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白居易有诗说:“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夜、书、茶,是一道靓丽风景。人长寿的秘诀,三条:六岁以前不要受很大的苦,四十岁知道调节自己,找到一个忘乎所以的爱好。思索三年,终于寻入路径,找到自己的爱好了。三毛说:“一个房间,书多了就会好看起来,这是很主观的看法,我认定书是非常优雅美丽的东西,用它来装饰房间,再合适不过。”金银玉器、雕梁画栋终不过是浮华;“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会饶”,人无法避免的老去;“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生离死别也难以避免;只要深陷其中刻意追求,“五阴炽盛苦”更是注定逃不了的。而书本,终是端庄雅致,纤巧充实吧,是有灵性的通悟。

读书即读自己。每当读一好文和一段好字时,总有击掌叫绝的感觉,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感觉遁形,如高山仰止的心情就像置身胡马北风大漠,眼见得的苍凉壮阔。不由得空叹一声:人家,怎么说的如此之好、如此之精辟呢?每每读到好词好章,像和知己在隔空对话,不由得哀婉凄凉,不由得心路彷徨,不由得壮志凌云,还会有带着一些欣喜的惆怅。书中可以见过太多的人,可以见过更多的事,不经意间的积累,使人经历了世间沧桑,有了力透纸背的穿透力,眼光深邃起来,面对世间的风云流转、纷争演变,也能够深藏那一份深意与沧桑了,书读得多了,间或激发一些思想的光芒,变得欣欣然迷醉其中。

赌书消得泼茶香,读书是需要知己相伴的。开卷方识得“赌书泼茶”的典故: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夫妇俩都同样喜好读书藏书,李清照的记忆力又强,所以每次饭后一起烹茶的时候,就用比赛的方式决定饮茶先后。一人问某典故是出自哪本书哪一卷的第几页第几行,对方答中先喝。可是赢者往往因为太过开心,反而将茶水洒了一身。唉,不由得一长长悲鸣啊!怪不得,纳兰性德这样的哀婉词人,在感慨:“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后,也不禁艳羡李赵之雅趣,发出“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样的感叹了!

cy260.COm小编推荐

安徽临涣镇 老茶楼的一天


临涣是江淮一个有些名气的古茶镇,千百年来,这里的日子似乎总是那么慢慢地流动着,一如那条一里多长的中心街上飘散了600多年的幽幽茶香。

临涣镇位于皖北濉溪县城西南37公里,浍河北岸,方圆仅有3公里,常住人口不足两万,算不上闭塞,却也未曾有过繁华。据说临涣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攻打的第一座城池就是临涣,伍子胥、曹操和太平军、捻军都在这里驻扎过军队,邓小平、刘伯承曾在这里指挥过淮海战役。几千年的历史造就了临涣丰富的文化,其中最有名的要算是茶。

老茶楼的一天

一大早,薄雾还笼罩着老街,茶楼前的大灶已经咕咚咕咚地冒着沸腾的水汽。茶楼老板将一块块破旧的门板卸下,将红红的炭火烧旺,那些老茶客三三两两依时造访,递上五毛钱,老板便从桌上的茶桶里抓起一把干草般的棒棒茶撒进茶壶,提起一把水烧得滚开的铝壶,茶香飘起,临涣新的一天也就开始了。临涣的茶楼每天早晨5点开门营业,晚上10点后熄炉,终日茶客满座,生意火爆异常。

临涣现存二十余家老茶楼,最有名的两家是南阁茶楼和怡心茶楼。这两家茶楼坐落在同一条街上,历史都超过百年,门面同样简朴。我在怡心茶楼要了一壶茶,当地用的都是土瓷和粗砂的茶具,各家茶馆的茶壶式样大致相同,但颜色有别,不会搞混。在黑色的茶碗里倒了一点深黄色的茶水,小心翼翼地啜饮,汤色很浓,茶味却很淡,分辨不出究竟是绿茶、红茶还是黑茶,反正不是任何一种熟悉的茶味。

茶楼的内部没有什么特别的装饰,因为经年烟熏火燎,大半黑乎乎的,摆着几张八仙桌或是陈年古董般的木茶桌,配数条长凳,大部分都已缺角少棱,漆色也早已斑驳,配上那些土旧茶壶,倒也很是搭调。桌边围坐得满满的,都是大老爷们儿,竟不见一个女茶客,每人面前一把茶壶、一只茶盅,茶馆里还备有香烟和糖果、瓜子、花生等小吃,供茶客们消遣,烟草味掺和着茶水味,也许就是老茶客们最感亲切的气息吧。在那烟气茶香的氤氲中,时间变得缓慢而黏滞。

临涣不产茶,当地人喝的棒棒茶均是出自两百里外的六安,而在六安本地却很少有人喝这种茶。最令人惊讶的是,这棒棒茶经过临涣泉水的冲泡后,入口微甜,回味无穷,一旦将茶带出临涣,用其他地方的水冲泡,就再也喝不出这种味道了。

俗话说“茶好不如水好”。清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也就是说,在茶与水的结合体中,水的作用往往会超过茶。在天水、井水、江水、湖水、泉水中,茶对泉水情有独钟,临涣得天独厚的古泉资源,是这里的茶馆名扬四方的重要原因。据茶楼老板说,临涣有四大古泉,它们有着好听的名字,分别是回龙泉、金珠泉、饮马泉和龙须泉,四泉各具特色,沿浍河呈“L”形排开。史料记载回龙泉水“千年不绝,源远流长,堆杯不流,沸不溢锅”。清代《宿州志》写到,早在宋代,临涣的回龙水就常作为礼物,被商人带往汴梁等一些重要城池。

走出茶楼,看见外面的凳子上坐着一个老人,握着一根长长的烟斗,黑黝黝的肤色遮住了脸上那些岁月的痕迹,只留下浑浊的眼神同烟斗里的火光一起泯灭。

书呆子欧书剑:总有一天我会只做自己的茶


书呆子欧书剑

关于“书呆子”其人,在云南茶界似乎一直是个谜,孤傲神秘,卓尔不群,以至于前段时间有媒体故意用“她”字将其写成女性,也有很多人信以为真了。一位茶界人士这样评价他:很多时候做事会看心情,好恶分明,不喜欢谁的话连电话都不接,有一次竟然因为不喜欢一个同行而坚持不把二人的照片放在一起。

但同时,他也是性格随意之人。一顶深褐色的帽子,披肩的长发,白色的T恤上印着四个字:文艺青年这是记者见到他时的模样。随意的装束一如他洒脱的性格。“报纸我很少看,倒是听说他们把我写成女性了,但又有什么关系呢?”对于外界的种种传闻或者媒体的评论,他总是不置可否。

从2006年年底在网上开店至今,5年多来他从不参加任何,不花钱打任何广告,但书呆子的店在云茶电子商务界几乎一直名列三甲,虽然不肯透露具体的数字,但业内估计的千万以上这个数字他并没有否认。

书呆子本名欧书剑,今年刚好30岁,第一次接触电脑还是初中时期,三年的计算机课程,他只学会简单的开机关机和打字,虽然成绩平平,但对计算机充满兴趣,初中毕业后报考了中专计算机专业。2003年来到昆明,走过街、串过巷,送过蜂窝煤、矿泉水,当过打字员、图书管理员。抱着好玩的心态,有一天他在淘宝网注册了一个网店,用来卖书,卖出去的第一本书虽然赚了2元钱,但运费却倒贴了20多元钱。后来虽说有了经验,每本书可以赚几元钱,但经营一年下来,却只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说起为何转行,欧书剑言语不多,但却简单实在,“原因很简单,卖书赚不到钱呗。其实当时一点都不懂,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普洱茶。”他很反感“卖茶”一说,“从一开始我就想把茶当做一种爱好来做,只是单纯地想着让大家喝了以后开心,所以我只是保证卖的茶叶保证正品,顾客购买之后不喜欢可以退,从来都不花钱打广告。”

这种方式无疑是有效的,欧书剑赚到了人气及好评,而这也是电子商务成功的一个关键。2011年4月,他的网店拥有了50万个好评,累积到一个金冠,成为云南淘宝网店经营者中级别最高的店主。如今,他在昆明有3个仓库,每个1000多平方米,还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并在康乐茶城有了独立的门店,公司员工也由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现在的30多人。

“云茶电子商务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店。我对自己的产品还不满意,如果打分的话依旧为不及格。”欧书剑对自己并不满意,但他在2010年转行做自己的品牌后,网店却悄悄发生着变化。“这几年,由于网店的同类产品价格一向比大厂家的零售价低,几乎把各大商家都得罪完了。好在变化也很大,最多时经营的2000多款茶全是别人的品牌,而现在经营的几百款茶中一半以上是自己的品牌。”

谈到下一步,欧书剑表示,今后将组建自己的茶厂,这样“原料—设计—加工—包装—终端”整个产业链才会掌握在自己手上,“总有一天我会只做自己的茶,做对得起别人,对得起自己的茶。”来自:昆明日报

杨普龙:一书在手,看尽西双版纳古茶山


历经作者无数次的修改和出版社的数审数校,由勐海国艳茶厂董事长董国艳、总经理周昆和云南茶文化人杨普龙合著的《西双版纳古茶再探源》一书终于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内页蒙肯纸全彩印刷,四封特种香草纸,古朴典雅,书茶俱香。海量高清大图,均来自现场。)

看得见的,是放在眼前的这本书;看不见的,是我们丈量的脚步。在去年前年的大部分时间,以及之前更长的时间里,我们一直行走在茶山的路上。我们一直在为普洱茶奔走,无论是源头的把控,还是奉献在茶友们面前的那杯醇厚香浓的普洱茶,以及茶文化的传播推广,我们一直不遗余力。

在普洱茶市场一片繁荣的当下,很多准备入行的或者准备爱上普洱的朋友,总是为各种纷繁复杂的资讯所干扰。于是,我们就有了这个想法,为普洱茶发烧友们,尤其是喜欢西双版纳的茶友们,奉上一本经得住考验,尽量靠近事实或者无限接近事实的茶书。而要做到这些,就要亲身的实践。实践从哪里来?抵达现场!用脚步丈量!循着先辈先贤们的足迹,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或者视野。故有“再探源”一说。

我们上路了,我们踏遍了西双版纳的山山水水,走遍了村村寨寨,亲历了每一个有古树茶的地方。去探寻那里的古茶树,去探寻那里的少数民族在古树茶热潮下的生存状态,去发现那些重山叠嶂里的幽微之地。

前辈们历有著述的地方,我们换个角度。他们未到的地方,是我们挖掘的重点。我们在不忽视已经声名大噪的古茶山的同时,更重视那些被忽视,被弱化的古茶山。我们更愿意去丈量那些人迹罕至,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地方。其实恰恰是那些地方,拥有更佳的植被和生态环境,拥有遗世清标的古茶,拥有远离凡世的人间仙境。那些地方,依然落后而贫穷,依然民风古朴且纯净。我们发掘出来,希望更多的茶商茶友寻香而去。我们想说,山外还有山,茶中还有茶。欲知详情?请看本书吧!

最后,关于本书,我们承认,我们只是做了一小部分的工作,或者只是选取了某一个视觉,某一个切入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观察事物的角度和视野,我们力求把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经历的,客观的记录下来。评判,留待读者!我们也希望更多的茶友加入的大军,继续完成更多角度更广宽度的著述,或者传播。无他,因为我们都是普洱中人,都可以也应该有义务为普洱茶产业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壶茶,一本书


茶和书一直是相得益彰,相映成趣,这两者一直有故事。盛夏,雨水充盈,在书房,泡上一壶茶,摊开一本书心仪的书,茶香袅袅,书香盈盈,闻着香,看着字,听着雨声,再合适不过,仿佛时光静止,极好!思绪也悠悠飘浮。

印象中,能让茶和书演绎动人故事的,就是才女李清照和她的夫婿赵明诚。当年,两人生活极是清贫,却是乐趣无穷。两人时常赌书泼茶,彰显着琴瑟和弦,安贫乐道的神仙生活。也让后人对他们的茶书岁月羡慕不已,称道非常。

李清照在《金石录》中写道:“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寥寥几行,生动有趣地再现了当时夫妻两快乐的场景。仿佛两人在机智对答,茶香在一旁环绕,书的典故在两人之间流淌。而赢者太过开心,茶水洒得一身的温馨透过岁月的风尘就这么悄然展现在我眼前。

于是,人书俱老,想必,最美的爱情也不过如此。当爱情遇到茶,书就有了生命力。许多年后,纳兰性德在《浣溪沙》中写道:“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千古名句,可见这段茶与书的伉俪情深的故事影响多么大。千古流芳,当之无愧。

当年,父亲的书房,有他自己写的,纳兰性德写的这两句。父亲的字龙飞凤舞,年少的我,时常静静地看,辨认着上面的字“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有一次,我问在喝茶,看书的父亲,说:“赌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泼茶?”父亲笑着回答:“这是关于一个才女和才子的故事,来来来,你告诉你。”

于是,父亲抱我坐在他身旁,跟我说李清照和赵明诚。父亲的记性非常好,能背诵许多李清照的诗句,把夫妻两这个茶和书的故事说得绘声绘色,成功地吸引了我。这让我兴趣大增,问:“是不是茶好喝,书就好看?”父亲笑而不答,从书柜中抽出李清照的诗词,再递给我桌子上那杯清香茉莉茶,示意我试试。小小的我欣然接过。

那一天,我第一次在父亲书房中喝着茶,看着书,品着诗,还不时应父亲的要求朗读,遇到不懂的字就问。母亲叫了几次吃饭我们都充耳不闻,还笑声连连。自此,我与茶,与书结缘。和父亲一起,喝茉莉茶、红茶、苦丁茶,看书的范围也渐渐扩大。美学、哲学、古典、名著,在茶和书的相伴下,我的快乐从不缺席……直到我去远方读书,毕业工作,结婚,为人妻,为人母,也不曾有半分改变。

一壶茶,一本书,是岁月给予我的最好的馈赠,人生几何,能够如此,一生更也是静好安然,足矣。

临沧 南茶马古道发祥地之一


提到临沧,懂茶之人马上会说,那是有名的老茶乡。明清时期,这里曾一度因为生产质量上佳的普洱茶而名扬天下。“临沧是南茶马古道发祥地之一”的说法,大概也是借着这个缘由而来。随着茶马古道申报世遗的呼声日渐高涨,包括临沧在内的那些已经随着古道衰落而淡出人们视线的古城镇又再次从历史中走来。

古道重镇

茶马古道是贯穿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输送物资以茶叶为大宗,以马帮为运输工具,因此这条商贸通道被后人称为茶马古道。据专家考证,茶马古道兴起于唐宋,繁荣于明清,兴盛在民国,衰落于20世纪50年代。这条堪称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文明传播的国际通道,绝大部分延伸在两三千米乃至6000多米的地区,纵跨10多个纬度,横跨20多个经度,穿过中国最高的两大高原——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穿过哀牢山脉、无量山脉、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横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和雅鲁藏布江,最后一路切进南亚次大陆。

据考证,茶马古道分南道和北道两条,南道发于云南的西双版纳、思茅(已改名普洱)、临沧一带,经保山、大理、怒江、丽江、迪庆到达四川的甘孜,然后进入西藏的昌都、察隅、波密、林芝、拉萨,再进入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阿富汗等国,并到达欧洲;北道发端于四川的雅安,经康定到达察隅、昌都、左贡等地同南道汇合。

茶乡悠远

澜沧江流域是古老的产茶区,临沧,因为濒临澜沧江而得名,作为这条悠悠古道上的一条分支,其茶产业伴随着古道的兴衰起落而生息发展。

据史料记载,康熙四年(1665年),云南北胜州(今丽江市永胜县)设立茶马市场后,凤庆茶叶开始流入丽江。凤庆地处临川地区西北部,而丽江是茶马古道进入西藏的最重要的一个通道,因此可以说,临沧茶叶由此开始大规模进入古道马帮。也就是在明清时期,普洱茶的种植、加工进入鼎盛时期。清道光至光绪初年(1821年至1876年),每年有千余藏族商人到云南,印度商旅驮运茶、胶(紫胶)者络绎不绝,印度、缅甸、暹罗(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各国,均有商人来往于这条商路。这时期的茶马古道异常兴盛。而临沧茶产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也正是在明清时期形成“普洱茶名遍天下”的局面。

然而,在古籍的记载中,并没有明确引用临沧的地名,而是说,“从思茅进入大理、进入保山”,通过对茶马古道的重新探寻,人们推测,史料中所记载的区位,极有可能在今天的临沧辖区内。了解临沧的历史,对我们探寻南茶马古道的本来面目有着莫大的帮助。随着探究的深入,临沧段茶马古道已日渐明晰。

茶满生活

临沧人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茶香,在城镇,有茶行、茶馆、茶楼和茶市;在乡村,有茶园、茶山、永不熄灭的火塘和放在边上的小茶罐。茶能清心提神激发灵感,喝的人多了,自然又出现了茶诗、茶文、茶歌、茶道等各种妙趣横生而内涵博大的茶文化现象。

不论到街坊邻里谁家串门,好客的主人会马上为你献上一杯热气腾腾的绿茶。客人寒暄也免不了谈茶和品茶,话投机了的时候还常常和主人一起闻香、观色、尝味,切磋茶道。家人出门,不管是做农活也好,出远门串亲戚也罢,总有人备足早已泡好的茶水连同美好的祝福一同放在包里。

甚至,婴儿出生,要用茶水洗眼洗澡,说是消灾,易养。女人从小要学会摘茶、揉茶、唱茶歌;男子从小要学会种茶、制茶、品茶。男婚女嫁要送“三茶六礼”。人到寿终正寝时,家人总要在他的衣服口袋里放上一小点茶叶。看来,经过代代人的传承,茶已经化入临沧人的生命之中。

茶人高海燕:在茶业界闯出一片天地


采茶

炒茶

几年前,对于高海燕来说,她还只是一个收茶叶的个体户,属于茶人大军里的“散兵游勇”。

进茶山、接触茶农、不断学习……在不懈努力下,高海燕成长为一位爱茶、懂茶,全身充溢着茶叶“草根气息”的茶人,闯出了自己在茶业界的一番天地。

2011年,以“公司+基地+农户为经营模式,以带动当地农民利用区位优势,实现脱贫致富”为服务宗旨,高海燕在镇康县凤尾镇建起了凤尾精制加工厂,涉及公司基地面积300多亩及周边农户茶园面积近3000亩,年生产加工规模300吨。

2013年建成镇康县勐捧镇岩子头村御贡茶叶产销专业合作社,涉及茶园面积6445.4多亩、农户480户,并为每位农户每年带来11000元收入,年生产规模210吨;茶叶初制所分布在镇康县岩子头、大山、乌木兰、凤尾、勐堆、永德县明郎乡6个乡镇,年加工总规模800吨,带领2100多名当地茶农闯市场,走上了致富道路。

2014年11月,高海燕趁热打铁,注资100万元成立了临沧御贡茶业有限公司,年生产加工能力1200吨。公司坚持以“用心专注经营纯天然、无农残、高品质的茶叶产品,坚持以茶会友,以服务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为经营理念,产品从采摘开始选料,秉承传统手工工艺,石磨压制而成。

公司还注重品牌打造,其出品的“茗古茶乡”牌荣获名优茶金奖。在2015年北京国际茶业博览交易会上,公司出品的“茗古茶乡”牌乙未藏(箐梅山古树)、乙未藏(坝村古树)产品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被正式确定为推荐产品并颁发了推荐证书。

茶禅一味佛俗同天


“茶禅一味,佛俗同天”。这是内江市诗词楹联学会杨方德老师的诗庙观庵联,读来清风满袖,清香满怀。茶香与禅思就如庄周之于蝴蝶、蝴蝶之于庄周,悠悠晃晃地扑扇而来,如影随形,令人交缠莫辩。

入座半瓯轻泛绿,闲缄数片浅含香。茶有许多种,禅也有许多种,但都是慢歌款曲的清性、雅性之物。再浓烈的茶,也不像咖啡和烈酒那样使人焕发冲动的激情。在落霞的黄昏、喜雨敲窗的春季或伴着篱笆瘦菊的朗日,洁净的杯中蒸蒸弥漫,茶香涤心荡肺,沁心润脾。茶叶入杯后在沸水中犹如仙子甩着水袖,舒展着翩翩的舞姿,沉沉浮浮的青叶荡漾在青碧透亮的茶汤中,鲜醇高爽,使人心旷神怡。“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禅定入静的神来之物,清雅美境牵动了无限的幽思心境。诗情奇韵便从飘浮无迹的茶香泌入心脾,挥之不去,回味无穷。一个人面对一杯茶,在时光中独坐,看茶叶在冲泡时上下翻腾舒展,那些嫩叶舒展着,打着转儿慢慢地沉进杯底,仿佛活过来一般。汤花在转瞬即灭的霎那间,显示出瑰丽多变的景象。每一片叶子都在高山深谷里浴过风雨云雾,每一瓣茶朵都是一个动人的传说,如同每个人丰富的人生历程。那些纷繁而至的人与事,一如杯中那些叶子载浮载沉。红尘滚滚中有遮天嘉荫,更有离愁飘挂。《法句经》上说,蛇饮水化毒,牛饮水化乳。是毒是乳,关键在于是否有一颗观照的心。彼时彼刻,茶香与禅韵汇成一股款款的清芬,萦绕于心脑之间,天上云舒云卷、窗外黄叶飞花,直启性灵妙处。这就是茶之品,禅之性。

茶能够积淀馥郁的心事,禅则涵盖了所有的春夏秋冬。一缕清风,一片清兴,暖暖的禅意万万全全泡开了它。在深棕色浓香中举起杯子,高冲低斟、细啜慢品,茶汤又涩又苦,同时微甜的味道在舌上的每个胃蕾上跳跃起来,满嘴清香,含有南北风雨的浮尘,有四季风霜的味道,有风雨过后的平静与淡泊。我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有句诗偈说: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真是宁静淡泊,融润通达,雅俗共鉴。禅思中会意超然,浇去胸中无数块垒,感悟悠然恬静,于人间百态中来一个“静处闲看”,在超越时空界线的广阔世界,与古今同道神会。让千年的记忆,如潮般在脑海里流过,尽品生命如花。历史把世态百相风干成了一捏儿茶,分不清哪是茶叶,那是茶花。有的人生像陈年佳酿,百读不厌;有的人生如倒啖甘蔗,渐入佳境;有的人生却像一枚青青的檄榄,品尽苦涩而后渐现清香……此时,茶香凝固成温馨的游丝,使我们脱离俗世的烦恼;禅意成为智慧、澄明、清凉的主题,补中益气,清心寡欲、养气颐神,如同时光的翅膀交错地让人沉醉、回味。

一盏香茗,绿尘起,碧波翻,在淡淡漂浮的几片青瘦的茶叶享受着古老的禅意的拥抱,将满捧的氤氲盛入清澈的茶汤,盛入别人的生活和日子。清茶数盏,文静雅观,品茗蕴酿着禅意。《文心雕龙·养气》说:“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品茗参禅,心中有的是建盏争辉的外观和茶叶的芳香,以及随茶汤注入心扉的内在感受,仿佛置身于高山大谷之中,独坐幽篁,领略那“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的意境。这如许的风景,使心中很多沸腾的东西,走过寂寞和热烈,逐渐沉淀。人生从容的韵味尽在其中。此间心无旁骛,还有何等琐事不变得简单超然?一味的欢乐是一种残缺,正如同一味的悲绝。人生如果像乏茶是无法使人振作的,拒绝隔夜茶才不会把人的肉体与精神搅和浑浊,目光才会保持明澈和靓丽。沉浸在茶禅淡若清风的魅力和空间,淘洗了面上的颜色,也洁净了心上的浮尘。惟有一份朴素安雅在心间荡漾,在衣鬟鬓影间顾盼自若。

在充实生活、安顿心灵之际,我不知,冥冥之中茶与禅是否真的是注定成缘。你看,禅(chan)可不正是由“n”个茶(cha)修成的吗?

一茶一坐——茶人文化


一茶一坐是一家复合式茶餐饮餐厅,一个品茗休闲的好去处,现代都市的年轻人在一天紧张工作后,可以尝试将整个心灵托付给雅韵悠悠、茶香缭绕的空间,让茶的清香洗涤去浮躁、烦恼和所有的坏心情。上海一茶一坐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盛智先生说过:“一茶一坐是现代都会型茶餐饮,是时尚与专业的结合。讲求的是一茶之心、一坐之缘,希望通过一杯茶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人与大自然之间架起桥梁,在坐下来品茗的瞬间,诠释出每一刻的幸福快乐。”

能够偷得浮生半日闲,并有好茶一壶相伴,绝对是一种享受。茶历来是高人逸士钟爱的杯中物,茗香是一种享受更是雅致生活情趣的体现。“一茶一坐”除了提供各类绝妙好茶外,另有多种诱人小点及特色套餐与茶相伴,打造了闹市中的悠闲空间。

茶本无道道在心中

“一茶一坐”听上去就相当亲切,带了点乡土味,反映了极简的中国传统生活状态。除了简单、清心、淡泊外,它还提倡了创新前卫的生活哲学。就如在功能上,“一茶一坐”是一家复合式茶、餐饮馆,午后时髦男女、游客、公司职员或一家大小坐在一楼落地窗边,看人、看车、看街景,其乐融融的茗香,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享受片刻的宁静。

聚会交谈的好地方

“讲究”美食有时不需付出昂贵的代价。“一茶一坐”也一样,花费不多便可尝遍口味独到的各式餐饮,如:香熏凤翼、超人气的风味海鲜煲,其中“三虾豆腐脑”以虾、菇菌和豆腐为主料,经过烧制,盛在砂锅内,色香味具全;另外招牌的东方美人及特有的芒果雪酪,彩虹椰果等,都是养生美容的最佳茶饮和甜品,应该最受女士的宠爱,又可约上三、五闺友,小聚片刻,何乐而不为。

茶人文化

一茶一坐营造家的温馨与归属感,一茶一坐不是纯粹的茶座或是餐厅,这里是大家的客厅,自在的生活空间。一杯茶,一份心、一瞬间、一份缘。一茶一坐的空间设计,于现代风格中融合了中国的传统元素。每日结伴而来的多是朋友或家人,三五知己好友在这里环桌而坐,点上一份功夫泡——奶香浓郁的台湾极品金萱,清香扑鼻的极品高山乌龙,或是成熟果香的东方美人;品尝一口上等香茗,如幽谷听兰心平气和。在一茶一坐的“专属的喝茶空间”,可以将自己的茶与茶壶寄放在店中,随时取出与朋友分享。在茶餐制作中同样体现了惜缘之情,为解台胞思乡之情,特制了台湾家乡风味的茶餐。“冰水果茶”以上等大吉红茶与果汁调制而成,再加9种新鲜水果入味,是为创新之茶。浪漫的红葡萄酒冻饮,印度大吉红岭与法兰西红酒在上海邂逅,演绎一段浪漫故事。

现代人崇尚的自然生活状态,“一茶一坐”已经诠释殆尽:手执一壶,泡杯好茶,天南地北,抚今追昔。

一柱香一杯茶 就是一生的缘


以平常心品清净茶,以清净茶养平常心。

美好的东西常常是相通的。

茶如诗词,有的婉约,有的豪放;茶如书法,有的丰润如“颜筋”,有的劲瘦如“柳骨”,有的中规中矩如隶楷,有的张扬奔放如“颠张狂素”;茶如歌,有的抒情温婉,有的激越豪迈,有的清远悠扬,有的荡气回肠。

茶与诸多艺术形式貌不似而神似,我们完全可以将茶也看成一种艺术,一种充满灵性的艺术,而有参悟的茶人们无疑就是个艺术家。

君不见,品茶之高者,总是气度不凡,或儒雅斯文,或气宇轩昂,绝无鄙陋粗俗或猥琐下流之辈。

酒能热忱一时,茶能温暖一生。人生注定要飘浮,注定要经历风雨和磨难,注定要在起起落落中归于平静。

品茶,品人生之五味,品生命之甘醇。

一柱香,一杯茶,就是一生的缘。

知足者欢喜常随,茶意人生,是一种大气,一种广阔,一种无垠。

茶,清净茶,心,平常心。以平常心品清净茶,以清净茶养平常心。

正如“心外无佛”一样,茶道中并没有高深的理论,用心泡茶,以真挚待人,便是高手。

一道茶 就是一种人生


茶言茶语:时间为茶而停下

前段时间,央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热播,用一片树叶串起中国、日本、英国、印度、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特色茶文化。纪录片将茶人的汗水、旅程、喜悦、哀愁、爱情、死亡、觉醒、蜕变等娓娓道来,展现出茶文化对每个人的影响。在《茗香·茶韵——中国茶文化展》上,笔者多想让时间停下片刻,让我们在闲暇时一同去品味这茗香和茶韵。

一道茶,就是一种人生,每一个茶人其实都在修行属于自己的茶道,而所谓茶道,就是在我们都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对完美的温柔试探,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笔者与茶友前去感受岭南茶文化的魅力,见证一片树叶的前世今生。

一走进三楼书画厅,许多老茶人行走茶马古道时用过的马鞭、马甲等器具首先映入眼帘,这些沧桑斑驳的用具仿佛带我们回到了那个时代,从茶的原产地、“茶”字的演变、茶叶的传播途径等展示了古代经贸文化交流的艰辛与伟大。接下来的茶荟真是精彩荟萃,展区里摆满了各种茶样及茶树的绿色活体植株,让人们能够直观地了解茶叶的分类、加工等特点,赋予了它生命力。再往前走,一个布置得犹如电影场景般的实景复原茶叶铺吸引了许多茶友的目光,纷纷驻足拍照留念,争当一回掌柜,也足见中国的茶文化绝非故弄玄虚、高不可攀,而是扎根于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日常生活中,就像老舍笔下的茶馆,真可谓一样茶润百样人,一杯茶的工夫即可看遍众生相。

茶彩展厅里,近三百件(套)珍稀藏品正无言地诉说着过去的事情,其中近50件系首次亮相。唐代白釉煮茶器及精品紫砂、宋代建窑黑釉兔毫盏、清代景德镇珊瑚红釉提梁茶壶……一件件瑰宝令人目不暇接。笔者最喜欢省博珍藏的一件清代朱漆菊瓣盖碗,做工精良,壁薄胎轻,握之若无物,堪为乾隆时期漆器工艺的最佳代表。

“禅茶一味”——在许多人眼中,品茶已经从解渴上升为一种生活美学。每一样茶器、每一个茶种都有各自的故事和讲究。就像此次展出的唐朝白釉煮茶器,由茶碾、茶炉、茶釜及茶盏托组合而成。它直观地告诉了你唐人喝茶比较“重口味”——先从茶饼上掰下一块,用茶碾碾碎,放入茶炉煮,煮的时候还要放生姜、橘皮等,有点像今天的“煲汤”。宋朝流行“点茶”,文人们还流行“斗茶”。

而作为功夫茶“四宝”之一的潮汕风炉造型朴拙,令有的观众回想起家人泡茶的乐事:“小时候给爷爷泡功夫茶当小助手,爷爷先给在离茶几不远处放置的小巧红泥炉的炉底引好火,将炉里添满油黑发亮的‘绞只’炭,再置上装有七八分水的砂锅,这时我便拾起旁边一把用鹅毛做的羽扇对着小炉口使劲地扇起来,只见一阵四溅的火星狂舞般过后,炉中的炭变得透红透红,炉心的红火升腾起蓝焰,不一会儿砂锅响了起来,水开了,爷爷乐呵呵地冲泡起茶来,茶香飘了满屋。”

还不要忘了“吃”客家特色的擂茶。“八山一水一分田”,辛勤的客家人原来几乎都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耕生活,一碗浓浓的擂茶则是对劳动人民最务实的犒赏。

中国茶道融合了诸家精神气魄,以和、静、怡、真为“四谛”,静以养心,即使身处繁杂之中,只要手捧一杯清茶,在茶香缭绕之中沉静安心,便是一场时间驻留、道由心生的修行。

一杯茶的信仰(一)一个时代的记忆


沈红的世界,平和、恬淡,辗转业界三十余年,只是一杯清茶的岁月流长。这杯茶被稳稳的根治在内心,不随外力颠覆、倾斜,也不随日月干涸、滋长。仅凭舌尖的触感,坚守一杯茶的信仰。

2007年,当北京茶叶总公司成功回购“京华茶叶”(以下部分简称“京华”)的消息传出,沈红终于可以长长地舒一口气。

八年的等待之后,一切仿佛又回到了最初,尽管沈红已经从初出茅庐的女大学生变成了一个风韵犹存的成熟妇人,从师从老一辈的茶评人,靠着口传身教学习茉莉花茶的拼配技术,到历时十余年方始独立开单创立自己的拼配工艺,再到担任联合利华技术部主管,随着“京华”的雪藏而赋闲回家,沈红的职业生涯乃至生活轨迹无一不和“京华茶叶”的命运缕缕牵系,激荡沉浮。

没有人知道沈红总是隐含淡淡笑意的和煦面容背后藏匿了多少隐忍、无奈。“京华”的回归,终于可以让沈红接续心头始终缭绕不去的茉莉茶香……自此,沈红的身影再也没有从“京华”离开。即使是在退休之后,审评室里,沈红的白大褂依然会在每天清晨出现在工作台前。三十多年的时间,在被茉莉花和茶香充盈的时光里,沈红齐肩的乌黑长发已经银丝斑驳。

一个时代的记忆

在北京护国寺古玩市场的杂项货摊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标着“京华”字样的茶叶铁罐被作为民俗品摆放着。1981年,北京茶叶总公司申请注册“京华茶叶”,并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茶叶类商标,首开国内铝箔袋包装茶叶的先河。此后近二十年的时间,“京华茶叶”几乎成为京城每个家庭的必需品,乃至惟一的。即使在1985年茶叶市场开放之后,这种情况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京华茶叶”对习惯喝花茶的老北京而言,意味着在喉舌之间贯穿几十载的不变口味,杯中浓淡相宜的茉莉花香伴着木柴的烟熏气味,才会让隆冬的街巷彻底从夜的清冷中苏醒过来。

“京华”注册成功之后的第二年的七月(1982年),沈红从安徽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茶叶加工厂。当时,北京茶叶加工厂是北方地区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茶叶龙头企业,隶属于北京茶叶总公司。沈红一进厂,就被分配到审评室,师从杨、傅两位师傅,分别学习拼配和审评。当时北方地区都有饮用花茶的习惯,一来由于北方大部分地区均不在产茶区,再者因为运输和保存方面的配置相对滞后,绿茶、白茶等茶品经过千里迢迢的运输和长时间的储存,很容易在中间环节因为不可抗力的影响而导致茶叶品质的不稳定。而花茶则完全规避了这种非人为导致的运输和储存风险。

人们常说的花茶,一般是指茉莉花茶,即将茶叶和茉莉鲜花进行拼和、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成,这种花、茶窨制的结果,既让茶胚彻底干燥适合长途运输又能长时间保存,同时茉莉花在加工的过程中其内质也会发生一定的理化作用,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茶单宁在水湿条件下的自然分解,使不溶于水的蛋白质降解成氨基酸,有效的减弱喝绿茶时的涩感,也成为北方人喜爱茉莉花茶的原因之一。三十年前,北京所有的茶叶店几乎都只售卖各式花茶,而沈红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按照当时5块、6块、8块、10块的标价拼配出质量对应的花茶。“京华”作为首创的国内铝箔袋包装茶叶,沈红一面和审评组的同事坚守在质量的关口,同时利用各地区茶叶的品质特点,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拼配加工,使得茶叶品质能够相互弥补,她研制出的拼配加工方法,迄今仍然为同行传承沿用。

一杯茶,一面镜子


二十四史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人生,需要一面镜子,一个原则,并以之为媒介,认真地审视自己,鞭策自己,改正自己,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面镜子,一千个人有一千种选择,通常根据个人偏好来定。拿我来说,读书与品茶便是我人生中的那面镜子。当然,“镜子”是需要勤于擦拭的,免得落了灰尘,看不清自己。

千利休禅师说道:“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品茶,不是功课,也不是束缚,我们不能为了品茶而去品茶,这是一种自然发生的事情。品茶,不过是烧水泡茶,带了功利心的人往往会一无所获。有时候,我们也很难说清楚,到底是茶选择了人,还是人选择了茶。一味地想要去茶中获取的,常常是无功而返。而反而是,那些淡泊的人,无欲无求者,却从中悟道,思想清明。

最好的茶是被喝掉的茶,不是存在罐里的茶,也不是书里看到的茶,而是喝过有安静感觉的茶。在看到这句话语时,深有感触。就像有些人茶具的习惯,将之封存起来,十年、二十年,这些茶具最好的价值是使用,如此便失去了这一部分的意义。有些时候,我们因为某种因素而害怕尝试,却错过了体验的机会。

一杯茶,便是一面镜子。而我们需勤于擦拭这面“镜子”,方能改正自己。

一盏茶茗一抹香


丘竹个人偏好云南小叶种,现时一天泡两次茶。

澳门创新科技中心主席丘竹,这廿年间花掉800多万元的拼配材料,但做成青茶后未经陈年,入口苦中有涩,火烟味浓得令他有一点昏晕的感觉。怎料当地助手误会了他的意思,擅自以八十元一公斤的价钱替他买入一吨三斤的班章早春荒山茶。此茶非他所爱,惟有在不太亏本的情况下把茶卖掉,一年下来只卖得出半吨,剩下的就一直藏在位于广州的茶仓。

到2007年,班章大树毛茶被炒作到1,300元一公斤,成了曼松外最贵的普洱茶品,班章120户都富起来,户户有车,他说:茶户都买300多元的香港奶粉给小孩喝。去年他泡了这误购的茶来喝,经陈存后茶汤已转成琥珀般的棕红,火烟味随岁月烟消云散,入口苦而不涩,回韵悠长,那份甘美叫他痛恨自己无知,卖掉了半吨好茶,从此懂得喝茶也得讲好时机。

独揽所爱不及曾经拥有

喝茶赏味,从中也得过启发,2003年云南一个茶农想将一片200亩的古树茶山以二万元卖给他,他心想要到那片茶山必须从昆明转机,再经10小时车程、步行半小时才抵达,即使便宜但拥有这片山后就要年年进山看守。结果他反建议,投资18万元让这茶农开恳荒弃了的茶园,他只要茶山最初两年的出品;如此他既可得到大批稀有的荒山茶,又不用背起营运茶山的担子。这种曾经拥有你话几快乐呢。他为这茶设计了一个唇印包装,叫它做曾经拥有。

去年当律师的女儿丘尤出嫁,他将云南最好的老树小叶种,做成2,000个茶饼送给女儿,把茶命名为永恒尤梦,茶叶有股花果的清爽让人如沐春风,他抓了一把茶叶泡成茶,只见汤色金亮。你看,这不就是新色嫩绿可爱吗?一口甘甜滑入喉头。他问我:有兰荷之香吧!还在感受醇和的回韵时舍不得张口说话,怕茶香从嘴角溜走,我只能点头附和。如此好茶是哪个名山的出品?名山是名山但他不愿再提,怕太多人不懂茶只追名气搅乱茶界的营商生态:总之能满足到你的就是好茶。

他常用相机拍下茶面的小水泡、透过玻璃杯的掩映金黄茶色,对着自己的作品他看得如痴如醉:你看,好像琥珀般美,有茶,何须买珠宝呢?我笑他痴迷得好像和茶谈恋爱一样,他竟然深情地念出苏东坡《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中的一句来:从来佳茗似佳人。

记者:颜美凤 摄影:黄伟杰

李嘉诚:一杯茶,改变一生


李嘉诚,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然而没有几个人知道,李嘉诚名字中的“诚”字跟茶还有渊源。

1957年岁尾,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公司总部由新莆岗搬到北角,李嘉诚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厂房分为两处,一处仍生产塑胶玩具,另一处生产塑胶花。李嘉诚把塑胶花作为重点产品。

李嘉诚把从意大利偷师学艺回来的塑料花生产技术应用上,一时间生意火爆。由于产品供不应求,出现了降低产品质量来应付订单的情况。结果许多客户对低质量的产品要求退货,银行追债,客户追款,塑胶厂顿时陷入困境,濒临破产。

李嘉诚的母亲庄碧琴是佛门的一位居士,平时经常将家里的钱接济贫困,积德行善,去寺院做布施。那年的秋天是多事之秋,李嘉诚的公司内忧外患,前途渺渺不可知。李嘉诚是孝子,这些事当然不能让年迈的母亲知道。

细心的李母怎能不知道儿子公司出事,她把李嘉诚叫过来道:“儿啊,给妈妈泡一道工夫茶。”李嘉诚用地道的凤凰单丛茶给妈妈泡上一道潮汕工夫茶。

庄碧琴吩咐李嘉诚坐下来,品了几口茶后,问:“你认识老家潮州开元寺法号叫元寂那个住持么?”未等李嘉诚回答,庄碧琴继续说道:“元寂年事已高,希望找个合适的接班人。候选人是他的两个徒弟,一个法号一寂,另一个法号二寂。”李嘉诚静静地听着母亲说,并不插话,只是给母亲满上一杯凤凰茶。庄碧琴呷了一口工夫茶,又接着说:“元寂把这两个徒弟都叫到跟前,说:‘我现在给你俩每人一袋稻谷,明年秋天以谷为答卷,谁收获的谷子多,谁就是我的接班人。’第二年秋天到了,一寂挑来满满的一担谷子,二寂则两手空空。元寂却当众宣布二寂担当接班人。这是为什么?”

李嘉诚打断母亲的话:“不是说好谁收获的谷子多,就选谁当接班人么?”庄碧琴笑了笑,说:“是的。一寂听了,不服气地说:‘分明我收获了一担谷子,二寂颗粒无收,怎么能够让他担任住持啊!’元寂微微一笑,高声地对众人说:‘我给一寂和二寂的谷子,都是用开水煮熟的。显然,二寂是诚实的,理应由他来当住持。’于是,众人悦服。”庄碧琴忽然话锋一转,“经商如同做人,诚信当头,则无危而不克了。”李嘉诚听罢母亲的话,深有感悟。不久,李嘉诚的诚信打动了银行、供货商和员工,即使资金紧缺,也保证为工人发工资以保证人才不外流。为日后的东山再起做准备。他的努力他的诚信让形势形势因之好转,危机成就了商机,李嘉诚从此在商界站稳了脚跟,用他的诚信建立了庞大的关系网。成了日后的塑胶花大王、世界华人首富。

作为成功人士的李嘉诚尊听母训,在经商之余致力于做慈善事业。为内地山区希望小学捐款,为陕西贫困地区打井,他坚信舍得舍得只有舍才能得。只有将种子撒的越多,范围越广,来年收获的果实才能越丰盛。当年面临着破产的李嘉诚当然没有想到日后他会成为华人首富,更没有想到一杯工夫茶能够改变他的一生。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一茶一天地一书一菩提》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