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是一种具有浓郁香气和独特口感的绿茶,而不是红茶。下面将详细介绍碧螺春的特点和制作过程。
碧螺春是中国著名绿茶之一,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它以其优雅的外形、鲜醇的香气和清新的口感而闻名。尽管碧螺春是绿茶,但它在制作过程中与红茶有些相似之处。
碧螺春的制作要求选材讲究。只有选择嫩度适宜的鲜嫩茶叶,才能制成优质的碧螺春。这些茶叶通常是在3月份左右采摘的,此时的嫩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维生素,能够为碧螺春增添独特的香气和味道。
碧螺春的制作过程讲究“修”,即杀青和干燥。茶叶在采摘后要迅速进行杀青,使茶叶的鲜嫩度得以保留,同时杀青过程会增加茶叶的鲜度和香气。杀青后,茶叶会经过筛选和揉捻等工序,使茶叶形成结圆、有春虫眉之状,进而通入干燥机进行干燥。
碧螺春的制作还需要注重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在杀青和干燥过程中,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对最终的茶叶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合理控制温度和湿度,能够使茶叶的香气更加浓郁,口感更加鲜美。
制作结束后,碧螺春需要经过质量评定和分类。质量评定主要包括外观评价、干燥度评价、湿度评价、色温值评价等。评定合格的茶叶会按照不同的规格和产区进行分类,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口味。
茶叶网小编认为,尽管碧螺春在制作过程中与红茶有相似之处,但它仍然属于绿茶茶类。碧螺春以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受到了广大茶客的喜爱,成为了中国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在茶馆还是家庭里,品尝一杯鲜美的碧螺春都能为人们带来舒适与愉悦的体验。
cY260.com编辑推荐
以茶会友,是一种深交
以茶会友,表人品,交真心,让人越喝越明白。
茶是清醒的,酒是孤独的
茶和酒都是中国传统的待客交友方式,但茶杯和酒盅里装的是不同的情趣。“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茶可一人食或三五好友慢品,勉世界纷扰,尝苦后回甘。酒,更偏爱热闹,可图一时快感,却剩醒后孤独。
喝茶能让人头脑清醒,思路开阔,固历来文人爱喝茶。
喝茶,是一种高级的社交
周作人在《喝茶》里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对场合是挑剔的,一般选安静优雅之地,如茶馆、茶社、茶室,只有在静默的地方才能品味到茶的质朴纯正。喝茶一直被大家看作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是文人雅士的活动。“下午茶”最初是英国上流社会发明的,在茶文化浓厚的中国,古代,茶备受王公仕宦推崇,在现代,茶也常用于国家外交场合,领导人会面以茶为礼,更显尊贵与尊重。
喝茶待客更显真诚
茶道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饮茶艺术。选茶、泡茶、奉茶、品茶都遵从礼法,非常严谨。喝茶过程中,一举一放都藏着茶德。《红楼梦》中有一段关于妙玉品茶的论述,妙玉给贾母、黛玉、宝钗、刘姥姥选用不同的茶杯,给贾母和黛玉、宝钗泡茶也会用不同品质的水,这些“礼”是妙玉在长时间品茶中练得的功夫,也是一个饮茶人必须要学会的事情。这种讲究礼节、严谨的社交方式更显一份仪式感,喝茶人都能从一杯慢茶中感受对方交友之心的真诚。
以茶为媒,易觅知音
会喝茶的人一般是向往闲逸生活的,即使工作再忙,也能给自己适度的休息。所以他们活得通透,不会被时间赶着跑,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能掌握“慢”的智慧,在茶叶浮沉、茶暖茶凉中亦能平淡地对待人和事。真正对喝茶有讲究的人,没那么多时间蜚短流长、尔虞我诈。
“茶”,是“一草”、“一木”、”一人”的结合,“人”字居中,说明茶因为人赋予其情感而变得有茶性。即使洁净茶具、冲洗茶叶,没有一颗纯粹的心,终究泡不出一杯好喝的茶。品茗之际,更能识人;以茶为媒,易觅知音。
醇厚,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温暖
醇厚,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温暖
普洱熟茶的各种滋味里,醇厚应该是最常见的了。
如果我们给一款熟茶打分,没有异味、杂味和堆味的熟茶只能是及格;在此基础上有甜润口感的熟茶,可以打70分;醇厚口感的熟茶,可以打75分;再往上的加分项,当然是为丝滑和陈香准备的,这个咱们下几篇再单独说说。
醇厚不等于浓厚,茶汤的厚度和浓度并不相同,厚是普洱茶质地的关系,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当茶汤滑进口腔,你感受到的浓厚饱满的感觉,就是熟普的醇厚。茶汤在一定的强度时,溶于水中物质成份较多,在口感上就会有这样的表现。
通常醇厚饱满的茶汤,品饮起来有两种情形:一种谓之砂化感;一中谓之粘稠感,都是醇厚饱满,却有高下之别,二者的区别在于用料的不同,工艺的变化,更多在于时间的沉淀。
有人也称醇厚为饱满度、压舌感、砂化感等等,其实都是熟茶茶汤入口之后醇厚的表现,也许,有人说普洱茶是重口味之茶,尤其熟茶,那红艳艳的汤色,先就给人一种心理暗示,“好浓的茶汤,一定很苦”。然而,在我看来,熟茶更显温和,又怎会重口味?不过是不懂罢了。也有很多人喝懂了熟茶,即使浓浓的酱油汤,也有人喝得摇头晃脑、啧啧不绝…
醇厚,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温暖;普洱熟茶的醇厚,则给人一种纯粹的自然。
品普洱熟茶,或许无法说清具体的感受,但是却可毫不犹豫的说出舒适与否。从不奢求太多,只求品一份醇和厚实,品一份甜香润滑,品一份舒适惬意,真真切切、简简单单,这已经是熟茶给我们最好的恩赐!
峨眉雪芽属于绿茶的一种吗?
峨眉雪芽,很好听的名字,初听起这个名字,都没有联想是这是一种茶的名字,那么是什么茶?其实说起峨眉雪芽这种茶,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峨眉雪芽是峨眉山盛产的有机绿茶。古人云自古高山出好茶,峨眉山想必大家都听说过,那里历史悠久,也少不了有名茶,其实在唐朝期间,就已经产生了峨眉白芽和峨眉雪茗这两大名茶。那么峨眉雪芽属于绿茶吗?
峨眉雪芽生长在峨眉山上800米到1200米之间的海拔上面。另外在峨眉山上常年有云雾缭绕,仿佛仙境,是野生古茶的发源地,峨眉雪芽属于绿茶。
峨眉雪芽茶富含丰富的天然有机营养成分,非常具有营养价值,之所以营养价值这么高,都要归功于肥沃土壤以及奇特的天然气候。峨眉雪芽不仅属于绿茶,而且这种绿茶在经过霜浸雪润的滋养造就出最营养的绿茶。
那么现在大家都能知道啦,这种茶叶可是有霜和雪浸润的好茶叶,怪不得取名叫峨眉雪芽了,它因为一直生长在峨眉山那座高山上,受到霜雪的浸润,所以峨眉雪芽不仅属于绿茶,并且也是一种非常天然的有机绿茶啊。
“冬茶”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茶?
“冬茶”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茶?
今年的冬茶上市一段时间了。
爱茶懂茶的朋友,对茶叶的季节是敏感的。春季的茶品质尤佳,而其他季节的茶,也各有各的特色。
冬茶因为产量少,风味与众不同,受到了好些茶友的痴迷呢。今天杯小茶就来说说冬茶。
什么是冬茶?
冬茶又叫冬片,也叫雪片。雪片一词我们在单丛茶里面听得比较多,其实其他的茶也可以做成雪片茶。
虽名为冬茶,却并非在冬天采制,只是人们习惯把一年最后一次的收成称作冬茶。
霜降(或10月下旬)往后采制的茶,一般就可以称为冬茶了。等天气再冷一点,可能不再采茶。还有一点,就是像台湾一些高山茶区,气温要比平地低很多,冬茶的时间可能会更早。
冬茶有什么特点?
人们常说“春水秋香”,大意是春茶滋味更好,而秋茶香气突出。冬茶与秋茶类似,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香气高扬,甚至比秋茶更胜一筹。
当节气到了霜降以后,气温逐渐降低,天气也变得比较干旱,此时茶芽长得非常缓慢,甚至休眠而暂停生长。
这个时候的茶芽,在短日照和低气温下,代谢合成的多酚类物质减少。为应对寒冷,茶中的大分子糖类物质也会水解成小分子糖来提高细胞液的浓度,降低凝固点,避免冻害。较大昼夜温差,有利于茶树积累不少香气物质。
因此,冬茶可谓是“香高水甜”,人们甚至把它的香形容为“冷香”。
其实,冬天采茶有点“逆天而为”的意思。按理说,冬天应该让茶树充分休眠,积累养分,以助春茶萌发。采冬茶要注意适度,否则造成来年减产甚至茶树早衰,结果得不偿失。
冬茶贵,确实与它的稀有不无关系。
冬茶都有哪些种类?
冬茶一般以乌龙茶居多,因为乌龙茶重香,别具一格的乌龙茶冬茶获得了好口碑。广东凤凰单丛、闽北岩茶、台湾高山茶,都有制作冬茶的习惯。
其他茶类也有制作冬茶的,但由于茶树保养的需要,产量都不会很高。
每一个季节,天气都不尽相同,茶树中各种成分的比例有差异,据此,茶农也摸索出其制成什么茶类更合适:
春茶各方面物质含量丰富,制成各类茶品质都可谓最佳,绿茶非常讲究早春采制;
夏茶多酚类物质多,适合制成发酵程度最高的红茶;
秋季可制茶类也较多,大多数茶常规只制春秋两季;
冬季制高香乌龙茶较常见,其他茶类也有少量。
喝冬茶,是爱茶人冬天里的盼望,它独特的味道却又稀少的产量令人着迷不已。杯小茶只能说,且喝且珍惜吧!
喝茶是一种享受 不必刻意去懂
喝茶是一种享受不必刻意去懂
茶,觉得好喝就行,不用刻意去懂。
不懂茶并不影响一个人体验茶带给他的乐趣。
人人都知道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
我国的饮茶人数也在逐年增多。
但是也常会遇到一些朋友,
提及茶总是小心地说自己不懂,
即便是喝茶,也是随便喝喝。
不管这谨慎的态度是不是谦虚,
其实懂不懂茶对大多数人来说不那么重要。
如果喝了某个茶感觉还不错,
能接着喝下去就足够了。
茶不是功课不是束缚,
不是只有“懂”的人才有资格爱好。
茶是享受,本着享受和放松的心态喝茶,
暂时不必想着去弄懂它,
反而会越喝越懂,
要是一开始就说自己不懂,
对茶有隔阂感,
岂不是越来越不懂?
懂茶与不懂茶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每天都在喝茶。
好茶在手,一人得幽,二人得趣,
三人成品,
于尘世偷来闲暇时光,
不啻为人生之一大乐事。
无论是高官权贵,
还是普通百姓,
茶喝的是口感,
喝茶应该是一件轻松、享受而又健康的事情。
希望所有的茶友能抱着一个健康、简单的心态去喝茶,
真正地在茶中喝出健康,喝出快乐。
常说茶能修心,
当我们喝茶的时候,
请把身份放在一边;
请把虚荣放在一边;
请把贪欲放在一边。
茶承受不起那些分量,
平静的人才能从茶中寻到惬意时光。
黄茶:一种名声不显的茶种
黄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属轻发酵茶类,加工工艺近似绿茶;作为六大茶类中鲜为人知的黄茶,渊源于中国历史长河中,却逐渐要淡出了茶友们的视线。
很多茶友说,黄茶貌似都听过,却只闻其名,不得其香。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汤黄叶,外形没有绿茶的嫩绿以至于很多人都忽略了她。其制作过程为:鲜叶、杀青、揉捻、闷黄、干燥。黄茶的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均与绿茶制法相似,其最重要的工序在于闷黄,这是形成黄茶特点的关键。黄茶一般分布在湖南,安徽,四川,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我国黄茶总产量约为7000吨,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份额不到0.5%,在六大茶类中占比最少,市场知名度低,推广力度小,因其原料少,用料精细,传统工艺制作过程繁琐,价位也自然是不低。
黄茶包括君山银针、霍山黄芽、沩山毛尖等,湖南的君山银针黄茶又是占比较大的。君山所在的岳阳市,古称岳州。北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中有关于邕沏茶的记述。清代江昱《潇湘听雨录》记载:“湘中产茶,不一其地。……而洞庭君山之毛尖,当推第一,虽与银城雀舌诸品校,未见高下,但所产不多,不足供四方尔。”而《红楼梦》中的“老君眉茶”指的就是君山银针。
银针茶产于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君山岛,从古至今,以其色、香、味、奇并称四绝。君山银针制造特别精细而又别具一格,只从色、香、味三个方面下工夫,分杀青、摊凉、初烘、初包、复烘、摊凉、复包、足火八道工序。历时三昼夜,长达70多小时之久。
用洁净透明的玻璃杯冲泡君山银针时,可以看到初始芽尖朝上、带头下垂而悬浮于水面,随后缓缓降落,竖立于杯底,忽升忽降,蔚成趣观,最多可达三次,故君山银针有“三起三落”之称。最后竖沉于杯底,如刀枪林立,似群笋破土,芽光水色,浑然一体,堆绿叠翠,妙趣横生,历来传为美谈。且不说品尝其香味以饱口福,只消亲眼观赏一番、也足以引人入胜,神清气爽。这种现象在其它芽头肥壮的芽茶中也偶尔可见,但都不及君山银针频繁。可见君山银针的芽头肥壮程度是出类拔萃的,这也是它品质上的一大特点。
港澳茶人的“实用主义”是怎样一种体验?
港澳茶人的“实用主义”是怎样一种体验?
普洱熟茶的“润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普洱熟茶的“润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人的嗅觉灵敏过味觉,味觉灵敏过触觉,所以人们对香气的体会会强于对滋味的体会,对滋味的体会会强于对触觉的体验,但若仔细体验,会发现,其实,香气和滋味最初都是来自于触觉。比如鲜爽是一种气味,润是一种触觉感。
很多老茶客都说好茶三要素:润,深,水生香。注意观察,大家会发现,所有生长环境更自然,周期更长的食品,其区别都会体现在“润”上,这样的例子很多,譬如新白干和陈年酒,土鸡和洋鸡,农家菜和大棚菜。
而所谓好茶有三润:入口润,含着润,喝完润。润度指入口后喉头得以滋润,立即解除干涸之感。高端茶友非常重视喉润的特点。这个润度常存于优质的熟普,一般熟普很难达到品饮过后给人温润如玉、如沐春风的感受。冲泡后的茶汤给人的感受是喉咙清爽滋润,不干不燥,咽下去整个肚子是温暖舒适的,这就是普洱熟茶润度的体现。
熟普洱茶的味道在经过长年存放,口感变得化、滑、润汤感,口腔感觉柔软、浓稠,韵味缠绕。新茶里面一般很少出现化滑,但润度还是有的。化滑通常是只有在老茶里面才会出现的一种口感。老茶客嘴巴里面所谓的“米汤味”、“藕粉”等说法,指的就是普洱茶的化、滑等口感。
黄茶,一种即将消失的茶种
黄茶
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属轻发酵茶类,加工工艺近似绿茶;作为六大茶类中鲜为人知的黄茶,渊源于中国历史长河中,却逐渐要淡出了茶友们的视线。
很多茶友说,黄茶貌似都听过,却只闻其名,不得其香。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汤黄叶,外形没有绿茶的嫩绿以至于很多人都忽略了她。
其制作过程为:鲜叶、杀青、揉捻、闷黄、干燥。黄茶的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均与绿茶制法相似,其最重要的工序在于闷黄,这是形成黄茶特点的关键。
黄茶一般分布在湖南,安徽,四川,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我国黄茶总产量约为7000吨,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份额不到0.5%,在六大茶类中占比最少,市场知名度低,推广力度小,因其原料少,用料精细,传统工艺制作过程繁琐,价位也自然是不低。
黄茶包括君山银针、霍山黄芽、沩山毛尖等,湖南的君山银针黄茶又是占比较大的。君山所在的岳阳市,古称岳州。北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中有关于邕沏茶的记述。
清代江昱《潇湘听雨录》记载:“湘中产茶,不一其地。……而洞庭君山之毛尖,当推第一,虽与银城雀舌诸品校,未见高下,但所产不多,不足供四方尔。”而《红楼梦》中的“老君眉茶”指的就是君山银针。
银针茶产于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君山岛,从古至今,以其色、香、味、奇并称四绝。君山银针制造特别精细而又别具一格,只从色、香、味三个方面下工夫,分杀青、摊凉、初烘、初包、复烘、摊凉、复包、足火八道工序。历时三昼夜,长达70多小时之久。
用洁净透明的玻璃杯冲泡君山银针时,可以看到初始芽尖朝上、带头下垂而悬浮于水面,随后缓缓降落,竖立于杯底,忽升忽降,蔚成趣观,最多可达三次,故君山银针有“三起三落”之称。
最后竖沉于杯底,如刀枪林立,似群笋破土,芽光水色,浑然一体,堆绿叠翠,妙趣横生,历来传为美谈。且不说品尝其香味以饱口福,只消亲眼观赏一番、也足以引人入胜,神清气爽。
这种现象在其它芽头肥壮的芽茶中也偶尔可见,但都不及君山银针频繁。可见君山银针的芽头肥壮程度是出类拔萃的,这也是它品质上的一大特点。
普洱茶是一种和好莱坞电影相同的产品
普洱茶是一种和好莱坞电影相同的产品
曾经有人问普洱茶究竟是一种什么类型的产品?笔者答曰:普洱茶是一种和好莱坞电影相同的产品!再说具体一些,不懂得好莱坞电影的茶人,肯定不是一个优秀茶人!云南的普洱茶产业要做大做强,缺失了对于好莱坞文化的深度研究,根本是不可能的!
一、梦幻产业的盈利本质
云南普洱茶与好莱坞电影最大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人类世界成功的梦幻产品!它们因为给人类提供美梦,从而使社会得到某种程度的和谐!因此,梦幻产业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
好莱坞不是电影的故乡!然而,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后,欧洲人却把整整半个世纪的精力,用来争论电影的本体属性。其中前30年,欧洲人一直在为电影究竟是不是艺术(是艺术还是杂耍)而喋喋不休地争吵!
而这个时期,好莱坞首先认知电影是一种商品,第一代制片大家们首先在洛杉矶郊外建立了电影厂房,开始创造电影商品。埃德温-博特,大卫-格里菲斯等第一代好莱坞大师,最初是把电影当做商品来生产,然后通过艺术实践,格里菲斯以他的《党同伐异》等向世人证实了蒙太奇艺术。"
欧洲电影经过30年关于电影定性之争后,商业电影还没有来得及走向成熟,世界大战就爆发了。而战后欧洲的电影艺术家们,一会儿新现实主义、一会儿新浪潮、一会儿长镜头……。层出不穷的概念,把世人搅得头晕眼花。
而这个时期,好莱坞已经成功推出《魂断兰桥》、《乱世佳人》以及英格丽-褒曼、费汶丽、克拉克-盖博、约瀚-韦恩、劳伦斯-奥立弗等一批世界级的萃灿明星;卓别林、刘别谦、希区科克、约瀚-福特等第二代艺术大师,已然登顶世界电影艺术的顶峰。好莱坞前半个世纪对于商业电影孜孜不倦的建筑,使它更早地完成了电影产业的原始资本积累,从而奠定了它在世界电影史上无以替代的统治地位。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人还在热衷所谓的新浪潮、长镜头之类,而这时的好莱坞,已经开始大白鲨登陆,发动《星球大战》了!
好莱坞产品最大的功效就是通过人物与剧情,使人们进入一种不是做梦的梦境!有人把好莱坞产品,总结为梦幻产品;把好莱坞产业称作梦幻产业。电影发明一个世纪之后,当全世界的电影人从概念游戏中醒来时。好莱坞似乎已经不需要用艺术来赚钱了,他们生产的精神垃圾,盈利已经远远超过欧洲艺术电影所能达到的盈利极限。以至欧洲电影界前几年发动了一个抵制好莱坞运动,然而,电影观众不响应这个运动,电影院老板无法拒绝盈利,这场运动悲壮而起,惨淡收场!
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承认,好莱坞对于电影本体把握是最准确的!电影的功能就是一种梦幻功能;电影艺术就是一种梦幻艺术!人类需要电影艺术家给他们提供不同类型的梦幻,用以补充他们枯燥的人生,无论蒙太奇还是长镜头,其实都是导演们为人们造梦的一种手段――是手段,不是目的。
云南普洱茶和好莱坞文化最大的不同在于,好莱坞不是电影的故乡;而云南却是当之无愧的茶的故乡!普洱茶究竟是干什么用的?老祖宗早就把这个答案告诉我们了!翻开各种各样有关中国茶文化的典籍,答案写得清清楚楚,我们无须像欧洲人研究电影本体那样,再给云南普洱茶发明其他本体功用!云南普洱茶的功用用最通俗的语言来概括,其实就是两个字:好喝!为什么好喝?说法很多,人类对于味觉感受的形容词总是最贫乏的!普洱茶好喝是因为它甜?但其糖度肯定赶不上蜂蜜!普洱茶苦?可远不及黄连!普洱茶香,可是远远站着,那香味赶不上美国爆米花!普洱茶有海鲜味?――那就麻烦了!总之,谁也无法用语言最准确地描述普洱茶的味道,于是评茶会上,味道这一栏多半只有打分,没有评语(如果有评语多半是出现怪味了)。
其实,中国人并不是一开始就觉得普洱茶好喝,多数人第一次喝普洱茶都会吓一跳:是不是发霉了?后来乾隆皇帝喜欢上普洱茶,于是附庸风雅者日多,再后来原本附庸风雅者也上瘾了……,云南普洱茶就是这么风魔起来的!说到底,没有人们的想像力,就没有普洱茶的风魔!人们想像普洱茶是皇帝级别的享受、贵族级别的享受,于是人们就通过喝这种茶,想像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特别是在专制的封建极权时代,人们只可能在喝茶的时候,才有权力发挥这种想像――难怪有人说中国人的民主在茶杯里!和好莱坞产品一样,普洱茶最大的魔力在于,它能够使人获得最美好的百日梦!
碧螺春是十大名茶之一吗
碧螺春是十大名茶之一吗?
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以其独特的色香味而闻名于世。它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被广大茶叶爱好者所喜爱和推崇。下面将从碧螺春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品质特点和饮用方式等方面详细介绍,以便更好地了解碧螺春。
碧螺春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时候,但是真正成为名茶的发展要追溯到明朝。明代茶叶制作技术的发展和改进,使得碧螺春成为当时的贡品。清光绪年间,福建武夷山碧螺螺状香韵被定为正品。在清朝末年,碧螺春已成为福建武夷山茶茶叶市场一大抢手货。
制作工艺是决定碧螺春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以鲜嫩的茶芽为原料,经过采摘、杀青、揉捻、烘干等工序制作而成。采摘时需要选择新鲜的嫩芽,以保证茶叶的品质。然后,茶叶将进行杀青,使其保持绿色,这是碧螺春的特点之一。杀青后的茶叶经过揉捻的过程,使茶叶形成细螺形状,这是碧螺春得名的由来。茶叶进行烘干,以确保茶叶的品质。
碧螺春茶叶有许多独特的品质特点。首先是外观,碧螺春的茶叶呈现出绿色,螺旋形状,特别饱满。其次是香气,碧螺春具有清香、花香、果香等不同的香气,令人陶醉。再次是滋味,碧螺春具有鲜爽、甘醇的滋味,入口柔顺,回味悠长。最后是汤色,碧螺春的茶汤呈现出浓绿而清亮的颜色,非常美丽。
饮用碧螺春的方式也多种多样。首先是泡茶,把适量的茶叶放入茶具中,注入80℃-90℃的热水,静候片刻即可饮用。其次是冷泡,把茶叶放入冷水中,置于冰箱中浸泡几小时,即可得到清凉可口的冷泡茶。还可以将碧螺春与其他茶叶混合搭配,制成各种各样的茶饮,例如碧螺春柠檬茶、碧螺春桂花茶等。
碧螺春不仅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也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它的历史渊源悠久,制作工艺精湛,品质特点独特,饮用方式多样化。无论是茶叶爱好者还是普通消费者,都可以通过品饮碧螺春来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茶树上地衣苔藓对茶树是一种伤害
依附于茶树枝干而生,伴随着枝干的形态蜿蜒盘旋。或灰白如干菌,或碧绿似春草,千变万化极尽自然之美。
这就是茶树地衣。许多古茶园内,地衣与苔藓在茶树之间最为常见,放眼望去,满是沧桑与原生态的欢愉景象。从西双版纳雨林深处的刮风寨,到武夷山正岩山间的牛栏坑,全国各地茶区,你都能寻觅到这些附着于茶树表面的身影。
在市面上,这样带有苔藓地衣的茶往往售价较高;许多商家在宣传自家茶叶的时候也以地衣为产品亮点……那么为什么带有地衣苔藓的茶较为被市场青睐?地衣苔藓究竟是何物?
老单丛、普洱、岩茶……
地衣是市场敲门砖
伴随着懒散的秋阳,我走进这家位于重庆市南桥寺的“老单丛茶铺”,老板是个中年人,顾客上门自然泡茶以待。
闲聊几句,老板开始极力推荐某款老单丛。为了证实其所言“原生态、无污染、自然健康”的观点,拿出手机给我看了许多茶山拍摄的实景图。图中的茶树深处高山峻岭,根部及枝干被大量苔藓、蕨类地衣围绕,甚是美观。
“你看这茶树上的地衣,就是树龄很长的标志。我们茶区的茶,从来没有人管理干预,任其自然生长。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伴生植物!我们还有一款等级较高的老单丛,你能喝到其中淡淡的清新青草味,这就是地衣的魅力了!”
至于价格,稍微计算便可知道,以“地衣”为卖点的老单丛,相较于口粮系列的同类茶几乎高出50%以上。虽然没有在产品信息中详细标注,但俨然成了好茶的代名词。
无独有偶,打开网上销售平台,不论单丛、普洱、岩茶……但凡稍微有所名气的店家均附带着产品的工艺、原料、审评的图片。其中在原料的介绍中,价高的茶往往都有一幅茶树枝干特写图,与上述老板给我看的图片略有神似。
而价格方面,自然也比其他产品稍高一些,大约在30%以上。当然,一些“镇店之宝、茶王、茶后”就需另算了。
茶树的地衣苔藓越来越成为商家推销产品的有力方式之一,而销量方面,这些有地衣实物图的茶,常常也处于同类产品的平均销量以上。为什么带有地衣苔藓的茶卖得更好?茶树地衣究竟是什么?
部分专家:茶树有疾,疾在腠理
若要理清茶树地衣、苔藓的利弊关系,首先我们必须知道茶树地衣、苔藓到底是什么?通过这篇2008年昆明植物研究所曾发布的调研论文《云南茶树上的附生地衣》我们能有个大致轮廓。
在其摘要中指出:对云南茶叶农场中的附生地衣进行调查发现:附生在茶树上的地衣有25属,51种;其中,45种是首次报道附生在茶树上,包括2个中国新记录种:癞屑衣和阿曼原胚衣,以及20个云南新分布种。
壳状地衣的共生菌丝侵入茶叶树干外皮层组织,在生长过程中产生地衣酸,一定程度地加速了农场中茶树的老化;靠近茶树发芽点生长的壳状地衣和叶状地衣,造成芽体发育不良,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有一定影响。
这份有多位科研人员参与的调研报告同时也详尽地标注了如何科学规范地清楚茶树表面的地衣与苔藓。不得不说在科学的结论面前,地衣与苔藓确实是阻碍茶树生长的“绊脚石”之一。
不止这份科研结果,其实早在1956年至1959年间,我国就有科研队发布了《茶树苔藓地衣的调查及防治研究》文献。部分摘录如下:
“……群众称之为茶胡子、青苔、茶虱等。苔藓地衣对茶树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很大,茶树枝干被苔藓地衣包围的,就不能萌发新芽,茶树生长不茂盛,同时地衣有菌丝,苔藓有假根、侵入茶树皮层,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养分,且苔藓地衣蔓生在枝干上也妨碍光线的照射,茶树生长势渐弱、产量减低……”
为什么茶树常有地衣苔藓相伴?这与树龄、温湿度、地势、土质、水源的影响都密不可分。
但是,我们仍需明白一点:无论是如今武夷岩茶的核心产区“三坑两涧”,还是祁门红茶的原产地。茶树是一种喜阴的植物,对漫射光更加偏爱。所以盛产好茶的地方常常较为潮湿,日照短且云雾长。这样的环境中,苔藓地衣自然不足为奇。
上述的调研结论,也要结合彼时“促产量、集中管理”的背景来说,具备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比如把遮阴的大树去掉一部分。比如适当减少茶树密度,去掉茶树周围部分植物以保证茶树养分等。
那为什么如今带有地衣苔藓的茶卖得更好?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市场的角度加以考量。
茶商茶农:市场需求决定经济价值
带有地衣的茶销量更高,而茶品价格与茶农、茶商往往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亲自走访茶山的茶友应该都知道,地衣与苔藓并非某个特定茶区才有的景象,从普洱到岩茶,从绿茶到单丛,可以算得上屡见不鲜。
即便没有上过茶山的朋友,应该也从朋友圈的图片中体验过那种苔藓包裹茶树的自然沧桑之美。这也是茶商与茶农们认可的两个“准则”:树龄够长、原生态无污染。
知名寻茶人胡锦明这样描述地衣:“十多年间,我遍寻了不少云南各地的大小茶区。越是深处密林,越是人迹罕至,茶树被地衣苔藓依附的情况就越加明显。但我不觉得这是很大的坏事,相反,如果某个茶园一棵茶树上都看不见一点苔藓,那我会觉得这里的生态有问题。”
老胡的观点代表着市场上一部分茶商的看法。但不止茶商,大部分消费者也更愿意购买苔藓地衣情况显著的茶叶:“因为这些东西(苔藓)看起来很有感觉,就是茶树在自然环境中的样子。”
对茶叶有更加深刻认识的茶友还表示:“苔藓与地衣这样的伴生物也会协调茶叶滋味,让茶汤更加丰富饱满。在岩茶水仙中如果喝到苔藓的香气,那无疑是极好的。不论哪个地区的茶叶,苔藓地衣都是好茶的标志之一。”
另一位茶商举了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有位种菜的农民非常科学规范地种植青菜,他家的菜又大又好,但销量平平。后来他用剪刀在菜叶上挑了一些小洞,类似虫咬的痕迹,很快便将菜卖光了。”
苔藓地衣也是如此,抛开它对茶叶滋味的影响不说,有丰富藓、蕨类植物覆盖的茶树往往更受青睐。至于前文提及的地衣影响茶叶产量的问题,老胡用亲身经历给出答案:
“首先我不否认地衣影响茶叶产量,这是科学。但是经济价值就有待考量了。我在刮风寨收茶的时候,未修枝的茶树往往产量少,但能卖到600元/公斤;修枝的茶树产量高,但只能卖400元/公斤。虽然产量增加了,但对茶农来说经济价值可能不增反减。”
“80年代的时候,南糯山曾经提倡增产。将老树挖掉种植小树,因为那时候大树小树的差距不明显,小树产量更高。但从长远来看,被地衣覆盖的老树经济价值越来越大,到现在小树完全无法比拟,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不仅于此,茶农们对茶树地衣也保持着开放的态度。老班章核心产区的一位茶农对我们说:“茶树长地衣是很正常的,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种植茶树,到我这里也不愿意过多地调整。被苔藓影响而枯死的茶树枝干我们选择直接折下来就可以了,虽然每年都有这样枯死的症状,但不至于伤害整株茶树,更不论直接将茶树致死。”
由此可见,茶商、茶农以及消费者,对茶树地衣问题都保持着乐观或是开放的态度,而这个群体又是决定茶叶市场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集中管理的茶园,人为干预较多。人们为了喝到更好的茶,所以会误认为苔藓是一种评断标准。
事实上,有苔藓是共生环境,而非苔藓越多越好。苔藓长得越好,会阻碍茶树的健康,吸收茶树养分和水分。如何权衡利弊?在科学规范的管理与市场需求之间,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之下将茶树地衣问题保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或许是健康品饮原生态好茶的最优途径。
红茶有一百种喝法,你不能只知道最老派的那一种
上回跟大家聊了聊红茶在历史上“惹”出的一些麻烦事儿。
归根到底,还是源于红茶在全球的风靡、甚至成为了不少国家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所谓“人红是非多”,大概茶叶也是如此。
红茶最早起源于我国武夷山的桐木村。
随着影响力版图的扩张,红茶渐渐在不同的国家落地、扎根。如今,全球生产红茶的国家已经有数十个,遍布五大洲。
可以说,如今的红茶,已经是完完全全的“国际红”了。
在普遍印象里,作为茶叶生产与消费大国,我国几乎样样都能拿“第一”。但谈到红茶,却意外地要给别人让让道。
论产量,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占了前三名;
论消费量,爱尔兰与英国则是排在前列。
当茶叶的风味随着地域分布而呈现多样化,茶叶的品饮方式也变得更为丰富有趣起来。
今天就来看看,世界各地的红茶,都有哪些玩法?
红茶起源地:讲究“原汁原味”
我国作为红茶重要的产出与消费国,主制“红条茶”,包括小种红茶与工夫红茶。
中国红茶的特点,是发酵充分、茶多酚保留量比较少,因此,红茶中的苦涩味低,滋味醇厚甘甜。
光用茶壶或盖碗冲泡出汤,茶汤的香气、滋味就已经非常馥郁。
在大多数老茶客的习惯中,品饮清茶、不做任何添加,是对茶叶原味最好的保留与呈现。
而恰好,中国红茶也有这份自信。
以“红茶始祖”正山小种为例。
由于采用了松柴明火加温萎凋、干燥,干茶的特征,就是一股浓郁的松烟香。
这股松烟香,通过清饮的方式,从冲泡到入口,一直都尤其清晰。这也是不少人追随正山小种的重要原因。
可以说,“少了这股味儿,就不认这个茶了”。
红茶主产区:调饮的乐趣
相对于“红条茶”,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生产的红茶,多以“红碎茶”(C.T.CTea)为主。
红碎茶为初制叶经过充分揉切,细胞破坏率高,发酵充分,冲泡时也极易出味。
因此,红碎茶的风味讲究“浓、强、鲜”。
但如果你尝试过将红碎茶直接冲泡,或者一不小心忘记把茶包捞出来、以至于泡得时间略长,那么恭喜你,将收获一杯兼具“浓强鲜”、又无比酸涩的红茶。
显然,这不是红碎茶的正确打开方式。
实际上,红碎茶通常需要搭配糖与奶。
听起来与上文“纯茶为高”的说法矛盾,但这的确是红碎茶的魅力所在。
因为茶味浓郁,即便附加甜味与奶香,依然无法盖去它的特征。
相反地,甜味将苦涩隐褪,而奶味则增加了醇厚的口感。茶味作为基底,让整体不过分甜腻、也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消费大国的玩法:拼配与组合
以英国为代表的红茶消费大国,早已洞悉了这一切。
可以清饮、可以加奶,那么,当然也可以拼配、调味,甚至固定地组合上美味的点心,成为一种仪式。
在英国,根据需求特意制成的“混合茶”就非常受欢迎。
比如为人熟知的英国早餐茶,就是将不同产区的茶叶混合拼配、各取所长——印度的浓度、斯里兰卡的滋味、肯尼亚的色泽。
这种配方并不是固定的,可以说是各家有各家的保留特色。但总体来说,都是香气饱满、口味浓烈,与牛奶绝配。
除了将不同产地的茶叶混合以外,英国人还有另一种玩法,就是在茶叶中掺入水果、花、香草、香料等。
这种方式,可以说是直接降低了茶叶的口味门槛,不少茶叶爱好者都由此入门。
至于由红茶引生的下午茶文化,自17世纪初从英国上流社会开始流行,如今也已经遍及世界各地。
正统的英式下午茶,通常以三层点心架相配。
底层的迷你三明治、中层的司康松饼、上层的小蛋糕与水果塔,搭上香浓的红茶,甜蜜而丰盈的满足感。
△是不是看着就饿了?
当然,如此精致而隆重的阵势往往出现在专门的下午茶店。
放到日常来说,一块小小的芝士蛋糕、或者两块酥松咸香的饼干,佐上红茶,都足以组成美好的休闲时光。
不少人总在思考能否把“茶”像“咖啡”一样向全球推广,但若稍微了解一下红茶的版图,大可消除担忧。
红茶丰富的品饮方式,不仅是中国创造的成功输出和衍生,更是茶叶本身与人类生活的完美交互、从而探索出了茶叶更多的可能性。
最后,立夏刚过,在此也与大家分享几个简单易上手的红茶玩法,亲测好喝。
希望各位在炎炎夏日到来之际,提前备好避暑良方。
冷泡茶/冷萃法
大多数红茶的风味都适宜冷泡。
方法很简单,选择适宜的玻璃瓶,放入适量茶叶、冲入冷开水、加盖。如果当天喝的话,可以在室温下保存4-6个小时即饮;若相隔时间较长,如过夜,就需要放入冰箱冷藏。
当然,也可以用冷萃法,向其中投入干茶和洁净冰块,等它慢慢萃取完毕,大概需要两个小时。
奶茶
基本要求:茶味足、奶香显。
宜选择味道浓郁强劲的茶叶作为基底,比如印度阿萨姆、锡兰乌瓦、正山小种等,且以茶叶细碎程度高的为佳。
同时选用全脂鲜奶制作。(全脂,全脂,全脂!)
调配方法是,先加糖(喜欢无糖的可忽略)、再倒入温牛奶、最后冲入滚烫的红茶。
水果茶
在《红茶经》中,作者叶怡兰就慷慨分享了她的独家水果茶秘方。(赶紧拿小本本记下!)
准备茶叶10-15g、苹果一个(去皮切丁)、凤梨1/4个(去皮切丁)、金桔5枚、柠檬几片,蜂蜜。
●把苹果丁、凤梨丁放入锅内,加水4-5杯,沸腾后转小火熬约20分钟,转大火。
●在此沸腾后,加入茶叶,熄火、轻轻搅拌,待汤色呈现漂亮的金褐色后,滤去茶叶果丁,将煮好的茶汤倾入茶壶中。
●把金桔、柠檬、蜂蜜混合搅拌均匀、作为调料放入另一个碗内。
●享用前,取适量调料与茶杯底,再冲入煮好的茶汤,搅拌均匀后,即可享用。
说起来,你平时都是怎么喝红茶的呢?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碧螺春是红茶的一种吗》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4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是一种什么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