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元丰八年(1085年),正当王安石变法初有成效时,支持变法的宋神宗赵顼病死,其子赵煦(即哲宗)即位,年仅十岁,神宗母宣仁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

宣仁太后姓高氏,宋英宗皇后。她是宫廷中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后台,她掌握朝政大权后,便援引司马光、文彦博等保守派到朝廷中,聚集各种反变法的力量,接着,不遗余力地打击变法派,新法大部废除,许多旧法一一恢复。这一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史称元祐更化(元祐年间为1086年—1093年)。

高太后在元祐更化时,还作出了一个与废除新法并无关系的决定:禁造密云龙。

密云龙是一种比贡茶如大龙团、小龙团和双井等更为精心采焙制造的贡茶。当初建州每年进贡大龙团、团茶各两斤,以八饼为一斤。接着蔡襄为官建州时,又制成了十斤小龙团进贡皇上。小龙团比大龙团精致,每斤有十饼。但到熙宁末年,宋神宗传旨(福建转运使贾清)在建州制作密云龙,这是一个比小龙团更精致的茶,每斤有二十饼之多。密云龙造出以后,小龙团和大龙团的质量就开始下降了。宋神宗熙宁(1068年至1077年)以后,密云龙每年作为首批贡物进贡宫内。

当时,密云龙主要用于宗庙的供奉之品以及皇上享用,极少赐给臣下。但在元祐中宋哲宗对殿试成绩卓越者赐予密云龙后,皇亲国戚和权贵近臣便纷纷厚着脸皮求赐,于是密云龙走出宫廷,流于官绅之间。

据孙月峰《坡仙食饮录》记载说,密云龙之味极为甘馨,苏轼对此奉为至宝。当时苏轼门下有四位得意门生——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号苏门四学士,苏轼待之极厚,每逢四学士来访,苏轼必令侍妾朝云取出密云龙来款待。有位叫宋廖正、字明略的年轻人入苏门较晚,但苏轼对他的才学却钦佩之至,视为奇才。有一天,苏轼又叫朝云取出密云龙,煎水烹茶。苏轼家人以为一定又是四学士来了,但偷眼窥之,来客却是宋廖正。

苏轼以一位贬谪之官,尚能常以密云龙招待嘉宾,可见当时密云龙流传朝野之广。

而流传越广,求赐也越繁,终于使高太后烦恼不堪,无法招架。宋人周辉《清波杂志》记载说,元祐初年,高太后痛下决心,下令建州不许再造密云龙,连团茶也不要再造了,她说:这样免得经常受人‘煎炒’,不得清静,又说:拣这些好茶吃了,又生得出什么好主意?

后人对高太后禁造密云龙的评价说:宣仁改熙宁之政(即元祐更化),此(指禁造密云龙一事)其小者。顾其言,实可为万世法。士大夫家、膏粱子弟,尤不可不知也。(见清代陆廷灿《续茶经》引《分甘余话》)称禁造密云龙在整个推翻新法中不过是一桩极小的事,但却可为万代治世所借鉴,这样的评价有点高抬了高太后,但评价之语中以俭修身治天下的含义,却是很有道理的。

令高太后遗憾的是,密云龙并没有因为一道圣旨而果真不再制造了。禁令一传至朝野缙绅中间,密云龙之名更是炽手可热,人人都想居为奇货。而入贡朝廷之物中,没了密云龙,却来了个龙焙贡新。周辉《清波杂志》中说,南宋淳熙年间(1174年至1189年),每年入贡朝中之贡品有十二纲,第一纲就是龙焙贡新,只有五十余挎(方寸大小的小块),比密云龙更贵重。周辉说:这是不是以龙焙贡新之名易密云龙之名?或者是否确为质量比密云龙更优的新品种,不得而知。

高太后禁造密云龙,非但没使宋代制茶工艺水平停止不前,反而使之更上了一个台阶。这真是高太后始料所不及的。自此以后,密云龙的故事就成了传说,但是密云龙的制造工艺却偷偷的保留下来,在民间不断流传。千年后由武夷山凤凰红茶有限公司传承千年密云龙的制茶技艺,出品了的高端密云龙大红袍,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小壶小杯细品慢饮之,方能真正品尝到传说中武夷茶王,岩茶之颠的韵味。

范仲淹有诗云: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武夷山岩茶从古就饱负盛名,武夷山凤凰红茶有限公司继承传扬了武夷岩茶的品质工艺,于高山流水、奇峰峻岭之中,焙制烹煮出经典的密云龙,彷佛汇聚了山峰的灵气,令人难忘。

品味密云龙,过程即是美,好友知交,相促而坐,细泡几两好茶,轻品慢啄或仰脖畅饮,这茶叶的滋味萦绕口中,久久不曾消散,似乎唯有霸气一词可涵盖其滋味。浓浓有深意,处处留茶香。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知识相关文章,《“密云龙”大红袍文化》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知识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1茶叶知识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