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普洱茶生茶熟茶】

“世界茶源”普洱:茶产业创新发展成就辉煌

原题《普洱市茶产业创新发展成就辉煌》

2013国际茶业大会上普洱市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世界茶源”称号

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

普洱是“世界茶源”。普洱有景谷县发现距今3540万年宽叶木兰化石;有景东县田心发现距今有2500万年的中华木兰化石;有镇沅千家寨2700年的“世界野生茶树王”;有澜沧邦崴1700年的过渡型古茶树;有以澜沧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为代表的18.2万亩栽培型古茶园,以及146.6万亩的生态茶园。普洱成为世界唯一的一条从宽叶木兰化石--中华木兰化石--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茶类植物垂直演变完整的生物链。为此,2013国际茶业大会上普洱市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世界茶源”的称号。

普洱是“中国茶城、普洱茶都”,是茶马古道的源头。普洱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为指导,实施“以茶名市、以茶兴市、以茶富市”战略,打造“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城市品牌和“妙曼普洱、养生天堂”的普洱国际品牌,全力打造茶产业,取得了辉煌成就。2005年全市有生态茶园面积74.2万亩,茶叶产量3.55万吨,茶叶总产值10.2亿元。2010年全市生态茶园面积达138.4万亩,比2005年增长86%;茶叶总产量5.34万吨,比2005年增长50%;茶叶总产值21.7亿元,比2005年增长112.3%。2013年全市生态茶园面积达156万亩,比2010年增长12.7%;茶叶总产量8.9万吨,比2010年增长66.7%;茶叶总产值86亿元,比2010年增长296%。

一、完善机构建设狠抓质量标准体系

普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把茶产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重点扶持,成为全省率先在市县两级设立健全茶产业发展管理机构的州市,将发展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县(区),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分工合作,层层抓落实,各级党委、政府有一名领导分管茶产业。2010年,市委、政府将市茶产业发展办公室调整为市茶业局。成立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市茶产业领导小组,专门成立了正厅级的茶产业督导组。2010年以来,市政府累计投入茶产业扶持资金5亿多元。狠抓茶产业发展质量体系建设,促进茶产业标准化生产,邀请国内外专家授课,举办了26次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云南省普洱茶综合标准》和我市制定的《普洱茶加工技术规程》、《普洱市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程》及普洱市有机茶认证及出口等为内容的宣贯培训班,100多个茶企业、茶叶主管部门等3000多人次茶企业生产骨干参加培训,使普洱茶生产从原料到加工、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做到有标准可依。国家普洱茶质检中心落户普洱,成立中国普洱茶研究院,整合云南省茶科所和普洱茶树良种场的资源,在普洱成立云南茶叶科技创新中心。

2007年下半年出现了普洱茶市场震荡,加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普洱茶市场一路下滑,持续低迷多年。普洱茶主产区积极应对,相继出台系列的政策措施。2010年以来,普洱茶进入了理性消费时代,市场逐步回暖。普洱市适时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倡采用古树茶、生态茶的春茶做普洱茶原料,扩大名优绿茶和红茶的生产比重,改变传统普洱茶生产方式,支持企业开发创新方便快捷的新产品,如“帝泊洱”即溶型普洱茶珍系列产品、普克茶、袋泡茶、小沱茶、养生茶、茶膏等。严把原料、加工、销售关,打击制假、贩假行为,维护了普洱茶质量与声誉。

二、创新茶园管理模式生态茶园建设效果显著

2010年,普洱市委、政府出台了《普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态茶园建设的决定》(普发〔2010〕14号),在全国率先提出对全市茶园实施生态茶园改造,推进生态、绿色、有机茶园基地建设,优化茶树品种,恢复生物多样性,在现有茶园中每亩套种8—10株树种,创建生物多样性立体生态茶园,减少茶园病虫害。规范茶园管理,规范农资市场,禁止使用不符合标准,有残留的农药或化肥。4年来完成生物多样性立体生态茶园建设146.6万亩,树种达30个,基本做到了茶园里种的树长势喜人,为实现“远看是森林,近看是茶园”的美妙景观打下坚实基础;生态稀疏留养7.2万亩,澜沧县景迈山、墨江县米地、宁洱县会连等茶园通过生态稀疏留养,茶叶品质明显提升,价格翻了几番;规范农资市场238个,有效控制违禁农药、化肥的使用;认证有机茶面积11.8万亩,全市茶园实现了无公害生态化管理;建成了柏联、天士力、米地、茶祖、兴洋、九甲康提等6个普洱茶庄园;规范建设茶叶初制所109个,提升茶叶初级加工标准化、清洁化生产,从源头上把好第一车间原料基地关。古树普洱茶、普洱红茶价格年年走高,存新茶喝旧茶成为人们的共识,存放10来年的普洱老茶逐渐成为人们舌尖上茗品。

建立新型茶农经济联合体,组建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组建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普洱市茶产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举措,是推进茶产业跨越发展,实现茶产业规模化、科学化发展的要求。2010年起,用四年时间(2010—2013年)完成全市538个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和150万亩茶园《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登记、发证工作。二维码等信息技术开始应用的普洱茶产地,成为人们追根溯源的利器。

三、重视科技研究加大科研成果转化

为了更好的破解长期以来普洱茶健康功效说法多,但缺乏系统、权威的科学数据、科学实验。2008年普洱市实施“科学普洱行动计划”,每年安排2000万元科研专项经费,以科技为支撑,创新产品,推动普洱茶产业的数字化、标准化、功效化、规模化、品牌化进程,加快普洱茶产业发展。把普洱变成没有围墙的研究院,与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云南农大等高校和美国、日本、长春生物科研所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了6个领域15个课题研究,充分整合利用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倾力开展对普洱茶内在成分及功效的科学研究。“普洱茶降血糖功效”研究成果已通过云南省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相关发现和成果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保护,目前多项科研成果与生产企业实现对接,成功引入天津天士力集团,开发了“帝泊洱”系列产品,几年来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多亿元,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培育龙头企业打造普洱茶知名品牌

不断改善普洱投资环境,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天津天士力集团、云南柏联集团等一批省内外知名企业。重点扶持了17家龙头企业,初步形成的产业集群,云南天士力生物茶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云南茶行业的领军企业,以打造了“帝泊洱”世界级品牌。实施名牌战略,鼓励茶企业争创名牌产品,龙生茶业、李记谷庄、澜沧古茶、普洱茶集团等一批企业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云南省著名商标等,普洱市对获得知名商标的企业进行奖励。2013年天士力、澜沧古茶、普洱茶集团、普洱茶厂等6户企业销售收入上亿元。改进传统普洱茶加工工艺,研发了普洱茶工业化生产的工艺流程。围绕茶叶良种选育推广、无公害有机茶园建设和茶叶产业链延伸,开发方便、快捷、原汁原味的普洱茶系列产品,以高、中、低档普洱茶来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扩大普洱茶消费市场。

五、加强古茶资源保护申遗之路前程似锦

普洱市古茶资源和种质资源非常丰富,被誉为世界茶资源博物馆、基因库。普洱市长期对野生茶、古茶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在保护好资源同时,也为广大茶农带来经济效益。2008年云南省宁洱县“贡茶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9月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批准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试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茶农业文化遗产;2012年11月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园入选第三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5月以普洱为源头的茶马古道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3年10月云南省普洱野生茶林暨古茶园被列入《中国国家自然遗产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力争第四批入选《中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些“高含金量”的荣誉有利于更好的保护资源,挖掘茶文化,创造经济价值,提升普洱国际知名度。

六、提高普洱市知名度国际盛会落幕普洱

2013年5月25日~27日,以“交流合作、文化传承、茶源寻根、共享普洱”为主题的“2013国际茶业大会、第八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和第十三届中国普洱茶节”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举办。“两会一节”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国际茶叶委员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及商务部外贸发展事务局、云南省商务厅、云南省普洱市人民政府等联合举办。这是国内茶行业规格最高的盛会,也是首次在地市级城市召开的国际茶业盛会。向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茶人展示普洱的茶资源、茶历史和充满民族特色的茶文化。国际茶业委员会的新老主席、世界茶叶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的行业领导、专家聚集普洱,活动主要有开幕式暨祭茶祖仪式、国际茶业大会茶产品交易会、国际茶业大会论坛、产业参观、国际茶业大会颁奖盛典(含“全球普洱茶特别贡献奖”及“普洱绿色大使”)、世界茶源寻根之旅、咖啡之夜等多项内容,是一次国际元素与普洱元素的激情碰撞,也是一次国际茶文化与特色鲜明的普洱茶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的亲密接触,更是一次全球茶人增进友谊、加强合作、共谋发展的有力牵手。

七、加强茶叶市场开拓宣传普洱茶文化

2005年以来,我市成功组织了马帮进京、百年贡茶回归等具有广泛影响的茶事活动,相继举办了13届中国普洱茶节,组织茶叶企业参加了8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博览交易会,组团赴日本、韩国、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法国及香港、澳门进行商贸交流及茶文化宣传推介活动,组织参加了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西安、厦门、济南、青岛等地举办的博览会、交易会,较好地开拓了普洱茶市场,不断扩大普洱茶的认知度。

挖掘整理茶文化,打造普洱茶文化品牌。为了更好发扬普洱茶历史文化,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报纸、刊物等媒介宣传和弘扬茶文化。设立茶文化论坛,开设茶文化课程,普及茶知识等,塑造良好的茶文化人文素养环境。出版发行《普洱》、《走进茶树王国》、《中国普洱茶文化》、《普洱茶品鉴》、《普洱茶文化大观》、《普洱茶连环画》《品鉴普洱》等茶文化书刊。在《普洱日报》、《普洱电视台》长期开设宣传普洱茶文化专栏,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新华网、云南电视台及日本、韩国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多次到普洱拍摄、播报。近年来《茶颂》《回到爱开始的地方》《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走进茶树王国》等为代表的一批以普洱茶历史文化、多元民族文化和普洱自然风光为背景的一批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的相继拍摄、热播。邀请国内外知名普洱茶专家、文化名流共同研究、关注普洱茶,吸引众多知名学者、艺术家、明星等走进普洱、迷恋普洱、宣传普洱。

近年来,普洱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全面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工程,扶持龙头企业,抓好营销,打造品牌,做好科研成果转化。力争到2015年实现茶叶产量10万吨,总产值120亿元。围绕数字化、标准化、功效化、品牌化、规模化、国际化的目标,全面实施“科学普洱”行动计划。厚重的普洱茶在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和建设“妙曼普洱、养生天堂”的进程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CY260.com扩展阅读

云南茶产业将迈入创新发展“快车道” 国内外对普洱茶需求扩大


云南茶产业将迈入创新发展“快车道”国内外对普洱茶需求扩大

日前,随着普洱茶春茶的逐渐进入茶叶市场,作为大叶茶种主要茶产区的云南茶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创新发展,并由此驶入发展“快车道”。

走进被誉为“天下茶仓”的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记者看到的是一幢幢新建或正在建设中的茶业车间、茶叶市场。双江县冰岛茶友协会会长杨加龙告诉记者,双江县有着目前世界上生长海拔最高、密度最大、分布最广的1.27万亩千年野生古茶树群落,随着国内外茶叶市场对云南大叶茶的需求增大,从去年的秋茶上市时起,便有30多家本地、外地客商到勐库镇投资建厂,而双江县的茶产业总产值也由2014年的6亿元迅速增长至8.27亿元。

而在腾冲市的茶产区,记者则感受到了云南省普洱茶通过创新发展带来的深层次变化,以高黎贡山生态茶业而言,以往只是一个村办茶业手工作坊,如今却已发展成拥有茶博园、茶文化交流中心、16个分厂、26个联营茶所、自营茶园1万亩、联营茶园2万多亩、可幅射带动18万茶农脱贫致富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所研发成功的普洱茶、绿茶、红茶、茶多酚、茶籽油已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

普洱市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同样是云南普洱茶的主要产区之一,境内的景迈山古茶、老树茶叶已名扬海内外,这里如今已是村村有茶厂,户户在制茶,从山下到山上,随处可见茶社、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牌子,专门到此收购茶叶的宁洱县古茗春茶企的总经理刘福春告诉记者,景迈山的茶价增长幅度较大,茶叶已成为茶农主要收入来源。

刘福春表示,由于普洱茶价格起伏较大,困鹿山、无量山、邦崴等名山大川的茶价更是一路疯涨,这也让很多茶企获利非浅。古茗春也是从2014年开始收购茶叶如易武、班章、冰岛、昔归、易武、小户赛、大雪山、南糯山的原料制茶,从而开始打造“百年品牌,创新发展普洱茶文化”的。

其实,由于看准国内外对云南普洱茶需求扩大带来的商机,从而使更多的有识之士将投资目光盯住了云南独有的大叶茶,保山的“极边”乌龙、高黎红、滇西红、昌宁红已站稳了市场,更多的云南普洱茶企业正蓄势待发,云南的普洱茶产业将由此步入发展创新的“快车道”。

2016年桂台(梧州)茶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暨茶叶交易会开幕


2016年桂台(梧州)茶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暨茶叶交易会开幕

7月15日,为期三天的2016年桂台(梧州)茶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暨茶叶交易会在毅德城正式开幕。为期将延续至7月17日。这将是在七月盛夏,桂台茶人将齐聚广西梧州这座美丽的城市,将山、水、茶完美融合,文化与经贸全新对接,两岸茶业深度交流。

梧州市人民政府市长--朱学庆从活动主办方了解到,本次活动以“缘聚西江·茶和两岸”为主题,开幕式上,由梧州市人民政府市长--朱学庆致辞拉开帷幕。而各种表演表演引来不少市民前来参与,活动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演绎六堡茶文化、推广六堡茶文化并最终让更多人了解六堡茶、爱上喝六堡茶。

本次活动将推出两岸茶文化走廊、茶产品展销和茶艺交流、欢乐斗茶比赛等几个专项“茶”活动,内容新颖、精彩纷呈。

活动期间在毅德城设梧州六堡茶展区、台湾茗茶展区、广西特色名茶展区、茶艺、茶文化交流区和休闲区五个展区160个展位,其中16个特装展位为各地龙头茶企业更好展示茶文化而搭建。

主办方还邀请了台湾企业共有15家参展,展出多种台湾茶叶产品。来自南投县鹿谷乡的阿和师是“华农”茶叶的第四代传人,精通台湾老茶的制作。阿和师说,他将在展会期间现场展示并邀请市民品尝他用纯手工烘焙的乌龙茶。

16日上午,主办方将举办精彩的“斗茶”活动,由民间斗茶比赛组委会推荐的14位代表通过看外形、嗅香气、观汤色、尝滋味、评叶底进行综合评分,在35份茶样中评出好茶。活动还将举办研讨会,来自中国茶业流通协会等六名专家学者将围绕茶产业发展与品牌建设专题研讨做主题发言,分析研讨在经济新常态下,茶叶消费形势与市场推广策略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研究提高六堡茶产业科技附加值等。

2016 年桂台(梧州)茶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暨茶叶交易会召开新闻发布会


2016年桂台(梧州)茶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暨茶叶交易会召开新闻发布会

盛会年年有,今年特别大。为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创新思辨、加强合作发展的契机,做大做强本地茶产业优质平台,提高市民对活动的了解,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2016年桂台(梧州)茶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暨茶叶交易会定于2016年7月14日至17日在梧州市举办,会期4天。

7月6日上午10点就本次会议在梧州市广电中心举办了新闻发布会。梧州市委副秘书长、市茶产业发展办主任唐云凯、市台办主任滕文、市农业局副局长黄凌、市商务局副调研员周志强、市茶产业发展办副主任、市六堡茶研究院院长马士成等领导出席了本次发布会。本次会议由市台办主任滕文主持,市茶业办主任唐云凯首先介绍了活动的背景、意义及整体筹备情况。

记者提问环节,广西日报、梧州日报、梧州电视台记者、西江都市报记者和梧州零距离网等自治区驻梧主流媒体、梧州市媒体记者针对本次会议提出相关问题:

如:

梧州日报记者提问:我们都知道市茶业办是我市最近成立的新机构,请问这一举措对我市茶产业发展带来哪些新的机遇?

西江都市报记者提问:梧州六堡茶要如何在加工制作销售等方面向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如何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与新产品开发?

梧州零距离网记者提问:本次茶展是要让梧州市民有更多机会接触及感受到不同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么除了展销活动,还有没有一些喜闻乐见、平易近人的活动形式,让市民参与,去了解台湾茶、区内外茶,甚至重新认识六堡茶呢?

等等十大问题。五位领导就各个问题分别给予媒体记者满意回答。

2016年桂台(梧州)茶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暨茶叶交易会由中共梧州市委员会、梧州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台办、自治区农业厅、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台湾区茶输出业同业公会、台湾茶协会共同主办。以茶为媒,深化桂台茶产业合作与交流,研讨茶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标准、新模式,开展茶叶展示交易活动,促进茶产业的创新发展,推动全区茶产业做大、做强、做精,为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农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为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贡献。

六堡茶的新时代 喜看六堡茶的新发展


六堡茶的新时代喜看六堡茶的新发展

产业的变迁都是由新老观念的碰撞开始,它们之间彼此陌生、敬畏,甚至是产生偏见。但在某种程度上偏见推动行业发展。因偏见而傲慢,进而鄙视,于是在不同时期的六堡茶界流行不同的鄙视链。

六堡茶的1.0时代

什么是现代工艺六堡茶?在1955年,根据港澳,以及东南亚客户的市场要求和反馈(客户普遍偏喜好水色深、滋味稠厚的口感),于是,由当时的中国茶业公司统一安排,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牵头,开始研究销售到港澳的冷水渥堆发酵工艺,1958年,六堡茶的冷水渥堆工艺成熟,并投入市场用于量化生产和出口,在海内外亦得到好评。从此,大家记住了这种红浓的汤色、甜稠的口感。

在那个年代六堡茶是国家统购统销的,六堡茶的原料由国家统一收购后,由梧州茶厂加工生产,最后由广西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进行销售。那个时期的六堡茶只有一种意识形态,那就是冷水渥堆工艺的六堡茶。在那个年代,大家对六堡茶还没有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之分。我们现在认为的传统工艺六堡茶在当时被简单认为是原料。而那时候的老茶人亦认为六堡茶是“红、浓、陈、醇”,苦涩是发酵技术不到位让人敬而远之的。

六堡茶的2.0时代

在2005年之后,六堡茶的生产经营逐步放开,国内市场上,各种各样工艺的六堡茶也开始逐渐出现。而传统工艺六堡茶(农家茶)更是被重新搬回了舞台。2005-2018年,传统工艺六堡茶处在一个很尴尬的时期。历史舞台即需要传统工艺六堡茶粉墨登场,来丰富日益壮大的六堡茶大军,但那时候在原有的六堡茶行业标准里面,传统工艺六堡茶被定义为“毛茶”。直到2018年12月30日,发布了《六堡茶(传统工艺)》(DBS45/057—2018)标准,并将于2019年6月30日实施。毫无疑问,六堡茶(传统工艺)标准的出台对于“农家茶”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它就是来给农家茶正名的。标准一出台,六堡茶江湖就热闹了,产生了各种血雨腥风,各种话题与口水。

很多时候平和的话没人听,极端的原教旨主义偏听偏信。偏见是一个危险的东西,它会把对个体的意见投射到群体身上。现代工艺认为传统工艺是半成品、是原料,是米不是饭,不知道工艺是何物。现代工艺六堡茶(厂茶)是主流形态,是玄门正宗,应该被定义为正宗工艺六堡茶,而目前市场占据率不高的传统工艺六堡茶(农家茶)不应该叫做传统工艺六堡茶,应该被定义为“绿茶”。同样,传统工艺也瞧不上现代工艺。传统工艺六堡茶认为自己是靠自然的,现代工艺是快速发育成熟的。传统工艺六堡茶原料更为讲究,因此具有天然的高端属性,理应比现代工艺更高级。认为现代工艺六堡茶是饲料鸡,而传统工艺六堡茶则是土鸡。上纲上线地互相指责,造成了感情的割裂,没有赢家。

试想,如果传统工艺被归入绿茶行列,国内知名的公共绿茶品牌早就数不胜数,尤其是在茶叶消费日益趋向于理性的背景之下,不管是一级品牌西湖龙井、碧螺春还是后面的二三级品牌安吉白茶蒙顶甘露黄山毛峰等,都已经发展得有声有色了,“六堡绿茶”拿什么来跟别人争?而现代工艺六堡茶在精品化消费升级还没站稳脚跟,还要跟普洱茶、安化黑茶、藏茶等黑茶逐鹿中原想来也是一把心酸泪。

六堡茶3.0时代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对六堡茶的理解、正解抑或误解,究竟如何正确看待六堡茶?到底什么才是好的六堡茶?小编认为没有一种工艺与口味能长期一统天下。现代也好,传统也罢,不过是时也,势也。而无论哪一种,如果你对发生着的改变视而不见,那么它定是威胁。如果你认识到并拥抱这种改变,它则是机会。

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两者不应该存在对立也并不存在根本的对立。它们既不是“饭和米”的关系,也不是“土鸡和饲料鸡”的关系。应该是酸奶和牛奶的关系,在保持健康的情况下,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现代工艺六堡茶的醇和在于汤的滑、厚、醇、甜、柔。好喝的现代工艺六堡茶就像妈妈在炭炉上慢火煲出浓腻的汤,喝起来没有水的硬度,而是连绵柔软的汤质,暖暖的,甜甜的。生活的美好感,不就是如此吗?

传统工艺口感强烈,刺激性较高。苦、涩等呈味物质在口腔、身体引起的回甘、喉韵、茶气等一系列生理反应让六堡茶爱好者欲罢不能;经历时间的传统工艺六堡茶就像收敛锋芒的宝剑,绵柔之中暗藏千斤之力,岁月的力量轻柔却令人震撼。

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六堡茶而言,借助其他茶类的发展经验,发掘打造以六堡茶发源地为主的小产区,并以其独特的产区资源出现,现代工艺则以另一种风格做大产区的特色茶。两种风格并驾齐驱,既传承了传统又体现了创新。

现代工艺和传统工艺的六堡茶都是六堡茶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他们是“根脉”的关系。传统工艺是根,为现代工艺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现代工艺是脉,对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价值发扬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六堡茶的3.0时代,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根脉相连,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汇聚成一股强劲的合力,共同推动行业稳步向前。

世界茶源上演普洱传奇


世界茶源上演普洱传奇

彩云钟爱的云南,还有一片树叶的传奇,这就是茶。

云南澜沧江腹地独特的气候,孕育了茶树这种奇特的植物。在传统的汉文献记载中,茶出西南巴蜀地区。但最早的巴蜀,是个泛化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日的云南部分地区。现代边疆地理史学的兴起和现代植物学谱系的建立,让张宏达教授这样的学者们最终确立了云南是世界茶树之源的结论。

这种结论和在云南相继发现了野生型古茶树、过渡型古茶树、人工栽培型古茶树的完整古茶树系列是无比吻合的。实际上,云南不仅是世界的茶源之地,也是世界上最早种茶、饮茶的地区,无论是文献里濮人种茶的记录还是云南众多少数民族各种活着的古老的茶俗都能佐证云南是世界种茶、饮茶的发源地。如今的田野调查、科学研究加上文献梳理,已经不难勾勒出世界茶叶传奇的大致脉络:茶源云南,由云南传至巴蜀地区,由巴蜀地区传至中国内地沿海地区,再由中国内地沿海地区传至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和欧洲地区乃至整个世界。

茶从云南传到内地之后上千年,在唐代形成了完整的茶文化,并在宋代达到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巅峰,明清时期虽有回落,但却继续发展。在中国的茶文化谱系里,唐代崇尚阳羡茶,宋代崇尚北苑茶,明清时期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崇尚武夷茶、乌龙茶、龙井茶。尤其是清代中后期,普洱贡茶已“名重京师”并被皇家尊为国礼,甚至还被大文豪曹雪芹写进了不朽名著《红楼梦》。但名气也仅仅是在贵族圈子里,这是因为普洱茶在京师是很精贵的,一是因为量少,二是因为路途实在太过遥远,以古代的交通条件,贡茶从今日普洱的古六大茶山运到北京,那价格不贵得令人咋舌才叫奇怪!那个时期的普洱茶除了进入藏区的边销茶,并没有进入内地人民的寻常百姓家,甚至也极少进入内地文人的文章诗词里。

普洱茶的真正崛起,是二十一世纪初至今天这短短十余年的事情。但这十余年,借着现代媒体打造的“平的世界”普洱茶却崛起得极其强势和惊绝,堪称中国茶近十余年来上演的最大传奇!这十余年里,普洱茶不仅迅速跻身中国十大名茶之列,还在迅速巩固地位的同时势头全面压过了其他茶类。这是不是有点来得太玄乎?一点都不玄乎?只需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普洱茶的现代传奇虽然令人炫目,但却没有任何奇技淫巧的花架子,而是具有深厚的历史现实因缘,它虽然来得如此迅猛骄傲,但它一切的光荣,却都名至实归,实属必然!

必然之一:这是历史的积淀,不仅是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气候积淀,也是云南数千年茶俗的积淀。世界上最好的茶出自世界上茶树的发源地,本属理所当然!

必然之二:云南普洱茶的价值,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过往,受到某种程度的遮掩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今日的信息时代,人们认识事物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有全面提升。普洱茶在生态文化崛起、多元文化兴盛、中心文化受到反思,边地文化价值更受尊重的当下,得到发现和受到推崇是必然的。但看一个有趣的现象就能明白普洱茶崛起的必然性:普洱茶崛起的推手不是云南人,而是台湾、香港、广东等地的国人,是因为这几个地方的经济生活水平较高,品味的提升之所至。一句话:世界茶源之地的普洱茶传奇,不是被世界茶源之地的人们掀起的,而是被一种当今世界受到推崇的现代观念掀起的!

当代普洱茶惊艳传奇的上演,说白了,是当今这个世界需要这样的传奇上演,它才如期上演!

普洱城市品牌“天赐普洱 世界茶源”内涵


普洱城市品牌“天赐普洱世界茶源”内涵

“天赐普洱世界茶源”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绿色发展”的时代潮流,契合普洱“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是讲好普洱故事、唱好普洱声音、树好普洱形象,扩大普洱知名度、美誉度、关注度和提升普洱凝聚力、影响力、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普洱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保护作为第一政绩、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加快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普洱城市品牌“天赐普洱世界茶源”的内涵:将普洱城市品牌提升为“天赐普洱世界茶源”,是对普洱诸多头衔的有机整合、集中概括和整体提升。其中“天赐普洱”蕴含着“天”,“世界茶源”包含着“地”,承载着普洱人民“大美和谐,天地人和”的信仰。

一、“天赐普洱”的核心要义

普洱是上苍撒落在人间的一座伊甸园,是中国乃至世界气候舒适指数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空气洁净度最好、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天赐普洱”的城市品牌定位,突出了普洱地理区位、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的先天优势,彰显了普洱茶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和边地口岸文化的无穷魅力,是普洱各族人民“崇尚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理念的真实写照。

(一)“天赐普洱”是对普洱自然生态的最好诠释。普洱地处云贵高原西南边陲,哀牢山、无量山、怒山三大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红河、澜沧江、怒江三大水系顺势南下,流经东南亚,注入太平洋和印度洋。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8.7%,分布着16个自然保护区,保存着全国近1/3的物种,是“生物种质基因宝库”和“云南动植物王国”的“王宫”;空气质量状况优良率保持在100%,中心城区空气中负氧离子最高浓度达每立方厘米12500多个,高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清新空气”标准8倍以上。早在1868年,普洱就被法国的探险队惊叹为“东方的普罗旺斯”;2007年,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环境署、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专家团队称普洱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璐先生来到普洱后,对普洱这片天、地、人、茶合一的生态环境,由衷地发出了“天赐普洱”的赞叹!

(二)“天赐普洱”是对普洱地理区位的最好诠释。历史上的普洱,就是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自元代起普洱茶就销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今天的普洱,地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中心地位,是国家桥头堡建设的“堡中堡”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普洱境内的江城县、澜沧县、孟连县、西盟县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国境线长486公里,具有“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独特区位,是全国“一市连三国”的两个州市之一。有思茅港和勐康2个国家一类口岸,孟连国家二类口岸以及17条对外陆路通道。随着国家“桥头堡”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合作的深入、昆曼大通道的全线贯通、泛亚铁路的开工建设,普洱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更加彰显,普洱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天赐良机”。

(三)“天赐普洱”是对普洱人文风情的最好诠释。普洱有26种民族,14种世居民族,彝、哈尼、拉祜、傣、佤5种主体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61%。普洱见诸文字的历史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中原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佛教文化、道家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这里积淀交融,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鲜明厚重的普洱茶文化、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和开放包容的边地口岸文化,形成独特多元的文化走廊和少数民族聚居的神秘之都。尤为可贵的是普洱的民族文化,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精神层面,传承至今几乎没有被人为雕琢过,具有原始神秘、古朴生态、多元交融的的文化特质。目前,全市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其中澜沧、墨江分别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哈尼族自治县,西盟是全国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境内有反映傣族历史文化的孟连宣抚司署,有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有传承千年的佤族木鼓节、拉祜族葫芦节等一批民族传统文化节庆,有享誉全国的《芦笙恋歌》、《阿佤人民唱新歌》、《婚誓》等一批优秀文艺精品。

(四)“天赐普洱”是对普洱资源禀赋的最好诠释。普洱素有“怀金孕宝”的美誉,土地、矿产、森林、生物、水能等资源丰富。国土面积4.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7.2个上海市、1.4个海南省、1.3个台湾省、2.1个昆明市,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州市;铁、金、铜、铅锌、钾盐等储量居全省前列;林地和热区面积居全省首位,是云南重点林区、重要商品用材林基地和林产工业基地;已知药用植物1000多种,素有“云南核心药库”之美誉;水能蕴藏量1500万千瓦,建成和在建水电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风能蕴藏量220万千瓦,是国家“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的重要清洁能源基地;普洱茶、咖啡、石斛被誉为普洱“三宝”,其中咖啡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茶叶和石斛的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第一。依托自然生态和资源环境优势,普洱初步形成了以茶叶、咖啡、生物药等为主的特色生物产业,及现代林业、水电业、休闲度假业、矿产五大产业集群。

二、“世界茶源”的核心要义

普洱是一座因茶而兴、因茶而名、因茶而荣的城市。茶文化是普洱的记忆和符号,是普洱人民共同坚守的精神家园,也是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一张响亮名片。“世界茶源”的城市品牌定位,突出了普洱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普洱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最大的文化,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得到国际茶叶委员会的认定。

(一)普洱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南方嘉木之所以美,源于南方水土之美,是天地万物之精灵,是自然美之荟萃。普洱地处中海拔、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东西,山峦起伏、溪川纵横,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具有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普洱被古生物学家认定为唯一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波及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1978年,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普洱景谷盆地芒线发现了距今约3540万年的宽叶木兰化石。如今,在普洱茫茫的原始森林中,仍然生长着近120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和18万亩栽培型古茶园;在镇沅千家寨,生长着距今2700余年世界野生古茶树王,2001年被载入吉尼斯纪录;在澜沧景迈山,生长着距今1700余年过渡型古茶树,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过渡型古茶树。普洱不但茶树类型齐全,而且构建了从野生茶树过渡到人工栽培,以及完整的人类发现、利用和驯化茶树的文明序列。2013年5月,国际茶叶委员会正式授予普洱“世界茶源”称号,标志着普洱作为世界茶源的地位得到了全球公认,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利用和栽培茶叶的国家。

(二)普洱是普洱茶的起源地。普洱茶兴于东汉、商于唐朝、始盛于宋、定型于明、繁荣于清。据历史记载,早在西周时期,云南普洱一带的濮族人就开始种茶。唐朝时期,普洱已是全国重要的茶叶原产地和集散地。清代雍正年间设有思茅总茶店,光绪年间思茅设立海关。据普洱布朗族的有关典籍和古歌记载,早在1800多年前,布朗族的先祖帕哎冷带领部族,在澜沧景迈山一带开始种茶。2003年8月,中国科学院项目研究指出: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集生物、文化、生态、人文旅游和艺术宝库于一身,具有重大的科学、景观、文化和生产应用价值,是重要的自然和人文遗产,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日本茶叶专家松下智和八木洋行先生称景迈山为“人类茶文化史上的奇迹”、“世界茶文化历史自然博物馆”。目前,古茶园与茶文化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景迈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三)普洱是茶马古道的起源地。在三百多年前,普洱府奉诏贡茶,使普洱茶“享誉京华”。至今留存于北京故宫的“万寿龙团”普洱茶,在经历了岁月的尘埃和命运的沧桑后,依然保持着至尊无上的王者风范。至明清时期,从普洱起源,向国内外辐射出五条“茶马古道”:一条是经昆明到北京;一条是经西藏到尼泊尔等国;一条是经越南转至欧洲;一条是过孟连到缅甸;一条是过勐腊至老挝。这五条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大地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中国古代文明的国际大通道,与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一样声名远扬。

"世界茶源"在普洱 百年"茶源"之争尘埃落定


"世界茶源"在普洱百年"茶源"之争尘埃落定

茶树原产地在中国还是在印度?这在国际上争论了一个多世纪。原因是在1824年,国外一些学者在印度阿萨姆邦发现了野生茶树,从此在国际学术界就引发了“茶树发源地在印度还是在中国”的百年“茶源”之争。

直到1993年4月,“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思茅地区(现普洱市)举办,来自亚洲、美洲9个国家和地区的181位专家学者亲临邦崴古茶树现场考察分析,达成共识:“澜沧邦崴古茶树通过分析其染色体组型,并与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的核型对比,结果发现邦崴大茶树核型的对称性比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对称性更高。证明邦崴大茶树是较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更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树,是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过渡型结论,以核型分析结果看是完全正确的”权威论断,从而使得这场争论有了结果。

“型过渡茶树”的概念是由以肖时英、何仕华等一批普洱市的茶叶专家提出并得到国际公认,即茶树的花、果实等繁殖器官为野生型茶树特征,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为栽培型茶树特征,是野生型茶树向栽培型茶树演化的直接证据。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普洱市古代濮人早期驯化栽培成过渡型茶树存活至今的珍贵“文物”,1997年4月,国家邮电部发行的《茶》邮票一套四枚,“澜沧邦崴古茶树”上了邮票,从此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名扬中外。

普洱有117.8万亩的野生茶树群落,是地球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茶资源基因库,同时还有很多人工种植的野生型古茶树,这是人类培育、驯化古茶树的活标本。

茶树起源于何时?历史学家无从考证,却被生物学家解决了。1978年,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公布了在普洱市景谷县发现的宽叶木兰化石“新种”为主体的植物群化石,在地质古生物学上被称为“第三纪景谷植物群分布区系”,是我国少见的渐新世植物群,也是唯一没有受到第三纪冰川波级的区系,目前世界上仅见于景谷盆地,距今有3540万年;在普洱市的景东县田心、景谷县煤厂、澜沧县勐滨等地发现的中华木兰化石,时代为第三纪中新世,距今有2500万年;有镇沅千家寨2700年的“世界野生茶树王”;有澜沧邦崴1700年和景东文岔1200年的过渡型古茶树;有以澜沧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为代表的18.2万亩栽培型古茶园,以及146万亩的栽培型生态茶园。

普洱成为世界唯一的一条从宽叶木兰化石--中华木兰化石--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茶类植物垂直演变完整的生物链。为此,2013国际茶业大会上普洱市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世界茶源”的称号。一个百年之久的“茶源”争议终于尘埃落定。

抱团发展 共创六堡茶辉煌


抱团发展共创六堡茶辉煌

2015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下称“海博会”)于10月29日-31日在东莞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境内外共有1394家企业参展,展位数共2800个,其中境外共有50个国家和地区的978家企业参展,占全部参展企业的70%,是历次海博会境外参展企业最多的一次。

在国际展览中心1号馆,由梧州市六堡茶协会主办的“梧州六堡茶文化展”中国红·六堡茶展区里,广西梧州圣源茶业有限公司的“板仓陈茶·三年陈”、“槟榔香茶·四年陈”“原窖陈茶·五年陈”、“金花六堡茶”等产品靓丽出展。期间,圣源茶业的“金花六堡茶”等黑茶佳茗得到了广大茶友的一致好评。社会各界人士以及不少新老茶客和客户聚集在圣源茶业展示区的品茶桌,一边品尝圣源六堡茶,一边聊天交流并合影留念。广西梧州电视台记者还对圣源茶业有限公司区域副总监李芳进行采访,对李芳提出的关于“茶企抱团合作,共同打造六堡茶品牌,共同发展的话题”产生浓厚兴趣并进行深入交流。圣源茶业有限公司区域副总监李芳表示:梧州六堡茶已有1500多年历史,如今,茶企抱团合作、共创六堡茶辉煌,非常有利于集中优势资源进一步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李芳认为:目前,随着国家政策的导向,以及外来资金涌入到相关茶产业,茶业行业面临的机遇会也多但挑战也会更激烈,可以说,中国的茶行业将面临着一次大洗牌。如何在这个日益激烈的竞争过程,坚定地生存下来?显然,抱团发展是关键。六堡茶茶企只有抱团取暖抱团共进,围绕公共品牌发挥各自的优势作用,才能实现六堡茶产业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发展。海博会期间,参观圣源六堡茶产品的茶客茶友络绎不绝,可以看出茶友们对圣源六堡茶的喜爱与青睐。为此,李芳高兴地说,想不到,在这次东莞海博会上能看到有如此多热心的朋友关注圣源、喜欢圣源六堡茶。表示作为圣源公司的一线员工,更加要一心一意做好六堡茶,让六堡茶走进全国各地的千家万户。

这次海博会上,梧州“茂圣茶业”“天誉茶业”“中茗茶业”等几家茶企也同时在“梧州六堡茶文化展”上展示了各自的六堡茶产品,充分展示出梧州六堡茶品牌的整体力量。可见,抱团发展,把梧州六堡茶的品牌打出去,使更多的六堡茶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无疑是梧州六堡茶企的共同信念!

云南沧源县茶办五大措施茶产业发展


云南沧源县茶办五大措施茶产业发展

茶业是沧源富民富县的重要茶业,在加强云南沿边县的县域经济发展中,沧源县茶办决心采取五项措施,坚定不移地推进全县茶产业的发展。这五项措施是:

一是全面加强茶园管理工作的指导,确保今年秋茶和全年产量、产值、效益的增长;

二是继续加大投入,抓好低产低质茶园改造,推动全县茶业的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是全面推进有机、高产、优质、高效茶园建设,到2015年末,将全县茶叶面积稳定在8万亩以内。为此,将认真抓好难以改造的低产低质茶园的退转和调整,以推广作物套种为基本形式,因地制宜,在现有低产低质低产茶园里套种竹子、核桃和其他经济作物,待套种竹子、核桃成林后,将这些茶园面积逐步退出;

四是强化各项茶叶科技措施的落实,坚持抓好茶园标准化种植和管理的实施,全面提高茶叶的品质;

五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云南建设“两强一堡”和临沧市打造“中国红茶之都”的重要战略机遇,进一步强化科技投入支撑,稳定面积,增加总量,提升品质、拓展市场、打造品牌、做好茶文化与佤文化的融合,推动全县茶业持续健康发展。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世界茶源”普洱:茶产业创新发展成就辉煌》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生茶熟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