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在宜兴丁蜀镇,从事陶瓷行业的家庭户数已超过1万,有超过10万人在宜兴以陶为生。以前,父母通常会用“读不好书就去做壶”来鞭策子女,但近几年里,想在紫砂界有所作为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多,他们为了理想、生存等诸多原因成了紫砂行业的新生力量,正给紫砂传承与创新带来新的变化。

行业兴旺引来两万多“陶漂”

2015年,宜兴紫砂多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壶艺泰斗”顾景舟掀起了阵阵紫砂热潮,紫砂壶的天价让人咋舌。这也让一批“后来者”更加坚信自己所做的选择是对的,至少,从事这行不会有太大的生存压力。“进入紫砂行业不仅是因为兴趣,还因为看中它的前景。”紫砂艺人陈贞永坦言。在当地,和陈贞永有一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紫砂养育了一方百姓,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据丁蜀镇政府工作人员透露,去年有4000多位陶艺人员在当地税务机关办理个税,紫砂艺人纳税首次超过千万元。

陈永贞,福建人,2008年从中国美院毕业后便自营一家网店,主要销售紫砂类茶具,一年要往丁蜀镇上跑多次。在与顾客、紫砂艺人不断沟通的过程中,有着设计专业背景的陈永贞逐渐对紫砂壶创作与设计产生兴趣。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来宜兴学做紫砂壶,从零开始。通过两年多的学习,陈永贞渐渐摸到了制壶的门路,今年还有了突破,考上了中级工艺师,在丁蜀镇上买了房子,成了一名新宜兴人。在丁蜀,他不是孤军奋战,他还有自己的“陶漂”朋友圈。据了解,目前在宜兴,像陈永贞一样的“陶漂”有两万多人。

“冷板凳”不好坐

与陈永贞不同,方兵是个地地道道的丁蜀人,从小生活在蜀山老街,对紫砂文化耳濡目染,但入行时他已经36岁了。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一个培训班里学习基本功,可就在几个月前,他还十分抗拒身下的这张“冷板凳”。“坐不住啊!”方兵告诉记者,自己在外打拼了14年,开了一家广告公司,现在让他跟一群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坐一块,学最基本的打泥条、成型,那不是丢份儿嘛!这一想法,方兵的师父、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正中可不买账,“紫砂是门专业工艺,连基本功都没有谈何创作。”

在打磨基本功的几年时间里,学徒们还得熬住没有收入的日子,很多人也都因为这点半途而废。张正中告诉记者,自己为了让一个学生能坐下来安心做壶,特意帮学生找了份高收入兼职,解除学生的生存之忧。有着20多年培训经验的紫砂艺人殷步荣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学做壶的人越来越多,人群也趋于年轻化,但其中不少人缺乏耐性:老一代紫砂艺人要花3年的时间练基本功,现在,这个过程已缩短至15个月,一天最多5个半小时;一部分原本冲着学手艺进圈的人,如今有的已转做销售,有的在做陶刻……

紫砂传承需要更多自觉

与传统的家族式传承不同,张正中的徒弟是一支由十多位年轻人组成的团队,其中不乏清华美院、中国美院的硕士。“我始终坚信这批年轻人会给行业注入一脉清流,他们或许就是未来的大师。”张正中说。

“紫砂传承需要新生力量,希望在于年轻一代。”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说。去年的“景舟杯”制壶大赛,1800多名参与者中,年轻人占了大多数。更让人欣喜的是,一批获奖作品中出现了年轻人的身影,他们的作品在造型设计等方面做出了大胆创新。

如今,紫砂艺术的传承已走到了第六代。青年才俊的加入改变着紫砂行业文化结构,也改变着紫砂业态,越来越多年轻人将紫砂与三维设计、互联网+等新概念结合,这些对于行业发展来说无疑是有利的,但令人心痛的是代工、职称造假等行业乱象还是没有好转。“从事这一行业就像是爬山,500米以下的人很多,但是能爬上顶峰的又有多少?在追逐名与利的同时别忘了心中那份坚守。”史俊棠说,“当下正是千万紫砂人重新审视这一行业的最佳时机。紫砂始终是门工艺,需要坚持文化引领,诚信自觉、传承自觉、创新自觉、文化自觉是紫砂艺人,更是新生代艺人要坚守的。”

(文章摘自:无锡日报)

延伸阅读

如何让紫砂壶重获新生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收藏价值的同步提升,许许多多的艺术品和陶瓷品逐渐的走进了大家的视野当中。特别是某些成功的人士和商业人士,他们都有一个嗜好,就是喜欢收藏一些紫砂壶的陶瓷制品,看起来古朴而又典雅,并且还有益于健康。那紫砂壶要怎么样才能够在使用的过程中去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呢?今天我们就带着疑问来探寻一下到底要怎么样做才能够让刚买回来的紫砂壶更好的壶光焕发,紫砂网建议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先将开水将壶身的里外淋烫一下,这样既可以起到净壶和去霉的效果,也可以起到暖壶醒味的功效。

二、如果使用茶叶,首先要注意将壶身略微的垫高点,让圈足超过水面一定高度,防止壶身留下了水线或色泽分布不够均匀。

三、将第一次泡好的温润泡茶汤盛放在茶器中备用,等冲第二泡茶的时侯再使用此茶汤浇淋壶身以及外表,这样反复的施行直至全过程的结束。

四、由于紫砂壶自身就具较高的透气性,遇热时,由于热胀冷缩的原因,气孔相对来说会慢慢扩张变大。这时可以采用棉质布巾去擦拭壶身,让茶油慢慢的渗入到茶壶里面的细孔当中,时间长了便可以累积出光泽来。

五、每次泡完茶将它冲至无味以后,应当仔细的将茶渣去除干净,然后再用热水将壶内壶外再涮洗一次,将茶壶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且将壶盖拿下来,以便于茶壶的风干。否则,由于紫砂壶的口盖密合度比较严密,放任它密封阴干,是很不卫生的。

有些壶友趁着壶身高热的时侯,用沾有茶汤的棉布巾在茶壶上下擦拭,由于这时器表温度比较高,湿巾里面所包含的茶汤一擦就会挥发,掉,留下可以使壶身滋润的茶油,如此便能够提高养壶的成效。也有的人先冲出一泡比较浓的茶汤用来作为“墨汁”,紧接着用软性毛笔或养壶毛刷沾此茶汤,反复均匀涂抹于壶身,用来提高茶壶接触到茶汤的时间以及频率。

里外兼修不冲第二茶

养壶养的不仅仅只是外表,壶的内部也应该一并去调养,这样才能够收到内外兼修的效果。养壶的诀窍最重要的就是:一把壶只能够泡一种茶。因为紫砂壶的结构具有特殊的双气孔,它善于吸收茶汤,所以一把经常使用的紫砂壶,即使不加茶叶,单用开水去冲也能够冲出淡淡茶汤来。因此,一把不冲第二种茶的茶壶冲泡出来的茶汤才能够保持原来的味道不变,否则如今的乌龙茶,明天的普洱茶,后天的花茶,那么必然茶味混杂,毫无独特性可言了。

通常开始养壶的动作以后,首先要避免再用洗洁精之类的化学物品去清洗,以免产生异味或刷去了壶的光泽。除非你打算将它全面的清洗,重头开始养起,否则壶身若有污点,不妨以干抹布擦干净,或者用软毛笔沾着茶汤清洗干净。

另外,紫砂壶的造型多种多样,有些比如花货、筋纹器等这些茶壶比较容易产生茶渍死角,可以用软毛牙刷勤加清理。另外,壶的底部不太容易接触到茶汤,壶把经常含有手上的油脂,容易排斥茶汤﹔还有,会“流口水”的壶嘴下沿应当刻意去擦拭,像以上的这些细节部分,都依靠壶主用心的去照顾。

养壶茶壶卫生放第一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有的人为了在壶里面形成“茶山”,让它看来更加具有古意,便将茶叶留存在茶壶当中,放任它自然风干,但由于许多地区高温多湿,霉菌极其容易滋生在茶壶里面,若就卫生的观点来判断,这种方法实在不可取的。更有一些人泡完茶以后,故意将最后一泡茶汤存放在壶里面,直到下回使用前倒掉,他们认为这种方法可以起到内浸外养的功效。其实不知,紫砂壶的气孔结构是既擅长于吸附茶汤,自然也容易吸收到霉菌。以这种方法养出来的壶,只怕以后冲茶时,也会带有异味,甚至有碍与健康,实是得不偿失的行为。

总而言之,要想养好一把紫砂壶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大家如果喜欢紫砂壶的话不妨去参照上述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细心地去养护你的茶壶,便可以养成一把人见人爱的贴心好壶。养好的壶摆置架上,温润的光泽便像是自已的孩子,那份成就感可不是一般人所能够体会到的。

紫砂术价值贵在创新


一年一度的茶博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紫砂壶友徜徉其中,琳琅满目的紫砂作品让壶友欣喜也让壶友犯难,如何选一把具有升值潜力的好壶,的确是个问题。

买名家的作品当然是毫无疑问的选择。如顾景舟、蒋蓉、汪寅仙的作品,买上一把放着,升值是必须的。可是能有几人能玩得起这等档次的好货,普通藏家和入门新手只能另辟奇径,奇径在哪?奇径在“新”。

艺术价值贵在创新

紫砂工艺师分成三类:下工、上工与艺术家。紫砂制作是手艺活,下工连基本手艺都不过关,明针粗糙、接缝明显、造型生硬。上工手艺精湛,质量上乘。由上工上升为艺术家须迈过一个坎,许多人做了一辈子壶,手艺精湛但永远停留在工匠的层次,原因在于缺乏创造力。艺术贵在创新,一辈子做别人创作的壶,一辈子模仿别人创作的壶,永远成不了大家。古今中外,能成为艺术大家者都是既有技艺更富有创造力。远的如时大彬,近的如顾景舟、蒋蓉、吕尧臣等等,这些紫砂大师莫不是新作频出,创意泉涌,令人拍案称奇。

近年,紫砂壶界繁荣昌盛,人才辈出,在茶博会紫砂展区,记者发现许多创新作品引人入胜。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赵洪福告诉记者,近年每年都会举行全国性的紫砂壶评选活动。这些评选比技艺,更比创意,这些评比极大推动了紫砂壶创作活动。在这些评奖活动中,“中国十大紫砂茗壶评选”就高举创新大旗,以创作促繁荣,每次获奖的紫砂壶都是创意非凡的作品。

收藏紫砂壶就要收藏那些富有创造力的工艺师的作品,未来的紫砂大师必然来自于拥有创造力的工艺师,收藏紫砂壶作品当以“新”为贵。

紫砂壶创新三领域

创新反映了工艺师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水平,创新过程中既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成功与否体现在艺术审美,创新了新的审美就是成功的创新,没有带来审美愉悦就是失败的创新。赵洪福介绍说:紫砂壶创新包含三个领域,一是材料创新,二是工艺创新,三是造型创新。

材料创新是在紫砂矿泥上下功夫,例如吕尧臣首创了绞泥,把不同颜色的泥料混杂在一起,创出了特殊的效果。工艺创新是在紫砂壶制作过程中引进一些其他领域的工艺手法,如把珐琅彩作为壶表的装饰、把镂雕工艺引入紫砂壶制作等等,都是工艺创新的范例。造型创新最为广泛,紫砂壶经历近400年发展,出现了上百种壶形,如明代的石瓢、清代的曼生十八式在当时都是出类拔萃的创新。当代工艺师在造型创新上更是百花齐放,如吕尧臣的太极壶,把2个壶合在一起组成太极图,又如赵洪福的洪福齐天壶把2个半球体组合在一起,都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

创新作品何处寻

对于一般的藏家或初入行的玩家,如何寻找紫砂壶创新作品,如何鉴别紫砂壶创新成功与否呢,部分紫砂壶藏家介绍了几条捷径。

一是看专利。当代紫砂界仿冒盛行,许多新手并不了解紫砂作品的原创作者是谁,专利提供了便捷途径,不妨看看紫砂作品有没有专利,拥有专利者毫无疑问就是原创者。

二是看获奖记录。现在每年都有多个紫砂壶作品评选活动,尽管获奖有各种因素,但不可否认,一些严谨的评选活动其获奖作品基本上都是创意独到工艺精良的作品。

年轻茶人韦智获:以知识创新传承茶路梦


在茶山一路教记者如何分辨不同的茶叶类别和叶片特点、制茶碰青时有自己独特娴熟的“韦式手法”、冲茶时一闻香识“好茶”......年轻茶人韦智获对茶叶熟识程度让记者折服。

80后的韦智获算起来已经是个资深的“老茶农”了。韦智获自小生长在凤凰茶之乡,父亲长辈都从事与茶相关的工作,从小耳濡目染注定他与茶结下不解之缘。上大学时他选择了茶学专业,四年学有所成之后,带着知识和技术回到了深山里,一心种起了茶叶。

韦智获告诉记者,这些年他自创的新型制茶工艺,已经获得了国家专利,目前他正在研究茶花新品种,希望不久之后可以给茶客的“茶船”上,增添多一种健康的茶品选择。

这一种新型制茶工艺,是把单枞茶与红茶的制作工艺相互糅合,制作出品质更佳的红茶。近几年,韦智获多次进行尝试与实验,并且到福建各地考察学习,希望博众家之长,助力自家独特的红茶新品研发。采访时,他把自己自谦为“较差”的新型红茶冲泡给大家品尝,却获得了一致的肯定。

因为对互联网的熟悉,韦智获拓宽了自己的茶叶销售渠道,通过网络,把自己的茶叶卖到其他省市甚至国外。他自豪地告诉记者,他的顾客里,有来自荷兰的、有来自日本的,大家买了他的茶叶,品了他的茶叶之后,都会找机会来到凤凰小镇上,再次寻觅潮州凤凰茶的踪影。

相比起一些年轻人对大城市的向往,韦智获显得很超脱。他告诉记者,自己就喜欢呆在凤凰山里,每天种种茶、研究茶、把自己的“作品”卖出去,换来三餐饱腹。他觉得,这就是人生的最大乐事。

紫砂壶春拍:老艺人壶仍为市场热点


在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一把当代紫砂壶名家顾景舟制石瓢壶以1232万元的成交价创下当时宜兴紫砂之最。

4年后,在5月18日举行的2014中国嘉德春拍中,顾景舟制的九头咏梅茶具以2875万元成交,创顾景舟作品拍卖纪录新高。

这一套茶具以梅干为造型设计,壶嘴呈喇叭式,出水点注顺势而出,遒劲有力;壶把乘势而起,蜿蜒苍劲,端拿舒适。壶身点缀朵朵梅花,花瓣块面饱满,纹路清晰,雕塑技艺高超,气韵高雅。

九头咏梅茶具1970年代制成后,一直展示于宜兴紫砂厂陈列室。1996年由于陶瓷公司体制调整,这套茶具经过紫砂厂,辗转成为台湾某重要收藏家藏品,在其银行保险库中保存了近二十年。

顾景舟一生创作的近百个品种中,绝大多数为光货,花货极罕见,“九头咏梅茶具”呈现出顾景舟经营花货的风格与功力。另外,顾景舟的作品主要以单壶为主,连杯的套组较为少见,这套“咏梅茶具”有九头之多。在18日进行的“紫泥春华——近现代紫砂臻品”专场中,这套九头咏梅茶具创下了2875万元的高价。顾景舟制供春壶以345万元成交,列该场第二位。整个专场的成交额达到了3930.93万元。

同一天稍早前举槌的“紫泥菁英——紫砂古器遗珍”专场,汇集了从明末清初巨匠遗珍、清三代茗壶,到嘉道文人壶、同光玉成窑,乃至民国初期名家作品近百件。

清乾隆杨季元制萼怡斋款彩泥堆绘长方盆或为杨季元彩泥堆绘盆具传世孤品,受到藏家关注。该盆呈马槽形,器口饰以回纹一圈,底足外撇作如意云头,制作工整有致。紫砂泥胎呈赭红色,俗称“桃花泥”,彩色泥绘并堆砌于器身两侧外壁,整器秀气高雅。两面分别以彩泥绘制山水及芦雁图,画意颇似明代文征明《木泾幽居图》,气韵幽静而又意境深远,追求平静、空旷、明快、清冷的审美要求。该器山水画面压脚钤“杨季元制”,底款“萼怡斋”,传世所见“萼怡斋”款紫砂器皆属泥绘精品,此种堆绘工艺为紫砂上乘装饰手法,多见于宫廷御用紫砂器上。本器尺寸略小,应是书斋盆景用器,且用料考究、画意隽永、画工精湛,可谓是色堆泥绘作品中之传世佳作,据目前相关出版物,未有发现此类盆器,仅与上海私人珍藏一件“杨季初白泥彩绘山水饰足马槽盆”相似。这件拍品最终以368万元成交,创紫砂拍卖纪录。

紫砂收藏专家宋双才告诉《艺术评论》记者,紫砂壶见诸拍场是由台湾地区起步的。1997年10月曾举行成阳基金会收藏紫砂壶专场拍卖。内地全面启动紫砂拍卖则是在2011年后,嘉德、保利、匡时等先后组织专场。

业内专家表示,目前紫砂壶专场主要集中于两类,第一类是明清和民国的壶;第二类是近现代壶,包括七大老艺人(注:任淦庭、吴云根、顾景舟等)和当代名家作品。从市场角度看,七大老艺人和当代名家的壶需求量较大。■

韦国泽:从茶叶到茶叶鸡 覃塘毛尖茶三代传承


春节前一个月,贵港覃塘名星茶业有限公司放养的特色茶叶鸡上市,吸引了不少顾客前来购买,不到一个月时间,3万羽“茶叶鸡”销售一空。

近日,记者来到该公司的茶场,听公司总经理韦国泽讲述他们家将“覃塘毛尖”茶三代传承,并从制茶发展到养殖“茶叶鸡”的故事。

据《中国茶经》记载,覃塘毛尖1982年在全国名茶评比中荣获全国名号。韦国泽一家与覃塘毛尖结缘始于他的爷爷。1982年,时任覃塘公社茶场场长的韦爷爷带着“覃塘毛尖”去参加全国名茶评比,荣获全国“十大名茶”评比第二名的好成绩。获得如此殊荣,韦爷爷备受鼓舞,回来后领着茶场工人到平天山上开垦种茶,并要求儿子韦健跟着他学制茶技艺,把这门传统手艺代代相传。

韦健18岁开始学习制炒技艺,从烧火到上锅炒茶,苦练了五六年才初出师。他现场给我们展示了制茶中最后一道工序——复香。“锅太热了,小点火。”只见他把手放在特制炒锅上方感受锅的温度,一边让儿子韦国泽调整火势。“复香时锅里的温度需要在50到60度左右。”韦健告诉记者,炒茶时火候非常重要,像他这样凭手感能准确掌握锅温度的功夫也是在30多年不断的制炒经验积累出来的。随后他放茶叶入锅,双手覆在茶叶上熟练地推炒,如此炒制三四分钟,复香这道工序便完工了,茶叶经过烘炒散发出阵阵清香。

“爷爷制茶非常严格,对爸爸的要求也很严格。”韦国泽说,小时候看爷爷教爸爸制茶,印象最深的就是,再炎热的天气也要守在火炉前随时调整火势。现在到他学制炒技艺,也是从烧火开始,他足足学了三年。现在,韦国泽家里承包了100多亩的茶山,生产经营管理都由他打理,经过几年的学习,摊晾、杀青、揉捻、理条、烘干、筛选、复香等制茶工序,一点也难不倒韦国泽。

2010年底,韦国泽突发奇想:能不能用茶叶做饲料养鸡,让鸡肉更生态、健康?说干就干,韦国泽于2011年开始试养第一批茶叶鸡,因为没有经验,1000羽鸡苗只成活了200羽。2012年他开始试养第二批5000羽,但由于鸡舍卫生不达标又惨遭“滑铁卢”,损失25万多元。但他并不气馁,反思总结教训后在2012年底再次试养第三批茶叶鸡,终于取得成功,出栏茶叶鸡2.5万羽。现在,他家的茶叶鸡养殖已走上规模,从南宁孵化鸡苗后马上运回鸡场喂食茶水,在鸡苗生长过程中主要以青菜、玉米、米糠、茶叶混合拌料喂养,成活率达99%,年出栏3万羽。

“爷爷对制茶总是精益求精,他教会我做人做事都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更要不断自我创新,好上加好。”韦国泽说。只见他动作娴熟,温杯、放茶、洗茶、沏茶,80度左右的开水从高处冲进杯子里,覃塘毛尖茶在水的冲击下翻滚,茶的清香慢慢散发出来。“下一步,我在打好的同时,扩大“茶叶鸡”的养殖规模,力争达到年出栏10万羽,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养殖致富。现在我们还在筹划规模养牛、养土猪,茶山靠近水库,自然风光好,大家来这边既可以吃到健康的美味,又有得玩。”韦国泽信心满满地向记者描绘他集吃、住、玩一体的茶农庄的蓝图。

功夫茶茶艺的传承与特色


工夫茶是潮州人最喜爱的一种饮品。饮工夫茶是潮人热情待客的一种风习,有"客来茶当酒"的雅俗。无论是嘉会盛宴,或是闲处逸居,乃至工棚店铺,随处可见一幅幅擎杯提壶,长斟短酌的情趣画卷。潮人在长期饮工夫茶交际礼尚中形成了一整套礼仪礼规,无论是对主人,还是对客人来说,都有一番讲究。

先就主人而言,潮俗工夫茶盘上惯放三个小茶杯,这是从俗语"茶三酒四秃跎二"演化而来的。潮人认为饮工夫茶以三人为佳,少于三人则较寂静,多于三人则较喧闹;而喝酒讲究热闹气氛,以四人为宜;游玩则以二人为好,意见较易沟通。从科学角度来说,三小杯茶刚好是一茶壶的水量。故今潮人便习惯在茶盘上放三小茶杯,其用意就在此。

第一次冲工夫茶,提茶壶向冲罐里冲水时要高,并且要沿罐内边从容冲一周,切忌把开水直冲罐心,以防止冲破"茶胆",让茶香一下冲掉,这叫做"高冲".向茶杯里冲茶水时要低,以防止茶水起泡、变凉,这叫做"低斟".往罐冲开水时,茶里的杂质、杂味会混和着泡沫浮于罐面,这时要用罐盖将泡沫刮掉。罐盖盖上后,再淋一次开水,把粘附在罐口罐身上的余沫冲走,这叫做"刮沫淋盖".今人讲究快节奏,忽视刮沫,而将第一冲茶水倒掉,第二冲茶水起才正式饮用,这叫做"头冲脚席,二冲茶叶",要是让客人喝第一冲茶就有欺侮人家之意。冲茶时不能冲满一杯再冲另一杯,而要像关公巡城一样来回均匀冲进每个杯里,使各个杯里的茶水水色如一,浓淡相同,以示对每个客人一视同仁。当冲到最后,剩下几点时,也要一滴滴分别点到各杯上,貌似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深情厚谊。同时,如果水积存于罐内,则下一轮冲出来的茶水就带苦涩味,饮起来效果就很差了。

冲出来的第一巡茶,主人不能抢先喝第一杯,而要让在座长辈或地位声望高的人先喝。之后再从左到右敬在座其它客人,然后再自家人,最后在全场的人都喝过茶之后,主人才可以喝茶。如果主人一开始就抢先喝茶,这会被认为是对客人不尊重,这叫做"蛮主欺客"或"待人不恭".

在敬茶时,茶水不能盛满茶杯,因为茶是热的,客人接手时易被烫,有时还因杯热而失手,致掉落于地,给客人造成尴尬,所以茶满敬人,实是对人不敬,有欺人之举。而在敬酒时,因酒是凉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酒越满越表示有诚意,故有俗语曰:"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当主宾喝茶中间再有客人来时,主人就要撤换茶叶重新冲茶,以表对客人到来的隆重欢迎。如果不换茶就有"慢客"之举,当茶叶冲了几遍后,茶色会变得稀薄,变为"无茶色",此时也要换茶重冲,以表对客人尊敬之情。否则会使客人认为主人是一个对己冷淡,不尽地主之谊之人。

以上几点是主人在冲茶时要注意的一些礼俗,而对客人来说,在饮茶时也有一些礼节要注意。当主人敬茶时,不能再三推辞不喝,俗语"茶无三拖(音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客人自己端茶杯时,要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端着茶杯的边沿,中指护着杯底,这叫"三龙护宝",无名指和尾指收紧,不能指向别人,以示对别人的尊重。并且对茶盘上三茶杯中先拿哪一杯也很有讲究,一般是顺手势拿旁边的一杯,最后的人才拿中间的一杯。

饮茶时,要先将茶杯小心端至上唇边轻闻一下,细细地品味。接着一饮而下,但要留些汤底顺手倒于茶盘中,把茶杯轻轻放下,不可重手放,否则会弄出很大的杯盘碰撞之声来,使人认为这是"强宾压主"之举。最后还要嘴唇翕动两三下,以回味茶香,也表对主人好茶及泡茶技艺高超的赞赏之情。

当主宾饮了一段时间后,客人如果发现茶色稀薄,主人还不换茶,就要懂得主人对己已冷淡,或是话不投机,或是久坐影响其作息时间,是暗下逐客令之意,便要起身告辞,否则就是没趣味,不懂人情世故,更增主人讨厌之情。

传统与现代“牵手”传承名茶铁观音


铁观音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项目签约和口述书稿《铁观音秘笈》首发仪式,在位于“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福建安溪的魏荫总部铁观音文化园内相继举行。

作为中国茶叶第一大县、铁观音的发源地,经过多年发展,安溪茶产业正逐步走向现代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这杯浓浓的“茶香”不仅弥漫中国,更飘向世界。

“铁观音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项目,对铁观音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有着里程碑意义。”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孙威江教授介绍说,该项目由福建农林大学牵头,福建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和福建魏荫茶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主要是收集并保存铁观音种质资源,在魏荫茶业基地建立纯种铁观音母本园,开展鉴定与评价;在此基础上开展铁观音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库的研究与建立。”

据介绍,DNA指纹图谱具有多位点性、高变异性、简单而稳定的遗传性,因而在茶树种植资源利用研究方面具有巨大的使用价值。“自2009年开始着手寻找铁观音母树等种质资源,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已发现一些优良品种,预计今年底基本可确定DNA指纹图谱库。”孙教授表示,“通过图谱判断铁观音纯度,进而确定纯种铁观音,开展铁观音提纯复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将大大提高铁观音纯度,保持其优异品质,增强安溪铁观音在国内外的竞争力。”

国家级乌龙茶(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魏荫名茶董事长魏月德经过祖辈代代口传身教,结合自己长期的研究实践,历时两年六个月,由闽南方言整理而成的铁观音著作《铁观音秘笈》,当天也举行了首发仪式。

分为铁观音溯源、栽培、制作技艺、品评泡饮、茶路、茶事工具、渊源、制作工艺、情歌及后记等十个篇章的“秘笈”,通篇采用七字一句的顺口溜、农谚和歌谣的形式,全面解开了铁观音种植技术、加工方法、品饮艺术、营销和文化等方面的“秘密”。不仅全方位介绍安溪铁观音知识,更集中展现安溪茶人在茶叶生产实践中的精神和智慧。

一部解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的口述书稿,一个彰显现代科技的铁观音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项目魏月德表示,“希望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中,古老的铁观音技艺和文化将继续发扬光大。”

两代茶人的思维碰撞与融合


“我以前起床第一件事,是到茶园察看茶叶长势,如今却是关注电脑。”日前,笔者来到婺源县赋春镇林搞促销活动时,时常会被“秒杀”一空。“林生茶经过十几年的品牌打造,赢得了市场口碑,是信誉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贾苏华说,“我们的有机茶回购率很高,这也是金总这么多年兢兢业业做茶叶品质的回报。”在天猫商城林生旗舰店,笔者看到月点击评价达2000多人,销售额是实体店的十几倍。

品质赢得信誉,电商创造奇迹。如今,林生茶顺势而为创办网上“开心农场”,发展互联网金融众筹(代种茶)项目,让网友线上投融资,线下体验茶叶代种生产过程。一开始,金林生感觉这个点子不怎么靠谱,而现实却让他再次见证了互联网奇迹。不出一个月,林生茶推出的2万元份额众筹项目就筹到了10多万元资金。如今,这个互联网代种茶项目既提前卖出了茶叶,又带动了林生茶园旅游体验项目发展。“到这里‘认养’茶树,以后经常来走一走,还能看茶道、学制茶,体验茶园乐趣。”广东茶客孙娜高兴地将“广东孙娜的茶树”标志牌插在林生茶代种基地。如今,像孙娜一样,来自湖南、浙江、福建等地的茶客纷纷在林生茶代种基地“认养”茶树。

“我们希望通过新一代茶人的好创意,通过‘互联网+金融+农业基地’的模式,让传统农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得更高、飞得更远。”贾苏华说。如今,金林生在山上种“实体”有机茶,贾苏华在网上销售“虚拟”大众茶;金林生想让他的茶庄做成百年老店,贾苏华想让江西绿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婺源这两代茶人,在思维方式上虽有碰撞也有融合,两者相得益彰,让江西绿茶将在“互联网+”的时代道路上越走越远。

陈航——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艺人


在今天现代化都市里,高贵典雅的茶楼比比皆是,然而真正有着原生态的民族茶文化已很难寻找,民族茶艺也仅仅只是舞台化的表演。在我们惋惜民族文化急剧消亡的同时,杨丽萍的云南映象让人耳目一新,与杨丽萍有着同样共鸣的民族茶文化艺人陈航,以她对民族茶文化的理解与热爱,经过多年的实践,同样独创和表现出了具有深刻内蕴的民族茶艺,让彩云之南又闪现出与杨丽萍舞蹈一样纯美的民族茶文化之光。

为传承和弘扬云南民族茶文化,陈航创办了“和人天”茶文化传播公司。在她的公司里,处处体现着深厚的云南民族文化特色。这里的普洱茶是地道的普洱茶,是用富有原始气息的土陶罐来煎煮,所以醇香无比。为体现原汁原味的民族茶文化,她从每一个原木茶桌到各种土陶器皿,从一台台茶席布置到茶山民族用具,从一件件美丽的民族手工刺绣的服饰到琳琅满目的民族工艺品,都用心挑选,精心设计定制,与民族茶俗茶艺表现完美结合,并上升到艺术与哲学的高度,让人在领略之后便顿有抛繁杂尘世,回到远古自然之美感。

陈航是一位非常有艺术灵性的云南傣族女子,人们都习惯用傣语称她为依小姐。很多人初见陈航,常误以为她是杨丽萍。因她总是穿着云南原生态民族特色的服饰,加上修长的身材和独特的艺术气质与杨丽萍几乎无二。只是她灵动的手指不是在空中舞动,而是穿梭在质朴的一个个古朴的土陶罐中,在充满云南民气息的燃炉煮茶斟茶中,展现着人与茶之美,在她那富有韵律的杯斟碗酌艺术体现里,伴着袅袅飘荡的茶香,将云南民族的茶文化纯真与自然体现在甘露般的茶汤中,让弥久留弥香的普洱茶不仅通过民族茶艺“活色”,而且在醇厚回甘中更加“生香”,在赏心怡性的欣赏与品饮中使人们对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品味。

这是古老质朴富有浪漫气息的乡情。现代生活使我们已不能再回到过去,但围炉煮茶可让我们收获暂时的回归和放松身心。依小姐也因之而嬴得了越来越多的的认可。围坐在土陶炉边,看她们展现的民族茶艺是一种特别的享受。依小姐常说:“喝茶是一种自然恬淡的生活方式,既有利于健康,更是人生的一大乐趣。我生长在乡的一个傣族家庭,我家山前山后都是茶树,从小养成了爱吃茶喝茶习惯。长大读书,先在北京后在深圳工作,不论工作再忙,每当回到家中,我都会用家乡带来的土陶罐煮一壶普洱茶,寄托思乡之情。”在与著名舞道家杨丽萍的多次交流中,使她对家乡的民族茶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开启了她感悟和解读这种文化的新的人生。她回到云南茶山,找寻茶与人、茶与艺之美,在山山岭岭那富足的茶文化精神家园里,她找到了普洱茶和云南民族茶文化无比丰富的艺蕴和内涵,并努力去将之发扬光大。

依小姐的茶艺人生处处体现着自然真实的民族文化之美。她们用明火土陶煮泡下的普洱茶,更耐人寻味,更加能体现出宽广饱满的口感,那种柔中带刚,绵密细滑,回甘持久的感觉总会让人喝后念念不忘。依小姐说:“云民族茶文化的特性便是虽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拘一格,但同样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和茶具。用土陶烧煮最适宜大叶种茶性,才更具真滋味。只有遵循民族茶俗的优良传统,并讲求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才能给人予美的享受。”

在依小姐持之以恒的探索下,“和人天”充满云南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茶艺茶道得到了人们的好评,她们既追求外在民族茶艺之美,又更注重内在茶性真味及其品饮高度的民族茶艺,不仅展示了普洱茶之美,呈现着云南民族文化丰富的神韵,且蕴涵着浓郁的民族伦理之道,带给人们的是回归自然,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和精神与人格上的提升。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传承与创新,新生代紫砂艺人更需“自觉”》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