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紫砂壶发展已经百年历史,历史遗留下很多经典的器型,如石瓢,仿古,西施等等,不同的器型,有着不一样的魅力。其中以石瓢最受业内人士关注。

石瓢以骨肉亭匀者为美,崇骨力、厌肥肿;慕简洁,恶重饰。除整体形制有几点平行之要求外,其流、盖、身筒、钮、把亦是自得章法——

流:

流嘴面应当平而挺。从嘴面到流体的边缘线的角度要清晰明朗,干净利落,如有楞角、菱角的处理皆为面貌萎靡之下策,不可取也。

由嘴平面到流的暗接根部之前端三分之一处应成直线,如此则能显秀,随后应渐渐舒展放开,与壶身的连接,其意非流接壶,其势应由壶身引出相接,若树之新枝,浑然天生。

盖:

整体要求盖面平而挺。最忌中间显隆起状。盖之关键还在于盖面到盖沿的线条过度,必须呈自上而下之缓缓走势,如此则能显出一个压字。

身筒:

身筒外观整体形制为一几何三角形(亦有人字称谓者),此形由上而下,即口沿至下部之过渡尤其关键。自口沿到下部的三分之二处为直线,忌太鼓、虚肥,愈挺愈佳,此为石瓢之骨力所在,应显硬骨凌宵之意。底部到壶墙的线条应为,自底部中心往外走势,线条上抛走成有上托之感,宛若平掌曲指,尽显壶之托力,此曲折处系石瓢含肉所在。万物阴阳需调和,无肉则虚亏,有肉则含力。若如此,壶身上下,则圆直相接,流畅和谐。加上盖往下之压力,二力相遇自然也就产生了张力,如此壶遂饱含气度。

钮:

钮,(依壶型不同也有称的子的)壶之制高点,力巧能拨千斤,有定神之功。正面平视看壶,在立面上除了透视原因,盖与壶底呈弧线之外,钮才是正直意义上的曲线,在一个又一个三角形的力度组合中,起到了整体线条过渡连接与调和的作用。钮孔勿高,高则显得突兀。钮之两端要求若隐若现,给人以遐想。若干要素处理得当,则刚柔互济,壶自有神。

把:

与流同理,把之衔接及整体形态以壶身为基础,根据壶身的体形,确定壶把的硬和软,关键地方就是把的三角处理。把应依身筒而生,非强接于壶,不欠不赘,不张扬、不委顿,且流把呼应,如此壶便现筋。

石瓢之款式非一致,各种款式又各有讲究,虽绿肥红瘦,但大的要领不出辙。曼生曾于彭年之壶上刻“不肥而坚,是以永年”,余以为是石瓢壶永远之精髓所在。如上所述,一把壶若有了生机、有了气,有了神,有了筋骨,骨肉亭匀自是不言自显了!而一把壶的外在形制之美,又总能熨贴我们心灵深处的某种怀想。

可谓人生得一石瓢好壶足矣!

延伸阅读

世间石瓢紫砂壶,你见过几种?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铣”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铣”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

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是最早的紫砂“石铫壶”。

有文人元素注入的“石瓢壶”,注定在以后的发展中书写着不寻常的发展历史。从清代陈曼生创制石瓢壶开始,历代制作石瓢壶的名家非常多,包括瞿子冶、顾景舟、徐汉棠等;由于不同的壶艺师对石瓢壶的理解不一、审美观念也有不同,所以历代留存的石瓢壶风格各异。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石瓢壶,主要包括高石瓢、矮石瓢(汉棠石瓢)、瘦瓢(子冶石瓢)和满瓢(景舟石瓢)四种。

石瓢壶的起源,还得从一个故事说起:据传,陈曼生在做官之余,经常微服简从,漫游于市井中,偶而或淘选古物,加以收藏。一日,忽然见到一个乞丐,行乞于街角,前置一石器。曼生观看其器许久,未曾得见。于是近前捧起细细的看,只见这件器形状独特,似瓜非瓜,虽显陈旧,却难掩其典雅古朴的面貌。观看它的底端,竟有“元人邵氏定制瓢器”字样,曼生不禁大喜过望,立马取出纹银二两购买下来。

曼生得了这件东西如获至宝,匆匆回到家里清洗干净,再细一看果然乃一元代石瓢也。曼生乃紫砂玩家,依这个造型制壶的心情油然而生。于是以石器为原形绘壶再加上壶盖、壶嘴以配之,经过易稿数百次,终成壶式,起名曰“石瓢”。

后来历代壶艺师制出的石瓢壶,或是极力模仿曼生原作、或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改造设计,于是便出现了高、矮、瘦、满等各种造型的石瓢壶。

1、高石瓢造型解析

高石瓢造型简练,古朴大方,端庄稳重,刚中有劲,敦实调和。壶的体形是以两条抛物线结合而成,一条是从口到底的转角处,一条是底中心至底的转角处。盖上的桥梁的(钮)是最关键之处,高矮跨度都要有符合比例的形,变化较大,壶嘴称为直筒暗嘴。

壶底部三足称围棋足,形如围棋子。足与底面结合清晰利落,显示出一把壶的神韵齐全,风度大气,实用大。

2、瘦瓢(子冶石瓢)造型解析

子冶石瓢壶身是较为明确硬朗的三角形形体,底部和腹部线条比较平滑,壶口较小,比较秀气,亭亭玉立;壶把的安装,把形是较为明确的三角形,非常有力度且比较张扬。壶底比较平坦,但不能内凹,圆形三足是暗接的,过度要和顺流畅。壶盖比较厚实,钮为弯管形,与盖的交接处是暗接。子冶石瓢被称为是三角形,在紫砂壶造型应用中最完美的体现。

3、满瓢(景舟石瓢)造型解析

景舟石瓢壶身线条比较饱满,底部和腹部是小弧面,连成较为圆滑的圆锥体,壶口较大,降低了总体重心,产生一种横向感觉。壶把的三角形比较弱化,相对粗大一点,但也不失力度。

壶底有一定的弧度,三足称围棋足,形如围棋子,足与底面结合是明接的,清晰利落。壶盖较薄,盖边圆润,钮为散开的三角形大钮,更具圆弧感,与盖的交接处要似明似暗,看得清但不明显。景舟石瓢造型简练、古朴大方、端庄稳重、刚劲有力、敦实调和。

4、矮石瓢(汉棠石瓢)造型解析

汉棠石瓢继承了顾景舟大师石瓢壶刚劲、挺直的等腰三角形骨架,且更加强调每个点上都有力度,犹如弯曲的钢丝或弯弓之状。

在此基础上又加了几分浑厚,添了几分丰满,使之有骨有肉,温润可爱。线型上则采用直线与弧线的连接方法。壶身口沿下延基本为直线,再往下则与壶体弧线相连。壶嘴前段接近直线,后段则是一段反弧线相连。这样的处理使得壶嘴更有力度感。前段虽为直线,由于错觉效果看上去会有一点外扩,正好与传统石瓢壶嘴外翻成喇叭形之意吻合,只是幅度有所减小。

总结石瓢壶共同特点:

壶身呈梯形,曲线柔和流畅,造型浑厚朴拙;钉足呈三角鼎立状支撑,给人以轻灵而稳重之感。壶嘴简洁见力度、壶把多呈倒三角势,与壶身之型互补,形成和谐的美学效果;平压盖及桥钮干净利索、比例恰当,充分体现出秀巧精工为上的特点。

高石瓢高挑挺拔、矮石瓢稳重典雅、瘦瓢精巧干炼、满瓢圆润饱满,四种石瓢既有不同又和谐统一,充分满足不同爱好者需求。石瓢壶之所以能够成为最受欢迎的紫砂款式之一,也正是来自于其本身的简约大气、实用便捷、博大包容。

细品日本茶具之美


茶源起于中国,于唐代传入日本。日本一度十分崇尚唐朝传入的器具,随着茶道的发展与演变,也逐渐衍生出其独特的日本茶具,当今我国收藏界最热捧的铁壶便是其中之一。

日本茶道格局虽小,却擅长雕琢细节,日本茶具也是如此。日本茶具种类极其繁多,其中最具美学价值的,有凉炉、茶杯、茶釜、茶入和茶碗。

凉炉

凉炉就是煮水的小炉。沏茶首先要烧水,因此凉炉被奉为茶具之首。煎茶道追求“活水熟汤”,凉炉经历不断的改良,体型趋于轻便。日本一度推崇白泥制成的凉炉,认为其洁净高雅。

茶杯

茶具之中自然少不了茶杯。日本茶具中的茶杯体积容量极小,会令第一次接触的人大感吃惊。茶杯追求小而精,这也是日本茶具的一大特点。

茶入

茶入,指盛茶粉的小罐子。日本茶道中有两种茶:浓茶与薄茶。浓茶浓稠,薄茶则近似咖啡。因此,茶入也是一种重要的茶具。茶入由中国传入,据说最早是中国人盛放头油的器具,也有说法是中国盛饭火药的容器。

茶碗

这是日本茶具中最重要、最珍贵的一种,甚至被称为茶道具的总代称。日本茶具中的茶碗是陶制的,而且形制不断趋于朴拙,正是日本茶道所追求的回归自然。

除了以上几种之外,日本茶具还有:挂轴、花入、香盒、风炉、地炉、炉灰、炭斗、羽帚、釜环、火箸、釜垫、灰器、薄茶盒,茶勺,茶刷、清水罐,水注、水勺、水勺筒、釜盖承、污水罐、茶巾、绢巾、茶具架等等。

日本铁壶以及其他茶具皆源于中国,但又发展处自己的特色,因而在日本本土形成自身独特的茶道,真可谓精彩。

世界四之紫砂壶


在我国众多紫砂壶新品优秀作品中,尤以最贵紫砂壶、最小紫砂壶、最扁紫砂壶及最大紫砂壶最惹人关注。

世界上最小的紫砂壶

宜兴蜀山老街上,紫珏轩主人周珏伟曾制成一个比黄豆还小的紫砂壶,参观者络绎不绝。2009年,他再创制出一个比原先更小的微型壶。这个比赤豆小,与绿豆相差不多大小的微型紫砂壶,用嘴轻轻吹口气都能吹走,确实让人叹为观止。

世界上最贵的紫砂壶

紫砂壶名家顾景舟的提璧组壶在2011年“中国当代高端工艺品紫砂壶专潮的拍卖会上以1782.5万元的价格成效,又一次刷新了历史记录,成为紫砂界有史以为最贵的一款紫砂壶。

世界上最大的紫砂壶

制作巨型紫砂壶的是江苏省巨壶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刘根林。1998年,刘根林去景德镇调研时,发现有人制出了一对巨型花瓶,刘根林返回宜兴后先修建了一座高4米、宽2.2米的巨窑,然后开始尝试制作巨型紫砂壶。经过多次实践,最终取得了成功。据介绍,这个紫砂壶高3.5米,直径1.83米,重980公斤,可容水2.76吨,由刘根林带领江苏省宜兴市巨壶堂10余名工匠选用1.5吨紫砂泥、耗时7个月制作完成。据了解,这个紫砂壶拥有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的世界“最大紫砂壶”证书。

世界上最扁的紫砂壶

2010年10月25日,世界最扁紫砂壶亮相北京国际茶叶博览会,吸引观众纷纷驻足观赏。该紫砂壶高19.07毫米、宽119.53毫米容积41.92毫升由宜兴紫砂艺人秦午南创作的,去年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确认为“世界上最扁的紫砂壶”。

我国四大之最的紫砂壶实在有着太多惊人的创意。

紫砂壶之宫廷御用琅彩紫砂壶


不论爱茶与不爱,紫砂壶都是人们所熟悉的。但要说到宫廷的紫砂壶,那还是要有些仔细研究的。

宫廷御用珐琅彩紫砂壶,也有人称之为“宫廷紫砂”,曾是康熙、雍正、乾隆的御用紫砂瓷器。宫廷御用,这就体现出了紫砂壶的与众不同,它的尊贵意味着它制作工艺不是那么简单的。珐琅彩紫砂壶的制作工艺一直是一个神秘的话题,鲜有人知道它的制作工艺。

珐琅工艺有画珐琅、内填珐琅、掐丝珐琅三种,而宫廷御用的珐琅彩紫砂壶所采用的就是珐琅工艺中最难的一种:画珐琅工艺。在易碎紫砂胎上烧制画珐琅,对于任何的制壶大师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同时珐琅彩紫砂壶最大的一个难点就在于给紫砂壶表面施釉,反复施釉反复高温烧结,每次的烧造都会有损坏,成本之高是难以想象的。

因为“宫廷御用”的身份特殊性,制作过程中的耗时耗力,加之不计成本的制作,珐琅彩紫砂壶的产量很少,故民间有“庶民弗得一窥”的说法。即使在后来人们逐渐熟悉各种珐琅工艺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宫廷御用珐琅彩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始终还处于一个秘制的状态。

朝代的灭亡,同时也会让很多优秀的工艺消失。在乾隆之后,紫砂瓷器画珐琅技艺,随着封建王朝的消失,也渐渐地不被人谈起。世界上仅有的几把珐琅紫砂壶现在就位于台北故宫博物馆内,而北京故宫博物馆仅有的一把珐琅彩紫砂壶还是没有壶嘴和壶把的残壶。红、黄、绿、蓝等色珐琅彩描绘的山石花鸟在壶体上栩栩如生,壶底刻有“乙酉桂月臣僧实诚进,邵邦祐制”,该壶的制作工艺让人为之赞叹。

珐琅紫砂壶之所以珍贵,不仅是其数量少,也是因为它代表着身份与地位……如今,我们只能在认真保存、欣赏这些紫砂壶的同时感叹古人智慧的超群与手艺的高超,也顺便想象一下那个时候的茶艺又该是怎样一种发展状况。

紫砂壶,传世之精品


中国自古就有品茶的传统,可谓是茶的故乡。而正所谓,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自从流行用壶泡茶之后,古人对茶具也可以说是越来越讲究。

精美雅致的紫砂茶具有着防腐透气之效果,在江苏宜兴黄龙山及周边地区的紫砂矿,是远古地壳变化形成的页岩、砂岩的粘土矿,主要成分是石英颗粒、水云母、高岭石等,矿物中富含硅、钙和氧化铁。古宜兴三亿年前是一片汪洋,各种无脊椎动物包括各种螺贝、鱼蚌类极为丰富,在地壳内外力作用下,海洋地貌和沼泽地貌相交融,形成了页岩矿脉,使其紫砂纯矿,具矿物油脂感和珠玉温润的特质,这就是分布在宜兴黄龙山的紫砂矿,不同矿层的分布所含矿物成分不同,大致形成紫泥、红泥、黄段泥、绿泥、青灰泥等五色斑斓的原始矿料,高温烧成后呈现的色彩更是变化奇丽,也正是宜兴的岩溶地貌,蕴含天地之灵气,构成特殊的地质结构,使得宜兴紫砂具有大自然的造化之美。

紫砂壶作为贡品跻身于皇宫,深受明清皇家的青睐,特别是装饰了富丽华美的珐琅彩和泥绘画面,立即身价倍增,加之官宦文人画家对紫砂壶的推崇喜爱,促进了紫砂器的繁荣发展。大大提高了紫砂壶的价值,在《阳羡茗壶系》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

茶的故乡在中国,瓷器也是中国的代名词,所以古代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出的商品主要为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4大宗。明代后期至清代中期,宜兴紫砂壶与中国茶叶一起由海路销往欧洲的丹麦、葡萄牙、荷兰、德国、英国、俄国等国家,赢得欧洲上层社会人士的青睐,柄寸之壶,盈握之杯,声誉骤起,是欧洲皇室和上流社会客厅里最珍贵的陈设品,紫砂壶多采用贴花、浮雕、镶金等装饰工艺,以迎合欧洲人的审美情趣。清初向日本的输出,中后期形成商品化大量外销东南亚各国。到民国前后,通过上海、香港外销的紫砂陶器一度十分火爆,形成了“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的真实写照。

而今紫砂昔日的魅力不减,是她以数两盈盈的载体,凝聚了太多的文化元素,她涵盖了地质地貌学、人文历史学、陶艺美学、包含了茶文化、养生文化等等,我们作为一位学者不仅要探寻紫砂文化更深的奥秘,还有责任把具有皇家文化元素的紫砂陶艺传承光大。

习近平总书记曾“三论中国茶”向世人阐述“茶—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最亮丽的符号之一!”茶艺与紫砂壶品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天人合一的艺术品。

未来,我们应该将中国的好茶传播到世界各地,且传递中国茶文化的理念,让世界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紫砂艺术与茶文化相结合,才更好的诠释了茶文化的内涵,让人们能对茶文化有更深的认识。

精品石瓢有何特点?


宜兴的独特材质——紫砂,造就了我们广大的能工佳匠,造就了宜兴这个陶都名片。他们创造的宝贵财富和一件件留存于世的精美工艺品,就是工艺的证明、品质的证明。所以说——紫砂是一种特质、紫砂是一门工艺、紫砂是一种品质、紫砂是一门道德!

“石瓢”与“掇只”、“匏尊”、“仿鼓”等传统壶形,在紫砂行内称作“跌不破的形”。

徐汉棠曾就“汉棠石瓢”谈及精品“石瓢”壶的特点,他认为应“造型简练,古朴大方,端庄稳重,刚韧有劲,敦实调和”,显示出“神韵齐全,风度大气,实用大方”。

从壶体看,须刚中寓柔

两条抛物线结合,构成“石瓢”壶体:一条从口到身与底的转折处,一条从底中心到底与身的转折处。两条抛物线要运用得当,结合恰当,感觉刚中有柔。

从壶盖看,须和顺有劲

“高石瓢”壶盖粗看平展,细看中高周低,中点和边沿的高程应有1毫米差距。盖板线要圆整有颈、丰润挺秀、厚薄适度,下边与口结合严密,上边与盖面交接和顺。

从壶钮看,须缓转匀称

盖上的钮为拱桥形,高矮、跨度要符合比例,变化丰富。桥中央最狭,慢慢向两面坡状下延至盖面,与盖的结合处要形成三分之二椭圆形,交接若明若暗。拱洞也是三分之二个椭圆,与盖面结合缓转匀称,与桥体形成呼应。桥的两坡对称。

从壶流看,须比例恰当

壶流为直筒暗接,续出自然。长短、粗细恰当,不可相差丝毫。嘴端1厘米左右是直形,直形以下渐粗并漫延入壶身,似从壶身生出。流的角度要恰到好处,面要平整,内孔要圆,内径是出水口最小,越往里越大,出水劲冲,不涎水。

从壶把看,须自然流畅

壶把与壶流对称,壶把内外都是和顺流畅的三角形线条,把与壶身续出自然。把的横断面外圆内平似圆头三角形,使用舒适。

从壶底看,须匀称统一

壶底部围棋足与底面结合清晰利落,布局呈等边三角形,间距匀称,轴线不偏,整体统一。

紫砂壶介绍之术语介绍


很多茶友都喜欢紫砂壶,今天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紫砂方面的术语,近年来这些术语越来越多,了解一些常见术语对于我们日后进一步了解紫砂壶也是大有裨益的。

茶山:紫砂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茶壶恒久使用,吸附在壶内的茶迹,人们通常称之为茶山。

陈腐:亦称之为“养土”,是紫砂泥料最后的一道加工工序,将调配练制好的泥料用陶缸装好,置于阴湿处,让期腐酿陈化。

陈腐期:即从将调配好、练制好的泥料安排阴湿处陈腐开始存放的时间,称为陈腐期。就如地下酒窖的陈年好酒一样,相对陈腐期越长,制出的壶就越光润古雅。陈腐期最短也要到达三个月以上。

包浆:茶壶经长年使用之后,在壶外貌形成的一层自然而又特别的光泽,这种光泽内敛、深稳。

太阳线:在紫砂壶内的底部,外貌中心向四周呈发散状,如太阳光芒线的泥痕,称之为“太阳线”。

推墙刮底: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壶内壁出现凹凸不平时,为了使外貌光滑平坦,工手们使用工具去进行整理,这就是“推墙刮底”,模具壶最常用此要领。

风化:开采的矿料经过露天堆放,接受自然界的日晒雨淋、风吹雨打、严寒酷暑、崩裂瓦解,使原来密实的块状变革成松散的颗粒,质地由坚硬的石质结构演变为酥软的土质结构,这个过程称为“风化”。

生料:用开采出来的矿料常称“生料”。

熟料:经过至少三个月以上充实风化后的矿料便为“熟料”。

这些术语刚一接触确实有的略显艰涩,但慢慢了解下来,它们的确对我们有着不小的帮助。

紫砂壶的精巧之美


紫砂壶造型变化万千,体现了历代艺人匠心独运的创造才能。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古今名壶中立意新颖的巧思之作比比皆是,按不同的形状特征,可以分为圆器、方器、塑器和筋蘘器四类。圆器造型主要由各种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线组成。圆器骨肉均匀、比例恰当、转折圆润、隽永耐看,显示出一种活泼柔顺的美。方器线面挻括平整,轮廓线条分明,主要由长短不等的直线组成。它给人以干净利落、明快挻秀的阳刚之美。塑器是那些有形状物雕塑装饰的器皿造型的统称,其特点是巧形、巧色、巧工。筋蘘器是艺人们将自然界中的瓜棱、花瓣、云水纹等形态规范化,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纳入精确严格的结构之中,其设计重点是俯视角度平面上形的变化。口盖筋纹上下对应,严丝合缝,体现了一种秩序的精巧之美。

紫砂壶的优点

在冲泡茶叶的时候,能保持茶叶的原味,茶水颜色清亮;

透气性好,在炎热的夏天,茶叶不容易馊,有人做过实验,用紫砂壶冲泡茶叶,即便隔了一夜也不会变馊;

紫砂壶有很好的受热能力和受冷能力,在寒冷的冬天,马上用开水淋浇不会爆裂。它的传热慢,冲泡上茶叶后,不会马上变烫,使用很方便;历久弥新,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用茶叶去浸泡,用手去抚摸,会在沙壶表面留下一层叫包浆的亮面。使用紫砂壶越久,给人的感觉越温润。

结语

紫砂壶与茶的契合形成了一种洋溢文化情趣的品茗仪规。人们通过品茶赏壶,由口、舌、鼻、眼、手的感官享受,沁人脑际,渐渐进入诗意的陶醉境界,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意境。“茶”与“壶”将紫砂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带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细品紫砂壶之石瓢》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