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时大彬,宜兴紫砂艺术的一代宗匠(1573——1648),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他对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与铭刻,都极有研究,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和镶接那种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时大彬制壶技艺全面,在泥料配制、成型技法、器形设计以及属款书法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邵大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最负盛名的制壶大家,为人慷慨豪爽,年少成名。有一壶千金亦不可得之说。邵大亨承上启下,继时大彬之后,继承推崇发扬紫砂艺术,并以简洁为特征,以把玩为准则,把紫砂艺术的内涵综合体现在材质形体工艺上。其作品和他本人的精神情操融合为一体,在客观上为紫砂素器的发扬光大创造了条件。这对后来产生像顾景舟这样的紫砂艺术的代表人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顾景舟,曾在《宜兴紫砂壶艺概要》中写道:经我数十年的揣摩,觉得邵大亨的各式传器堪称集砂艺大成,改变纤巧糜繁之风,从他选泥的精炼,造型上的完美,技艺的高超,博得一时传颂。

后人多以“大亨”作品为楷模,临摹仿制。而邵大亨的真品几经流落到现在已经为数不多。这件大亨壶充分运用刮、压、削、勒、推等工艺技法,整体圆浑质朴,肌里丰富,口盖严密。壶把用暗接法粘连,与壶身浑然一体,顺畅自然,充分体现严谨工整,古朴雅致。此壶原藏于山东济南府,民国时期由一位藏家用一对明代朱砂花瓶换得,流传至今,现藏于北京古玩城三层168厅10号恒生堂。

顾景舟的紫砂三部曲

顾景舟1915年出生在中国江苏省宜兴市川埠乡上袁村一个紫砂世家,18岁时凭借其深厚的文学内涵以及严谨的制壶工艺一举成名,跻身壶艺名家行列。由于其高超的陶艺,曾被上海郎氏艺苑聘请,做仿古陶。这一时期可以说是顾景舟制壶生涯中一个最重要的转折点。因为他有幸接触到了一大批古代名家的珍品,他每遇历代名作,都反复揣摩,悉心研究,吸取并掌握了中国陶艺的博大精华。

顾景舟紫砂小仿古

新中国成立后,顾景舟多次参加宜兴地区古窑址的发掘研究工作,对蠡墅羊角山宋代紫砂窑址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考证。顾景舟对紫砂陶的历史沿革、名人传记、古陶鉴定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资料收集工作,先后发表数十万字有关紫砂陶艺的论文。

1985年,顾景舟担任宜兴紫砂研究所所长,将紫砂艺术从商品化宣传上升到艺术品的文化层次。顾景舟觉得明代中期至今的紫砂艺术可以像书法、绘画一样,分为神品、极品、精品、能品。明代供春、时大彬,清代陈鸣远,作品造型完整,技术高超,他们将紫砂技术发扬光大,并与中国文化艺术结合起来,他们的代表作,应尊为神品。清代陈曼生承前启后,“曼生壶”就是紫砂艺术与诗书画艺术的结合品,即便技艺有所不足,若是真作,也可称为极品。顾景舟坦言,历史上紫砂仿古之作不少,他自己亦有一段时间专门仿古,虽然壶形依旧,但随着社会进步,技艺上则超越前人。东西是仿的,但质量是好的,堪称精品。而现在市面上流行的今人制作的高档紫砂茶具,则为能品。顾景舟将其紫砂生涯总结为少年仿、中年创、晚年变三部曲。

创造当代紫砂经典

紫玉金砂的馨香穿透了时空,今天,紫砂壶的灼灼芳华更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文人雅士、达官显贵,布衣庶民,皆心仪紫玉金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时光流转到1985年,紫砂壶制作大师赵建旗先生创立了“宜珍紫砂”品牌,建立了紫砂博物馆,先后收藏明清紫砂壶标本万余件,明清时代紫砂名壶一千余件,填补了我国紫砂壶相关领域的空白。

双色南瓜壶赵建旗作品

2007年,“中国紫砂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联合全国工商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中国紫砂壶研究会,共同开通“宜珍紫砂”官方网络平台。该平台是目前国内最专业的宜兴紫砂壶交易平台,旨在弘扬中华文化,宣传和普及宜兴紫砂壶的专业知识;立志于汇聚紫砂名家,融合古典紫砂工艺和最前沿的设计理念,打造“宜珍紫砂”艺术品牌,创造当代紫砂经典。

平台设有紫砂商城、紫砂名家、鉴定评估、紫砂专栏、老壶捡漏、博物馆等多个实用性、参考性极强的板块。平台从最专业的角度规范市场,严格把关,从原矿料到每一位制壶艺人都精心挑选,无论制壶高手还是民间大师,均可无偿在此平台展示技艺、展现展销作品,现已汇聚了千余名制壶大师,潜力巨大的实力派高手,其作品泥古又别具创新,充分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广大藏友也可在此得到放心壶。

今天紫砂文化已经蓬勃兴起,并已走向世界,它的生命力是专存的、延续的、发展的、强盛的,已经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国陶艺文化的一支奇葩。前进的路没有终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宜珍紫砂正在书写紫玉金砂的绝世芳华,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为了华夏文明的精髓永远熠熠生辉。

赵建旗简介

国内最具专业的历代紫砂器研究鉴定专家、中国传统工艺大师;宜珍紫砂创始人;中国紫砂壶研究会会长;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中华古玩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当选全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常务理事副会长;中国紫砂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授予“民间文物鉴定家”称号;中国民间文物传世工程组委会评为中国十大古玩研究会会长;2014年3月,应邀在美国加洲大学讲学;2014年5月,当选全国工商联民间文物艺术品鉴定委员会委员。

代表作:“双色南瓜壶”被美中收藏家协会永久收藏;“裙花提梁壶”被美国加洲大学东亚图书馆永久收藏;“中华四方壶”作为国礼被意大利大使永久收藏;“中华四方壶”在2014年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CY260.com编辑推荐

紫砂:紫玉生香诗情来


紫砂

◆闵学平

究竟是宜兴让紫砂出了名,还是宜兴的能工巧匠让紫砂出了名,抑或是紫砂造就了宜兴的能工巧匠,更是让宜兴出了名,谁也考证不清了吧!自明代以来,紫砂界人才辈出,艺人们在继承传统的时候,更是追求创新,融入新的元素,注入自己的情感,让每一把壶都有其独特之处。

刘梅仙,生于陶都丁山,长于陶都丁山,从小喜欢紫砂壶艺,八十年代初便开始学习制壶技艺。期间得到舅舅马金旺以及徐汉棠等多位大师的悉心指导,把传统和现代制作工艺融会贯通,更好地处理紫砂造型的各种比例及形式变化。用她自己的话说方法有二:一种是用重复的方法,是在统一中求变化;另一种是对比的方法,是在变化中求统一。日积月累,技艺精湛,作品深得藏家喜爱。

现供职于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刘梅仙就是这样在她的每件作品上都独具匠心,同样的题材,同样的泥土,在她的手中总能表现出不一样的形式,让人不由自主地眼前一亮。她的“荷花乳香壶”(见图)圆润饱满,灵动雅韵。壶型如母亲饱满的乳房,充盈着香甜的乳汁,让人的思绪,一下子似乎又回到母亲那温暖的怀抱。壶身捏塑的泥绘荷花不仅高洁美丽,且寓意吉祥,带着些许禅意,与飞旋的蜻蜓让壶显得更加灵动、飘逸而又圣洁、典雅。整把壶造型简练端庄,给人以温馨之感。

第一眼见到她的“仙桃壶”,立马让我想起了中国神话故事中王母的蟠桃园中的蟠桃。西王母诞辰,以蟠桃宴请众仙,孙悟空偷吃蟠桃的故事深入人心。杜甫也曾有诗云: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因此,“桃”自古以来被寓“福、寿”吉祥之意!细观“仙桃壶”壶身用硕大丰满的寿桃为主体,圆润有气度;盖上竖一小桃、折枝为钮、盖面又贴一桃叶;壶嘴处也以折枝、小桃、桃叶加以修饰;卷曲树枝为把,枝干苍劲有力,枝节老练干脆,毫无雕琢之气。

紫砂是一种传统文化,所以对于紫砂的创作而言,传承与开拓,两者缺一不可。刘梅仙在对紫砂艺术的追求道路上,孜孜不倦,每件作品注入她的智慧、心血。

每一种相遇都是一种缘分,不管人与人,还是人与物,而刘梅仙与紫砂相遇,也是一种缘,结了壶缘。岁月的长河,静静的时光,一间屋子,一个人,一张泥凳,一捧五色土,一颗智慧的心,一双灵巧的手,不惊不扰,从容淡定,在紫砂的世界里追求着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

民国茶范︱胡适:写在茶叶上的家书


胡适儒雅气质

毛泽东、蒋介石都想争夺这个人。他叫胡适,民国时期的典型文人、典型丈夫。很多人都崇拜他的才华与道德。胡适一生嗜茶,他的可爱,也流露在其茶叶家书中。

真诚与责任

故乡寄来茶礼,胡适回复以诚挚的建议。

拿下一个博士学位,你可能嘲笑他书呆子。但他集三十五个博士于一身,你敢笑他呆?不过拥有三十五个博士的胡适,差点被“茶博士”“俘虏”。

胡适留学美国时,国内经济不景气,族上叔叔胡近仁茶叶生意清淡,自然想到求助胡适。他给胡适寄去家乡好茶——徽茶,想请胡适给自己作个广告,说以“茶博士”命名自己的茶叶。他的想象很如意:“博士胡适早年服用此茶,沉疴遂得痊愈。凡崇拜胡博士欲树帜于文学界者,当自先饮‘博士茶’为始”。但胡适拒绝为“茶博士”代言的请求,还诚挚批评这位叔叔说广告不能“欺骗”、“陋俗”。

民国文人有一个清高的资格,这个清高是真诚和责任。

理性或隐藏

妻子寄来茶叶,胡适回复讲究条清理晰。

他的悲剧婚姻,掩埋在这些平静的文字下,换来当时的道德美誉。几十年过后,却被后人视为窝囊。胡适的条理,把情感的水份都挤干,很难想象这就是一代文人的“情书”。

1938年胡适给妻子冬秀:“你7月3日的长信,我昨天收到,茶叶还没有到?”茶收到后,他立即回信:“茶叶六瓶都已收到了。”

1939年4月,胡适嘱托妻子寄茶,只剩下条理:“(一)这里没有茶叶吃了,请你代买龙井茶四十斤寄来。价钱请你代付,只要上等好吃的茶叶就行了,不必要顶贵的,每斤装瓶,四十斤合装木箱。装箱后可托美国通运公司运来。(二)使馆参事陈长乐先生托我代买龙井茶四十斤寄来,价钱也请你代付,也装木箱,同样运来。”

五个月后,先生又给妻子回信:“你寄的茶收到了,多谢多谢。陈先生也要谢谢你。”“陈先生还你茶叶钱,法币三百二十九元两角,寄上上海中国银行汇票一张,可托基金会去取。”

十三岁母亲订的婚姻,西洋留学十多年后,1917年回国结婚,胡适未曾见过江冬秀一面!

但胡适拥有“最幸福的包办婚姻”,“无情人终成眷属,惧内老婆世人皆知”,乡下女把洋博士治理得服服帖帖。胡适家书,他对江冬秀的情感,岂能写在文字上。

孝顺与理解

母亲寄来茶叶,胡适及时告知自己的处置。

胡适幼年丧父,非常孝敬母亲。据说他一直守着并不“和谐”的婚姻,拒绝了很多追慕者,就是因为牢记母亲教诲。胡适在美国留学,常叫母亲寄茶到美国。他借助茶叶和母亲保持着联系。

例如:“乞母寄黄山柏茶,或六瓶或四瓶,每瓶半斤足矣。”

他收到茶叶后,会很及时地回复母亲,如何处置茶叶:“前寄之茶叶……除分送友人外,余留自用。”“茶叶尚存许多,可敷一年之用。”

胡适想喝毛峰茶,给母亲写信:“毛峰茶不必多买,两三斤便够了。”

毛峰茶寄到后胡适回复说:“前寄之毛峰茶,儿饮而最喜之。至今饮他种茶,终不及此种茶之善。即当来往儿处之中国朋友,亦最喜此种茶。儿意若烦吾母今年再寄三四斤来。”

从“两三斤便够了”,到“再寄三四斤来”,说明胡适对毛峰的喜爱。

不同的人寄来茶叶,胡适的回复各有差异,但都能及时回应,不让茶叶在他那儿没了下落。这也算是民国学者做人的功夫。

胡适是个可爱的哲学家,不求鸡汤只需实用,也不秀高深,是杯好茶。

胡适也有情调,玩幽默。应邀到某大学讲演,胡适引用孔子、孟子、孙中山的话,在黑板上写:“孔说”、“孟说”、“孙说”。最后发表自己的意见,他写的是——“胡说”。

胡适喜欢写打油诗,生活味、思想味杂然相陈。胡适亦雅亦俗亦庄亦谐,人生格调彻头彻尾全是茶饮的风味。他的文字也是如此,清秀俊丽却又亲和平易。

云南普洱茶知名人:苏芳华


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高级工程师、云南省茶叶商会副会长、云南省更名为云南省茶业协会,他任秘书长。2000年,在他积极奔波参与下,云南茶叶批发市场正式建成,结束了产茶大省的省会昆明没有茶叶批发市场的历史。2001年,他提议在云南茶叶批发市场举办“中国云南首届春茶交易会”,取得圆满成功。他先后主持举办了三届“云茶杯”名优茶评比,推动了名优茶的生产。由于他的卓越贡献,2001年6月,经省科协推荐,当选为中国科协“六大”代表,光荣出席了“中国科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为全国茶界仅有的三名代表之一,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参编或主编的著作有《中国茶经》、《中国名优茶选集》、《世界茶叶100年》、《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经营史录》、《茶树原产地——云南》、《中国茶叶五千年》、《中国茶叶大辞典》等,是《中国名茶志》(云南卷)主编。主编《茶文化学》、《茶的故乡——云南》、《茶叶生产技术》教材、《云南茶叶发展论坛》、《2002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欢迎大家补充说明或者推荐名人,补充名人资料请评论补充。推荐名人请联系本站或者注册本站会员发帖。

名家紫砂壶备受欢迎


清代桃型紫砂壶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在如今人们对黄金、股票及房地产市场投资越来越迷茫之时,“收藏紫砂壶”正在逐渐成为国人的另一项投资选择。不久前笔者在深圳古玩城及拍卖行了解到,紫砂壶已悄然成为收藏界的新热品,也从昔日拍卖行的“配角”变为了今天的“主角”。近年的紫砂壶成交资料数据表明,2010年至2012年高级美术师制作的紫砂壶价普遍以每年30%至50%的幅度攀升,个别名家壶的价格成倍飙升。深圳市收藏协会副会长杨思明更是直言:“作为艺术品收藏新宠的紫砂壶,正进入千载难逢的最佳收藏时期。”

笔者在走访中发现,尽管紫砂壶已进入旺盛的收藏时期,但要淘到一个货真价实特别是出自名家之手的紫砂壶,却并非易事。这其间除了名家作品因太受欢迎而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外,市场上“化工壶”、“代工壶”等以次充好的“藏品”也随处可见,可以说充斥着整个市场,众“爱壶”者纷纷感叹:“真壶”不易见,“假壶”处处在,紫砂壶,想要“藏”你不容易……

行业调查

五年涨十倍,名家紫砂壶备受欢迎

笔者在深圳古玩城看到,不少经营茶叶的茶行都有兼营紫砂壶,且陈列着上百种价格不等的紫砂壶。“这款由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做成的紫砂壶,10年前1万至2万元,现在售价为50万至80万元。”经营多年紫砂壶生意的陈先生告诉笔者,5年前,在某现代紫砂壶工艺大师家中买一把壶才2000多元,最贵的也就8000多元,但今年他再去时已经涨到两三万元一把了,“5年时间涨了10倍。”当问其今年生意是否好过往年时,陈先生肯定地回答道:“当然,起码人气都旺了很多。”

陈先生的话果然不假。笔者在古玩城看到,凡是经营紫砂壶的摊档,几乎都“有人问津”,一些档口还人气旺盛,无论是价位高的,还是低的都有人在那精挑细选,仔细观赏。档主罗小姐也称自己今年的紫砂壶生意明显好转,“以前几乎很难卖动,现在基本上不用担心这个了。”随后,笔者又走访了深圳多家拍卖行并了解到,以往只作为杂项拍品的紫砂壶,如今已成为拍卖会上的主角,特别是大师级的作品,越是名家越有收藏价值,也越受欢迎。一拍卖行负责人称,紫砂壶特别是大师做出来的紫砂壶,已是“火箭速度”飞速上涨,如一代大师顾景舟制作的紫砂壶,在上世纪70年代仅卖2角,但在去年的秋季拍卖会上,一把壶已拍到1240多万元。“就目前市场表现来看,具有高级工艺美术师以上专业职称作者的作品价格走势最好,普遍以每年30%至50%的幅度攀升,今年个别名家壶的价格更是成倍飙升。”

现状分析

行家:紫砂壶收藏有巨大升值空间

对于紫砂壶缘何悄然成为收藏市场新宠,深圳市收藏协会副会长杨思明作出了解释。“收藏不是少数人赚多数人钱的游戏,因为收藏赚的是藏品本身的价值,特别是现在科技的进步使这段时间成为历史上出土文物最多的时期,加上资本的介入激发了紫砂创意的井喷,故眼下紫砂收藏正面临千载难逢的机会。”

杨思明进一步解释说,在1900年至2010年的110年时间里,投资国债和黄金的年化收益率都在5%左右,但投资艺术品的年化收益率是15%。“数据表明,收藏才是真正的价值投资。”

那为何眼下紫砂收藏正面临千载难逢的机会?杨思明解释说,因目前大部分的紫砂老壶被藏家永远地存放在家里,从不进入市场。而另一部分紫砂则因为变现困难被迫搁置在家中,也未流入市场。因此,紫砂收藏市场仍存在巨大的升值空间。又因当代名家的紫砂产量与收藏队伍的壮大速度存在着巨大的落差,使得当代紫砂名家的作品也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但眼下因大环境影响,很多投机者都处于观望状态,使得市场进入调整期,而且紫砂价格体制尚未完全成型,故无论是供求市场,还是价格体系上都存在巨大的升值空间及市场。”

深圳古玩城副总梅细锁也认为,目前市面上当代紫砂名家作品供不应求,加上深圳是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且紧邻香港,许多资金在此集结,无论是信息,还是经济实力都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收藏紫砂壶在深圳市场已悄然升温,不久将进入一个“高温”时代。”

业内声音

“藏家”:名家“紫壶”一壶难求

笔者走访有关收藏人士的紫砂壶收藏现状时,不少“藏家”纷纷吐槽。

汕头的王先生5年间已收藏各类紫砂壶10多个。“现在收藏紫砂壶太热门,但真正有收藏价值的名家作品却非常少。”王先生表示近两年几乎“淘不到真品”,而其三年前淘的一个正品紫砂壶,现在价格已翻了近四倍。

在罗湖开茶庄的董先生称,“现在市场上存在一个难点,那就是缺真正有收藏价值的真货。因为紫砂原料越来越少,全手工制作的壶在市场上很难见到。”董先生说,一旦一把好壶被买家收走,很难再流回到市场上。“大师级作品,八年十年内很难求到一件,而中青年高工的作品同样也要排个三年五年的队才有可能求到一件全手工壶。”

对于目前紫砂壶市场上出现的以次充好的“化工壶”、“代工壶”等现象,今年央视也曾曝光过,并明确指出百元以下紫砂壶紫砂含量很少,有些壶是用化工原料调色的“化工壶”,还有人利用职称弄虚作假,制作“代工壶”,而这些标称“名家作品”的紫砂壶,都配有一张收藏证书,但这些都是工艺师自己所印。

专家建议

六个细节鉴别紫砂壶

笔者在深圳古玩城多家茶具店发现,几乎每一件紫砂壶的产地都标注着“宜兴”,外行从外观上很难区分紫砂壶的优劣,部分“高档紫砂壶”还配有收藏证书这一“身份证明”。那么,该如何区分紫砂壶的真伪、淘到真品呢?对此,专家建议,从六个细节鉴别紫砂壶。

第一、以价格为参考。通常百元左右的紫砂壶都是作为家用或者高档餐馆使用,而不是收藏之用。

第二、从材质上鉴别。宜兴紫砂泥主要是由粘土、石英、云母构成,富含铁元素,而这些矿物质使得紫砂壶触感细腻,但并不光滑(与瓷器和釉质的区别)。

第三、看紫砂壶形状。市面上紫砂壶粗略分为两种,一种是量产的紫砂壶;名贵紫砂壶形状必须是唯一的,没有一模一样的壶。再者从专业一点的角度上看形状的话,要看紫砂壶壶口与壶嘴的高度是否平行、壶的转折点是否圆滑、各部分比例是否协调等。

第四、看紫砂壶作者。但一般人购买时无法知晓紫砂壶的落款真假,这个只能在请专家认定后再去选择作者。

第五、从密度上衡量。紫砂壶如密度较大,用手掂量时有一种厚重感,越是劣质的壶其密度越小,越轻浮。

第六、从颜色上鉴别。紫砂壶由于其加工程序和构成成分的不同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一般上好的紫砂壶都是颜色单调而不花里胡哨,沉重而不鲜艳,鲜艳的色调往往是加入了氧化金属。

贴心忠告

收藏只是个小众游戏

面对火热的紫砂壶收藏,深圳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告诫大家不要盲目跟风,要用自己“发现的眼睛”真正找到宝藏,且要做好案头功课,请教专家,避免走弯路。

郭学雷表示,收藏特别是艺术品、文物等收藏其实只是一种小众游戏,门槛很高,不仅需要资金支撑,还需有鉴赏知识等多方面相关的能力,“真正的收藏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盲目跟风没意义,只会将原本已趋于不理性的市场炒得更加疯狂。”

郭学雷认为,真正的收藏要独具慧眼,不跟风,不盲从,并通过专业知识去发现、挖掘一些别人并未重视的东西。“除了要自己做好案头功课外,还要懂得听取多方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走弯路。”

赵华琼:一生芳华普洱梦


赵华琼,女,云南普洱茶厂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茶叶协会理事、云南茶业协会常务理事、云南普洱茶叶协会理事、普洱市普洱茶叶协会副会长、普洱市政协委员、高级评茶师。在赵华琼的身上,很难找到岁月留下的痕迹,更多的,是经历人生捶打、事业凝练后呈现出来的玉石般的沉静和精美,由内到外自然流露的成熟和成功女性飘逸内敛的精神气质,如同盛夏绽放的荷花,华贵而不妖艳,这让她变得更加气场,更加内涵,她说,是普洱茶成就、丰富和延伸了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一生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树一个产业,为自己最初的梦想、为地方百姓的富足发展,这是常人难以想象,难以做到的事情,赵华琼做到了。她识茶、知茶、懂茶、爱茶、做茶,一生以茶为业,以茶为骄傲,以茶为精神寄托,普洱茶含而不露、韵味悠长的秉性,就是赵华琼集时间之精华、自然之灵性、品德之高尚的真实写照!

“普洱茶是我的太阳,矢志不渝地追赶我内心的目标,是我一生最伟大的事业”,赵华琼这样说,也这样做,“把祖先流传下来的这片绿叶研究好、发展好,服务社会,服务广大老百姓,是我们光荣的使命”。在岁月的长河中,赵华琼的每一个脚印,都被浓醇的普洱茶长久地浸泡过,这是她一生坚持不断的吟唱……

事业梦

50年代末期,赵华琼出生在原思茅地区普洱县(2007年4月8日,因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普洱县相应更名为宁洱县),1971年,初中毕业,参加工作的赵华琼被分配到勐先乡供销社,在这里,这个充满好奇的小姑娘初次接触到了普洱茶,便与普洱茶结下了情缘。就是这不起眼的、老百姓家居饮喝的一片绿叶,竟然成为她一生追寻的梦。由于工作出色,四年后,她调回县外贸公司(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普洱县公司),自此,她对普洱茶的钟爱,越发浓厚起来。当时普洱茶的种植非常粗放,仅是老百姓生活之饮品,谈不上科技含量,不成规模,没有市场。聪明慧智的赵华琼敏锐地嗅到这棵茶上所蕴含的东西,情不自禁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做了大量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她从种茶历史比较长,基地比较集中的勐先茶厂入手,一个小姑娘家,硬是背着自制的宣传板(上面贴着她手写的普洱茶基本知识),顶着烈日,冒着寒风,赤脚走茶山、进农户家,苦口婆心给老百姓推广、培训种茶基本技术,为赢得群众的信任,提高种茶的积极性,打破普洱茶自产自销,没有经济效益的瓶颈,在没有任何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屁大的小姑娘竟然胆敢走出了集中收购、集中加工、集中调供出口的市场之路。在当时,在这闭塞的小城,这无疑是投下一颗小小的炸弹。敢于创新实践的人,总是最先得到成功的垂青的:短短的时间里,赵华琼就摸索出行之有效的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出口之道,为公司赢得良好的经济效益。1985年,公司率先发展了龙潭坝、凉水箐、勐海田三个茶叶基地。1993年,外贸企业实现了国有民营扩大内销,赵华琼再次以超常的气魄,带着三个人,克服困难,承包了茶叶分公司,她自己任经理,此时,做茶叶这档子事情,赵华琼已经是轻车熟路了,就是在这段时间,她赢得一定的资金积累,为后来她发展壮大茶叶产业打下了重要的基础。1996年,赵华琼被县人民政府任命为外贸公司副经理,1998年任总经理。2001年2月,县委政府任命其为新组建的国有普洱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总经理,董事会选举为公司首席董事长。当时的普洱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可谓是百废待兴:厂房萧条,瓦落墙倒、草木丛生,机器锈迹斑斑、落满厚厚的灰尘,工人散乱、四处逃生活……赵华琼的事业梦再次遇到了拦路虎。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个不言后退的女人,硬是凭借她的坚韧和智慧,用四年的时间,实现了一个负债累累、负担沉重的国有企业扭亏为盈的转变,重振生机,公司年平均销售量达3000多万元,茶叶基地产量达1000多吨,公司内部职工,七大茶山的几千名茶农都有了固定收入。公司走上正轨后,赵华琼坚持推广无公害茶叶种植、管理和生产技术之路,努力保证茶产品绿色、生态质量关,坚决走品牌发展之路,很快见成效,普洱茶的市场逐渐展绰,经济效益日益见好。2005年,由于改制,赵华琼含泪离开了她倾注心血打拼出来普洱茶(集团)公司,带着几个下岗工人,再次走上了创业之路,创新研制“濮女”品牌,打造“普洱茶厂”老字号。9个月后,有远见卓识的她与深圳永年公司联手,组建了一个综合实力更加强大的集现代化普洱茶专业为一体的“云南普洱茶厂有限公司”,厂区占地上百亩,依山傍水、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公司年生产规模达1500吨以上,自有和合作型原料基地5万余亩,为140余名下岗员工及闲散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带动8000多户茶农增收。公司生产的“普克”牌系列产品,跳出常规思维,成为引领薪火相传,老百姓从中获得生存、壮大、发展,这是赵华琼做茶的最终目的。2007年1月,国家副总理回良玉到普洱茶厂,视察了该厂的生产车间,品尝了圆润回甘的普洱茶后,对赵华琼茶与人生给予了肯定,并鼓励她继续高举巾帼大旗,展示现代女性别样的风采。

家庭梦

赵华琼不是仙、不是神,她是个女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她有着普通女人相同的追求和渴望:一个温暖的家,懂自己、疼爱自己的老公,女儿听话懂事,父母兄弟姐妹健康,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梦想,对赵华琼来说,也是一种奢望。

赵华琼的父亲是个南下干部,骨子里充满军人的刚正不阿,赵华琼姊妹对父亲充满了崇敬和爱戴,他们的人生和性格秉承了父亲的传统,1984年,是赵华琼创业初期,给她鼓励和支持的父母因病相继去世,这给她很大的打击。1990年,她相知相爱的丈夫又撒手西去,赵华琼的世界坍塌了!

赵华琼和丈夫的婚姻生活,没有海誓山盟,没有热情似火的语言,有的是相敬如宾的亲情,是耳濡目染平静自然,尤其是她走上创业之路后,丈夫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家庭责任,对她嘘寒问暖,关心备致,他们像一个整体,融洽得那么和谐,生命的无常与无情就在这个女人最需要关心照顾的时候降临了:丈夫身患肝癌,从发现到去世,只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即使赵华琼把每一天掰开来,当做两天使用,丢下所有的工作,寸步不离地守在丈夫的病床前,端药喂饭,亲力亲为,还是没办法弥补对丈夫的愧疚,表达对这个山一样沉默的男人的挚爱。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怀揣刚刚积攒起来的一点点钱,义无反顾地把丈夫送到昆明大医院,希望奇迹能够发生,希望医生有回天之力。“阿琼,别再花这个冤枉钱了,以后你一个人领着姑娘过日子,会有太多艰难的,把你们母女俩丢下,我实在放心不下……”赵华琼说不出话来,豆大的泪滴,落在病入膏肓的丈夫脸上……爱自己的,和自己爱的人一个个离去,赵华琼的生命抽空了。那是在整理丈夫遗物的一个深夜,赵华琼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无论如何也走不出这个夜,无论如何战胜不了这个痛了,她给妹妹写了封遗书,把不足五岁的女儿托付给他,手握安眠药瓶(过度伤心、悲痛和劳累,让她换上了严重的失眠症,只能用安眠药来强迫自己入睡),她想,生不能相随,就用死来满足他们相依的梦吧。就在这万籁俱寂的深夜,在赵华琼的脚一步步向天堂迈进的关键时刻,睡在旁边木床上的女儿翻了个身,喃喃地梦语到“妈妈,妈妈……”赵华琼痛苦不堪的心,再次被女儿稚嫩的呼唤戳得鲜血淋漓:孩子已经没有了爸爸,那是爱人自身无法选择的选择,难道自己要人为地让女儿也没有妈妈吗?这是一个有责任的母亲的选择吗?在天堂的丈夫会张开双臂迎接自己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就是在那个流淌了太多血和泪的黑夜,赵华琼战胜了人生最大的困难,完成了人生最大的蜕变:为给女儿创造比较好的成长环境,活下去,完成丈夫心愿,活出两个人的精彩!直到现在,赵华琼还保留着那天晚上写的遗书,这是她人生的一个见证。在经历了这次转变后,赵华琼更加坚强,更加吃苦耐劳,在普洱茶这条路上,走得更加无反顾了。赵华琼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丈夫去世20多年了,她自己也从一个困难重重,灰头土脸的单身母亲,成长为一个小有名气的商人,日子过得富足有余了,和丈夫的兄弟姐妹依然保持着当初的亲情,一大家子人和和睦睦。

赵华琼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做茶,她力争做得最好,做政协委员,她也力争做得出色,她连续担任市、县政协委员,多次获得优秀委员称号,所提的“加强茶文化知识的普及、培训”、“加强农村垃圾处理”等提案获优秀提案,唯独做母亲,她很不够资格。女儿生产期间,她因为工作推不开,叫医生给女儿打催产剂,女儿生产第二天,她就跑回厂里了;女婿手术躺在病床上,她丢下含泪的女儿,跑去上海出差;多少个除夕夜,女儿一家三口陪着她在宽敞寂静的厂里过年……

现在,女儿一家最大的心愿,就是妈妈能够到省城,呆在他们身边,疼了能够送水递药,饿了能端上一碗热饭,就连6岁的小孙女也常常要求她:“外婆,您来带我嘛,我不要一个人待在家里”。赵华琼何尝不想这样,像所有幸福普通的中年人一样,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可是,她停不下来呀,还有许多普洱茶未知的领域需要开发,还有许多粗放的模式需要改进,还有许多不科学的观念需要校正过来,还有许多产品需要她去挖掘和研究,她依然重复着20多年来的生活模式: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进入产区,就进入高度的亢奋状态。女儿一家也非常体谅理解母亲,尽量抽时间来陪母亲,学校放假就把孩子送到母亲身边。

“你有钱、有车、有房,一辈子吃不完了,干吗还这样没日没夜地奔波?”很多人都这样问她。赵华琼只能笑笑,别人不会理解她的,不会理解她这样拼命地工作并不是为了钱、为了名声、为了荣誉的,她是为了一生一世的普洱茶情节,为了把普洱茶做强、做大、做精。“就如同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一辆高速奔驰的车辆,我没有办法停止下来的”,赵华琼说,她的目的,就是要引领和带动更多的茶人认识普洱茶、品饮普洱茶,健康全人类。这个外表坚毅、执着、认真的女人,内心其实非常柔弱的,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孤独寂寞会如同一张无边无际的网,把这个成功的女人紧紧包裹住,她想倾诉,她想疼爱别人,也被别人疼爱,想像所有情趣婉约的女人一样,为自己心仪的男人洗脚捶背,或者躺在宽厚的怀抱小憩,或者在夜灯下相视着品茶读书,拥有女人所应该拥有的一切,可从丈夫去世,到现在,她都紧闭了情感的大门,拒绝了许多好意,把时间、精力、爱心,一切都交给了普洱茶,那时,她才35岁,一个何等风华正茂的年龄!

“如果机会适合,条件成熟,我想成一个家,找一个能够执手相伴的男人,享受生活的馈赠,细细地品读每一个日出日落的岁月时光”。这个执着、忍耐的女人,已经被时光磨练得更加漂亮、柔情,深情款款了,如果哪位男士邂逅了她,读懂了她,爱护了她,并牵手走过春华秋实,何尝不是一段佳话,不是赵总人生一笔靓丽的色彩呢?

无论斗转星移,赵华琼都可以在时光的洪流中向世界呈现自己独特的品质和风格:那是几百上千年岁月沉淀过滤出来的一壶玛瑙色的醇香回润的普洱茶!

樊绰:书写云南茶史第一人


唐代是中国茶业空前兴盛的时期,正是到了唐朝,古代所称的“荼”字,才减去一笔成了后来的“茶”字,荼之谓“茶”,乃自此始。当时,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茶产日盛,名品纷呈;种茶、制茶技术有了很大提高;茶叶,贸易十分活跃;饮茶之风盛行朝野,并“始自中地,流于塞外”;茶利大兴,封建茶法应运而生:茶学著作、艺文不断涌现,产生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经》。

陆羽《茶经》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唐代及以前有关茶叶的知识和生产实践的丰富经验,三之中把全国茶叶产地分为八大茶区。但囿于见闻之故,他没有把茶树原产地云南的茶产出收录其中,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所幸比他晚几十年的同朝代人樊绰留下了关于云南产茶的最早记述。樊绰为安南经略使f今越南河内)蔡袭幕僚。862年(唐懿宗咸通三年),南诏乇世隆遣将攻安南,经略使王宽不能御,朝廷以湖南观察使蔡袭代王宽为经略使,将兵屯守,樊绰随行。为了对付南诏,他受蔡袭命,对南诏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搜集资料并参考前人著作(主要是袁滋《云南记》),写成此书。

书中对南诏统治区的政治、经济、民族、山川、交通城镇及境外诸国作了较详细记述,为现今仅存唐代著述中有关云南地区之专著,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他在《蛮书?管内物产第七》(862年)中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在《蛮书》中,樊绰对云南茶的产地区域、采制技术、饮用方法都作了准确而具体的描述。此后,以汉族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茶文化里才有了云南产茶的记载,云南茶才逐渐为世人所知。直到一千多年以后人们才发现云南这个被历史遗忘的地方原来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茶树正是以这里为中心向中原和南亚次大陆传播的。

紫霞仙子和她的养生秘密


最近,朱茵好事不断,不仅马上要和黄贯中结婚,而且即将荣升为妈妈。曾被选为“男性眼中最令人心动的女人”的她,现在年过40,依然保养得当。朱茵透露,她的保养秘诀就是喝茶。她认为,喝茶能够让人越活越年轻,更重要的是,喝茶能够调理肠胃,帮助人体内排除毒素。而一些天然的花草茶不仅能够放松身心,还能很好的调理肠胃,帮助体内排除垃圾,促进自己的新陈代谢。她还建议,在喝茶的同时最好能够加强身体上的锻炼,每天按时做一些诸如俯卧撑之类的简单运动,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养生方法。

朱茵爱喝茶。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提倡的传统养生方法。喝茶,让人心神宁静,在心浮气躁、快节奏的当今,这的确是一种有效缓解疲劳和压力的方式。女人如花,女性喝花茶,有助于容颜娇美。比如玫瑰花茶,枸杞子茶,红枣桂圆茶等、美容养颜、补铁养血、温经通络。另外,喝茶,还补充了大量的水分,女人是水做的,细嫩的皮肤离不开水分的补给。每天喝茶,摄入足够的水分,能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利于排除体内毒素。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喝茶虽好,但还要根据体质来选茶,你的体质寒凉,就不太适合喝绿茶;你的体质燥热,就不适合喝温热性质的茶,比如桂圆茶等。所以,喝茶还要注意茶的性味和宜忌。而孕妇选茶,最好咨询一下医生。普通人喝茶再加上运动,内外一起排毒,效果会更好。

从紫砂时代风格寻名家工艺手法


历代紫砂艺人在细心观察和研究社会现象及自然形态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国传统绘画和古代淘气、漆器、玉器、瓷器等传统工艺美术品的艺术特点,获得了高度的艺术素养,从而设计出了多种多样的紫砂茗壶造型,并加以发展,从而形成了紫砂壶上独特的民族风格以及艺术特色和时代特征。

一、从时代风格韵味以及款识的可靠性判断年代

由于紫砂器流传的时间并不是太长,考古发掘出土物又极少,各大博物馆的旧藏品也是很有限,绝大多数作品是由民间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因此可供鉴定参考的标准器并不多。

紫砂壶的时代风格特色,与其他门类的工艺美术作品是相通的,真正属于艺术层次的作品绝少匠气,可谓时代价值与艺术价值并存。历代紫砂大师们将可塑性极好的砂料随心所欲地捏塑出各种造型,匠心独运,造出属于各自不同艺术风格的佳品。名家所制茗壶高矮的比例、线条的转折都恰到好处,少一点就平庸,多一分则俗气,线条弧度有时完全是靠大师的感觉去控制。这种感觉来源于他们的艺术修养和长期的实践经验。

当然,同一时期的名家也可以制作出风格完全不同的作品,可从其本质看,其笔法或刀法仍然具有他的一贯风格。由此看来,鉴定传世的紫砂名家作品,特别是明、清两代流传下来的紫砂壶,首先要了解这些名家所处时代的气息与烙印,综合考查作者一贯的制作风格。而近现代的伪作多数技术精到,但韵味不足。壶的神韵是艺术生命所在,这是只能感悟却难以言喻的境界。正如书画大家齐白石所说:“学我者死,似我者生。”所以不同名家的风格与气韵是我们鉴别紫砂壶的重要依据之一。

紫砂艺人制作紫砂壶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在壶底或在壶盖、柄下端钤盖图章,或是用刀直接刻款。由于印章材料坚固,名人印章一般可以沿用多年,甚至终生都在使用,应该说印章款的鉴别是判断作者的直接依据。但是,制壶名家身后,其家人或门徒仍继续使用其遗存印章者也不乏其人,更何况仿制得惟妙惟肖的名人印章和仿制名家砂壶是同步而生的,对于这种高水平的仿品,稍有疏忽,就容易出现判断上的失误。印章的真伪固然重要,但切不可仅以印章对否就下结论,还必须结合作品整体的风格综合判断。

在紫砂壶表面起装饰作用的文字包括款识和铭刻,可以用很多技法来完成,如刻、印、划等,它们包含着它产生的年代、制作者、使用者等方面的很多信息,这是断代认识上应当借鉴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刻款的部位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在书体的使用上,明代都为楷书,清代早期楷、篆并用,后期以篆书为主,亦可作为鉴别之要。

二、从造型特征及名家的制壶形制判断紫砂壶的年代

造型是最能体现紫砂壶时代精神的鉴定要素之一。紫砂壶从明代中期诞生至今,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犷到精细、从实用性上升到艺术性的发展过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紫砂壶作品就有不同的造型特点及艺术风格。

鉴定紫砂壶,首先要明了各个时期紫砂壶造型的基本特征,以及紫砂壶演变发展的一般规律。例如,明代的紫砂壶造型多以方形、圆形为主,线条简约,壶体偏大,平实质朴,给人一种朴质的感觉。而清代初期的紫砂壶造型与瓷器一样,出现了专供宫廷皇家使用的精工细琢的宫廷壶,多以自然形与几何形为主。另有一些民间实用型壶类,壶形小、流短、小耳柄,形制小巧玲珑。清末及民国初期的砂壶造型款式增多,附加装饰也增多,以仿古代名家为主,在形制上没有多少创新。

名家制壶的造型大多各具特点。有的善制仿生壶,有的制壶不喜装饰,有的圆曲流畅,有的棱角分明。如明人时大彬善制六方或六瓣壶、僧帽壶、高提梁壶等,落款多为楷书刻款,笔道熟练、有力,所制之壶胎色赭红,含有小泥粒,壶面一般光素无纹。当时有“千奇万状信出手”“宫中艳说大彬壶”这类推崇的诗句。

又如清人陈鸣远善制仿生壶,南瓜壶、束柴三友壶、蚕桑壶、松根壶等是其代表作。陈鸣远之前虽有许多制壶高手,但都未曾跳出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名家窠臼,唯陈鸣远将紫砂壶艺推向了又一个辉煌期。除了制壶,他还制作梅根笔搁、莲蕊水丞以及仿花生、核桃、竹笋、昆虫等造型的茶案陈设紫砂器,这是他独有的特点。

再如清代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所创“曼生壶”,一改当时附庸风雅、追求繁缛、因循陈袭、仿作模制的媚俗之气,集书法、绘画、金石于一身,设计出“曼生十八式”等独特壶型,又结识当时的杨彭年、杨宝年、杨凤年兄妹和邵二泉等紫砂名家,有设计、有制作,成为前所未有的一大特点。石铫(diào)壶、匏瓜壶、井栏壶、半瓦壶、葫芦壶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这些大师不同艺术风格的壶型特征,都可作为我们今天鉴定紫砂壶年代与作者的重要依据。名人制壶,首先不可以逾越他生活和创作的时代,其次必然体现他一贯的壶艺特色,展现出高品位的思想内涵和高层次的制作水准,否则,就有可能是伪作。从造型、作品的风格品位去认识作者,这个方法应该说是切实可行的。

三、从不同时期的胎质差异来判定紫砂壶的年代

紫砂器的胎质具体地说就是砂料。不同时期的砂料有着不同的砂质,而不同的砂质呈色肌理都是不尽相同的。明代紫砂与清代紫砂在砂料上的区别如同当时的瓷器一样,大不相同。明代紫砂使用的砂料内含颗粒状粗砂,给人的感觉是粗糙的,这是当时的炼砂淘洗技术相对落后之故。据有关资料表明,明代紫砂泥料的目数为20~30目,清中期为55~60目,近现代为100~120目。目数低,颗粒粗,孔隙度大,用手指弹击这类壶,声音沙哑、发闷。

明代制壶的砂料只是将最初用来制作大缸大瓮的砂料略加澄炼而已,杂质较多,所以器表还很粗糙;又由于是与缸、瓮一起入窑,所以壶身局部沾有少量釉泪。而清代的砂料,澄炼工艺总体提高,出现了紫砂细砂,这种状况与工艺史的发展进程是相吻合的。清代制品的砂料是细腻润泽的,倘若再经常把玩摩擦,久而久之,会有一层光亮面,俗称“包浆”,如同古代硬木家具,年深日久,就自然而然地会在表面产生一层光亮面。辨认泥料,在紫砂壶的断代认识上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在历史上,每个相同的时期中,紫砂艺人所使用的紫砂料基本上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只是炼砂调制的配方各有不同,且大多秘不示人。他们往往各自习惯使用自己配制的砂泥,呈现出砂质的粗细,颜色肌理的不同,严格地区分和观察会发现他们各自的规律性。同一位名家制作出的造型不同的紫砂壶,即使从表面看是完全不一样的,但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其外弧线、柄的曲度、流与颈的角度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就同一位作者而言,他的壶艺会随着发展而不断精深,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变化,但成型的线条与细微之处的处理方法,犹如一个人写字的笔迹一样,基本上已成为一种习惯,技法与风格是一致的,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四、从不同时期工艺技法的差别判定紫砂壶的年代

紫砂壶的成型工艺,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这些工艺范围还包括了烧窑方法、烧成气氛、窑炉结构、燃料等诸多方面,这些外在的因素都会在成品上或多或少留下时代痕迹,因而也就成为我们今天断代上的重要凭据之一。明中叶创始期的壶是以手工捏制为主,壶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捏按的指纹。晚明期时时大彬创制了木模制壶方法,壶内壁已不见指纹,而略留用竹刀刮削的痕迹,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处往往比较粗糙,有时为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从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盖与钮的相接处有时也会这样处理。由于明代不单独烧壶,仅将壶放在瓷窑中套烧,因而常有缸瓮飞洒的釉泪沾在壶体表面,有的砂壶还因受火的原因凸起气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壶内壁薄厚不一。很多情况下,由于温度不够,砂壶不能完全烧结,故此胎质较为疏松。

清代的紫砂壶一般采用打泥片,再将泥片镶接而成的工艺,所以壶胎厚薄均匀,制作精细。也有制壶大家仍然坚持以手捏制为主,如陈鸣远、杨彭年等人,手法炉火纯青,一般匠人不能望其项背。近现代多采用注浆成型,壶身略加修饰就极为光润,材质细如膏泥,里外极规整,手感极轻。注浆成型的紫砂壶,需用较多的粘性土掺和砂泥,实际上紫砂的比例已经很小了,艺术性实则是大大降低。

综上所述,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紫砂器在造型、工艺技法、款识以及砂料、装饰方面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我们在总结一般规律的同时也要考虑它们的特殊性,有些名家往往出人意料地显示出个人的多样性。

素心紫壶艺无限


素心紫壶艺无限

◆闵学平

紫砂花货的美,美在它出人意料的风格,美在它自由自在的艺品。和其他类型的紫砂壶不同,紫砂花货的形象,它可以是大自然中任何打动人心的场面,是日出东方、旭日东升时的汹涌澎湃,是春华秋实、一花一叶的生命历程;紫砂花货的造型,它可以是各种器皿的借形改装,是高僧头上的僧帽,带着沉静的禅意,是渔人的斗笠,散发着亲切的生活气息。在黄丽萍的眼中,紫砂花货的种种艺术特色都浓缩为对生活的提炼升华,是感性的情感表达。黄丽萍是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出生于陶艺家庭,她的父亲是紫砂工厂的元老之一,不仅老人自己善于调配紫砂泥,而且和众多的老艺人交情颇深。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黄丽萍早早地就对紫砂泥有了深层次的了解,而且在父亲和老艺人的交往过程中,还早早地锻炼了黄丽萍的眼界,眼界对艺术的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对她后来紫砂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丽萍的紫砂艺术不仅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且从她进入紫砂行业时,就投入了名师的门下。她先后跟随多位紫砂名人高手的门下,集合众名家之所长,最终凝聚成她独特的艺术理念。

从供春壶的树瘿开始,紫砂壶就与自然结缘,黄丽萍也延续了这天人合一的缘分,把自然与紫砂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紫砂花器来。在《萍水相逢壶》(见图)中,黄丽萍一手策划了葫芦与葡萄在紫砂壶上巧遇。此壶的壶身仿佛是一粒被艺术夸张了的葡萄,硕大圆润,展示出了饱满与力度,具有生命的活力。壶流和壶把则是粗藤弯曲而成,舒展自然有力。壶钮是一个横卧的葫芦,不知从什么地方就长了出来,柔软而弯曲的细细的茎叶铺盖在壶盖上,甚至一直延伸到了壶身。从壶把这跟粗长的藤上伸出的葡萄,也开始在壶身蔓延,渐渐地和葫芦相遇了。这两个爬藤类的植物在此处偶遇,却又给人以完全自然的姿态,似乎是大自然的妙手偶成,葫芦与葡萄的萍水相逢,之后又是各自生长,即使是擦肩而过,也是难得的缘分。

薄胎壶,是紫砂艺术花园中,最为娇嫩的一朵。它是紫砂艺术中令人惊艳的神乎其技,原本薄胎的是瓷器的制作方法,后来被才能出众的紫砂人运用到了紫砂壶的创作中,人们常常会用“薄如蝉翼,轻似浮云”来形容,让紫砂壶的艺术世界更加的妙曼动人。虽然从外表上看去,它和一般的紫砂壶几乎没有差别,也是一副沉静端重的样子,但是拿到手上,却轻得叫人惊奇,让人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对待,仿佛一用力就怕它会受伤一样,是名符其实的掌中明珠。薄胎壶比一般的紫砂壶要轻了许多,胎体极薄,成型困难,这是对纯手工制壶技艺的一大考验。由于薄胎紫砂壶的技艺要求之高,其传世的作品并不多。但是今天却有幸能看见黄丽萍新作的薄胎壶。

在黄丽萍的心中,紫砂艺术是神圣的精神追求,是人们对美的享受和感念。她在创作每一把紫砂壶时都特别注重艺术的审美,和内在文化的底蕴。

一代名家郑板桥的养生宝典——素食茶禅


郑板桥,汉族,江苏兴化人;清代着名画家、书法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

在古人所说的“人活七十古来稀的时代,对于郑板桥这样一位不得志的文人来讲能活72岁,已属高寿了。那么,郑板桥又是怎样养生的呢?一些人就未必详知了。其实,郑板桥的养生秘笈概括起来只有八个字,即“喝茶、吃素、散步、糊涂”。 

喝茶。郑板桥坚持每天喝茶,常常以茶代酒,以茶会友,抒情畅怀,自得其乐。其实,喝茶乃雅事,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偏好。饮茶的妙趣不但在于它独有的色、香、味、形,而更在于它能使人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将心放在闲处,保持心境的清纯之气,让人轻松潇洒生活,自然有助于长寿。

吃素。郑板桥一日三餐皆素食。他认为,人属杂食类物种,粮食、蔬菜、瓜果及豆制品等素食中不乏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和维生素,足以维持生命的健康,不仅不会患贫血和营养缺乏症,反而会有益健康,更益长寿。 

散步。郑板桥每天坚持饭后散步,并且早、晚两炼,风雨无阻。他坚持数年,从不间断,因此到了晚年依然精神矍铄,健步如飞。这正应了“生命在于运动”之理。 

糊涂。“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留给后人的一句醒世名言。这里的“糊涂”,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包容、一种大度、一种释怀。从而使自己从纷乱世事不必要的烦恼中解脱出来,保持良好心态,这对人的身心健康和长寿是极为重要的。养生,可以说是一种集保养、健身、良好心态于一体的调理之法。综合养生像环环紧扣的有机链,往往缺一不可。生活中,消极、单一地单靠吃药滋补,显然是被动的,往往收效甚微;在运动方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超量、过度锻炼,也显然难以见效甚至适得其反,有损健康。而学学郑板桥的“八字养生经”,自然会峰回路转,健康快乐。何乐而不为?

石蕴玉 水含珠 茶有禅


“石蕴玉而山晖,水含驻而川媚。”中国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养,如石蕴玉,如水含珠。在茶道中佛典和禅语的引用,往往可启悟人的慧性,帮助人们对茶道内涵的理解,并从中得到悟道的无穷乐趣。

一、无

“无”是历史上禅僧常书写的一个字,也是茶室中常挂的墨宝。“无”不是世俗所说的“无”,而是超越了世俗认为的“有”“无”之上的“无”,是佛教的世界观的反映。讲到“无”,不能不提起五祖传道的典故。禅宗五祖弘忍在将传授衣钵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要他们各自写出对佛法的了悟心得,谁写得最好就把衣钵传给谁。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僧,他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而当时寺中一位烧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为,“慧能了悟了”。于是当夜就将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铁衣钵传给了慧能。因为慧能明白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的真理。只有认识了世界“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无一物中物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茶学界普遍认为,只有了悟了“无”的境界,才能创造出“禅茶一味”的真境。“无”是茶道艺术创造的源泉。

二、直心是道场

茶道界把茶室视为修心悟道的道场。“直心”即纯洁清静之心,要抛弃一切烦恼,灭绝一切妄念,存无杂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心,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静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茶道认为现实世界即理想世界,求道、证道、悟道在现实中就可进行,解脱也只能在现实中去实现。“直心是道场”是茶人喜爱的座右铭。

三、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指把"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等等按世俗常规办的事的主管能动彻底忘记,而应保持一个毫无造作,不浮不躁,不卑不亢,不贪不嗔的虚静之心。

四、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这句话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有一次有僧人问崇慧禅师:达摩祖师尚未来中国时,中国有没有佛法。崇慧说:“尚未来时的事暂且不论,如今的事怎么做?”僧人不懂,又问:“我实在不领会,请大师指点。”崇慧禅师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隐指佛法于天地同存,不依达摩来否而变,而禅悟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应该着眼自身,着眼现实,而不管他达摩来否。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名家书写紫玉金砂的绝世芳华》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