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喜爱饮茶的拉祜族在思茅地区主要分布在澜沧、孟连、镇沅、西盟、景谷五县,其他五县市也有少量分布,全区人口1990年为27.3万人,西双版纳州有4.7万人。拉祜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奋进不息的民族,“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拉祜族的茶俗有:

烧茶:拉祜族习惯的一种饮茶法。将新梢采下的一芽五六叶鲜茶直接在明火上烘烤及焦黄,再放入茶罐内煮饮。

烤茶:是拉祜族一种古老而普遍的饮茶方法。先将小陶罐在火塘上烤热后,放入放入茶叶进行抖烤,待茶色焦黄时,冲入开水,去掉浮沫,再加入开水,待茶煮好后,主人先倒少许茶水自尝,以试其浓度,如茶汁过浓,可加入开水使之浓淡相适,然后再倒给客人饮用。这种烤茶,香气很足,味道浓烈,饮后精神倍增,心情愉快。

他们的烤茶过程如下:

⑴先将小陶罐在火塘上用文火烤热,然后放上适量茶叶抖烤,使受热均匀,待茶叶叶色转黄,并发出焦糖香时为止。

⑵用沸水冲满盛茶的小陶罐,随即泼去上部浮沫,再注满沸水,煮沸3分钟后待饮。

⑶就是将在罐内烤好的茶水倾入茶碗,奉茶敬客。

⑷拉祜族兄弟认为,烤茶香气足,味道浓,能振精神,才是上等好茶。因此,拉祜族喝烤茶,总喜欢热茶啜饮。

糟茶也是拉枯族一种非常古朴而又非常简便的饮茶方式。将鲜嫩茶叶采下后,加些水在锅中煮半熟后,将茶叶取出置于竹筒内存放,饮用时,取出少许放在开水中煮片刻即饮用。这种茶水略有苦涩酸味,有解渴开胃的功能。

拉祜族的婚事,在定了情,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时,要带去一、二斤草烟,两、三斤酒和一包茶叶为礼物,去女方家听候答复,经过一番交谈后,由媒人亲自动手在火塘上煨一壶茶,依次端给姑娘的父母、舅父和叔伯父喝,女方父母如喝了茶,婚事即算确定,如不喝茶即表示拒绝。拉祜族把订婚称为吃“火龙酒”。男家托媒人带两筒大米、两壶酒、两斤肉、一只鸡、一包茶叶和一块盐巴到女家,由媒人动手在女家煮好这些食物,请女方父母和亲以吃喝。吃火龙酒时,即商量聘礼和婚期,一般是酒二十碗,米二斗、猪半只、盐二斤、茶叶二斤、红粮二十多斤、包头布一条、衣裳一件。

拉祜族喜饮浓茶,沏茶很认真,先将茶叶放进陶罐在火边烘烤。待茶叶烘黄后再加入开水,其茶味香醇。好客是拉祜族传统道德,客人来了受到尊敬,烤出来的头道茶要主人先喝,第二道茶才能给客人喝,以示无毒,客人可以放心喝茶。

Cy260.com精选阅读

云南少数民族之傣族茶俗


思茅地区的傣族,主要分布在景谷、孟连、澜沧、江城、墨江、普洱、思茅、西盟、景东、镇沅等县,1990年人口12.6万人,西双版纳州27万人。

自从认识茶、种茶。傣族人民就爱茶、嗜茶、品茶。茶与傣族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茶叶不仅代表团结友好、吉祥幸福,祭祖先、祭神灵要用茶,婚丧嫁娶请客、待客离不开茶。

世世代代生息于云南普洱茶区的傣族,与生活在这方热土上的各民族人民一道,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茶文化。澜沧江沿岸的景迈茶山,方圆十几个村寨的傣族和布朗族世代以种茶为生。

傣族喜爱饮茶,在住房内设有煮饭、烹茶、取暖用的火塘,架有铁打的三脚架。昔日的景谷傣族土司家还有专为土司烧茶的“茶房”,在勐卧大寨有一户种的一份田是土司授予的“茶房田”,种煮茶田的这户人家专管为土司煮茶倒水。

江城土卡河的傣族男女双方相互有感情后,要告诉父母,由父母代托媒人去说亲,一般要去三次,每次去说亲都要捎带一些烟、酒、茶等礼物。西双版纳傣族订婚的聘礼,一般男方以蜡条两对,礼银40至100元,大小不等的银碗两个,“蕃欢”筵席若干桌、槟榔一串、茶两瓶、盐一瓶、糖四瓶。举行结婚仪式时,由媒人及亲友偕同新郎捎带宰杀的全猪一头、酒二十斤、蜡条两对、槟榔一串、茶、盐、糖各若干,以及和赠给新娘的衣裙、包头等,前往女家迎新。傣族的婚俗和日常生活,总是有茶相随。

傣族饮茶最显著的特点是糯米香茶。傣族人民喜欢嚼槟榔,吃糯食,而且把糯米香味延伸到饮茶中。糯米香茶的制作就是把一种栽在家中花盆的糯米香叶植物和茶叶一起冲泡饮用。

糯米香茶水的具体泡制过程就是:首先用茶罐将茶烘烤,再将糯米香叶五到十片烘烤,闻准茶香,不能烤糊,最后将烤好的茶叶和香叶装入茶罐内,及时冲入开水,即可热茶啜饮。此时,屋子里充满着芳香扑鼻的糯米香味,品尝一口,清亮香甜、爽口神清、回味无穷、心旷神怡。糯米香茶是一种具有解热、解渴、生津、去病、明目、助消化、养颜等功效,喝起来过瘾,也容易上瘾,深受傣族人民和客人喜爱。

由于茶文化渗透了傣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傣族也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茶俗茶礼。傣族人民以茶为礼、凡事必有茶。泡出的第一道或第一杯茶水,必须先敬长者或德高望重的老人;其次是敬客人,最后才倒给自己喝。敬茶时,必须双手递敬,一只手递敬,则认为有失恭敬。只要老人、客人不离开,都要一直不断地添茶倒水,慢慢品啜,直到老人和客人离走为止。这体现了傣族人民尊敬长辈、尊敬客人的传统美德。

在傣族居住的地方,茶和竹一样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物。傣家竹楼中央的火塘,燃着四季不断的火苗,随时准备为远方的客人送上一杯傣家特有的“竹筒茶”。远方来的客人啊,请把澜沧江边的竹楼当成家。喝下一碗傣家的竹筒茶,你就会不渴不乏走天涯。

云南少数民族之彝族茶俗


彝族主要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1990年全区彝族人口37.6万人,西双版纳州彝族人口3.9万人。彝族有热情好客的传统风尚,每当客人临门,主人便沏茶、敬烟、热情招待,态度亲切。彝族同胞称茶为“拉”,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民族之一。在日常饮食生活中,彝族总是将云南普洱茶放在酒和肉之前,形成了“一茶二酒三肉”的饮食文化的特色。

日常生活喜食酸辣味,喝浓茶、饮白酒。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过火把节,各家都要到田头地脚,摆上米饭、茶酒、鸡肉、插上香火,献祭天神、地神和五谷。阿列人谈婚提亲过“火龙酒”后,男方家要用上烟、酒、糖、茶、肉和衣服等礼物到女方家吃“定亲饭”。蒙化人吃过定亲饭后的婚礼聘礼中,男方除要拿一头百斤以上的“过礼猪”给女方外,还要2坛酒、60斤大米、8样蔬菜、2斤茶及盐巴,来和亲娘的嫁妆。蒙化人种茶叶,过去有冬季借钱待次年春季用春茶抵还之俗。倮倮泼说亲“合八字”合上后要带一只鸡、一丈六尺布、米、酒、肉、茶、烟等礼物到女方家“认亲”,女方家请吃“定亲饭”。

云南彝族饮茶的方式主要有:

烤罐茶:彝族人十分喜欢饮用。先将茶叶放入陶制茶罐内在火上焙烤,直至茶叶烤得酥脆,略黄时,乘热将茶罐端离火源,灌入事先烤热的水少许,待罐内茶水泡沫稍息,再冲入热开水至灌满,又在火上煨煮片刻便可起罐,让茶叶沉淀一会儿,再倒出茶水即可饮用,彝族的烤罐茶,色、香、味和浓度具佳。

清茶:彝族的清茶,是将泉水盛入铜茶壶,置于火塘边煨热,水温增至水面冒气时,倒适量水入煮茶罐,放进茶叶,在火塘上烧煮,煮沸后用搅茶棍搅动,渐成金黄色,用火钳将茶罐取下来,搁置片刻待沸止后,经过滤倒入茶杯中即可饮用。

盐巴茶:这是彝族最喜爱的一种日常饮料,先掰下一块当地生产的紧茶或茶饼,砸碎后放入陶罐内移近火塘烘烤,当听到罐内发出“劈啪”响声并散发出焦香气味时,即向罐内缓缓冲入开水,再煨五分钟,然后把用线扎紧的盐巴投入茶汤中抖动几下后移去,将茶罐移离火塘,再将浓茶汁分别倒入碗杯中,加开水冲淡即饮,可配吃玉米粑粑之类的食品,味道十分舒适可口。

打油茶:用茶壶煨煮茶水至沸,用漏兜将茶水滤入冲茶筒,再用勺或竹片将酥油、麻籽油、蛋清、盐巴等香料放入茶筒内,然后左手握筒,右手来回抽动筒内拉杆,待茶汤和香料均匀后,即可倒入茶杯饮用,油茶清新爽口,醒脑利目,滋补强身。

香堂人的丧礼是在亡人灵柩前,要献祭茶、酒、饭、祭司“朵溪”在“献饭调”中念有唱词:“要吃东西你来接去,左手拿羊血羊肉,右手拿饭、茶、酒,要吃多少带多少,拿到按板(镇沅),拿到景东,拿到大理,拿到凉山,拿到西麻地方煮吃去,拿去后就不要再回来。”彝族民俗里,多有茶贯穿其中。

云南少数民族之佤族茶俗


思茅地区的佤族主要分布在西盟、澜沧和孟连,其他县市和西双版纳有少量分布,全区1990年有人口13.7万人。思普区的彝族支系有阿列、蒙化、倮倮泼、香堂、聂苏、拉乌等。在景东、镇沅、景谷、普洱、江城县等均有分布。他们都是爱喝普洱茶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饮茶民俗,下面就普洱茶与彝族佤族民俗做一介绍。

喝浓茶

喝浓茶是佤族的一种嗜好,冲茶方式也很特别,要先把茶叶放进小铁锅里炒至焦糊,再放入水煮十多分钟,然后倒在土碗中饮用。初饮者,感到苦涩难咽,过几分钟,一股甜味又回荡口舌。喝一杯浓茶,便可长时期解渴。佤族外出劳动或远行而归,都要煮浓茶喝。

茶与葬俗

佤族丧葬实行土葬,老人死后,用麻布裹尸后停放在主火塘左边,晚上在“魔巴”带领下,众人围火塘跳“布朗隆归”舞,亲友带一瓶酒、一包茶作为丧礼。在佤族文化的各种歌谣中,常常用拟人和比喻、隐喻手法来抒发人的喜怒衰乐和悲欢离合情杯。其中,茶叶、甘蔗、槟榔、芭蕉、葫芦、田地房屋、山川竹树等都是歌谣比兴的对象,茶叶就是常用的比喻、隐喻物种。

擂茶

擂茶是佤族中的一种古老饮茶方法。即将木擂缸擂好的茶叶加入姜、桂、盐放在陶罐内共煮后饮用,有清热解毒,通经理肺的功效。至今佤族仍保留这种古老的饮茶方法。唐樊绰《蛮书》中说:“茶出银生城(景东)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些记载实际上就与佤族饮用的擂茶相吻合。

铁板烤茶

铁板烤茶佤族语"枉腊",是一种与烤茶相似,而又独具一格的饮茶方法。首先用壶将泉水煮沸,另用一块薄铁板盛上茶叶放在火塘上烤,致茶色焦黄闻到茶香味后,将茶倒入开水壶内煮。这种茶水苦中有甜,焦中有香。是佤族流传已久的饮茶方法。

茶与盖新房

佤族盖新房,要举行贺新房仪式,贺新房的由家长带队,领着一群老人和小孩每人带上礼品从外面进入房内,礼品有水酒一缸、糯米饭一锅、茶叶一包、盐巴一块等。

茶与佤族婚俗

佤族订婚,要送三次“都帕”(订婚礼):第一次送“氏族酒”六瓶,不能多不能少,另再送些茶叶、芭蕉之类,数量不限;第二次送“邻居酒”,也是六瓶,表示邻居同意并可证明这桩婚事;第三次送大礼,“开门酒”只一瓶,是专给姑娘母亲放在枕边晚上为女儿祈祷时喝的,女方家的亲戚朋友要到齐,要杀大公鸡、煮鸡肉烂饭,宾主吃喝畅谈,最后商定结婚日期。送结婚礼“结拉”时,礼品中也要有一斤茶叶。举行婚礼“汝戛包”时,请杭吃酒祝贺的人要送礼物,礼物中一定要有一碟米、一包茶叶、一块盐巴,礼物只能是单数。

少数民族茶俗大盘点


茶俗古已有之。它特指各个民族、各个地方不同的饮茶习俗。它重在适应不同群体和个人的饮茶习惯,同时讲求实用、方便地饮茶,以及茶叶的药用、保健需求。茶俗是长期约定俗成产生的,具有很强的传承性。

如唐朝人樊绰在《蛮书》中提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就是当时的一种茶俗。“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的国家。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不同,生活风俗各异,致使每个民族的饮茶风俗也各不相同。在生活中,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饮茶习俗也各有千秋。不过把饮茶看作是健身的饮料、纯洁的化身、友谊的桥梁、团结的纽带等这些又是共通的。

白族的“三道茶”就是上三次茶,是待客的隆重礼节。第一道是苦茶,寓意人在年轻时要吃得起苦,能艰苦创业;第二道茶中放入糖和核桃仁等成了甜茶,寓意人到中年之后开始开花结果,有了收获感到甜美;第三道茶是放进碎乳片与红糖等,使茶水清淡幽香称为“香茶”,寓意人步入老年后回味人生之路。所以白族的这“三道茶”是借茶喻世理,让人们边品茶边感悟人生哲理。

回族人推崇的是“盖碗茶”,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茶具“盖碗”。当茶沏好后盖上碗盖可以很快泡出茶味,再用碗盖刮去茶碗上漂浮的茶末和泡沫,能看叶底、闻茶香、喝茶汤。回族人把茶看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东西,也视敬盖碗茶为很高的待客礼遇。在喜日,或家中来了宾客,他们往往在茶中配上桂圆、葡萄干、杏干、枸杞子等,泡出“八宝茶”来待客;如一般客人则在茶中配以桂圆和冰糖,称为“三泡台”。回族的盖碗茶味道清香,果味醇厚。

藏胞喝的是“酥油茶”。制作酥油茶时,先把茶叶放入茶壶中煎煮,然后把茶汁滤入打茶的长筒,再放进酥油和胡桃泥、芝麻粉、花生仁、瓜子仁、松子仁、鸡蛋和盐巴等佐料后,用搅拌工具不断地搅拌使之混合,茶制成后倒入壶内加热一分钟左右即可饮用。酥油茶油滋滋、香喷喷,略带咸味,是藏民的高级饮料。

蒙古族的“咸奶茶”是在茶中加入牛奶或羊奶与盐巴一道煮沸。一般是清早就煮好一壶,用微火温着,供一天三顿饮用。据说蒙古族姑娘从懂事始,她的母亲就必须向女儿传授烹茶技艺,待姑娘出嫁时,她要在婚礼上展示煮茶的本领,并把自己煮好的奶茶敬献给宾客,以示身手不凡且家教有方。

土家族的“擂茶”历史悠久,宋代时就流行于世。其制作方法简单:将茶与佐料一起放人擂钵,佐料一般有当地产的黄豆、玉米、绿豆、花生、白糖等,用擂茶棍擂成糊状,加适量冷开水调成茶汁贮于瓦罐中,饮用时只要取出几勺,再注入开水即可饮用。此茶喝起来有香、甜、脆、爽的感觉,也有解渴充饥的功效。

在我国的云南边寨,有纳西族的“龙虎斗茶”、傣族的“竹筒茶”、基诺族的“凉拌茶”、伲族的“土锅茶”等。中华民族的饮茶风俗丰富多彩,犹如百花园中的鲜花绚丽多姿、美不胜收。

云南少数民族茶饮


傣族、拉祜族香竹筒茶

傣族和拉祜族香竹筒茶呈园柱棒状,其制作和冲饮方法也相同。是馈赠宾客的高级礼品。饮用时,掰下适量茶叶,放入碗中,冲上沸开水,几分钟后便可饮用。“香竹筒茶”茶味芬芳沁香,爽口清凉,令人心旷神怡,终身难忘,勐海县勐宋乡哪卡寨香竹筒茶享誉海内外。

哈尼族土锅茶

哈尼族“土锅茶”,哈尼语叫“绘圆老泼”,是一种古老的饮茶方法。先用土陶锅把山泉水烧开,再把茶叶放入锅内,煮沸后约10分钟,将茶水倒入竹制的茶怀中,即可饮用。这种茶水,汤色绿黄、温度适中,清香润喉,解喝,回味无穷,是哈尼人待客的一种古老习俗。

基诺族凉拌茶

基诺族尚饮凉拌茶,特别年老者更为喜爱,采鲜嫩的芽尖茶,放在碗中或者其它餐具内,放上盐、姜、辣椒放入茶中浇拌,约10分钟后方可饮用,即可品尝茶汁的原味,又清凉爽口、润喉、回味无穷,乐在其中,凉拌茶是基诺族待人的一种古老习俗。

拉祜族火灼茶待客

“火焯茶”是拉祜族喜爱的饮茶方法,每当客人至家,主人先烧水,然后抓一把大叶茶放在瓢内,拣火塘中的灼燃火炭放入瓢中后快速摇动,使瓢中的茶叶烤得发出香味时,把火炭拣掉,茶叶放入茶壶中或者放在杯中,冲上沸水,几分钟就可饮用。火焯茶叶酽香浓,芳香朴鼻。茶色浓黄、清凉。是拉祜族常用的饮茶习俗。

布朗族青竹茶

布朗族在守猎、野外劳作中,在林中或者河旁烧一堆火,取山中竹子砍成竹筒节,盛满山泉水放于火中烧沸,然后折一枝茶叶在火中烧黄,放入筒中煮沸10分钟,将茶水倒入竹制的茶杯中,即可饮用。这种茶水、味甘清香,解署消喝。是布朗族传统的饮茶习俗。

布朗族腌菜茶

布朗族腌菜茶常在喜庆之事或佳宾来访时,用于款待客人。品饮前,在腌制好的茶叶上加适量辣椒和盐,也可以嚼食。“腌菜茶”酸涩清香,喉舌清凉回味甘甜,多食则成癖,该茶是招待年长者和贵宾的佳品。

饮茶习俗:云南少数民族


云南除了汉族还有25个少数民族,在生活习惯上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喜欢喝茶,具有各民族独具特色饮茶方式,如藏族酥油茶、回族盖碗茶、自族的三道茶、布朗族酸茶、布朗族锅帽茶、佤族擂茶、傣族三昧茶、纳西族龙虎斗茶等。

云南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

云南少数民族最早将茶作为祭祀用,甚至有“无茶不祭”之说,后来渐发展出各民族独具特色饮茶方式,如藏族酥油茶、回族盖碗茶、自族的三道茶、布朗族酸茶、布朗族锅帽茶、佤族擂茶、傣族三昧茶、纳西族龙虎斗茶等。

盖碗茶:在有盖的碗里同时放入茶叶、碎核桃仁、桂圆肉、红枣、冰糖等等,然后冲入沸水盖好盖子。来客泡盖碗茶要在吃饭前冲泡,倒茶是要当面将碗盖揭开,并用双手托碗捧送,以示对客人尊敬。沏盖碗茶是回族同胞饮茶习俗。

龙虎斗茶:云南西北部深山老林里的纳西族,喜欢将茶叶在瓦罐中熬浓汤,冲放到事先装有酒的杯子里与酒调和,有时还加上一个辣子,当地人称它为"龙虎斗茶"。喝一杯龙虎斗茶,全身便会热乎乎,睡前喝一杯,醒来会精神抖擞,浑身有力。

锅帽茶:在锣锅内放入茶叶和几块燃着的木炭,用双手端紧锣锅上下抖动几次,使茶叶和木炭不停地均匀翻滚,等到有屡屡青烟冒出能闻到浓郁茶香时,便把茶叶和木炭一起倒出,用筷子快速地把木炭拣出去,再把茶叶倒回锣锅内加水煮几分钟就可以了。布朗族同胞喜欢饮锅帽茶。

竹筒茶:将清毛茶放入特制竹筒内,在火塘中便烤边捣压,直到竹筒内的茶叶装满并烤干,就剖开竹筒取出茶叶用开水冲泡饮用。竹筒茶既有浓郁茶香,又有清新竹香。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德宏州傣族同胞喜欢饮这种茶。

白族三道茶:三道茶是大理白族节庆婚嫁时敬献宾客的饮品,同时也是一种礼仪形式。三道茶独特之处就在于,各道茶各有特点,可概括为"头苦二甜三回味"。白族三道茶除美味可口,饮来别有情趣外,由于先苦后甜,再回味,颇具生活哲理。所以深受白族群众喜爱并发展成一种完整的茶文化礼仪。

少数民族土家茶俗:四道茶


我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历史更是悠久,而且分布地域广阔,各个地方的风土民情不一,自然也形成了不同的茶俗礼节,土家四道茶是把数百年前容美土司,也就是现在湖北鹤峰、宣恩、五峰一带,土家人按照一年四季款待贵客的“贝锦卡茶道”,集合在一起展示土家茶文化的茶道。

第一道茶——白鹤茶。茶道小姐在茶道乐团演奏《鹤峰采茶谣》、《茶歌》、《柑子树》等轻松愉快的茶道音乐中,端着古色古香的茶具给客人上白鹤茶(现名富硒茶)。

相传一只白鹤从武陵山去大巴山取仙丹,逢容阳大旱,白鹤遇难茶山,被土家阿哥咬破手指滴血相救。白鹤取回仙丹,又见阿哥吃力打井找水,遂吐丹于枯井,枯井溢满了清泉,白鹤却献出了生命。白鹤井由此得名,白鹤井水泡茶,叫白鹤茶。

第二道茶——泡米茶。沿习了土家人的咂酒遗风。此茶制作精细,是将糯米蒸熟后干成“阴米”,用河砂爆炒成泡米。冲泡米茶时,要将开水慢慢地从碗边旋至中间,否则,泡米就会蹦出碗外。然后在碗上放一支竹筷,供客人搅拌糖和泡米。这只竹筷就象征咂酒用的竹管或麦管。

第三道茶——油茶汤。不来贵客,不筛油茶。土家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制作麻烦是原因之一。将富硒茶,时令新鲜果实如玉米、黄豆等油炸后冲泡而成。做油茶汤,用茶油最好,炸出来的食品,要呈棕黄色,特别香脆;富硒茶最好是中等炒青;春夏季做油茶汤,用新制茶叶,味道更加鲜美可口;伴料可选择玉米花、泡米花或油炸糯米花和花生米、豆腐丁、瘦肉丁、油炸鸡蛋等等。

综上所述是制作油茶汤的准备工作,接着是做油茶汤,先将适量的油放入锅中,把茶叶捞起来,加入冷水,放盐,待油汤烧至开而不沸时,把油炸茶叶撒入锅中,然后将油茶汤冲入盛有玉米花等伴料的碗中即可食用。

第四道茶——鸡蛋茶。一般是土家新郎新娘在婚期或儿媳在父母寿庆时孝敬双亲的一道茶,吃茶必有馈赠,名曰茶钱。每碗茶放三个蛋,土家人认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现在,筛给客人的鸡蛋茶不收茶钱,只是作为一种礼仪,客人送给主人的是祝福,主人送给客人的是吉祥。

目前,土家四道茶已成为接待贵客的特别节目,能增进山内与山外的相互了解,是加深人们感情的纽带和桥梁。在茶道晚会上,客人不仅仅品尝了土家人不同节日或喜庆时待客的“四道茶”,还欣赏了茶道音乐、茶具工艺等。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云南少数民族之拉祜族茶俗》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