶而养壶,要学会在泡茶品茗的同时滋养心爱的紫砂壶,重点是享受泡养的过程。

紫砂壶老玩家认为,养壶如养性,养壶之道,其实就是养人之道。养壶之法在两处,外养与内养。外养即勤泡茶,勤擦拭。由于泡茶时温度较高,壶壁上的气孔会略微扩张,此时可用茶巾擦拭紫砂壶表面,使得茶水中的微生物吸附于紫砂壶壁的气孔之中。久而久之,紫砂壶表面就逐渐温润了。

那么内养又为何?内养的关键是:一仆不侍二主,一壶不泡二茶。由于紫砂壶的特殊气孔结构,善于吸收茶汤,一把只泡一款茶的紫砂壶泡出的茶汤才能保持原汁原味,长久使用,壶内壁积聚茶垢,即便沸水注入空壶,也会茶香四溢。

泡养方法

1、先将开水将壶身的里外淋烫一下,这样既可以起到净壶和去霉的效果,也可以起到暖壶醒味的功效。

2、如果使用茶叶,首先要注意将壶身略微的垫高点,让圈足超过水面一定高度,防止壶身留下了水线或色泽分布不够均匀。

3、将第一次泡好的温润泡茶汤盛放在茶器中备用,等冲第二泡茶的时侯再使用此茶汤浇淋壶身以及外表,这样反复的施行直至全过程的结束。

4、由于紫砂壶自身就具较高的透气性,遇热时,由于热胀冷缩的原因,气孔相对来说会慢慢扩张变大。这时可以采用养壶巾去擦拭壶身,让茶油慢慢的渗入到茶壶里面的细孔当中,时间长了便可以累积出光泽来。

5、每次泡完茶将它冲至无味以后,应当仔细的将茶渣去除干净,然后再用热水将壶内壶外再涮洗一次,将茶壶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且将壶盖拿下来,以便于茶壶的风干。否则,由于紫砂壶的口盖密合度比较严密,放任它密封阴干,是很不卫生的。

有些壶友趁着壶身高热的时侯,用沾有茶汤的棉布巾在茶壶上下擦拭,由于这时器表温度比较高,湿巾里面所包含的茶汤一擦就会挥发掉,留下可以使壶身滋润的茶油,如此便能够提高养壶的成效。

也有的人先冲出一泡比较浓的茶汤用来作为墨汁,紧接着用软性毛笔或养壶毛刷沾此茶汤,反复均匀涂抹于壶身,用来提高茶壶接触到茶汤的时间以及频率。

养壶守则

里外兼修不冲第二茶

养壶养的不仅仅只是外表,壶的内部也应该一并去调养,这样才能够收到内外兼修的效果。养壶的诀窍最重要的就是:一把壶只能够泡一种茶。因为紫砂壶的结构具有特殊的双气孔,它善于吸收茶汤,所以一把经常使用的紫砂壶,即使不加茶叶,单用开水去冲也能够冲出淡淡茶汤来。

因此,一把不冲第二种茶的茶壶冲泡出来的茶汤才能够保持原来的味道不变,否则如今的乌龙茶,明天的普洱茶,后天的花茶,那么必然茶味混杂,毫无独特性可言了。

通常开始养壶以后,首先要避免再用洗洁精之类的化学物品去清洗,以免清洁剂的异味吸附或刷去了壶的光泽。不妨以养壶巾擦干净,或者用软毛笔沾着茶汤清洗干净。

另外,紫砂壶的造型多种多样,有些比如花货、筋纹器等这些茶壶比较容易产生茶渍死角,可以用软毛牙刷勤加清理。另外,壶的底部不太容易接触到茶汤,壶把经常含有手上的油脂,容易排斥茶汤;还有壶嘴下沿应当刻意去擦拭,像以上的这些细节部分,都依靠壶主用心的去照顾。

养茶壶卫生第一位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有的人为了在壶里面形成“茶山”,让它看来更加具有古意,便将茶叶留存在茶壶当中,放任它自然风干,但由于许多地区高温多湿,霉菌极其容易滋生在茶壶里面,若就卫生的观点来判断,这种方法实在不可取的。

更有一些人泡完茶以后,故意将最后一泡茶汤存放在壶里面,直到下回使用前倒掉,他们认为这种方法可以起到内浸外养的功效。其实不知,紫砂壶的气孔结构是既擅长于吸附茶汤,自然也容易吸收到霉菌。以这种方法养出来的壶,只怕以后冲茶时,也会带有异味,甚至有碍与健康,实是得不偿失的行为。(伍策梦枕橹声)

品茶,品的是韵;养壶,养的是心


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在炎热的天气中,不论是吹着风扇,还是躺在空调房里,只要心静不下来,依然会有种莫名的烦躁感。于是聪明的中国人就泡上一壶茶,让紫砂壶留住淡淡的茶香,在茶香中渐渐去浮心静。

壶型设计

桑扁壶,柱钮拿捏方便,器形优美雅致,颇得古代文人之精神韵味,中和圆润的姿态和低调的气质,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暗合,符合审美特点,平盖压口,极具实用性与观赏性。直流嘴如珠炮喷薄而出,力度十足,出、断水极其利索。圈形壶柄略呈方形,与嘴头的阳刚之气相呼应,大气得体。

以桑扁壶的端庄朴拙配上紫砂泥的晶莹透明自是别具一格,端庄中自有一种超脱的气质,质朴中不失一股风流雅韵,极具实用性与观赏性。

关于紫泥

紫泥,为较常见之典型紫砂泥;良者寡,而劣者多,呈紫棕色,玩家惯呼“黑紫泥”,为最广泛市场接受的泥料之一,为江苏宜兴黄龙山,矿脉所开挖出来的紫砂原矿提练而成,矿脉里铁质成份较高泥料内所含颗粒较大结构疏松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气孔对流较好;日久使用,渐露锋芒,养成变化甚大为养壶之最佳教材。泡茶好喝,评价好!

紫泥原矿石

窑温:约1180度C。

收缩比:约11%。

矿产地: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紫泥系。

紫泥桑扁壶

泥性:稳定性佳,易掌控;紧密结实,可塑大型塑像,成型较易,作家最喜爱使用之泥料。

难度:易生氧化铁融点、跳砂、及花泥。

特点:泥色成熟稳重、端庄肃穆,作品大小皆宜,呈棕紫色调,能安定心灵,亲和力甚佳。

冲茗特性:使透气性佳,亲茶性颇符中庸之道,易掌控冲泡时间,养成后更显高贵迷人,雅俗共赏之泡茶利器也!

冲泡建议: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各种系列等。

在这秋虎天,不如为用桑扁壶为自己泡壶好茶,让心情做个总结。许多烦恼或许会像茶叶般沉淀,而独留自己在未来的时光中享受至味。

养壶要遵从四不得


养好的紫砂壶一组

颖子

养壶是从茶事中衍生出来的,如今也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好壶泡好茶更能品出茶的好味道。有人这样说,一把好壶是养出来的,这话颇有道理。但在现实生活中,并非随意一把壶、任何一个人,都能简而易之地养出一把好壶来的。养壶是茶事过程中的雅趣之举,其目的虽在于器,但主角仍是人。要想养出一把好壶来,那是需要孜孜以求的,要认真地遵从“四不得”。

差不得。想养好壶,就要尽量选择质地上乘的紫砂壶,那些低劣、残缺之壶养得再好,终究也是残缺。有人总结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好泥料的壶+好的养壶方法=一把好壶。养壶还有外养与内养之说,只有内修外养,兼收并蓄,才能秀外慧中,养出好壶。新壶显现的光泽往往都较为暗沉,然而紫砂天生具有吸水性,倘若任其吮吸壶内的茶液,久而久之,便能使壶色光泽古润。对于一把质地上乘的壶来说,如果养壶的方式得当,就能养出其晶莹剔透、珠圆玉润的最佳艺术效果。

急不得。养壶要不急不躁,不然的话就会事倍功半,反而不得其所。养壶的每个细节都要细心,但每个细节也都可以成为一种享受,至少要有了这样的感觉才算是明白了养壶的真正意义。新壶初用,不免有点土味,用水清洗后开壶,即可沏茶。不论新壶、旧壶,用开水沏茶后,趁壶体表面温度较高,可用湿毛巾,或干净湿布,擦抹壶体,水印旋擦旋干,反复多次,壶体温度降后,亦可用手摩挲,因手掌有油汗,有利于壶体光润。在饮茶时,可把茶汤浇在紫砂壶上,这样茶汤容易被壶热蒸发,同时,也容易被壶体表面吸收,或在每天清洗茶壶茶具时,用壶中的茶渣在壶体周身润擦一遍,既可擦去壶身茶垢结渣痕,又能经湿茶叶水磨,使壶体光润亮泽。在日积月累的茶汁浇洗涤揩下,紫砂壶才会越发柔和绚丽。

剩不得。有些养壶的人,认为饮剩的茶汁留在壶里有助于壶的滋养,这是错误的认识。虽然紫砂壶确实有隔夜不馊的特点,但隔夜茶会有陈汤味,对紫砂壶损害很大,而且不卫生,对身体不利。如果壶暂时不用,亦应将壶用清水洗净,壶身内外擦干,使其不积湿气,远离灰尘及油烟,贮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

乱不得。有些人无论喝什么茶都用一把壶,混乱使用,这是绝对错误的。一定要做到饮什么茶用什么壶,必须严加区别,不能混淆。一把新壶从开始泡第一壶茶的时候就开始和你结缘了,就要细心地呵护它。一壶不事二茶,这是养壶的规矩。因为紫砂壶有特殊的气孔结构,善于吸收茶汤,一把不事二茶的茶壶冲泡出来的茶汤才能保持原汁原味的茶来。否则,相互混杂,几无个性可言,导致壶的品性低下,难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一把养出来的好壶,应该呈黯然之色,光泽内敛,醇香四溢,如同谦谦君子,端庄稳重,品德高尚。

紫砂壶:“养壶”也是养气质


紫砂壶

紫砂之韵

如果“养壶”方式得当,就能养出晶莹剔透、珠圆玉润的艺术效果。

在李青云(化名)的记忆里,已过世的父亲的书桌上曾经有个看似普通但是孩子们却不能去触碰的东西——一把小小的紫砂壶。

“常见他在书房里把玩这只紫砂壶,一只手托着,另一只手细细摩挲,那眼神,仿若细心呵护一个娇弱的情人。”如今在上海经营一家紫砂壶店的李青云对《国际金融报》回忆道。而他与紫砂壶的不解之缘也正是受到父亲的影响。

在爱茶之人的眼里,紫砂壶作为皿中儒者,集古代诗书画印之粹,既有宋词大家闺秀的委婉清丽,也有元曲小家碧玉的兰心蕙质。

“古朴淳厚,不媚不俗。”只有真正触碰紫砂壶文化,你才会发现,研究赏玩紫砂壶,何尝不是一种乐趣。

紫砂之源

自明朝起,紫砂壶渐流行于世,明代有名的金沙寺僧与供春也成为人们记忆中较早开始制壶的人。

那么在明朝以前呢?为文人们所喜欢的紫砂壶的起源又有怎样的传奇?

其实,当代对紫砂壶的起源一直有所争论,有人直接引用明朝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书中记载,金沙寺僧是紫砂壶的创始人。而1976年,宜兴羊角山紫砂古窑址的发现,证实了宜兴紫砂宋代已有。但经研究分析,羊角山出现的壶身与宋代点茶所用的器具大相径庭,紫砂壶并不适合点茶之用。不过,又有人以宋人的诗词为证,指出宋代便已有了紫砂壶。

首先,被人提起的是北宋欧阳修的一首诗,名为《和梅公仪常茶》。在古代,“常”与“尝”是通假词,所以这首诗明写的就是品茶,那么品茶的器具又是什么呢?

细读此诗,只见诗中写到,“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

正如诗中描述的,“瓯”在这里就是喝茶的容器。那么紫瓯,是不是我们认为的紫砂做的容器?

与此同时,与欧阳修同朝为官,并作为其诗友的梅尧臣也有一首与紫砂壶相关的诗《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

题目中的蔡君谟便是北宋著名茶叶鉴别专家蔡襄,曾监制北苑贡茶,创制了小团茶。在这里,他赠茶给梅尧臣,梅便写了这么一首诗来感谢蔡襄的赠茶之举。“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明确说了用紫泥做的容器泡了蔡襄寄的茶。

有人质疑,这诗中提到的紫泥真的就是紫砂泥吗?单从字面上理解,似乎也无法说明紫泥新品便是紫砂。

热爱紫砂壶文化的艺术家们并没有放弃探索,一条新的线索逐渐浮出水面。似乎宋朝的苏东坡和紫砂壶有些渊源,一般的宜兴人都知道蜀山上的东坡书院,蜀山便是苏轼在宜兴谪居讲学时所居住的山,蜀山的名字也是苏东坡起的。

极为巧合的是,蜀山位置就在紫砂壶发源地丁山的境内,居丁山东北方向。

有历史文献指出,丁山人因地制宜,把紫砂做成一些型器以供日常生活所用,平时便用紫砂器来品茶。苏东坡入乡随俗,也用那紫砂器来品茗,茶自然是阳羡雪芽,水是金沙清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壶当然是苏东坡亲手设计的三足提梁壶,后人都称之为东坡提梁壶。

追溯到这里,线索清晰明了,东坡提梁壶的造型和苏轼诗“松风竹炉,提壶相呼”是历史长河中抹不去的痕迹。

然而,提到紫砂壶,就不能不说到宜兴。

“其实全世界只有一把紫砂壶,它的名字就叫宜兴。”紫砂壶名家周胜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自豪地说。

这并不是夸大其词,日本人奥兰田说过:“自沏茶之法兴,阳羡砂壶始名于天下。”并且“争购竟求,不惜白金、二百金,必获而百己。”

明代李渔也言:“茗注莫妙于砂,壶之者又莫过于阳羡,较茶必用宜壶。”他称颂宜兴紫砂壶是最理想的茶器。宜兴紫砂壶的出名,也正是从明代正德年间开始。

除去厚重的历史渊源,宜兴紫砂壶的工艺和原料也是壶中精品。

记者了解到,宜兴紫砂壶用泥,由于烧制时的温差,则色泽变化多端,素有“五色土”之誉。或周正、或生猛、或笃厚、或纤细……无论粗犷中透着古朴,还是简朴中蕴涵灵巧,无不风姿绰约,走进了文人书斋数百年。

紫砂与文人

一把小小的茶壶包容了诗、书、画、印等文化艺术,也就无怪乎文人雅士对它宠爱有加,并赞它“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

明代著名书画家、诗人徐渭在《某伯子惠虎丘茗谢之》中写道:虎丘春茗妙烘蒸,七碗何愁不上升。青箬旧封题谷雨,紫砂新罐买宜兴。却从梅月横三弄,细搅松风灺一灯。合向吴侬彤管说,好将书上玉壶冰。

明代著名文人文徵明也不甘示弱,在《是夜酌泉试宜兴大本所寄茶》这样写道:醉思雪乳不能眠,活火砂瓶夜自煎。白绢旋开阳羡月,竹符新调惠山泉。地罐残雪贫陶谷,破屋清风病玉川。莫道年来尘满腹,小窗寒梦已醒然。

诗词中不难看出,文人们把茶与紫砂作为生活中最美妙的东西,他们的生活因为拥有这些东西而更有品位。

苏东坡则以实际行动体现自己对紫砂与茶的喜爱,时常“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管走到哪里,都带着砖炉、石铫,兴致来了,随时架火烧茶。

明代万历之后,紫砂工艺进入了一个繁荣期,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人的参与。当时,许多文人的闲适小品里以及流传至今的评话小说中,谈到茶事的,无不提及紫砂茗壶。紫砂壶之所以赢得文人的交口称赞,因为它的使用,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正合乎茶事的要求。

正由于经士大夫的一再提倡,紫砂壶的技艺创作和文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时大彬之与娄东诸名士,徐友泉之与宜兴吴氏,蒋伯苓之与陈眉公,都可以说交谊深厚。而陈鸣远的游踵所至,更为文人学士争相延揽,如桐乡汪氏昆仲,海盐张涉园昆仲,海宁杨忠讷、曹廉让、马思赞等,都曾设馆相待。然这辈名流和壶手一起,或则谈壶论艺,对紫砂创作多所提示;或则以书画诗词,参加了部分的创作活动。此间创作的作品,都被后人推为“名工名士,允称双绝”的无上妙品。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至嘉庆年间,出现了具有很高文化品位的“曼生壶”,这种壶的制作者陈曼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下海做壶的文人。

作为“西泠八大家”之一,陈曼生诗书画印样样精通,他长期担任溧阳县知县,因为对紫砂壶太过痴迷,找到紫砂艺人杨彭年、杨宝年、杨凤年兄妹三人联合开发紫砂新品。陈曼生负责设计与篆刻,杨家三兄妹负责烧制,双方优势互补,“曼生壶”就此名扬天下。

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杨彭年,善制茗壶,浑朴雅致,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杨彭年与当时名人雅士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朱坚(石梅)、邓奎(符生)、郭麟(祥伯、频伽)等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世称“彭年壶”、“彭年曼生壶”、“彭年石瓢壶”,声名极盛,对后世影响颇大。

在后世看来,文人爱紫砂壶,是因为后者能给他们带来的一种心灵上的寄托,以情融壶,更能引起文人的共鸣。或潇洒豪放,或婉约细致,紫砂壶成为了文人们灵魂的归宿。

壶与匠心

正因为紫砂壶与文人的不解之缘,所以在爱壶者的眼里,它温润高雅,极具灵性。

“我们在拥有一把名贵的紫砂壶的时候,也要看懂它的灵魂。”李青云在爱上紫砂壶之后,彻底体会到父亲当年的情感。

是的,紫砂壶之妙不仅器型之美,时代久远所蕴藉的岁月沧桑,是一个工匠无法营造的人文情怀。

在历史造就了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顾景舟、蒋蓉这些大家的同时,也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紫砂文化。

提到那些制壶大师们,我们发现,他们无所谓职称,却将壶做得如此文化;他们无所谓身价,或穷得只剩两把壶。也正是因为它如此民间,才最具生命力,最终演化成历史文化的积淀,成为一个时代的独特的文化风景。

业内有一种有意思的说法,人讲面子,壶讲造型。人活一张脸,壶活一股气。

人存正气,壶涵茶香。每把壶肚里都蓄着一口气,有人这样评价一把壶:上品乃是虚静之气,如空谷幽兰、德馨怡人;中品乃是平庸之气,虽八面玲珑,却了无个性;下品乃是混浊之气,断然是苟且敷衍、猥琐不堪。

可见,做人与做壶都要用心在里面,存善心得善果,修善心,结善缘。换算到一把壶身上,泡的是好茶,通体透香,是糟粕,则破了壶的金身,惹得一身腐败气。

每一个做壶的工匠也都知道:做壶做到最后,就是做人,一个没有婉约之心的人,他的壶是没有内容的,一个没有耐心的人,他的壶是不细腻的,一个没有善心的人,他的壶只会糟蹋一匙好茶。

工艺美术大师蒋蓉曾说过,壶是人做的,壶与人又有不少相似之处,用心观察,你会发现同样造型的壶,不同的人做,就会产生不同的韵味,有高雅粗俗之分,有霸道儒雅之分。

“做壶是做艺,做艺如做人,需要全身心投入,要认真做人、认真做艺,不要把造型、做工勉强带得过的壶给人,不要看今天带得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会评价这把壶,也会评价做壶人的艺品。”对于做壶,蒋蓉有自己的原则。

在周胜平看来,这就是“匠心”了,做壶的人,就是匠人,要做一把好壶,不只是会这种技术工艺就行,这样只是做出壶的“形”。“做壶时候投入的情感,那一刻产生的灵气,做壶之人的道德、人品都会体现在他的作品上。匠心不佳,自然难做好壶。”周胜平说。

其实往大了说,一把壶往往体现了一个人,壶要心中有日月,人要心中有天地。要创造出一把好壶,就必须胸怀乾坤,德艺双馨,才能具备合格的“匠心”。

养壶即养心

了解紫砂壶之后,才能去做一个好的收藏家。但是收藏紫砂壶,也是门高深的学问。

这里的收藏,可不是摆在架子上,或“藏”在柜子里,一名真正的紫砂壶爱好者会隔段时间就挨个地把自己的心爱之物拿出来观赏把玩。因为紫砂壶重在养,如果不养,即使是名家之作,也还停留在凡胎的阶段,变不成“仙器”。

周胜平告诉记者,这样“养壶”的目的在于使其更能够涵香纳味,并使壶焕发出本身浑朴的光泽。

其实,一把新的紫砂壶从泡第一壶茶的时候就开始与它的主人结缘了,主人要细心地呵护它。如果“养壶”的方式得当,就能养出晶莹剔透、珠圆玉润的最佳艺术效果。

“这就和养玉一样,你每天的摩挲它,每天用好茶去浸泡,紫砂壶就会越发的晶莹剔透。你就会越喜欢它,它也会因为你的照顾变得越美。”周胜平告诉记者。

当然,想养好壶,首先要尽量选择质地上乘的紫砂壶,那些低劣、残缺之壶养得再好,终究也是残缺。不仅如此,“养壶”还有外养与内养之说,只有内修外养,兼收并蓄,才能养出好壶。外养就是要勤泡茶、勤擦拭。泡茶时,壶的温度较高,壶壁上的细孔会略微扩张,此时要用细纱布擦拭氤氲的水汽,让茶油顺热吸附于壶壁之中,久而久之,壶壁就逐渐生辉了。内养的关键是一壶不事二茶,因为紫砂壶有特殊的气孔结构,善于吸收茶汤,一把不事二茶的茶壶冲泡出来的茶汤才能保持原汁原味的茶来,否则,相互混杂,几无个性可言,养出来的壶品性也不见得高雅。

仔细琢磨,你会发现,“养壶”其实也有人生哲学暗含其中。因为,“养壶”心急不得,不可一蹴而就,不然的话就会事倍功半,不得其所。

总之,养壶更像养心,真正爱惜茶壶的人,会定时地将他在不同时期收获的壶儿挨着个儿沏茶——以精心挑选的不同香味的茶叶,配合不同温度的水,去养壶之色泽,养壶之香气。

成大爷是紫砂壶的发烧友,他喜欢来李青云的店里和朋友一起赏玩紫砂壶。

他对记者炫耀他手中的养了8年的宜兴紫砂壶,壶身摸上去温润如玉。“我们养壶,壶不是盛茶用的,茶水也是倒掉不喝。所以,那茶是为了养壶的性情,是去浇灌壶,滋润壶。你看看,过了8年,它才有这样美丽的壶身。”

由此可见,收藏茶壶到了“养壶”的境地,除了要有钱,还得要有闲;除了要有闲,更得要有心。如此长年养壶,养到后来,养的不仅是壶的气质,更是养壶人自己的气度了。

如此说来,“养壶”也是养气质,洗壶便是洗性情。人们何尝不能用养壶的心情去过日子?用岁月做茶,悠然度过岁月的同时也让岁月蕴养自己呢?哪怕到最后,岁月流逝如倒掉的茶,我仍如壶,有着带不走的温润剔透。

重收藏,轻买卖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对紫砂壶的收藏热情高涨,中国人对紫砂价值的认可和尊崇也是由来已久。

在200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剔红饕餮夔龙纹紫砂壶以147.7万港元成交。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拍卖会上,吕尧臣的小石冷泉套壶拍卖成交价为60万元人民币。在某春拍中国古董珍玩夜场上,顾景舟的“寒汀石瓢壶”更是以1495万元的天价成交,刷新了其单把紫砂壶的纪录。

一把壶价值何以如此之高?

中国艺术研究院紫砂艺术教授堵江华对媒体表示,对紫砂的追捧要从它所承载的历史说起。在民国到抗日战争时期、紫砂行业极度萧条之际,以顾景舟、朱可心等“紫砂七老”为代表的一批老紫砂艺人为紫砂的传承起了巨大作用,其作品承载了那个年代的艺人文人群体对紫砂的情感和他们对快乐、自由的期望。

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一些艺术造诣较高的紫砂名家的作品达到数万元至数十万元的市场价位,而壶艺泰斗顾景舟的单件作品已超过百万元的价格。与整个艺术品发展的大环境相比,紫砂艺术品的整体市场发展应该说还处在价值发现的过程中。

“人常说紫砂有魂。我想这主要是因为,紫砂是真正能够融入人们生活的艺术,也是最能让人品味和感受的艺术。”堵江华说。

周胜平告诉记者,随着紫砂泥逐步变得稀有,紫砂壶收藏价值更为珍贵,价格必然不断上升。

记者也从收藏市场上了解到,如今,明清时期的紫砂壶价格一般上万元,明代名家名作可达10万-15万元,清代名作也要5万-10万元。国内最贵的紫砂壶是清朝制壶大家邵大亨的作品“龙头一捆竹”,市价达40万美元。

由于明清紫砂大师供春、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杨彭年、杨凤年的作品十分难得,因此给现当代紫砂大师如顾景舟、朱可心、蒋蓉等大师的作品留下了升值空间。如已于1996年去世的顾景舟,其茶壶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价格才380元一把,如今它的价位已在数百万元了。此外,蒋蓉等人的作品价位一般也在300万元左右。

“如今,匠人艺师的壶价水涨船高,需求旺盛,名家作品更是一壶难求。”周胜平指出,在紫砂发展史上,从未有过如此的繁荣兴盛,如今应该算是进入了紫砂壶收藏的高潮。

“而且紫砂壶的收藏价值是随着时间体现的,或许你现在买入的作品,它的工艺各方面不错,而作家籍籍无名,买入价不会很高。但日后,若是这位作家成为了大师,那么,这把壶的价格便会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上涨。这与字画收藏是一样的道理。”周胜平说。

有投资机构表示,就其目前的市场地位和前景分析,现在的紫砂壶价格处于增长期,长期前景非常看好,不断创出的拍卖天价就是最好、最有利的说明。

“不妨选择作品不错,职称还有明显晋升空间,投资潜力不错的实力派工艺师作品收藏投资。”一位投资者告诉记者,与此同时,收藏紫砂壶同样要保持谨慎态度,收藏的目的性要明确,格调要高雅,要懂得辨别壶的质量的好次。

在紫砂壶爱好者的眼里,紫砂壶的收藏则重在“藏”而非“卖”,不能将紫砂壶的价值与它卖多少钱画等号。

在周胜平看来,衡量紫砂壶的价值,首当其冲是它的艺术价值,就是作品本身的造型工艺,以及它的美观度、感染力等。接着便是它的社会价值,包括作者的名气,修养,德行等。最后才是市场价值,即作品在市场经济中的认可度、接受度。

“总之,一件好的紫砂艺术品,应该是技术和艺术完美统一。我们赏玩收藏紫砂壶,也要有自己的品位和灵魂,无需一味地追捧名家。一把好壶是可以让使用者忘记价格,忘记它是否出身名门,而专心去体会‘茶事’的乐趣。”每日“养壶”的李青云一边煮茶,一边对记者如是说。

中国为礼仪之邦,饮茶礼仪怎样才不失礼


中国被称作礼仪之邦,中国茶道蕴含着许多中国的文化,虽然中国茶道没有类似日本茶道那样非常严格的形式,但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应知道以下的细节,才能营造更好的祥和的品饮氛围:

茶主人的饮茶礼仪1、茶席布置简单

无需奢华,但需洁净,不使用的器具尽量在桌面以外,如为干泡,必须出现在桌面的渣方(水盂),应尽量放置在顺手,但不抢眼的地方,杯子及用具。花器等装饰,应符合主题;盖置一类的小件装饰,颜色、材质应细细选择,尽量与茶席融为一体或与主泡器具呼应。避免喧宾夺主。

2、茶具清洁

所有茶器茶具从外观上看必须是干净透明的,杯子里没有茶垢、杂质、指纹等之类的异物附着杯子上面。许多人喜欢使用老物品,因为上面残留着岁月的痕迹,这当然是可以的。但是不包括玻璃公道上黄褐的茶垢,也不包括渣方、壶承、茶盘上面残留的令人不悦的水渍或茶渣。这些个人喜好和不拘小节,请尽量不要应影响到他人的感官。

3、避免接触他人杯口

在现实中我们也看到一些倒茶者如此泡茶:

a、拿杯子不讲究方式,直接用手拿杯口;

b、赏玩他人自用杯。

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无论取杯还是奉茶、借看他人自用杯。都应该一只手托住杯底的一个点,另一只手则扶住茶杯的1/2以下把环处或杯子的下半部分,手指切莫触及杯口,如果有条件,在逢茶时,尽量使用茶托。

4、请客选茶赏茶

主人在泡茶款客前,应先拿出一些名优茶放在茶盘中,供客人挑选,以表达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同时让客人仔细欣赏茶的外形、色泽和干香。

5、取茶

将茶筒中的茶叶放入壶或杯中,应使用竹或木制的茶匙摄取,不要用手抓。若没有茶匙,可将茶筒倾斜对准壶或杯轻轻抖动,使适量的茶叶落入壶或杯中,这是讲卫生、讲文明的表现。

6、逆时针的讲究

在进行回转注水、温杯、烫壶等动作时用双手回旋。一般使用右手,按逆时针方向,类似于招呼手势,寓意“来、来、来”表示欢迎。反之则变成暗示挥斥“去,去、去”了。若为左手则为顺时针。

7、顺时针的讲究

一般茶主人都以右手持壶或公道为宾客倒茶,应自左到右顺时针倒茶,这样壶口或公道口是倒退着为宾客分茶,因为如自右到左逆时针则口向前冲着为宾客倒茶,壶嘴不断行向前如一把利刃,变成一种含侵略性的动作,大家就会坐立不安。当然,如习惯左手持壶,则可自逆时针。

8、分茶

所谓“高冲水,低斟茶“讲求的就是要注意不得溅出茶水,做到每位客人茶水水量一致,以示茶刀公正平等,无厚此薄彼之义。分茶时,茶杯多放于客人右手的前方。

9、茶满欺客

斟茶时只斟七分即可,暗寓"七分茶三分情"之意。俗话说:“茶满欺客”,茶满不便于握杯啜饮。

10、最后为自己添茶

习惯上,最右方的茶原是尾席,斟茶适量,每一泡茶,都应由茶主人进行扫尾。茶主人应随时关切每一道茶汤的变化,以便随时调整泡茶要素,以更好的发挥茶汤的品质。

11、续茶

客人喝完杯中茶,并且到了“尾头”,应尽快“续杯”。如果发现客人的杯子有茶渣,应该替客人重新洗杯,或者换杯。主人应熟悉茶品状况,若茶汤已现水味,应及时换茶。晚上品茶不宜太晚,适当注意观察,在喝的尽兴时候,也应该掌握茶局结束的时间。

12、茶点

正规场合,品鉴好茶时不宜食用茶点,否则视为对茶的不尊重。食用的茶点,并不推荐重口味的蜜饯奶糖类茶食,坚果类的零食比较适宜。茶到深夜,当备茶点。

13、安排座位

为了配合长幼有序的礼节,尽量安排长辈或首席客人坐在泡茶人的最左方。原因是这样一来,斟茶将会按照顺序,自左向右,最后到自己,如果将主宾安排的位置不对,则斟茶过程中如先给主客斟茶,则顺序将被打乱,从而变的无序。

14、烧水壶蓄水

如遇宾客多需要助泡协助烧水壶蓄水时,可以在需要蓄水时适当打开壶盖示意,避免高声要水,那样会使宾客感到尴尬。

15、放置茶壶

放置茶壶时壶嘴不能正对他人,否则表示请人赶快离开。

16、茶壶擦拭

有的茶主人,十分爱惜自己壶,在冲泡中,难免淋壶擦拭,把玩摩挲,甚至多壶齐养,但不知道在自己的举手投足间,这些多余的动作,已经影响到了客人品茶注意力。同样道理,品茶期间,整理茶台、擦拭桌椅,也让人以为主人要送客了。

茶客人的饮茶礼仪1、注意穿着

茶的本性是恬淡平和的,因此,品茗礼仪要求着装整洁大方,女性切忌浓妆艳抹,大胆暴露;男性也应避免乖张怪诞,如留长发、穿乞丐装等。除了仪表整洁外,还要求举止庄重得体,落落大方。

2、知客位尊卑

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客位”的尊卑问题,虽然茶道里面讲究的是“主随客便”一说,不过喝茶的人多了,自然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面对主人,主人的左手边的是“尊位”!顺时针旋转,由尊到卑,直到主人的右手边,不论茶桌的形式如何,这个是不变的铁律。尊位的第一顺序为:老年人、中年人,比自己年纪大的人。其中师者、长者为尊,如果年龄相差不大,女士优先做尊位。

3、关于吸烟

喝茶严禁抽烟。

4、控制言行

所谈话题,切不可说人是非,道他人长短。亦不宜眉飞色舞,击节拍案。气氛安静为上,方能品出茶之真味。

紫砂壶收藏老壶卖不过新壶为哪般


和字画、陶瓷等藏品一样,紫砂壶收藏也讲究个“名人效应”。名人制作的壶与非名人制作的壶在收藏价值上有天壤之别。尤其近年来随着紫砂壶收藏市场的不断升温,优质矿料价格的走高,10年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创作的一把紫砂壶不到1万元,现在每把已升至20万元左右,若要上大一点的拍卖会,往往会创造又一个天价神话。拿一藏友的话来说,在紫砂收藏圈,有这样一种怪相:老紫砂壶比新壶早几百年,价格反不及新壶,(本文中老壶新壶以1949年为界)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新老壶价格出现倒挂现象呢?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西安几大茶城和几位业内人士,听听他们是如何侃壶论道的。

藏市走访

老壶新壶价格倒挂是壶市一大怪相

记者日前在南郊一家茶城采访时,遇到几位专门收藏新紫砂壶的台湾客人,一位叫张进的老板声称,目前国家级的紫砂工艺美术大师全国有20名左右,他们的作品市场交易价格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千万元。最贵的一把紫砂壶是1948年某大师制作的相明石瓢壶,它在拍卖会上以1232万元成交,创出紫砂壶最新的世界拍卖纪录,目前仅此一件绝版,已由北京一私人收藏家收藏。就目前行情而言,市场上国家级紫砂壶大师的作品价格一般是15万~20万元左右,省级大师为5~8万元之间,知名的工艺师价格为数千元至1万元之间。张进提醒说,目前投资紫砂壶最好选择价位在两三千元、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助理工艺师的作品,因为他们的作品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很可能成为下一个潜力股。一旦这些助理工艺师成长为“高级工艺师”,该紫砂壶的价格至少要涨两三倍,可能带来的回报是惊人的。

专门经营紫砂壶和台湾高山茶的迟学毅告诉记者,去年年底她参加了香港邦瀚斯举行的一场“伉俪珍藏宜兴紫砂”专场拍卖会,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老紫砂壶价格与成交率反不如近现代紫砂壶大师的。在北京保利“中国高端工艺品——紫砂壶”专场中,清乾隆御制描金紫砂山水诗文茶具成交价为402.5万元,清代陈曼生、杨彭年合作的延年壶成交价仅为287.5万元。在“一丈房-海外淘砂”专场中,清康熙陈鸣远制廉斋铭乌泥束腰壶以989万元成交,创艺术家个人作品最高成交纪录,但整个专场23件作品流拍率异常高,仅有11件成交,成交率不及50%。与此相比较,虽然当代紫砂今年的行情并不好,市场处于理性回调的状态;但被誉为现代“壶艺泰斗”的顾景舟最推崇清代制壶名家邵大亨,曾在他的自传中评价邵大亨“堪称集砂艺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然而,在市场上,邵大亨单件作品最高成交价为481.6万元,而顾景舟的一套提璧组壶最高成交价已高达1782.5万元,两者价格悬殊近4倍之多。究竟原因何在呢?迟学毅和她的几位同伴甚是纳闷。

业内分析

反面观点:老紫砂壶市场为何难有大作为

在业内行家紫砂研究专家张明强看来,短期之内,老紫砂市场仍旧难有大作为。他总结了老壶价格难以提升的几点原因:首先,从艺术价值而言,除时大彬、陈鸣远这类具有标杆性、创造性的明清制壶大师的作品外,老紫砂壶大多按照日用器制作,只是当时的一门手艺,从原料到成型的制作程度而言,没有什么讲究,更不会像现在这样精雕细琢,早期紫砂壶在文化性、艺术性上的积淀甚至不及现当代,这是客观的原因。

“另一个原因在于保存完整、流传有绪的老紫砂屈指可数。和瓷器收藏一样,只要有残或者瑕疵,价值就大打折扣,除了出土紫砂器外,保存完整、流传有绪的紫砂老壶非常少。”张明强表示,由于日常损耗,以及战争等人为破坏等原因,完好的老紫砂非常少。明清两代的紫砂壶存世量少,即使在各大博物馆也不多见。据统计,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清两代紫砂壶总数不过400多件,而明代紫砂壶存世仅有50多件。“缺乏流通的量,这也是老紫砂壶难在市场上形成气候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从诞生之日起,各代紫砂壶都有很多仿制品,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特别是民国年间,宜兴紫砂制壶高手被请至上海,根据名家收藏的旧器实物,精心仿制历代名家作品,市场上出现大量的仿制款,仿品制作精良,就连有一定水准的专家也很难辨别真伪。不仅有历代遗存的仿古壶,现在更有仿古作假的专业人员,市场上也充斥为数不少的仿古老壶。因此,张明强表示,90%的紫砂老壶都是年代不远的高仿品,使得众紫砂收藏爱好者望而却步,生怕一不小心买来假货。

“而且,老紫砂壶鉴定也没有一个权威、认证的标准,大部分是根据买家的经验鉴定,鉴赏要求高,收藏门槛比较高,也是市场难有大起色的原因。”紫砂真伪鉴定的难度远大于瓷器,真伪之间,价值有天壤之别,这也是紫砂器收藏、投资最大的难点。张明强说:“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系统的研究和专著论述仿制紫砂器。”

香港邦瀚斯中国古董艺术专家王晰博表示:“紫砂进入拍卖场时间不长,买家对老壶的鉴别、鉴赏能力有限,相比而言,当代紫砂工艺师的作品更容易辨别真伪。大家对现当代紫砂壶市场更加重视,所以价格能超过老壶。另外,老壶的藏家属于凤毛麟角,尤其是现阶段,国内收藏者还没有认识到这些老壶的价值。看不懂、不敢买。”正因为如此,即便有的老紫砂壶品相很好,但如果没有清晰可靠的流传来源,藏家很少出手。

正面观点:老紫砂壶价值被严重低估

紫砂壶收藏家龙建雄呼吁:老紫砂壶价值被严重低估,明清各时代紫砂高手优秀作品,目前仍处于价格洼地。龙建雄认为,老紫砂的文化含量是最大的,具有历史、文化、科技与工艺多重价值。在他看来,老紫砂具有不可再生性,更具有历史和文化性,在紫砂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公认的老紫砂精品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都没有体现出来,未来具有相当可观的升值潜力。当然,老紫砂收藏者必须具备相当的财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备非凡的眼力和长远的收藏眼光。

实际上,随着紫砂收藏的持续升温,老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逐渐被发掘,老壶行情也在逐步回暖。在今年春拍期间,杨季初制月下包装独酌园紫砂笔筒在北京保利“燕闲清赏——翦淞阁文房古器录”专场中就曾以586.5万元的高价成交。在北京匡时秋季紫砂壶拍卖会上,杨彭年的一把扁壶拍到了264.5万元,再为古代紫砂行情添了一抹亮色。而在收藏方面,具有清晰来源和名家收藏的紫砂壶明显深受市场认可。例如,“八壶精舍”主人、画家唐云收藏的老壶都来源有绪,深受藏家追捧。2011年,香港邦瀚斯的“好善簃珍藏宜兴紫砂”专场也受到藏家关注,100件作品成交86件。其中,清雍正紫泥泥绘策杖行旅圆形砚以842万港元成交,清代陈鸣远款紫泥方壶以434万港元成交。

龙建雄介绍说,并非老壶价格真不如新壶,而是限于当前收藏市场对老壶价值的认可局限,老壶价格没有体现出来。在拍卖会上,只要具备胜人一筹的眼力,现在正是老紫砂“捡漏”的大好时机。对于那些历史上已有定位的孤品或精品老壶,因其稀缺性和艺术性,定价权取决于持有者,市场并不缺钱,缺的是流传有绪、品相完好的精品。随着懂紫砂壶的人越来越多,藏壶的人也会越来越理智,大家在选择紫砂壶的时候会更趋向于好的东西,老紫砂壶的价值迟早会被有眼光的藏家认可。

专家把脉

紫砂壶首选大师级作品

纯手工孤品更具收藏价值

业内人士杨若虚告诉记者,大师的作品都是手工制作的,一把好的紫砂壶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型制上看,如果去掉盖子,茶壶嘴、壶柄及茶壶口一般是在一个水平面上的。也就是说,如果将茶壶倒转放平,基本上是可以和水平面保持一致的。其次,如果将壶中水倒出,手按住茶壶盖的小孔或流口,水如果涓滴不出或壶盖不落,则表示是一把好壶。

第二、从功能上来看,茶味不易霉馊变质。其次,如果有水溢出壶外,水很快就被壶吸干了。

第三、如果是好的紫砂壶,使用过后,即使空壶沸水注入,也有茶味。用过的茶壶,表面比新壶更光滑。人们更看重这件东西是否出自名家,但往往忽略掉是否是纯手工制作,全手工壶价格最高,收藏价值也最高。当然,迥异于其他藏品市场,“枪手代工壶”的危害,远大于“高仿壶”。紫砂壶收藏谨防“‘代工壶’、‘高仿壶’、‘化工壶’三大歪壶”。面对近年来飞速增长的艺术品收藏市场,紫砂壶收藏首选大师级作品,纯手工孤品更具收藏价值。当然也不能一味迷信天价壶,因为天价的背后究竟有多少猫腻,明眼人一探便知。

《茶解》采茶炒茶


《茶解》中采茶炒茶的论述:

雨中采摘,则茶不香。须晴昼采,当时焙。迟则色味香俱减矣。故谷雨前后,最怕阴雨,阴雨宁不采。久雨初霁,亦须隔一两日方可,不然,必不香美。采必期于谷雨者,以太早则气未足,稍迟则气散。人夏则气暴而味苦涩矣。

采茶入箪,不宜见风日,恐耗其真液。亦不得置漆器及瓷器内。

炒茶,铛宜热;焙,铛宜温。凡炒止可一握,候铛微炙手,置茶铛中札札有声,急手炒匀。出之箕上,薄摊用扇扇冷,略加揉。再略炒,人文火铛焙干,色如翡翠。若出铛不扇,不免变色。

茶口十新鲜,膏液具足。初用武火急炒,以发其香,然火亦不宜太烈。最忌炒制半干,不于铛中焙燥而厚罨笼内,慢火烘炙。

茶炒熟后,必须揉按,揉授则脂膏熔液,少许人汤,味无不全。

铛不嫌熟,磨擦光净,反觉滑脱。若新铛则铁气暴烈,茶易焦黑。又若年久锈蚀之铛,即加磋磨亦不堪用。

炒茶用手,不惟匀适,亦足验铛之冷热。薪用巨杆,初不易燃,既不易熄,难于调适。易燃易熄,无逾松丝,冬日藏积,临时取用。

茶叶不大苦涩.惟梗苦涩而苗.日带草气。去其梗,则味自清澈.此松萝、天池法也。余谓及时急采急焙,即连梗亦不甚为害。大都头茶可连梗,人夏便须择去。

—松萝茶出休宁松萝山.僧大方所创造。其法,将茶摘去筋脉.银铫妙制。今各山悉仿其法。真伪亦难辨别。

茶无蒸法,惟岕茶用蒸。余尝欲取真岕,用炒焙法制之,不知当作何状。近闻好事者亦稍稍变其初制矣。

《茶解》序


家孝廉兄有茶圃,在桃花源西岩,幽奇别一天地,琪花珍羽莫能辨识其名。所卢茶,实用蒸法如茶,弗知有炒焙揉授之法。予理鄣日,始游松萝山,亲见方长老制茶法甚具,予手书茶僧卷赠之,归而传其法。

故山山中人弗习也,中岁自祠部出,偕高君访太和,辄人吾里,偶纳凉城西庄,称姜家山者,上有茶数株,翳丛薄中,高君手撷其芽数升,旋沃山庄铛,炊松茅活火,且炒且揉,得数合。驰献先计部,余命童子汲溪流烹之。洗盏细啜,色白而香,仿佛松萝等。

自是吾兄弟每及谷雨前,遣干仆人山,督制如法,分藏堇堇。迩年荣邸中益稔兹法,近采诸梁山制之,色味绝佳,乃知物不殊,顾腕法工拙何如耳。予晚节嗜茶益癖,且益能别渑淄。觉舌根结习未化,于役湟塞,遍品诸水,得城隅北泉,自岩隙中淅沥如线渐出,辄然进流。

尝之味甘冽且厚,寒碧沁人,即弗能颜行中泠,亦庶几昆龙泓而季蒙惠矣。日汲一盎,供博士炉。茗必松萝始御,弗继,则以天池顾渚需次焉。顷从皋兰书邮中,接高君八行,兼寄茶解。自明州至,亟读之,语语中伦,法法人解。赞皇失其鉴,竟陵褫其衡。风旨泠泠,惕然人外,直将莲花齿颊,吸尽西江,洗涤根尘,妙证色香味三昧,无论紫茸作供,当拉玉版同参耳。予因追忆西庄采啜酣笑时,一弹指十九年矣。予疲暮尚逐戎马,不耐膻乡潼酪。赖有此家常生活,顾绝塞名茶不易致,而高君乃用。

此为政中隐山,足以茹真却老。予实妒之。更㈠可时盘砖相对,倚听松涛,口津津林壑间事,言之色飞。予近筑滁园,作沤息计,饶阳阿爽垲执茶,归当手兹编为善知识,亦甘露门不二法也。

昔白香山治池园洛下,以所获颍川酿法、蜀客秋声、传陵之琴、弘农之石为快。惜无有以兹解授之者,予归且习禅,无所事酿,孤桐怪石,夙故畜之。今复得兹,视白公池上物奢矣。率尔书报高君,志兰息心赏。

时方历壬子春三月武陵友弟龙膺君御甫书。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喝茶只为解“渴” 养壶才为怡情!》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