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计划经济时期到2005年左右,绝大多数云南人,甚至包括茶叶界的人士,都不知道“普洱茶”,乃至于2004年开始大面积出版相关普洱茶的书籍时,体系外的人都在盲人摸象。

普洱茶是外销品种,就算是全省产茶县的加工厂,没有省公司订单,也从来不知道普洱茶如何加工,更不知道“青饼”、“渥堆”如此专业的名词。边销茶之前一直有发酵的记录,1973之前的边销茶制作工艺上即有明确的记载,只不过,这种发酵茶在经历文革之后奇怪地消失了,边销茶都变成了未经发酵的“生茶”,这才有了1973年重新学习、整合普洱茶发酵茶工艺的说法。

云南茶叶的市场在1995年-2005年期间,一直由蒸青茶统治,云南人叫“蒸酶茶”,举凡家庭、公司、单位、超市、茶楼,蒸酶茶都是主流茶品,而未尝有普洱。

事实上,普洱茶早已成名,只不过,茶叶在体系内运转,一直都是外销,70年代末期,随着海外流行铁观音,普洱茶也开始流行海外,之前的普洱茶仅仅是局限于香港、新加坡、泰国、印尼一带狭窄的销区范围,从80年代初期开始,日本、法国、德国也大面积接受普洱茶。

与铁观音的触觉相比,普洱茶相对迟钝得多。铁观音随着福建商人的商道而在全国传播,普洱茶则缺乏云南商人这个庞大的传播体系,当铁观音在国内开始流行的时候,普洱茶尚在墙内开花墙外香。

虽然在1995年到2005年,云南市场处于普洱茶的一个十年空档期,其实早在1995年之前,云南的城市供应主要以晒青毛茶筛分后的“春尖”、“春芽”、“春蕊”“甲配”、“乙配”、“丙配”为主。只不过,都未加陈化,今天称之为“生茶”,这与港商认识的“生普”不是一回事,生普是指滇青类制品陈化之后的茶品。

港商把未发酵的滇青类制品都称为“青茶”,此青茶与福建青茶有别,散茶称为滇青,饼茶称为“青饼”,发酵过的,称为普洱茶。这种发酵方式分两种,一种是青饼通过仓储来完成,一种是毛茶渥堆压饼制成。

普洱茶由地名而名,这是历史的命名方法。其后,普洱茶的分类在1973年之后发生了变化,成为了“特种茶”,也就是青茶经过渥堆或储藏两种茶之后发酵的茶品,这就有了生普、熟普的区别,两者风味不同,结果却一样。

1973年算是一个分界点,熟茶的工艺定型始于此。只不过,云南人发酵茶的历史则远远早于此。

市场一直传说云南人发酵茶始于1973年的广东之行,当时的昆明、下关、勐海向广东省茶叶公司学习“发水茶”的工艺之后而定型。这当然是有据可查。

只不过,云南人发茶的历史事实上早于广东人。

民俗史家,曾经在40年代佛海县开设过复兴茶庄的李拂一先生有文章记录过当时人制作茶叶的过程,晒青毛茶的制作与今天无异,毛茶制作完成潮水成“筑茶”的工艺却是有明确之记载。与今天工艺的区别在于发酵时间的长短、潮水量的大小。

不仅仅是佛海,更早于易武区域的茶庄同样也有相类似的记载,易武很多老茶号的内飞中即有“水味红浓”的字样,“水味红浓”,是说明茶饼制作即有,那就可以说明不是存放后的,而是之前就有了潮水的工艺。

cy260.COm小编推荐

吴疆:茶气=打嗝+放屁?


之前的茶叶群体没人玩茶气这一概念,总没有人抬着一杯“龙井”大赞:茶气足啊,茶气足。

所谓茶气一说,大抵与普洱有关,这又与普洱采用的原料有关,云南大叶茶是其他中小叶茶内含物质的三倍,所以茶味足,给人的感觉就是茶气足。

最初的《中国茶叶大辞典》(陈宗懋主编2000年首版)关于“茶气”一说与我的说法无异,茶气即茗气,即茶味。明代许次纾于《茶疏》中言:“来自山东者,乃蒙阴山石苔,全无茶气,但微甜耳。

可见,古人于茶气一说,无非是滋味强弱,今日的说法:“不苦不涩不是茶。”苦而回甘,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抓一片黄连入口,暴苦而回甘,普洱的道理如是。没有苦,又何来甘呢,从哪里回呢?如此道理,浅显而明白,然而,普洱如同大染缸,让人不由晕晕乎。

辞典关于”茗气一说,则取自明代程用宾《茶录》:“辩气者,若轻雾、若淡烟、若凝云、若布露,此萌汤气也;至氤氲贯盈,是为气熟,已上则老矣。”

此一段,尤有余味,明明是辩气,写作如诗篇,从诗篇中找寻“老水”、“萌汤”的痕迹。

“茶气”一说经普洱市场十余年侵淫,已然不同。如今喝普洱,不谈茶气,不得成行家,不得鉴茶品。

然而,茶气如空气,随手一抓,空空如也。

有人说喝茶发汗、打嗝、放屁就是好茶,就是茶气足,这就好比大家抬一杯茶,满屋茶香、屁香混合,屁声不断,就是茶气强烈?

关于茶气的感受,说法各异,有人说茶气即香气,有人说茶气是走穴,奇经八脉一通,浑身舒泰,有人说老班章茶气强烈,冰岛茶微弱。

喝茶的感受,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一,感受也不一。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季节不一,同样一款茶,品饮的感受也不一。

当然有一个总体的感受,好茶是身体的感受,大多数的茶叶则仅仅是口腔的感受。

谈茶气,不由自主让我联想起当初一个台湾大师每逢茶会必谈茶气,谈茶气必谈百年老茶,也就是打嗝、放屁这一套,当时之际,云南每逢茶会,皆于庙堂,一众干员,难道未来证实年份,必得有人放屁?

这些茶气说辞背后的百年同庆号、百年宋聘、百年福元昌,如今都证实为仿旧的百年老茶,只不过,仿品也有高有低,如果仿品本身就有年份,则难以辨别雌雄。

老茶通气,这一点我不否认。茶叶之前本身就是一味中草药,茶叶晒干即为药,烘干为饮,所有的中草药也都为晒干,这一点,历史上的茶书,中医书都有明确的记载,老茶通气,道理如同药材。但是,用茶气辩年份,实为如今普洱行销学的一大创新。

如今的仿品老茶,汤色做旧、包装做旧、茶色做旧都不稀奇,而且年份、包装、仓储、大师效应一配合,往往使人中招。

然而,做旧即为做旧,喝茶的感受骗不了人,老茶温润,浑身温暖,高温高湿做旧的老茶,汤色可以模仿,甚至可以体现陈香,然而,仓味扑鼻,霉味难堪,喝下肚子,身体寒凉。

女人为什么那么喜爱喝茶


女人口渴时从不想用嘴唇碰杯子的边缘。泡茶最早的想法是男人。一个热爱生活的女人一定会爱上茶。他们关心茶道,包括不知名的路边表演。

她们似乎生来就比较喜欢茶一样,当一个女人喝茶的时候,她看到的不是玻璃光中的投影,而是一个女人的青春,她们的心比任何人都清楚,她们美丽的脸庞总是比男人的年龄大。

一个女人懂得保养,也注重保健,而茶已经成为她们的灵魂永远不会老的灵丹妙药。泡一杯茶,女人的心就会安定下来。

虽然这个世界充满了风尘,但茶沉淀了女人的心,也维护了女人的世界。女人与茶的亲密关系就像是米与水的关系。因为水,稻米可以绿意盎然;也因为水,稻米在收获季节是黄金般的收获。女人与茶共存,产生了美感。感觉。女人不是水做的,她们实际上是茶做的。

茶是女人的化妆品。它可以只是两片菊花,光和光,就像山涧中的泉水,虽然轻,但甜。

一个女人选了一个粉红色的瓷杯,在茶杯里撒上绿茶叶,在开水里泡到半杯,再点上三五朵高档玫瑰,静静地闻到香味。这时,女人应该是最有知识的保养者。

清晨,一个女人泡在一大杯开着的白葡萄酒里,插入三到两片新鲜的柠檬片,把酸倒进肚子里整整一天。虽然女人们已经消沉了许多年,但她们也明白享受美好的生活比看男人的生活更重要。

女人知道只有当她们美丽的时候,她们才能给男人的长途旅行带来放松和衰老。女人一路都有男人和茶,所以在路上的女人应该是最美丽的。

女人们,不管她们多忙,都应该给自己泡杯茶!

第一次开茶后,如果你不注意时间,就等一会儿。除去叶子上的灰尘,再装满第二杯茶。茶就在眼前,女人耐心地坐着等等。此时此刻,女人唯一不能等待的就是男人。女人的心,现在就像十二月的湖面,似乎在不均匀的波浪中,但实际上已经平静了。

吸烟使女人迷惑不解,酒使她们醉。吸烟喝酒后,女人心中最想要的是茶。因为茶能理解女人的思想,茶能最好地表达女人想说的话。茶是真正的女人。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女人穿上衣服,喝了一杯浓茶,走到书房里。轻快的脚步声只能从月光中听到。一个普通的女人轻轻地把茶递给一个男人。男人们拿着茶,轻轻地捏着,或者随便地放在一边。但当一个男人从一个女人那里喝茶的时候,那并不是真正的一杯茶,而是一双温暖的手,和一个女人非常细腻、温柔、安静的舒适,就像静静的冷水在深夜里静静地流淌。

女人爱茶,往往是因为它的淡漠。只有晚些时候,慢慢地,仔细地,我们才能知道它是生活的味道。有了茶,女人可以保持她的心,她可以在暴风雨前等待她摇摇欲坠的家庭。当然,大多数喝茶的女人背后的家庭都是快乐和温暖的。女人,不管你有多忙,你都应该记住请给自己泡一杯热茶,以增加它的香味、颜色和滋润你的身心。

吴疆:普洱茶分销渠道


分销渠道的问题

吴疆老师有提到:对于营销战略理解的误区,导致制定的营销战术出现了一些失误。

首先是服务和销售的对立。

星巴克是卖服务,龙润是卖产品,这是两码事,怎么复制?如何运作?当然,我们可以提炼出“体验营销”这个生动的词语,那我们必须要知道做连锁的目的,是以产品销售为主,还是以服务为主?

其次,连锁业和批发业的对立。

连锁的目的是什么?连锁的目的对于渠道而言,是要压缩渠道,让产品尽量能在扁平化的渠道中快速地到达消费者手中,是产品——连锁店(零售商)——消费者这样一个传递的过程。相比连锁,批发市场是使这种渠道延长,是产品——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样一个产品的传递过程。

这是两个严重对立的渠道,一个是尽量缩短,一个是把渠道拉长。把进入批发市场,称为“抄底”,无论是连锁学还是科特勒的营销学,都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理论和案例。

再次,广泛分销和单一分销的对立。

复制快消品行业的经验,是龙润举起的又一面大旗,这面大旗好不好?好。龙润的标杆就是立顿,立顿的渠道就是商超,这是立顿茶除开直接的消费终端外主要的一个销售渠道。但是,龙润做或者龙生做,都存在一个问题,连锁是单一式分销模式,也就是产品是通过连锁渠道内部消化,你见过哪家连锁专卖的产品是广泛分销的?

也许大家都有疑问,大益、茅台酒都是连锁店有、其他终端都有啊,是的,这是实情,但是,无论是大益还是茅台酒他们都是历史悠久的企业,历史悠久代表什么?代表他们的产品销售历史长,广泛的分销早就是一个事实,正是意识到广泛分销的弱点,所以,希望建立连锁来实现打击假货、规范终端零售价的目的。这叫渠道控制,从这个层面来分析,这种连锁基本与分销体制无关。

龙润和龙生几乎都同时提出要快速复制快消品行业的经验,那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什么是快消品行业的经验?

简而言之,快消品行业的经验就是“深度分销”,就是“厂商联销体”,就是厂家——经销商——零售商都成为一个整体,在这个线路上没有谁优谁劣、谁控制谁的问题,而是相互依托、相互扶持这样一个过程。

好,这时候问题就出来了,大家都希望用现代营销理论去指导销售,但大家都延续传统销售的思维。做深度分销,大部分的企业是交给经销商完事,龙润和龙生却反其道而行之,干脆厂家包打天下,从产品设计到销售线路设计,从谈判到终端上架,厂家大包大揽。可以告诉大家的一个事实是,宝洁公司够不够大?够不够牛逼?宝洁公司也需要经销商来完成全中国的分销任务。这就是我们的问题了,形似而神不似。

作家,著名营销学家,云南省政府特邀专家,国内深度分销理论倡导者之一。其著作《普洱茶营销》一书在于用独立、新颖的视角观察普洱茶现象,受到国内新闻媒体重视。

吴疆:茶界怪象,越贵的茶越难喝


正常而言,茶越老越贵,则越好喝。旧茶更贵,符合经济规律,但是,左右价格成长的因素很多,时间要素,仅仅是其中一环。

旧茶价格膨胀,取决于通货膨胀,这是一般的价值规律,由长期上行的经济规律所决定,如此,成本则一直在增加。

诚然,主导旧茶上涨的因素很多,诸如毛料选择,初制及精制的工艺高低,仓储加工工艺的水平等等。如若皆属正常,还得受到品牌因素之左右。

旧茶更好喝是导致价格上涨另一主要因素。普洱是后熟工艺茶品,岁月之转换,茶体内含物质也随之转化,随之柔和,随之甘醇。

然而,事实上,我们很难遇到越贵的茶越好喝的情况,而是,越贵的茶越难喝。

市场上旧茶的营销体系,让人匪夷所思。

最近从东北到了深圳,这间歇抽空去了东莞一次。正常来说,华南区域是普洱茶的前沿阵地,喝茶的理念应该比较正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无论是东北还是华南,大家都还是按照前期港台茶商定义的老茶去理解茶,市场出现的情况则千奇百怪。

我在2003年开始接触普洱,当时的茶叶尚属正常,消费的层次比较清晰,青砖、青饼、青沱、熟饼、熟砖、熟沱,各有消费群体,而且,当时的市场由于都是云南省茶叶进出口体系,无论是勐海茶厂的经营部,还是下关茶厂,普洱县茶厂的办事处,都是一样的理念,熟茶才是普洱茶。市场也没有争论,不过是根据自己喜欢,选择不同的茶品。

当时的市场不大,圈子极小,存茶随意,然而,实际可以选择也无非是三大厂的茶品,港仓茶并没有开始回流,直到2005年才有所改变,但是,市场绝大部分既不知道台湾大师,也不知道市场会流行百年老茶这一说。

经过两年的助推,2008年,云南开始流行喝超级古董老茶,我去思茅采访,某普洱茶企业家每天带我去一家茶室品鉴,茶室位于思茅市区中心,就两间房两张桌子,每泡20克,收费一万元起跳,品鉴的茶都是至少50年代往上走,这在当时的思茅属于天价,尤其是与当时茶产业一派衰败的景象对比,更是强烈。然而,领导喜茶,所以,每晚茶桌皆需预定。

我第一次喝百年老茶,差点一口吐出来,那种浓烈的六六粉味道,扑鼻扑面而来,非常霸道占满人的口腔、鼻腔,但是,眼见旁座的达官贵人皆正襟危坐,如饮宫廷玉液,一瞬间,觉得自己的判断是否有误?

时至今日,我都记得自己第一次饮用所谓百年老茶的那种感受,也清晰地记得那种仓味、霉味、陈香叠加结合而产生出的一种强烈而尖锐的味道,让人印象深刻。其后的一周,我都泡在这种强烈而古怪的味道里,乃至于我返回昆明后再去品尝其他的任何茶品,皆无味。

喝茶本就是一种习惯。

习惯喝中小叶种绿茶的,喜欢龙井的上扬的香气,而习惯喝老茶的群体,则喜欢内敛、溶于茶汤的陈香,这是完全不同的习惯。同样道理,喝仓味茶也一样是一种习惯,长期品饮仓味茶、霉味茶,则认为单独陈香的自然香气不够味。

当时的云南上下皆流行这种六六粉味道的老茶,甚至zf定制茶也专门拉到深圳去存放出这种味道,我也一度误解广东仓原来就是这种味。后来始知,原来该企业家之前在深圳的某茶叶公司工作过,是一个普通职员,与港商的交流中只言片语听得一些仓储方法,自认为就是仓储理论,于是,所有茶皆按照出六六粉味道的标准存放制造,而领导也不懂,认为该味就是老茶味,于是,向天下推广,天下老茶于是皆六六粉味,这种影响时至今日仍然控制着顶级老茶市场的口味。

然而,市场在逐渐清醒之后,认识到霉味就是霉味,刺鼻味就是刺鼻味,哪里有自然的陈香味那么舒服?

应该说,云南是最先清醒认识到这种茶的危险之处的,一是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的职工其实是清楚普洱茶的滋味香气到底为何物的。二是,云南毕竟是产区,鲜叶到初制到渥堆,其间散发的不同香气,其实可以倒退市场演化的各种香气。

然而,产区之外的市场却远非如此。

这次去深圳,发现很多茶友从普洱内地热一开始即品鉴,几乎与云南同步。所有市场的逻辑都是领导喝,则余属皆喝,进而推导于市场。常理而言,品饮时间越长,喝茶的种类越多,越能清楚茶叶内含的物质,以及滋味香气的变化,但是,反应在普洱老茶的身上,却不是这么一回事。

一个朋友的老茶说是60年代,我当时就指出不太可能有,因为当时云南并无生产记录,至少,圆茶的生产记录当时是没有的,这也是当时运动不断的历史大背景所决定的。

在深圳,无论是走到哪个会所,茶友谈论的仍然是那几个熟悉的港台大师,这些人的西洋镜其实早在云南被拆穿,然而,紧靠香港位处普洱茶最大消费地的消费者仍然毫不知情,这让人匪夷所思。

一个普洱茶收藏家港商胆大包天,甚至吹牛自己随国家领导人周游列国,其理由是该君收藏了一把古琴是国宝,弹奏的人要带国宝去演奏,该君也随行。这样的故事如果是在北京吹,估计当场就会有人打电话核实,然而,在远至边疆的区域,这样的故事可以成为一种传奇,可以佐证这样的收藏家的茶品。

同样是该君,在2007年的普洱茶杂志上号称:只藏茶而不卖茶。然而,现在全国到处不遗余力到处贩卖百年老茶。邓时海在该期杂志上说自己是普洱茶的耶稣,该君是上帝。我不知道后来人看到这样一篇堂而皇之刊登在国家正规官媒的文章会怎么想,难道大师都是需要极度膨胀极度狂妄,胡言乱语,才能写就普洱天价老茶这一篇“狂人日记”?

我们的社会,假茶认真茶,假人认真人,已经成为了一种体系,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也许,这才是当前普洱茶的文化。

在一系列无关茶品的行销运动中,大家谈论的是喝茶的达官贵人,谈论的是老茶的天价,谈论的是老茶流转的传奇,一个敢把银行的保安也称为银行家的群体,有什么不敢干?所有谈论的,有茶品有任何关系?

无论多老的茶,茶不好喝,还有任何价值吗?

吴疆:曼松真的有古树茶?


普洱茶行业是一个让人震惊的行业,宋聘、同庆、福元昌这些老茶,全国每个省的富豪都在收藏,每年的拍卖行都在拍卖,然而,真伪难辨,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听说过,并没有品鉴过,但是,绝大多数人又确信无疑。

老茶的鼓吹从2000年到2007年,年份鉴别往往是大师一句话,要有更多的证据表明身份,对不起,没有。

这就是一个让人大为惊异的地方,一个很有可能子虚乌有的东西,让人相信N年,在一个体系内运行多年。销售方的证据,往往就是相互鼓吹的那几本茶书。

我问之前掌控云南茶产业的官员邹家驹、汤一平、昌金强、苏芳华等人,你们见过50年代、60年代的普洱茶吗,甚至更早的茶吗,他们均表示真伪难辨,能成为商品则绝无可能。

2008年开始,古树茶开始抬头,因为之前的老茶增值说、古董说、包装说、年份说大受市场质疑,茶行业得重寻概念。

与老茶概念一样,但是,又有所区别。

老茶是没有样板可言,古树茶再稀少,毕竟有实物可验证,于是,顺着古茶、老茶这根杆,大家爬到古茶、大树的顶端。

2014年秋,我去茶区走访

我问同兴号的李惠老师,去看看传说中的曼松茶,为了落实清楚实际,我们邀约了曼迁村的李村长同行。之所以让曼迁村的村长同行,是因为曼松自然村与曼迁村都一样同属于象明乡曼庄村委会。很多茶商并不清楚这样的关系,往往在市场上有意混淆,曼松、曼迁两地相连,往往以曼迁古树代曼松也有之。

一路上,村长笑而不言,只说,你看了就知道了。

相跟而去的某古茶会副会长说自己的选的古茶,每棵可以收几十公斤春茶,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

(进入曼松的道路)

从曼迁到曼松不远,现在的曼松道路已经拓宽。我要求看看那颗中央电视台播出的那颗很难寻找的古树,我们把车停在路边,村长站在路旁朝坡下一指,离路边7-8米远站立一颗即是。我大为惊讶,树周围没有原始森林,稀稀拉拉有几棵其他树种,并没有中央台展示的“曼松贡茶”如此艰难可寻。

(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那颗曼松古树)

我边拍照,边问村长,这颗树一个春茶可以收多少,村长比了二个指头,我说“20公斤”,摇头,“2公斤”,摇头,“二两”。

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一个中央级媒体的报道,并不准确,与事实出入极大。

我们寻遍了整个“王子山”,找寻到寥寥几棵,除开中央台那颗是最大,其余的更小,而且这些都是属于茶农。

而到了某公司的基地,有几十颗据说是移栽的古树,都自己挂了牌,观树形,难以确定是否古树。树不高,都是从1.2米左右矮化,树直径约小茶杯口粗细,皆不可能产茶,村长说这里以前是农田,之前粮食不够吃,整座山都是开荒种粮,2004年西双版纳州农业部门组织过考察,考察报告都有详细的说明,不要说有古树,甚至茶树都没有。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一个问题,和老茶一样,大家把显而易见的谎言说得振振有词。但是,和老茶又不一样,它又有真的古树存在,只不过的确稀罕。

(王子山,即曼松。)

普洱茶现在的问题是,大家过度强调原料的作用,而事实上古树的原料稀少,那么,古树茶和茶园茶之间即有巨大的利益差。

强调原料就好比拉菲强调百年古树葡萄,茅台强调百年古高粱种,云烟强调百年古烟叶,这无疑是荒唐的。

一个好茶的形成,是原料+工艺+仓储+销售商,缺一不可,并非拿到原料就等于好茶。

现在的品牌替换性之所以大,是只有好茶环节中的一环,而缺失了很多环。之所以小树可以轻易替换为古树,同样也是因为其他环节茶商没有办法实现,故而只能求之原料此一环。

那种所谓的玩家茶,其实是信则灵的游戏,跑出这个圈子,则古树不是古树,所谓价值则一文不值,根本谈不上交换的价值。而所谓的价值,正是有交换了才产生的,2016年国庆急就。

以上文字是一篇旧作,作于2016年国庆,当时北京的一个收藏家收藏了一吨的据说是2015年的曼松古树春茶,引荐人即为原央视的相关人员,收藏家咨询我曼松古树的真伪,其实这样的问题很难答复。

曼松有无古树?

其实这样的问题不难回答。仅仅是公号里留言的商家数量就远远超过了真实的数量,但是,每一家都坚称自己的曼松古树是亲自从茶农家收购。这还只是山头上茶商的口径,还有易武呢?景洪呢?勐海呢?昆明呢?这些还都只是产区的情况,全国的销区还有多少曼松古树呢?

事实上,云南茶叶的生态优越,大叶种具有天然的发酵基因,本身的素质就足够,仅仅就曼松而言,生态环境,土壤,气候,都符合出产优越生态有机茶的条件,曼松小树茶的口感都相当不错,然而,市场上大家都拼命强调自己的是“曼松古树”,这是什么原因呢?(本文来源:吴疆说普洱,作者:吴疆)

吴疆:普洱茶产业升级不是“炸金花”


现在炒茶市场一塌糊涂,存茶市场基本饱和,那么,这二者参与所谓金融创新的动力不大,也可以说明参与现在普洱茶期货(或现货)交易的积极性不够。

普洱茶每次跌倒,都有人出来喊产业要升级。

茶叶行业几千年来其实运作情况差不多,都是定性为农产品,其交易模式大多数趋同,即为茶农,加工厂,经销商,消费者这样的线路。其间,无非是通路的长与短的问题,或者是通路的布点不同而已。

比如电商与实体店,其实不过是架设的具体道具不一,一个把通路放到网络,一个把通路放到实体。

说实话,这样的产业要怎么升级呢?

从实体到电商就叫升级吗?肯定不是。

茶叶喝新,唯有近几年来普洱喝老,这就带出来一个产业链,普洱茶不仅仅是通路可以赚钱,仓储也可以赚钱,仓储可以赚钱就相当于起到了一定的增值作用。

就此而言,普洱茶是具有一定的金融属性的。

也许这样说不准确,但是,事实是十年前你去菜市场买点小菜,买点肉,10元钱就可以了,而现在买同样的小菜和肉类则要100元,不是说蔬菜也增值了,而是成本增加了。

换算到普洱茶,就是十年以后的普洱茶给了你增值的感觉,其实是说明耐存储的东西都有一定的保值功能。

比如房子,比如白酒,比如今天我们说的普洱茶。

普洱茶耐存储,至于能存放多久,科学没有定论。至少,普洱茶现在并不一定完全接受科学的说法,比如越陈越香,那是一百年呢?还是五十年呢?其实,这道理如同中国人做菜,盐少许,配料少许的做法一样。

普洱茶有时候就是一种文化,不一定科学,却可能暗合某种道理。

这也算普洱茶的一种最大的特质,普洱茶的越陈越香的附加值——普洱茶的金融属性。

普洱茶的金融属性这个话题有点大,但是,任何行业的发展能插上金融的翅膀是一定能让产业的规模变得庞大,从而量变带来质变,这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我们今天说的是一个具体的产业模式,或者说一种商业模式。也就是普洱茶的期货交易模式,或者说是普洱茶的现货交易模式,其名称不同,具体的交易模式趋同。

无非是厂家入场挂牌,炒家入场买涨或买跌,这与传统的模式大相径庭。

传统的模式是在线下通过经销商到消费者这样的模式,也就是一种贩卖,即使是网络销售,也同样是贩卖而已,就算是炒茶,也就是一种击鼓传花,都谈不上与金融业沾边的事情。

而现在的普洱茶交易模式,改变了以往一种产品的固定单价,买的人多,加价的人就多。从这一点来看,如果厂家都是规模性交易,并且交割给客户,那么,就意味着厂家有可能把后几年的利润提前到今天来实现。这和股票的道理相同。

如果是可以买跌,那其实就等于与厂家去对赌。如果是交易平台收购,那就是等于和平台对赌。

这就是我说的“炸金花”模式,等于是赌钱而已。

当然,如果是通过这样的平台能实现普洱茶的大宗交易,肯定是能实现产业的升级的。但是,实际情况有待考察。

我们先来简短分析一下普洱茶的实际市场情况。

普洱茶的市场分为消费市场,存茶市场,炒茶市场。

消费市场自然不必多说,逐年都有增长,消费群体也较为分散。

存茶市场集中于华南一带,甚至可以说集中于东莞市场。

炒茶市场集中于华南,也可以说集中于芳村市场。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消耗量(我们把厂家到市场的销售都计算为消耗)与存茶市场、炒茶市场与消费市场的关系是一个倒比例,前者消耗量远远大于消费市场。

这就可以说明一个情况,存茶市场和炒茶市场是一个相对比较专业的群体在操作,这两者群体的专业化程度也比较高。

现在炒茶市场一塌糊涂,存茶市场基本饱和,那么,这二者参与所谓金融创新的动力不大,也可以说明参与现在普洱茶期货(或现货)交易的积极性不够。

主力市场、主力人口没有参与动力,那么,这种模式的参与者能吸引什么群体呢?

是股市、期货交易原有的群体?

这些群体对普洱茶的了解程度有多少呢?

其实,这样的模式不新鲜,几年前即已经产生,我也曾经非常肯定这样的模式,毕竟,一个行业要升级,是需要试错的。

但是,这个模式就只是一个赚钱的模式,谈不上产业升级的模式,只不过是相关部门告诉大家,你们莫“炸金花”啦,那是非法的,我给你们搞个合法的地方“炸金花”。

事实上的运作情况即是如此,因为这与普洱茶消费群体就根本不一样。

当然,模式可以变通,也可以努力向厂家到消费者这样的直通车模式去走,只是,这个产业本来就传统,要砸掉经销商,要砸掉原有的专业程度高的藏家,恐怕,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吴疆说普洱:邓时海的真相?


普洱茶的世界,无论新老,因为越陈越香是口号,也是事实,所以,所有的一切学问及陷阱,都是围绕老茶而展开。老茶是块招牌,天价老茶则是更大的招牌。品老茶,老茶的历史就成了一门大学问。在实际交易中,老茶交易与古董交易相差不大,都是不开包,不品尝,真假各安天命。闻气味,辩包装就成为老茶鉴定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外包的文字、字体、印刷方式则需要茶叶的历史知识,甚至当时社会的背景知识才足以断代。所以,老茶的历史是判断的依据,历史错则一切错。包装、纸张、包法、字体等等,在老茶客眼里无所谓,但是,在交易中却万万不可缺。核心文化论坛召开之前,我们几个联合发起人一起商量,谁是读了茶书才喝茶的?几乎没有,但是,喝老茶的人很多都是看台湾老茶图谱的,这说明在老茶的市场,茶书的历史对错即为市场的对错。邀请的专家中,周勇先生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亲历者,是普洱茶在70年代末期云南普洱茶畅销海外的一个主要贡献者。周勇先生的家族公司香港南天公司是当时实际上控制香港普洱茶市场的头盘商,南天能垄断普洱茶,一个是原因是香港市场是南天开拓的,另一个原因是南天的实力所致。周勇先生曾经回忆,80年代,云南省茶司每年去香港开一次团拜会,香港茶叶商会的商家要请客,需要每家出资500元(港币),大家凑份子。而南天不一样,给考察的每个人发5000元(港币)旅游费,按照当时内地的月收入来计算,这几乎是大部分人的年收入,当时的收入低,几乎无余额存款,按照当时的存款周期来计算,这相当于普通人家十年的存款。由此可知,南天当时的实力。香港当时与云南省茶业进出口公司名义上合作的头盘商有15家,除开一家是代理云南沱茶(普洱沱茶),其实也只是转口贸易(法国),其他的商家每年能直接从省茶司能拿到茶叶的极其少,大部分都是南天垄断。当时的香港有约110家茶叶经销商,南天公司用赊销的办法控制了80余家,剩余的要么实力太弱要么出于布局不需要。之所以介绍这么多南天公司实力的情况,是有助于读者对于香港当时的市场有所判断,周勇先生对于香港普洱茶熟悉的情况,如今市场的大师、专家无人能比,甚至现在很多控盘香港老茶市场的商家,其实当时都是在南天打工,比如当初引进“88青”的陈强先生,原本就在南天公司打工,才得以了解普洱茶。熟悉老茶的读者,都知道一个香港“金山楼”的情况,如今很多标示于“金山楼藏品”的茶叶大肆四处贩卖,出现于各大拍卖会。按照常理来推测,一个藏品如此丰富的茶楼,在香港应该是很出名,这就好比一个饕客一定知道本地的餐饮名店,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以周勇先生对于香港茶行业的熟知程度也不知道。

(图片说明:邓时海著作《普洱茶》一书中老茶描述)金山楼的故事源自邓时海著作《普洱茶》一书,书中言金山楼的藏品为同庆号、敬昌号、江城号、红印、绿印等老茶,几乎就是今天各大拍卖行常见拍品的大集合,然而,周勇先生对于这段故事有个极大的疑问:周勇:吴先生,将曾园先生与我讨论的老茶谈话发给你,供你参考!看起来台湾人要编故事来卖假老茶了,我因为身体问题,也不能亲到港查证,很是遗憾!邓时海的说法是自己说的,那金山楼及龙门茶楼的老板是谁?他的仓库在什么地方?我在香港做茶那么多年,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事情,他怎么不出来讲话呢?香港是寸土尺金的地方,一般来说普洱茶存储好了,就会出手变覌。投资其他生意,茶楼老板去了美国,不可能一二十年不管,放在仓库等普洱茶暴涨到天价,那一二十年的仓库费用也是巨大的成本呀。从逻辑上看,是不可能的。邓的这些说法,只是为了众多假老茶编造一个出处。因为我以前在很多场合说过,你卖几百万一并的茶叶,难道不应该交待一下它的出处吗?他搞一个子虚鳥有点茶楼,就应该自证一下这个茶楼的来龙去脉。这个老板能收藏那么多名茶,是难以想象的。他的目的是什么,收藏家?他能预测到四十年后茶可以卖到如此天价吗?再说97年香港的老茶也並不是太贵,为什么他收藏那么久,又忙於出手呢!台湾人在普洱茶上信开河成习惯,仅靠编个故事是不行的。

(图片说明:周勇先生在核心文化论坛现场鉴茶)

曾园先生是著名作家,前南都周刊、新周刊的首席主笔,也是普洱茶核心文化论坛的主讲嘉宾之一,曾先生的一系列考证,同样质疑《普洱茶》一书当中的故事:

曾园:周老师您说的太好了。邓时海的确是“聪明人”,写书的时候就想好了编一个子虚乌有的故事,一两个香港老板去美国了,恰好号级茶全在他们两个人手上,恰好1997年回来,全部卖给台湾人。所以,香港人都不知道。仔细琢磨,他的逻辑就是这样可笑。我查了一下,好几本云南的普洱茶都抄这个。包括雷平阳的《普洱茶记》,《中国茶道全书》、《云南茶典》等书。悲哀。我从吴国基的《香港年鉴》查到了地址。金山楼新填地街一〇〇号三—八四四一四七龙门茶楼湾仔庄士敦道一三〇至一三六号五—七二八三〇七这部分内容,邓时海写在“--同庆”的部分,这部分很长,台湾有茶人已经说业内认定--同庆证实是七十年代的茶。邓时海这部分写的很多,显然是因为他手里这部分货很多。

邓时海先生写作的《普洱茶》一书于1995年在中国台湾出版,90年代中期,台湾来内地容易,而内地去台湾则不像今天这么方便,当时的网络也不是今天这么发达,所以,邓时海先生写作一书的时候仅仅是作为一本“产品手册”来出版的,也许是考虑到两岸当时的实际信息互通情况的隔绝,所以,基本上这本书是邓先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书中不乏历史的错误,甚至不乏张冠李戴,篡改之词。这里可以举一二例子来说明。一次去拜访原省茶司领导汤一平、昌金强二先生,遇见原下关集团董事长罗乃炘先生,我问了一句,邓时海先生的著作《普洱茶》一书中有云,1993年拜访下关茶厂期间,送了一片50年代的小铁饼给冯炎培厂长,并且书中附录有当时赠送茶叶情景的图片。有图有真相。

罗乃炘说:“放屁。”“茶是我们厂的样品,邓时海要拍照,从样品柜子拿来拍照了又还回去放好,咋又变成他送的啦?我当时是副厂长,照片就是我拍的,我就在现场,哪有什么他送老茶的事情?”

(图片说明:昌金强先生、罗乃炘先生)

(图片说明:作者与邹家驹先生)

原云南省茶业进出口公司总经理邹家驹先生认为邓时海先生是“魔术师”,邹家驹曾经回忆当时普洱茶成书之前,来云南省茶司走访,邹家驹先生让办公室送了一本《云南省茶业进出口公司志》。《普洱茶》一书中大量抄录《云南省茶业进出口公司志》原文,《志》书中有清清楚楚关于“中茶”商标注册时间,这完全可以弄清楚市场红印、绿印的生产时间一定是在建国之后的事情,然而,《普洱茶》一书中偏偏正确的历史资料不用,让红印跨越了两个政治时代,胆大妄为的是,甚至杜撰了原勐海茶厂第一任厂长唐庆阳先生亲口证实红印生产于范和均时代。我们观察一个人,是听其言而观其形,是一个长期验证的结果。观察普洱茶、观察事物的道理是一样的,做任何事情,讲究的是证据,也就是结果和过程的综合。如果一个人信口开河成习惯,一本书信口开河成习惯,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吴疆:概念在转移,市场在哪里?


普洱茶是个老茶类,建国前即有,更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其间,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工艺有所改变,到了1973年,茶类则完全改变,地名来命名该发酵茶,不过是根据习惯叫法,只是一个商品名称,而与茶类无关。

近十年来,普洱茶在国内市场的走势日新月异,越来越好,当然,这是行业内的看法,因为行业中人接触到的信息都是“普洱茶”,关心的也是普洱茶,周围吸引的茶客也是普洱茶,自然有这样的认为,实际上,普洱茶占比在国内市场的喝茶人口中不到1%,加上每年进仓的数据也才不到2-3%。

从品饮和存茶的数据来看,1:1.5到1:2这个数据是一个合理的数据,其原因在于普洱茶耐存储,这同时反应了普洱茶的存量要大于即时的消耗量。

这其实是普洱茶得以苟延残喘至今的原因,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其实喝茶是一种习惯,80年代习惯喝铁观音(乌龙),满天下都是铁观音,并没有普洱茶什么事。

茶类消费习惯转移了,铁观音就式微,普洱即昌盛。

如同,08年之后,大树茶的概念起来了,之前存放的06年、07年天量的、廉价的小树茶无论是什么“中期茶”的概念,还是什么“南茶北调”的口号,都没有产生丝毫作用。

山上的大树在猛涨,山下的小树在猛跌。

其原因在哪里?一个是普洱茶的“概念”转移了,一个是当时的仓储概念,也就是所谓的干仓、湿仓说流行,自己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了,广东就是天然的大湿仓,消费者即不是专家也不是藏家,哪里去细分什么仓好什么仓坏呢?

总而言之,市场的概念在转移,转移之后的市场则会不同,之前大胜的概念产品,未必都能“越陈越香”,未必都能“越插越增值”。

好原料+好工艺+好仓储=好茶的公式,在理论上成立,在现实中却是难以寻觅。

后记:今日之感悟,就此。瞌睡来也,据说今年诺贝尔奖项是研究人员熬夜研究出来的,熬夜对身体不好!

吴疆:普洱茶就是有奇迹的茶


【小编】:孙中山先生的纪念茶是有的,我立马做一款叫“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茶也是可以的,事实上有人已经做了。但民国时代的孙中山纪念茶就可疑了,民国时代的孙中山纪念普洱茶那就更加可疑,如果是带铁盒包装呢?且看吴疆说普洱之:

孙中山的纪念茶

民国时代,有没有孙中山先生的纪念茶呢?估计有,有也是其他茶类的事,普洱茶则不太可能,更不可能做成铁盒包装。

云南茶区气候潮湿,沿途走缅甸、走越南海运至香港,都是高温高湿的区域,所以,云南茶叶传统的包装都是笋壳、绵纸,而不用铁器,一是马帮驮运减重的需求,二是铁器容易生锈。

同时,云南历史上砖形茶少见,而多是饼形、沱形、蘑菇形,其特点都是有背窝,利于透气,防止在长途贩运中发霉。

类似的铁盒砖茶,有一次在汤一平先生的办公室也见过,据说是上海一家拍卖公司所拍卖的老物件,开茶一看,居然是熟茶,熟茶,那就是1973年之后的产物了,与民国相距遥远。

民国时期,易武、佛海一带的茶庄实力不大,也就是今天一家小茶店的规模,即使今日去易武,也可以看到一个个小四合院的旧茶号,可想而知,其加工能力到底有多大。就其实力,远逊于当时的腾冲帮、喜洲帮,这些商帮涌现出来的一些字号,即使放到今天来看,也是国际一流实力的大企业。然而,奇怪的是,现在市场流传的民国老茶,没有腾冲帮、喜洲帮什么事,反而都是一些小茶庄字号的“百年老茶”流传。

这就像这次去深圳,一个香港茶友说吴某某的家族世代做茶,至今已经是200多年历史,他家有各种不同的仓,不同的老茶仓存存出来是不同的味,一个茶仓专存大红印,后期放出来的茶就是红印茶的口感。

刚好我知道这个茶商,之前原本是周勇先生的下家,没有钱存茶,周琮还不干,周勇说人家也可以做大的么,他的茶仓也在海边的一个溶洞,与百年老茶仓,与红印老仓有任何关系呢?也许收购的字号是百年老字号,但是,百年老字号就有百年老茶?就有百年老茶仓?那中国人有5000年的历史,中国人就都有5000岁吗?

或者,普洱茶就是有奇迹的茶。

编者注:吴疆,作家,茶文化学者。写作《普洱茶营销》、《普洱茶营销--七子饼鉴茶实录》、《吴疆说普洱》。(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吴疆:小罐茶,成也大师,败也大师


小罐茶广告引发争议事件,今日继续在网络发酵。

人民日报、财经网、央广网等主流媒体相继介入,人民日报评论:

““大师作而不是大师做”,文字游戏掩盖了几多“机巧”。有一种营销叫模糊概念,有一种标榜叫拉大旗作虎皮。是否涉嫌虚假宣传,难有定论,不妨交给监管部门。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当铭记:少作,多做。”

据“新京报”发布采访视频及录音,小罐茶大师邹炳良之女接受采访时称:

“中国人扣字眼很厉害,那个作是什么作,作品的作,我告诉你。如果你不懂,我告诉你现在。”

这番回应,让人大跌眼镜。

小罐茶在各种广告中,无不宣传,“每一罐,都是大师制作”。

很明显,小罐茶打的就是手工制茶这块大牌,这是因为消费者普遍认为手工制茶的质量明显高过于机器制茶,是高品质茶叶形成的一个要素。

邹女接着再言:

“小罐茶只是我们合作的一个项目,我只是合作啊,只是一条生产线为它做啊。”

记者提问:

“制茶工艺里,有多少是手工去参与的?”

邹女:

“从那批叶子里采下来,你都在手工。现代化工艺只到哪里呢,只到除杂、捡杂,精细化而已。其他都是手工。普洱茶从以前到现在都是手工艺结合。这不是叫机械,而是科技文明的进步。就像原来你用食指写字,现在你用笔啊。那你为什么不返回去用食指或木炭来写字呢。”

大师女儿的口气咄咄逼人,然而,却是在偷换概念。

首先,大众现在质疑的小罐茶宣传手工制茶是虚假宣传,现在小罐茶和合作商又都在否认自己不是在宣传手工制茶。

其次,云南茶叶分为纯手工制茶、机械制茶及手工+机械制茶三种生产方式。

纯手工制茶,即采茶、揉茶、压茶饼这整个制茶过程,都是手工参与,而无任何机械参与,这在易武茶山比较常见,尤其是制作古树纯料的作坊里面,纯手工制茶几乎是唯一的工艺。民间的叫法:传统工艺。

机械制茶,即采茶、揉捻、压茶都是机械介入。云南茶区,机器采茶比较少,但是,一样也有。只不过,行业划分属于机械制茶的,只要揉捻机和压茶机介入的,都算机器制茶。机器制茶常见于大品牌茶厂,一般来说,原料属于中低端。

手工+机器制茶,是指采茶阶段手工,揉捻阶段手工,压茶阶段用机器。

了解这几种工艺就可以知道,各种制茶手段是对应市场的需求,或者说“心里需求”,行业内,要么不宣传制茶手段,要宣传,则从未有哪一家说自己的“古树茶”是机器制作的“纯料高端茶”。

而且,大师女儿的回答透露了一个秘密:

“现代化工艺只到哪里呢,只到除杂、捡杂,精细化而已。”

从这句话来分析,茶厂仅仅就是一个筛分级别而已,等于初制、发酵都在市场完成,收购而来,难道这就是该女宣称的“能更好的传承传统工艺”?

“大师作不是大师做”,这是典型的文字游戏,既然是广而告之,怎么不能允许别人质疑呢?

我在上一文中谈过,小罐茶有宣传茶文化的实际意义,而且,我们该尊重的人要尊重,然而,小罐茶接连不断的回应,不是玩弄自己都搞不明白的文字游戏,就是大打恐吓牌,这种回应,非常糟糕。

我在上文中也委婉地提到小罐茶应该提高品质,事实上,我早就有朋友送来喝过小罐茶,而且就是普洱茶,其他口感不谈,居然汤色浑浊,如此货色,居然振振有词狡辩。

事实上,云南民营茶企与其他民营企业一样,都存在一个后继乏力的问题,很多创始人的后代,冷眼观之,都是一副傲娇的样子,其实不知道,别人尊重的是你的老子,不是你!

也许,这就是一个时代的断层,也许,这就是一个时代的命运。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吴疆:云南人为什么要做发酵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