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在三四个月前,老林对普洱茶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对熟茶的印象,喝过一次熟普,记忆并不深刻,还觉得有霉味。后来老林的朋友去云南游玩,带回一块冰岛普洱茶饼,因为是生茶,虽然人口有苦涩感,但是回甘快,后劲足,在口腔中留香持久,更甚于铁观音和岩茶,老林喝着大呼过瘾,一下子喜欢上了生普,老林用了一句挺时尚的词来形容当时的感觉,是“一见钟情”。从那以后,老林开始慢慢学着喝普洱茶,到现在已经是每天一顿普洱茶了。

老林的那位朋友是一个老茶鬼,茶龄在20年以上。他常去云南找茶喝,后来索性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云南包下几棵乔木古茶树,自己制茶、压饼,然后几个人平分。老林说,从老茶鬼手里拿出的茶都不会太差,所以那时的“一见钟情”也不足为怪了。

老林是做铁观音和岩茶生意的,普洱是他的业余爱好,所有从老茶鬼那搜来的普洱茶饼都被收藏在一个大约1米高的藤编屉柜里。拉开抽屉,里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普洱茶,有生茶饼、有熟茶饼、有沱茶……它们还都有着大小不一的“缺口”,老林说,普洱茶一到手,他就迫不及待敲开来喝,所以在他那4层的收藏柜里是找不到一块完好无缺的普洱茶饼的。

老林请我们喝的第一款茶就是冰岛茶饼,这饼茶是用从2000年一直存放至今的毛料重新压制而成的,老林手头有10来片存货。冰岛属于勐库地区,茶性相对要猛烈一些,如果是新茶初喝,有浓烈的苦涩感。但是这款茶饼的毛茶存放了些年头,经过长时间的陈化,苦涩感被削弱了。转化成甘甜昧。老林现在常泡着这款冰岛普洱喝。按照老林的理解,初制的生普还只能算滇青毛茶,陈放一些时日,慢慢沉淀和发酵,由性凉转化成性温后,这才真正进人了普洱茶的世界。现在老林已经不像当初那样排斥熟普了,他说有霉味的普洱一定是哪个环节出了纰漏,原料不纯、工艺不精或者是储存不科学,好的熟普不仅没有霉味,还有一股淡淡的香米的味道,而且在冬天更适合喝点熟普。

第二款茶是易武地区的麻黑普洱生茶饼,这是2008年的春茶,老林以1块饼400元的价格从朋友那里买来的,因为喜欢,当时一口气买了20多块茶饼。喝了三四个月的普洱,老林也能分辨乔木茶和台地茶了。老林从紫砂壶中挑出两片茶底,他说,乔木茶的叶底粗壮柔亮,毕竟是老树了,叶张也大。台地茶的叶子细小,苦涩感明显。这些饼,老林打算也存上几年再喝。老林说,留一块茶饼放在藤柜里,隔一段时间撬出一点喝上一次,感觉一下生普的口感转化。

最后一款是马帮贡茶,是2007年云南马帮来福州的时候,老林的朋友买了一些茶饼存放着,不久前听闻老林正在喝普洱茶,就送了一块茶饼给老林。云南马帮常常以行走的形式推广家乡的,随身带来的茶品质都还不错。说到这款茶,老林坦言了解的情况不多,从茶饼偏暗的色泽可以判断存放有5年以上,口感柔和,几乎没有苦涩感,叶底细长,是乔木茶。老林喜欢上普洱茶后,朋友们会投其所好,送些普洱给老林,或是拿一些细碎的关于普洱茶的问题向老林讨教,老林也是乐在其中。老林说,原来身边的朋友也像他一样排斥普洱茶,后来他就常常带点好茶给朋友喝,结果朋友也喜欢上了普洱茶,而且嘴巴还被老林喂刁了。

喝完老林珍藏的3款普洱茶饼,我们的看法和老林一样,更偏爱麻黑,老林说麻黑的用料最纯,所以喝起来口感也更醇厚。和铁观音、岩茶不同,喝到一款好的普洱茶,是能让人念念不忘的。有一次,老林召集朋友聚在一起,共品一泡1982年的普洱茶,那是老林第一次体味到茶汤人口即化的感觉,虽然没有茶味,但是茶汤黏稠,喝上两杯就撑满了整个胃,老林笑谈,当时还狠狠打了个饱嗝。

如今,朋友常常上门,都冲着老林手头的几块茶饼,有时候老林也拗不过朋友的恳切祈求,分了些茶饼给朋友,他说,好茶的价值就在于与朋友共同分享。

延伸阅读

茶人告白--茶缘之旅


润枫堂茶业哈哈茶庄总店历经二十几年风风雨雨,述说着太多茶人故事,总店是我们小城爱茶人心底的回忆,每当你推开总店的门,就仿佛进入了怀旧梦……

我们将继续展示茶人告白。。。。。

我们在每天与时间的赛跑中,一年又过去了!总结走过的一年,丰富而充实。感恩我所热爱的茶事业,让我努力尽我所能,证明我的存在,实现我自己的价值。

与茶结缘,是偶然也是必然!我时常感慨,我是幸运的人。2007年,我在收获爱情的同时与茶结缘。就这样心怀感恩,在2011年,我“半路出家”来到茶庄,开始了我的茶缘之旅。

从学会冲泡第一壶茶,到如今可以娴熟操作,从了解辨识茶叶,到懂得茶色香味、苦涩回甘,一杯茶,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生哲理。感谢哈哈茶庄,让我的人生得到丰盈,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而更有意义。

新的一年,我会带着感恩的心重新出发,用真诚传递茶香,让更多人,了解茶,走进我们茶人之家!

李彦毅的石门绿茶缘


他却只顾热情洋溢地为我泡了一杯刚出来的石门太青山的新茶,一个劲地问我闻到了独特的香味么?60岁的李彦毅兴奋得像个茶农,刚从石门山上走出来,只关心别人对茶的感觉。

他说一口完全不带德腔的港式普通话,是一个生长在潮汕,创业在澳洲,现在公司总部在香港,而且是一个地地道道与常德无亲无故的外地人。

不得不奇怪,李先生对石门茶为何这样一往情深?

只为一缕香,千万里寻茶而来

李彦毅出生在汕头,受家庭影响,是喝着功夫茶长大的。他爱喝茶会品茶,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

11年前,悉尼的一位朋友把他请到家里,要懂茶的他品鉴一下朋友刚从国内带过来的新茶。

碧绿的嫩芽,在水里舒展成一片小小的森林,美得让人不敢呼吸。而扑面而来的一缕清香,让人顿觉神清气爽。天,这是什么茶?喝了50多年茶的李彦毅震撼了。

山外有山,茶外有茶。李彦毅急切地想知道这茶从何而来,可惜他的朋友也不懂茶,只说这是一种绿茶,也是国内朋友送的,好像是来自湖南山区。

那股独特的茶香,一下子摧毁了李彦毅之前对茶的所有感觉,让他无法忘怀。

他到处打听,湖南省委办公厅工作的朋友为他寄了两斤绿茶来,他喝了,与他记忆中的茶香相差甚远。

2004年,作为中国残联绽放基金会管理委员会的委员,他受到邀请,到湖南石门茶园走走。

从没来过湖南的李彦毅在网上查找到了石门的资料,一个信息让他兴奋不已,位于湖南西北山区的石门产绿茶。

好像闻到了那缕茶香,他推掉手头所有的事务,前往石门。

只喝一种茶,结下多年不解之缘

李彦毅到石门来的季节正是春寒料峭,新茶还没有吐绿,听了介绍,他多少有些失望。

但当天晚上,他喝到了石门太青山茶场老总送来的茶,虽然是上一年的,但茶色碧绿茶香透心,正是四年以来萦绕在他心里挥之不去的味道。他当即断定,在悉尼喝到的绿茶,就是产自石门。

本来只是因为随中国残联绽放基金会来石门,考察太青茶场安排残疾人就业,扶助残疾人发展茶叶产业的爱心行动的寻常之旅,李彦毅却从此和石门太青茶场结下了不解之缘,确定与之长期合作,每年选用茶场生产的高档绿茶100斤。

新茶出来了,李彦毅迫不及待地要让亲人朋友分享。

太太、儿子都跟着他成了绿茶控,家里的功夫茶具换成了绿茶杯。

他的朋友们经常会接到他的邀请,一起品尝刚送到的新茶,而喜欢上了这来自石门的茶香。

李彦毅对石门绿茶的痴迷,已到了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每到一个酒店,他都会要酒店把最好的茶叶送来,请来总经理和他一起比较,到底是酒店的茶好还是他带来的石门茶好,通常的结果都会让他开心不已,他的石门绿茶,喝过的人没有不说好。

花钱买的茶叶,李彦毅几乎都用来送了人,他只有一个想法,好茶就要让更多人分享。

2005年,李彦毅去湖北恩施参加一个活动,得知恩施被称为“硒都”,他马上联想到石门离湖北不远,应该也有硒资源,他立马打电话到石门求证,石门方面却说没有。他不甘心,拿着地图分析来分析去,又通过GPS定位测量,推断石门一定富含硒,在他的坚持下,石门方面请来了地质专家。2006年,地质检测报告出来了,石门土壤富含硒,石门绿茶含硒更显珍贵。

因为爱茶,李彦毅爱上了石门这方山水,居然成了一个探矿者。而因为他对石门太青茶的挚爱,让石门太青茶场规模越来越大,从最初的一个手工作坊向一个现代企业转变。

去年世博会期间,李彦毅受到邀请,参加印度尼西亚的开馆酒会。在酒会的游艇上,他只带了一样东西,那就是一听一两装的石门茶叶,当他把这听茶叶送给金光集团黄荣年时,现场引起轰动,别的朋友也找他要,他却只带了一听。但所有人都在他的介绍中,知道了湖南有个常德,那里的石门出产最好的绿茶。

只因一份爱,他做起了“碧通天”的事

喝了这么多年的石门绿茶,李彦毅庆幸自己和茶的这份缘。而他遗憾的是,在他所到之处,知道石门绿茶的人并不多,哪怕是在香港和东南亚这些华人聚集的地方,很多人甚至不知道绿茶。

好东西就应该让人分享,一想到“养在深闺人不识”的石门绿茶,李彦毅就觉得有一种责任。

但以他多年商场的经验,他认为石门绿茶的品牌影响力实在太小,要让石门绿茶走出去,必须进行品牌的包装和市场营销。

从去年开始,他考虑为石门茶叶做一些实质性的事。知道他有这个想法的朋友们笑他,做生意讲的是利益,他做茶叶别说赚钱,业务也实在太小,想想他曾经还是香港有名的“奶油大王”,喝点好茶也就罢了,何必自讨苦吃?

“这是让我感到快乐的一件事,石门茶无论是从生态环境还是从采摘到制作都有好的基础,不让更多的人分享实在太可惜了,我要把石门茶当作一个作品推介出去,让人在品茶的同时体味到禅茶一味的意境,让人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真正静下心来,在寂静中体会一片茶叶是怎样生长,它的清香是怎样形成的。”李彦毅说的话,充满了诗意。

他为他的石门绿茶取的名字叫“碧通天”,绿茶中的极品,碧绿通天,天人合一。

非常荣幸的是,我看到了李彦毅为他的石门有机绿茶做的第一份包装好的产品:由石门县太青山生产、香港华阳国际发展有限公司荣誉出品的高档绿茶“碧通天”。

在精美的外包装盒上,“空山鸣鹂幽香来,茗笋只为春秋开。宴罢仙子偶为客,直把太青当瑶台。”是知名影星汤唯的父亲、著名画家汤余铭先生题写的《赞太青茗茶》,这首诗的作者就是李彦毅。

商标已经注册,合作已经开始。

“碧通天”一定会绿到天边香飘世界,李彦毅充满信心。

茶缘——用心泡茶得真味


一位和尚来买茶,茶人见和尚面目慈祥,举止端庄,遂与之闲聊。不料两人性情相和,话语投机,竟视如知己和尚出家前为检查官,掌管犯人之生死;茶人做茶前从事餐饮,常造杀业。和尚因出家受戒而吃斋,茶人因品茶渐恶荤腥而好素食。和尚以佛结缘,送茶人以佛经,佛书;茶人以茶结缘,供养和尚以茶叶,茶具。和尚与茶人说佛法,茶人与和尚论茶道。

和尚道:色不异空,空即是色。

茶人道:水不是茶,茶就是水。

和尚道:老实念佛证菩提。

茶人道:用心泡茶得真味。

和尚道:明心见性,度化众生,是佛陀。

茶人道:遇水舍己,济人无数,为茶饮。

和尚道:心就是佛。

茶人道:佛就是水。

两人相视一笑,原来茶汤中有佛法,佛法就在茶水里。茶与佛,其道不同,其理相通也。和尚与茶人和掌道别。

茶人悟而得一联

两头是路,品几杯顿悟茶道。

四大皆空,坐片刻难得壶途。

淡淡擂茶缘 深深母子情


擂茶是湖南桃江县的特有茶品,也是桃花江一带独有的茶文化载体。说它是茶,其实它比其他地方的茶更复杂,更有营养,其擂茶、喝茶的氛围则更是独具特色。

擂茶的原料可以是茶叶、花生、芝麻、绿豆、白糖、黄豆、玉米等,可以是其中的某几样,但常用的是茶叶、花生、芝麻。为了这几样茶料,母亲费尽了心力。每到春耕时节,母亲总是千遍万遍地要求父亲多种些芝麻、花生,甚至还在家务之余亲自下地帮父亲下种、施肥、除草、采收、晾晒、储存,年复一年,不厌其烦。对于妈妈,家里可以没有饭吃,但不能缺少擂茶。孩子们小的时候都不懂事,经常偷吃妈妈的芝麻、花生,妈妈千方百计地藏,淘气的孩子们则翻箱倒柜地找,往往是找的比藏的更高明,妈妈每一次都藏不住。我们都知道母亲对于芝麻、花生的重视,记得我最小的弟弟,大概在他三四岁的时候,有一天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烤火、聊天,他突然学着大人的模样,双手吃力地将右脚提到左腿上,翘着二郎腿,认认真真地说:“我要长大了,就给妈妈芝麻、花生。”可他说话有点大舌头,把芝麻说成了“蓖麻”,把花生说成了“巴的”,把屋子里的人逗得哄堂大笑。孩子们长大后,不管是谁从什么地方回家,都会买一些芝麻、花生之类的茶料带给母亲。

在我的印象里,打擂茶是一件非常快活的事情。擂茶的工具主要有两件,一件是陶制的擂钵,钵体内是一道一道的齿槽,钵体外则是光滑锃亮的陶面;另一件是一根茶树制成的擂茶棒,如果谁家的擂茶棒又直又长又匀称,那可是一件令邻里们艳羡的物件;讲究一点的再用木头做个擂钵托。打擂茶时只要把茶叶、花生、芝麻等茶料一齐放入擂钵里,手持擂茶棒,两腿把擂钵夹紧,擂茶棒搅着茶料顺着擂钵内壁上下飞快地旋转,时快时慢,时上时下,茶棒与擂钵壁的摩擦声仿佛是一首美妙的乐曲,欢快、流畅!娴熟一些的还可以左右手轮流持擂茶棒辗磨,另一只手还可以自由地旋转擂钵,两手配合非常自如,不过那一般只有男人们擂茶时才能做到,婆娘们是很难做得到的。母亲身子骨弱小,体力不是很好,可擂起茶来,还是有模有样,没有发现她因为擂茶为难过,抱怨过。茶料辗细后,再加些温开水或凉开水,搅匀,盛到茶碗里,再放入油炒的嫩玉米或干米饭或花生仁等,依据品味各施其料。喝起来那叫一个香,嚼起来那叫一个脆,尤其是夏天,喝一口凉凉的擂茶,那叫一个爽、一个润,特别的解渴!《本草经集注》中说擂茶主好眠,兼有清热、解暑、止渴、生津等多种功效。真可谓“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

擂茶除了自己家人解渴降暑之外,更重要的是用来招待客人。家里来了客人,打上一钵擂茶,那是“必须的”。而且不管在任何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妈妈都会打出一钵擂茶,邀请邻里乡亲一起享用,一边喝着茶一边聊天打哈哈,“兼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一钵擂茶不仅能喝出健康,还能喝出邻里的感情,喝出家庭的和谐,喝走心中的烦恼和忧愁,喝掉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在不知不觉中一两个时辰很快就过去了。过路的陌生人遇到这种时候,妈妈也会毫不吝啬地给他或她盛上满满的一碗,喝完一碗还会再问要不要再添,如果需要,妈妈会让他/她喝够。陌生人喝完茶,道一声谢,就继续赶路了。父亲也是个好客的人,更是一个爱喝擂茶的人,但对于妈妈过于频繁地打擂茶,过于热情地招待陌生人,经常为喝茶忘了时间的习惯很不满。不满归不满,只要喝上妈妈的擂茶,父亲就没话说了。

十多年前,妈妈的一场病,造成右侧肢瘫痪,自己的生活不能全部自理了。随着岁月的更替,打擂茶的工具也由电动的机器代替了原来的擂钵、擂棒,打擂茶就成了妈妈的一种奢望。但孩子们都知道妈妈爱喝擂茶,每天都会用机器打擂茶给妈妈喝。我离开家乡30多个年头了,最为思念的也还是妈妈的擂茶。去年年底,妈妈永远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她珍爱的孩子们,也离开了她珍爱了一辈子的擂茶。

西禅茶缘 茶淡人也淡


西禅茶缘茶淡人也淡

仿佛池角的一朵睡莲,一个小茶室,在西禅寺大门左侧的极僻静处,悄悄地开张了。缘因茶起,因茶结缘,故谓之茶缘。方丈雅好书画,便邀书画界的朋友间或来此小聚。既有四季不断之香茗足供啜饮,又有四壁常新之字画可供品评,于是茶馆又冠以西禅书院之—名。茶缘墨缘,有缘不请自来,于是来客常满。

然而西禅毕竟清静之地,茶淡,人也淡,故前来吃茶的多是一些孤癖之人,静静的来,悄悄的去。有时几个熟人不期而至,话多嘴杂,便有人焚香盥手,抚弄古琴,曲调多高古玄远,谈话人的心境经此一挑一拨,果然火气立刻小了许多。四周本来音调就不高的喁喁细语,霎时又变为窃窃私语,最后常常只剩下古琴微颤的独语了;有时一曲方尽,四座凛然,唯见窗外一片月色皎洁,清风弄影。

由于地僻人静,自然有人打主意来这里谈女朋友。然而人甫落座,茶未入口,已觉神闲气定,心无旁骛,再看对面原来顾盼有致的眼波,已然寂然凝静。于是坐了一个晚上,彼此手都不曾握一下,而对对方的了解却自此又加深了一层。曾经带了几位商界的朋友来此品茗,友人发现新大陆似的两眼发亮,连声说好地方,当下筹划下次一定要找几个人来这里打扑克。过了一段时间,又碰见这位兄台,笑问最近是否到西禅寺打扑克?不想这位老兄竟一脸的羞赧之色:“去了。太静,容易分心,老出错牌,没打上一盘就不打了。”

方丈是个健谈之人,然而所谈多不涉佛法,亦不避俗务,凡事以平常心度之,大处着眼,娓娓道来,每每令人折服。有时夜阑更深,茶客渐次散去,茶室顿觉空旷,方丈便建议移座禅院深处的方丈室。于是一路扶花掠草,曲径通幽,佛堂灯火昏黄,池畔宿鸟啁啾。拐角处,忽见一庭月光如瀑,两株广玉兰敬立如仪。月下花左,一朱红色小门隐约可见,方丈挽袖轻叩,小和尚揉眼应门,情景如梦如诗。及进入方丈室坐定,大家忽然无话可说,于是四周愈静。俄顷,炉上水壶开始呢喃,案头香篆氤氲四起,只见来客一个个恍兮惚兮,如醉如痴。方丈张罗罢茶具,以方巾拭手,朗笑道:“这叫渐入佳境!”语毕,满座欣然。

一代名臣陶澍的茶缘


陶澍(1779~1839),字子霖,号云汀,自称桃花渔者、印心石屋主人,晚年自称髯樵,湖南安化小淹人。陶澍是清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清朝晚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陶澍于嘉庆七年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后升御史,曾先后调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抚,后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陶澍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死后追封太子太保,谥文毅。陶澍的主要著作有《印心石屋诗抄》、《蜀輶日记》、《靖节先生集》、《陶文毅公全集》等。

陶澍是获得民间广泛认同的著名清官,更是我国古代和近代之交最杰出的经济改革家之一。陶澍政绩辉煌,他在改革盐政、改良漕运、首创海运、赈济灾民、兴修水利、兴办学校、建设文化、整顿吏治、严禁鸦片等九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利国利民的杰出政绩。陶澍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全国而言,他既是清朝中叶经世派的领袖,又是近代洋务派的先声;对湖南而言,他是近代湖湘人才群体崛起的先导者。由于陶澍善于发现人才和知人善任,他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著名的优秀人物,包括林则徐、贺长龄、魏源、左宗棠、胡林翼等,直至曾国藩被认为是全面继承陶澍思想的人。朝廷评论家称陶澍是“黄河之昆仑、大江这岷也”,是晚清时期全国人才发生、发展的源头。

陶澍不仅是政治家和经济改革家,还是清朝中期最重要的诗人与散文家之一。他的奏疏、散文、诗歌、对联,既是其经世思想的载体,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造诣。陶澍还是安化茶这一家乡风物的爱好者、研究者、宣传者,他笔下的和茶史上都很少见,但陶澍这一比喻却自然贴切、深刻传神,这足以表明陶澍懂安化茶,是真的很懂;陶澍爱安化茶,是真的深爱。

服膺茶德

古今中外的茶人,都有对茶德的领悟,“茶圣”陆羽认为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日本高僧千利休认为茶道的基本精神在于“和、敬、清、寂”;中国当代茶学专家庄晚芳提出中国茶德应是“廉、美、和、敬”。爱茶、懂茶的陶澍,不仅对茶德有着自己的独特体会,而且注重自觉地将茶德与己德融如一体,在品饮安化茶的同时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就在上述《试安化茶》诗中,每节都有关于茶德与修养的深刻体认。在第一节中,陶澍写到自家宴客唯三五碟凉菜、一壶好茶,其原因就是:“煮茗况家风,庭前馀雪白。”即自己欣赏和继承了晋代陆纳煮茶待客、清廉自守的清白家风,就像庭前馀雪那样无瑕。在第三节中,陶澍更是借无良茶商以外地茶充当安化茶的卑劣行径,鞭挞一味追求虚假名声、不能保持品质始终如一的世风。最后他感叹道:“臭味慎差池,我谓茶犹小!”强调相对于茶叶的作假来说,保持品德的表里如一更为重要。第四节中,陶澍进一步阐发了安化茶“闇然而日章”的良好品德:“着号材所长,自昔功已迥。历久用弥彰,暗然思尚褧。因知君子交,味淡情斯永。”安化茶以除毒祛滞著称,而且越是长久地坚持饮用,这一功效就越是显著,这种因性赋形、润物无声、味淡情长的风格,正是陶澍等儒家经世学派追求的人生境界。

留心茶政

《明史?食货志》记载:“番人食乳酪,不得茶则因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以制羌虏,明制尤密。”“汉川茶少而贵,湖南茶多而贱。湖茶之行,无妨汉中。汉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于酥酪为宜,亦利番也。”这一记载,说破了唐宋以下直至鸦片战争之前“以茶制边”政策的本质,同时也是以安化茶为代表的“湖茶”大行于世的根本原因。作为关心封建统治与改革的一代名臣,陶澍对这一点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谈到安化茶叶的功能时,进一步指出安化茶对西北边疆的重要性:“所以西北部,嗜之逾珍鼎。性命系此物,有欲不敢逞。”意即西北的少数民族对安化茶的嗜好甚至超过了珍宝与权力,因为他们的日常生活都要靠安化茶来维系,所以哪怕有野心也轻易不敢表露出来。但从陶澍日后推行盐政改革的思路来看,他并不是一个拘泥于祖宗成法的改革家,就像他因势利导、革除陈规以降低盐价、惠及百姓一样,估计他也不会因为“西北部”嗜茶就去卡他们的脖子,而是会引入市场因素来理顺茶政、惠及边疆。果真如此,则安化茶将提早百余年成为“民族团结之茶”,中国的边疆也将少了许多纠葛和纷扰。只可惜陶澍逝世于两江任上,后人不得目睹其治茶之效。但几十年后,陶澍的亲家左宗棠在治理甘肃茶政时,正是采取了减轻商人负担以保障流通、降低茶价的措施,因而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也给安化茶开辟了更为广阔深远的空间。对此,我们不得不感慨历史的传承之妙。

近现代学人研究认为,陶澍是嘉道年间经世思潮的倡导者和推行者,是中国近代改革派前期的领袖和核心,他“独于宴安无事、局守文法之时,洞见症瘕,亟起救药(黄彭年语)”,“勇于任事,不避嫌怨”(道光语),第一个突破清代政治经济体系,睁开眼睛看现实,首先将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引入改革中,具有某种趋向近代化的意味,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是标志着古老的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式的人物。而爱戴陶澍的安化人,更愿意把他看成一个具有安化茶一般高洁品性的长者……

李亚鹤的茶缘 学习茶文化,了解茶文化,品味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最绚烂的花朵!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因此,在中国,品茶是高雅的象征,是传承中华文化精髓的典雅行为。

金光华董事长李亚鹤出身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简朴村的一个普通家庭,在少年时期,他对茶的理解仅仅是“解渴的绿色饮料”。后来,李亚鹤来到深圳打拼,经过一番努力后成立了自己的工程队承包一些小的项目。在这个时候,他开始在与开发商们打交道的过程中了解到了茶文化。但是,对于白手起家的李亚鹤而言,这个时候还不是他品味中国茶文化的时候。

1995年,金光华实业有限公司成立,李亚鹤开始向成功迈出了第一步。经过多年的奋斗,金光华实业有限公司终于成为了一家市值数十亿的大型民营企业。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李亚鹤开始真正接触茶文化,学习茶文化,了解茶文化,品味茶文化。

不过,与一般人不同的是李亚鹤最喜欢红茶,尤其是功夫红茶。李亚鹤认为,红茶虽然看上去没有绿茶美观,但却能够养胃,还具有防龋、延缓老化、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抗癌、抗辐射、减肥等功效,是一种看似不起眼却对人有着莫大好处的茶饮。

泰宁岩茶第一人 茶缘武夷圆梦泰宁


陆耀全,福建省状元茗茶有限公司董事长,有人称赞他是泰宁岩茶第一人。

茶缘武夷

说起茶,记忆又将陆耀全带回到家乡。1973年,陆耀全出生在建瓯市东游镇溪尾村。建瓯,宋时称为建州,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建瓯任过“茶官”,被当地人封为“茶神”,而陆耀全则是陆游的后裔。

小时,陆耀全家乡的山坡上种植了许多茶,满山遍野,满目翠绿。采茶季节,他随父母上茶园,玩耍、追逐,梦想长大后也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茶园。高考时,遵从父命,没有选择茶专业,而是填报了南平师专外语教育专业。毕业后,成了家乡东游一中的一名英语老师。

上世纪九十年代,亲朋好友、兄弟姐妹纷纷下海,有的在国内打拼,有的走出国门去淘金。可家中年过花甲的父母,需要陆耀全尽孝,他依然坚守在教育岗位。

改变发生在2001年。这一年,陆耀全被学校派到武夷山进修,在武夷山,他认识了有“茶王”之称的大红袍制作传人刘国英。

2002年,他终于下定决心:走下讲坛,告别家乡,到武夷山拜刘国英为师。

刘国英言传身教,让陆耀全不仅学到了茶园管理经验,还掌握了茶制作工艺,更重要的是对茶文化的丰富内涵有了更深的了解。

圆梦泰宁

2003年,时任泰宁县梅口乡党委书记黄志远看到乡里那300多亩荒废的茶山需要重新开发,便到武夷山去招商引资,引进“茶能人”。

陆耀全跟着刘国英第一次来到泰宁县梅口乡考察。梅口乡位于金湖景区核心地,生态环境、气候、植被、土壤都非常适宜发展岩茶。几番考察后,刘国英决定投资发展梅口的茶产业。

为了圆梦,陆耀全跟随师傅刘国英来到泰宁,师徒也成了合作伙伴。经过四年艰辛改造,基地不断扩大,引进新品种,茶园初具规模,效益初步显现,组建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大金湖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状元红、甘露桂优质岩茶在泰宁很畅销,一炮打响,成为特产,获得了“福建省名茶”称号,是当时泰宁唯一获此殊荣的茶品牌,陆耀全也圆了拥有一片茶园的梦想。

2005年,福银高速公路通车,泰宁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成功,泰宁旅游生机勃勃,带来无限商机。刘国英和陆耀全雄心勃勃,不想局限于经营单一的茶产业,想做大泰宁的茶文化,于是在泰宁金湖畔与人合作共同投资5000万元,建起了“茶文化博览中心”,成立了福建省甘露茶苑有限责任公司,对茶产业和茶文化进行综合开发。

这时,刘国英因武夷山“老根据地”投资需求,撤资退出在泰宁的股份,“茶文化博览中心”经营权只好转让。

是去是留?正当陆耀全徘徊不定之时,重商亲商的县政府,给他送来了关怀与温暖;泰宁人的纯朴,泰宁人的情谊,给了他留恋;在国外的兄弟也在资金上“雪中送炭”,重树信心的陆耀全,决定留下继续发展。

用心做茶

从那一刻起,陆耀全倾心茶产业,用心做茶。

他不断投资扩大茶业生产基地,先后投资400万元,在朱口镇的朱石崖下,建起了一个面积达400亩的标准化生态有机茶园;在金湖畔的水际村开发了面积达260亩的茶叶生产基地与观赏茶园。

“蛋糕”越做越大,陆耀全铁心“扎根”泰宁。他将父母从老家接到泰宁,既可以尽孝,又可以让父亲帮助照管茶园;把在武夷山二中当老师的妻子调到泰宁三中来工作;把在国内发展的弟弟动员来泰宁,负责管理茶园基地;邀妹夫带来负责加工制作环节的管理。一家人迁移泰宁,在泰宁买房,安居乐业。

家安泰宁,陆耀全信心满满。他的茶产业驶上了发展的“高速路”,产品从省内走向省外。“状元红”、“甘露桂”获得了省名茶、省优质茶、市优质茶、市级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通过了有机食品及绿色食品双认证,“状元红”参选首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荣获一等奖。

陆耀全的成功,带动了泰宁茶产业的迅猛发展,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3万亩,全县仅岩茶品牌就有二三十个,县城就有70多家茶庄。

放飞梦想

2012年,“向莆高铁”通车,泰宁进入“高铁时代”,陆耀全,着手对企业进行转型升级。

首先,做强做精茶产业。他将原先窄小的门店选址更换,更名为状元茗。品牌重新定位为发展第一湖山岛茶,基地选址大金湖第一湖山,天然山水为上,孕育生态岛茶,目标面积3000亩。茶叶品种除种植优质的大红袍、状元红外,精心培育茶树示范品种金观音、黄观音、金牡丹、黄玫瑰。请了著名的厦门觉茶广告策划公司进行品牌策划、包装。

其次,做大泰宁的茶文化。他要将泰宁厚重的状元文化融入茶产业中,他将公司重新注册更名为“福建省状元茗茶有限公司”;生产的岩茶系列更名为“状元茗”;企业的图案是一德胜门状元帽,象征一个状元头像,一顶状元冠帽,一幅湖光色,一品三杯香茗;他请了专业歌手谱写了一首《状元故里状元茗》歌曲;请专业策划高手出版了一册《状元茗》画册。岩茶产品包装更新为鼎、魁、冠三个系列,鼎系列尊贵、显赫,是身份的体现;魁系列是文化的品位,智慧的彰显,气质的流露;冠系列则是平民冠军茶、平价状元茶。

如今,陆耀全建立了企业独立的网站,搭建了网络销售平台,加入了全国供销网络平台,开通了电子商务,只要搜寻“福建省状元茗茶”,轻点鼠标,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款式的岩茶系列尽收眼帘。

目前,陆耀全的茶厂年产量达40吨,产值达1600万元,在福州、三明设立销售点,产品90%销往武夷山、广州、香港、河南等地。2012年“状元茗”岩茶系列产品荣获三明市首届品牌茶特等奖,2013年公司被授予三明市公共品牌“尚书品”首批特许生产企业。2013年12月31日,状元茗茶有限公司增补为福建省第七轮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14年12月,他的品牌茶荣获三明市尚书品首届名优茶评比两个名茶奖。

陆耀全说,去年,他到省农林大学习,与导师交流,深受启发。今年准备转变经营思路。在朱口镇生态茶园上,公司除种植300余亩杨梅、桃树、锥栗、油茶等经济作物外,还要开辟十几亩鱼塘,发展立体种养。此外,还计划开辟茶庄园,首先在梅口乡茶叶生产基地为试点,结合第三产业,打造茶庄园休闲项目,让游客全方位体验泰宁的茶文化。

陆耀全用心做茶,用爱书写泰宁岩茶的传奇,用行动放飞自己的梦想。面向未来,陆耀全要将“状元茗”打造成三明市岩茶第一品牌。

普洱茶的味道


初识普洱茶,始于儿时和父亲在茶楼饮早茶。那时只觉得它耐冲泡,亲眼目睹服务员十几次续水后,茶依然红亮甘醇。

再识普洱茶,是2002年的一次朋友聚会上,一位爱喝茶的朋友小心翼翼地从包里取出一小块普洱,自豪地说,这茶已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了,价钱不菲。至于什么品牌,我已经不记得,但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很多人听完后都围了过来品尝,品过后,有人说好茶,很醇厚!有人说很香,太好了!我也喝了两杯,细细品味,感觉到有少许霉味,可碍于情面,也跟着点点头。当时那位朋友还与大家分享了很多关于普洱茶的品牌、功效等知识,以及关于它的收藏、投资方面的问题。晚上回家后,我查阅了一些关于普洱茶的书籍,还请教了在云南定居的父亲。父亲说茶好不好不要光看年份,口感是最重要的,更不要道听途说、盲目跟风。最后父亲又说,要真正了解普洱茶,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你还是亲自到西双版纳实地考察一下吧。

于是,我带着对普洱茶浓厚的兴趣走遍了西双版纳的各大茶山、基地和茶马古道遗址,系统深入地了解了普洱茶从种植、采摘、粗制到精制的整个生产过程,还尝试了云南多个民族丰富的饮茶方式。我询问山寨里世世代代种茶和做茶的茶人,到底怎样的普洱茶才是最好的?他们都一致认为,原生态的种植和安全卫生制作出来的普洱茶是最健康、最好的!正如唐朝陆龟蒙《茶人》诗中所言:“天赋识灵草,自然种野趣。”的确,喝茶,喝的不但是口感,更重要的是健康和怡然!至于年份,则显得没那么重要!有些商家为了牟取暴利,误导消费者一味追求茶的年份及升值空间,反而颠覆了普洱茶的本质。

这几年,随着普洱茶热,各种有关普洱茶的书籍早已琳琅满目,对普洱茶知识作了很好的普及。但也有一些消费者在喝普洱茶时总困身在“年份”当中,以致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我身边有许多普洱茶爱好者,他们同样很注重年份,一些朋友淘到了上了年份的陈年普洱,通常会约我等三五知己分享。每当这个时候,只要不是难以下咽的茶品,我通常都会顾及朋友的面子点头称是。然而,真正保存得好的普洱老茶,历经岁月的洗礼、自然的转化、人文的融合,的确弥足珍贵;但新制普洱和陈年普洱在祛热、清香、回甘上,也并无明显的区别。

《小窗幽记》有云:焚香煮茗,阅偈翻经;俗念都捐,尘心顿尽。茶性通人性,当您抛开一些诸如“升值”和“年份”的杂念,只根据自己的兴趣,轻松自如地品一壶普洱茶时,您会发现喝普洱茶真是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享受!

古老的普洱茶可以让人感受到云南美妙的生态环境、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及领悟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同时也怡情养性,让你收获一份清幽淡然的心态。(林凯旋)

圣轮法师:台湾茶业学会理事长的两岸茶缘


由中国茶叶学会主办的为期两天的2011年中国红茶高峰论坛23日在福建福安市闭幕。来自海峡两岸茶业界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人士会聚“中国茶叶之乡”福安市,回顾总结红茶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交流红茶生产的新技术和新成果,研究探讨红茶发展的趋势和前景。台湾茶业学会理事长圣轮法师前来参加。

“水连两岸,共饮一壶茶,两岸茶人一家亲,一壶红茶一样心。”圣轮法师以“台湾鹤岗红茶发展史略及未来展望”为题作了主题演讲,探讨两岸红茶合作。期间,圣轮法师还与赴会专家、学者先后参观考察位于福安甘棠的中国海峡大茶都、全国最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等,就两岸如何以茶为媒进行广泛、多层次合作等方面进行交流。一路上,两岸茶人品茶、评茶、论茶、说茶事,兴趣盎然。23日,圣轮法师还拜访福建福鼎资国寺,开展禅茶交流。

祖籍福建省龙海市的圣轮法师,是台湾佛法山开山宗长、台湾茶业学会理事长,与茶叶结下深深的“茶缘”。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茶叶事业,特别倡导有机茶生产,是台湾佛法山有机茶业农场的创办人。他先后50多次率团到大陆访问,多次来到福建,走访了福安、安溪、武夷山等重点茶区,每次他都将台湾茶产业的动态、自己的研究成果、心得带来分享。圣轮法师在海峡两岸以茶会友,广结茶缘,有力推进两岸茶业的合作、交流和发展,为两岸茶人所称道。

台湾茶叶源于福建,随着两岸民间交流交往的深入,两岸断绝多年的“茶缘”也重新续上并愈加深厚。2009年11月,在第三届海峡两岸茶博会上,由福建坦洋工夫股份有限公司和与台湾瑞穗有机生态农场合作生产“两岸红”新产品亮相,提高两岸红茶产业的合作水平。

如今,茶业已成为两岸农业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同宗同源加上土壤、气候、制茶工艺、饮茶习惯都相似,越来越多台湾茶商、茶农把眼光投向海峡西岸,纷纷把福建作为再次创业的最佳区域,目前,台商在福建投资的茶业企业越来越多。圣轮法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天下茶人是一家,两岸茶情特别深,两岸茶人应以茶为媒,推动海峡两岸茶业更进一步合作、发展。

圣轮法师对老茶园的保护十分用心。2008年11月,第二届海峡茶博会结束的第二天,圣轮法师前往福建永春寻佛手茶源。当他在永春达埔镇的狮峰岩见到保护完好的89株300多年的佛手茶后非常兴奋,当场题字“佛手佑天下,名茶冠古今”赠予当地农民。在2009年5月厦门首届海峡论坛上,圣轮法师与永春代表团签订协议,决定将自筹的28万元人民币资金用于保护永春狮峰岩近50亩的老佛手茶园,并在此基础上再种植50亩有机佛手茶,今后将盈利部分作为当地公益事业之用。

两岸红茶在品质上各有千秋,希望未来两岸能举行红茶制作比赛,让两岸制茶能手齐聚交流,促进两岸茶业发展。

祖父的普洱茶


李君好普洱茶,受其影响,我亦初尝其趣。一日李君对众友说,刚从渝城游归,在那里品得一陈年普洱,1963年出品,每克达百元大钞。闻之,有人称羡,有人咋舌,大呼:“喝金汤乎?”

记得早年家中亦有普洱茶,是祖父所留。茶存一瓦罐内,罐口蒙上纱纸,然后用缺角的盖儿盖上。祖父1954年故去,当时年幼,对祖父的记忆虽模糊,但此茶必祖父亲手所存。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几十年过去,那茶罐从没有人动过。十年前的那次搬家,竟将那尘迹斑斑的瓦罐连同茶叶当成多余物品扔掉了。今听此“金汤”之说,不胜唏嘘,想起那已经失去的祖父的普洱茶,大有丢宝之痛。

正在郁闷中,李君递来“金汤”之照,红褐油润的汤色,饱含着生命活力的叶片,包装纸上赫然在目的1963年,无不焕发着迷人的魅力。众友争睹为快,赞美之词鹊起,大有闻到茶之丰厚醇香,尝到茶之甘醇润滑的感觉。李君不无感慨地说:“一资深普洱茶人曾言,陈年普洱是时间的醍醐。的确,日复日,年复年,普洱茶贮藏着时间的重量,记录着人生的痕迹,凝聚着生命的坚持。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如果没有藏茶者的厚爱与虔诚,那一砖一饼怎能走到今天?得品尝此茶,是一种缘分,而非金钱所拜。”

李君的话,使我想起最近海峡两岸合璧展出的《富春江山居图》。它历尽更朝换代之沧桑,当它被人们从火盆中抢出,已成残卷,但仍深受世人珍爱。两岸同胞对它的迎来送往,场面之肃穆,仪式之庄重,真是无以复加。它有如此高的地位,自然源于它的艺术成就,更有历史沉淀于它那些凄美动人的故事。同样,普洱茶乃人与自然在某个机缘交合中所生的精灵,它呈现着生命的永恒之美,在岁月流逝中静默地守候着,平实自然积淀着黄金与珍贵,最终升华为一种能喝的古董。

祖父身为商贾,却一生淡泊宁静。包括他的逝去,也是在毫不惊扰他人的安详之中无疾而终。当年他把茶存于一个不起眼的罐子里,是疏忽,还是深谙普洱茶之神韵?又或是他人生的一向意愿,顺其自然,少一分追索,多一分守候?

常言一茶一禅,也有普洱茶的最高境界是“无味之味”之说。虽然当年祖父遗存的普洱茶与我失之交臂,但另一种机缘又让我接触了普洱茶,认识了普洱茶。当一壶浓酽醇厚的普洱茶越泡越淡的时候,心底里渐渐淡薄的,是曾经一时的失茶之痛。

雅安茶人蒋昭义与茶缘五十载桃李天下 扶持茶人


他是一个真正品茶、懂茶、爱茶、惜茶的人。

51年前,他因一次泡茶的失误,而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50余年研究茶的经历,给他的人生增添了厚重的沉淀。他的人生就是一段交织着茶的清幽恬淡的有味人生。

他帮助了很多年轻人圆了茶技(艺)之梦,走出家门,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也不停地为蒙顶山茶发展出谋划策,成为许多茶企老板的良师益友。

如今,他仍然走在研究并发展雅茶的道路上。

他就是雅安知名茶人蒋昭义。

泡茶失误与茶结缘

2月4日,名山区某居民楼内,蒋昭义与客人们在家里的客厅内品茶,谈论茶道。

不足5平方米的阳台,就是蒋昭义的书房。一个塞满了各类书籍的书柜,一张书桌,一台电脑,还有喝功夫茶的茶具,构成了书房的全部。

“这是光绪版的《名山县志》,这是《茶经》……”蒋昭义指着书柜里的书说着。

他的思绪也回到了51年前。

1964年,28岁的蒋昭义在原名山县委办公室工作,一次省上的领导前来检查工作时,他负责泡茶。

蒋昭义是内江人,曾参加过抗美援朝,1963年来到了雅安名山工作。

初识茶,却对茶不甚了解,以致于将生了虫的茶泡给了客人喝,闹了笑话。

“那次笑话,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就想着,既然在名山,我就要了解茶,认识茶。”蒋昭义回忆说,“于是我就问当时农业局的茶叶专家,他们告诉我,要想认识茶,就要先从《名山县志》上来了解。”

于是,蒋昭义找来了光绪版的《名山县志》,认真研读。县志里赞扬茶的诗词吸引了蒋昭义,有关茶叶品质和名山茶的遗址也让蒋昭义很感兴趣。

随后,他在下乡的过程中,与茶农、茶企老板交流,开始了解茶认识茶的过程。

“对《名山县志》研究,以及和茶农茶企老板的交流,为我后来研究茶打下坚实基础。”品了一杯茶,蒋昭义自豪地说,“也为我后来宣传蒙顶山茶,协助开发蒙顶山旅游区,提供了文化资源。”

爱茶,所以他也爱钻研茶文化,爱写诗作赋。知识储存丰富,再加上视野开阔,他写了很多有关茶的诗歌和散文,写出了许多大境界,大视野的作品。茶带来的更是一种文化的沉淀,提升了人生的境界。老人现在身体十分健康,精神矍铄。他说茶让他保持了良好的心态,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过着自己的舒心日子。老人墙上的两幅字“上善若水”和“清福”就是他心境的真实写照。茶香轻绕,心胸开阔,这也是老人长寿的秘诀。

扶持茶人桃李天下

“开门香满室,天天见茶山。”老人最喜欢为来访者倒一杯清茶,然后再慢慢讲述故事,茶几上永远都是茶香轻绕。老人的卧室柜台上有很多如沙子般的细茶,老人说,自己平时就会筛筛茶,自己做茶,客人来了,就会大方相赠。

“蒋爷爷,我想请您讲讲茶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月4日,从上海专程赶回雅安参加蒋昭义80大寿的刘萍,来到蒋昭义家,向蒋昭义汇报近几年在上海的工作历程。

今年25岁的刘萍是荥经人,她认识蒋昭义是在5年前。

5年前,刘萍只是雅安某茶叶商店的销售员。一次偶然的机会与蒋昭义认识,并与蒋昭义结为“忘年交”。

“听了蒋爷爷谈茶,让我对茶很感兴趣,蒋爷爷对我的帮助,也不是几句谢谢表达的。”5年来,蒋昭义将刘萍引进茶叶的殿堂,鼓励并扶持她,让她从雅安走出去,在上海开了茶叶商行。

和刘萍一样,名山区城东乡的任国平,初中毕业后无事可干,蒋昭义将他推荐到了某茶企学习蒙顶山茶茶技“龙行十八式”,让他凭借一把长嘴铜壶离开了老家,走南闯北,先后去了东莞、深圳、广州、新加坡。如今,任国平还在日本东京从事茶技表演。

“没有蒋爷爷的引领和帮助,我就没有今天……”谈及蒋昭义,电话中的任国平全是感恩的话语。

实际上,蒋昭义帮助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就单以茶技师和茶艺师计算,有上百人得到了蒋昭义的帮助。

刘绪敏、杨晓芸,这些如今在省内外茶界出名的茶技师,在成名之前,都得到过蒋昭义的无私帮助有着莫大关系。

如今,蒋昭义的家已然成为了茶艺师和茶技师们经常做客的地方。

“蒋爷爷对我们的帮助,我们无法报答,只有每次从外地回来,都向老人家报告。”刘萍激动地说。

确实,对于蒋昭义来说,每一个“忘年交”,既是自己的学生,也是朋友,“看着他们都发展好了,我心里也很高兴”。

终身顾问助力茶业

“蒋公,您的80大寿,我们是一定要来参加!”2月初,蒋昭义行走在各个茶企时,各个茶企的老板和相关工作人员都这样说。

年轻人们叫蒋昭义为“蒋爷爷”,而茶企老板都叫蒋昭义为“蒋公”。

这位德高望重的中华茶人,把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雅安的茶农、茶业和茶文化;开发蒙顶山,发展茶文化旅游,他是最早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之一;为雅安当地茶企业创建品牌、打造文化积极奔走、出谋划策,不要求任何报酬,茶企老板们都尊敬地叫他“蒋公”。

雅安市友谊茶叶有限公司,是省内外知名藏茶企业。一直以来,蒋昭义都担任着这个公司的顾问。从十多年前与公司老总甘玉祥认识开始,蒋昭义就帮助他们研究藏茶文化和。

还有川黄集团、还有皇茗园公司,还有更多还没有名气的小企业,蒋昭义都毫不保留、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

如今,蒋昭义已经被多家公司聘请为“终身顾问”。

“我爱茶,我更想让蒙顶山茶得到更大的发展。”蒋昭义郑重地说。

50余年来,蒋昭义从认识茶、研究茶,到成为茶界公认的茶叶专家,一直在茶叶品质、茶文化和茶企的发展上做着不懈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他建议保留川茶的优势,培育筛选优良品种,建立川茶基因库,70多岁高龄的他跟随茶叶局的工作人员,爬山涉水跑遍了整个四川,采集500多个川茶品种。

“那一次,蒋公差点掉下悬崖。”名山区的茶叶专家徐晓辉一同前往了北川县,在大山的悬崖边上,蒋昭义不慎滑倒,幸亏后面的徐晓辉抓住了他。

“下面是50米的悬岸峭壁,当时吓死我了……”谈及此事,徐晓辉心有余悸。

“我将我的一生都献给了茶事业,在研究茶的过程中,困难和危险算不了什么。”蒋昭义很淡然。

如今,名山茶在老人的眼中就像一个小孩在逐渐长大,老人内心充满自豪欢喜,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现在,蒋昭义还继续走在研究茶的道路上,老人非常认真地说:“打造蒙顶山茶品牌,扩大名山茶的知名度,我们共同努力。”

清代普洱茶衰落的原因


在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时普洱茶产销处于极盛时期。1799年,檀萃的《滇海虞衡志》(志草木第十一·普茶)记载了“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的盛况。1826年,阮福的《普洱茶记》说,“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近段时间周末和晚饭后到家门口的“雄达茶城”闲逛或喝茶,感到的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与06年、07年上半年的熙熙攘攘相比,萧条感油然而生。

刚好脑海中又出现了“查尔斯道”股票技术分析的三大假设:一、市场行为包含一切;二、价格以趋势方式演变;三、历史会重演。

基于原因探索,又埋头于古书堆里,主要是方国瑜主编的《云南史料丛刊》、思茅师专的《清代普洱府志选注》及《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希望今人能从普洱茶鼎盛、衰落的历史原因中,找到解决眼下萧条的办法,别让“历史会重演”。

一、外力推动、根基不牢

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大叶种为主的茶叶,抗逆性强,育芽力强,芽叶重大,生长期长,休止期短;叶质柔软,叶肉肥厚,适制性强,内含水浸出物、茶多酚以及儿茶素领先国内外。

明代谢肇淛于万历年间任云南省右参政,天启元年(1621)因改任广西按察使而离滇。著有《滇略·卷三·产略》,记载:

(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6卷691页)

(大理感通寺内古茶树)

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于1638-1640年游历云南的有关茶叶记载,主要有昆明太华寺茶、五华寺的五华茶,以及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凤庆太平寺茶、宜良宝洪寺的宝洪茶、昭通翠华寺的翠华茶等,还是寺庙茶为代表。

清代才有的普洱府,哪来那么早的普洱茶!看史料:

(《清代普洱府志选注·三建置志·沿革》80-81页)

在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前,云南茶的普洱茶还未量产。看史料:

(《清代普洱府志选注·食货志·课程》130-131页)

名不见经传的普洱茶能够在清代一鸣惊人的鼎盛,就其原因一是市场需求大增;二是民族融合产量提高;三是成为贡茶皇帝喜欢政府引导。本人在《茶友聊茶》第26期、27期有详解。

清代是满族人统治,满族人以游猎吃肉为主,得到天下后,更是养尊处优、大鱼大肉,身体容易出问题,也需要用“藏人非车佛茶不过瘾”的普洱茶来去油腻助消化,使肠胃舒服。再加上普洱茶味酽耐泡越存越香,喝了整个身体舒服。普洱茶得以推广和鼎盛。

1665年在丽江市永胜县设茶马市。

1735年,“云南茶法”及七子饼的诞生。

但一开始也就埋下了衰落的诱因,因普洱茶属于外力推动、根基不牢。受外力控制,非当地人喝茶主流,不像野生菌、云烟一样,非云南本土的菌、烟不吃、不抽,基础很牢固。就如1973年要求发展普洱茶供港澳,一大茶厂领导还问什么是普洱茶一样。我等也是2006年外地朋友委托采购,才知普洱茶名、喝上及迷上的。

一旦市场变化,外地人不追捧,或外销受阻,就必然走向衰落。玛卡炒废了,小粒咖啡没推广开,已是例证。

1938年成立“省茶司”。1939年筹建顺宁试验茶厂(凤庆茶厂前身)也主要是生产红茶;1940年成立的佛海试验茶厂(勐海茶厂前身)也主要是生产红茶,附带收购和加工紧茶、圆茶等;1941年在下关建立康藏茶厂,目的是生产边销茶。

二、假货盛行、祸害他人

由于普洱茶名声鹊起,假冒者也四处蜂起。

1755年(清高宗乾隆二十年)前后,张泓《滇南新语》载:“滇茶有数种,盛行者曰木邦,曰普洱。木邦叶粗味涩,亦作团冒普茗名,以愚外贩,因其地相近也,而味自劣”。

(方国瑜主编的《云南史料丛刊》第5卷677页《肇域志·云南志》(明·顾炎武撰)

从上图中看木邦、孟艮[gèn](今缅甸掸邦的景栋)现在已不是中国领土了,清代乾隆时划归了缅甸。

木邦在今缅甸东北部,介于龙川江、潞江之间,与今中国的德宏遮放、芒市,临沧镇康、孟定、耿马,普洱孟连等相连,范围很广。

清代张泓认可的普洱茶是产于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的茶叶,其它的认为是冒牌货。认为木邦(今缅甸)产的茶叶,但味道远不如西双版纳古六山的茶叶好。用今天的说法,就是用德宏、临沧、思茅茶来冒充版纳古六大茶山茶“以愚外贩”。

今天普洱茶市场上的边境茶,量有多大难以统计,但最大厂有专业收购人员。到境外经营茶叶的大军接踵比肩,生产的不仅仅是普洱茶了。

但并不是说边境茶或外域茶不好,要看具体位置、树种,如勐腊易武与老挝交接的普洱茶,云南十大名山普洱茶中的曼松、弯弓、刮风寨、麻黑四个就与边界很近。山连山树连树茶连茶,古六大茶山以前就是一个整体,茶质会不好?

但我也买过、喝过原“木邦”现叫果敢的古树茶,叶子很肥大很美丽,但入口就甜,滋味不敢恭维,应与土壤中钾含量高,气温高有关。听讲有的茶厂还特地用来撒面,增强美感。

上述讲的是古书中清代普洱茶鼎盛期的“造假”手段,假的当然“味自劣”,让人却步或摒弃。今天的造假可就丰富多彩了!

三、茶山乱象、奸商蜂拥

云南茶区多分布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边疆,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民风骠悍。

茶商乱。一段“桃色丑闻”引发血案,导致整个茶寨被烧。雍正六年(1728),几个江西籍的茶商到云南六大茶山之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去购买茶叶,借宿在一个叫麻布朋的当地人家中。其中一人勾引麻布朋的妻子与之通奸,事情败露之后,麻布朋杀死了妻子和这个商人。而这几个商人不但不思悔过,反而恶人先告状,联名向省府诬告麻布朋“劫商害民”。当时管理莽枝山的大土司刀正彦没有处置麻布朋,也没有理会清政府,却给自己惹了祸。看史料:

(方国瑜主编的《云南史料丛刊》第11卷99页《滇云历年传·云南事略·卷十二》(清·倪蜕缉)

当时的云贵总督鄂尔泰下令清军进山平叛,许多的茶寨都被烧毁,尽管一年后动乱以刀正彦与麻布朋均被斩首而结束,茶山却也就此衰败。直到乾隆初年(1736),这些动荡才真正被平息下去,山里却已经是“户口寥寥”,到了乾隆年间,本地的少数民族逃的逃,散的散,人数只剩下原来的十分之一,茶园全都荒废。

现在有的人责怪部分茶区民族民风不古,怎么不追问他们是谁影响帮教的?立个牌、照个相、标个注→自己的某某茶园、茶树,明目张胆做假卖假!拉上教会有的民族兄弟坑害热爱普洱茶的消费者,茶山乱象方兴未艾!

(2002年紫大益7542)

官也乱。看史料:

(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8卷449-450页《附录:筹酌普思元新善后事宜疏》清·尹继善撰)

正如清人倪蜕于《滇云历年志》(卷二)(公元1737年)记载:“小民生生之计,只有此茶,不以为资,又以为累。何况文官责之以贡茶,武官挟之以生息,则截其根,赭其山,是亦事之出于莫可如何者也。”

四、税负过重、茶山荒废

从唐代到民国茶叶不仅仅是食品,更是管制品,都是采取垄断性的管理办法,要求以茶治边,以茶养兵,以茶丰库。

茶税(课税)的历史:榷茶制→茶马法→茶引制。

唐代(云南当时叫南诏国)→始于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茶叶实行官办官卖的专卖制称为榷(què,专卖)茶制。宋代(云南当时叫大理国)→北宋时先实行榷茶制,后改为行通商法和茶引法(但四川实行榷茶法和以茶易马的茶马法)。元代→沿用茶引法,废茶马法。明代→以实行茶引为主。清代→茶引法。

古代茶法极严,如明代茶法规定,私贩茶叶出境者以通番论罪,关隘失查者并凌迟处死。西、北少数民族对茶依赖性很强,犹如离不开盐一样。因为西、北少数民族多以肉类和奶酪等为主食,茶叶是帮助“消化”的必需品,“番以茶为命,北狄若得,藉以制番,番必从狄,贻患匪细”。所以“茶”成了中原的战略物资,作为“驭边”的“羁縻”政策。

云南记载茶税是从康熙四年(1665)在北胜(今丽江永胜县)设茶马市,实行的是“茶引法”,商人买茶易马,货银每两抽三分;咸丰三年(1853)开始实行厘金制,在水陆交通要道设卡征收出口茶值7.5%的通过税(每担估价银50两,抽取税银三两七钱五分);光绪二十年(1894)加收二成茶捐,1901年又增为三成茶捐。到了民国茶税更是名目繁多,有照票、胥役费、挂号、扦手钱、灰印钱、草鞋钱等。

(2004年大益7542)

税要交、费要出。看史料:

(方国瑜主编的《云南史料丛刊》第8卷《清会典有关云南事迹摘录·附录:钦定大清会典事例》218页)

个人认为,正因为上述一外力推动、根基不牢,二假货盛行、祸害他人,三茶山乱象、奸商蜂拥,四税负过重、茶山荒废,这四个原因,到了清代后期,云南茶区茶叶无出路、农民放弃种茶,茶园荒芜,当时茶区流传一首歌谣:“满山茶树头光光,茶农茶工泪汪汪,两手空空无出路,卖儿卖女去逃荒”。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开始,难以出口和国内动荡,普洱茶也就从“京师尤重之”到世间少人知晓。

(有3张图片取自网络,敬表谢意!)

(文章就是写给大家看的,转载请保留作者,注明出处,不准删减,包括插图,尊重作者的辛苦劳动及构思。盗与道别等同,占为己有能心安理得?)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老林的普洱茶缘》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