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种类】

近日,由海峡两岸四地茶业交流协会支持举办的第三届茶文化高峰论坛在我市举行。两岸茶文化学者、茶业界企业家等品茶论道,共同探讨中国茶及茶文化如何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走向世界弘扬创新中国茶文化。

一带一路沿线有中亚、东盟、南亚、北非65个国家和44亿人口,是全球最重要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区域,但是我国出口到这一区域的茶叶却很少。如何开展一带一路战略中茶叶经贸合作?专家们认为,中国茶叶产业要抱团主动拓展市场,还要了解各国对茶叶的消费习俗和市场需求,多研发茶叶深加工产品,并建立走出去的营销网络。

宁波茶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徐建成通过论坛表示,中国茶叶通过海路输出的最早记载是宁波港。宁波茶港、海上茶路代表着中国茶的往事。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给宁波茶文化推广带来了机遇。

茶在他乡扎根,为当地人喜爱,就需要与当地文化结合。徐建成建议,这就需要进一步增强中国茶文化的世界认同。比如,向世界倡导中国茶文化中的成型;倡导中国茶文化的功能性或者编写世界茶文化史与志。

澳门中华茶道会会长罗庆江发现茶饮在华人区广泛流行。随着时尚的中国风飙起,如今外国人除了热衷旗袍、古董、艺术品等以外,茶艺茶道是最能展示他们对于中华文化的品位层次。

他认为,精品茶叶、精美的茶具、高雅的茶道艺术等能代表茶文化的资源均可以成为时尚之品,而且上述茶资源已在外国已逐步开始流行起来。

cY260.com编辑推荐

茶叶市场发展:探讨现代茶叶企业发展战略管理要点


探讨现代茶叶企业发展战略管理要点

一个茶叶企业能否顺利发展,做大做强,根据笔者对厦门聚祥春实业有限公司等茶企近十年的体会:茶企必须认真实施“产权清析,职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坚持茶企发展战略管理,进行茶企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管理。抓好“茶企发展战略、茶企领军人能力、茶企核心能力、茶企组织结构、茶企文化”等五大核心管理内容,确保茶企服务民生,有序发展,做大做强。

一、确定茶企发展战略:茶叶产业是可持续性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是关系茶叶生产加工者、茶叶营销者与茶叶消费者三者群众间利益的民生产业。茶企首先必须根据其特点,对茶企的发展有一个明确的长期整体谋划:确定茶企发展方向与发展目的,抓住茶企使命的确定、目标的建立、发展内容、发展方针、发展原则、发展思路和茶企竞争手段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茶叶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等等。当前,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首要关键要认真实施“战略联盟”的发展战略,坚持以整合资源,采取组织“虚拟企业集团”的形式,以“资智资本”为中心,“自我管理”为核心,联合相关茶叶专业合作社和茶叶企业,组建“互利共赢”的茶叶企业集团联合体,创新企业激励约束机制,抓住“组建茶团队、培训茶人才、铸造茶品牌,弘扬茶文化、创新茶科技、强化茶管理,建设茶基地、深化茶加工、开柘茶市场、繁营茶经济、发展茶产业”的系统内容,坚持“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等五化标准,走“集团十公司十农户”的“技农工商集团化、产供加销一条龙”茶叶产业化经营之路,做好“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内增实力、外树形象,合作共赢、抢占市场”,减少竞争者,参与市场竞争,把茶企做大做强。

二、提高茶企领军人能力:茶企是在企业领军人的带领下进入市场,茶企经营绩效的优劣,取决于“企业领军人智力”资本质量及其应用能力,茶企领军人的行为选择、对茶企的绩效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茶企经营领域与方向的选择或调整,主要是企业领军人的事,茶企领军人的行为不仅影响着员工行为能否转变成对茶企有效的贡献,而且其行为倾向也直接影响着员工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力度的选择,荼企办的好坏,关键在于提高茶企领军人物的领导能力:一要提高领军人自身技术、管理、营销业务能力,力争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讲文明的通才;二要提高自身的信用和信誉水平,成为企业员工典范;三要提高公关、维护与加强关系网络建设的力度,做到有力、有利、有理、有节;四茶企领军人要通过激励、约束制度的改善,善于发挥一班人的作用,以对员工的行为能够实施有效的激励、约束和控制。五要注重引导员工谋求社会价值、调动员工爱岗敬业的责任感和极积性,使员工明确自己的“职、责、权、义、利”,塑造企业整体形象,分工合作,各司其职。

三、强化茶企核心能力:茶企竞争核心取决于茶企控制的资源状况,要想创造出持续竞争优势,一个茶企的资源必须具备其“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非替代性”等四大特点,一要注重“资源、市场、资本、人才”的“三加一”四要素的优化组合;二要注重拥有并保护茶企独有的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三要注重培养茶企自身有文化、讲文明的科技、管理、营销等“永久牌”人才;四要注重完善茶企自身茶叶品牌与品名的关系,克服茶叶“有名无姓或有姓无名”的弊端,以确保品牌茶叶品种开发系列化;五要注重茶叶级别标准与其稳定性,取信于民,占领市场。

四、完善茶叶企业组织建设:茶企建设是指企业内部所有组织结构系统的总和,包括企业决策治理结构、执行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三个方面的基本关系,它决定茶企的运行效率:

1、茶企治理决策结构:即是茶企决策权力机构,应体现茶企决策水平。即决策的先进性、统筹性、合理性、科学性。要完善董事会等组织、坚持董事会会议制度,要做到有决策、有安排、有行动,有督办、有检查、有结果、有总结。

2、茶企执行组织结构:其是企业决策执行的载体,决定着茶企决策执行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要完善茶企管委会领导下的部(科)、室等管理服务组织及其指导下的专业化加工厂、茶叶营销公司与科技、物质等配套服务公司组织。

3、完善茶企业务流程:要制定茶企系统内的信息流、人员流、资金流、物质流和控制流等的流动规程,将企业的各个部分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茶企系统呈现出动态的特性,用规章制度规程管人管事,确保流动规程的通畅性,正常运行实施,以综合体现茶企结构关系的合理性。

五、弘杨茶企文化:茶企文化对茶企经营业绩以及战略发展的影响,其核心应围绕“爱心”两字,主要体现在导向功能、协调功能及激励功能三个基本功能上。

1、茶企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用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引导着茶企员工,茶企战略管理者要作出符合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茶企本身经济效益有效结合的决策、统筹兼顾可持续性发展决策,并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能自觉地表现出符合茶企利益的日常行为;

2、茶企文化的协调功能:指在相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引导下,茶企各层次和部门员工选择的行为不仅是符合茶企的短期、长期效益,而且必然是相互协调可行的。

3、茶企文化的激励功能:指员工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能自觉地根据行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茶企文化的三大功能影响着茶企员工、特别是影响着茶企高层管理者的行为选择,从而影响着茶企战略调整方向的选择及其组织实施。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围绕组建茶团队、培养茶人才、铸造茶品牌三大核心;坚持开发茶基地、深化茶加工、开柘茶市场等三大基础建设强舰;抓好弘杨茶文化、革新茶科技、强化管理等三大措施护行;夯实茶企战略管理的基础,为茶企战略管理提供有效的手段;二要塑造茶企领导者的行为规范,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水平,培育企业模范人物,发挥其在战略管理中的表率作用,构建员工的行为规范,形成实施战略管理的巨大合力;三要培育、创新制度文化,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制度保证。

上述五大核心内容中,茶企发发展战略位居企业的顶端,寓意产生向上发展的张力;茶企领军人能力、茶企核心能力、茶企组织结构和茶企文化,位于茶企底部的四个支柱,表示对企业战略起着支撑作用,并产生推动力。因此,其五者必须互相适应和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一个茶叶企业,无论其存在多少困难和问题,在前进中遇有多大困难,都可归属为上述五大方面,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把握其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去探索主要问题及其关系,最终会求得解决问题的方式,把茶企做大做强,以其凝集力发挥龙头公司、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和集群效应。

茶叶采制工具的发展


《二之具》所说的共有十九种饼茶采制工具,按采制工序分类如下。

采茶工具:篮;

蒸茶工具:灶、釜、甑、箪、糓木枝;

捣茶工具:杵、臼;

拍茶工具:规、承、檐、芘莉;

焙茶工具:筑、朴、焙、贯、棚、育;

穿茶工具:穿;

采制工具的发展

这些工具分别以竹、木、泥、石、铁、纸等作为材料,其特点是就地取材,制作简便,并且基本上合乎科学原理,在设计上照顾到饼茶的品质要求,因此,上述的制茶工具,大体上一直沿用到元代。同时,自北宋起,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于研磨饼茶时,还使用了以水力为动力的水转磨(见《末史·食货志》),这种水转磨,类似现在的水力揉捻机,可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制茶机具。到了元代,制茶机具的水转磨,规模更大,有的水碓,可同时互拨九磨(见元王桢《农书》卷十九《利用门》)。

从明代起,炒青制法已极为普遍,因而炒茶所用的工具,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茶灶和釜锅。但当时还有蒸青茶生产,如明闻龙在《茶笺》中说:“诸名茶,法多用炒,惟罗芥宜于蒸焙。”又如清冒襄的《岕茶汇钞》也说:“岕茶不炒,甑中蒸熟,然后烘焙。”

自明至清,制茶技术发展较快,以炒青绿茶发展到多种茶类,各类茶叶各有其特殊的工艺,制茶工具也因茶而异,如制造绿茶、乌龙茶、红茶的工具,因三者分别属于“不发酵”、“半发酵”、“全发酵”茶类,其主要制造工具也完全不同。

唐代的蒸青饼茶,在北宋以后已很少生产。这类茶叶,就成品品质及制造方法来说,现已分割和演变为两类:—类是蒸青绿茶,我国仅有少量生产;另一类是压制茶,如压制绿茶(普洱方茶、沱茶、小饼茶)、压制黑茶(康砖茶、金尖茯砖茶)、压制红茶(米砖茶),我国现有大量生产。

压制茶是半成品再加工的茶类,造形虽有不同,但蒸压技术的机具基本相同。现在压制的工序,不再是《茶经》中的蒸、捣、拍、焙、穿、封,而是称茶、蒸茶、压模、脱模、干燥、包装;蒸压的主要工具,也不再是《茶经》中的19种,而是由电子秤、电磁振动槽、蒸气发生炉、蒸气压力机、空调干燥室组成的自动生产线了。如在蒸青绿茶的制造方面,蒸茶机和冷却机代替了灶、釜、甑。箅和谷木枝,各种揉捻机代替了杵臼,烘干机代替了焙,棚,装箱机代替了穿、育。这就是一千二百多年来制茶工具发展的概括。

近百年来,特别是解放以来,

我国茶叶生产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从茶叶采摘到包装的每道工序,已由手工发展到半机械化、机械化、连续化,并正向自动化迈进。回顾这一段历史,应是很有意义的事。

清咸丰年间(1851—1861),湖北羊楼洞茶厂曾最早使用人力螺旋压力机制造砖茶;同治年间(1862—1874),汉口砖茶厂也曾使用蒸汽压力机压制青砖茶;台湾省则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使用揉捻机、筛分机、烘干机等机械制造红茶。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曾派一浙江籍的道台郑世璜到印度和锡兰考察茶叶,随同前往的有一个名叫陆荣的书记,他是江苏武进人,回国后,曾写了一本《制造红茶日记》的小册子,1915年,北洋政府农商部把他派往安徽祁门,创建了我国最初的茶叶试验场。1916年,该场自造了小型揉捻机,用以制造红茶。1925年前后,笔者为了试制日本燕青绿茶,曾在浙江余杭林牧公司由日本输入了用于绿茶初制的揉捻机和粗揉机。1933年,祁门茶叶试验场又输入了制造红茶的机具数种(包括克虏伯式揉捻机、大成式揉捻机和印度的烘干机等)。1936年,浙江平水茶叶改良场又由日本输入了整套的绿茶制造机具。1938年,福建示范茶场仿制了多种制茶机具(后来,前茶叶研究所接办该场时,仍应用了这些机具)。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笔者在浙江杭州之江机制茶厂输入了一套用于精制的风选机和筛分机等。其后,该厂曾就上项机具进行仿造并应用于红绿茶的精制工艺。总的来说,在解放以前,我国茶叶生产基本上停留在手工工具阶段。

在解放后五十五年的今天,在茶叶耕、釆、制三个方面的生产工具,已面目一新了。茶园耕作机具,已有喷灌机、拖拉机、中耕除草机、茶园耕作机等。茶叶釆剪机具已有手动采茶机、电动采茶机、机动往复切割式采茶机和修剪机等。制茶机具,经国家定型成批生产的已有24种,其中绿茶初制机具六种(双锅杀青机、转筒式杀青机、揉捻机、解块筛机、往复式炒干机、圆筒式炒干机),红茶初制机具七种(萎凋槽、揉条机、三种揉切机、解块分筛机、烘干机),精制机械十一种(平面圆筛机、抖筛机、阶梯拣梗机,园片切茶机、复炒机、匀堆装箱机、风力选别机、切抖联合机、螺旋切茶机、齿辊切茶机、滚筒车色机)。其他未定型的茶机和自国外引进的茶机为数还甚多。现在,除茶园耕作和茶叶采摘外,茶叶的初制和精制已全部实观了机械化,并采用新技术向连续化发展。随着茶业机械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专业和非专业茶机制造厂31个,能生产48种茶叶精制机械,还供应成套的绿茶制造机械出口。这就是解放以来,茶叶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水平还落后于其他工业先进国,在茶叶生产机具方面也是如此。如何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茶叶生产现代化,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其中有关茶园耕作、管理和采摘的整套机械,更需要迅速加以研制,以实现耕种的机械化。此外,在全世界销路最大的红细茶的制茶机具中,能不能有比C、T、C(Crushing压碎、Tearing撕裂、Cruling卷紧)或LTP(LawrieTeaProcessor劳瑞茶叶加工机)更先进的机具和工艺?在绿茶制造方面,能不能创造出能够保持绿茶天然色泽的机具和工艺?能不能制造出更多的更新换代的茶叶来?能不能在茶叶生产上走出一条简单化、标准化的道路来……在客观条件上是完全可能的。

只要解放思想,努力创新,坚韧不拔地去实干,茶叶生产机械现代化的目的,就一定可以达到。

所谓茶人


放下自我,就能够跟着茶;学会做人,是为茶人。

唯有打开所有的“口”,才能够接收到完整的信息,而人所体验到的一切感受,都是自己的变化,物只是提供了参照,古人画了三个口,以及一个照镜子的人,来表述这种原理,即所谓“品鉴”。

品鉴茶的意思是:人是不可能喝懂茶的,但能够跟着茶,把自己喝懂。

以茶为鉴,可以清身,正情,和气,化欲,离妄,明心。

以物为鉴,必先尽物之性,方可不为物困,即所谓格物。

有过执着,才能放下执着。

老子云: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通俗讲就是:有过执着,才能放下执着。

于茶人而言,品鉴,依旧是第一课。

品鉴有三要:离相,分品,対鉴。

古人把天下万物的秘密都藏在了字里。

二十况水乳交融,则名“洽”。

五品四鉴,加一汇,共得二十一字:

即所谓,茶有二十一况,清丰透敛雅致潜盈安变攸活柔沉滑沁和劲濡空洽,兼具,则可名“活茶”。

清而不丰则薄,丰而不清则浊,透而不敛则艳,敛而不透则晦。

雅而不致则突,致而不雅则俗,潜而不盈则寡,盈而不潜则浮。

安而不变则呆,变而不安则魅,攸而不活则滞,活而不攸则肆。

柔而不沉则蓬,沉而不柔则利,滑而不沁则腻,沁而不滑则泞。

和而不劲则疲,劲而不和则莽,濡而不空则淤,空而不濡则虚。

二十况水乳交融,则名“洽”。故称二十一况。不洽则散,虽有风姿卓绝,艳色迷人,终究俗物,不能登大雅之堂。

若二十一况皆明,则不再为茶所困。

如此,茶可以清心。

政和县茶叶发展情况


福建省为产茶大省,出产的茶叶都是知名好茶,单独观政和县已经涉及政和工夫以及白毫银针两种大茶种,如今政和县大部分人口都以茶业为生。

政和县茶业基本情况

政和全县茶园面积达10万亩,加工产量1.2万吨,产值3.8亿元,是福建省主要产茶区之一;全县三分之二的农户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茶叶收入占他们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全县有茶企业113家,其中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有12家。茶产品大量出口欧美等国家和港、澳地区,远销国内80多个大中城市,涌现出醉红岩、金针王、红顶山人、香轩丹露、金针岩、东方正红、政名、金丝猴等政和工夫品牌。

政和茶叶荣誉

千年以来,政和以茶立县,茶逐渐成为政和的名片和形象代言。政和白茶、政和工夫先后摘得“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金字招牌,政和被评为“中国白茶之乡”,县委、县政府正努力打造“政和工夫”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

大理州云龙县多措并举发展茶产业


大理州云龙县多措并举发展茶产业

目前,茶叶已成为云龙县山区人民增收致富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全县已发展生态茶园总面积2.4万亩,茶叶采摘面积1.5万亩,全年茶叶总产量164万公斤,产值达4000多万元,被国家农业部列入全国118个茶叶重点区域基地县之一。为进一步推动茶产业快速发展,该县多措并举,培育龙头茶产业,不断为茶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科学规划,夯实茶产业发展基础。为了加快茶叶基地建设,云龙县认真规划,集中力量抓好低产茶园改造,推广茶园无公害管理,建设优质生态茶园基地,各级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和协助茶叶企业进行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基地建设工作。邀请省、州茶专家学者,举办茶叶加工、评茶员培训班,提高茶叶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提高服务,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云龙县相继出台了《关于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茶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县有关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对茶叶生产、加工、营销、科技等方面进行集中扶持,不断提高科技兴茶水平。同时,通过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由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建设茶叶初制,组织茶农按标准化规程进行统一生产、加工和销售,一改过去由农户分散经营的局面,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2011年,全县成立了5个茶农专业合作社,1个茶叶协会。带动农户10000多户,增加茶农收入600多万元。

培育龙头,建设现代规模化企业。云龙县通过走“扶龙头、建基地、拓市场”的农业企业化发展路子,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培育壮大了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茶业龙头企业。目前优势茶企业积极推进茶叶清洁化、标准化生产管理,建立健全自己的茶叶基地,形成了以机制茶场为中心,以提高茶场生产能力为重点,以农户为基础,发挥茶场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了“龙头+基地+农户”的茶叶生产格局。

探索温州黄汤茶叶发展史


创始于清代的浙江名茶——平阳黄汤(温州黄汤)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以其优异的品质,倍受茶友青睐且一度被列为贡品,是浙江主要名茶之一。

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每年有千余担运销上海、营口、天津、北京等大城市,而后因多种原因停产,加之原先茶叶加工由农民手工操作,缺少系统、书面的文字记载,以致平阳黄汤加工工艺逐渐失传,茶市上不见其影。

为了恢复平阳黄汤的加工工艺,让历史名茶重放光彩,早在1987年,在浙江省平阳县农业局工作的高级农艺师林平与平阳县水头名茶开发场的卢立浣、陈积柱开展合作,共同从事黄汤茶叶的加工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反复试制,一套完整的“平阳黄汤茶叶加工工艺”终于出炉。

以平阳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林平为组长的科研团队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试制,攻克了揉捻、发酵、闷烘等三道茶叶加工工艺关键技术,成功开发出平阳黄汤加工工艺,并加工成品茶叶,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摸索,平阳黄汤产品终于在2009年研制成功并少量上市。

成品茶其外形为雀舌形,且具有嫩黄油润、汤色嫩黄明亮、香气嫩爽、滋味甘和鲜爽、叶底金芽壮美、嫩黄明亮的特色,得到市场充分认可,目前,黄汤芽茶批发价高达每公斤2000元。

云南茶叶办主任:大连有望成为普洱茶集散地


云南茶叶办主任:大连有望成为普洱茶集散地普洱,一个因加工工艺的“特殊性”而备受争议的茶品。日前,在大连第四届茶博会上,云南省茶叶产业办公室主任杨善禧在考察了大连的茶叶市场后,提出大连有望成为领跑东北的普洱茶集散地。云南茶叶办主任:大连有望成为普洱茶集散地

普洱的“储存价值之争”即将有定论

普洱存在之初,从厂家到茶庄,许多商铺都打出“陈年普洱”的牌子,以吸引大批的消费者。近些年,随着人们对普洱认知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提出:普洱并非年限越久越好。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在2007年普洱价格飞涨之后,今年其价格回落到历史平均水平。对于这样的变化,云南省茶叶产业办公室主任杨善禧称,“普洱的年限之争随着《普洱茶国家标准》的出台,将不会再有争议。”

杨主任认为,普洱不具有储藏价值。在他看来,“茶不是用来收藏的,而是要喝的”。普洱茶是消费品,而非收藏品、投资品。

大连有望成为普洱茶集散地

大连茶博会无论从展出规模还是展品品质上都堪称高档,大连人喝茶的氛围与对茶文化的热爱都给杨善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经过几天的深入了解,杨善禧认为,就大连市民的消费能力来讲,大连处在东北茶叶行业的上游,而大连的这种茶叶消费环境将会影响到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长此以往,大连有望成为东北地区普洱茶的集散地。届时,云南各大普洱茶商将会云集大连,使大连的普洱茶市场更具品牌效应。

虽然杨善禧的这番话只是对大连茶叶市场的一个预测,但在预测之时,记者可以看得出来杨善禧的表情是诚恳的、坚定的。

岳阳君山银针产于人杰地灵之地


很多人喜欢品味来自绿色纯天然的饮品,因为有着大自然的精华,集天地之灵气,品味岳阳君山银针让你感受来自一座森林的厚重恩赐。一点不吹嘘,岳阳君山银针吸收就是大自然的精华,在土壤中吸收土壤的精华,岳阳君山银针也在天时地利人和之地吸收天地精华。

岳阳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君山。由未展开的肥嫩芽头制成,芽头肥壮挺直、匀齐,满披茸毛,色泽金黄光亮,香气清鲜,茶色浅黄,味甜爽,冲泡看起来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竖立,然后徐徐下沉杯底,形如群笋出土,又像银刀直立。假银针为清草味,泡后银针不能竖立。

成品岳阳君山银针按芽头肥瘦、曲直,色泽亮暗进行分级。以壮实挺直亮黄为上。优质岳阳君山银针芽头肥壮,紧实挺直,芽身金黄,满披银毫;汤色橙黄明净,香气清纯,叶底嫩黄匀亮。实为黄茶之珍品。

纵观生产岳阳君山银针的基地,都是在人杰地灵之地,让你感受毫无污染的岳阳君山银针带来的精华茶水,品尝之后也是一种享受,啜饮再三,唇齿留香,让你时刻感受岳阳君山银针的与众不同,呵护自身,关爱家人,就要关注岳阳君山银针。

如何优雅地冲泡一杯红茶?


茶和水的比例

泡茶时,泡茶要掌握好茶与水的用量比例。家庭泡茶大多是凭经验行事。对茶叶和沸水用量的配比也应酌情而定。

用壶冲泡红茶时,最少一壶的投茶量应在5克,如果茶叶太少,即使少冲水也无法充分发挥出红茶的香醇味。

茶与水的用量之比,也会因人而异。

如果饮茶者比较重口,可以适当加大用茶量,泡上一杯浓茶汤;如果是平常没有什么喝茶习惯的人,可以适当少放些茶叶,泡上一杯清香醇和的茶汤。

茶器的选择

事实上,红茶是包容性最好的茶。它用玻璃器皿、陶瓷盖碗、紫砂壶任何一种来冲泡,都能表现出它出色的一面。

掌柜觉得,这或许也是它能风靡全球的一个原因吧。建议茶友们在器具这方面也可以多做尝试。

水温的掌控

通常,冲泡红茶为90℃的水温,冲水后须马上加盖焖茶,以保持红茶品质的芬香。

然而,水温与茶叶品质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茶叶品质比较好,水温高也不会影响红茶冲泡后的口感及耐泡度。例如,我们的正山小种,用水温度达到100℃,其汤色以及冲泡次数丝毫不受影响。

闷泡时间

据掌柜自己泡红茶的经验,大多红茶都是不用闷泡的。因为大多红茶的揉捻发酵时间长,所以茶汤很快就出味了,一闷反而涩。

然而,好的红茶在泡到十泡之后,再闷泡一分钟,则还是能喝到红茶的韵味,茶香也还不会被透支。

续水次数

茶叶中各种有效成分的浸出时间不一样,茶叶第一次冲泡时,茶中的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55%;第二次冲泡时能浸出30%左右,第三次冲泡时,能浸出约10%,第四次冲泡时,只能浸出2%~3%,所以大凡工夫红茶的条形茶,最好只冲泡2~3次。

红茶的红碎茶,由于在加工鲜叶时,经充分揉捻切细,只能冲泡一次,就能使茶汁充分浸泡出来。

昌宁县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昌宁县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昌宁县是全国首批四个优质茶基地县之一、重点产茶县之一、十大生态产茶县之一,云南省首批12个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县之一。截至2011年,全县共有13个乡镇、106个村、1164个村民小组、4.7万户、20.01万人涉茶种茶,有茶叶专业技术人员48人,茶地总面积23.1万亩,其中投采茶园面积19.3万亩,占总面积的83.5%。有良种茶园面积7.86万亩,占总面积的34%;经认定的无公害茶园面积4.2万亩,占总面积的18.2%;绿色食品茶园面积1.6万亩,占总面积的6.9%;有机茶园面积0.33万亩,占总面积的1.43%;有茶叶初制所497个,初精合一茶叶加工企业47个,获得QS认证企业26个,年初、精加工能力各18000吨、20000吨。

2011年,昌宁县茶业持续、健康发展,超额完成了市、县党委、政府年初下达的任务。

一、低产底质茶园改造成效显著。2011年,昌宁县委、政府按照“稳定外延、提升内涵”的茶叶产业发展思路,坚持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抓改造、办样板、建基地为重点,扎实抓好低产底质茶园改造。全县经验收合格低产底质茶园改造面积达71507.9亩,综合合格率为98.1%,为年初计划50000亩的145.59%。

二、高优茶园样板建设成绩突出。2011年初,市委、市政府下达昌宁县高优茶园样板建设任务1000亩,全县实际完成建设5000亩,占下达任务的500%。

三、市级中心示范样板全面巩固。昌宁县温泉乡光山村是保山市最大的茶叶专业示范村,有茶园7902亩,户均拥有茶园面积22亩,人均拥有5.8亩。茶园规模大、基础好、种植标准高、管理到位。2011年全县的市级中心示范样板巩固工作,紧紧围绕温泉乡光山村实施,全部完成了各项指标任务,使市级的茶叶样板建设得到了全面巩固。

四、补植茶园超额完成。2011年,市委、市政府下达该县补植茶园任务1000亩,全县实际完成2803.2亩,为市级下达任务的280.32%。

五、干茶总产继续增长。2011年,全县生产干毛茶1282.9万公斤,完成年初计划1200万公斤的107%,与上年相比增加249.04万公斤,增长24.1%。其中,烘青毛茶706.43万公斤,占总产量的55.1%;红毛茶380.11万公斤,占总产量的29.6%;晒青毛茶196.34万公斤,占总产量的15.3%。

六、茶叶产业效益明显。2011年,全县各个茶所共收购鲜叶4636.65万公斤,茶农户均收入5600元,茶农人均收入1320元;虽然干毛茶销售平均价20.66元/公斤,与上年同比每公斤减0.77元,减3.6%,但仍实现茶叶工农业总产值5.4亿元,完成年初下达5亿元计划的108%,与上年相比增1.3亿元,增长31.7%。其中,农业产值2.64亿元,与上年相比增0.44亿元,增长20%。形成了毛茶产量持续增长,茶叶价格保持稳定,茶农收入逐年增加的良好发展势头。

在下一步工作中,昌宁县在茶业发展中将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茶产业的领导,继续坚持把茶业作为全县的主要支柱产业来发展;

二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茶农对发展茶叶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和科学种茶水平;

三是继续推进中低产茶园改造,加大改种换植力度,强化茶园管理,提高茶叶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四是加快打造“昌宁红”茶叶系列品牌,提高茶叶产品规范化、规模化生产程度,加快茶叶产业化建设进程;

五是建设茶叶交易市场,完善市场营销体系;

六是弘扬昌宁“千年茶乡”文化,提升茶叶产业内涵;

七是进一步理顺和完善茶业产业发展的机制体制,加大茶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努力满足全县茶叶产业发展的需要。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多地茶人汇聚宁波共商茶叶发展》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种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