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烧茶:拉祜族传统的一种饮茶法。将新梢采下的一芽五六鲜茶叶直接在明火上烘烧至焦黄再放入茶罐内煮饮。烤茶:是拉祜族一种古老而普遍的饮茶方法。

先将陶罐在火塘上烤热,后放入茶叶进行抖烤,待茶色焦黄时,冲入开水,去掉浮沫再加入开水。待茶煮好后,主人先倒少许茶水自尝,以试其浓度,如茶汁过浓,可加入开水使之浓淡相适,然后再倒给客人饮用。这种烤茶香气很足,味道浓烈,饮后精神倍增,心情愉快。

糟茶:也是拉祜族一种非常古朴而又简便的饮茶方法。将鲜嫩茶叶采下后,加水在锅中煮至半熟,取出置于竹筒内存放,饮用时,取少许放在开水中再煮片刻,即倒入茶盅饮用。糟茶茶水略有苦涩酸味,饭后饮用有解渴开胃的功能,风味特别。

1、炒煨茶,既抓起一把茶叶(约二、三两)放到锅片或土罐或搪瓷缸内,置入火炭中慢慢烘烤,边烤边抖,使其均匀受热,后发出滋滋的响声,茶叶变黄似螃蟹脚,这时茶香扑鼻正好火候,就将开水倒入茶罐或茶缸中,发出诱人的清香时即可饮用。

2、泡茶。泡茶分为两种:一种是先烧好开水再抓起一把茶叶(二、三两)放入茶壶或茶杯中(搪瓷缸),冲上开水约三、五分钟即可饮用,俗称喝青茶,也叫生茶。二是抓起一把茶叶放到锅片中烤黄后,再到入茶壶杯中冲上开水约两、三分钟即可饮用。

3、明子茶。拉祜族山寨多为松树环抱,拉祜族首先发明了茶和明子混煮兑胡椒引子能治风寒性重感冒的药方。明子、茶叶混煮兑通管散、甘草能治气管炎、哮喘病的药方。

4、糊米茶。将茶叶、糯米、扫把叶炒糊焦后倒入开水煎熬,再兑几粒砂仁作引子,对腹泻病有立杆见影的效果。

5、鲜茶叶、红毛树类、枪子果藤尖、骂犁果尖混嚼后,用温水吞服,肠胃畅通,对消化不良,结肠炎病效能明显,俗称口嚼茶。

6、盐茶。将茶叶煮沸,兑一点火烧红盐后饮用,对因肝火旺、肚腹热、口腔或舌头热泡相当管用。

Cy260.com精选阅读

拉祜族杰出茶叶专家曾云荣


曾云荣,云南澜沧人,拉祜族,1942年生,勐海县茶叶办公室主任、研究员、云南省茶业协会副会长、云南省茶叶商会副会长,西双版纳州、云南省茶业协会联合在景洪成功举办了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内外180多名茶界专家学者出席,为普洱茶产业的正名和复兴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

2004年3月至7月,他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勐腊普查组组长,参与组织了西双版纳历史上规模最大、科目最多的全州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普查工作。同年11月《西双版纳州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普查报告》被评定为全州科技成果二等奖;他还与他人合作主编出版了《历览西双版纳古茶山》一书,成为人们了解西双版纳古茶树资源、茶叶发展和茶文化的工具书。

工作之余,曾云荣同志善于总结经验和应用科研成果,利用业余时间撰写自己从事茶叶生产实践的心得体会,对发展勐海茶叶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和建议,曾在《云南茶叶》《普洱茶论文专辑》等期刊上发表了《澜沧江茶山论古今》《缅甸掸邦东部的春天》《发展茶樟间作园,振兴勐海茶业》等论文。

曾云荣在勐海从事茶叶工作半个多世纪,为勐海茶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赢得了广泛的爱戴,被尊称为“老茶树”。1992年他被云南省政府评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994年评为“云南省劳动模范”;199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0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年荣获“全国人文科学优秀专家学者”称号;2007年荣获国际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

从勐海县茶办主任的岗位退休后,曾云荣集平身之所学,于2003年春创建了勐海曾氏老茶树茶厂,继续投身在他所热爱的茶叶行业中,继续为勐海茶叶茶业发挥余热。

云南少数民族之拉祜族茶俗


喜爱饮茶的拉祜族在思茅地区主要分布在澜沧、孟连、镇沅、西盟、景谷五县,其他五县市也有少量分布,全区人口1990年为27.3万人,西双版纳州有4.7万人。拉祜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奋进不息的民族,“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拉祜族的茶俗有:

烧茶:拉祜族习惯的一种饮茶法。将新梢采下的一芽五六叶鲜茶直接在明火上烘烤及焦黄,再放入茶罐内煮饮。

烤茶:是拉祜族一种古老而普遍的饮茶方法。先将小陶罐在火塘上烤热后,放入放入茶叶进行抖烤,待茶色焦黄时,冲入开水,去掉浮沫,再加入开水,待茶煮好后,主人先倒少许茶水自尝,以试其浓度,如茶汁过浓,可加入开水使之浓淡相适,然后再倒给客人饮用。这种烤茶,香气很足,味道浓烈,饮后精神倍增,心情愉快。

他们的烤茶过程如下:

⑴先将小陶罐在火塘上用文火烤热,然后放上适量茶叶抖烤,使受热均匀,待茶叶叶色转黄,并发出焦糖香时为止。

⑵用沸水冲满盛茶的小陶罐,随即泼去上部浮沫,再注满沸水,煮沸3分钟后待饮。

⑶就是将在罐内烤好的茶水倾入茶碗,奉茶敬客。

⑷拉祜族兄弟认为,烤茶香气足,味道浓,能振精神,才是上等好茶。因此,拉祜族喝烤茶,总喜欢热茶啜饮。

糟茶也是拉枯族一种非常古朴而又非常简便的饮茶方式。将鲜嫩茶叶采下后,加些水在锅中煮半熟后,将茶叶取出置于竹筒内存放,饮用时,取出少许放在开水中煮片刻即饮用。这种茶水略有苦涩酸味,有解渴开胃的功能。

拉祜族的婚事,在定了情,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时,要带去一、二斤草烟,两、三斤酒和一包茶叶为礼物,去女方家听候答复,经过一番交谈后,由媒人亲自动手在火塘上煨一壶茶,依次端给姑娘的父母、舅父和叔伯父喝,女方父母如喝了茶,婚事即算确定,如不喝茶即表示拒绝。拉祜族把订婚称为吃“火龙酒”。男家托媒人带两筒大米、两壶酒、两斤肉、一只鸡、一包茶叶和一块盐巴到女家,由媒人动手在女家煮好这些食物,请女方父母和亲以吃喝。吃火龙酒时,即商量聘礼和婚期,一般是酒二十碗,米二斗、猪半只、盐二斤、茶叶二斤、红粮二十多斤、包头布一条、衣裳一件。

拉祜族喜饮浓茶,沏茶很认真,先将茶叶放进陶罐在火边烘烤。待茶叶烘黄后再加入开水,其茶味香醇。好客是拉祜族传统道德,客人来了受到尊敬,烤出来的头道茶要主人先喝,第二道茶才能给客人喝,以示无毒,客人可以放心喝茶。

罕见的拉祜茶文化


在中国这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存在着许多偏远或者不为人知的地方和习俗,今天给大家系统全面的整理了一下拉祜茶文化的内容。

拉祜茶的由来

拉祜族是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祖先是北方游牧民族。拉祜族最早是以狩猎为生,以猎到老虎为荣耀,并称自己为“拉祜”,“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历史上把拉祜族称作“打老虎的民族”。

随着对猎物的追逐,他们逐渐往南迁移,来到了云南这个富饶的山区,定居于澜沧江流域。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澜沧江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临沧及西双版纳等地。

拉祜茶文化

拉祜族定居云南后,慢慢的受云南其他少数民族的影响而转向种植茶叶及农作物,逐渐改变了打猎的传统。虽然谋生的方式变了,但是拉祜族的信仰没有变,他们把“猎虎”的执着,融入到了茶叶的种植当中。这样一个依于自然、归于自然的民族,用一棵普通的植物,述说了一种文化,那就是拉祜茶文化。

拉祜手工艺茶——那蕉·津乔

说到拉祜茶文化,那蕉拉祜族村寨是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在双江勐库有一个拉祜族村寨——那蕉。那蕉是典型的勐库东半山藤条茶代表之一,因为拉祜族的聚居而显得更加独特。“津乔·那蕉初制所”是津乔茶业首个自行投资建立的“茶园边”初制所,从采摘到初制,那蕉茶全是由拉祜族完成,是名副其实的拉祜族手艺茶,口感饱满,富有层次感,“那蕉·津乔”浓厚的茶汤即是“打老虎民族”的信仰寄托。

拉祜族人的茶俗茶礼

茶在拉祜族的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拉祜族生活中离不开茶。拉祜族把茶视为“砍刀”,无论做任何事情要以茶开路,无论是喜事、丧事、祭祀、还是动土伐木,山中过夜都用到茶叶。

奉茶礼节

拉祜族敬茶有“头道茶自己喝,二道茶敬远客”的说法,意思是把苦的留给自己,好的敬给客人。敬茶时,茶水不能斟得太满,双手奉茶,不转身,只能倒退回原位,表现出拉祜人讲究的奉茶礼节。

饮茶习俗

拉祜族人每天三次喝茶,茶谚说“早上起来不喝茶,有酒有肉难吃下;中午出工不喝茶,干活不有气渣渣;晚上回家不喝茶,一天劳累难解下”。

祭祀风俗

拉祜族是一种多神崇拜民族,觉得万物都有神灵。在祭祖、祭神等事情,都首先用茶水祭献,祈求神灵保佑。如到山上过夜,是先泡一碗茶水泼在火塘上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以求四方神灵保佑平安。

订婚习俗——“吃火拢茶”

拉祜族把茶视为做事稳可信的向征,按拉祜族习俗,男女双方建立恋爱关系后,愿意结为终身伴侣,为取得女方父母的同意,择定几日说亲,男方带上茶叶到女方家烤香后,沏泡给女方的父母喝,女方父母把是否喝茶作为接受这门亲事与否的象征。若接受喝了,则表示同意这门亲事。同时,女方父母会泡一碗放有生姜、红糖的茶回敬男方媒人。他们把这种订婚仪式称为“吃火拢茶”。

火炭茶俗

拉祜族有喝火炭茶的习惯。火炭茶的做法是先用陶土小茶罐烤制茶叶,烤制的方法和彝族火塘茶基本一样。不同处是,烤好茶注入沸水后,还要往茶罐投3个烧红的火炭,再煮15分钟左右,使茶水变浓才喝。每次喝茶量不多,只喝一两左右。拉祜族认为,火炭茶有清火、止渴、提神、清凉的作用,喝起来过瘾,也容易上瘾。

“茶登大雅之堂而不骄淫,入茅棚草舍而无卑贱”,这个勇敢的民族保守着最原始的纯朴,守候着心灵的一片净土,创造并且延续着茶史上的一抹神奇。

中国传统茶饮的方式「饮茶文化讲述」


如今,很少有人知道中国传统茶馆的礼仪礼仪。按照惯例,主持人的左手边应该是第一位贵宾,座位的重要性从主人的左手到右手都是降序。无论桌子形状如何,都遵循铁律。此外,老人和老师最受尊敬的是排在第一位,其中女士在年龄差异较小时优先考虑。另外,坐在主人对面是不合适的。如果不可避免,应允许儿童坐这个座位。

当客人第一次被邀请品尝第一次陡峭的时候,主持人向主人表示感谢,正式和标准的姿态是站起来,男人握拳(左上),女人把手掌放在一起,做弓,坐下来,拿起茶杯,先闻一下茶的香气,然后喝一口,品尝茶。

手指磕头,也称为手指敲击,是一种仪式,是对服务茶的人的无声感谢。根据传说,清朝干隆皇帝习惯于向南方隐姓埋名,一旦与同伴一起进入茶馆。茶馆老板用了一个长锅,用节奏倒了三下水,制作了一杯茶,甚至没有滴一滴。干隆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却不明白,“那是什么运动?”他问道。店主微笑着说:“这是我们茶馆的传统,叫做凤凰三点”。听说,干隆皇帝接过长锅并试图这样做,但那个杯子是他的仆人,通常,仆人会跪下来向皇帝叩头,以获得这种巨大的荣誉。然而,要这样做会揭示皇帝的身份,所以思维敏捷的仆人弯下两个手指,轻敲桌子,好像他正在向皇帝跪拜和磕头。从那时起,手指磕头一直是惯例。如今,人们只需将两个手指放在桌子上,而不是磕头的含义,就要对茶叶服务器表示沉默。

李德洪:茶山群众的领路人


李德洪(左一)在三七种植基地和群众交流经验

致富带头人

“你看看这一棵,长势就很好,明天这一片可以再浇点水。”日前,记者见到隆阳区杨柳乡茶山村党总支书记李德洪时,他正在重楼种植基地和技术人员一起查看重楼苗长势情况。近年来,李德洪带头种植经济作物,种植重楼苗7亩共7万株,种植三七6亩,他把传统的玉米地变成了中草药基地,成了茶山村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茶山村属于隆阳区西山片,是一个彝族、白族聚居的山村,多年以来,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传统农作物以及外出务工,村级集体经济也一直处于“空壳”状态。为了摘掉“空壳村”的帽子,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村党总支书记李德洪带领干部群众,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统一管理烟房,激活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2012年,李德洪任党总支书记后,就开始琢磨如何发展中草药产业,他去外地取经学习如何种植重楼、三七,学习后把种植技术带回了茶山村。

“2010年,听说种重楼收益好,我就种了3亩左右,由于管理不规范,长得不好。后来,在李书记的指导下,学到了科学种植重楼的知识,盖起了遮阴棚,并把水管排进了棚里,通过规范及科学的管理,重楼长得非常好。明年重楼就可以挖了。按今年的市场价,预计3亩重楼可以收益180多万元。”茶山村主任杨来想到丰收的景象,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李德洪的带领下,茶山村的重楼全部实现规范种植,全村种植的30亩重楼,成为茶山村增加群众收入的一项重要经济产业。除了种植中药材,养蜂也成为李德洪带领群众致富的又一条路子。在中草药基地后山的树林里,记者看到一窝窝棕色的蜂窝包,李德洪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他养的“土蜂”。

去年9月,李德洪无意之中在看到龙陵县龙山镇河头村养蜂的电视节目,于是,他开始花心思学习养蜂,熟习了采蜂王、蜂王过冬、取蜂王、蜂王进箱、养蜂王、蜂王产卵、工蜂筑巢等程序。他最初养了80窝蜂,其中25窝成功,8月份可以收第一批蜂蛹,预计今年的收入将达2.5万。

“今年10月取蜂王后,群众想养蜂的就可以直接来我这里拿,技术方面,我统一地教他们,这可以为每家每户增加收入。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是我的职责。”李德洪说。

“在李书记带领下,我们茶山村村民都脱贫了,收入好的家庭比城里人收入还高,生活还好!”杨柳乡组织委员杨祖元羡慕地说。

李德洪担任党总支书记3年来,茶山村农民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4672元增加到2014年的7109元,茶山村成为了杨柳乡快速脱贫致富的典型。

《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


云南茶文化学者詹英佩女士历时两年写成的新着《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2010年11月18日正式出版发行。本书共14万字,340多张图片。本书从地理与人文两方面出发,详细介绍了澜沧江流域古茶区双江(勐勐)近600年来茶叶发展的历史轨迹。

本书对勐库万亩古茶山形式的历史背景作了详细介绍,作者詹英佩女士依据实地考察的情况和各个民族迁入双江(勐勐)定居的时间,否定了以往各种茶书对勐库种茶始于1485年的说法,明确提出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冰岛人去外地引茶种的时间并不是勐库初始人工种茶的时间,在此之前布朗族、佤族、拉祜族已经在勐库山区种茶。

本书从尊重历史出发,首次提出,勐勐土司罕氏对双江(勐勐)明清时期茶叶发展有重要贡献。清末民初双江最重要的历史人物彭锟对双江民国时期的茶业发展有不可忽抹的功绩。

八十年前在双江茶叶生意做得有影响的人物全部在本书中亮相,几十个鲜活的人物回放出双江茶叶往昔的兴盛。

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客观最详细介绍双江茶叶历史的书,通过本书,读者可看清双江(勐勐)茶叶六百多年来的历史脉络。

本书还对中外茶人进双江考察、旅游、看古茶山、购茶有参考指点作用,书中用了大量文字和图片详细地介绍了双江60多个古村寨目前保留下来的古茶园情况,并对进山看寨购茶的道路情况及路程公里有详细介绍。

古茶乡双江茶俗 怪味腌茶


双江是中国勐库大叶茶原生地,源生于双江的勐库大叶种茶,于60、80年代两次被全国茶树良种委员会评定为中国传统茶树良种,是茶的古茶乡。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深受群众喜爱的“茶餐”。以茶叶为佐料,辅助主菜精制而成。还有一种简单的吃茶,是至今以茶当菜最原始方式—-腌茶,他们称为开袋即食的普洱茶。

传统的腌茶,一般是在雨季进行制作的,从茶树上采回的鲜叶用清水洗净,沥去杂物和雨水后待用。先用竹匾将鲜叶摊晾,失去少许水分后稍加搓揉,在这个环节需要加上佐料,比如辣椒、食盐适量拌匀。之后将这些差异放入灰泥缸或者陶缸内,用很重的盖子将其压紧,这与闽南地区腌制咸菜什么的使的是一样的招数。经二三十天后,可以直接当菜食用,也可以加蒜或其它配料炒食。

双江本地名气较大的双龙古茶园商贸公司就生产这样的腌茶,主要是采用了勐库大叶种茶的鲜叶,加入食盐,花生,芝麻,红枣,红糖,普洱茶籽油等腌制而成,采用了少数民族的传统腌制工艺,结合现代技术研发的,这样的腌茶不含防腐剂,可以取出当菜食用,也有用作零食。是当地家庭食用,馈赠亲友的佳品。

腌茶作为一种民族的特色食品,在很多外来游客看来,它并不是特别合胃口,入口咀嚼后,回味虽有茶的甘甜但是苦涩味也稍重,与其他的腌制品相比,吸引力不高,但是,一杯正宗的冰岛茶,茶汤配腌茶,味道就不那么刺激了。

对于本地的人民来说,嚼茶乃是一种乐趣,必不可少。他们的吃茶习惯甚至还对周边的缅甸饮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缅甸族人更新了腌茶的食用,将茶叶拌黄豆粉,虾米松,虾酱油,洋葱头末,炒熟的辣椒子等,冲拌成怪味茶饮。当然,游客也认为,这是最独特而陌生的茶饮。

韩国的“传统茶”


据记载,中国茶传入朝鲜半岛时,被当地人看成是一种有助于修行的饮料,饮茶之风曾随着佛教的兴盛达到顶峰。到了朝鲜王朝中期,儒教兴起,饮茶逐渐式微。但韩国的“传统茶”和中国茶不同,韩国“传统茶”里不放茶叶,但可以放几百种材料。中国人一般不会在茶水里加糖,但是韩国的“传统茶”不是加糖就是加蜂蜜,没有不甜的茶。“传统茶”不用开水冲泡,而是将原料长时间浸泡、发酵或熬制而成。渐渐地,具有药用价值的各种汤,包括药丸和膏熬成的汤,都被称为“茶”,这便是“传统茶”的前身。现在,韩国“传统茶”已经成为一种强调天然和健康的甜饮,中国茶在韩国只剩“绿茶”一种了。

韩国“传统茶”种类多,经过一番光大,已经达到无物不能入茶的程度。比较常见的是五谷茶,像大麦茶、玉米茶等。药草茶有五味子茶、百合茶、艾草茶、葛根茶、麦冬茶、当归茶、桂皮茶等。水果几乎无一例外都可以制成水果茶,包括大枣茶、核桃茶、莲藕茶、青梅茶、柚子茶、柿子茶、桔皮茶、石榴茶等。

仁寺洞街最新流行的是“蔬菜茶”。蔬菜茶的原料是茄子、辣椒、萝卜等,走的是纯天然之路。两种比较特殊的茶:一种是辣椒茶,选用中等辣度的青、红椒丝作原料,适合体虚的人饮用;一种是百年草茶,百年草是生长于韩国济州岛的一种仙人掌的果实,果实本身为粉红色,因此茶的颜色也颇为鲜艳,且无色素,用这种仙人掌的果实制成的茶,能治疗消化不良。辣椒茶和百年草茶都是熬煮后,再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发酵而成。茶端上来,一红一绿,漂着玫瑰花瓣和松籽,煞是好看。

“传统茶”功效各不相同:大麦茶能增进食欲,暖肠胃,许多韩国家庭都以大麦茶代替饮用水;松针茶可以减缓咽喉痛,兼有美容的功效;柚子茶可以祛除风寒;艾草茶有助消化。人们在饭店用餐后,店主往往会端来一杯叫“水正果”的“传统茶”,它可以消食解腻,也可当成饭后甜点。

传统的泡茶与倒茶方法


冲泡步骤:

烫壶:将沸水冲入壶中至溢满为止。

倒水:将壶内的水倒出至茶船中。

置茶:这是比较讲究的置茶方式,将一茶漏斗放在壶口处,然后用茶匙拨茶入壶。

注水:将烧的水注入壶中,至泡沫溢出壶口。

倒茶:

1、先提壶沿茶船沿逆行转圈,用意在于刮去壶底的水滴,俗称“关公巡城”(是因为一般壶都是红色,刚从茶池中提出时热气腾腾,有如关公威风凛凛,带兵巡城),注意磨壶时的方向,右手执壶的欢迎喝茶时要逆时针方向磨,送客时则往顺时针方向磨,如是左手提壶,则反之。

2、将壶中的茶倒入公道杯,可使茶汤均匀。

3、另一种均匀茶的方法是在用茶壶轮流给几杯同时倒茶,当将要倒完时,把剩下的茶汤分别点入各杯中,俗称“韩信点兵”。注意倒茶时不能一次倒满一杯,至七分满处为好。

分茶:将茶中的茶汤到入茶杯中,以七分满为宜。

奉茶:自由取饮,或由专人奉上。

去渣:用渣匙将壶中茶渣清出。

村主任带领群众种茶致富 村民竖起大拇指


今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播出《贵州雷山望丰乌江村村民李志辉竖起大拇指:村长带领发财,我为村长点赞》新闻,乌江村委会主任李世达一时成为了新闻人物。

“吃半年饭,借储备粮;挖野菜充饥,烧草灰当盐;搭木皮建房,借月亮当灯。”61岁的村支部书记李毅介绍,这曾经是雷山县望丰乡乌江村极度贫困的写照,因为太穷,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183户的乌江村青壮年几乎选择外出务工。

“连吃盐巴都买不起。”苦日子让61岁的村民李文刻骨铭心。

李文的好日子迎来转机,是李世达带他种茶开始。2007年,李世达免费提供茶苗,李文种下50亩茶叶,三年后就开始产生效益。去年光茶青收入就有6万余元,现在家里冰箱、彩电、电脑等高档电器应有尽有,去年还给两个儿子添了两部小车,存折还有余款10万多元。

1997年,李世达从雷山县职校毕业,因为学的是茶叶专业,一毕业就进雷山县银球茶叶公司上班,一干就是十来年。2006年,因公司改制,李世达下岗,回到村里租荒山种下100亩的茶叶,2008年,他淘得茶叶“第一桶金”3万元,当年扩建300亩茶叶基地,还创办雷山黄金叶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李世达成为乌江村种茶致富敢于吃“螃蟹”的第一人,让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2013年,李世达以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还当上了县政协委员,利用自身的技术,带领村民发展茶叶经济,对想种茶的贫困户,他免费送去茶苗,义务为茶农开展种茶培训和技术指导。去年该村建有茶园3620亩,能采茶面积达1800亩,实现茶叶综合收入400万元,户均2万多元。

李世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计划两三年的时间,达到6000亩的优质茶园规模。

该村以茶为主多种经济发展遍地开花,目前稻田养鱼110亩,茶叶套种魔芋130亩,辣淑种植160亩,三项年收入可达100多万元,涌现出李志生等20余户黑毛猪养殖大户,去年,李志生靠养猪就纯赚36万元。有序组织100余名劳动力到浙江义乌从事首饰品加工,年创劳务收入300万元。

2014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300元,年收入10万元以上就达30户,100万元有3户。

如今,春夏采茶、秋来卖田鱼、冬售黑毛猪,已成乌江村民一年四季都有钱赚的“新常态”。

经济快速发展,村基础设施得到大大改善,通村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公路,洁净的自来水引进家里来,崭新的古香古色吊脚楼成为一道风景线。斗牛场、芦笙场、寨道太阳能灯安装等一件件事关民生工程也在紧密锣鼓地进行。

今年,乌江村60多名老人过了一个不平常的春节,他们大年初二就“组团”到湖南、云南、侗仁等地方去旅游。

73岁的苗家老太龙芬干兴奋地:“做梦都想到,余生还能到外地观光旅游。”

李世达知道,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起来,但精神文化也要富起来,每年在村里开展“五好家庭”、“卫生模范户”、“孝老模范户”、“创业模范户”等系列评选活动,利用苗族节庆,举办“茶艺”、“赛马”、“篮球”、“苗族歌舞”等赛事,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现在,乌江村里比创业、比奉献、比孝顺、比文明已蔚然成风。

吃水不忘挖井人,乌江村能有今天,李世达功不可没,所以被村民点赞

饮茶礼仪


不论是主人还是客人,都不应大口吞咽茶水,或喝得咕咚咕咚直响。应当慢慢地一小口一小口地仔细品尝。遇到漂浮在水面上的茶叶,可用茶杯盖拂去,或轻轻吹开。切不可以手从杯里捞出来扔在地上,也不要吃茶叶。

西方常以茶会作为招待宾客的一种形式,茶会通常在下午4时左右开始,设在客厅之内。准备好座椅和茶几就行了,不必安排座次。茶会上除饮茶之外,还可以上一些点心或风味小吃,国内现在有时也以茶会招待外宾。

我国旧时有以再三请茶作为提醒客人,应当告辞了的做法,因此在招待老年人或海外华人时要注意,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其饮茶。

尽管不少国家有饮茶的习惯,但饮茶的讲究却是干奇百怪的。日本人崇尚茶道,作为陶冶人的性灵的一种艺术。以茶道招待客人,重在渲染一种气氛。至于茶则每人小小的一碗,或全体参加者轮流饮用一碗,不能喝了一碗又一碗的。

到中国茶馆里去寻访民俗的外宾,越来越多了。在茶馆里遇上外宾同桌饮茶,应以礼相待。既不要过份冷淡,也不要过于热情,作到不亢不卑就行了。

王启茂:改造茶园促增收 带领群众摘“穷帽”


金秋十月,利川市柏杨坝镇春欣。经过两年的努力和示范基地的作用,至2015年,周边的响水、友好、龙凤、双梨、沿河、栏堰6个村发展茶叶4000亩。

目前,王启茂又向有关部门申报在该基地的响水村征地40亩,新建年加工2000吨的红茶自动化生产线;申请组建柏杨坝基层供销社和茶叶专业服务社,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柏杨坝高山名优红茶基地规模达到5万亩,成为全国新的高山名优红茶基地,使茶叶真正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改造茶园促增收

毛坝乡是全国的名茶之乡,2012年金利公司组建以来,就选择了该乡的清水、茶塘、向阳、上坪、车罗、联心6个村共15000亩出口备案茶叶基地。毛坝老茶园面积较大,茶叶质量、产量较低,公司请来技术人员,指导改造老茶园3000亩,使老基地焕发新活力。

为提升茶叶质量和产量,公司采取村企共建共管的模式,由公司统一制订基地技术管理规程,统一负责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统一负责农资的采购,统一负责指导农资的使用,统一负责产品的收购,让茶农放心种植;村委会根据公司要求,精心组织生产。

3年来,该公司为基地组织农资800多吨,免费提供基地冬管农资12吨。该镇每年能提供出口原料1500吨以上,而且每年为茶农增收6000万元,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

茶农卖茶不再难

忠路镇茶叶规模较大,由于长期没有茶叶加工厂,茶农零星种植的茶叶无法变现,严重打消了老百姓种茶的积极性。2014年,为了配合州、市两级政府实施西南片区精准扶贫的战略,王启茂带领高管团队,深入忠路镇老屋基片区12个村进行调查,认为该片区是发展出口绿茶的理想区域。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该公司决定在该片区的合力村新建年加工2000吨绿茶的自动化生产线,解决老百姓卖茶难的问题,以此促进该区域茶产业的发展。工厂建立起来了,群众种茶无后顾之忧,周边农户新发展茶叶基地5000亩。目前,公司正在落实片区茶叶发展规划,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使片区茶叶基地规模达到2.5万亩,带动2万人脱贫致富。

未来,金利茶业还将借助整体搬迁扩建的机遇,在利川经济开发区征地78亩,新建现代化的茶叶加工厂,形成年加工出口精制茶1.5万吨、高档名优茶100吨、功能袋泡茶4000吨的生产能力,每年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双江拉祜族群众传统饮茶法》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