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人与物的缘分有时候就像人与人的相处,是始于颜值,对于一件陶器也一样,尤其是以装饰为特色的建水紫陶。

算算,接触紫陶的时间也不长不短了。这些年,经手的紫陶作品早已数不清,而通过照片、视频看到的,更是不计其数。在我眼里,紫陶不是那种复杂的陶,再怎么不了解的人,只要看得多了,对于一件紫陶作品的好坏,也总能分辨一二的。

每一天,朋友圈都充斥着同行或顾客分享的很多紫陶,大概已经有严重的审美疲劳了,所以我总是渴望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cy260.CoM

刚开始,我以为紫陶要做得不一样,就应该是装饰上极具震撼力的,比如装饰的线条细腻,刻填的色彩丰富,整体的画面宏大···所有这些归结起来,就是能给视觉带来最直接的冲击力。不过后来我渐渐发现,紫陶作品的不一样就体现在两个方面:制作过程细致用心,装饰上富有个性。归根结蒂,还在于细致用心的态度。

一直很赞同一句话:好的紫陶作品会给自己代言。这就像一部好的电影,靠口碑实现逆袭,很多观众看完之后又会主动去推广,成为能量越来越大的“自来水”。这是目前任何包装和营销手法都无法比拟的,很多陶人也认准这个理。

就拿紫陶最后的打磨工艺来说,有一些打磨的“死角”,比如壶把的内圈,壶口的下沿,桥形壶钮的内部从打磨本身的操作来说,困难吗?并不是。之所以说是“死角”,是因为这些部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小心翼翼地处理,很考验细心和耐心的程度。

但是这个时代大多数人都追求快速,尤其是工艺品行业,大多以计件来算报酬,因此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认真去雕琢这些细节。所以我们往往会发现,仅仅是打磨的效果,很多紫陶作品就存在明显的差异。

紫陶的装饰则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借助小小的一块陶面去表达,能够用心去构思、布局每一个画面,不惜搜索枯肠去搭配每一个文字,并且能通过这样的形式去表达哪怕一点点自己的“三观”,就已经显得尤其珍贵啦。

对于这样的艺人,即使初出茅庐,也会很快就建立自己的风格,后面所需要的只是时间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所以,说到底,制作和装饰,都全在“用心”二字上。

小编推荐

建水紫陶——好泥、好陶


泥对于陶器来说是最根本的天性,而繁杂的工艺,只是对泥后天的再造。没有好底子,何来好面子。一件精美的陶器离不开一团好泥来塑。

于紫陶而言,它有独步天下的阴刻阳填,无釉磨光,声如磬,体如铁,色如铜,明如镜,泡茶隔夜不馊,栽花不烂根,泡水不发臭。之所以那么好,说白了天生泥料底子好。

储量足:建水紫陶的泥料全部取自建水境内,分布于1300——1600米的坝区和丘陵地带,呈带状深埋于地表之下。

虽然开采起来稍有难度,但储备量可一点不少,具有关部门统计,现如今勘探到的可用陶土面积已达68.56万亩。

按如今的年消耗量来计算,近百年内无需为此担忧。也正是由于如此充足的储量,纯天然未经提炼的陶土目前成本较低,因此市面上使用的泥料皆为纯天然泥料,不加注任何化工原料,也不存在诸如其他陶瓷产区泥料造假的情况,无需为此困扰,消费者可放心购买。

含铁高:制作建水紫陶的陶土共有五种,我们称之为五色陶土。分别是红土、黄土、五花土、白土、青土,五色土几乎都含铁,以熔点1565℃的Fe2O3三氧化二铁(正三价)的形式存在。

其中由属红土、五花土、黄土含量最高。在入窑烧制过程中,经过还原反应,形成Fe3O4四氧化三铁,而这个四氧化三铁俗称磁铁,磁铁对水质起到了一定的软化作用。而建水紫陶体如铁(尤其是柴烧作品有较为明显的金属光泽及质感)正是由于其较高的含铁所致。

建水紫陶吸铁实验

泥料细:建水紫陶的泥料在自然状态下土质细腻纯净呈胶泥状。被晾晒干后,用手揉搓即可成粉末状。

水混合,过滤再陈腐,泥料目数在200——300目左右有的甚至高达400目(参考宜兴紫砂泥料细腻度多在100目以下)。

反复多次的过滤掉杂质,让原本很细腻的泥更加细腻

如此细腻的泥料,也造就了建水紫陶独道的“阴刻阳填”工艺,并且在烧制过后,通过打磨抛光即可形成亮如明镜的质地,仿佛施了釉彩般,因此后人称为“无釉磨光”。

在实用性方面,烧制过后的紫陶具有特殊的气孔结构,单面透气的特性介于双面透气的紫砂与不怎么透气的瓷器之间。半透不透的紫陶因此泡茶隔夜不馊,存茶恒温恒湿,栽花不烂根,泡水不发臭。

可高温烧制:建水紫陶的烧制温度普遍在1100℃——1200℃之间。最高的可达1250℃。(具体的烧制温度需更具泥料配比所决定,每一个陶艺人熟识自己的泥料所需的温度,因此烧制温度并非固定)。

根据相关陶瓷烧制研究发现,低于900摄氏度烧制的陶瓷吸水性在8%——15%,容易结垢,吸味,难清理。(例如低温烧制的茶壶养起来就相对容易较脏),硬度略差,抗摔磕碰性能差。且声音发闷,光泽暗淡不显精致。而建水紫陶烧制的温度接近瓷的烧制温度,吸水率低。易保养使用,轻轻摩擦敲击声音清脆。固有声如磬之美誉。

建水紫陶好泥,好陶!


泥对于陶器来说是最根本的天性,而繁杂的工艺,只是对泥后天的再造。没有好底子,何来好面子。一件精美的陶器离不开一团好泥来塑。

于紫陶而言,它有独步天下的阴刻阳填,无釉磨光,声如磬,体如铁,色如铜,明如镜,泡茶隔夜不馊,栽花不烂根,泡水不发臭。之所以那么好,说白了天生泥料底子好。

储量足:建水紫陶的泥料全部取自建水境内,分布于1300——1600米的坝区和丘陵地带,呈带状深埋于地表之下。

虽然开采起来稍有难度,但储备量可一点不少,具有关部门统计,现如今勘探到的可用陶土面积已达68.56万亩。

按如今的年消耗量来计算,近百年内无需为此担忧。也正是由于如此充足的储量,纯天然未经提炼的陶土目前成本较低,因此市面上使用的泥料皆为纯天然泥料,不加注任何化工原料,也不存在诸如其他陶瓷产区泥料造假的情况,无需为此困扰,消费者可放心购买。

含铁高:制作建水紫陶的陶土共有五种,我们称之为五色陶土。分别是红土、黄土、五花土、白土、青土,五色土几乎都含铁,以熔点1565℃的Fe2O3三氧化二铁(正三价)的形式存在。

泥料细:建水紫陶的泥料在自然状态下土质细腻纯净呈胶泥状。被晾晒干后,用手揉搓即可成粉末状。

与水混合,过滤再陈腐,泥料目数在200——300目左右有的甚至高达400目(参考宜兴紫砂泥料细腻度多在100目以下)。

如此细腻的泥料,也造就了建水紫陶独道的“阴刻阳填”工艺,并且在烧制过后,通过打磨抛光即可形成亮如明镜的质地,仿佛施了釉彩般,因此后人称为“无釉磨光”。

在实用性方面,烧制过后的紫陶具有特殊的气孔结构,单面透气的特性介于双面透气的紫砂与不怎么透气的瓷器之间。半透不透的紫陶因此泡茶隔夜不馊,存茶恒温恒湿,栽花不烂根,泡水不发臭。

可高温烧制:建水紫陶的烧制温度普遍在1100℃——1200℃之间。最高的可达1250℃。(具体的烧制温度需更具泥料配比所决定,每一个陶艺人熟识自己的泥料所需的温度,因此烧制温度并非固定)。

根据相关陶瓷烧制研究发现,低于900摄氏度烧制的陶瓷吸水性在8%——15%,容易结垢,吸味,难清理。(例如低温烧制的茶壶养起来就相对容易较脏),硬度略差,抗摔磕碰性能差。且声音发闷,光泽暗淡不显精致。而建水紫陶烧制的温度接近瓷的烧制温度,吸水率低。易保养使用,轻轻摩擦敲击声音清脆。固有声如磬之美誉。

“建水紫陶浮雕作品”从何而来?


建水紫陶的装饰手法除了传统刻填装饰以外,近些年还有很多新的装饰手法被应用到紫陶的装饰上,其中以浮雕的数量居多。

相对于建水传统刻填装饰,浮雕这种只刻不填的装饰手法是一种新的形式。

浮雕工艺主要来自两个地方,一是钦州坭兴陶传统的陶刻技艺,二是江西景德镇的雕刻手法。这两个地方的陶人来到建水,给建水紫陶带来了这些新的装饰形式。随后大量只刻不填的作品出现在了紫陶市场上,大家约定俗成地叫它们做“建水紫陶浮雕作品”。

浮雕是雕刻的一种,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法,是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建水紫陶常见雕刻方式分为三种:干坯浮雕、湿坯浮雕、堆雕。

干坯浮雕

一般的建水紫陶浮雕装饰都是先在湿坯上进行装饰后雕刻,干坯浮雕是在坯子烧制之后(素壶)上运用玉雕的方式把所需装饰内容雕刻上去,即使是黑色的坯体被雕刻坯体出会呈现本色红色(白陶除外)。

湿坯浮雕

湿坯浮雕会把坯体拉的相对厚一些,先在湿坯上勾勒所需雕刻的轮廓,再进行雕刻,深浅不一使画面更突出,整体更有层次感。

堆雕工艺

堆雕,是在壶身上添加泥料装饰出画面,湿坯完成,画面与坯体是不在同一个面上的,浮雕是在坯体(壶身)的本身器面上进行雕刻;堆雕是添加泥料完成。其实根艺也可算堆雕的一种,只是根艺以枯木、树根等素材,堆雕多以山水等形式表现。

堆雕形式——镂空工艺

镂空是一种雕刻技术,在壶坯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镂刻是创作的最关键阶段,要求作者施刀的功力、线与面的处理以及各种造型手段的变化,都必须切实服从主题内容的需要,使意、形、刀有机地融为一体。同时灵活运用冲、划、切、刮等刀法和浮雕、透雕等表现方式,建水紫陶壶坯极易变形,镂雕不易,成品率极低。

外来与原生,本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二者之间的不同的声音,都不过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发表有利于自己的看法罢了。

其实单从发展历史来说,浮雕还更胜一筹。而刻填作为紫陶独有的一种装饰工艺,其意义十分重要。但是,独有,不是意味着一定要排斥其他。

一些思维开明的陶人已经开始去粗取精、将二者巧妙结合,做出了十分惊艳的作品。(作者:陶策窑,来源:建水陶策窑紫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图来源:南茗佳人)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好的紫陶作品会给自己代言》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