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种类。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位于中东阿拉伯半岛最东南端、面积约为85000平方公里的小国,阿联酋人民喜欢茶,对喝茶情有独钟,茶是阿老百姓首选的饮料,喝茶人数远比喝咖啡的多得多,大约为喝咖啡人数的五倍。

阿联酋虽然是小国,人口不过260万,但是年人均茶叶消费量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阿年人均茶叶消费量可达8公斤,比土耳其年人均消费茶叶2公斤要高出三倍,比美国,法国,德国和乌克兰等年人均消费约0.3公斤要高出20多倍。

近几年来,阿联酋茶叶进口量迅速增长,年增幅达10%。据估计,1996年阿进口茶叶4万多吨,合8100万美元,其中转口21600吨,合4300万美元,国内消费19100吨,合3800万美元。

阿联酋主要消费红茶,但老百姓对绿茶也有一定的兴趣。印度是阿联酋茶叶进口的主要国家,1996年阿进口印度茶叶19800吨,占进口总量的48.6%,居第一位;其次为斯里兰卡,14400吨,占35.4%;中国第三位,占6.6%;然后是英国和肯尼亚等。

阿茶叶进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一、向前苏联独联体国家转口业务迅速发展

地处中亚地区的前苏联独联体国家,特别是阿塞拜疆、土库曼、乌兹别克等国家所消费的茶叶,以前是由前苏联中央政府统一管理,由中央政府所属专业进出口贸易公司统一进口后分配供应。前苏联解体这些国家独立后,各国自行进口茶叶,消费需求逐年迅速增长,在短短的六年中,茶叶进口量增长了三倍。其中不少是经由迪拜转口的,转口数量也逐年迅速增加。转口的茶叶大都是散装大包装。

二、国内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

最近几年,阿国内茶叶消费快速增长,归功于以下原因:

(一)本国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外来劳工的大量涌入,使阿人口年增长率达7%,人口的增长必然使茶叶消费量增加;

(二)消费者改变了消费习惯,开始崇尚自然食品,而作为天然、健康饮料的茶叶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三)阿咖啡厅数量的增加也是茶叶消费增加的一大原因,咖啡厅是阿最大的茶叶消费地之一,目前阿全国共有3000家咖啡厅。

三、茶叶小包装业的兴起和发展

茶叶小包装业是近几年来在阿新兴的工业。随着阿市场对茶叶消费的快速增长,对小袋包装茶叶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增加。由于各种原因,进口商直接从印度和斯里兰卡进口的小袋包装茶叶在市场上销售不畅,于是他们便从印度、斯里兰卡进口大包装的茶叶,从英国进口小包茶叶袋,在当地加工小袋包茶叶,并打上自己的品牌,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同时,当地加工的小包茶叶的对外转口业务也有明显的发展。因此,阿茶叶包装加工业的迅速兴起,也促进了阿茶叶进口量的增加。

综上观之,阿茶叶市场是个十分有前景的市场,值得重视。

CY260.com编辑推荐

紫砂文化产业呈几何级数般增长


江苏宜兴紫砂壶从明代朱元璋提倡喝散茶后诞生,起初仅作为泡茶的工具,直到明代中后期才开始进入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从董其昌、陈继儒等文人开始,紫砂壶逐渐走进文人的艺术创作活动。到了清代,文人更直接参与紫砂壶的制作过程中,许多书画家与紫砂壶作者一起研究造型与装饰等艺术手法,从而把紫砂壶创作推向了紫砂文化的层面。

过去的40年,紫砂文化得到了大发展大繁荣,其已成为一种文化产业,甚至已发展到艺术品金融领域。近几年,紫砂市场几乎一直在透支紫砂工艺与艺术本身的积累。大多数人关心的是紫砂艺术的造富故事,而较少关注紫砂的文化底蕴,以及市场激情后的隐患与问题。笔者认为,2017年紫砂文化消费将继续繁荣,与此同时,紫砂市场需要回归理性,才能促进市场更健康发展。

紫砂文化产业呈几何级数般增长

当代紫砂文化与紫砂收藏热,可以上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台湾。当时宜兴从事紫砂壶制作的工匠仅有500人左右,产品一度供不应求。而那时的紫砂壶基本上是通过香港转口至台湾的,香港作为紫砂壶销售台湾和东南亚市场的中转站,也为当地的紫砂壶市场的繁荣起到了近水楼台的优势。

上世纪90年代,紫砂壶的价位节节高升。1994年5月6日,顾景舟的一把紫砂壶作品在宜兴陶瓷公司进出口部被香港藏家以74万港元(按当时的汇率,约合100万元)竞价买走,创造了顾景舟紫砂壶在市场上的第一次天价。从此,宜兴紫砂工艺厂工艺师的作品价格开始逐年上升。

进入21世纪后,紫砂壶从业者呈几何级数增加。由于紫砂壶的制作可以一个人独自完成,越来越多的紫砂创作者开始意识到,工厂化集体劳作并不是紫砂艺术创作的最好形式。自古以来,以家庭为单位的制作更适合于紫砂壶的创作,于是,宜兴紫砂工艺厂进入了破产前的改制,以全新的紫砂艺术工作室取代了先前的工厂化生产模式,从而解放了生产力和创造力,紫砂壶市场上开始出现许多崭新的款式、风格,进一步推动了紫砂文化的发展。

从2000年开始,香港、台北、北京等地的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先后出现当代紫砂壶。2008年,中国嘉德拍卖开启了紫砂壶的第一个专场拍卖,进一步聚集和调高了当代高端紫砂壶的收藏投资人气,自2010年,顾景舟的第一个过千万元的紫砂壶出现,到2015年一套紫砂壶以8000万元落槌(加上佣金近亿元),点燃了紫砂壶市场的广大爱好者、特别是机构投资的收藏热情。

以顾景舟为例,他的紫砂作品从几百元到上百万元用了近10年时间,从100万元到1000万元又用了10年,从1000万元到近亿元同样用了近10年时间,10年一个台阶,带动了整个宜兴紫砂行业的大发展。

“文人壶”与“文化壶”概念不同

我们在谈论紫砂文化时,经常会提到“文人壶”与“文化壶”,其实,这两种壶的概念并不相同。笔者认为,“文人壶”是文人对紫砂壶造型所赋予的时代内涵。紫砂壶是立体的造型艺术,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有在壶体上镌刻书画装饰,这种装饰本质上是文人思想情感的表达,书画、篆刻截然不同。

业界人士通常认为,“文人壶”是由文化人创作的紫砂壶。“文化壶”是文人参与其中,强调人文思想的壶,“文人壶”不一定是“文化壶”,但“文化壶”一定是“文人壶”。“文化壶”是一种融入文人思想,包括宗教禅意精神的紫砂壶,不能简单地说紫砂壶上有镌刻的诗词书画就可称为“文化壶”。古时有“壶随字贵,字随壶传”的说法,紫砂壶的造型审美是主要的,在壶身上书画装饰是一种帮衬手段,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为了装饰而装饰,要恰到好处。

现当代紫砂收藏投资中,文人紫砂、名家紫砂一直占据紫砂市场主要地位。笔者认为,紫砂壶投资市场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工艺陈设品,二是收藏投资品,两个层次里都包括文人紫砂壶。

当前,文人紫砂壶的现状应该说是既繁荣又没落,繁荣的是许多诗人画家参与紫砂壶创作的热情很高,没落的是很多人是出于玩票的心态,以浮躁的思想参与制作紫砂壶,这就远离了文化壶的初衷,仅是一种名人效应而已。

紫砂市场在寻找理性方向

从二级市场来看,紫砂高端艺术作品的拍卖行情已成为紫砂艺术市场的晴雨表,深刻地影响着紫砂行业的传承与发展。2008年开始的紫砂壶大型专场拍卖会创造了紫砂壶价格的辉煌起点。2012年,紫砂壶价格出现分化,再到2016年出现断崖式下滑,在价值投资领域,紫砂壶似乎走到了一个三岔路口:市场在选择方向,从业者在迷茫,收藏者在犹疑。

2016年秋拍季,连续几届在宜兴紫砂宾馆举行的拍卖会超过了北京、香港和台湾的规模。如宜兴和信公司举办的紫砂艺术品拍卖会,顾景舟的4件标的物分别以5175万元、1840万元、1725万元和1495万元(含佣金)的天价成交。虽然仍有两件作品流拍,但丝毫不影响顾景舟当代紫砂行业领军人物的地位,4件作品的高价成交给紫砂收藏圈带来了不小的涟漪。

紫砂壶拍卖市场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以顾景舟为代表的当代紫砂艺术品引领了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但需要看到的是,近两年市场出现了换档调整的要求,2016年紫砂市场分化严重,拍卖价格喜忧参半。对此,我们可以就2016年秋拍的数据加以分析求证,也可以从另外两个市场(传统实体市场和新兴网络市场)中寻找答案。

在2016年秋拍中,一方面,受宏观经济的影响,紫砂市场依然处于深度调整状态。以顾景舟为例,从翰海、嘉德、保利、匡时、东正、巨力等拍卖公司秋拍结果看,他的作品都未有超过千万元成交,成交价基本在100万元至550万元之间,有的更是下降到几十万元。2015年曾创造过8000万元落槌纪录的顾景舟“大梅花壶”的东正拍卖,2016年的拍卖成交率较低,且没有可圈可点的好作品上拍,嘉德更是没有上拍顾景舟紫砂壶,这与宜兴本地的大量上拍形成鲜明对比。

另一方面,紫砂艺术品的市场化步伐加快,当代紫砂板块洗牌加剧。近年来,引领宜兴紫砂艺术市场当代高工大师的作品价格直线下降,相反,一些实力派紫砂艺术作品受国内大腕藏家追捧。从2016年的几场秋拍结果来看,一些紫砂明星的作品出尽风头,作品价格直线上升,甚至超过了大部分当代大师。可以看到,这些作品在引领当今审美时尚上做了一些功课,与过去浮华风格有了强烈的改变,让收藏者、投资者、创作者都有了信心和动力。

从实体经济角度来说,会展经济也是促进紫砂市场发展的因素之一。近年来,紫砂会展经济越来越强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举办的各类茶叶茶具展销会、博览会多达100场,紫砂文化消费市场已从专业市场变为大众市场,而此类消费主要以紫砂工艺陈设艺术的中端创意产品为主,原来以日用消费品的低端紫砂壶渐受冷落。

从网络市场看,在“互联网+”成为趋势的背景下,艺术品电商迅速崛起,对紫砂市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据统计,2016年低端紫砂壶网络年成交额达30亿元,今年有可能突破40亿元。仅2016年11月11日当天,宜兴紫砂壶网络成交量就接近2亿元,网络销售给实体店铺带来了巨大冲击。

网络销售节省了实体店高昂的租赁成本,但由于紫砂艺术需要亲眼目睹、亲手揣摩才能全面理解,笔者发现,网络成交的紫砂壶多为价格在千元以内、工艺性较低的紫砂日用壶,真正高端的艺术类紫砂壶还是需要信誉优良的传统实体店铺或经纪公司来经营,高端紫砂壶网络成交几乎为零。紫砂壶网络电商才刚刚起步,需要用更长的时间来建立信誉,也需要花更多的力气来确立品牌。

茶叶文化支撑茶叶生命力


“茶叶,不仅要加强品牌建设,还需要有文化支撑,这样才有生命力。”在11月2日举行的“茶艺新语”首届国际茶艺邀请赛上,记者专程采访了安徽省茶叶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顾公新,说起茶文化,顾公新直言不讳。安徽省茶叶品种多、质量好,但在市场上,似乎没有浙江的龙井、江苏的碧螺春、湖南的君山银针的知名度高。

对此,顾公新认为,安徽名茶各具特色,具有很强的优势,但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宣传推广也不够。近年来,安徽省涌现出了一批在地方乃至全省和全国都很知名的企业品牌,这是安徽省茶产业、茶叶行业的一件好事。这次邀请赛上,代表安徽省参赛的5支表演队,正好可以借此次茶艺表演邀请赛为契机,把安徽省众多的企业品牌推向市场,让更多消费者认知,从而对安徽省茶叶品牌的推广起到积极作用。

“文化和产业是不能分开谈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顾公新说,要想进一步做大做强安徽茶叶,就应该很好地用文化这个经济增长点,充分挖掘和利用徽州茶文化的闪光点,普及茶文化,扩大茶的受众群体,让茶文化观念引领人们喝健康茶、生态茶。这次茶艺表演邀请赛对宣传和推动茶产业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今后,还要多挖掘茶产业的人文文化,如历史、工艺,以及相关的茶艺、茶道等。

采访中,顾公新还对此次比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从整体上看,这次比赛的各支茶艺代表队在茶艺表演中创意新颖,融会了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饮茶习惯、表演形式和方法。在谈到国内几支代表队的茶艺表演时,他说,此次比赛中,茶艺表演代表队在对茶艺、茶道精神的领会和技艺的表演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一招一式中诠释出了茶道内在的静美和谐、清香幽雅,既展示了茶艺,又表现了茶德,显示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茶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茶叶冲泡要领


茶的烹沏、冲泡方法,随着茶叶生产技术的改进和茶叶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由最早的鲜叶直接烹煮,至现今所讲究的各式饮茶方法。饮茶时,人们不仅注重茶叶本身色、香、味、形的优美,而且还要配用实用性高与艺术性高的茶具。茶具与茶叶相互塔配得好,可相得益彰。在每个朝代各有不同的茶艺文化出现,不同的茶叶冲泡方式,发展出不同的茶具器皿,不论是陶器、青瓷、白瓷、紫砂,或是金属、玻璃器皿等,都是为了表现不同的茶叶特色。

在各形各色的茶叶中,因为发酵、制造、烘焙方式的不同,所以各有不同的香气与滋味,为了展现它们不同的风味,就必须使用不同的冲泡方式并搭配不同的器具。芳香味美的茶叶,搭配质优、雅致的茶具,更能衬托茶汤的汤色,保持浓郁的茶香。特别是精致的茶具,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品,既可品饮使用,又能让人欣赏其中的美。

不同茶类的饮用方式,并没有明显的界限,甚至是可以互通的。但必须注意的是,人们在品饮时,对各种茶的追求不一样,例如铁观音、普洱茶的酽和,绿茶、青茶类的清香飘逸,红茶的鲜浓。但总括来说,对各种茶的要求都讲究“香醇”。人们之所以强调各种茶的饮用方法,且研究、制造出各种不同的器具,其实无非是为了发挥各种茶固有的特色罢了。

明朝的茶叶书籍


关于明朝的茶叶著作有:

1、《茶话》作者:陈继儒;

2、《茶经》作者:张谦德;

3、《茶疏》作者:许次纾;

4、《茶录》作者:程用宾;

5、《蒙史》作者:龙膺;

6、《蔡端明别记》作者:徐勃;

7、《茗谭》作者:徐勃;

8、《茶集》作者:喻政;

9、《茶乘》作者:高元濬;

10、《茶谱》作者:顾元庆;

11、《罗岕茶记》作者:熊明遇;

12、《茶解》作者:罗廪;

13、《茶录》作者:冯时可;

14、《茶经水辨》作者:孙大绶;

15、《茶经外集》作者:孙大绶;

16、《茶谱外集》作者:孙大绶;

17、《茶说》作者:屠隆;

18、《茶考》作者:陈师;

19、《茶谱》作者:朱权;

20、《茶录》作者:张源;

21、《品茶要录补》作者:程百二;

22、《茗笈》作者:屠本畯;

23、《茶董》作者:夏树芳;

24、《茶董补》作者:陈继儒;

25、《煮泉小品》作者:田艺蘅;

26、《水品》作者:徐忠献;

27、《茶寮记》作者:陆树声;

28、《煎茶七类》作者:徐渭;

29、《茶笺》作者:闻龙;

30、《洞山岕茶系》作者:周高起;

31、《阳羡茗壶系》作者:周高起;

32、《岕茶》作者:冯可宾。

33、《茶酒争奇》作者:邓志谟。

34、《茶说》作者:黄龙德。

茶诗茶叶文献


在我国数以千计的茶诗、茶词中,各种诗词体裁一应俱全,有五古、七古;有五律、七律、排律;有五绝、六绝、七绝,还有不少在诗海中所见甚少的体裁,在茶诗中同样可以找到。

寓言诗

采用寓言形式写诗,读来引人联想,发人深思。这首茶寓言诗,记载在一本清代的笔记小说上,写的是茶、酒、水的“对阵”,诗一开头,由茶对酒发话:“战退睡魔功不少,助战吟兴更堪夸。亡国败家皆因酒,待客如何只饮茶?”酒针锋相对答曰:“摇台紫府荐琼浆,息讼和亲意味长。祭礼筵席先用我,可曾说着谈黄汤。”这里说的黄汤,实则是贬指茶水。水听了茶与酒的对话,就插嘴道:“汲井烹茶归石鼎,引泉酿酒注银瓶。两家且莫争闲气,无我调和总不成!”

宝塔诗

唐代诗人元稹,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白居易交好,常常以诗唱和,所以人称“元白”。元稹有一首宝塔诗,题名《一字至七字诗·茶》,此种体裁,不但在茶诗中颇为少见,就是在其它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诗曰: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回文诗

回文诗中的字句回环往复,读之都成篇章,而且意义相同。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写过茶诗几十首,而用回文写茶诗,也算是苏氏的一绝。在题名为《记梦回文二首并叙》诗的叙中,苏轼写道:“十二月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团茶,使美人歌以饮余,梦中为作回文诗,觉而记其一句云:乱点余花睡碧衫,意用飞燕唾花故事也。乃续之,为二绝句云。”从“叙”中可知苏东坡真是一位茶迷,意连做梦也在饮茶,怪不得他自称“爱茶人”,此事一直成为后人的趣谈。诗曰: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睡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诗中字句,顺读倒读,都成篇章,而且意义相同。苏轼用回文诗咏茶,这在数以千计的茶诗中,实属罕见。

联句诗

联句是旧时作诗的一种方式,几个人共作一首诗,但需意思联贯,相连成章。在唐代茶诗中,有一首题为《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是由六位作者共同作成的。他们是:颜真卿,着名书画家,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官居吏部尚书,封为鲁国公,人称“颜鲁公”;陆士修,嘉兴(今属浙江省)县尉;张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工文辞,任吏官修撰;李萼,赵人,官居庐州刺史;崔万,生平不详;昼,即僧皎然。诗曰: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昼)。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

这首啜茶联句,由六人共作,其中陆士修作首尾两句,这样总共七句。作者为了别出心裁,用了许多与啜茶有关的代名词。如陆士修用“代饮”比喻以饮茶代饮酒;张荐用的“华宴”借指茶宴;颜真卿用“流华”借指饮茶。因为诗中说的是月夜啜茶,所以还用了“月桂”这个词。用联句来咏茶,这在茶诗中也是少见的。

唱和诗

在数以千计的茶诗中,皮日休和陆龟蒙的唱和诗,可谓别具一格,在咏茶诗中也属少见。

皮日休,唐代文学家,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曾任翰林学士。陆龟蒙,唐代文学家,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曾任苏湖两都从事。两人十分知己,都有爱茶雅好,经常作文和诗,因此,人称“皮陆”。他们写有《茶中杂咏》唱和诗各十首,内容包括《茶坞》、《茶人》、《茶笋》、《茶籯》、《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和《煮茶》等,对茶的史料,茶乡风情,茶农疾苦,直至茶具和煮茶都有具体的描述,可谓一份珍贵的茶叶文献。

茶叶与农禅


佛门的茶事活动,与新式的禅林经济为特定的“农禅并重”密切相关正是农禅,为茶、禅的结合提供了物质基础。约八世纪中叶,马祖道一率先在江西倡行“农禅结合”的习禅生活方式,鼓励门徒自给自足。其弟子百丈怀海在江西泰新百丈山创《百丈清规》,并把世俗的生产方式移入佛门。约九世纪中叶,由于新型的禅林经济普遍得到发展,寺院栽茶、制茶就在这种自立求生、经济独立的背景下大规模兴起。加之如火如荼的寺院饮茶之风无疑也刺激了这种生产活动的持续展开。

其时,着名的佛教寺院普陀寺,即拥有了普陀山的茶地僧侣从事茶树种植并积累了丰富的种茶、采茶制茶经验。据传,直至康熙、雍正年间普陀佛茶才开始少量供应朝山香客。而九华山佛茶大约也是唐时开始培育出来的。其僧人培植的“金地源茶”在当时就被誉为色味俱佳的名茶。四川蒙山生产的“蒙山茶”,相传最初是汉代甘露寺普慧禅师所培育。

由于它的极为优异的质地,长期被奉为贡品,又被人们称为“仙茶”。着名的“乌龙茶”,亦即“武火岩茶”的前身,也是福建武火山当地的僧人所培育种植。据考,此茶在宋元后亦以武夷寺内僧人制作为最佳。清郭柏苍所着《闽产异录》载:“武夷寺僧多普江人,以茶坪为生。每寺请泉州人为茶师。清明之后谷雨前,江右采茶者万余人”。

由于僧人技艺高超,又把不同时节采摘的茶叶,用不同的工艺分别制成“寿星眉”、“少莲子心”和“风味龙须”三种名茶,使其享有盛誉,经久不衰。浙江的径山茶,名声极高。径山为着名茶区,宋政和七年,徽宗赐径山寺名为“径山能仁禅寺”被唐太宗赐名“国一禅师”的僧人法钦,就在寺院亲植茶树,茶林遍野而茶风亦极盛。此外,还有唐代荆州玉泉寺附近山洞水边罗生一种野茶,经玉泉寺真公和尚加以曝制,使之“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李白曾对此茶赞不绝口,称其“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答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并序》)江苏洞庭山水月院的僧采制的“水月茶”是现在皖南“屯绿茶”的前身。

在明降庆年间,僧大方制茶技法精妙,因而名扬四海,人称“大方茶”此茶流传至今,改名为“碧螺春茶”。还有浙江云和县惠明寺僧人种制的“惠明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亦是当地着名的佛茶。而“罗汉供茶”原由浙江天台山佛寺所供;“香林茶”则初为杭州法镜寺所供;“云雾茶”最早也是江西庐山、云居山及安徽黄山的寺院僧众培育或加下制作出来的闻名遐迩的好茶。

总之,在由江西创辟“农禅并重”的风尚佛教僧众的种植茶树与茶叶制作加工活动积累了许多经验;长期的精心劳作,毕竟成就了茶业界繁荣,制成了诸多独具特色的名贵茶叶。正因为如此,故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唐宋时的禅寺,多建造在高山峻岭之中,僧人禅师往往时节一到便制茶。茶成了文人进入佛寺进行各类活动的最好中介,而僧人也是以茶来敬客,这成为唐宋时一派独特的文化气象。

揭开茶叶苦味之谜


常言道“不苦不涩不成茶”,这是为什么呢?日前,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夏涛和高丽萍教授课题组围绕多酚类物质的酰基化、糖苷化、聚合反应展开系列研究,找到了影响茶叶苦涩味的关键酶和基因,为全面解析茶叶苦涩味形成机理奠定了基础。成果发表在该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生物化学杂志》《实验植物学杂志》和《科技报告》上。

研究表明,茶叶的苦涩味主要来源于多酚类物质,掌握多酚类物质的形成机理,就能够对茶叶的苦涩味进行调控。安农大课题组指出,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主要是儿茶素,儿茶素分为单体儿茶素和酯型儿茶素,其中酯型儿茶素约占70%,是影响茶叶苦涩味的主要成分。课题组以酯型儿茶素为研究对象,采用酶学分析、蛋白质纯化、蛋白质肽链质谱分析等研究方法,经过反复试验,证实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转移酶和没食子酰基转移酶在酯型儿茶素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其中编码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转移酶的基因已被功能鉴定。这是学界首次发现酯型儿茶素合成的关键酶,由此人们可通过调节基因表达和酶活性,影响酯型儿茶素的合成量,从而对茶叶苦涩味进行调控。

黄酮醇也属于多酚类物质,在茶叶中主要以糖苷形式存在,影响茶叶的涩味。课题组通过对一百多个茶树类黄酮糖基转移酶基因进行筛选和系统进化分析,得到两个可能编码黄酮醇转移酶的基因,经过原核表达和酶学分析,验证了这两个基因分别编码黄酮醇葡糖糖苷转移酶和黄酮醇半乳糖苷转移酶,且参与茶叶黄酮醇糖苷化反应。这也是茶叶研究中首次报道黄酮醇糖苷转移酶,进一步揭示了茶叶涩味成分的形成机理。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阿联酋茶叶进口快速增长》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种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