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由于经济下滑的影响,今年紫砂产品普遍未像前两年那样涨价,而是保持平稳。”昨日,羊城晚报记者从将于17日-20日在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开幕的第五届广州紫砂·陶瓷艺术文化节暨茶文化艺术精品展上获悉上述消息。

“近十年来的紫砂热潮,并没有因前两年的负面消息而减弱。前两年很多投资者喜欢投资中档的紫砂产品,1000多元到2000多元的为销售主流,但现在这类中端的消费在萎缩,”该展会组委会副主任何敏思表示,“随着投资市场的分化和经济环境的变化,目前消费者买紫砂有的只会花几百元买来自用,而一些有经济实力的投资者则愿意花更多的钱买有升值潜力的工艺师的作品,价格在3000元以上的作品非常受欢迎。”

紫砂投资市场出现了两极分化,“因此,今年不少参展商表示,普通的紫砂产品肯定不会涨价,因为消费环境不景气,如果价格上涨可能会流失一部分消费者。”何敏思透露,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毛国强等大师将参加本次展会,工艺师的很多作品价格连年上涨,供不应求,上届紫砂艺术节的现场成交量和订单量总额达到1.8亿元。为了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大师们将在展会现场解答消费者的问题。

扩展阅读

是什么影响了紫砂壶的价格


无论你买紫砂是用来自用或者是投资,你对其价格会比较的关心,那么一把紫砂壶到底值多少钱?又是什么影响了紫砂壶的价格?

第一是泥料

这是紫砂壶最主要的部分,也是最基本的成本。泥料的种类、纯度、添加等等都会对成本产生不同的影响。因为紫砂是属于一种特殊矿物质,是不可再生资源。

经过了几亿年的时间通过地质的一些作用方能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双气孔结构的物矿物,目前只发现在宜兴黄龙山附近有,不过储量至今没有探明,对于一些稀有泥料现已很稀少,紫砂是属于非再生资源,物以稀为贵,故价格多少会受到影响。

第二是做工

泥料的好坏是决定紫砂价格的一方面,但紫砂壶在做工方面也很有讲究。就工艺而言,一把好的紫砂壶要求形状端正对称,出水流畅,做工水平应了一个老师的技艺,同时是对老师艺术修养的一个考验,另外也反应了劳动成本。

第三是器型

不同的器型其制作的难度会有所不同,价格同样会有所差异。比如四大器型:圆器、方器、筋纹器和花塑器其成型难度各不一,除此之外一些特定的器型或者具有意义的造型对价格也会产生影响,像是曼生十八式或者一些纪念壶等等。

第四是做壶人的名气

往往价格并非一成不变,随着职称的晋级又或者工艺的提升,价格也会相对应发生变化。当然在现一些商业诱惑下,一些不法分子会冒充名家,以名家的名义欺骗消费者。

紫砂壶的四个阶层

1实用品

实用品,也称大路产品。产量最多,销量最大,主要做日常实用茶具,一般由普通紫砂技术人员制作,选购时以泥料的正宗与器型周正不歪斜为诉求点,属于紫砂壶入门级别。

2工艺品

工艺品,也称细货。较之实用品,工艺上更加精雕细琢,制壶陶手的工艺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但在文化底蕴与艺术修为上有所局限,作品大多模仿传统器形。

3特艺品

特艺品,也称名人产品。作者是在紫砂行业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有一定知名度,作品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与思想内涵,产量较少,颇受玩壶者与藏家追捧。

4艺术品

艺术品,富有艺术生命力之传世佳作。作者不但拥有精湛的制壶技艺,更具有深厚的艺术素养,并对紫砂壶的艺术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作品有强烈的艺术生命力,是被后人所借鉴与学习的典范,代表了紫砂壶艺术的最高境界。

我们在选择紫砂壶时并不一定只执着于价格,可以从多方面评估它的艺术价值,或者你通过这些因素来判断是否物有所值,更重要的要看中它的内涵与文化魅力。

金受申:喝茶(二)


金受申

茶叶的种类

北京人常喝的茶叶可分为六大类:

(一)茉莉香茶包括所有经过茉莉花窨焙的香片茶。其中细目不下二三十种,以“蒙山云雾”、“蒙山仙品”为最佳,以次有“黄山风眉”、“黄山仙雾”、“双窨梅蕊”、“双窨茗芽”、“老竹大方”、“铁叶大方”等,此类香片茶有的也曾充贡品,由两淮盐运使呈进,以黄山所产为主。至于此类四个字的雅名,只是茶店对顾客的介绍,实际内行另有简名。即购者也只说要多少钱一斤的龙井或香片,没有呼名的。

(二)珠兰清茶茶经窨制则失茶味,但不经窨制又只觉苦涩,而珠兰茶可缓其冲。此类茶叶另销一部分嗜爱者,并非普通人的喜好。珠兰茶在茶店呼为“兰窨”,有“兰窨岩顶”、“兰窨娥眉”、“兰窨宝珠”等,有一二十种名称。京人通称为“连蕊”,写于茶馆茶牌上的,只是珠兰茶中的一种名称。珠兰茶颜色清淡而非龙井,亦非素茶,非静心人不能辨其妙点。

(三)武夷红茶红茶为熟茶的一种,冬天饮之能祛寒暖腹。此种茶向为旧京人所不喜欢,一般家庭中极为少见。自欧风东渐,跳舞厅、咖啡馆里都有了红茶,西餐馆用红茶代替咖啡,有时还加牛奶、砂糖,于是红茶大走“红运”,茶食店中有了红茶,新家庭中也预备下红茶,但早茶晚酒之士是不屑问津的。红茶以“铁观音”“上下岩茶”为最佳,以次有“龙须”、“白毫”、“红寿”、“九曲君眉”、“桂花红眉”、“大红袍”、“红雨淋”,名色佳隽、更有做成茶团或茶束成对计价的,如“水鲜龙团”、“武夷龙须”等。

(四)龙井绿茶茶店以“红绿花茶”四字为号召,红即红茶,绿则指龙井及六安素茶。

龙井茶自以西湖龙井所产得名,但龙井地大不过一顷,能有多少茶树?即西湖近处亦不见得能喝着真龙井,何况远隔数千里,几元钱就能买一斤呢!茶店将龙井叫做“龙茶”,倒实际一些。按等级分,最好的是”超等龙茶”,其次才是“西湖龙井”、“明前贡龙”、“春分贡龙”等。绿茶尚有“洞庭碧螺”、“四望攀针”、“六安梅片”、“六安针晃”、“六安春茶”等,最次的是“大广丁”。

(五)各种花茶茶店中花茶以菊花为正宗,有“贡菊”、“黄菊”、“白菊”等,统名之为茶菊,和药店所售有粗细之别。此外“霍山石斛”也列入花茶之中,但价值高昂,多有不预备的。花茶还有“枸橼茶”、“野蔷薇茶”、“桑顶茶”、“桑芽茶”、“苦丁茶”、“玫瑰花”、“安化贡尖”等类。至于窨茶中的茉莉花、珠兰花,也叫花茶。近年苏州首以“玳玳花”入茶,渐传北方,玳玳花已成今日茶店中必有品了。

(六)普洱茶昔盛今衰的普洱茶产自云南的普洱,种类也不少,以“蛮松芽茶”为最佳,次为“蛮松普”。它的装制与一般茶叶不同,装成茶饼的名”七星饼”,装成茶砖的名“普洱茶砖”,装成茶膏的有“普洱茶膏”。装成茶团的,分大小两种,大的重百两,名“百两普洱团”,小的可以零星称用,名“普再星团”。喝普洱茶必须熬煎,有时还要加姜片,为边塞旅行的必备之品。

第2页/(共3页)

茶叶在产地采摘以后即经人工择制。红茶更须经过炒、晒、蒸等手续,茶的寒性全被涤净。其他窨茶、绿茶则稍经加工即直运各地,所谓双窨是到销地以后重加茉莉花窨蒸,花的数量要与茶成比例,过多过少皆不可。窨焙有一定时间,大约为一对时(二十四小时),至时开封。不及时味不佳,稍过时味亦变臭,即香极生臭之理。

北京的水

北京人喝茶,对于水虽不讲究,而实亦顾及此点。早年北京没洋井及自来水(北京第一个洋井,说者虽皆以耳闻目见为说,实仍以十二条西口刘家洋井为最早最佳,主人刘五,山东人,能画马,而隐于商贩),普通井水,虽不是土井,是砖井,仍以苦水为最多,那时八旗军家,四季发米,全是老米(俸米是白米),煮老米饭,应以使苦水为香越,所以苦水也为人所重视。做菜做汤,有时用甜水或“二性子”水,洗衣涤器浇花,则以二性子水为主,至于烹茶,才用甜水。够不上甜水井,家道又贫寒的人家,也以二性子代甜水。早年北京井水,因汲浚不深,所以成为苦水,水苦涩有碱性,昔年最多。二性子水较苦水稍佳,介于甜苦之间,并数较苦水井为少。甜水井最少,甜水井固然是汲淘深的缘故,实也因当地适有佳泉。笔者曾饮“上龙”井水,上龙为昔日有名甜水之一,尚不如洋井之深,然甘洌过之,可见为地有佳泉之故。

第3页/(共3页)

早年挑水的山东人,聚处为“井窝子”,能得一二性子水,已能发财,人家向备两缸,一贮苦水,二贮二性子,中等人家,则另备一小坛,以贮甜水,大家则摒弃苦水不要。挑水的有专挑某种水的,有兼挑两三种水的,其专挑甜水的,则为水夫中翘楚。以前宫中例用玉泉山水,其有茶癖的,或和黄龙包袱水车夫交友,或许以金钱,以期得偶然盗用少许御水,但仍须在预定地点相候,有时且要迎出城老远的去。有的和玉泉山当差人员相识,可以取用一些。其各府第,自以水车每日向各甜水井拉水。“大甜水井”一处,每日可卖水费五十三两整宝一个。那时北京有一俗谚是“南城茶叶北城水”,所谓北城,盖指安定门外而言。安定门外甜水甚多,当是地脉所关,以“上龙”、“下龙”二处为最佳。二井相离,不足二百步,上龙在北,下龙在南,现在下龙已然填堙,屋宇无存,上龙仍由毛三兄支持开茶肆。安定门外下关北口外,地当小关之内,有甘水桥甜水井一处,此井由元明以来即有名,甘水桥尚是元代旧名,以明代为最热闹,文人墨客,常在此吃茶,久之百戏杂陈,几成闹市(明代公安派文人所游之地,至今仍有茶可吃者,只剩西直门外白石桥一处了)。到清代虽没有以前的繁华,卖甜水是仍旧的,直至洋井盛行,此处立刻冰消了。安定门外角楼北土城边还有一处“满井”,水齐井口,俯身可饮,水更清甜,此地在明代也是文人常到的地方,也相当热闹,在清代却寂寞无闻,也没人在此取水。此井现在仍存附近土地滋润,清幽异常。前几年曾和门人王永海三数人前往,自携试验化学用的汽油炉及茶具酒果,在此踏过青,难得并无主人相问,极有清幽的趣味。

本文节选自书籍《茶人茶话》,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影响紫砂壶价格的主要因素都包含哪些?


紫砂壶是一种可用可赏的生活艺术品,在茶人圈的受欢迎程度非常高。同时,由于市场上的紫砂壶产品良莠不齐,价格亦是千差万别,所以对于想要购买紫砂壶的朋友来说经常是感到无从下手。鉴于这种现象,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影响紫砂壶价格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造型

紫砂壶的外观造型如何,可以说是能否吸引我们购买的主要原因(主要看颜值和气质)。从造型来进行划分,传统的紫砂壶主要包括光器、花器、筋纹器几大类,细分下来有石瓢壶、西施壶、树瘿壶、南瓜壶等;不同造型紫砂壶的比例、结构、制作要求都有所区别,所以制壶的难易程度会对价格有一些影响。

当然,紫砂壶有手工成型和模具成型之分。一般情况下,同样造型的紫砂壶,手工成型可能需要一两天甚至十天半个月;而如果采用模具成型,一天可以做几十把壶左右。所以,手工壶比模具壶的价格一般都要贵好几倍甚至好几十倍。

工艺

除了基本造型,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如何也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雕刻、贴花、泥绘、镶嵌等装饰手法,还是茶壶本身做工的细腻程度,都会对其价格造成影响——做工越精细的难度越大,所以价格也更高。

泥料

市场上常见的紫砂壶价格一般在几十块到几万块不等,其中几十块的壶基本上都是泥料不纯正的——采用宜兴黄龙山原矿紫砂制成的壶,最普通的一般也要几百块;几十块的壶,泥料可以说都不是正宗的紫砂泥。

常见的紫砂壶一般是由紫泥、红泥、段泥等不同泥料制成的,烧制之后会形成各种色泽,所以市场上有紫色、红色、绿色等成品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挑选。其中,有些泥料比较稀缺,比如本山绿泥、大红袍泥等,所以价格也会偏高一些。

名家

以上说的是影响紫砂壶价格最根本的三个因素,而现在要说的这第四个因素,对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影响最大。做工精良的原矿紫砂手工壶,一般价格都挺高;如果是名家制作,那么价格还会受到其级别、名气的影响;而最具艺术价值的紫砂壶,当属制壶名家和书画名家联手完成的作品。

清朝时期,陈曼生是一位书画篆刻样样精通的名家,而杨彭年则是一名制壶高手;两人携手合作,陈曼生设计壶型,杨彭年巧手塑造,然后再由陈曼生在壶上面作画刻字……时至今日,“彭年曼生壶”依然是宜兴紫砂界广为流传的佳话。

名家合制的紫砂壶,一直是拍卖市场的产品,往往都能拍出高价,其主要原因有几个:首先是数量少,而且基本都是孤品;其次,名家合作制壶意义非凡,不仅促进了不同艺术门类的交流,还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第三点,在具有实用性的紫砂壶上面刻画上象征美好的字画,对紫砂壶文化内涵的提高有非常大的意义,名家创作更具有深度。

综合来说,如果主要考虑的是紫砂壶的实用性,那么影响其价格的主要因素就包括造型、工艺和泥料;而如果把紫砂壶作为文化的载体,那么影响其价格的就还包括是否名家制作。平时在购买紫砂壶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这几个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如果价格合适则可买回家泡茶把玩。

吴疆:茶难卖,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核心论坛期间,来了很多人,无论专家,茶厂茶商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普洱茶到底怎么了?

大厂玩炒茶、老茶玩拍卖、新茶玩概念、茶商玩预定、文化靠大师、产品靠青柑、营销靠直播......普洱茶行业几乎使出了浑身解数。

然而,无论是产品的噱头还是文化的噱头,再度出现“32万老班章”事件的盛况已然难现。

是品牌出了问题?

是销售手段不够?

还是纯料不够纯?

茶行业每天都有人自问。

论坛间歇,我让大家思考了三个方向的问题,大益跌破发行价,雨林老班章村民被代言,茶博会空前热闹也空前无利。此三者,某种意义上而言代表了产业现状。

此三者,刚好是茶界生态的三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情况表明了,玩茶叶增值,好喝才重要,是第一位的,增值是第二位的,茶好喝,才能实现真实的流通,才能实现价值的创造,而不是在勐海茶仓到芳村茶仓之间做转移游戏,茶仓转移的“流通模式”,并不能让茶叶实现周期性的循环,那就不过是一种庞氏游戏,上家赢,下家输,庄家通杀,散户通赔,不过如此。

当然,茶叶“增值”,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事实,不可否认。因为货币在贬值,即使不升值,贬值了即意味着“升值”了,但是,20元/公斤的毛茶,出厂卖800元,市场炒高一倍要1600,这与大宗贸易的商品价格脱离太大。

大厂量大,应该实现的是低价做量,做入门者的生意。然而,市场反之,大厂的价格被迅速炒高,然而接盘者仓储已满,旧茶又难以真正实现消耗,茶品的体系循环不实现,韭菜当然就难以为继。

第二种情况是市场的普遍现象,大厂做纯料原本就是不现实的事情,纯料茶是小众市场,以大品牌去对应小众市场,要么就是成本高企,远远脱离市场接受的价格,要么就是掺料的结果,成品自然难以到达发烧友玩家的高度。

当然,现在的小众发烧友直接上山收鲜叶的方式仍然存在问题。毛茶虽然也可以作为成品直接饮用,但是,由于无法追溯,所以,安全的保障会是个问题。举个例子,现在的食品农残标准不高,如果N年后大幅度接近欧盟标准,那么,市场上很多茶品都可能无法过关,生产厂家尚有追溯的余地,余者则无。

第三种情况存在多年,茶博会随着网络的冲击实际存在的意义早就不大,展示的品牌既无法实现销售,也无法招收加盟商,不过是一种“存在”展示,不过是各地的一种“政府展会经济”。

总体来看,无论是品牌茶还是山头茶,茶难卖,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08年之后,山头茶流行,几乎每个茶店一个品牌,甚至几乎每个茶艺师人手一个。这种现象表明了市场被摊薄了,而不是茶难卖了。当然,如果说这些所谓“品牌”都是有名无实,有品无牌,那么,七彩云南、大益、下关这三家茶企的营业额,作为独立茶类而言,中国的任何茶类品牌都无法与之相比。

也就是说,茶企业所谓的有品无牌的问题,其实在普洱茶行业是不存在的。

很多人喜欢拿中国茶企和立顿去比较,其实两者毫无比较的空间,两者茶文化的背景就完全不同,一个是“茶”,一个是“叶”,一个的主体品饮方式是饮料,一个主体的品饮方式是社会现象,是两码事,是两条道上的事。

08年之前,普洱茶是一个农业社会。之所以如此说,是当时的情景所致,2000-2008年,刚好是中央军和地方军争斗最激烈的时候,导致原省茶司对于产业的失控,市场真空,反而倒退回去,当然,也导致了上千家小茶企的涌现,也形成了事实上的普洱茶概念的“百花齐放”。

农业社会的转型需要投资,所以,当07年1000家(过QS)投资完成的时候,也就是崩盘的时候。

因为市场是需要教育的,投资的先知先觉未必能马上传导于终端。

14年之后,“普洱茶”三个字统统被替换成“古树茶”了,古树茶根本就不可能一夜之间替换掉现代茶园茶,那么好了,市场反映的就是“诚信”丢失了。

在山头上,每天都可以听到各地“豪客”守树收茶的故事,但是,老班章茶叶出了老班章寨子不算老班章的魔咒依然存在,下得山来,再纯的纯料也一样让人误解。

普洱茶尚未流行阶段,投资大就可以解决问题,举全省之力之资金而投入一个小产业,自然声名远播,但是,如今产能过剩,投资,显然不能解决问题了,好几个大的投资如今都在普洱茶泥潭里就是明证。

普洱茶高速发展时期,资本原始累积可以解决问题,如今扩大消费群体速度奇慢,尤其生茶培养教育的过程漫长,资本累积的手段也失灵了。

人人都去守树收茶,收的新茶并未进入最佳适饮期,山头纯料区隔出小众群体的方法也无效了。

满市场都是大师,不断有自称作家、诗人、画家群体要来争当大师,大师都去上山,然而洋洋洒洒批一通,抬一通,最后点出自己要推出的“纯料山头茶”。

难道如今卖山头茶的茶贩子有点文化就叫“大师”?问题在于,山头茶写得再好,也就是原料之一种啊。

14年之后,另一个更高大上的模式出现,普洱茶“金融化”、“证券化”。在农业行当用新名词,用新方法,表面看,都很唬人,都是在创新,仔细研究下来却都是在割韭菜。

当时有两个参与的企业家来给我说了一半天后,我说这就是“炸金花”啊,不过是多了个电子屏,有什么区别呢?不过是一种零和游戏,并没有价值再创造啊,只不过是散户的钱装到庄家的口袋里。果不其然,玩了一段时间,庄家走了,散户还傻呆呆在等开盘。

总体来梳理,普洱茶的投资在同步,概念在同步,甚至消费也逐渐在同步,全中国都在喝生茶,全中国都在流行盖碗泡茶,所有大师都在全国流窜,全中国都在同步了,然而,事实上,你看到的,你听到的,只是想给你看的,想给你听的。

中国茶叶的影响


805年:唐代时,日本和尚最澄大师及806年空海大师,留学我国研究佛学,归国后,将我国茶叶蒸青绿茶的制茶技术传入日本。

1811年:荣西和尚留学回归日本,将锅炒茶制法传入日本。

1828至1833年:茶叶产制技术传入印尼。荷属东印度公司派茶师杰哥逊前后六次来我国学习研究,每次均带回茶种、制茶技术工人及器具。

1833年:苏俄来茶我国采购茶籽与茶苗,1848年开始采摘,依照我国茶叶制作方法开始生产。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发展委员会,即派秘书哥登来我国学习茶叶产制技术。购买茶籽及茶苗,并寻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等地茶师及工人,到大吉岭等地发展茶业。

1835年:宇治山本氏,传回我国覆盖茶园“玉露茶”的制法。

1836年:哥登氏带回我国茶工,在阿萨姆勃鲁茶厂中,按照我国红茶制法,试制成功,日后发展成今天的阿萨姆红茶。

1866年:斯里兰卡正式制茶始于特罗氏。学习我国武夷岩茶制法,试制成功。至1873年后才仿效印度的机械制法。

1877至1887年:南非及东非洲茶叶的发展,已由我国输入茶叶生产技术。

1898年:日本开始仿制我国红茶、绿砖茶。

1926年:日本仿效我国珠茶制法。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我国浙江龙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茶业者等退出印度、锡兰的茶叶经营,将技术与资本等,转移投资于肯亚等新茶区的开阔,才大量生产红茶。

茶对戏曲的影响


我国是茶叶文化的肇创国,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发展产生独立的剧种--“采茶戏”的国家。

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采茶戏,是直接由采茶歌和采茶舞脱胎发展起来的。如采茶戏变成戏曲,就要有曲牌,其最早的曲牌名,就叫“采茶歌”。

再如采茶戏的人物表演,又与民间的“采茶灯”极其相近,茶灯舞一般为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所以,最初的采茶戏,也叫“三小戏”,亦是二小旦、一小生或一旦一生一丑参加演出的。另外,有些地方的采茶戏,如蕲春采茶戏,在演唱形式上,也多少保持了过去民间采茶歌、采茶舞的一些传统。其特点是一唱众和;即台上一名演员演唱,其他演员和乐师在演唱到每句句末时,和唱“啊嗬”、“咿哟”之类的帮腔。演唱、帮腔、锣鼓伴奏,使曲调更婉转,节奏更鲜明,风格独具,也更带泥土的芳香。因此,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采茶和其他茶事劳动,也就不会有采茶的歌和舞;如果没有采茶歌、采茶舞,也就不会有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许多省区的采茶戏。所以,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内容。

其次,采茶戏的形成,不只脱颖于采茶歌和采茶舞,还和花灯戏、花鼓戏的风格十分相近,与之有交互影响的关系。花灯戏是流行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区的花灯戏类别的统称;以云南花灯戏的剧种为最多。其产生的时间,较采茶戏和花鼓戏稍迟,大多形成于清代末叶。花鼓戏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剧种为最多,其形成时间和采茶戏大致相差不多。这两种戏曲,也是起源于民歌小调和民间舞蹈。因为采茶戏、花灯戏、花鼓戏的来源、形成和发展时间、风格等等都比较接近,所以在这三者之间,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收、相互营养的交叉关系。

茶对戏曲的影响,不仅直接产生了采茶戏这种戏曲,更为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对所有戏曲都有影响的,是剧作家、演员、观众都喜好饮茶;是茶叶文化浸染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至戏剧也须臾不能离开茶叶。如明代我国剧本创作中有一个艺术流派,叫“玉茗堂派”(也称临川派),即是因大剧作家汤显祖嗜茶,将其临川的住处命名为“玉茗堂”而引起的。汤显祖的剧作,注重抒写人物情感,讲究辞藻,其所作《玉茗堂四梦》刊印后,对当时和后世的戏剧创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这点上,茶使汤显祖在我国戏剧史上所起的作用,当不会限于流派的一个名字上。

又如过去不仅弹唱、相声、大鼓、评话等等曲艺大多在茶馆演出,就是各种戏剧演出的剧场,又都兼营卖茶或最初也在茶馆。所以,在明、清时,凡是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一般统称之为“茶园”或“茶楼”。因为这样,戏曲演员演出的收入,早先是由茶馆支付的。换句话说,早期的戏院或剧场,其收入是以卖茶为主;只收茶钱,不卖戏票,演戏是为娱乐茶客和吸引茶客服务的。如上一个世纪末年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楼”、“广和茶楼”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园”、“天仙茶园”等等,就均是演出场所。这类茶园或茶楼,一般在一壁墙的中间建一台,台前平地称之为“池”,三面环以楼廊作观众席,设置茶桌、茶椅,供观众边品茗边观戏。现在的专业剧场,是辛亥革命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还特地名之为“新式剧潮或“戏园”、“戏馆”。这“园”字和“馆”字,就出自茶园和茶馆。所以,有人也形象地称:“戏曲是我国用茶汁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另外,茶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既然已成为社会生产、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就不可能不被戏剧所吸收和反映。所以,古今中外的许多名戏、名剧,不但都有茶事的内容、场景,有的甚至全剧即以茶事为背景和题材。如我国传统剧目《西园记》的开场词中,即有“买到兰陵美酒,烹来阳羡新茶”,把观众一下引到特定的乡土风情之中。

壶质影响泡茶的效果


紫砂壶能泡绿茶么?普洱茶用紫泥壶泡合适么?

壶质影响泡茶的效果,这里所指的壶质主要是指密度而言,密度高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清扬,密度低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低沉。如果所泡的茶,希望让它表现得比较清扬,或者说,这种茶的风格是属于比较清扬的,如绿茶、清茶、香片、白毫鸟龙、红茶,那就用密度较高的壶来泡,如瓷壶。如果所泡的茶,希望让它表现得比较低沉,或者说,这种茶的风格是属于比较低沉的,如铁观音、水仙、佛手、普洱(后发酵茶类),那就用密度较低的壶来泡,如陶壶。这与我们烹饪所使用的锅具原理相当,炒青菜,我们希望炒出来的青菜又脆又绿,所以我们用铁锅猛火快炒。如果煮鱼头,我们喜欢用砂锅或炖锅,文火慢煮。如果我们用铁锅煮鱼头,当然还是可以吃,但是鱼汤一定没那么稠、那么滑;如果用砂锅炒青菜呢?那一定很糟糕。

密度与陶瓷茶具的烧结程度有关,我们经常以敲出的声音与吸水性来表达,敲出的声音清脆,吸水性低,就表示烧结程度高,否则烧结程度就低。这与壶具的保温程度又息息相关,我们习惯性希望茶壶保温效果要好,事实上是不一定的,因为如果保温效果是绝对需要,那一把壶就要做得厚厚的,质地烧得松松的,结果很难卖得出去,再说,泡茶是在适当的浓度就要把茶汤倒出来,那会在壶内保温?讲究的泡茶法甚至于还使用定时器,浸泡的时间控制在“以秒计”呢。

金属器里的银壶是蛮好的泡茶用具,密度、传热比瓷壶还好。“清茶”最重清扬的特性,而且香气的表现决定品质的优劣,用银壶冲泡最能表现这方面的风格。陶瓷器最近流行三分法,将高温烧结,但又不白,又不透光的一类称为“火石”,这类壶具所表现的泡茶效果就介乎在“瓷”与“陶”之间。

上不上釉与泡茶的关系

上釉就像在陶瓷器的土上穿了一件衣服,上釉的让人欣赏釉色之美,不上釉的让人欣赏泥土本身的美。宜兴紫砂陶艺是后者的代表,而且将泥土的美,泥土的情表现得最为深刻。

谈到茶与壶质的关系,壶内不上釉的,这层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但“得”、“失”间就要从两方面来说:一是我们使用同一把壶在同一类茶上,用久了,“茶”、“壶”间会有相辅相成的效用,使用过的茶壶比新壶泡出来的茶汤,味道要饱和些。但壶的吸水性不能太大,否则吸了满肚子的茶汤,用后陈放,容易有霉味。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使用内侧不上釉的茶壶冲泡不同风味的茶,则会有相互干扰的缺点,尤其是使用久了的老壶或是吸水性大的壶。有次茶道教室的泡茶考试课上,一位同学使用了一把久泡重火鸟龙茶的未上釉陶壶冲泡当天的考试茶─白毫鸟龙,第一泡几乎喝不出是什么茶来。如果只能有一把壶,而要冲泡各种茶类,最好使用内侧上釉的壶,每次使用后彻底洗干净,可以避免留下味道干扰下一种茶。所以评茶师用以鉴定各种茶叶的标准杯,都采用内外上釉的瓷器。

色调与泡茶的关系

如果将茶器的质地分为瓷、火石?、陶三大类,瓷质茶器的感觉是细致、高频的,与不发酵的绿茶、重发酵的白毫鸟龙、全发酵红茶的感觉颇为一致。火石质茶器的感觉较为坚实阳刚,与不发酵的黄茶、微发酵的白茶、半发酵的涷顶、铁观音、水仙的感觉颇为一致。陶质茶器的感觉较为粗犷低沉,与焙重火的半发酵茶、陈年普洱茶的感觉颇为一致。

再就茶器的颜色而言:茶器的颜色包括材料本身的颜色与装饰其上的釉色或颜料。白瓷土显得亮洁精致,用以搭配绿茶、白毫鸟龙与红茶颇为适合,为保持其洁白,常上层透明釉。黄泥制成的茶器显得甘怡,可配以黄茶或白茶。朱泥或灰褐系列的火石器土制成的茶器显得高香、厚实,可配以铁观音、涷顶等轻、中培火的茶类。紫砂或较深沉陶土制成的茶器显得朴实、自然,配以稍重焙火的铁观音、水仙相当搭调。若在茶器外表施以釉药,釉色的变化又左右了茶器的感觉,如淡绿色系列的青瓷,用以冲泡绿茶、清茶,感觉上颇为协调。有种乳白色的釉彩如“凝脂”,很适合冲泡白茶与黄茶。青花、彩绘的茶器可以表现白毫鸟龙、红茶或熏茶、调味的茶类。铁红、紫金、钧窑之类的釉色则用以搭配涷顶、铁观音、水仙之属的茶叶。茶叶末、天目、与咸菜色系的釉色,就用来表现黑茶。

壶形与泡茶的关系

就视觉效果而言,茶具的外形有如上节所谈的色调,应与茶叶相搭配,如用一把紫砂松干壶泡龙井,就没有青瓷番瓜来得协调,然而紫砂松干泡起铁观音就显得非常够味。

但就泡茶的功能而言,壶形仅显现在散热、方便与观赏三方面。壶口宽敞的、盖碗形制的,散热效果较佳,所以用以冲泡需要七、八十度(摄氏)水温的茶叶最为适宜。因此盖碗经常用以冲泡绿茶、香片与白毫鸟龙。壶口宽大的壶与盖碗在置茶、去渣方面也显得异常方便,很多人习惯将盖碗作为冲泡器使用就是这个道理。盖碗、或是壶口大到几乎像盖碗形制的壶,冲泡茶叶后,打开盖子很容易可以观赏到茶叶舒展的情形与茶汤的色泽、浓度,对茶叶的欣赏、茶汤的控制颇有助益。尤其是龙井、碧螺春、白毫银针、白毫鸟龙等注重外形的茶叶,这种形制的冲泡器,若再配以适当的色调,是很好的表现方法。

茶山经济学:茶商拍照,茶客收茶,茶农收钱


正常来说,一个商业社会是一个体系,每一个节点都管用,缺一不可。

就茶而言,茶客、茶商、茶厂、茶农、茶树都是这个链条上的一环,缺一不可,区别只是在于大与小。

这其间需要各种专家,尤其需要各种伪专家的表演,否则少了谈资。

这其间也需要形形色色的文化人当吹鼓手,否则,少了多姿多彩,少了各种新编的概念。

毫无疑问,普洱茶是需要感谢各种各样的概念的,没有概念,就缺乏利润,就缺乏热点。

而热点的形成,少不了各种各样的吹鼓手,今天天下流行的各种概念,无不是如此的吹鼓而成,气流广大,乃至于成“势”,昨日的老茶,今日的古树,无不是如此,只不过,杀君马者道旁儿,鼓敲急了,会破。

概念多了,会破。概念多了,会假。茶商、茶人去包装概念,目的是卖高价,然而,复杂的概念无不是逼迫茶客向茶山而行。

如今的普洱,茶客收茶,茶农收钱,所有中间的环节在某种程度上被省略了,茶商仅仅是游客。所有商业的社会,最重要的是商人,然而,茶商却被严重忽略了。

从普洱到古树,从易武到薄荷塘,从野生到高杆,从干仓到湿仓,几乎每一个概念都在细分,细分的结果累积到茶山,累积到鲜叶,结果很明显:

茶客收茶,茶农收钱。

这中间所有的渠道,所有的文化人,所有的茶商,所有的茶厂,所有的品牌,统统被抛弃,茶山越来越富裕。

茶山富裕,其意义自不待言,然而,这仅仅是茶叶到茶汤当中的一环而已。

茶客追逐天价,资本社会,本身无可非议,然而,天价茶,未必适合每一个人。

茶叶的销售,目前就是一个圈。茶商是圈中的专家,那构成圈子的层次就与茶叶的层次有很大的关系。很多茶商不明白一个道理,大益、下关、中茶的经销商按照山头茶商的思路,该怎么卖茶呢?

茶商卖茶,无止境追求高价,无止境追求高品质,其实就如同开夏利车的圈子每天谈论的是宾利车的刹车好用不好用。

当然,茶客的圈子足够庞大,足够高端,自然会追求单株,自然会追求高杆,这是一种个性化,豪客豪商的个性化不等于普遍性。

这其实就是如今很多茶商的症结,不切实际,不设身处地,不会定位,把市场他人的优势当成了自己的优势。很多人不明白一个道理,所有成功的销售,无非是优势的组合,而不是劣势的组合。

在茶山转悠,经常能遇到各地茶商拿来各种古树茶来品鉴,比的都是树粗,比的都是树高,普遍认为老、粗、高就等于好茶。

很多茶,品尝下来,不过而而,这尚且是在茶山,有茶地,茶树,森林的氛围作为依托,一旦下达销区,销售的氛围不在,天价购之的所谓高杆茶,又如何销售?

不可否认,的确有味厚、味甘的好茶,让人感动,但是,鲜叶如同鲍鱼,不会加工也是白搭,有些茶,明显发酸,饮者陶醉于曼松、薄荷塘的名头,未识其真味。

再则,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而为枳,只不过,水土异也,如此简单明白,哪里能说树高树粗就一定好,如同说版纳、临沧、思茅三地茶口感都差不多。

概念到顶,市场难销,所以,有人另辟蹊径,寻找一些自媒体包装,自媒体包装其实简单,收什么钱说什么话,于是,现在的茶山,单株创始人,高杆创始人,纯料创始人,离地发酵创始人一堆,各种封号都是自媒体人给予,这让人感叹,现在的茶的确难卖,没有封号更难卖。

普洱茶界的各种创新,各种走势,都是圈子化,茶品圈子化,销售圈子化,名号圈子化,这些种种,表现了一种趋势,大家都居于漂浮的半空,而不知实际的方向。

在茶区,看到很多自媒体人在企业家面前侃侃而谈,大谈营销,大谈趋势,场面诡异,我觉得是普洱世界的一种疯狂,茶叶是专业的,企业也是专业的,为什么推广宣传手法却是业余得不能再业余呢?

有一次,碰到柏联的刘董,一堆人在旁边出谋划策,言及策划,文化包装,谈及的还是于丹、余秋雨之流,刘董言这类人我们请的还不够多吗?其实潜台词即为:专业的人才能办专业的事。

一时的喧嚣,留下的,无非是一地的鸡毛。

茶市总是走到一个节点而戛然而止,茶叶的概念也如是,这是把双刃剑,没有名山古树的概念,没有干仓湿仓的争执,茶叶就没有这么好玩,茶叶的概念一多,所有人都陷入概念而不能自拔,哪里知道茶市的方向在哪里呢?

“金花”对黑茶品质的影响


茯茶用黑毛茶为原料加工而成,近期也有个别厂商釆用粗绿茶原料或不经发花的也称之为“茯茶”,其品质粗涩不堪,实在是败坏了“茯茶”的名声,应予坚决取缔。“发花”是形成茯茶的关键技术,不经发花的茶,是不能称之为茯茶的。

1、“金花”的孢外酶

根据湖南农业大学黄建安教授等的研究,黑毛茶经汽蒸处理后,多酚氧化酶绝大部分被抑制,但在“发花”过程中却伴随着微生物的滋生又重新出现了新的多酚氧化酶。而纤维素酶在“发花”的6至9天出现了一个大的跃升,并在第9天达到最大值。随着发花时间的延长,酶活性有所下降,但至出烘的成品样中,酶活性仍维持较高水平。而果胶酶的活性最大值出现在发花后的12天,但没有象多酚氧化酶和纤维素酶那样明显的起伏变化,而是一值处于较低水平。

在发花过程中的优势菌种冠突散囊菌无疑是这些孢外酶产生的主要因素。微生物的代谢是全能型的,在发花过程中,一方面把茶叶中的某些物质作为养分消耗以满足自身生长的需要,另一方面它又分泌各种物质到体外。茯砖茶发花过程中,确实存在多种微生物酶,诸如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等,该几种酶分别作用于茯砖茶中的多酚类物质的氧化、纤维素和果胶物质的分解,对茯砖茶品质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然,不仅仅是这三种酶的作用,发花中的其它孢外酶的研究将进一步弄清它们与茯茶品质的关系。

2、发花过程茶叶中的物质变化

根据湖南农业大学傅冬和等人的研究,茯砖茶经过加工后,游离氨基酸、茶多酚、黄酮类、咖啡碱、可溶性糖及水浸出物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发花初期下降速度缓慢,在发花6-10天的时期内下降幅度较大;经过发花后,茶多酚中的黄酮类下降51.52%;氨基酸降低了36.84%。咖啡碱是较为稳定的化合物,在加工过程中仅下降10.85%,可溶性糖及水浸出物含量变化最小,分别只有5.9%和2.34%。研究认为,茯砖茶在加工过程中,多酚类物质的转化主要是“金花”产生的孢外酶的酶促氧化、自动氧化和水解三种。黑毛茶经茯茶加工的高温汽蒸工序后,尚未发现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在发花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大量繁殖,释放胞外酶催化多酚类氧化,儿茶素各组分发生氧化聚合,从而减少了茯砖茶的粗涩味,增加了醇和的滋味,对改善茯茶的滋味品质取到了积极作用。

氨基酸在茯砖茶加工过程中的下降、氨基酸与糖类发生的反应和转化,是茯砖茶香气成分的重要原因。

在茯砖茶加工过程中,咖啡碱可与茶多酚的氧化产物,蛋白蛋等物质以氢健缔合方式形成络合物,而咖啡碱是茶叶中带苦味的成份之一,其含量的减少,有利于茯砖茶苦涩味的降低。

3、茯砖茶的香气

茯砖茶的香气形成比较复杂,目前研究也不够。但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从茯砖茶原料检出的香气成份有60种,发花以后检出了66种,发花期间,醛酮类比之前增加了3.2倍,萜烯类与芳环酵类增加1.7倍,脂肪醇类增加4.7倍…,其它芳香卖物质均有增加,只有酚类减少4.7倍。表现出强火功香的杂环化合物和其它变化了的芳香物质组成了“菌花香”,成为茯砖茶的特殊香味。

由于冠突散囊菌等微生物的大量参与,形成了特有的菌花香,并由于这些微生物的作用以及在加工过程中的高温高湿作用,茶多酚的氧化、缩合、蛋白质和纤维素等大分子的分解,氨基酸、糖类、咖啡碱等各成分之间的聚合、缩合等一系列反应,形成了茯砖茶的品质风味。

综上所述:茯茶“发花”就是在一定的水热作用下,通过优势菌种--冠突散囊菌的大量繁殖,形成孢外酶,并通过酶外酶和水热作用,与茶叶中的多酚化合物等成分聚合、分解,与微生物本身一道,形成了茯茶的特殊色、香、味、形。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健康的茶饮料。

郑和下西洋影响海外饮茶风俗


郑和七次下西洋所到之处,加强了中国和各国之间的往来,发展了包括茶叶在内的中国大批货物和各国货物之间的交换,扩大了中国茶叶的输出量和茶种外传的地域范围。

2005年在福建参加的"郑和下西洋与华人华侨论坛"的海外学者认为,“荼文化”也是随郑和七次下西洋由中国传到海外去的,对东南亚和东非的饮茶风俗起了推动作用。海外学者考证,在明朝以前的古籍资料中,很少发现记载中国茶叶出口的。而明朝以后的文字资料,才不断地出现,并影响了海外的茶风,海外有关亚非各国饮茶的风尚习俗时有记叙,以后也逐渐有了种茶制茶的行业。有关专家还认为,英语"茶"的单词,写成"Tea",就是根据中国福建方言"荣"宇的读音译过去的。郑和船队有不少福建人,而福建人自古以来就有饮茶、品荣的习惯。有些福建人后来就留在东南亚没有回来,成为明朝以后的一代福建华侨。

就是这些福建华侨跟随郑和下西洋,把中国饮茶的习惯和种荣、制荣的技术带到东南亚各国去,尤其是福建人爱泡"功夫茶",习惯喝早晚茶,善于"茶道",把中国的"茶文化"传播到海外,至今影响着海外的茶风。

在世界最大的漳州天福茶文化博物院的明代展厅里,记者看到郑和下西洋期间有关茶叶发展的记载。明朝朱元璋厉行"茶马政策",洪武二十四年(一三九)下诏"废团茶,兴叶茶",促进了炒青绿茶的发展。随后的郑和下西洋,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带到了海外各国,尤其是中国的茶风,明成祖时期中国的茶风很盛,散茶的兴起成为中国茶叶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

国际茶文化交流会会长李素贞介绍说,明代改团饼煎煮之法为散茶冲泡品饮,更祟尚自然之美,茶文化到了极致。强调注重茗茶、荣器、水品、环境、礼仪、人品等,连品饮的人数也非常的讲究,更主张保持茶叶的本色、真味、顺其自然之性。文人雅士领导茶文化新潮流,喜会于泉石之间,处于松竹之下,对浩月清风,坐明窗独饮。

李素贞还告诉记者一个有趣的现象,郑和下西洋所到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等亚非国家,目前都是茶叶销售量最大,也是茶文化最普及的地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华侨出资三千万人民币,在马六甲郑和官仓遗址建一个郑和文化馆,在古老的中国馆里就开设了茶馆。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受经济影响 紫砂普遍未涨价》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