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安化黑茶,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运茶的马帮经常遇到下雨,把茶搞湿了,茶商心里很难过,扔掉,又可惜。他们到了一个痢疾横行的村子,死了很多人。村民们没吃没喝。茶商想自己带的茶长霉了,不值钱了,就送给这些可怜的家庭吧。结果奇迹发生,村子里的人们痢疾全好了。事实上,安化黑茶的产生,比传说中的要早得多。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神宗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商人率越境私贩私茶。”

安化黑茶是20世纪50年代绝产的传统工艺商品,主要由于海外市场的征购,这一原产地在安化山区的奇珍才得以在21世纪之初璧现,并风靡广东及东南亚市场。其声誉之盛,已不亚于当今大行其道的普洱,被权威的台湾茶书誉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安化在明代前期(15世纪)参照四川乌茶的制造方法,加以改进,制成黑茶。乌茶是蒸青(水煮)茶,黑茶是杀青(锅炒)茶,相比之下,黑茶除掉了青叶气,滋味醇和,有松烟香,更受西北各少数民族的欢迎。当时,西藏喇嘛常至京师礼佛朝贡,邀请赏赐。回藏时,明朝廷赏给许多礼物,其中茶叶是大宗,指定由四川官仓拨给,但喇嘛们却绕道湖广收卖私茶。湖广黑茶最合他们的口味,而黑茶主产于安化一带。

安化黑茶至晚产于15世纪后期,通常经由湖北运销北方和西北。由于安化茶滋味浓厚醇和,且量多价廉,西北那些领取官茶引票的茶商,都越境至湖南采购私贩。从明至清,茶叶都属于朝廷的“计划供应商品”,而四川茶、汉中茶在有明一代是朝廷的“定点生产商品”,利厚畅销的安化黑茶很快让汉茶和川茶市场冷落,产销萧条。明朝万历23年(1595年),御史李楠和徐侨为湖南茶叶在奏本中打架,一个要求朝廷颁令禁运,免妨茶法马政;另一个认为湖南茶对西北游牧民族有利,不宜禁止。后经户部裁定,报请皇帝批准:自后销西北的引茶,以汉、川茶为主,湖南茶为辅。至此,安化黑茶才算成了官茶。

经过茶商和市场的长期甄选,安化黑茶逐渐兴盛起来。晋、陕、甘、鄂、湘等省籍商人,各成一行帮,来安化采购和制作黑茶。资本雄厚的晋、陕、甘茶商,还在安化建有楼阁,设立行帮组织和商业铺面。资江沿岸各处,都有因此而人丁旺盛商业繁荣的市井,如黄沙坪、酉州、苞芷园、小淹、边江、唐家观、雅雀坪、东坪、桥口等地。

道光元年(1820年)以前,陕西商人驻益阳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定购黑茶,或以羊毛、皮袄换购,因资金较少进货不多,人称“滚包商”。受托栈行雇人下乡采买茶叶原料,踩捆成包,以利运输。最初大小形状和重量不一,后来逐渐统一为小圆柱形,重约老秤10斤,称为“百两茶”。清同治年间,晋商“三和公”茶号在“百两茶”的基础上选用较佳原料,增加重量,用棕与篾捆压成圆柱形,每支净重1000两(16两老秤合37.27公斤),称为“千两茶”,圆柱长约5尺(166.5公分),圆周1.7尺(56公分)。这种茶主要是晋商经营,又以籍贯不同分为“祁州卷”和“绛州卷”。祁州卷系山西祁县、榆次等地茶商经营,每支重1000两,产量较多;“绛州卷”为绛州茶商经营,每支重1100两,数量较少。

把茶叶制作成立柱的形状,经过炒、渥、蒸、踩等数道工序,一方面增加了有限体积内茶叶的重量;另一方面是黑茶品质形成之必需。“百两茶”、“千两茶”系列有一个总的称呼——花卷。有三重含义:一是用竹篾捆束成花格篓包装;二是黑茶原料含花白梗,特征明显;三是成茶身上有经捆压形成的花纹。茶呈圆柱,像一本卷起来的书,故称“花卷”。另外,在“祁州卷”和“绛州卷”之外,有老牌本号加料绛州卷,品质最高,号称“卷王”,历史上产量极少。

延伸阅读

见证安化黑茶的历史


安化黑茶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的茶叶之一,是黑茶的精品,而其百年历史兴衰是如何荡气回肠呢?

安化黑茶历史开端

安化黑茶的历史开端需追溯到汉代,马王堆汉墓曾出土一件用竹篾包装的物品,被有关茶叶专家认证为安化黑茶的前身。而目前安化黑茶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则是1400多年前唐朝五代的“渠江薄片”——五代毛文锡《茶谱》云:“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其色如铁。”

在安化黑茶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当众多老茶号消失在岁月的烟尘中时,“永泰福”虽历经风雨沧桑,却仍旧矗立在资江边,从而见证了安化黑茶近两百年来发展历程中的荣耀与曲折。

“永泰福茶号”简介

“永泰福茶号”创办那年(清道光九年),坐落于安化县城东坪镇,其为安化黑茶的重镇、“世界茶王”千两茶重要集散地——黄沙坪便位于县城西两三公里处,边上就是著名的“资江”。明清时代至民国期间,安化黑茶从这里起航,随资江而北,下洞庭,过长江,到汉口,最后用马和骆驼驮往西北地区,从而“以茶支边”“以茶换马”。

“永泰福”道光年史

“永泰福”是由道光九年黄沙坪的一个南货食品店“三泰福”分出来的茶号,主营引茶(官茶)、千两茶。“永泰福”茶号到第四代传人李梅森手里发展到鼎盛时期,有自己专门的茶码头。民国初年,该号年收益达10万银洋。

解放前夕,仓库里剩放的千两茶就有2000余支。但到了1952年公私合营时,“永泰福”的历史在此断层。直到80年代,李立夫的哥哥李胜夫开了一个小作坊,用祖传的技艺制售安化黑茶,而这一切却都是在私下里进行。2005年,李家两兄弟重新挂出“永泰福”的招牌。

见证历史的安化黑茶即“永泰福茶号”

“永泰福”民国史

民国年期的“永泰福”在李梅森手中是茶号的鼎盛期,解放后李梅森虽然历经一次次运动,但却没有吃过多少苦头,那是因为杨开慧的兄长杨开智解放初在安化办茶叶(任中国茶叶公司安化茶场第一任场长),在李家住过3年,和李梅森结下了不浅的交情。杨开智曾写信给黄沙坪区公所,称李为“茶界名人”、开明人士,对革命有贡献。这封信是李梅森的“护身符”,也使得李家在文革中免遭抄家之祸。

李梅森过世后,为后人留下了一只2米见方的楠木箱子,里面有一支百年千两茶和永泰福当年所产各种茶叶样品,为后人恢复生产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但被誉为“安化黑茶理论之父”、和杨开智同样相交甚稔的彭先泽最后结局却让人扼腕痛惜。

沿着资江而下30公里便是安化江南镇——安化黑茶的又一重镇,现今最大安化黑茶茶厂——白沙溪茶厂坐落于此,江南镇也是清道光两江总督、一代名臣陶澍的家乡。

关于安化黑茶的冲泡


1、茶具的搭配:冲泡黑茶宜选择粗犷、大气的茶具。一般用厚壁紫砂壶、陶壶或如意杯冲泡;公道杯和品茗杯则以透明玻璃器皿为佳,便于观赏汤色。

2、用水选择水质:泡茶用水一般以泉水、井水、矿泉水、纯净水为佳。水温:水温要高,一般用100度沸水冲泡;也可用沸水润茶后,再用冷水煮沸其滋味更佳。茶水比例:高档砖茶及三尖茶茶水比为1:30左右,粗老砖茶为1:20左右。

3、冲泡方法:冲泡黑茶时,较嫩的茶多透少闷,粗老茶则多闷少透。粗老茶也可煮饮,每个茶都有各自的特点,只有真品黑茶才有其特定功效。

第一步:投茶将黑茶大约15g投入如意杯中。如意杯是泡黑茶的专用杯,它可以实现茶水分离,更好的泡出黑茶。如意杯是湖南省怡清源茶业有限公司的专利产品,它的最大特点是方便、快捷。

第二步:冲泡按1:40左右的茶水比例沸水冲泡。由于黑茶比较老,所以泡茶时一定要用100摄氏度以上的沸水,才能将黑茶的茶味完全泡出。

第三步:茶水分离如果用如意杯冲泡黑茶,直接按杯口按钮,便可实现茶水分离。再将如意杯中的茶水带入茶杯用直接饮用即可,也可直接用如意杯饮用。

关于安化黑茶环境


所在区域

我县位于湘中偏北,雪峰山脉北部,资水中游,是一个山区,东与桃江、宁乡接壤,南与涟源、新化毗邻,西与溆浦、沅陵交界,北与桃源、常德相连。其地理坐标界于东经100°43′07″至111°58′51″、北纬27°58′54″至28°38′37″之间。东西长123.764公里,南北宽73.461公里,总面积4950.25平方公里,是湖南省第三大县。

地理环境

地域东西长而南北短,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南北形成“V”型,东西形成“W”。境内群山连片,丘、岗、平地分布零散,山体切割强烈,溪谷发育,水系密度大。这种高山坡地,可开辟成熟土,栽种茶树,建成茶园。县内土壤以板页岩风化发育的土地面积最广,约占总面积的71.1%。茶园土质较好,酸碱度适宜,养分含量较高。茶园土壤以酸性和弱性为主,氮、钾等有机质含量丰富。

气候

县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严寒期短。年平均气温为16.2℃,≥10℃的年活动积温为5016℃,初终间隔日数为241天,茶树的生长期长达7个多月。降雨量年平均为1687.7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足以满足茶树生长发育的要求。资江横贯县境中部,流程120.85公里,支流48条,流域面积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8%。在柘溪库区,由于大水体效应的影响,无霜期平均长达300天,冬暖夏凉,更适宜于茶树的生长。

安化黑茶工艺主要分布在县内的小部分地区,即沿资江流向的马路、东坪、黄沙坪、酉州、江南、陈王、洞市、小淹等区域。这些地方的传统工艺制作,其流程及质量标准是相同的,大都为作坊式,只是生产规模有大小之分而以。

安化黑茶的发展历史


安化黑茶产业在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茶农积极性高涨,茶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010年是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的一年,在省、市、县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协会在品牌打造、市场拓展、标准体系建设、茶园基地建设、茶文化旅游开发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全县茶园面积15.1万亩,茶叶产量2.3万吨,生产、加工、营销综合产值达15.8亿元。在第六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评为“2010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跻身全国十强,茶叶总产量位列全国第九,黑茶产量位列全国第一。

黑茶产业发展思路是,通过统筹规划,大力整合资源,形成整体优势;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茶农发展生产;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拓宽市场;在开放的基础上,加快企业改制步伐;积极推介宣传安化黑茶产业和安化黑茶品牌,不断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利用安化黑茶资源优势,力争在10年内将安化建设成为拥有茶园30万亩、年产茶3万吨、年产值达5亿元的中国黑茶之乡。

2009年10月,首届中国·湖南(益阳)黑茶文化节暨安化黑茶博览会在益阳茶业市场隆重举行,“中国黑茶之乡”称号正式花落益阳。中国茶叶公司“2009年度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第一名自2006年开始评比茶叶行业百强以来,中茶公司连续四年稳居百强榜首。1915年(民国四年),这里出产的安化红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酒一道,同时获得最优大奖章(湖南《大公报》1915年12月30日),使湖红(安化红茶)与安徽“祁红”、福建“建红”形成鼎足而三的繁荣局面。

“安化黑茶”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2011年1月5日,原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铁映,在深圳市住地专门听取了县委书记谢寿保及茶农和黑茶企业关于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汇报,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着名茶叶专家刘仲华等专题汇报了安化黑茶科研的最新成果,李铁映充分肯定了发展黑茶产业所取得的成绩,表示一定大力推介安化黑茶,全力支持安化黑茶产业发展。2010年,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先后多次对安化黑茶进行了深层次的报道,并拍摄安化黑茶专题片。县政府分别在首都机场、京珠高速、长益高速等地发布“安化黑茶”大型户外广告。协会还以“安化黑茶”品牌整体形象先后组织企业参加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地举行的大型茶博会和茶文化活动。随着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安化黑茶”品牌宣传和推介力度的不断加大,安化黑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迅速提高,了解和接受安化黑茶的国内外消费者越来越多,过去以边销和收藏为主的安化黑茶销售市场,已经逐渐转向大众化消费,同时来安化“游茶马古道、品安化黑茶”的国内外游人不断增多。省人大副主任蔡力峰盛赞安化黑茶:在全国茶叶行业中异军突起,饮誉全国,成为湘茶方阵中的一支劲旅。

随着科技的进步,茯砖茶也有了新的发展。荷香茯砖、原叶茯砖、金手筑等创新产品便是在茯砖茶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荷香茯砖以安化黑茶和优质荷叶为原料精制而成,除具有茯砖茶的功效外,还具有明显的清热、泻火的作用。原叶茯砖获得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颠覆传统茯茶“切碎”工艺,保留叶片原有形状,精选安化云台山野生茶树原料,轻微氧化,“活性”强,陈化升值空间大,是黑茶中的“潜力股”。金手筑获中国(北京)国际茶博会金奖。纯手工,古法做茶,金花茂盛,加入“5年陈”黑毛茶为茶曲,冲泡后茶汤红亮,陈香显露,口感醇和。

安化黑茶的悠久历史


安化黑茶,因其产自湖南益阳安化而得名。传说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运茶的马帮经常由于遇到下雨天而淋湿了茶,茶商痛心而又不甘心丢弃。在途径一个痢疾横行的村子时,发现村里病了很多人,村民们普遍没吃没喝,茶商想自己带的茶反正也长霉了,值不了多少钱,就送给这些可怜的家庭吧,结果奇迹发生,村子里的人们痢疾全好了。而事实上,安化黑茶的产生,比传说中的要早得多。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神宗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商人率越境私贩私茶。”安化黑茶是20世纪50年代绝产的传统工艺商品,主要由于海外市场的征购,这一原产地在安化山区的奇珍才得以在21世纪之初璧现,并风靡广东及东南亚市场。其声誉之盛,已不亚于当今大行其道的普洱,被权威的台湾茶书誉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安化在明代前期(15世纪)参照四川乌茶的制造方法,加以改进,制成黑茶。乌茶是蒸青(水煮)茶,黑茶是炒青(锅炒)茶,相比之下,黑茶除掉了青叶气,滋味醇和,有松烟香,更受西北各少数民族的欢迎。当时,西藏喇嘛常至京师礼佛朝贡,邀请赏赐。回藏时,明朝廷赏给许多礼物,其中茶叶是大宗,指定由四川官仓拨给,但喇嘛们却绕道湖广收卖私茶。湖广黑茶最合他们的口味,而黑茶主产于安化一带,后统称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的制作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据考证,1368年朱元璋犒赏立下大功的安化茶商,御赐代表皇家尊荣的“九”字符,赐号该三十九人组成的安化黑茶商队“三十九铺”。经过历代茶商传承、演变,1568年第一家“三十九铺茶馆”正式在京成立;后在晋商的推动下,“三十九铺”开始在京盛行。明清两代是安化黑茶发展的黄金期,三十九铺等一批安化茶铺也走向无比辉煌,号称“十里一铺,黑茶传奇”的茶业盛世由此开启。

安化黑茶至晚产于15世纪后期,通常经由湖北运销北方和西北。由于安化茶滋味浓厚醇和,且量多价廉,西北那些领取官茶引票的茶商,都越境至湖南采购私贩。从明至清,茶叶都属于朝廷的“计划供应商品”,而四川茶、汉中茶在有明一代是朝廷的“定点生产商品”,利厚畅销的安化黑茶很快让汉茶和川茶市场冷落,产销萧条。明朝万历23年(1595年),御史李楠和徐侨为湖南茶叶在奏本中打架,一个要求朝廷颁令禁运,免妨茶法马政;另一个认为湖南茶对西北游牧民族有利,不宜禁止。后经户部裁定,报请皇帝批准:自后销西北的引茶,以汉、川茶为主,湖南茶为辅。至此,安化黑茶才算成了官茶。

经过茶商和市场的长期甄选,安化黑茶逐渐兴盛起来。晋、陕、甘、鄂、湘等省籍商人,各成一行帮,来安化采购和制作黑茶。资本雄厚的晋、陕、甘茶商,还在安化建有楼阁,设立行帮组织和商业铺面。资江沿岸各处,都有因此而人丁旺盛商业繁荣的市井,如黄沙坪、酉州、苞芷园、小淹、边江、唐家观、雅雀坪、东坪、桥口等地。

道光元年(1820年)以前,陕西商人驻益阳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定购黑茶,或以羊毛、皮袄换购,因资金较少进货不多,人称“滚包商”。受托栈行雇人下乡采买茶叶原料,踩捆成包,以利运输。最初大小形状和重量不一,后来逐渐统一为小圆柱形,重约老秤10斤,称为“百两茶”。清同治年间,晋商“三和公”茶号在“百两茶”的基础上选用较佳原料,增加重量,用棕与篾捆压成圆柱形,每支净重1000两(16两老秤合37.27公斤),称为“千两茶”,圆柱长约5尺(166.5公分),圆周1.7尺(56公分)。这种茶主要是晋商经营,又以籍贯不同分为“祁州卷”和“绛州卷”。祁州卷系山西祁县、榆次等地茶商经营,每支重1000两,产量较多;“绛州卷”为绛州茶商经营,每支重1100两,数量较少。

把茶叶制作成立柱的形状,经过炒、渥、蒸、踩等数道工序,一方面增加了有限体积内茶叶的重量;另一方面是黑茶品质形成之必需。“百两茶”、“千两茶”系列有一个总的称呼——花卷。有三重含义:一是用竹篾捆束成花格篓包装;二是黑茶原料含花白梗,特征明显;三是成茶身上有经捆压形成的花纹。茶呈圆柱,像一本卷起来的书,故称“花卷”。另外,在“祁州卷”和“绛州卷”之外,有老牌本号加料绛州卷,品质最高,号称“卷王”,历史上产量极少。新中国成立后,安化黑茶的主要销售区域还是巨响于西北少数民族居住区域,湖南本土的人很少喝,有些年间,黑茶丰产,很多黑茶卖不出去,当地茶民就把茶根,茶叶当柴烧。近几年,随着普洱茶的声名崛起以及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应,安化政府不断的打报告给湖南省政府,请求支持安化黑茶产业的发展。今天,安化黑茶从一个湖湘大多数人不知的茶叶品种,一跃成为很多湖南人送礼的首选;目前,饮用安化黑茶已日益在全国各地普及开来,逐渐发展成为全国各地茶友茶民的主要茶饮品之一。安化黑茶,因其产自湖南益阳安化而得名。传说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运茶的马帮经常由于遇到下雨天而淋湿了茶,茶商痛心而又不甘心丢弃。在途径一个痢疾横行的村子时,发现村里病了很多人,村民们普遍没吃没喝,茶商想自己带的茶反正也长霉了,值不了多少钱,就送给这些可怜的家庭吧,结果奇迹发生,村子里的人们痢疾全好了。而事实上,安化黑茶的产生,比传说中的要早得多。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神宗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商人率越境私贩私茶。”安化黑茶是20世纪50年代绝产的传统工艺商品,主要由于海外市场的征购,这一原产地在安化山区的奇珍才得以在21世纪之初璧现,并风靡广东及东南亚市场。其声誉之盛,已不亚于当今大行其道的普洱,被权威的台湾茶书誉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安化在明代前期(15世纪)参照四川乌茶的制造方法,加以改进,制成黑茶。乌茶是蒸青(水煮)茶,黑茶是炒青(锅炒)茶,相比之下,黑茶除掉了青叶气,滋味醇和,有松烟香,更受西北各少数民族的欢迎。当时,西藏喇嘛常至京师礼佛朝贡,邀请赏赐。回藏时,明朝廷赏给许多礼物,其中茶叶是大宗,指定由四川官仓拨给,但喇嘛们却绕道湖广收卖私茶。湖广黑茶最合他们的口味,而黑茶主产于安化一带,后统称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的制作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据考证,1368年朱元璋犒赏立下大功的安化茶商,御赐代表皇家尊荣的“九”字符,赐号该三十九人组成的安化黑茶商队“三十九铺”。经过历代茶商传承、演变,1568年第一家“三十九铺茶馆”正式在京成立;后在晋商的推动下,“三十九铺”开始在京盛行。明清两代是安化黑茶发展的黄金期,三十九铺等一批安化茶铺也走向无比辉煌,号称“十里一铺,黑茶传奇”的茶业盛世由此开启。

安化黑茶至晚产于15世纪后期,通常经由湖北运销北方和西北。由于安化茶滋味浓厚醇和,且量多价廉,西北那些领取官茶引票的茶商,都越境至湖南采购私贩。从明至清,茶叶都属于朝廷的“计划供应商品”,而四川茶、汉中茶在有明一代是朝廷的“定点生产商品”,利厚畅销的安化黑茶很快让汉茶和川茶市场冷落,产销萧条。明朝万历23年(1595年),御史李楠和徐侨为湖南茶叶在奏本中打架,一个要求朝廷颁令禁运,免妨茶法马政;另一个认为湖南茶对西北游牧民族有利,不宜禁止。后经户部裁定,报请皇帝批准:自后销西北的引茶,以汉、川茶为主,湖南茶为辅。至此,安化黑茶才算成了官茶。

经过茶商和市场的长期甄选,安化黑茶逐渐兴盛起来。晋、陕、甘、鄂、湘等省籍商人,各成一行帮,来安化采购和制作黑茶。资本雄厚的晋、陕、甘茶商,还在安化建有楼阁,设立行帮组织和商业铺面。资江沿岸各处,都有因此而人丁旺盛商业繁荣的市井,如黄沙坪、酉州、苞芷园、小淹、边江、唐家观、雅雀坪、东坪、桥口等地。

道光元年(1820年)以前,陕西商人驻益阳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定购黑茶,或以羊毛、皮袄换购,因资金较少进货不多,人称“滚包商”。受托栈行雇人下乡采买茶叶原料,踩捆成包,以利运输。最初大小形状和重量不一,后来逐渐统一为小圆柱形,重约老秤10斤,称为“百两茶”。清同治年间,晋商“三和公”茶号在“百两茶”的基础上选用较佳原料,增加重量,用棕与篾捆压成圆柱形,每支净重1000两(16两老秤合37.27公斤),称为“千两茶”,圆柱长约5尺(166.5公分),圆周1.7尺(56公分)。这种茶主要是晋商经营,又以籍贯不同分为“祁州卷”和“绛州卷”。祁州卷系山西祁县、榆次等地茶商经营,每支重1000两,产量较多;“绛州卷”为绛州茶商经营,每支重1100两,数量较少。

把茶叶制作成立柱的形状,经过炒、渥、蒸、踩等数道工序,一方面增加了有限体积内茶叶的重量;另一方面是黑茶品质形成之必需。“百两茶”、“千两茶”系列有一个总的称呼——花卷。有三重含义:一是用竹篾捆束成花格篓包装;二是黑茶原料含花白梗,特征明显;三是成茶身上有经捆压形成的花纹。茶呈圆柱,像一本卷起来的书,故称“花卷”。另外,在“祁州卷”和“绛州卷”之外,有老牌本号加料绛州卷,品质最高,号称“卷王”,历史上产量极少。新中国成立后,安化黑茶的主要销售区域还是巨响于西北少数民族居住区域,湖南本土的人很少喝,有些年间,黑茶丰产,很多黑茶卖不出去,当地茶民就把茶根,茶叶当柴烧。近几年,随着普洱茶的声名崛起以及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应,安化政府不断的打报告给湖南省政府,请求支持安化黑茶产业的发展。今天,安化黑茶从一个湖湘大多数人不知的茶叶品种,一跃成为很多湖南人送礼的首选;目前,饮用安化黑茶已日益在全国各地普及开来,逐渐发展成为全国各地茶友茶民的主要茶饮品之一。

关于安化黑茶的发展道路


在市场经济的开放,国有茶厂的改制解散,私营茶厂各行其道的大背景下,安化黑茶的技术和规模严重滑坡,由此带来茶叶质量和销路的混乱,曾经的支柱产业成为政府的就业包袱。虽此后又在绿茶中出过“松针”、“银币”、“银毫”、“春芽”等不俗品种,但因规模、制作水平和市场影响力等因素,或昙花一现,或根本未成气候。

如今安化人主要饮绿茶,以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之类为上,好茗者喝铁观音,本地名茶只当礼物往外送,自饮着总嫌不经泡。对于早已淡出记忆的黑茶,因近年来台韩茶商的往来穿梭和市场的恶炒,少数人如重拾旧梦,开始琢磨这些圆圆方方的黑疙瘩,但多是凑热闹,真正自饮的极少。而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馆里,随便找家走进去点黑茶,都会叫老板莫明其妙。事实上安化人只把黑茶的作用定位在两个方面,一是消腻脂,二是和肠胃,是当减肥剂和药物用的,至于那些延年益寿抗癌的功效。

据记载,明末清初,“茶市斯为盛,人烟两岸稠”的黄沙坪,是最大的花卷茶集散地,几乎全国所有大茶号都设有分号在此,而对岸的唐家观,仅近年来挖出来的禁茶碑就有十数块,现存最早的一块刻于康熙年间。茶碑内容大多为称量标准、茶叶真假等,有“不得掺和外来野茶蒙混”字样,可见安化茶质明显优于周边地区,而安化境内又以田庄乡高家溪、马家溪两地茶叶为最好。

唐家观短短500米街道,鼎盛时期超过1万人在此设庄经营,据当地老人回忆,当年从北京写信,直接写“湖南省唐家观“就可收到。如今唐家观仍然完整地保存着“十家店”、吉家码头、邵阳公馆等千年遗迹,成为资江流域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镇,正被作为旅游资源开发。

安化黑茶以花卷为上品,全球独安化有,近几年来湖南岳阳临湘茶厂也开始少量制作,但都取自安化的工艺。花卷亦称“千两茶”,为其净重老秤千两为一卷,合37.27公斤,现已有“世界茶王”之称号。明清时期,安化事实上只产黑毛茶,加工成后再运到陕西泾阳压制成砖,称“泾砖”。至1939年,抗日断绝交通,才由时任湖南省茶叶管理处副处长的安化人彭先泽创办了白沙溪茶厂,于次年研制出“黑砖”,成为安化独立生产黑茶的开始。

清同治年间,晋商“三和公”茶号为便运输,在当时统一了小圆柱成捆包装的基础上,将第捆重量固定在老秤千两左右,此后便成“千两茶”。花卷的制作工艺与砖茶相比,只在压制成形及包装上不同,茶叶经蒸煮后,即以青缪叶包裹,外裹棕片,再用篾片捆紧,外成花纹,故名“花卷”。因层层紧压,能抵日晒雨淋,经年不腐。曾有人将花卷浸泡池塘,七年后取出,仍色质如初。又因其捆制时略留微温,茶叶在卷内慢性发酵,时间越长越甘醇浓厚,得为珍品。

关于安化黑茶品种介绍


1、三尖

天尖:是用一级黑毛茶压制而成,外形色泽乌润,内质香气清香,滋味浓厚,汤色橙黄,叶底黄褐。

贡尖:是用二级黑毛茶压制而成,外形色泽黑带褐,香气纯正,滋味醇和,汤色稍橙黄,叶底黄褐带暗。

生尖:是用三级黑毛茶压制而成。外形色泽黑褐,香气平淡,稍带焦香,滋味尚浓微涩,汤色暗褐,叶底黑褐粗老。

2、花砖

“花砖”历史上叫“花卷”,因一卷茶净重合老秤1000两,故又称“千两茶”。过去,花卷的加工方法是用安化高家溪和马家溪的优质黑毛茶作原料,用棍锤筑制在长形筒的篾篓中,筑造成圆柱形,高147厘米,直径20厘米,做工精细,品质优良。1958年安化沙溪茶厂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将“花卷”改制成为长方形砖茶。规格为35×18×3.5厘米。正面边有花纹,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浓厚微涩,汤色红黄,叶底老嫩匀称,每片花砖净重2公斤。

花砖形状虽然与花卷不同,但内质基本接近,成为黑茶类的新品种,代替了历史上的花茶,受到了销区的赞赏与欢迎。“花砖”的名称来由,一是由卷改砖形,二是砖面四边有花纹,以示与其他砖茶的区别,故名“花砖”。花砖茶的制造工艺与黑砖茶基本相同。压制花砖的原料成份,大部分三级黑毛茶及少量降档的二级黑毛茶。总含梗量不超过15%。毛茶进厂后,要经筛分、破碎、拼堆等工序,制成合格的半成品,以后进行蒸压、烘焙、包装等,工艺与黑砖茶相同。

3、茯砖

茯砖茶压制要经过原料处理、蒸气沤堆、压制定型、发花干燥、成品包装等工序。其压制程序与黑、花两砖基本相同,其不同之点是在砖形的厚度上。因为茯砖特有“发花”工序,除需要很多条件外,一个重要的条件是要求砖体松紧适度,便于微生物的繁殖活动。茯砖与黑、花两砖另一个不同之点,是砖从砖模退出后,不直接送进烘房烘干,而是为促使“发花”,先包好商标纸,再送进烘房烘干。烘干的速度不要求快干,整个烘期双黑、花两焙长一倍以上,以求缓慢“发花”。

茯砖茶外形为长方砖形,规格为35×18.5×5厘米。特制茯砖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厚,汤色红黄明亮,叶底黑褐尚匀。普通茯砖砖面色泽黄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和尚浓,汤色红黄尚明,叶底黑褐粗老。每片砖净重均为2公斤。

茯砖由于其独特的工艺和特殊的品质,使其具有良好的营养保健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降脂解腻并有良好的解酒作用,,食油腻肉食饮之特别消食解腻,这也是肉食民族特别喜欢这种茶的原因。常在酒肉饱餐这后饮一杯茯砖茶,或以茶佐食,令人有一种极为舒坦的感觉;二是养胃、健胃、通三焦,能利尿、解置,在产地,居民有保存几片茯砖的习惯,遇有腹痛或拉痢,老人习惯以茯砖代药,极为灵验。

关于安化黑茶的兴盛时期


安化黑茶是黑茶中具代表性的茶种,最早产于晚唐五代时期,千年的安化黑茶在史上的辉煌并不逊色于今日。从古至今,安化黑茶在湖南及周边地区,通过水上交通在当时发展极其迅速。

历史发展的辉煌记录

安化黑茶自明代万历二十三年定为官茶后,成为茶马交易主体,成为了封建王朝“茶马易市”政策的主要茶叶生产基地,安化黑茶取代汉川茶畅销西北,四川边茶主销西藏。

安化黑茶兴盛时,沿资水集镇有茶行、茶庄达300余家。黑茶集散地的江南就有茶行32家,有黑茶商号魁泰和、通天泰运、合盛西、裕盛西、裕兴福、合盛引等达59家。众多茶行、茶商号收购、加工、运销茶叶,促进了安化茶叶原利基地生产发展。

据资料记载,明·清540多年,安化成为了中国黑茶中心。其问,中国五个黑茶产地省,平均产量比例是:湖南(黑茶)占40%,四川(乌茶)20%,广西(六堡茶)15%,云南(普洱茶)15%,湖北(老青茶)10%。安化在清朝时,最盛年产黑茶达14~15万担,红茶70万箱。湖南省的茶,80%产在安化。

关于沱茶的历史


沱茶原状产于云南省景谷县,又称“谷茶”。是云南茶叶中的传统制品,历史悠久,古时便享有盛名,早在明代万历年间的《滇略》一书中就有记载:“士庶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沱茶是一种制成圆锥窝头状的紧压茶,一般将几个用油纸包好的茶坨连起,外包稻草做成长条的草把。沱茶从面上看似圆面包,从底下看似厚壁碗,中间下凹,颇具特色。

最初制作的形状内凹外凸,如小碗臼。做成这样的形状既保证了紧压团茶的良好透气性,防止团茶因过厚而内生霉变又增大了团茶凹凸面与空气的接触,能有效地促进其缓慢地有氧自然发酵过程,对生料普洱团茶的后发醇十分有利,能使其长期贮藏。

沱茶的产制历史悠久,早在明代谢肇制的《滇略》一书中有“士庶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的记载。普茶指普洱茶,说明当时已有将散茶蒸后,加工揉制,压缩体积,便于携带的压制茶了。历史上,景谷人李文相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创办制茶作坊,用晒青毛茶作原料土法蒸压月饼形团茶,又名谷茶。

两年后被下关“茂恒”、“永昌祥”商家仿制成“碗形茶”,经昆明、昭通运到四川叙府(今宜宾)、沱江一带销售。景谷团茶的加工,奠定了云南沱茶的雏形。沱茶名称的由来,沱是由团转化而来,有说由于过去运销四川沱江一带,故而得名。不论说法如何,但可以推定,沱茶是云南茶中相当古老的制品,早就畅销省内外。现代形状的云南沱茶创制于1902(清光绪二十八年年),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是由思茅地区景谷县所谓“姑娘茶”(又叫私房茶)演变而成现代沱茶的形状。

湖南安化黑茶生产曾有过辉煌的历史


湖南安化黑茶生产曾有过辉煌的历史,由于其独特的产品属性--消食去腻、降脂减肥的功效,特意适宜于以肉为食的边疆牧民饮食,各个时期均受到政府的扶持和保护,作为边销茶维持边疆少数民族的民族茶。生产厂家习惯了这种垄断经营模式。到1990年代后期,茶叶市场开放,湖南几大边销茶厂一度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

近年来,以普洱茶为先导的一些黑茶产品的耐贮藏性和良好的保健价值获得了人们的全新认识,一股黑茶消费热潮悄然兴起,并迅速蔓延。湖南黑茶在恢复传统的黑茶产品生产的同时为适应市场需求,加快黑茶新产品的开发力度,新开发了百两、十两的花卷茶以及不同等级、规格和型号的茯砖茶、天尖茶等,以及黑茶保健茶如黑玫瑰,湖南黑茶呈现出新的强势发展态势。

当前,湖南省政府和黑茶生产区的地方政府及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湖南黑茶产业的发展,加大了对黑茶产业的扶持力度,把做大做强湖南黑茶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城乡就业和重振湘茶的重大举措来抓。

湖南黑茶黑玫瑰,走向世界

目前,湖南黑茶产品已经走出仅为边销的局限,不同类型的黑茶产品已销售到港、澳、台和北京、广州、西安等国内各大中城市,还出口到了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成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的湖南黑茶新产品研发将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涌现出白沙溪、怡清源、湘益等黑茶品牌企业,湖南黑茶已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

安化黑茶的种类 安化黑茶的禁忌


何时喝茶?喝什么茶好?这是很多茶叶爱好者都十分关心和在行的问题。但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并不是所有的茶叶都能用统一的标准来判断,饮用黑茶便是如此。业内人士指出,黑茶有七个“饮不得”值得大家关注。

据广东清远市安化黑茶白沙溪专卖店的负责人黄女士介绍,冬季寒冷,适合饮用温性茶,黑茶便是其中一种。这是因为它茶性温和,善蓄阳气,生热暖胃,能补充膳食营养,增强人体抗御能力。同时,冬季进食油腻食品增多,黑茶能刮油、消食、去腻。但是,黑茶在饮用过程中也有诸多忌讳。

具体如下:

1:忌饭后喝茶。茶叶(以绿茶为主)中含有大量鞣酸,鞣酸可以与食物中的铁元素发生反应,生成难以溶解的新物质,时间一长引起人体缺铁,甚至诱发贫血症。因此,正确的饮用时间是:餐后一小时。

2:忌发烧喝茶。茶叶中含有茶碱,有升高体温的作用,发烧病人喝茶无异于“火上浇油”。

3:溃疡病人忌喝茶。茶叶中的咖啡因可促进胃酸分泌,升高胃酸浓度,诱发溃疡甚至穿孔。

4:忌经期喝茶。月经期间喝茶,特别喝浓茶,可诱发或加重经期综合症。

5:忌喝新茶。新茶存放时间短,含有较多的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及醇类等物质,对人的胃肠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易诱发胃病。因此,黑茶类新茶宜少喝,存放不足半个月的新茶更应忌喝。

6:忌喝头遍茶。茶叶在栽培与加工过程中曾受到农药等有害物的污染,茶叶表面总有一定的残留。因此,头遍茶有洗涤作用应弃之不喝。

7:忌空腹喝茶。空腹喝茶可稀释胃液,降低消化功能。同时,水吸收率高,可使茶叶中不良成分大量入血,从而引发头晕,心慌,手脚无力等症状。

安化黑茶分为紧压茶与散装茶两系列,紧压茶包括“黑砖茶、茯砖茶、花砖茶”。散装茶包括“天尖、贡尖、生尖【清乾隆年间晋陕茶商在安化采购引茶就地制作而成】以及花卷千两茶【清道光元年至同治年间】,简称为”三砖、三尖、一卷。

三尖

采用原料较细嫩的黑毛茶加工而成,篾篓荼装。三尖茶原料相对较嫩,旧时都作为皇室贡品。

三尖包括

1天尖、一级原料为主,少量拼入二级提升茶。

2贡尖、二级为主,少量拼入一级下降茶和三级提升茶。

3生尖:黑毛茶较粗老,大多为片状,含梗多。

三砖

花砖由花卷茶演变而来,因砖面四周印有花纹而得名。黑砖黑砖与花砖原料选取与加工不同,压制工艺基本相同。茯砖因在伏天加工,故称“伏砖茶”,其药效似土茯苓,被称为“茯茶”或“福茶”;量用机器压制取代了以前采用纯手工艺。

花卷

源于清道光年间,陕西茶商驻益阳的代表委托行栈汇款至安化收购黑茶或以羊毛、皮袄等物换购,采办的茶叶经去杂、筛分、蒸揉、干燥后踩捆成包,叫“澧河茶”,随后改成小圆柱形称“筒子茶”,又叫花卷茶,每支重一百两称为“安化百两茶”。后清同治年间,山西“三和合茶号”与江南边江裕盛茶和地的刘姓兄弟在百两基础上,重量增加为每支一千两,外用花格篾篓,内贴蓼叶、棕片、踩制成花卷茶,俗称“安化千两茶”。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关于安化黑茶的历史》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