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蒋蓉,童心童趣,象形写实及色彩明朗是她鲜明的壶艺风格。别号林凤,1919年出生于江苏宜兴川埠潜洛村,11岁随父蒋鸿泉学艺,1940年随伯父蒋彦亭到上海,在其指导下制作仿古紫砂器。

1955年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紫砂工艺厂前身),同年创作作品《荷花壶》在全国工业会议上评为“特等奖”,并为周恩来总理出访东南亚等国家制作礼品。195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她为紫砂工艺“技术辅导”,这在当时历史情况下是工艺界的一种最高荣誉和待遇。

她从事紫砂艺术已七十余年,创作的代表作品有:《荷花壶》、《牡丹壶》、《莲花茶具》、《芒果壶》、《南瓜壶》、《莲藕酒具》、《蛤蟆捕虫水盂》等,作品《荸荠壶》被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收藏。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顾问。

徐风的《花非花——紫砂艺人蒋蓉传》(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通过对紫砂工艺美术大师蒋蓉传奇性的人生经历的生动描写,折射了紫砂艺术的百年兴衰历史,探索了一个紫砂工艺美术大师的人生真谛和紫砂文化的奥妙。

蒋蓉80多年的人生经历放在百年紫砂兴衰史和国家民族百年兴衰史的大背景下来描述,因此,蒋蓉这位由出生在一个贫穷的紫砂世家,11岁即辍学参加紫砂工艺制作的小姑娘成长为被誉为“紫砂界老奶奶”、“紫砂人间国宝”的紫砂工艺美术大师的人生经历就不仅仅是一个紫砂艺人的成长史、沧桑史,而是一部百年紫砂的兴衰史;而在这部兴衰史中,又处处留下时代的印记。换句话说,紫砂艺人蒋蓉的命运是同百年紫砂的兴衰史以及百年民族兴衰史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国运昌则紫砂兴,紫砂兴则蒋蓉的事业兴。蒋蓉出生的时代,正是旧中国风雨飘摇、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时代,经历600年的紫砂艺术奄奄一息,几代人从事紫砂业的蒋家,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地。一担紫砂制品仅仅能换来一升白米,有时收购紫砂制品的小船不来,一家人就得挨饿。后来,日寇入侵,紫砂艺人和紫砂事业更是没有活路,只是到了解放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才迎来了紫砂艺术的春天,蒋蓉的才艺也才得以施展,她的许多重要的作品诞生于这个时期,绝不是偶然的。cy260.CoM

编辑推荐

紫砂人间国宝蒋蓉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19年10月生于江苏省宜兴市潜洛村的一个紫砂世家,在她11岁时,由于家境贫困,只能辍学在家,在父母的教导下开始了漫长的紫砂生涯,从小练就了一手扎实的制壶基本功。20岁时,跟随伯父著名紫砂艺人蒋宏高(燕庭)供职于上海铁画轩、标准陶瓷公司等商号制作仿古紫砂作品。解放后曾经担任过潜洛乡代村长、妇女主任,宜兴市妇联委员,政协委员,1955年加入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即后来的宜兴紫砂工艺厂,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聘任为紫砂成型技术辅导员,1957年被评为“紫砂七艺人”之一,1982年被省政府评为“工艺美术师”,1988年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993年被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蒋蓉是当代紫砂设色花货塑器艺术的杰出代表,是花货艺术的一代宗师,她的创作大多以大自然界的花果、动植物为题材,表现手法坚持写仿生,并精心调配泥色,作品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这就形成了蒋蓉独特的紫砂艺术风格。

她的成名作,《青蛙荷花壶》创作于1955年,在全国陶瓷工业会议上被评为特种紫砂工艺品,同年创作的“九件仿真果品”曾作周恩来总理出国礼品,《枇杷笔架》被选为中南海紫光阁陈设艺术品,《荸荠壶》被英国伦敦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收藏,《芒果壶》被新加坡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还有许多作品被江苏省博物馆、无锡市博物馆和香港茶具文物馆和海内外私人收藏家收藏,她还多次出国、推广紫砂艺术,参加学术研讨,为宣传宜兴紫砂文化作出了贡献。

蒋蓉从事紫砂事业七十余年,先后创作的紫砂作品达200多件,有许多作品已成为宜兴紫砂花货塑器艺术的经典之作。

紫砂大师顾绍培


茶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紫砂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许多紫砂大师,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紫砂大家顾绍培先生。

顾绍培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紫砂艺术家。

在紫砂造诣上,他鸿儒硕学。他是高风亮节壶的创造者;百寿瓶的设计者;“紫砂泰斗”顾景舟作品的重现者。

在紫砂行业中,他影响深远。他是紫砂中坚力量的榜样和导师;紫砂文化的深挖者与传承者;紫砂创作的思考者与践行者。

2006年,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表彰大会上,顾绍培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个称号截止至今只授予了全国444位民间艺人。

从1958年进入紫砂工艺,由学徒开始做到高级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师在紫砂行业里面已默默耕耘50余载,创新作品约100多个。

这些创新作品最引人注目的还属顾绍培制作的紫砂“大器”。2005年,顾绍培在自己六十岁生日时,制作了一把特大“高风亮节”壶。壶通高达80厘米,能容水53公斤,浓缩了顾绍培制壶的精湛艺术。

这已是他制作的第四把“高风亮节”壶。第一把在台湾,在一次估价中,身价至少100万;第二把被台湾黄正雄收藏,1999年台湾地震将壶震破,黄正雄请人用了430根18K黄金做成的金钉,将这把壶修补复原。

如今,第四把壶被保存在“顾绍培紫砂艺术馆”,贴上了“非卖品”标签。

大师总是值得历史纪念,值得我们铭记的,时隔多年,人们依然在赞扬顾绍培先生和他高超的制壶技艺。只愿我们能将紫砂的文化传承下去,并不断地把它发扬光大。

当代紫砂大师王石耕


1924年出生于宜兴一个紫砂世家,其父王寅春是清末民初紫砂壶制作大家,为“民国七艺人”之一。石耕子承父业,从小就跟父亲学艺制壶。在其父严格要求下,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秉承乃父衣钵,成为“王派壶艺”的嫡传。在王石耕15岁那年他头一遭徒手独立完成了两把仿古壶:一把“掇球壶”、一把“线园壶”,嘴平正,口盖准缝,颇见功力,是他壶艺生涯中的“处女作”。这两把壶被丁蜀镇上一位老中医珍藏着。

王石耕数十年的陶艺生涯中曾一度脱离制壶工艺,从事技术管理工作,但他始终把“捏茶壶”作为自己一大生活乐趣,追求创造的至情不泯。1984年是宜兴紫砂的春天,国际上掀起一股“紫砂热”,海内外的壶商、收藏家、陶艺家纷至沓来,踏破了紫砂厂的门槛。陶都一时“洛阳纸贵”,精品名作更是“僧多粥少”,人们为求得一把名壶而费尽心机。这年春天,王石耕年届花甲,光荣退休。但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继续留在紫砂厂,步入他艺术创造的又一个春天。

那年他庆祝六十大寿,特意制作了两把壶:第一把为“石圆壶”;第二把为“蛋包提梁壶”。这两把壶就像他少年从艺时的“处女作”,在他晚年的壶艺生涯中重又赢得声誉。人们交口称赞,王石耕果然宝刀未老。

石耕老人技术全面、技艺精湛,老而弥坚,屡创佳作,接二连三设计创作了几十个新品,方货、圆货、花货样样都有,款式之多,产品之精,令人羡叹。他决心要在创作上与年轻人试比高低,一显身手,发挥他制作组壶的强劲优势,推出力作“五彩缤纷”组壶。这套组壶为五把小壶,泥分五色,色泽润和,分别由“布纹六方壶”、“绿泥凹肩壶”、“红泥八卦壶”、“黄泥梨式壶”、“黑泥砂珠壶”组成,或方或圆,形制不一,造型各异,在风格上却是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

堪称王石耕方货代表作的“五头砂汉方茶具”,1986年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博览会上展出时,得到与会行家们的一致好评。

王石耕不仅精于光货器,尤擅长筋瓤器的制作。他设计制作的筋纹壶形神兼备,线条流畅,雍容大方,在成套系列壶的设计上独具一格。著名的“13头希菊茶具”和“9头高菊茶具”,均以菊为题材,造型以18瓣菊花构成筋纹,纹理清晰,过渡自如,点、线、面严谨和谐。在紫砂界筋瓤货工艺要求极高,这“希菊茶具”本是王家传统的“保留节目”,难怪人们赞叹王石耕此种功力既得之于祖传,又得之于他本人的才学。他晚年的作品总是传统而不失新意,精巧而不失实用,如他创新制作的一套“裙风茶具”就是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实力之作。从实用角度看,大小合适,容量合度,嘴合理,出水流畅。从艺术效果看,结构严谨,变化多端,通体18瓤,瓤瓤相同,纹路阴阳交错,上下贯通。工艺精细,口盖严实,瓤瓤通盖,达到了难以企及的境界。

王石耕的花壶塑器最能显示他的艺术匠心和创造才能。他设计制作的“鹏程万里壶”,似一只振翅欲飞的大鹏屹立在峰巅,斜岩为壶嘴,磐石为壶把,鸟为盖钮。气势磅礴,构思奇妙。1993年精心构思的“金鸡报晓壶”,光素的壶体上立着一只神采奕奕的公鸡,在黎明破晓时引亢高啼,唤醒沉睡的大地,充溢着乡野田园的气息。

王石耕老人已近耄耋,仍精神矍铄,“春心”不已,童心未泯,创作力旺盛,为紫砂艺苑增添不少精品佳作。

紫砂大师王石耕


王石耕1922年出生于宜兴一个紫砂世家,其父王寅春是清末民初紫砂壶制作大家,为“民国七艺人”之一。石耕子承父业,从小就跟父亲学艺制壶。在其父严格要求下,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秉承乃父衣钵,成为“王派壶艺”的嫡传。

石耕老人技术全面、技艺精湛,老而弥坚,屡创佳作,方货、圆货、花货样样都有,款式之多,产品之精,令人羡叹。“五彩缤纷”组壶在1985年江苏陶瓷新品评比中荣获金奖,在海内外引起轰动。

堪称王石耕方货代表作的“五头砂汉方茶具”,1986年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博览会上展出时,得到与会行家们的一致好评。

王石耕不仅精于光货器,尤擅长筋瓤器的制作。他设计制作的筋纹壶形神兼备,线条流畅,雍容大方,在成套系列壶的设计上独具一格。著名的“13头希菊茶具”和“9头高菊茶具”,均以菊为题材,造型以18瓣菊花构成筋纹,纹理清晰,过渡自如,点、线、面严谨和谐。在紫砂界筋瓤货工艺要求极高,这“希菊茶具”本是王家传统的“保留节目”,难怪人们赞叹王石耕此种功力既得之于祖传,又得之于他本人的才学。他晚年的作品总是传统而不失新意,精巧而不失实用,如他创新制作的一套“裙风茶具”就是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实力之作。

王石耕老人已近耄耋,仍精神矍铄,“春心”不已,童心未泯,创作力旺盛,为紫砂艺苑增添不少精品佳作。

紫砂大师顾景舟


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别称瘦萍、武陵逸人、壶叟,宜兴川埠上袁村人。顾景舟出生于紫砂世家,18岁随祖母邵氏制壶。20世纪30年代到上海仿制历代名作,临摹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之作。

顾景舟做壶60余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国诸名家,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器必精心构撰,出手皆成华章,形成了雄健而严谨、流畅而规矩、古朴而典雅、工精而秀丽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壶艺泰斗、一代宗师。他视紫砂为生命,承前启后,融古铸今,一改清初以来紫砂壶纤细繁琐、堆砌繁华之气,追求壶体线条的流畅舒展,权衡比例的协调秀美,注重造型的简朴大方,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寸壶竟有斗米贵”的声誉。

1988年4月,顾景舟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顾景舟不仅壶艺精湛,几十年如一日读书学习,博闻强识,有深厚的学养,且知古鉴今,著书立说,编著并出版《宜兴紫砂珍赏》一书,发表数十篇学术文章。

顾景舟以其广博的学识,高超的技艺,在大陆、台湾、香港、日本、韩国等地区和国家的工艺美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出色的紫砂技艺人才,其中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中国陶瓷大师周桂珍、李昌鸿、张红华、潘持平等人,可谓桃李满紫园。

2009年11月23号《十一头提梁壶》拍得313万;2010年05月16日,顾景舟制吴湖帆做书画的《相明石瓢壶》拍得1232万;2010-06-04《矮僧帽壶》拍得313万;2010年8月2日甚至一对紫砂杯就拍到了20万的高价。顾景舟为名副其实的壶艺泰斗,身价最高的紫砂艺术大师。

紫砂工艺大师潘标奎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赞美了宜兴的湖光山色,多少书画家为她挥毫泼墨,但是,宜兴最引人瞩目的却是紫砂陶器。远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就发明创造了陶器。从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到精美的紫砂陶,制陶技术不断改进,明清时期大放异彩,使宜兴陶器成为闻名于世界的陶艺产品。

而今,宜兴由过去的家家做坯、处处皆窑的集镇,变成了多品种的紫砂产业基地,在紫砂工艺大师辈出的当代,潘标奎是不可忽略的人物。

二十载赤子情

1972年生于陶都宜兴的潘标奎,自幼受到紫砂文化的熏陶,凭借着对紫砂壶艺的热爱,刚满20岁的他毅然选择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光阴荏苒如白驹过隙,至今潘标奎已经投身这个行当二十余载了。

“在艺术培训中心三年磨练是我这一生最宝贵的经历”,已制作出多件经典作品的潘标奎如是说道。紫砂壶艺易学难精,打基础的时期往往是非常枯燥的,研习典籍,一遍遍的临摹,潘标奎却乐在其中,为了掌握紫砂壶艺的精髓,他常因钻研历代美工大师遗留下的经典之作而进入忘我的境界,通过反复临摹各式各样的紫砂壶,他的紫砂艺术修养和制壶技艺日益精进。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依然保持着当初新人时的姿态和热情,将全部身心都沉浸在陶艺世界中,以虔诚的精神和对紫砂壶艺精益求精的执着制作每一件作品。

每一件紫砂壶作品的诞生,都是工艺师激情与创意的结晶,制作一件紫砂壶,设计者的想象可以是无边无际的,然而潘标奎认为,无论你思维怎样开阔,构思怎样奇巧,最后的作品一定要具备泡茶这一功能,倘若不能,那你的作品只能叫做“一种像壶的东西”,时髦一点叫做“现代陶艺”。对于紫砂壶艺来说,外表与内在,传统与创新,文化与艺术都是必不可少的,壶中乾坤,自有方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端庄灵秀艺术雅趣

三年的培训为潘标奎的紫砂壶艺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二十余载浸淫于紫砂壶艺升华了潘标奎的壶艺修养,在设计创作中,他更注重外表塑造与内在结构、传统与创新的和谐,丰富了作品的文化气息和艺术效果。

紫砂壶作品的创作要经过打泥条、打身筒、篦身筒、上假底、搓把、通嘴、修整嘴、同盖子、车钮、开口、绞坯等十九道工序,其中很多工序需要手工完成,每一道工序都不容丝毫马虎,因此制壶容易而出精品难。潘标奎尤善制作红泥紫砂壶,他的作品尽情发挥紫砂壶艺之精妙灵气,曾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深得各界人士好评。

潘标奎的经典作品之一为朱泥壶中相当少见的汉方壶式,此壶器身较小,不满盈握,艳丽秀雅,比例端庄,细方把透出灵气,口盖严密,钮方,粗砂细制作,曾在全国工艺美术大师评比中获得银奖。业内有“小壶佳者则长于工巧”的说法,潘标奎先生的这件作品浑然天成,体现出作者深厚的美学修养和独特的艺术视角,由此可以想象制壶时的难度和制壶师的高超技艺。

红泥矿氧化铁含量较高,优者光洁明亮,橙中略见红光,劣者杂乱阴霾,俗不可耐,潘标奎的另一红泥经典作品《顶珠壶》可爱灵动,现被无锡博物馆永久收藏,足见大师制器之精良,功力之深厚。

潘标奎的作品端庄灵秀,富有艺术韵味,立足于传统又有所创新,颇具文化底蕴。他是陶艺师中的大师!卓越技艺搭配艺术气息,辅以对紫砂壶艺的拳拳之情,相信未来的紫砂壶艺界会因潘标奎而不同。

当代紫砂大师:王石耕


1924年出生于宜兴一个紫砂世家,其父王寅春是清末民初紫砂壶制作大家,为民国七艺人”之一。石耕子承父业,从小就跟父亲学艺制壶。在其父严格要求下,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秉承乃父衣钵,成为王派壶艺”的嫡传。在王石耕15岁那年他头一遭徒手独立完成了两把仿古壶:一把掇球壶”、一把线园壶”,嘴平正,口盖准缝,颇见功力,是他壶艺生涯中的处女作”。这两把壶被丁蜀镇上一位老中医珍藏着。

王石耕数十年的陶艺生涯中曾一度脱离制壶工艺,从事技术管理工作,但他始终把捏茶壶”作为自己一大生活乐趣,追求创造的至情不泯。

1984年是宜兴紫砂的春天,国际上掀起一股紫砂热”,海内外的壶商、收藏家、陶艺家纷至沓来,踏破了紫砂厂的门槛。陶都一时洛阳纸贵”,精品名作更是僧多粥少”,人们为求得一把名壶而费尽心机。这年春天,王石耕年届花甲,光荣退休。但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继续留在紫砂厂,步入他艺术创造的又一个春天。

那年他庆祝六十大寿,特意制作了两把壶:第一把为石圆壶”;第二把为蛋包提梁壶”。这两把壶就像他少年从艺时的处女作”,在他晚年的壶艺生涯中重又赢得声誉。人们交口称赞,王石耕果然宝刀未老。

石耕老人技术全面、技艺精湛,老而弥坚,屡创佳作,接二连三设计创作了几十个新品,方货、圆货、花货样样都有,款式之多,产品之精,令人羡叹。他决心要在创作上与年轻人试比高低,一显身手,发挥他制作组壶的强劲优势,推出力作五彩缤纷”组壶。这套组壶为五把小壶,泥分五色,色泽润和,分别由布纹六方壶”、绿泥凹肩壶”、红泥八卦壶”、黄泥梨式壶”、黑泥砂珠壶”组成,或方或圆,形制不一,造型各异,在风格上却是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

堪称王石耕方货代表作的五头砂汉方茶具”,1986年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博览会上展出时,得到与会行家们的一致好评。

王石耕不仅精于光货器,尤擅长筋瓤器的制作。他设计制作的筋纹壶形神兼备,线条流畅,雍容大方,在成套系列壶的设计上独具一格。著名的13头希菊茶具”和9头高菊茶具”,均以菊为题材,造型以18瓣菊花构成筋纹,纹理清晰,过渡自如,点、线、面严谨和谐。在紫砂界筋瓤货工艺要求极高,这希菊茶具”本是王家传统的保留节目”,难怪人们赞叹王石耕此种功力既得之于祖传,又得之于他本人的才学。他晚年的作品总是传统而不失新意,精巧而不失实用,如他创新制作的一套裙风茶具”就是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实力之作。从实用角度看,大小合适,容量合度,嘴合理,出水流畅。从艺术效果看,结构严谨,变化多端,通体18瓤,瓤瓤相同,纹路阴阳交错,上下贯通。工艺精细,口盖严实,瓤瓤通盖,达到了难以企及的境界。

王石耕的花壶塑器最能显示他的艺术匠心和创造才能。他设计制作的鹏程万里壶”,似一只振翅欲飞的大鹏屹立在峰巅,斜岩为壶嘴,磐石为壶把,鸟为盖钮。气势磅礴,构思奇妙。1993年精心构思的金鸡报晓壶”,光素的壶体上立着一只神采奕奕的公鸡,在黎明破晓时引亢高啼,唤醒沉睡的大地,充溢着乡野田园的气息。

王石耕老人已近耄耋,仍精神矍铄,春心”不已,童心未泯,创作力旺盛,为紫砂艺苑增添不少精品佳作。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童心童趣的紫砂大师蒋蓉》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