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具资讯】

一般认为我国最早饮茶的器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这种器具是陶制的缶,一种小口大肚的容器。韩非在《韩非子》中就说到尧时饮食器具为土缶。如果当时饮茶,自然只能土缶作为器具。史实表明,我国的陶器生产已有七八千年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器,便是当时食具兼作饮具的代表作品。但按现有史料而论,一般认为我国最早谈及饮茶使用器具的是西汉(公元前2068年)王褒的《僮约》其中谈到“烹荼尽具,已而盖藏”。这里的“荼”指的是“茶”、“尽”作“净”解。

《僮约》原本是一份契约,所以在文内写有要家僮烹茶之前,洗净器具的条款。这便是在中国茶具发展史上,最早谈及饮茶用器具的史料。

但是,明确表明有茶具意义的最早文字记载,则是西晋(公元265--316年)左思(约公元250--约305年)的《娇女诗》,其内有(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这“鼎”当属茶具。唐·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引《广陵耆老传》载:晋元帝(公元317--323年)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接着,《茶经》又引述了西晋八王之乱时,晋惠帝司马衷(公元290--306年蒙难,从河南许昌回洛阳,侍从“持瓦盂承茶”敬奉之事。

所有这些,都说明我国在隋唐以前,汉代以后,尽管已有出土的专用茶具出现,但食具和包括茶具、酒具在内的饮具之间,区分也并不十分严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两者是共用的。Cy260.cOm

延伸阅读

唐代以前的茶器


茶器的品类繁多,造型优美,兼有实用和艺术的双重价值,为历代品饮者所青睐。茶器的发展和饮茶方式的变更关系相当密切。唐代以前的饮茶方式与今日不同,茶叶常配以姜、葱、胡桃、松子及其他食物或药物混煮成汤以供药用。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专门茶器,首先有了带托盘的青釉茶盏。盏托又称茶船、茶拓子,为承托茶杯,以防烫指之用器。据现有考古资料证明,盏托是从托盘演变而来。东晋、南北朝时期的茶盏,有盏与承托以釉相粘连的构思巧妙。这时期的茶盏的显著特点多为饼足,底部露胎。虽然此时的茶器种类不多,但为唐宋以后茶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除上述茶盏外,三国末年至两晋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叫“鸡头流子”(壶嘴称为“流子”)的青瓷盛水、注水的容器。这种汤壶质地和形状都有讲究,大致上,容积要适中,壶嘴要呈抛物线形,出水口要圆而小,以使出水有力、落水准。它的出现对唐宋以后壶的形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鸡首汤壶最初只是在壶的肩部一侧置鸡首,仅起装饰作用;东晋以后,鸡首中空成管状,作流通入壶内;到南朝时,壶形略大而高,颈部加长,器腹丰满;隋代壶身更加修长,颈亦细长,鸡首形象较前期生动。隋、唐初期,越窑仍有鸡首汤壶生产,唐中期以后,鸡首汤壶逐渐为执瓶所替代。

金属茶具与石茶具


从饮茶开始就有了茶具,从一只粗糙古朴的陶碗到一只造型别致的茶壶,历经几千年的变迁,这一只只茶具的造型、用料、色彩和铭文,都是历史发展的反映。今天就来了解一下金属茶具和石茶具:

金属茶具

金属用具是指由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器具。它是中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前1500年间,青铜器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先人用青铜制作盘、盛水,制作爵、尊盛酒,这些青铜器皿自然也可用来盛茶。

自秦汉至六朝,茶叶作为饮料已渐成风尚,茶具也逐渐从与其它饮具共享中分离出来。大约到南北朝时,中国出现了包括饮茶器皿在内的金属器具。到隋唐时,金属器具的制作达到高峰。

本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一套鎏金茶具,由唐僖宗供奉,可谓是金属茶具中罕见的稀世珍宝。从宋代起,古人对金属茶具褒贬不一。元代以后,特别是从明代开始,随着茶类的创新,饮茶方法的改变,以及陶瓷茶具的兴起,才使包括银质器具在内的金属茶具逐渐消失,尤其是用锡、铁、铅等金属制作的茶具,用它们来煮水泡茶容易使"茶味走样",因此很少有人使用。但用金属制成贮茶器具,如锡瓶、锡罐等,因其密闭性要比纸、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较好的防潮、避旋旋光性能,更有利于散茶的保藏,因此得以流行于世。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鎏金茶具。

石茶具

石茶盘,顾名思义,是取材于天然石头,雕刻一些比较含蓄有意义的题材加为装饰,附加在有实用功能的茶盘上,而形成一种新的茶具新型产品。

石雕茶盘的制作,是根据石头的天然特性,设计加工精雕细琢而成。因为石头具有硬度大,密度强,颜色天然,遇冷遇热不变形,不开裂、不褪色,磨光后不会吸茶色等优点。所以用石头雕刻制作而成的石雕茶盘,美观大方,经济实用。实乃赋石头之灵性,兼水土并容,五行相行,让茶叶回归自然。用石雕茶具品茶,赏心悦目,修身养性。

石茶盘的材质:可分为天然与人工合成两大类型。规格:可分为规则与不规则。色彩:可分为纯色与混色。排水外观:可分为"隐藏式"与"外露式"。排水方式:可分为储水式与直排式。雕刻方式:可分为平面写意雕刻与平面写真立体雕刻。

茶具与茶


人们喝茶,茶叶是主导,茶具却也是“半边天”。茶具是茶艺中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没有适合的精美的茶具,那么,整个茶艺活动都会暗然失色,那么,茶具和茶应该怎样搭配,才能配出好的意境呢?

茶具与茶的相配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茶汤与茶具的相配,茶具对茶汤的影响表现在茶具颜色对茶汤色泽的衬托。陆羽《茶经》之推崇青瓷,“青则益茶”,即青瓷茶具可使茶汤呈绿色(当时茶色偏红)。随着制茶工艺和茶树种植技术的发展,茶的原色在变化,茶具的颜色也随之而变。

茶具色泽的选择主要是外观颜色的选择搭配。其原则是要与茶叶相配。饮具内壁以白色为好,能真实反映茶汤色泽与明亮度。同时,应注意一套茶具中壶、盅、杯等的色彩搭配,再辅以船、托、盖置,做到浑然一体。如以主茶具色泽为基准配以辅助用品,则更是天衣无缝。各种茶类适宜选配的茶具色泽大致如下:

名优绿茶:透色玻璃杯,应无色、无花、无盖。或用白瓷、青瓷、青花瓷无盖杯等陶瓷茶具。

花茶:青瓷、青花瓷等盖碗、盖杯、壶杯具。

黄茶:奶白或黄釉瓷及黄橙色壶杯具、盖碗、盖杯。

红茶:内挂白釉紫砂、白瓷、红釉瓷、暖色瓷的壶杯具、盖杯、盖碗或咖啡壶具。

白茶:白瓷或黄泥炻器壶杯及内壁有色黑瓷。

乌龙茶:紫砂壶杯具,或白瓷壶杯具、盖碗、盖杯。也可用灰褐系列炻器壶杯具。

不同的茶叶有自己独特的风

不同的茶具也各有特色,只有风韵与特色相符才能更加演绎出茶之美才能更好的相互映衬。

茶具与茶的相伴


饮茶离不开茶具,随着饮茶之风的兴盛以及各个时代饮茶风俗的演变,茶具的品种越来越多,质地越来越精美。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搪瓷茶具与冰裂茶具。

搪瓷茶具

搪瓷茶具以坚固耐用,图案清新,轻便耐腐蚀而著称。它起源于古代埃及,以后传入欧洲。我们使用的铸铁搪瓷始于19世纪初的德国与奥地利。搪瓷工艺传入中国,大约是在元代。

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中国创制了珐琅镶嵌工艺品景泰蓝茶具,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景泰蓝从宫廷流向民间,这可以说是中国搪瓷工业的肇始。

中国真正开始生产搪瓷茶具,是本世纪初的事,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在众多的搪瓷茶具中,洁白、细腻、光亮,可与瓷器媲美的仿瓷茶杯;饰有网眼或彩色加网眼,且层次清晰,有较强艺术感的网眼花茶杯;式样轻巧,造型独特的鼓形茶杯和蝶形茶杯;能起保温作用,且携带方便的保温茶杯,以及可作放置茶壶、茶杯用的加彩搪瓷茶盘,受到不少茶人的欢迎。但搪瓷茶具传热快,易烫手,放在茶几上,会烫坏桌面,加之"身价"较低,所以,使用时受到一定限制,一般不作居家待客之用。

冰裂茶具

冰裂茶具因茶杯杯身有似冰裂的痕迹,因此而得名。都选用天然的陶瓷泥料,运用独特的加工技术精制而成,具有外形光亮细腻美观,杯壁厚,不烫手,散热快等特点。

颜色特点:冰裂茶具因烧制时的各因素不同,例如:不同地区不同配置的瓷土、七彩冰裂使用的釉水、烧制的温度,会产生不一样的颜色。其他因素一致,因不同批次的烧制,颜色会有细微的差异,这也就是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件陶瓷品的原因。

主要的七种颜色是:赤、橙、黄、绿、青、兰、紫。什么是冰裂釉:冰裂釉是指在多层次的立体结构裂纹,造成犹如花瓣般的层面。杯壁厚实,口缘宽敞,釉层薄、质细,釉面上有不规则的细碎层层叠叠,好似竖冰乍裂,立体感很强,极富艺术魅力。

冰裂茶具在市场上的热销程序不亚于汝窑茶具的质感,外观,色泽,造型都是非常漂亮的,而且色彩丰富,批发价格二三十块钱,市场上的零售价格普通定位在100-300元不等,利润相当不错,价格却很平民化,被接受的人群更加的广泛,产品看起来却非常的高档。

茶具与茶的搭配


陶瓷器的色泽与胎或釉中所合矿物质成分密切相关,而相同的矿物质成分因其含量高低,也可变化出不同的色泽。陶器通常用含氧化铁的粘土烧制,只是烧成温度、氧化程度不同,色泽多为黄、红棕、棕、灰等颜色。而瓷器的花色历来品种丰富,变化多端。

茶具的色泽主要指制作材料的颜色和装饰图案花纹的颜色,通常可分为冷色调与暖色调两类。冷色调包括蓝、绿、青、白、黑等色,暖色调包括黄、橙、红、棕等色。茶具色泽的选择主要是外观颜色的选择搭配。其原则是要与茶叶颜色相配。饮具内壁以白色为好,能真实反映茶汤色泽与明亮度。同时,应注意一套茶具中壶、盅、杯等的色彩搭配,再辅以船、托、盖,做到浑然一体。如以主茶具色泽为基准配以辅助用品,则更是完美。

各种茶类适宜选配的茶具色泽大致如下:

名优绿茶应选用透色玻璃杯,应无色、无花、无盖。或用白瓷、青瓷无盖杯、青花茶具。

花茶应选用青瓷、青花瓷等盖碗、盖杯、茶具。

黄茶应选用奶白或黄釉瓷及黄橙色茶具、盖碗、盖杯。

红茶应选用内挂白釉紫砂、白瓷、红釉瓷、暖色瓷茶具、盖杯、盖碗。

白茶白瓷或黄泥炻器茶具及内壁有色黑瓷。

乌龙茶紫砂茶具,或白瓷茶具、盖碗、盖杯。也可用灰褐系列炻器茶具。

陶瓷茶具与瓷器茶具有什么区别?


一、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茶具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茶具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二、烧制温度不同

陶器茶具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茶具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三、釉料不同

陶器茶具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茶具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四、坚硬度不同

陶器茶具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茶具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五、透明度不同

陶器茶具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茶具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茶具与茶,泡茶水与茶,泡茶的秘密!


1、绿茶:玻璃杯

绿茶,尤其是名优绿茶,选用玻璃杯最能够突出的就是茶叶在水中绽放的姿态美感。

像碧螺春,一经冲泡,茶芽先沉入杯底,随后便做出“白云翻滚,雪花飞舞”之势,透过玻璃杯,可以尽收眼底。像绿茶、黄茶、白茶中的名优茶,芽叶细嫩,冲泡后通过玻璃杯观赏其形态,也是品茶的一个重要内容。

2、乌龙茶:功夫茶具

功夫茶泡法,一般是指福建、广东一带比较讲究的泡法,对于色、香、味的表现最淋漓尽致。

乌龙茶突出的特点是香高味远、滋味变化无穷。乌龙茶重在闻香、品味,因此宜快冲,不宜使用大壶、大杯。用小的紫砂壶或者小的盖碗均可,小口慢啜,最能体会乌龙茶的妙处。

3、红茶::白瓷盖碗

红茶怕高温,不能用沸水冲泡。

选用敞口、稍大的白瓷盖碗,散热快,也容易掌握好出汤时间,冲泡完之后,记得把盖子打开,以免闷酸红茶。白瓷盖碗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清晰的欣赏红茶汤色。红茶不宜选择小口的茶壶,因其保温性好,散热慢。

4、花茶:大茶壶

花茶可以选用大瓷壶或者大玻璃壶。

大壶可以使花朵充分舒展、浸润,更容易浸出味。瓷壶不会吸味,能比较好呈现花香,选用陶壶就不太合适。玻璃壶能够看到花朵的动态,适合跟朋友一起喝花茶时欣赏。

5、白茶:盖碗、煮茶壶

白茶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和寿眉。

白毫银针和白牡丹相对较嫩,水温稍低,用盖碗泡散热快,主要凸显出白茶的鲜香味。而寿眉相对较老,尤其是老白茶,用煮茶壶小火熬煮,喝起来更加醇厚,老白茶的枣香、药香也更加明显。

6、普洱茶:盖碗、紫砂

普洱茶有分生熟普洱和新老普洱。

普洱茶可用瓷质盖碗,真实呈现其细腻的香气和滋味。如果是经过仓储的普洱生茶或者普洱熟茶,使用紫砂壶能够吸收一些仓储产生的不愉悦的气味,茶汤喝起来更加顺滑和温润。都知道茶有讲究,其实泡茶的水更有讲究!

多数人泡茶就是拿电热水壶接自来水,然后泡茶。其实泡茶对水的讲究比茶还要深!曾有古人陈画为今河南陈化镇的一眼泉水而定居于此,并带起了当地的饮茶风气。而今的陈化店矿泉水正是采自与其同一水源的地下深层水,更加的干净无污染。而且经检测发现此水不仅符合国家标准,且含有较多的矿物质和偏硅酸。其中的偏硅酸对人体主动脉硬化具有软化作用,对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神经功能紊乱、胃病及胃溃疡等均有保健作用,并具有抗癌抗衰老的功能。

明州茶具与茶文化


宁波(明州)自汉始已有饮茶。茶在汉时不仅作为一种饮料,而且已成为商品。但饮茶风尚之盛莫过于唐。唐代陆羽《茶经》一书,形容当时饮茶风之盛时说:“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

随着饮茶风尚的盛行,茶具就成为必不可缺的用具,这就有力地刺激了越州、明州瓷器茶具的生产。茶具,是指与泡饮茶时有关的专门器具。优质茶具能衬托茶汤的液色,保持浓郁的茶香,是领略品茗情趣不可少的条件。浙东地区古代茶具生产,一直以瓷质抖的茶具占主导地位,这与国内外闻名的越窑制瓷手工业发展紧密相关。大量考古资料表明,盏或碗配托盘,在东汉晚期和吴晋墓葬中出土的器皿可资作证。镇海区汉墓中出上的盘上置耳杯与碗,既是饮酒的器具,也是饮茶的用具。《晋书》记载了东晋桓温招待宾客,不多备酒菜,主要供的是茶果,使用的当是碗盘配套。到了南朝时,尤其是梁武帝时代的天监年间,宁绍地区的萧山、上虞、上林湖、宁波江北云湖等地设窑烧造茶具已十分精致,这些盏托实物的大量制作与出土,正反映了饮茶已成为人们一种嗜好。浙东作为盛产茶叶之地,盏托这种新式茶具也就应运而生。

南朝典型的茶具,是划莲花纹盏与托盘。从各地南朝窑中生产的盏有青釉和酱褐色(黑)釉两种,内刻五朵莲瓣纹,也有素面的。托具(托盘)内底划莲花纹,形似一朵盛开的荷花。托盘内底下凹,使用时盏放其中,凹底固定盏底,以免活动。

唐代盛行饮茶。士大夫、丈人之间,更以饮茶为韵事,不仅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和烹调方法,而且对茶具也十分重视。从全国来看,唐代六大名窑中越窑排在首位,所生产的茶具不但造型极美,而且釉色青翠晶莹,既是艺术珍品,又是极好的品茶茶具。陆羽《茶经》就曾对当时各地瓷窑的茶碗,作了细致的比较和许沦。他说:“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而已……”“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把越瓷碗(盏)列为第一。

越窑唐代茶具中的茶碗,典型的有两种。一种为敞口(直口),斜直腹(弧腹),玉壁底。此种茶碗与长沙窑晚唐生产的碗,造型一致,其碗内底刻写“茶碗(垸)”两字。当是一种理想的茶碗。第二种,为荷花碗(盏),口作五缺,腹压五线,圈足外撇,造型似一朵开放的花朵。

托具(又称托子),在越窑中生产很多,仅上林湖唐代窑址出土的托具,有两种。

第一种,托具由托台和盘组成。托具圆,口微微高出托面,大小一般与盏的圈足尺寸大小合适,托台置于托盘之中。盘宽沿,平底圈足。托面划对称菱形花纹,这种纹样与绍兴古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墓出上的碗和圆盒上的纹饰风格大致相同,因此可以知道它的相对年代。这类托具也有素面的。朴素大方的造型,配以青色釉更受人们欢喜。

第二种,盘中间不置托台,大小一般也与所用的盏(碗)圈足尺寸相一致。宽托沿,沿上分为四等卷成荷叶状,相对位置压印四条筋,浅腹矮圈足。造型秀丽,线条优美。这类盏托具,在宁波市和义路一带,唐大中二年文化层中出土的托具和荷花盏(碗),可说明它们的相对年代。和义路出上的托具,釉色青翠滋润,托具作成卷荷叶,托沿腹壁压成四缺。上置一件敞口荷花式盏。全器宛如出水荷叶,托着怒放的荷花,“越瓯荷叶空”之句,生动地写出了荷花形的造型。因此,此器被列为国家的一级文物。

五代北宋时期,随着饮茶风俗的兴盛,越窑窑场生产茶具大增。东钱湖窑场,盏(碗)生产甚多。盏(盅)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直口,器身弧度大,盏心划花纹饰,圈足高而外卷,满釉,底中心微凹入。

第二种,直口,器身压成花瓣形,盏里刻划莲花纹;另一种稍浅,底部厚重,器里有划花纹饰。

第三种,此式盏大小皆有,制作精细,盏身刻划莲花瓣纹,圈足高而外卷,满釉。

托具,东钱湖、上林湖、上虞窑寺前窑场遗存中数量较多,按型式分有五种。

第一种,数量较多,托口成喇叭形,托盘较浅,圈足外撇。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隋与隋以前的茶具》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具资讯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