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紫砂乱象令人痛心,然而,带着投资心理入场,不理性的消费者也是助长这种造假风气盛行的原因之一。期待购买的作品能获取高额利润,一味关注大师头衔和证书,不注重作品本身的质量和艺术水准,本末倒置,一些藏家反而成为炒作的始作俑者。

“限量收藏品”的伪概念

很多商家出售的,限量紫砂壶打着“大师参与设计、制作、督造”,表面看来是降低紫砂壶的收藏门槛,让紫砂爱好者有机会感受大师壶的魅力,其实正是这样的宣传和误导,正中一部分消费者低价捡漏、贪便宜的心态,在他们看来,居然可以用几千元或者几万元的价格,买到在市场上动辄几十万元一把的大师壶。

事实上,所谓限量发售,大多是商家的促销手段,这些作品的实际价格与价值远远不相符,抛开大师和限量收藏品的外衣,这些紫砂壶的实际价格最多也就几百元,很多甚至是批量生产或者机械加工的灌浆壶,一旦再进入市场,回收价可能连原价的10%都不到。而一些商家借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题材为幌子,制造限量紫砂壶,其噱头与藏品本身的升值并没有必然联系。

“无论限量与否,作为收藏投资的紫砂,是以藏品原有价值为起点的,如果虚高,就是收藏多久也涨不回来的,关键看藏品本身意义和市场对其的认可程度。”紫砂收藏家王先生如此评价当下火爆的“紫砂限量收藏品”。

实用大于收藏

一把紫砂壶,其基础是实用,紫砂壶人概括为“料为主,形为上,实用为先”。紫砂本身就是实用的工艺品,一把壶如果不实用,也就失去了其最大的功能和价值,大师壶的名气再大,如果制造出来的壶不能用于侍茶、喝茶,又有什么价值?

张明强强调:“日常使用的紫砂壶最多算是一种传统工艺品,真正能够由‘技’上升到‘艺’的紫砂壶微乎其微,在当代各类紫砂壶中,真正能够称为艺术品、达到收藏级别的最多占1%,这些作品倾注了作者的心力,是一种文化创造,被作者赋予灵感,是巧手捏出的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赵炎也告诫,若要把玩紫砂壶,首先应注重壶的实用性,在用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研究、体会,了解紫砂壶的材质、做工、历史、文化渊源。从消费到收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用器和投资品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除非专注于紫砂投资和收藏,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买一款泥料正宗、自己喜欢的壶最重要,不要太看重作品的增值属性。”赵炎说。

紫砂壶是一种讲究真材实料、工艺水准的造型艺术,一把堪称艺术品的紫砂壶,需要创作者强大的艺术修养,是创作者思想、文化修养在紫砂壶上的体现。若真的喜欢,要将紫砂壶作为收藏品,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资金外,还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一把紫砂壶是否具有收藏价值,需要多个标准综合评定——紫砂泥料、做工、作者修养、成型方式、数量、制作时间等等。

普及知识读懂紫砂

紫砂真正走向市场也不过近20年的时间,尤其是在内地,对于一个发展过于迅速的市场而言,缺乏相应的评判标准和参照,在这种情况下,紫砂价格的定价就只能以紫砂壶制作者的职称作为参考。很多消费者对紫砂壶的工艺、艺术、原料都不太了解,商家“忽悠”和部分工艺师的吹嘘也是把大师壶推向高价格的原因之一。作为消费者和收藏者,应提高自身对紫砂壶工艺水准的鉴赏能力,需要关注的是作品本身的质量和品质,用工艺品标准作为衡量,而不是听信职称或名气。因此,对于当下的紫砂行业的发展而言,推广紫砂知识,让更多人了解紫砂也是当务之急。

对于紫砂泥料真假的判断,类别的分辨,对于紫砂壶手工成型、挖塑及灌浆的制作方式的判断,都是一些入门级的知识,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学习。

张明强用“真善美”概括一把高水准的紫砂壶,首先,从紫砂本身的泥料来看,“真”是要选择纯正的紫砂泥,紫砂最重要的特性是透气性,好的紫砂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水性,因此具有其他茶具泡茶不具有的独特功用;“善”是紫砂壶的制作人做工用心,认真制作,具有手工制作精美度;“美”是从工艺造型来讲,一把好壶造型必须优美完整,具有创意。壶的壶嘴、壶把、壶身符合造型结构,合乎泡茶水流的物理性质,出水顺,握感轻。“越好的紫砂壶,越朴素,越具有人文品质。”张明强概括道。

cy260.COm小编推荐

紫砂市场回归理性:收藏应首选名家大师作品


在传统茶具中,紫砂壶历来是文人墨客喜爱的赏玩之物,一些出自名家之手、做工精良的紫砂壶,泥金等价的个例并不少见。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喝茶人群的增多,培养出了一大批紫砂壶的收藏爱好者,收藏茶具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爱好。

明清紫砂壶风格大不同

据了解,紫砂壶起源于宋代,到明代异军突起,清朝康乾盛世时,紫砂壶的制作、鉴赏与收藏达到一个高潮。最初,受生产技术和审美观的影响,紫砂壶的制作手法和工艺都比较粗糙。到了清代中期,社会经济进入繁荣时期,紫砂壶也进入其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我们通常所见的紫砂壶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带装饰的光货,这种壶是最见设计者功夫的作品;第二类是仿动物、植物的花货;第三类是筋纹造型,其特点是在光货的基础上有各式的棱角,多在嘴和把手处出筋。早在明代,紫砂壶的造型式样较少,多为圆形、筋纹形,风格古拙。到了清代初期,紫砂壶造型出现了专供宫廷、皇家使用的精工细琢的宫廷壶,造型多以自然形和几何形为主。

在采记中记者了解到,一些民间实用型壶类流短、小耳柄、形制小巧玲珑。清末及民国初期的紫砂壶造型增多,附加的装饰也多,多以仿古代名家为主,在形式上没有太大的创新。而明代的紫砂壶表面无光泽度,到了清代,泥料澄炼工艺总体有所提高,出现了紫砂细泥。

拍卖创新高收藏也看好

2008年中国嘉德秋拍,开辟了第一场紫砂壶的专业拍卖,与十年前相比,宜兴紫砂壶的价格翻了几十倍,现在有些当代名家的作品已经能拍出几百万元的高价。市场最好的时候,2010年,由顾景舟制、吴湖帆题书画的“相明石瓢壶”就拍出了1232万元;2011年,顾景舟所制“提璧组壶”创造了1782.5万元的高价,刷新了紫砂拍卖的世界纪录。

从2008年到2011年,紫砂市场慢慢走向疯狂。经过了2011年的市场高点后,从2011年到2013年,受大环境的影响,紫砂市场逐渐回归理性、成熟。

紫砂壶在拍卖市场的行情看涨,被称之为有收藏价值的“古董”,特别是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紫砂壶又因为其泡出的茶色泽透澈,香味纯正,受到很多爱茶人士的追捧,不过由于过度开采,紫砂越来越少,紫砂壶就显得特别珍贵,正因此,紫砂壶一般都是名家名作,纯手工制作,没有相似做工又相同形状的紫砂壶。收藏家喜欢收藏紫砂壶也是由于其具有惟一性。

好壶要看工艺更要看胎质

人们收藏紫砂壶大致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追求经典的壶型,讲究的是工艺;一个追求的是个性,讲究的是创意。一位长年把玩紫砂壶的藏友刘衡告诉记者:好紫砂壶如果去掉盖子,茶壶嘴、壶柄及茶壶口一般是在一个水平面上。也就是说,如果将茶壶倒转放平,基本上是可以和水平面保持一致的。如果将壶中水倒出,手按住茶壶盖的小孔或流口,水如果涓滴不出或壶盖不落,就表明是一把好壶。

此外,一件好紫砂壶,必须同时具备3个主要因素:美好的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使用功能。所谓美好的结构,是指壶的嘴、扳、盖、纽、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精湛的技艺,是评审壶艺优劣的准则;优良的使用功能,是指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壶扳的便于执握,壶的周圆和缝,壶嘴的出水流畅。同时要考虑色地和图案的脱俗和谐,理趣结合。

除了光泽之外,还要看泥料质地是否够细腻,胎质好不好。如果是调砂泥料,那还要看里面的砂调得是否够均匀,在整体的观感上是否协调。好泥料看着舒服,摸起来也舒服,手指抚摸,沙沙的却又毫无阻滞之感。总之归结为一点,好泥料看起来要“润”。而且好泥料的透气性也要很突出,紫砂壶的好处之一是能“裹住香气,散发热气”。“测试的方法也很简单,将壶内注满开水,把水倒掉,然后看壶内表面收干的速度如何,通常情况下,透气性越好,干得越快。”刘衡说道。

本报记者贺淑宁

收藏紫砂壶应从实用性入手


紫砂壶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紫砂壶收藏是中国特有的收藏门类。收藏紫砂壶的人近年在持续增长。紫砂壶具有实用性,同时又兼具艺术性。若是新手入门,可以先从实用性着手,慢慢把玩,积累些经验之后再进行收藏,若是收藏紫砂壶最好选择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精品壶。

把玩紫砂壶

中国茶文化深远悠久,而茶具收藏自古就有,既具有泡茶的实用,又能作为器件把玩,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升值空间。因此,许多茶文化爱好者都愿意收藏几件茶具。收藏茶具种类很多,其中紫砂茶具收藏又是一个很大的门类。本期,我们就来聊聊紫砂壶的文化,以及紫砂壶收藏中遇到的问题。

紫砂壶的文化价值

在了解紫砂壶收藏之前,必然要对紫砂壶的文化有一定了解,收藏不仅考验眼力,也是考验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只有对藏品文化历史有一定了解,才能很好地驾驭它。

紫砂壶作为生活器具,一开始都做得比较大,在把玩方面有所欠缺。文人茶人参与之后,一手可握的壶型才逐渐兴盛。小茶壶适合在手中把玩,显得特别可爱,而且壶身会因抚摸擦拭,色泽越发光亮照人,气韵温雅。所以《茶笺》中说:“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阳羡茗壶系》说:“壶经久用,涤拭口加,自发黯然之光,入可见鉴。”

仅有情趣还是不够的。清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一位文人陈鸿寿,他与制壶艺人杨彭年等人合作,设计制作了却月、横云、合欢、饮虹、井栏等壶型,又邀文人好友为之绘画、刻文,使紫砂壶成为书画的载体,让紫砂真正进入了文人壶时代。

纯正紫砂的辨识

如何鉴别紫砂的真伪呢?一是看颜色,纯正紫砂的颜色,应具有玉石般的韵味,不论其自身是紫色、黄色、还是红色,其光质像上了油一样,越擦越润;二听声音,在紫砂壶内放入茶叶,然后注入开水,紫砂壶发出沙、哑、沉的声音,声音沙哑说明材质透气性好,内部不结晶,能保持茶的香味,不易变味,如果注水后,发出金属声或者瓷器般的脆声,就可断定非紫砂或者紫砂不纯;三是闻其味,掺了化工原料的茶壶有异味,或是用铁观音入壶,泡一小时后,茶水变色或有异味,属假紫砂壶;四是凭手感,纯紫砂壶的手感应是光滑圆润、舒坦自然的,虽有颗粒但仍很圆润,通过传统手工加工碾磨的砂粉其手感和机器加工出来砂粉的手感是不同的。通过长时间的泡养,好的紫砂能显现出深沉、古朴、油亮的气质,而非紫砂或者紫砂不纯的壶基本上养不出来。

此外,现在很多卖家为了追求光泽,在壶身上进行打蜡处理。凡内行的壶友是绝对不会选购打腊壶的。其实好泥料的壶是不需要打蜡的,打蜡的壶肯定不是好壶,也就没有多大收藏价值了。如何辨别壶体是否打蜡呢?第一,感觉特别亮;第二,摸上去有一种摸蜡的异样感觉;第三,水浇上去很快聚成水滴滚落;第四,闻上去可能有异样味道。

大师壶的“功、型、泥、款”

导致精品紫砂壶拍卖价格,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主要原因,是作者的工艺水平、名气和作品数量等。紫砂壶的投资跟古玩一样,又好又少的东西才有投资价值。大师制的紫砂壶市场认可度高,尤其是个中精品、存量有限,未来的升值空间较大。因此,若是收藏紫砂壶最好选择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精品壶。不过,假如资金有限,也可以关注一些中青年的实力派。

所谓的艺术价值高的壶,即大师壶,不管是在制作工艺上还是在表现力上跟普通的紫砂壶有很大的差异,艺术大师的积淀和素养会体现在“功、型、泥、款”上。

功:指两个方面,一是艺人的制作功力,二是壶的实用功能。评判紫砂壶的好坏不能忽视壶的实用功能,要以实用为前提,不能仅注重造型之美,而忽视功能为用之美。若所制的壶沏不出一壶好茶甚至能败坏一壶好茶,这样的壶为行家里手所不能接受,形再美也算不上是一把好壶。

形:就是壶的形状款式。它所追求的是意境。就一般而言,壶的嘴、把、盖、身、流等应整体比例协调。

泥:一把壶的优劣,与泥的品质、品种有很大关系。紫砂泥细分品种较多,好坏相差甚远,一些大师制壶的泥料在市面上是不多见的,需经过自己特殊加工而成,有些甚至是祖传留下的独门泥料。

款:壶的款式非常讲究,鉴赏紫砂壶款有两层含义:一是鉴别壶的作者是谁,二是鉴赏镌刻诗词书画及印款。

紫砂壶的断代

(一)造型。紫砂壶的造型明代的式样较少,多为圆形、筋纹形。清代初期砂壶造型多以自然形和几何形为主。另外一些民间实用型壶类壶型小、流短、小耳柄、形制小巧玲珑;清末及民国初期的砂壶造型、款识增多,附加的装饰也多,多以仿古代名家为主,在形式上没有太大的创新。

(二)胎质。明代时期紫砂使用的泥料内含颗粒状粗砂,给人的感觉比较粗糙;明末清初泥料仍较粗糙,大多含有闪亮的云母,胎壁也较厚实。清代泥料澄炼工艺总体有所提高,出现了紫砂细泥。

(三)制作工艺。明代创始期的壶是以捏制为主,壶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捏按的指纹。到了晚明的时候,时大彬创造了木模制壶方法,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触往往比较粗糙,有时为了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清代的紫砂壶一般采用打泥片,再将泥片镶接而成,其壶底多有放射状痕迹。到了近现代则采用注浆成型,壶身略加修饰就极为光润,手感也极好。

(四)款识和铭刻。紫砂制品上的款识和铭刻是指刻、印、划在砂壶表面起装饰作用的文字,用以表明它产生的年代、制作者和使用者等诸多因素。不同的时代刻款铭字的部位和方法都有所不同。在书体上,明代都为楷书,到了清代早期楷书、篆书并用,而后期则以篆书为主。

品一壶好茶的同时,能够把玩一把喜爱的紫砂壶,并且还具有一定的升值空间,这样的理财方式是最惬意不过的。无论外面如何喧嚣,做投资理财,必须有一颗沉静的心,只有在宁静中保持敏锐的市场触感,才能有意外收获。而收藏品投资,则是一个集合了趣味性与投资性,又能修身养性的好方式。

须知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须知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茶生活回归 重拾文化自信


茶生活

烹茶、插花、焚香、挂画——早在宋代起,古人的生活中离不开这“四雅”。随着社会普遍生活水平的提升,寻回遗失的文化传统、重塑优雅品质,汇聚了一股急切的渴望。于是乎,以茶为主题的生活方式,首当其冲重回大众视野,茶室、茶席、茶道、茶具,这些看似“非主流”的家居元素,迅速在日常生根发芽。

近两年来,以茶为主题的空间设计、家具、家居用品层出不穷,大大地丰富了中国人家居生活的想象空间,也形成了一条以“茶”为主线的产业链。

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茶文化的回归,与整个社会生活大环境的改善有关。“茶”并不是作为改造现代人生活的新角色而来,而是从古老传统里重新回归,是现代中国重拾文化自信的必然产物。

从家居空间开始重拾文化自信

“茶文化的回归,与近些年行内流行的‘新中式’设计潮流同根同源。”多少家居创始人侯正光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对此感触颇深。侯正光曾在英国学习家居设计,回国之初,凭借丰富阅历和设计经验,雄心壮志地创立了自己的家居品牌,并以追求形式、设计感作为品牌的特色。“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虽然很有冲劲,但也有点天真。”他表示,一开始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并不高,后来慢慢地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才有了今天的品牌面貌。

新快报记者在该品牌店内看到,多少家居的产品以黑胡桃木为主,产品外观简约、线条现代,却幽幽地透露出一股中式韵味。这样的设计几乎成为原创家具设计的主流风貌:以简约线条、实木材质为基础的现代设计,却能让人一眼捕捉到传统神魂。尽管如此,不同原创设计依然能够各具特色、个性鲜明,统一于精神层面。这就是近些年来十分流行的“新中式”设计风格。“这样的潮流并非无中生有,不像以往的家居空间设计以追求欧式、美式为尚。随着国家民族经济的繁荣,社会更渴求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侯正光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近两年空间设计越来越多会融入具有传统文化代表的茶元素、茶家具、茶空间等。

茶令人静现在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传统

茶不仅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标志物,对于每个个体而言,与茶有关的生活方式本身,也是一种自我省思和净化。

“茶能让人安静下来,去除杂念、反思自身,这样才能生出真正的智慧。”一角禅创始人张保庆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说,体现在家居空间中,一个布置完整、具有古朴韵味的品茶空间,能够让人的心迅速静下来,仔细品味生活的美好。而采用与茶有关的生活方式,例如通过喝茶、品茶,或者接触相关的传统文化,也是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在浮躁时代比任何时候,更渴求这样的传统文化。

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古人追求“物我合一”的理念是相吻合的。大巧家居创始人翟伟民表示,茶在家居空间内不仅仅是作为器物、摆设,甚至炫耀的方式,追求茶生活本身也是一种哲学意义上与传统文化的同一,是更高层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追求。

成为品味生活的一环

随着茶文化的逐渐被重视,大众对于这一传统文化的喜好的逐日升温。

在城市生活中,以往有很多人会学习品酒、鉴赏咖啡,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茶道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传统的家庭装修中,欧式、美式曾经是两大主流风格,而如今,新中式却扛过大旗。以往喜欢喝茶的都是年纪较长的人群,现在喝茶的群体已经越来越年轻化。这样的变化过程,印证了文化自信的重拾。

人们不仅学习各种茶文化的知识,而且会在家居空间中使用各种的茶器具、茶道具,更加讲究喝茶过程的美感,复刻古人做茶席,甚至研究由此而延伸出来的花道、香道,由此而形成一套完整的茶生活模式。优雅的生活方式不再被舶来文化牵着鼻子走,不再是崇洋媚外;回归自我文化传统、找回自身的价值,才是真正的高雅品味。

陈勋儒:产品品质是茶产业的立足之本


图为:第九届云南省政协副主席、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陈勋儒(图源于珠江网,朱洪良/摄)

新闻背景:在第十五届中国普洱茶节期间,第九届云南省政协副主席、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陈勋儒接受记者采访,针对立足云南特有的气候、土壤和优良的生态条件;有着独特的云南大叶种和高素质的研发队伍;有着成熟的特殊加工工艺,涌现出了众多的优质茶产品。如何通过加快流通,促进消费,把优质的普洱茶更好地推向市场?

陈勋儒:云南的普洱茶具有得天独厚的四大优势,一片天,即特殊的气候条件;一块地,即云南红土地;一片叶子,即云南特有的大叶种;一种加工工艺,即普洱茶特有的加工工艺。由于这四个方面的原因,云南普洱茶本身就是具有优势的产品,大叶种茶相比小叶种茶、中叶种茶,对人体健康作用更好。

云南的普洱茶要突破现有模式,既要巩固现有消费群体,同时要突破“饼、砖、坨”等传统制茶方式,要开拓20至30岁的年轻消费人群,研发出更多适合年轻人消费习惯的茶产品。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不要去喝既无茶又无奶的“奶茶”,而是要喝云南的普洱茶。

浮夸的茶文化让茶叶背负太多 应该让茶回归本真


茶,确实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好茶带来的是品饮乐趣和身体享受,它贴近民众,成为很多人的日常饮品。但是现代人却为它披上了厚重的文化外衣,华丽的包装、玄乎的说辞、浮夸的演绎、高昂的价格……

茶,是该回归本真还是该赋予其各种文化?对此,您怎么看?

本期嘉宾

舒曼:《吃茶去》杂志总编

张雪儿:资深茶人,弘音茶学堂创办人

程龙伟:知名茶人,紫砂文化学者,茶事活动策划人

黄胤然:《境?界》杂志主编,首位文字监理师

陈骋:福建省耕读书院副院长

筱杨:21年茶龄,最喜欢岩茶、生普

茶,应该有何属性?

黄胤然:很欣赏一个功夫颇深的茶人曾说的话:茶叶不就是一个农产品吗?现在茶圈太多人迷失了茶的本位去说故事附禅玄,什么一片树叶集天地之精华,按照这个公式推理,人家外国的咖啡磨自种子,种子里的能量那不是比你树叶里的更强百倍千倍了?

我觉得该正视茶的属性,否则就会在国际上重演中国式的笑话:茶道、茶文化、茶境界玩得很高深,一检测化肥农药都超标。而国外的星巴克从来没把自己往禅道境界上扯,却轻而易举地打入咱们文化重地故宫。床是用来睡的,不是用来想的;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吹的。

程龙伟:茶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茶叶确实是用来解渴,是一种饮料,这点是要有一个具体的认识。但如果我们喝茶仅仅是为了满足于口腹之欲,满足味蕾的一种辨识,那我们为什么要喝茶呢?它与其他任何一种饮料有什么区别?茶叶本身的功能性是基础,但是仅仅如此,那么茶对人的益处发挥得实在太少了。

筱杨:茶,首先是饮品,其后才是文化产品。记得多年前,岩茶、普洱、红茶等等皆未疯狂之前,喝茶是件很简单的事,每一种茶都以它最清晰的面目出现,我等爱茶人按等级喝茶即可;现如今,想喝明白茶几乎都要成半个专家才行。

茶文化,与茶相生

程龙伟:历史上茶的发展和茶文化的兴盛是相映衬、相匹配的。茶的文化是从茶产生那一刻,在成为人们药用、饮用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任何事物都是从实用的功能开始,然后逐渐从实用上升到审美层次、精神层次,这就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规律。历史上的茶也是这样,首先是从实用开始,进而发展到文化层次。

舒曼:中国茶文化,是几千年来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宝贵资源。一片茶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通常我们讲“琴棋书画诗曲茶”是谓雅,“柴米油盐酱醋茶”是谓俗,前者可通“茶道”层面,融入了儒释道文化精髓;后者属于“茶俗”的层面,融入寻常百姓人家。但凡一种文化现象的存在,必有雅有俗最好,生命力一定旺盛,如是雅俗共赏,茶文化才能持久发展。

张雪儿:自宋代以来,从“粗茶淡饭”到“君不可一日无茶”,千年以来,中国社会始终与茶不离不弃。中国人更是从饮茶中总结、升华了茶艺、茶礼、茶道等精神“产品”,衍生出了与中国人水乳交融的茶文化。

如今,茶文化让茶偏离本身

陈骋:如今的茶,已不是“人在草木间”那么简单了。一片茶叶,跟火和水遇合,在我们这个五千年古国里背负了太多东西。我们把文化礼品重任和华贵尊享重托过多地赋予了茶,在人情和炫富的重负下,茶经常偏离茶本身,茶叶包装往往变味成拼材质、拼豪奢、拼概念、拼噱头的金舞台,茶叶却沦为附庸,变成中介,成为“买椟还珠”典故的当代诠释。

舒曼:现在有些人把普通而又简单的饮品试图引入到神秘化、妖魔化的轨道,以为把茶玩得越神、说得越玄就能卖出个好价钱,殊不知,已经把茶带入到“恶俗”化程度,这完全背离了茶的本来面目。

现在市面上“年份茶”炒作得很热,我不反对年份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然而,凡事不能走极端,让一片小小的茶叶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披上了太多神秘故事的外衣,只能毁了茶的清廉本真价值。

筱杨:如果按现今的乱象,以文化之名装裱炒作茶叶产地,华丽包装之下是来路不明的茶,高昂的价格让民众与好茶越来越远。最重要的是,由于茶叶价格的飞涨,引发对原生态茶山掠夺性的破坏以及造假横行,更是让爱茶人痛彻心扉。

尊重茶之本真,让茶文化回归

陈骋:我们不妨向重茶道传统的日本国和台湾地区借鉴。他们的茶叶包装更多用心,更少用金;更多创意,更少暴利。他们把美学、艺术融入茶生活,用感恩天地万物、敬畏自然造化的心态来礼茶伺茶,最终幸福了每个与茶相关的人。这其中的最关键处,在于天人合一,用我们的真心来对待每一叶茶,茶也一定会对我们好的。一片茶叶,透视人心,也透视人生。

张雪儿:关于茶的话题,褒奖也好,非议也罢,可以说是长期争论不休,却令茶叶在为人类浸淬生命的同时,又承受着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对茶叶的态度,客观反映了待茶之人的主观意识。我们在评论茶的同时,要先摆正个人的心态,尽量用客观、平和的态度来喝茶、论茶、经营茶,让人与茶相处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把“和”的价值融入生活、融洽社会。

筱杨:我认为,茶就是茶,既可以是“琴棋书画诗酒茶”之茶,亦应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茶。我们需要茶,也需要茶文化,所以茶和茶文化不应该是对立的。其实,我们喝茶的人很简单,茶叶干净、价格适中就好,所以放心喝好茶才是我们喝茶人更关心的事情。

程龙伟:把茶文化说得玄乎其神,任何时候都拿着高大上的文化来进行推广是不当的。但这是推广方式的问题,不是茶文化的问题。当然我们应主张踏踏实实喝茶、认真体悟、仔细回味。

让茶叶从身体到精神层面全面地涵养自己,实实在在有体验、有感悟,精神有了提升、性情得到滋养,这样从中获得就多了。不是一片茶叶背负得太多,而是人们在喝茶时对茶叶的理解太浅。

小编短评

十年前,普洱茶被冠之“能喝的古董”,在短暂的收藏热潮之后,急速崩盘;金骏眉作为高端红茶的代表,一斤茶能卖到上万元的高价,但是随着市场风向标的转移,金骏眉的光环也随之暗淡。但凡能经得住市场考验的依然是那些朴实无华的清茶,一杯茶,被注入太多纷杂,必然变味。

伴随茶的演进而诞生的茶文化,更多的是关于茶的历史、工艺和品饮,它伴随着茶而存在,赋予了茶深刻内涵和美妙的演绎。如果没有这些文化的映衬,只能像西方人那样拿着茶包冲泡生涩无趣的茶,那么茶与一杯水的区别只是味道。

但是,茶文化不等于添油加醋的炒作,把茶说成“古董”,把喝茶说成能“通络经脉”,强调一斤茶由多少万枚芽头制成,而忽略祖辈流传至今的传统制茶工艺,甚至连茶的仓储地域、环境也能大做文章,茶被牟利的商人编织成奇幻的神话,这种所谓的茶文化比茶本身的变味更可怕,它误导了市场,欺骗了大众。是该让茶减负,首先要让商人被利益负重的内心减负。

茶叶也能做衣衫 业内称有较强实用价值


茶叶与服装,从传统意义上说是两个完全不搭界的概念。不过,英国科学家与时装设计师最近联袂合作,让吃喝与穿成功跨界。他们利用废绿茶水、糖和其他营养物质,研发出一种看起来既像皮革、又像纺织物的服装面料,由于其原料主要由茶叶构成,因此,人们将用这种面料加工制作的服装称之为“茶衣”。如今,“茶衣”的款式和种类正在扩大,除了衬衫、夹克以外,还出现了“茶童装”和“茶鞋”。

众所周知,茶叶是一种保健饮品,它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比较常见,如绿茶冰淇淋,抹茶蛋糕等。至于废茶的延伸利用,除了茶枕外,还真想不出太多。至于废茶如何成为织物做成服装,其中的确还有点小悬念。

原来,经过一系列复杂工序提炼出来的绿茶混合液,可以有效刺激醋菌属类细菌的生长。伦敦皇家学院分子生物学家弗里曼教授说:“这种细菌可自然滋生出纤维素纤维,这些细菌连结成块,便可成为面料。”科学家们向纤维素茶叶汁内添加大量菌块,待其干爽之后,茶衣就会变得如薄纸般透明,晶莹剔透,玲珑可人。而且,在试穿半个月之后,由于纤维素的作用,茶衣会愈加结实,甚至像皮革一样牢不可破,用手撕都撕不烂。

英国媒体认为,“茶衣”的问世,是科学家智慧火花碰撞的产物。这一想法首先由伦敦皇家学院纺织学教授苏占丽提出,即利用微生物可循环生成纤维素,进而生成类似纺织品的服装面料。虽然苏占丽的构想听上去令人匪夷所思,但突破了以往科学家对于菌生纤维素材料研究的极限。为此,科学家们不约而同地确立了这个联合项目,然后想方设法增强其新特性,最终开发出了“茶衣”。

业内人士称,作为一种成功开发的新型织物,“茶衣”被证明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与此同时,这种衣服还可以被深加工和进行多次处理,如对它进行染色后,就可生成一件新的、截然不同的衣服,这也是“茶衣”的独特魅力所在。科学家们认为,制作“茶衣”的面料,具有创新和可持续特点,发展前景十分看好,甚至有可能成为未来纺织业发展的新趋势。

用茶作面料入衣,是继棉、麻、丝绸、呢绒、皮革、混纺等传统衣料之后,人类在服装面料开发利用上的拓展尝试和技术革新,某种程度上具有突破性和开创性的意义。

毋庸讳言,“茶衣”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刚刚问世,无疑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之处:一是由于菌种不断滋生,衣服的气味比较浓;二是菌块时常造成面料表层不够平整,穿在身上显得不够贴身等。不过,科学家正在想办法弥补上述缺陷,使其变得无味、挺括和平整。如果打破了这两个“瓶颈”,“茶衣”的商业前景无疑会更加美好。

推广保护红心铁观音品种 安溪铁观音回归传统


近几年,安溪铁观音刮起“回归传统”之风,不少茶农、制茶大师通过经验总结,认为正宗的传统安溪铁观音有三点——正源、正育、正艺。“传统”的前提便是选用优良茶树品种“红心歪尾桃”。“红心歪尾桃”素以“芽壮、心红、叶厚、腹绿”和“香高、味浓、韵明、水甘”而著称。然而历经近300年的发展,数量越来越少,品种纯度降低,保护、提纯、培育红心铁观音迫在眉睫。

今年6月,安溪西坪镇成立了一个新兴社团——红心铁观音保护提纯技术研究会。该研究会会长颜金石介绍,宝潭村是安溪红心铁观音留存较多的村庄,现大概有26500株,树龄从50年、80年,甚至100多年的都有。福建农林大学著名茶叶专家孙威江和詹梓金教授通过研究铁观音品种品质特性,认为以西坪“红心歪尾铁观音”为苗木母树的铁观音,最具“音韵”风格。

颜金石告诉笔者:“安溪县政府和相关部门都高度重视纯正的红心铁观音数量锐减的现状,因此特别鼓励和支持我们成立这个研究会,希望能通过保护、提纯、复壮、培优,提高红心铁观音的种性纯度,培育出更多红心铁观音原种茶苗。”现在,研究会用“压枝法”把老母树移植到基地,再用安溪先辈发明的“茶叶短穗扦插技术”,慢慢让红心铁观音繁衍到整个乡镇直至安溪全县。

在西坪盖竹村的茶园,一块镶刻着“红心歪尾铁观音茶保护区”字样的绿色铁牌十分引人关注,这是安溪铁观音传统工艺传承及推广者王辉荣今年建起来的300多亩的红心铁观音保护区。都说好茶好喝不好栽,对于铁观音这么尊贵的茶树品种更是如此。王辉荣告诉笔者,“红心歪尾桃”的成活率很低,即便树龄成长到五六年,还是有可能会死掉,而且茶叶产量很低,只有普通铁观音品种的1/2。

安溪县农业与茶果局局长蔡建明表示,红心铁观音属于我国最优良的茶树品种,加大红心铁观音苗木繁殖管理,开展铁观音种质资源的提纯、复壮、组培等研发与应用推广,保护铁观音品种的纯正,必将对铁观音茶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结构性的导向作用。

成立红心铁观音保护提纯技术研究会,建立红心铁观音茶树保护区,改造老旧茶园大量种植红心铁观音……安溪正掀起一场铁观音“正源”运动。

紫砂文化与文化紫砂区别?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全民审美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日下一个名词“紫砂文化”在越来越多地被各大媒体、业界内外频繁提起。与在不同场合被提起的高频率、大范围相比,与这个名词被各界人士的耳熟能详相比,这个名词的真正含义,作为一个专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缺少厘清。同时,又有另一个名词,多次被业内人士说起—“文化紫砂”。那么,“紫砂文化”与“文化紫砂”,这二者在各自的概念表述中有哪些差异,二者的关系究竟如何?我们作为紫砂从业人员,应该如何深入了解这两个概念,从而在更高程度上指导我们的创作呢?笔者将试作分析,请教于方家。

葫芦

一、“紫砂文化”与“文化紫砂”的概念解析

紫砂文化作为一个名词,是以紫砂工艺为核心的。它与茶文化、禅文化等其他不同的文化,彼此并列,互有交融,又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其外延相当宽泛,可以包括紫砂工艺所凝结成的物质作品,也包括物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非物质工艺,更包括品鉴者、欣赏者在品味紫砂时期的主体感受。所以我们可以感觉到,几乎凡是和紫砂沾边的一切东西,都可以用这个概念去大而化之,去笼而统之。

由于“紫砂文化”这一名词包含的意思过于宽泛,笔者认为“文化紫砂”这一概念,能够与前者相呼应,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那么“紫砂文化”与“文化紫砂”,这两个貌似相似的概念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紫砂文化”这一概念重点在于“紫砂”,是先有紫砂后围绕紫砂而形成了文化,而“文化紫砂”这一概念,重点在于“文化”。前者的重点在于“紫砂作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作为文化的载体”,后者的重点在于“以文化的眼光创作紫砂”。由于“紫砂文化”使用的过于频繁,包含的意思过于宽泛,适时提出“文化紫砂”这一概念,让两个概念之间各据其位,互有张力,正是其时也。其次,“紫砂文化”是泛指,“文化紫砂”更多的是特指。前者既指紫砂作品的欣赏者,也指紫砂作品的创作者。在其欣赏者中,上到达官贵人,下到贩夫走卒,紫砂文化统统是来者不拒,广纳并包。而“文化紫砂”则不然,它有明确的所指范围和诉求对象,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概言之,“文化紫砂”就是指紫砂作品的创作者及其作品,就指那些自觉以文化为标杆,以文化为旨归的创作者和作品。

再次,“紫砂文化”是综合的现实描述,“文化紫砂”是主观的价值偏好。前者指社会中上到阳春白雪下到下里巴人的一切与紫砂有关的现象和物质,而后者则不然。后者仅指那些能代表时代精神、能具有文化意蕴的紫砂现象和物质。所以,笼统一点说,文化紫砂代表了“阳春白雪”的一面。最后,放在历史的长河中,“紫砂文化”是历史的,“文化紫砂”是现实的。我们今天所指的“紫砂文化”,是指从明供春以来所借由紫砂为载体,表现出来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他们从各个角度影响着现今的紫砂发展。而后者,是当今紫砂人在扎根前者的基础上,对此艺术的文化思考与全新开拓。今天的“文化紫砂”,从先行者变为行业共识,被凝固、被物化、被传承,就成为了几十年后的“紫砂文化”的一部分。

八面雄风

二、提出“文化紫砂”的时代背景

“文化紫砂”这一概念的提出,不是某位艺术家或理论研究者突发奇想的产物,也不是媒体个别人突然创造的。它不断地闪现在拍卖场、艺术家创作谈和艺术画册中。可以说,“文化紫砂”一词的诞生顺应了多方面的需要。第一,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殊呼唤。每个时代必然需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的艺术品、艺术理论以及艺术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收藏行业的腾飞、紫砂收藏人数的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不满足于普通的、千篇一律的传统样式,也不满足于完全传统的审美趣味和作品鉴赏。当然,这些作品还有其生命力,但是仅仅这些作品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市场如同一个挑剔的孩子,张着饥渴的嘴巴,在呼唤着新鲜的食品。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第二,这是紫砂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行业、一门艺术,发展久了,经过一段长时间的酝酿,都或多或少地面临着“何以为继”的发展难题。这个难题如果用通俗语言来表达,就是怎么变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在紫砂界、在工艺美术行业出现了,就是在文学音乐中也屡见不鲜。中国的诗歌艺术在唐朝发展到顶峰,宋代的诗人不甘心重复,就以理入诗,宋诗终于别开生面,成为诗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紫砂艺术发展到今天,无论谁都绕不开一个“继承和创新”的命题,绕不开“书写时代精神”的课题,绕不开文化底蕴越来越深厚、审美要求越来越高的社会现实。既然绕不开,又必须迎头而上,只能提出“文化紫砂”这个概念,用这面大旗激励自己,也呼朋引伴。第三,这是雅俗文化互相影响的必然结果,也是从“手工艺”到“工艺美术”的必然表现。中国传统的紫砂,是俗文化,属于工匠的,属于手工艺人的。以陈曼生为滥觞,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等不断地介入紫砂,使紫砂完成了从街头巷尾到登堂入室的转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从社会媒体到紫砂界自身,越来越多地把自己从“手工艺”定位到“工艺美术”。既然定位在“工艺美术”了,就必然要做名实相副的事,就必然要从“工艺美术”的角度去重新定位紫砂,传承紫砂。“工艺美术”较之“手工艺”,区别何在?窃以为,就在于“文化”二字。第四,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影响的必然结果。如果说中国以前传统的紫砂文化,还可以苦守在师徒传承的谱系中,还可以固守着传统样式过日子,还可以埋头在小城市的小作坊(这里的“小”,绝不是指具体的占地面积、作品数量,而是指心胸,指眼光)里重复制作,反复制作,那么现在的紫砂如果还这样,就必然会“为天下人所笑”。紫砂文化与学院文化、西方文化,与社会大环境下的其他子类文化,必然会互相接触,产生出新的面貌和新的气质。我们不能闭目塞听,也根本做不到闭目塞听。

双线玉宇

三、“文化紫砂”对紫砂从业者的主体要求

提出“文化紫砂”,既是紫砂从业者对时代要求的顺应和反馈,也是自身不断提升的必然结果。时代的发展需要紫砂从业者从各个方面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来尽力为紫砂事业添砖加瓦。一方面,是对创作主体自我修养的提升。苏联时期的戏剧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一本书,叫《演员的自我修养》。笔者认为,在目前这个环境,也应该提出紫砂艺术家的自我修养这一问题。毋庸置疑,目前在紫砂界存在某种不好的现象。由于紫砂热、好赚钱,各种人都来吃这碗饭。甚至连找不到工作的、天天打网游的都来赶这个热潮。当然,古人也说过,英雄不问出处。可从另一方面讲,如果不努力,不进步,又哪里能够自称英雄?我想,凡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都应该有着历史责任感,有着这个行业的职业精神。所谓的历史责任感,就是不辜负紫砂传统,不能老是吃祖宗饭而不为子孙留遗产。所谓的职业精神,就是干一行要爱一行。不断实现从“用手创作”到“用脑创作”最后到“用心创作”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对创作作品的全新要求。我想这种全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作品能否体现出时代责任感。所谓时代责任感,就是不要辜负这个时代,要为这个时代创作,要为历史留下关于这个时代的特有作品。紫砂发展了,是时代造就的,这个时代对所有紫砂人都是厚爱有加的,我们怎么能辜负这个时代呢?另一个是你的作品能否体现出广博的艺术眼光。你能不能吸收江南文化以外的东北文化、西北文化、西南文化等其他地域文化,你能否主动接纳如时政文化、军队文化等各种子文化,能否吸收西方陶艺文化、工业设计、礼品设计等有益的养分.

李宗垣:茶叶终究是一种饮料 铁观音回归传统不能一刀切


1963年从福安农专毕业迄今,李宗垣与茶已结缘50余年。半个世纪以来,从不识茶到学茶制茶,从知茶懂茶到品茶评茶,从写茶总结经验到开拓茶市的他,研究铁观音茶树种植,担任铁观音赛事评审,深耕茶业市场第一线,亲历铁观音市场发展变化,被誉为“铁观音茶王制造者”……回忆着自己与茶结缘的日子,李宗垣感慨:“一生与茶做伴,其乐无穷。”

这几年,铁观音茶界回归传统的呼声,在安溪上下响彻一片。那么何谓传统,何谓革新?在李宗垣看来,传统与革新是一对矛盾体,但常常相互转化。“过去的传统,置于今天或是革新,今日的革新,在明天又成为传统。”

他举例说,安溪在新中国成立前直至上世纪80年代,其实是采用轻发酵工艺制茶;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为适应出口长久储藏、运输的需要,茶叶发酵越来越充分,带动了重发酵浓香型铁观音的流行;1993年,台湾茶回到家乡,带回了本源于安溪的轻发酵工艺,各乡镇又开始流行清香型茶叶,当时采用该工艺的祥华乡“勇青红”,令人回味至今;2000年之后,空调制茶盛行,具备“鲜”“香”轻发酵特点的清香型铁观音成为市场主流。“所以,现在我们呼吁的传统,其实是上世纪80年代的革新。”

正因为传统与革新矛盾统一,所以在李宗垣看来,没必要纠结于传统铁观音与清香型铁观音哪种更正、味更好,他说:“茶叶终究是一种饮料,关键看市场需求,有市场才能经久不衰。”

时下,浓香型铁观音受消费者喜爱,“回归传统”成为顺应市场需求的选择。但在李宗垣看来,“回归传统”并非简单的工艺回归,安溪铁观音提纯复壮、恢复生态,是安溪茶叶回归传统的基础与前提。“时光流逝,铁观音的植株、安溪的生态,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将会影响安溪铁观音独特的观音韵,所以要保护优质种质资源,将现有的正宗红心铁观音茶树进行摸底,对老茶树进行挂牌编号保护,对红心茶苗穗进行压条和扦插;鼓励引导茶农回归老品种、老土壤、老茶树、老技术,回归自然。”

“‘回归传统’不能一刀切。”李宗垣说,安溪产茶地域广阔,不同山头、地域,有不同气候、土壤、生态,会产生铁观音不同的植株特点,各个地域茶农制茶方式也不尽相同,最后形成的茶叶香气、韵味往往带有神秘的差异,形成独特的山头香。“此种特点下,安溪铁观音‘回归传统’不能一刀切。”李宗垣表示,各乡镇地区、山头,应该扬长避短,根据地域和环境不同来制茶。

人物简介

李宗垣:教授级高级农艺师,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福建)、全国化技术委员会乌龙茶工作组副组长,高级评茶师、泉州茶业十大贡献人物。

李宗垣被誉为“茶王制造专家”。他从1993年开始,就参加安溪县举办的各种茶事活动,特别是在广州、上海、北京、香港、澳门、长沙等地举办的茶王赛,在他手上诞生了数十位茶王,带出一大批评茶专家。2002年,他参加全国第一批高级评茶师考试,成为首批通过考试的4名高级评茶师之一,堪称“铁观音第一茶师”。

李宗垣用毕生的精力探究铁观音,为铁观音审评的标准化立下了汗马功劳,2006年整理出版了《安溪铁观音制作与品评》。在李宗垣看来,茶叶的品评要随社会进步而发展,要结合市场,甚至要能够指导生产,提高生产力和促进社会效益,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

擦洗紫砂壶和紫砂杯茶垢的过程


紫砂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气孔微细,密度高。用紫砂壶沏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涣散,得茶之真香真味。这也是大家独爱紫砂壶的一点原因。

紫砂壶泡茶时间久了,多多少少都会留下茶垢,常有壶友问我怎么去除茶垢,一把紫砂壶养好后很漂亮,水色非常好,但打开壶盖,如保养不当,壶内壁和壶盖口等地方会残留下乌黑的茶垢,顿时心里就不舒服了,该怎么除去茶垢呢?其实也简单的。

茶垢是没有喝完或放得时间较长的茶水暴露在空气中,茶叶中的茶多酚与茶锈中的金属元素发生氧化反应后形成的,茶垢附着在壶的内壁。

茶杯、茶壶用久了,就会有大量茶垢,用海绵蘸盐摩擦,可轻易去掉。

茶杯、茶壶内放入一小勺桔子粉或桔子汁,装满清水后放置2-3小时,这样茶垢与茶具失去了粘合力,就容易除去。

用烫熟的土豆皮擦拭紫砂壶的壶身;把土豆皮放进茶杯里,然后倒入热水,盖上盖子焖一会儿,5到10分钟后,倒出土豆皮。这时候再用清水刷洗一遍,就能够很轻松地去除茶垢了。这是由于土豆皮里含有大量的淀粉,用开水冲烫以后,淀粉形成胶体溶液,这个胶体溶液具有很好的吸附和去污能力,因此用这种办法就很容易地把紫砂茶杯里的茶垢除去了。

建议:擦洗紫砂壶和紫砂杯茶垢的过程中不要使用任何化学清洗剂,包括牙膏。

紫砂手艺大师带你感悟全手工紫砂壶


王玮制《春回大地》紫砂壶

五色土在转盘上旋转,完成了由泥到壶的过程,一把壶便诞生了。

我从事制壶工作已有20余年,紫砂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紫砂壶以其独特的魅力,让人品味,给人慰藉。我喜爱它光泽明亮而不张扬,内敛深邃,温婉如玉。

一把全手工紫砂壶的价值是模具紫砂壶不可比拟的,博得众多壶友收藏者的喜爱。全手工紫砂壶受人追捧,这与其特点和工艺有关。全手工是指壶的整个制作过程都是由艺人亲手完成,不借助任何模型,全凭艺人的经验和手感。艺人们依照造型的尺寸或样板塑造形体,利用虚坨、瓤只拍打壶身制作雏形,仍后用搓、捏、塑、琢等手法将泥团制成附件,运用勒只、篾只、刮只、复只和线梗等专用工具再进行精加工,最后用明针和各种刀具进行细部精微处理,一把体现作者设计意图、具有原创性和唯一性的紫砂壶才最终完成。

我开始做壶时,只是把它视为一种生存赚钱的工作,起早贪黑,一天可以做几把壶,但对壶的泥质、款式和工艺了解甚少。后来,在前辈的悉心指点、言传身教下,自己对紫砂壶丰富的内涵有了新的认知。

紫砂壶是实用类艺术品,它吸收、融合了各个艺术门类的长处,造型丰富,仪态万千,体现着作者的审美情趣、气质风度、品位境界和艺术个性。所以,制作一把好壶,作者不仅要有娴熟的技艺,而且还要有广博的知识。我在向前辈学习技艺的同时,注意广泛涉猎历史、美术、音乐等书籍,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在制壶实践中,我从做光货、统货,逐渐发展到做花货,从印坯成型到现在的手工成型,从制作工艺品过渡到艺术品,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壶风格。

我以前一天做几把壶,现在是几天做一把壶。我制作全手工壶时,先从选泥料、造型、实用、美观方面进行精心设计研究。从打泥条拍壶身至表面精加工,细细琢磨。花货是一种模拟自然物态的壶艺。艺人通过对自然的提炼取舍,采用浮雕、线雕和圆雕等装饰手法来塑造壶型,集实用功能、视觉美感、触觉舒适于一体。我做花货以竹货最多。《春回大地》是我比较满意的一件全手工紫砂壶作品。半圆壶身,壶钮为竹笋,以竹节装饰壶嘴和壶把,整个提梁把横跨壶身,我用竹叶刀力求刻画出竹子刚劲有力和高风亮节的品格。壶身则用胶泥装饰,体现出春回大地的主题。此壶色泽温润古雅,造型生动活泼,尽显紫砂壶的线韵之美。

近几年,我的作品得到了社会承认。《春回大地》在全手工制陶大赛中获二等奖,《星火》获江苏省工艺美术“艺博杯”第二届陶艺创新作品展金奖。但是,每次完成一把壶,我总有不满意的地方。有人说:“也许不完美的把加不完美的嘴加不完美的盖等于可爱的全手工壶。”我想,做每把壶只要用心去做就可以了。

紫砂圣手华建民:绚烂多彩的紫砂人生


紫砂艺术在中国源远流长,不仅体现着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流传,也象征着静雅清幽的生活理念。紫砂艺术经过一代代的传承。无论是从造型的创新上,还是制作工艺的传承上,都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文化特色。所以,全世界很多专业收藏家,都以有一把“巨匠大师”制作的紫砂壶为荣。

在紫砂工匠中隐含着许多真正的艺术大师,“紫砂圣手”——华建民以精湛技艺、独特创意、潜心研究、突破陈规、巧夺天工,成为当代真正的紫砂工艺大师,其创立的“华氏紫砂”以最具创新意识、最具时代特点及标新立异著称于世。

一、独具匠心开创紫砂艺术崭新领域

华建民先生潜心研究紫砂艺术二十余年,对紫砂的材质、造型、制作、烧制见解独树,均有论文发表。独创的“华氏”紫砂品牌冠绝天下,曾多次荣获全国和省级陶瓷艺术设计展大奖,被业内和藏家誉为“传统与现代的撞击之光”、“生命的火焰”、“梦界的壶艺”、“火的魔术师”、“奇人怪才天壶”、“四百年来第一人”、“紫砂圣手”、“新生代紫砂泰斗”。

对于华建民来说,紫砂艺术的创作不仅需要传承和技艺,更需要潜心的去琢磨其中的奥秘、敢于不断挑战传统,这样才能够在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在艺术的领域上开辟全新的道路。所以,和很多紫砂大师不同,在华建民的创作室中,不仅仅只有制作紫砂产品的器具,更有很多草创图纸,这些是他每日必修的功课,通过不断的研习让灵感迸发。

二、潜心钻研还原纯正紫砂真实面目

无论从学术上还是从实践中,华建民经历了常人不曾有过的磨练。也许正因为如此,对于紫砂的研究才能够十分透彻,领先的艺术思维理念,得以被业内接受、被世人欣赏。

华建民潜心研究紫砂,目的就是找出纯正紫砂,揭开紫砂的本来面目。在研究紫砂数年中,发现纯正的紫砂有与普通紫砂有非常明显的区别:颜色柔、声音哑、手感润、养后油、泡茶不馊。这一见地,已成为紫砂界陶手制作紫砂的新标准。

三、紫砂窑变开创紫砂审美风格

紫砂窑变是现代紫砂工艺的一次颠覆性的革命,它不同于普通的紫砂工艺,它的工艺技术之复杂,创作思维和烧制技术之高,是很多陶艺家都无法达到的境界。在这一点上,“紫砂圣手”华建民用了很长时间才研究透彻,成为业内鲜有的紫砂窑变大师。

华建民认为,要想创作出一个好的紫砂窑变作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判断,去观察。窑变色彩的过渡自然程度;颜色的丰富多彩;色彩的稀有程度;颜色与造型的恰到好处;火焰的美丽痕迹;以及窑变的趣味。这些关键的判断因素是紫砂窑变作品出炉的前提条件,也是紫砂窑变作品的特征。

在华建民眼中,紫砂窑变是他最得意的工艺,多年的潜心研究终于不负众望,创作出的紫砂窑变艺术作品深受大众喜爱。他创作的窑变作品《脸谱》、《冷暖水鸭》、《一缕鸿运》,《灰姑娘》、《月中桂》等等,个性独特,底蕴浓厚,古典与时尚完美结合,提升了紫砂窑变艺术的灵魂,开创了紫砂审美的新篇章。这得益于华建民对紫砂材质的深入研究和他烧制技术的娴熟,以及他对紫砂艺术的那股执着精神。

在紫砂艺术的发展道路上“紫砂圣手”华建民兢兢业业,把传统紫砂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层次。无论是技艺的创新、还是作品灵魂的创新,都成为业内津津乐道的佳话。标新立异,是艺术创作遵循的不变法则,也是对艺术的敬仰和传承最好的见证。

华建民简介

华建民,号砂立。紫砂艺术家,工艺美术设计师。1962年出生于陶都宜兴;1980年起从事紫砂创作设计;1986年进修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0年创办华氏艺陶创作室;2000年创办“华氏”牌纯正紫砂并注册。曾多次获全国和省级陶瓷艺术设计展大奖。

《紫砂宝鼎》1990年全国陶瓷艺术设计表扬奖

《紫砂仿古香炉》1991年江苏省轻工美术设计展评二等奖

《六环紫砂盆》1992年江苏省陶瓷新品展评二等奖

《金秋承露》1994年全国陶瓷艺术展评二等奖

《风声、雨声和土》1995年江苏省轻工美术设计展评三等奖

《秋艳》、《山寨情》、《晨露盂》1996年江苏省工艺美术陶瓷新品二、三等奖

《双龙供春》、《隐龙戏蟾》1996年入选中国宜兴国际陶瓷艺术展

1997年被香港权威性全球人物志编入《世界名人录》

1998年作品《同行》入选中外陶艺家邀请展,作品《窥今思古》获98香港回归一周年世界华人艺术大奖赛优秀作品奖,并享有“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荣誉称号,入编《世界艺术家人才大典》

2000年出版个人作品集《陶艺群星系列丛书NO.1——华建民》

大世界出版公司

2000年中央电视台《中国风》播出专题片《供春壶艺》

2003年出版作品选集《当代中国紫砂陶艺名家——华建民作品选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年出版个人作品集《华建民紫砂壶作品初探》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6年整理发表研究成果《纯正紫砂窑变初探》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回归紫砂实用之本》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