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人到老年,有痴迷养鸟的,有痴迷花草的,也有痴迷书画的,可痴迷茶壶的人你见过吗?青年路第二社区年过七旬的李兰银,对茶壶那可叫一个“痴”,她的家中陈列着600多只不同的茶壶。

记者在李兰银家里看到,20平方米的客厅里密密麻麻摆放着的都是茶壶。“这是海螺壶、蒸笼壶、房子壶……”李兰银说,她的家里共有600多只不同种类的茶壶,是她用了6年多的时间收集起来的。

收藏茶壶的缘由得从6年前说起。李兰银说,当时她在古玩市场闲逛,看见一位老先生拿着个紫色茶壶,她觉得茶壶外形好看,就买了下来。回家后,老伴也被这个茶壶的外形所吸引,从那以后两人就开始四处淘茶壶。

李兰银说,墙上600多只不同的茶壶,除了她和老伴在古玩市场淘的,还有的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有的是在游玩当中从别人手上买来的,“你看这只绿色的小巧茶壶,是我从垃圾堆里捡的,尽管是别人的‘垃圾’,但因为特别的颜色和精美的花纹,在我眼中就是个宝。还有那个薄胎壶,是我在外地游玩时,在一户人家喝茶时发现的,当时跟主人说了半天,对方才愿意将这个茶壶卖给我。”

淘壶这么些年,李兰银已从刚开始的入门新手摇身一变成为了半个茶壶行家。为了研究壶,她还专门摔过好多个壶听声音,“摔碎时声音细腻的一定品质好些。要判断紫砂壶,只需回家用壶泡茶即可,如果放几日后茶无茶香,就一定不是全紫砂的茶壶。”李兰银说。

如今,李兰银最喜欢的就是用喜欢的茶壶为自己和爱人泡一壶茶。每周她也会将这些宝贝都挨个擦一遍。李兰银说:“慢慢的品一品茶,玩一玩茶壶,心里会觉得很平静,这也是我喜欢这些茶壶的原因吧。”

延伸阅读

老紫砂壶收藏:是收藏历史


清·雍正、乾隆加彩绣球纹汉方壶

本版采写/摄影信息时报记者陈川实习生陈宇强

在紫砂壶收藏的世界里,书画篆刻家李海爱收藏老紫砂壶。在他二十多年收藏的四百多件作品中,主要是明中期到民国的老紫砂壶,且基本涵盖了各时期的名家作品。

在李海看来,每一把老壶都有生命,只要是老紫砂壶,不管好坏,他都会买,重在研究,“收藏,不是收藏自己的喜爱,而是收藏历史。你有权创造历史,但没有权改变历史。”这是他坚持的收藏理念。

没有名家作品不能算收藏家

“紫砂壶一般认为起源于宋代,但真正走上艺术化生产是在明代正德年间以后。宋元以前多煮茶,明清改为泡茶,紫砂壶与茶文化息息相关。我喜欢老紫砂壶,就因为它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趣的是,李海与紫砂壶的结缘,却不是因为茶,而是源于他最初喜爱收藏古砚和篆刻,其间还与名家壶几次擦肩而过,说来颇具戏剧性。

陈曼生名鸿寿,是清朝的大篆刻家,以书法篆刻名世,其文学、书画、篆刻皆精。李海也治印,很喜欢陈曼生。陈曼生喜欢紫砂壶,李海也因此对紫砂壶有了兴趣,但在上世纪80年代,他对紫砂壶是什么样子还全无概念。

当时李海在古玩市场逛时,发现了一个底下印有“阿曼陀室”四个字的紫砂壶,并不知道这四个字代表谁,没买。回来查看资料才知道,曼生壶有一个印就叫“阿曼陀室”,才知道那就是陈曼生的作品。“我一激动,第二天一大早就去市场,结果没看到。后来连去三天也没见到,后悔啊!”

过了几年,李海看到一个紫砂调色盘底部下款“彭年”二字,知道那是与陈曼生有关的一个重要人物。陈曼生曾经在紫砂壶的产区宜兴临县溧阳县当县令,常去宜兴找人做壶,当时给他做壶的人就是杨彭年。“那是90年代,我看到那个盘后心想着先转几圈再过来买,结果回来后又没有了。”

几年又过去后,有朋友告诉李海,在长沙发现杨彭年的碗,李海与朋友连夜赶到长沙,第二天一早到古玩店去看,结果又扑了空。“我当时觉得我都不应该收藏紫砂壶了,因为跟这些东西都无缘。”李海至今说来还颇有憾意。

后来在茶楼与老友的一次相聚中,李海说起这三次错过陈曼生、杨彭年的遗憾,结果那天喝完茶出来,在旁边一家店中居然又看到一个杨彭年的碗,这一次李海再没有错失良机。

李海感叹道:“收藏,还是有机遇的问题,可遇而不可求。买下那个碗后,就连续买到了一些名家的东西。以前我收藏名家的很少,现在名家的老壶我基本都有。要知道,玩紫砂壶没有这些大名家的作品,就不能算收藏。比如明代的时大彬,清代的陈鸣远、陈曼生、杨彭年,还有杨彭年的妹妹杨凤年,晚清的邵大亨、黄玉麟,民国的程寿珍、俞国良、冯桂林、汪宝根、李宝珍等。”

学古玩收藏不要怕丢面子

“玩古玩,最重要的是要有悟性。”李海并不讳言,在他初涉紫砂壶收藏的时候,常常被骗,如今算起来有多达两百多件,“但我这个人就是不服输,我不怕被人骗,即使有人好心提醒我不买,我还要买回来研究它为什么是假的。”

李海认为玩古玩收藏需要天赋和悟性。因为古玩有些道理明于心难明于口,要去悟它的道理。“比如两个杯子,说其中一个有老气,另一个没有老气。具体怎么有老气,没法讲清楚,只能体会,去悟。‘包浆’一词也是如此。”

为了学习收藏紫砂壶的知识,李海还曾专门到古玩市场开了一个档口十多年。由于为人豪爽,谦虚好学,很快和旁边的档主结识,在他们身上学到不少紫砂壶知识。

李海说:“我舍得花本钱,不怕丢面子。做古玩收藏的尤其怕丢面子,怕被人说不懂,买错了赶紧藏起来。我不一样,买错了,就放到最显眼的位置,提醒自己又买错了。我不想要这个虚面子,并主动告诉别人,我买错了。十个人中可能有一个人就会告诉我,你是怎么买错的。如果你不谦虚,又怕丢面子,就一直学不会。”

经过多年研究,李海总结出三条简易明了的辨伪原则,他认为这些方法也可以扩展应用到其他古玩上:

“第一,古玩真假没有九成九。你看这个东西,觉得九成九是真的。这不行,必须要百分之百是真的才行。

第二,古玩真假没有少数服从多数。比如三个人,两个人说是真的,一个说是假的。那很可能就是假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第三,古玩真假一票否决。在作品中找到一个不符合标准的漏洞来,就证明是假的。比如说一个壶做得蛮好,但壶底的名家印章盖歪了,那就是假的。”

只要是老紫砂壶,不管好坏都会买

紫砂壶近年价格见涨,尤其是老紫砂壶。李海却更看重藏品的文化价值:“我收藏紫砂壶不是为了去赚钱,是为了学习研究,为了搞清楚紫砂壶的历史、特色和人文内涵。要学习紫砂壶,必须有实物。所以只要是老紫砂壶,不管好的次的,我都会买,重在研究。”

对紫砂壶收藏中一些流行的做法和看法,李海也有自己的主张。在他的藏品中,有不少加彩壶,如清雍正、乾隆时期的加彩人物汉方壶等。加彩壶在紫砂壶收藏中往往不被重视,且汉方壶是仿汉代青铜器而来,比较笨重,也不适合用来泡茶。但这种加彩汉方壶是当时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用的紫砂壶的,是紫砂的官窑器。用这种壶的人一是显示身份地位,二是官宦人家、文人雅士聚会饮茶器具。所以用这种壶泡茶,够七八个人喝,平常百姓用不起。这些就是紫砂壶蕴含的历史价值,“这就是历史,不管你喜爱与否,不能仅仅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它的价值。收藏,不光能凭个人喜好去对待历史,要正确评估器物的历史价值,才是一个真正的收藏家。”

藏家简介

李海,字百川,号煮石斋主,壶图居士。上世纪50年代末就读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诗、书、画、印皆擅长。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中国文物鉴藏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会员,广州市老紫砂壶研究会会长。广东省工艺美协常务理事,高级工艺师。

藏家提点

老紫砂五字鉴定法

“真正懂行的人,能在一眼之间就分辨出是不是老壶。”这也是李海对自己学生的要求。有人认为李海的这一标准有点天方夜谭,但李海认为,实际上分辨真假很简单,他当场可以“传授”给我们。

看:看的目的是辨明器物的时代特征。看它的造型,符合哪个时代的精神特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要求和情趣,所以李海说“器型决定时代”。任何器物都会打上那个时代的印记,其次看老气、包浆。

摸:摸的目的是查明制作工艺。摸器物内的棱角,把手指伸进紫砂器内往周围摸,如果棱角分明,甚至刮手,说明是手工制作,有可能是老壶。如果很光滑,无棱角,可能是灌浆、模具或者手拉坯制作,这种壶多为新壶或仿制品。

敲:敲的目的是了解有无破损。把一件紫砂壶平放在左手掌上,用右手中指弹一弹,或用壶盖轻轻敲一敲壶身,如果声音清脆,壶体基本无多大破损(毛口除外);如果声音沙哑,则此壶必有冲线或破损。

刮:刮的目的是搞清楚有无修补。用紫砂壶的盖边或子口在壶口、壶身、壶嘴、壶把等各部位刮一刮,声音清晰,手感硬朗,即没有修补;反之,声音沉闷,手感疲软,即有修补。

闻:闻的目的是辨别有无做旧的手段。正常老紫砂壶大多茶味已失,基本没有异味。做假壶,气味异常。因为大多数是用高锰酸钾浸泡,或擦皮鞋油,打地板蜡,涂墨汁,或埋在土里用脏水去浇灌等等,均会散发出不正常异味,这些绝不是老壶。出土的老壶会有一种土香味,特别是浇水后更明显。

紫砂壶真假辨

1.看造型和工艺。如明代紫砂壶的总体特征是粗、大、笨,清初从陈鸣远开始,紫砂壶制作崇尚精巧、秀雅之风。康熙时出现彩绘,乾隆时出现描金,嘉庆、道光时,以陈曼生一班文人参与紫砂壶的题诗刻画,是紫砂器的装饰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2.看泥色和配料。紫砂泥以宜兴地区丁蜀镇黄龙山附近出产的陶土最好,一般分为紫泥、绿泥、红泥三种。一般来说,明代砂器泥料较粗,清代较细。晚清至民国一件砂器常有几种色泥出现。

3.分辨名家及款识。从明正德至今,五百年来名家辈出,仿制者一般都是仿名家,所以对各时期的名家及工艺手段、款识特征都要有明确认识。

历来紫砂壶名家被仿得最多的是时大彬,其次即陈曼生和杨彭年,其他如陈鸣远、邵大亨等也有仿品。要识别仿品,就要从名家的用泥、制作手段、款识等几方面下功夫,深谙其理才能明辨。

一般来说,名家壶的线条刚劲有力、挺拔,讲究点线面。点,就是壶嘴、壶把、壶盖上面有三点,这三点要对齐。线条,直线要挺拔,圆线要圆润飘逸。方壶的面,要平、整齐,真正的好壶,面是平的,像玻璃一样。圆壶的面,要圆滑自然。

“虽然壶没有生命,但是我们往往说它有生命,它的生命就是制作者赋予的。要看紫砂壶的精气神,如果没有这种精神,肯定不是名家手笔,这一点需要藏家慢慢体验。”

“鉴别紫砂壶,在认真研究上述问题时,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多看,除了看老的,更要多看新的、假的,只有经常进行新旧对比,方能领悟其道理。”李海最后总结道。

老茶收藏家周俊


许多人不知道他的这些事情,偶尔,他们会在刊物上看到一些美丽的照片,上面署名“周俊”,我在2007年第一次见他的时候,向我介绍他的人说,周俊跑的茶山多,照片拍得好。至此,我记得,以后要好的茶山照片,得找他。

他收藏的茶,就连许多卖茶给他的人都感到吃惊。他们发现,这个人对茶的痴迷已经有些无可救药。他爱茶、研究茶,从鲜叶、初制到后期的成型、储藏,每一道工序无不用心……

来到他属于自己茶室的晚上,他刚从茶山回来,风尘仆仆的他更带着几分欣喜,感觉得出来,那是古茶山带给他的兴奋。

坐定,开始泡茶,聊茶……

周俊说,很长时间里,我都花时间去关注别人做的茶。

2005年、06年07年的时候,周俊还收易武、班章这些名气比较大的茶区的茶,后来发现原料加工上有自己不可控的因素,从2006年开始,就专注于景迈山。

2007年茶叶原料价格高涨,周俊买了几吨茶,花掉了几百万元,按照今天同等价值置换,也只值一半价了。“可以说是亏本买卖了,但是我想,我每年都有一些闲钱,与其存在银行,不如拿出来做点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些钱大部分都投到了普洱茶上,2007年有一部分打了水漂。“我不后悔,人要为自己的爱好付出许多。”周俊给我们介绍茶是他最长远的投资。

周俊说自己藏茶做茶,是不计较成本的。他收别人的茶,就现在茶市低迷他也还在不惜重金收购其他茶友收藏的老茶和好茶,并且周俊决定按照自己的喜好做茶,只做纯料古树茶,

如此一来,能用的茶料就不多了。

我们在聊天中,一直喝着他才做好的景迈山早春饼,满口弥漫着花香味,甜爽的感觉把近日来我在各大山头品尝到的苦涩味道消解了。茶汤很清爽、干净,我们翻检茶饼,找不到任何粗的、碎的茶叶。周俊得意地说,除了我,没有人可以做到。“我不是为了赚几十元来做茶,我只是想,把茶叶做到极致会是什么样子。收茶的时候有很严格的要求,我只要我所选定那几片茶园的古树鲜叶,那些长在路边吸食尘土的叶子我不要,茶树不当阳的不要,那些绑在摩托车上捂过的茶叶我不要,那些采摘不得当的茶叶我不要……”同样的山、同样的茶、最后比较的是做工的精细。周俊是普洱茶手工的坚定支持者。他自己也做茶,每天做三四十饼,很享受。他对自己做茶的要求是,不要求赶工只求精细,不计成本,因为目前不上市,他有很好的心态,也多出许多时间来做自己的标准。周俊觉得,好的茶一进入市场马上就有人假冒,你只有现在做好了,存成老茶以后别人即便是假冒,也假冒不来,因为假冒的成本太高了。

这几年,周俊买竹蔑巴就花了几万元,所有鲜叶采回来都是放在竹篾巴上离地加工,所以茶叶很干净。他说,自己做下来,会有许多感受。每年春天周俊便深入古茶山与茶农同吃住,自己收鲜叶,亲导茶农精心制作晒青毛茶原料,他每天都在茶山反复地做茶,喝茶,经过多年的研究他终于做出了传统工艺的普洱茶,也让普洱茶走出了绿茶的世界。因他做的茶工精料纯深受茶友喜爱,可惜每年量都不大,很少有人能收藏到他的茶。

我在笔记本上记录上一条很重要的信息,也是我在喝茶中会遇到的情况。比如一些新茶,汤色很漂亮,看叶底的时候,会发现叶边泛红。周俊说到这样的情况时说,那是因为茶菁保管不当受热过度和杀青不够导致鲜叶发酵所致。

周俊与我们交流了《普洱》杂志上的一些文章,从“普洱茶四大价值”到“普洱茶的绿茶思维”,周俊说按照绿茶的标准去恒定普洱茶是不对的,因为工艺完全不同,但是普洱茶完全可以摆脱那些粗枝大叶的样子,只要用心去做,一样可以有普洱茶的美感。

周俊对普洱市的茶人很熟悉,他能清楚地说出谁是第一批做普洱茶的人,也记得谁是第一个把普洱茶做成各种刻字的礼品,其实,他对云南几大知名茶厂各个时期的茶都很熟悉,他还能说得出昆明几大茶叶市场的细致情况,谁家有什么茶,甚至连一些小茶叶市场他都不放过。他到外省出差,空闲时间唯一的乐趣就是逛茶叶市场,他也感叹,外地的假冒普洱茶太多,市场不规范。

不知不觉中喝茶聊天已到了深夜,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我们被周俊儒雅的气质所吸引,更被他对茶的执着精神所感动,正如赵翼荣老先生为周俊题写的“人生如茶”。做茶,要有茶心。带个头,影响一批人。让更多爱茶人能喝到真正传统工艺的古树普洱茶。有茶心,会有回报。人品好,茶品好,别人喝了他的宇欣号古茶,也觉得不可多得。有广东茶人要买断他全部的茶品,也有投资公司拉他合伙,还有人要在北京做总代理,这些年找他的人很多。

茶是闲饮,需要闲功夫。用闲钱去做,是因为爱。

周俊茶号的名字叫“宇欣号”,宇欣是他女儿的名字,今年才8岁的小女孩显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一个朋友感叹说,这也看得出来,对茶以及对下一代那种无法言说的爱。来自《普洱》杂志!

漫谈当下老紫砂鉴赏与收藏


紫砂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流行元素了,可以说是红得发紫,热得烫人。从边远地区到繁华都市,大大小小的古玩摊点都可以看到紫砂壶,当然有真有假,假多真少。以前的拍卖市场,紫砂只是作为杂项中的一种,现在,各大拍卖公司争相举办紫砂专场拍卖,老壶新壶都受到人们追捧。上街看看,到处都有紫砂壶店,上网也是一样,几乎各个网站都有紫砂广告出现。从前玩紫砂的人很少,现在,普通工人也好,政府官员也好,文人雅士就不用说了,甚至演艺明星,十有八九都知道紫砂,十有七八是紫砂爱好者。这种热度是前所未有的。

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紫砂拍卖市场水涨船高的成交价有关,加上报刊、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宣传,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凡事一有利,就引人注意,一传十,十传百,都知道紫砂壶值钱,都关注起紫砂壶来。

本来是小众的爱好,现在变成大众的爱好,作为紫砂收藏者来说,应该高兴。但是我们在高兴的同时,也有一种担忧,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紫砂受人关注,紫砂文化得到弘扬;忧的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紫砂被误读。为什么?因为紫砂专业知识的传播与紫砂热的程度不相等,信息不对称,爱好紫砂的人多,但是专业人士的发声渠道太少,专业人士的交流往往局限于圈子之内,这就造成许多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给居心不良的造假者以可乘之机。有人为了获利故弄玄虚,有人不懂装懂,误人子弟,紫砂市场乱象纷呈。

作为一个资深的紫砂爱好者和收藏者,我认为当务之急有必要正本清源,拨乱反正,这靠哪一个人不行,个人力量是有限的,必须要靠群体的力量。

紫砂的学问很深,从泥料、工艺、历史、人文等等方面,都可以进行专门研究。我收藏老紫砂器有六十年了,注意力一直放在老壶上面,所以我讲紫砂鉴赏,也专门针对老壶来讲,主要是明、清、民国这些时期的紫砂。

我们讲鉴赏,首先要明白,鉴是什么?赏又是什么?

鉴,是辨别真伪优劣。看见一只壶,能通过它的砂泥、器型、工艺、装饰、印章等要素,判断出这是不是紫砂壶?是什么年代的?是什么人做的?它是精品?还是一般日用器?还是明器?还是粗货?……如果能分辨出来,说明你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了。赏,是欣赏审美。通过判断一件器物是真的好的,然后看它好在哪里,美在哪里,有什么独特之处,表达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精神得到熏陶,思想受到启发,得到美的享受,这就是赏。鉴是赏的基础,必须在去伪存真之后再来欣赏,才能获得真正的精神享受。

有的人买了仿品,自己不知道是仿的,看的也很高兴,越看越美。这个只能说是暂时的,或者说是虚幻的精神享受。一旦被行家点破是仿品,或者随着自己专业知识的积累,自己看看发觉不对了,那个时候,以前有多大的享受,现在就有多大的失落,好像一个人把感情付给了错误的对象,是非常令人难过的一件事。但是事情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认识到错了以后,吃一堑长一智,下次就知道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鉴跟悟性、眼力有关,一样东西真就是真,伪就是伪,没有含糊。赏就不同,它取决于个人的文化程度、修养、性情、眼界、胸襟,弹性很大,同样一件紫砂,给甲看和给乙看,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因为有个人欣赏水平的差异在里面。现在大多数人欣赏紫砂,首先是看值不值钱,值钱就是好东西,这是钻入了误区。紫砂给人精神方面带来的享受,要远远超过它的经济价值。

我们谈鉴赏,首先要对鉴赏对象有深入的了解,针对紫砂来讲,要了解它的特性,是一种什么样的泥,有什么特征;要了解紫砂发展历史,各个时代的特征,有哪些作者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必须多学多看,读专业典籍,到博物馆看标准器,学习了以后才能动手,否则还没学会走就想跑,那,跌跟头是难免的。

关于明清老壶的鉴赏,简单来讲,鉴定一把壶的真伪优劣,可以从几方面来看:质、工、型、饰、款。

1.质是质地。看一把壶是不是紫砂壶,首先看它的材料是不是紫砂泥。紫砂泥有特殊的性质和丰富的颜色,最重要的是它有独特的分子结构,通俗讲就是有气孔,透香不透水。这个特性决定了紫砂壶具有宜茶功效,由此受到茶人钟爱,因而广泛流传。早期紫砂的质地较为粗粝,尤其是明代紫砂,砂泥中砂的含量大,颗粒粗,像云母一类的杂质也比较多。那个时代工艺不像现在这么完善,没有粉碎机、练泥机,也没有那么多修饰工具,所以那个时代的壶的胎质较为疏松,吸水率比现在的壶大得多,用壶盖子口在壶口摩擦,发出的声音较为暗哑。

大约清中期开始,砂泥逐渐变得细腻,砂少泥多,器具表面看起来比较光滑,不像早期壶那么“珠粒隐隐”。在色彩方面,明代的壶大多为砖红色和栗紫色,清代以后颜色日渐丰富,有青、红、栗、紫、黄等色彩,到了民国时期,又多了黑、绿、灰等颜色,那时候为了创新,加入金属氧化物而产生色彩变化,并非泥料的原始自然色。

2.工是工艺。早期紫砂壶的制作工具十分简单,就是木模和勺子,然后有了竹刀、矩车等,经过几百年积累,现在制作一把壶所用的工具可达上百种。工具简单,自然工艺也粗疏,早期紫砂壶器型大,体重胎厚,在流、把、盖、的、底等各部衔接处都有竹刀刮抹痕迹,有的胎体上还留下指甲印、指纹印。因为工艺所限,早期的壶流大多明接,内部独孔。

3.器型也是紫砂鉴赏要点之一。明代紫砂壶器型大多简洁工整,以圆型、筋纹型为主,壶的体量较大。清代早期延续明代风格,但体量渐渐缩小,器型逐步多样,尤其一代大师陈鸣远所制塑器,精彩纷呈、活色生香。嘉道年间的陈曼生和他的幕僚们,创制出许多别开生面的壶型,像合欢壶、柱础壶、飞鸿延年等等都是那个时候创制出来的。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鉴别壶的年代和真伪,如果一把双身筒壶,人家说是清早期的,你就应该知道他在骗人,因为这种壶出现在清末民初,绝不是清早期的东西。

4.紫砂壶的装饰风格,也可以作为断代的参考。明代紫砂器就有印花、宜均、绞泥等工艺,但并未普及。明末清初,流行雕刻、贴花、塑花、泥绘。清三代流行珐琅彩、粉彩。嘉道后流行书画陶刻,民国时期,装饰土大量应用,许多紫砂器表面敷团泥再刻绘。这些不同时期各有侧重的装饰技法,可以帮助我们对紫砂器的制作年代进行判

5.款识,本来应该是最可信赖、最具标识度的依据,像司母戊鼎、毛公鼎,都是因为青铜器上有这样的款识而命名,但是现在伪造手段层出不穷,款识已经不能单独作为鉴别紫砂器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讲,名家印款相对固定,字体、阴阳、大小有一定之规,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印款可以作为标准对照。

在鉴别款识的时候,还要注意紫砂历史上重名现象比较多,比如南林、友兰、彭年、莲生等,同样的名字,不同时期的人,不能把他们搞混了。还有同一个印款几代人用的问题,要注意区分各人不同的工艺水平和风格,不然就容易出错。

以上所说的质、工、型、饰、款这些要素,在鉴定的时候不能孤立,一定要综合考虑。现在高科技发展,仿品也越做越精,手段也多种多样,有偷梁换柱的、有借壳上市的、有重新包装的、有张冠李戴的,层出不穷。

我举个例子,什么叫借壳上市,这不是股市里面那个借壳上市,但是有那么一些意思。比如现在有个制作紫砂壶的人,做壶手艺也不错,他有一把名人名作,打比方,是吴云根的传炉壶,他就用这把壶拓个模子出来,再用模子翻制新壶,这个时候,新壶和老壶的器型是一样的,把子的样式啊,流口的力度啊,都一模一样,而且他也把壶刷上团泥,刻上字画,钤上印章。这个时候,你如果光看器型相似就判断这是吴云根的壶,你就要吃药了。所以鉴别一把壶,必须把所有要素都考虑到,器型像,可能泥料不像;泥料像,可能做工不像;做工像,可能印章不像;印章像,可能陶刻不像。只要细心,只要你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总有破绽被你发现。

老壶收藏里面的故事很多,这里不展开来讲,主要讲讲紫砂收藏要注意的事项。三十年前我总结过紫砂收藏有三力:眼力、魄力、财力。光有眼力,能看出东西好,没有钱收,白搭;有魄力、财力,没有眼力,那更糟糕,可能收一屋子仿品回来;有眼力,财力,没有魄力,也很麻烦,犹豫不决的时候,好东西都被人家抢走了。

收藏紫砂还有一个要注意的,心态一定要好。从前我们去市场,十回去九回有收获,现在不一样,十回去一次有收获就不错了。要抱平常心,不能想我今天去市场一定要收点什么,好像市场上有壶在等着你一样。看壶的时候,不能自己先希望它是什么,而是要找毛病,看它不是什么。如果心里已经期望它是什么,就会找各种理由去印证,越看越像,最后把自己诓进去了。

现在要想在市场捡漏,机会是微乎其微了。把握比较大一点的,还是去拍卖市场。当然拍卖市场也不是全部保真,而且价格也不低了。如果你有钱,想收点好东西,可以去市场看看。如果经济有限,我看,也不要勉为其难。有一句话叫“眼见即拥有”,喜欢的话,看看,玩玩,就行了,不一定非要据为己有。

好眼力是锻炼出来的,好心态是培养出来的。具备了这些基本素质,进行紫砂鉴别就心里有底了。鉴定壶要靠长期积累的经验,但是也要不断地学习,因为随着时代发展,造假的手段也是在不断提高,你如果固步自封,那就不行,要与时俱进,骗子高明,你要比骗子更高明才行。

经常有人不远千里甚至万里来找我,请我看壶。有些人对壶的感情真的很深,令我感动。但是看看他们的壶,有些实在不怎么样,有些是仿品,甚至于怪胎。这个就很令人替他们惋惜。有的人对壶的感情不深,对钱的感情很深,他关心的不是壶怎么样,上来先问:沙老,我这个壶值多少钱啊?碰到这样的人,我真是连话都懒得讲。

玩壶,最最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你说什么叫值钱,什么叫不值钱?有些现在好几万的壶,从前我收的时候可能只有块把钱十几块钱,如果什么都以钱来衡量的话,当初也不用去收,现在也不会有这些藏品了。所以说,一定要是内心真正地喜欢,不管外界如何风云变幻,不管市场怎么起起落落,始终坚持自己的爱好,最后才会有成果。紫砂收藏是一条漫长的路,不是你学三五个月就能速成的,没有捷径可以走,非得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才行。所以我再三告诫初学者,不要老想拣漏,不要过分自信,不要轻易动手。一定要多学多看,先学会了走才能开始跑。

我玩壶那个年代,信息相当蔽塞,紫砂资料也少的可怜,想弄清一把壶的来龙去脉很不容易,所以我说自己是自学成才,这真要有点悟性和钻劲才行。现在情况改善多了,特别是有了网络,有什么疑问一查询,资料就出来了,可以说是海量信息。但是要注意,这些信息良莠不齐,一定要加以甄别。有的信息很好,什么县志啦、古籍啦,各种资料互为印证,有的文章也很专业,可以起到教课书的作用。有的就不是这样,有的人为了作生意,明明是个假冒伪劣的东西,几个人串通作局,个个都说好,吃人上当。有的人哗众取宠,故弄玄虚,欺骗消费者。现在的人,也有一个通病,哪个能忽悠信哪个,自己不肯动脑子。

好多人痛恨造假者,我的观点有些不同。不能完全怪人家造假,这是利益驱动下的行为,不光是紫砂,像玉器啦、瓷器啦,可以说,只要是有利可图的都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是避免不了的。我们只能严格要求自己,潜心学习,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不唯利是图,不上当受骗。不但自己不上当,还要告诉别人怎样防止受骗,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30年老茶人眼中的云南茶


吴郑,51岁,湖南人,长期定居云南,茶学专业出身,现为制茶工艺工程师,懂茶帝入驻专家。18岁时在当时的国营勐海县茶厂实习做普洱茶;随后,在国营茶厂任技术员、工程师、厂长。长期深入云南观察、制作、研究云南茶叶,对滇红、普洱茶有独到见解。

此文由吴郑撰写,懂茶帝做删节调整后发布。

30年老茶人眼中的云南茶

吴郑,开口问天,关耳不闻者。

湖南到云南,客居已成定居。闲散之人,如有文字,定有茶香。

三十年来,我一直做茶,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茶人。

十几岁就到、加工工艺技术、茶叶的储存和茶树的立地环境。

众所周知的“高山云雾出好茶”,说的就是茶树立地环境的重要性。

个人认为茶树生长环境里面,土壤的微量元素、稀土组分和含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长期被大众忽视了。因为微量元素、稀土很难测定,但是它们又经常左右着各种生物的生理代谢过程。而云南一山有四季的气候特征从土壤成分微循环和茶树生长环境的水光气热产生交互影响,从而导致云南茶叶在品质特征上的异彩纷呈。(吴郑/文)

玩山头,他领先老班章一千年


今天继续宋茶的话题。

有的茶友和我争论,你把宋茶说得有点玄,现在科技这么发达,肯定比古代做得更好嘛。

唉,这话逻辑不对哦。的确现在科技很发达,但这只是说明可以比古代做得更好,但是却未必做得更好,因为你压根没往这个方向努力啊。有的时候,甚至时压根不知道有这个领域,想努力却使不上劲。

不谈文化,那个欺负没文化的人;也不谈工艺,那个宋代人玩得有点太极致、太奢侈了,不好模仿;咱们来谈一个很常见的概念:山头。

山头,在普洱茶里面叫山头、在岩茶里面就叫山场。要说还是武夷的茶文化有底蕴,连着建茶的千年血脉。山场的说法更好,因为山头是个位置概念,山场是个空间概念,这里面包含的因素可就多了。

一提到山场,大家都知道是说一个小产地的概念,普洱茶里面说什么班章冰岛,岩茶说什么三坑两涧,就是这个意思吧。但是再往细里说,很多人就不明所以了。

为什么?因为这些资讯对于炒作,对于商业推广,已经差不多了。但对于对小产地的理解,对于茶品质的提升还远远不够。很多人是大聪明人,但是99.9%的精力都用在商业上了,那对山场的理解,还差的远。

我们拿出一本宋代的茶书,来看看宋人是怎么理解的。这本书就是《东溪试茶录》。是宋代的宋子安写的,宋子安在历史上没留下什么痕迹,只有这本茶书,而且这本茶书影响力也比宋徽宗《大观茶论》,蔡襄《茶录》这些名著小得多。为什么?因为专业!

太专业了受众就小了,但是不等于不重要,实际上,这本书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那些茶学名著,最关键的,就是他把山场这件事,基本讲清楚了。

古文本来对很多人就是障碍,再加上山场地名的考释十分繁琐。所以这本书很少有人去专研。没关系,我来用最简单直白的话,把他要说的几个问题,和大家介绍一下。十来分钟,你就知道山场问题的几个关键点了。

山场细分

都是老班章,其实不一样,甚至大不一样!为什么?因为山场是需要细分的。我们要探讨产地的特性,最基本的单位不是山头、山场、寨子,而是茶园。如果你不明白这一点,那是找不到好茶的。

为什么要这么细致的划分,作者说得清楚:“茶于草木为灵最矣。去亩步之间,别移其性。”什么意思,茶这种东西敏感度太高,和一般的庄稼不一样,别说差一亩,就是差几步,都有可能不一样!

是不是夸张?真正泡茶山的就知道,这个是有道理的。宋子安说的是北苑,那是给皇上喝的,所以肯定是特别讲究,一般来说还达不到那么细致。

从这个角度说,三坑两涧的划分要比老班章靠谱得多,因为范围更加明确,当然还可以再细分。

在山场和茶园之间,有一个纽带,这就是加工场所,普洱茶里面叫初制所,宋代就叫“焙”。这个和划分有关系吗?有关系,因为茶有一个特性,初加工必须就近。那一个“焙”就有一个加工的范围,可以包括几个茶园。

焙是面对市场的一个概念,有点像葡萄酒的酒庄,因为工艺上有一致性,渠道上有唯一性,是大家直接面对的,所以我们还不能绕过焙来谈茶园。但和葡萄酒不同的是,普洱茶和岩茶要面对复杂的山地环境,所以需要更加细致的区分,所以真正能对口感下结论的,还只能是基本的单位——茶园。

这本书很清楚这些问题。所以作者在叙述当中也是两条线:一条是焙的范围划分、一条是茶园的地理线。这个非常繁琐,就不具体举例子了,大家可以关注即将出版的我校注的新书。

我们要问一个问题,那茶园划分的本质是什么?仅仅是位置不同吗?

不,这里面涉及到一系列参数的问题,我们一个个来说。

品种

第一个要说的就是品种。如果品种不同,那说什么都不一样。实际上茶园有统一口感的基础也是品种单一或相似。

这方面还是说岩茶有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品种分得精细,整个武夷山就有上千品种。普洱茶就太粗了。老班章是一个品种吗?当然不是!冰岛也不是!这都不用植物学专家,稍微认真看一下就知道啦,那为啥当成一个东西卖呢?因为你不懂啊!

《东溪试茶录》专门有一个章节谈品种,这就是“茶名”。这里面提到了七种茶,对于北苑附近来说,这个划分已经够用了。

有人会说,现在植物学划分得多好啊,花果叶萼能说上一大堆呢。要我说,这个不如《东溪试茶录》靠谱,因为基本用不上,而且很多划分上是一个品种,但实际上有差别。对于茶农或者茶人来说,需要的不是把这些东西贴上标签,装进抽屉,需要的是对他们来说有指导意义。

最主要的就是三点,书上都说到了

第一个是外观,这个不用那么细,要直观可区分就行了。

第二个是口感,消费者关注的不是植物分类,而是好不好喝,不同品种有不同的口感,这个联系必须要建立起来。否则分类毫无意义。

第三个是发芽时间,是早采还是晚采的品种。

当然再说细了,可以探讨不同品种的加工差异,这个就不说了。

基本上知道这些就够了。这些工作只能是茶农或茶人来完成。

顺便说一句,大树茶好还是小灌木茶好?从《东溪试茶录》的观点来看,大树茶要好的多。他里面提到一种“柑叶茶”,“树高丈余”,这个就口感来说是最好的。当然斗茶求颜色求效果的另说。

丈余就是3米多甚至更高。这种茶树今天就是大树茶,难怪梅尧臣说:“建溪茗株成大树,颇殊楚越所种茶。”,重视古树茶这件事儿,不是今天人心血来潮,有一千多年的传统呐!

土壤

除了品种,我们还要往下看、往上看。往下看,就是土壤。

土壤重要吗?非常重要,因为除了光合作用,植物的营养物质都要靠扎根的土壤来提供。不同的土壤,口感风味大不相同。在葡萄酒里面,有个词叫“风土”,这个词不错,因为比起一般的环境因素,的确,这个“土”占的比重最大。

不同山场的土壤特征差异很大。就北苑一带来说,有肥沃的土壤、有“赤埴”(赤色黏土)、“黑埴”(黑色黏土)、多石、薄土等等不同的自然状态。陆羽《茶经》中“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这个不是绝对的。

黄土要看是哪种,包括黄砂壤、黄棕壤、黄壤、黏土等等。上者生烂石也不绝对,要看海拔气候,还有加工的侧重点。从建茶的角度,加工中要去除大量物质,对茶内含物质的含量要求很高,生烂石的就很难满足要求。这些在《东溪试茶录》里面都有涉及。

除了土壤的分类,还要看土壤的条件。我们到一个地方,把手插到土壤下面,感受一下温度,你会发现,有很大区别。在自然生态较好的地方,土壤是有活力,有温度的。相对来说,植物的生长也更有天然的活力。但现在这种茶园已经越来越少了。

我们常常说伴生植物对茶园有所影响。这个《东溪试茶录》也有涉及,其实这个影响主要还不是通过气味传给茶,主要还是通过土壤。土壤的成分改变了,茶的味道自然就变了。

日照

除了土壤,在山头还要看什么?我们还要向上看,气候降水这些不用说了,因为同一个山头肯定不会有大的差异。我们还要关注的一个差异是日照。

我到一个茶山,喜欢和茶农探讨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同朝向的茶园口感的差异。这个特别明显。就是宋子安说的,差几步都不一样。差几步可能土壤差不多,但是如果正好处在山体的分界线上,那日照完全不同,真的口感就差很多。

有的人玩单株,说一棵树阳面和阴面都不一样,这个有没有道理?当然有!最简单的道理,等果子成熟的时候,我们到一个果树稍微大一点的果园,选一棵大树,阳面采一筐,阴面采一筐,你对比着吃。除非你味觉有障碍,一般都能吃出来啊。

当然玩单株这个是奢侈品,大家不太容易参与,我们还是看茶山。

是阳面还是阴面好呢?这个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看海拔气候,如果偏冷的地方,当然希望阳光充足一些。如果是平地坝子,本身日照足,气温高,那最好还是有点遮阴比较好。

这个只是最初步的,实际上这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道理。比如同样的日照时间,是偏上午的好?还是偏下午的好?《东溪试茶录》这方面讲得比较细。这个不是胡扯,真的不一样。我们可以用科学来注解,也可以用阴阳来解释。所谓风水,最基本的也就是这个。我偏向于风水来诠释,因为好玩儿。

那我们就可以把茶这种生命和天地运行联系起来,不管科不科学,只要在你经验范围内得到验证,就可以了。

口感地图

山场细分还有其他一些因素,篇幅所限,先大概谈这么多,我们还是要归结到一个核心问题上。

什么问题呢?我们需要把空间和口感建立联系。不管是土壤也好、朝向也好、品种也好,我们最终还是要归结到口感上。因为茶,最终还是要喝,要好喝。

那这个地图就不是枯燥的地理信息了,而是有鲜明个性的东西。对老茶客来说,武夷山的山山水水都是和味道密切相关的,提到一个地方,一个味觉记忆就被激活了。普洱茶也是一样。

前些天,品鉴一款存了几年的普洱,沉香味一入口,我就一下子回到哀牢山中段了,不仅如此,这款茶提供的信息更多。

为什么呢?因为香型的分布是基本连续的、有线索的;而不是突兀的、孤立的。当你看着勐库或者勐海的地图,你看到的不是一个个乡镇和寨子,而是一条条香型的分布带,那就不得了了。这个地图就活了。

在无量山来说,从北面的南涧到最南边的易武,在我头脑中这个分布是连续的。但是对于哀牢山,因为对墨江茶不够重视,这条线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不仅如此,那对红河、文山的茶的理解也连带着欠缺。多喝一喝墨江茶,不仅你会喜欢凤凰窝那种迷人的沉香味,更重要的是,整个红河和文山的口感地图一下子就活了,甚至对镇沅茶的理解也会有很大提升。这个更加重要!

什么叫玩山头,不是你知道几个名山,作为吹NB的资本,而是你能建立这个口感的地图!别信什么普洱茶山头“北苦南涩”、“东柔西刚”,太过廉价的知识基本没有价值。真正的口感地图是喝出来的,是丰富的,鲜活的。没有这个基础,说定制一款什么口感的茶,那都是胡扯了。

《东溪试茶录》在这方面可以说开了先河,每个茶园都和口感建立起联系,各种口感类型分布都是连续的,千年之后读起来,还是明明白白。当然可惜的是,这些茶咱们都喝不到了。

不过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了解了这个方法,那我们就可以在普洱茶、在岩茶上去建立这个口感地图。这个东西画出来是死的,只有在头脑中才是活的。

采制加工

建立起这个口感地图,还需要和采制加工联系起来,为什么呢?不同的茶加工所需要的条件不一样。有的茶压榨,需要压得透一点,这样苦味就小得多。而有的茶身子骨弱,你要这么压,就没味儿了。

这方面《东溪试茶录》也有所涉及,但是这个别的宋代茶书也有介绍,这里就不专门展开了。大家要详细了解,可以看即将出版的新书。

今天就聊到这里,希望大家有机会喝到真的茶,对的茶,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口感地图。

名贵茶壶未卖反被损 内地收藏家告香港拍卖行索偿


据香港《新报》报道,一名内地茶壶业余收藏家把4件紫砂茶壶及1件朱砂茶壶交给香港的拍卖行进行拍卖,而最后5个茶壶均未能成功拍卖,其后当收藏家取回该些茶壶时,殊不知该拍卖行职员竟指有4个茶壶在向客人展示时弄破了。收藏家15日入禀高等法院,控告拍卖行,要求法庭下令拍卖行须把该些茶壶送回给他及赔偿损失。

原诉人周基民(译音),与讼人为位于湾仔骆克道的佳德艺术拍卖行。入禀状透露,于2012年12月5日,周聘请佳德代为拍卖5个茶壶,双方并且签订了一份合约,内容指佳德会为周安排一个拍卖会,佳德将会得到拍卖价的15%佣金或如果拍卖价高于30万,将收取10%佣金。合约亦指明佳德会负上看管这些茶壶的责任,会确保每一个茶壶都会完整无缺。周在当天向佳德缴付2万多港元作安排拍卖之费用。

指展览时遭客人弄破

最后5个茶壶都未能在2013生7月13日成功拍卖,周于同月25日到佳德的前办公室想取回茶壶时,职员告知他有些茶壶有损毁,请他4天后再来取。4天后,周再返回佳德的办公室,职员向他展示当中4个损毁了的茶壶,职员亦指是在给客人展览时弄破。因此原诉人周基民(译音)控告与讼人佳德艺术拍卖行毁约,损毁了他4个茶壶。

根据入禀状指,5个茶壶中,有4个属紫砂茶壶,名称分别是吕金芳、朱可心、韶春之、红建祥,而另外一个名为窑变朱砂茶壶。5个之中,估价最高的是朱可心紫砂茶壶,达60至65万港元,其余的估价约25至32万港元。

紫砂壶收藏老壶卖不过新壶为哪般


和字画、陶瓷等藏品一样,紫砂壶收藏也讲究个“名人效应”。名人制作的壶与非名人制作的壶在收藏价值上有天壤之别。尤其近年来随着紫砂壶收藏市场的不断升温,优质矿料价格的走高,10年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创作的一把紫砂壶不到1万元,现在每把已升至20万元左右,若要上大一点的拍卖会,往往会创造又一个天价神话。拿一藏友的话来说,在紫砂收藏圈,有这样一种怪相:老紫砂壶比新壶早几百年,价格反不及新壶,(本文中老壶新壶以1949年为界)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新老壶价格出现倒挂现象呢?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西安几大茶城和几位业内人士,听听他们是如何侃壶论道的。

藏市走访

老壶新壶价格倒挂是壶市一大怪相

记者日前在南郊一家茶城采访时,遇到几位专门收藏新紫砂壶的台湾客人,一位叫张进的老板声称,目前国家级的紫砂工艺美术大师全国有20名左右,他们的作品市场交易价格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千万元。最贵的一把紫砂壶是1948年某大师制作的相明石瓢壶,它在拍卖会上以1232万元成交,创出紫砂壶最新的世界拍卖纪录,目前仅此一件绝版,已由北京一私人收藏家收藏。就目前行情而言,市场上国家级紫砂壶大师的作品价格一般是15万~20万元左右,省级大师为5~8万元之间,知名的工艺师价格为数千元至1万元之间。张进提醒说,目前投资紫砂壶最好选择价位在两三千元、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助理工艺师的作品,因为他们的作品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很可能成为下一个潜力股。一旦这些助理工艺师成长为“高级工艺师”,该紫砂壶的价格至少要涨两三倍,可能带来的回报是惊人的。

专门经营紫砂壶和台湾高山茶的迟学毅告诉记者,去年年底她参加了香港邦瀚斯举行的一场“伉俪珍藏宜兴紫砂”专场拍卖会,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老紫砂壶价格与成交率反不如近现代紫砂壶大师的。在北京保利“中国高端工艺品——紫砂壶”专场中,清乾隆御制描金紫砂山水诗文茶具成交价为402.5万元,清代陈曼生、杨彭年合作的延年壶成交价仅为287.5万元。在“一丈房-海外淘砂”专场中,清康熙陈鸣远制廉斋铭乌泥束腰壶以989万元成交,创艺术家个人作品最高成交纪录,但整个专场23件作品流拍率异常高,仅有11件成交,成交率不及50%。与此相比较,虽然当代紫砂今年的行情并不好,市场处于理性回调的状态;但被誉为现代“壶艺泰斗”的顾景舟最推崇清代制壶名家邵大亨,曾在他的自传中评价邵大亨“堪称集砂艺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然而,在市场上,邵大亨单件作品最高成交价为481.6万元,而顾景舟的一套提璧组壶最高成交价已高达1782.5万元,两者价格悬殊近4倍之多。究竟原因何在呢?迟学毅和她的几位同伴甚是纳闷。

业内分析

反面观点:老紫砂壶市场为何难有大作为

在业内行家紫砂研究专家张明强看来,短期之内,老紫砂市场仍旧难有大作为。他总结了老壶价格难以提升的几点原因:首先,从艺术价值而言,除时大彬、陈鸣远这类具有标杆性、创造性的明清制壶大师的作品外,老紫砂壶大多按照日用器制作,只是当时的一门手艺,从原料到成型的制作程度而言,没有什么讲究,更不会像现在这样精雕细琢,早期紫砂壶在文化性、艺术性上的积淀甚至不及现当代,这是客观的原因。

“另一个原因在于保存完整、流传有绪的老紫砂屈指可数。和瓷器收藏一样,只要有残或者瑕疵,价值就大打折扣,除了出土紫砂器外,保存完整、流传有绪的紫砂老壶非常少。”张明强表示,由于日常损耗,以及战争等人为破坏等原因,完好的老紫砂非常少。明清两代的紫砂壶存世量少,即使在各大博物馆也不多见。据统计,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清两代紫砂壶总数不过400多件,而明代紫砂壶存世仅有50多件。“缺乏流通的量,这也是老紫砂壶难在市场上形成气候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从诞生之日起,各代紫砂壶都有很多仿制品,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特别是民国年间,宜兴紫砂制壶高手被请至上海,根据名家收藏的旧器实物,精心仿制历代名家作品,市场上出现大量的仿制款,仿品制作精良,就连有一定水准的专家也很难辨别真伪。不仅有历代遗存的仿古壶,现在更有仿古作假的专业人员,市场上也充斥为数不少的仿古老壶。因此,张明强表示,90%的紫砂老壶都是年代不远的高仿品,使得众紫砂收藏爱好者望而却步,生怕一不小心买来假货。

“而且,老紫砂壶鉴定也没有一个权威、认证的标准,大部分是根据买家的经验鉴定,鉴赏要求高,收藏门槛比较高,也是市场难有大起色的原因。”紫砂真伪鉴定的难度远大于瓷器,真伪之间,价值有天壤之别,这也是紫砂器收藏、投资最大的难点。张明强说:“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系统的研究和专著论述仿制紫砂器。”

香港邦瀚斯中国古董艺术专家王晰博表示:“紫砂进入拍卖场时间不长,买家对老壶的鉴别、鉴赏能力有限,相比而言,当代紫砂工艺师的作品更容易辨别真伪。大家对现当代紫砂壶市场更加重视,所以价格能超过老壶。另外,老壶的藏家属于凤毛麟角,尤其是现阶段,国内收藏者还没有认识到这些老壶的价值。看不懂、不敢买。”正因为如此,即便有的老紫砂壶品相很好,但如果没有清晰可靠的流传来源,藏家很少出手。

正面观点:老紫砂壶价值被严重低估

紫砂壶收藏家龙建雄呼吁:老紫砂壶价值被严重低估,明清各时代紫砂高手优秀作品,目前仍处于价格洼地。龙建雄认为,老紫砂的文化含量是最大的,具有历史、文化、科技与工艺多重价值。在他看来,老紫砂具有不可再生性,更具有历史和文化性,在紫砂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公认的老紫砂精品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都没有体现出来,未来具有相当可观的升值潜力。当然,老紫砂收藏者必须具备相当的财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备非凡的眼力和长远的收藏眼光。

实际上,随着紫砂收藏的持续升温,老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逐渐被发掘,老壶行情也在逐步回暖。在今年春拍期间,杨季初制月下包装独酌园紫砂笔筒在北京保利“燕闲清赏——翦淞阁文房古器录”专场中就曾以586.5万元的高价成交。在北京匡时秋季紫砂壶拍卖会上,杨彭年的一把扁壶拍到了264.5万元,再为古代紫砂行情添了一抹亮色。而在收藏方面,具有清晰来源和名家收藏的紫砂壶明显深受市场认可。例如,“八壶精舍”主人、画家唐云收藏的老壶都来源有绪,深受藏家追捧。2011年,香港邦瀚斯的“好善簃珍藏宜兴紫砂”专场也受到藏家关注,100件作品成交86件。其中,清雍正紫泥泥绘策杖行旅圆形砚以842万港元成交,清代陈鸣远款紫泥方壶以434万港元成交。

龙建雄介绍说,并非老壶价格真不如新壶,而是限于当前收藏市场对老壶价值的认可局限,老壶价格没有体现出来。在拍卖会上,只要具备胜人一筹的眼力,现在正是老紫砂“捡漏”的大好时机。对于那些历史上已有定位的孤品或精品老壶,因其稀缺性和艺术性,定价权取决于持有者,市场并不缺钱,缺的是流传有绪、品相完好的精品。随着懂紫砂壶的人越来越多,藏壶的人也会越来越理智,大家在选择紫砂壶的时候会更趋向于好的东西,老紫砂壶的价值迟早会被有眼光的藏家认可。

专家把脉

紫砂壶首选大师级作品

纯手工孤品更具收藏价值

业内人士杨若虚告诉记者,大师的作品都是手工制作的,一把好的紫砂壶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型制上看,如果去掉盖子,茶壶嘴、壶柄及茶壶口一般是在一个水平面上的。也就是说,如果将茶壶倒转放平,基本上是可以和水平面保持一致的。其次,如果将壶中水倒出,手按住茶壶盖的小孔或流口,水如果涓滴不出或壶盖不落,则表示是一把好壶。

第二、从功能上来看,茶味不易霉馊变质。其次,如果有水溢出壶外,水很快就被壶吸干了。

第三、如果是好的紫砂壶,使用过后,即使空壶沸水注入,也有茶味。用过的茶壶,表面比新壶更光滑。人们更看重这件东西是否出自名家,但往往忽略掉是否是纯手工制作,全手工壶价格最高,收藏价值也最高。当然,迥异于其他藏品市场,“枪手代工壶”的危害,远大于“高仿壶”。紫砂壶收藏谨防“‘代工壶’、‘高仿壶’、‘化工壶’三大歪壶”。面对近年来飞速增长的艺术品收藏市场,紫砂壶收藏首选大师级作品,纯手工孤品更具收藏价值。当然也不能一味迷信天价壶,因为天价的背后究竟有多少猫腻,明眼人一探便知。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退休老阿姨痴迷茶壶:6年收藏600多只》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