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有“五色土”之称的紫砂泥,主要由紫泥、红泥、本山绿泥、青泥和红棕泥四种矿土组成,其泥色亦有所不同,除此之外亦可以天然的矿土配出各种不同的泥色来,所谓的“五色土”指是的泥色丰富,而并不是说只有五种颜色而已。

在紫泥中,自古至尽以天青泥为最。什么是天青泥?现在有两种说法。一说雨过天青色,称为天青,青中泛蓝。瓷器类的天青色既为此色。而紫砂泥中的天青,与陶器迥异。明周高起《阳羡茗壶录》中记述:“天青泥出蠡墅陶之黯肝色。”是说经焙烧手的颜色像深猪肝色。为什么把这种矿土叫做天青泥,探究依据,一、天青,染色名。深黑而微红的颜色;所谓深青而含赤色的绀色(《辞源》371页)。二、前人因这种泥与天青染料相似,习惯称之。据说丁山大水潭,原本是开采紫砂泥的宕口,天青泥既产于此。后来挖通了地下水脉被淹没,成了一个大的水潭。最近政府为民办实事,开发整修大水潭成公园,潭边立长乐陶庄制作的大型紫砂塑像——始陶异僧和紫砂壁画,供市民休闲和了解旧时窑场的概况。

在紫砂行业内,长期以来习惯把紫泥称为青泥。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仍是如此。1932年出刊的《宜兴陶器概要》中记述:“宜兴陶器,大体可分为紫砂粗砂两种。而在产地内部则可分为六种,试分述于后。第一类,青泥业(紫砂业)一、青泥业之业地蜀山、潜洛、上岸;二、原料产地:青龙山、朝庄山、银墅山;三、泥料名称:青泥(一名紫砂)、绿泥(又名潭砂泥)、大红泥……”此处青龙山有误,应为黄龙山。上岸即今紫砂村、朝庄即今赵庄、银墅即今任墅。之所以引述上段文字,是为印证在紫砂业内一直都把紫砂泥称为青泥。而天青泥则是紫泥中最好的泥,经过焙烧后的颜色深沉、和润、典雅。具体实物可见许四海收藏的“大亨掇只壶”。旧时紫砂业者用泥都考虑成本,一般的紫砂壶所使用的泥料,都是普通的紫砂泥。而花盆类则更差一些,既要成本低,又要收缩率小,用的泥料俗称中泥或红棕泥。为了达到视觉美感,就在坯件表面粉刷红泥或本山绿泥,术语叫化妆土,较大容量的普通茶壶也是如此。真正的天青泥,因原料稀少,非高手不用,非精品不做。

因为天青泥稀缺,上世纪七十年代,宜兴紫砂工艺厂以人工合成的方法,欲使天青泥再现。由此出现了拼紫泥。但终因基矿、配方及量产等因素,未能如愿。但偶尔也曾出效果,只是较少。应该相信,如果精选基泥,合理配制,掌握火候,还是能达到天青色效果的。

石黄,是红泥发色的主心骨。在紫砂业界,长期以来统称红泥,在历史文献的记述中,也有称为朱泥的。只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朱砂这个名词开始广泛使用。据我了解,始起于台湾的一些业者、收藏爱好者对红泥产品,按色泽来细分,把颜色艳丽的称为朱泥,一般的称为红泥。由于不甚明了,以致把一些紫泥欠火候的,用普通紫泥制作的产品也纳入红泥。当然这是误会了。

《阳羡茗壶系》记述:“嫩泥出赵庄山,以和一切色土乃粘埴可筑盖陶壶之丞弼也。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调之乃变朱砂色。”清吴骞《阳羡名陶录》选材篇,加了一个黄字,称为嫩黄泥。自此以后的记载均相沿袭。顾景舟先生在一九八0年四月的备课笔记中讲述:“红泥,蕴藏在嫩泥的底层(俗称石黄又称朱砂泥),产地在西山前(即任墅)赵庄嫩泥矿的下层。红泥的定义:片状结构,不溶于水。”嫩泥,有些粗陶产品的原料中也添加,取其粘性和发色,因而被周高起叫做丞弼。上世纪八十年代,顾景舟先生上下班,途经合新厂摊泥场。夏日,在烈日暴晒、倾盆大雨过后,他就到嫩泥摊场拣红泥,累积两桶(此时红泥矿源已稀少)。以前,陶制产品花鸟上色,凡红色必定用石黄研磨、用笔蘸之着色。

紫砂工艺厂陈列室原藏有俞国良制红传炉壶、色泽艳丽而不嫣、沉稳而不娇,被称为“大红袍”,公认的上好极品红泥。而与俞国良同时期的其他紫砂艺人的作品,都无这种上佳泥色。究其原因,抗战前,宜兴县县长钟竟成,要做一批红泥茶壶送人,选中名家俞国良制作,而泥料有钟安排泥坊炼制,所以俞国良有缘得此优质红泥,钟所需茶壶,皆钤“钟竟成赠”方章,有掇球、仿鼓、线元、传胪等款式,余泥悉数归俞国良所有。而同期其他艺人,做壶为养家糊口,不可能出高价去选购优质泥。而所谓优质红泥,就是石黄含量多的红泥。

近年来,又盛传石黄再现。书刊杂志,口头传播,不乏声势。此石黄是指一种外壳黑褐色硬如铁,包裹一种和煮熟蛋黄十分相象的矿物。因其形色如蛋黄,就把它称为石黄。一九八二年,我就此请教顾景舟先生,顾老指出,这叫“烟瘪只”,缘何得此名?以前年长之人,喜抽黄烟,用一皮袋装烟丝,需抽烟时从袋内捻出少许,按捺在烟筒头内,点火即抽。随时把袋口收紧,以免散落。烟丝含油,经长期触摸,皮袋就黑不溜秋。二者十分相像,就把这个矿物叫“烟瘪只”,因为含铁量很高,经高温就呈黑色,旧时开采红泥,视其为废料,丢弃一边。至今,红泥矿土已久未见,正宗的矿藏或淹没,或尚未发现,但愿有朝一日,重现天日。

无论是天青泥还是老红泥,优质的泥料,还需恰到好处的窑温和气氛,方显英雄本色。而窑温以临界为最佳。如许四海镇馆之宝“大亨掇只壶”,壶身有二个不易察觉的小气泡,可见已达窑温极限。若再高一点,小气泡将成为大气泡,此壶就成了废品;若窑温不够,颜色就不会这么漂亮。所以窑场上叫“火里求财。”

扩展阅读

玩紫砂不必纠结新泥和老泥


影响紫砂壶价值的因素有多种,像称职、器型、泥料等等,但绝大多数还是比较看中制作材料,所以现在很多人对老泥与新泥之说非常的在意,而到底老泥新泥哪个好?一位资深玩家谭练以她的经验来告诉大家。

在我看来,收藏是个见仁见智的市场,只能求可控制的因素,不必纠结于不确定的问题。“老泥”本来就是个含糊概念。如同端砚的“老坑”一样,严格意义上的紫砂壶“老坑泥”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采掘殆尽了,后来就把宜兴周边地区、陈腐期较长的“坑”里挖出的材料也都叫老泥,但学者、专家对此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如果据此收藏,肯定是一本糊涂账。

我收藏紫砂壶,也很重视“泥”的问题,但并不严格区分“老泥”与“新泥”,而是要确认是否是紫砂材料造出来的,是否掺杂了工业元素。

再者,我更看重的紫砂壶的人工制作价值与工艺水平,比较青睐于收藏大师的作品,这是紫砂壶市场中可以控制的因素。首先,我要确认的是:该壶是否是手工加工而非工业机械生产的产品。再者,我希望其是工艺大师的作品。紫砂壶中的大师作品,就如同傅抱石、齐白石的画,仅此一件,并无翻版,物以稀为贵,具备长线增值的潜力;而且,仅就工艺水平来说,大师作品构思巧妙、雕工细腻、栩栩如生,远远高于普通匠人缺乏想象力的复制品。

大约十一二年前,我和广州藏友从市场上淘到了几把顾景周的作品,当时的价格只有万元上下,现在的交易价格都超过了50万元,叫卖价格则近百万元。再者,同是大师作品,我偏爱那些造型上具有特色的产品,这不仅源于审美趣味,更在于:特色品的长线增值潜力更大。近年来,最令我自豪的藏品就是蒋蓉的荷花壶,造型独特,细腻亮丽,让玩家爱不释手。

资深藏家说近些经验已说明了,玩紫砂壶无需过于纠结紫砂泥的新与理,主要是材质是真的就值得把玩与收藏,玩紫砂一定要理性的进行!

紫砂泥料种类区分


宜兴陶土品类繁多,一般分为白泥、甲泥和嫩泥三大类。据史籍记载,团泥原出产於青龙山北的团山,是紫泥与本山绿泥天然杂生泥,烧成呈古铜色。後来矿源断後,人们就将砂与本山绿泥按一定比例配此而成。

宜兴陶土品类繁多,一般分为白泥、甲泥和嫩泥三大类。白泥是一种灰白色的单纯粉砂质铝土质粘土,被广泛用来制作砂锅、日用器皿及美术陶瓷。甲泥是一种以紫色为主的杂色粉砂质粘土;嫩泥是一种土黄色、灰白色为主的杂色粘土,甲泥和嫩泥是制作日用陶缸、坛、盆、罐的原料。紫砂泥是紫泥、本山绿泥及红泥的统称,紫砂泥蕴藏於夹泥之中,本山绿泥则是紫砂层里的夹脂,红泥是由嫩泥矿里精选出来的,优质红泥原矿状如蛋黄成卵形,故又称‘石黄’。本山绿泥生矿呈鸭蛋青色,烧成後呈米黄色,因此不了解的人刚一接触本山绿泥就误称为‘白泥’,看了成品是米黄色又称为‘黄泥’。

据史籍记载,团泥原出产於青龙山北的团山,是紫泥与本山绿泥天然杂生泥,烧成呈古铜色。後来矿源断後,人们就将砂与本山绿泥按一定比例配此而成。

俗称“天青泥”、“红棕泥”、“底槽青泥”、“大红泥”,为制作紫砂茗壶的主要原料。深藏于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

天青泥:其质细腻呈青蓝色,产于清代中期,现已失传。

底槽青泥:位于矿层底部,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色呈偏紫泛青,细而纯正,十分稀少

红棕泥:位于矿层中部,呈紫红色、紫色,隐现绿色斑点,质软致密,间有微小的云母闪烁。

大红泥:位于矿层中,少量出现。云片状结构,呈紫红色泽,鲜艳明丽。

矿层分布不同,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其最佳烧结温度在1180℃左右

本山绿泥类:俗称“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米黄色)。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

浅谈紫砂泥料的提炼方法


紫砂泥是挖于地质底层,中间掺杂着很多杂质,如黑云母、普通角闪石、磁铁矿、褐铁矿与菱铁矿等;因而在炼泥时需要对紫砂泥进行提纯,让紫砂壶做出来色泽更漂亮。下面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紫砂泥提炼的方法。

矿料中的含铁杂质应尽量采用选矿法去除,选矿不能除去的可采用磁铁进行分离。磁铁的磁化能力对不同的含铁矿物有着不同的磁化效应。通常磁选只能除去强磁性矿物,如金属铁、磁铁矿等,而有些弱磁性含铁矿物如菱铁矿、黄铁矿、黑云母等较难去除。

磁铁分离有干吸和湿吸两种。干吸用于分离粉料中的铁质。由于矿物与磁极间存在间隙,只有在薄层料流的情况下对强磁性铁矿物有效,因此磁选效率不高。湿吸用于分离浆料中的铁质。由于采用过滤式方法,泥浆通过磁铁时呈薄层细流状,除铁效果较好。泥浆比重最好能控制在1.7以下,比重、流量越小,除铁效果越好。量少的浆料还可以用磁铁在浆料中不断搅拌的方法除铁。现在有一些紫砂原料在除铁时,不严格按照物理方法剔除铁质,而是采用强酸溶剂等去除原料中的铁质,这样不仅有损泥质,而且残留的酸性溶液对人体也有伤害。

原料的提纯需要对原料矿物组成的不同特性来分析,在不改变泥质泥性的同时,采用一些科学合理的工艺。例如有的含铁杂质不达到烧结温度的上限一般不会显露出来,我们可以在不影响紫砂器外观色泽的前提下,在烧结温度的范围内适当降低烧成温度,尽量减少杂点的产生。另外云母片烧成时收缩较小,在坯件烧成收缩的同时,可以把一部分云母片崩飞,故一般不必刻意剔除。但对于一些矿料中含有较多且大的云母片,可以根据其比重较轻的特性,对粉料中的颗粒和粉尘进行分离后,在颗粒料中去除。

云母片等杂质物的去除一般采用风簸法和水簸法。风簸法是借助适当的风力,把颗粒中较轻的云母片及碎屑杂质物扬出,这种方法对落料时的速度和流量较难控制。水簸法也称淘洗法,是利用云母片和一些较轻的碎屑杂质物悬浮在水中时比紫砂颗粒沉降速度慢的原理,而将其快速漂出的方法。但这两种方法对微细颗粒都会有一定的流失。

鉴藏知识:紫砂泥的陈腐


何谓陈腐?紫砂矿料经开采、选料、风化、粉碎、筛分、提纯等加工步骤后,和水拌匀,掇成泥块,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置于不透光的封闭环境中储存。这个储存的过程,叫做陈腐。

陈腐亦称“陈化”,古名“养土”,也叫“储泥”。陈腐有利于泥料的氧化和水解反映(水分均匀分布)的进行。陈腐过程中兼具细菌作用,促使有机物的分解腐烂,产生有机酸。有机质成为胶状体后,泥料的可塑性会进一步提高,更利于作品的成型和烧成。

经过长时间陈腐的紫砂泥,我们称之为“老泥”或者“腐泥”。陈腐的时间越长对紫砂泥越有利。用老泥制作的紫砂壶烧成后跟未经陈腐的新泥相比,会显得更加温润有水色,色调也会有所加深,经过泡养更是光润古雅、爱不释手。用陈腐时间较长的泥料制壶容易在壶表产生花泥现象,一般在制壶前需要重新回炼一下。

目前市面上的紫砂泥很多是采用机械真空炼泥来提高泥料的可塑性,忽略了陈腐的过程,大大缩短了泥料的制备周期。由此可见,能够买到一把用陈腐多年的老泥制作的好壶,难能可贵啊。

杂谈宜兴紫砂泥及历史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此句诗道出了宜兴紫砂的珍贵之处。据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创始》记载:金沙寺(宜兴湖父镇西南,为唐相陆希声山房)僧搏紫砂细土,搜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捏口、柄、盖、底,作成壶具。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又据《宜兴县志》记载:明正德间,有制壶名师供春,所制紫砂茶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薄而坚。负有盛名,所制"树瘿砂壶"为世间珍宝,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两则记载说明了宜兴的紫砂创始可以追溯到明朝的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宜兴丁山是中国最早的紫砂陶器的发源地。

紫砂矿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黄龙山,任墅西香山附近和伏东一带,虽然全国其他地方也有紫砂矿产,但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宜兴丁山的紫砂矿是最适合做茶壶的。三十年前,日本的陶瓷专家特意根据紫砂的成分人工配制了紫砂矿,但让他们很失望,做出来的紫砂始终达不到宜兴紫砂的效果。

紫砂泥属于粉砂质沉积岩,以硅、铝、铁为主。主要分紫泥、绿泥及红泥三种。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原矿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原矿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份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

绿泥是龙骨与黑墩头之间的一层矿泥,有"泥中泥"的称号。其含铁量较少,且以Fe离子为主,原矿呈暗绿色,烧成后呈黄色。其石英含量高,颜色浅,矿物有油脂一样的光泽。绿泥产量很少,泥质较嫩,一般只用来做装饰泥料,很少单独用来做茶壶的。

红泥是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周高的《阳羡茗壶系》记载:"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乃变朱砂色。"因其含铁量极为丰富,烧成之后呈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

朱泥不过是制壶陶手,为了求得更精细的泥料,将红泥以洗泥沉淀,得到约80目到140目细孔的泥料,制成细如滑脂的朱泥壶。朱泥的土质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极高的氧化铁,约在14%到18%之间,这是朱泥所以烧成后壶身成为红色的主要原因。

真正的紫砂泥必须含有少量的云母(银星闪点),偶尔也会出现黑色斑点,黑色斑点是Fe或Mn等金属化合物的聚合不熔物,不出现这些特征反而说明此种原料不是手工磨制或正常机制的,由于沉积岩中常含有化石,以CoCO3为主的化石在高温烧成中变成了熟石灰,冲泡中吸水膨胀,产生了所谓的"灰爆"即茶壶表面的瑕疵点。

在紫砂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对紫砂陶器有杰出贡献的艺人,使他们把紫砂融入中国茶文化。没有茶文化,就不会有紫砂的今天。离开茶文化,就不可能有紫砂的发展。造型干练别致,线条刚劲流畅,比例确切恰当,色泽纯朴古雅,经艺人精湛的手工制作,集金石、书画、镌刻于一体,使紫砂壶成为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实用器皿。

紫砂壶区别于所有的陶土壶,只有具有双重气孔特性的泥土,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紫砂。这也是为什么全国各地那么的紫砂矿中,也只有宜兴丁山的紫砂才是最适合做茶壶的。

漫谈紫砂壶泥料


古人云“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阳燕即宜兴的古名。足见紫砂泥之珍贵。紫砂泥由紫泥、红泥和本山绿泥三种基泥构成。不同成分配比,不同的环境蛲制,又能呈现出丰富的色泽肌理,给人眦视觉上的愉悦感受,因此美称。五色土”、“富贵土“。紫混倍称天青泥、红棕泥、底槽青混、太红混、乌泥。深藏于宜兴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其可塑性好,颗粒细腻,蛲成收缩牢小,为制作紫砂茗壶的主要原料。

红泥俗称朱泥、朱砂混、石黄混。因其成陶后色似朱砂红而得名。红泥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嫩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含铁量高,产量甚稀。矿土外观呈砖红色,可单独成陶。红泥收缩率高,烧制温度在1080℃左右,常制小件器物。20世纪70年代中期,此种红浞甚缺。即改用J11埠红泥加嗽泥替代,矿土呈土黄色,石质坚硬.80年代以瞅东红泥制壶,烧制温度在1050℃左右。成陶后色朱红。

本山绿泥俗称段混、梨皮泥、白麻子泥、红麻子泥,矿土为淡绿色,呈片状,成陶后为米黄色,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有“泥中泥”之称,掘量极少,不易制作大件器物。可将本山绿泥适量加^其他泥丰斗中,作为装饰泥使用。为了丰富紫砂陶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需要,艺人们通过把几种泥科按适当配比混台,或在泥抖中加入金属氧化物着色剂,使之产生非同寻常的效果。犬凡名家对泥料的配制皆各有心法,不相私授,有些特定泥料逐渐成为某些名家的代名词,凸显了名家的艺术风格。如作品烧成后可呈现天膏、栗色、石榴皮、梨皮、朱砂紫、海棠红、青灰、墨绿、黛黑、冷金黄、金葵黄等多种颜色。吸引了广大紫砂藏家的目光。紫砂泥若再掺^粗砂、钢砂等,器物烧成后可珠粒隐现产生特珠的质感。

谈到紫砂泥科的炼制,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迁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把晒干捣碎的泥团围成一圈,用;目水;十洗,人站在里面不停地走动、踩踏。直到混料软硬适中。到60年代后期开始采用机械化炼制,有雷蒙粉碎机、搅拌机、真空炼泥机等机械。

茶之黄茶中的名茶


君山银针:产于湖光山色、风景秀丽的湖南省洞庭湖中的君山岛上,君山银针属于芽茶类。

蒙顶黄芽:蒙顶黄芽产于四川省名山县蒙顶茶场等地。蒙顶黄芽十黄茶之精品。

霍山黄芽:霍山黄芽产于大别山北麓水库上游一带。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霍山产茶之载。

黄大茶:黄大茶是我国黄茶类产量最多的一种,主要产于安徽省霍山、金寨和湖北的英山等地。黄大茶以大枝大杆,黄色黄汤和高浓清爽的蕉香而得名为黄大茶。

鹿苑毛尖:鹿苑毛尖产于湖北省远安鹿苑一带。成品条索环、状露毫、色泽金黄,香高持久,汤色黄亮,滋味醇厚回甘,叶底嫩黄匀整。

温州黄汤:温州黄汤产于浙江省的泰顺、平阳等地。成品外形细紧纤秀,色泽金黄披毫,香气高锐,汤色橙黄明亮,滋味醇和爽口,叶底匀整成朵。

上述介绍了黄茶中的名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北港毛尖、鹿苑毛尖、霍山黄芽、沩江白毛尖、温州黄汤、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海马公茶等。

紫砂泥料之什么是红泥


紫砂红泥是宜兴紫砂陶土的三大泥类之一。紫砂红泥泛指紫砂陶土制品烧成后,外观色泽呈红色的一类陶土,并非指某种单一的具体矿料。紫砂红泥因其烧成后,外观色泽和胎质均呈红色,所以冠以“红颜丹砂”之名。紫砂红泥相对于紫泥家族来说,家底并不富厚,产量仅占紫砂陶土的8%。紫砂红泥家底虽不富厚,然而家族成员却并不少,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红粉世家”。这个家族的成员,娇艳多姿,甚娇甚嫩,情感细腻柔和,声若女音,似“倾心佳人”“浴后妃子”,又如“红颜少年”,个性活跃奔放。

明清有关紫砂的古籍记载中,很少提及“红泥”二字,明末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清初吴骞《阳羡名陶录》中,几乎没有提及“红泥”二字。《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依据红泥外观色泽,称其为朱砂、朱砂紫、海棠红等,也仅有两三处提到。《古汉语字典》对“红”的注释,由浅及深的顺序为“红,丹,赤,朱,绛”。所以《阳羡砂壶图考》中说:“红有深浅,深曰朱砂,浅曰海棠红。”“红泥”名称,最早就出现于民国李景康,张虹所著的《阳羡砂壶图靠》。《阳羡砂壶图考》通常把红之深者称为朱泥或朱砂,浅的称为红泥,并按作品的大小,称之为“朱泥小壶”或“红泥小壶”“朱泥中壶”“朱砂大壶”等。

据有关资料介绍,现代人对红泥的一种理解是:“红泥的定义:片状结构,质坚如石,不溶于水。红泥,蕴藏在嫩泥的底层,产地在西山嫩泥矿、赵庄嫩泥矿。”这个定义和解释有一定的局限性,局限于产自嫩泥矿底层,或与此相类的红泥,不能涵盖红泥的全部。据实际情形来看“片状结构,质坚如石,不溶于水”的红泥,为部分小红泥和老红泥,若以此来给红泥定义,未免以偏概全,说法不够科学严密。因为红泥不止一种,并非只有西山、赵庄出产红泥,从产状上来看,红泥也不仅仅产于嫩泥矿层中。

红泥种种,按其性能(如耐火度、收缩性)来分,大致可分为甚嫩甚娇甚贵的嫩红泥(或朱泥);情感柔和细腻的小红泥;性格质朴粗犷的老红泥等。若冠以产地名之,则有本山红泥、赵庄红泥、洑东红泥等等。

红泥,从地质分布上来看,嫩红泥(或朱泥),赋存于二叠系上统龙潭组上段地层中,上覆地层为第四系冲积层;小红泥,老红泥赋存于泥盆系上统五通组中下部、石炭系高骊山组下部的石英砂岩中(黄石夹层)。

从地域分布上来看,丁蜀镇的黄龙山及附近的西山、香山,川埠的赵庄、红卫、蒋笠,原洑东镇的兰右、前龙,湖滏镇的九里山、六里棚,浙江省长兴县、安微广德县与江苏宜兴交界的部分山区等都有其成员的居住。丁蜀镇黄龙山及其附近,虽然曾出产紫砂红泥或朱泥,但目前矿源已经十分稀少。就目前紫砂红泥的现状而言,特别是朱泥,丁蜀镇周围及周边地区的红泥类泥料,整体要优于丁蜀镇黄龙山目前的红泥。

从矿床的分布状况来看,红泥通常分布在矿床的最上层。红泥,为沉积风化型矿床,嫩红泥(或朱泥),矿体分布在土山红色黏土层的下面,较接近于地表,通常情况下,由青泥和白泥等嫩泥,受地表雨水渗入,经风吹日晒而成,外观呈土黄色,外形呈泥块状。小红泥,老红泥等则多数产于接近山顶的黄石层下或黄石夹层中。小红泥,老红泥通常是由白泥经久风化而成,风化程度轻的称其为小红泥,外形呈片状或鳞片状,其泥质细嫩、细腻,性能与白泥差不多;风化时间久的称之为老红泥,质地如石,烧成温度相对要高些。

红泥原矿,外观色泽通常呈黄色、土黄色、黄绿色,或金黄色、绿色等,仅有少数矿料呈红色。嫩红泥(或朱泥)类矿料外形呈泥块状,外松内坚,沉实,泥质粉砂质构造,遇水即溃;小红泥、老红泥等矿料外形呈片状结构,粉砂质泥岩,质坚如石,不溶于水。即所谓的“片状结构,质坚如石,不溶于水的红泥。

红泥的矿物组成经薄片光学鉴定为:水云母、高岭石、伊利石、铁氧质及黏土质等。红泥的主要化学成分及百分含量分别为二氧化硅40%~55%、三氧化二铝20%左右、三氧化二铁6%~10%、氧化钛0.82%、氧化镁0.64%、氧化钙0.84%、氧化钾2.15%、氧化钠0.21%、烧失量8.76%。抽样揭示的只能是部分性能指标,个体仍有差异。

检测结果显示,红泥的化学成分中,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的含量相对较低,氧化铁的含量比一般陶土高。由于红泥中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相对较低,所以影响了红泥的烧成温度。红泥是紫砂三大泥类中,烧成温度相对较低的一类泥料,烧结温度范围也不宽,过去可能受烧成条件的限制,单子的红泥矿料烧成温度1050℃~1100℃,现代烧成可控,泥料可配,烧成温度可提高到1160℃左右。红泥对于窑温较为敏感,窑温不足,呈枯黄橙色,水色不彰;密温偏高,则易变形、开裂、塌陷,出现铁质析出,产生溶洞;如果窑温恰到好处,则光洁明亮,红中略见橙色,愈用愈红润。

嫩红泥(或朱泥)类红泥矿料黏土物比例较高,砂少;小红泥、老红泥等矿料,泥质细腻,细颗粒比例高,所以紫砂红泥的黏性好,可塑性高,结合性能好,制品密度高,收缩比却较大,一般红泥干燥收缩率为5%左右,烧成收缩率为8%左右,个体红泥的实际收缩率相差较大,从13%至20%以上不等。

红泥原矿,外观多数呈黄色或土黄色等,烧成后呈现深浅不同的红色,这是红泥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因为红泥矿料中氧化铁的含量较高的缘故。一般陶土中氧化铁的含量,如果超过6%,成陶后外观色泽则趋于红色。红泥的氧化铁含量通常在6%~10%之间,少数则要超过10%,甚至更高,如大红袍朱泥的含铁量高达23.22%。红泥烧成后呈现深浅不同的红色,并非完全是氧化铁单一作用的结果,而是矿料中各种化学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与烧成温度也有密切的关系。在适合红泥烧成的温度阶段,正值氧化铁发生着色作用,所以呈现的色泽较红,若温度高于特定的烧成温度,色泽则偏暗发黑。红泥烧成的色泽趋向,呈橙红色,向暗红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烧成后,外观色泽呈红色的都是红泥。紫砂陶土中多数紫泥的氧化铁的含量与红泥相差无几,部分紫泥在红泥烧成的温度阶段,其外观色泽也呈红色,由于紫泥烧成温度较高,烧结范围宽,外观色泽会随着窑温的升高,由红向紫,由紫向黑变化。红泥壶也可能是用其他矿料加铁红粉拼配而制成的。

饮水生涯之说茶


茶,比酒淡,比水浓。李渔曾说,好酒者必恶果、茶,大概是指恣意纵兴的酒徒一定讨厌茶的中庸,果的甜俗。其实也未必见得,水,茶,酒,不过是人生的几种状态,几种心境。今天的世道,要执着于一种状态,一种心境,是不可能了,所以就有了错综复杂、颠三倒四的饮水生涯。

喝酒是一种极端的体验,纵酒需是得意失意,得意只是一刹,长久的失意也是现代人负担不起的。真正的酒徒只徘徊在人生的边缘地带,在酒精帮助他们省略掉一些细节后,他们也许看得更清楚,但除非是彻底退下舞台的人,或者是以观察为职业的艺术家,谁也无法心安理得享受这笼罩着死亡气息的甜美。

所以喝茶的人越来越多了。茶是物质喜悦和精神喜悦的折中。街上的茶庄开了一间又一间,光看那顶天立地的红木架子上,闪亮的排排锡桶上贴着各色名目:凤凰单枞,黄金桂,滇红,碧螺春,沉甸甸的满足上又隐隐生出思绪纷飞的翅膀。买一套茶道台带回家,喝茶就成了早晚的例课,成了两粒螺丝钉,把一天稳稳地固定下来。

一定要烧一壶滚水,烫茶,洗杯,轻黄的茶在茶海里一胀一胀,夹着一个个小杯在里面摇摇,褐红的紫砂上摇曳出丝丝袅袅的白气,世界就安静下来,凝结在这四口小杯上。第一泡的滚滚茶香里总有叶的风尘。第二泡最清美,虽然略淡,第三泡有尖锐的甘冽,是不可逼视的美人,第四泡已经有些平庸,不再能抓住注意力,这时我就起身,去做别的事情,记起来时,再来加一次水。茶是如此,人也如此。

茶有无数种,一套茶具中却只有一壶一洗。虽然尽量的用紫砂壶泡红茶和半发酵茶,用白瓷洗泡绿茶,但是当今天苦尽甘来的单枞淹没在昨天铁观音的霸道香气里,当今天颖慧的云雾镇不住昨天香片妩媚的余音时,还是觉得有点对不起它们。不过,喝茶是不能要求忠实的,不是吗?对茶,除了娱目、娱口、娱心,再没有其他的标准。

虽然陆羽在唐代写的茶经,但宋代的“斗茶”还只是通俗的娱乐,茶的踵事增华,真正始于明朝的姑苏。科场官场上败下来的失意者,隐居烟霞的山中高士,或退到,或坚守茶这块阵地。品茶,评茶,咏茶,以茶为雅,以茶为友,以茶为生,绝迹俗尘,不做摧眉折心事。当茶成为生活方式以后,茶与茶具就有了贵贱,一群雅人,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制茶制壶的俗业。如今,是一个洋溢茶香铜香的俗业,发动起一帮附庸风雅的茶客。

近来喜欢上奶茶。买了一盒立顿红茶,每天泡一袋,一点炼乳小白龙般冲进去,加两小勺糖。牺牲了清澈,换来暧昧的浓郁;牺牲了明晰的甘苦,换来含蓄的甜。从一个象征,堕落成一类饮料,从一个仪式,堕落成一种习惯。我喜欢。茶袋扔进垃圾桶,只扯下那个小黄牌,算是一天又过了,也是结绳纪事的一种。

浅谈七种原矿紫砂泥料的特性


紫砂成矿年代为古生代泥盆系,距今约三亿五千万年,所以说所有的紫砂泥都是老泥。这里所说的老紫泥是黄龙山80年代出产的紫泥炼制陈腐至今,存世量有限。烧成后外略紫、内微红,特点是颗粒大,结构疏松,而且有明显的双气孔结构,制成紫砂,透气性非常好,养壶前后变化最为明显,是喜爱纯朴无华的壶友之首选。

第二种黄龙山原矿本山绿泥

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这种泥所制壶品质感朴拙,砂质细腻而富有颗粒美感。

第三种优质黄龙山原矿天青泥

这种泥料为清朝常用之泥料,现在开采非常困难,加之泥料较少,所以在市场上也比较少见,此泥光彩呈青灰色,内含多种矿石颗粒,包浆温润、质感特殊,俗称“鲨鱼皮”,长短常难得的泥矿。做成紫砂,造型古朴,传温快、保温性強,利于泡茶时保持水的温度,也是养壶的佳品。

第四种优质黄龙山原矿黑料

此泥为最早的几种泥料之一,其中含铁量较高,初用砂土气重,茶汤略现砂气,但是时间一长,就会壶身就会发生变化,并且随着泡茶次数增多,颜色也会变得越来越黑。有一批忠实粉丝。

第五种优质黄龙山原矿底槽青

最早产于黄龙山四号井,后来是黄龙山五号井和台西矿。因为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稳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

第六种优质黄龙山原矿段泥

段泥原矿称之“老团泥”原矿外观近白色,夹深绿斑点;除可当泥胚製陶外,亦可磨筛成细颗粒,作为调砂效果之用;烧成后呈次鹅黄色,略含极少数红色斑点。

第七种黄龙山优质原矿红皮龙

属于紫泥系,最初叫野山红泥,产量比较稀少。主要分布在黄石层的下面,其泥色红褐色,烧成紫砂后为红色。这种泥石英含量较高,云母杂质也比较多,透气机能好,泡茶比较容易上手,温度简朴易把握,使用愈久愈发红润,非常漂亮。

制作独具特色的紫砂壶泥画


 紫砂壶的装饰有很多种,镂雕、浮雕、彩绘等等,为紫砂壶增添了极其迷人的色彩。在各种装饰中,泥画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装饰方法。

紫砂壶的表面并不是光秃秃的,而是有一些图案做修饰,这些图案却又不同于一般的图案,它们不是印在紫砂壶之上的,而是绘的,跟紫砂壶本身是一体的,我们称之为泥画。紫砂壶的的砂泥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陶瓷品中的佼佼者,加以泥画来修饰使之又增加了一些许的韵味,中国话的色彩更显示了东方文化之气韵。它们共同刻画着一重新的艺术气息。

那么泥画在作画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泥画需要在一个立体形态上完成,因此这更考验绘画者的技巧跟工艺。

二、紫砂壶泥料的选材时紫砂原矿泥,因此要更加注意其染色、手法以及下笔的力度。

三、泥画跟壶的结合要考虑其粘和度,以免在烧时脱落。

四、泥画是作为修饰出现于紫砂壶之上的,因此需要跟紫砂壶本身想结合,相辅相成。

五、泥画需要表现得自如生动,因此作画者下笔时一定要有足够的信心才能将画美的一面展示出来。

紫砂壶的泥色、泥质也有多种,如绿泥、红泥、紫泥等。泥画时,这方面的因素也要综合考虑。纸上作画的工具是毛笔、国画颜料等书画用具,而紫砂壶上泥画用的是五色紫砂原矿泥。因此,用笔的手法、染色和力度均不相同。

应使它们的结合达到风格上的一致,抢夺造型主体的装饰是不可取的。

泥画工笔花鸟的方法:

1、泥画用笔时,要注意拖送提按、轻重转折、抑扬顿挫。原矿泥料的浓、淡、干、湿要掌握得当,这些最基本的技法运用的好,能准确地表现物象,即“下笔有凹凸之形”,而且画面的精神气魄也是通过这些来表现的。

2、画时先运用“点、染、皴、擦”等技法。以中锋点花心,树干用染,以求圆浑、立体感,用皴来表现树皮的粗糙感,用干笔擦来表现鸟的羽毛的蓬松感。

3、着色时打底用平涂法,泥浆宜薄,这样就不会影响透明感。画树叶先在叶片的根部涂上深绿色,在叶尖部涂上淡绿色,用接染法染匀,使其自然融洽,不留痕迹,干后产生有浓有淡,有厚有薄的自然生动的效果。花朵着色时用渲染法,浅色花,先铺后染;深色花先染后罩。

4、泥画时,不能一次填上厚厚的泥色,这样会显得呆板而达不到效果;需要用薄色层层复加而达到厚重,但复加的次数也要适度,否则会造成色调肮脏。

对于宣纸上画工笔画,紫砂壶上泥画难度要高一点。泥画工笔花鸟是艺术、匠心、材质、技术的集中体现,应尽量使泥画达到毛笔运行在宣纸上的意境。茶壶物小,难入大画,须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发力于腕,行气于笔。将大画精神溶于方寸凸起的天地之间。千般技艺,意在传情,一定要用严肃认真的作画态度,精益求精的艺术技巧让画面的艺术效果达到最佳,使它和谐地融入紫砂壶整体。

在紫砂壶上采用泥画工笔花鸟,仅是笔者在紫砂壶装饰中的一种摸索尝试,为了能让紫砂壶、泥画、工笔画的艺术含量贯通一起,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还需下苦工夫,以更好达到理想的装饰效果,提高艺术品位,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和个人风格,在方寸紫砂壶中,展现无限的艺术魅力。

不同泥料的紫砂壶该如何配茶


紫砂壶的制作会使用各种各样的紫砂泥料,而大家喝茶的种类也是五花八门,但什么泥料做的壶使用什么茶最合适?这可以是个比较讲究的事情,也可以是不去讲究的事情,就看你自己的心态了。

现在主要谈谈红茶、普洱、铁观音、绿茶四种茶:

段泥、本山绿、淡色天星泥壶、淡色青灰泥、清水泥的壶绝对不合适用红茶、普洱茶、黑茶,特别是本山绿和段泥用黑茶泡过后壶壁吸取黑色茶垢,会出现人工吐黑。朱泥、红泥的壶:都可以用,泡铁观音等乌龙茶更加好点

壶口小的壶,不合适用铁观音。

底槽清低温烧制的壶,对任何茶叶均比较适中!

深色天星泥、深色青灰泥壶,用红茶比较合适。

普通紫泥、深色紫泥的壶:用普洱、红茶、黑茶相对比较好养一些,其他茶也可以泡容量大的壶,不合适泡绿茶。

段泥、淡颜色的泥料,适用绿茶(碧螺春、龙井,毛尖)都比较合适。

容量小的壶:比较合适泡绿茶

壶口大的壶:比较合适泡铁观音

高温烧制的底槽清(猪肝色):用红茶、普洱比较合适。

降坡泥壶:铁观音比较合适

老紫泥的壶:用红茶比较合适铁观音泡养的紫砂壶一般都特别亮色,因为铁观音茶叶里含芳香油比较丰富。

宜兴红茶比较特殊,它养壶效果一般都特别好,茶水的颜色不算深而茶叶中芳香油含量也比较丰富。

各位可以有必要注意的是黄金段,老段,本山绿,灰色的等浅颜色的壶不可用发黑的茶汁泡养。朱泥壶在冬天用的时候要注意温差,不可贸然浇热水,要先温壶。因为朱泥收缩比极大,热胀冷缩容易开裂。

一把壶尽量用一种茶来泡。只有合适的茶叶才能发挥其紫砂壶最大的功效。

茶之绿茶极品


1、龙井茶

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西湖西南龙井村,古名西湖龙井。龙井茶的采制技术相当讲究,龙井茶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早,二是嫩,三是勤。一般在每年清明前采下的芽叶制成的茶叶,都比其他茶叶营养丰富,对人体健康特别有益。

2、都匀毛尖

都匀毛尖产于贵州南部的都匀市,因其形状像鱼钩,曾被赐名“鱼钩茶”。都匀毛尖外形条索紧卷,一经开水冲泡,可见芽叶沉底,而绒毫浮游杯中,色泽瑰丽,香气清澈,滋味鲜美,浓醇回甜,汤色清澈,叶底嫩匀。素有“三绿三黄”的品质风格——干茶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

3、碧螺春

碧螺春是我国名茶之一,享誉中外,历史悠久,产于江苏省吴县太糊之滨洞庭山的碧螺,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中外。碧螺茶树生长在枇杷、杨梅、橘子等果树交接的绿色屏障里,优越的环境吞云吐翠,孕育出碧螺春茶的花果香味。

黄璜浅谈紫砂文化传统与学院派


丙申年黄璜紫砂壶新作:朽韵

千年的紫砂历史,有人说这是一部历史人文著作。而映射其中的现代紫砂文化,更能体现出“以人为本”、“壶如其人”的特点。很多有创新思维的年轻人如雨后春笋般的突显。

传统紫砂工艺在现代紫砂文化中突飞猛进,很多紫砂作品在“泥”、“型”、“功”等特点上都有了显而易见的进步和发展。一批批传统实力派大师的浮现也使得紫砂作品以“款”为延伸的艺术价值进一步升华。“以人为本”的紫砂价值观念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而现代紫砂文化对“人”的注释也衍生了诸多问题与争议。从制作理念出发“传统派”与“学院派”的争议更值得我们去深思。

紫砂文化是一种历史传承,是老一辈艺术家不断累积的心血与汗水,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延续,更是中国特有的也是世界骄傲的文化遗产。而紫砂工艺的发展是在传统紫砂艺术的基础上不断的累计和沉淀。紫砂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段历史都显得特别与众不同,而传承又使得每一段历史的发展得到了延续与进步。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紫砂传统。无可厚非的是传统派在紫砂文化中的作用。

每当品茶论壶的时候,我总喜欢提起顾景舟老师的那把石瓢。何为“景舟石瓢”,我看到的是一种传统紫砂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一把小小的石瓢,映射出的却是一种文化,这就是经典,这也是传统,但也不仅仅只是传统!我想这就是顾景舟老师能代表一个时代的原因。

很多人也许有共同的看法:好好的紫砂壶,为什么偏要在上面加上那些条条杠杠,弄的匪夷所思。看着别扭,用起来也不舒服。就好比“年轮”类的花器卖的再好,大部分人还是觉得传统的石瓢实在。

丙申年黄璜紫砂壶新作:朽韵

而在诸多艺术人和收藏家倾向传统派的同时,我不得不为“学院派”说几句心里话。不能用单一笼统的眼光看待紫砂壶的价值,其也不仅仅是一件商品或者是一件日用品。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紫砂作品的衍生价值也体现在把玩、收藏、艺术欣赏及人文之上。虽说很多创新性的作品在实用上与传统器形相比的确略有逊色,但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说,很多作品还是具有独特的把玩性和欣赏价值。如果真的喜爱紫砂文化,应该从各个方面学会理解欣赏紫砂作品,同时个人艺术欣赏品味也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纵而观之,这种认识理解上的偏差体现在几个方面上。

首先,中国人对传统的认可也是一种历史传承,不得不说这促使着文化得以更快的发展。先入为主的观念很容易影响大部分人的选择,而很多新颖创意类的作品很难一时半会被接受。但我个人认为,每一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所必然产生的作品和观念,而若干年后现今的那些“学院风”会不会变成历史中的传统?这个我不敢评论,但我相信如果经得起考验那么必然成为历史的传承。

丙申年黄璜紫砂壶新作:朽韵

其次,在大部分人的认识和理解中,紫砂壶本身就是一种传统,很多传承下来的经典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经过历史的考验和洗礼。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不失艺术与实用的价值。而学院派的很多创新作品本身存在不久。其正在的价值有待时间考量。但不得否认的是不论传统还是学院,都在不断的创新,很多老的传统艺人,也在将传统的器形加以自己的想法与理念,创新不局限于学院派。每一个新的观念,每一件新的作品都需要时间的考量,自然留下来的称之为经典,传承下去,也将成为未来紫砂艺术传统的一部分。

接着,实用性的问题又一次被推出来拷问,不得不承认,我自己是设计制作学院派作品,虽然传统器形也能做的体面得当,但手上做的润瓜、年轮等壶形,的确在实用性上敌不过传统器形。更有甚者,我曾遇到一位藏友跟我抱怨,他买的花器尽不知道盖子在哪。这类问题的出现的确值得我们深思。我一直在说,紫砂的基础价值本身就是日常生活的实用品,而失去这个基础价值,那么一个没有实用性的实用品,本身的存在就是矛盾的。而当今紫砂圈,面对老匠成群的传统圈,一批年轻人主导的学院圈,在制作方式、制作技巧、文化掌握上相比老一辈艺人的确有所欠缺,他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学习和锻炼。但不论哪个圈子都有一些高傲自大、自以为是、乱捣浆糊的人,目前所看年轻气盛不畏江湖老的年轻人居多。但不能一棒而论的是,我们要看的是艺术作品本身,经得起考验的人才值得我们尊重,那些作品才能得以发扬传承。

丙申年黄璜紫砂壶新作:朽韵

然后,对于作品本身,这两派的表达思想、制作方式、创新理念都有很大的区别。前者很注重历史传承下来的紫砂艺术风格,在制作方式上秉承世代师传的硬技巧,在表达思想上也以老一辈艺术家的整体想法为框架,虽也不在创新,却是以传统为基础后进行的设计与改进。每一件作品都很容易看的出其中的奥妙和精髓。看似陌生却又觉得无比熟悉,不得不承认传统作品和这类传统风格的创新作品还是目前市场的主流。而以年轻人为主导的一批学院派,其制作方式则不局限于传统师传技巧,在制作工具上都有很大突破,石头、树皮、树叶等应接不暇。为更好的表达作品思想在技巧上也有一定的创新。理念也有一定的突破,老人们都说年轻人的想法多,我看一点都不为过,学院派的创新理念已经远远不局限于紫砂壶方圆形体。象形类的水果树木动物、写意类的年轮朽掇烟云等层出不穷。

最后,对于这两种风格,我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作为一个紫砂壶制作设计的泥匠,最早我学会的是传统的制作技巧制作方式,我人生第一把紫砂壶就是仿古,当我接触紫砂壶的时候我就决定为此付出一生。之后我也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制作了西施、石瓢、汉铎、筋囊等传统器形。而如今我已设计制作了很多创新作品:得瓜、润瓜、朽掇、朽韵等,很荣幸的是每一把作品都获得过奖项、上过新闻、百度也都能查询的到,甚至有些已被博物馆收藏。而在当今社会我的这类作品已被贴上学院派的标签。一开始我不知道这是好是坏。但在我的心里,我热爱的是紫砂壶,紫砂壶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传承,在我的心里,我将为之付出一生,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将其发扬广大,将真正的紫砂壶文化传承下去。“以人为本”、“壶如其人”!

丙申年黄璜紫砂壶新作:朽韵

“喜爱阳羡红茶,不是因为香醇,而是隆中对后的难舍难分。喜欢宜兴紫砂,不是因为艺术,而是寸泥心中的真诚执着”。我觉得这就是我的人生理念。如果一定要评价传统与学院,那我觉得这种提问本身就是错误的。紫砂文化只存在传统与创新,学院就是创新的一个特殊标签。传统是文化传承的决定基础,创新则是文化发展的必要过程。他们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对于文化艺术必须要学会理解、就好像手和脚一样,没有多余的,而是相互搭配的。如果刻意分类标签去针对,那么我觉得这是艺术与做人的悲哀。我很感谢那些发现问题,指出现象,挑出毛病的人,他们对艺术发展的贡献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不是所有的“艺术”都是艺术,紫砂文化需要质检员,人类发展需要监考老师。而焚书坑儒的作风不该存在艺术界!

(信息来源:互联网科技)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紫砂泥中的极品天青与石黄之说》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