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那天,雨下得丝丝缕缕的,洒得古柏针叶晶晶莹莹的,不住地聚拢成珠,针叶挑不动了,便向着青石板上,滴滴答答飘落着。

游客稀少衣渐湿。

千年少林,禅宗祖庭,一个能让人澄心静虑的午后。

“走,找方丈吃茶去。”与同伴迈步西跨院的“方丈退居”。

碰巧,永信大和尚“在家”,于小沙弥掀帘之际,缓步相迎合掌如仪道:“来啦。”伸手接引似握非握顺带让座。

与大和尚有约数年,若非特殊来前不打招呼,到寺里想起来了就拐个弯参访一下,相见是缘,不见也是缘。每有朋友央着“带俺见见永信方丈呗”,回答也就一句话:“到了再说,看缘分吧。”

达摩祖师像前,一炉檀香袅袅播散。

无有其他访客,就随意坐到房间一隅的茶台前。

永信落座,略挽僧衣,取壶注水,食指轻捺电源将水烧上。水是泉水,炉是电磁炉,水在壶中,壶在炉上,嗞嗞啦啦轻吟着。永信拈起一袋大红袍道:“喝这个吧。”净水涤器,分置茶船,待水初沸,一指轻捺关电源,打开茶叶放入盖碗,冲水烫杯、洗茶、泡茶。

随茶香氤氲,茶水在玻璃茶盅里红得沉着、纯净、透亮。几与永信示意同步,我们拈起茶盅小啜,满口温润甘醇,一盅饮下,喉吻顺畅,三盅过后,唯眼前茶水与口中茶香。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永信只是象征性抿茶相陪,很是专注于添水续茶。一壶茶毕,再注壶烧水。

趁这个间歇,与同伴关于茶的话头就上来了。从谁谁的爷爷以生黄豆装满新紫砂壶,再灌以清水扎紧,等黄豆胀裂壶身又以金锔子镶嵌,到啥啥大师制作的泥壶百万元起价;从谁谁家的茶床是鸡翅木,到谁谁家的是紫檀木;从宋代的兔毫盏,明清的金杯玉碗,直至林黛玉吃茶用的那个有叫“点犀”有叫“杏犀”反正是犀牛角做的杯具。云山雾罩地一通扯了开去。

对面的永信就那么坐着,等水烧好,再将茶斟上。然后,抬眉一笑,不紧不慢道:“关键是先得有好茶。”

一言入耳,我心中登时一个激灵,套用那句“直如桶底脱落”大约仿佛,腾身站起,瞪眼看着微微而笑的永信,随之若重担甫卸,颓然坐下,口中喃喃:“禅哪禅。吃茶,吃茶,本体是茶。说了一堆子话,到了无非一个‘茶’哦。直指人心……”

永信轻挥手止住我接着要说的“见性成佛”,悠然道:“有的人泡茶,看着表,数着秒。其实大可不必。泡茶,吃茶,凭着心性就行,用心性感知茶啥时候该倒出来了,茶往嘴边一挪,小口品还是大口饮自然就做到了。这样泡着喝着,就得出自家滋味来了。”

是哦,中国化佛教文化有个重要的词儿叫做“体悟”,于体而悟,悟到本体,直认本来面目,抓住事物本质。当年赵州和尚见来人便道“吃茶去”,既是关节处入手使之妄心不起,又以平常平等心待人。故赵朴初先生诗曰:“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朴老所说偈实非偈也,是名为偈,反对的是那种不着边际的“空持”,正如其少林口占“天下称第一,是禅不是拳”,直奔的是那个“禅拳合一”本体的“禅”耶。

哗哗啦啦雨声中,永信道:“这会儿雨下大了,一时也走不了,再换种茶尝尝吧。”

南瞻雨中少室山,影影绰绰只是个大体的轮廓。

Cy260.com精选阅读

闻风吃茶杂感


万事万物浅尝辄止,浅尝是最为甘美也是最为持久的。凡事过犹不及,过度反而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就算有味,恐怕也只是乏味罢了……

一句“为人忙,为己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让人再也坐不住了,约了几个亲朋好友,听说瓦库茶事别具一格,就闻风而去。

两位穿着青花旗袍的小姑娘为我们开了门,在服务员的指引下,我们在房间坐定后,点了一壶传统的正山小种。过了一会儿,进来一位服务员端坐在茶台前,脸上带着甜甜的笑,神态从容自然,气质很是优雅,从取茶、分茶到冲茶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显得亲切柔美。难道侍茶的女孩儿都是这般行像水流,静若处子,笑似花开,言如吟诉吗?

烧开的泉水缓缓注入茶杯,茶叶在沸水的冲泡下一片片蹁跹起舞,之前蜷缩着身躯的茶尽情地舒展开来,正是水的柔美,水的体温,水的灵性柔化了茶、感动了茶,让她情不自禁地释放了生命的全部,展示出生命别样的风采。

手捧一杯香茗,看着红亮的茶汤,闻着淡淡的茶香,听着舒缓的琴声,竟让人陶醉在此刻,无法自已。

茶,一个有禅意的字眼,人在草木之间,人与自然合二为一,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显得如此幽雅清静,祥和融洽,仿佛人为草木而生,草木因人而长,互为知己,彼此相依,终身相守。一句“浮生若茶”道出了多少命理玄机;一句“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道出了多少文人雅士的情怀;一句“汲来清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又道出了多少茶客的激情与豪迈。

然而在浮躁喧嚣、急功近利的今天,茶又是多么寂寞,寂寞地等着有谁能静下心来去欣赏她。正是,但见天下几人闲,试问杯茗空待谁?

不同的茶由不同的器皿来容纳,不同温度的水来冲泡,那是因为茶叶的品质不同,生长环境不同,制作过程不一样,成就了她们不同的性格,所以不同的茶拥有各自独特的冲泡方法,然而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对的。其实人也如此,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这样那样的角色,不是因为谁比谁好或差,也别论是否高贵与低贱,人人都是大千世界的小小生命而已,只要自己的生命精彩就好。茶就是这样的!

茶之所以要品,是因为她不像水那般淡然寡味,不如酒那样香醇浓烈,没有花那样妩媚动人,她有的只是甜甜的清香,呷一口,然后用心慢慢去品,你会发现你品到的不仅有淡淡的甘甜,还有淡淡的香,幽幽的情,暖暖的意。

万事万物浅尝辄止,浅尝是最为甘美也是最为持久的。凡事过犹不及,过度反而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就算有味,恐怕也只是乏味罢了。把握好火候,掌握好分寸,才能为人生增添最持久的美。品茶与做人是否同理呢?

看着窗外摇曳的红花绿叶,匆匆奔走的行人,川流不息的车辆,觉得外面的世界精彩得很,也无奈得很。世间利禄来来往往,荣辱炎凉滚滚红尘,没有对没有错,有的只是无为、无情、无义、无奈、无助,这世界好像只有“无”才是有的,只有“变”才是不变的。

在不得已的纷繁忙碌中,偶尔有这么一两次与茶的对视,接受一两次心灵的洗涤,也算人生大乐吧!

一茶一坐——茶人文化


一茶一坐是一家复合式茶餐饮餐厅,一个品茗休闲的好去处,现代都市的年轻人在一天紧张工作后,可以尝试将整个心灵托付给雅韵悠悠、茶香缭绕的空间,让茶的清香洗涤去浮躁、烦恼和所有的坏心情。上海一茶一坐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盛智先生说过:“一茶一坐是现代都会型茶餐饮,是时尚与专业的结合。讲求的是一茶之心、一坐之缘,希望通过一杯茶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人与大自然之间架起桥梁,在坐下来品茗的瞬间,诠释出每一刻的幸福快乐。”

能够偷得浮生半日闲,并有好茶一壶相伴,绝对是一种享受。茶历来是高人逸士钟爱的杯中物,茗香是一种享受更是雅致生活情趣的体现。“一茶一坐”除了提供各类绝妙好茶外,另有多种诱人小点及特色套餐与茶相伴,打造了闹市中的悠闲空间。

茶本无道道在心中

“一茶一坐”听上去就相当亲切,带了点乡土味,反映了极简的中国传统生活状态。除了简单、清心、淡泊外,它还提倡了创新前卫的生活哲学。就如在功能上,“一茶一坐”是一家复合式茶、餐饮馆,午后时髦男女、游客、公司职员或一家大小坐在一楼落地窗边,看人、看车、看街景,其乐融融的茗香,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享受片刻的宁静。

聚会交谈的好地方

“讲究”美食有时不需付出昂贵的代价。“一茶一坐”也一样,花费不多便可尝遍口味独到的各式餐饮,如:香熏凤翼、超人气的风味海鲜煲,其中“三虾豆腐脑”以虾、菇菌和豆腐为主料,经过烧制,盛在砂锅内,色香味具全;另外招牌的东方美人及特有的芒果雪酪,彩虹椰果等,都是养生美容的最佳茶饮和甜品,应该最受女士的宠爱,又可约上三、五闺友,小聚片刻,何乐而不为。

茶人文化

一茶一坐营造家的温馨与归属感,一茶一坐不是纯粹的茶座或是餐厅,这里是大家的客厅,自在的生活空间。一杯茶,一份心、一瞬间、一份缘。一茶一坐的空间设计,于现代风格中融合了中国的传统元素。每日结伴而来的多是朋友或家人,三五知己好友在这里环桌而坐,点上一份功夫泡——奶香浓郁的台湾极品金萱,清香扑鼻的极品高山乌龙,或是成熟果香的东方美人;品尝一口上等香茗,如幽谷听兰心平气和。在一茶一坐的“专属的喝茶空间”,可以将自己的茶与茶壶寄放在店中,随时取出与朋友分享。在茶餐制作中同样体现了惜缘之情,为解台胞思乡之情,特制了台湾家乡风味的茶餐。“冰水果茶”以上等大吉红茶与果汁调制而成,再加9种新鲜水果入味,是为创新之茶。浪漫的红葡萄酒冻饮,印度大吉红岭与法兰西红酒在上海邂逅,演绎一段浪漫故事。

现代人崇尚的自然生活状态,“一茶一坐”已经诠释殆尽:手执一壶,泡杯好茶,天南地北,抚今追昔。

为何南宋流行“吃茶”?


“吃茶”难道茶是可以用来吃的吗,古代为何有“吃茶”的话话?让我们看看下面这段话。

走进杭州被保护起来的老城区,南宋古街清河坊依然风韵犹存。在一家中药店的外墙下面,太极茶道作为老字号茶馆还是非常热闹。在这里,杭州人喝茶时不会单纯喝茶而已,总是会上一点消闲果儿,来点缀喝茶,转化口味。

其实,在南宋都城临安,终究吃茶者多,喝茶者少,遗风不灭,杭州人至今都要讲“去梅家坞吃茶去!”偶说“喝茶”,味道就变了。《梦粱录》里的临安,“四时卖奇茶异汤”,冬天卖的七宝擂茶,据说是用花生、芝麻、核桃、姜、杏仁、龙眼、香菜和茶擂碎煮成茶粥单卖,这般吃法,操作起来好比捣年糕,吃者好比吃八宝粥,要紧的是吃,不是喝茶汤了。宋人还喜欢弄些香料,把龙脑珍菜、菊花之类与茶在一道,茶香吃进花香,花香吃进茶香,吃进口里,吃出了一股香气,一种味道,譬如杭州人现在还把男女接吻叫“吃kiss”,也是吃的一种感觉,湿润的唾液则是忽略不计的。

南宋咸淳年间,日本高僧大应禅师到了余杭径山寺,深研佛学之余,把当时流行的抹茶做法、吃法一并学会,带回了日本,慢慢发展为“茶道”。看日本人行茶道,便知抹茶是研成细末的,放入茶盏,注入沸水,茶汤浓如豆羹,小筅帚一搅,卷起千堆,待冷却后,一吃而光。南宋时虽有撮泡茶的套路,但是大家都不买账。

至于文人雅士,骚人墨客说到茶,可吃,可咏,可品,可分,就是不提“可喝”。分茶这一活计,知识分子很喜欢,说白了就是闲来无事,弄把小筅帚筅筅茶汤,由泡沫形状,茶末游移,想像出金戈铁马,杏花春雨,生离死别,聚散无常。只要胸有点墨,胡思乱想,就能成全分茶好事。

还有个说法,杭州早年有酒馆无茶坊,只不过富人有了聚会宴饮,会招些茶博士来来往往,热闹煞也。后来宋室南迁,汴京开茶坊的习俗南渐,茶馆在临安一家接一家地开起来,且在茶汤巷一带成了气候,成为茶馆一条街。茶馆虽然吃茶,但是点心也是重头,你看今天在杭州坐茶馆,无论青藤或门耳,那些各色吃食消闲果儿的消耗,分量不会少于茶汤。南宋的擂茶,现在无处可买,但在保留擂茶习俗的湖南乡下安化擂茶,待客吃一顿擂茶,是要摆上十数个碟子的,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一路吃下去,好比是在吃饭了。

还有斗茶一节,是茶农做了新茶后的一项趣味赛,比比看,谁的茶神完气足,做得好,以便卖个好价钱。斗时一是要观汤色,色纯白表示茶质鲜嫩,颜色青、黄、灰、红,均不足取。二是要汤花匀细,紧咬盏沿,倘若咬不住,粘不牢,汤花飘零,便稍逊风骚。斗茶三局两胜,可是,茶汤入口的那股子鲜味,居然完全避而不谈。这些南宋人士呵,他们的想法,真有些怪呢,有了他们的积习与遗风,杭州人喜说吃茶,不说喝茶,也就不足为怪了。

西南民族“吃茶”习俗


抓一把茶叶,开水冲泡后饮汁弃渣,这是现代人最常见的饮茶方式。但是,我国茶文化专家对西南地区各民族“吃茶”习俗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大规模调查后发现,在茶叶原产地及其周边的若干个省的山区,苗、侗、瑶、傣、仡佬、土家等族人民至今仍保存着客来请“吃茶”的习俗。

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利用茶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从生晒药用、熟食当菜、烹煮饮用到今日之冲泡直饮,茶已成为全世界青睐的健康饮品。西南农业大学教授刘勤晋说:“除少数民族‘吃茶’外,边远山区的汉族也有‘吃茶’的习俗。‘吃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茶中加入许多佐料或香料,和着一起吃;一种是把茶跟粮食加在一块儿。在23个‘吃茶’民族中,有16个在‘吃茶’时把茶末也一起咽下去!”

“吃茶”习俗的分布与古茶区关系密切,其原料多是自采自制的当地大树茶,同时,这一习俗的演变与地理条件、交通、经济也有密切关系,深受中原茶俗文化影响,交通愈方便,“吃茶”民族愈渐渐采用泡茶之法。

西南民族“吃茶”文化


抓一把茶叶,开水冲泡后饮汁弃渣,这是现代人最常见的饮茶方式。但是,我国茶文化专家对西南地区各民族“吃茶”习俗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大规模调查后发现,在茶叶原产地及其周边的若干个省的山区,苗、侗、瑶、傣、仡佬、土家等族人民至今仍保存着客来请“吃茶”的习俗。

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利用茶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从生晒药用、熟食当菜、烹煮饮用到今日之冲泡直饮,茶已成为全世界青睐的健康饮品。西南农业大学教授刘勤晋说:“除少数民族‘吃茶’外,边远山区的汉族也有‘吃茶’的习俗。‘吃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茶中加入许多佐料或香料,和着一起吃;一种是把茶跟粮食加在一块儿。在23个‘吃茶’民族中,有16个在‘吃茶’时把茶末也一起咽下去!”

“吃茶”习俗的分布与古茶区关系密切,其原料多是自采自制的当地大树茶,同时,这一习俗的演变与地理条件、交通、经济也有密切关系,深受中原茶俗文化影响,交通愈方便,“吃茶”民族愈渐渐采用泡茶之法。

西南民族吃茶盛行


抓一把茶叶,开水冲泡后饮汁弃渣,这是现代人最常见的饮茶方式。但是,我国茶文化专家对西南地区各民族“吃茶”习俗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大规模调查后发现,在茶叶原产地及其周边的若干个省的山区,苗、侗、瑶、傣、仡佬、土家等族人民至今仍保存着客来请“吃茶”的习俗。

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利用茶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从生晒药用、熟食当菜、烹煮饮用到今日之冲泡直饮,茶已成为全世界青睐的健康饮品。“除少数民族‘吃茶’外,边远山区的汉族也有‘吃茶’的习俗。‘吃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茶中加入许多佐料或香料,和着一起吃;一种是把茶跟粮食加在一块儿。在23个‘吃茶’民族中,有16个在‘吃茶’时把茶末也一起咽下去!”

“吃茶”习俗的分布与古茶区关系密切,其原料多是自采自制的当地大树茶,同时,这一习俗的演变与地理条件、交通、经济也有密切关系,深受中原茶俗文化影响,交通愈方便,“吃茶”民族愈渐渐采用泡茶之法。

在吃茶中恋爱


饮茶,在北方叫喝茶,而我的家乡却叫吃茶。家乡之所以这样说法,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要从郑板桥的一首手书《竹枝词》说起。这首《竹枝词》说:“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这是一首很流行的男女相爱的民歌,说的是姑娘爱上了小伙子,她约小伙子到她家吃茶,小伙子不识得她家,她便道出了她家的特点,江边、茅草屋、黄土墙和紫荆花。这首流行民歌还说出了一个词“吃茶”。而这里的“吃茶”,却有双层意思。一层是喝茶,而另一层则是名副其实的“吃茶”。而这个“吃茶”里包含着恋爱,就是“吃爱情”。很有风趣。

家乡有这样的习俗,男女恋爱,都要“吃茶”。而这个“吃茶”过程,就是一个恋爱过程。主人对上门前来“吃茶”的一方,接待很为热情。茶是现煮的,水煮沸后,先下茶叶,再下鸡蛋。这是一碗实实在在的茶水荷包蛋,试问,这碗荷包蛋汤茶,能饮(喝)下去吗?当然不能。所以叫“吃茶”最为准确。

“吃茶”是一种很有趣的恋爱。客人进门后,主人家一般都会热情招呼客人入座。男女双方会在一起交谈,父母在他们交谈之际,就悄悄地进入厨房煮茶蛋汤。茶蛋汤煮好后,主人分别打在碗里,端到客人面前,双手敬递,并说请“吃茶”。而决定婚姻命运的小伙子,碗里的蛋包比较多,茶汤也比较甜。蛋包之所以多,是有原因的。因为“吃茶”有严格的规矩。首先,这碗茶里的鸡蛋不能吃完,要在碗里留着意见。如果“吃茶”方同意这门亲事,就留双数蛋包。如果不同意这门亲事,就留单数蛋包。通常情况下,父母煮好茶蛋汤之后,都会回避,让两个青年男女单独交谈。他们一边吃蛋包喝茶汤,一边细细私语,忘情在茶海之中,醉倒在茶海之里。“吃茶”的过程,就是男女谈情说爱的过程……

我的恋爱虽然是在新时期,但也逃不了“吃茶”这一传统的习俗。我与妻子是同学,我们在学校识认,并自由恋爱。本来,我不想“吃茶”,但妻子说,咱们还是尊重家乡的规矩吧,别让父母那一辈人在儿女的婚事中失去传统习俗的感受与作为。你光荣体面地上我家“吃茶”,让村里人都知道我“吃茶”了。我父母在女儿“吃茶”的习俗中,会感到无比的自豪与幸福。妻子说的在理,“吃茶”不但是男女双方的恋爱,也关系到女方父母的面子。家乡的传统“吃茶”习俗,内涵意蕴深着呢。谁不遵守这一习俗,村人就会说,你家的女儿连茶都没得吃,跟别人跑了。父母会感到没面子。

我到妻子家“吃茶”时,村子里不少人都来看我。过后,妻子悄悄对我说,村里人都说我不错,乐得我父母当夜失眠……。

在曲园吃茶


穿过苏州老城那拓宽的景德路,走进细长的新春巷,伴着商贩各色的吆喝和吴语糯糯的调子,转过弯,曲园就到了。

大隐隐于市,一元五参观,六元起饮茶。进门前,记得在对面的小食肆里买两只饼——刚出炉的蟹壳黄。

购得茶票,带上青花的茶盏,去灶间拎一只热水瓶,穿堂过厅,觅一相宜处。曲园比不得巨贾隐臣的豪宅,却也是厅堂相颐,曲水扬波,亭台碑廊玲珑有致的。茶客亦少,哪里都是好饮处,饮前的一番寻觅,实为涤去繁华都城带来的烟火气,静心而已。

曲园是俞樾老先生的家,在江南园林甲天下的苏州老城,曲院不是个大宅子,游苏州的客人少有到这里来一览的,来吃茶的多是古巷故人,曲园似是留得百年旧宅,待有缘人的。

廊也可,厅也好,厢房也行,在仲秋的晨光里,坐等阳光更亮起来,让身上暖暖的。那就坐曲水亭上吧,且“袅晴丝吹来,闲庭院”,自斟自饮一番。

要说俞老先生曲于“曲园”也不为过,老先生为曾国藩门生,与李鸿章同门,倚末代王朝两代重臣,老先生的地位应该是得天独厚的。老先生却为仕日短,很快退隐,不再去蹚大清最后那浑水。他泛舟于苏杭间讲学,同样引领一代风骚,终老曲园,留下著作等身。曾国藩曾有“李少荃(鸿章)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之论,一语成谶。

秋园中,银杏已是一地杏黄。举目仰望,阳光里灿灿的树叶,如龙的鳞甲,高墙尽头没有扰人的高楼,一如百年前。在曲园不悲秋,道光三十年,俞樾中进士,在保和殿由曾国藩主理复试,题曰“淡烟疏雨落花天”,老先生答题首句为“花落春仍在”。春犹不伤,又奈秋何?

眼观美景饱,腹中似有饥。无妨,有自对门购得的酥黄香脆蟹壳黄点心,与龙井茶绝配。俞家的宅子似与美食有缘,在杭州,西湖小孤山麓的俞楼外,自有“楼外楼”,平伯先生忆当年时称,年幼时,家人常从楼外楼叫来外卖,那时楼外楼是一处味道很好的小馆子。数十年,小馆子长成了人声鼎沸的名膳堂,而俞楼好像一直是静寂的,从私宅到宿舍再到现在的“俞樾纪念馆”,大厅精致的玻璃柜里,一列列叠呈着的无不是《春在堂全书》。而坐在苏州曲园“春在堂”的正座上,满目却是《春在堂随笔》的雕版。春在堂不是园中正厅,却以泱泱大名的《春在堂随笔》而流芳百年。

从远处收回目光,用手机放一曲《莺莺操琴》,让吴侬软语伴着丝弦声声在窄窄的园中一点点回旋,心无所依。在老先生宅子里,已偷得浮生半日,哪里还能有什么奢望。

禅意流淌茶室听风


说不准是茶,烘托了景,还是景,衬托出了茶的境。茶,比饮料健康;比白水时尚;比快调品有味儿耐品、耐观、耐聊。今天,你吃茶了吗?

一位爱茶人,曾这样形容他饮茶、观茶时的情境:茶水渐渐由无色变得淡绿进而碧莹,白气袅娜中飘散的茶香,细啜几口,回喉,道不尽的甘醇舒畅,洗去一切身心疲倦,心境如水,意境渐渐凝结在越喝越醇的茶水,茶不醉人我自醉也。让人顿悟苏子的“吾不往而不乐”。佳人佳茗,本就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和艺术。要品其真味,只得靠生活的滋润和人生的感悟。

专业、独特

金骏眉是武夷山正山小种的一个分支,目前是中国高端顶级红茶的代表,该茶青为野生茶芽尖,摘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拔1200~1800米高山的原生态野茶树,6至8万颗芽尖方制成一斤金骏眉,结合正山小种传统工艺,由师傅全程手工制作。其外形黑黄相间,乌黑之中透着金黄。近期,它的首泡制作人梁骏德老先生来到郑州,分享他的制茶饮茶心得。他说,2003年有了创意,直到2005年才开始做第一泡。茶叶,最关键的还是取决于它的生长环境。桐木关的金骏眉,每斤需要五万八千个芽头。河南山海缘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常文宇介绍,采摘一天,才能出两千个芽头。收购鲜叶,每斤就需要700多元,约5斤鲜叶出一斤茶。所以,鲜叶成本,已经四五千元了。这还不算人工,可想而知,金骏眉的价格不菲。

品这样的好茶,能去专门的会所,便甚是好了。闹市取静,有这样一处私人会所,且只供金骏眉饮品。专一、专业。于清幽处,坐落坡地上。室内,青砖满墙,沿着拾级而上的楼梯,上面还挂满了书墨字画,茶未近,心已入境了。厅中央,粗木长条桌一张,放在中间,不着任何漆色,保留它的原始纹理、虫蛀疤痕,其上可书可写,宣纸铺开,茶台放在一隅,品尝间,还有墨香相伴,情起时,挥毫泼墨,岂不快哉。

此外,茶具自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好马配好鞍,美女配靓衫。好茶,也需茶具扶。在常总的山海缘会所,有瓦片承载的各种茶壶、茶盏可赏,质朴古韵。适合的茶具,能更好地发出茶的味道,茶汤也衬托得分外晶莹些。难怪有人说,好的茶艺师+茶具能把普通品泡出特级品的味儿来。

三五好友,选凉风送爽处,或这几日的纷纷雨季,临窗角落,沏一壶好茶,递与友人间,也是一种分享与给予。这也是茶道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吧。

闲适、自在

在家,也可以设置自己的一处茶室,不在大小,重在气场对了,喝出自己的那份韵致来。现在,许多人都开始在书房之外,在阳台上为自己造一处茶台;或者专辟冥想室,静处思索时,饮茶打坐。

红茶、绿茶、花茶,任你选择。最佳的饮茶环境,记者最爱是人、空间、大自然能三者结合了。空间,作为人与自然沟通的媒介,这样,无形地扩大了有限的居室空间,又享受自然的声、色、光,再加上茶意绵绵,“人文、建筑、室内、环境”结合之下,室外与室内环境,加上主人心境,三境合一,再无比此处更闲适、自在的了。

例如把阳台打造成SOHO一族的工作间,或者变身为一个明亮且独立的读书室,或者是和朋友聊天小聚的茶室天然石和防腐木都是非常好的选择,光着脚踏上阳台,让肌肤和地面亲密接触,感觉舒服自在,而且纯天然的材料更容易让人放松,卸下一切包袱。

听茶品禅


友人喜欢喝茶,有一次我问他:你听到过荼的声音吗?听到过它在澄澈的水中穿透丝绸般的下滑;听到过它在沉浸时的舒张、绽放,听到过它倾吐的阳光、绿色和花朵的消息吗?

友人笑我痴于禅之玄思冥想,不知品茶之道;我笑友人迷于茶之点分煎煮,不悟听茶之境。因了常识的遮蔽,生活中许多美妙的细节,我们不曾感动。午后静坐,在茶香袅袅中,看阳光穿过树叶,像充盈着大爱的手指轻抚着世间一切的伤痛;思想的江鸥在天空中飞来飞去,它们每一时刻的存在.都留下深深的印痕。天因其空,才有阳光舞过、鸟儿划过;心因其静,才有天籁之鸣、大音希声。此时的茶.是沉静灵魂的一剂良药,是打开心锁的一把钥匙。

有一些事物可以看,而有一些则一定要听。细听,有时是一种深沉的思考,是青苔弥漫担负亿年风雨的石。细听,也是一种修养,是对幻象后的宾在的一种追问。郭缘生《速征记》中讲了狐狸的听。狐狸是动物中最智慧又最会听的,它不为幻像所迷,冬天过冰河时,必俯耳细听,确定冰下无水才肯踏冰而行。狐狸虽然聪明,但只是耳听而非心听。

虽然如此,可它的举止还是值得我们细细琢磨。求学之道,不知要渡多少冰河,有的看得见,有的看不见;有的在眼前,有的在心里。你能倾耳听到流水危险,可你听得到悠扬的梵音吗?池州嵇山章禅师,在投子山义青禅师作柴头。有次同师父吃茶,对师父日:“森罗万象,总在里许。”师波却茶曰:“森罗梦象,在甚么处?”子曰:“可惜一碗茶。”万事不可执之,禅由心悟,不可拘于每况愈下之袁象。

中国古人早就把茶列入自己高雅的精神生活中。泉州栖隐有评禅师,僧问:“如何是平常道?”师日:“法师合掌,道士擎拳。”问:“十二时中如何趣向?”师日:“着衣吃饭。”曰:“别还有事也无?”师曰:“有。”曰:“如何即是?”师日:“斋余更请一瓯茶。”茶,是禅修中之不可或缺者,前贤多以茶为喻,所谓“酽茶三五碗,意在镢头边。”然而当人们渐渐让形式精致的时候,蔡的精神与禅意却在渐渐消逝。言越精美,大道越遥远,鉴越华丽,游鱼越潜沉。

《新唐书·陆羽传》曰:“(陆)羽嗜茶,着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案,即灶台之间).祀为茶神。”笔者每读此传,深为之恨。茶之渐失真意,其来有自,始作俑者,实为“茶神”。宋祁谓陆羽之后“天下益知饮蔡”,而笔者日:“茶经之兴,茶道之灭。”唐宋以降,茶事纷纭,名品夺目,更渐入歧途矣。

一切境界.本自空寂,无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喝茶以至于忘荼,听茶以至于听心,方不为外物所迷。由痴而后明,由“初极狭”至“霍然开朗”,是生活中美好的体验。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在这里,茶只是一个引子,静与悟才是最高的境界。生活中有很多精彩值得听的时刻,我们不经意中把它们遗忘了。如果你也喜欢茶,能和笔者一起去倾听它吗?

南宋人吃茶典故


杭州人为何把喝茶叫“吃茶”,这其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800年前的南宋。

在南宋都城临安,吃茶者多、喝茶者少。《梦粱录》里的临安,"四时卖奇茶异汤",冬天卖的七宝擂茶,据说是用花生、芝麻、核桃、姜、杏仁、龙眼、香菜和茶擂碎煮成茶粥单卖,这般吃法,操作起来好比捣年糕,吃者好比吃八宝粥,要紧的是吃,不是喝茶汤。宋人喜欢弄些香料,把龙脑珍菜、菊花等与茶一起,茶香吃进花香,花香吃进茶香,吃进嘴里,吃出一股香气,吃出一种味道。

南宋咸淳年间,日本高僧大应禅师到了余杭径山寺,深研佛学之余,把当时流行的抹茶做法、吃法一并学会,带回了日本,慢慢发展为"茶道".看日本人行茶道,便知抹茶是研成细末的,放入茶盏,注入沸水,茶汤浓如豆羹,小筅帚一搅,卷起千堆,待冷却后,一吃而光。

杭州早年有酒馆无茶坊,只不过富人有了聚会宴饮,会招些茶博士来来往往,热闹一番。后来宋室南迁,汴京开茶坊的习俗南渐,茶馆在临安一家接一家地开起来,且在茶汤巷一带成了气候,成为茶馆一条街。茶馆虽然吃茶,但点心是重头,你看今天在杭州坐茶馆,无论青藤或门耳,那些各色吃食消闲果的消耗,分量不会少于茶汤。南宋的擂茶,现无处可买,但保留擂茶习俗的乡下,待客吃一顿擂茶,要摆上十数个碟子的,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一路吃下去,好比在吃饭了。

文人雅士,骚人墨客说茶,可吃,可咏,可品,可分。分茶,知识分子很喜欢,说白了就是闲来无事,弄把小筅帚筅筅茶汤,由泡沫形状,茶末游移,想像出金戈铁马,杏花春雨,生离死别,聚散无常。只要胸有点墨,胡思乱想,就能成全分茶好事。

斗茶,是茶农做了新茶后的一项趣味赛,比比看谁的茶够神完气足,做得好,卖个好价钱。斗时一是要观汤色,色纯白表示茶质鲜嫩,颜色青、黄、灰、红,均不足取。二是要汤花匀细,紧咬盏沿,倘若咬不住,粘不牢,汤花飘零,便稍逊风骚。斗茶三局两胜,可是,茶汤入口的那股子鲜味,居然完全避而不谈。

南京吃茶和喝茶习俗


北方人认为南方(包括南京人)言语中吃喝不分,"喝茶"也可讲成"吃茶".其实南京人说这两个词组时还是有细微差别的:"喝茶"一般是指饮茶,"吃茶"就含有饮茶带吃点心。

因此,过去南京的茶馆也便有两类:一类是仅只泡茶续水;另一类除茶水之外,还供应点心,甚至营业重心放在包子、面条等吃食上面。南京四郊乡间小茶馆多是前者,仅是喝茶。而大多数市区内的茶馆属于后者,应算是"吃茶"范畴。

"吃茶"前后吃的食品更有几个类别:一种是可以充饥的食品,面条、包子、烧饼等等都是,可算是正式"点心".另一种吃了只是为了香口、解馋的零食,南京人谓之"搭嘴",瓜子、花生属这一类。还有介乎上述两种之间的第三类,既可果腹也能解馋,老南京给它一个专用词汇:"茶点".茶点多种多样,有茶干、茶蛋、茶糕、切片、寸金糖、绿豆糕、栗子糕、豌豆糕等等,反映出南京人"吃茶"的品味多种,内容丰富。这些茶点有的是茶馆自制在堂上卖,一如包子、面条,还有的是提篮的小商贩在茶桌间穿行叫卖。

像唐朝人那样吃茶


香港著名茶人、香港茶艺协会会长、茶专家叶荣枝主理了这场唐风茶礼。

不久前,在深圳举行了一场还原唐风茶礼的茶席。

煮茶

敬茶

茶乐

复原盛唐宫廷茶艺全过程的茶具。

以上3张图均为法门寺出土的宫廷金银茶具。

■妙叹吴铠峰文/图

唐代是中华民族的鼎盛时期,唐朝人是怎样喝茶的?这是一个许多人都感兴趣的问题。不久前,在深圳上演了一场唐风茶礼。由香港著名茶人叶荣枝主理,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套唐朝宫廷金银茶具惊现现场,让在场的观者在静雅中“见证”了大唐宫廷茶艺的全过程。

1唐朝宫廷茶具

呈现唐人细腻

古乐起,一队由曼妙女子组成的唐式茶艺队身着大唐盛装缓缓而出。首先由法门寺博物馆馆长姜捷朗诵他写的茶礼颂,揭示了唐人的丰富细腻的茶文化情感。出土的宫廷茶具是一套御用茶具,早在大唐皇帝六迎佛骨时,曾将一套价值连城的宫廷茶具,奉献给法门佛祖。如今在茶罗子上还可看到刻有五哥(唐熹宗小名)的字样。

据我国茶文化专家、学者的研究及陆羽《茶经》记载,唐式茶礼程序繁多,分为礼佛、净手、焚香、备器、放盐、置料、投茶、煮茶、分茶、敬茶、闻茶、吃茶、谢茶等13个步骤,叶荣枝身着用茶水染过的特制茶衣,与茶艺队一道艺术复原了盛唐宫廷茶艺的全过程。

法门寺博物馆馆长姜捷特别介绍了这套宫廷茶具的由来。1981年秋天,法门寺宝塔半边倒塌。1987年4月3日,在对宝塔重修过程中,考古发掘时无意发现了塔下地宫。地宫仿照唐代灵墓样式设计,是目前国内考古界发掘出土唐代可考的、规模最大的地宫。在出土的2499件大唐国宝重器中,有121件璀璨夺目的金银器,其中有一套完整表现宫廷茶道的金银茶具,是世界上发现的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种类最齐全的宫廷茶具,包括制茶、泡茶、品茶等全套工序。

叶荣枝介绍,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唐宫廷茶具,证明唐代已是我国种茶、饮茶及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后来,茶叶逐渐从皇宫内院走入寻常百姓家。传说唐宣宗曾问一位130多岁老僧,吃了什么药能这么长寿?老僧说没吃什么药,唯一的嗜好是饮茶。

长安荟萃了大唐的茶界名流文人雅士,他们办茶会、写茶诗、著茶文、品茶论道、以茶会友。但唐人饮茶方法与今人不同,唐人吃的是“饼团茶”,先把生叶蒸青、捣碎,做成茶饼,焙干收藏,吃时再把茶饼碾成茶粉,入开水锅烹煮,汤中加点盐,调成咸味,帝王家烹茶还要加点胡椒粉(或花椒粉),以增香味。煮成舀入碗内,然后连汤带茶粉趁热一道吃下去,谓之“吃茶”,在饮茶发展史上为“调味汤茶同食”阶段。

陆羽在《茶经》中还记载了另一种“吃茶”:将茶与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这在唐代也很流行。

2茶是与人交流最好的中介

有人说,不知禅味乃不知茶味,无论怎样的茶席,都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唐风茶礼体现出饮茶已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境界。

“有什么可以促进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那就是茶了。”叶荣枝介绍,茶文化在一个地区或民族的不同文化下,世代相传,既有传承性,又有特异性,是一种既古老又时尚的生活方式。茶具作为茶文化的载体,它的产生和发展,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的过程。

茶有茶香,也有茶花。无论品种、产地,香有茶叶茶汤的溢香,茶壶茶盏的留香和唇齿舌颊的回香。而茶香之适,以沉香水冲泡普洱、水仙、铁观音等老茶,旧气去而老味则更深沉醇厚,所谓“沉香煎汤”,在宋时即已流行。

中国文人士大夫自古爱茶,视茶为生命的伴侣,灵性的源泉,常常以绿红青黑等各色茶品与琴瑟笛箫等各类器乐互为相谐,诗词曲赋、吟咏歌唱。茶诗可歌,茶诗可曲;才子横琴,佳人竖箫,慢拂低吹,琴箫合璧;高山与流水,在酬对答和间忘机。

无论是民间艺术,还是文人文化,或以茶为歌谣,以茶为歌舞,或以茶为戏曲,以茶为音乐,或以茶为咏唱,以茶为诗赋,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融会贯通,相得益彰。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听雨吃茶坐少林》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