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资讯。

日常炒菜做饭都有锅碗瓢盆组CP,今个儿就来八一八茶叶的CP。

01、日常组队

1.玻璃杯

匹配茶类:来者不拒,好看的嫩茶叶更易匹配成功

活跃场所:社交小能手,出没在各种场所

技能特征:可用于泡与喝,通体透明,将茶叶和颜色展现得明明白白

角色优势:不吸味、易清洗

2.三才杯(俗称“盖碗”)

匹配茶类:任意茶随意泡

活跃场所:茶馆、茶叶店、品茶场所等

技能特征:一技能泡茶、二技能助力喝茶

角色优势:不吸味、散热快、实用、易清洗

3.品茗杯

匹配茶类:任意茶随意装

活跃场所:哪里需要去哪里

技能特征:装茶汤、辅助闻香气

角色优势:小巧易清洗

02、专属CP

1.紫砂壶

匹配茶类:乌龙茶、黑茶、普洱茶

活跃场所:茶馆、茶叶店、品茶场所等

技能特征:泡茶

角色优势:透气性强会吸味,适合被撸(养)(别人撸猫,咱们撸壶)

2.煮茶壶

匹配茶类:老白茶、普洱茶

活跃场所:茶馆、茶叶店、家里

技能特征:煮茶

角色优势:可长时间加热,肚量大,可一次性为多人输出

3、临时组合

1.公道杯

匹配茶类:任意茶随意装

活跃场所:盖碗和紫砂壶活跃的场所

技能特征:装茶汤,中和茶汤浓度,助力分茶汤

角色优势:可帮助看汤色

2.赏茶盒

匹配茶类:任意匹配

活跃场所:茶馆、茶叶店

技能特征:盛放干茶,还助攻投茶量

角色优势:精美多样,可为形状、颜色、香气提供平台

3.茶叶罐

匹配茶类:一对一匹配

活跃场所:茶馆、茶叶店、家里

技能特征:防止茶叶变质,存茶技能杠杠的

角色优势:保鲜性能好,品种多样,小茶叶罐方便取茶,大茶叶罐方便存茶。

小编推荐

认全这些茶具,你只算刚入门


泡茶可以很简单,简单到只要一壶一杯;泡茶也可以很讲究,讲究到整个茶席铺排都具有仪式感。喜欢喝茶的朋友,经常壶不离手,但如何让你的壶在茶桌上不显得单调呢?其实还需要搭配以下茶具:

一、基础茶具

1、茶壶

用于泡茶,优选紫砂壶。

在诸多茶具的流变中,紫砂茶具所呈现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气度,尤能与“和谐、宁静、圆融、朴真”茶道精神相合。紫砂壶具有透气性好、保温性能好、吸附茶汁等特点,让紫砂壶成为泡茶茶具优选。

2、公道杯

用于均匀茶汤、分茶。

公道杯又称茶海或茶盅,是用来分茶的器具,用茶叶冲泡完毕以后,可将茶汤倒入公道杯中匀茶,使茶汤均匀,然后平均分给客人,这样就可以使每杯茶的浓度均匀,体现出一种平等。

3、品茗杯

用于喝茶,杯子较矮。

品茗杯主要是用来品饮茶汤,材质多样,涵盖紫砂、瓷质、玻璃等。

4、茶盘

用于盛放茶具、排水。

茶盘又称茶船,是盛放茶壶、茶杯、茶道组、茶宠等的浅底器皿。材质广泛,款式多样,常见的有金属、竹木、陶土等材质。

5、茶叶罐

用于储存茶叶。

茶叶罐的主要作用是为了避免茶叶变质,茶香挥发等。从质地上来说,一般有铁质、锡质、陶瓷等。

二、煮水器

1、煮水壶

一组得心应手的烧水器,可以带给茶人茶汤无限的灵感。所谓的“茶室四宝”中的玉书煨即是煮水壶。现在一般的茶艺馆,多用宜兴出的紫砂壶;也有用铁壶的,铁壶古朴、耐看,煮出的水为软水,口感较圆润、甘甜,用来冲泡茶品,可有效提升口感;银壶煮的水,味道软甜,壶也不重。

2、煮水炉

炭炉:适用于大部分材质的壶,煮水活性好,但使用起来不太方便。

电磁炉:适用于铁壶,不适用于玻璃壶、陶壶。

电陶炉:适用于大部分材质的壶,铁壶、玻璃壶、陶壶等都可以加热,煮水水质好,且有利于煮水壶的保养。

三、茶道六君子

茶道六君子是功夫茶艺里的辅助工具,材质通常为竹木或金属。“六君子”一般为六件,但茶匙和茶针有时候会制成一头平一头尖的结合体,则为五件。

茶筒:用于收纳道具。

茶漏:壶口较小的时候,可以放到壶口上起到一个漏斗的作用。

茶夹:用于夹杯子等。

茶匙:用于从茶罐或包装袋里取茶叶。

茶针:用于通壶嘴或拨茶叶。

茶则:又称「茶勺」为盛茶入壶之用,衡量茶叶用量,确保投茶适量。

四、其他小道具

1、壶承

壶承本来的功用是为了保证席面的整洁干爽,承接淋壶的热水。

淋壶的目的是为壶加温,以泡出茶的精美真味,需要高温冲泡的茶叶,才用得上淋壶。

2、杯托

用来放置品茗杯、闻香杯等。

目的是为了防止杯里或杯底的茶汤溅湿润茶桌,同时使用杯托给客人奉茶,显得更卫生。

3、茶刀

用于撬茶饼。

结构包括带有刀柄的刀体及刀鞘,利用刀体前端的尖刃可顺利的插入茶饼内,以此沿被切轨迹重复上述方法,这时只要轻加很小外力,即可实现茶饼部分的分离。

4、水方

水方又称水盂,纳污,用于倾置温壶清杯后的水和冲泡完的渣叶。

水方的选择,要依自己在泡茶时的空间来决定,选择适当的大小,才不会占去太多的空间,影响到泡茶时的动作。

5、茶巾

用于清理茶桌。

茶巾主要用来擦拭茶具上的水渍、茶渍和桌面上的茶水。常用麻、棉等纤维制造而成。

6、养壶笔

用于养壶、养茶宠、清理茶盘。

温馨小提示:泡茶的一般步骤

1、烫壶:在泡茶之前需用开水烫壶,一则可去除壶内异味;再则热壶有助挥发茶香。

2、温杯:用烫壶热水倒入茶盅内,再行温杯。

3、置茶:一般泡茶所用茶壶壶口皆较小,正确的泡茶方法需先将茶叶装入茶荷内,鉴赏茶叶外观,再用茶匙将茶荷内的茶叶拨入壶中,茶量以壶之三分之一为度。

4、高冲:冲泡茶叶需高提水壶,水自高点下注,使茶叶在壶内翻滚,散开,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称“高冲”。

5、刮沫:刮去茶叶表层的一层泡沫,之后盖上壶盖静置稍许。

6、低斟:把泡好的茶斟入杯中,茶壶壶嘴与茶盅之距离,以低为佳,以免茶汤内之香气无效散发,俗称“低泡”。这样不会起泡沫,也不会溅出。

7、闻香:品茶之前,需先观其色,闻其香,方可品其味。

8、品饮:正确的泡茶方法先要举杯将茶汤送入鼻端闻香;接着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举杯倾少许茶汤入口,含汤在舌尖回旋细品,顿觉口有余甘;一旦茶汤入肚,鼻口生香,咽喉生“两腋生风”,回味无穷。

配齐了这些,在懂行人眼里,你才算是个合格的入门者。这些茶具,在美观上也为壶增添了文雅之味,这才是爱壶人的一方天地。(来源:懂茶道,图来源:)

古代茶具名家


李义心

号茂林,嘉靖~隆庆年间,生卒不祥。为“四大家”后的制壶名手,善制作小圆壶,世称“名玩”。排行第四,故又以“小圆壶李四老言”得名。其子李仲芳也是制壶名手。

邵亨裕

(明)万历--(清)顺治。原名文银,时大彬弟子,制壶浑圆丰满、工巧简单中见精致,饶有时门风格。

惠孟臣

(明)万历--(清)康熙间人。江苏宜兴人。书法绝类褚遂良。其作品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小壶多,中壶少,大壶最罕。所制壶大者浑朴,小者精妙,亦大彬后一名手也。

陈子畦

明天启--清康熙间人。善仿徐友泉壶,为时所珍,或云即陈鸣远之父。

陈鸣远

(清)顺治--康熙间人。字鸣远,号鹤峰、石霞山人、壶隐。工制壶、杯、瓶、盒,手法在徐友泉、沈子澈之间,所制款识书法,雅健胜于徐、沈,有晋唐风格,传器甚少。

惠逸公

(清)乾隆--道光间人。逸公制壶形式大小与诸色泥质俱备,工巧一类,可与孟臣相伯仲,故世称「二惠」。孟臣制品浑朴精巧俱备,逸公则长于工巧,而浑朴不逮。逸公书法楷行草书俱备,楷书尤有唐人遗意,而竹刀钢刀俱备,刻镌或飞舞或沉着。其壶泥色最奇,小壶亦有佳者,莫若手造大壶之古朴可爱也。

陈鸿寿

字子恭,号曼生,乾隆~道光年间(1768—1822),原籍浙江钱塘。着名的“西泠八家”之一。文学、书画、篆刻都精好。他在宜兴任过三年县宰,喜爱紫砂,曾手绘十八壶式,请杨彭年及其弟宝年、其妹凤年等按式制作,然后由陈曼生及其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等铭刻书画装饰,世称“曼生壶”。曼生壶底部常用“阿曼陀室”、“桑连理馆”印记,把下有“彭年”印章。陈曼生对宜兴陶业的振兴,有非常大的贡献。

邵友兰

(清)乾隆--同治间人。所用印章有椭圆式带边纹的“阳羡邵友兰制”,还有带边方章“友兰秘制”,小印楷书“友兰”二字,铭刻一般署“二泉”所作。

葛子厚

(清)乾隆--道光间人。缪颂游宜兴时,子厚为其制壶。

潘仕成

(清)嘉庆--咸丰间人。广东番禺人。字德番。先世以盐贾起家,在广州建别业名“海山仙馆”,收藏法书名画极富。所制茗壶盖唇外阴文篆书“潘”字印为识,至今流传,粤人名之曰“潘壶”。

邵大亨

嘉道年间制壶名家,年少时就享有大名,人们称其制壶“其佳处,力追古人”,所作品技艺高超,造型奥遂。他仿古和创新兼备。其作品选泥精练,做工绝妙、大气,“大则肥,小则瘦”,“嘴把胥出自然若生成者”,“盖直而紧,虽倾侧而无落帽忧”,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之誉。是一位承前启后的紫砂技艺名师。

黄玉麟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2)~民国庆3年(1914)。

原籍苏州,曾被苏州吴大聘请在家制壶。所制茗壶,多圆式,用泥讲究。作品洁圆润,精巧工整,并创紫砂工艺假山石景、奇峰巍峨、瀑布小桥、亭台房舍,使人清心悦目。作品《鱼化龙壶》现藏宜兴陶瓷物馆。

茶具名称及作用


茶具名称及作用是相关的,茶漏的作用是泡茶时,放在壶口上,帮助过滤掉茶叶的碎片碎末,避免茶叶洒了。

一、茶杯:

茶杯的种类、大小应有尽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近年来更流行边喝茶边闻茶香的闻香杯。根据茶壶的形状、色泽,选择适当的茶杯,搭配起来也颇具美感。为便于欣赏茶汤颜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内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浅色。对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适,"入口"顺畅。

二、茶漏:

茶漏则于泡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过滤茶叶碎片末,也防止茶水掉落壶外。

三、盖碗:

盖碗或称盖杯,分为茶碗、碗盖、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于碗内,冲水,加盖五~六分钟后饮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冲一次。

四、茶盘:

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摆放茶杯的盘子,茶盘有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形状有圆形、长方形等多种。

五、茶则:

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不用手直接抓取,卫生同进防止茶水掉落壶外,一般为竹制。

六、茶挟:

又称茶筷,茶挟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七、茶巾:

茶巾又称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壶,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的杂水擦干,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八、茶针:

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

九、煮水器:

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风炉,目前较常见者为酒精灯及电壶,此外尚有用瓦斯炉及电子开水机,我用自动电炉。

十、茶叶罐:

储存茶叶的罐子,必须无杂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马口铁、不锈钢、锡合金及陶瓷

十一、茶船:

用来放置茶壶的容器,茶壶里塞入茶叶,冲入沸开水,倒入茶船后,再由茶壶上方淋沸水以温壶。淋浇的沸水也可以用来洗茶杯。又称茶池或壶壶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为:盛热水烫杯、盛接壶中溢出的茶水、保温。

十二、茶海:

茶海又称茶盅或公道杯。茶壶内之茶汤浸泡至适当浓度后,茶汤倒至茶海,再分倒于各小茶杯内,以求茶汤浓度之均匀。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网,以滤去茶渣、茶末。没有专用的茶海时,也可以用茶壶充当。其大致功用为:盛放泡好之茶汤,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汤浓度相若,沉淀茶渣

十三、茶匙:

茶匙又称茶扒,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壶内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

茶具在饮茶时,都是要准备好的。

茶具名称及用途


茶具名称及用途是相匹配的,茶杯它是喝茶时所选择的茶具,便于拿放,这也是饮茶的道具之一。

一、茶杯:

茶杯的种类、大小应有尽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近年来更流行边喝茶边闻茶香的闻香杯。根据茶壶的形状、色泽,选择适当的茶杯,搭配起来也颇具美感。为便于欣赏茶汤颜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内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浅色。对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适,"入口"顺畅。

二、茶漏:

茶漏则于泡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过滤茶叶碎片末,也防止茶水掉落壶外。

三、盖碗:

盖碗或称盖杯,分为茶碗、碗盖、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于碗内,冲水,加盖五~六分钟后饮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冲一次。

四、茶盘:

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摆放茶杯的盘子,茶盘有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形状有圆形、长方形等多种。

五、茶则:

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不用手直接抓取,卫生同进防止茶水掉落壶外,一般为竹制。

六、茶挟:

又称茶筷,茶挟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七、茶巾:

茶巾又称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壶,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的杂水擦干,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八、茶针:

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

九、煮水器:

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风炉,目前较常见者为酒精灯及电壶,此外尚有用瓦斯炉及电子开水机,我用自动电炉。

十、茶叶罐:

储存茶叶的罐子,必须无杂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马口铁、不锈钢、锡合金及陶瓷

十一、茶船:

用来放置茶壶的容器,茶壶里塞入茶叶,冲入沸开水,倒入茶船后,再由茶壶上方淋沸水以温壶。淋浇的沸水也可以用来洗茶杯。又称茶池或壶壶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为:盛热水烫杯、盛接壶中溢出的茶水、保温。

十二、茶海:

茶海又称茶盅或公道杯。茶壶内之茶汤浸泡至适当浓度后,茶汤倒至茶海,再分倒于各小茶杯内,以求茶汤浓度之均匀。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网,以滤去茶渣、茶末。没有专用的茶海时,也可以用茶壶充当。其大致功用为:盛放泡好之茶汤,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汤浓度相若,沉淀茶渣

十三、茶匙:

茶匙又称茶扒,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壶内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

茶具的类型不同,它的使用方法不同。

范林源,茶具名家


范林源,在民国期间出品的紫砂器具中,在紫砂杯这类品种上,总可以寻到各种形态、材质不一,做工较为讲究的紫砂杯,杯底镌铭“林源”印款。这个林源何许人也?据笔者考证,“林源”原来是以制作紫砂杯为重点,并一生擅制紫砂杯的紫砂艺人范林源。范林源(1887~1947年),宜兴蜀山东邻西望圩村人。范林源世居西望圩,和紫砂名艺人范承甫(大生)家紧邻,自幼就在范承甫的怀抱中长大,从小就趴在范承甫的泥凳头玩。范林源的父亲世代务农为生,也较看不起做手艺的人。

范林源15岁时曾向父亲提出要跟范承甫学紫砂,范父始终不答应,故范林源只能看范承甫做紫砂,没有机会正式拜师学艺。范林源成家立业後,看到范承甫茶壶越做越好,心底跃跃欲试。後范承甫被聘至蜀山“阳羡紫砂陶业公司”作技师,渐渐出名,范林源再也忍不住,提出要跟范承甫拜师学艺。范承甫见他已成家立业,做徒弟要养家活口很难,就劝他做些小件,范承甫教了他一手做紫砂杯的技术要领。范林源记住技术要领,回家学学做做,做做再问问,问问再做做,凭自小就看熟了的制壶工序,终於以手工做成了紫砂杯。范承甫及其弟范锦甫对范林源十分关心,经常接一些配套茶具中的杯盏生意给范林源做。

民国十年(1921年)以後,范林源开始自成一格,即专制紫砂杯子。先帮“宜兴利用公司”做,然後帮“铁画轩”做。民国二十年(1931年)以後,范林源正式受聘於“宜兴吴德盛陶器店”做为技工,替“吴德盛”专制紫砂杯。此间,范林源所制紫砂杯严谨精致,或圆或菱,或塑或饰,型态各异。“吴德盛”要配任何一种杯子,范林源都能做出来,而且做到与配套的壶具十分协调统一,要不是杯底打上“林源”的印款,壶上打上他人的印款,人们还以为成套茶具都是范林源替“吴德盛”做的。三十年代中後期,范林源做紫砂杯做出了名,盖杯、套杯、盘杯、圆货、筋瓢货都做的端庄周正,产品长销不衰。四十年代之後,范林源仍以制杯为生,在抗战艰难的岁月,他日夜赶制,还过着挨饥受饿的日子。由於长期劳累,加上营养不良,1947年春,范林源一病不起,病中仍挣扎着制作紫砂杯。至夏,病逝於西望圩家中,享年60岁。

茶具名人任淦庭


任淦庭,生于1888年,卒于1968年,宜兴人,近代最著名的紫砂刻画装饰家,刀法熟练,功夫独到,自成风格,诗词图画随意刻绘,自成章法,且左右手都能书画雕刻,他的陶刻金石味浓厚,其陶刻作品有不凡之气,作品风格独特,奇趣频出,艺术魅力惊人,随着历史的推移将成为传世的佳作。

任淦庭一生酷爱书画,每天作画不止,留下大量画稿。他潜心研究紫砂陶刻艺术,上承清末宜兴书画,金石家陈懋生、陈研卿、沈瑞田、卢兰芳、韩泰、邵云儒等,下传当今陶刻名家徐秀棠、谭泉海、毛国强、鲍志强、沈汉生、咸仲英、鲍仲梅等,其紫砂陶以传统风格为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画以山水、花鸟、人物、博古图案等为主,尤以梅、竹、兰、菊为胜。书有正、草、隶、篆、钟鼎、甲骨文等种书体。镌刻时以多变的刀法,表达陶刻线条的趣味和美感,将书法、诗词、画意装饰、简约于紫砂陶上,使紫砂艺术相映成题。奇绝处是能用左手或右手对瓶挥毫落墨,画出相同而对称的花鸟、山水、图案。

“铲地皮”意外地买到一只任淦庭铭刻的紫砂大盘,且价格不贵。可以说是“喜得淦庭盘,三日不合嘴”。此盘极细腻之天青泥制作,外圈涂红泥,直径26厘米,圈足特别宽大,顾此盘拿在手中特觉沉重,制作工艺精湛,砂质精良,把手放在盘中时间稍长竟能在盘中形成水珠。从制作工艺上来看,此盘可能系当时制盘高手钱盘根所制,惜未落款,猜猜而已。

任淦庭是国家名牌手,近代陶刻大家,此盘之构图,若不是淦庭,他人敢也不敢,妙哉,壮哉。盘面上刻饰极为简单,为一枝向左斜出之老竹竿,老竿之上又向右长出一株新枝,共记11片竹叶掩映其中,雕刻采用“双刀正入法”信手拈来,刻得非常飘逸、潚洒和自信,刻痕中填白色,这是任氏刻铭的一大风格。此盘周围涂红泥,过度自然,使人产生一种朦胧的感觉,就好像这一株翠竹是在初升的圆月中隐隐摇曵,给人一种宁德、安祥的享受。竹竿右下方有一方阳文篆书印“任”字,系淦庭信手自刻,正好撑住了竹竿的斜势,使正个画面既美又稳。大抵所谓“文人画”追求的也是如此吧。

茶具名家季益顺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紫砂行业协会壶艺专委会副主任,收藏鉴赏专委会副主任、副总工艺师。

1960年生于陶都宜兴陶瓷世家,自幼生活在陶瓷世界之中,紫砂陶的高雅艺术熏陶着他的童年,也培养着他对紫砂艺术的悟性与天赋。

1978年踏进紫砂工艺厂后,师从著名紫砂陶艺家、高级工艺师高丽君学艺。恩师如母,言传手教,使本来就灵性、聪敏的他,练就了全面而扎实的制壶基本功,1983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学习深造,使他在陶瓷设计理论方面有了飞跃式的提高。天赋加勤奋,再加上吸纳了高等学府的正规化理论,使他具备了一个艺术大家必须具备的所有条件,从此,他在紫砂艺术领域里自由地驰骋,创作出许多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紫砂壶艺精品。

他继承传统,但不墨守成规,勇于探索,更善于创新,在把握紫砂本质语言的同时,把绘画、浮雕、金银丝镶嵌用于壶体装饰,自然地形成“画在壶上、壶在画中”的立体效果,极大地丰富了紫砂壶艺的文化内涵,增强了艺术神韵和张力。

他把紫砂艺术融于生活之中,把高雅的艺术有机地与“日用”相结合,让“壶”的品茶功能在艺术氛围中完美地发挥,创立了花素相融、赏用皆美、情趣灵动、风格独特的“季益顺壶艺流派”。

2006年,他创作的《江南水乡一景》五件组壶获第八届全国陶瓷创新设计评比金奖,作品《紫气东来》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另外,多件作品参加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展评,获金质奖。

他于上世纪90年代就被海内外收藏家赞誉为“壶界四小龙”之一,由于不断的努力,今天,他已成为收藏界公认的紫砂又一代领军人物。

茶具名称和使用方法


茶具名称和使用方法是有相关性的,茶杯是饮茶的,茶漏是过滤的,盖碗是泡茶的,茶盘是防止用具的。

一、茶杯:

茶杯的种类、大小应有尽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近年来更流行边喝茶边闻茶香的闻香杯。根据茶壶的形状、色泽,选择适当的茶杯,搭配起来也颇具美感。为便于欣赏茶汤颜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内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浅色。对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适,"入口"顺畅。

二、茶漏:

茶漏则于泡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过滤茶叶碎片末,也防止茶水掉落壶外。

三、盖碗:

盖碗或称盖杯,分为茶碗、碗盖、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于碗内,冲水,加盖五~六分钟后饮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冲一次。

四、茶盘:

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摆放茶杯的盘子,茶盘有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形状有圆形、长方形等多种。

五、茶则:

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不用手直接抓取,卫生同进防止茶水掉落壶外,一般为竹制。

六、茶挟:

又称茶筷,茶挟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七、茶巾:

茶巾又称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壶,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的杂水擦干,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八、茶针:

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

九、煮水器:

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风炉,目前较常见者为酒精灯及电壶,此外尚有用瓦斯炉及电子开水机,我用自动电炉。

十、茶叶罐:

储存茶叶的罐子,必须无杂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马口铁、不锈钢、锡合金及陶瓷。

十一、茶船:

用来放置茶壶的容器,茶壶里塞入茶叶,冲入沸开水,倒入茶船后,再由茶壶上方淋沸水以温壶。淋浇的沸水也可以用来洗茶杯。又称茶池或壶壶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为:盛热水烫杯、盛接壶中溢出的茶水、保温。

十二、茶海:

茶海又称茶盅或公道杯。茶壶内之茶汤浸泡至适当浓度后,茶汤倒至茶海,再分倒于各小茶杯内,以求茶汤浓度之均匀。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网,以滤去茶渣、茶末。没有专用的茶海时,也可以用茶壶充当。其大致功用为:盛放泡好之茶汤,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汤浓度相若,沉淀茶渣

十三、茶匙:

茶匙又称茶扒,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壶内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

茶具的种类是比较多的,注意该如何去使用。

喝茶高手,挑茶杯都这些有讲究!


都说“好茶得配好器”。这个“器”,除了讲泡茶器具,当然也指喝茶器具,即品茗杯。品茗杯多样的造型,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喝茶感受,所以选对、选好品茗杯的款式十分必要。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介绍10款:

1.压手杯

压手杯在茶桌上最为常见。其杯口向外微撇,腹壁接近竖直,杯的深度略小于宽度,因此重心偏下。

用起来安稳妥帖,手指正巧可以搭在杯沿之下,十分称手。

小巧的外形,十分适饮工夫茶,如凤凰单丛、武夷岩茶等。

2.铃铛杯

铃铛杯和压手杯十分相像,不过铃铛杯杯型更高,即杯的深度大于宽度,外形和铃铛相像。

铃铛杯的深底,更能聚集香气,适宜用来品饮香气细腻的茶,如普洱茶、白茶。

3.圆融杯

圆融在佛教用语中,指的是破除偏执,圆融贯通的意思。

圆融杯外形圆润,杯口微微内收,如同僧人化缘食饭的钵[bō]。杯子较有厚度,给人以稳重感。适合于滋味醇厚的茶,如熟普。

4.斗笠杯

杯口敞亮,形态为上宽下窄,外形如遮阳蔽雨的斗笠一般。

斗笠在田园诗歌、侠客影视剧中,十分常见。使用斗笠杯,能给人恬静、飘然物外的轻松感觉。

斗笠杯容量不大,散热能力强,是怕烫茶友的优选。

5.把手杯

有点类似咖啡杯,茶杯带有一个小把手,把手使得拿取更为便捷,防烫性能佳。

这类茶杯比较突破传统的茶杯造型,是为适应现代饮茶生活,而进行的一种创新尝试。

6.折腰杯

其名字,取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有保持傲骨、不趋炎附势的寓意。

折腰杯杯型高度适中,腹部的弯折造型,既便利了拿取,也有聚味、聚香的超实用价值。

7.马蹄杯

因杯子倒扣时,形如马蹄,所以取名马蹄杯。又因杯子本身为平底,使用时十分稳当,有种一马平川的豪放感。

马蹄杯的容量较大,喝茶喜欢“海饮”的茶友,可以尝试这一款。

8.葵口杯

葵口杯的杯口,呈六瓣平口形,杯的腹部带有六条棱线,棱线从杯沿向杯底延伸并收尾,整体上看,花的造型十分立体和生动。

9.竹节杯

一般呈两节的竹筒状,带有竹子本身的气节风貌。

如竹节中空,有虚怀若谷的谦虚寓意;外形挺立,有刚正不阿的正直象征;竹子不开花的品性,包含质朴的含义等等。

10.荷花杯

荷花杯杯口呈花瓣状,腹壁的外侧,有浅浅的棱线勾勒出花瓣轮廓。

人们常以荷花来譬喻美好的品德和容貌,荷花杯同样蕴含了这些美好的寓意,是女性茶友偏爱的一款。

其实品茗杯还有许多款式,本篇虽只列举了10款造型,但都是常见的、有代表性的品茗杯造型哦。

不知道看完以上内容,你有没有找到自己中意的那一款呢?

这些紫砂壶老玩家“经验”,可能都是错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爱茶之人大都会选上一把自己喜欢的紫砂壶来泡茶。但对于紫砂了解甚少的茶友而言,选购壶时经常会听及一些荒诞的选壶经验之说。

现在让我们正面的了解下关于紫砂壶应有的“问题”。

误区一、三点一线一水平

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个所谓的“专家”如是传授经验,说紫砂壶盖取下,倒扣桌面上,壶嘴、壶口、壶把三点是在同一水平上就是好壶。(误导了很多壶友,这个跟壶嘴壶把的高度有关,跟壶好不好没有半毛钱关系)

如果按这个标准来选紫砂壶,很多国家级工艺师,还有国大师都该下岗。切莫被所谓的砖家误导!

选壶的时候,对于所谓的“三点一线”,也就是俯视:壶嘴最高点、壶钮最高点和壶把最高点在一条水平线上。有些朋友以此为标准严格要求用直尺测量相差半毫米就认为壶三点不在一线,太过于钻牛角尖,有过而无不及。

我建议也是大概齐就行,手工艺品,毕竟不是机械加工零件,偏差没有那么准确的,这不应作为你选壶的主要考虑因素,只要不影响使用即可。

误区二、嘴不流涎

认为倒茶时茶水一丁点都不允许有顺着壶嘴往下流。流涎严重是不能允许的,但是过于偏激就有点钻牛角尖了。

很多壶因为整把壶的造型而决定了壶嘴不可能做到毫不流涎(比如石瓢,方器)。要综合而论,不要因为一丁点的流涎而枪毙掉,那样的话做紫砂壶师傅都得改行。

倒茶时茶汤不能从壶口流出,实际上很多紫砂壶都做不到这点;符合这个标准的不等于就是一把好壶,稍有流涎的也不等于是劣壶。

这里除了跟个人使用习惯有关外,有些朋友出茶时候,壶身直接倾斜90度,这样所有的水都压向口盖,口盖不流水的概率很小。还与壶型不同有相当关系,如方器,筋纹器很难做到一丁点都不流涎。

误区三、口盖的严紧

有位壶友说:“你这壶口怎么这么晃动,我壶身横放在桌上,壶口就要掉下来了!”横放?!抱歉,你要这样放,我们的壶口都会有要掉的趋势。

“我在朋友那喝茶,他的壶就不会!”那是因为他的壶已经使用过一段时间,壶口包浆更紧密了,其次,他壶里有水气好吗?!

有些朋友相当在意子口与紫砂壶口的间隙,选紫砂壶的时候总要左右晃一下壶盖,要是能晃动的距离大一丁点,马上否定这把壶的价值,总希望壶盖盖上是纹丝不动的。

误区四、倒水收放自如

认为通过按压透气孔来控制茶汤的流出与停止,能做到收放自如就是好壶。这个是很多壶友所追求的。

实际使用当中却很少有人以按压透气孔来控制茶汤的收放,使用起来是相当的不自如,而有相当的壶是按压不到气孔的,比如石瓢根本无法按住气孔。

误区五、淋水上壶,干得快

认为淋水上壶,干的快的就是好料。这和泥质的粗细也有关系,如老段泥,降坡泥相对红泥来说,目数较粗,淋水上壶干的就没有朱泥的快。好料经茶水润养,经久玉润,玩壶久的茶友应该就会明白了。

误区六、全手工一定比半手工好

有些壶友,认为全手工紫砂壶比半手工壶好。其实全手、半手只是二种不同制壶的方法,有些壶适合全手做,有些壶适合半手工做,只是前道工序有所不同而已。

如汪寅仙的光货《曲壶》,圈内众所周知是借助半手工成型,可做出了力度美与味道,夸张的诠释了曲线的张力与优美,且做工非常扎实到位,曲壶成为了汪寅仙大师的代表作,早期紫砂一厂的半手工壶做出来都要验坯,做的不好就摔掉,为什么要摔掉?就是基本功还不好。

说穿了,做壶靠的就是扎实的基本功,有了扎实的基本功何惧什么全手、半手。同一工艺师,用同样的泥料,同样的器型,同样的火候做出的全手、半手壶,我只选做工好的,因为喝茶根本不会有丝毫影响。

其实选购一把紫砂壶,不一定追求过多,只要是好的泥料、优良的制作技艺,以及实用的使用功能,它就是一把好壶!(来源:紫砂壶收藏,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这些茶具名字全说对的都是高手!》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具资讯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