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普洱茶】

800年“傣家造纸术”因普洱茶产业获重生成农民致富亮点

宛如世外桃源的曼召村

书写在构皮纸上的佛教经书摄影:文若愚

构皮纸生产过程

新鲜构树皮要清洗,干树皮除了清洗还要先泡水,进行软化

把树皮放在锅里煮四五个小时,且要拌入适量的火灰或碱

将煮好的树皮进行漂洗、磨细,用木槌捶成纸浆

将适量的纸浆放入水池中,用力搅拌均匀

将带有纱网的纸模放入水池中,纸浆均匀分布以后捞起

滤完水后,把纸模放在阳光下晾晒

纸模晾至半干以后,需要进行平整

待纸完全干后,从模具上揭下纸张,一张构皮纸就制成了

这个造纸过程被曼召村民总结为“五步流程和十一道工序”。五步流程即:“浸泡、蒸煮、捣浆、浇纸、晒纸”;十一道工序即:采料、晒料、浸泡、拌灰、蒸煮、洗涤、捣浆、浇纸、晒纸、砑光、揭纸

当人们打开普洱茶包装盒的时候,总是急于掀开那层薄薄的包装纸,查看普洱茶的品质。却很少有人对那层绵纸给予特别的关注。

这种绵纸来自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一个傣族村寨——勐混镇曼召村。村民以构树皮为原料,以原始的造纸法造成。它有一个好听的傣语名,叫“嘎拉沙”,也叫“构皮纸”。

曼召村的造纸术,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这种纯手工的造纸方式能够保留至今,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悠长的岁月中,“嘎拉沙”一直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就更加难能可贵。以前它被用来抄写佛寺经书,现在人们用它来包装普洱茶。茶商们发现,构皮纸除了经久耐用外,还会散发出一股绵长的木香味。

近年来,普洱茶市场迅速发展成熟,古老的傣族手工造纸,也跟随普洱茶一起,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曼召:手工造纸的村子

曼召村189户人家,有157户从事傣族传统手工造纸。

出了勐海县城,往西南方向行驶17公里,就到了勐混镇。曼召村位于勐混坝子北边,离勐混镇政府3公里。5月24日中午的曼召村,烈日高照,闷热难耐。

记忆中的傣家吊脚楼已经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的别墅式小洋房,十分气派。房前屋后绿树成荫,院子里和村道两边到处摆放着纸模,纸模上覆盖着薄薄的一层纸,有的已经晒干成型,有的还是湿的。在阳光的炙烤下,构皮纸散发出阵阵清香。

屋里屋外,四处是傣族妇女忙碌的身影。她们熟练地把捞好纸浆的模具拿到屋外晾晒,又把已经晒干的绵纸收回屋里,来回奔忙。

曼召村的村支书岩光坎今年25岁,是西双版纳州最年轻的村支书。他曾在武警丽江支队服役,18岁时就入了党。虽然他第二天就要结婚了,有很多事情要做,但他还是抽空陪我们在村里走了一圈,介绍傣家的构皮纸。

曼召村189户人家,有157户从事傣族传统手工造纸。走进曼召村,就走进了纸的世界。每家每户,院内门前,到处摆满了纸模。作坊式的生产带着古老的气息,没有机器轰鸣,没有流水线。所有的程序都要亲手完成。

构皮纸,与人们平时用的工业化生产的纸张确实有所不同。虽然看起来有点粗糙、有点难看,但构皮纸有自己独特的品质——不仅韧性好,而且保存时间长,透气、耐磨、耐用、不易破损。

曼召村的陈列室里,展示了大量的构皮纸制品。其中有构皮纸印制的保存了数十年的缅寺经书,外表看起来有些陈旧,但内页仍然清晰可见,仿佛岁月停留。树皮纸上的字迹十分流畅,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淡去。

勐海一带,有很多关于诸葛亮的传说。多年来,当地傣族一直有制作、点放孔明灯的传统,而曼召村生产的构皮纸,一直是制作孔明灯的最佳材料。有时候,构皮纸也被生产队用来记事、记账。构皮纸以前还被当地土司用来颁布告示、公文、任职文书,制作民间祭祀用品,被文人用来写诗作画。

说来奇怪,偌大的西双版纳,那么多的傣族村寨,但在西双版纳,只有曼召村一带生产构皮纸。

诞生于勐海这个著名的中国普洱茶之乡,构皮纸注定要和普洱茶产生某种联系。

构皮纸与普洱茶,谁也离不开谁

曼召村的构皮纸,90%以上都被买去包装普洱茶了。

上世纪40年代初,佛海茶厂(勐海茶厂的前身)建成,选用了曼召村手工生产的构皮纸作为普洱茶包装纸。此后,越来越多的茶商仿效这一做法。构皮纸和普洱茶,就像糯米纸和奶糖,谁也离不开谁了。然而,普洱茶产业对构皮纸产业的带动作用,在最近十来年才显现出来。

2003年以前,普洱茶销量较小,对绵纸的需求不大,那时候曼召村只有两三家人从事传统手工纸生产。2003年以后,普洱茶销量呈爆发式增长,对绵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曼召村人看到商机后,纷纷加入手工生产构皮纸的古老行业。一些人还专门到泰国去学习。他们发现,泰国人生产手工纸的方法,和曼召村祖辈传下来的方法差不多。

近10年来,普洱茶之乡——勐海的茶叶深加工企业不断增加。当地政府统计,2010年,勐海注册的茶叶精制企业达到118家,生产以普洱茶为主的精制茶2.2万吨,实现茶叶总产值13.1亿元。其中勐海茶厂生产成品茶6000吨,实现产值5.6亿元。

勐海,成为了中国普洱茶第一大县。巨大的普洱茶市场,大大带动了傣族传统手工造纸的发展。现在,曼召村有150多户人家在从事传统手工造纸。2011年底,曼召村成立了“傣族手工造纸合作社”,准备将傣族手工造纸做成大产业。效果立竿见影,半年过去,绵纸销量增长50%,价格稳步上升。

虽然在普洱茶的整体包装中,构皮纸只是那个不被留意的部分,但最近几年,构皮纸的产值达到了两三百万,让越来越多的曼召村民走上了致富路。据悉,曼召村的构皮纸,90%以上都被买去包装普洱茶了。

今天,勐海茶厂的普洱茶制作工艺和傣族传统手工造纸技术,都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洱茶和傣族传统手工造纸,成了一对相依相伴、互相成就、兴衰与共的“兄弟”。

“造纸只是村民收入来源的一部分,村民还有其他的经济收入,如水稻、甘蔗和茶叶,还有人打瓦卖。打瓦也是曼召村的传统手工业,但最近几年有点不景气。”岩光坎说,傣族人一般居住在坝区,土地肥沃,“种什么都丰收”,很多人生活十分富足。有一群来自滇东北的人常年住在曼召村,给当地人打工,月收入2000多元。

据统计,曼召村180多户人家中,已有153家建起了傣式别墅。傣族给他们居住的房屋分代,认为竹楼是第一代,别墅是第五代。行走在曼召村里,能感受到一种怡然自得、安宁祥和的氛围。

数百万张“嘎拉沙”出自女子之手

成立“傣族传统手工造纸合作社”以后,纸的销量更大,价格也更高了。

玉康从模具上撕下已干的“嘎拉沙”,整齐地叠放在一起,动作十分熟练。凳子上,构皮纸已经叠到一尺多高,摸上去很绵软。她的母亲玉嫩达不断地在水池里捞起纸浆,再抬到外面晾晒。

“这个纸只怕做不出来,不怕卖不出去。”玉康说,她们做的构皮纸是45×90cm的规格,一张能卖6毛钱。她和母亲一起做,一天能做1000张。平时都是母亲一个人做,能做500张。“很多人家都是两三个人一起做,一天能做1000多张。”去年,玉康家卖了2万多张绵纸,收入1万多元。

玉康说,构皮纸主要是村里的女人在做。这是个累人的活,每天需要不停地运动,并重复相同的动作。

“以前老米涛(傣语:母亲)做纸,把树皮捣烂后,用手压,一张一张地压,很慢,很麻烦。后来改用模具,做纸的速度提高了很多。”玉康说,做纸的时候,把树皮捣烂弄碎,放进水池中,搅拌均匀,再用模具捞,会有浅浅的一层树皮纤维粘附在模具上,然后拿到外面晾晒。晒得半干的时候,用表面平滑的工具平整一下纸面,成纸出来后,表面就会光滑一些。模具大小决定了纸的大小。

45×90cm规格的绵纸,都是用来包装普洱茶的。一张绵纸裁成两半,可以包装两个375克的茶饼。其他还有多种不同的规格,主要用来写字绘画,最大的是2×5米的,一张能卖到100元。现在还开发出了构皮纸手提袋,韧性是牛皮纸韧性的好几倍。

玉嫩达算了一笔账:80公斤干树皮,能做出2700张纸。干树皮6.5元一公斤,80公斤就是520元。一张构皮纸6毛钱,2700张构皮纸能卖到1600多元,不计人工成本的话,能赚1000元左右。80公斤干树皮能用10天左右。也就是说,玉嫩达一家仅是手工造纸这一块,一个月毛收入就有2000多元。这对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来说,已经不错了。

因为树皮原料紧张,需要从老挝买。玉嫩达家担心树皮涨价,今年上半年一次性买进了3000公斤。平时会有人专门从老挝拉树皮来村子里卖,也会有老板来村里收购绵纸。构皮纸供不应求,村民不担心销路。而且成立“傣族传统手工造纸合作社”以后,纸的销量更大,价格也更高了。

合作社理事长岩坎说,以前村民都是把构皮纸做好摆在家里,等老板来收,卖不起价。合作社成立后,主动去外面做了一些宣传推广工作,集中统一对外卖纸。今年来销量增加了50%左右,每张构皮纸价格上涨了五六分钱。“有老板告诉我们,以前就想用这个纸了,但不知道在哪里卖。说明我们的宣传做得还不够。”

去年,曼召村总共卖了600万张构皮纸,收入300多万元,纯利润在200万元左右。“利润还是比较大的。在农村来说,没有算工时费。自己做出来的,赚多少就是多少了。”

因造纸而知名的“省级文明村”

曼召村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成为云南省文化惠民的典范。

岩坎介绍,傣族最早的书写纸是棕榈树叶加工而成的,书写不是很方便。大概在800多年前,傣族开始用构树皮造纸,造出的纸就叫“嘎拉沙”。这种造纸术是国内目前最原始的造纸术之一,与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十分相似。

造纸所用的构树,是一种速生树种,头年砍伐,次年就会长起来,又可以砍。构树树皮纤维较多,树皮撕下来后一条一条的,是天生的造纸的优质原料。这种树分布较广,繁殖较快,西双版纳一带很常见。曼召村里就生长着多棵构树,它的树干不大,树冠高10多米,除了树皮能造纸,树叶、果实、树根等还有药用价值。

“傣族发明这个纸,主要是为了抄写经文。以前西双版纳的佛寺都要到曼召村买构皮纸,原来只做经书用纸,产量不大。这些年普洱茶市场扩大了,带动了构皮纸发展。现在,周边的佛寺写经书很少用构皮纸了,因为不好复印。但构皮纸在普洱茶领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岩坎说,很多佛寺里,都保存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构皮纸抄写的经书,“保留一百多年没有问题”。

“我知道,在临沧、德宏的一些地方也有手工造纸,丽江还有东巴纸,但我们生产的构皮纸产量和销量都是最大的,而且与市场结合得最好。”岩坎说,曼召村生产的构皮纸,远销至上海、广东、香港等地,甚至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外市场。常有专家、学者、客商来曼召村参观考察。

销量大,必然带来原料问题。岩坎说,曼召村的手工造纸每年要消耗构树皮200多吨,其中2/3从老挝进口。“如果不解决原材料供应,发展是个大问题。”

据了解,地方政府对傣族传统手工造纸十分重视,采取了一些抢救和保护性措施,并进行资金扶持。从去年开始,勐海县林业局帮助曼召村育苗,陆续在曼召村栽种了300多亩构树。明年年初,这些构树就可以砍树剥皮了。虽然仍然满足不了需求,但能缓解原料紧张,减少对国外原料的依赖。

2010年,曼召村民小组被列为“全省文化惠民示范村”。

“省文化厅厅长黄峻来曼召村好几次了。”勐海县委宣传部的黄志军说,去年10月份,省文化厅黄峻厅长带领16个州市的文体广电局局长到曼召村视察文化惠民示范村工作,对曼召村在“文化富民”、“文化育民”、“文化乐民”方面发挥的作用给予肯定。而曼召村之前已经被评为“云南省文化惠民示范村”。黄峻建议,勐海县要充分挖掘傣族传统手工造纸的文化资源,收集整理造纸工艺及开发系列产品,以文化惠民示范村创建活动为载体,把文化建设与服务“三农”结合起来。

“现在全村有17支业余文艺队,有近400人参加,年龄从12岁到50岁不等。节目都是自编自演,演出服装也是自己制作。文艺节目丰富多彩,每支文艺队每两个月更换一次节目,常看常新。文艺队经常在传统节日时和庆典活动上开展演出活动,参加县上和州上组织的活动,还被邀请到普洱、大理等地演出。“傣族原本就是一个喜欢唱歌跳舞的民族,性情乐观。现在大家收入增加了、生活幸福了,更要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村支书岩光坎说。

每天晚上,在曼召村里,总能看到练歌练舞的人群。现在,曼召村已经是“省级文明村”,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成为云南省文化惠民的典范村庄。

CY260.com扩展阅读

2018年或成普洱中期茶元年?


2018年或成普洱中期茶元年?

盛世兴普洱,十多年的时间,让一个沉寂百年的茶品风靡全球,人们对普洱茶品牌的认知和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是由于普洱茶地域广、进入门槛低,茶企多、散、弱的现状依旧,云南茶产业呈现“三多五低”现象,三多即面积多、产量多、涉农多;五低即亩产效益低、平均单价低、茶农收入低、茶企的效益低、税收贡献率低。

普洱茶一般分为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普洱生茶目前又分为新茶、中期茶、老茶,并按仓储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指普洱生茶也叫普洱新茶,也就是茶叶采摘下来加工以后,仓储时间在1至7年,茶多酚含量28%以上;第二个阶段指存放了8至20年的普洱茶,茶多酚含量下降到24%左右,被业界称作“中期茶”;第三个阶段指普洱老茶,泛指存放了20年以上,茶多酚含量下降到20%左右的普洱茶。

据不完全的统计,从2004年以来,全国仓储的普洱茶预计80万吨左右。虽然如今响应去库存政策,但鉴于普洱茶的特殊性,存新茶喝陈(年份)茶,它与红酒近似,是通过时间来体现价值,不能一概论之。笔者认为提倡“增加新茶,去中期茶的库存”为宜。

2004年之后开始批量存普洱茶,随着存放的时间增加,也许再过5至10年,真正存放了20年以上的老茶数量将得到有效增加,从而老茶价格太高的现象就会理性回归,同时人们饮普洱的品味也会随之而改变。

所以,今后几年喝普洱茶的趋势应该是以中期茶为主,而喝老茶会成为一种时尚。一是因为从新茶到老茶的年限太长,按照以投资仓储的经济价值来说,存放的时间越长,茶叶成本也就越高,老茶毕竟价高且数量有限。

有增就有减,这也会造成喝熟茶、新茶的比例相对减少,但喝普洱茶的人群总数在增加,因为普洱茶的内在品质、健康功效、耐泡性等,成为喝茶人的终结者。在此预判,2018年会被人们称为“中期茶元年”。

普洱茶生态十年:产业生态之路


普洱茶生态十年:产业生态之路

茶叶跟云南上千万的人口息息相关,他们都在靠茶叶为生。但令人遗憾的是,云南茶叶长期养农,但不富农。目前这种局面正在迅速改观,以班章、景迈、易武、勐库等地为代表的茶农靠茶叶盖起了新房子、开上了小汽车,过上了令人艳羡的富裕生活。他们靠的是稀缺的原生态产品,通过奇货可居而脱贫致富。当然,云南大部分的茶农没有交上他们那样的好运,没有那么优异的先天资源可以凭籍,但其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对新式的台地茶园进行生态化改造,从而收获以前不敢想象的收益。云南由于开发得比较晚,相较国内其他茶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古茶园以及野生茶树群落。这是云南茶产业的最大一笔宝贵财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健康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这笔财富会越来越珍贵。但建国以来,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云南茶产业的发展也走过一段弯路,在片面追求产量的特定历史时期,对过去遗留下来的老茶园实行了大规模的台刈更新,将其改造成矮化茶园。在现在看来,这无疑是对古茶树资源的大规模破坏。与此同时,高产的新式台地茶园得到大面积推广,成为云南茶园的主流。虽然,在产量思想的挂帅下,截至去年云南已经开发了500多万亩茶园,茶园面积全国第一,但摆脱不了产量第二,产值第N的尴尬局面。普洱茶在2003年以来的强劲崛起,无异于是中国茶叶的一场革命,越陈越香的概念颠覆了茶叶贵新的传统,而市场对古树茶的追捧,无疑宣告了中国茶叶生态时代的到来。普洱茶开启了云南茶产业的另一条路径,如果说,在绿茶占统治地位的年代,云南滇绿追求的是产量与卖相,而到了普洱茶风行的年代,生态与健康成为了茶客们的共识。2008年以后,鱼龙混杂的普洱茶市场终于尘埃落定,不是所有打着普洱茶旗号的茶叶都能受到市场青睐,好普洱茶必须满足四个条件:一是以产自云南的大叶种晒青为原料;二是生长环境要优异;三是制造与储藏要得法;四是要能越陈越香。云南古代本不产绿茶(特指烘青、炒青、蒸青),烘青工艺真正传入云南是民国年间的事。作为后来者,云南在发展绿茶方面并不具备优势。这是因为,一方面大叶种不太适合制作名优绿茶,其制成的绿茶滋味醇厚但鲜爽度不够,而鲜爽与否是评价绿茶优劣的关键性指标,这样一来云南绿茶很难打通以华东为代表的主流绿茶市场,只能边销到西部各省;另一方面,云南在种植与加工技术方面与绿茶发达的省份尚有不小差距,长期以来云南就像一个勤勉的小学生不断向外省的老师们学习绿茶技艺,跟在绿茶大省后面亦步亦趋。普洱茶的崛起,是云南特有的本土茶类的崛起,宣告了云南人第一次能在一种热销的茶叶上拥有主导权与话语权。高举生态与健康大旗的普洱茶,代表了世界未来消费的主流,将改变长期以来云南茶叶价廉物美的尴尬地位,从而进入高品质高卖价的时代。云南省各级政府部门也意识到了这股汹涌澎湃的生态大潮,主动出击,积极引导,不再片面追求茶叶的单产以及规划连片的仅有茶树的万亩茶园,转而强调茶园的生态环境,把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园、生态茶园作为未来的主体来抓。在这方面,普洱市可谓最佳的践行者。普洱这座被媒体誉为“生长在茶林中的城市”,于去年提出了宏伟的生态战略构想:预计用3年的时间,将全市136万亩茶园纳入生态、绿色、有机的系统工程进行改造,使普洱茶成为100%的绿色食品。普洱市委书记沈培平在一次研讨会上称:“目前茶园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有机茶园的建设应该是我们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心,就是茶园的亩产减少20%也没有关系,关键是品质的提高,高品质才会有高收益,所以我们要研究出一套办法来。两年内我们要组织800—1000个茶叶专业合作社来落实这件事。我赞同马悠先生(生态学家)的观点,我认为,生态退回(到上世纪)50年,产业反而会前进100年!很久以来,我有一个梦,就是把我们普洱茶产区,建设成法国波尔多那样的地方,让普洱茶和葡萄酒这两个造福于人类健康的产品在世界上比肩而立!”这显示了普洱市政府在生态兴茶方面的高瞻远瞩和决心。

2018普洱茶行业的新亮点


2018普洱茶行业的新亮点

2018年已然来临!

试想一下,十年后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约上三五好友落座一间优雅的茶室,品品茶,吹吹水,交流下信息与心得,顺便用手机打点下公司业务,或下单交易一些生意,轻松写意之间工作、赚钱,这或许是未来生活的常态。高度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社会,人们会腾出更多悠闲时光,去健身、去旅游、去娱乐,去茶聚。新时代、新生活赋予茶更多的内涵与使命,茶产业、茶文化遇上了大发展的最好时势!这是辞旧迎新之际最令人鼓舞的愿景!讲句时髦的话就是—厉害了我的茶!

当然现实中我们茶人并没有那么称心,我国的茶消费量这几年已进入单位数增长(2017年预计是187万吨,比去年增长3.3%,销售金额2280亿元,比去年增长6.1%,数据来自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出口量只基本保持不增长水平,这样虽然表面上看发展平稳,但行业内产能过剩,竞争白热,生意难熬(人工、租金、运输等各项成本上升较快,压力山大)社会需求在改变,销售模式在改变,不断形成的各种新业态的冲击,我们茶行业供给侧变化跟不上时势变化,生意难、难、难做!

困难中我们展望新的一年新业态或亮点:

第一、中国茶叶消费群体4.78亿人(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消费人群已庞大,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人群同样以中高速的速度增长,潜力巨大。

第二、今年品牌茶销售上升明显,同比增长20%,达到1872亿元(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象黑茶、白茶两茶类的优势产品增长提速,这在今年双十一淘宝销量数据中,同样印证了这点,普洱茶占比35.65%上升了4.24个百分点,上升的还有白茶与花草茶,绿草、乌龙茶、红茶略有下降。

第三、双十一淘宝茶叶销售数据显示:销售回归六大传统茶类,回归传统大品牌茶,回归理性合理的价格,20岁至40岁的年轻人成关注与购买茶叶的主力军等特征,以前的9.9元包邮、非茶之茶、普洱茶入门之小青柑普等已不见踪影或排除主流之外,市场走向正茶、大品牌、货真价实与更广泛的人群进行茶消费等趋势。

第四、大益普洱茶的销售强劲、价格上升,带给市场的强烈启示:稳定的优质原料供应、优秀的拼配技术、完备的生产设施及生产工艺、严格的质量管控、稳定的标准化产品体系、时间的历练与见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长期的市场培育与宣传推广等,是普洱茶得到消费者广泛认同的基石。

大益普洱茶在普洱茶行业不景气中逆增长,一技独秀,在茶行业中排行第一品牌,龙头企业当之无愧,当然大益集团销售额约10亿元人民币、品牌价值112亿元(2016年全国500强品牌榜评估)、总资产百亿级别(无官方数据公布)等,与同是饮料民族企业茅台酒业2000亿元的品牌价值、300多亿元销售额(去年数据)、近万亿元市值资产相比,相去甚远,大益集团只是中小企业,发展只在起步阶段,还有长远的发展道路与巨大的发展空间,与其同甘苦共成长,或许机会无穷。

第五、新品牌“小罐茶”冒起,年销售额6—7亿元,闯入双十一淘宝茶品牌销售第三名等令人刮目相看,不怕价格高昂(几千元/500克),只要做到极致(选料与大师工艺)与独到,背书了大师信誉与人格,小罐茶取得了不凡的开头胜局,这点印证了我们的消费潜力强劲,只是供给侧有没有提供爆发点的判断。

第六、茶仓的陈化产业蓬勃发展,钱景无限。广东的茶仓存茶据广东茶叶流通协会统计约有87万吨(包含普洱、湖南黑茶、广西六堡茶等后发酵茶),部分十年左右的中期茶开始回流市场消费,交易十分活跃,中期茶已成芳村很多商家的主打品种,只是价格参差,原藏家利润未必理想。

当然,茶仓陈化产业在国内只十多年发展,一切在探索完善之中,选品种、选品牌、仓储环境、时间周期、资金周转、信心定力等,需要精准发力,才能有好效果,它的发展不单是看眼前市场,更重要的是预期未来,准备好未来十年、二十年的需求。当我国达到富裕国家程度,中产阶级人群是现在的数倍,消费力是现在的数倍,生活的品质、品味有了较大提高,对我国这独特的、越陈越香的后发酵茶的需求,是我们无法想象的,87万吨存茶是远远不够的,就好象前三十年想象现在城市房地产的规模与价格一样。

第七、普洱茶产业同样与国内其他茶类产业一样,品牌太多,规模不大,还有许多自家小作坊式生产销售,竞争无序,价格无度,劣优难辨,标准不高,因此这几年茶市场疲软,茶产业发展遇到严重的瓶颈。来年及后几年必然延续淘汰、整合茶企茶商的态势,这或会是残酷与惨烈的,茶人当自强。做大做强大品牌茶企,做优做特小茶企,届时我们的普洱品牌茶企或会与茅台、五粮液比肩,甚至打开国际市场,与立顿、川宁齐名,实现中华茶产业复兴大梦,那就更利害了,我的中国茶!

新时代,新生活赋予中国茶产业发展无穷动力,新一年,新业态催生无限商机,各路茶商、茶人、茶油提百倍精神,拥千倍信心,排万种艰难,兴茶事,迎盛世!

中高端普洱茶年涨三五成 高品质茶升值空间大


中高端普洱茶年涨三五成高品质茶升值空间大

原题:普洱茶可以喝的古董中高端年均涨幅30%-50%

一般的茶叶讲究新鲜,时间久了,不仅口味变质,甚至本来有的许多功效都会丧失,变得一文不值,因此有“隔年茶如草”的说法。但是,云南的普洱茶却是个例外,存放越久,茶香越加醇厚,身价也就越高,被称为“可以喝的古董”。

升值中高端普洱茶每年涨幅三五成

普洱茶是以越陈越香闻名于世,陈放的时间越长久,茶品就变得越陈香,品味变得越佳,价值也就越高。普洱茶除了“饮用价值”外,更重要的是还具有增值空间,放上十年八年,价格能翻好几倍。

一般来说,购入当年的普洱新茶,一般会在三年后开始有明显升值,当年新茶和去年新茶基本不会有太大的价格变化,三年过后价格会开始明显上涨,五年以上的老普洱老价格会翻番,甚至更多。

近年来,老班章、易武山等古树茶因受到市场青睐涨幅较大,中高端的茶每年涨幅在30-50%左右,而价位低一点的茶升值则慢一点,涨幅大约在10%左右。

比如,一桶“双狮同庆”号园茶炒到300多万元,还有上世纪八十年代至2000年以前的勐海茶厂7542青饼炒到一万多元甚至几万元一饼。有些具有划时代的代表性茶品更是价格不菲,普洱茶也在业界被冠以“能喝的古董”之美誉,可与西方的红酒相媲美。

收藏品质越高升值空间越大

“普洱茶的茶源是茶质的保障,普洱茶的品质越高,升值的空间也就越大。”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周重林说,比如云南大叶种、晒青绿毛茶,经手工精制整理或蒸压成型后的普洱茶,长年贮存陈化获得的产品才有收藏价值。“普洱茶跟酒一样,先天品质不好的就怎么收藏也没多大意义。”

对于以收藏为目的的普洱茶,要选择云南大叶种的晒青茶,千万不能购买到掺有蒸青和烘青的普洱茶,否则五年、十年之后,收藏的普洱茶就只是废品一堆。

鉴别摸清普洱茶常识避免受骗

云南省茶业协会会长邹家驹表示,随着普洱茶收藏的盛行,普洱茶收藏领域里也出现了赝品。

比如:市场上经常会遇见作为40年代产品出售的“中茶”商标红印圆茶。但事实上,“中茶牌”商标是1951年12月才在北京注册的。市场上所谓1970-1980年的"凤凰沱茶",标明是南涧茶厂出产的。其实南涧茶厂是80年代才成立的。

还有一种赝品是虚报“年龄”,把10年期的茶说成20年的,把20年的茶说成50年的。专家认为,一般30年以上的老茶,要确认茶品,按图索骥是最好的办法。此外,对号级茶、印级茶的茶标和包装有比较专业的知识才能辨别。

另外,市面上还出现了假普洱茶,就是用产自越南、老挝一带的茶叶冒充云南的茶叶。这些还需要从茶叶的形状颜色进行仔细辨认。

广西梧州:“飘着茶香的工会”成致富引路人


广西梧州:“飘着茶香的工会”成致富引路人

在茶乡广西梧州市六堡镇,每天,多数人的生活从采茶开始。12月9日,国家级非遗项目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韦洁群,与黑石山茶厂员工石濡菲依旧繁忙,在有机茶园安排好工作后,又匆匆赶回茶厂的创新工作室,为几十名年轻茶农作制茶演示。“我们都是六堡镇六堡茶行业工会会员,互相学习提高制茶技能,提升茶的品质,我有一份责任。”石濡菲说到做到,1年多来,“石濡菲创新工作室”为六堡镇新组建的16个基层工会的800多名农民工会员进行了培训。

六堡茶产业是梧州的特色产业,梧州市总工会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将六堡茶基层工会建设成为茶企职工、农民工信赖的“职工之家”,更好地服务六堡茶行业发展。

今年以来,梧州市总选择小微企业和农民工相对集中的乡镇(街道)建立工会工作站,从源头吸纳农民工入会,打造了六堡镇六堡茶行业工会工作站和万秀区富民街道片区工会工作站两个示范点。同时,先后在梧州工业园区、再生资源加工园区、不锈钢产业园区等工业集中区、乡镇总工会建立了10个工会工作站和“职工之家”,不断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近两年来,市总联合市六堡茶协会,共同组织了两届大型的六堡茶行业技能竞赛,增强了工会服务效应,打造独具梧州特色的“飘着茶香的工会”。

同时,针对万秀区富民街道办事处动迁人口和灵活就业人员较多的特点,设立富民片区工会工作站,以一站多点的形式实现工会服务全覆盖。富民街道工会联合会建立健全了11个社区工会,开展的工会爱心超市、云家庭服务、职工子女四点半课堂、下岗人员就业技能培训、灵活就业人员入会等特色服务,成为工会工作亮点,受到职工赞誉。(记者庞慧敏通讯员邓健民/工人日报)

勐傣冰岛普洱茶全普洱生茶冲泡攻略来了


生茶冲泡,掌握四点就够了

普洱茶冲泡,是把干茶转变为茶汤从而进行品饮的唯一方式。掌握好四大参数,才能成就一杯好的普洱茶。普洱茶冲泡四大参数

1.持嫩度

2.投茶量

3.水温

4.冲泡手法

持嫩度

嫩度是决定茶叶色、香、味的基本条件。不同持嫩度的鲜叶有不同的口感体验,因此,也衍生了不同的冲泡方法。

投茶量

投茶量可以毁掉一款好茶,也可以成就一杯佳品。投茶量的多少与茶器、注水量息息相关。

水温

泡茶水温的高低,一般由茶叶的老嫩程度决定。水温越高,单位时间内水浸出物的析出量就越多,所以在这里我们要掌握的规律就是:越嫩的叶片,水温越低。

冲泡手法

为了茶汤滋味的极致体现,爱茶人们在冲泡手法上下足了功夫,比如不同茶品有不同的冲泡手法、不同冲泡手法又能呈现不同的口感滋味。

新茶老茶,冲泡方式一样吗?

还在用同一种方法冲泡嫩度不同、新老不同的茶?那就不要怪茶味不对,而是你手法没学到家!

新茶冲泡方法

新的生普,茶性上接近绿茶,茶叶嫩度相比老茶高。

【水温】冲泡中要避免出现“熟汤味”,因而水温要略低,在93-95℃即可(当水煮沸后,可以适当让其静止一下,让热气散发一下,稍微降一下水温)

【冲泡手法】冲泡时,用“杯壁下流”的方式沿杯壁悬停注水,避免沸水烫熟新鲜叶片;出汤要快,切记不可闷泡!出汤后可开盖散热,保持茶汤鲜爽度

【器具】选用瓷质盖碗较为合适。

老茶冲泡方法

普洱老生茶,经时间沉淀,已进入平稳的品质状态,茶叶嫩度不高。

【水温】关键就是“水温要高”,高温醒茶、高温冲泡,有利于陈味的散发。

【冲泡手法】沸水冲泡,粗水线低冲注水,适当闷泡,同时可在茶碗盖子上用热水加温,再次提高茶汤温度;沿杯壁柔和出汤,完美释放老生茶口感。

【器具】选用紫砂壶最佳。

四大产区,教你泡出好滋味!

四大产区普洱茶,如何才能泡出最佳好滋味?这里有吉普号独家冲泡秘籍,一般人我还不告诉他!

普洱产区

低水温,高注水角度

普洱产区茶树以中小叶种为主,芽叶嫩度高。冲泡时需要适当降低水温,保持茶汤中的高鲜活状态。

【投茶量】8g

【冲泡方法】

1.将烧开的水壶放于一旁,凉置3-5分钟,将水温降至90~93℃。

2.高注水角度,用细水线缓慢入水,出汤前不要用盖子闷。

3.这时快速出汤,注意“杯壁下流”,就能使茶汤呈现浓度平衡、低苦涩感、清爽秀气的滋味。

临沧产区

低水温,低注水角度

临沧产区茶树以大叶种为主,叶片粗大、条索长。

因处于高纬度高海拔地区,茶叶中的内含物质十分丰富,所以在冲泡时要适当降低水温,保证茶汤中水浸出物的含量。

【投茶量】8g

【冲泡方法】

1.将烧开的水壶放于一旁,凉置3~5分钟,水温降至90~93℃。

2.降低注水角度,用粗水线缓慢绕圈注水,让水的力量使茶叶翻滚,感受茶叶中高内含物质所激发出来的风味。

3.快速出汤,体会临沧茶浓强刺激、柔中带刚的口感特色。

勐海产区

高水温,低注水角度

勐海茶属于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好茶范例,以大叶种为主,芽头肥壮均匀,用高水温冲泡为宜。

【投茶量】8g

【冲泡方法】

1.低注水角度,将沸水沿盖碗边缘,粗水线均匀入水后,盖上盖子焖泡10~15秒。

2.焖泡期间,用沸水从上方绕圈浇灌盖碗,给杯子加温,促进高水温对茶叶内质的分解作用。

3.柔和出汤,体味勐海产区,丰富饱满有层次的口感滋味。

易武产区

高水温,悬停注水

易武产区是整个四大产区植被覆盖率最好的,芽叶色泽绿、梗长、毫毛多,适宜高水温冲泡。

【投茶量】8g

【冲泡方法】

1.使用“悬停注水”的方式,细水线沿盖碗边缘缓慢入水,可适当绕圈,让茶叶在茶壶中轻微翻滚,再盖上盖子焖泡10~15秒。

2.焖泡期间,用沸水从上方绕圈浇灌盖碗,给杯子加温,促进高水温对茶叶内质的分解作用。

3.柔和出汤,体味易武茶甜细柔滑的口感,感受莽莽森林的芬芳气息。

不同器具,泡法有乾坤?

泡好一杯茶,要茶器相宜,讲究颇多。不同的茶器有什么优缺点?泡什么茶?投多少茶?如何泡?区别大到惊呆你!

瓷质盖碗(130ml)

【优点】瓷质盖碗胎质细密,釉厚不挂味,更能真实呈现茶叶香气、滋味的纯正口感。

【缺点】汤体揉合度差,显青味。盛易祥。

冲泡秘笈:

【投茶量】8g,茶水比1:20

【适宜冲泡】临沧和普洱产区,鲜叶嫩度更高的茶以及普洱新茶。

【冲泡窍门】杯壁下流

紫砂壶(200ml)

【优点】双气孔结构,粗气孔透气性高,汤水的融合性和协调性高,泡出的茶汤香气突出,甜软可感。

冲泡秘笈:

【投茶量】由于出汤速率比盖碗慢一倍,投茶量为10g.

【适宜冲泡】适合易武产区或鲜叶嫩度更低的茶以及普洱老茶。

【冲泡窍门】高温冲泡,注水要稳定柔和,可通过淋壶提高茶汤温度。

大杯子

【特点】不保温,整体浸泡会将茶叶内含物质全部释放,汤体融合度和协调性较好,但口感浓度难以掌控。

冲泡秘笈:

【投茶量】由于一直浸泡,需要减少投茶量(300——500ml的大杯子投茶3—5克),避免浓度过高。

【适宜冲泡】不限茶类

【冲泡窍门】结合茶料调整水温,并尽量采用“杯壁下流”手法冲泡。

普洱茶晶的故事:一个创意成一个产业


普洱茶晶的故事:一个创意成一个产业

编者按

在创新体系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已是一支重要的力量。那么,小微企业在创新中如何利用平台?本文提供了案例——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可以和平台合作,将项目慢慢“孵化”,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通讯员陈洁浦东报道 

这是一个典型的由一个创意变成一个产业的故事。

2009年11月,从美国回来的旷双远博士带着普洱茶原料与实验室小试成果,只身一人来到张江,找到上海中药制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志远,说:“我没有公司,没有更多资金,只有这个项目。你有技术,有平台,能不能帮我做?”

在得知旷双远要把普洱茶原料做成像速溶咖啡一样的颗粒剂后,刘志远也兴奋起来。在一番论证后,刘志远决定给力旷双远。

两年多后,梦想成真,旷双远成立了公司,融到了资金,朝着产业化发展。旷双远感慨地告诉笔者:这一切源于中药现代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研转化+技术培养+产业推广的模式能让好的创意成为现实。

研发

刘志远所负责的中药制药公共服务技术平台主要从事中药及天然药物的开发、生产、加工及相关的技术经营等业务。客户有项目需要中试,平台提供场地,仅此而已。但刘志远并不满足于此。因此,当旷双远说出了他的想法后刘志远心动了。“我们很想将这个科研项目转化。”虽说有一定难度,但刘志远决定和旷双远共同研发这个项目。

普洱茶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口感上有一种霉味和涩味,如何在保证茶叶提取物不失原有香味的前提下,又可除去霉味和涩味,并确保茶叶中的活性成分不流失,是刘志远和旷双远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刘志远带着实验室核心研发人员和旷双远一次次实验,终于发现采取超临界萃取方法,就是提取茶叶中小分子量的香味成分。再通过水提取离心去除其中蛋白类有霉味的成分,经过多次试验,最终确定了比较成熟的提取工艺。

旷双远告诉刘志远,他一定要做成致密颗粒剂,而且不加辅料。又是一次次的实验,旷双远还请来了普洱茶原产地云南勐海茶叶专家,并根据明清朝时作为贡品的普洱茶膏(即普洱茶提取物)不添加任何辅料的事实,选择了真空履带式干燥制粒工艺。由于这种新的普洱茶颗粒密度高,不起粉尘,表面光泽成晶体状,旷双远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普洱茶晶。

孵化

旷双远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实验室从事了十多年抗癌机理研究,他一直对普洱茶情有独钟。他觉得,在天然植物中,对人类健康副作用最小,健康功效最明显的植物就是茶叶,而普洱熟茶由于其中国特色,还未被国外科学家重视。他走访了很多省市的高新园区,进行了很多调研,最后来到张江,选择与中药制药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合作。

合作进行得很顺利,看着当初的“纸上谈兵”已转化为一包包实在的“内容”,多年从事科研的旷双远突然又有了一种冲动——想自己办企业。但成立公司,人才的招聘和培养问题凸显而出。旷双远的焦虑被刘志远一眼看出,“只要你招到员工,就送到我们公司的平台来培养。”有了这句话,旷双远当即招了2名员工,并在平台的生产线、研发实验室工作学习。“这些都为公司的运作打下了基础。”

推广

如今,旷双远不仅成立了公司,有了一支团队,融到了首笔资金150万元,还实现了项目的产业化。刘志远说,“来张江创业的科技人员有个通病,研发能力强,但营销推广成了他的‘死穴’。”当初,旷双远存在同样的困惑。

企业小,没有更多资金做推广,刘志远帮着旷双远想到了叠加效应。就是利用淘宝网店+实体销售,造成口碑相传,逐步在张江,乃至上海扩大影响。叠加效应一年,越来越多的白领成了普洱茶晶的粉丝,众多的企事业单位都成为其主要客户。

中药制药领域专家、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沈平?对科研转化+技术培养+产业推广的模式表示肯定。她说,以往很多项目在中试成功后,往往会以被转让而告结束。而这个模式最值得借鉴的地方是通过双方的合作,将项目慢慢“孵化”,变成了企业,引导了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增强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 

■专家点评

创意可否转化为一个商业机会并进而利用这个机会创立一个企业的关键,要看这个创意是否满足四个条件,即创意是否有市场的吸引力、创意是否正当其时、是否在一个可持续放大的机会窗口之下、是否根植于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之中。

普洱茶晶这个创意的确满足这四个条件。普洱茶的保健作用已被数百年的市场所证明;从2008年前后开始的一轮普洱茶的市场炒作已经预热了这个市场,所以它来得不早不晚正是时候。另外,从未有人从事过从普洱茶晶淬取提炼的工作,普洱茶晶的机会之窗刚刚打开。此外,以普洱茶晶形式呈现的产品方便顾客使用,价值得以体现。因此,普洱茶晶的确是一个市场机会。但将机会转化成一个创业企业还需要将创意商品化,而作为一个刚刚回国不久的年轻人,孵化的资金、设备均十分缺乏。因此利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运用开放式创新的方法可以大幅提升创新的效率。但最终企业的成功还需要在市场上去实现。

普洱茶晶要最终做成一个产业,还需要进一步营造创业环境,更需要旷双远博士发挥企业家精神,坚持不懈地努力,只有在其本人企业家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感召下,才可能跨越企业成长中的死亡谷。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宁钟)

超给力普洱茶节登场呈现新亮点


超给力普洱茶节登场呈现新亮点

茶行业三大盛会首次聚首京城 

海外十余个国家参展,国内重点产茶地政府汇合,300家茶业龙头企业悉数登场,数百种类和品牌令人目不暇接……夏初的北京,名茶名企汇聚,茶人茶事云集,奉上一场茶业盛会。

6月16日—6月19日,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普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2北京国际茶业展:2012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第十二届中国普洱茶节”将盛大开幕。

最强茶行业阵容登场

为了一步促进中国茶产业的发展,给中国广大茶叶生产、加工、贸易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满足扩大出口、增进内需、提高产业经济效益的行业发展需求,打造中国茶品牌,进一步提升我国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发挥马连道中国茶叶第一街在茶经济与茶文化领域的驱动力,不断发挥产销地政府在茶叶行业的推动力。

届时,世界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与国际机构代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国内外主要茶产区和茶企业代表、国内外知名茶行业专家学者等将齐聚一堂,围绕“弘扬茶文化、繁荣茶经济、促进国际化、推动茶发展”的理念,开展高端研讨,促进国际合作,繁荣消费市场,推动行业发展。

展会秉承“展示国际茶叶精品,搭建全球贸易平台”的主题,坚持以“倾力打造全方位互动平台、打造世界高端茶业盛会、打造世界茶业风向标,汇聚精英产品”为出发点,全面打造有利于茶企、茶叶消费者的核心价值。

最权威茶信息风向标发布

为了进一步掌握全球茶叶发展动向,寻求未来发展的机会,主办方还将举办“全球茶业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茶叶专家和企业家共同交流全球茶产业发展现状,分享茶行业发展经验,探讨茶叶未来发展方向和机会。

为了更好地烘托和营造中国传统茶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展览、体验和茶文化交流活动的融合作用,本届茶文化节将在马连道举办多场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推广活动,实现马连道体验区与北京展览馆展区互动交流活动,继续发挥马连道作为中华茶交流中心的茶文化展示、推介平台作用。

同时,主办方将继续举办在国内外茶文化界知名的两大品牌活动——“马连道杯”全国茶艺表演大赛和全国名优茶评比(斗茶)大赛决赛。今年的茶艺表演大赛,已吸引了全国数十支茶艺表演队和爱好者的踊跃报名,将为市民展示国内外各地的精彩茶艺文化。全国名优茶评比(斗茶)大赛也将通过“金奖”,“银奖”、“铜奖”和“优秀奖”的评选,充分展现全国各地的名优茶品和茶文化。

给力普洱茶节登场

本次活动的另一大亮点,就是与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区——普洱市政府的合作,双方将举行结为友好区市签约仪式,这更体现了马连道在国内外茶产业的影响力、聚集力和引导力。

普洱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总人口256万,国土面积4.5万平方公里,是云南省国土面积最大的州市,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奔腾不息的澜沧江-湄公河纵贯全境,形成了“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独特区位。普洱是普洱茶原产地、茶马古道的源头和全国咖啡主产区。

中国普洱茶节是普洱市的茶文化节会品牌和文化名片,本届茶节将以“养生普洱”为主题,举办系列活动,充分展示普洱特有的普洱茶文化、民族旅游文化和良好的生态文化。

●充分体验“养生普洱”韵味。一是在2012北京国际茶业展上,展示传统普洱茶产品和“科学普洱”最新系列产品以及一系列普洱名特优产品。二是举办高端品茗暨普洱养生体验交流活动,开展普洱茶品茗和养生体验交流。三是举办青年与普洱系列活动,开展“品鉴普洱”主题活动、“普洱之恋——妙曼普洱、青春之旅”青年联谊活动,让年轻一代充分感受普洱文化的深厚底蕴。四是举办普洱咖啡之夜活动,让嘉宾品尝普洱咖啡,体验普洱咖啡优良的品质和独特风味。

●全面感受原生态民族文化魅力。普洱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有着哈尼、彝、拉祜、佤、傣等1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占61%,原生态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彩。一是在“一会二节”开幕式上,将呈现普洱绚丽多姿、古朴神秘的的原生态的民族歌舞。二是举办电影《阿佤山》首映式,展示“妙曼普洱、养生天堂”绚丽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大力展示绿色文明生机。普洱有着良好的绿色生态优势,当前,普洱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云南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和云南被列为全国首批低碳经济试点省份的重大机遇,加快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茶节期间,将举办普洱建设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发展规划咨询论证会,对普洱建设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发展规划进行咨询和论证。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北京市西城区提出了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示范区的发展战略,将着力打造以国际品位、高端品质、文化时尚、便利生活为特色的,在全市发挥强大示范作用的、满足多层次多方面消费需求的国际商贸中心示范区。

西城区将持续以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为平台,充分发挥西城区在商业、金融、文化、旅游等资源上的特色优势,努力将马连道打造为茶文化特色突出,以产品展示、商贸洽谈、电子商务、茶品拍卖、茶具制作等商业功能为主,兼具商务服务、信息集散、消费体验、文化交流等服务功能的中国茶业交易中心和中国茶文化交流中心。

川红工夫的重生


非常可惜的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由于受到国际市场变化、茶叶出口企业改制未理顺等诸多问题的影响,我市的红茶生产跌入了低谷,最低时的产销量尚不足高峰时期的十分之一,甚至在国内外市场上基本见不到“川红”的身影。因此消费者大多不知道宜宾产红茶的原因也正在于如此。今年6月,在成都国际茶叶大会上,人们突然惊喜的发现,多年不见的四川红茶再一次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其中以林湖茶业最为显著地推出了川红名茶。

当国际茶业委员会主席MikeBuston先生在吴光镭市长的陪同下品鉴林湖红茶后给予了高度赞誉,连声说“非常好!太好了!我非常喜欢这个茶叶!你们一定要宣传好,让大家都能知道林湖红茶。”其实,林湖茶业早在三年前就开始了新“川红”的研发。与四川农大茶学系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展高档四川红茶产品研究与开发,其“川红名茶”系列产品就是在四川农业大学茶叶专家、教授的亲自指导下,通过继承与创新而研发的高端产品。继承了宜宾“川红工夫”的传统特色,挖掘外贸品牌及茶文化价值;进行技术与产品创新,运用名茶开发思路,精细栽培与采摘,精湛加工而成。

由川农大茶学系杜晓教授亲自设计研发方案,林湖公司技术部具体实施技术开发。经过3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成功开发出的林湖“川红名茶”,既还原“川红工夫”传统的“橘糖”甜香风味,又富有天然“花果香韵”,其品质源于“川红”又优于“川红”。按国家标准对照来看,1985年获得国际金奖的“川红”只是三级品的水平,而今天的林湖“川红名茶”已达到甚至超过国标特级品水平,而且其独特的加工工艺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非运用林湖核心技术,是难以仿制的,可以说林湖产“川红名茶”实现了“川红”的继承与创新。

邹家驹普洱茶辨伪


邹家驹普洱茶辨伪

据史书记载,1951年,中国茶业公司在上海解放日报、大公报刊登启示,征求商标图案。华东公司职工曹承煦设计的商标图案(八个红色“中”字组成圆圈,中间是绿色“茶”字)在众多送选图案中被选中,于12月15日经中央私营企业局核准,发给商标审定书,取得专用权。使用时间从1952年3月1日起到1972年2月28日。

既然20世纪40年代“八中茶”商标和“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子虚乌有,那1951年以前使用什么商标呢?老茶人李钧先生在大炼钢铁时期保留了两片印有“云南中国茶业贸易公司”商标的金属包装材料,我在重走茶马古道途中拍了照。商标呈盾牌型,繁体字,顺序从右至左。上述档案资料找到了铁证。李钧老人告诉我,云南中茶公司统一注册商标,安排顺宁茶厂和佛海茶厂使用。范和钧先生的任务同冯绍裘先生一样,发展云南红茶。他于1939年春,偕同张石城先生由昆明出发,经滇缅公路绕道缅甸到佛海,进行茶叶产制调查,工作半年多,冬天回昆明汇报并得到建厂指令。1940年春,他赶赴重庆,请中茶总公司支援技术力量。1941年秋天基本建成厂房,安装好制茶机具,生产了一批滇红,同时还生产了一些绿茶和紧茶圆茶。建厂期间,收购了私商加工的紧茶经缅甸、印度销往西藏(藏销紧茶为心脏型)。1942年4月景栋被炸,日军逼近缅、泰,茶叶出路受阻,7月省里通知停业疏散。这两年里,范和钧先生够辛苦的,他在昆明组织了90多人,包括泥水、竹木、打铁工人,浩浩荡荡、长途跋涉前往佛海筹备建厂。选定厂址,规划设计,从上海聘请电气工程师,动员在上海医院工作的妻子来云南,采购一批机器设备、医药器材、防疟药品、甚至日用百货,海运曼谷,经缅甸景栋转到佛海。他亲自跑曼谷购买制茶机器,去仰光采购水泥、钢筋,忙得不亦乐乎,不会有时间来替十年后的中国茶业公司构思和设计“八中字”商标,没有心情制作“贡品”,更臆想不出“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十年后会变为“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而提前印在“中茶牌圆茶”的外包装纸上。范和钧先生含泪于11月7日率20余职工撤回昆明。1944年,曾一度恢复生产红茶43担,收购当地私商紧茶3268驮。抗战胜利后又告停业,时间长达6年,直至1950年交军事接管。捉弄命运的日军战火,没让辛辛苦苦的范和钧先生同冯绍裘先生一道,成为中国茶叶史上的“滇红”之父。

尽管1951年底有了中茶牌商标,我问1953年奉调离开佛海茶厂(1954年改为西双版纳茶厂)到顺宁茶厂工作的黄方文老人商标使用情况。他告诉我当时没有生产,也没有定牌委托私商生产,商标之事无从谈起。他正在写文字材料来澄清事实真相。黄方文老人随谷应、唐庆阳从昆明乘火车到蒙自,在屏边住了一星期,等护卫的解放军一同赴勐海接收佛海茶厂。另一位汤仁良老人于1950年5月受思普边防军副司令余为民令,武装接收佛海茶厂(后移交唐庆阳)。汤仁良老人说:“国民党军队败走后,茶厂所有可搬动的东西荡然无存,一时无法全盘筹组生产。”那时茶厂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恢复生产,收购和调运晒青毛茶。黄方文老人和汤仁良老人还健在。到60年代,勐海茶厂的包装都还在普洱县印红印云南沱茶也成了神话。40年代康藏茶厂使用的是“宝焰牌”商标。

《普洱茶》里唐庆阳亲口对作者说“打从范和钧时期开始,那种红色茶字的普洱圆茶,一直都是选用勐腊最好茶菁做的,而在勐海一带产的茶菁是作成绿色茶字的普洱圆茶。”这段有悖历史的话于1995年浮现,可惜唐庆阳老先生于1994年去世,有无亲口对作者说过,已死无对证。好在档案馆资料还在,浑浊尚可澄清。

邹家驹普洱茶辨伪系列之一双眼皮凤凰

我在三醉斋网站上贴了《云南普洱茶产区古茶树考察散记》后,有几个茶友发短信要来昆明与我结识。一天上午,上海的茶友清心居士竟然摸到我的办公室同我饮茶交流。他是从广州芳村过来的。他说,在芳村不敢买茶了。芳村茶市上,要什么标贴有什么标贴,要什么年代有什么年代,要什么茶品可以马上做。清心居士品普洱已有一定功底。我手边没有用来作对比的劣茶。他说不用了,市面上的冒牌货花了他不少冤枉钱,他也熟悉了那些味道。泡了三壶茶,不用我介绍,他和昆明的关燕小姐就认出了陈香味悠的那壶好茶。

我们品茶说茶。清心居士认为台湾普洱茶书的功利意识太强,出书人自己有什么存货就编造什么历史。说话间,公司参加广交会回来的同事送来芳村30元一张的普洱茶图谱。图上的凤凰沱茶,标明是20世纪70—80年代生产的。无独有偶,前些天看到的台湾2000年出版的《普洱茶谱》124页132项标明,早期凤凰沱茶产于20世纪70年代;133项标明后期凤凰沱茶产于20世纪80年代。我告诉清心居士,图谱离谱了。计划经济时代,南涧根本没有茶厂,更不可能生产沱茶。下关茶厂的技术员林兴云八十年代中因故离开了下关茶厂到南涧,1990年南涧县长带人到勐海学习办厂经验,勐海副厂长卢云负责接待。南涧办厂和生产凤凰沱茶应该是八十年代后期的事。下关茶厂原厂长李仕达到省公司告状,因省公司当时还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八十年代后期办精制茶厂还要经省计委批准。宋文庚经理在大会上发火制止了南涧的行为。大理州政府也对南涧生产沱茶一事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清心居士说凤凰沱茶图案上的凤凰都贵得分单眼皮双眼皮了。真好笑,印刷上出现的偶然性问题都有得文章做

晚上我同马来西亚茶人林福南先生和萧慧娟女士话别。聊到白天同上海清心居士的会面,林先生说,马来西亚有一个修自行车的,换对襟衣服后变成茶博士,用耳朵就能听出茶叶好坏。这些年,外行卖外行,热闹;内行卖外行,冷清;外行卖内行,无门;内行卖内行,无聊。看来普洱茶消费者,特别是普洱茶经营者,买茶时不能只靠耳风、诱人的标贴,还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嗅觉和味觉,用头脑和知识,品评出岁月,品评出历史.

邹家驹普洱茶辨伪系列之二银毫沱茶

1984年以前,茶叶属于特控计划商品,邮寄一斤以上茶叶,都要有“省茶司”的放行条。在规划上,临沧被列为红茶生产区,没有紧压茶和普洱茶生产计划,区内所产的晒青毛茶按计划调下关和昆明茶厂。芳村出售的那张普洱茶图谱,既不能反映云南沱茶的整体情况,又不介绍主流茶品——云南沱茶和下关沱茶。除凤凰沱茶外,图谱特意介绍了临沧茶厂的银毫沱茶。图标很清楚,“银毫”普洱沱茶,云南省临沧茶厂出品。文字介绍是“银毫沱210X210MM1973~1985”,标明产于1973~1985年。台湾出的《普洱茶谱》121页将银毫沱茶分为70年代中期的三分熟茶和70年代后期的半生熟茶。有史可查,云南1976年开始生产普洱沱茶,但只有下关茶厂可以生产。有文件为证,云南沱茶只分两类:用晒青茶压制的青沱和用人工发酵普洱茶压制的普沱。《普洱茶谱》是2000年12月31日由台湾盈记唐人出版社发行的,不知这些没有历史根据的荒谬说法源于何处?

邓时海先生于1995年12月通过台湾《壶中天地》杂志社出版发行了《普洱茶》一书。在190页里介绍的银毫沱茶,注明已存仓储藏了20年。按出书前一、两年收集资料时间推算,该产品出产时间为1973年前后。邓老不是云南人,书中的事发生的时候,信息还被海峡里的滔天大浪阻隔。最终的源头不该出在他老人家身上。他或许是找了不该找的人,或许是受资讯传递的限制,在无奈中出了错误。

不知道《普洱茶谱》和芳村图谱的作者去过几次临沧,我们可是几十次往返于无量山通往临沧的公路。记得有一次是从下关茶厂搭乘凤庆茶厂黄方文副厂长的昆明产吉普到凤庆,又从凤庆搭乘班车到临沧,在临沧两元一晚的小旅馆里发热找不到药,睁着眼睛熬到天亮。当时还不是厂长的董家顺来送我上的临沧班车。

临沧茶厂前老厂长董家顺于1990年退休。银毫沱茶的历史就开始于他在任时,时间是80年代中后期。1984年国内茶叶市场放开,但出口尚未开放。为避免发展势头正好的欧洲云南普洱沱茶市场受其它来货的冲击,省里对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普沱出口作出禁止转口欧洲的规定,条件谈不好就不签合同。省里同时规定除下关茶厂外,其它茶厂不得生产普沱。董家顺老人在电话里向我详细描述了当年的情形。当时临沧地委有一位领导,在台湾的亲戚要求他帮助购买普洱沱茶。临沧茶厂派人到勐海学习普洱沱茶制作工艺,并开始暗中试生产。后来任销售科长的高军回忆,1987年学生实习时,不让他们进车间看普沱试生产。

将银毫沱茶出产时间提前到1973年,目的是在年份上弄虚作假。认真一点的话,只要把云南的老茶人召集几位,不用几个小时就可理清银毫沱茶的来龙去脉。前面有文人编史造年,后面有商家亦步亦趋按图索骥,普洱茶市场不乱才怪。2004年,云南大友普洱茶博物院竟在云南茶叶界面前展示所谓的“73—77年临沧茶厂生产的银毫沱茶”,依据和胆量来自几本“权威”的普洱茶书。在台湾自己乱,倒也没什么,眼不见,心不烦。跑来云南乱,那些年代的老茶人都还在,这些书还“权威”得起来吗?

邹家驹普洱茶辨伪系列之三古玩

前些年我陪北京的朋友去逛昆明古玩城时,朋友看中一个小香炉。店主说,至少是汉代中期制造的,时间还可以往前走。店主开价是二万元,最后八千元成交。店主我认识,同意出售好像是因为熟识我的缘故,岂料鉴定结果出来,香炉竟是清代后期仿造的,市价两千多元。我当时很生气,要去找店主理论。北京朋友对我说,别人怎么吹怎么说是别人的事,买古玩是买自己的眼力,走眼了也是自己的事,这可是行规,没得讲的。

此事可隐喻普洱茶。

翠湖宾馆在水一方茶馆开业前夕,馆主章琴女士邀请我去讲讲普洱茶。章女士办事很认真,不懂就学,有这种精神,她开办的茶馆一定会兴旺的。一个昆明的朋友,酷爱摄影和普洱茶,听说在翠湖宾馆茶馆品评普洱,也跑来交流。他前些日子在昆明一家茶馆喝了一壶据说有50年历史的普洱砖茶,消费二千多元。问他味儿如何,他不知道如何回答,看他茫然的表情,知道他对普洱茶的认识还有限。他问我那家茶馆怎么样,我跟他说起在网上认识的一个毕业于云大外语系,做导游的叫做KITTY的女孩。我有她的姓名和电话。她在网上喜滋滋地告诉我,她带一个印度人到那家茶馆去买茶,三筒茶的价格三千多元。印度人前脚走,店主后脚跟上给了她一千多元的回扣。普洱茶是茶中古玩,买陈年普洱需要培养眼力。认识标牌,懂得香气滋味固然重要,但学习历史,了解时代背景知识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芳村卖的云南普洱茶图谱谬误太多,我准备写一系列的云南普洱茶史话来逐一澄清。图谱中的云南普洱茶砖内飞,标明是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分公司1957年生产的38X50MM枣香厚砖。在此我仅指出三点:一是1957年省公司的全称是“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名称中没有“进出口”,也没有“分公司”;二是1972年2月启用“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三是1976年才增加普洱沱茶和普洱砖茶两项生产。1957年到1976年,时间出入达20年之久,生个小孩都成人了。至于价格上闹出多大差距,我就不得而知了。可以想象,有那么长的时间和空间,混水摸鱼者宰客会更加得心应手。标帖弄老弄旧,造假者办法多多,花几分钱的内飞成本,企图换得成千上万的历史价值。

而枣香厚砖的说法,也不知道是怎么“商文化”出来的。或许茶叶容易串味,不小心串出了大枣的味道?

邹家驹普洱茶辨伪系列之四班禅紧茶

文革时期的政治浮躁,特征是追求某种革命理想而不惜毁灭一切。而市场经济中的商业浮躁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彻底抛弃理想、信念以致信仰,完全忘了还有明天。

我同友人去一家针对旅游者开的云南普洱茶专卖店,货架玻璃柜里有两个心脏形紧茶,边上的文字说明是从云南藏区寺庙回购得来的班禅沱茶,数量有160多枚。

中国名茶网:2002年12月12日文章《普洱茶之名品》,表述班禅礼沱系云南下关茶厂专为班禅大师特制的礼品,压制时采用“牛心”外形,共生产了六件,当时送大师四件,现下关茶厂、我中心各存一件,实为茶中珍品。

在电脑里键入“班禅紧茶”四个字,查找出来的卖货的店家有几十个。龙泉茶庄(中山)最离奇,售卖的班禅紧茶存放期有35年。云南大友在昆明办了一个普洱茶博物馆,2004年8月8日开业时兜售包装上标明于1980年冬天生产的“班禅紧茶”,不知库存有多少,光货架上的数量就远远超过下关茶厂当时送班禅大师的总量。

表现商业浮躁的假货赝品充斥市场,人心变“牛心”,最终摧毁的将是消费者的信念。以史为鉴,看看历史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先说说概念。班禅紧茶不是沱茶,沱茶是“碗臼型”,而班禅紧茶是“心脏型”。“心脏型”紧茶源于唐代的团茶,清代在现今西双版纳的车、佛、南有较多生产。紧茶销往西藏有悠久的历史。藏民向喇嘛敬献哈达,可同时献上四个心脏型紧茶。紧茶带把,献哈达时才可以一只手握两个。滇西北进藏区的路冬天被大雪封闭,进藏的紧茶只得绕道缅甸、印度,因而40年代车、佛、南还保持藏销紧茶生产。藏商到云南收购紧茶,一元一个,贩到藏区,四元一个,茶马古道上的运输成本大大高于茶价。下关离藏区较近,在地理位置上有优势,所以紧茶的生产重心慢慢移到下关。1941年,蒙藏委员会派代表格桑泽仁同云南洽商,各出资15万元成立康藏茶厂,周东白为首任厂长,生产专供西藏(藏区)的“宝焰牌”心脏型紧茶。解放后,省公司指定下关茶厂为“心脏型”紧茶惟一的生产厂家。

1951年12月,“中茶牌”商标在北京注册,中茶公司通知全国国营茶厂使用统一商标。紧茶换商标,藏区却不接受。1953年,省公司通知下关茶厂紧急调运54吨“宝焰牌”紧茶到畹町,经缅甸、印度转运西藏。“宝焰牌”商标保留下来了,商标由红、黄、黑三色和三个部份组成。1.香炉采用宝鼎黑边,黄色金黄色金鼎。2.炉内四个桃形图象系元宝,象征贡茶。3.炉中火焰象征佛光,故为红色。金鼎中元宝的熊熊烈火燃烧正旺,象征着佛光普照,吉祥如意。1966年12月,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部份职工在“破四旧”运动中贴出大字报,批评“宝焰牌”商标带有封建主义色彩。迫于形势,省公司下文同意将“宝焰牌”改为“团结牌”。

解放后,一直有一股力量尝试终止“心脏型”紧茶的存在。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劳动者当家做了主,但“心脏型”紧茶不能机器生产,主人还没有被解放出来;二是创新开发的先驱,前进中总喜欢抛去传统的束缚;三是心脏型紧茶外形特殊,难于包装和运输。1952年3月16日,省公司通知下关茶厂加工200担方砖茶到西康省试销。

1955年4月6日,经省公司批准后,原料配方不变,紧茶规格由心脏型改为砖型,压制十吨到丽江等地区试销。1959年国庆十周年献礼活动中,引人注目的产品中多了方茶、小砖茶。1963年9月,厂领导李时达带着省公司批准试制的砖型紧茶,率领冯炎培、沙永康等人组成边茶工作组,到中甸、维西征求藏民意见。1966年底,工人“闹革命”去了,工厂请居委会的老太太帮助扎茶、打包,不能机器加工的“心脏型”紧茶自然被丢到一边,有限的劳力用来生产机压砖片型紧茶。“文革”之风愈吹愈烈,茶厂群众组织在上海“一月风暴”影响下抢班夺权,成立了“革命委员会”。1967年,“总公司”正式下文批准,将带把心脏型紧茶改成长方型砖块状。

70年代初,藏区传来饮用方型砖块状紧茶出现不适的消息。不知是拼配比例出了问题,还是销区不对路;是误采误收了“荒野茶”,还是充满了藏传佛教色彩的“宝焰牌”商标和心脏型紧茶消失的缘故,总之云南紧茶逐步退出西藏市场。计划经济时期,边销茶供不应求,人们尚未冥化,没有更多人关心藏民的要求。流年似水,二十年过去了,随着云南紧茶淡出藏区茶市,似乎没有人再记得这象征着“佛光普照、吉祥如意”的“宝焰牌”商标和心脏型紧茶了。1986年10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视察下关茶厂时指出:仍有部份藏族人民喜欢原有带把的心脏型紧茶,希望恢复和生产,以资供应。为迎接班禅大师的到来,下关茶厂选用云南上等原料精心制作100斤礼茶送班禅大师和同来的客人。班禅额尔德尼是藏传佛教中最高的活佛之一,被称为无量光佛的化身。这批经过大师点化重新生产的礼茶,后人亦称之为“班禅紧茶”。视察期间,大师订购了700件传统原料配方制作的“宝焰牌”心脏型紧茶,由下关茶厂加工后运交青海省政协收。从此,下关茶厂恢复生产“宝焰牌”心脏型紧茶,在藏区的销售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班禅紧茶用料极其特殊,与一般“宝焰牌”心脏型紧茶在茶质和外观上有很大的区别。正因为原料上乘、做工精细,没有丁点枯枝败叶,极易对照出赝品假货。

《普洱茶》123页:“左为第一批班禅紧茶内飞”,不符合事实。1967年到1986年都没有“宝焰牌”心脏型紧茶生产,这款内飞用的是50年代省公司名称,却又是简体字。而班禅大师86年到云南,礼茶上宝焰牌商标的落名是“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下关茶厂出品”。

在视察了下关茶厂二年半后,班禅大师圆寂,“宝焰牌”心脏型紧茶是他留给藏区人民的慈悲心。今天的商业浮躁远离了佛的慈悲,如果没有了精神上的信仰与追求,物欲横流的市场究竟能走多远?

邹家驹普洱茶辨伪系列之五丽江问茶

时逢国庆大假,又来丽江怀旧。观看四方街民族舞和逛街之余,也顺便走走茶铺。普洱茶雄风重振,在古城转前转后,都能见到新开的茶铺。

(一)四方街中部一条小巷里有一家专营台湾某茶商普洱茶的店铺,我们走了进去。包茶叶的纸张,没有印刷任何图案和字样,有散茶,还有沱茶,但都是清一色的熟茶。我刚拿起一个沱茶,还未打开包装,店主已经热情地换上一个去掉包装纸的样品让我闻。

“这是烘焙普洱茶。烘焙后不会有霉菌,常饮不会有害身体健康。烘焙后茶叶由内向外收敛,工艺特殊。”

闻起来有一股明显的烟焦味。“普洱茶是茶马古道上走出来的,过去自然陈化,没听说过烘焙的说法,现今的人工发酵,也没有烘焙这道工序......

“那只是你的看法,”店主打断我的话,脸色已由晴转阴。

我不想惹事,更不想再继续说下去,便招呼几个同伴离开。这个茶我喝过,是张国立先生送来品尝的。一小块长条砖,装在蜡染布袋里。烘焙后不再有后续陈化,凝固的苦涩味伴着烟焦味,辛辣地刺激味蕾和喉头。好友国立没有继续喝这个茶。大家知道,烘焙茶快要“流芳百世”了。

(二)又进一个茶铺。店主是福建人,但卖的不是乌龙茶。

他介绍了一个15年的普洱茶饼,开价是180元。包装是机制纸,印有“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分公司”字样

“电脑字是95年以后的事,机制纸……”

不等我说完,他抢着说:“包装是新换的。在窑洞里存放了15年,旧包装不能用了。”

“放窑洞?”我们一副疑惑的表情往外走

福建人追到店外,“别走嘛,你们出个价。”

我们头都不回。

生活在云南高原和珠江流域的人真不知道窑洞是怎么挖出来的。

(三)店铺的醒目位置,展示着一块长方形的大块“建国茶砖”,生产时间1949年,用熟茶压制。

造假的人不知道试验生产小块边销砖茶是50年代后期的事,人工发酵普洱茶是1974年以后的事,当然更不会知道生产普洱砖茶是1976年以后的事.

我们没有进店,只摄了一张有趣的“建国茶砖”。

(四)在货架上发现两块白纸盒装“普洱方茶”。这家茶铺,半边卖古玩,半边卖陈年普洱茶。

80年代初安排生产普洱方茶时出了两个差错:一是包装上印的是“普洱方茶”,但茶体却是晒青方茶,名不副实;二是计量单位表述有误。广州交易会上,陆伟镇老先生和香港负责供应零售商店的中国国货有限公司的采购员都说,放到市场上会闹笑话。计划经济时期,生产与销售脱节,改动很难,业务员只好将“普洱方茶”销往日本或其它地区。而这些细节,造假者是不会知道的。

眼前的“普洱方茶”,茶体是地地道道的人工发酵茶,计量单位表述准确,原来光白的盒底还加上几排说明文字。名副其实了,然而却假了。

邹家驹普洱茶辨伪系列之六云南熟茶

众所周知,云南生产熟茶始于1974年。普洱茶历史上,何年何地开始生产熟茶,书本上没有较为明确的说法。最早的说法见于台湾出版的《普洱茶》一书,称为末代熟紧茶。作者在1993年4月4日于云南思茅举行的中国普洱茶国际研讨会上展示。末代,指的是清末民初。思茅当地报纸亦报道展示的末代熟紧茶生产于1927年。记得八十年代在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上香港茶人陆伟镇先生说过熟茶生产50年代初才在香港出现。为搞清熟茶的历史,我最近到香港走访了现年八十六岁高龄的陆伟镇老先生。

我同陆伟镇老先生于1982年在杭州茶叶出口洽谈会上相识,他16岁在广州当茶叶学徒,后移居香港,毕生做茶叶生意。我们多年不见,相见分外高兴。他虽然退了休,还在为元亨茶行顾问茶事。他生命中的70年,是同普洱茶连在一起的,他是普洱茶历史变迁的活见证。陆老先生提供了一份文字材料。1948年以前,云南只有紧压茶到港。50年代初云南货到港大部份改为散茶。老先生不知道的是,建国初期内地土改,茶行老板成分高,正在运动中,故而紧茶加工中断了。云南山高路险,旅途遥远,茶行雇佣马帮,一匹马只能驮运50公斤散茶,紧压茶却可以驮运70公斤。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运输方式,决定了紧压茶的身世。我查阅了与紧压茶生产有关地区大理、版纳和思茅的文史资料,1974年以前都没有熟茶生产的记录。没有熟散茶,自然不会有熟紧茶了,因为生紧茶不可能再人工发酵为熟紧茶。是时香港经济发生变化,地价高涨,散茶体积大,存放成本高,人们发明了发水便利快速生产普洱茶的方法。又一个历史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50~70年代香港人工发酵加工云南普洱散茶有如下数家:联兴隆、南记、生记、林记、宝泰、同安及长洲福华等。50年代,内地同香港几乎没有沟通,但香港人工发酵普洱茶的消息还是传了进来。1955年11月2日,省公司通知下关茶厂对出口紧压茶进行后发酵实验。由于缺少资信,试验不了了之。1973年4月3日,“省公司”召开茶叶加工座谈会,上午传达外贸部李强副部长讲话,下午讨论,下关茶厂的代表林兴云问李强副部长讲话中提到的“普洱茶”是指什么茶。事实上李强副部长讲话指的就是今天所说的人工发酵普洱茶。

许多普洱茶书对熟茶一贬再贬。当我写了云南普洱沱茶在法国大行其道后,有人专门问我,到法国的云南沱茶是生普还是熟普。回答是肯定的:熟普!云南普洱沱茶是用人工发酵普洱散茶压制的,法国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对云南沱茶进行的系列研究和药理实验,对象都是熟茶。法国人与我们不同,注重药理结果而不过分注重过程。话又说回来,等几十年的陈化期,法国佬可没有那么好的耐心。云南1974年开始试验人工发酵普洱茶,几十年来基本上出的是熟茶,生茶出口比重不大。尚未陈化的生茶,不是定义上的普洱茶,在外贸部的出口统计和海关的分类上都列入了绿茶类。人工发酵普洱茶是发明创造,与自然发酵异曲同工。当然,人工发酵做出的普洱茶并不等于陈年普洱,陈年是需要岁月洗礼的,只是人工发酵普洱茶的陈化时间大大少于自然发酵。人工发酵普洱茶品质的好坏,既决定于渥堆技术,又决定于存放时间。发酵时出现黑霉和温度过高时间过长就报废了。熟茶的优点是立竿见影,存放五年以上就能喝到一杯醇和的普洱茶,缺点是渥堆发酵茶身受损,不耐放。生茶的优点是自然底气足,在陈化过程中茶味变化多端,耐放,待醇和时,茶汤中还有一股活力;缺点是陈化周期长,老子存茶儿子喝,会渐渐脱离现代人的生活意识。市场上有人提倡喝尚未陈化的生饼,那不是喝普洱,是喝绿茶,一是浪费,二是喝不出普洱茶特有的滋味和陈香,喝不到历史、喝不到普洱茶奉献给人类有益健康的微生物创造的另一个奇妙世界。有一个茶友说得好,霸气大的新的生茶,现在喝一是口感不好,二来也是浪费;没霸气的新的生茶,尽管口感还行,但是达不到甘纯滑陈的口感;没霸气的新茶,存放也没用,不如现在喝。

云南大叶种茶苦涩味重,太霸气,对味觉的刺激太强,生产的滇青茶和滇绿茶口味不适合已适应小叶种绿茶口味的许多销区。二十多年来,我们邮寄大量云南绿茶样品到非洲绿茶销区,甚至组团到摩洛哥等国推销,但一点回应都没有,一斤茶也卖不出去。普洱茶的“醇”是由生涩对应来的,越生涩转化得越“醇”。小叶种“普洱茶”不耐放,不出“醇”,因为它不够苦涩。正如食用葡萄太甜,也不出“醇”,又如同酿酒葡萄,苦涩味极重,当水果吃,味则不对路。云南大叶种茶在自然演化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通过后发酵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独特价值。若要喝绿茶,有龙井,有碧螺春,小家碧玉,性柔味薄,没必要去会五大三粗、生涩刺喉、还不会温顺体贴的高原汉子。

邹家驹普洱茶辨伪系列之七“干仓”砸“湿仓”

云南省标准计量局2003年3月5日公布了普洱茶的定义: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茶。

这个定义,既包括了历史上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及制成品经自然发酵而来的普洱茶(存放也是一种加工方式),也包括现今人工发酵和自然发酵的普洱茶。烘青毛茶,130度以上的高温烘烤,使其丧失后发酵有利条件,最终加工成一至四级等滇绿茶系列产品。晒青毛茶,未经后发酵,传统上加工成云南人熟悉的属于绿茶范畴的滇青茶,系列产品有春蕊、春尖、春芽、春玉、滇配茶等。普洱茶之绝,在于她的后发酵。先人没有烘干机,只得依赖自然。柔和的阳光没有使青茶定格,不经意间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普洱茶区别于滇青茶,在于他的后发酵,滇青茶不能叫普洱茶,因为没有后发酵。如晒青毛茶及制成品未经后发酵(包括人工和自然)也纳入普洱茶概念,那可是天下乱弹琴了。

微生物的繁衍过程叫发酵。发酵的先决条件:一定的水分、一定的温度和一定的氧气。没有水,就不会有发酵,道理同星球上没有水就不会产生生命一样。同港九茶叶商会小聚时,说到几十年前有人用塑料纸密封生茶饼,后来打开,变化很小。我们平常说的“干仓”,是指茶品熟化后放置的相对干燥的周转仓。许多普洱茶书,把“干仓”捧上了天,殊不知没有一定的水分湿度,哪来微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环境。

新认识的茶友作家吴合对请我同台湾来的江先生在他的《知轩斋》品茶,我们在干仓和湿仓问题上意见相左。他一味扬干贬湿,我却有不同认识。干仓水分越少,茶叶陈化速度越慢。发酵陈化的目的,是散除杂味涩味,引导出醇和平滑,陈香久驻,充盈饱满不锁喉的感觉。存放地点间歇保持一定的水分是必要的。香港南天贸易公司周琮先生应邀来云南交流普洱茶发酵工艺,他讲了普洱茶在加工和保管中需要一热一冷、一伸一缩的道理。云南是高原立体气候,有几个特点:白天和夜间温差大;室内和室外温差大;山顶和山脚温差大。晒青毛茶水分一般保持在12%以上,为防止破损,马帮捆扎运输前还要再撒清水回软茶包。走入干热河谷气温颇高,走上山顶空气凉爽,加上白天升温,夜里降温,茶胚在不停的一伸一缩。运输方式改变后,时间大大缩短,在存放中继续保持正确的发酵陈化尤为重要。江先生试验过,一块茶饼在干燥地点存放了十年,变化不大。片面强调干仓,结果是老子存茶,儿孙辈享受,意义有多大?因工作关系,我经常在昆明茶厂、下关茶厂和勐海茶厂的发酵车间观察。技术掌握得好,出正常的白毛,堆子温度高了,茶胚烧掉,温度低了,堆子表面出现黑毛。后两种情况茶叶都做坏了。对湿仓有争议,是因为部份货品有时会出现黑霉和绿霉,笔者认为还是技术掌握不当,或湿度过高,或温度不适。以此全盘否定,不让茶叶置放地点间歇保持一定的水分,甚至装上除湿机,在观念和做法上都是错误的。只要方法正确,控制好温湿度,适时通风透气,让货品在存放中有伸有缩,湿仓一定能够陈化出好茶品。最后,江先生和我统一了认识。江先生的湿仓概念是因为个别商人为了商业目的通过往成品普洱茶上大量泼水或施放其他变色物质,或直接摆放在潮湿之土地上,生长出其他种类的霉菌,以达到普洱茶所谓的陈化和年份。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也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这样的茶自然就没了存放的韵味,也就没了普洱茶保健的效果,反而伤害人体。这很容易鉴别,人为的“湿沧”开汤后会有刺鼻的气味,汤色黑混,锁喉,干茶见红色霉斑,冲泡后叶底发粘稀烂,而自然的仓管置放不会有这样的感觉,此仓非彼“沧”。

邹家驹普洱茶辨伪系列之八 铁饼神话

传统加工圆茶的模具,原是石质的。加工时,布袋里装上茶叶,袋口打个结,置入木模或石模压制。袋口打的结,正好在底部留个坑。技术革新的热潮,一直在鼓励改进模具,试图用机器替代笨重的手工操作。50年代中,铁制模具出现了,但只试验,没有正式生产。70年代初,开始用机压模具生产饼茶,因未使用布袋,压出的饼茶底部无坑,边缘平直,与传统的泥鳅边大不相同,被称为“齐边”七子饼茶。机压同人压完全是两回事,紧结度比正常饼茶高了许多倍。机压铁饼难掰难陈化,入市后没有受到消费者青睐,生产没有继续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了铁饼的优点。这批前所未有的茶品,成了普洱茶历史上的一段奇闻逸事。同时,也有人出来编造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故事。

普洱铁饼的佳话成了普洱茶文化的一部份,以至于网上有多名茶友嘱我一定求证核实。我三进三出下关茶厂。应我的要求,罗厂长走访了退休老职工,原供销科长及技术员李鸿基、马俊堂等人,详细了解下关生产铁饼的时间、过程及加工模具情况。经回忆和查实历史资料,60年代前只有石头模具生产的饼茶,没有生产过铁饼。70年代改进模具后只生产过一批。我从厂里送来的十几箱历史样品里,找到了1972年的铁饼。装铁饼样品的纸袋上还有72年和机压字样。这款茶较特殊,内飞没有压进茶体,从外型、茶质、色泽、松紧和尺寸来看,正是香港新界茶博会展出的铁饼。《普洱茶》154页上那图茶,内飞压进茶体,不要说不是50年代初期的产品,连72年那批独一无二的铁饼也不是。圆茶是出口产品,不知为什么会在书里被立即运销西藏和新疆。下关茶厂志130页,圆茶“注册商标统一为‘中茶牌’,开始是红印中茶牌,就是中茶的‘茶’字是红色的,到了50年代末改为绿印。”邓先生照片里送给冯厂长的“铁饼”是绿印,文字说明又是50年代初从勐海调原料来压制的,前后矛盾。台湾另外一本书《普洱茶谱》(发行人黄键亮)69页也做了假。悬挂于各茶庄店铺上的百年普洱茶图谱又多了一个赝品。生产“最普通下关茶”的下关茶厂,沾了六大茶山原料的光,压制了空前绝后的茶品,殊不知香港茶客赞誉的铁饼,原料来自澜沧江两岸的勐库、博尚、凤庆和景谷。

有一次在广州芳村见到皱先生和邓先生,入到一条是叫云南一条街的云南茶叶区,居然见到有人冒充他老人家的茶叶照片挂在墙上,而云南籍店主居然连皱老先生都未能认出来,呜呼,后进到原广州本地人最早的真正芳村,受到老茶商的热情接待,真是什么才是爱茶人,洞企石茶叶市场是顶起云南茶叶的中坚呀。

看来藏送云南茶叶的未来不止是广东省某些地方的人,还有云南的本地人呀。

普洱茶膏成国庆送礼新宠


普洱茶膏成国庆送礼新宠

今年中秋、国庆双节联辉,很多人已经开始准备节日礼物,而收藏期限长、养生价值高的高档酒、茶类产品受到了越来越多高端消费者的欢迎。云南贡润茶叶有限公司对北京地区专卖店的统计发现,今年选择普洱茶膏作为礼品的消费者比往年多了80%以上。

普洱茶膏成国庆送礼新宠

从顾客的反馈来看,绝大部分消费者认为普洱茶膏是一种新型时尚的高档商务礼品。普洱茶膏的原叶选自云南勐海1700-2500米的茶区,五十至百年生古树普洱,甄选1/20明前优质茶叶和茶尖,仅取5/100的普洱精髓,历经186道工序,经72天炼制而成。优质的选材与严格的制作工艺,奠定了普洱茶膏稀缺、珍贵的地位。

此外,很多顾客更看中普洱茶膏显著的健康养生价值。一些顾客表示自己喜爱普洱茶,却因为平时工作忙碌,泡茶工序又繁琐,所以喝的比较少,而普洱茶膏饮用方便快捷,养生价值还更好,所以经常购买一些自饮。

不仅百姓选择普洱茶膏作为馈赠礼品,就连国家政府部门也选择普洱茶膏作为国礼赠送给国外嘉宾。2012年4月,茶膏先行者品牌贡润祥普洱茶膏作为“博鳌亚洲论坛唯一指定茶礼”,担当国礼重任,代表中国,礼敬世界。

云南玉溪企业研发普洱茶醋获专利


云南玉溪企业研发普洱茶醋获专利

昨日,作为全国首家成功申请普洱茶醋专利的企业,康福茶业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云南特色饮品“氼康普洱茶醋”首周销售额已达到100万元,1月份后,数万瓶普洱茶醋将销往天津、浙江、陕西等多个城市。

明年1月数万瓶普洱茶醋

将销往全国

康福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师爱英介绍,氼康普洱茶醋曾在第十二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上海科博会上亮相并品鉴,将普洱茶醋送进消费者市场,让人们知晓,康福茶业是全国首家。“目前,康福茶业已成为全国首家成功申请普洱茶醋专利的企业,是全国首创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师爱英说。

普洱茶醋须自然发酵,工序复杂,首周签约的商家名额有限,只有30多个,但截至昨天,普洱茶的销售额已达到100万元。师爱英说,全国各地的许多商家,都表示对云南这一特色饮品十分感兴趣。明年1月份,数万瓶普洱茶醋将陆续运往全国各地,人们可以通过普洱茶醋这一云南本土特色饮品,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不一样的云南文化,领略不一样的人文特色。

云南用古法酿制普洱茶醋

已有80多年历史

此外,将产业扎根在玉溪的康福茶业,为了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基层员工的选择上,会优先考虑当地农民。据师爱英介绍,公司现有1200位员工,其中,半数以上都是当地农民。她说:“作为本土企业,就要为家乡做贡献。为了最大化带动当地农民增收,我们将每一位农民的工资,都争取到了3000元左右,并教会他们一些专业知识,增加他们的经济来源。对于当地比较贫困的农户,还会适当地为他们补贴工资”。

普洱茶是云南的一大特色,与醋结合,不仅生津止渴,而且滋补身体。云南用古法酿制普洱茶醋,已有80多年的历史,但一直少有人知。其中,绝大部分原因在于,普洱茶醋需用古法酿造才好喝,材料用5年以上的普洱茶最佳,用陶土罐按古法酿造180天以上,才能成品,从前只能在茶庄或者茶农家里现喝。现在,康福茶业用10余年的时间研发普洱茶醋,终于将古法酿造的普洱茶醋与工厂规模生产相结合,走进广大消费市场,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喝到这一云南特色饮品。

据悉,康福茶业的旗下产品“氼康普洱茶醋”,上周还正式与CCTV央视网商城签约,成为央视网商城平台的优选商品,通过诸多渠道,助力“云品出滇”,展示云南的别样魅力。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800年“傣家造纸术”因普洱茶产业获重生 成农民致富亮点》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