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吃多了荤腥,难免要找些饮料来清清胃肠,可惜天色已晚,元朝不同于拥有近代般繁华夜市的故宋,而是在首都实行旧唐时代的宵禁,哪怕是遇到孕妇分娩或有人生急病的情况必须外出,也只能提灯而行作为标志[注],摄制组只得回旅店忍到第二日天明,方才出门找了家茶坊,坐下饮茶消食。

[注]《马可波罗游记》卷二

要说元朝的茶,已经是有了不少的上家名牌,而且都是被指定入贡朝廷之物。譬如建宁的北苑茶,自五代便为帝王喜好的贡茶,到了元朝仍是宫廷用品,在东南各行省皆有种植,被称“御茶”,传至明朝而衰;绍兴日铸茶以其产地日铸岭而得名,宋代开始入贡朝廷,有“奇绝”的称呼,直到清末民国方夭;常州阳羡茶,甚至在唐朝便已目为贡茶,后世仍能喝到;而湖州的顾渚茶更是说来传奇,此茶在唐曾为贡品,可是到了宋朝,却因制茶专用的泉水枯竭而不得不停产,谁知元朝灭宋而有江南之后,泉水又复出于地,让蒙元宫廷有了饮阳羡的口福。[注]

也有些茶从前并不出名,是在元朝统治的时期才开始成为名茶。闻名后世的武夷茶便在此列,话说是在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后世的公元1279年,也就是崖山一战故宋衣钵陨尽的那年,任元朝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也就相当于副省长的高兴--别笑,他名儿就叫高兴,还是元朝名臣,远征过爪哇呢--这高兴副省长路过福建武夷的时候,在当地选了几斤名为“石乳”的茶奉献皇帝,从此武夷茶便成了蒙元朝廷喜爱的贡品;后来高兴他儿子高久在邵武路当总管,也就是相当于地级市副市长的官儿,就在武夷山一带设置了“焙局”,名为“御茶园”,专营督造贡茶的事;这此后武夷茶的名气便越发大了,到明代还演变出“大红袍”这类精品品牌。[注]

还有一种茶,说来这名字就有点不大荣耀,叫“范殿帅茶”。范殿帅是谁呢?就是那宋末大将范文虎,那是个有名的草包将军啊,仗着奸相贾似道的裙带关系,支援襄阳失败而未受重罚,待元军南下又望风而降;后来带着南宋降军为忽必烈远征日本,初战不利便扔下部队一溜烟逃回国,任凭数万将士被日军屠戮,无论在宋在元都显够了误国的能耐。可偏偏这货就擅长巴结逢迎,不知怎么的发现浙江慈溪县有好水好茶,从中精选了如同雀鸟巢中用的草茎一般细小的茶叶,入贡元廷,这便成了后来一直传至明朝的贡茶--“范殿帅茶”。[注]

[注]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

CY260.COm

再说CCAV这一众人刚刚坐好,茶坊的小厮就上来唱喏,摄制组众人也不客气,各要各的,一气点了五六种茶,便自闲坐着。胡优和摄像师则忙不迭地跟了过去,也好观看下元人的沏茶过程。

要说中国这喝茶的习俗,已是很有年头了,打从汉代起就有关于茶的记载,不过那时是拿来作中药;待到魏晋时代开始有人把茶当饮料来喝,但并不普及,且仅限江南;直到唐代,这饮茶风尚才开始传遍大江南北,不过唐人是把茶用臼捣碎了煮水,而且还往里加些盐、姜之类的佐料;后来宋人把臼改成碾,也不再加佐料调味,但仍然是要连水带茶放进鼎里去煮,那叫“煎茶”;现下待这元人喝茶,便又有了新变化。

元茶可分两种,一是茗茶,二是末茶。胡优进这制茶房的时候,正赶上茗茶的制作,也就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所谓“茗茶”,又叫“草茶”,就是沏用整叶而用不着把它磨碎,跟后世所喝的茶一样,说来这还是在元代新出现的种类呢。不过和后世人不同,元人喝茗茶却不用“点”的方式,而是与宋人相同,把茶叶在小鼎中泡上生水,放到炭火上煎煮[注1],刚烧到滚开,便往里加入冷水压住,再开就再加,一直重复三次[注2],待茶的香气弥漫到整个房间,小厮才用勺将熬好的茶汤舀入茶盏,端给客人。

[注1]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

[注2]《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己集

那“末茶”又是什么呢,它就是和唐宋一样,磨碎成粉来喝的东东。只见一个小厮从装茶的大柜子上抽出一个抽屉,自里面取出一个茶饼,那是末茶中之精品--蜡茶,即是把嫩叶调上香膏油,压制成干燥的饼状,其表面光滑如蜡,故名[注]。另一个小厮接过这茶饼,敲下一块,放入碾中,胡优看这小碾,大小形状正如碾药的碾子一般,而那小厮也就蹲在地上,双手推碾,细细地把茶磨作粉末。

[注]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

之后就与宋人有了区别,只见小厮并未放入锅中去煮,而是把茶末倒进茶盏,一路端上客人的桌子,之后再将一壶烧好的开水逐个倒入盏内,边倒边搅,这叫“点茶”,虽起于宋,却是在元才流行开来,“点”就是朝内注水的意思。说起“点茶”也是很有讲究的,要先倒少量沸水将茶末调匀,然后多加水,同时用茶筅也就是一丛竹丝丝慢慢搅动,让飘在水面上的茶末--这叫“汤花”--贴于茶盏边缘,待其逐渐散去,其精细小心简直如同画画;若是水多茶少了,汤花就太少且很快散掉,是不符合要求的;而若茶多水少,则汤花都在中央聚了一堆儿,也算是失败[注]。胡优看着这种沏茶法,想起在后世似乎也曾相识,就是日本人泡茶,纯属中国古法的残留。

[注]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

当然,茗茶用煎,末茶用点,这种古朴的方式并没再持续很久,日后到了明朝,便将两者合并,淘汰了末茶和煎煮法,直接用沸水点茗茶,一直沿用到我们CCAV所在的后世,那是后话。

喝过茗茶,又品过末茶,还有人不满足。那是个东北汉子,嫌茶叶味道淡,尽管被南方来的组员们摇头,还是放下茶盏问小厮有没有花茶。那小厮也忒是乖巧,立刻明白了这尊贵客官的意思,转去后面半晌,杂耍似的端来两个大盘,里面各盛了一个茶瓶和几个杯子。先斟上左边这个,闻来花香扑鼻,小厮告诉说,这叫“百花香茶”,是用木犀、茉利、橘花、素馨等花,用薄纸裹好放在茶盒上,把茶薰出香味来[注]。

[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己集4

百花香茶虽香,东北汉子仍觉太淡,问还有没有更浓的。小厮早有准备,随即斟上了右边的茶,这回香气更浓,但已不是刚才的纯粹花香,而是夹杂了各种奇异的味道。原来这是宫廷所用的“香茶”配方,是用白茶加了龙脑、百药煎、麝香等等香料,一起研磨成细粉,再拌上用香粳米熬成的米粥,制作出茶饼来[注],现在沏成茶汤,自然是香得不能再香,看来今天茶坊为了在CCAV上做这天大广告,还真是豁出血本。要说这还是唐时煎茶多加佐料之风的遗存,到后世已经看不到了,若非今日得见,恐怕整个摄制组没人知道古时还会有这等事情。

[注]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

cy260.COm小编推荐

日本茶道文化


日本着名的三十三间堂附近,有一家出名的茶室,可以观赏到品位极高的茶道示范。在日本受教育的廖老太说,如果我们没有经历过这奇特的茶的仪式,恐怕很难探索到日本文化的内涵。因为日本的茶道不同于我们茶余饭后的茶,而是训练自己达到一种“和敬清寂”境界的不二法门。如达到至高段时,甚至可以领略到各种超俗与精神的境界,同时它对日本的美学与礼仪有着广泛的影响。

12世纪末,日本临济宗的始祖荣西才把抹茶的特殊树种和制作这种细末绿茶的技术引进日本,并把第一颗茶苗种在京都附近的宇治山上,至今,该区仍出产傲称日本最优秀的抹茶。后来,荣西鼓励他的弟子饮用这种起泡、苦涩的茶,作为健康饮料、宿醉解药以及提神剂。

16世纪时,千利休大师将禅学融入其中,为今天的日本茶道之始。泡茶并不难,真正难的是以精确的精神来泡。就像参禅,如没有一些悟性,恐怕穷毕生也无法达成。

茶室的布置,崇尚简朴淡雅,在9平方米的塌塌米上,出席茶会的人,无分贵贱地坐在一起,静心烹茶品茗,在寂静中忘却尘俗千虑,让心神与自然相和。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不讲究奢华的质朴精神,到现在反而演变成极端富裕这才能把玩的享受。所以,犬儒讥之为“贫穷美学”。日本的工匠也趁机收取更高的费用,来做出更佳的缺陷美效果的茶具。于是,这些像是未经雕琢的茶具再度成为一种炫耀。

日本茶道知识


日本茶道是室内传统艺术、这种茶是在与日常生活完全隔绝的特殊场所,在特定的时间内举行的艺术仪式,必须通过极其繁琐的手续,使用特定的手法才能完成。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体验日本煎茶道


6月22日据报道,一瓯,一盏,一壶,一匙,一茶几……方方圆圆间透出“茶禅一道”。在悠远的茶香中体会禅心的奥妙——京都中国留学生现场领略日本煎茶道。

6月21日,430名各国留学生参加了在日本京都市举办的“第29届左京区市民煎茶会”。同学们不仅受到京都煎茶道方圆流掌门水口丰园的热情款待,领略了内涵深远的京都一系煎茶道,并品尝到了以甘甜口味为特色的方圆流“桃山”茶。

煎茶道是将饮茶加以形式化、礼法化,更进一步体会茶道艺术之美,日本京都煎茶道方圆流由创始于1951年,“方圆流”正取了“水和方圆间有极密切之关系,水无形,形随器皿,而质不变”。方则意味着品行端正,圆为圆滑的人际关系,希望能将日本茶道落实生活化、艺术化,从取水煮茶中品味日本禅茶合一的人生哲理。为了使市民增加对日本茶道文化的理解,京都市左京区定期举办煎茶会。

在众多外国留学生的注目下,方圆流的师傅演示了方圆流煎茶道的完整步骤。当茶水从小茶壶中徐徐注入茶具,人们心中的纷繁嘈杂仿佛被荡涤一空。这也正是日本茶道的精要——通过制茶过程达到身心的净化。在师傅的指点下,留学生们一边品尝了京都有名的点心,一边体会着内涵深邃的茶韵。

参加活动的留学生中不乏中国留学生。说起茶,中国留学生是最熟悉不过的,日本的茶道就源自于中国。正在京都工艺纺织大学二年级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劳夏韵表示:“看到师傅的演示,感觉中国的茶道与日本茶道截然不同。中国更注重的品茶,而日本茶道则更注重制茶的过程。”(熊小丫)

中国茶道 日本茶道


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极富我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色。比之日本“茶道四规”中所言的枯寂之美,亦称沉寂之美、静寂之美,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是因为,日本茶道文化属于禅道文化,亦即佛门文化的性质。故尔就日本茶道来说,他们在茶事操作的程式中,在茶道审美的过程中,其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需要表达佛门的教义并教规。

这就正如日本禅师寂庵宗泽所说的那样:茶意即禅意也,因此舍掉禅之外,就没有茶意;不知道禅味的话,也就不知道茶味。这证明,日本茶道就其本质来说,它只不过是一种禅道模式。他们奉行的茶道美学,则是禅味至上主义的禅道美学,始终至虔至诚地追求充满禅道理念的枯寂之美。所以,就日本茶道来说,他们很难体悟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

试想,若让心界的全部空间充满宗教的教义、教规,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如此境况,怎能有感悟茶道的虚静之美可言呢。当然,日本茶道的宗教信仰,本是无可厚非的。这里作出两种不同性质的茶道审美文化的比较,旨在说明因两国国情的不同,因而彼此在茶道审美文化方面亦殊有差异。正视这一点,则更有利于彼此之间开展茶道文化交流,便于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日本茶道礼节


日本茶道遵循“四规”,“七则”。四规指“和、敬、清、寂”,乃茶道之精髓。

日本茶道不同于一般的喝茶,品茗,而是具有一整套的严格程序和规则。茶道品茶很讲究场所,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正规茶室多起有“XX庵”的雅号。茶室面积大小不等。以“四叠半”(约合九平方米)大的茶室居多,小于四叠半的称“小间”,大于四叠半的称“广间”。茶室的构造与陈设,基本上都是中间设有陶制炭炉和茶釜,炉前摆放着茶碗和各种用具,周围设主、宾席位以及供主人小憩用的床等。

接待宾客时,待客人入座后,由主持仪式的茶师按规定动作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用竹制茶匙按一定动作将茶碗中的茶搅成泡沫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

客人按规定须恭敬地双手接茶,先致谢,尔后三转茶碗,轻品,慢饮,奉还。

点茶、煮茶、冲茶、献茶,是茶道仪式的主要部分,需要专门的技术和训练。

日本茶道品茶分“轮饮”和“单饮”两种形式。轮饮是客人轮流品尝一碗茶,单饮是宾客每人单独一碗茶。饮茶完毕,按照习惯客人要对各种茶具进行鉴赏,赞美一番。最后,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别,主人则热情相送。

日本茶道始祖轶事


我在夏天喜欢摇一把扇子,可惜大多容易损坏,这几年常用的只有两柄没事,还是日本产的。东西不贵,但精美之余耐用,还透着一股禅味,当然了,那是咱大唐之遗风。再就是喝茶,日本那几个岛子能有什么好茶啊,可人家就本守着古朴的精气神,虽说底蕴不厚,却怎么看、怎么像那么回事儿。

一般所谓的日本茶道是指抹茶,即把生茶叶蒸青后干燥,然后弄碎挑掉筋脉,将挑选的叶肉片碾成细粉,以芽为原料的叫“浓茶”,其余的为“薄茶”,该饮法也称淹茶,在碗中注入熟汤,搅拌均匀后一起喝下。另一种饮法是煎茶,和中国差不多,在茶壶里泡过后来喝。在日本,煎茶道比抹茶早五百年,成为茶道的时间却晚了二百年,创始者有石川丈山及隐元隆琦,公认的始祖则是一位“卖茶翁”。

卖茶翁生于德川幕府的1675年,出生地在佐贺县,父亲是医生,11岁出家龙津寺,法号月海元昭,14岁随师父化霖禅师去长崎唐三寺,拜访过中国僧人,吃到了武夷茶。15岁徒步千里,到万福寺参加了黄檗禅文化活动。22岁开始只身云游,遍访高人。29岁已具有自由通达的诗文才智,仰慕唐人的煎茶三昧之风流生活。

过了整整50年的禅僧生活,卖茶翁十分厌倦当时僧侣社会的^***,念念不忘重振宗风,曾作诗曰:“将为传宗振祖风,却堪做个卖茶翁。都来荣辱亦何管,收拾茶钱赈我穷。”61岁时,他在东山开了一间叫“通仙亭”的小茶店,燃起茶炉,摆上钱筒卖起茶来,他在酒旗上写道:

“百两不嫌多,半文不嫌少,

白喝也可以,只是不倒找。”

这时,他的思想已经转向“非僧非道又非儒”,神仙的色彩十分浓重,他把茶汤叫做“仙液”;茶客称为“仙客”;卖茶的担子则成了“仙窠”。其诗曰:“白云为盖设茶筵,千岁风光异玉川。我有通天那一路,何须六碗达神仙。”这位卖茶老头虽然黑面白须,还是个秃头,却不受身外之累,煞是自得其乐,自赞道:

老来安分,为卖茶翁。乞钱博饭,乐在其中。煮通天涧,鬻渡月花。

74岁时,卖茶翁写下唯一的传世之书《梅山种茶谱略》,描述了茶传入日本的简史,介绍了神农、陆羽、卢仝等茶祖的事迹,从种茶、制茶、赏茶一直说到茶思想,他说:“智水满于内,德泽溢于外之余,始及于风雅茶事。”这种思想在下面这首诗中,表达的极为充分:

酒偏养气功如勇,茶只清心德似仁。

纵使勇功施四海,争如仁德保黎民。

到了晚年,卖茶翁门前宾客盈门,功利之徒拼命收集他的各种用具。81岁时的9月4日,他选择四件紫砂茶具送给好友,将其他全部所有,一把火烧个精光,使之化为灰烬,归还给了大地。89岁的时候,卖茶翁坐化而去。但他那首《仙窠烧却语》却像一把火炬,从此照亮了日本茶道的黑暗天空。

宋明点茶道


点茶法约始于唐末,从五代到北宋,越来越盛行。十一世纪中叶,蔡襄着《茶录》二篇,论茶,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盏、点茶,下篇论茶器、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蔡襄是北宋着名的书法家,同时又是文学家、茶叶专家、荔枝专家、其《茶录》奠定了点茶茶艺的基础。

十二世纪初,宋徽宗赵佶着《大观茶论》二十篇: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缶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包焙。赵佶是杰出的艺术家,书画、诗文皆佳,且精于茶道。点茶道蕴酿于唐末五代,至北宋后期而成熟。

点茶道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备器

《茶录》、《茶论》、《茶谱》等书对点茶用器都有记录。宋元之际的审安老人作《茶具图赞》,对点茶道主要的十二件茶器列出名、字、号,并附图及赞。归纳起来点茶道的主要茶器有:茶炉、汤瓶、砧椎、茶钤、茶碾、茶磨、茶罗、茶匙、茶筅、茶盏等。

选水

宋人选水承继唐人观点,以山不上、江水中、井水下。但《大观茶论》“水”篇却认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古人品水,虽日中泠、惠山为上,然人相去之远近,似不常得,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汗,虽轻甘无取。”宋徽宗主张水以清轻甘活好,以山水、井水为用,反对用江河水。

取火

宋人取火基本同于唐人。

候汤

蔡襄《茶录》“候汤”条载:“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日候汤最难。”蔡襄认为蟹眼汤已是过熟,且煮水用汤瓶,气泡难辨,故候汤最难。赵佶《大观茶论》“水”条记:“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进跃为度,过老则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顷刻而后用。”赵佶认为水烧至鱼目蟹眼连绎进跃为度。蔡襄认为蟹眼已过熟,而赵佶认为鱼目蟹眼连绎进跃为度。汤的老嫩视茶而论,茶嫩则以蔡说为是,茶老则以赵说为是。

习茶

点茶道习茶程序主要有:藏茶、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盏、点茶(调膏、击拂)、品茶等。

日本的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隋唐以前,两国已有文化交往。以后,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茶文化也同时传到了日本。饮茶很快成了日本的风尚。日本茶道即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日本茶道有20多个流派,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现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积不大、清雅别致的茶室里进行。室内有珍贵古玩、名家书画。茶室中间放着供烧水的陶炭(风)炉、茶锅(釜)。炉前排列着专供茶道用的各种沏茶、品茶用具。日本茶道的规矩比较讲究,友人到达时,主人在门口恭候。待宾客坐定,先奉上点心,供客人品尝。然后在炭炉上烧水,将茶放入青瓷碗中。水沸后,由主持人按规程沏水泡茶,依次递给宾客品饮。品茶时要吸气,并发出吱吱声音,表示对主人茶品的赞赏。当喝尽茶汤后,可用大拇指和洁净的纸擦干茶碗,仔细欣赏茶具,且边看边赞“好茶!”以表敬意。仪式结束,客人鞠躬告辞,让人跪坐门侧相送。整个过程,都洋溢着“敬、和、清、寂”的精神。

日本茶道的定义


禅,在日本培养了武士道,也孕育了茶道。两者都是禅带给日本文化的影响中最具代表性的。

日本人以禅林茶礼为主体,制定了艺术性的茶道文化,也就是说片在禅(宗教)与礼法(道德)之外,附加了许多艺术要素,不像中国,禅宗茶和民间茶分开。日本将茶与禅结合成具右日本特色的东西,既多角多面,又含蓄蕴藉。

一个受西洋式训练,把宗教、道德、艺术分开探讨的人,在接触茶道之时,往往感到珍妙无比,但欲入无门。想理解日本独有的茶道,得先将头脑日本化。由于已故的冈仓天心先生的努力,撰写了「茶之书」,使西方人明白一些关于日本茶道的事。冈仓先生巧妙的替茶道下了定义:茶道是一种宗教仪节,它崇拜的对象是一些具有美感的事物,这些事物并非存在于浩瀚的天地宇宙间,而是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琐碎事物上。

又说:它试图以温驯的方法,在不可能之处分找到可能之物,在我们所谓的生活中,完成真正的美学追寻。根据已故藤代博士随笔的记载,看到「茶之书」德文译本的柏林大学的雪茨富尔教授说:那是一种哲学。已故竹内胜太郎述及哲学在世界各国,以不同姿态出现的理由时,德国哲学是形上的与主观的。但法国哲学,却能深深把握人间生活,并名正言顺地加以批评。纪德与普鲁斯特不但是作家才也是著名的人生批评家。他又论及东方哲学:在印度,宗教作品同时也是文学作品,也可能是哲学作品。而在中国,哲学同时可能是宗教的。但在日本,人生本身可能就是哲学,利休的茶就是生活哲学最好的典型。更精确的说:利休茶就是人生的批判。

日本茶道的美学


茶道,在多数人眼中,只是由宗教仪式演化而来的一种特殊的饮茶方式,但当人们探索其历史时,便会发现茶道中蕴涵着日本传统审美观,尤其是其中不同于人们观念中的日本审美范式,反映了与日本“物哀”美学不同的审美思维。

在日本美术评论家冈仓天心的《茶之书》中,面向当时对只知暴力的日本的西方社会,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日本茶道的历史、形式、器具、哲学、美学乃至茶人人生的内容,集中体现了他对于茶道艺术的认识及热爱。我曾以为茶道因为其独特的形式与装饰得以广泛传播与传承,但读完此书却感受到了一种不同:是茶道内在的美学与文化精神,才使其历史悠久仍焕发生机、很早就作为文化符号却经久不衰。茶道美学思想影响着日本茶人、美术家与普通人的生命,自上而下地影响着日本日常生活各个方面。正如书扉页上所说,“日本‘武士道’是‘死的艺术’,而‘茶道’则是日本人孜孜以求的‘生的艺术’”,冈仓天心将茶事与茶人的生命观相联系,探索在茶道中他们如何展现艺术、如何完善生命,将大多数人眼中的世俗饮馔之事提升到一种纯粹而唯美的信仰——从一个美学的角度,向西方人、以及正积极“脱亚入欧”的日本人,呼唤传统哲学与美学的精神回归。

日本现代禅学研究者伊藤古鉴曾着《茶与禅》对茶道进行分析,他认为茶道作为一门艺术包含几个层次:茶道技巧,茶事礼法,以及茶事中的“道”。茶道中的美学即隐藏在这三者之中,其精要便是“和静清寂”。茶道技巧,即茶人如何点茶、如何调制、如何饮茶、如何挑选组合茶具、如何摆放花与挂轴等形式;茶礼,即主客之间相敬之礼,体现在主人如何打扫布置、根据季节及茶会目的来准备、礼尚往来中;茶“道”,便是茶人如何最终通过多年茶道训练,通达茶道艺术的奥义,以启迪自身的长期过程。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汉奸发明新茶种 日本茶道承袭元代“点茶”泡茶法》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