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现时的京城,饮茶之风渐起,不过,大多是专门的茶馆、茶艺馆。茶为消费主体,可供吃的大多是些闲食,瓜子、花生一类,干果为多,少样的点心点缀,仅此而已。而且,这一茬的茶客以饮晚茶者为多,晚餐之后,酒足饭饱,来到茶馆或茶艺馆,清茶一盏,抽抽烟,谈谈天,甚至以棋牌为伍,至午夜方得散去。这些本地的茶客组成大多是商人或白领,让他们晚睡简单,让他们早起去饮茶,真是有如登天,北方人不若南方人勤勉,由此可见一斑。

广东的早茶往往是早午连市的,早餐可以在茶楼吃,中餐亦然。早茶甚至还替代了中午快餐、便餐的作用,因为广州本地人早起外出办事,有时候早餐是在家里吃好的,中午饭只需点缀一下,去茶楼(如龙凤茶楼、发财茶楼)或酒家(如大同酒家、爱群酒家)饮茶,往往“一盅两碟”就解决了。所谓“一盅两碟”,就是一盅茶,两碟点心。大家都是这样。对于午餐,广东人的要求并不高,正式的商业宴请,一律安排在晚上举行。上午、中午,甚至下午去茶楼饮茶已成为广东人(包括香港人)特别是生意人的一种生活习惯,饮茶的地方也就自然成为会朋友、谈生意、听消息、沟通信息的好去处,相习成风,便成为日常生活中固定的节目,朋友见面,首先一句话就是“喝茶去”。

有鉴于以上地域生活的特点,北京的早茶不甚兴旺,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北京,开早茶的酒楼常常要到上午10点之后才开始上人,整个餐厅坐满三分之一,就算生意不错了。但是不管怎么说,随着永和豆浆、半亩园、馔食楼等这类小吃店的兴起,北京人已渐渐开始习惯以小吃、点心作为饭点主食的方式,早茶也随之开始改变最初的“有钱人才吃早茶”的形象,重新变得平易起来。到酒楼吃早茶的人也不再仅是那些生意人了,节假日全家吃早茶已成为一些家庭解决早、午餐的固定方式。如此说来,像“黎昌海鲜”这样典型的广东馆子,平日的早茶已不再坚持,就多少让人有点遗憾了。

CY260.com编辑推荐

广州人的早茶茶俗


茶在广州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广州人早上见面的寒暄语不是说“你早”,而是问你食了茶么,由此可见,茶在广州人的日常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当然,广州人所说的食茶,并不是单单食茶,还要食小吃,但茶是绝对少不了的。在广州,不论大小茶楼酒馆,每天大都经营‘三茶两饭’。人们必定先茶后饭,尤其是食早茶。

有的老人,一大清早就起床,上茶楼泡上一壶香茶,慢饮细嚼,边品茗边聊天,少则个把小时,多则几个小时,广州人把这叫作‘叹茶’。”广州人食茶的礼节十分多,稍不注意就会被别人取笑。比方,斟茶给别人,只能斟大半杯,如果斟得满满的,反而会看作是“不敬”。“酒满敬人,茶满赶人”这是这个意思。

再比方,别人同你斟茶,你不能无动于衷,必须用右手中指和食指弯曲,在桌面上轻轻叩点三下,表示谢意。这是约定俗成的礼节,否则会被人看作是没有礼貌。“这一茶俗源于清代。有一年,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巡视,与周日清上茶楼食茶。皇上自已斟了茶以后,又顺手给周日清斟茶,周日清见皇上同自已斟茶,又不能在大庭广众下暴露身份而下跪谢恩,于是他急中生智,用双指屈曲,在桌面上叩点三下,以代替下跪叩头的礼节。从此以后就逐渐流传在民间,成了一种饮茶礼节。”

广州人早上食茶的习惯,并不是什么坏事。它可以增进食欲,有益健康,所以民间有“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家”以及“早晨一壶茶,不用找医家”的说法。这是不无道理的。

一纸《僮约》,“无意”记录早茶市


四川是中国最早种茶、饮茶、售茶的地区之一,茶文化源远流长,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9月11日,由省川茶文化研究会和省社会科学院联合编著的图书《四川茶文化史》在成都出版。据该书披露,世界茶史上首次记载的茶叶交易市场在四川。

说起最早的茶叶市场起自何处,已不可考,但目前世界上有记载的茶叶交易市场,据专家考证在四川。西汉著名文学家王褒在《僮约》中“无意”对此进行了记录。

公元前59年,王褒游历成都,寓居在亡友遗孀杨惠家里。杨惠有个奴仆叫便了,王褒经常派便了去买酒,便了极不情愿。便了还怀疑王褒与杨惠有暧昧关系。有一次,便了在主人的墓前倾诉不满,说:“您当初买我时,只要我看守家里,并没要我为其他人买酒。”王褒知道后,一怒之下,以一万五千钱从杨惠手中买下便了为奴。便了虽不情愿,可也无可奈何,但他在写契约时向王褒提出条件:以后凡是要干的事明明白白写在契约中,否则不干。

为此,王褒写下了著名的《僮约》。作为一纸契约,王褒列出了名目繁多的劳役项目和干活时间安排,其中有两处提到茶叶:“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

《四川茶文化史》主编之一、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苏东来博士告诉记者,“烹茶尽具”是为煎好茶并备好洁净的茶具,说明当时蜀地不仅流行饮茶之风,而且有了专门的喝茶器具,并对洗茶具有了一定的方法。“武阳买茶”是说要赶到邻县的武阳去买回茶叶,说明当时武阳是蜀地茶叶交易市场和集散地。以上两点记载说明,在西汉时期的蜀地饮茶之风盛行,并且茶叶市场也臻于完善。

那么,武阳在哪里?

据《华阳国志》记载:“什邡县,山出好茶。”“南安县、武阳出名茶。”由此可见,四川茶产地分布甚广,而武阳的茶质量较好,出“名茶”。

由于《僮约》原著早已失传,流传多种版本,在抄录中有“武都买茶”之说。有学者认为,王褒所记载的“武都”应是汉代的武都郡,即今天陕西的略阳、宁强一带。但从区位条件、茶叶生产环境看,武都离成都遥远,并且处于高山寒带,不适宜茶叶生长。“王褒也不可能让便了到千里之外去买茶,因此基本可以排除武都买茶的可能。”苏东来说。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武阳县,郡治。有王乔、彭祖祠。”而彭祖祠位于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彭祖山,由此考证,武阳就是现在的彭山。据《汉书》记载,武阳县处在一个交通方便的枢纽要地,距成都仅70公里。“彭山紧靠岷江,交通便捷。附近山区是四川的主要产茶区域。因此具备成为四川茶叶集散地的条件。”苏东来说。

访北京非常友普茶楼


茶馆主人高剑飞。

一层的江南园林风格。

优雅的包间。

收藏的都出自宜兴,这是自古以来的共识,正因此非常友普的主人高剑飞深深热爱着宜兴紫砂壶。而他收藏经营的,主要包括名家壶和原宜兴紫砂一厂生产的老一厂紫砂壶。

为什么收藏一厂老壶呢?高剑飞有自己的道理:“我们现在说的‘老一厂’,是原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的俗名,而‘一厂老壶’,一般界定在20世纪80年代直至90年代末的、由现已封矿的黄龙山4号井泥制作的紫砂壶。这些壶泥料上乘、造型典雅、做工老道、装饰美观、窑火适宜,用来沏茶是一种享受。这些一厂老壶有着做工上的多元状态,看似“粗工”却远比今日多数借助模具、机械加工出来的细工壶,更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宜兴紫砂壶。可以说一厂老壶,就是现代的‘官窑’,值得我们珍藏并保护。”

如今非常友普收藏的紫砂壶里,有5000多把来自宜兴老一厂,其中名家壶1000多把,成为今日北京最大的一厂老壶收藏馆,吸引了许多紫砂圈的朋友关注。所以这些宝贝常常被有备而来的茶客请走,而高剑飞只要与对方谈得投机,就以友情价出让。“收壶玩壶,讲的是个缘分,好东西到了珍惜它的人手里,我也算做了件有意义的事。”高剑飞洒脱地说。

文化茶雅士居

非常友普汇聚了种类丰富的茶品,但最具特色的还要数普洱茶。作为云南“六大茶山”公司的北京总经销,茶楼珍藏了许多10年以上的普洱茶,甚至还有一些产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茶红印圆茶,这使得非常友普在京城普洱圈有着专业口碑。别具匠心的高剑飞还在茶楼开业之初,特别定制了属于自己的普洱茶——“爱莲说”茶饼,这款茶现已成为茶楼的纪念章。

非常友普茶楼的位置其实不算显眼,但这丝毫不妨碍它的人气,因为这里常举行各种主题和形式的茶友会,只要感兴趣皆可报名参加,同时还会有一些主题讲座,由茶楼请相关专家来进行。此外热情的主人还在新浪开了博客、微博,随时和茶友保持互动,他博客上的“飞说普洱”专栏,吸引着数千粉丝的注意。

作为一家文化茶楼,茶艺表演自然重要,非常友普的茶艺表演突出4个特点:精、清、净、美。精,包括精通、熟练茶艺表演,精通选茶、置具、选水、贮茶,熟练各道沏泡程序;清,包括人、水、环境之清爽,要通过饮茶活动使人清醒头脑,消除人们心灵的烦恼;净,包括人、衣着、环境、茶、茶器、水等方面的洁净,使人由内而外达到净化身心的效果;美,则指一切表演形式符合茶道自然,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茶有形,茶亦无形。在冬日午后的融融暖阳里,走进非常友普,沏上一壶普洱,你一定会感受到,这有味且有情的人生。

北京圣唐古驿设计事务所点评:

茶楼一层设有收藏区与半开放式茶座,设计师别具匠心地将江南园林移至室内,利用拱门,加上绿植,结合以潺潺的流水,营造出一幅园林之景。值得一提的是茶楼内多样的灯饰造型,设计师不拘泥于传统或单一的灯具造型,大胆地运用灯笼、油纸伞、莲花灯中式元素,使清幽的环境更添灵动之感。收藏区内,5000多把出自宜兴老一厂的紫砂壶,陈列在木质展柜中,暖色系灯光将紫砂的细腻与温婉展现得淋漓尽致。半开放式茶座,以木栏为隔断,配以红色纱帐,结合古朴的红纹桌饰与坐垫,形成了以中国红为主色调的设计风格,置身其间仿佛又能看到那“小轩窗,正梳妆”的美景。

茶楼2层设有7间雅室,分别以“吃茶去”、“七碗茶”、“清心”、“嘉木”、“爱莲”、“味最酽”和“供春”为名。可见茶楼主人是个爱莲之人,不仅雅间以“爱莲”为名,定制的普洱茶饼也命名为“爱莲说”。雅间各有特色,却又都以简洁的中式设计为基调,清新古朴的室内环境,与窗外葱郁的植被融为一体。

本报记者周滨/文滕键/图

武夷山茶叶同业公会北京分会会长赵泉山


赵泉山这个名字在北京是很响亮的,响就响在茶字上。他是武夷山茶叶同业公会北京分会会长、北京武夷山大红袍推广中心主任。因此,在北京众多钟情于武夷山岩茶的饮君子都认识他。在他们眼中,赵泉山与武夷茶已浑然一体。

赵泉山感恩于武夷山岩茶,武夷山岩茶得益于赵泉山的引领。他是把大红袍带入北京市场,行销给首都人民享用的开局者。业界同仁公认他为“大红袍进京第一人”,实在是恰如其分。

赵泉山能走到这般辉煌地步,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执着。

赵泉山的宗谱上记载着他是“大宋太祖皇帝赵匡胤”的第三十二世孙,大画家赵孟钍撬的直系祖先。常言道:富不过二代,显难维百年。在外敌入侵、民族危难之时,赵泉山的父亲投身抗日队伍,并加入共产党,随后南下到福建。

1966年,赵泉山举家内迁到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当时的崇安县在沿海和省城人眼中,几乎是“西伯利亚”的代名词——偏僻荒凉。一心想走出去的赵泉山,在1979年应征入伍了。在部队,赵泉山磨炼了心身,开阔了眼界。改革开放初期的浪潮,更鼓动着他的心田,坚定了他闯世界的念头。

1984年,赵泉山退伍后不久,前往北京看望年迈的奶奶。京城的繁华,丰富的商机,激起了他在北京闯荡一番的雄心。他踯躅于市,观察行情,盘算于心,最终想到了武夷山岩茶。

但理想和现实总是有距离的,北京市井上的老传统是茉莉花茶,茶馆里多是大碗茶。昔日皇宫、茶楼雅座的岩茶、龙井、碧螺春,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对武夷岩茶也是知之甚微。听到那仅“贡乾隆皇帝半斤”、“送尼克松四两”的武夷山大红袍,老百姓更是望而却步。赵泉山深信,国家在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好东西是会被慧眼接纳的。于是,他奔波在市场、茶店,不厌其烦地介绍、宣讲。慢慢地道路越走越宽,市场也越做越大。十几年后,赵泉山底气更足了,他立志在岩茶上干出一番事业来。

武夷山人说,“岩茶的水是很深的”,意思是说岩茶的栽种、制作、品饮很有学问的。赵泉山觉得靠一知半解,用“剪贴”别人文章去找“新创意”是行不通,站不稳的。他说,“如果那样不但不牢靠,而且很快会被人识破。只有老老实实深入实践、学习,才能认识它,驾驭它。”

凭借着从小养成的尊师习惯、当兵时炼就的吃苦精神,赵泉山很快融入到做茶人的行列。他拜享有岩茶“泰斗”的姚月明学专业知识,跟普通茶农、茶工学技术,谦恭为徒。功夫不负有心人,赵泉山现在有了自己响当当的品牌,尤其是他的大红袍、北斗一号等茶叶的名声更是响亮京城。

访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秀兰


王秀兰董事长

随着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日益关注,茶产业的发展逐步走向良性循环,茶叶市场面临转型升级,茶叶产品品质、价格也相应提高,如何面对市场变化?怎样可持续发展?就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秀兰。

记者:王董事长,回顾张一元近10年的发展,您觉得国家发布的哪些政策让张一元最受益?

王秀兰:“三农”是茶叶发展之本,这10年发展我们最大的受益是政府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其实茶产业发展的根基,就是农民问题。张一元的茶叶生产基地大部分都建立在国家级的贫困县,因为这些贫困县“原生态”保存得最好,没有工业和其他产业,用句简单的话说,就是“深山老林出好茶”。但这些基地最普遍的问题就是经济落后,导致方方面面条件跟不上。

近几年中央在三农问题上给予了充分的扶植政策,比如全面取消农业税,为很多贫困地区修路。农民富了,才会有更多的积极性,才会考虑怎么把茶做得更好、怎么发展市场。而只有农民的观念转变了,我们的产品才能转变,这样才会慢慢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记者:您怎么看待现在茶叶市场的情况?

王秀兰:目前茶叶市场形势很好,这个市场也正在逐步向着规范化迈进。其实茶叶市场一直是相当活跃的,茶叶的需求量每年也在提高,总体来说,茶叶市场比前几年要规范。

至于茶叶走向高端化,其实是这几年不知不觉中形成的新趋势,这是我们“茶人”都没有意料到的。根本上来说,这还是因为老百姓生活逐渐富裕了,茶叶这个行业是跟老百姓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老百姓的收入变化在茶叶这个行业体现特别明显,我们在市场上慢慢发现,之前喝50元一斤茶叶的,现在喝的都是150元至200元一斤的了。不是我们把价格抬高了,而是大部分低档茶叶真是慢慢地卖不动了。所以说,茶叶市场逐步高端化,跟国民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现在来看确实是大趋所势,这对产业发展来说绝对是好事。

记者:茶叶市场正在慢慢转型,未来老字号企业的新机遇在哪里?

王秀兰:可以说在经过一轮的市场运行之后,老百姓的消费已经越来越理智了,而老字号的优势也开始慢慢显现出来。如今一提老字号,其实就是给消费者吃了一颗“定心丸”,这也是作为老字号企业产品质量在长时间积累的口碑效应。可以说,正是现在社会的普遍观念,为老字号企业戴上了一个“光环”。所以,在完善自己的同时跟上社会潮流,正是如今老字号的新机遇所在。也就是说,市场回归理性是老字号的新机遇。

记者:您如何看待未来十年的市场?

王秀兰:我对未来十年充满信心。因为,无论是惠民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还是支持、扶植传统文化的政策,未来都会更加完善。对于茶叶市场来说,经济越发达行业自然也会有更好的发展。

张一元的未来也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作为老字号企业来说,“拉动内需、可持续发展”等等更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过去十年间,张一元在“前方”、“后方”都打下了不错的基础,下一个十年的目标已经明确为“建成小康”,这对于企业来说也是非常值得看好的。不过,作为老字号企业,每一次投入考虑的都必须是未来的发展,一定要是可持续的,绝不做仅限于眼前利益的事。老字号企业如果想基业长青,这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不管当家人是谁,都要着眼于未来,注重品牌发展的可持续性。

记者:张永立

与茶有关的对联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为国饮”。而楹联作为最小单位的独立文学作品,浓缩了汉语的精华。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在与茶结缘的同时,很自然地,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茶联。如“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拣茶为款同心友;筑室因藏善本书”、“茗外风清移月影;壶边夜静听松涛”,等等,或情辞俱美,温润可感;或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曰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记得知堂老人在《泽泻集》中,曾对日本的“茶道”有一精辟的解释。他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此语用来形容茶联亦不为过。有些茶联,虽然通篇无一“茶”字,却也很好地体现了中华茶文化的古风今韵与博大精深,以及人们对平凡生活的理性思考。如贵阳图云关一茶亭有联云:“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一亭俯瞰群山,占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这副茶联,写景寓理,言近旨远,看似与茶无关,但它悬于茶亭,自有深意在焉。又如杭州“茶人之家”的“得与天下同其乐;不可一日无此君”,这副茶联,也是无一“茶”字而尽得风流。

天下的好文字都是灵异之鸟,有坚韧的翅膀,能与茶香一道穿越岁月风尘,传递生命体验、情感温度。譬如苏东坡是懂茶爱茶的名士,一生写有茶诗多首。据清梁章钜的《楹联丛话》记载,旧时杭州有一家“藕香居”茶室,于坡仙任职杭州时所作的诗歌中各撷取一句,集成一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此联令人叹为观止,很有一种天造地设之感。其实,类似坡仙的这种审美感知,千百年来,一直在各色人等的心头激荡推涌。譬如《金瓶梅词话》记西门庆第一次在李桂姐家请客,在上茶的时候,应伯爵就曾以一曲《朝天子》加以调侃,也是以好茶喻美色:“这细茶的嫩芽,生长在春风下。不揪不采叶儿楂,但煮着颜色大。绝品清奇,难描难画。口儿里常时呷,醉了时想他,醒来时爱他。原来一篓儿千金价。”

茶联我倒是颇做过一些的,譬如“佳茗宜于高处赏;良朋喜自远方来”、“活水源头涵道妙;清茶好处得天和”、“壶内冰心真淡泊;瓯中春意自氤氲”,等等。

茶与戏曲的渊源


茶与戏曲渊源很深,茶圣陆羽就有过一段演戏、编剧的经历。据陆羽的《陆文学自传》记载:说陆羽“卷衣诣伶党,着《谑谈》三篇,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说陆羽当年不愿出嫁从佛,卷起衣被,投身戏班,不但编写了滑稽戏《谑谈》三篇,而且亲自参加演出,还耍弄木偶,演做假官,做了藏珠之戏。可惜这些剧作,未能长留人间。明代着名戏剧家汤显祖(公元1550--1616年)代表作《牡丹亭?劝农》中,就写了杜丽娘之父,太守杜宝下乡劝农。农妇边采茶边唱歌:“乘谷雨,采新茶,一旗半枪金缕芽。学士雪炊他,书生困想他,竹烟新瓦。”杜宝为此叹曰:“只因天上少茶星,地下先开百草精。闲煞女郎贪斗草,风光不似斗茶清。”说的是采茶、烹茶和斗茶的情景。

在中国的传统戏剧剧目中,还有不少表现茶事的情节与台词。如昆剧《西园记》的开场白中就有“买到兰陵美酒,烹来阳羡新茶”之句。现代着名剧作家田汉的《环璘珴与蔷薇》中也有不少煮水、沏茶、奉茶、斟茶的场面。戏剧与电影《沙家滨》的剧情就是在阿庆嫂开设的春来茶馆中展开的。电视剧《几度夕阳红》,从何慕天与李梦竹相识、相爱,直至含泪分别,主要活动也是放在山城重庆的茶馆里进行的。在电视剧《聊斋志异·书痴》中,书痴与书仙结婚时,则采用以清茶代酒的情节。所以,自古至今,茶事戏曲既多又广,是戏曲家笔端的重要内容之一。

鲁迅与茶的渊源


鲁迅(1881-1936),出生绍兴,原姓周,幼名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989年起,改名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众所周知,鲁迅是我国非常伟大的文学家,有非常多的名著,但是,鲁迅与茶也有不为人知的故事。鲁迅有饮酒、吸烟的嗜好,同时对喝茶也很感兴趣,因此,在他的文章和日记中记述了不少饮茶之事及饮茶之道。

如鲁迅在《喝茶》这篇杂文中写道“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这段话明白地道出了他的喝茶观。同时,鲁迅在文章中还说了这样一件事:一次,他买了二两好茶叶,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地来喝的时候,味道竞与他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他发觉自己的冲泡方法不对,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精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是,当他正写着《吃教》的中途,拿来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觉地滑过去,像喝着粗茶一样了;于是他知道,喝好茶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而且品茶这种细腻锐敏的感觉得慢慢练习。

20年代的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茶馆遍布大街小巷,而且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举凡联络感情,房屋交易,说媒息讼,都离不开茶馆。鲁迅在北京的时候,也是茶楼啜茗的座上客,这在他的日记中记述很多,他去得最多的是青云阁,喜欢在喝茶时伴吃点心,且饮且食;经常结伴而去,直到晚上才回家。在1912年5月26日记说:“下午同季市、诗荃至观音街青云阁啜茗”;同年12月31日记说:“午后同季市至观音街,又共啜茗于青云阁,食虾仁面”;1917年11月18日记说:“午同二弟往观音街买食饵,又至青云阁玉壶春饮茗,食春卷”。

当时,北京还有一类公园茶室,那里绿树荫中,且鸟语声声,在此处啜饮清茗,顿时情趣倍生。鲁迅也经常去此处,他在1924年4月13日记写道:“上午至中山公园四宜轩,遇玄同,遂茗谈至晚归”;同年5月11日记说:“往晨报馆访孙伏园,坐至下午,同往公园啜茗,遇邓以蛰、李宗武诸君,谈良久,逮夜乃归”。公园茶室环境幽静,也是著译的最理想场所。1926年7、8月间,鲁迅与齐寿山合译《小约翰》,就是在公园茶室完成的。前后约一月余,鲁迅几乎每天下午去公园茶室译书,直到翻译完毕,鲁迅在离京前,朋友们也选择在公园茶室为他饯行,那是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漪澜堂”茶室。

30年代的上海,每到夏天,沿街店铺都备有茶桶,过路的人都可以自行用一种长柄鸭嘴状竹筒舀茶水,在渴的时候饮用以解乏。鲁迅的日本好友内山完造,在上海临近四川北路山阴路开设内山书店,门口也放置一只茶桶,鲁迅会见友人、出售著作、购买书籍常去内山书店,他看到茶桶,十分赞同内山此举,而且还多次资助茶叶,与其一起施茶。在1935年5月9日记写道:“以茶叶一囊交内山君,为施茶之用”,鲁迅还托人从家乡绍兴购叶,亲自交内山先生;在鲁迅逝世后,内山曾写过一篇《便茶》的回忆文章,详细记述其事。

鲁迅曾客居广州,也是广州著名的“北国”、“陆园”、“陶陶居”等茶楼的座上客。他说:广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座半日谈;他游览杭州西湖,曾兴致十足地在虎跑泉边品尝龙井茶叶虎跑水,还特地到清河坊翁隆盛茶庄买龙井茶。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为我国的文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鲁迅一生淡泊,而且关心民众,他以茶联谊,施茶子民的精神,更为中华茶文化增辉,而鲁迅笔下的茶,更是一种茶外之茶,其意义耐人寻味。

茶与瓷的相逢


张守智作品《乘风破浪》

马未都作品《玄》

第二届“恒福杯”全国茶具创新设计大赛暨茶文化展广州开幕

日前,由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清华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共同主办,联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陶瓷专业设计委员会、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广州市恒福茶业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第二届“恒福杯”全国茶具创新设计大赛暨现代茶文化展在广州美院美术馆举行开幕式。大赛结束后,入围作品与大师作品一同在广州美院美术馆展出。

文及图记者吴波

本次茶具设计大赛,可谓是全国设计精英的一个大比武。主办方表示,大赛让更多人了解并热爱中国陶瓷文化和茶文化,通过茶具创新设计,使人人都能享受到饮茶带来的健康和快乐,促进中国陶瓷设计和茶产业的发展。

恒福茶业董事长徐结根先生告诉记者,最初,恒福茶业举办“恒福杯”茶具创新设计大赛,只是想给一些有志青年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为整个茶具行业带来新生力量。但经过第一届大赛的完美举办,发现活动影响远远超出了当初的设想,这样的活动不仅为高校学子提供了平台,也创造了设计师及茶爱好者和行业专家的对话平台,甚至可以把它称作一次行业的交流盛会。

天价大师作品吸引眼球

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在广州美院美术馆举行,将持续到本月12日,周末有兴趣的观众可到现场欣赏您从未见过的创意茶具设计。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品共分为三大板块,一是首届“恒福杯”的获奖作品和第二届“恒福杯”的获奖及入围作品;二是“无尽缘起——中国未来茶道之最高境界”跨界艺术对话展活动作品;三是恒福茶业名人名家系列文化作品,包括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的个人作品《玄》;中国陶瓷界泰斗张守智教授的个人作品《乘风破浪》;原清华美院李当岐院长的个人作品《水滴》;清华美院李泓教授的个人作品《祥云》、《文人雅趣》;还有中国茶文化研究大师徐结根先生的个人作品《玉兔》、紫砂工艺大师葛军先生的个人作品《五福临门》等;这些精美的大师级个人作品不仅让前来观展的茶人流连忘返、称赞不绝,更为本次展览添上了浓浓的一抹茶香。

本次展出的作品,最大看点是马未都先生主笔设计的《玄》。主办方介绍,“玄”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代表随着事物的发展,从无到有的转变过程,以及最终找到面对不同的事物,解决任何问题的窍门。这套茶组自2010年推出一年至今的时间里,其市场价值由10000元上升到60000元,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不尽的茶与禅


茶、禅合一的茶道,也是一种禅门艺术,自然合乎不均齐、简素、枯高、自然、幽玄、脱俗、静寂这七种特质。因此,把这七种特质,视为‘侘数寄’的注释,应该是恰当不过的事了。被尊为日本‘茶圣’的千利休,为了表达他那孤寂的‘侘数寄’茶道,曾以下面这首诗歌,说明他建造茶屋(数寄屋)的理念:一眼望去/没有花朵/没有着色的叶子。海滩上坐落着/一椽孤寂的茅屋在秋夜朦胧的/微光下把这种‘侘数寄’的茶道理想,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是千利休的孙子——千宗旦。千宗旦曾撰有《茶禅同一味》五卷,阐明禅道和茶道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一卷的标题是:“茶事以禅道为宗‘,并在内文说:”一切茶事所用,皆不异于禅道。’禅茶之器物,并非美器,亦非宝器,更非旧器,而以圆虚清净之一心为器。此一清净为器,系禅机之茶也。以名器着称供世赏玩之茶器,何贵可道。为饮一茶而购置无价之宝器,秘藏于库当宝,又有何益可言。……总而言之,不管也不该谈论器物的好坏。去掉善恶的两样邪见,于自己心中素求实相清净之器物。

引文说到‘圆虚清净之一心’才是真正的清净的美器、宝器。千宗旦似乎特别重视‘圆虚清净’和‘一心’;因此,《茶禅同一味》对于‘一心’有这样的解说:“一心之器,并非人的作为陶铸之事物,系天地自然之器也,故具足阴阳日月,森罗万象……。‘而对于’圆虚清净‘,则有下面的解释:不断奋起勇猛心悲切尽禅茶工夫,即能免王者的牢狱,死后关闭三途之门户,必定能升天得道。有如此成就者,谓之天地同一,圆虚清净之宝器。亦把此称做禅茶之机。古瓯陈器,非凡的奇玩,与之相比又有何价值可言。

茶与艺,茶与礼


泡茶有三种方法。泡茶的日常习惯是先放茶,然后冲进沸水里,这就是“下投法”。将沸水洗入茶杯后,将约1/3的容量放入茶叶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将茶叶灌满水,称为“中投法”。在放茶前,用沸水灌满杯子,这就是所谓的“上投法”。

各种名茶具有骨重、绳子紧、嫩叶嫩、香气成分高等特点,茶汤的香气和色泽可作为“上投”的方法。茶叶条形松散,比重轻,不易浸入茶汤中,宜采用“下投”或“投””的方法。对于不同季节,可参考“秋季中投,夏季上投,冬季下投”的方法。

精致的高级绿茶,用85度左右的水冲泡是合适的.如碧螺春、明前龙井、太平厚壁茶、武夷大红袍、黄山毛峰、君山银针茶等,不要用沸水浸泡。乌龙茶和花茶应该用90到95度的沸水冲泡,云南红茶和祁宏等红茶可以用沸水冲泡。普洱茶可以用沸水冲泡,使其产生香味,并立即饮用,浸泡2分钟3分钟,不超过5分钟,以保持茶叶的香气;一般绿茶、红茶、花茶等,也应仅用沸水冲泡茶。

敬茶是非常礼貌的,首先,我们必须好好地询问客人,并安排客人坐下,然后他们才能泡茶。

主人亲自泡茶是对客人最好的礼貌,茶具应该是干净的,茶杯内外不应该有任何污垢,即使是洗过的茶具,最好在泡茶前用清水清洗茶水,以示尊重。

现在烧水是最好的办法。如果制作有价值的绿茶,请选择玻璃茶杯,不要盖上;例如,制作红茶、香茶或普通绿茶,选择白瓷杯,加杯盖;如泡乌龙茶,宜使用小陶罐、小茶杯。

当你拿起茶,你不能用你的手抓住它。你应该用瓷、铜和竹子做的勺子。泡茶时,动作要轻而重,把茶壶拉上拉下三次,叫“凤凰三点头”,要注意随时给客人倒茶,不要露底,泡了三次茶再煮一次。

吴裕泰:三朝老字号浓缩北京百年跌宕史


1887年,吴裕泰字号在北新桥诞生,当年的吴裕泰名为茶栈,以批发自产自销自家窨制的茉莉花茶为主。下辖十余个茶庄分号,风头一时无两,不但影响到老舍名篇《茶馆》,也成为传统老北京文化的缩影。

2013年,裕泰东方前门店在最具北京风情的前门大街开业。在这间外表古朴的旗舰店内,除传统茶叶外,各式新颖茶品、茶叶衍生品、茶艺展示以及其他与茶文化相关展览均有一席之地。在吴裕泰看来,传统也要与时俱进。

吃着西式茶蛋糕,品着中式功夫茶,老字号新形象,年轻人很捧场。

茶口味冰激凌堪称吴裕泰近年来最成功的创新之一,东西不贵但人气很高。即便在冬至夜都有“不怕冷”的年轻人买来尝鲜。

随着六十年来北京城的人口激增,京城茶叶市场也愈发变得众口难调。其实,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复杂,满足所有人的口味就是了。

三朝老字号浓缩北京百年跌宕史

看完参加《北京·记忆影像展》的近两百幅作品后,吴裕泰第五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丹威感慨良多,也让这位如今操盘300余家连锁店的茶业企业的掌门人重新忆起吴裕泰的跋涉历程。

作为城市文化符号之一,茉莉花茶历来是老北京人的生活必需品之一。据传茉莉花茶制作技法最初是从宫里传出来的,因此面世之初便沾着贵气,也造就了北京人对于茉莉花茶口味的挑剔。

吴裕泰在光绪年间开业之初,等待她的是同城有名有姓300余家茶庄的竞争;但创始人兼老掌柜吴锡卿凭着自采、自拼、自窨的三自方针,很快使吴裕泰跻身名门,其本人也在民国时期足足当了十年的京师茶行公会会长,可见业界认可程度之高。

从光绪年间到解放前,经过吴家几代人打理,“吴系”茶叶曾在北京开出11家分号,这在当年城区不出二环路的北京绝对算是茶叶“托拉斯”,以至于老舍先生把名篇《茶馆》里的那个茶馆命名为“老裕泰”。

作为一种文化饮品,喝茶的人对茶叶的渊源与历史格外讲究。尽管吴裕泰解放后先是被公私合营进行拆分,又是被红卫兵小将们“改旗易帜”,掌柜的也从安徽人换成了北京人,但老茶庄的血脉并没有断。这种“藕断丝连”并不仅仅体现在吴裕泰历经百年从未改变的主号为1928的电话号码上,更多是完整将百年吴裕泰沉淀的精华——产地的专一、窨制工艺的传承、对于质量的严苛毫无保留的继承。尽管在1997年的时候,当年的“托拉斯”只剩下北新桥的一间铺面,但火种还在。

老字号的底子孙丹威的运气

今天的孙丹威是中国茶业界的风云人物,1997年孙丹威担任经理时,吴裕泰早已经回到了最初的原点——仅存北新桥的一家老店。在当时,有没有人知道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孙丹威知道找谁就行了。

孙丹威不是科班出身,但她清楚,要想让“老裕泰”重新焕发生机,必须得找回世代单传的传统技艺。孙丹威的运气在于,吴裕泰第四代传人张文煜当时还健在。张文煜虽然不姓吴,但作为公私合营前就在吴裕泰制茶的老师傅,可以说尽得上面第三代传人的真传。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茶叶开始统购统销后,原先各家自己采购、窨茶、拼茶的活儿都不让干了,但张师傅并没有荒废手艺。他利用“职务之便”,得空就用现有材料偷偷拼茶,这一拼就是小二十年;搞得不少老顾客纳闷儿,这吴裕泰的茶就是跟别家儿的味儿不一样。

孙丹威上任那年,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请老先生出山,并拜师学艺。在张文煜的悉心传授下,之前就有些茶道基础的孙丹威很快就能上手,并且掌握了吴裕泰茉莉花茶的鉴别、窨制、拼配全套流程,使吴裕泰的窨制、拼配秘方传承得以后继有人。不但如此,孙丹威还结合吴裕泰的历史经验,又是借钱,又是谈判,重新在南方福建、广西等省区建立起自己的茶叶生产、加工基地,确保原材料的可控。几年时间下来,茶叶生意是越做越大,分号是越开越多,吴裕泰终于恢复了生气。

老吴做生意怀旧不守旧

孙丹威治下的吴裕泰,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严格遵循传统工艺流程制作茶品。这是老本行,也是吴裕泰得以彻底翻身的重要原因。不过,孙丹威并不喜欢单纯“吃老本儿”。

提起茶,人们脑海中的印象总是跟中老年人的专利;提起茉莉花茶,人们脑海中的印象就是北京人喝的茶,但孙丹威偏偏不信年轻人就不喜欢喝茶,也不信北京城六十多年来人口已经增长了十倍后,北京人还是只喜欢喝花茶。在她看来,茶叶就不该打上年龄标签,主打产品也不能一成不变。

就拿吴裕泰的抹茶冰激凌来说,即便是寒冬腊月,一尺柜台前也总得排起长队。吴裕泰最初的设想是,只是吸引年轻人对吴裕泰品牌有所认知。不成想,这款产品上市之后很快成了吴裕泰在大众点评网上的最热门话题。年轻的时候吃吴裕泰的冰激凌,上岁数难保不喝吴裕泰的茶。从这一点上不难看出,作为老北京先存历史最悠久的茶庄,吴裕泰有着非常年轻的心态。

这些年来,吴裕泰又是网上开店,又是线下开时尚茶生活体验店,研制健康茶月饼,茶味无胶口香糖,此外,在一线柜台上,随着吴裕泰牌乌龙、普洱、白茶、绿茶、铁观音、大红袍等新茶品的充实到一线,看家的茉莉花茶也不再说“单口相声”,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分号,以及越做越大的市场份额。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北京的早茶与晚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