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昨儿立冬,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在了冬天里。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说是立冬之后,除了水面结冰、天寒地冻,野鸡还会飞入水中变成大蛤。

冬天是岁末的季节,立冬是冬天的初始,带着一点让人敬畏的神秘。汉魏时期,天子要率群臣到郊区去迎接冬天,可见世人给冬天的礼遇格外隆重。迎客自然是少不了茶的,迎接冬天的茶要适合这个季节的气韵和风度。

冬天冷静而宽厚,朴实而浪漫,它包容起世间所有生灵,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安静去蓄养生命的静气,在寒冷得如同凝固的空气里有它别样的温厚;冬天的雪是它独有的浪漫,虽无春花秋色的芳香与明艳,却有着玉洁冰清的纯粹与诗意。冬天就这么来了,带着对世间冷静的热情,睿智的深爱,有些迟来的落寞又裹着重逢的惊喜。

敬给冬天的这杯茶,要融进它静水流深的情感。冬天的水冰冷而沉静,格外清亮,是酿制黄酒的佳品,也是泡茶的上选,用文火慢慢烧开,细细沏上一壶茶,冬天的安谧与沉静都沉入壶中,那茶便也有幸遇到了一段冬天。

茶要选浓醇的好茶,这才配得上冬天的宽厚,沏上一壶上好的普洱,醇厚甘香,暖意融融,静享一盏冬日的时光,如若有幸有人作伴,两下无话,只是饮茶,心照不宣,便又是一番妙不可言的光景。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宋代诗人杜耒的诗中,冬夜炉暖,满室茶香,月在窗前,却终是因一枝梅花而不同寻常,而冬天的诗意又何止一枝傲雪寒梅呢?

冬天来了,雪落还会远吗?古人采撷枝头落雪,便可泡出一壶不落尘俗的好茶,处在尘嚣都市中的朋友,大概是没有这样的清福和勇气了,可冬天的水为我们共适,冬天的时光许给我们一样的漫长,就让我们悄悄地汲一段,沏上一壶诗意,静静品尝。

cy260.COm小编推荐

一壶茶,一本书


茶和书一直是相得益彰,相映成趣,这两者一直有故事。盛夏,雨水充盈,在书房,泡上一壶茶,摊开一本书心仪的书,茶香袅袅,书香盈盈,闻着香,看着字,听着雨声,再合适不过,仿佛时光静止,极好!思绪也悠悠飘浮。

印象中,能让茶和书演绎动人故事的,就是才女李清照和她的夫婿赵明诚。当年,两人生活极是清贫,却是乐趣无穷。两人时常赌书泼茶,彰显着琴瑟和弦,安贫乐道的神仙生活。也让后人对他们的茶书岁月羡慕不已,称道非常。

李清照在《金石录》中写道:“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寥寥几行,生动有趣地再现了当时夫妻两快乐的场景。仿佛两人在机智对答,茶香在一旁环绕,书的典故在两人之间流淌。而赢者太过开心,茶水洒得一身的温馨透过岁月的风尘就这么悄然展现在我眼前。

于是,人书俱老,想必,最美的爱情也不过如此。当爱情遇到茶,书就有了生命力。许多年后,纳兰性德在《浣溪沙》中写道:“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千古名句,可见这段茶与书的伉俪情深的故事影响多么大。千古流芳,当之无愧。

当年,父亲的书房,有他自己写的,纳兰性德写的这两句。父亲的字龙飞凤舞,年少的我,时常静静地看,辨认着上面的字“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有一次,我问在喝茶,看书的父亲,说:“赌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泼茶?”父亲笑着回答:“这是关于一个才女和才子的故事,来来来,你告诉你。”

于是,父亲抱我坐在他身旁,跟我说李清照和赵明诚。父亲的记性非常好,能背诵许多李清照的诗句,把夫妻两这个茶和书的故事说得绘声绘色,成功地吸引了我。这让我兴趣大增,问:“是不是茶好喝,书就好看?”父亲笑而不答,从书柜中抽出李清照的诗词,再递给我桌子上那杯清香茉莉茶,示意我试试。小小的我欣然接过。

那一天,我第一次在父亲书房中喝着茶,看着书,品着诗,还不时应父亲的要求朗读,遇到不懂的字就问。母亲叫了几次吃饭我们都充耳不闻,还笑声连连。自此,我与茶,与书结缘。和父亲一起,喝茉莉茶、红茶、苦丁茶,看书的范围也渐渐扩大。美学、哲学、古典、名著,在茶和书的相伴下,我的快乐从不缺席……直到我去远方读书,毕业工作,结婚,为人妻,为人母,也不曾有半分改变。

一壶茶,一本书,是岁月给予我的最好的馈赠,人生几何,能够如此,一生更也是静好安然,足矣。

一壶茶品出好心情


选茗、择水、烹茶、品茗……夜幕降临,11位学员来到金华采云间茶艺培训中心,今天,是他们茶艺师专业培训的最后一堂课。

这个茶艺师培训班,一半的学生却不从事制茶业。他们中,有的是老板,有的是普通上班族,还有刚毕业的大学生,都是出于个人爱好来学习专业的茶艺知识。今天上课的是国家一级茶艺师郑健美,她也是茶艺培训中心的创办者。

只见她准备好茶具后,现场展示了一遍茶艺中颇有名气的“凤凰三点头”:注水时,手肘与手腕持平,有节奏地三次提拉水壶的高度。“你看,要做到水声三响三轻、水线三粗三细、水流三高三低、壶流三起三落,‘凤凰三点头’才漂亮。”郑健美说得很仔细,“要做到不容易,需要勤加练习。”

茶艺的种种规范和手法,背后都有特定的含义。例如“凤凰三点头”,并非单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向客人表达敬意。在郑健美的一一讲解下,她那些原本看上去随意的动作变得有趣起来:水壶的嘴,永远不能直对客人,因为这是驱赶客人的意思;斟水的方向要向内回旋,而不是向外,因为向内表示欢迎,而向外则表示送客;客人的茶杯不能空着,否则意味着冷淡、不尊重……对客人的态度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动作展现,这也是茶道中宁静、内敛的精髓。

历史上的金华制茶业发达,郑健美创办这家培训中心的初衷,是为了让同行在专业培训上获得便利。但两届培训下来,让她出乎意料,很多不从事茶叶生产和贸易的市民积极报名。“这里的收费并不便宜,像初级茶艺师培训需要1280元,中级则需要1580元,但学员的热情不减。”不过这不难理解,在唐朝,中国就“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每逢盛世,茶道总能成为当时社会潮流,并得到发展和升华。

于是,在专业培训的基础上,郑健美又增加了白领兴趣班、少儿培训班,还有一对一的茶艺培训,都是对非专业人士开设的,但仍有不少报名者。周文权是为数不多的男学员,但这位外贸公司的老板不管生意是否繁忙,都按时学完所有课程。专业的培训不仅让他领悟到中国的茶文化,也逐渐改变了他的生活。“现在,我的工作再忙碌,都会定期邀请朋友一同品茗,放掉所有包袱,只是喝茶。茶道让我得到宁静,舒缓压力。”

“茶道的最高境界,是希望人们在品茗时抛开杂念,修炼内心,这也是现代人生活富足以后的精神追求。”最后一堂课结束时,郑健美还为大家手弹一曲古琴《仙翁操》。喝着温润的茶汤,听着悠扬的琴声,大家仿佛被她带进了另一个清静的世界。

禅茶一壶,煮沸人生冷漠


禅茶一壶,煮沸人生冷漠

茶像一根根悄无声息的血管流进了千家万户,串连起一个个彼此相亲的社会关系。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不是一千多年前。在以农耕为主的时代,人们还可以用棒喝顿悟的思辨方式开示,到今天的科技信息时代,“生活禅”、“人间禅”的提出,无疑是禅学的发展。基内涵是引导人们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将个人融入大众,那么,与人们生活必不可分的茶就是最佳的媒体之一,那是我们需要用心去体悟的。

水是茶之母。水是白的,白色既可视为完满俱足,又可视为空无所有。如果在一碗茶中,它与茶叶平分秋色,就像青山之颠飞过的白鹭予人以高洁远俗感,蓝天中几朵白云给人以悠闲恬静感,深色衣裙上的零碎白花或一缕白边又令人想到是活泼又是静穆。那么在一碗茶中的白水可不可以看作天地宇宙之气在浸泡着我们一个个的人体呢?一碗茶中的你只是一片小小的茶叶,正因为有了你、我、他,我们才能在白色无色的水中浸泡出一碗韵味隽永的芳香。也因为如此,茶中贮满和平、安祥、圆融,为什么人类要在一个地球上彼此争斗呢?

水是无垠的,茶叶是单个的。关爱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就是生活中的禅了。

走访云南茶人系列集(一):藏在普洱熟茶里的一段陈香往事——陈佩仁


文/绿鸽子

陈佩仁藏在普洱熟茶里的一段陈香往事

十二月的书林街上,阳光暖洋洋地晒着法国梧桐落了叶的枝干,十多年前茶香四溢的昆明茶厂已不在了原址,旁边的家属大院依旧是茶厂职工的生活区,几栋红砖楼仿佛让我回到了童年,八十年代省茶叶公司的家属宿舍楼就和这盖的一模一样。在院子里晒太阳的老人,多半就是当年在茶厂工作的职工,那些现在已很著名的,七、八、九十年代出口日本、出口香港,飘洋过海的中茶茶饼,就是在他们的手上做出来的。当年原昆明茶厂技术人员,在1973年试验发酵普洱熟茶的陈佩仁老人也住在这院里的一栋红砖楼里。

85岁高龄的陈佩仁先生虽然行动不便,但自有一种儒雅气质,在他家客厅正面,几乎占满一面墙的是两幅发黄的花鸟工笔画,旁边是一条横幅“平为福基”。窗外有青竹一篷,阳台上种着兰草、还有配了太湖石的树桩盆景。

坐定后和老先生闲聊,才知道陈佩仁先生的父亲陈纶早在解放前就在昆明的“瑞丰号”茶庄做学徒还在西双版纳看过别人发酵茶叶,自己也试验过发酵。陈佩仁四岁的时候,父亲在碧鸡坊下开了“华胜茶庄”。前面是临街的两个铺面,后面是住家和加工茶的四合院。每年新茶上市时,店里的人手忙不过来,还要请几个工人来帮忙。当时的昆明人爱喝花茶,也叫“香片”,要专门到宜良买新鲜的茉莉花回来薰制。后来父亲也做普洱七子饼茶、沱茶和福、禄方茶。方茶用杆子压,茶正面还分别压上福、禄字样,福、禄方茶是昆明人娶媳妇提亲时送礼用的,销量一直不错。

当时的茶庄还是以饼茶为主,“华胜茶庄”茶饼包装上印着“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字样,老一辈昆明茶商讲究知书达理,这样的字样是一种儒家倡导的社会规范也是提醒自己做人行事的准则。白手起家的“华胜茶庄”生意一直不错,后来还在刘家营和三市街置办了几处房产,如今陈佩仁先生家里挂着的两大幅花鸟画就是抗战时期从一位流亡画家处花200多半开购得的。这位画家在日本飞机轰炸中失去了右手,就以左手绘画,发黄的画面上,牡丹娇艳,孔雀、鸳鸯、燕子在草木间嬉戏,一派安乐太平景象,看不出半点乱世的沧桑慌恐。

解放后公司合营,“华胜茶庄”的四个压饼茶的石磨和一块木板都交给了昆明茶厂。父亲和陈佩仁都进了昆明茶厂工作。1957年,68岁的父亲辞世了,陈佩仁先生一直在茶厂工作。1973年,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后,公司业务员黄又新去参加广交会,发现普洱茶在广东、香港销售得不错,特别是广东发酵后的熟茶很有市场,黄又新就带了些茶样回来,向公司做了汇报,引起了公司的重视。在和广东茶叶公司沟通后,省茶叶公司决定派出考察小组对广东的普洱茶生产工艺进行初步了解,小组名单有当时昆明茶厂副厂长安增荣、审检室负责人吴启英、工人李桂英及勐海、下关两茶厂各二人,其实,初次定下的小组名单里还有技术人员陈佩仁,因陈佩仁的成份不好,临出发前他被替换了。

留在昆明的陈佩仁听了黄又新的介绍,看了他带回来的样茶后,想起自己在四十年代曾试验发酵过普洱熟茶,就主动请求试制。请求被批准后,陈佩仁调了一顿多9级晒青毛料用冷水渥堆的方法发酵.当时条件简陋,发酵完成后,因为担心茶叶发霉,在干燥的过程中进行了烘干,这1吨茶后来全部卖给了香港客商,陈佩仁先生说香港客商的品感很敏锐,开汤试茶后就说:“烘过一下了。”

同时,广州茶厂学习小组返昆后,省茶叶公司组建了两级审检生产营销骨干组成的技术攻关组,一次次在冷水发酵和温水发酵之间做试验,根据昆明的气候生态环境,把广州的温水渥堆工艺调整为冷水发酵。工艺调整后昆明茶厂的渥堆终于获得了成功,当年,销港普洱茶达到10.2吨(含包陈佩仁试制的1吨多),随后,勐海、,答案让我惊讶不已:老先生喝的是自己在家发酵的普洱熟茶,也就是刚才泡给我们喝的熟茶。原来,每年春茶上市后,陈佩仁先生会让儿子到茶叶市场找茶质好的晒青毛茶买十来公斤回来,然后在家中渥堆发酵,晒干筛好后供一家人喝一年。我们现在喝的这壶已是今年最末尾晒出的一点茶杆,但依旧汤色红浓,入口软糯甜滑。十来公斤茶叶也能渥堆发酵,这听起来很不容易,好奇地问陈佩仁先生是怎么发酵的,老先生笑呵呵地说:“这很简单。”转而言它:“对了,现在我们住着的这栋楼就是1973年卖了那吨第一次发酵的熟茶后盖起来的。”

临别,向老先生讨了一点茶梗,老先生60多岁的儿子东翻西翻给我找出一张旧棉纸来包茶梗,仔细看看,纸上竟印着“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字样,也就是当年“华胜茶庄”茶饼包装上的铭文。陈佩仁先生说:“棉纸是后来印的,但这八个字却是和当年碧鸡坊下华胜茶庄里包装上的一模一样,算是对老父亲的一点怀念吧。”

把一壶茶,喝出慈悲喜舍,喝到波澜不惊


人喝茶的年头久了,便会悟出许多人生况味。不经意间,对茶不再热心如初,回首间多了几分沧桑。

站在秋日的黄昏,穿越记忆的余晖。一抹微笑,一盏茶香,品味沧桑,在念念风尘里,找寻黄昏里那一片云霞,织一帘幽梦,看万家灯火,享受简单的幸福,体味生活的平淡。静守岁月,用一盏老茶,灿烂心境。红尘深处,茗饮静坐,感悟人生,等待下一场春暖的花开,让繁华依旧。

喝一壶清淡的茶,不论暖和凉,品味半世的沧桑,写一封简洁的信,不留名和姓,寄去未知的天涯,爱一个平静的人,不问对与错,携手乱世的红尘。

许多人,信步去看一场花事,渡船去赏一湖春水,从一座城到一个镇。一路风尘,有人将闲云装进行囊,有人将故事背负肩上,他们都在寻找那个属于自己茶源,可匆忙之间又忘了来路,不知归程。

笑谈浮生沧桑,风月年华,品一盏茶,洗去尘埃,洗去沧桑,洗去虚情假意。然后,在一盏禅茶时间里,获得坦然,获得清淡,获得宁静。

一切草木,皆有情意。耐心品尝,定然可以寻到,一盏只属于你的茶。任何时候与之相逢,都不会太晚。在茶水中,种下善因,广结善缘。倘若看倦了世情,走倦了风物,不如坐下来,生火煎茶。把一壶茶,喝出慈悲喜舍,喝到波澜不惊。

阮殿蓉:是哪一壶普洱服了你?爱茶人士的告白


人有人品、茶有茶品。人品乃人寄身世间的根本,茶品自然是茶为人所珍惜的特殊品质,人无品则精神无气象,节度无操守;茶无品则流于饕餮,味不正、神不在。人非圣贤,但成为圣贤一直是人们努力的方向,在此渐进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习惯于借助种种饱含精神特质的东西来冶炼自己,或以艺术陶冶情操,或以劳作体认艰辛,或以经史子集培育知识,或藉美景开阔胸襟,或以酒浇块垒,或以茶明心智,识淡泊等,大凡被视为精华者,全都品为上,容不得半点造次。作为普洱茶的经营者,我对“品”尤重之。众所周知,普洱茶之所以被称之为“茶中之茶”,是因为它有着自己的特殊品质,即“香、甜、甘、苦、涩、津、气、陈”。从自己的角度看,这品质涵盖万千物种之妙味,机法通融,综合有度;从禅茶同心的角度看,这品质贯穿了生死法门,包罗生命进程于一汤、一色、一味之间,有静逸、有真知、有普渡。它的最高境界乃“无味之味”,多少省悟、多少历练、多少善举,多少悲悯,以及多少极致的功德和个体的脱尘之感,全部存之于一壶,由你自个儿去品、去悟。因此,能与普洱茶结缘,一直被我视为生命的奇遇。作为一种通灵的物质,普洱茶赐予我的是生命的恩惠和福祉。

我自始自终对普洱茶怀着敬畏之心情。记得在担任之旅中,我个人始终相信无论是六大茶山茶业有限公司或者是其他茶业公司,逐利的欲望总是一再的被一壶壶的普洱茶所削弱,因为我们已经感到若干爱茶人士发出的告白,远远不如一壶香高味美的普洱茶来得更直接更有说服力。

茶业援外:细调慢沏 一杯好茶在心间


细调慢沏,一杯好茶在心间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应几内亚所需,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从浙江省选抽技术力量前往援助,其中茶业就是重要一项。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茶业专家,戴志达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二话没说接受了任务。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党要求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1966年3月,戴志达被派入茶叶研究所,接受了为期半年的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茶叶的机械加工、栽培和植保方面的知识。当时余杭主要生产绿茶,对于红茶的研究较为薄弱,于是戴志达又去广东英德茶场实践了半个多月。

是年8月,所有的援外人员到中央农业部(当时叫“外联处”)报到,接受组织派遣。据了解,当年的“中国援助几内亚专家组”共有14人,涵盖了制茶、机修、栽培、篾工、木工以及翻译等多个领域。这也是继第一批之后,中国派出的第二支茶业援外队伍。

初尝,浓中带苦

来到几内亚的马桑塔接替工作,戴志达一行所要完成的是余下30公顷的茶叶种植任务(总任务是100公顷,第一批专家组已完成70公顷)。

当时的艰苦环境,令戴志达记忆犹新。“一个是语言不通”,戴志达说道,几内亚曾经是法国的殖民地,当地人都说法语。而同去的专家组中只有一个法语翻译,制茶、机修、发电……所有的翻译工作都需要他一人奔波。为了工作的方便开展,戴志达他们决定每人学习法语。学会了简单的法语沟通,再加上手势比划,戴志达与几内亚人的交流有了明显改善。

再者是气候因素带来的困扰。几内亚地处热带,一年只有旱雨两季,每天严重的温差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据戴志达介绍,当地早上的温度只有4、5摄氏度,7点之前上班是需要烤火的,上午9点以后,气温开始升高,而到了中午11点,阳光下就基本不能站人了,温度时常会达到40多摄氏度。于是大家便到附近的树林或者宿舍午休片刻,等到下午继续工作。一整天下来,戴志达总要累得精疲力尽。

刚到几内亚,8小时的时差令大伙儿感到尤为不适。在国内,他们一般都是早上起来听中央人民广播,而在几内亚,听广播的时间就要等到晚上。不过,相比体力上的不支,倒时差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原定两年的几内亚援助,由于国内形势的影响,被延迟了半年。戴志达走后,一岁多的女儿忽然患上了小儿麻痹,为了不影响他工作,妻子沈杏仙一直瞒着,独自一人带着孩子四处求医。直到回国,戴志达才知女儿病情,夫妻俩立即赶赴上海为其医治,然而最佳的治疗时间还是错过了,女儿虽保住性命,身体却留下了残疾。

苦尽甘来,久闻茶香

皇天不负有心人,戴志达一行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两年后,我国不仅帮助几内亚完成了百顷茶园的任务,还为他们培训了一批茶业工人,种茶、培育管理、制茶、机修,基本的业务全部倾囊相授。

1968年,《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毛主席派来的技术人员就是好——记我国帮助几内亚建设马桑塔茶园》的报道。这篇报道,既是对专家们援外工作的高度肯定,也是妻子沈杏仙了解丈夫国外生活的有效途径,她当即将这张报纸保存下来,并一直收藏至今。

在戴志达生平的两次援外工作中,妻子沈杏仙给了他莫大的支持。丈夫长期在外,妻子便扛起了家中的所有担子。第二次到阿尔及利亚进行茶叶试种,妻子更是忍着肾结石的剧痛,强烈支持戴志达远出。

所谓“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戴志达的茶,有同志和贤妻共饮,苦中尝甜,久闻其香。

美心修德,礼义传承

茶业援外,一方面是传授技术,另一方面就是增进中非之间的友谊。回忆中,戴志达提到了一名叫牛凯的几内亚工人。有一天牛凯没来上班,戴志达便到其家中探望,上门后才知牛凯生病了,上吐下泻得尤为厉害。戴志达随即将专家组里的医生请来为牛凯治病,不几日,牛凯便康复了。之后,牛凯就和他相处得格外亲近。轮到戴志达生病的时候,牛凯也是每日登门看望,同时还带上了其他的工友。

以茶会友,援外工作中,虽然彼此的的交流更多是在园间,然而这种来自乡间的朴素情缘早已渗进了每一个中非人民的心里。如今,中非合作进一步增强,究其源头,离不开前人的辛勤铺垫。美心修德,学习礼法,这也是中国茶艺的最高境界。戴志达的这杯清茗,为中非友好所沏,品得深沉,品得高尚。

刘红傅艺葛玲燕整理

一把壶与一座楼的较量


汪寅仙紫砂壶作品《神鸟出林》

事件:4月25日,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立案受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诉无锡万达城投资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权一案,事件缘起于该公司在无锡地区建设的一栋壶形建筑物有“剽窃”汪寅仙作品创意之嫌。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据悉,因建筑物“复制”紫砂工艺作品而产生跨界著作权纠纷尚属首次。

背景:

无锡万达文化旅游城展示中心,由万达斥资1.5亿元精心打造,尤其是“紫砂壶”造型夺人眼球。据了解,其创意来源是宜兴紫砂壶,该建筑一经亮相就因造型独特成为了焦点。紫砂大师汪寅仙认为万达的壶形建筑物与其紫砂作品《神鸟出林》壶外观“神似”,已构成对其著作权的侵犯,不仅要求被告在对该建筑的所有介绍或宣传上必须体现原告的署名权,还要求被告赔偿侵犯著作权损失及原告为制止侵权支付的合理费用共计200万元。

相关观点

黄玉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实用美术作品应受著作权法保护

紫砂壶是一种工艺美术作品,但作为“壶”,除了艺术性,更有实用性,或者说它是一种实用美术作品。从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来看,实用美术作品目前并未被明确列为保护对象。但事实上,实用美术作品已符合作品受著作权保护的两大条件,即独创性与可复制性。在我国著作权相关法规的不断修订与完善中,将其纳入保护范围是一种大的趋势。

同时,我认为本案中,紫砂壶工艺品最终得到著作权保护的可能性很大,即原告胜诉的几率较高。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第一,根据著作权保护的国际条约《伯尔尼公约》,世界范围内普遍认可对符合条件的实用性美术作品实施著作权保护;第二,从理论上讲,工艺美术作品若具有独创性和可复制性,均有理由受到著作权保护;第三,从司法实践当中,已出现裁决、判定最终保护实用美术作品的具体成功案例;第四,我国的著作权法正在进行第三次修正,在修订案中,已经明确地把实用工艺品作为著作权保护的对象。

本案中,紫砂壶建筑物其外观与原告的紫砂壶作品高度形似,可以考虑为是对其的一种“复制”,有构成侵犯其著作权的嫌疑。实际上,作品间的复制,不单纯是从平面到平面,也包括从平面到立体、立体与立体间的复制。对于跨领域的著作权纠纷,目前业界仍非常少见。

曹静楼(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申请专利是维权第一步

紫砂壶的设计与建筑物的设计,本身相差甚远,不属于一个领域。这种跨领域的“复制”和“抄袭”是很难判定的,过程应该也比较复杂。试想,一座建筑物,远比一个紫砂壶复杂得多。我认为,即使两者外观出现惊人的相似,其外形大到轮廓、线条、比例,小到局部的处理,不可能都一致,但如果非要在法律层面来解决纠纷,那就需要看对其相似度的判定和谁拥有专利权。

实际上,同行业内设计风格的抄袭和复制已经是相当严重。举个例子,像在工艺美术界,曾经出现过将故宫太和殿的宝座和屏风进行按比例缩小复制的工艺品,全然的“复制”行为,理应事先向故宫有关部门申请或声明,但事实并非如此,也并未受到谴责或惩戒,更不用说那些民间作坊对经典工艺品的大规模“复制”。即使出现了所谓的纠纷,也往往只是停留在争论、呼吁层面,很少将其上升至法律层面。

所以,我国现阶段行业内关于著作方面的维权意识普遍还很薄弱,需要加强,而同时行业也需进一步规范化。一旦上升到法律层面,无论同行业还是跨领域,谁“复制”了谁,还要看是谁先申请了专利,这是维权的第一步。但这也存在一个问题,对于申请专利后的作品,著作权法对其的保护期限为50年,所以很多艺术品最终还是会流向“公用”领域,成为各方复制的“蓝本”和“模板”。

王先生(某国企设计院建筑设计师、项目总监):建筑物是推介“紫砂文化”的重要载体

建筑设计师的设计灵感一般都来源于已有的事物,而设计方面也往往会采用一些象形、具象的手法,建筑的设计更需要考虑一些结构的问题,所以,“神似”不等于完全相同。我们在做设计时,经常也会提及甚至注明灵感的出处,避免对具象事物完全照搬。它可以是创作的开始,但绝不会是最终的成品。何况毕竟是两种不同事物,不可能把一个紫砂壶的设计和一个建筑物的设计等同起来。而跨行业、跨类别的著作权纠纷也必然会给司法鉴定带来一定困难。所以,此案中出现的这种情况还是非常特殊的,也应特殊对待。

同时,除了外观,建筑物的内部设计包含了更多技术层面的专业问题,这些都是一个简单的工艺品无法比拟的。而建筑行业内部本身也有相互模仿的现象,但也并非全部都归为“抄袭”或是“复制”。比如国家体育场——鸟巢,它是结构上的一次创新,但就外形而言,世界上跟其相似,甚至所谓“神似”的建筑物数不胜数。

事实上,紫砂壶代表了无锡、宜兴的一种文化,它对城市形象的推广和宣传很有意义;同样,依据紫砂壶设计的建筑物如果设计得当不但不会起反作用,也会更好地推介紫砂文化。因此,我认为即使模仿了作品,若对于当地文化起到传承、推动作用,对作品的宣传也有帮助,就算涉及“雷同”的纠纷,首先应该选择协商处理的方式,没必要立马对簿公堂。

蒋淦勤:一把壶 半世缘


蒋淦勤又捧回了一项金奖。在不久前闭幕的第十届中国文化产品交易会上,蒋淦勤凭借几十年来精湛的制壶工艺拔得头筹,他早已数不清这是多少次得奖了。

穿过繁忙的长兴县城区,走进皇家湾小区一栋11层的房屋内,便到了75岁的国家陶瓷艺术大师、浙江省紫砂烧制技艺传承人蒋淦勤的家了。屋内一间向阳的房间,摆放着一张长条木桌,上百件老旧工具整齐地排列着,这是蒋淦勤的工作台。

这个工作台,盛装着的,是最纯正的长兴紫砂印象。

匠心与泥土的融合

“啪啪啪”,随着枣木制的泥搭子一阵拍打,紫砂泥条薄厚均匀地出现在眼前。蒋淦勤戴着老花镜,右手操起一把鳑鲏刀轻轻一划,泥条被切割成边角齐整的长方形,“这个是用来打壶身的,边角要齐。”

随后,蒋淦勤继续拍打泥片,拍打至恰到好处时,拿起一把规车稍微一转,旋成圆溜溜的泥片,“这些圆片用来做壶底、口以及围片。”

壶艺是硬功夫,即使是再平常的一把紫砂壶,也是匠人们与泥土拍、揉、搓、打上千次甚至上万次而来。拍打泥片是紫砂壶艺的基础,紫砂艺人曾曰,若未拍打过三千张泥片,莫论做壶。打好长条泥片和圆泥片,用时再经拍打,蒋淦勤便开始了一把紫砂壶的创作之旅。

蒋淦勤面前摆起一个灵巧面平的转盘,将圆形的围片黏贴在转盘正中,糊上一层清水。随后,双手持泥条沿着围片围,腕部向外一扣,一个椭圆的泥筒子便成了。此刻,蒋淦勤右手持一把薄木拍子,以左手三指衬于圆筒内壁,轻柔拍打。随着转盘的转动双手配合到位,不一会儿,泥筒便拍打成型,辅以明针刮平修正,细细看来,器身形状已圆润平滑。

蒋淦勤捏完器身,随后挖足、开面,加柄、嘴、盖等,每一步骤都谨小慎微。制壶过程可少不了脂泥调制,蒋淦勤用清水将其调制得均匀细腻,软似浆糊,涂于各部件衔接处,看上去天衣无缝。

俗话说,三分手艺,七分工具。一把紫砂壶的制作,从第一道工序打泥条开始,所用工具少则十余种,多则上百种。蒋淦勤的工具,多为自制,甚至因形因泥而制,经过常年累月摩挲,大都已溜光锃亮。

枣木做的泥搭子,灵巧面平的转盘,修饰壶面少不了的竹剪刀,切削泥片用途广泛的鳑鲏刀,开壶口划圆泥片的矩车,圆整壶嘴壶盖、壶钮的独果,给壶面打光的牛角片,开嘴孔的挖嘴刀……这些工具,也像有了生命一般,在蒋淦勤手中完成了一件又一件的紫砂壶精品。

寻“土”而来留长兴

沸水入壶,随着一丝青烟萦绕,茶香四溢。柜橱之内,造型各异的紫砂壶陈列其中。坐在藤椅上的蒋淦勤眯着眼睛,打量着桌上滑如鹅脂的紫砂壶,随后抿口红茶,便打开话匣,讲起了他与长兴紫砂的半世情缘。

1941年,蒋淦勤出生于宜兴市川埠乾洛村一个紫砂世家。小时候玩儿着泥巴长大,耳濡目染下做些装饰小陶器。15岁时蒋淦勤进入宜兴紫砂厂开始系统学习紫砂壶制作,师从大师王寅春,后经朱可心、顾景舟及胞姐蒋蓉等大师的言传身教。

在宜兴紫砂厂掌握紫砂制作的基础,又因其聪慧好学,3年后蒋淦勤被推荐至南京艺术学院,学习素描、雕塑、画图以及美学理论等课程。而此时,蒋淦勤的兄长蒋淦春已看中拥有丰富紫砂矿的长兴县,并欲将世代所传的紫砂技艺带至长兴。

“来长兴吧!”1962年,当时还在南京艺术学院任教的蒋淦勤接到兄长邀请,没多思虑便答应了。蒋氏一脉开始转入长兴,为长兴现代紫砂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生。而正是像蒋氏兄弟这样高技艺人才的到来,原本作为紫砂土原料供应地的长兴,也逐渐向产业链高端的紫砂壶生产发展。

作为长兴紫砂技艺的创始人,蒋淦勤1983年曾任长兴紫砂厂技术厂长,于1988年创办长兴紫砂工艺研究所,承担起传承和兴盛当地紫砂产业的重责。如今,活跃在长兴的紫砂壶艺人,大多来自当年的长兴紫砂厂。可以说,寻“土”而来的蒋氏一脉,在与长兴几十年的融合后,为当地的紫砂产业发展注入了生命和活力。

每把壶都有故事

紫砂壶捏造之法起于日复一日的反复锤炼,随后辅以装饰让其锦上添花,而真正赋予紫砂壶以生命的则是烧窑。蒋氏兄弟抵达长兴时,尚未有专门的紫砂窑。1958年,长兴青明山陶器厂建立了紫砂工艺品车间,首次试制紫砂,聘请了出身制壶世家的蒋淦春入厂指导紫砂制壶。

一把紫砂壶的制作,每一步都充满风险,想制出精品,靠的是技艺与天时地利。蒋淦勤记得1987年,当时他花近半个月的时间制作了一把荷花藕花器,拿进厂去烧制,不料随着“嘭”一声,待出窑时,壶身已炸裂。这对制壶人来讲,并不鲜见。

“粗胚淬火后,把把显峥嵘。貌似泥为骨,敲之金玉声”。蒋淦勤带着对紫砂壶的血脉情缘,扎根长兴至今,不断超越自我,并带动他人。“每一把壶,都讲述了一段故事,捏出来的紫砂生坯,烧造后质感与色彩的沉淀,是最令人兴奋的,然而想要将紫砂壶工艺好好传承下来,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他感慨地说。

【制壶者言】

紫砂捏造之法,是“灌浆”等外在技术无法比拟的。正是这一捏一合之间,才将片片泥土赋予新的生命。制壶的过程是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做了一辈子紫砂壶,它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能做的,就是继续坚守,并将毕生所学授予那些创意无限的年轻人。

一茶一天地一书一菩提


白居易有诗说:“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夜、书、茶,是一道靓丽风景。人长寿的秘诀,三条:六岁以前不要受很大的苦,四十岁知道调节自己,找到一个忘乎所以的爱好。思索三年,终于寻入路径,找到自己的爱好了。三毛说:“一个房间,书多了就会好看起来,这是很主观的看法,我认定书是非常优雅美丽的东西,用它来装饰房间,再合适不过。”金银玉器、雕梁画栋终不过是浮华;“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会饶”,人无法避免的老去;“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生离死别也难以避免;只要深陷其中刻意追求,“五阴炽盛苦”更是注定逃不了的。而书本,终是端庄雅致,纤巧充实吧,是有灵性的通悟。

读书即读自己。每当读一好文和一段好字时,总有击掌叫绝的感觉,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感觉遁形,如高山仰止的心情就像置身胡马北风大漠,眼见得的苍凉壮阔。不由得空叹一声:人家,怎么说的如此之好、如此之精辟呢?每每读到好词好章,像和知己在隔空对话,不由得哀婉凄凉,不由得心路彷徨,不由得壮志凌云,还会有带着一些欣喜的惆怅。书中可以见过太多的人,可以见过更多的事,不经意间的积累,使人经历了世间沧桑,有了力透纸背的穿透力,眼光深邃起来,面对世间的风云流转、纷争演变,也能够深藏那一份深意与沧桑了,书读得多了,间或激发一些思想的光芒,变得欣欣然迷醉其中。

赌书消得泼茶香,读书是需要知己相伴的。开卷方识得“赌书泼茶”的典故: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夫妇俩都同样喜好读书藏书,李清照的记忆力又强,所以每次饭后一起烹茶的时候,就用比赛的方式决定饮茶先后。一人问某典故是出自哪本书哪一卷的第几页第几行,对方答中先喝。可是赢者往往因为太过开心,反而将茶水洒了一身。唉,不由得一长长悲鸣啊!怪不得,纳兰性德这样的哀婉词人,在感慨:“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后,也不禁艳羡李赵之雅趣,发出“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样的感叹了!

茶心即佛心 诗意即禅意


茶联四幅

1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苏东坡;

2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招隐寺内;

3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洛阳古道一茶亭所书;

4一卷经文,苕霖溪边真慧业,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上饶陆羽泉联;

茶诗四首

1题德玄上人院杜荀鹤(唐)

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

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

罢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虽未似师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

2与茶亢居士青山潭饮茶灵一和尚(唐)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北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3失题陈继儒(明)

山中日日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石枕月侵蕉叶梦,竹炉风软落花烟。

点来直是窥三味,心后能翻赋百篇。

欲笑当年醉乡子,一生虚掷杖头钱。

4茶与中国文化发展赵朴初

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读了这几首茶诗、茶联,您能从“禅”中闻到“茶”香,能从“茶”中品出“禅”味么?

顾景舟款报春壶一套亮相广州隆盛


报春壶报春壶

随着全国民间收藏的升温和炒作资本的强势介入,名家制作的紫砂壶和清代、民国紫砂壶的价格快速回升,并屡创新高,成为艺术市场一个新亮点。据收藏界专家预计,中国紫砂壶因为独特的实用功能和矿藏的稀缺性,加上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数百年来一直成为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追捧的对象。近年来,民间收藏与研究活动进一步深入,它的价值快速上涨,特别是积淀了百年以上历史的老壶,其文化和经济价值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广州隆盛国际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在2014年的香港春季大型拍卖会上将推出顾景舟款报春壶一套,此套紫砂壶是由顾景舟大师所作,整套紫砂壶做工采用上等的紫泥料所作,细腻圆润,光泽温润,线条优美,一壶四杯,壶身以报春为题,在挺秀饱满的壶身上,运用雕镂和捏塑等多种手法,整器端丽稳重,精致传神,雕刻有力,品相完整,整体简洁大方,底部刻有“曼希陶艺”款识,所谓“大美无言”即是如此,乃顾景舟大师倾心之力作,壶如其人。此壶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8岁拜名师学艺。三十年代后期至上海制壶仿古。54年进入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56年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带徒徐汉棠、高海庚、李昌鸿、沈遽华、束凤英、吴群祥等人。一生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代表大会,在港、澳、台、东南亚影响特大,被海内外誉为“壶艺泰斗”,作品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

市场成交记录

顾景舟紫砂云肩如意三头茶具

顾景舟提璧组壶拍卖成交价1782.5万

顾景舟大提壁壶拍卖成交价1288万

顾景舟制吴湖帆书画相明石瓢壶拍卖成交价1232万

顾景舟紫砂云肩如意三头茶具拍卖成交价1023.5万

顾景舟紫砂壶之所以天价,业内人士介绍,近年来紫砂壶民间收藏升温确实很快,由于部分民间资本的强势介入以及市场炒作,名家作品价格涨幅巨大。顾景舟的作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是1996年去世的现代制壶名家,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制作的石瓢壶一把壶的价格才380元左右,从七八年前涨到30万元,到2009年达到300万元,再到2010年竟然拍出1232万元的天价。而与顾景舟同级别的砂壶大师蒋蓉等的普通作品,价位一般也在数十万元。

如何在价格混乱的紫砂市场选一把好壶


如何在价格混乱的紫砂市场选一把好壶

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这是收藏界对紫砂壶的一种评价。紫砂壶,曾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近几年,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名家大师的作品更是一壶难求。但是,火爆的紫砂壶市场也存在不少乱象,大批量制造的紫砂壶流入市场,造成了对市场的冲击。

那么真正的紫砂壶价格如何?市面上纯手工制作的紫砂壶到底有多少?“手工壶”与“机器壶”的区别又在哪里?想投资,该如何选壶?带着这些问题,胡应伟通过走访,他认为沈阳市场上销售的宜兴紫砂壶纯手工制作的不足10%!

现象:同款式紫砂壶价差几十倍

紫砂壶热,但是也很乱。同样款式的紫砂壶价格相差竟达三十倍,甚至更多。

某大型商超里,茶水用具自选区摆着十几种紫砂壶,价位在50元到2000元之间。两个同样款式的紫砂壶,一个标价500元,一个标价70元,而且70元的壶还带杯子。商超人员说:“价格高的紫砂含量高,送人的话就挑个好点儿的!”

在淘宝网上搜索“宜兴紫砂壶”,搜到了高达21万个宝贝,销售价格在25元到十几万元不等,而销量最好的价位区间在150元至300元之间。

揭秘:“机器壶”搅乱紫砂壶市场

为什么都叫紫砂壶,而价格却相差极大?就算同样款式的紫砂壶,价格也可能相差几十倍?

首先,从原料来看,紫砂并不是一种泥土而是由多种泥土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因为用这种泥制成的茶壶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偏紫色,所以称之为紫砂壶。其实造成紫砂壶价格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原料因素,但这只是一小部分;更为主要的是工艺。”

现在市面上以“机器壶”居多,所谓的“机器壶”就是指生产线上有固定的模具,只需工人们往模具里灌入泥浆就可以了,然后再经过烧制等一系列工序,最后制成成品壶。因为这种生产费时较少,售价也便宜了很多,但这种壶在业内根本称不上是紫砂壶。还有一种壶是由紫砂做的,但属于半机械半手工制成的,每个在几百元左右,一般用来自用,不具有收藏价值。真正的紫砂壶是纯手工制造的,售价从几千元到几十万元不等,一般购买这种壶才值得收藏。

爆料:纯手工宜兴紫砂壶不足10%

支招:两招巧辨手工壶与机器壶

普通的收藏者不一定能收藏到纯手工的宜兴紫砂壶,但是能有一把“手工壶”也是不错的。

那么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如何辨别“手工壶”与“机器壶”呢?

首先,通过机器生产出的壶内壁会有螺纹,无论能工巧匠如何处理,都会看出来的;其次,很多机器制壶都是通过模具来完成的,也就是说分别往两个模具注入泥浆,再将其合并在一起,无论怎么处理,这种工艺做的茶壶都会有连接痕迹,而且这种壶的封闭性不好,很可能造成漏水现象。消费者可以通过这两点进行判断。

另外,如果想鉴别制壶的原料到底是不是紫砂,难度比较大,不是专业人士很难用肉眼直接判断出来。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价格来判断,一般市面上300元以下的壶指定都不是紫砂做的,如果想买到一个纯手工的紫砂壶,即使不是出自名师之手也需要几千元的价格。

建议:要收藏可去宜兴现场购买

据了解,制作一个纯手工的紫砂壶是十分耗时费力的。从制作的层面来说,造出一个紫砂壶坯子就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然后还需烧制,一个成熟的工匠制造出一个紫砂壶最少也需要10天的时间,这10天还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制作工作中,否则时间还会更长。

对于大师来说一年能有80个作品已经算是很不错了,在烧制过程中还可能产生一部分废品。对于紫砂壶的制作者来说,一般65岁就算是退休的年龄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作品数量会减少,这也是市面上纯手工紫砂壶数量不多的原因之一。

那么如何能够买到一把真正的纯手工制作的宜兴紫砂壶呢?

紫砂壶里面的学问太多了,紫砂泥料的性能、化学成分、吸水率、透气性等等,普通人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研究明白。现在紫砂壶从业者的称呼也特别多,一般按照制壶水平以及从业年限来评级,一般分为工艺美术员、助理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研究员级工艺美术师。我认为最可靠的办法,就是能去宜兴当地亲自考察,亲自接触一下工艺师,然后直接当场购买,这样更能保证质量。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汲一段冬天,沏一壶诗意》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