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

勐海原生态民族茶文化体验之旅拉开序幕

12月27日,记者从勐海县人民政府新闻办获悉,为期四天的勐海嘎汤帕文化节暨勐海县申报"中国普洱茶栽培型古茶园世界自然遗产"万人签名活动,将于2011年12月31日在勐海举行。

这也将正式拉开中国·西双版纳勐海原生态民族茶文化体验之旅系列节庆活动的序幕。

据介绍,今年以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提出建设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和西双版纳春城的旅游口号。从今年12月下旬开始,勐海县委、县政府计划相继推出"2012嘎汤帕文化节"、"2012拉祜扩文化节"、"2012桑?文化节"、"泼水节"、"中国·2012勐海国际茶王节"等集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傣族四个少数民族和勐海春茶上市茶事的重大节庆活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民族文化、民族茶文化、普洱茶文化节庆盛典。届时,各个节庆将尽显勐海各古茶山普洱茶风韵、各少数民族茶事祭祀活动,以及各民族采茶制茶能手竞技赛,竞拍老树春茶珍藏茶、留念茶和参评茶等精彩活动。来自勐海古茶山的各民族茶农将奉上"民族茶艺茶道"、"原生态民族歌舞"等风情。来自国内外业界领导、专家、学者和厂商将参加活动,共享盛世兴茶的饕餮盛宴,共谋普洱茶的发展未来,助推勐海县茶业和人文普洱茶的科学发展,向外界展示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和"西双版纳春城"--勐海的全新形象。

节日活动期间,还为来自海内外的茶界人士、涉茶企业和普洱茶爱好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共同促进古茶树宝贵资源的保护,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茶文化,让绿色、健康、和谐的普洱茶生活方式更好地造福人类。

本次活动由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主办,勐海县委、县政府承办。

延伸阅读

中茶云南2020年全国经销商会议在勐海拉开序幕


中茶云南2020年全国经销商会议在勐海拉开序幕

12月20日,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2020年全国经销商大会在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拉开帷幕,奋进新时代,筑梦新征程!勐海,无数普洱茶人心中的圣地。在此圣地与来自全国各自的中茶普洱品茶高手们过招、交流,是件令人期待无比的事。“新时代,新征程”中茶普洱第三届茶王争霸大赛——勐海论茶在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举行,来自五湖四海的全国经销商选手,逐鹿勐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中国茶叶有限公司普洱茶事业部总经理、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邹广田先生,中国茶叶普洱茶事业部总经理助理、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盛玉泊先生,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会计师余鸣新先生,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检委员、工会主席王吉祥先生,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院长吕才有等领导和嘉宾,以及来自全国各地中茶普洱经销商代表,共同见证“勐海论茶”。邹总说,我们在这里举行茶王争霸赛,是想通过公开、公平、公正地竞赛,相互学习,提升自己。竞赛选取了三款中茶普洱极具代表性的系列产品,通过对代表性系列产品的品评,让大家对公司历史,公司最经典的拼配技术、以及公司作为央企基本实现全产业链可溯源等内容传递给大家,预祝大家赛出好成绩。吕院长表示,今天我们在中国普洱茶第一县举行此次茶王争霸大赛,加强交流和学习,意义非凡。中茶普洱作为一家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央企业,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东西南北中,好茶在中央”!希望大家能在此次竞赛中赛出中茶王者归来的风采。中茶普洱茶王争霸赛是中茶云南公司举办的茶叶竞技类“评茶、品茶、论茶”技能大赛。本次争霸赛选取三个昆明仓储、中茶普洱最具代表性的产品:7581、中茶传世印级系列和中茶班章系列,通过现场取样,审评组现场干评,选手湿评并按不同要求填写答卷,最后跟审评组现场审评的结果对比,以最为接近者分数最高,最终决出“茶王”。来自中茶云南公司产品部一部、二部的同事,在比赛期间介绍了茶叶感官审评、中茶7581、中茶传世印级系列产品、中茶班章系列产品。通过激烈的上、下半场决赛,来自南方一区的王伯永勇夺“茶王”称号。精彩花絮此次竞赛,让与会人员感受到了中茶普洱历史的沉淀、发酵和拼配的顶级技艺以及大品牌顶级普洱茶品茶品的内涵。其实在竞赛之前,与会人员已经用自己的脚步,感受了大自然对勐海的馈赠,感受到了普洱茶原料厂区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12月20日早,来自中茶普洱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代表,在传说“当年诸葛亮在此插地杖化为茶树,为士兵治病”的南糯山,用自己的脚步,寻找了南糯山的“茶王”,并在南糯山顶进行了中茶庚子鼠年生肖饼拼图、我与茶王的故事积攒等活动。)

感受六堡茶原生态工艺


感受六堡茶原生态工艺

六堡茶喝过很多,六堡农家茶也喝过不少,一直没有采过茶、制过茶,这天终于得偿所愿,自己亲手尝试从采摘到炒制的整个传统手工制作的六堡茶过程,享受到做茶之乐,也感受到了茶农的辛劳。

欢歌笑语采茶去。许崇荣/摄

采茶

4月25日,我跟随六堡茶文化之旅一行,抵达六堡茶几大茶区之一的苍梧县六堡镇塘坪村。

当天下午一行约三十人经过短暂的跋山涉水,一路笑声一路歌地来到了塘坪村大朗的半山茶园,茶园面积不大,只有20多亩,茶树依山而栽,却也井井有条。远看如层层叠翠,身在茶园犹似人入画中。遥眺远山,峰峦起伏交错,朦朦胧胧在雾岚中若隐若现,身临其境,宠辱皆忘而心旷神怡。唐卢仝有名篇《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七碗茶歌”传诵后世,若他今天有幸置身塘坪,尽览茶园美景,或会把自己的茶歌诗文改成“天子须尝六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先春抽出黄金芽”亦未可知。

陆羽《茶经》有云:“凡采茶,在二、三、四月,……凌露采之……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昨天刚收住雨脚,今天正好万里晴空。确是采茶的好时机。4月25日是谷雨过后的第5天,按时来算,春社之前为社前茶,清明之前为明前茶,谷雨之前为雨前茶,虽是谷雨之后,我们所采制的茶仍是属于春茶。

黑石山茶厂的韦洁群先给我们介绍了采摘茶叶的方法,特别告诉大家无芽不采,即芽已成叶,就不应该采了。过大过小的不采,被虫吃过的更不采。为了得到上好的春茶,要求我们只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不超过一芽三叶。大家按着要求边分辨边学采茶。

忽听得茶园玉笛飞声,转眼间如春风散入茶山。一支采茶曲儿,婉转动听,从不远处的山上飘来,大家遁声望去,发现警察奇哥,居然正优哉优哉地陶醉在如诗如画的茶园美景中,吹起了笛子。韦洁群的一对女儿大妹二妹,边采茶边领头唱起了当地的采茶山歌:风清日丽,阵阵风送山茶香,姑娘们破晓翻箩,采茶到山腰,嘿哩嘿哩采茶到山腰……尽管我不会唱当地的采茶山歌,兴致盎然地半歌半诵高声吟诵起古人的《采茶词》“雷过溪山碧云暧,幽丛半吐枪旗短。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摘得谁最多?”笛声、歌声、嬉笑声在群山荡漾,此起彼落。

那谷雨时节抽出的茶芽,带着浓浓绿意,此刻,正安静地躺在我们的箩筐中。

纷纷留影看杀青。许崇荣/摄

杀青

由于当时采摘路途较远,约30人采摘的茶叶分盛在30个箩筐,且都是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而嫩叶又易于蒸发水分,回到茶厂时,无需摊凉。马上开始制作六堡茶。

第一道工序是“杀青”。给我们示范杀青工艺的是经验丰富的岑赐军师傅。大家里一层外一层的围在烧红的大铁镬边,饶有兴趣地看着覃师傅的手势和动作。

只见铁镬加温到冒青烟时马上倒入鲜叶,他不断用双手抖散茶叶并一边快速翻炒,随后见他亮出三叉状的木叉(特制的炒茶工具)并说:这叫“亮叉”是翻炒时感觉烫手时使用的炒茶工具,继续不停地翻炒。当翻炒到镬中冒蒸气时翻炒转为滚炒时他又说:这叫“握叉”闷炒。他还告诉我们说炒茶过程要随时观察叶片颜色是否转暗绿、青气去了多少、叶梗是否变软、是否杀匀杀透,以便为下一道工序揉捻创造条件。

岑赐军说,杀青是炒制出高品质六堡茶的很关键的一步。当时我们还听到鲜叶入镬半饷即发出了轻轻的“毖啵毖啵”的爆响声音,伴随着照相机快门“喀嚓喀嚓”的响声,如同在奏响一曲美妙的六堡茶炒青协奏曲。乐曲终了也就完成了首次炒青。

杀青是加工中的关键工序。一般农家杀青是采取高温釜炒工艺,散发叶内水分,钝化酶的活性,并使鲜叶中的内含物发生一定的化学变化,从而形成其特有的品质特征。

人人动手学揉茶。许崇荣/摄

初揉

第二道工序是“初揉”。把炒青了的鲜叶片倒入竹制的平底萁内,趁热开始揉捻,只见他右手圆弧形的游走在热乎乎的茶叶堆上,他的动作看似轻柔,右手慢慢打转,左手协调的配合也跟着转圈,一圈接一圈,大圈套小圈,圈圈不断,那是多么熟悉的动作……哦,那不是太极高手在练功吗?我不禁嫣然一笑,原来六堡茶的炒制可以和太极如此有缘!

不一会柔软的叶片有的开始缩成条状。同时发现溢出的茶汁附在叶片的表面上,由于茶汁沾手他亮出手掌给我们看,指掌都有点发黑了。他拿了一把揉捻过的茶叶放到我的手上,我感觉粘呼呼的。并透出淡淡的茶香。经过初揉后的茶叶渐渐冷却,蜷缩成条。

多次复揉

岑师傅说初揉稍候片刻还要继续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第五次的反复杀青、揉捻。使青气尽去,茶叶成型。不时地注意火候,以免汁液逸出太多,炒出来的茶将不耐泡。还会出现焦味而影响茶香。“复揉”便是其第三道工序。

杀青利用高温措施钝化酶的活性,阻止酶促反应。所以注意在杀青过程中若锅温过低,叶温升高时间过长,会使茶多酚发生酶促反应,产生“红梗红叶”。相反,如果温度过高,叶绿素破坏较多,导制叶色泛黄,有的甚至产生焦边、斑点,降低茶品质。

第二次杀青和揉捻时,大家已经迫不及待想一试身手了,韦洁群母女三人下场示范后,叫我们也分别亲身体验一下传统手工制作六堡茶的过程。大家争相下场,亲自为自己采来的茶叶进行了揉捻。

经过多次的杀青和揉捻大家都已经闻到了六堡茶特有的茶香,从中大略知道六堡茶制作方法确实与一般绿茶的制作方法还是有区别的。

仔细耐心话烘干。许崇荣/摄

独有工艺

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延续至今,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基本一致。而今天所经历的六堡茶的整套初制流程中,部分工艺得到传统方法的启迪,部分特有工艺经过反复探索、改进而成。

六堡茶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结合六堡原种茶青特点,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反复杀青揉捻工艺,从而形成六堡茶独有的特色。特别在火候控制方面,杀青揉捻的交替反复进行,以及退火慢焙的技术都加以改进,使得六堡茶经过自然的后发酵后,会逐步形成了红浓陈醇的特色,后发酵时间越长越显槟榔香的特点。

我记得唐代刘禹锡有《西山兰若试茶歌》云:“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的景致,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着实不枉六堡茶文化之旅的塘坪一游了。

借问茶香飘何处,小童遥指塘平村。许崇荣/摄

干燥

“干燥”是第四道工序。青气去后,条索成型了,但还有部分水气未去,所以这个工序要退火慢焙,还在镬中进行,不时地见岑师傅翻动一下茶叶,他说这是为了茶叶均匀干燥不至于有的过火。他说:这道工序更要耐心,翻动要勤,至少退火慢焙至九成干就得放入竹萁摊凉,留一成自然干,这样的茶的条索才会有光泽泛油光,清香扑鼻。“干燥”完成,手工传统制作的六堡茶初制就算完成了。

初制成的六堡茶品,要有一周到一个月的退火的过程,届时品尝一下自己炒制的手工传统制作的六堡茶,将有另一番滋味,好茶入口,能令人余味绕口,令人心旷神怡,那六堡茶叶,是坚忍的象征,是落在凡间的精魂。取一小撮泡茶,那沁人心脾的茶香,让我人勾起欲滴的绿意。此刻,在壶里倒出的,是茶韵,是茶缘;此刻,在白瓷小杯里晕开的,是活力,是那令人难忘的,酡红如醉。而对制茶者而言,那份滋味却能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为的是大家都忘不了采茶制茶那份乐趣、更重要的是忘不了那份六堡印象的塘坪情思。

原生态古树普洱茶的特点


原生态古树普洱茶的特点

云南普洱原生态古树茶距海拔1600米以上,最高海拔达到1900米,平均海拔1700米,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只有旱湿雨季之分,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和养分的积累。而本茶栈的茶品全部采用原生态普洱茶。而所谓的原生态古茶就是不打农药、不施肥、不受空气污染,而且成长的时间很慢,一个月只采摘一次。它与普洱茶中台地茶之铁观音类的不同之处是:会适当的施肥,打农药,自然产量就会高,一个星期采摘一次。但是国家也有个标准不允许超标,总的来说会有残农。然而市场上原生态古茶与台地的茶价3-4倍之多。建议爱茶的茶友尽量喝生态古茶,长期喝茶每年收藏一提或几饼普洱茶这样就有陈年老茶了喝了。市场的陈年老茶是很少有卖的,如8-10年以上的陈年普洱茶是十分难找的,就算有茶价也是十分昂贵。原生态古树普洱茶的特点:

1、古树茶的外观:条索粗壮,显毫,色泽油亮。

2、古树茶的汤色:不同年份的有不同的变化,新茶汤色清亮,存放过程中逐步发生变化,存放三年的老古树茶汤色已呈黄亮,油亮。且茶汤稠而厚。

3、古树茶香气:香气下沉,暗香突出,新茶明香更显,1至4年的香型总体呈花蜜香型,兰香感明显,且杯底留香。4、古树茶滋味:茶气足,茶汤口感饱满,分布均匀,生津快,回甘长,很有厚度和刚度,入口即能明显感觉到茶汤的劲度和力度。苦涩味很协调,化得快,只停留在口腔上颚,至舌底,喉部一带时,已明显转化为甘味。5、古树茶的茶叶:叶片相对肥厚,也有呈椭圆形的;叶片柔韧,颜色比较均一,叶片上毫毛明显,依山头不同也有不同的形状。

探访苍梧县六堡镇原生态手工制茶作坊


探访苍梧县六堡镇原生态手工制茶作坊

立秋时节,热浪逼人。苍梧县六堡镇合口村的茶娘何菊贞仍坚持每天一早到茶园里采摘茶叶,然后回自家的手工作坊加工制作。她从早忙到晚,一日最多也只能加工约五公斤的茶叶。

“慢工出细活。手工制茶切忌求快、求产量,而讲究遵循自然,最大限度地保留六堡茶的生态原味。”何菊贞说。她手工做茶已有20多年,从种植、采摘到制作、陈化,一直坚持原生态手法和传统技艺,做天然有机六堡茶。

近日,记者来到六堡镇合口村的六浪山,探访了何菊贞的茶园。茶园并不大,约有70亩,但远离村庄和公路,有一半茶树长到近一米高,为六年以上的老茶树。茶树与杂草及一些灌木共生,很多茶叶上都有虫口。何菊贞说,这就是在自然环境下生长起来的茶树原貌。她的茶园坚持不施农药化肥,杂草全靠人工去除,除虫只使用粘虫板,都是能除多少算多少。

“采摘茶叶时要选择树冠嫩芽,长度为2.5至3厘米的‘一芽一叶’,这样的茶叶茶多酚含量最高,是最好的制茶原料。”说起茶叶,何菊贞能很内行地使用一些专用名词术语。经过一上午的精挑细摘,她和另外几位茶娘终于采足约五公斤的六堡茶嫩叶。

回到制茶作坊,何菊贞开始对采摘回来的新鲜茶叶分批进行手工制作:用柴火、铁镬杀青,分别反复揉捻、炒制七至九次,沤堆六到十小时,再进行复揉、炒制,最后再用木炭、铁镬烘干,才形成了条索紧结、呈鱼钩或虾米状的茶叶成品,整个过程历时近一昼夜。

“工序很繁琐,但一步都不能少,而且每一步都要做到恰到好处,才能确保茶多酚与叶肉分离且少流失。”何菊贞说。经严格挑选后,18万棵芽头才能凑出一公斤的茶叶,而最上等的茶叶一公斤甚至需要30万棵芽头。因此,手工茶的产量并不高,一亩茶园一年的产量也就十公斤左右。

“量少但质优,传统手工六堡茶的茶多酚、茶红素和茶氨酸等含量均高于现代工艺六堡茶,更能体现六堡茶的原生态本色和营养价值。”土生土长的六堡人邓俊义看到了传统手工六堡茶的价值。近年来,他与何菊贞等当地茶娘合作,培育了一批家庭式茶庄,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加工制作特色手工六堡茶。

“每一位茶娘制作出来的六堡茶口味和特色都不尽相同,但都经过严格的检验,合格之后才包装上市,并标注制作者、种植山头、采摘日期、年份等,产品可溯源。”邓俊义说。现在,经过检验上市的手工六堡茶可卖到两千多元一公斤,高品质的产品甚至卖到两万多元一公斤。在这过程中,技艺成熟、管理得当的茶娘年收入达到了几十万元。

邓俊义表示,未来几年,将有计划培养500个在六堡镇种茶制茶的妇女,相应地建立500个家庭茶叶农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传统手工六堡茶,带动更多六堡茶娘增收致富。

中茶窖藏六堡茶:原生态大树六堡茶的复原与重新定义


中茶窖藏六堡茶:原生态大树六堡茶的复原与重新定义

茶界在现在努力复原数百年前茶最原始的容貌,最传统制茶工艺,把貌似最没距离感的诗书礼乐,用最蕴含文化背景的姿态演绎,将茶树气场实体化,中茶“野韵天成”的窖藏六堡茶就是将峻岭奇峰孕育茶叶的情景,还原出稀少、罕见的高山大树乔木型茶树制成六堡茶的氛围,真正唤起人们对“野韵天成”六堡的眷念与思考。

一直以为六堡茶原料多来自于传统的灌木型茶树叶种,而“野韵天成”取料于高山茶树,颠覆了茶友对六堡茶最原始的印象,确实,不是所有六堡茶都叫“野韵天成”!由于气候的湿润,光照的漫射效应,茶树叶片无折卷或折卷少,茶树叶面幅度加大而隆起,叶色变深而更具光泽,芽叶中芳香物质及含氮类鲜爽物质增加,而粗纤维含量减少,嫩度更持久,而涩类物质的茶多酚不多不少,因此茶汤的饱满度较好,茶味较均衡。

高山茶树又以大树乔木为佳,相对于灌木茶树而言,大茶树的叶子更大、更厚,叶绿素含量更高,光合作用更强,生成的有机物(糖)更多,茶汤口感更醇、更甜。更细节地描述“野韵天成”的窖藏六堡的美态:群山壮阔,绿意盎然的古苍梧勾勒出“野韵天成”的“装扮”,观其茶砖,金花显露,茶叶外形壮硕、匀称,茶砖松紧适度;醒茶后汤色红亮,叶底黄褐明亮,散发出六堡金花独有的“菌花香”、“天然”槟榔香,彰显高山老茶树的山野韵味,茶香甜温和、爽滑回甘,水路柔和绵长。

“野韵天成”高山大树茶历经一个世纪的沉淀,静待茶友细品茶之气韵,喝的是大自然里最原始的味道,清冽甘甜,感受野韵在炎炎夏日传递的正能量。

“野韵天成”,喝了,就不想再放下。

延伸阅读:“野韵天成”亮点

典故:“苍梧之巅,有茗六堡;红浓陈醇,野韵天成。”

原料:北归线穿越的城市——北纬22°37的广西梧州高山大树茶原料精粹。

野韵:菌花香明显,带天然槟榔香,彰显大自然原生态茶树气息。

金花:是一种有益于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微生物菌落。

收藏:目前市面上高山大树六堡茶存量较为稀少,极具收藏价值。

青海少数民族的饮茶文化


青海高原的少数民族酷爱饮茶,人们日常见面打招呼间吃的什么,常会听道“馍馍茶”的回答,民间也有“无茶则病”,“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这些足以说明茶与高原人生活息息相关。

住在西宁、海东地区的回、撒拉等民族,喝茶一般不用茶罐、茶壶,也不用茶杯,而是用制做精细、颇为讲究的“三炮台”,也就是民间常说的盖碗茶。盖碗茶具一般由底下的小托盘、中间的小茶碗和上面的盖子组成,碗上烧制有书法家题写的“清心明目”、“可清心也”等一些脍炙人口的回文佳句。无论从哪个字读起皆能体味出高原人嗜茶如命的情感,对清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高原人把喝盖碗茶叫刮碗子,茶一般选用上等的茉莉花茶,放上桂圆、冰糖、红枣、枸杞、葡萄干等辅料,饮时冲上开水,稍等片刻,一手端着托盘,一手拿盖向外翻刮,让辅料融化,边喝边添水,一碗可以喝一至二小时。盖碗茶香甜爽口,其味无穷,长期饮用具有抗癌保肝、生精益气、补肾养血、明目祛风、益寿延年的功效。因此,平时无论是参加婚宴或访友,主人都会端上盖碗茶。就在人们在工作、劳动之余,约上亲朋好友,坐在茶馆里一边刮碗子,一边聊天,好不自在,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

西宁以西的大通、门源、湟中等地的群众,因气候寒冷,经济收入低等原因,基本上不饮用花茶、清茶,而是喝“燕窝茶”。这种茶制作时采用价格低廉的砖茶,先把水烧开,再加上草果、姜片、花椒、青盐等作料,再滚上几分钟,喝了以后驱寒助消化。在这些地方流传着一首民谣:“人没钱鬼一般,茶没盐水一般。”平时若客人到家,茶里不放盐视为对客人的不礼貌或客人是不受欢迎的人。

奶茶飘香,情深意浓,这是对生活在牧区的藏族、蒙古族等游牧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倘若你到青海牧区旅游或做客,只要刚到牧民帐房前,好客的主人便会招呼你入帐,不一会儿女主人便端上一碗热腾腾的奶茶让你享用。奶茶一般采用高原特有的牦牛奶,熬制时用牛粪作燃料先把砖茶放在铜壶或铝壶中煮,待茶烧开后加鲜奶,沸时不断用勺扬茶,直到茶乳充分交融,除去茶叶梗,加盐和酥油即可。但有时不加盐,只将盐放在一边,根据自己的口味增减盐量。夏天喝奶茶不把奶茶盛满,只盛大半碗,这样喝起来味浓香又凉得快。到了冬季,有的牧民在熬制奶茶时还要放一些辣的,喝了可以提高抗寒能力。

中国茶文化之旅: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


中国茶文化之旅: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

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作为被国务院和文化部列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首届中国普洱茶马古道节的一大亮点。制作出的贡茶成品"制作工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人李兴昌一直坚信并致力于不断改良制作技术和工艺,提升普洱贡茶的品质和品味,使普洱在历经岁月的沉淀中,实现茶与文化的完美交融。

中国茶文化之旅: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

普洱茶的制作约定俗成为相对固定的程式,大体分为"祭祀茶神、原料采选、杀青揉晒、蒸压成形"4个程序。但是贡茶从茶树的选种,茶园的管理、茶叶的采摘、萎凋、杀青、揉捻、晾晒、蒸制一系列过程,贡茶的制作技艺都是十分微妙和精细的。全手工制作,而且全凭感觉和经验,没有任何参考数据和文字。因此,贡茶的制作工艺颇为费工、费时、费力,制作效率比现代制作技艺效率低。基于这种原始的操作方法,贡茶要继续发扬光大,难度很大。

《普洱府志》史料记载,1729年,普洱茶的成品被送往当时的皇帝手中,因口感独特等众多原因被定为贡品,并设立了贡茶司。

中国文化之旅: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

普洱贡茶因为独特的原料优势和制作技术,一直保持着独立的制作形式,但现代的普洱贡茶的制作技艺其实是中断后重新恢复和创新的。据李兴昌介绍,大约在1840年之后,由于历史原因,贡茶的制作就已经渐渐隐退在历史的硝烟中了,至今,作为进献的贡茶已经不再制作。

河北茶人六堡茶文化之旅品鉴交流大会在六堡镇举行


河北茶人六堡茶文化之旅品鉴交流大会在六堡镇举行

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院长马士成博士

《吃茶去》杂志总编、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舒曼

12月13日下午,以“品苍松·话六堡”为主题的燕赵茶人六堡茶文化之旅品鉴交流大会在六堡镇举行。本次活动由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广西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六堡镇政府共同举办,广西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承办。

以河北省各地市茶馆业主和茶文化爱好者组成的河北省茶文化代表团在广西梧州进行茶文化访问期间,12月13日上午来到了广西六堡茶原产地六堡镇参观访问,并与当地茶界共同举办了“燕赵茶人六堡茶文化之旅品鉴交流大会”。

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院长马士成博士在会上为河北茶界详尽介绍了六堡茶的种植、加工工艺、健康因素以及产业发展特点,在与河北茶人互动环节中与大家分享六堡茶制作工艺流程。

六堡镇人大主席易昌奇在发言中详细介绍了六堡镇的历史和六堡茶生产规模、品牌运作以及六堡茶可持续发展规划,并希望河北茶界能够经常来六堡镇走一走、看一看,让更多的人了解六堡茶。

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舒曼在致辞中代表河北省茶界感谢有关方面对本次活动的支持和关爱。舒曼说,从茶园到茶杯的经营模式始终是河北省茶馆业主们所关心的话题,探源六堡镇有机茶基地和寻踪六堡茶文化是河北省茶文化代表团此行的目的。

广西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利华在交流中通过对“苍松”品牌运作,向河北茶界讲述了发展有机六堡茶的重要性和致力于六堡本地种的栽培情况,并就现场如何品鉴六堡新茶、老茶口感与大家分享经验。

通过本次品鉴交流互动,让河北省茶馆业主们开阔了眼界,对六堡茶各项指标以及今后的经营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河北茶界与广西茶界的茶文化交流。“想不到六堡山水如此生态,溪流、茶园、翠竹、青山、细雨,感受六堡乡村绽放出的妩媚,真是学有所获而不虚此行。”许多第一次来六堡茶乡的河北茶馆业主们纷纷表示。

活动当晚,燕赵茶人乘坐竹排在六堡河上举行了“竹筏烛光普茶会”。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勐海原生态民族茶文化体验之旅拉开序幕》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