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煎茶法是指陆羽在《茶经》里所创造、记载的一种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饼茶,经炙烤、碾罗成末,侯汤初沸投末,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而煮茶法中茶投冷、热水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诗中多有描述。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诗有“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僧皎然《对陆迅饮天目茶园寄元居士》诗有“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着碗聚生花”。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有“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白居易《谢里李六郎寄新蜀茶》诗有“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来搅拌曲尘”。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有“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李群玉《龙山人惠石禀方及团茶》诗有“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汤霞”。

五代徐夤《谢尚书惠蜡面茶》诗有“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偻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北宋苏轼《汲江煎茶》诗有“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背诵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有“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萤火”。北宋黄庭坚《奉同六舅尚书咏茶碾煎茶三药》诗有冈炉小鼎不须催,鱼眼长随蟹眼来。南宋陆游《郊蜀人煎茶戏作长句》诗有“午枕初回梦碟度,红丝小皑破旗枪”。正须山石龙头鼎,一试风炉蟹眼汤。五代、宋朝流行点茶法,从五代到北宋、南宋、煎茶法渐趋衰亡,南宋末已无闻。

CY260.com编辑推荐

焚香煎茶


古代名流官宦之家,好以“侍女焚香,聊自煎茶”为乐。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有诗云:“欲知白日飞升法,尽在焚香听雨中”。近代名人闻一多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认为宁神静气焚檀香,让思绪飞扬,是东方人特有的妙趣,闻一多经常随身自带黄铜小香炉。一次,同窗梁实秋与闻一多惜别,不是酒菜满桌吃吃喝喝,而是焚檀香、静默坐。他俩养养神、悄悄语,志趣相同、情投意合。

着名京剧武生盖叫天生前有一个癖好——常对着点燃的檀香的青烟,在舒心而芬芳的气味熏陶下,细心观察、潜心体会袅袅轻烟在动和静中的变化。盖叫天说,在没有风的时候,烟直通天,成为一条高达四尺的细柱,凝神注视不动的、细直的檀香烟柱,可使人精力集中、发挥想象力。当你接近它、影响它,它就会飘动,飘动的烟出现强弱疾徐的各种变化,可以触发创作的想象力,丰富自己的舞姿。小小的一条檀香木的点燃,在擅长武打、扮演武松出神入化的艺术家盖叫天眼中,成为陶冶性情、提高艺术造诣的助手。

檀香具有理气和胃、解郁止痛之效。在日本,有一个名气较大的“治疗花园”睡眠中心,拥有1400多名会员。让顾客躺在柔软的床上,戴上耳机,在聆听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音乐的同时,服务员燃起天然檀香小木条,青烟袅袅升起,失眠者在香气氤氲的温馨之中悄然入睡。

焚香怡情添意趣,煎茶品茗养天年。历代养生家也大都钟情于茶,而且非常注重对茶艺、茶道的研究。唐代赵璘在《因话录》中说唐代的陆羽“始创煎茶法”。很可能陆氏在总结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沏茶之法,加以改进,这可以根据陆氏在《茶经》着述中找到依据。

自古以来,一些名流雅士都以品茗为乐,以饮茶求养生长寿。传说隋文帝患病时,百药不应,过后每天频频饮茶,其顽疾竟随之而愈。唐代文人卢仝嗜茶成癖,并以“七碗茶”闻名于世,其《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来。”道出了饮茶的七大作用:润咽喉、消愁闷、益智激文思、平息解郁、通利筋骨、健脑益寿、轻身延年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认为茶可除烦去腻、洁齿固齿,他在《论茶》中说:“除烦去腻,世固不可无茶”;并提出了以茶漱口之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

中医认为,茶叶性凉、味甘苦。《神农本草经》认为,茶叶饮之使人益思,少郁轻身;能利小便,去痰热,令人少眠,有力、悦志。《本草纲目》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降则上清”,故能“治喘急咳嗽,去痰垢”。《随息居饮食谱》称茶“清心神,醒睡除烦;凉肝胆,涤热消痰;肃肺胃,明目解渴。”《本草求真》则说:“凡一切食积不化,头目不清,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便血、吐血、衄血、血痢、火伤目疾等症,服之皆有效”。可谓功效不凡。近代名医蒲辅周对茶叶亦颇有研究,他在总结茶叶的作用时说:“茶叶微甘、微寒而兼芳香辛散之气,清热而不伤阴,辛开而不伤阳,芳香微甘有醒胃悦脾之妙”。

学会品茶宜养生。陆游写过:“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用他的话说,细啜慢咽即是品。只有品才能做到心领神会,充分施展味觉与嗅觉的功能,领略一种雍容大度的闲适心境。这种闲适心境,在生活高节奏的现代,显得更为重要。试想,在瓦屋纸窗之下,或月白风清之时,独自静坐一隅,或邀请好友二三,一只宜兴紫砂壶,几个素雅小茶杯,或独思冥想,或谈笑风生,真乃是人生一大享受。此时此刻,一天的紧张和劳碌都已消失,许多烦恼也都抛置脑后,整个身心处于松弛状态,只觉一股茶香萦绕心田,这不是胜似神仙吗?

《煎茶水记》


故刑部侍郎刘公讳伯刍,于又新丈人行也。为学精博,颇有风鉴,称较水之与茶宜者,凡七等:

扬子江南零水第一;

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

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

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

扬州大明寺水第五;

吴松江水第六;

淮水最下,第七。

斯七水,余尝俱瓶于舟中,亲挹而比之,诚如其说也。客有熟于两浙者,言搜访未尽,余尝志之。及刺永嘉,过桐庐江,至严子濑,溪色至清,水味甚冷,家人辈用陈黑坏茶泼之,皆至芳香。又以煎佳茶,不可名其鲜馥也,又愈于扬子南零殊远。及至永嘉,取仙岩瀑布用之,亦不下南零,以是知客之说诚哉信矣。夫显理鉴物,今之人信不迨于古人,盖亦有古人所未知,而今人能知之者。

元和九年春,予初成名,与同年生期于荐福寺。余与李德垂先至,憩西厢玄鉴室,会适有楚僧至,置囊有数编书。余偶抽一通览焉,文细密,皆杂记。卷末又一题云《煮茶记》,云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维扬,逢陆处士鸿渐。李素熟陆名,有倾盖之欢,因之赴郡。至扬子驿,将食,李曰:“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子南零水又殊绝。今日二妙千载一遇,何旷之乎!”命军士谨信者,挈瓶操舟,深诣南零,陆利器以俟之。俄水至,陆以勺扬其水曰:“江则江矣。非南零者,似临岸之水。”使曰:“某棹舟深入,见者累百,敢虚绐乎?”陆不言,既而倾诸盆,至半,陆遽止之,又以勺扬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骇,驰下曰:“某自南零赍至岸,舟荡覆半,惧其鲜,挹岸水增之。处士之鉴,神鉴也,其敢隐焉!”李与宾从数十人皆大骇愕。李因问陆:“既如是,所经历处之水,优劣精可判矣。”陆曰:“楚水第一,晋水最下。”李因命笔,口授而次第之:

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

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

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

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虾蟆口水,第四;

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

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

扬子江南零水第七;

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第八;

唐州柏岩县淮水源第九,淮水亦佳;

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

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

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

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水苦;

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

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未尝泥。

吴松江水第十六;

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

郴州圆泉水第十八;

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

雪水第二十,用雪不可太冷。

此二十水,余尝试之,非系茶之精粗,过此不之知也。夫茶烹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离其处,水功其半,然善烹洁器,全其功也。李置诸笥焉,遇有言茶者,即示之。又新刺九江,有客李滂、门生刘鲁封,言尝见说茶,余醒然思往岁僧室获是书,因尽箧,书在焉。古人云:“泻水置瓶中,焉能辨淄渑。”此言必不可判也,力古以为信然,盖不疑矣。岂知天下之理,未可言至。古人研精,固有未尽,强学君子,孜孜不懈,岂止思齐而已哉。此言亦有裨于劝勉,故记之。

茶对联(二)


阳羡春茶瑶草碧,兰陵美酒郁金香。

饮茶思源,何曾望极;吃菇念树,岂可忘恩。

翠叶烟腾冰碗碧,绿芽光照玉瓯清。

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坐。

为品清香频入座,欢同知心细谈心。

喜报捷音一壶春暖,畅谈国事两腋生风。

佳肴无肉亦可,雅谈离茶难成。

借得梅上雪,煎茶别有香。

扫来竹叶烹茶叶,挖得松根煮菜根。

此地千古茶国,满城都是君子。

寻味君子知味来,伴香雅士携香去。

壶在心中天在壶,心在壶中地在心。

茶字草木人人茶茶人,品者三口德德品品德。

官为七品不如一壶可品,才高八斗怎抵一池万斗。

始皇明月照青陵,茶心原在一杯中。

来路可数歇一刻知味,前途无量品一杯何妨。

碧泉涌出山腹事,玉壶映进苍天心。

淡酒邀明月,香茶迎故人。

冰冷酒,一点水,两点水,三点水,丁香茶,百人头,千人头,万人头。

沽酒客来风亦醉,买茶人去路还香。

喜辞旧岁,春风梳柳;笑迎新春,苗润茶新。

松风煮茗,竹雨谈诗。

青山起新居,绿水映茶园。

铁石梅花气概,山川香茶风流。

淡饭粗茶有真味,明窗净几是安居。

水抱山环新屋绕园林茶趣,春华秋实生活胜城市风光。

鸿雁贺喜衔柳枝,春风迎亲带茶香。

茗苑寄来曾怜黔娄梦白,蓉城逆去又悲汝士升仙。

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混日子,半个心半点意半瓶墨水度终生。

千树梨花几壶茶,一庄水竹数房书。

茶煮三江水柔情似水,烟飞万里霞笑态如霞。

茶开千里市市场繁荣,酒醉五湖春春光明媚。

茶为山藏富富贵齐天,酒催豪客歌歌唱盛世。

饭热茶热八方客常暖,茶好汤好世季店如春。

名苑清风仙曲妙,石潭秋水道心空。

人上人制茶中茶,山外山出味中味。

茶中茶制人上人,味中味出山外山。

鸡鸣院内茶,白鹤井中水。

美酒千杯成知已,清茶一盏能醉人。

莫道醉人唯美酒,茶香入心亦醉人。

名山名寺共名茶,水碧山青茶更佳。

人间何处是仙境?春山携枝采茶时。

山实东吴秀,花称瑞草魁。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春茶一杯依旧,桃符万户更新。

柳井有泉好作饮,君山无处不宜茶。

春其山中采,香宜竹里煎。

凝成云雾顶,飘出晨露香。

客到座中宜数碗,水是人间第一泉。

为爱清香频入座,欣同知已细谈心。

只缘清香成清趣,全因浓酽有浓情。

菜在街面摊卖,茶在壶中吐香。

看水浒想喝大碗酒,读红楼举杯思品茶。

茶联欣赏(二)


茶联作为诗词形式的一种变体﹐以对联为形式﹐对偶工整﹐平仄谐调﹐往往悬挂于门庭上或室内﹐以茶事生活为内容﹐不但古朴高雅且能陶冶人的情操﹐为古代文人所擅长和推崇。

(1)

红透夕阳﹐好趁余辉停马足﹔

烹茶活水﹐须从前路汲龙泉。

(2)

鹿鸣饮宴﹐迎我佳客﹔

阁下请坐﹐喝杯清茶。

(3)

煮沸三江水﹔

同饮五岳茶。

(4)

花间渴想相如露﹔

竹下闲参陆羽经。

(5)

歇一歇消消暑气﹔

喝二杯品品香茗。

(6)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7)

阁构三层读书论世﹔

泉飞云壑听瀑煮茗。

(8)

松涛烹雪醒诗梦﹔

竹院浮烟荡俗尘。

(9)

瓦壶水沸邀宾客﹐列位请进请进﹔

茗碗香腾破睡魔﹐诸君快来快来。

(10)

来不拈﹐去不送﹐礼义不拘方便地﹔

烟自奉﹐茶自酌﹐悠游自得大罗天。

体验日本煎茶道


6月22日据报道,一瓯,一盏,一壶,一匙,一茶几……方方圆圆间透出“茶禅一道”。在悠远的茶香中体会禅心的奥妙——京都中国留学生现场领略日本煎茶道。

6月21日,430名各国留学生参加了在日本京都市举办的“第29届左京区市民煎茶会”。同学们不仅受到京都煎茶道方圆流掌门水口丰园的热情款待,领略了内涵深远的京都一系煎茶道,并品尝到了以甘甜口味为特色的方圆流“桃山”茶。

煎茶道是将饮茶加以形式化、礼法化,更进一步体会茶道艺术之美,日本京都煎茶道方圆流由创始于1951年,“方圆流”正取了“水和方圆间有极密切之关系,水无形,形随器皿,而质不变”。方则意味着品行端正,圆为圆滑的人际关系,希望能将日本茶道落实生活化、艺术化,从取水煮茶中品味日本禅茶合一的人生哲理。为了使市民增加对日本茶道文化的理解,京都市左京区定期举办煎茶会。

在众多外国留学生的注目下,方圆流的师傅演示了方圆流煎茶道的完整步骤。当茶水从小茶壶中徐徐注入茶具,人们心中的纷繁嘈杂仿佛被荡涤一空。这也正是日本茶道的精要——通过制茶过程达到身心的净化。在师傅的指点下,留学生们一边品尝了京都有名的点心,一边体会着内涵深邃的茶韵。

参加活动的留学生中不乏中国留学生。说起茶,中国留学生是最熟悉不过的,日本的茶道就源自于中国。正在京都工艺纺织大学二年级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劳夏韵表示:“看到师傅的演示,感觉中国的茶道与日本茶道截然不同。中国更注重的品茶,而日本茶道则更注重制茶的过程。”(熊小丫)

在煎茶中细味日式茶道


在日本不必担心喝不到好茶,即使是旅店里的免费茶包,泡出来的日本煎茶也一样甘冽清新。当然,如果能光顾专门的茶室感受地道的日本茶道,自然是莫大的享受了。

在日本旅游,茶自然是不可错过的一道风景。茶在日本人的生活里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可以有茶味的香皂、毛巾,可以有茶味的点心,甚至可以将茶和米饭一起煮,做成泡饭来吃。日本人的爱茶之深,恐怕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了。

若要真正体会日本的茶道精髓,就不可以错过煎茶。日本煎茶是在日本历史最悠久的饮茶——12世纪日本茶道的创始人荣西禅师,把茶叶介绍给了日本人,从此煎茶法就在日本流行开来,并一直保持至今。与我们目前采用的“炒青”处理不同的是,煎茶采用的是以蒸汽蒸煮的"蒸青"技术。经过这样处理的绿茶,气味上更青绿一些,并且保持了茶叶的本色特征。

日本煎茶有拇尾的,有宇治的,也有静冈的,都有其独特的韵味。我们这次饮的是静岗煎茶,水近三沸时离火,涤器后备茶。煎茶最合适的水温是70℃,一般将沸水静置一旁,等备茶完毕,水温也就差不多了。日本煎茶加工很精细,注入三分之一水略作温润即可,然后注水至七分满,约一分钟后,就可以开汤饮茶了。

一盏时茶香很清幽,有一丝淡淡的海藻气息。茶汤入口甘淡,几乎没有苦涩。细细品味,于淡然中却别有滋味。饮至第二盏,舌尖已有茶津涌出。至三盏,喉间甘润,茶津濡濡。此时再细细品读,只觉甘香满口,茶息满腹,不似先前的清幽淡薄了。

品饮日本煎茶时,开始想到的不会是日本樱花,感觉却仿佛来到了海边。独坐于一方苍幽青润的礁石上,清澈的海水冲刷着双脚,脚边是翠绿海草和细鳞游鱼,春天亮丽的阳光从天边洒下,发间有些暖意,而心里却很静,能听见海草呢喃的细语。这时才会想起樱花,想起茶道、花道、香道,想起和服,想起艺伎,想起三味琴,想起和歌、俳句,想起日本尺八吹奏出的那似曾相识的音律。有时你会感觉到紫式部似乎就坐在你对面,给你讲述《源氏物语》里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回来偶尔与友人说起,地道的日式煎茶在国内好难找。友人说,国内当然有好茶,或许,只不过是你失去了那样的心境。他向我推荐了国内随处可买到的立顿品牌新出的日式煎茶茶包,并一再嘱咐要用心去体会。将信将疑间,回家用这茶包细细沏了一壶,淡淡的绿色,却就是那种久违的味道。

轻轻闭上双眼,将琐事暂时排遣,我又一次看到了海,看到了樱花,看到了和服艺伎。原来,感受纯正的日式茶道,也可以化繁为简。

《煎茶水记》泡茶之水


元和九年春,予初成名,与同年生期于荐福寺。余与李德垂先至,憩西厢玄鉴室,会适有楚僧至,置囊有数编书。余偶抽一通览焉,文细密,皆杂记。卷末又一题云《煮茶记》,云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维扬,逢陆处士鸿渐。李素熟陆名,有倾盖之欢,因之赴郡。至扬子驿,将食,李曰:“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子南零水又殊绝。今日二妙千载一遇,何旷之乎!”命军士谨信者,挈瓶操舟,深诣南零,陆利器以俟之。俄水至,陆以勺扬其水曰:“江则江矣。非南零者,似临岸之水。”使曰:“某棹舟深入,见者累百,敢虚绐乎?”陆不言,既而倾诸盆,至半,陆遽止之,又以勺扬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骇,驰下曰:“某自南零赍至岸,舟荡覆半,惧其鲜,挹岸水增之。处士之鉴,神鉴也,其敢隐焉!”李与宾从数十人皆大骇愕。李因问陆:“既如是,所经历处之水,优劣精可判矣。”陆曰:“楚水第一,晋水最下。”李因命笔,口授而次第之:

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

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

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

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虾蟆口水,第四;

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

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

扬子江南零水第七;

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第八;

唐州柏岩县淮水源第九,淮水亦佳;

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

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

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

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水苦;

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

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未尝泥;

吴松江水第十六;

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

郴州圆泉水第十八;

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

雪水第二十,用雪不可太冷。

此二十水,余尝试之,非系茶之精粗,过此不之知也。夫茶烹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离其处,水功其半,然善烹洁器,全其功也。李置诸笥焉,遇有言茶者,即示之。又新刺九江,有客李滂、门生刘鲁封,言尝见说茶,余醒然思往岁僧室获是书,因尽箧,书在焉。古人云:“泻水置瓶中,焉能辨淄渑。”此言必不可判也,力古以为信然,盖不疑矣。岂知天下之理,未可言至。古人研精,固有未尽,强学君子,孜孜不懈,岂止思齐而已哉。此言亦有裨于劝勉,故记之。

古朴高雅的茶联(二)


古朴高雅的茶联(二)

21、红透夕阳﹐好趁余辉停马足﹔烹茶活水﹐须从前路汲龙泉。

22、鹿鸣饮宴﹐迎我佳客﹔阁下请坐﹐喝杯清茶。

23、煮沸三江水﹔同饮五岳茶。

24、花间渴想相如露﹔竹下闲参陆羽经。

25、歇一歇消消暑气﹔喝二杯品品香茗。

26、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27、阁构三层读书论世﹔泉飞云壑听瀑煮茗。

28、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

29、瓦壶水沸邀宾客﹐列位请进请进﹔茗碗香腾破睡魔﹐诸君快来快来。

30、来不拈﹐去不送﹐礼义不拘方便地﹔烟自奉﹐茶自酌﹐悠游自得大罗天。

31、小天地﹐大场合﹐让我一席﹔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

32、斗酒恣欢﹐方向骚人正妙述﹔杯茶泛碧﹐庵前过客暂停车。

33、茶可清心﹔酒能乱性。

34、好事不容易做﹐大包不容易卖﹐针鼻铁﹐薄利只凭微中削﹔携子饮茶者多﹐同父饮茶者少﹐檐前水﹐点滴何曾倒转流。

35、最宜茶梦同圆﹐海上壶天容小隐﹔休得酒家借问﹐座中春色亦常春。

36、世间重担实难挑﹐菱角凹中﹐也好息肩聊坐凳﹔天下长途不易走﹐梅花岭上﹐何妨歇脚且斟茶。

37、酒好能引八方客﹔茶香可会千里友。

38、消愁不用一杯酒﹔遣兴当喝几碗茶。

39、酒可宁心少饮有益﹔茶能醒脑常喝无妨。

40、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

41、品泉茶三口白水﹔竹仙寺两个山人。

42、看《水许》想喝大碗酒﹔读《红楼》举杯思品茶。

43、为爱清香频入座﹔欣同知己细谈心。

祝田园:积公独爱陆羽煎的茶


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喜欢品茶,宫中也有一些善于品茶的人供职。有一次,竞陵(今湖北天门)积公和尚被召到宫中。宫中煎茶能手,用上等茶叶煎出一碗茶,请积公品尝。积公饮了一口,便再也不尝第二口了。

代宗皇帝问他为何不饮,积公说:“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为我煎的。饮过他煎的茶后,旁人煎的就觉淡而无味了。”代宗皇帝事后便派人四处寻找陆羽,终于在吴兴县苕溪的天杼山上找到了他,把他召到宫中。

代宗皇帝见陆羽其貌不扬,说话有点结巴,但言谈中看得出他的学识渊博,也很高兴。当即命他煎茶。陆羽将带来的清明前采制的紫笋茶精心煎后,献给皇帝。

皇帝觉得茶香扑鼻,茶味鲜醇,与众不同,遂命他再煎一碗,让宫女送到书房给积公去品尝。积公接过茶碗,喝了一口,连叫好茶,于是一饮而尽。他放下茶碗后,走出书房,连喊“渐儿(陆羽的字)何在?”代宗皇帝忙问:“你怎么知道陆羽来了呢?”积公答道:“我刚才饮的茶,只有他才能煎的出来,当然是到宫中来了。”虽然这是一个传说,也可见陆羽茶艺的精妙。

林语堂:茶在二泡似女郎


林语堂:茶在二泡似女郎

文化名人林语堂不但熟悉茶叶历史,而且喜欢品茶论茶。他不但熟知茶性,深知茶的作用,而且极力推崇饮茶,他在《生活的艺术》一文中写道:"饮茶为整个国民的生活增色不少。它在这里的作用,超过了任何同类型的人类发明。"他还认为饮茶"会使每个人的情绪都为之一振,精神也会好起来。我毫不怀疑它具有使中国人延年益寿的作用,因为它有助于消化,使人心平气和"。为此,在林语堂的一生中,不但尚茶、崇茶,而且写茶、论茶。他一生与茶结缘,茶对他的回报是使他寿龄八十有二。林语堂还根据饮茶实践,总结了有关茶叶贮藏、水品选择、茶的冲泡、茶品次第等十条经验。特别是他的"三泡"之说,更是形象生动,惟妙惟肖。他认为茶"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已是少妇了。"因此,他主张"茶在第二泡时为最妙"。

此外,他还认为饮茶已经成为社交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并著有《茶与交友》一文。

神农尝百草与茶(二)


天神所赐,神农发现。当时神农氏给人治病,不但需要亲自爬山越岭采集草药,而且还要对这些草药进行熬煎试服,以亲身体会、鉴别草药的性能。

有一天,神农氏采来了一大包草药,把它们按已知的性能分成几堆,就在大树底下架起铁锅,放入溪水,生火煮水。当水烧开时,神农打开锅盖,转身去取草药时,忽见有几片树叶飘落在锅中,当即又闻到一股清香从锅中发出,神农好奇地走近细看,只见有几片叶子飘浮水面,水中汤色渐呈黄绿,并有清香随着蒸汽上升而缓缓散发。他用碗舀了点汁水喝,只觉昧带苦涩,清香扑鼻,喝后回味香醇甘甜,而且嘴不渴了,人不累了,头脑也更清醒了,不觉大喜。

于是从锅中捞起叶子细加观察,似乎锅边没有此树,心想:“一定是天神念我年迈心善。采药治病之苦,赐我玉叶以济众生”。自此,一边继续研究这种叶子的药效,一边涉足群山寻找此种树叶。一天,神农终于在不远的山幼里发现了几棵野生大茶树,其叶子和落入锅中的叶片一模一样,熬煮汁水黄绿,饮之其味也同,神农大喜,遂定名为“茶”,并取其叶熬煎试服,发现确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利尿解毒等作用。因此在百草之外,被认为是一种养生之妙药。据说,当年神农发现的这种“茶”,就是今天被人们称作茶的树叶。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之二煎茶法》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