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陆羽(公元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祀为“茶神”。

生平富有传奇色彩的陆羽原是个遭遗弃的孤儿。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竟陵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一3岁男儿。积公以《易》卦词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陆羽在黄卷青灯、钟声梵呗中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等事务。12岁那年,陆羽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做了优伶。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一路之上,他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后从栖霞山麓来到苕溪(今浙江吴兴),陆羽隐居山间,阖门著述《茶经》,耗时五载最终成就《茶经》初稿。相传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茶经》一书在颜真卿、皎然等朋友们的帮助下得以梓行。贞元末(公元804年)的冬天,绝代茶圣陆羽终老于湖州迎禧门外青塘别业,被安葬于湖州杼山。

如今,陆羽和他的《茶经》已在全球范围获得认同为中华茶文化的标志。1996年4月28日,以向世界传播中华茶文化为宗旨的第三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开幕,远隔重洋的非洲坦桑尼亚邮政特为此发行《96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纪念邮票小型张一种,面值300坦币。小型张以中国山水画为背景,边纸下方缀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徽志,邮票主图是白描勾画的一幅陆羽采茶图,画中的陆羽须髯飘逸,略显丰腴,显现出那种钟情山水、淡泊仕途、尽享茶中清苦幽香,陶醉江湖名泉甘霖的神韵。

扩展阅读

千年“茶圣”到底啥模样?


昨日下午,湖北省美术院展出了一幅长5.5米,宽2米的大幅中国画,名为《陆羽皎然品茶图》,这幅画将悬挂到即将通车的汉宜高铁天门南站的大厅里。为了还原陆羽的真实相貌,我省著名画家陈立言花费一年心血,翻阅无数资料,终于考证出了陆羽的形象。

站在《陆羽皎然品茶图》前,陈立言告诉记者,一年前,天门市政府找上门来,希望能为即将建成的天门南火车站画一幅大型国画,对于画画,曾担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在国内享有盛名的陈立言来说,那是简单不过的事。可是,天门市政府提出,陆羽是千年来享誉世界的天门名人,最好能表现茶圣,向千万旅客传递天门文化。

陈立言答应了对方后,但又觉得十分为难。提起陆羽,不仅在中国,就是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地,也享有盛名。但1000多年前的陆羽,到底长得是什么模样?

陈立言发现,国内外很多茶馆、茶厅、茶叶店都把陆羽的形象刻画成穿宽袍大袖,戴明代官帽的形象,就连1989年一家知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茶的故乡》一书中,也将陆羽描绘成如此形象。

陈立言说,陆羽是唐代人,唐代的装束受北魏鲜卑民族的影响,亦便于骑马射箭,都是着短装,圆领柨头。悬挂在火车站大厅的画,不能再出错。

陈立言把自己关进书房,查阅了《茶经》、《中国——茶的故乡》、《5000年来中国106名文曲星》、《韵海镜圆》等大量的著作和文稿,终于考证出陆羽的形象:方脸、凤眼、八字眉、络腮胡、身着短装、布衣头巾。

这幅《陆羽皎然品茶图》,陈立言画了一年。火车站大厅悬挂的画,是给来往旅客欣赏的,如果画面太复杂,就晦涩难懂;若画面过于简单,又缺少容量,给人浅薄之感。

陆羽出身传奇,天门市所要的画究竟表现哪一个时期的陆羽?陈立言再次向书本和历史请教,他去了不少茶楼、茶社和茶叶店,看雕像、看绘画,走访过百余普通市民,询问陆羽在其心目中是个什么形象。

最终,陈立言选择了唐代宗八年的一段故事。这年,书圣颜真卿被贬任湖州太守,也正是在这一年,陆羽在浙江湖州抒山妙喜寺结识了诗僧皎然,在颜真卿和皎然的帮助下,陆羽开始修订《茶经》,继而印刷发行。其间,陆羽常与皎然大师讨论研究茶道。

这则故事虽然不是发生在陆羽的故乡天门,但如果没有浙江湖州、没有颜真卿、没有皎然,就不会有《茶经》的诞生。《茶经》三卷十章,文笔精炼、叙事扼要,流传世界,它向人们传递的正是天门千年文化积淀的核心。

从《陆羽皎然品茶图》上,人们不仅可以读到千年前的经典故事,还可以看到不可能同时出现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写意。

在画面上,作者简单的几笔,绘出了“春天的春卷、夏日的枇杷、秋天的葡萄和冬日的茶花”,中国文化常常表现美好幻想,那是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一棵树上结出水果和五谷,一年四季总是风调雨顺,是画家的思想与胸怀,亦是作者对江汉平原终于实现百年铁路建成通车,以及高速铁路带给陆羽故乡人民幸福明天的期盼。

记者汤华明

陈立言所画的《陆羽皎然品茶图》。局部放大的陆羽头像。

华祥苑肖文华畅谈茶企未来


一壶开水,一包茶叶,三杯清茶,几缕清香……泡一壶茶不难,品一壶茶不易,专访华祥苑集团董事长肖文华时,举杯对饮,不说茶事,只谈感悟。

大多数创业者都有这样的追求和梦想:从穷山沟的小伙子摇身变为品牌企业的老总。肖文华只是这类励志故事的普通一员。“平凡的一片树叶,经过技艺加工后,进入千万百姓家,自此,与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祖上世代制茶的肖文华,喝茶时总是若有所思,如今的他,已不愿多谈过去卖茶的艰辛,也不想说茶企发展的一波三折,只想谈谈茶企的未来。

近20年来,有机茶示范基地的建设、保持生态平衡的种植、最正统的制茶工艺、专用的紫砂凤凰壶……他努力在“健康、生态、环保”上面做到最好。于此同时,他深刻地明白传统茶企没有未来,只有将先进的科技与茶企相结合才能长远发展。于是,肖文华引领起茶叶界的新变革,他使华祥苑依托手机移动网,结合茶园数字化全球眼,让消费者可以直接在手机终端直观查看茶园建设情况,追踪种植生产过程,亲眼见证原产地的生态环境、种植科技、传统工艺,监督质量安全。肖文华相信,只有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发展才是茶企的未来。

于此同时,他也没有忘记茶企的传统文化。一杯清茶,入口即化,留下什么?肖文华把华祥苑的企业文化定位为“儒学经典”,打造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高端品牌文化,品味着千年历史的茶文化,感悟着千年历史的儒学,一杯清茶送到口中,才能悟守本之道、悟方圆之道。

华祥苑的茶店里,古筝轻音乐飘响,身着汉服的员工,一静一动,温文尔雅。手持着茶杯的肖文华也感到不小的压力,他想着,如何才能更快地把新型茶企向更广的世界传播?怎样才能让更多海内外朋友们品茶论中国文化?……肖文华把推广东方茶文化当成使命,把新型茶企走出去当成毕生心愿……

茶圣陆羽不恋故里 爱他乡


陆羽的故乡究竟在哪里不是关键,却能反映出对茶文化的迥异态度

茶圣陆羽是湖北天门人,湖北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但随着竞争加剧,湖北茶叶的“前辈”频频被福建、浙江等外地茶市请去,“反认他乡是故乡”。

日前,在武昌首义园茶叶市场新闻发布会上,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石爱发透露,湖北虽然与陆羽结缘,却没有延续好这份“缘”——湖北茶文化多与“麻将”联系在了一起。

市内的汉口茶市、一品天下、香港路、陆羽茶都等茶叶市场,最初只从事茶叶生意,后来为了丰富业态,让买茶的客人歇歇脚,逐渐形成了楼下卖茶,楼上棋牌室休闲的格局。然而,现在棋牌室反客为主,人们去茶楼,娱乐成了主要目的,茶水都是赠送的,如果要续壶,才另外收钱。据了解,每年,湖北茶叶种植面积309万亩,面积仅次于福建,但销售渠道的档次远远不及福建,名气也不响亮。我省只有两家茶叶厂商产值过亿。

很快,湖北的陆羽也被“请”走了。福建、河南、浙江、重庆等地多个茶叶市场都打出“陆羽故乡”的牌子。而重庆的茶楼已经摈弃了麻将,取而代之是纯粹的茶道表演、品茶、交友。一壶上好的普洱,可以卖到上千元。

“陆羽的故乡究竟在哪里,不是关键,却能反映出对茶文化的迥异态度。”武昌首义园茶叶市场负责人称,将打造一个武汉人纯粹喝茶的地方。

六角井和茶圣陆羽


在祥符寺西边的谷地里,有半亩茶园。相传是唐代小灵山寺的僧人所植,在茶园的边上,原有一个茶寮,茶寮旁有一井,叫六角井,也叫茶房井,如今井还在,而茶寮巳早无踪影。

别小看祥符寺的这半亩茶园,这可是无锡茶叶的老祖宗,以前的香客文人,凡到祥符寺都必到这茶寮,用这六角井水烹茶晶茗。由于茶香泉甘,深得晶茶之人称赞,也算得上祥符寺一绝吧。

传说唐朝的时候,茶圣陆羽四处游历,遍访天下名茶,听人说在这马山岛上西钮有名泉好茶,便欣然上岛去寻找这心中的所爱,到了西钮,用小山泉烹茶品茗,觉得十分过瘾,就在这岛上住下来,每日煮茶细晶,写他那部流传千古的《茶经》,同时也到岛上各处游玩。

这天陆羽前往龙头游玩,经过祥符寺时,忽闻一股异香,这陆羽是什么人,可以说是茶痴,一闻之下立刻陶醉,原来时间正好是清明,寺中老僧采下新茶正在加工,被这陆羽闻到,惊为天物。他立刻掉转马头,直奔祥符寺而来,来到寺中,向寺僧一打听,连忙央求寺僧舍一点来尝尝,出家人慈悲为怀,立刻允应了他的要求,这陆羽不仅对茶痴迷,同时对饮茶的水也特别讲究,平时出门都自带泡茶之水。这天他带的是小山泉之水,这泉天下有名,可是水在马背上颠簸之后,水的味道变质了,这陆羽十分发愁,忙问寺僧,寺里可有好水,寺僧回答说寺里尚未挖井,只有殿旁一泉,寺里僧众烧水做饭所用.这陆羽心中一凉,不过好茶在手,怎么舍得放过,水无名气也罢,连忙叫随从去取了一壶来马上烹茶,水开了一冲茶,香气四溢,刚开始到口中,涩中钮甜,饮后感到清爽甘甜就留在嘴里。更让这陆羽吃惊的是,想不到这寺中泉水甘洌清甜,实在是泉中上品,这么好的茶配上这么好的水,真是珠联璧合。

自从这茶圣陆羽认定后,这样符寺的茶和泉名声大振,文人骚客,善男信女,进得寺来饮茶成了必做的功课,而且风气日盛,到了明代,为了方便游人饮茶,寺中特将这佳泉掘出,这就是今日的六角井。

陆羽: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江南各地,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全唐文》中撰载有《陆羽自传》。曾编写过《谑谈》三卷。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

陆羽传说之一《茶经》

陆羽生活的年代正是“安史之乱”前后,中国文化史上儒释道三家并行,南方则儒禅汇流。

陆羽第一次到江南,结识了时任无锡县尉的皇甫冉,皇甫冉是状元出身,当世名士,为陆羽的茶事活动提供了许多帮助。但对陆羽茶事活动帮助最大而且情谊最深的还是诗僧皎然。皎然俗姓谢,是南朝谢灵运的十世孙。皎陆相识之后,竟能结为忘年之交,结谊凡四十余年,直至相继去世,其情谊经《唐才子传》的铺排渲染,为后人所深深钦佩。皎然长年隐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隐心不隐迹”,与当时的名僧高士、权贵显要有着广泛的联系,这自然拓展了陆羽的交友范围和视野思路。陆羽在妙喜寺内居住多年,收集整理茶事资料,后又是在皎然的帮助下,“结庐苕溪之滨,闭门对书”,开始了《茶经》的写作。

河南巩义出土“茶圣” 陆羽煮茶三彩器


记者从河南省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该市一座中晚唐时期墓葬中出土的一件唐三彩,日前被专家认定为国内首个再现中国“茶圣”陆羽煮茶形象的唐代三彩器,这也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与陆羽形貌相关的实物资料。

这件被专家命名为“陆羽煮茶图”的唐三彩,施黄褐釉和绿釉,粉红色胎,右侧为一坐俑,左侧一风炉上置有茶鍑,二者共坐于一个长方形底板上。坐俑高约11厘米,头裹绿釉襥头,身着一件窄袖圆领长衫,端坐于一亚腰形圆座上,身体微微前倾,神情专注于身前的茶鍑,左手抚于左腿上,右手执瓢,好像随时准备分茶。

“此件三彩器的出土,为研究陆羽形貌和唐代茶事提供了直接依据。”考古队领队、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富良说,“出土这件三彩器的唐墓里有墨书砖墓志,记载着墓主人张氏夫人葬于832年,距陆羽离世仅28年,当时人们对陆羽的形象的刻画可能比较接近‘真容’”。

根据釉色和胎体专家判断,陆羽煮茶三彩器出自巩义黄冶窑。巩义是唐三彩的主产地,生产唐三彩的主要窑口黄冶窑,距发现陆羽煮茶图的唐墓仅有1公里。

2015年5月,为配合基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一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发掘,从编号为M226的一座晚唐墓中出土瓷器、三彩器、铜器、银器及墨书砖墓志等25件(套)文物,其中茶碾、茶罐、执壶、茶盂、风炉、茶鍑等一套三彩茶器,都与《茶经》一一印证。

“该墓有明确纪年,成套的茶具与陆羽像伴出,又能与文献相互印证,研究价值非常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教授说,“墓室非常小,只有4平方米,说明墓主人等级不高,恰恰因为其等级不高,说明当时饮茶已经非常流行。”

中茶公司首任总经理“当代茶圣”吴觉农


吴觉农(1897—1989),浙江上虞丰惠(至今还留有吴觉农故居)人,原名荣堂,是中国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社会活动家,著名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现代茶叶事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因立志要献身农业(茶业),故改名觉农。“觉”乃佛家所说的“自觉悟”是也,只有“自觉”方能“觉人”,这是“觉”的真正内涵与本质。二十世纪中国十大茶学家,中国现代著名茶业专家、农业经济学家之一。他还最早论述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由于七十年来坚持不懈地对中国茶叶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被尊称为“当代茶圣”。

1919年到1922年,吴觉农留日学习茶叶专业。回国后参加中华农学会,先后担任司库、副理事长等职。1930年进上海商品检验局,1940年担任贸易委员会茶叶处处长期间,在复旦大学农学院创设中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叶组(系)和茶叶专修科,兼任教授和主任,1941年,在福建崇安武夷山筹建中国际性第一个名誉理事长。1989年10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吴觉农著作、译述宏富,涉及面广。早期《中国的农民问题》被毛泽东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采用为教材,茶业方面著译300多万字以上,主要有合著《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中国茶业问题》,主持编译《茶叶全书》、《印度锡兰之茶业》、《荷印之茶业》等考察报告,主编《茶经述评》是当今研究陆羽《茶经》最权威的著作。1987年中国茶业界特将其代表作精心编纂成《吴觉农选集》,由农业出版社出版,作为献给他九十寿辰的礼物。

茶圣吴觉农引爆的中国茶业问题,今天已经解决了吗?


祁门红茶,品质超绝,为世界冠。

——吴觉农《在祁场一年》

1932年11月祁门茶场正式成立,吴觉农任场长,在任期间对于祁门茶业有了一次深刻的考察与思索。1934年《国际贸易导报》第6卷第6号发表了吴觉农的文章《在祁场一年》,在文章中可发现吴觉农既分析了当时的问题,又提出了理想的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当时,中国茶业外销份额连年下降,1886年,尚有268万余担出口,到了1930~1933年的统计中已不及70万担,吴觉农深感中国茶业问题的严重。在考察遍了东南部茶区后,先生发表了《中国茶业复兴计划》。这是一部详细的计划书,从根本上分析中国茶产业问题,又从各个细节处入手提供解决方案。在当时即引起当局高度重视。

关于《中国茶业复兴计划》的诸多先见之明到今天亦不乏称誉,然而客观地说,这份计划书,即使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是有一些部分值得商榷的。

吴觉农非常强调中国茶业发展的一大阻碍为“层层盘剥”,对中间商“茶栈”“洋行”极其反感。这或许是受到当时新思潮的影响,吴觉农本人也确实称得上是一位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的人。

皖赣两省在吴觉农的影响下,议定并成立了皖赣红茶运销委员会,统筹两省红茶,旨在“打破中间剥削,谋茶农之真正利益,复兴茶业。”但是当打破中间商盘剥之后的结果又如何呢?我们从吴觉农的另一篇文章《反帝反封建的半幕剧——皖赣“茶业统制”的检讨》中可见一斑:茶农并没有因为取消了“茶栈”的盘剥而得到“真正利益”,相反地,茶农获得的真正受益更少了,商人的盘剥最终转化成了官员的贪腐。

而今,有了市场经济概念的当代中国人,应当清楚,一个商品的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当一个商品的价格明显低于市场时,就会有各种“看不见的手”去把它扳到它应该在的那个价格上去。

祁红作为一个商品,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茶”那么简单,而是一个系统,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牵扯到方方面面,去改变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必然会引起各方面的联动反应,很多不可预知的奇葩怪事都会在这种变动中冒出来。

统制从表面上看,样样都好,但是当将其放入市场后,就会发现实际上解决不了问题,因为中国茶业面临的问题是发展的问题,发展的问题只能在发展中去解决。

但这并不是否认吴觉农先生的《中国茶业复兴计划》。

我想说的重点,就是本文开头的这一句话:“祁门红茶,品质超绝,为世界冠。”

吴觉农先生虽然希望统制,但也深知众多小产区各具特色,虽可统制减少浪费,提高质量,但不可随意整合而消解已成之名誉。

吴觉农找到四点问题:

1.茶号规模之太小;

2.精制折耗之太多;

3.中间盘剥之太大;

4.各自为利之太甚。

3、4两点有其历史局限性且不论,但是1、2两点却仍然有可挖掘之处,尤其是“茶号规模”问题。

茶号规模太小,这在当下也是现状,这使得消费者面临了太多的选择,而事实上消费者不要那么多的选择。这种现状,造成了一种文化上的断层,形成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障碍。消费者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才能弥补这个断层。这对于一个产业而言太可怕了。

关键是对于沉溺于此种文化的本身而言,情况也很糟糕,并不是茶香就不怕巷子深,茶好就一定会存在下去,相反,这些好东西只要缺乏文化支撑就会变得非常脆弱,经济链条一断,就可能永远地消失了。

不能太深,要与消费者沟通。所以不能太细,要让消费者选择。

那么细化到什么程度好呢?大概需要满足三点:

1.品质好

2.特征统一

3.有一定规模

实际上,这也是长期以来的传统对于一个茶品所形成的认识,典型的例子,就是“祁红”二字。

其实,写到这里,也不难看出,这就是邓增永博士的“小产区”思路的雏形。

吴觉农的《中国茶业复兴计划》已成历史,尊重这份计划的人很多,但了解这份计划的人很少。今天,中国茶业依然需要复兴,前人的努力我们不应当漠视。邓博士的努力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方便法门,“小产区”发展思路必将是中国茶业复兴计划的重要板块。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圣遗迹 邮苑寻踪》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