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一杯茶,博大精深,纵贯古今、横跨六艺,融儒道释,行于市井三百六十行。因为茶,你要了解很多跟茶相关的,没想到一进去就完全沉迷其中,原以为自己玩茶,却不想被茶玩,不过,被茶玩,也说明你爱茶爱的深沉。

喝茶败家,千万别爱上茶,一入茶门深似海,茶无法承受之轻。

天呐,原来我们都被茶玩了!

一、茶识无边

喝茶人,起初接触,然后便慢慢尝试、探索其它多种茶,想要尽可能的多品尝接触各种茶。

种类上: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及再加工茶。每一类下又有很多种,只全国各地的绿茶品种,用我们一生的时间来喝也喝不完、了解记忆不完。所谓“活动老、学到老,茶名记不了!”;更别说红茶的包容、青茶的工艺复杂变化万端、黑茶的神秘深遂了。

产地上:全国二十多个产茶省,并且还有望继续增加。

山头上:只云南普洱一种,山头概念我们都玩不完,记不住,品感无分,什么古六茶山、新六大茶山,什么班章、易武、布朗、南糯、景迈、冰岛、勐宋、勐库、昔归、老曼娥、新曼娥、大雪山、麻黑、刮风寨、大漆树、滑竹梁子、坝卡、无量山、困鹿山、大户赛、小户赛、倚邦、蛮砖、革登、曼撒等等等等。更别说上千种茶都有名山场、核心产地了。武夷岩茶核心景区正岩山场,只有那么大,还有三坑两涧呢。喝茶、玩茶,前面品种都玩不完,更别说山头了。下面有年份新老茶呢。

季节上:春茶、夏茶、秋茶、冬茶、冬芽、雪片,春茶,二水,谷花茶。

完了,友说,听完这些就已经晕了。爱上喝茶,这要投入多大精力、多少财力啊,真的千万别爱上茶。

二、茶价难透

友说,从价格上说,什么是好茶?多高价格的为好茶?

你说五六百,他说上千的。你说上千的,还有上万的。你以为上万够可以了,还有十万的呢。十万就屌吗?那棵宋种上百万一公斤。一百万你还能喝到,故宫那颗多少钱你也喝不到。

茶价有多高,嘿嘿,就看你钱包有多鼓。想追,追到天涯海角,喝不穷你不罢休。

友一吐舌头,百无聊赖的端起茶杯:“茶,别追,适合即可。”老子几千年前就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三、新老难懂

近年老茶、陈茶火热,其实说白了,有些茶放放确实挺好,但,目前几乎所有的茶都在炒老茶、存茶。里面难免有新茶喝不完、卖未来之嫌。越陈越香、时光的味道、岁月的痕迹、陪自己慢慢变老,藏一壶日子与你老时共叙。

新茶、中期茶、老茶、号级茶、印级茶。老红茶、老白茶、老岩茶、老单丛、陈年铁观音、老六堡。友问,你还能老绿茶吗?能啊,绿茶也有能老的,并且老了还不错,比如小众茶广东揭阳的坪上炒茶,那叫够味,浓强刺激。

这么多的老,哪个是年轮的日积月累、岁月的沉淀,哪个是新人换旧符,哪个又是老黄瓜刷绿漆充嫩?

四、茶器精妙

爱上茶,哪能没有个像样的茶具,“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这境界太雅致了。有了像样的茶具,哪能不追求点手工、名家、柴烧、自然釉,怎能少了青花、汝窑、青瓷、哥窑、定窑、龙泉、紫砂、建盏。这些国内的还不够你追、嫌弃档次,没关系,还有铁壶、银壶、金壶呢。要不,再来件鸡缸杯?

五、茶人水深

茶人的水平都很高深,交流的深、玩的深。儒、释、道,张口就能来,闭口就能禅茶一味,三饮便得道,七碗体通泰,感恩、合掌、打坐、辟谷、隐逸世外。

我这杯茶无法承受之轻,茶友说,“一入茶门深似海,从此茶友是路人”。

六、茶雅生活

更重要的是爱上茶后,人就容易走火入魔。爱了茶,就想琴、棋、书、画、茶服、旗袍、茶席、茶饰、扇子、沉香、筝、诗、尺八、笔墨纸砚、茶曲、焚香、插花。

茶通六艺,雅致生活,自古及今,都可以由这一杯茶来串连起来。你说我这爱喝茶的,怎能没有点“艺”搭配呢。学了茶,开始学“艺”,完全停不下来,越走越远。

七、玩件太多

紫檀、蜜蜡、玉器、赌石、手串、象牙、文玩、珠子、翡翠。偶的那个神啊,喝茶时,手腕上不带个大珠子,不把玩个物件,不擦它个澄光明亮,咋能证明咱是个玩家。

和友们闲聊,我们喝茶,爱茶,本想玩玩,没有想被茶玩了。还真是这个情况,一杯茶,博大精深,纵贯古今、横跨六艺,融儒道释,行于市井三百六十行。就看你怎么看了。佛门看到的是禅是空,道家看到的是气,儒家看到的是礼,商家看到的是利。文人看风月,哲人看人生,市井看流言;恋人看情,痴人看怨。

Cy260.com精选阅读

泡茶,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道艺术


我们学习茶,皆从技术入门。在专业老师的教授下,认识各种茶,了解他们的区别,掌握不同的泡法,力求通过反复的练习,泡得一杯色香味俱佳的茶。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会常常听到这样的一种评论:“你泡茶挺专业”或者“你泡茶还要练习”……这种判断从何而来?从泡茶的技法而来。

泡茶分很多不同的程式,每一个步骤之中,都有标准的动作要求。一个人评论某位茶人泡茶很专业,那说明他对这些标准动作的掌握非常熟练。泡茶就好比一场体操比赛,裁判依据运动员完成的动作程度,来判断一个运动的优劣。

但只能熟练的完成标准动作的体操运动员,是无法问鼎世界冠军的。世界级的体操选手,除了能够扎实的掌握技术动作,还能给人带来一种美感——生命的运动之美。

泡茶,亦是如此。一个习茶者,把泡茶的技法掌握的无懈可击,但无法给人带来美的感受,那他只是一个入门而未入道的习茶者。

技法如蜂蜜,习茶者是清水,而茶人,则是一杯蜂蜜水。

蜂蜜放入水中,蜂蜜依然是蜂蜜,水依然是水。习茶练习技法,如同要将这看得见的蜂蜜,不断的搅拌,让它慢慢融入水中。蜂蜜尚未完全融入水中的时候,见者会说:这是一杯加蜜的水。就像别人评价习茶者泡茶很专业,因为他泡茶的过程,有很鲜明的技术痕迹。

等蜂蜜完全融入水中,水中再也看不到有什么存在,但这杯水喝起来,却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这种香与甜,便是一个茶人近乎于道的艺术境界了。

技法是有形的标准之美,它是茶之门;

艺术是无形的自然之美,它是茶之道;

茶者,要将技法的痕迹,渐渐的化作自然呈现的美感,达到技法、内心、茶,融合为一的境界。如此,才能算入了茶的门,得了茶的道,才可谓修成正果,功德圆满了。

茶文化是一门生活的艺术


何为茶文化,业界众说纷纭。中国文化管理学会茶文化推广工作委员会、茶文化研究员经过深入的系统论证,给予了茶文化较为全面而相对准确的定义。

在中国现代茶事活动中人们经常提及“茶文化”一词。什么是“茶文化”?各界人士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迄今为止,“茶文化”的定义已经不下数十种,其定义之多足以望“文化”定义之项背。但这些定义多是围绕“茶事活动”而定,以茶为主,以文化为辅,其外延比较狭窄。究竟什么是“茶”?“茶”与“文化”的结合点在哪儿?为什么结合?怎样结合?“茶文化”与“茶”和“文化”本身到底是什么关系?人们又是怎样感受到茶文化的呢?这些问题才是理解“茶文化”的根本所在。

茶是我国南方的一种树种,起源于我国的西南地区。随着中生代末期白垩纪地层中山茶科植物化石的发现,考古学家和植物学家们分析得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的历史。

上古时期,据《史记·三皇本纪》、《淮南子·修务训》、《本草衍义》等史书记载,在新石器全盛时期,以神农为代表的先民便发现和使用了茶,迄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此时,“茶”对于人类而言,还只是一种纯物质形态的东西,跟自然界本身存在的任何一种其它植物一样,只是一种自然的、物质的存在。人类对它的应用也只限于用来食用、解渴或者医治疾病,人类对茶的需求还只是停留在生理层面,与文化精神并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此时的“茶”只有一个涵义,就是指“茶”这种植物。

后来,随着历史的推移和人类对茶的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茶”的外延也不断扩大,除了用来指称茶树、茶叶以外,还用来指称用茶叶做成的饮料、食品等。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茶”的需求也逐渐从生理的过渡到精神层面的,并逐渐形成了茶法,而且还进一步把“茶”和“礼”相结合,形成了“茶礼”。此后,儒释道等思想也渗透入茶,进一步丰富了“茶”的内涵,形成了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茶文化。此时的茶,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反过来也被人类的生活和精神深深影响着。“茶”已然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式样”,成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的涵义除了用来指称纯物质形态的“茶树”这种植物和茶叶以外,又有了一个质的突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茶”作为自然界本身存在的一种植物,它已经与别的自然之物有了一个质的区别。当人们在谈到或者用到“茶”时,它已经不再是一个纯自然的、物质的存在,除了自然属性以外,它已经具有了社会属性,经过了人的主观意志的加工改造,是人类社会的一个产物。

其二、人类在使用茶的过程当中,已经不再仅仅只是摄取它的物质成分,而更多的则是从中去体会和感受人类用以对它进行加工改造的那些“主观意志”。可见,物质的“茶”只是人类“主观意志”的一个载体,它承载着使用它的群体在不同时期所具有的不同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等等。

其三、人类在使用茶的过程当中形成的与茶相关的政治经济制度、法律法规、饮茶习俗、人际关系以及文艺作品等,也成为了“茶”的一个重要内涵。

最后,作为物质本身的“茶”也突破了茶叶本身的范畴,不再仅仅用来指称茶叶和用茶叶制作的饮料及相关产品,而且还包含了任何其他一切被人们称为“茶”而不含茶的成分的东西。

谷雨:风吹雨洗一城花,何似西窗谷雨茶


《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今日5时27分迎来“谷雨”节气。

谷雨在每年阳历的4月20日或21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此时节,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提醒人们时至暮春,初夏将至。同时也是埯瓜点豆、播种移苗的最佳时节。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作为暮春标志性的节气,谷雨一到,我国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明显上升,雨量逐日增加,有时候雨后天空还会出现彩虹。

谷雨习俗

采茶

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所以谷雨这天不管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茶农们说,真正的谷雨茶就是谷雨这天采的鲜茶叶做的干茶,而且要上午采的。要知道,谷雨茶只有贵客来了才会拿出来喝呢。

赏牡丹

谷雨前后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富贵花。“谷雨三朝看牡丹”,至今,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四川彭州多于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供人们游乐聚会。

祭海

我国北方沿海一带,渔民们过谷雨节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至清朝道光年间易名为“渔民节”。今天富裕起来的山东荣城渔民,在谷雨这天仍会隆重举行“祭海”活动,向海神娘娘敬酒,然后扬帆出海捕鱼。

禁蝎

旧时,山西临汾一带谷雨日画张天师符贴在门上,名曰“禁蝎”;陕西风翔一带的“禁蝎”咒符,以木刻印制,可见需求量很大;山东一些地方也有“禁蝎”的民俗。这反映了人们驱除害虫及渴望丰收平安的心情。

走谷雨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有的到野外走一圈就回来。

食香椿

北方有谷雨食香椿的习俗。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

祭仓颉

陕西白水县谷雨祭祀文祖仓颉,自汉代以来已流传千年。相传,仓颉造字成功,感动了玉皇大帝。当时人类正遭灾荒,玉皇大帝便命打开天宫的粮仓,下了一场谷子雨……仓颉死后,每年谷雨节,仓颉庙都要举行传统庙会,人们扭秧歌、跑竹马、耍社火……表达对仓圣的崇敬和怀念。

谷雨养生

体防“湿邪”伤身

医学专家表示,谷雨节气后空气湿度逐渐加大,是神经痛的高发期,因此需防“湿邪”侵袭伤身。注意开窗通风、加强保暖,不要着凉,多晒太阳,适当运动。如果已有“湿邪”侵入,可在日常饮食中增加一些利水渗湿的食物,如玉米、茯苓、冬瓜、薏米等。

食健脾是关键

谷雨一过,春季就要过去。此时,肝脏气伏,心气逐渐旺盛,是身体补益的好时机,应适时进食补血气的食物,但不能像冬天一样大补。古人有“四季不食脾”的说法,应根据个人体质,食用一些益肝补肾的食物,还可多吃健脾胃、去湿食物,如香椿、黑豆、薏米、山药、鲫鱼等,为安然度夏打基础。

防避免接触过敏源

谷雨时节风大沙多,应尽量避免在浮尘天气进行户外活动,外出时尽可能选择浮尘较轻的时段,并戴口罩或用纱巾蒙头;多喝水,适当多吃些清肺、润肺食物。此外,谷雨前后,杨花柳絮随风舞,很容易引起鼻痒、鼻塞、咳嗽和皮肤过敏等症状。户外活动,也要做好防护。

居养生小运动

冷水搓鼻翼:谷雨前后飞絮较多,早晚用冷水洗鼻和揉搓鼻翼,有助缓解过敏。

按揉祛湿穴:谷雨时节湿度大,按揉位于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的阴陵泉穴能健脾祛湿。

茶水洗脸:用喝剩下的茶叶水洗脸,能舒缓皮肤,还能让脸部皮肤光泽滑润。

谷雨诗词

《送前缑氏韦明府南游》

【唐代】许浑

酒阑横剑歌,日暮望关河。

道直去官早,家贫为客多。

山昏函谷雨,木落洞庭波。

莫尽远游兴,故园荒薜萝。

《老圃堂(一作薛能诗)》

【唐代】曹邺

邵平瓜地接吾庐,谷雨干时手自锄。

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

《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

【唐代】孟浩然

旅人游汲汲,春气又融融。

农事蛙声里,归程草色中。

独惭出谷雨,未变暖天风。

子玉和予去,应怜恨不穷。

《白牡丹》

【唐代】王贞白

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

异香开玉合,轻粉泥银盘。

晓贮露华湿,宵倾月魄寒。

家人淡妆罢,无语倚朱栏。

谷雨三候

一候,萍始生

萍,水草,与水相平,故称“萍”;漂流随风,故又称“漂”。

二候,鸣鸠拂其羽

鸠即鹰所化,布谷鸟。明刘伯温诗:“鸣鸠语芜声相应,又是人间一度春。”芜是杂草。可“春谷终期吹羽翼”,鸠鸣预示着春要结束了,此时田野里到处回荡着它“家家种谷”的殷切呼唤。

三候,戴胜降于桑

“戴胜”是头顶有长毛的鸟,又称鸡冠鸟,此时落于桑树,蚕将生之候。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诗词天地

情浓似茶 茶如人生


碧绿的茶叶经由热水洗涤后,舒展开去的姿态,就象是一幅雅致的水墨,将淡慢慢地氤氲开。而那片片茶叶就仿佛是前尘山间的花开成今世水里的莲,在那一张张纤细的茶叶上,每一个点滴的舒展,都有着对岁月淡淡的回忆与忧伤。水色逐渐显现出一片清澄的绿意时,但见汤明色绿,清新可人,宛若水洗翡翠,玲珑剔透。伴随着水雾的轻盈升腾,就会有幽幽的香气缭绕,清幽的茶香飘飘渺渺,似有若无。倘若是刻意去闻,它只若隐若现不着痕迹,却又是在不经意间,感人心脾。于是,忍不住轻啜一口,却发现茶味微苦。然而继续喝着,就会体会出茶的好处来了。它自有绵绵不绝的回味,味苦而甘凉,清新的感觉能在舌尖沉积,久久不会弥散。那时才知道茶的味道只苦涩而温润的,那盘桓在口中的清香虽是隐隐的,可渐渐的却会越来越浓郁,最后化为悠长的甘甜。

当我们静下心来的时候,端看着看着杯中的茶色由淡变浓,而茶叶在水中摇曳绽开,沉沉浮浮,兴许真的就会于苦涩清香中慢慢感悟到:茶就如同我们的人生一般。喝茶喝得久会,心中自然就会有所触动,会了解到喝茶其实是需要是一种平和的心境,因为浮华的心是无法真正体会出茶的真义的。所以我们要将浮躁滤去,将尘心净化,随后再来细细的品味,而后得知,品茶品的是心事,而饮的却是你我人生。茶叶要经过沸水的洗礼后才会生出淡香,我们的人生也是要历经磨炼以后才会坦然的用真心以对。人生如茶,在苍茫的人世中,每个人都宛若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融入这变化纷杂的大千世界,在融会的过程中,社会不会特意的厚待你。无论是谁,如果经受不起世态炎凉,失败和困顿,只怕是也品味不到人生的韵味。当我们到经历了一些世事,了解了人情冷暖,我们就会睿智起来,像那涅盘的茶叶一样,慢慢的沉入杯底,用淡定的态度作为唯一的表情。

人生如茶,总会有淡淡的愁苦。当一杯香茗在手,或者就能忘却几许烦忧。茶品可清心,当我们手捧着一杯不落俗尘的幽静时,一颗心便也如茶汤般渐渐地清澄起来。穿过了钢筋水泥筑就的红尘繁华、看透了功名利禄的虚无与诱惑,我们的心便随着舒展的叶片沉静渐次沉静……喝茶的人需要一种自成的格调,不会轻易的喜形于色;有一种对岁月了悟,总是以平淡的心去包容他人;有一种欲语还休的静默,懂得再华丽的言语都比不上行动上的温存;有一种欲笑还颦的豁达,知道凡事皆不用太过刻意。喝茶时的心情是对光阴点滴的收藏,用和悦的心在平静的日子里喝茶,总能生就出一份满足来。

茶水会渐饮渐淡,越淡也越显其清越,越清更越能显其真意。是的,茶越饮其味越淡了,可生活的味道却是越发的浓郁了。可见,茶中饮出的不单单只是茶的味道,更有着生活本身味道蕴含在其中。情浓如茶,情淡亦如茶……

人生如茶,可以浓烈亦可淡雅,当夜色已沉,万物沉寂之时,不如就让我们举杯共品一杯人生的香茗,感其清洌香醇,念其茶韵清苦,于细细的回味之中去珍藏起却无尽的甘甜吧。人生若得此意境,或者真就再无所求了。人生如茶,情似茶香,于默然之中沁入你我的肌理。纵然是世事无常,人生喧嚣不绝,我们轻笑忘尘,只让余香牵系,让一切的俗事纷争远离……

茶入禅境 明心见性


根据《中国茶叶大辞典》对“茶禅一味”这一条目的注解,以河北茶史上东晋时僧人单道开饮茶、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史料、唐代禅门“吃茶去”公案为蓝本来着重诠释。

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和长兴大唐贡茶院的文字展示中,都把中国禅和茶相合之地指向河北临漳昭德寺。河北赵州“吃茶去”公案被奉为中国茶禅文化和“茶禅一味”的金科玉律和经典。

茶文化在向世界各地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比如在日本,茶道侧重于宗教仪式化;在韩国,茶道侧重于具体实用的礼仪化;在中国,茶道侧重于艺术表演性质。柏林禅寺方丈明海法师说,虽然各有不同,但禅茶文化的根在中国。

茶能清心,在“人我同心,心我同体”的气氛之中,易于进入禅的真实境界,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明心见性。因而“吃茶去”作为禅的“悟道”方式,构成了“茶禅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

“茶禅一味”,无论“禅”在前,还是“茶”在前,对它的注解都应该是“禅和茶”或者是“茶和禅”具有“同一兴味”。这样的“同一兴味”,我理解为茶可清心,茶可雅志,茶可礼仁,茶可静思……那么禅呢?同样是这样。佛教对推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讲“禅茶一味”而把“禅”放置在前,这是无可挑剔的;设若从中国茶文化五千年的大背景论之,“禅”只是在融儒释道三教文化中佛教文化的其中一支,把“茶”放置在前,也是无可厚非的。

我很赞成陈云君老师“禅茶一味之‘一’是一种心境,而‘味’则是体悟”的说法。禅、茶与“一”和“味”以及饮茶人的心境、体悟皆化成为一,没有先与后。

书馨入茶


茶道与书道是最能够让人们接受的艺术形式。饮一杯好茶,赏两帖好字,以平常之心从容面对生活,自然会生出一种怡然自得的心境。当您走进王府井的“吴裕泰茶庄”,就见证了一场茶与墨合奏的交响曲。在这里,北京书协秘书长田伯平墨笔写茶,茶沁墨香,将自古以来人们对书道与茶道的追求提升到茶墨载道、探寻真一的境界。

这里还有大量作品是书写从魏晋至明清文人墨客的茶诗。李白的“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荡气回肠,如饮普洱;杜牧的“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温婉轻灵,似品绿茶;苏轼的茶回文诗“红培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雅致淡然,宛如小酌花茶。数不清的好诗佳作与不同风情的茶香茶性相映生辉。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歌海洋中撷取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茶诗,把茶、书法、历代茶诗结合在一起,让今人和古人一起共同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代书法家爱茶、懂茶的故事至今仍旧流传深远。北宋苏东坡不仅嗜好品饮茗茶,而且参与采制,时常与人斗茶。在一次斗茶大会上,苏东坡的茶占了上风,喜不自禁。司马光心中不服,便想出个难题压压苏东坡的风头,于是问苏东坡:“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爱此二物?”不料苏东坡略作沉吟,从容不迫地反问道:“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司马光问得妙,苏轼答得巧。

茶道和书道都有一种相同的哲理和内涵,最终都是对人的道德品行的修炼,因此,无论奇茶还是妙墨,都散发着馨香的文化气息,都滋养着人的精神气魄。

顾景舟 艺海一舟 扬帆远航


宜兴壶公-鲍建南先生撰写‘漫谈顾景舟大师的艺名与壶上用印’,清楚叙述了顾景舟先生的艺术创作历程,非常值得参考,特转载如后:

记得初次见到壶艺大师景舟先生的紫砂茶壶印款(壶上用印)和听到景舟先生有关艺名的解释,是在1974年年底。那时笔者随老师张志澄(高级茶艺工程师,宜兴县林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四0年代被民国政府命名的茶果农艺高级工程师)拜访景舟先生。在顾氏家中,景舟先生和张工谈茶论壶,越说越投机。景舟先生一时兴起,将自己所用的茶壶印款拿给张工看,将自已的艺名来历一一讲给张工听,只因笔者当时未曾准备,错过了记录机会,甚是可惜。

壶款反映出作者素质与修为

七0年代底,八O年代初,笔者抽调至丁蜀镇文化馆(站)负责全镇的文物普查,因景舟先生民国期间壶上用印已属文物普查范围之故,即陪同朱可心(紫砂壶艺大师)、李壮大(原宜兴陶瓷陈列馆馆长,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华荫棠(著名工商人士,藏壶家、鉴赏家)等人来到顾氏家中,将景舟先生早年用印一一登记,并请景舟先生就自己的艺名一一作了讲述。记得当时还有一些景舟先生收藏的清代名家印章(也含仿古印章),因尊重景舟先生的意见,未作登记。后笔者着手准备《景舟传》资料搜集整埋,又一次次对景舟先生的艺名、壶上用印,向景舟先生作了采访并记录在案。现将景舟先生的艺名、壶上用印作一探析,不当之处,谨请方家指正一二。

紫砂茶壶印款,既具有书法艺术、籇刻艺术的传统文化内涵,又具有表昭作者身份、艺名,体现作者意趣、爱好,作者思想、活动,作者追求、抱负等等作者本身的文化素质与修为,还具有紫砂工艺实用装饰的文化关系与文化情趣,这三大效用自印款在壶上铭用开始即显示出来。大凡名人名家、名号名作,无不在茶壶印款上十分讲究。而卓著成就者如时大彬、陈鸣远、顾景舟等就更胜一筹,更为讲究。

综观现代壶艺大师顾景舟的壶上用印及所出现的艺名,无不反映出顾景舟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活动、艺术追求、抱负理想、心境爱好。从顾景舟的艺名随着时代的变化,可以看到顾景舟从艺历程中的曲折迂迥,成艺过程中的心境意趣,而最终升华至一种回归的自然境地和自然心态;平衡的、坦然的、淡泊的、归宗的,犹如禅机、悟性,“正道”、“得果”一般。

墨缘斋啜墨苦读、自镌壶款以明志

顾景舟原名顾景洲。顾父顾炳荣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古训,要顾景洲发奋读书,用知识出人头地,锦绣河山,故取名“景洲”。

“墨缘斋”,为顾景洲就读于蜀山东坡书院时书斋的题名。顾炳荣从小就督写顾景洲学文习字,每日啜墨不止。顾景洲牢记古训父教,用“墨缘斋”激励自已用功学习。民国十三年、十四年(1924一1925年)江浙军阀齐卢之战,祸及丁蜀地区。顾氏家道中落。三年之后,顾家发生一场火灾,家中财物化为灰烬。顾家无力供奉顾景洲继续读书,顾炳荣即要顾景洲在家中研习,继续在“墨缘斋”自学深造,以待业与资足再就学机会。

“墨缘斋制”、“墨缘斋景堂制”、“墨缘斋意堂制”、“景记”,为顾景洲早期初制水平壶壶用印款。因家境困窘,生活所逼,顾景洲祖母说服顾炳荣,在1932年初带顾景洲学制水平茶壶。数月后,顾景洲学成后自制水平茶壶,即在壶底使用“墨缘斋制”印款。接着又在壶底使用“墨缘斋景堂制”印款,并在壶把或壶盖上使用“景记”印款。后又接用“墨缘斋意堂制”印款,把款用“景记”印款。壶款俱是顾景洲亲自镌刻,表明了顾景洲喜美术,习书法,好舞文弄墨之志向,并用壶来反映其自己的这一观点。

武陵逸人沪仿古、漂泊不定似浮萍

“曼晞陶艺”,为顾景洲跟随储铭学艺时所用之艺名印款。1933年下半年,顾炳荣为顾景洲的前途着想,先后恳请陶刻名手陈少亭、书法家潘稚亮收徒传艺,末成。顾炳荣又恳请制壶名家程寿珍收顾景洲为徒,又未成。后来,顾炳荣再三相邀蜀山制壶好手储铭至家中边制壶边传授顾景洲技艺,事成。

储铭,又名腊根,号大匠巨人,龙溪山人,时称“洋桶王”(紫砂洋桶茶壶制得独好)。顾景洲自1934年开始随储铭学艺整整二年,储铭倾心传授“洋桶壶”、“矮石瓢”、“如意仿古”、“掇球”、“线圆”、“圆刻”等款式。至顾景洲会独立做茶壶,即用艺名“曼晞陶艺”之印款。曼,代表美,意顾景洲壶艺初成,已能亲手制作。晞,是曙光初露的早展,意顾景洲壶锋初露,看到前途,看到光明,快到大显身手的时候。

“武陵逸人”,为顾景洲应上海“郎氏艺苑”之遨,仿古作陶间所用艺名印款。1936年,上海古董商“郎氏艺苑”主人郎玉书走访宜兴丁蜀上袁村等地,看中顾景洲所制“矮石瓢”等传统壶款式,聘顾景洲至上海仿古,所制传器严谨典雅,工整精致。一年后顾景洲回家乡制壶,即开始用艺名“武陵逸人”,表露自己潇洒飘逸的当年个性,朝气蓬勃的向上精神,也表达自己奋发向上的远大理想和追求灵秀风格的奋斗目标。

“自怡轩”,为顾景洲被聘为上海标准陶瓷公司堆塑制模室任技师期间所用艺名印款。1942年,财大气粗的上海标准陶瓷公司聘顾景洲至公司,任堆塑制模室技师,并制翻模具。工余闲瑕,顾景洲仍制壶不辍,并自我感觉良好,自我欣赏陶醉。有时兴起,在壶身镌铭短诗茶话、格言家事,并署号“自怡轩主人”。这是他思想意识上首次不把制壶当成纯粹活计,而是把制壶、生活与艺术结合挂靠,把做壶与闲玩联系起来,把欣赏与情趣沟通的内心表露。

“瘦萍”、“老萍”,为顾景洲从沪归来后所用艺名印款。1942年年底,顾景洲从上海标准公司回家乡后,生活的艰辛使他飘泊不定,且因他在沪制壶仿古而不为家乡制壶圈内人所知所识所承认,终日为生活而奔忙,像浮萍似地四处飘泊又体弱多病,瘦骨嶙峋,故用“瘦萍”为艺名。在多灾多难的岁月,在艰苦生活的磨练中,顾景洲逐渐成熟,他把飘泊不定,走南闯北,创荡江湖自喻为云游四方的侠客,并以“老萍”取代“瘦萍”。这是顾景洲生活在抗战最艰难岁月的真实写照。

与艺术家往返交流

足吾所好玩而老焉

“荆南山樵”、“荆山壶隐”,为顾景洲与沪上书画家交往后所用艺名印款。1948年后,顾景洲与沪上书画名家吴湖帆、江寒汀、唐云、王仁辅、来楚生等开始交往并受其影响,开始萌发“高士隐居”的想法,开始反思自己。他开始步人成年期,逐渐走向成熟。他只想象樵夫隐居在深山,高兴时做做壶,高兴时看看书。他以隐士自居,开始学些历史文化知识,开始钻进书堆里埋头读书,开始打下理论基础,随时等侍出手的机会。

“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得一日闲为我福”,为顾景洲成名后所用艺名印款。1948年,顾景洲在沪上仿制时大彬《僧帽壶》、陈鸣远《四方壶》获得成功。顾制僧帽壶、四方壶极为精致,获得各界好评,赢得家乡宜兴紫砂同业公会的承认并为时人称谓“方器高手”之美誉。顾景洲为荣誉而骄傲,更加勤奋,埋头制作,以闲玩情趣来调节自己的疲劳和辛劳,亲自镌刻“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得一日闲为我福”之艺名章,既是顾景洲内心的真情流露,也充分体现出顾景洲对事业的忘我精神。他对紫砂已入了迷,爱得发狂,爱不释手,忙得一天都不得闲,忙得一天都没时间休息,故发出“得一日闲为我福”之感叹!

艺海一舟、勇往直前

“宜兴人”,为顾景洲四0年代末所用印款。至四0年代末,顾景洲步人成年期,已不像青年时期那么富有幻想,那样锋芒毕露。他用“宜兴人”为壶用印款,是成功后的谦虚表现,通俗而平凡,淡化自己以往强烈的名利观点,也显示顾景洲成熟地走向中年老成期。

“景舟制陶”、“景舟制壶”、“景舟手制”,为顾景洲改名后所用印款。1948年秋,在丰收季节,取得丰硕成果的顾景洲,接受艺人“艺海一小舟,鼓足风帆,勇往直前”的建议,顾景洲改名顾景舟。在这个“舟”字上,顾景舟曾解释“艺海一舟,即是把自己的命运随着艺海的一舟而搏击,永不停息,永往直前!”这意味着顾景舟的崇高理想和目标追求,是要当一舟之“长”,掌一舟之“舵”。而不想再当一舟之上的水手,撑篙、拉线、摇橹。“景洲”改“景舟”,是顾景舟思想上的一大飞跃,也显示了顾景舟的雄心壮志。

“啜墨看茶”,为顾景舟带艺徒后所用艺名印款。1955年底至1956年初,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并设立“紫砂工艺班”,招收艺徒61名,由朱可心、顾景舟等七人担任技术辅导员。顾景舟收受徐汉棠(入杜前即随顾学艺)、李昌鸿、沈巨华、束凤英、高海庚等为艺徒,精心培育,耐心传授。顾景舟用啜墨看茶来比喻制壶人的个性培养、文化修为,用深入浅出的道理来教育艺徒,一遍遍反复解释修心养性和做壶的关系,以至艺人在心态平和,心境平衡的状态下,心领神会其制壶工艺之要领,最终达到形、态、气、神、韵之最高境界。这是顾景舟对下一代艺徒的殷殷期望和苦口婆心,也表达了顾景舟对其艺徒的一种特殊的授艺方法与心得体会。

“壶叟”、“景舟七十后作”,为顾景舟晚年成熟期制壶印款。人至将老,名利淡泊,制壶不息,追求不止,所制之器,已达到出神入化之至高境界。几乎无可挑剔,无瑕可击。年纪已老,技艺愈高,取名“壶叟”,是对自己所追求的紫砂光货素器一派裸胎艺术的肯定和骄傲,也是对自己独特的灵秀艺术风格的肯定和骄傲。注:“壶叟”之印原用于在上海仿作的供春款作品上,老年时顾景舟干脆作为自己的别号,用于自己的作品。

有志者事竟成、干古传万人赞

顾景舟艺名,壶用印款之多、之广,可以说是当代紫砂艺辈中无与伦比,无人超出的,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史无前例”的。顾景舟艺名的变动异化,丰富内涵,正体现出顾景舟一生的坎坷命运,毕生追求,艺术情操,思想活动,兴趣爱好,以及他的抱负埋想,这也正应验了中国人的一句格言:“有志者事竟成!”

顾景舟所取艺名的壶上用章,款式多变,章法讲究。有自刻章::如“墨缘斋制”、“墨缘斋景堂制”、“墨缘斋意堂制”、“自怡轩”、“得一日闲为我福”、“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啜墨看茶”、“景舟七十后作”等等,水平、风格摹前人遗意,留艺世间意明志。有书法家、篆刻家、金石家为其所刻,如“景舟制壶”、“景舟手制”为上海书画金石家来楚生所篆。“顾景舟”为吴湖帆得意门生所刻制。“荆山壶隐”、“陶壶外史”、“得意甚爱”为金石家王少石所刻。八O年代后期与著名书画家韩美林合作专用章“历下美林”成为艺缘的印证。

一震编辑

岁月似歌人生如茶


于静静的夜,于闲闲的晨,于暖暖的午后,喝茶,似乎不分什么特定的时间地点,心想所至,又恰好“偷得浮生半日闲”,一壶茶,一本书,书香与茶香交替成趣,此时此刻,仿佛心灵超越红尘之外,游历山水之间,一份心的淡然与宁静,在这美好时光里轻轻弥漫……

喝茶时,茶烟袅袅,思绪总会随之飞扬。隔着茶壶,想那茶叶在水中舒展原本干瘪的身躯,由气芬至身香,由涩及甘,由苦到甜,由浓转淡,沉醉着自己,演绎着自己,生命为之舞蹈,释放着生活的味道,总让人感慨万千。

若是玻璃杯泡茶,则小小茶杯,尽显乾坤。有些茶叶,一直安静地伏于杯底,似历经沧桑之老者,不为水之所动,悠悠然释放茶香;有些茶叶,积极地浮在水面,欢快地展现自己,舞蹈,应似青春之少年,热情奔放;有些茶叶优雅地立于杯底,水波晃处,随之漂浮而不倒,涵养风韵尽显,这些应似红尘儒人雅士,处之泰然,任水来去而心自闲;有些原本沉于杯底的茶叶,经水润后,缓缓上升,也浮于水面,这些应似那些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力争上游的有志之士吧,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学会珍惜时间,活在当下。

小小一杯茶,蕴涵岁月之沧桑,生命之厚重,人性之思索。看着,看着,竟有些痴了,壶中大世界,人生如茶。

喝茶,想起很多。

茶道即人道,品茶如品人生。唐代的刘贞德曾经总结说,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养志。茶已经不单纯是为解渴消遣,它同时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对生活、情感的态度和取向,有着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

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八分之水,遇茶十分,茶亦八分尔。想那茶叶,若无水,不管多么名贵,依然无自身之价值,依然那么的纤弱。一旦遇水,则会绽放自己一生的美丽,茶水相依,如知己,刹那芳华即是永恒。

不知为什么,品此茶,总会想起机缘二字。想那茶叶原本得天地精华,山水灵气,距我千里之遥,因茶农采之,茶人制之,朋友送之,使我得缘以茶,得茶以思,得情以惜,这一切,不是机缘,不是禅机,又是什么呢?

茶如人生,生活味道在细细品尝中。若茶叶如人,水即人生,人生多浮沉起落,如茶叶之水中翻滚舒缓,唯有融水沉淀之后,才会香飘四溢,释放自己独有的味道。谁说开到荼蘼花事了?谁言杯中岁月任蹉跎?一袭芳华入梦,万缕情思杳然。生命舞后,芬芳尽留,岁月沉淀,唯心平常淡泊,才能永留我香,我心依旧。

岁月似歌,人生如茶,于流光中慢斟细酌,让缕缕心香在茶韵中轻轻弥漫,在茶的芬芳与清韵中渐渐沉静,品味生活的味道,体会人生的真谛。我本平凡女子,做不到超然红尘之外,且在如歌岁月里保持一份心底的纯真,任时光溜走,任红颜老去,这缕心香必然傲然于岁月的枝头,如花绽放。

情浓似茶茶如人生


情浓似茶茶如人生

碧绿的茶叶经由热水洗涤后,舒展开去的姿态,就象是一幅雅致的水墨,将淡慢慢地氤氲开。而那片片茶叶就仿佛是前尘山间的花开成今世水里的莲,在那一张张纤细的茶叶上,每一个点滴的舒展,都有着对岁月淡淡的回忆与忧伤。水色逐渐显现出一片清澄的绿意时,但见汤明色绿,清新可人,宛若水洗翡翠,玲珑剔透。伴随着水雾的轻盈升腾,就会有幽幽的香气缭绕,清幽的茶香飘飘渺渺,似有若无。倘若是刻意去闻,它只若隐若现不着痕迹,却又是在不经意间,感人心脾。于是,忍不住轻啜一口,却发现茶味微苦。然而继续喝着,就会体会出茶的好处来了。它自有绵绵不绝的回味,味苦而甘凉,清新的感觉能在舌尖沉积,久久不会弥散。那时才知道茶的味道只苦涩而温润的,那盘桓在口中的清香虽是隐隐的,可渐渐的却会越来越浓郁,最后化为悠长的甘甜。

当我们静下心来的时候,端看着看着杯中的茶色由淡变浓,而茶叶在水中摇曳绽开,沉沉浮浮,兴许真的就会于苦涩清香中慢慢感悟到:茶就如同我们的人生一般。喝茶喝得久会,心中自然就会有所触动,会了解到喝茶其实是需要是一种平和的心境,因为浮华的心是无法真正体会出茶的真义的。所以我们要将浮躁滤去,将尘心净化,随后再来细细的品味,而后得知,品茶品的是心事,而饮的却是你我人生。茶叶要经过沸水的洗礼后才会生出淡香,我们的人生也是要历经磨炼以后才会坦然的用真心以对。人生如茶,在苍茫的人世中,每个人都宛若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融入这变化纷杂的大千世界,在融会的过程中,社会不会特意的厚待你。无论是谁,如果经受不起世态炎凉,失败和困顿,只怕是也品味不到人生的韵味。当我们到经历了一些世事,了解了人情冷暖,我们就会睿智起来,像那涅盘的茶叶一样,慢慢的沉入杯底,用淡定的态度作为唯一的表情。

人生如茶,总会有淡淡的愁苦。当一杯香茗在手,或者就能忘却几许烦忧。茶品可清心,当我们手捧着一杯不落俗尘的幽静时,一颗心便也如茶汤般渐渐地清澄起来。穿过了钢筋水泥筑就的红尘繁华、看透了功名利禄的虚无与诱惑,我们的心便随着舒展的叶片沉静渐次沉静……喝茶的人需要一种自成的格调,不会轻易的喜形于色;有一种对岁月了悟,总是以平淡的心去包容他人;有一种欲语还休的静默,懂得再华丽的言语都比不上行动上的温存;有一种欲笑还颦的豁达,知道凡事皆不用太过刻意。喝茶时的心情是对光阴点滴的收藏,用和悦的心在平静的日子里喝茶,总能生就出一份满足来。

茶水会渐饮渐淡,越淡也越显其清越,越清更越能显其真意。是的,茶越饮其味越淡了,可生活的味道却是越发的浓郁了。可见,茶中饮出的不单单只是茶的味道,更有着生活本身味道蕴含在其中。情浓如茶,情淡亦如茶……

人生如茶,可以浓烈亦可淡雅,当夜色已沉,万物沉寂之时,不如就让我们举杯共品一杯人生的香茗,感其清洌香醇,念其茶韵清苦,于细细的回味之中去珍藏起却无尽的甘甜吧。人生若得此意境,或者真就再无所求了。人生如茶,情似茶香,于默然之中沁入你我的肌理。纵然是世事无常,人生喧嚣不绝,我们轻笑忘尘,只让余香牵系,让一切的俗事纷争远离……

邓时海:一个谈经验,一个说科学


经验与科学太难完全交集了!我有个经验问了科学,科学说"应该不会吧!"我的经验是"喝陈老普洱比喝新生普洱,有尿尿的感觉比较慢比较少。"

事件回放:白水清先生一篇刊登在《老茶文摘》的文章,被某些人和网站别有用些地炒作攻击,把白水清和陈文品两篇文章拼接成了现在广为流传的《白水清VS陈文品》,事态持续发酵,陈文品继续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抨击此事。

2014沉寂了一年的茶界,因为一篇短文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个默默无闻的陈文品,一夜成了“名人”,众多大师,专家,学者,权威也纷纷出场,此事件炒作大于讨论,其实就是学院派“茶呆”挑战经验派“茶人”的闹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陈文品先生您品过老茶吗?一个看似对老茶的理解近似于真理的教授,在没有长期的接触就妄自攻击才是最不科学,最不道德的!你的科学符合事实规律吗?有多少你可以研究的强项和很多迫在眉睫的茶课题你不去参与,偏偏趟这坛子混水,没事儿闲的蛋痛,不务正业地炒作,好玩吗?

一个呆在学院的井底之蛙看外面的东西必定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白先生的经验是实事求是,是整体性的,是系统性的,我想也是对老茶普遍性的最有代表的归纳总结,所以我看了大部分内容都非常亲切,反而对这个不务正业,学术上没有建树地教授非常鄙视!

普洱茶第一人邓时海谈茶经


什么样的普洱茶值得收藏?什么样的普洱茶口感好?时下,普洱茶的保健功能、投资效应日益凸显,今日,被誉为中国“普洱茶第一人”的台湾师范大学邓时海教授亲临太原,向龙城普通消费者现场讲述应如何品尝、收藏普洱这种“能喝的古董”。

“喝普洱,以存放3年以上的熟茶为最佳。”邓时海表示,普洱熟茶经过发酵,较之其他茶叶,避免了苦涩、性寒的缺陷,保健功能最佳,经过3年以上的存放,又挥发了发酵时存留的异味,口感纯正。

“新普洱熟茶可作为日常保健品饮用,但说到营养价值,存放50年以上的老茶更胜一筹。”邓时海说,普洱茶存放越久,茶叶中存留的细菌越少,茶叶的PH值越高,可中和人体因过多摄入肉食而产生的酸性物质,非常适合喜欢食肉的人群。

提到日渐升温的普洱茶收藏,邓时海建议藏家,最好收藏普洱青饼(即生茶)。因为经过存放,自然发酵的普洱生茶,其价值要远高于经过人工发酵的普洱熟茶。

茶美食 茶叶入膳好味道


把茶做成佳肴美食入馔,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其实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茶食”的说法。茶和中国菜肴优雅、和谐地搭配在一起,就是独具特色的茶料理。

在上古时代,茶是作为药用的,而药物又是与食物不可分割的。《吕氏春秋》中的《内经·素问·脏器法时论》这样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气”,说明药食同源,历史上,我国民间也素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所以说,用茶掺食作为菜肴、食品和膳食,自古以来就有的。

据唐《茶赋》载,茶具有“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可见,古人常有用茶水来伴饭的饮食经验,清代才子纪晓岚更是每天将茶当做蔬菜食用。这样吃着喝着,就有厨子想到要将茶叶做入菜中。相传,清末安徽的厨师就已在用“雀舌”、“鹰爪”等茶叶去炒河虾仁了。美食家高阳在《古今食事》里也曾提及:“翁同创制了一道龙井虾仁,即西湖龙井茶叶炒虾仁,真堪与蓬房鱼匹配。”由此,清朝时期,龙井已经入了菜。

茶叶富有色香味形四大特点,能饮用,能调和滋味,增加色彩,又具有药理成分,所以茶叶菜肴一般都具有双重功效,既可增进食欲、解除饥饿,又能防治某些疾病和增强人体健康。

林语堂:茶在二泡似女郎


林语堂:茶在二泡似女郎

文化名人林语堂不但熟悉茶叶历史,而且喜欢品茶论茶。他不但熟知茶性,深知茶的作用,而且极力推崇饮茶,他在《生活的艺术》一文中写道:"饮茶为整个国民的生活增色不少。它在这里的作用,超过了任何同类型的人类发明。"他还认为饮茶"会使每个人的情绪都为之一振,精神也会好起来。我毫不怀疑它具有使中国人延年益寿的作用,因为它有助于消化,使人心平气和"。为此,在林语堂的一生中,不但尚茶、崇茶,而且写茶、论茶。他一生与茶结缘,茶对他的回报是使他寿龄八十有二。林语堂还根据饮茶实践,总结了有关茶叶贮藏、水品选择、茶的冲泡、茶品次第等十条经验。特别是他的"三泡"之说,更是形象生动,惟妙惟肖。他认为茶"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已是少妇了。"因此,他主张"茶在第二泡时为最妙"。

此外,他还认为饮茶已经成为社交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并著有《茶与交友》一文。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一入茶门深似海,我们都被它玩坏了》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