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11月22日上午10点半,中国首个紫砂艺术交流中心——中国紫砂艺术国际交流中心在江宁织造博物馆三楼举行揭牌仪式,中国紫砂文化收藏品鉴首展亦同期举行。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主任胡克、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马文辉、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蒋嵒、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肖泉、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吴晓林等相关领导出席了此次活动。

中国紫砂艺术产生于宋代,成熟于明代,兴盛于清代,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动紫砂艺术立足国内、走向世界,加强国际交流,经文化部批准、隶属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的中国紫砂艺术国际交流中心在南京成立。文化部文化艺术发展中心主任胡克宣布中国紫砂艺术国际交流中心成立。胡克主任说,紫砂文化作为中国灿烂文化的瑰宝,希望中国紫砂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为发扬紫砂文化,促进紫砂工艺发展,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做出贡献。讲话后,胡克主任为蔡伟颁发中国紫砂艺术国际交流中心主任聘书。

中心主任蔡伟介绍,中国紫砂国际交流中心的成立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活动,有助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去;其次他认为从文化建设的谱系来看,任何文化的发展都将遵循一条从“器物”、“生活方式”到“文明体系”,我们还要发展出一整套围绕紫砂为中心的紫砂生活文化,进而希望这种文化能够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最后,蔡伟主任强调,中心将与各类文化产业机构达成合作,同时将在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着手建立相应的紫砂艺术品鉴规范以及紫砂艺术技艺规范,保护紫砂文化,规范紫砂艺术鉴赏。

马文辉会长与肖泉秘书长为中心成立揭牌。

江苏省文化厅吴晓林副厅长发表讲话,他认为紫砂为海内外华人喜爱的文化产品,中心的成立对紫砂文化走向世界,为紫砂艺术的良性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活动最后,丁晓飞主席致辞。中国文交所致力于在国际上推广中国文化,曾举办过中泰文化活动、中新文化年等活动,交易量在亚洲居首位,对紫砂艺术有专项支持资金。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总裁周斌,江苏省文化厅原副厅长、江苏省国画院原院长赵绪成,南京图书馆书记方标军,新华日报副总编、中国江苏网总编金伟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四研究所副所长邵志明,中国文化产权交易所董事局主席丁晓飞,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彭辉,南京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李为民,中国艺术金融网董事长张帆出席了此次活动。

CY260.com编辑推荐

中国饮茶艺术,喝茶的艺术


无论中国人去哪里,喝茶的习俗都随之而来。中国人是第一个发现茶叶的人,他们喝了不计其数的茶。当您到达美丽的台湾岛时,您可能会看到一些三三两两的绅士,也许是在老街上的一座寺庙中。他们可能悠闲地聚集在一个简单但引人注目的茶壶中,大约只有拳头大小,每个茶壶都拿着一个小杯子,将聊天和饮料混合在一起。这是中国传统的“老男人茶”仪式。在台北大都市繁华的街道上漫步时,您的鼻子也可能会带您到“茶艺”商店,上面有一个大写有汉字“茶”的标识。如果您对品尝茶的体验感兴趣,

茶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有句俗语将七种日常必需品标识为燃料,大米,油,盐,酱油,醋和茶。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根深蒂固地喝茶,这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唐代中期(公元618-907年),一个名叫陆羽的人在生命的早期进入了佛教僧侣的行列,但在长大后回到世俗生活。后来,他以将他的前辈和同时代人的知识和经验总结为世界上第一个茶典藏-茶典(茶典)而闻名。这项工作有助于在中国各地普及饮茶艺术,使从皇帝,大臣到街头小贩和士兵的每一个人都热衷于饮茶。甚至韩国,日本的邻国

中国人是第一个发现茶的人

在17世纪初期,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将中国茶引入了欧洲。到17世纪中叶,下午茶已成为英国贵族的标准礼仪。有趣的是,“tea”有两种不同的发音,这是在从汉语中借用“cha”和“tee-originate”这个词的语言中,它们来自不同的汉语方言。曾经从中国北部进口树叶的国家(例如土耳其,俄罗斯和日本)的语言采用了声音cha的一些变体,例如chay,chai或chya。中国南部海洋沿线国家(例如西班牙,德国和英国)根据南部汉语发音,分别借用了te,Tee和tea形式的单词。

茶是用茶树嫩嫩的叶子制成的。可用的多种茶之间的差异是基于用于加工叶子的特定方法的。整个过程的关键是烘烤和发酵。通过发酵,原来深绿色的叶子变成红褐色。发酵时间越长,颜色越深。根据烘烤时间和发酵程度的不同,香气的范围可以从花香到果香到麦芽。

尚未发酵的茶称为“绿茶”。从绿茶叶浸透的茶的颜色为玉绿色至黄绿色,并散发出新鲜蔬菜的香气。绿茶的例子有“龙井”(龙青)和“绿蜗牛泉”(皮罗春)。经过完全发酵的中国茶称为“红茶”(红茶)。在西方,它被称为“红茶”。用黑茶叶制成的茶色为红棕色,并具有麦芽状的香气。乌龙茶或“黑龙”(乌龙)茶是部分发酵茶的一个例子。这种茶是中国特有的,台湾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生产地区之一。

乌龙茶具有三种发酵度:轻度发酵,中度发酵和完全发酵。轻度发酵的乌龙茶(如包冲茶)的特征是香气饱满,澄澈,金黄。适度发酵的酒,如“铁佛”(铁观音),“水仙”(水仙)和“冻峰”(同亭),呈褐色,散发着成熟的风味。相比嗅觉和淡淡的甜味,它更能吸引味觉。从中度到重度发酵的茶叶中注入的茶,如“白发”乌龙茶(Pai-haoWu-Lung),具有橘红色和果香。

要制成一壶好茶,必须特别注意水的质量,水温,使用的茶叶量和茶壶的类型。浸泡茶需要清澈新鲜的软水(矿物质含量低的水);应避免使用硬水。正确的水温因茶而异;对于大多数完全发酵和中等发酵的产品,应接近沸腾(100或212);但是,对于轻度发酵的茶或绿茶,它可能低至90(194)或更低。

反复使用“栽培茶壶”是台湾一种流行而精致的消遣方式

茶叶与水的比例还取决于所用茶叶的种类。茶壶可能会充满四分之一到四分之三的茶叶,这主要取决于滚动和烘烤过程中茶叶的卷曲程度。然后将茶壶装满水。浸泡时间从一分钟开始,但因茶而异。从同一片叶子上进行后续冲泡所需的时间必须按比例延长。用于大多数发酵茶的最佳茶壶是紫砂陶瓷壶。锅的大小应与杯子的大小成正比。理想情况下,杯子应具有白色内饰,以便于准确评估茶的颜色。

痴迷于喝茶的人们通常也会喜欢茶壶的美丽和感觉。如今,在民国大多数家庭中,小茶壶都使用浸泡茶(采用“功夫”浸泡法)。这种特殊的方法已经从16世纪在明朝(1368-1644年)和清朝(中国的明朝神宗到现在一直传承至今,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当使用小茶壶浸泡茶时,可以充分散发出茶的香气和甜味。1644-1911年)时期,江苏宜兴的紫砂陶瓷茶壶最著名。大师陶艺师制作的任何作品到处都是追捧者,并且值得在黄金中称重。在民国时期,陶匠们继续生产传统的紫砂陶瓷茶壶,他们还开发了许多新颖的新颖茶壶设计,受到了公众的热烈回应。收集茶壶已成为一种时尚消遣。

茶是中国的国饮。茶含有维生素,茶衍生物,精油和氟化物。它是一种利尿剂,具有改善视力和提高机敏性的特性,因此中国人认为经常喝茶的人可以延长寿命。实际上,它的医学特性和对人体的好处已得到科学证明,茶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天然保健食品。

茶是台湾的经济作物

茶是台湾的经济作物,是一种农业产品,是外汇收入的来源。岛上遍布的专业茶店继续积极地推广茶饮艺术。带有典雅,经典内饰的新型“茶艺屋”已迅速成为岛上的常见景点。每个地区还举办自己的品茶比赛,吸引了大批茶农,茶商和茶叶鉴赏家参加。在这些竞赛之一中被指定为高级的任何茶的价格都会立即飙升。此功能使茶比赛更具吸引力和活力。喝茶的习俗已经成为一种复杂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崇尚自然,无止境的“茶艺”精神,就像中国人际关系一样。

毫无疑问,中国人民是最了解茶的本质的人。茶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贯穿我们文化的共同脉络。饮茶已成为中国文化中一种艺术和智力表达方式,并具有丰富的传统。与茶的许多关系,尽管起源很浅,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深刻。茶的重要性在唐宋时期就开始了。正是在这段时间,茶艺诞生了。陆羽在唐代创作的《茶经》使中国的饮茶率提高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唐宋时期,喝茶的习俗被带到了日本,日本很快就采纳了中国的习俗。但是,中日两国对茶饮艺术的诠释之间仍然存在差异。

与日本人不同,中国人倾向于将喝茶视为一种自然的享受,而日本人则以非常严格和仪式化的方式来对待茶饮。尽管古往今来它一直很受欢迎,但中国人从未将茶提高到它在日本享有的神灵地位。相反,茶是饭后喝的东西。它只是一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中国人要说的茶多于此,那是会误解它的目的。中国人对喝茶的态度在许多方面象征着他们对不同态度和行为的相对平衡的立场。可以说,在中国人对茶艺的诠释中,可以找到他们开放思想的来源。

但是直到宋代才开始真正流行喝茶。甚至皇帝也沉迷于这个新奇而又奇妙的风俗,随后每年春天都吸引茶农到首都向天子致敬。皇帝将茶作为礼物送给那些值得荣誉的人,这不仅有助于增加这种饮料的受欢迎程度,而且还有助于传播其价值。有关茶的书籍,诗歌和绘画变得越来越流行。

随着元代的到来,以及明清初年的到来,茶叶的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提高。不仅要增强其风味,而且还要进一步简化其生产。到这个时候,全国各地都涌现出茶馆。可以在任何公共聚会场所或景点找到饮茶场所。寺庙,宫殿甚至著名的山脉都有各自的茶贩。

明代学者李日华曾说过:“一个人要打扫家里的房间,在房间里只放一张茶几和一张椅子,里面要喝开水和香茶。变得宁静,轻盈和自然。”李日华通过喝茶来放松自己的精神和理智。他练习自然生活的艺术,避免外界影响。

在同一时期,一个名叫罗的男人将喝茶比喻为每个人都独有的精神释放。像罗这样的人培育了茶的艺术观念,这代表了中国将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变成具有更高意义的事物的方式。

尽管其历史确实漫长,但喝茶的艺术并非没有竞争。西方人认为,咖啡的引入以及其自身的文化,通过光滑的广告宣传外部价值和生活方式,破坏了现代饮茶的美德。现在,台湾的咖啡屋数量超过了以茶水贩售的咖啡屋,这使它们逐渐停业。尽管这些年来台湾茶的质量有所提高,但喝茶根本无法再竞争了。

在过去的几年中,通过对茶叶文化和历史深切关注的人们的努力,已经建立了各种茶叶协会。这与有关该主题的许多书籍和文章的出版一起,已经开始了茶的复兴。但是我们必须小心,不要让喝茶的艺术成为难以理解或理解的复杂概念。我们只有回到简单和普遍性的古老原则,才能希望看到茶的艺术重新流行或变老。

中国茶道艺术


茶有茶道,器亦当体其道。器、道相宜,方能相得益彰。嗜茶者,爱品茗,好茶道,也极重茶器,无意或有意中体现和完成了茶器道与实用并重之目的。

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鲁迅先生为什么单单赞赏盖碗呢,在众多的碗、盏、壶、杯之中?其中,自有道理。

中国的茶具据《茶经》“四之器”载,有二十五种,一般可按其选型分为碗、盏、壶、杯等几类。选择何种茶具为佳,可根据各自生活习惯、饮食起居、审美观念、所处环境,从方便适用着眼而各取所需。不过若从休闲鉴赏、品茗论道角度而言,却颇有区别,自有高下之分。

杯形茶具呈直桶状,茶泡在杯中嫩叶细芽全被滚烫的沸水焖熟了,何来品茗之雅趣,只可作“牛饮”;北方盛行的大壶泡茶,茶温易冷却,香气易失散,不耐喝且失却趣味。

凡深谙茶道的人都知道,品茗特别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杯、壶泡茶,不利于察色、观形,亦不利于茶汤浓淡之调节。此外,茶泡久了,品质会下降而色败香散。无论从品茗鉴赏,或是从养生保健角度而论,杯、壶泡茶的不足均显而易见。

而盖碗茶具,有碗,有盖,有船,造型独特,制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惬意,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

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写到此,我也要弃壶而用盖碗了。

探索中国茶文化的艺术


由于咖啡是西方国家的咖啡,茶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艺是一种茶道文化,中国茶艺文化、饮茶的文化源远流长约2000年。饮茶已成为富有传统的中国文化的艺术和智力表达形式。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上海世博会的台湾馆,享受茶文化的艺术。

张素銮是中国台湾省茶叶之乡南投县鹿谷村茶道比赛的冠军。她分享了如何选择,制作和品尝茶的秘诀以及茶精的精髓。

“茶起源于中国大陆,台湾最着名的茶是来自福建省的五龙茶。台湾大多数人都喜欢五龙茶。作为台湾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制作一杯好茶就是在台湾接待客人的最佳方式。当然,如果有时间,喝一杯茶来奖励自己也很常见。“

“我们知道茶在中国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如果我们在适当的季节选择合适的茶,我们的健康将从饮用合适的茶中获益良多。我们应该在不同的季节喝什么样的茶?

“人们喜欢在寒冷的天气里喝热茶,在炎热的天气里喝凉茶。有两大群人在喝茶。一组喜欢红茶,奶茶和绿茶,这个群体里的大多数人都很年轻。在另一组中他们年纪大了,他们不喜欢甜茶,所以他们喜欢把五龙茶放入冷水中。他们喜欢在夏天用这种方式喝茶。冬天很多人都喜欢这样的茶道“。

什么样的茶适合中国茶艺文化

“茶叶收获在一年中的每个季节下降,春茶和冬茶被认为是最好的。人们可以在春天和冬天买茶,茶是否好是基于个人喜好。茶的高度种植决定了味道,用于加工茶的技术影响茶的质量。

纵观台湾茶道的历史,人们纷纷将艺术插入茶中,希望将茶精神传播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希望通过茶道提高生活质量。“

“谢谢!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更多有关茶艺茶道的信息!我们现在就开始吧?”

中国茶艺茶道文化

在泡茶之前,我们应该首先给茶壶加热。高山茶就像这样,看起来像圆顶。甘帕法是一种制作茶的方法,在进行茶道时需要桌子表面干燥清洁的环境。在此过程中,茶具应尽量避免用茶杯发出任何声音。最重要的是利用外在行为来影响一个人的内心感受,保持冷静和稳定。我认为这是通过泡茶学到的最重要的事情。

当你制作高山茶时,水的温度应至少为90摄氏度,这样你才能闻到它的味道。

在将茶倒入小碗之前,茶应该冲泡一分钟,然后使用小碗将茶倒入小茶杯中。

享用高山茶时,要注意茶的颜色,闻一闻,最后品尝。这是享受茶的三个步骤。

茶艺中的品茶文化

我们把这个杯子称为“品被”。汉字“品”由三个口叫做“嘴巴”的小方块组成,告诉我们应该少喝茶。

你如何体验茶的香味?当你喝茶时,先将少量的茶倒在口中,当你吞下它时,不要张开嘴,同时让空气从鼻子里流出,这样你就能更好地体验到它的香气。茶。在这段时间里,您可以轻松地感受到茶的乐趣和芬芳。

中国行为艺术之斗茶


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具有很强的胜负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中国人喜欢喝茶,茶文化源远流长。在宋朝,茶道的艺术化就更臻巅峰了,发展出了高技术含量的点茶法。虽然还是团饼茶,还要烤软、碾碎、筛过,但点茶时不用釜了,而是用银瓶或瓷瓶来煮水,茶放在黑釉盏中,水煮好后,通过瓶子点到盏中,同时另一只手用茶筅不停地进行搅拌。

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古人斗茶,或十几人,或五六人,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还有店铺的老板,街坊亦争相围观,像今天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

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人家,有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古代茶叶大都做成茶饼,再碾成粉末,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二胜。

按照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记载,点茶注水的次数要达到六至七次,每一次注水的量、角度、方向都有不同要求。煮水的过程也讲究三沸,但因为瓶口很小,看不到气泡,只能凭其声音来辨别,所以一沸为“砌虫万蝉”,听起来好像墙角的虫儿叫、树上的蝉儿鸣﹔二沸为“千车捆载”,好像很多车子拉著重物驶过来了﹔三沸为“松风涧水”,好像风儿吹过松林,山涧流水潺潺。

斗茶也分阶段,第一阶段斗香斗味,比的是茶本身的香气和滋味﹔第二阶段斗色斗浮,比的是茶的颜色和浮起来的汤花情况。汤花有三好:一是越白越好﹔二是越厚越好﹔三是停留的时间越长越好,在诗词里面形容为“灿若积雪”。因此,宋代时候黑釉盏比较流行,盏身的黑可以反衬出汤花的白,同时,由于黑釉盏比较厚,更能保温,可以让汤花停留的时间长一些。

决定斗茶胜负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一般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色发青,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则采摘不及时;色泛红,是炒焙火候过了头。

二是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要看两条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因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汤花的色泽标准与汤色的标准是一样的;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线)。因此,水痕出现的早晚,就成为决定汤花优劣的依据。

所谓“咬盏”不是仅指汤花紧咬盏沿,只要盏内漂有汤花,不管在何位置,透过汤花看相应部位盏底兔毫纹(油滴纹)都有被咬住的样子,如果汤花在盏内飘动,盏底兔毫纹(油滴纹)则有被拉动的现象,非常生动有趣,这也是人们为何喜爱兔毫(油滴)盏的原因。

现代惠州民间斗茶,有根据现代的评茶标准去斗茶,评选依据:干茶(形状、色泽)、汤色、口感、叶底、作综合评分。

斗茶作为一项民俗活动,具有继承性和变异性两大特点。近年来,全国各产茶区召开的名茶评比会,其实就是斗茶的继续和发展。现代斗茶的情景,从铁观音的故乡——福建安溪县西坪镇评比“茶王”茶的活动可见一斑。

西坪斗茶是当今一大奇观。西坪一万户茶农,每年生产2500吨乌龙茶。每年收获季节,茶农们拿出自家上品铁观音,先在组里评选出优胜者,参加村里评比。随后,26个行政村选出百来种上品铁观音,集中到镇上参加复赛,从中选出最好的7份,进入西坪镇每年春秋两季的“茶王”决赛。

在“茶王”决斗场上,一字排开7只白瓷盖怀,“决斗”开始后,先是“白鹤沐浴”,用开水汤洗盖杯;接着“乌龙入宫”,将称好的6克铁观音倒入杯内;继而“悬壶高冲”,滚水顺杯沿慢慢冲入杯内;然后用杯盖轻轻刮去浮沫,叫“春风拂面”;加盖一分半钟后,打开杯盖细闻香味,叫“梦里寻芳”;随后将茶依次斟入茶杯,叫“关公巡城”、“韩信点兵”。7只茶杯编号,没有姓名,以示公正。专家评委经过三泡茶品尝后,决出了名次。结果一宣布,顿时全场轰动,鞭炮声、锣鼓声响成一片。“茶王”穿礼服,戴礼帽,手持彩色绢花,坐上八人大轿,随着浩浩荡荡的茶王“踩街”的游行队伍绕镇一周。这是一场由成千上万茶农参与的现代斗茶活动的缩影,是一幅活生生的现代风俗画。

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斗茶之风极盛。由此可见,宋代的点茶、斗茶,简直是一种仪式感非常强的行为艺术了。

紫砂艺术品市场的现状


作为文化艺术收藏品的一个门类,它的市场发展也离不开文化艺术收藏市场的大环境。横向看整个中国艺术收藏品市场的状况,2010年前后这三年是空前繁荣的时段,相关艺术作品的成交价格从数百万到数千万乃至数亿元呈现裂变式的增长,但当2010年有关艺术作品创出过亿元的成交记录、2011年创出数亿以上的成交记录后开始出现了降温趋势,之后过亿的作品不易出现了,媒体评论艺术收藏品市场进入了调整时期。从顾景舟大师作品的市场表现看,经过08年、09年的市场发展,2010年随着国内艺术品市场的繁荣,突破了千万大关,之后则进入了稳固阶段,并且呈现出稳中有进的状态。作为紫砂艺术品收藏市场的风向标,顾景舟作品的市场状况基本上也体现了目前紫砂艺术品市场的现状。

为什么紫砂艺术品市场没有像其它如书画作品市场一样出现明显的调整呢?实际上,在艺术品市场上,部分高端的艺术作品已经不单纯是被当作艺术收藏品而是当作投资运作的“艺术金融产品”——一些海外的投资机构投资“当代艺术作品”、一些原本从事资本运作的投资人积极参与其中,当部分作品如书画作品、当代艺术品等的市场价格推到过亿甚至4、5亿的时候,在短时期内人们的价值概念里已经没有了想象空间,市场调整也就难以避免。而紫砂艺术品市场中,投资运作的不能说完全没有,但绝大部分收藏者主要是源于自身对紫砂的喜爱,所以,紫砂艺术品市场虽然也受到整个外部大环境的影响,而它的价格发展基本保持着理性的趋势。

最近这些年的紫砂艺术品市场发展可以分成两部分——2008年以前实际上是价值回归阶段,2009年、2010年后才是市场真正发展阶段。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中期,大陆经济发展处于改革开放后的起步阶段,与港台地区经济还有较大差距,当时的紫砂艺术品主要是流向港澳台地区尤其是台湾地区,台湾较好的经济状况以及对茶文化的热衷催生出了第一个紫砂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时期,那时顾景舟大师的作品就有了超过百万元的成交记录,其他大师以及一些优秀的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也有数万元到数十万元的市场定位。至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港台地区的经济形势出现了较大变化,受此影响,紫砂艺术品市场也出现了一段时间的调整。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全社会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也随之提高,促使国内的艺术品市场也开始进入的繁荣发展的新阶段。约2005年前后,内地的紫砂艺术品市场开始逐渐升温,早先流向台湾地区的紫砂艺术作品也开始逐步回流到大陆市场,紫砂艺术品市场进入了恢复性的发展阶段,至2008年秋拍,顾景舟作品创出156.8万的成交单价,标志着紫砂艺术品市场基本恢复到了前期台湾地区繁荣时期的水平。

紫砂艺术品市场至08年完成恢复性行情后,时逢09年至11年整个艺术品市场大繁荣、大发展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国内艺术品市场的阶段性鼎盛期,出现了多件过亿成交的艺术品,也创出了单价4、5亿的阶段性“天价”艺术品。在这个市场环境下,以顾景舟的“相明石瓢壶”创出1232万元的成交记录为标志,人们对紫砂作品的价值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紫砂艺术品市场开始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可能正因为市场已经公认了顾景舟在一个历史年代的特殊意义,也认同了顾景舟作品价格的标杆意义,所以,高端紫砂艺术品市场出现了有趣的现象——即顾景舟作品在一段时间里在市场上一枝独秀——即使到现在,市场定位真正超过千万的依然只要顾景舟大师的作品,而整个紫砂艺术品市场则在顾景舟作品这个标杆下进行着结构性的价值发现。因为价格的因素,顾景舟作品已经不是一般紫砂壶收藏者的收藏目标,而是用来作为一个参考,去寻找挖掘有收藏潜力的紫砂艺术作品。

在2010年顾景舟作品首次超过千万之时,紫砂艺术品市场上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包括与顾景舟大师同时代的“紫砂七老”的作品的市场价格基本都在百万以内,当代大师作品的价格基本也在数万到数十万元之间。最近两年里,顾景舟作品的价格稳中有进的表现促使人们对其他紫砂艺术大师、名家的优秀作品的价值认识不断提高。在今年的春拍中,“紫砂七老”之一的朱可心的作品也创出了650余万元的成交记录,而当代大师作品这两年里也出现了数件成交价格超过百万至数百万元的成交记录,这其实给予了广大的紫砂爱好者、收藏者一个很好的启示,更多的优秀的紫砂艺术作品的价值在未来的市场发展中会不断地得到重新发现。

紫砂艺术有自己独立的尊严


紫砂行业在历史上起起落落,发展到现在,出现了非常繁荣兴旺的局面。文人接触紫砂后,将紫砂向“文人化”发展:把原有的“平民紫砂”、“宫廷紫砂”推向了具有紫砂研究价值的“文人紫砂”。文化人除了推荐、传颂紫砂的文献之外,也直接涉及或参与紫砂壶艺的制作。

文人参与紫砂的另一主要方面即陶刻装饰,历来一直有“字随壶传,壶随字贵”的称颂。我一直认为文人题壶时,起题诗词、书画、镌刻应合理地布局到紫砂茶壶上,应该是“切茗”“切壶”的融合。如果装饰的内容与茶与壶不相关联,纯属壶上有了添加,有的更是画蛇添足糟蹋了茶壶的艺术性。当今有很多人对陶文化、茶文化不作研究,不考究诗句的来龙去脉,参与纯为挣钱。这就是顾景舟常说的用“萝卜”来煨“肉”,肉与萝卜一起烧,萝卜的味道好,其实得益于肉味。就算书画名家,如果不加思考在壶上作与茶与壶无关的笔墨装饰,这也只能是茶壶上留下了某某名人的笔迹。

我们的一些陶刻前辈,他的刻壶已是职业,刻法已程式化了,变成习惯性工艺装饰,句子是老句子,装饰也是老三套,变成行业里面一个品类的工艺品,刻得再细再精再好,也只是一件工艺品。诗、书、画、金石结合在一起,关键要融为一体,要有镌刻者的创造性,这样才能真正提升紫砂壶的文化品位。

现在有很多人把设计看作是形而上,把制作看作是形而下,这种认识对紫砂艺术而言是不正确的。故现在也有大师不愿提自己是工艺美术大师,而称自己是美术大师,他怕工艺两字。我认为,如果我拿工艺出来跟别人比,我在哪里都对得起这个称谓的。不敢把艺术家的头衔往头上套,我清楚自己有多少本钱。

我写书总结手工工艺传统,谈紫砂茶壶是如何做出来的。你不要怕自己是搞工艺的,我到哪里讲话都说自己是搞工艺美术的。因为我有一个出发点,凡创作、制作,第一个想的就是要考虑到将来的出路及后果,即归宿在哪里,做了干什么用。这个是我们搞工艺的一个最大的优点,也是最大的致命伤,这种思维往往阻碍了创作遐想空间。因为搞艺术的可以不用考虑艺术作品的具体用途。但是工艺是有实用性的,我们手工艺人对实用性是负有责任的。

紫砂行业也是一个“市场”,对于“市场经济”需要冷静看待,有真正艺术水平的评论家、鉴赏家不等于就是这个行业的购买者、收藏家。前段时间,很大一部分紫砂产品是礼品,吹得响、卖得好,虚高价格的攻关作用大。花钱的人不一定欣赏东西,欣赏东西的不一定花得起钱。所以,有责任心的人,须考虑自己的身份,对社会有一种责任感,就不光只有经济的考虑。我一直认为价值不等于价格,今天的价格不等于明天、后天的价格,历史长河会检验一切的。

紫砂圈内有人这么讲:“现在我不赚钱到什么时候赚?现在趁人家还没看懂,人家还没搞清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差的,正好利用有利时机赚一把”。从经济规律上讲,他是掌握了经济利益的规则,也没差错。但是我认为,现在要关注紫砂圈子里的主流与本体,一个行业里面要有一批注意自己的形象的人,这一部分不能乱。在树干上什么都可以长出来,哪怕是生一点虫子,有点蛀虫都没事,但是本体要健康。我们要把自己的形象树好,做自己该做能做到的,我们的责任就在这个地方,历史自有评论。

紫砂行业最大的隐患,关键就是紫砂作品上下档次分辨不容易,何谓好,何谓差,这个标准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认识。过去只有上千人做紫砂,在一个厂里面冒出来的没几个;现在发展得太快,光从业人员就5万左右,不仅是本地的,全国各地来宜兴参与到紫砂设计制作的,也占了很大比例。做出来的紫砂壶,一般的都要称工艺品,谁都有名气,谁都有品牌,有很多真真假假的大师和艺术家。一般情况下只能认职称买茶壶,这样,有了职称就有价格。行内也热衷于职称的追求,出现了职称产业链,因此职称也是越评其后果越复杂,选壶凭职称也使你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总之,认职称买壶也是一个时代的“卖点”。其实赏壶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你收藏的壶体现了你的审美眼光,要不断地做“学”做“问”,提高自身的美学知识,才能在紫砂壶上得到真正的乐趣与享受。

(作者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紫砂艺术应涌现的创客


“第二届山东艺术鉴藏文化节”4月24日青岛正式开幕,中国紫砂界中青代领军人物、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吕俊杰大师携自己新近创作的两件《青岛印象》主题壶《红日》、《盼》,甫一亮相即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的关注。在翌日举行的文化节首场主题讲座上,吕俊杰分享了自己紫砂创作心路历程,呼吁紫砂艺术应涌现更多的“创客”。

本届艺术鉴藏文化节由美国国际文化艺术基金会、艾达集团、艾达艺术银行联合主办,为期三个月,分为紫砂艺术、陶瓷艺术、雕塑艺术、茶文化与茶道艺术、花道艺术等多个主题,有诸多国家级艺术大师助阵,其中多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文化节期间还展出众多收藏家的重量级私人藏品及艺术大师的代表作品。吕俊杰说,《青岛印象》主题壶从构思到创作完成共历时半年多时间,是自己从艺30多年来首次创作的城市主题紫砂壶。生活即艺术。只有热爱生活,才能创造出有生命力的作品。为了创作《红日》、《盼》,他先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并到青岛采风多次。作品《红日》将紫砂壶艺与雕塑艺术结合起来,轻扬的浪花上,一轮红日冉冉升起,色彩奔放。《盼》则是以青岛著名景点“石老人山”的传说故事为背景,写意地塑造出海水中石老人的景观,壶底的钉足则选用青岛最常见海鲜—海螺造型,充满海洋气息。这两件作品轮廓大气、线条流畅,原创之中极显时代特色,充满奋发向上的精神,堪称紫砂壶艺之精品。其中《盼》一亮相,立即被收藏家看中,收入囊中。

紫砂壶艺,方寸之间,万象乾坤。作为此次艺术鉴藏文化节首场主题讲座的主讲者,吕俊杰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紫砂创作的感悟与心得。他认为,一味效仿古人或许能再现一件件古意盎然的作品,但对紫砂创作而言,其艺术生命却是枯萎的,因为艺术家是以创造为己任,没有创造,就没有艺术。由于众所周知的一些原因,创新成为紫砂界稀缺的精神。紫砂这一传统工艺要传承下去,发展下去,必须创新,决不能守旧。当然,这种创新,应该立足于紫砂传统根脉,要充分展现紫砂的材质美、造型美、触觉美、视觉美、功能美,否则就成为无本之木了。令吕俊杰开心的是,这一点已逐渐为业内紫砂艺人所认可。他说,紫砂壶艺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紫砂艺术应当涌现更多的“创客”,创作出更多地体现时代审美和潜在精神需求的作品。晓秋

紫砂艺术品可质押融资


紫砂等艺术品今后可以到银行质押贷款融资了。近日,中超利永紫砂与民生银行、无锡农商行、工商银行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首次向市场推出紫砂艺术品质押融资服务。

中国艺术研究院紫砂艺术教授堵江华表示:“此次紫砂与金融携手,一方面显示了紫砂艺术品的价值在金融领域得到认同,另一方面对收藏紫砂的人而言,变现渠道更宽广。”事实上,早在2009年,北京歌德拍卖有限公司就曾与通银典当行签署过有关艺术品典当业务的合作协议,但因典当艺术品的客户需在歌德拍卖进行艺术品鉴定和估价并在歌德拍卖上拍,才能够在通银典当办理质押贷款,所以开展业务半年,成交还不到10笔。

尽管目前国内艺术品市场中买家人数逐年增长,艺术品成交额也处于世界艺术品成交额的前列,但艺术品质押融资的发展却相对滞缓,大部分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也多处于观望状态,不敢轻易涉足。有银行业人士表示,其所在银行只有艺术品的基金和信托产品设计,尚未有针对艺术品的质押贷款,“国内艺术品市场无法建立诚信的标准估价体系,所以做不出艺术品质押融资贷款业务,做出来也是泡沫”。

紫砂艺术比职称名气更重要


记者朋友写了一篇介绍我紫砂艺术的文字,刊登在《大公报》文化版上,其实,我们宜兴人与《大公报》还有些渊源,宜兴籍著名记者徐铸成先生解放前后一直在报馆工作,是蜚声新闻界的元老,曾经是《大公报》的主笔,作为宜兴人,我也对《大公报》心存感情。

看到陈旻女士发表在《大公报》上的文章,说实话,还有点不知所措,我仅仅是一个业馀紫砂艺术的实践者,我所做的紫砂壶确实很少,算起来已经在紫砂行业里摸爬滚打三十多年了,主要是从事紫砂产品的出口与紫砂文化的推广,做壶只能算是一种爱好,有一位大师曾要我专心做壶,但自己始终没有下得了决心,总在业馀时间摆弄一下,做壶只能是兴趣使然,没有好的紫砂泥料我是万万不下手的,早些年,我做过陶瓷原料工,成型工,雕刻工,烧成?工,可以说,我从事了从原料到成品的所有工种,特别是我对紫砂原料和紫砂成型的不断摸索和潜心研究,得益于我一生。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如果我真的从事专业紫砂的製作,也许出不了真心实意的作品,也出不了那种禅意无边的好壶,业馀紫砂创作成就了我一生的好心情。

许多香港的朋友问我,紫砂的本质特徵是什麽?收藏紫砂壶有什麽窍门,其实,紫砂就是一种陶瓷工艺品,它除了侍茶,还有其观赏性,紫砂,由于其原料的稀缺,加之二○○六年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手工艺项目,近年来在收藏市场红得发紫,紫砂原料的纯正性与紫砂造型的艺术性和工艺上的独特性决定了紫砂壶的人文价值和收藏价值。

对任何一个从事三年的普通紫砂成型工人来说,徒手捏一把紫砂壶并不困难,不过,紫砂壶要成为艺术品,需要製作者有强大的艺术修养,深厚的文化功底,特别是要具有强大的造型能力,还有,要有静的下心来的创作状态,要在喧闹市场里耐得住寂寞,有一往情深潜心艺术的思想,所以,看起来紫砂是一个容易进入的艺术门类,但要真正把紫砂壶做出自己的风格,做出自己的个性,不光要有天赋,还是需要几十年工夫的培养。

我总在想,为什麽有些人做了一生的壶,职称,名气,地位,金钱都有了,但是,却没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其原因也许就是没有深耕自己的创作思想,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紫砂艺术语言,也没有走出固有的从艺或者叫工艺路线,更没有抓住自己的擅长,到头来只是徒有虚名而已。现在,宜兴有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紫砂实力派作者,他们没有什麽高职称,但在业界很有来头,都是大师、高工的座上宾,其原因是他们有对紫砂深刻的理解能力,是心灵手巧的紫砂民间工匠,由于为五斗米,这些人中间有的人就沦为一些大师高工的枪手,不可否认,这些枪手所做出的壶,在工艺上,在艺术表达力上有许多地方可圈可点,超出了这些人的水准,所以,抛开职称名气,这些“代工壶”还真比这些所谓大师高工的作品有“价值”,也更有潜力。

近二十年来,不要看紫砂轰轰烈烈的商业炒作,其实还真的处在一个低水准的层面上,炒作紫砂,多从作者的职称开始,大家知道,职称是一种从业资格的证明,本身没有什麽艺术价值,但在许多人眼里却与艺术水准联繫在一起,从高到低的职称层级代表了作者的艺术水准的高低,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紫砂艺术与职称之间实在没有任何天然的联繫,一些人以为评上高级职称,也就成为艺术家了,这确实很滑稽,紫砂职称实际上是政府劳动部门出具的一张从业资格证书而已,但是,现在大多数消费者在对?作者职称买壶,这样,紫砂职称就被不自觉地异化成价位或价格的标籤,职称的高低决定其作品价格。我一向认为,紫砂壶製作说到底是一门熟能生巧的手艺,从业时间的长短,多少会影响到茶壶的品质,但高品质绝不等同于高艺术,应该说,现在收藏市场上的紫砂壶,绝大多数只能算是日常用品,有些大师高工的作品最多也就称得上工艺品,与原创艺术收藏品相距甚远。

近年来,宜兴通过职称考试出来的师傅很多,用不了几年,有紫砂职称的人员将超过几万人,这对于收藏紫砂壶的人来说就越来越难挑选,前一段时间,应邀到香港的一位藏友家欣赏他的紫砂壶,他买的都是职称壶,没职称的普通壶不买,当我发现他多年来的收藏中有一半?品和仿品的时候,只是帮他挑选出来,他似乎有点感觉不对,他说,这些东西都是近几年买的,也没花多少钱,其实,他的没花多少钱,也许对于一个工薪族来说,可能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数字,抱?一腔热情买回?品,确实很扫兴。但是,这几把?品中,还真的有两三把艺术性并不差的,相反,工艺要比真实作者的水准高很多,我说,虽然作者不真实,但丝毫不影响它的收藏价值,因为,我们收藏紫砂壶,收藏的不是壶底的名字,以及这名字在网上能不能查到,职称是什麽层级等等,我们收藏紫砂壶,应?重壶的艺术和工艺,一件艺术性相当高的紫砂壶它底下盖的是谁的名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欣赏这把壶的时候,能不能给我们带来愉悦的享受。

自从二○一二年下半年开始,人们对宜兴紫砂艺术的投资有了进一步认识,特别是通过这两年来的市场沉淀,职称的“含金量”在慢慢降低,这是紫砂收藏步入理性的开始,收藏紫砂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活,更多的是一种艺术行为,你必须了解当今的宜兴紫砂生态,了解紫砂工艺製作过程,了解紫砂原料的真实情况,甚至需要了解紫砂作者的人品德性,在没有深入宜兴这一块有点发烫的紫砂土地上走走看看的话,就相信紫砂三十年来没有下跌的新闻记者瞎写的报道,在拍卖市场上瞎举牌,只能是一种烧钱的行为。

不要迷信大师高工的紫砂作品一定有投资价值,在具有泡沫的紫砂价格当中,职称头衔的“水分”很足,挤掉这些水分,需要紫砂行业的自律,要知道,紫砂的含金量不在职称名头上,应该在传统工艺上,在艺术造型的创新上,有远见的紫砂收藏家开始注意实力派作者的紫砂壶,这是一种对传统紫砂收藏市场的重新认识与重新定位,当二○一四年春季拍卖会来临的时候,收藏家会比以往更理智,我想,未来创造天价紫砂壶的概率不是很大,倒是价位在十万至百万的实力派作品比以往会有显著的表现,因为,今天的市场已经建立在谨慎的基础上,那种盲目跟风的举牌将被理智的双手拌住,增值发热的头脑被清晰的收藏理念所降温,紫砂市场将会长期繁荣,只是离疯狂的炒作渐行渐远……

张明强紫砂艺术的魅力


每每去张明强家,总会有新作出来予我欣赏,我们的关系十分默契,我与他已相识20多年了,所以,常常以兄相称,明强兄文质彬彬,他既有淳朴的性情,真诚热情的一面,又有洒脱,韶秀的一面,与之谈论紫砂壶艺,移时不倦。这样算下来,我们已经有两年多没见面了,他已到深圳发展,因为我这两年来深圳的机会比较少了,故一直没有机会见面,前两天,正好有机会来深圳观摩一个紫砂艺术展览,于是,我们就在张兄家里见面了,与他见面,一如既往的如沐春风,张兄在紫砂行业深耕了近30年,但他从来不以名家自居,拿出几把紫砂壶还殷殷让我批评。

“壶如其人”,他的紫砂壶创作同样与他的性格一样直率而不张扬,他的壶造型稳重端庄,绝无轻佻与浮操,点、线、面更无诡异与呆滞,采用十分传统的成型手法,特别注意紫砂材质的纯正性,张兄一直以来是以制作仿古紫砂壶为主,他说,500年紫砂历史留下来的经典作品款式不多,如今能做的超越前代名家的人与作品更少,我有意在仿古这一行内进一步探索,摹古,其实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活,前人的经典给我们的欣赏习惯,已经有了深刻的思维定势,要超越过去,融入现代审美理念,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弄不好就走入俗套,紫砂壶工艺是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其章法,技艺都约定俗成了,要超越前人,需要有足够的造型能力与理解能力,张兄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那种法备意足的紫砂精神。

欣赏张明强的紫砂壶艺,有一种亲切感,有人说,500年紫砂历史,就是一部仿古历史,他的创作,以尽人皆知的经典为师,先把人做好,再来做壶,要不然,像许多名噪一时的所谓大师,用炒作提升名气,缺少的是一种艺术家内在修炼,做出来的东西有多少生命力呢!因此,我对勇于在经典大师方向上持之以恒摸索的紫砂艺术家,总是抱有敬佩之心的,张兄的紫砂艺术,取法对象基本上就是前代大师,如时大彬,邵大亨,顾景舟这些名流巨匠,能坚持30年,他有足够的毅力与勇气,我们可以敏感地发现,他的独到的艺术收获,在于他在紫砂光素器上默默无闻的追求,他总说,500年前出了一个时大彬,500年后出了一个顾景舟,他们之所以能称之为大师,是其本身的人格魅力与毕生的紫砂艺术追求,抛弃功利,抛开名声,一辈子认真做壶,在寂寞的紫砂生活里创作,在孜孜不倦的创作中寻求乐趣,给后人留下的是精彩的艺术人生。

紫砂壶:利用线条来表达艺术


宜兴紫砂壶主要是利用紫砂泥料固有的机理质感,造型和泥色的变化特点表现其装饰效果。紫砂壶往往在成型过程中同时完成装饰工艺,如线条的装饰以及造型上弧面反弧面的利用等。

线条装饰在我国陶器上的使用可谓源远流长。彩陶纹饰中的线条运用变化万端,主要以它的二维平面形态,如折线、曲线、直线、点线来适应造型的变化。这种蕴涵着主体审美情感及想象力的线条,为中国绘画线条规定了最原始的审美价值取向,并对我国的青铜器、玉器的纹饰乃至其后丰富的工艺美术作品,自然撚也包括紫砂陶的装饰用线,起到开山的作用。紫砂壶的线条装饰,其实是茶壶造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立体线条有灯草线、子母线、云肩线、凹凸线以及云水纹、花瓣纹和菱纹等20余种。这些线纹的运用,既是一种装饰的艺术手段,又起到确保器体质量的作用,可以增强成型时粘接处及边缘部分的应力,也就是增加了实用功能。

中国陶瓷的造型,基本上是线条的运用。线条艺术。是紫砂壶艺术的最基础的本质,也可以说。壶艺所用之线是最富有情感之线,陶艺家的情感宣泄的主要艺术概括手法就是线条,常言有“壶如其人,”但更是“线如其人”。线条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表现形态。有各种各样的,变化多端的。如:S形、V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螺形、波形,以及长与短、粗与细、纵与横、曲与直、虚与实、断与续等,它们可以使人们心理产生快与慢、刚与柔、滞与滑、利与钝、顿与挫等不同感应。一般来说,直线具有刚劲、挺括、正直等特性。给人以一种力的感受,如:著名工艺大师李昌鸿在1984年制作的一把“壶”,此壶似方非方,似圆非圆。立意新颖,线条挺括,立体感较强,恰似汉字的一个“壶”字。又如:“方壶”、“八方壶”、“僧帽壶”,以直线、横线为主,曲线、细线为辅,中轴线、平行线准确匀挺。整体造型线条流畅,轮廓分明,平稳庄重,曲线则是有优雅、柔和、活泼、流畅等特性,给人以一种活力感。如:壶艺泰斗顾景舟的“石瓢壶”,整体看似金字塔结构,一个三角形沿着它的两边画两根平行线作为嘴把,它通体几乎是没有直线,把所有的线化为似直非直的线,似曲非曲的线。当这样的线溶于壶的造型中,使茗壶一下变得生动起来并充满张力。又如:邵大亨的“掇只壶”,用S形的线把身筒捆住。造型呈现出有张有收的对立统。同时注重线条的过度。以似人化的手法,表现有肩、肚、足的曲线,使壶体饱满圆润,隽永耐看,显示着活泼柔顺之美。因此,邵大亨的“掇只壶”真的很美。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陶艺人的线条美。始终贯穿在整个壶艺造型设计构思中。当然。对于线条的运用。从事紫砂造型的艺人一般都在自觉运用,不同艺人所创制的线条技法和线条风格,都应体现出对容体的真挚感受,当主体个性涵养的显露及容体形神的表现相融并现时,线才充分地体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这一精神境界,以及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审美观念。这也使线得以源源流长、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从中看到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和智慧精神。林凤眠指出:“美学可以把知识的对象的真,意志的对象的善,艺术的对象的美,完全统一在一点上。”线条的运用正是具备了人类共同的审美意识,体现出人类的认识意识,表达出人类的情感意义,反映了人类的真美精神和民族意志。因而,体悟和表达陶艺人意境的语言,正确理解点、线、面的构成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张明强:我瞳孔里的紫砂与紫砂艺术


紫砂茶壶,诞生于宋代,兴盛于明清,又繁荣于现代。紫砂是特有的一门陶瓷工艺美术形式,既为普通人欣赏、使用,也为文人雅士所钟爱、珍藏。自明代中叶开始,紫砂壶就与奇石、兰花被列为文人三雅,备受人们的推崇。

明代李渔在《闲情偶寄》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宜兴古称阳羡,在江苏省的最南端,具有6000年的制陶历史,是著名的陶都,在近一千多年的紫砂传承之中,特别是明代出现紫砂文献以来,经过历代工匠的创造,紫砂变成是花样款式最多的陶瓷器形,并且,在很多文人雅士的参与创作下,将造型之美与茶文化的精神享受拓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将紫砂泥拍打成一幅历史的长卷,把这一长卷围起来,装入紫砂艺术的表现元素,融入作者的创作思想与长期积淀的禅意精神,经过千百度的历练,然后往这长卷中投入几片茶叶,注入一股清泉,冲泡出来浓浓的一壶春夏秋冬,这样的手艺之美,完全超越了一件具体对象本身的意义。

我出生在宜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宜兴丁蜀陶瓷工匠,入行30多年,先是从事紫砂原料的制备,到紫砂壶的成型,再到紫砂壶的烧成,我用十年时间把紫砂壶从矿料到成品的所有工序里的所有工种全部摸索了一遍,仅仅是打了一紫砂工艺的基础,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转型做紫砂壶的出口业务,从一个做壶人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卖壶的,使我终究没有走上专业紫砂之路,这也许对一个崇尚紫砂艺术的人来说,有一点点遗憾,不过,我近20年来,一直业余做壶,并且用了近10年的功夫把紫砂经典造型全部做了一个遍,说真的,做经典老壶,就象与古人对话,我在重复经典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想法,从中也寻到了别人很少感受到的一种重复修炼的乐趣,那就是不断地重复自己,把过去的经典变成自己的经典。

我对素心素面的紫砂艺术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把光素的艺术发挥到极致,越是简单的表现手法,越是有力,对于紫砂艺术而言,庞杂的紫砂表现元素会在一瞬间失去内涵,尽显苍白,用心手合一的创作来感悟世界,读解自然,丰富生活,这种对最原始,最纯粹的美好,一直是我的紫砂血脉里流动的信念,这几年,我越来越感到,采用更贴近自然的一种生存状态,它会显得更真实,一件紫砂作品的完成,包含了作者当初最真实的情感和艺术理解,与工业化刻板的流水线产品不同,紫砂壶的深动来自于对自我创作发自内心的爱。

紫砂壶并不是每一件都需要精雕细刻,光素禅意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魅力,同样可以让人产生怦然心动的感觉,现代人崇尚简约,光素并不是一种虚无,它可以透过对繁缛刻意的艺境来表达背叛,当然,也不是极间约主义的刻板表达,光素是一种习惯,一种性格,一种回归艺术生命的自然体现,尤其是紫砂壶,光素更是一种风骨。

紫砂壶的创作可以比拟是一个孕育生命的过程,有一段美好时光在壶上凝结,一个故事在壶中舒展,用抑扬顿挫的线条,起承转合的手法,把天然的泥土写成了诗。这是天地方圆,岁月轮回,风雨相聚里的一种内心创造,如此包孕古今饱含人情的作品才有了愉快的生命。

500年紫砂史,造就了紫砂文化天空中许多璀璨的明星,但是,却没有诞生出几个真正的紫砂艺术大家,当前虽然大师高工漫天飞,可是我总是想,由于当下的紫砂从业人员太注重职称名气,太多人没有艺术人格修炼,在这样的名利场应该是产生不了真正的紫砂艺术大师的,在缺乏紫砂艺术土壤,或者说现在的紫砂艺术土壤已经被现实功利与庸俗浮躁的思维所感染的情况下,根本出不了精彩的紫砂作品,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宜兴紫砂匠人,我感到无比的无奈,望着这些紫砂明星,真的没有心情去评判,越来越多的一些紫砂收藏爱好者已经变成一群追星族,把追求明星的紫砂壶变成是一种时尚,幸哉,悲哉我都无法消受。

紫砂壶是立体的艺术,空间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是哲学立体化,禅意概念化,造型艺术化的茶具,茶文化离不开紫砂艺术语言的诠释,紫砂壶造型离不开自由空间的艺术抒发,怎样在有限的物理空间,承载无限的艺术灵气,表达深遂的精神力量,是所有从事紫砂壶艺术创作者应该去思考的,在我看来,懂了紫砂艺术与紫砂语言,领略紫砂语境的深刻含义是紫砂壶收藏者的必修课,要懂得,紫砂壶,首先是茶具,然后才是艺术品,艺术品是作者精神生活的产物,是心手合一的东西,它必然烙上创作者文化修养的符号,我追求自然,朴素,庄严的壶艺个性,古拙,秀雅,大器是我赋予的紫砂灵魂,如果说紫砂艺术生命承载历史责任的话,那么弘扬传统紫砂文化精神,创新紫砂工艺,就是我们当今紫砂文人的历史宿命。

有一位记者曾问过我,当今的紫砂艺术最缺乏的是什么?我说,缺乏的是人文精神,他问我为什么?在我看来,紫砂艺术的本身是承载传统茶文化的一个具体的东西,就像现在的茶艺表演,不是穿一件汉服席地而坐,用一种优雅的姿势煎一壶茶,用一双纤巧的手奉出一杯心意就能忽悠的,紫砂艺术面临新的命题,十万人同扑紫砂职称考场,是一种壮举,也是一种景观,此乃绝世仅有,相信这样的场景绝对能感天动地,说真的,现在的紫砂从业者,趋之若鹜的就是一张职称证书,一张对紫砂艺术没有任何意义的纸,可就是这一张纸,让人们失去自我,因为这张纸代表了一个人在紫砂行业里的身家性命,实际上这张纸就是可以提高紫砂壶卖价的信物标签,这种现象真的让我觉得紫砂壶离艺术越来越远的根本原因。

当今的中国工艺美术行业不乏匠人,紫砂园地里也有许多象我一样的工匠,没有职称反倒使他们生活的更从容,职称名气如果是政府给予的,还不如民间共同的口碑来的更好更名副其实,紫砂艺术不是谁的名气大就好,要具体看一把紫砂壶的艺术造诣,是作者日积月累的功力的综合展示,是原料表面肌理的美丽绽放,用职称来衡量紫砂作品是一种对紫砂艺术的叛变,只有心手相一的紫砂壶,才能表现出我们紫砂艺人的精彩人生。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中国紫砂艺术国际交流中心南京揭牌》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