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宜兴制壶高手唐伯琴近日在本市小木桥路天乙广场开设了紫砂艺术展示厅。在这里,人们看到了她的代表作《渔翁壶》。

唐伯琴,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她出生于紫砂世家,伯父唐凤芝的作品早在民国时期就赫赫有名,父亲唐祝和解放前长期在上海制壶,解放后参与了紫砂陶业社的技术辅导和厂部领导工作,精通紫砂原料的选取,配制,紫砂壶的制作,烧成等一系列工艺,1980年又筹办了宜兴紫砂二厂。唐伯琴自幼就跟随父亲学习制壶,1983年至1995年先后在紫砂二厂,丁蜀紫砂厂和宜兴美陶厂从事紫砂艺术的制作、设计、创新及技术辅导工作,1996年起创建了唐伯琴工作室。

唐伯琴作品古朴大方,线条流畅,形神兼备。既忠实地继承了唐氏祖传产品做工精细、线条流畅、轮廊分明的内在功力,又迎合着来自生活、高于生活、想象丰富、做工独特的时代脉搏。这把渔翁壶壶身扁圆丰润,壶嘴似一条跃出水面的鱼在透气,壶盖及钮如竹编的斗笠,壶把位一抽象的人体。2005年4月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率领大陆访问团来访时,在国台办选送的200多件紫砂精品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祖国大陆送给连战先生及大陆访问团的珍贵礼品。cY260.CoM

延伸阅读

邵大亨:一代制壶大家


之前我们给大家介绍了紫砂技艺大师陈鸣远,今天,再给大家带来一位继陈鸣远以后的一代制壶大家:邵大亨。

邵大亨(1796-1850),活跃于嘉庆道光年间,宜兴上袁村人,是继陈鸣远以后的一代制壶大家。他在少年时就享有盛名,是继陈鸣远以后的一代宗匠。他的制壶以挥扑见长,尤其在制简练形体,如掇球、仿古等壶,朴实庄重,气势不凡,更突出紫砂艺术质朴典雅的大度气息,他的壶“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也”。其鱼化龙壶,伸缩吐注,灵妙天然。他的作品在清代时已被嗜茶者及收藏家视为珍宝,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之说。可见当时他的壶艺声誉之高。

邵大亨的人生经历及艺术作品等诸方面全面阐释了蕴藏在紫砂壶的艺术内涵和同其人格血脉相连的内在关系。在《邵大亨经典紫砂壶道学赏析》中也比较完整地选摘了一些紫砂壶的壶家、壶友对邵大亨以及他的经典紫砂壶品的评论以便采集百家之长,更好地鉴赏邵大亨的经典紫砂壶品。

感兴趣的茶友们可以私下了解更多有关这位制壶大家的故事哦,也希望大家能在茶道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紫砂壶的薄胎制壶技术


人们常用"薄如蝉翼,轻似浮云"来形容薄胎紫砂壶。"薄胎"本是瓷器制作的"神技",明清起,始有艺人将其运用在紫砂制壶工艺之中,传世虽不多,却开创性地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奇妙效果。曾经紫砂博物馆馆长赵炎展示了他收藏的二十把薄胎紫砂壶,令大家叹为观止,震惊四座。

薄胎壶看起来与普通紫砂壶毫无区别,造型同样是沉稳厚重,上手却很轻,印证了老子"大巧若拙"的道家理念。一把150毫升的小壶,托在手上轻若一块朽木,仅重50克,几乎可以漂在水面之上。薄胎就是打泥片时打得比一般壶要薄,不算是一种工艺,而是一种技法,一种作者体现自己功力深厚的技法。赵馆长介绍,由于胎薄、成形难,烧制时受热不均而易烧裂的原因,因而薄胎壶对技术纯熟程度的要求很高。薄胎壶兴起于广东潮汕地区,这是由于薄胎壶制作时对环境的湿度也有严格的要求,可以看出薄胎壶的制作难度较大,要制作出一把完美的薄胎壶,并非易事。北京紫砂艺术馆这次展出的二十把薄胎壶包括紫砂界老、中、青三代工艺大师的作品,壶形非常丰富:掇球壶、仿古壶、竹段壶、南瓜壶……其中紫砂制壶大家、当代紫砂薄胎的代表人物陈国良的四件作品堪称精品。

陈国良是紫砂大师何道洪的学生,他做壶以胎体极薄见长,壶体重量要比普通壶轻了许多,因此制作难度也要高得多。而陈国良的薄胎壶,不论花器、光器,把把饱满圆润,轻盈剔透,令人叹为观止。陈国良的壶,"薄"而有当,并不是一味追求"新、奇、特",给人一种气若游丝的纤弱感,而是兼顾实用与观赏两种要求,堪称是"兼美"的佳作。

曾经就在一次紫砂展会上众多紫砂壶友带来了自己的藏品,其中就不乏有薄胎作品,一位壶友带来了一把薄胎"小方钟"令在场拍案称绝。一把紫泥方壶线条流畅,明快挺秀,令人称奇。紫砂之家专家介绍说,由于方器的制作较大,要制成薄胎则更是难上加难,因而在薄胎壶中方器是少之又少。那把"小方钟"不仅重量上轻巧出众,壶型、泥料也很难得,堪称"极品".还有一位壶友带来了一把家藏的周桂珍的掇球壶,纯正的"民国绿"泥料,壶体珠圆玉润,隽永耐看,托在掌上,给人一种"薄如蝉翼,轻若绸纱"之感。

紫砂艺苑专家认为,作为一种实用器皿,这巧夺天工的薄胎壶要更多地照顾到"观赏"和"实用"的双重要求。"在手疑无物,定睛似有神"的薄胎壶,让人爱不释手,是意趣创作之妙品。

紫砂怕制壶者造自己的假


刚接触紫砂壶的茶友可能很难会想到,一个作者的紫砂壶竟然也能“流水线出产”。紫砂壶最忌讳的是买到仿品,仿品中最难鉴定的可能就是枪手代工壶了。所谓“枪手代工壶”最直接的理解就是,制壶者造自己的假。现在的紫砂壶市场行情走俏,多少有点名气的作者,那紫砂壶是出一把就有人抢一把,甚至有企业、机构成批收购。可是按照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一个紫砂壶作者即使再勤奋,一年最多不过做50把壶,还难保证都是精品,市场上哪里有那么多有名有姓的好壶可供收购呢?

“个别在大连茶展会上都混到‘脸熟’的壶商和大连茶老板力推的作者,甚至可能根本不会做壶。”一位在宜兴交友广泛的资深紫砂壶收藏爱好者告诉笔者,“早年间在和多位知名紫砂壶艺人交流,提到在身边茶友圈里很有名的几个制壶者,可人家都一脸茫然,要么说没听说过这号人,要么称这人做壶水平不行。但我看到的那几个作者的壶,分明品质颇高啊?后来才知道那都是枪手代工壶。”后来,这位资深紫砂壶收藏爱好者留心注意印证,又接连发现多名在大连拥有众多拥趸的问题紫砂壶作者。

“枪手代工壶”往往就是在制壶者工作室或者在作者手上直接成交的,但是这壶却是制壶者自己请其他“枪手”制作的,再配上作者本人印章和真证书,谁还分得清这壶到底是真是假。

陈介溪:清乾隆时期的制壶好手


陈介溪--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传善仿古,尤以盖工称绝,史未见其传器。圣和姓邵,系清乾隆时期的制壶好手,尝见一持朱泥小壶,盖内同刻「圣和」阴文楷字,底钤「大清乾隆年制」。

拙着《荆溪紫砂器》收有榴山款朱泥壶,底款:榴山,盖款:圣和。此壶式度甚佳,惜出土时壶盖已碎为两瓣。全器纯以打身筒成形,壶身微皱绵密,正所谓无皱不朱。底款镌有榴山,盖款圣和,俱以三刀法刻就,刀工爽利,入刀处尤其精采,刀刀精严,却又笔意延绵,诚为朱泥款识中,难得一见的佳作。若依朱泥壶落款惯例研判:壶底的榴山者,应该是订烧的文人或显贵。

潘仕成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潘仕成字德会,为清道光广东番禺人。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砂壶形制固定,且惯於将印款落於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字「潘」字印。由於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称为「潘壶」,且落款方式大抵遵循前例,偶有见楷书无印边者,或以铁刃阴刻者,亦有将陶人名印钤於盖内者。潘壶的形制发展至今,大体可分为三种,壶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为「高潘」。潘壶一般为闽南人家泡工夫茶用,但据当地乡人表示,潘仕成祖籍莆田一地,因以潘氏为荣,在女儿出嫁时必以一潘壶为嫁妆,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能像潘仕成般的荣华富贵。所以多要求为宜兴潘壶,绝少用土产的汕头壶。通常这种随嫁的潘壶并不一定用作泡茶,也有置於梳妆台装发油之用,且女主人百年之後,多作为陪葬物,以示对娘家养育的感念之意。

唐(含五代)28种茶具


由于唐时茶已成为国人的日常饮料,更加讲究饮茶情趣,因此,茶具不仅是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并有助于提高茶的色、香、味,具有实用性,而且,一件高雅精致的茶具,本身又富含欣赏价值,且有很高的艺术性。所以,我国的茶具,自唐代开始发展很快。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这在唐·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有详尽记述。本世纪80年代后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唐代宫廷茶具,与陆羽记述的民间茶具相映生辉,又使国人对唐代茶具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但唐代的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许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见到过的。有关唐代宫廷茶具,下面已分件专述。这里,将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开列的28种茶具,按器具名称、规格、造型和用途,分别简述如下。

风炉:形如古鼎,有三足两耳。“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炉内有床放置炭火。炉身下腹有三孔窗孔,用于通风。上有三个支架(格),用来承接煎茶的。炉底有一个洞口,用以通风出灰,其下有一只铁制的灰承,用于承接炭灰。风炉的炉腹三个窗孔之上,分别铸有“伊公”、“羹陆”和“氏茶”字样,连起来读成“伊公羹,陆氏茶”。“伊公”指的是商朝初期贤相伊尹,“陆氏”当指陆羽本人。《辞海》引《韩诗外传》曰:“伊尹……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这是用鼎作为烹饪器具的最早记录,而陆羽是历史上用鼎煮茶的首创者,所以,长期以来,有“伊尹用鼎煮羹,陆羽用鼎煮茶”之说,一羹一茶,两人都是首创者。由此可见,陆羽首创铁铸风炉,在中国茶具史上,也可算是一大创造。

灰承:是一个有三只脚的铁盘,放置在风炉底部洞口下,供承灰用。

炭挝:是六角形的铁棒,长一尺,上头尖,中间粗,握处细的一头拴一个小。也可制成锤状或斧状,供敲炭用。

火筴:又名筋,是用铁或铜制的火箸,圆而直,长一尺三寸,顶端扁平,供取炭用。

交床:十字形交叉作架,上置剜去中部的木板,供置用。

夹:用小青竹制成,长一尺二寸,供炙烤茶时翻茶用。

纸囊:用剡藤纸(产于剡溪。剡溪在今浙江嵊州市境内)双层缝制。用来贮茶,可以“不泄其香”。

碾:用桔木制作,也可用梨、桑、桐、柘木制作。内圆外方,既便于运转,又可稳固不倒。内有一车轮状带轴的堕,能在圆槽内来回转动,用它将炙烤过的饼茶碾成碎末,便于煮茶。

拂末:用鸟羽毛做成,碾茶后,用来清掸茶末。

罗合:罗为筛,合即盒,经罗筛下的茶末盛在盒子内。

则:用海贝、蛎蛤的壳,或铜、铁、竹制作的匙、小箕之类充当,供量茶用。

水方:用稠木,或槐、楸、梓木锯板制成,板缝用漆涂封,可盛水一斗,用来煎茶。

漉水囊:骨架可用不会生苔秽和腥涩味的生铜制作。此外,也可用竹、木制作,但不耐久,不便携带。惟用铁制作是不适宜的。囊可用青竹丝编织,或缀上绿色的绢。囊径五寸,并有柄,柄长一寸五分,便于握手。此外,还需做一个绿油布袋,平时用来贮放漉水囊。漉水囊实是一个滤水器,供清洁净水用。

瓢:又名牺杓。用葫芦剖开制成,或用木头雕凿而成,作舀水用。

竹夹:用桃、柳、蒲葵木或柿心木制成,长一尺,两头包银,用来煎茶激汤。

熟盂:用陶或瓷制成,可用水二升。供盛放茶汤,“育汤花”用。

鹾簋:用瓷制成,圆心,呈盆形、瓶形或壶形。鹾就是盐,唐代煎茶加盐,鹾簋就是盛盐用的器具。

揭:用竹制成,用来取盐。

碗:用瓷制成,供盛茶饮用。在唐代文人的诗文中,更多的称茶碗为“瓯”。此前,也有称其为“盏”的。

畚:用白蒲编织而成,也可用,衬以双幅剡纸,能放碗十只。

札:用茱萸木夹住栟榈皮,作成刷状,或用一段竹子,装上一束榈皮,形成笔状,供饮茶后清洗茶器用。

涤方:由楸木板制成。制法与水方相同,可容水八升。用来盛放洗涤后的水。

滓方:制法似涤方,容量五升,用来盛茶滓。巾用粗绸制成,长二尺,做两块可交替拭用。用于擦干各种茶具。

具列:用木或竹制成,呈床状或架状,能关闭,漆成黄黑色。长三尺,宽二尺,高六寸。用来收藏和陈列茶具。

都篮:用竹篾制成。里用竹篾编成三角方眼;外用双篾作经编成方眼。用来盛放烹茶后的全部器物。

以上28种器具,是指唐时为数众多的茶具而言,但并非每次饮茶时必须件件具备。这在陆羽的《茶经》中说得很清楚,在不同的场合下,可以省去不同的茶具。

制壶人说的“原矿泥料”,究竟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聊这个话题,有感于经常有小伙伴一脸真诚的对我说:想买一把壶,要求不高,只要是原矿泥料就行。

还有买壶的小伙伴上来第一个问题就是:是原矿的吗?

追求原矿紫砂,是藏壶玩壶的基本共识。这不是什么门阀成见,得承认,在玩家的心里,原矿才是“世家之子”。

那么,原矿泥料好在哪里?

原矿必备的条件一方面是指矿源,另一方面是指从开采出来的原矿不添加任何化工原料所制成的泥料。

好的原矿紫砂泥料含有许多较嫩的泥,本身也是多种矿物的结合体,尤其含铁量非常高。经过窑烧后,发色沉暗,呈现一种饱经沧桑之感。

另外,好的原矿泥料,陈腐时间长,包浆速度快,可变性强,就质感来说,原矿泥料制成的壶,精光内敛,温润似玉。这些都是原矿泥料的必备元素。

“买东西要买够路份的”——这无疑是真理,但凡事不可太过追求极端,对原矿紫砂的认识,许多人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将紫砂材质等同于玉雕艺术的宝玉,认为其造型、工艺、烧结等只是锦上添花而已,这主要是部分紫砂经销商的言论,要害是将原矿紫砂神秘化、绝对化。

影响紫砂材质的因素

影响紫砂材质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原矿品质外,明针功夫、窑温环境等炼制技艺也有很大影响。

单纯的原矿泥料并不能“成全”一把好壶,在壶价腾贵的今天,作为一种手工艺品,泥料的价格在一把壶中的成本比例实在可怜。

高的附加值,大部分来自于“工”,即用工、饰工、火工。一壶在手,泡茶不适用、装饰简陋不当、要温烧成不对,泥料再好也不能成为美器。

二是对原矿紫砂“血统纯正”性的盲目追求,排斥任何添加,乃至“谈化色变”。

当代许多紫砂壶的泥料,不管如何标榜,在炼制陈腐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添加化工原料,差别仅在于添加的数量、质量、时机以及方法,这就像现代农业都要使用化肥农药一样,没必要大惊小怪。

又好比我们生活在现代,不可能还吃着明代的大米。当然,人造玉毕竟无法与天然玉相提并论,对于既不利茶又无欣赏价值的化料,还是敬而远之的好。

言论和概念上的混乱加剧了部分收藏者的想象空间,于是各种极品原矿、神奇名泥轮番登场,不断花样翻新、耸人听闻。原矿本质洁,却被附会这么些个纠结拧巴的是非,奈何奈何!

礼崩乐坏的末法时代,买壶识砂,要有原则,更要有平常心,戳穿伪科学,鉴别真与假,追求原矿的同时也别强认死理,这一精神“路份”,似乎比物件的“路份”更为重要。

真正紫砂壶大概说来就是观之色泽沉稳,不艳不腻,虽有一定光泽,但应隐隐之如隔薄雾,由内而外,而非贼光。表面砂感明显,有层次感,颗粒若隐若现,以手抚之细而不腻,不剌手,不粘手。(来源:紫砂文化馆,

旧壶怎么开壶


长久不用的旧壶也是需要开壶的,步骤和新壶一样也是通过清水煮来开壶。

旧壶的开壶方法:

1、首先是用清水来煮紫砂壶,大约煮一个小时左右,清水一定要盖过紫砂壶。

2、用10-20克的甘草,5-8克的人参,与紫砂壶一起放入凉水中,用文火煮沸后,继续再煮一个小时。

3、用茶叶和紫砂壶一起煮,也是大约煮一个小时左右。

简易的紫砂壶开壶方法相对较为简单,只需要将壶身与壶盖分开,然后放入事先装好清水的锅中,煮沸1个小时之后便可。这种方法的好处主要在于将未开壶的紫砂壶中的杂质清除掉,以免影响饮茶。

传统的开壶方法:先用沸水将紫砂壶内外部冲洗一下,以去除表面尘埃。然后同样用清水煮沸,两个小时候之后,往壶内添加豆腐或者甘蔗,再煮沸一个小时以上;最后,将甘蔗或者豆腐清除掉,再加入茶叶,帮助茶壶吸收茶叶精华。

开壶的意义:

1、清除紫砂壶内的火气和燥气。在烧制紫砂壶时,会将壶内所有的水分全部蒸发出去,从而产生燥气。如果不进行开壶,不管放过好的茶叶,泡多少次茶,都不能去除壶内的土味。想要改善这个问题还需让壶先喝饱水,让紫砂壶消消它的燥气。

2、去除紫砂壶中的异物。因为紫砂壶是由高温烧制而成的,在烧制过程中壶体内的气孔会发生扩张,出窑之后气孔势必会被一些杂质堵住。在紫砂壶的制作后期,工艺师会对紫砂壶进行打磨处理,会是壶内暂留一些碎屑。有时壶内还会残留铝粉等白色物质。一定要在清除掉这些物质之后才可以使用紫砂壶。

不懂壶的人如何看壶?


大多数壶友的紫砂知识只是是通过看书、网络或者聊天掌握的,聊起壶来头头是道,壶型的种类、作者的背景历史、现在是什么职称、国家级还是省级。紫砂名家可是倒背如流……

其实玩壶跟打仗是一个道理,光纸上谈“兵”是没用的,需要的是实战。想要真正的了解紫砂壶还是需要靠自己长时间的去学习、比对、泡养、把玩和体会。多看看一些好的作品和文章,一把精、气、神、料俱佳的好壶,跟作者的头衔和职称真的没什么关系。

不要一天到晚只记得那些紫砂名人名家,还没见到壶就问谁的壶呀,什么职称?是不是全手工的呀?能不能升值呀这些的愚蠢问题。咱就壶论壶,多给那些有实力但是没有职称钟头的壶艺人一个机会。壶好才是硬道理,作者是谁、职称多高、是不是名人之后;泥料多稀有、多珍贵之类的,真的不重要。壶的价格体现在壶的本身而不全是头衔和职称这些符号上,相信这也是很多务实避虚的壶友们所希望的。

稀世泥料、久已失传、家藏N年、别家没有唯我有、研究发现的某新泥种、作者已是什么什么等级职称即将升级、作者是某某大师或者名人的亲戚、徒弟等云云这些想必是很多壶友遇到过或者正在遇到的虚无缥缈”广告语“,这些广告语的确很能迷惑新人,让很多新人一开始就误入歧途,一开始就围着泥料的稀缺、职称的高低、升值的空间等虚幻的东西打转……如果这些壶友不是一时性起玩壶的如果能坚持玩下去,他们会发现自己当初冲着泥料、冲着职称买的那些壶都是一些型不正、工不精的想扔又舍不得的所谓的垃圾壶……

壶与人和其他事物一样,没有对比就显不出差距,就人而言就如没有丑女就无所谓美人、没有丑汉也就无所谓俊男;对壶也是如此,没有丑壶也就无所谓美壶;至于何为丑?何为美?这个自然要靠自己多玩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比对、去感悟……

“如果有一天,玩壶不但不能给你带来快乐,反而让你烦恼或者纠结的话,可以选择放弃或者离开。”紫砂壶能让真正爱好者很快乐,几年如一日,每天如此单调的生活,一点都不觉得烦闷无聊。

不懂壶的人该怎么看壶?

壶人一相,神形兼备。不懂壶的人怎么看壶呢?那就像看一个人那样看吧!

人有骨架、肌肉、皮相,壶有线条和轮廓。艺人以素描的手法直接取相,眼、手、心相应以与造物肉搏,线条以其匀整、流动、回环、曲折,传递着壶的体积、形态与生命。

一个人,挺胸抬头、阔肩,我们便称其有“精神”,因其骨架重心向上提。一把壶有无精神,也要看骨架。所谓“美人在骨不在皮”,骨架搭得好,壶的精神也就截然不同了。

精神主骨,重在肩胸,在视觉上体现在壶体局部的“折角弧线”,当局部折出角度之后,犹如人之肩膀舒展,重心提升。若折角弧线流于浅弱,肩膀瑟缩,则骨相单薄。

若以五官来赏,那壶的五官是哪些呢?

一:壶嘴

紫砂壶的嘴、把和钮,制壶者通常称其为似人的五官,大小比例丝毫不能苟且。嘴、把和钮的造型处理要与壶体形态相协调,不可太张扬或太弱。壶嘴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一弯嘴、二弯嘴、三弯嘴、直嘴和流等多种。

好的壶嘴,造型要适合水流曲线的变化,壶嘴的长短、粗细,装在壶体上的位置都要恰当。

壶嘴内壁一定要通畅、厚薄均匀,壶盖上的通气孔要大小适当,不易被水汽堵住,注茶时空气流通,并形成一定的压力,小小壶嘴也有那么多门道,艺术路上只有精益求精。

二、出水口

紫砂壶嘴的出水孔,不太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出水畅与不畅,出水孔至关重要。早期紫砂壶出水孔,人们大多想象为独孔,其实并非完全如此。紫砂壶出水孔,应是随着茶叶的焙制方法的发展和饮茶习俗的变化而变化的。

起初,紫砂壶为独孔,极易被茶叶堵塞,但最迟在晚明时,已有个别紫砂壶出水孔为钱形孔,但不知为什么没有普及开来。直到晚清,紫砂壶出水孔,才流行改作多孔。“文革”时,有批紫砂壶外销至日本,这批外销壶里,出水孔设计为半球形网孔。这样泡片茶时,可避免茶叶堵塞。

三、壶把

紫砂壶的壶把形态有端把、横把、提梁三种类型。其中端把的形式最为常见,就是传统中的执壶把,今天较为常见的多为环形把。横把,就是壶把与壶嘴成90度角。横把壶,早在唐代长沙窑中就已有生产,可见在唐代比较流行。现在国内一般很少见到横把壶,但是日本人、韩国人品茶时多用横把壶。

提梁壶类型,古已有之,原始陶器及青铜器造型中皆有。紫砂壶中的提梁又有两种形式之分,一为硬提梁,一为软提梁。

四、壶足

紫砂壶的底足可分为一捺底、加底(圈足)和钉足三种类型。

一捺底是紫砂壶底特有的样式,薄薄的底片,嵌入壶体,底呈凹形。因紫砂另外无须上釉,烧成时便没有粘底或粘匣钵的顾虑,尽可采取最简洁、最方便、最精巧的做法。

在看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换位思考下,把壶当做一个人来看下,看看这个“人”身材如何,五体协不协调,基本上就可以确定其形是否到位。看壶如看人,看一把壶的神韵,就要看壶的“五官”组合在一起是否有精神!

紫砂壶如人,不仅以血肉之躯立世,更追求风神之美,将用和意浑然相通。这一过程中,实现着很多的对立与统一,如宾主之序、均衡之变、节奏之美、大小曲直等等,这一系列的对立和统一,本质是审美的张力。

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在紫砂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它一道,共同塑造着不朽的东方传奇。“善学还从规矩”凡学,不可自作聪明,需知一器方圆自有度,莫将“冯马”乱糊涂。唯有吃透章法,纵横使转间皆能出规入矩,始可言变、言新、言奇。(文章来源:紫砂壶玩家;

石制茶具的功用


您一定知道木鱼石那美丽动人、富有神秘传奇色彩的传说吧。前清乾隆年间曾被誉为能使人智慧、勇敢、坚毅的唱歌之石。

木鱼石,其色呈紫檀色或湖蓝色(豫北灵山地区最新发现的珍贵品种),形似木质,又称木纹石。此石种仅分布于中国的豫北等极少数地区,是世界上罕见的珍贵石种。其药用价值早在明朝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极尽记载,现经中国科学院、地质矿产部岩矿测试技术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等科研单位鉴定,确认该石中锶、锃、钙、磷、碘、锂、镁、钠、锌、钼、铍、硒等二十余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用其制作的茶具、酒具、具有较高的欣赏、收藏价值和显著的保健作用。

木鱼石茶具在酷暑季节泡茶,四天内其色、香、味不变,盛装普通饮用水,两小时后即能使其迅速矿化,达到国家规定的矿泉水标准。由于木鱼石中希有元素含量适中,所制的器皿防腐和通透性好,因此,长期用该器皿泡水饮用,能补充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调节生理机能,促进新陈代谢等。

 

新壶、旧壶如何养?


自己也有紫砂壶,可是对于保养我还是不太懂,每一次泡茶就是洗洗,投茶,倒水,茶喝的差不多,有时候就直接把茶叶倒了,用水冲洗下就这样放着,有时候就直接不洗,到第二天想起喝茶才一起洗,今天我也和小编一起学习紫砂壶的保养。

紫砂保养,很有学问。

养壶的方法主要有7条:

1、新壶新泡首先要决定此壶将用以配泡哪种茶。譬如重香气的或重滋味的,如果讲究的话,都应专门备泡的壶,同时也可使新壶接受滋养。方法是用干净锅器盛水把壶淹没,用小火煮壶,将茶叶同时放入锅中煮。等滚沸后捞出茶渣再稍待些时候取出新壶置于干燥又无异味处,自然阴干即可使用。

2、新壶使用时应首先用茶汤煮一番,除去新壶的烟土味和洗除污垢即可使用。

3、旧壶重新使用,应做到每次冲完茶后,将茶渣倒掉并用开水洗涤残汤,以保持清洁。

4、注意壶内茶垢。有些人泡用完后,往往只除茶渣,而往往将茶汤留存在茶壶内随壶阴干,日久后累积茶垢。但如果维护不当,壶内就易生异味。所以在泡茶前应以滚沸开水冲烫一番。

5、把茶渣存在壶内养壶,这种方法不可取。茶渣闷在壶内易发酸馊异味,有害于壶,饮后也有害于人体健康。

6、壶在使用时应做到经常擦拭,并应不断用手抚摸。久后不仅手感舒服而且能焕发出紫砂陶本身的自然光泽、浑朴润雅,耐人寻味无穷。

7、清洗壶的表面时,可以用手加以擦拭,洗后用干净的细棉布或其它柔细的布擦拭,然后放于干燥通风又无异味处阴干,久而久之,你自然会与这把紫砂壶发生深厚感情。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唐伯琴制《渔翁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