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生茶和白茶】

140多年前一个英国人眼中的中国茶和中国人!1862年4月,25岁的约翰·汤姆逊从英国爱丁堡来到新加坡开设个人摄影室,开始了他长达十年的亚洲纪实摄影之旅。

1869~1872年初的三年里,他把精力集中在中国各地的旅行与拍摄上。他从香港北上,途径澳门、广东,由台湾西渡从闽江口进入福州,到达福建,随后前往浙江、上海、山东、天津、北京、江苏、湖北、四川,行程近8000公里。由沿海到内陆,从南方到北方,他的足迹到过中国大部分地区。

三年中国之旅结束后,1872年初夏,约翰·汤姆逊带着沉甸甸的1200多张玻璃底片返回英国,定居于伦敦,并于次年出版了《福州与闽江》、《中国与中国人影像》两本摄影集。据这套书的出版商伦敦桑普森公司宣称:“女皇陛下非常喜欢这套书,并颁发给作者一枚金质奖章以兹纪念”。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书影

在他的摄影集中,不仅有沿途的风光与建筑,还以当时英国流行的人类学视角记录了大量晚清达官贵人与普通百姓生活状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他还拍摄了一系列珍贵的反映清末中国茶叶生产与贸易的照片,为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留下了极有价值的茶业人文影像遗存。

原来,100多年前芳村就是茶市!

众所周知,广州芳村茶市堪称当代中国“第一茶市”,这里的茶叶近销国内各地,远销欧美和东南亚等世界其他国家,每年总交易额达到数十亿,是当今中国最精彩热闹也最错综复杂的茶城生态体系,有中国茶叶“华尔街”之誉。

其实,芳村作为著名的茶市,由来已久。早在140多年前,约翰·汤姆逊就参观过芳村的茶叶商行和制茶作坊,并留下了生动的文字和珍贵的照片。

在江右岸的花地河下游,建立了不少茶叶商行和制茶作坊,对于那些对茶商和制茶过程多少感兴趣的读者,我现在愿意向他们作些介绍。广州的一家制茶

离开小河边,沿着被拥挤不堪的一排排小船塞满的狭长河道,我们登上石码头,来到一个庭院前,一些茶工正在院子里称量茶叶。我们走进一幢三层高的砖楼,一位这里的外国客户将我们介绍给这儿的老板唐庆清(译音),他指示一位雇员带我们参观。我们先被带进一座大仓库,里面堆放着上千箱新茶,随时等候商人们来检验。茶叶的检验过程非常简单,外国品茶师来后,先分堆选取若干箱做上标记,搬出来称重,并仔细察看,作为整堆茶叶的样本。如果挑选出来的样本经检查合格满意的话,那么,全部货物就无需进一步检验而装上船……出口茶叶称重

参观了仓库之后,我们又来到另一座厂房,看到了中国珠茶的制作方法。首先在阳光下把新鲜的红茶叶晒个半干,然后放在手掌上,或是在平盘里搓卷;还有的放在麻袋里用脚踩,使茶叶卷起来;再摊放在铁盘上用火烤,待茶叶烤得枯黄以后,摊在竹盘上,将茶梗、坏茎等劣物挑拣出来。广州的拣茶工

在这座大石屋里,我们看到了茶叶生产的每一道工序。生产珠茶所必需的劳动有着新奇和有趣的过程。我们惊奇地看见一组身强力壮的工人,每人只穿一条棉布短裤,四肢裸露可能是为了活动灵便。你刚看到他们的时候,简直想不出他们在干什么。是在工作?还是在玩?他们在房梁边或靠墙,抱着手臂,脚不停地在地板上来回滚动着一些直径有一英尺大小的(即像普通足球一样大小)的茶叶包。领我们参观的人证实他们是在工作,而且是很累的工作。工人们脚下装满茶叶的小包经过不断地滚动,最后成了球状。当茶叶卷得越来越紧时,需要把包松开,在袋口上把茶搓成螺旋形小卷,然后又重新滚动茶包。就这样不断重复地绞搓和滚动,直至茶叶完全变成一个个小珠。最后工人们把茶按质量分为不同等级,再烘干之后,加入香味和花球,就成了珠茶。踩制香片和珠茶

为了看看外国品茶师是如何运用他们独特的科学方法工作的,我不得不渡河来到沙面(Shameen)一个美丽的绿色小岛……当我走进院子,迎面是一栋楼房,寓所在楼上,楼下是买办的房间和办公室;办公室隔壁是茶叶鉴定室,室内沿墙壁立着一排排整洁的架子,架子上摆满了不同尺寸的小圆锡盒,每一只上都贴有中、英文书写的标号和日期。这些盒子里装的是各种新茶和陈茶的样品,用来做口感、味道及形状等的比较,从而确定哪种可以销售。房子中央是一张长桌,上面摆着精细的白瓷盖碗专供品茶之用。通常把样品茶放入碗里,用适度的热水冲开,并用计时沙漏计算茶叶泡开的时间;这些完成之后,就可开始品尝。这是鉴定上品的最有效方法。广州的一间品茶室(编者注:这恐怕是最早的中国茶叶审评室照片)

这间屋子的窗户朝北开,并有屏风挡住,使得只有少量光线照射进来,直照在样品茶桌子下方。桌板上的茶叶样品分摊在方形木盘上,在如前描绘的那种光线下仔细查看茶叶的颜色、制作、外观和香味。所有这些鉴定工作都是由受过专门训练以适于这种神秘艺术的人员进行的。这些专家所掌握的茶叶方面的知识具有极为重要的商业意义,因为经鉴定挑选的茶作物在国内市场上能够带来多少利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专家本人的判断力。因此你可以看到,商人们为了预期利润,不仅在选择出口茶叶时严格把关,而且在装船前的最后一刻,也不能忘记采取有效措施,谨防欺诈行为造成的质量或重量上的缺陷。

广州作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口岸,这里曾云集了各国的商馆和洋行,而茶、丝绸和陶瓷也一直都是出口的大宗商品。1869年的美国旗昌洋行大楼。这白色围墙内的区域,也是168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准在广州修建的商馆所在地。

福州港与武夷茶

福州产茶历史悠久,茶叶资源丰富。随着港口贸易的发展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福州港成为中国主要的茶叶出口地。五口通商后,福州与汉口、九江并称中国“三大茶市”,茶叶年出口量达400万磅,占中国茶叶出口总量的35%。

1853年,由于太平天国战争和上海小刀会的起义,切断了武夷山通往广州的旧茶路和通往上海的新茶路,清政府被迫解除海禁,开放福建茶市,允许茶叶从福州出口,各地茶叶经闽海关输往欧美各国,茶叶贸易成为福州出口贸易的支柱。

据统计,1860~1886年,福州港茶叶输出量不仅持续上升,而且始终占中国茶叶输出总量的1/3以上,成为驰名中外的“世界茶港”、海上丝绸之路茶叶外销的重要输出港和转运港。

汤姆逊是这样写福州的:

“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它大致位于香港和上海的中间,闽江入海口上游三四十里的内陆。”

而写到福州作为“五口通商”之一的茶港时,他说:“直到1853年,福州的重要性才显现出来。现在这里是一个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武夷山和其他一些地区出产的茶叶从这里出口。1863年从福州运出的茶叶超过5000万磅。

显然,他的叙述很客观,是与当时的历史完全符合的。福州的租界

(画面的前景就是现在南台岛烟台山一带,远处群山最高的那座山峰就是鼓山)

“外国人居住区位于闽江的南岸,距离划定的泊船地十六英里。整齐漂亮的外国住宅分布在一片视野广阔的山坡上,四周是如画的乡村风景。”

福州租界一隅(中式宅院与西洋建筑混搭)

“这张照片拍摄于外国租界的最高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闽江宽阔的江面。”福州的兵工厂(即马尾船政学堂)

“这座中国兵工厂,或者说船政学堂,在我看来——也许有点言重了,但是对我来说,它确实是这个古老帝国朝着现代化迈进的一个伟大证明,一座标示着中国文明走向新时达的里程碑。”

除了展现城市,汤姆逊还为我们展现了140多年前的福州乡村及乡村生活。梯田

(原来,清末的福州,是如此富有田园牧歌的诗意)福州的农家女

(她们的发式极具福州特色)

当时,从福州港出口的茶叶,很大一部分来自闽江上游的武夷茶。延平(YENPING)的急流(从福州到武夷山,闽江上急流和险滩遍布)

“闽江是连接中国最重要的茶叶产区和福州这一对外贸易市场的交通大动脉。”闽江上的小船(这是平底船,有不少武夷茶是通过这种船运往福州出口)

汤姆逊在书中写到茶树时说:“福琼(编者注:就是那个著名的“茶叶大盗”)认为最佳的生长区域是北纬二十七至三十一度,而其中品质最上乘的茶叶依然产自武夷山的山坡和梯田。中国最著名的两个茶树品种是“武夷茶”(TheaBohea)和“绿茶”(Theaviridis),前一种用来生产红茶,后一种用来生产绿茶。资料显示,汤姆逊并没有去过武夷山。下面这几张武夷山老照片是香港华芳照相馆(AFONG)的作品,可窥见清末武夷风光及茶叶生产之一斑。

武夷的丹山碧水大王峰下的九曲溪武夷茶的拣茶女工

(这样的画面在今天的武夷山依然随处可见,只不过这是在100多年前)

尽管如此,汤姆逊还是详细地介绍了茶叶的栽培、采制和拼配。“……第一批幼芽在4月里进行采摘,这些最嫩的茶叶用来生产最好的茶,之后在5月和6月初再采摘两次。叶子收集起来卖给茶叶的中间商,这些中间商收购到足够数量的茶叶(据说是六百箱的量)之后,就将所有的叶子进行混合,以保证加工出的茶叶在品质上均匀恒定。一种好茶的生产很大程度上自然依赖于叶子的品质,但是他的市场特征更多取决于随后的炒制和筛选过程……”

一妇女在茶园里劳作

(上面这两张照片是约翰·汤姆逊的摄影作品)

厦门岛和鼓浪屿厦门作为中国著名的茶叶口岸,历史也十分悠久。

1644年,英国著名茶商托马斯•卡洛韦在《茶叶的种植、质量和品质》一书中说:“英国的茶叶,起初是东印度公司从厦门引进的。”

鸦片战争后,茶成为厦门口岸最大出口商品。据统计,1842~1881年这40年中,茶叶出口占厦门出口总值40%。1858~1864年厦门口岸每年茶叶输出为6~8万担(1担=50公斤)。1877年,厦门口岸茶叶出口量更高达11万担,主要出口美国、英国及东南亚地区。厦门港

(照片上呈现的是厦门城里外国商馆集中的地区)

汤姆逊写到厦门时说:“厦门是外国人最早到达的港口之一。在它北面三十六英里的地方,就是马可·波罗称之为刺桐、自9世纪起便作为对外贸易中心的泉州。厦门港是中国沿海最优良的海港之一,在照片(编者注:上图)的拍摄地点,海面的宽度超过八百码,这样就算是最大型的船只也能轻松入港……厦门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对外国人开放通商。福建的主要出口商品是糖和茶叶,大部分的茶叶都产自台湾北部。”鼓浪屿“鼓浪屿是福建省的一个小岛,它是厦门港西部防线的一部分……”

汤姆逊似乎对鼓浪屿情有独钟,他用了很诗意的语言来描述:“从厦门本岛的高处望过去,岛上奇石绿树,风景秀丽。两张照片(编者注:上面两张)就拍摄于厦门本岛的小山上,不过岛上那温暖的色彩和点缀其间的一丛丛翠绿无法在照片中显示出来。我们没能看到的还有那些精心打理的花园,以及那如同金色飘带一般托起这颗海上明珠的细软的沙滩。湛蓝的海水围绕着它,衬托出它的色彩,更增添了它的美丽。”

他眼中的鼓浪屿充满了诗情画意,在1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每年来厦门旅游的游客总是人气爆棚,而多半都是冲着鼓浪屿那旖旎的风光去的。就在去年7月,鼓浪屿成功“申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汤姆逊还给我们展现了100多年前的厦门人,不得不说,有些人的颜值还是可以的,哪怕用今天的审美观去看,也不差!厦门的男子

(包头巾的人通常是苦力,但是左边那个深色衣服、穿鞋的男子,讲真,很帅气,这样的相貌在今天应该也是颇受MM欢迎滴)厦门的年轻男女

(男子长相一般,但是旁边的女子,眉清目秀,端庄贤淑,一看就是大家闺秀)厦门的妇女

(汤姆森说“她们全都有一种可爱的小毛病——或者也可以说称作一种嗜好,那就是坐在一起说街坊邻居的闲话,对七乡八里的闲事说长道短”。的确,百年前跟百年后没区别,只不过现代的大妈会们把更多的时间用来跳广场舞)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知识相关文章,《140多年前 一个英国人眼中的中国茶和中国人!》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知识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知识方面知识请访问生茶和白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